时间:2023-03-22 17:43: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的文件。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三峡工程不仅耗资大、
工期长,还需要大批的移民迁徒,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
二、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的关联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中去替业主把好关,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由于设计任务书不完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使设计者无从下手,其结果是设计图纸泛泛而绘,边设计边施工,很容易匆忙急就,草率交图,给施工和项目建设管理带来困难。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因此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做为设计依据的基本文件就很不规范。可因人而异,条款过于简单,可执行性差,往往还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延误工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项目管理尽早介入,就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限额等,协助业主完善设计任务书,选择优秀的方案设计,这样可使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更切合实际,更便于控制建设标准,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管理这两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做的不细,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模流分析
2.1网格划分、诊断和修复
将Pro/E三维实体.PRT格式文件转换成.IGS文件输出,导入到MoldflowCADDoctor软件中进行CAD模型的检查、修复与简化,将小圆角等部分小特征进行简化。在MPI软件中,导入零件的UDM文件,对模型采用双面网格类型进行网格划分。
2.2浇口位置选择
浇口位置的设置要综合考虑熔体的流动、注塑件的外观质量、成型塑件的力学性能及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电池壳体的外表面是外观件,所以浇口不能设在外表面上。模流对最佳浇口位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塑件的中间深色区域为较佳浇口位置,考虑到塑件表面部分的窄筋结构可能导致其填充质量缺陷,拟采用三点浇口设计。为了使浇注系统受力平衡,结合塑件的结构、尺寸,拟采用一模两腔的模具结构。
2.3成型分析
根据最佳浇口位置确定成型方案,对产品进行成型窗口分析。材料推荐工艺参数范围为:模温30~70℃,料温190~240℃。设定注射时间为横轴,成型质量为纵轴。当分别调节模具温度为65.56℃和熔体温度231.7℃时,注射时间在1s附近,产品的成型质量最好,高达0.9125。区域2D幻灯片图,表示工艺参数对制品质量的影响,中间深色区域为首选区,范围越大表示工艺参数可调节范围越广,也就是说,在满足良好质量的前提下,工艺参数有足够调节的余地,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外界干扰造成的废品率。模具温度65℃,熔体温度为231℃时,注射时间为0.78~1.70s,都在首选区域范围内。综合以上快速充填和成型窗口的分析,在保证各项指标良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取模具温度为66℃,熔体温度为232℃。
2.4流动分析
对上述方案进行流动分析。熔接痕分布如图6所示,熔接痕主要分布在塑件侧壁,且数量不多,基本不会影响塑件质量。气穴主要分布在塑件分型面处,可利用成型侧壁内孔的侧型芯安装间隙及分型面将气体排出,不必在模具中添加排气槽。充填时间为1.414s基本可完成充填,该充填时间与图5的分析结果一致,刚好位于最佳充填时间范围内。
3模具总体结构
参考中小型模架的基本结构形式,由前述型腔的布局及成型零件尺寸要求,模具选用P3型,规格为450mm×550mm。根据模具尺寸,并结合模流分析得出的注射压力、锁模力等参数,选择螺杆式G54-S-200/400注射机,该注射机额定注射压力为109MPa,额定锁模力为2450kN,足以满足成型所需的注射压力和锁模力要求。塑件内侧用于装配的内侧孔,由于塑件内部空间不便采用侧滑块的形式,而且孔的数量比较多,所以均采用斜顶抽芯机构进行成型。模具工作原理:开模时,注射机开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后移,型腔固定板8与脱模板10分离,使二级分流道从制品断开。然后动模继续移动,待移至限定距离即滑块和塑件完全脱开时,型芯固定板19拉动定距拉板33,定距拉板33带动脱模板10使流道的料脱出。然后凸模31继续移动,使其与凹模32分开。最后在注射机的顶出作用下,推动推板23,使推杆37与斜顶6、28一起向上移动,顶出塑件。合模时,在注射机的带动下,复位杆21使推杆37与推杆固定板3复位,然后凸模31与凹模32合拢,最后脱模板10与型芯固定板19合拢,准备下一个周期的注塑成型。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73-07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英国和美国一些高校首开国际关系课程或专业开始,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迄今已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经过个把世纪的发展,今天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不但没有越来越成熟,反而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严重到了甚至威胁学科生存的程度。如何理解这些挑战,如何在这些挑战中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当然,各个国家由于所处地位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况不同,对国际关系的感受,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学科的生存状况也自然各不相同。本文并没有就此作全面的调查,许多论断都是基于一个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同时,本文的讨论主要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同时适当顾及作者有所接触的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所以讨论的内容势必是非常片面和主观的,权当是作者的个人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特点
应该说,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始于美国的推动,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是一战结束后最早在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和专业的少数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国诞生了最早的国际关系专属理论理想主义,而且随着一战后大量研究国际关系的欧洲学者移居美国,推动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规模性发展。当然,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之前就已存在,但大多散失于各个学科当中,包括历史学、地缘政治学、法学、哲学等。许多学者指出,国际关系作为单独一个学科之所以会在一战后美国形成,主要与其国家的需要有关,作为处于国力快速上升期的国家,也是一战的胜利国,美国急需一批了解世界和国际事务的人才,急需有人对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出设想,按美国的利益来重构世界,反映了实力上升中的美国走出去的需要。
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关系之所以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以笔者个人的理解来说,主要归功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国际关系其他领域的研究,如外交史、国际法、国际经济关系等都可归属于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唯有国际关系理论有它自身的独立性。因此,人们常会以几次理论范式(approach,paradigm)(或日大理论,grand theory)的大论战来归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史,从理想主义标志着国际关系学科的诞生,到现实主义的转向,以及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中间有过一段科学行为主义的兴起时期,但它基本上属于方法论上的贡献,理论范式上并不处于和其他理论平等对话的位置。之后又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再一次论战,但第二次论战双方都冠以了“新”的名义,即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或制度主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构主义异军突起,给国际关系学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三大主义鼎立的局面。这些理论的论战,勾勒出了国际关系学科的一部百年发展史。
这样的定位和发展归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关系确实是正宗的“美国货”,因为这些理论的大争论主要是在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之间进行的,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学者有介入,但他们都属于在各个阵营摇旗呐喊,并非争论的主角,更谈不上是领军人物。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也不愿意平等地看待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们的眼光主要停留在美国内部的“厮杀”上。尽管严重不平等,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争论对国际关系学科的独立化贡献还是应该承认的,正是这些理论范式之间的争论和发展,真正撑起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科一片独立的天空,因为要成为单独一门学科,其独特的理论范式是必需的。
从这样一个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百年史来看,这个学科可以说有这样一些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6
