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大学论文

农业大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3: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大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大学论文

篇1

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1.个体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密切相关

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创业人文环境较差,到农村创业更具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在农村开展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创业活动有很大的风险性。这要求到农村基层创业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挑战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坚定的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而性别、年级因素、专业、心理素质等可能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的形成带来深刻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明显,男生有创业意愿的占25.0%,女生占18.0%,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不愿意创业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14%(见图1-A)。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加追求事业成功,风险承担能力更强,更富于冒险精神;另外男生更加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改变命运,取得创业成功,同时还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追求工作稳定、男性担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有关系。持无所谓态度(观望)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反映男生一方面追求事业成功,同时对创业更加慎重,更显犹豫。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其中,大四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大幅低于其他年级,而大三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于大四学生17.3%)。相应地,不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见图1-B)。大三学生经历过创业憧憬和创业教育成功案例激励后,创业冲动和意愿激增,而大四学生历经了找工作、毕业论文、考研等诸多压力后,变得更加现实,甚至有些消沉和疲惫,创业激情被磨灭,创业意愿大幅下降。依据专业特点,将受访学生分为两大类:传统农科类和非传统农科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传统农科类学生创业愿意(23.5%)明显高于非传统农科学生(14.7%),无创业意愿的传统农科学生比例(45.0%)明显低于非传统农科学生(56.3%)(见图1-C)。其原因可能包括,传统农科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受家庭和自身条件限制,就业相对困难,就业质量不高;所学专业比较对口,凭借专业知识更容易自主创业;农科学生由于专业“冷门”,更具危机感,更加懂得努力拼搏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农科毕业校友中成功创业的案例较多,对农科学生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风险承担与挑战

意愿以及事业心等对创业意愿形成有重要影响采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对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样本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即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见表1)。样本的KMO值为0.8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原变量适合做因子(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0.6作为纳入标准,运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提取因子,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8个因子(见表2),这8个因子共解释了17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77.396%,说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贡献率较高,该分析结果可以接受。最终提取的8个公因子,涵盖了所有17个变量,根据载荷最大的变量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各原始变量的载荷、公因子的命名、解释变量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假设一个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家庭、年级、专业、社会兼职与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创业相关经历等不变时,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主要受到8种因素的影响,依据重要程度由高到底依次为:人脉和资金支持(14.081%)、财富与地位的追求(11.502%)、政策了解(10.261%)、自学能力(10.201%)、创业氛围与教育(9.062%)、事业心(7.571%)、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7.494%)以及就业形势感知(7.494%)。将因子分析中所得出的8个因子作为变量,分析其与受访者创业意愿的相关关系。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即所提取的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极显著相关。为探明各因子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其中,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创业氛围与教育、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事业心这5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概率p值均小于0.05,因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资金和人脉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强。据此建立回归方程:y(创业意愿)=-0.291+0.398*x1(人脉和资金支持)-0.183*x2(自学能力)+0.286*x3(创业氛围与教育)+0.264*x4(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0.202*x5(事业心)。观察所有个案的残差数据,标准化残差呈正态分布,并且从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标准P-P图(见图2)可以看到,散点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说明变量之间呈线性分布。由此可以推断,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及方差齐性检验。

3.兼职、创业教育或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愿意创业的占28.6%,无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具创业意愿的占20.1%,两者之间相差8.5%;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不愿意创业的比例(40.2%)比无兼职经历学生的比例(53.6%)低13.4%(见图3-A)。表明大学生课余到校外兼职有利于促进创业意愿的形成。积累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社会兼职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振了创业的信心和愿景。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创业意愿无明显影响。担任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创业意愿分别为23.5%和22.9%,不愿意创业的比例分别为51.4%和52.2%,均无明显差异(见图3-B)。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提升创业意愿。[2]本次调查发现,创业实践和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参加过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学生其创业意愿(40.6%)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学生(13.5%)高出27.1%,处于观望状态的比例也高出12%,不愿意创业的比例(19.4%)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58.5%)低39.1%(见图3-C)。表明通过亲身参加和创业有关的活动,接触与创业相关的事务,对于了解创业、激发创业热情有积极的影响。洛达克(Roudaki)指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和强化有重要作用;[3]李(Li)研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和印度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发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意愿形成影响很大;[4]大学期间关于创业的学习经历有利于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如何运作,对他们预测创业能否取得成功,评估是否做出创业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意愿,应该强化创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让学生了解创业,掌握技能,勇于创业,热爱创业。

