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疗护理论文

医疗护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3: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护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疗护理论文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1例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61.7岁。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为胰腺癌,其中行术后化疗者22例。患者行介入治疗1~5次,平均2.8次,共115例次。每次治疗间隔4~8周。

1.2治疗方法及药物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原理是通过载瘤段动脉,局部注入一定剂量的高浓度药物到达肿瘤靶器官,通过增加胰腺肿瘤局部的抗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提高对肿瘤组织的毒性作用,克服肿瘤的耐药性,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局部供血缓和及栓塞剂的使用可造成肿瘤内的低氧环境,增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坏死[2]。常用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白细胞介素、健择等。

2观察与护理

2.1心理护理此类患者思想上顾虑重重,尤其是经历了胰体尾切除术后,存在恐惧绝望心理,对介入化疗又了解太少,故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和信息支持,应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以温柔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给予关怀和指导。耐心细致地给其讲解动脉插管介入化疗的优点、操作步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虑等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对不了解病情者则与家属及医生共同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

2.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常规检查如血常规等,做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及会备皮,术前12h禁食、禁水,术前30min肌内注射安定10mg。

2.3术后观察与护理

2.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T、P、R、BP。发热一般在术后2d出现,多为中度发热,持续1周左右。本组中发热37.5~38.5℃者39例次,38.5℃以上者21例次。发热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护理上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患者多饮水,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如持续数天高热,应注意观察,有感染者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

2.3.2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患者回病室后平卧,患肢制动24h(应用血管缝合器者制动4h)。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并用1~1.5kg沙袋压迫6h。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如有活动性出血先行压迫止血,然后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处理。

2.3.3穿刺部位下肢循环的观察注意观察术侧下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皮肤温度、色泽、感觉的变化。如果出现搏动明显减弱、皮温下降、趾端苍白等情况时,首先检查是否由于加压包扎过紧、血流不畅所致,可稍松解包扎压力。其次注意观察有无下肢血管栓塞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受压,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本组患者无下肢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2.3.4对胃肠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由于化疗药物进入循环,导致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对于这些患者应给予耐心的讲解,鼓励患者吃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少食多餐。对恶心、呕吐严重者按医嘱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如给予欧贝4~8mg或胃复安10mg,肌内注射。及时清理呕吐物,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

2.3.5腹痛的观察与护理由于栓塞或化疗药物使肿瘤组织缺血、水肿和坏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造成患者紧张和焦虑。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的时间,做好解释工作,教给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听音乐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本组中腹痛患者经给予对症处理,疼痛均有所减轻。

2.3.6肝、肾功能监测化疗药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和对肝、肾组织的损害,因此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可应用保肝药物如易善复、美能等。大剂量化疗药物并栓塞后,癌细胞崩解,释放大量酸性物质,使得尿酸排出增多,严重时可在肾实质、肾小管、肾盂内结晶沉积,导致尿闭、尿毒症。水化可加速化疗药物从肾脏的排泄,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术后3d内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的入液量在3000ml以上,观察并记录尿量,保证24h尿量在2000ml以上。必要时静脉输液,并按医嘱应用利尿剂、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降低毒性作用,保护肾功能[3]。

3出院指导

3.1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有氧活动如快走、散步等。患者化疗后免疫力有所下降,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3.2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术后1周及下次介入化疗前各复查1次,如结果异常应及时就诊,给予相应处理。

3.3饮食指导合理搭配膳食,选择易消化、清淡、高营养、低脂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营养的摄入。

通过对41例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护理,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由于知识缺乏带来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介入化疗法已成为胰腺癌患者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所以护理人员需掌握相关知识,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减轻患者的病痛,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2

1全科护理的内涵

全科护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长期照顾的护理模式,以家庭为单位,把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相结合。为了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护理健康意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应加强建设护理队伍,特别是提升队伍中全科护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在全科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工作的关键部分,因此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核心就是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2]。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全科护理技术,国内的医疗人员也越来越认识到了全科护理的重要性,各个地区的医疗人员开始对这种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照顾的护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意见。高艳红在参加地震救治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护理人员的组成情况,将全科护理模式应用于灾难救治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性的针对培训和管理。薛晓英认为全科护士和全科护理模式实在医疗体制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全科护士应该经受更加严格的考核和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2全科护理的模式和措施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进行讲解,帮助护理人员对各种疾病有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积累经验,日后工作中遇到此类疾病知道如何应对。护理人员要学习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沟通,除了身体方面的护理也应该注重对患者心理的护理,缓解患者内心因为患病而产生的不安和紧张情绪,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帮助患者保持轻松地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3]。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大部分患者对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科普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发挥护理人员的宣教作用,患者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制定规范工作的管理方案,护理人员按照规定范围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多多沟通,及时向医生反应患者的情况,有不懂的问题也要及时向医生寻求答案,力求将工作做到最完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3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3.1国外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国内外的全科护理培养方式略有不同。全科护理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西方国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了医学保障体系。在美国和加拿大,社区服务备受重视,社区医院占美国医院总数的八成之多,全科护士主要在社区进行工作,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帮助进行一些保护和预防等工作,病人可以在更为宁静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住院天数大大的减少,人力资源、卫生资源以及医疗费用都能够得以节约;英国的全科医学发展也相对完善,英国全科医学中临床路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设有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中就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药学专家、经济学专家和全科护理人员,英国的全科护士的工作主要为换药,测血压等;在日本,全科护理模式发展也比较完善,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的全科护理人员分工更加精细和科学,全科护士分为了保健护士和家庭访问护士,保健护士主要为患者解决疑问和宣传教育,患者对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科普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家庭访问护士是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测,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涵盖多项,除了基本的康复护理还有生活护理,临终护理和压疮护理等[4]。因为全科护理建立于西方国家,所以这种模式在上述国家发展相较国内更为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也更为严格。主要的培养模式有学校直接培养护理人才和医院护士中分化两种,国外对全科护士的学历要求更高。如美国的全科护理人员必须为本科毕业生,至少要有3年的工作经验,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且为注册护士;日本的全科护士需要有专科或者大学的毕业证,并且毕业后经过专门的全科护理培训和考核。