1 国内外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慕课(MOOC)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国外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慕课的课程设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的含义较为特殊,一般为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术课程,其中包括有很多种,例如在线教育的资源、学习者的目标、网络手段及工具、课程的具体评价等(Allen,I.E &Seaman,J,2015)。 慕课的课程设计体现慕课的制作水平,课程设计的质量是慕课制作水平的关键(Jean Charles Pomerol,2014)。(2)以慕课的实际效果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慕课应通过制定实际效果检验的标准来验证慕课的质量(A.M.F.Yousef ,2014)。慕课的实际效果是慕课成功的关键,能否让学习者掌握传授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Peter,S,2013)。(3)慕课的评价标准设定。慕课应该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技术等(Wright C R,2003)。由此可见,国外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出现了设定统一标准的学术声音,但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1.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鉴于慕课建设及其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慕课研究则大多集中在高校领域内。目前,我国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质量评价的各种理论研究。如姜明文的《“慕课热”之思考》(2014)、吴万伟的《“慕课热”的冷思考》(2014)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慕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慕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2)我国慕课建设路径与应用研究。如邓宏钟的《“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2013)、陈江的《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2014)、邱均平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15)等。这些研究则针对我国慕课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以完善慕课评价体系为目标,追求慕课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3)慕课在一些专业化领域和具体细化到课程的规范化研究。如方旋旋的《面对“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2014)、李梁的《“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2014)等。这些研究力求规范化、细致化,切入点多为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等,使慕课研究更加精细,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具实际效果和说服力。因此,这也是我国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2 量表的研究内容
量表构建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慕课的发展历史及其自身特点入手分析出研制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并结合量表的评价指标和测验方法等要素建立量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三所高校进行试验,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终建立成型、科学、客观的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
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慕课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发现现阶段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性,依此阐述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2)量表各级指标体系的初选和创建。评价体系研究必须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将按照外语类慕课本质属性和特征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构建包含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合理、规范化量表,并通过目前最流行的软件AHP计算指标的权重,以此确定量表的两级指标。(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创建慕课质量模糊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现有国内外文献阐述的评价体系原理和测算方法,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系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验研究,依据外语类慕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找出适合的量表效应模型和测算方法,应用于高校外语类慕课课程中。(4)量表的模拟应用试验。在试验高校选取相应的样本课程,并用此量表模型对课程的质量进行检验。以此来检验高校外语类慕课的真实建设水平和具体应用价值。(5)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成型量表,通过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为提高慕课的质量提供保障。
3 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突破点
建立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将突破以下三个重点难点问题:(1)量表与慕课质量评价的适配性。虽然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质量评价中,但毕竟在慕课领域中尚无较完善、系统的成型量表评价其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慕课发展及其自身特点,阐述选取量表作为其质量评价标准的适配性。(2)量表的专业化打造,依据外语类慕课的特点进行细分。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必须锱铢必较,结合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设定。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3)量表的科学、有效性检验。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决定着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检验后制定的量表将是判断一门课程制作水平、讲授效果、实际作用的权威标准,因此,必须在大量样本检验的基础上生成科学、有效的技术指标。
4 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研制的主要目标
量表的研制将追求实现如下几个具体实际应用目标:(1)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服务,探索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精品化的课程教学手段,优化慕课,特别是提高外语类慕课质量。(2)以外语类学科的自身逻辑为依据,确定质量评价量表,找到客观合理的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外语类慕课的规范化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经验。(3)进一步拓宽慕课的应用价值,以外语类课程为基础,不断为我国慕课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及更实际的操作平台和应用渠道,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全国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做出实际性贡献。(4)服务中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制定科学的质量评r指标体系。
5 研制外Z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创新之处
(1)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化、细分化,打破传统统一的慕课评价体系模式,以外语类课程为例,依据其专业特点、专业要求,量身打造慕课质量评价体系。
(2)首次将量表应用于慕课的质量评价中,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化、系统化。
(3)创造性地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
(4)可以选取985院校、部属专业院校、地方院校等三所各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实验,充分保证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由此可见,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慕课研究属于当今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多为慕课本身的理论性研究,而将量表应用于慕课质量评价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研究将为同行研究者对慕课研究的新方式和新角度提供参考。量表的研制将慕课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型相融合,摸索出了我国慕课时代下高校外语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新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还将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提供直接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建设专业类慕课进程中,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YP502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英语能力测试等级量表研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IA140304)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2] 韩宝成.外国语言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6).