4.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

家庭创业背景对创业意愿形成有较大影响。本次调查发现,亲友中有成功创业案例的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23.1%)比无亲友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14.0%)高9.1%,前者无创业意愿的比例(46.0%)比后者(55.6%)低9.6%(见图4-B)。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处于亲友经营企业的环境当中,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会有一定了解,或者对企业经营产生兴趣,这样也容易激发创业意愿。这些影响可能在于创业氛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能够激励具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坚定创业理想并朝着创业目标前进,从而提高创业的可能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创业氛围对学生创业有重要影响。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必要的资金扶持和贷款优惠,这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无明显差异,即生源地(城镇或农村)对创业意愿无显著影响。

三、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路径

1.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创业理想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将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农村条件艰苦、就业岗位少、薪酬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去农村基层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应站在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基层创业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类创业活动所必备的挑战精神、自学能力和事业心,核心是要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自觉适应社会需求,将目光转向农村和农业,树立面向农村自主创业的观念。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应渗透“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一些农业高校把创业教育视为提高就业率的无奈之举,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把回农村基层创业视为求职不顺之后的选择。学生创业意愿受事业心的追求影响较大,在创业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基层创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价值与地位的提升。农业院校必须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批立志学农爱农兴农的优秀学子。如袁隆平院士早年读书期间在学校组织的园艺场参观时,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立下了学农爱农的志向。再次,创业教育应与农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农业现代化知识是农科大学生创业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此,要特别注重农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高度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农科教育为特色,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的融合。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要加大创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尽量扩大创业教育的受众面,不仅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更要将创业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普及,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在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保证农科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要求。还可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有针对性地研究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探索农科学生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重视大学生农事训练与实践,积累创业技能

首先,建立农业院校农事训练与实习基地。调查表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经历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相对工业类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农业企业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农科学生创业缺乏平台和载体。因此,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主动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以科技创新、课程实践、就业实习等为目标的农事训练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践。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大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培养了一批立志农村基层创业的学生。另外通过农业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其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农业技能实践内容。农业院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操能力,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激发其创业意愿。定期举办农业文化节、农业实验技能大赛、农业知识竞赛、生态沙盘制作大赛等活动,强化农业技能和农事实训,畅通科技创新和创业探索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感悟创业。还可尝试举办面向农村的大学生基层创业计划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在比赛中接受农业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整合社会资源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需要与多个部门发生联系,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农业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其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意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师资缺乏。一方面需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规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到企业完成;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也可作为创业教育的师资,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和实践。对愿意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的学生,重点开展帮扶和指导,尽量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篇2

2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做法与成效-白水苹果试验站为例

2.1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试验站,创新了农技推广载体

产业中心地带建立试验站,是整个“西农模式”的核心所在。产业中心建站,一是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把农产品与生俱来的竞争力放在第一位,有助于放大产业优势;二是遵循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规模种植(养殖)能在当地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比例中占据较大份额,科技介入有利于整个产业的提升。2005年,学校将大学推广模式建立的第一个试验站选址白水,并以这个占地163亩的试验站为载体,示范、展示新成果,开展技术研究与创新。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实习、人才培养四大基本功能,成为我国首个功能齐全的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

2.2组建首席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走出了校地人员结合的新路子

“西农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围绕产业组建了多学科、多层次结合的强大专家团队。学校打破院系、学科界限,从土地到餐桌从全校遴选专家团队,并由在本产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教人员担任首席专家,领衔团队。同时,试验站以项目为纽带,组建了学校专家与地方科技人员结合的工作团队。学校专家理论功底扎实、掌握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地方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知晓农民生产实际,校地人员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白水苹果站首席专家从事苹果生产近30年,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苹果专家之一。学校苹果遗传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品质、贮藏、加工等领域的20余名技术力量与白水县农技人员结合,采取“1+4+4”的传帮带模式(即1名大学专家与4名县园艺站技术员、4名乡镇农技骨干),组建了一直长年深入一线的科技推广队伍。