3.2国内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篇3

手术后,一般中、小手术的病人即送回原来的病室,而大手术或危重手术病人,则送到术后病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全身麻醉的病人,此时尚未清醒,应平卧,不垫枕头,头偏向一侧,以防唾液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的病人,术后要平卧6~12小时,以防术后头痛的发生。颈、胸、腹部手术之后,多采取半坐或半卧位。脊柱手术后的病人,要睡硬板床。四肢手术后的病人,须抬高手术的肢体或进行牵引。

2、协助医护人员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如有自我感觉不适、发热和心跳快等,应向医生、护士报告。这里要告诉您一点常识,术后3~5天内,体温常在38℃左右,这是必然的,叫术后反应热,或吸收热,对此不必紧张。

3、加强饮食配合。手术后要加强营养,以利于身体康复。

一般的手术,术后即可进食,腹部手术的病人,要待肠蠕动恢复、产生虚恭(即放屁)后,方可进液状流食;胃肠手术的病人,先进行胃肠减压,同时应禁食,停止胃肠减压后才能进流食,以后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大手术或全身麻醉手术后,多有短期消化功能减退,不想吃饭,甚至恶心、呕吐,可以要求输液。严重时,医生会插胃管,通过胃管注入流食。

4、协助医护人员严格术后的伤口管理。

不要乱动,不要随意揭开覆盖伤口的纱布,更不能用手去触摸或用水清洗伤口,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如自己不小心弄湿或污染了纱布,应请求医生护士给予更换,以防切口感染化脓。如发现伤口周围红肿或有血水流出,应及时告诉医生护士,争取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

5、术后要早期活动。

根据手术的大小和术后的病情,在经过医生准许的条件下,争取早期下床活动。这对于增加呼吸深度,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胃肠功能,增进食欲,都十分有利;对于防止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腹部手术,一般术后2~3天就应该适当下床活动或作床上活动,以防止腹胀和肠粘连。痰多的病人,应多翻身,并用手压住伤口,协助咳嗽排痰,以防肺部感染。肥胖病人应多活动四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6、掌握拆线的最佳时间。

篇4

1.1医疗器械的资料不完整

完整的资料是开展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的前提,能给维修人员提供基本的资料保障,是医疗器械维修的依据,如维修手册、技术说明手册以及电子线路图等。不过,现下很多医院存在医疗器械详细资料不完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多生产器械的产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愿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技术,影响了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的开展。

1.2维修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尤其是中小型医院在维修管理制度上还不完善,缺乏先进的技术,维修管理十分落后。加之一些管理者为了节省投资成本,并不会过多的投资在医疗器械的更新上,一些故障器械修了又修,不仅给维修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还给维修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根据我国普遍规定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相关指标显示,医院的医疗器械年修理率至少要在90%上,器械的年平均故障维修时间至少要维持在5天一台[1]。

1.3维修工具和方式滞后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医院在医疗器械维修工具和方式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医院在更新了医疗器械之后,用传统落后的工具来维修高端的器械,是达不到要求的,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2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措施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一些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医疗器械的科技化,维修工作也应该逐步实现科技化。因此,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中的应用备受社会关注,下面笔者就结合我院利用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图1互联网在我院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的具体应用

2.1互联网远程诊断功能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

互联网远程诊断功能给医疗器械维修工作带来一定的便捷性,一旦医疗器械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就可以通过远程功能,联系到器械的工程师,第一时间与他们商讨解决对策。同时,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功能,还能与医疗器械的厂家进行直接联系,利用远程诊断技术对故障器械进行诊断,购买必要的元件。

2.2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

一方面是单片机技术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作用,如单片机可以通过分析仪器产生导联信号,帮助医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另一方面是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系统的更新,主要是SQL2000数据库平台[2]。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对维修进行合理的监督,共享维修所需要的资料,了解更多器械的信息,进而更好的开展维修工作。