世界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和向前发展“慕课”是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带来了新契机,为高校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野。
1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总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烙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就是废弃旧的体制,建立一个适应高校发展的新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标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必须全面改革高校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2传授知识仍是课程教学主导模式
单一的课程教学传授知识不适应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不仅需要雄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知识,尤其应用型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更加要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这些都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有效渠道。
1.3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与持续共享利用机制缺乏
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利用机制教育有关部门也很重视,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发展的差别,学生的个人能力等问题,比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适用的不是很多,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师主要从自己方面考虑、考虑学生也只能考虑自己学校学生的应用问题,但全国高校教师、学生程度不同,促使资源共享课利用率不高。
2“慕课”给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2.1“慕课”: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新犹
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达到普及状态,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促使“慕课”现在国内外高校应用比较多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方便了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复习与预习,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
2.2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主体在“慕课”教学改革中主动作为
“慕课”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第一学生行为,借助于智能终端设备和网络,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就业需求及自身发展提升等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修课程,足不出户即可学习国内外名校名师开发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第二教师行为,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黑板+PPT”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重新思考和改革大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将课堂教学从静态的知识传授模式向动态的智能教育模式转变。第三高校行为,通过“慕课”平台引进名校优质课程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或将本校优势特色课程通过“慕课”平台予以共享,彰显特色和综合实力,推进协同育人。第四政府行为,积极引导、鼓励高校建设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慕课”平台、课程学习网站,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慕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如何利用“慕课”平台,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发展的需要。
3“慕课”视域下高校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
3.1建立“慕课”资源引进论证和绩效评估机制,引进外部优质“慕课”高校慕课资源主要两种形式,一种是鼓励教师参与“慕课”建设方面学习,每名教师至少建立一门慕课,慕课建设以后,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对“慕课’’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座谈等方式。在组织专家进行评价,专家必须有企业专家,兄弟院校专家进行评价,最后综合评价该“慕课”。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引进外部优质“慕课”,外部优质“慕课”不是名校的课程就好,必须经过充分论证是否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高作用,同时也能对教师的课堂起到补充作用。
3.2转型升级现有精品课程,建设校本特色“慕课”
现在高校基本都用自己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要合理的把这些精品课程转变学校的“慕课”资源,在转变过程中,要经过科学研究,转变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慕课”,不要形式上转变,要实际意义上的转变,建设校本特色“慕课”。
3_3利用“慕课”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借助“慕课”资源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发挥传统课堂与“慕课”教学各自的优势,处理好线上和线下关系,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一定适合任何课程。
3.4建立“培训+项目+比赛”的多层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需要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是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同时多参加比赛,是检验教师能力一种方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是关键因素,必须提高教师的能力。
1 信息素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信息索养教育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之一,它包括:面对本科生新生和研究生新生不同层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基于各个学院学科服务的参考咨询,及不定期的文献检索工具使用及文献管理软件应用的讲座等。诚然,这些信息服务对提高本校师生的信息索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①传统的倒灌式教学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容易引起学生倦怠。②信息索养教育课程大多要求实践和操作,一次性的教学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授课内容无法多次重现成为信息索养教育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③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部门,信息索养课程仅仅被当作获取学分的工具,导致学生对图书馆开展的课程不够重视。④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互性,一方面,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被真正检测
针对信息索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图书馆开设信息索养教学的专栏和平台,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仅仅建立了课程的视频,模式单一,系统性不强,缺乏吸引力。
2 慕课的特点与设计原则
2.1 慕课的特点
慕课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1)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性:空间上,慕课在网络平台上的建立决定了其自身的可共享性,时间上,慕课的内容可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也是慕课设计的优势之一。同时,慕课可以提供一个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通有无的平台。
(2)课程内容的独立性:慕课通常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每个课程都是独立的,教授内容可以独立实施与应用。
(3)翻转式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慕课的设计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的挑选观看的课程,对于没有掌握的课程可以选择多次观看,慕课的出现增强了师生传授知识的可交互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2.2 慕课的设计原则
信息索养教学慕课设计分为两个主体,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它分为信息索养教学的慕课内容设计和信息索养教学的慕课平台设计。根据上文总结的慕课自身的特点,对应的慕课设计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根据信息索养教学的内容进行区分,分别把对应的慕课挂到图书馆网站和需要专题培训的学院网上,供校内师生无地点无时间无次数的畅通观看,设置多种网络途径供学习者畅所欲言,进行教学内容的交流与共享。