2.3试验站校地共建共管,密切了农技推广合作关系

试验站校地共建共管,是“西农模式”长期存在的关键所在。学校大胆解放思想,变试验站“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建立了校地合作新机制。试验站校地共建共管,加挂学校与地方政府的两家牌子,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建设满足推广工作的设施,配套一定额度的推广经费,选派技术干部;大学选派专家,提供农业新成果。学校教授与地方专家组团,科技成果与生产问题对接,大学人才科技与地方需求零距离对接,密切了农技推广合作关系。白水县每年为学校提供20万元推广经费,配备了56名技术人员吃住在试验站参与推广工作。年初目标制定、年中工作任务落实、年末考核等环节均由校县共同组织实施,推动了白水苹果产业的优化升级。

2.4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激发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活力

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是“西农模式”活力所在。对大学来说,试验站是建立在田间地头的“野外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深入一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生进驻试验站,在专家指导下,科研定位准确,数据翔实、精确,原创性成果突出,研究水平明显提高。试验站还是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露天实验室”,研究课题来自一线,针对性强;研究成果就地应用,反馈及时准确,科研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白水苹果站先后有127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1600多名本科生驻站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站围绕苹果产业发展的问题开展研究,选育并通过审定良种5个,取得发明专利和适用新型专利6项,获省级一等奖2项。带动白水苹果总产值由2005年的5.25亿元增长到15.5亿元,果农人均苹果一项收入达到3800元。

3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困境

3.1推广队伍后继乏人

大学推广模式建立之初,人员80%以上来自学校合并前的省属科研单位,但最近几年以年均5人递减,同时学校人员招聘主要在教学上,推广人员只出不进,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大学推广模式发展的瓶颈。白水苹果试验站原有常驻专家13人,多学科结合专家7人。目前仅存的16人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44岁,平均年龄也超过了50岁。十年之后,谁在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这一严峻问题亟待解决。

3.2经费不足

中国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大学从事社会服务依靠项目申请获得短期支持,没有常态化,更谈不上制度化。这种经费投入的不确定性和非持续性,影响到大学农业推广工作的长期开展。白水苹果试验站占地165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现在学校、地方政府每年提供经费50万元,而试验站每年基本维持费用就需要50万元,科研推广业务费全靠项目争取,经常出现“运转经费严重不足,影响试验站正常工作的开展”的情况。

3.3获取政府支持难

大学推广模式从严格意义来说,是一种社会力量的自发推广行为,而非完全意义上的政府推广行为,难以达到美国大学推广工作的地位。同时,高校与地方农业、科技部门并无直接关系,导致大学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获取地方政府支持难。甚至有些农业部门认为,大学推广工作抢了自己的“饭碗”,影响了部门利益和政绩。同样是开展技术服务,地方农技部门能从上级获得工作车辆,而白水苹果站不行;同样是建立果品储藏冷库,地方企业、协会能得到财政补贴,苹果站却不能。

4提升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影响力的具体建议

4.1建设一支稳定的推广队伍

高校一要建立吸引教师参与科技推广工作的机制,吸引教师参与推广工作,鼓励有能力、有意愿从事科技推广的专家进入专职推广队伍。二要建立青年教师试验站锻炼制度,涉农学科青年教师,应到试验站进行科研推广方面的实践锻炼。三要从职称评审、津贴发放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使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真正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奔头。同时,可以探索在试验站设立学生推广助理岗位,支持试验站根据需要,从毕业生中聘任“助理推广员”。鼓励试验站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按实施项目的需要临时聘任基层农技人员到站工作。

4.2确保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拓宽项目申报渠道,使承担的重大科技推广项目数量、经费都能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经费能逐年递增。另一方面试验站所在地政府要重视大学推广工作,将其视为本地工作部门,按年度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农业、科技等政府涉农部门,要打破部门界限,按照协同创新的要求,将大学推广模式纳入国家推广体系,按照其从事的推广工作量给予和公益性推广机构一样的平等支持。大学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灵活运用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多层次、多元化筹措资金。