2.3互联网搜索引擎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很多行业开展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中,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搜索引擎是百度、360、谷歌等。互联网搜索引擎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1)初步查找。主要针对一些没有完整资料的医疗器械,可以采用关键字查询法,如我院之前有台没有说明书的器械,出现PH酸度计测量不准故障,笔者就在百度输入“PHs-3C酸度计原理”,了解这台器械的名称、结构等,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2)电子元器件查寻。医疗器械的元器件维修必须清楚其功能和参数,维修人员就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进行查找。3)电路图查找。如在百度的图片搜索中输入“超声波雾化器电路图”,就能找到雾化器电路图的相关资料。

2.4互联网数据库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

医疗器械维修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专业的医疗器械维修资料、期刊、文献、专著等。我院同其他医院一样,购买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通过数据库能直接查找一些具有价值的资料。笔者经常通过数据库下载一些别人的经验之谈,这些资料都是具有专业性和科研性的,而且内容比较完整。

2.5互联网专业网站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

网络上有很多专业的医疗器械维修网站,如医疗维修在线()、医疗检验仪器维修网站()等。我院在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中很好的利用了这些专业网站的资源和知识,通过借鉴别人的一些经验和维修方法,更好的完成维修工作。笔者经过多年的积累,总结出了几点经验,能够在这些网站中快捷的查找到自己的资料。如想在医疗检验仪器维修网站查找有关生活分析仪的资料,可以在百度输入“生化分析仪site:”,如想在医疗维修在线查找有关呼吸机的资料,可以在百度输入“呼吸机site:”。

篇5

1肝肾阴虚型

1.1症状表现为右胁下积块,胁间隐痛,腹胀不适,纳差消瘦,精疲乏力,头晕肢软,耳鸣目眩,五心烦热,低热,盗汗,恶心呕吐,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1.2护理本证以滋阴柔肝、凉血软坚为护理原则

1.2.1生活护理病房宜凉爽,安静,舒适。

1.2.2饮食护理以清淡为宜,可用生地汁梗米煮稀粥,以养阴生津,兼以清热。可服枸杞百合粥:以枸札子30g,百合30g,粳米200g水煮成粥。加入冰糖适量,1碗/次,1~2次/d。

1.2.3心理护理本型患者易心烦,应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2肝郁脾虚型

2.1症状表现为右胁胀痛或右胁下肿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胸闷反酸,纳呆嗳气,舌淡胖大,苔薄白,脉濡或弦。

2.2护理本证以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为护理原则。

2.2.1生活护理力求病房安静舒适,酌情参加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

2.2.2饮食护理进食以高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忌食土豆、芋头等壅阻气机的食品,对纳呆呕逆严重者配合使用陈皮、砂仁、竹茹等开胃之品,煎水代茶饮,有助于增进食欲,培其后天之本。

2.2.3心理护理根据中医肝喜条达、恶抑郁的理论,劝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从多方面进行关心和宽慰,使肝气条达。

3脾肾阳虚型

3.1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畏寒便溏,纳差,口不渴,右胁积块,胁间隐痛,腹胀如鼓,腹水足肿,目黄,身黄,黄色晦暗,舌淡有齿印,苔自腻,脉濡缓或沉迟。

3.2护理本证以健脾补肾、利水退黄为护理原则

3.2.1生活护理病房宜温暖向阳,多备衣被,防止受寒。

3.2.2饮食护理饮食要量少质高,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可适量食用胡桃、羊肉、山药等。可用山药15g,芡实10g,粳米适量,煮粥服食。

3.2.3心理护理本型患者精神疲乏,应调动患者积极性,使其配合治疗。

4气滞血淤型

4.1症状表现为胁下积块刺痛或胀痛,推之不移,拒按,或胁痛引痛,入夜更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嗳气呕逆,纳呆食少,大便不调,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沉涩。

4.2护理本证以舒肝理气,活血消积为护理原则。

4.2.1生活护理疼痛甚者卧床休息。

4.2.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辣、坚硬、肥苷之品。宜食桃仁粥,即桃仁10g,去皮尖,水煎,取汁与粳米同煮,粥成后加入冰糖适量。

4.2.3心理护理患者因病程长,疼痛较重而悲观失望,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5湿热淤毒型

5.1症状表现为右胁下积块,胁间刺痛,心烦易怒,身目俱黄如橘皮,发热,口干口苦,食少厌油,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便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5.2护理本证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护理原则。

5.2.1生活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房清爽、干燥、通风,及时更换衣服,疼痛时禁用热敷。

篇6

抽取本院糖尿病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他们的年龄为32-63岁,平均年龄为(43.5±6.3)岁。他们的病程为0.8-13年,平均病程为(5.2±1.3)年。根据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全部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社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建立患者档案,定期随访。

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定期随访,掌握患者的饮食、睡眠、用药、体育锻炼、病情变化等情况,并测量他们的各项指标;

(2)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发生的并发症、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对他们开展知识讲座,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再针对患者不明白的问题一一解答,发放一些相关健康手册,让他们回家阅读;