(2)独立性原则:每节信息索养教育慕课必须是完整独立的知识点,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对知识点的分解需要保证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3)多元化原则:慕课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除了需要同学强制完成的如人馆教育等必修课,大部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行掌握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因此课程的设计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元化的资源供学生选择
3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内容的设计
信息索养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搜索、信息过滤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信息索养教育的支撑单位,能否做好信息索养教育的内容规划是衡量图书馆是否具有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教育的目的不同,将信息索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分为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常规信息索养通识教育和专题数据库教育三个方面。
3. 1新生培训与入馆教育内容的设计
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是由图书馆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所开展的教育培训,也是每个院校都要求学生必须参与的课程,它通常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概况介绍,馆藏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纸质图书的查找方法和中图分类法的基础知识。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短时间内熟悉图书馆资源,掌握基本的检索方法获取所需图书信息,也为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增强学术能力打下基础。
3. 2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内容的设计
信息索养通识教育是高校信息索养教育的主体,信息索养教育由于其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并不能通过单单一两门课程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索养通识教育的课程系统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是图书馆的扩展职能。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横向来看,本科培训招生的总共有26专业,其中15个为医学相关的专业,其余包括管理学、文学等和医学无交叉性的学科,不同学科的学生对数据库需求类型是不一样的;从纵向来看,浙江中医药大学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点和29个硕士点,学生层次的深浅决定了学生对数据库的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
因此,经与课题组成员的讨论总结,信息索养教学常规课程的设计分为五个部分。①电子信息检索:电子信息检索作为必修课分为面向本科生和面向研究生的两个种类,介绍的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做科研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数据库及其基本的使用方法。②文献管理软件使用分析:包括Note ExpressE一learning等文献管理软件等,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授课的重点在于文献管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力图让学生在了解工具的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为以后的深人学习掌握某一种文献管理软件打下基础。③前沿信息科学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技术与信息工具也源源不断地涌人视野中,如RSS的同步资讯的介绍等,引进新的信息科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科研中使用新的方法和工具。④国际数据库检索使用:聚焦在EI} WOS等学校购买的外文数据库资源。⑤医学类信息检索和使用:浙江中医药大学作为医学类专业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为本校学生的主体,图书馆资源建设部采购了万方医学、PubMea等多种中外文医学类数据库满足中医药院校学生科研学习的需要。
3.3 信息素养专题教育的设计
信息索养专题教育是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人讲解的教育,如果说上文中信息索养通识教育是从广度上完善了信息索养教育的内容设计,那么专题教育的建立就是从深度上让信息索养教育的内容多样化和完整化。
根据教育的目的不同,课题组把专题信息索养教育专题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信息检索智库:包括电子图书数据库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主要包含超星电子图书、独秀图书等,电子期刊数据库包括C'NKI、万方等全文数据库和EI } WOS等引文数据库。
(2)文献分析信息索养教育:如何构建知识图谱Citespace,中外文专利数据库的使用等
(3)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使用Word撰写论文排版、利用Excel分析数据等。
从学生角度而言,在专题信息索养教育中,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在慕课智库的选择时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慕课名迅速筛选出目标课程,达到随需随学的目的。然而,对于图书馆教师而言,专题信息索养教育的建立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学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加强教师分工和知识储备是建立专题信息索养教育智库的重要前提。
综上,根据学生专业和学生层次不同,课题组对信息索养教育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和专题库教育划分,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前提,进行信息索养教育慕课内容的设计。
4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平台的设计
慕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中心建立的可供师生互通有无相互交流的平台,它除了提供基本的视频、教案、课件、习题等信息,还搭建一个可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课上内容进行讨论和拓展学习的虚拟社区。
4.1 教学视频模块
教学视频模块是信息索养教育慕课平台的主体,也是慕课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学视频重点是否突出,课件内容是否丰富决定了慕课平台的发展潜力。在教学视频模块下,按照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信息索养通识教育和专题信息索养智库教育依次分类,逐步展开,按从粗略到细致的方式展现给用户进行点击查阅。
4.2 学习资料模块
学习资料模块作为用户进行自学的辅助工具,排版在教学视频模块旁,可供用户在浏览教学视频时同时打开。它包括:教学课件,教师教案,课程PPT,课后练习题等。在学习资料首列列出链接和慕课课程名,同时也给出本课程的交流论坛模块的链接。
4.3 成果侧试模块
图书馆建立信息索养在线测试题库,并提供窗日供学生提交练习作业,在成果测试模块设置课业提交时间节点,如适用于学生的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的作业。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作业提交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在客观上减少了时间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浪费。
4.4 生交流论坛模块
交流论坛模块采取BBS的论坛方式,建设学习心得模块、资料共享模块、课后答疑模块和畅所欲言模块四个子模块。学习心得模块的链接设置在相关学习视频的右侧,用户在子模块上记录自己的思路,启发或学习方法等。资料共享模块是供用户上传非本平台提供的其他途径的有关课程的资料,用来开拓用户的思路。课后答疑模块是用户提出信息索养课程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定期进行回复解决问题的模块,这也是唯一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的子模块。畅所欲言模块是供用户与用户交流的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课程学习过程中相关的兴趣点引发话题,进行自由探讨和学习。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5
