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4: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概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

篇1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就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一、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二、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篇2

2农业生产现状及灌溉方式

义县农田以旱田为主,2013年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抗旱能力差,作物产量受降雨多少及时空分配差异的影响很大。虽然近几年来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的主要灌溉方式是漫灌,漫灌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很大,并且在灌溉过程中水分蒸发、渗漏的损失严重。目前各乡(镇)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一直以雨养农业为主。

3节水灌溉工程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2009年辽宁省遇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义县遭遇特大旱灾,致使义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许多村、屯由于水源工程的缺乏出现了大面积绝收的局面。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明显的认识。同时,县政府和水利局大力宣传节水灌溉工程优势,提高了当地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认同,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各乡(镇)近年来通过政府、群众积极参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一些乡(镇)已经实施节水灌溉的地块,出现了“旱年不旱”增产增收的喜人局面,提高了农民对节水灌溉意识,有效推动了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

4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节水灌溉灌溉技术包括滴灌、管灌和喷灌。滴灌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且对地形要求不高。义县的果树、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基本种植在规整、地形起伏不大的地块,即使稍有坡度,也可以顺坡方向铺设滴灌带,受地形限制因素相对较少。同时结合滴灌技术的特点又可以根据果树的生长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控制,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能有效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此,在义县果树种植区大规模的推广果树滴灌技术可以提高果树结果率,保证水果的质量。喷灌具有节水、省工、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管灌:管灌输水是以管道代替明渠,采用较低的工作压力将灌溉水输送到田间地块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输水时所需压力较低,出口流量较大,不易发生堵塞。因此具有较高输水效率、节能、节省渠道占地、省工、成本低等优点。我县的大田作物种植的主要是玉米、大豆和花生,根据我县的气候和玉米种植结构,玉米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微喷灌溉主要集中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低压管灌主要在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利用喷灌技术对地形、土壤适应性强,易于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依次对项目区地块进行均匀喷洒灌溉。喷灌技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有利于改善作物局部生长条件。并且与地面灌溉相比,玉米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水资源节约效果明显。水灌溉示范项目粮食作物灌溉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经济作物采用滴灌方式。

篇3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 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

2.4 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 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 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 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 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 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 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 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

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 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

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

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 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篇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能够繁衍生存,得益于农业的发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研究的进展使农业起源研究成为高层次理论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考古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许多学者参与其中,通过孢粉学、粪化石、民族植物学、植物硅酸体分析、人骨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了解我们的先人吃什么以及农业如何起源问题带来了希望。

    一、农业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片莽莽大地是块肥沃的田园。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的故乡。众所周知,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一带就已经发现了猿人,叫“中国猿人”或“北京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从古猿人到广东曲江县的“马坝人”(介乎于猿与智人间的过渡人类),再到内蒙古的黄河套地带的“河套人”(智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真人),他们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用制造的石刀石锤,来与野兽像鹿、豹、熊、虎、土狼、野猪等搏斗,猎取食物。为了避免风雨等自然现象和野兽的侵害,群居于洞穴。古史称“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整个旧石器时代的经济是简单的狩猎采集经济,其特点是:(1)通过流动来保证资源供应;(2)通过分裂来缓解人口资源的压力;(3)领土占有意识较弱;(4)强化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中石器时代,先人们在石器的制造、捕猎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猎物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猎肉储存困难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只能靠野生植物冲饥,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久而久之,先人们就渐渐的尝试保护、种植可食植物,来弥补肉食之不足。然而开启了农作物种植之先河,这是一个比狩猎更艰辛、更漫长的过程。因此,中石器时代的“广谱革命”是因生态环境和资源变化的影响,食物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迫使人类探寻新的生存资源。广谱经济的特点是:

    (1)通过强化采集来保证食物供应;(2)增加劳力投入;(3)强化领土意识;(4)减少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人类借鉴动物觅食的习性和规律,采取定居和半定居的方式,通过严密组织、强化劳力投入、利用各种技术来开拓、利用和储藏食物。因此,中石器时代是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转变时期,是农业的发轫。究其原因,正如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农业发展的条件》(1965年出版)和美国考古学家科恩《史前期的粮食危机》(1977年出版)的论点:农业起源是对资源短缺和人口压力的一种反应。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业的兴起。