(3)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

要有效控制血糖,就要加强饮食控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帮助他们制定饮食计划。主食可以选淀粉类食物,要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禁烟酒,不可食用过多糖类食物,还要少进高脂肪的食物。饭后一小时可交代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散步等,运动可促进糖氧化,让胰岛素敏感度增强,可帮助血糖下降。但在运动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以每个星期五次为宜,每次半个小时,若感到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

(4)药物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护士要向患者耐心解释规范使用药物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在注射胰岛素时,要掌握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等,注射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避免注射后发生低血糖。有效的干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皮肤抵抗力下降,最容易发生糖尿病足,一旦皮肤破损,很容易发生感染,伤口难以愈合。因此,要做好足部卫生工作,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并发症发生,告知一旦发生低血糖的急救方法;(5)心理干预。患者发生糖尿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难免产生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作为护理人员,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多和他们有效沟通、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让病情尽快恢复。

2结果

观察组通过干预护理后,较对照组对糖尿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且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21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对护理干预感到满意,只有1例患者不满意,而对照组只有15例患者感到满意,6例患者不满意。由此可见,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意义。

篇7

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已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随着治疗的开展,低血糖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并不仅仅与胰岛素的用量有关,还与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并发症的多少及严重程度、饮食及运动情况等。为了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笔者以104例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监测三餐前后、睡前、0点、3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血糖水平,探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低血糖发作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照1998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4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5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

1.2方法

1.2.1胰岛素治疗方法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睡前注射诺和灵N;或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30R(50R)。胰岛素用量30~60u/d。

1.2.2分组方法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4组,第1组无并发症,第2、3、4组分别为1个、2个、3个及以上并发症。并发症的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第6版)[1],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根据年龄分为4组,分别为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及以上组。

1.2.3低血糖诊断标准以21天为观察期限,用血糖仪常规监测三餐前后、睡前、0点、3点指尖末梢血糖(3天为1个周期),若患者出现心慌、饥饿感、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时,及时监测血糖水平,据结果判定有无低血糖。无症状但血糖低于2.7mmol/L判定为低血糖症。

1.2.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处理。主要采用方差分析中的SNK法。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见表1。表1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比较(略)注:与1组比较,1)P<0.05,2)P<0.001;与2组比较,3)P<0.01

2.2不同年龄组低血糖发生情况见表2。表2不同年龄组低血糖发生频率比较(略)注:与40~49岁组比较,1)P<0.05,2)P<0.001;与50~59岁组及60~69岁组,3)P<0.01

2.3分析104例患者中,低血糖发生频率与年龄、并发症个数有关,表1示,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在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有并发症组,且当并发症个数升至3个或3个以上时,频率显著高于有1个并发症时。表2示,40~49岁组在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50~59岁组及60~69岁组之间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观察中发现70岁及以上年龄患者低血糖症多以无自觉症状或意识障碍为主,而其他年龄组以心慌、出汗、饥饿为主。

3讨论[2~4]

3.1低血糖原因分析随着胰岛素的发明及临床的应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但低血糖的发生也日益常见。低血糖主要为三种类型:一为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二为出现各种表现形式的意识障碍;三为一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各组治疗过程中,年龄大、并发症多的患者真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的各器官功能减退明显,胰升糖素和生长激素对低血糖的反应弱,糖异生功能降低,胰岛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加之老年人对低血糖的症状感知能力差,更加大了其低血糖的危险性。

3.2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的护理

3.2.1加强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处理办法,使他们对低血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能力,能及时发现及进行自救。

3.2.2胰岛素的使用要选用合理剂型剂量做到个体化,实时化。如进食量少,活动量增加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减少用量,且注射方法及时间准确,避免注射过浅或过深。且喜好运动的患者,胰岛素应避免注射到四肢,以免加速胰岛素的吸收,发生低血糖。

3.2.3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尤其是症状不典型及老年人,应适当增加血糖监测次数,以便随时发现病情变化。

3.2.4根据体重、劳动强度等合理安排饮食让患者了解饮食要求,熟悉食物等份交换法。进餐定时定量,主食控制在250g左右,在进食量少或不进食时,相应减少药量或停用。如饥饿感明显者,可进食黄瓜、西红柿等。出现低血糖时,如症状轻,可立即进食,如重,可直接进食糖块等,必要时可静脉应用高渗葡萄糖,并及时就诊。

3.2.5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可选择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运动中以感觉微汗、微热为佳,不能大汗淋漓,运动时脉搏(次/min)=170-年龄。运动宜在餐后1h进行,此时血糖偏高,不易发生低血糖。如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3.2.6患者外出时应注意一定要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及联系方式、糖块等,病卡上应注明所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出现低糖时的症状及帮助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并得到帮助。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7-808.