一、前言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网络远程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应用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可借由互联网平台学习知识。慕课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以及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多维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全程参与到教学课程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兴趣。高校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二、高校课堂运用慕课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在高校教学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也伴随着缺陷。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没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网络课程,缺少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专业知识系统的架构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学生情商与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学习,遇到某个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不能得到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思路来重点讲解,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路来重复学习。慕课的学习很多时候都可以基于宽带网络下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的电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来到教室上课,缺少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偶尔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互动环节也以机械的问答模式展开,学生缺少一个灵活应变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衔接,高校教学中需要改善的部分提出解决策略[1]。
三、高校教学实施慕课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慕课学习课程
由于高校课程的理论知识枯燥,而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学生可以事先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使每门课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做精彩细致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最先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一睹世界级名师的授课风采,使教学过程如欣赏、参与舞台剧一般精彩,自身的授课水平也得到提高。通过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吃力的问题,在线网络教学加深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了理论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二)加强慕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与讨论
为了方便高校慕课在线学习的交流与讨论,每个慕课教学视频下面都有一个讨论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页面上对所学内容开展交流,学生之间还以互相讨论,将不明白的问题在页面上做一个汇总,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避免了问题的重复解答[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而且降低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孤独感。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社团等场所进行交流活动,互动的形式也可以由讨论、交流、举办报告会、实习实践等方式开展,这样师生间互动不足的问题和缺陷就可以得到弥补。
(三)对学生学习慕课的效果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要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质量进行评价,而对于在线学习慕课的学生来说,课程评价主要由学习者的平时成绩与最后考核构成,平时成绩评定以平时作业的练习完成情况与线上讨论交流表现为主,所占比例大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的情况,事先制定好最后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可以按照标准化考试进行,对于不便参与考试的学生,则让他们以论文或作品的方式完成考核,使考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互评的形式,对其他人的作业进行检查评级,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慕课学习完成后,期末考试会将平时成绩纳入评价范围,作为发放证书的硬指标。最后考核要保证无论是现场考核或在线考核,都必须保证是学习者本人参加,以确保学分和证书发放的权威性[3]。
慕课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独立的课程,使学生的创新需求得到满足,教师要改善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紧紧抓住慕课课程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慕课课程信息共享优势,发挥慕课教育的优势,优化高校的核心课程设置,大力推进课程、专业层面的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斐.“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5.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慕课”一词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并有五种典型的教学形式。
1.“慕课”的三种含义
慕课的第一种含义是英文MOOC的音译。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主要形式是以录像为载体,通过碎片化的录像完成课堂教学,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讨论、考核和考试。
慕课的第二种含义指的其实是SPOC的音译。SPOC是“小规模非开放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也被称为“翻转课堂”或者音译为“私播课”,是一种特殊的MOOC。SPOC是为了弥补MOOC在实体课堂教学方面的不足,而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非开放”课程,虽然也以使用碎片化的录像进行在线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但其与MOOC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实体课堂的参与性,随之衍生出的特点是课程容量的有限性,这也是SPOC课堂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慕课的第三种含义泛指MOOC和SPOC两种形式及相关延伸模式。MOOC是SPOC的基础,SPOC是MOOC的深度运用,二者构成了慕课的两种最基本的授课形式。
2.慕课的五种典型教学形式
“慕课”教学差异化有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实现,有助于解决学生人数众多与学生差异性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从录像教学、实体课堂、在线测验、在线考试和实体考试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笔者认为,慕课至少包括五种典型的教学形式:
第一,公共MOOC。这种形式是实体开课学校之外的学生在公共MOOC平台上自主学习碎片化的录像,完成学习过程并通过MOOC平台考试达到要求后,由MOOC平台发给学习证明。如果该同学同时正在攻读的学位包含这门课程且所在学校承认MOOC平台的学分,则可以获得所在学校的学分。
第二,校内SPOC。实体开课学校的同学,在教务系统上选修了以SPOC课堂方式开设的课程,通过课前在慕课平台上观看原进程的录像,并参加SPOC课堂讨论获得平时成绩,最后参加实体课堂的期末考试。
第三,公共SPOC。为避免SPOC课堂成为实体开课学校独有的教学方式,基于慕课平台开设公共SPOC的方式也应运而生。在技术上要求慕课平台提供虚拟教学课堂的支持,对参与的高校也提出了协同排课的较高要求,观看的录像应该是原进程的录像。
第四,校内MOOC。实体开课学校的同学,在教务系统上选修了以SPOC课堂方式开设的课程,通过在MOOC平台上观看碎片化的录像并参加在线测验获得平时成绩,最后参加实体课堂的期末考试。校内MOOC实际上是公共MOOC与校内SPOC的混合体。
第五,兴趣MOOC。与前四类慕课以获得学分为目的不同,兴趣MOOC更类似网易公开课的模式,但观看的是碎片化的录像,在线学习进度和考核上都没有强制性。如果学生正好在MOOC教师所在高校,且该教师的SPOC课堂也允许旁听,该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堂讨论。
以上五类慕课教学形式的对比简表如下:
二、“侵权责任法”课程的“多平台多模式”平行运行简介
1.四川大学“侵权责任法”慕课开课情况简介
四川大学法学院侵权责任法教学团队由一位教授和二位副教授组成,在实体课堂上为本科生开设“侵权责任法”课程和“英美侵权法”全英文课程,在暑期国际课程周邀请外籍教授共同开设“比较侵权法”全英文课程。同时为硕士生开设“侵权责任法”(双语)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侵权责任法研究”(全英文)课程,形成了体系化和国际化的实体课堂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和WEMOOC两个慕课平台同时开设“侵权责任法”课程,还在校内建设了“侵权责任法”校内课程中心和配套的“Comparative Tort Law”全英文课程中心,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和慕课化。
除了两个慕课平台和两个教学中心的“多平台”运作之外,在学习模式上,“侵权责任法”课程也提供“多模式”的选择,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公共MOOC。作为“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的第一门法学类课程,每学期有超过1万人选修本课程,且选修人数每学期都呈现出几何级增长趋势。
第二,校内SPOC。通过“侵权责任法”校内课程中心平台,为校内选课学生提供按照原进程播放的录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第三,公共SPOC。作为WEMOOC上线的第一批课程,每学期为多所大学提供教学服务,并通过4~6次见面课程,确保教学效果,各校学生也通过该平台获得了相应的学分。
第四,校内MOOC。同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教务处系统注册,平时成绩来源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期末考试成绩来源于实体考试。