篇3

2.农村籍学生就业率比公办院校的就业率高。80.3%农村籍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73.4%的农村籍学生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就业机会并成功就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一直把学生就业当成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调动学校的全体员工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多方走访企业,带领学生参加招聘会,辅导员送学生去就业单位,只要能解决一个学生的就业,就业指导中心也积极引进到学校里。

3.农村籍大学生离开本省,到南方发达地区的人数较多,43%的农村籍学生到服务类行业就业,这也是农村的学生踏实肯干,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决定的。南方近几年发展起来一些经济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这些企业大多工作强度较大,很多城市来的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劳动强度,民办高校的农村籍学生正好成了这些高新企业的首选人才。

二、民办高校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籍贫困学生的就业意识引导,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首先坚持就业意识的启蒙教育,关键是让民办高校的三表的学生认识到要就业,就要先确立自己能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到工厂的第一线工作,立志做一名蓝领工人,做一名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技术性人才。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外语+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考取计算机,会计,导游等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和各种世界百强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实习期就进入企业学习,接受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2.教育学生对国家基层项目的重视,让学生乘坐国家大政策的春风,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国家基层项目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西部计划基层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国家给予社保和资金补贴;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国家为大学生提供入伍政策;选调生计划,国家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公务员队伍;此外政府还通过开展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失业登记享受失业待遇等购买政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免除工商等登记费用和税费减免。并且各民办高校还科研通过创业教育、SIYB培训、创业巡回报告等方式来鼓励和刺激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达到就业的倍增效应。民办高校鼓励农村籍毕业生自主创业,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鼓励创业成功的应届毕业生。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籍毕业生,在没有宽广的人脉关系,没有雄厚的经济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基层国家项目已经解决了很多农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提高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是加强就业指导,明确学业规划。其次是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再次是加强社会实践,完善校企合作。现在很多民办高校有一种企业进驻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学楼里,让学生在可以时间就可以近距离的了解企业的运行,明白职业发展的素质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企业还在民办高校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的培训师走进高校讲堂,提前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篇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转换本毕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女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据统计,在已签约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与父母亲朋的帮助分不开,而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相对于男大学生和城市籍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户籍差异等因素,农村籍的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几乎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一、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具有普遍性,如劳动力总量供给相对过剩;高校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劳动力买方市场下女性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特有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等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信息来源少。农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是弱势家庭出身和经济背景带来的负面效应。受到家庭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农村女大学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用于社交的时间比城市的女生少。加上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交往的主动性不够,她们的交往大多仅限于同班同学、老乡等比较狭小的圈子,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往圈。择业过程中信息渠道相当重要,交往能力强的人占有明显优势。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城市女大学生要少得多。

2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过于单一。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关系可资利用。有一调查表明,缺少社会关系网已超越工作经验、能力、应聘方法、技巧等因素跻身成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农村女大学生的因素。高达62.12%的受调查者承认缺乏社会关系网是农村女大学生的一大劣势。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城市籍女生在毕业时有多种选择,就业可求助父母、亲友,还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自主创业等途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财力出国,即使是创业,也面临资金来源的困难,她们的选择或是考研继续深造(特别贫困的学生实际上连继续深造都不可能),或是毕业后单枪匹马到人才市场去应聘。由于经济条件差,她们在求职时不能过多投入,很多人甚至无力承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消费。不得不承认,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

3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比不上来自城市的女生,农村女大学生的外语,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弱。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由于其生理、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她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欠缺很多。

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进取竞争意识,认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一部分农村女生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上,注重穿着打扮等。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在部分城市女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容易处于被动。

4部分农村女生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农村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凤凰”,这使得她们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负的心理。父辈的期望使得她们更偏好“体面”的工作,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据有关调查表明,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为不少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闯劲不足,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很多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没有勇气和信心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工作。