篇8

1个人账户的基本知识

(1)个人账户设计的初衷。我国实行个人医疗账户的目的是通过对劳动者在职期间的强制性储蓄达到部分医疗自我保障,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展开来讲,建立个人账户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明确个人在医疗保障中的责任。即个人要为自己的账户缴一部分费用,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或小病费用,用完账户里的钱后由个人自付;二是通过明确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促使个人主动约束不合理的医疗消费。从功能上讲,支付现时医疗费用是个人账户的直接功能,约束医疗行为和积累医疗基金是间接功能。

(2)个人账户的优点。第一,个人账户的选择和建立对平稳地解决公费劳保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缓解了经济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给职工带来的震动。第二,个人账户的建立弥补了共济型医疗保险的缺陷,使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更有可持续性。

(3)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个人账户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二是用人单位檄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30%左右划人个人账户,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和继承。

2个人账户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违背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报告中指出个人账户的设立降低了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没有互助互济,不能在群体之间分散医疗风险。现行个人账户制度规定的支付范围很不合理,这不仅会导致当期基金供给减少,统筹压力加大,也不能让个人账户在参保人医疗风险出现时发挥更有效作用。

另外,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随机性的,不可能先积累后消费;引人积累制并不符合医疗需求规律。“大病统筹,小病自费”的制度设计,违背了“预防为主”的医学规律。另外个人账户支付的只是门诊费用,是小额的医疗费用,这都不是个人医疗费用风险所在。而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是用来防御疾病风险,所以作为基金之一的个人账户是不符合保险原理的。

2.2主管部门监督不力

(1)监督人员不足,手段困难。医保部门的编制,多是在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确定的,随着参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医保部门的工作量在不断加大。而人员却没有增加,因此人手不足是医保部门面对的普遍难

(2)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目前,除了作为主管部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对医保中心的业务进行直接监督。就医保中心而言,医保定点机构的选择、日常考核与监管,还有医保定点机构的报销,都是医保中心说了算。这种“自我监督”的运作模式,也使得监督相对缺乏。

2.3个人账户管理成本高,收益小

个人账户的建立需支付很大的管理成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参保人发放个人账户卡。参保人持卡就医、购药后,医保经办机构还要通过网络系统向医疗机构结算费用,并在结算过程中对是否合理诊治和用药进行监督和审核。加之小额医疗费用面广量大。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个人账户的管理成本大,收效小也就成了必然。

2.4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没有实现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个人账户控制医疗消费,但运行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甚至起到了反向刺激作用。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认识有误区,认为个人账户的基金归自己所有,是自己的钱,可以随便花,加之个人账户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单位缴费,人们对账户资金的珍惜程度便远远不如对个人手中的现金的珍惜程度了。

2.5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在积累方面,一些地方的管理松弛也使积累功能得不到体现。由于个人账户管理的工作量大,参保人又希望使用个人账户更方便,相当一部分地区医保经办机构对个人账户的管理十分宽松,不仅没有相应的监督、审核,有的甚至完全放开不管,“只管建账、不问去向”。加之部分参保人员对医疗保险卡的作用认识有误,认为卡不是钱,随意借用给他人刷卡购药,或者一人参保全家持卡购药这便加快了个人账户基金的流失。使得个人账户积累的功能受到限制。

3个人账户的出路

个人账户出现了太多的问题,从其设计到其运行操作,都显得象个烂柿子,所以有专家提出要废除个人账户,如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所社保专家郑秉文所认为,取消个人账户是大势所趋。有报道还透露,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研究“个人账户的存废”问题。

那么个人账户应不应该取消呢?笔者认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当前中国老百姓已把个人账户视为国家给予的一种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个人账户,容易引起强烈反应。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应当采取改进的态度,逐渐淡化其功能和作用。

最先在疗保险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的国家是新加坡。新加坡于1984年建立了强制储蓄型个人账户,用于支付职工本人和家庭(配偶、子女、父母)的住院医疗费用和一些昂贵的门诊费用。它强调家庭的责任,不注重社会共济。根据对新加坡的个人账户的了解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笔者认为中国的个人账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引入互济功能

个人账户的设计没有体现社会保障的互济性,这也是它不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个人账户设计之初就是归定由个人支配的,所以既便在最早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新加坡,互济的问题也很难解决,但是新加坡政府作出了一定的措施——调整了个人账户的功能,允许个人自愿从账户中拿出一定额度参加大病统筹或互助医疗保险;同时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规定了最高限度。

根据我国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调整个人账户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定位个人账户功能,调整个人账户管理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在个人账户上,政府应控制其规模,适当放松对个人账户管制,允许并鼓励参保单位将个人账户定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保障,将互济引入个人账户使用。

3.2推广健康保险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目前个人账户变“购物卡”的现象主要在健康人群中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认真研究的是健康人群的个人账户使用问题,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有专家提出,可以在健康人群中通过推广健康保险来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参保人员中患有疾病的人通过保险的方式给予事后经济补偿,是疾病保险,不是兼有预防保健功能的健康保险。而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已经从疾病保险向健康保险过渡。相比之下。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保障方式,因为只有预防抓得好,患病的人才少。如果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能够结合起来,使得那些还没有得病的健康人和亚健康人能够用自己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上,既有利于减轻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也有利于实现健康的最终目标。而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结合的途径,也使得个人账户找到了发展出路。