    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最早从理论高度阐释农业起源的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分辨出8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它们是:中国(136种植物)、印度(117种植物)、近东(83种植物)、委内瑞拉高地(49种植物)、安第斯山(46种植物)和苏丹—阿比西亚(38种植物)。中国的农业起源,一是以种植黍和粟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考古工作者通过碳十三与氮十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植物浮选法等,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和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通过对内蒙赤峰西辽河上游地区兴隆沟遗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栽培粟的野生祖本可能是狗尾草或谷莠子,栽培黍的野生祖本可能是铺地黍或野糜子,这四种植物都是现今常见的田间野草。兴隆沟遗址可能是粟和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左右。

    总之,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篇6

摘要:笔者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以推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发展为落脚点,诠释了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定位,分析了目前北京休闲农业所存在的问题,诸如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环境污染、缺乏品牌效应、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北京城市建设协调共进提供科学而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京津冀;北京;现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6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哲社基地-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PXM2015_014207_000013)。

第一作者简介:谭雅蓉,女,1990 年出生,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E-mail:tanyarong@126.com。

通讯作者:史亚军,男,1957 年出生,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教学与研究。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Tel:010-80799305,E-mail:shiyaj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2-17。

0 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赋予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城市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经济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农业结构需要重新整合。如何统筹区位、资源、生态、经济基础等要素,实现北京与河北、天津2 地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仅是多年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北京休闲农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是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健康舒适为目标,不断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新型绿色产业。

1 生态休闲农业定位

1.1 概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传统休闲农业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健康、环保与永续观念为导向,以带动京津冀休闲农业经营消费、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把农村产业、经济、人文、生态结合在一起,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研发个性化创意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同时发挥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是保障农村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绿色休闲农业[1-2]。

笔者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从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角度出发,阐述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如图1 所示。

1.2 特征

1.2.1 突出“三生”功能生态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所谓生产功能是指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宽了农业以及涉农企业的收入渠道,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所谓生活功能是指通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田园风光、农事耕作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达到修养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所谓生态功能是指生态休闲农业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提升人们环保意识,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3]。

1.2.2 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当下旅游的热潮。生态休闲农业顺势而生,以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目标,依托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发展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生态休闲旅游,打造景观欣赏、森林漫步、文化欣赏、生态康养的产业形态,创造人与自然永续共存的和谐环境[4]。

1.2.3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生态休闲农业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不断坚持技术创新,培育繁殖优良新品种,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出具备一整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创新加工及保鲜技术,适度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同时根据不同农产品特色,加以创意包装,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了高新生物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新型农业产业。

1.2.4 以健康自然为目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居民更加渴望绿色生态环境、更加渴望亲近自然。生态休闲农业就是通过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中旅游资源因素,为游客提供生态、清新、舒适、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有利于城镇居民和游客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和享受、缓解紧张工作压力、陶冶情操,满足消费者追求快乐、惬意、安逸以及修养身心、接触自然的休闲需求,使其得到体质、智力的恢复和提高。

1.2.5 以多元主题为特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展农村旅游市场,逐步向精致,特色与多元主题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结合人文、艺术与创意美学,兼具自然观光景点,研发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2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分析研究

当前北京农业的发展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展变化,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带来了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5-6]。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各种突出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才能解决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促进北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需求

生态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一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目前北京最为尖锐的矛盾。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生态性,探索保护环境有效路径、促进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势在必行[7]。

2.1.1 水源近年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这些水资源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北京属于特贫水城市,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北京每年水库存水量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是中国全国范围内下降最快的3 个城市之一。2012 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 亿m3,按照2012 年末常住人口约2069.3 万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为193 m3,是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 m3的重度缺水标准。北京不仅重度缺水,而且水污染也十分严重。2012 年每年直接排放的污水仍有2.6 亿m3,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不到40%;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有限的水资源要求北京市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8]。

2.1.2 空气北京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京津冀地区PM 2.5 值几次濒临“爆表”。如表1 所示2013 年城市PM 2.5 年均浓度排行最严重前13 个城市中京津冀更占10 席。这些城市的PM 2.5 年均浓度远远超于国家标准,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长期暴露在雾霾之下同时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有监测结果显示,过去5 年间北京肺癌发病率增加了70%,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会有45人患有肺癌[9]。蓝天难见、雾霾满天、繁星无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出行,更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是京津冀人民的重大需求。

2.2 市场需求

休闲娱乐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北京市人们休闲娱乐的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各种市场需求助推着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休闲娱乐功能齐全,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将成为21 世纪北京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10-11]。