(二)外部原因

1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加大了地区和城乡差别,加剧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我国的人才流动往往是单向流动,即由大城市往小城市、农村流动容易,反之极为艰难,生源地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将近七成(69%)的大学生认为本地生源很重要。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空间由于户籍的原因被限制。加之某些省市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如有的地区公务员考试对于本科生只限本地生源报考,无形中减少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再如“本地优先于外地,男生优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规定更是对农村女生明显的排斥。

2用人单位的排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一般会更倾向于城市籍的毕业生,认为他们适应能力更强,社会关系多,对企业潜在的贡献会更大。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就业难使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女性的独立、自强

在屡次面试求职失败后,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以及就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她们会更多的内归因,过分地寻找自身的缺点,加剧了就业自卑和消极心理。在就业无望的情况下。农村女大学生转而寻求其他的途径,一部分人考研,继续深造,这也是高校女硕士、女博士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能解决她们的根本问题,反而使她们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另一部分人可能会放弃原来的追求。转而依靠男性。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在高校抬头。毕业生中还出现了“急嫁族”。不少女大学生开始相亲、征婚,甚至走进了婚姻介绍所。据武昌某婚介所人员介绍,前往婚介所征婚的女大学生中,经济条件多半不很好。如一名师范院校的农村籍女生,由于家庭贫困,大学读了几年还一直欠学校的学杂费。

她对另一半的年龄没有作特别限制,但要求“条件好,愿意出手帮助”。她认为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会太高,完全靠自己打拼去还债、买房实在太难。就业压力使得女大学生择偶观逐渐功利化,“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既有违道德准则,又背离爱情的本质,不利于女性的独立、自强,是一种历史的倒退,长此以往女性的整体素质必然会下降。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将造成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城乡差别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在更深的层面上,将挫败农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供养子女上大学相当不容易。农民之所以不惜血本投资教育,是希望获得回报。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变家庭命运。因此,高学历的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将直接影响周围其他农民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下,农村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只有让农民看到高等教育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才会有更多的农村家庭为女孩进行教育投资。如果她们在花费这么高的成本读完大学之后还是不能顺利就业,就是对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她们的家庭就会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对教育失去信心。从而减少对教育的投资,这会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女性处境更为不利,极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农村女童失学,导致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教育无法实现事实上的公平,进而加剧了城乡差别。

三、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在女性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消除性别歧视不仅需要转变观念,还需要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如改革原有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用人单位完善劳动力素质测评手段,改革户籍制度;等等。制度的变革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难以一蹴而就。就高校和大学生来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目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加强自我认知。明确自我定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农村女大学生要自立自强,认清自身的优势,确立自信,针对劣势,提高综合素质。其实农村女大学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踏实认真,学习成绩好、不好高骛远、抗挫折能力强等,尤其是工作后经过一段适应期,她们的优势就会得到明显发挥。

农村女生不要过于强调自己来自农村,而产生自卑心理。其实,除了家庭背景,其他能力方面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弥补。农村女生可针对自己的弱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和人交流的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关注时事,开阔视野,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尽管有性别歧视,自身实力强(如心态好、开朗、善于利用外界信息、善于沟通)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仍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二)高校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是改变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已经有学校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启动的“提高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项目”,通过大范围的讲座唤起女大学生们的注意,及早着手准备;通过小规模的培训改变她们的自卑和消极心理,明确她们的自我认知和就业方向,提升她们的就业能力。

篇5

贫困生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突出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讨论的就更少。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认为农村贫困生的就业不仅需要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支持,并对我国农村贫困大学生建立就业保障体系。

一、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有条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本科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在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的情况;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和就业期望;影响调查对象就业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对调查对象就业的支持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河北省高校内的在校贫困生中随机抽取农村贫困大学生80名,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到91%。