第五,兴趣MOOC。“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侵权责任法”校内课程中心分别提供按照碎片化和原进程播放的课程录像,供有兴趣的学生观看。校内SPOC实体课堂也欢迎学生旁听。
以上五种教学模式运行中,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校内SPOC和校内MOOC学生分别通过实体课堂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章节考核获取50分的平时成绩。教学团队通过控制两组同学平时成绩分数的平均分来确保公平性,并采用相同的期末实体考试试卷和评分标准。 第二,除了兴趣MOOC不参与考试之外,其余四个平台的考试均是同样的A、B试卷。校内SPOC和校内MOOC试卷拆封确定A卷或B卷之后,公共SPOC和公共MOOC设定为相同试卷,同时开考。
第三,教学团队和助教团队为公共SPOC和公共MOOC提供在线BBS答疑服务,为校内SPOC和校内MOOC开通微信群服务,为公共MOOC提供邮件答疑服务,确保每种学习方式的每位同学的每个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
2.不同慕课学习方式的分流情况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提供了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和多样化的可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四川大学非法学院本科学生如果要学习“侵权责任法”课程,我们一般推荐选修WEMOOC平台的公共SPOC课程。法学院本科每年有200人左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学习“侵权责任法”这门课程的需要,但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分的需要。这是因为我们在必修课设置上,前置必修课程“债权法”课程已经包含了“侵权责任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选修“侵权责任法”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而非出于知识完整性的考虑。因此,没有获得学分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兴趣MOOC的方式,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情况每年分流的学生大约在80人左右。
高校每学期授课时间一般在17-18周,其中公共假期一般会占用1~2周,本科生一般前3周都可以自由选课,因此课程容量主要取决于4~16或者17周的课程设置。“侵权责任法”SPOC课程按照模拟法庭的方式展开,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一个案例中担任原告或者被告的诉讼人,每周2节课,每节课一个案例,所以SPOC课程的设计容量为48-52人(取决于该学期授课周次)。
因此,在扣除了兴趣MOOC方式学习的80人之后,剩余120人左右只有50人左右能够有机会参与模拟法庭。实际上,根据历年教学经验,在200人的本科生基数下,对“侵权责任法”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大约也就是50人左右,所以这种设置本身也是符合教学需求的,没有出现参与人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形,最终都能够协调到合适的SPOC课程人数。剩余约80位同学进入校内MOOC学习方式,欢迎旁听SPOC课程,并有一定的参与权限(详见后文)。
学生分流的目的,是实现法学教育的小班化互动式教学。下文主要介绍SPOC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方式。
3.SPOC翻转课堂概述
在课堂组织上,将48-52位参与SPOC课堂的学生分为A、B、C、D 4组,每组指定一位主助教(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和一位副助教(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指定两位助教的考虑是:第一,助教可能生病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无法参与指导,两位助教可以避免助教缺席。第二,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学术功底更扎实,通过“传帮带”可以培养研究生一年级的助教,这样副助教到研究生二年级担任主助教时,又可以继续培养下一级的副助教,以此延续下去。第三,两位助教共同组织活动,可以避免某一位助教可能性格上不适合组织活动的情形出现,在两个年级之间也能够通过协调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除此之外,还要指定一位博士生作为总助教,协调和指导四组助教团队。
在课程内容上,课堂模拟法庭的案例全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案例,备选案例约150个,按照教学进度,每学期讨论24-26个案例,加上每年新公布的案例,从数量上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当然,经典案例每学期教学都会使用。每节课讨论一个案例,按照A-B-C-D分别担任原被告的交叉循环方式组织,每6周一个循环,每学期循环两轮。每个案例中原被告双方所在的组分别由一位同学担任人,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包括旁听的同学)担任法官、证人、鉴定人等辅助角色。根据原被告双方的表现(而非胜诉或者败诉,因为案件事实本身无法改变),由非当事人的两组(如A-B,则为C组和D组)的同学,以及在场的旁听同学,通过投票器决定表现得更出色的一方。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评论和总结。
在课程进度上,校内SPOC采用原进程的教学录像,教师会在学期伊始就公布录像进度表,模拟法庭的案例也与布置的录像内容紧密相关,确保每次的案例都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课程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式,每4周(安排在4、8、12、16周)有一次“小组讨论”,由助教团队组织,负责解答疑难问题。
4.SPOC平时成绩的获得
SPOC平时成绩是以撰写侵权法指导性案例和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来获得的,其中撰写指导性案例4次,参与模拟法庭一次,每次计10分,共计50分。撰写侵权法指导性案例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编写报送指导性案例体例的意见》和《指导性案例样式》的要求,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已经的民商事指导性案例,将在本学期讨论的案例中选择非本人报告的4个案例,改写为“指导性案例”的体例。
第二,在指导性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要求学生忽略案件的原发生时间,设想案件都发生在案例报告的当天,并适用现行有效法律规定进行分析。
第三,根据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务,详细列出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式(例如计算基数、赔偿时段、损益相抵等),并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在计算时,无须理会《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案例的最终判决结果。
第四,如果有其他问题需要说明的,例如对案件原判决的评析、社会效果、立法建议以及其他疑问,也鼓励学生进行说明,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酌情对该同学期末成绩加分。
三、法学院教学方式的国际比较
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和耶鲁大学法学院求学,现在正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学院访学。借着这两次机会,也大致了解了美国和英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此和笔者正在实践的慕课教学作一对比。
1.美国主流法学院的教学方式
美国法学院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与“苏格拉底问答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学以经典案例摘录为中心。即由教材的作者,将影响某一领域的重要案例中对后世构成例案(leading case)的部分进行摘录,学生通过阅读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编排的经典案例摘录和相关学术文献片段以及作者的评释,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法律发展进程。同时,这也是美国法院诉讼和判决书的撰写逻辑,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能够直接适用于实务操作,体现出美国法学院的务实性。
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指教师不在课堂上重复教材上已经讲述过的经典案例摘录和必要的学术性分析介绍,直接根据课前布置的阅读内容,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向教师提问。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没有学生不按照教授的要求提前进行准备。在笔者一学年的旁听过程中,仅有一次出现了一位准备不足的JD学生,而且还受到了教授的严厉指责。
“案例教学法”与“苏格拉底问答法”之所以能够推行,其背后的教材功不可没。美国法学院的教材,一般都在1000页左右,包含大量的案例摘录和一些论文片段。以我主持翻译的《美国侵权法:实体与程序》为例,中文译本123万字,包含152个经典案例的摘录。作为一学期课程的教材,学生平均每周要阅读60-70页。
2.英国主流法学院的教学方式
牛津大学每学年设置3个学期,分别叫做Michaelmas Term(10月上旬-12月上旬)、Hilary Term(1月中旬-3月中旬)和Trinity Term(4月下旬-6月下旬),每学期8周,合计仅有24周,但教学强度较大。