3.3建立激励型个人账户

我国,既没有政府保证的基本利率,也没有考虑对患者使用个人账户资金的额度做出限定。因此,账户持有人存在着提前支取和使用不断贬值的个人积累的强烈动力和充分自由。

所以,要实现个人账户的积累目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更重要的是引导。政府在监督其专款专用的同时,要限制提前过度消费和鼓励储蓄动机。

这就要求建立激励型账户。现在有很多职工虽然参保了,但仍对有病时多不愿支付现金,如有可观的个人账户来支付,则能解决很大的问题。所以应当提高个人账户的利率,以吸引更多的职工自觉地积累个人账户里的基金。如此反复则使个人账户的基金越积越多,产生“滚雪球”效应。职工的富足感和安全感也随之建立。为鼓励积累,在计息方面,应高于同期的银行定期利率。

如果能对激励型账户合理的操作,那么便能增强参保职工对个人账户的合理使用的意识,使医疗保险工作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4放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宣传个人账户的用途

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被规定的过死,应当有管理地放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由个人支配,定向用于与医疗相关的用途。也就是说允许个人账户支付门诊医疗费用或其他医疗费用外,也可以为自己购买保险,用于预防、体检等。另外,许多人虽然建立了个人账户,但是对个人账户的了解还很不足,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宣传个人账户对参保人的益处。使其主动参加,积极有效的使用个人账户,使其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

3.5加强对医保定点医院、药店的管理。改进管理措施

针对医院药店出现的违规现象,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其中镇江的一些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可借鉴性很强。具体做法是:

①加强医保行为管理,大力推进社会监督机制成立医保行为督查小组,专门负责医保行为的督查工作。让社会直接参与医疗保险行为的监督,使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医保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篇9

一、个人账户的基本知识

(1)个人账户设计的初衷。我国实行个人医疗账户的目的是通过对劳动者在职期间的强制性储蓄达到部分医疗自我保障,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展开来讲,建立个人账户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明确个人在医疗保障中的责任。即个人要为自己的账户缴一部分费用,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或小病费用,用完账户里的钱后由个人自付;二是通过明确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促使个人主动约束不合理的医疗消费。从功能上讲,支付现时医疗费用是个人账户的直接功能,约束医疗行为和积累医疗基金是间接功能。

(2)个人账户的优点。第一,个人账户的选择和建立对平稳地解决公费劳保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缓解了经济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给职工带来的震动。第二,个人账户的建立弥补了共济型医疗保险的缺陷,使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更有可持续性。

(3)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个人账户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二是用人单位檄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30%左右划人个人账户,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和继承。

二、个人账户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违背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报告中指出个人账户的设立降低了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没有互助互济,不能在群体之间分散医疗风险。现行个人账户制度规定的支付范围很不合理,这不仅会导致当期基金供给减少,统筹压力加大,也不能让个人账户在参保人医疗风险出现时发挥更有效作用。

另外,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随机性的,不可能先积累后消费;引人积累制并不符合医疗需求规律。“大病统筹,小病自费”的制度设计,违背了“预防为主”的医学规律。另外个人账户支付的只是门诊费用,是小额的医疗费用,这都不是个人医疗费用风险所在。而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是用来防御疾病风险,所以作为基金之一的个人账户是不符合保险原理的。

2.2主管部门监督不力

(1)监督人员不足,手段困难。医保部门的编制,多是在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确定的,随着参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医保部门的工作量在不断加大。而人员却没有增加,因此人手不足是医保部门面对的普遍难。

(2)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目前,除了作为主管部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对医保中心的业务进行直接监督。就医保中心而言,医保定点机构的选择、日常考核与监管,还有医保定点机构的报销,都是医保中心说了算。这种“自我监督”的运作模式,也使得监督相对缺乏。

2.3个人账户管理成本高,收益小

个人账户的建立需支付很大的管理成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参保人发放个人账户卡。参保人持卡就医、购药后,医保经办机构还要通过网络系统向医疗机构结算费用,并在结算过程中对是否合理诊治和用药进行监督和审核。加之小额医疗费用面广量大。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个人账户的管理成本大,收效小也就成了必然。

2.4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没有实现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个人账户控制医疗消费,但运行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甚至起到了反向刺激作用。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认识有误区,认为个人账户的基金归自己所有,是自己的钱,可以随便花,加之个人账户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单位缴费,人们对账户资金的珍惜程度便远远不如对个人手中的现金的珍惜程度了。

2.5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在积累方面,一些地方的管理松弛也使积累功能得不到体现。由于个人账户管理的工作量大,参保人又希望使用个人账户更方便,相当一部分地区医保经办机构对个人账户的管理十分宽松,不仅没有相应的监督、审核,有的甚至完全放开不管,“只管建账、不问去向”。加之部分参保人员对医疗保险卡的作用认识有误,认为卡不是钱,随意借用给他人刷卡购药,或者一人参保全家持卡购药这便加快了个人账户基金的流失。使得个人账户积累的功能受到限制。