2.2.1 消费水平增高从消费性支出来看,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已经达到了24046 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占了15.37%,31.3%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北京城市居民已经满足了基本的吃、穿的需求,人们的消费倾向将会转向更高层面,更多的追求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表2)。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医疗、房价、养老、物价的上涨使得人们精神压力巨大,朝九晚五的单一乏味的生活使得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身心疲惫,据2012 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显示有32.6%的市民感到生活压力加重,人们急需要通过休闲度假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12]。

2.2.2 休闲农业市场潜力巨大据北京市调查统计,随着节假日的增多,游客数也在逐年增加,2014 年上半年北京总接待游客数高达800 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6%,乡村民俗户接待游客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期间,增长率分别为14.1%、12.2%、10.4%和18.3%[13]。从表3 中可以看出5 年间北京市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从2009 年的1597 万人次增加到2013 年的1944万人次,总数增加了347 万人次,经营总收入更是以20%~25%的速度不断增长,说明北京市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14]。

2.3 绿色产品需求

绿色健康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目标。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展,毒生姜、毒豆芽的爆发,使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许多顾虑与担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人民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2.3.1 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急需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口国外。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出口的标准越来越高,对种植方式、生产环节、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以及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北京乃至全国只有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产品,才能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2.3.2 人民健康需要保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2012 年农业生产施用化肥达到13.68 万t,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农产品所附的农药残留增多,农产品质量降低,危害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也加剧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人们更加青睐于天然、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3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北京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目前北京郊区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盲目发展,单纯停留在提供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阶段,人为因素过重,与“重返自然亲近自然”主题相违背,参与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农家乐”模式已经日趋势微;对于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内交通设施、水电设施、住宿设施不完善、档次偏低;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也存在隐患,难以形成固定客源。

相当数量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主体主要为当地的农户,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多的专业培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服务水平偏低,降低了观光区档次,减少了客流量[15]。

3.2 过度开发,造成部分环境污染

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短期经济效益的递增,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而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比如倚靠河流就修建水上娱乐项目,倚靠高山就增加索道项目,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增多的休闲农业项目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的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空气、植被以及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6]。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随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如此乱攀枝叶、乱写乱划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无视脆弱环境的旅游行为都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3 休闲农业产品档次偏低,缺乏品牌效应

各郊区县的大多数休闲旅游经营户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经营观念上,在项目宣传、市场拓展、产品包装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观念较弱,同时,各景点之间缺乏合作宣传意识,没有形成组团式的宣传与发展,导致影响力和宣传力相对较弱。

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虽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每个休闲观光的模式与布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与特色,趋同性使得各个园区可以被轻易替换,不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整个观光活动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品联系较少,民俗文化开发不充分,地域性、个性化不突出,缺乏知识性与趣味性。

3.4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目前虽然北京各类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例如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但这些新型产业与休闲农业之间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产业链条没有做到更好延伸,经济利益没能实现最大化的挖掘。当前的北京休闲农业忽视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只是单一的农业或者旅游业的单唯性,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立体产业体系,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

4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4.1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严重的匮乏,是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障碍。因此,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到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措施途径,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大力宣传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树立民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人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改变传统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费模式,重点推广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另一方面发展节水型生态休闲农业,打造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保屏障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推动京津冀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以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各自优势,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态休闲空间[17-19]。

4.2 根据不同客层,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

深度挖掘个性化、层次化消费市场,开发多元主题,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创新之举[20]。通过市场调研与深度挖掘,将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例如针对中老年人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养生游、生态休闲康体游等;针对上班族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运动游、生态休闲体验游、生态休闲舒压游、生态休闲亲子游等主题。针对学生市场,可以开发校外教学、假期体验游、农村体验住宿游等主题。同时,依照不同月份、季节性、环境资源等因素,开发赏鸟、赏枫、赏樱、定向、森林漫步、自然创作等主题游。创建特色鲜明的有机农业生态休闲园、郊野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生态度假村、生态农庄、体验农庄等多种形态的生态休闲农业。

4.3 增强文化创意,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升级,扩展市场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有效措施。创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品牌,以文化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以科技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质量,通过创新把乡村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历史文明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融合农村美学、观光旅游、电子商务,创造故事性话题,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引领新的消费导向,研发出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设立不同农业知识科普区,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和体验。同时引进创新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21-24]。