牛津大学法学院授课主要分为个别指导课(Tutorial)、讲座课(Lecture)和研讨课(Seminar)三种形式,另外还有师生都可以参加的各种讨论小组(Discussion Group)。所谓个别指导课,主要是针对本科生。与美国的法学院(Law School)是实体机构不同,牛津大学法学院(Faculty of Law)仅为行政管理机构。法学院所属100余位教师,绝大多数为所在学院(College)和法学院双聘。即每位教师是所在学院的导师(Fellow),同时是法学院的教授。牛津大学共有38个学院和4个“学堂”(Hall,相当于学院),每个学院的导师来自各个专业。其中招收法学专业的学院,法学教师平均为3-4位。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如果要学习法学专业,是向每个学院申请法学专业,如果所申请的学院满额但该学生被评估为实力较强,会在各个学院之间协调,最终同时归属于各个学院和法学院共同管理。本科生的主要法学课程,原则上由所在学院的法学教师教授,一般每人负责4门课程,以1对2或者1对3的方式授课。如果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超出了该学院法学教授可以讲授的课程,则由学院之间进行协调,邀请其他学院的导师为其授课或者到其他学院参与学习。具体授课方式除了讲授,还有要求学生提前写小论文,然后讨论、修改论文,授课强度和效果因此得到保证。与在其他学校仅适用于本科不同,个别指导课在牛津大学法学院硕士层面的BCL学位和MJur学位课程设置中得到了保留,难能可贵。只是硕士生的个别指导课,一般是以1对3到l对5左右的比例开展的。
讲座课由教授按照专题讲授,本科生低年级和研究生的部分课程以这种方式开设。比较有特点的是,由于牛津的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院由不同导师给各个学院的学生讲授,在法学院层面同一门课程则可能有多位教授可以开设。因此在排课上,多位同一研究方向的教授,会在一个大题目之下,分别讲授不同的专题。以笔者的研究领域侵权法为例,牛津的侵权法分为10个专题:理解过失责任(8课时)、过失责任中的因果关系(8课时)、抗辩事由(8课时)、经济侵权(4课时)、侵扰和Rylands v Fletcher案(8课时)、产品责任(4课时)、公共机构侵权责任(8课时)、侵害名誉(6课时)、占有者责任(4课时)和专家过失与有缺陷的房产情形下的纯粹经济损失(10课时),合计64小时,贯穿在3个学期,由7位教授分别开设。
研讨课主要针对研究生,又是另一番景象。研讨课一般比讲座课的主题更深入,也可能是跨学科的讲授。例如财产性救济研讨(Commercial Remedies Seminars)这门课程,包含了合同、侵权、衡平救济、返还财产、承诺救济、强制行为、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禁令和诉讼时效等内容,几乎将英国法上所有与财产性救济相关的内容横向贯通。每门课程设置一位召集人(Convenor),一般是该领域的资深教授,或者是由资深教授指定一位年轻学者作为召集人但自己也参加授课。每次课程除了召集人自己之外,一般至少会邀请两位教师参加讨论,另外还会有一些访问学者旁听。由于BCL和MJur每年招生分别为约90人和50人,每位学生只需要选修4门课程,而给硕士生开设的研讨课大约在40门左右,所以平均下来,每门课程大约只有14位学生。笔者参与的一门课程,只有6位学生选课,一度出现了4位教授加2位访问学者,学生和教师各占一半的情况。另有一门课程,笔者申请旁听,召集人婉拒了。理由是,只有5位学生选课,教授加访问学者已经5人了,他不希望打破这种平衡。
在这三种授课方式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上课之前,都会布置一个阅读目录(Reading List),而不是依托于一本固定的教材。牛津大学法学院的阅读目录与美国法学院的差别主要是第一,案例要求读全文而非摘录第二,推荐大量论文,尤其是授课教授的论文;第三,会指定多本教材或者专著的特定章节进行阅读;第四,会推荐一些欧盟层面的立法。阅读目录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不太可能完成所选的4门课程的全部选读内容的阅读,所以选读内容的确需要学生根据兴趣和侧重进行取舍。
3.慕课可能更符合中国法学教育体制
笔者的上述介绍,似乎有些偏题,因为读者会看到美国和英国的顶尖法学院,都没有采用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就此我分别请教了两国的多位教授,回答出奇地一致,那就是保证教学效果和对得起学生的学费,这和英美法学院定位为精英化教育高度相关。仔细想来,慕课并不适合于美国法学院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和英国法学院的个别指导课和研讨课,可能仅适用于讲座类课程。由于核心教学方式的不同,也没有必要通过慕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笔者对比中美英三国法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使用方式之后,突然意识到,从今天慕课的角度来回顾美国和英国法学院的课前阅读量,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前录像时代的“纸面慕课”。即学生需要在课前投入比课堂时间多1-2倍的时间进行阅读,课后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温习,才能完全达到学习目的。至于是采用视频,还是采用课前阅读资料来进行慕课教学,差别只是在于对学生大众的吸引力和耐心的要求不同而已。
1.一日三省己身,注重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要求。本人是一名专任教师,且是一名思政课教师,又是一名老党员,因此本人积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参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学习和自我检查工作,任职以来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的行为,获得周围领导、同事和学生认可。
2.勇于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开创新的教学改革模式。2018年,在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期间,对涉及法律基础的章节,本人发挥专业和社会服务经验的优势,以“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生动展现了教学任务相关知识,同时也成为卓有成效的法制教育方法,受到师生好评。
3.学习和探索运用先进现代教学技术。继2019年获得校2019年浙江省微课教学比赛学校选拔赛一等奖、省三等奖以来,在利用原有的超星学习平台用于点名、预习、复习、布置作业、课堂互动之外,本人在2020年尝试运用慕课丰富和拓展教学形式,利用业余时间完善教学资料,并重复慕课影像录制,尽善尽美。
1.引言
电力电子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因为其变换和传输电能的功能,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使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环保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换必须依赖电力电子技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电力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与应用,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相应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部门均已认识到加强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观全球的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现状,“改革”的观念渗透到从课堂教育、仿真、实验到专业论文的方方面面。近十年,当高职完成规模建设的过程后,必然实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从该课程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还是从教学务实的角度讲,对于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本门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已有电学的基础知识,但是本门课程涉及的电学知识,被遗忘和不扎实现象特别严重,在讲授过程中因为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很吃力,以致厌学。
(2)教学方面。近十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新器件和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必须随自身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但实际授课教材大纲往往内容滞后,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协调,造成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基本沿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入理解;目前课时越来越少,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难度。
3.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电力电子课程的兴趣,被视为电力电子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被应用于实验室建设,而且被广泛作为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已开发出电力电子的网上授课内容,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瑞士的iPES最著名。
通观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教学现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我国电力电子教学改革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建立系统的观念。在教材编写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过程中,从电力电子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避免将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各种结构功能的电路作孤立讲解,因为电力电子电路通常都是几种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的,仅仅孤立地讲解其中的一个意义不大。
(2)注重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思想和能力。从电路设计的角度出发组织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哪怕是最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课堂教学、仿真、实验并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验室中引入先进的仿真软件,如MATLAB、PSPICE等,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过各种实验电路搭建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应是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而不仅仅是对各种功能电路的验证。