三、个人账户的出路

个人账户出现了太多的问题,从其设计到其运行操作,都显得象个烂柿子,所以有专家提出要废除个人账户,如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所社保专家郑秉文所认为,取消个人账户是大势所趋。有报道还透露,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研究“个人账户的存废”问题。

那么个人账户应不应该取消呢?笔者认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当前中国老百姓已把个人账户视为国家给予的一种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个人账户,容易引起强烈反应。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应当采取改进的态度,逐渐淡化其功能和作用。

最先在疗保险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的国家是新加坡。新加坡于1984年建立了强制储蓄型个人账户,用于支付职工本人和家庭(配偶、子女、父母)的住院医疗费用和一些昂贵的门诊费用。它强调家庭的责任,不注重社会共济。根据对新加坡的个人账户的了解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笔者认为中国的个人账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引入互济功能

个人账户的设计没有体现社会保障的互济性,这也是它不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个人账户设计之初就是归定由个人支配的,所以既便在最早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新加坡,互济的问题也很难解决,但是新加坡政府作出了一定的措施——调整了个人账户的功能,允许个人自愿从账户中拿出一定额度参加大病统筹或互助医疗保险;同时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规定了最高限度。

根据我国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调整个人账户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定位个人账户功能,调整个人账户管理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在个人账户上,政府应控制其规模,适当放松对个人账户管制,允许并鼓励参保单位将个人账户定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保障,将互济引入个人账户使用。

3.2推广健康保险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目前个人账户变“购物卡”的现象主要在健康人群中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认真研究的是健康人群的个人账户使用问题,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有专家提出,可以在健康人群中通过推广健康保险来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参保人员中患有疾病的人通过保险的方式给予事后经济补偿,是疾病保险,不是兼有预防保健功能的健康保险。而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已经从疾病保险向健康保险过渡。相比之下。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保障方式,因为只有预防抓得好,患病的人才少。如果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能够结合起来,使得那些还没有得病的健康人和亚健康人能够用自己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上,既有利于减轻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也有利于实现健康的最终目标。而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结合的途径,也使得个人账户找到了发展出路。

3.3建立激励型个人账户

我国,既没有政府保证的基本利率,也没有考虑对患者使用个人账户资金的额度做出限定。因此,账户持有人存在着提前支取和使用不断贬值的个人积累的强烈动力和充分自由。

所以,要实现个人账户的积累目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更重要的是引导。政府在监督其专款专用的同时,要限制提前过度消费和鼓励储蓄动机。

这就要求建立激励型账户。现在有很多职工虽然参保了,但仍对有病时多不愿支付现金,如有可观的个人账户来支付,则能解决很大的问题。所以应当提高个人账户的利率,以吸引更多的职工自觉地积累个人账户里的基金。如此反复则使个人账户的基金越积越多,产生“滚雪球”效应。职工的富足感和安全感也随之建立。为鼓励积累,在计息方面,应高于同期的银行定期利率。

如果能对激励型账户合理的操作,那么便能增强参保职工对个人账户的合理使用的意识,使医疗保险工作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4放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宣传个人账户的用途

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被规定的过死,应当有管理地放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由个人支配,定向用于与医疗相关的用途。也就是说允许个人账户支付门诊医疗费用或其他医疗费用外,也可以为自己购买保险,用于预防、体检等。另外,许多人虽然建立了个人账户,但是对个人账户的了解还很不足,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宣传个人账户对参保人的益处。使其主动参加,积极有效的使用个人账户,使其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

3.5加强对医保定点医院、药店的管理。改进管理措施

针对医院药店出现的违规现象,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其中镇江的一些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可借鉴性很强。具体做法是:

①加强医保行为管理,大力推进社会监督机制成立医保行为督查小组,专门负责医保行为的督查工作。让社会直接参与医疗保险行为的监督,使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医保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篇10

1 医疗护理中的常见法律问题

1.1 大意与渎职 入院前急救疏忽大意:①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救护车空跑,延误抢救时间;②出诊不及时,不能及时赶到急救地点,延误抢救时机;③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使患者失去抢救机会。

在医院内就医过程中,护士未认真履行职责:①不执行查对制度,给患者打错针、发错药;②输血时血型错误,引起溶血反应;③不认真巡视病房,患者病情恶化未及时发现;④值班人员擅自离岗,造成急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死亡等。

以上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出现严重后果,构成医疗事故,则当事人须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医护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

1.2 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当事人对他方权利的侵害而给他方造成损失的行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医疗关系范畴内,患者享有的特殊性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求偿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选择权、监督权和复印病历的权利,以及保护隐私权。而护理侵权主要表现为侵犯患者的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身体权、生命健康权和名誉权等。根据笔者的医疗实践,侵犯患者权利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2.1 侵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护士在职业过程中,由于护理不当、技术不精或工作不负责任等原因给患者健康带来损害甚至死亡的差错事故,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力的侵犯。