二、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的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希望能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解决一部分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对于校内勤工俭学,根据我们的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仅有8.22%选择的是总是参加从未中断过,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贫困生不能通过校内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这必然促使他们选择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销等,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收入比较低,还要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即使是这样兼职的机会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职的风险比较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因此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都没有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农村贫困生与普通同学相比把就业看得更为重要,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要求他们更早的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还有很多农村贫困生在毕业后还要偿还学费或者助学贷款,因此面对将来的就业形势87.67%的农村贫困大学生认为形势较严峻,甚至非常困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尽管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还很高,对于将来的就业单位,80.83%的人希望在将来能到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10.9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6.85%的人选择建设新农村,这说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农村贫困生并没有放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希望找到收入高、环境好的工作,不愿意选择自主创新和到农村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的就业期望值相互矛盾,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两难境地,使他们的就业更加困难。

(三)学校和政府对贫困生就业关注不够,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就业方式单一。

高校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仅仅考虑到了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主要是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现状是贫困生除了感到就学压力大之外,就业的压力更大。在就业的媒介手段上,只有12.33%的贫困生除了利用招聘会外,还利用人才网站和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学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机制,只有52.06%的贫困生认为对就业有帮助,对于政府对贫困生就业的支持,86.31%的贫困生认为政府有必要建立农村贫困生就业扶持机制,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和政府现行的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渠道狭窄,没有针对贫困生专门的就业指导,没有使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帮助贫困生就业,因此在现阶段,帮助贫困生就业是摆在高校和政府面前的新课题,高校和政府应该从就业渠道和就业路子上下功夫,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构建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1.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给予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

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关注不够,而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更是空白,因此应该把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支持,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制定一系列的就业优惠政策,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它经费中拨款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还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困难的农村贫困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政府还可以开展农村贫困优秀毕业生的推荐活动,也可以召开农村贫困生的专场招聘会,通过报纸电视等传媒手段进行宣传公布,以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广泛的支持。

2.吸引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只体现在就学上,而没有对就业关注,除了解决就学问题外,政府还应该吸引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本身社会支持的优势,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如一些企业除了对农村贫困生就学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外,可以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农村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工作,使企业节省了劳动成本,同时贫困生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还得到了锻炼,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或在就业时慈善团体和企业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为他们介绍工作,帮助他们开拓就业渠道。政府应该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事迹,树立这样的典型,使社会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引起重视。

(二)拓宽学校资助渠道,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实现就学及就业

1.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

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引起重视,设立专门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首先,要建立农村贫困大学生档案,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其次,优先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再次,帮助农村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包括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等;最后,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和等形式施以援助。

2.通过减免贷款和学费的方式,鼓励农村大学贫困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制定适当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倾斜政策,减轻他们的就业负担。对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拖欠学校学费的贫困生,可以采取减免一定数额学费的方式,对于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可以采取延长贷款期限、减免贷款本金的方式,还可以增加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工资水平,使他们能在毕业的最初几年获得高工资,便于他们及时归还贷款。还可以设立农村贫困大学生“三支”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更多的贫困学生参加支教、支农、支医“三支“服务活动。

3.与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就业问题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渠道,农村贫困生在高校毕业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本身的竞争力不强等因素,使农村贫困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在校期间对农村贫困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不足,以使他们在就业时能够和普通同学没有差距,并可以发挥自己来自落后地区能吃苦的优点,顺利实现就业。

(三)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

1.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资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关的政策支持,而贫困生也应该想办法找路子,不能养成“等、要、靠”的习惯,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就业,在就业渠道方面,不能单一的依靠学校和招聘会,要学会利用人才市场、网上招聘等新型的就业媒体,拓宽就业渠道,在就业方式上,改变过去的就业观念,不能只盯着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就业方式,可以选择灵活就业或毕业后自主创业等方式。

2.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到基层锻炼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而大部分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到工资待遇高、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工作,这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相矛盾,因此贫困生在就业时应该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能单单选择经济条件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而应该把眼光放宽一些,改变精英教育阶段就业的观念,择业时应当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许传新王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社会,2002.7

[2]莫军成陈默.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前沿,2007.3

篇6

主管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8104

国内刊号:23-1392/S

邮发代号:14-2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7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48X

国内刊号:37-1459/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8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4315

国内刊号:62-1055/S

邮发代号:54-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9

主管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340

国内刊号:41-1112/S

邮发代号:36-1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10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0202

国内刊号:44-1559/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11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333

国内刊号:11-3837/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