(4)在教学中,为了跟上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仅仅讲授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取调研、讨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前沿技术有所把握,为学生未来的科研与工作打好基础。
(5)积极开展电力电子及相关课程的网上教学,用动画、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展示电力电子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网页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如“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4.MOOC+翻转课堂
近年兴起的“慕课”已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我国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相继加入“慕课”平台。同时,国内高校认识到,应借势“慕课”冲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用较低的成本进一步均衡国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中国式慕课”很快由理念变为行动。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网络阅读等形式课后自行学习。教师更多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和指导。
把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法融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种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中尚属前沿。
参考文献:
[1]陶生桂,胡兵.长三角地区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7,1:38.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1]。内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行医质量。但目前的内科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教学内容陈旧重复、逻辑不清;教学安排不妥,理论与临床分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等。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吸收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和手段,对内科学进行教学改革,施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出符合时展和临床需要的医学人才。
一、慕课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作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教学改革的热点。目前全球主要有Cours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平台。2013年,清华大学推出了中国本土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这也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2014年,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上线,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以上这些都是综合性的慕课平台,2014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携手北大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182家医学高等院校,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标志着首个医学教育慕课平台的建立[2]。
慕课平台汇集了大量名校名师的高质量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来的按章节授课,改为按知识点授课,每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约10~15分钟的微视频,辅助有PPT、在线试题、知识点连接图和测验。学习者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作业,成员之间互相打分。慕课的授课时间设置灵活,有具体的课程时间,也有自由的时间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学习情况,注册学习需要的课程。慕课在线学习具有低成本、开放、共享、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独特优势[3]。
二、慕课对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内科学教学亟待改革,而慕课的出现刚好为内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主要体现在几下几方面的启示:
1.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内科学教学乃至所有的医学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而基于慕课的开放性医学教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和灵活的渠道,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4]。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调的讲授课程内容,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推波助澜,最终使学生从中受益。
2. 构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互动很少,教与学分离,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后来教学模式逐渐增多,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病例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慕课的出现又将促使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翻转课堂是信息化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对课堂授课的安排,重置课堂内外师与生的关系、教与学的时间。翻转课堂的主要思路是:课前学生观看视频或教材学习新的内容,产生问题;课中学生讨论,教师仅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问题[5]。而慕课的出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课前学习资源。因此,在内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无疑将大大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位置,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使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3. 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传统的内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多限于知识讲解,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偏少,医学思维局限,对临床实践缺乏思考,造成理论与临床脱离。慕课的出现,尤其是医学慕课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系统的名校名师的讲课视频,这些视频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而是将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生动讲解,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视频讲解片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外网上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必再重复讲授这些内容,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点拨或解答学生网上学习提出的问题,二是优化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化、明了化[3]。省下的时间可以共同充分讨论临床病例,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增加学生的临床知识。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化知识、学以致用的途径。
4.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内科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试前一段时间花功夫死记硬背,也许能考出好成绩,但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考过之后接着忘掉。慕课教学模式下,每一个知识点都配有讨论和考核,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给自己评价。慕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较多,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慕课带给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一定比例。这也能督促学生在过程中注重学习。另外,除了常规的闭卷考核方法外,考核方式还可适当采用开卷考试、专题小论文等[6]。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