1.2.2 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患者有权利了解所患疾病的信息,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医务人员和治疗护理方案。医务人员也有义务将疾病治疗护理信息告知患者。如果在患者不了解有关情况或不同意某种检查、治疗方案时强行制订护理计划并付诸实施,就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

1.2.3 侵犯患者的隐私权 常常表现为护士在执业时违反保守医秘的原则,违法窥探患者的隐私;或者利用职权非法搜身;擅自公开患者的健康资料,泄漏患者的隐私等。

1.3 药品使用不当所引的法律纠纷 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假劣药品,无批准文号,无进口药品证书药品;滥用毒麻药、、非处方药品,利用职权之便为他人提供毒麻药品,造成吸毒、贩毒等,均易引起法律纠纷,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犯罪。

1.4 特殊法律问题 ①患者遗嘱:有的患者临终前,因其家属不在场,或由于护士长期护理患者,获得患者的信任,要求护士做遗嘱见证人时,必须两名护士在场,护士不能干扰遗嘱人意愿(如插嘴、提建议等)。同时要记录遗嘱人当时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特别是精神状态。遗嘱人因感激向护士馈赠遗产时,护士最好谢绝,否则将卷入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中;②安乐死:安乐死并未得到我国法律的承认,所以,护士不能随意执行安乐死,否则很容易引起法律纠纷;③受礼及受贿:患者病愈或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后,出于感激心理,自愿向护理人员馈赠少量纪念性礼品,原则上不属于贿赂范畴;但若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索要并接受其作为酬谢而奉送的巨额钱物,则是违法犯罪行为。

2 医疗护理的法律分析及对策

如前所述,医护工作本质上是服务合同,但有其特殊性。基于医患关系作为特殊的法律关系,对于医护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更高。这样看来,完善医疗护理工作则需要从这两方面关系中同时入手。一方面,医护工作讲究技术,如果学艺不精,技术不过关,即便有一颗爱心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即便技艺精湛,水平非常高,但缺乏职业道德与法律观念,仍然是于事无补。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工作的培训与教养。

3.1 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护士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否则容易造成“好心办坏事”的局面。我们一定认识到我们护理工作者背负的责任,一定要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保证护理安全。

3.2 提高抗风险能力 医疗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在法律上医护人员无法承担这种高风险的责任时,应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这既是尊重患者的权利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篇11

 

抑郁症多归属于中医学“郁症”范畴,其病机改变以肝气郁滞为主,舒畅气机是治郁的基本大法。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抑郁症38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25-62岁,30-45岁占90%,病程4个月至15年,38例中有8例经服西药效果不佳而转用中药治疗,30例为单纯服用中药,所有病例均按CCMD-Ⅲ诊断标准诊断,中医以脏腑辨证为主,进行辨证分型。

1.2治疗方法以口服为主,每日一剂两次分服,每剂药共煎煮两次,每次约200ml,40-60剂为一疗程,38例在治疗前进行抑郁量表(HAMD)测量,均在17分以上,其中17-19分6例,20-25分30例,27分2例,并按常规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肝功等检查。

1.3治疗前及治疗中按中医常规进行四诊,结果舌苔薄白者10例,舌苔白腻18例,白腻略黄苔10例,脉象见弦脉8例,弦滑脉16例,弦数脉8例,弦涩脉6例。

1.4基本方药组成柴胡12g 枳壳12g 川芎12g 白芍12g 当归12g 香附15g 陈皮15g 炙甘草6g

1.5 辨证分型

其中肝郁气滞22例药学论文,肝郁脾虚8例,气滞血瘀8例

2.辨证论治

2.1 肝郁气滞

主症:情绪不稳,时高时低,焦虑不安,头胀,头痛,坐卧不宁,夜不能寐,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易怒心烦,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弦。兼症、胃脘不适,胸胁胀痛,食少纳呆,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舌脉、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苔少津、脉弦或弦数。治法: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若女子月经不调者,可配合郁金、益母草;头痛头晕加石决明、磁石、珍珠母。

2.2 肝郁脾虚

主症:情绪抑郁,多愁善感,少寐多梦,食欲下降,神疲乏力,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腹胀。兼症:胸闷,腹痛,痛泻,便溏,妇女痛经,闭经或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脉:舌质淡红或淡白。脉细或沉细。治法:健脾益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黄芪12g,党参10g,白术12g,酸枣仁10g,远志10g,大枣6枚。

2.3 气滞血瘀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少寐多梦,头痛,头晕,身体某部位有发热或麻痛感。兼症:女性伴闭经或月经后期,经色暗紫或有血块。舌脉:舌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论文开题报告。脉弦涩。治法:理气化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加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丹参15g。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按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1958年制定的标准分级评定疗效,共分四级,即治愈、显效、好转、无效。38例中治愈27例(71%),显效6例(15.7%),好转2例(5.2%),无效3例(7.8%)。

3.2 疗效与辩证分型

其中对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疗效最佳,治愈20例,好转4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治愈5例,显效2例,好转1例,气滞血瘀型疗效一般,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

4 讨论: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该病目前主要采用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在我国以药物治疗为主。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用中药治疗,发挥中药优势,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