4.4 产业联动发展,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

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社区经营”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理念。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北京市应高站位高标准谋划、规划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产业联动、高点起步”的原则,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整合采摘园、农园、民宿以及各个景区景点等领域,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使其点连成线,线连成片,通过联盟营销方式构成带状式的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此外,建立网络信息营销平台,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包括“景点介绍、住宿餐饮预订服务、路线推荐、留言评价”等服务内容,使各个产业链条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北京休闲农业从简单农家乐转变成向生态、休闲、养生、健身以及商务、度假为一体的高精尖服务产业,为游客提供一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组合[25]。同时应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定位的发展合理规划,坚持生态休闲农业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餐饮和体验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保健、康体设施、拓展训练设施等,把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生态休闲农业。

5 结论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笔者通过阐述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探讨北京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北京各区县的战略定位、具体产业布局、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性,并能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北京郊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产业形态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生态休闲农业的研究较少,可以参考的文献并不多,笔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也只是初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对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推动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孙素芬,郭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与途径探析—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812-813.

[2]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44.

[3] 张敏,苗润莲,胥艳玲,等.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4-176.

[4] 史亚军.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0-54.

[5] 裴红罗,王运圣.休闲农业发展探析—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83-487.

[6] 刘溪.生态观视阈下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7.

[7] 张建东.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02-120.

[8] 郭淑敏,程序,史亚军.北京的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194-197.

[9] 刘兴春.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变化趋势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10] 刘静.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需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33(11):73-75.

[11] 刘笑冰.北京市创意农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38-44.

[12] 范子文.陈奕捷,王忠义,等.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6.

[13] 熊晓红.都市圈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发展研究[J].三农问题研究,2010(11):44-45.

[14] 曹暕.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供需角度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8-120.

[15] 卜梅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4-87.

[16] 李健,钟永德,王祖良.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9):114-116.

[17]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18] 王玮.京津冀生态保护整体方案预计7 月出台[N].中国环境报,2014-6-25(05).

[19] 常纪文,汤方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J].环境保护,2014,42(17):26-29.

[20] 史亚军.农村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43-62.

[21] 张文敏,于德珍.关于生态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1(4):51.

[22] 王榕国.福建连江坑园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20-31.

篇7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篇8

农业物流按照物流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下面以惠州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水稻、花生、甘蔗)为例进行说明。

一、农业供应物流

农资公司把农用物资(肥料、农药等)销售给农户过程中的物流流向为:首先销往商的农货市场,然后再经农贸市场向下销往各乡镇的农资经销点,最后农户通过本乡镇的农资经销点采购各种农资。整个农资的供应方向为从城市到农村,成逐渐发散状形式。

二、农业生产物流

农业生产物流是构成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物流的核心。下面以惠州地区种植的水稻、花生、甘蔗这三种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1、水稻的生产物流过程

水稻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分为水稻耕种物流、水稻管理物流和水稻收获物流。

水稻耕种物流,即水稻播种工作:种子、化肥、地膜的下种和布施,该过程的物流成本为120元/亩;水稻管理物流,即水稻的育苗、间株(抛秧)、除草、杀虫、施肥、浇水等作业所形成的物流,该过程的物流成本为408元/亩;水稻收获物流,即水稻的收获、回运、晾晒、处理、包装、入库等作业所形成的物流,该过程的物流成本为120元/亩。可见,水稻生产物流的总成本为648元/亩。

2、花生的生产物流过程

由于花生的种植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其生产物流过程也相对简单,包括选种子、翻土、施基肥、播种、除草、施肥、杀虫、秧苗、收成、回运、晾晒、处理、包装、入库等作业。该过程的物流成本为668元/亩。

3、甘蔗的生产物流过程

甘蔗的种植过程包括选甘蔗种、翻土、插蔗、除草、施肥、杀虫、剥叶、上土、砍蔗等作业。该过程的物流成本为2610元/亩。

三、农业销售物流

1、水稻销售流通情况

当水稻收获以后,农户会自留一些稻谷供自己食用,其余的稻谷则流向本地粮库或中间经销商。粮库中的稻谷一部分用于储存,一部分被当地加工企业所购用于再生产。而中间经销商所购的稻谷通过加工成大米后,流向广州、深圳、东莞等消费市场。稻谷经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成大米,进入销售过程。

2、花生销售流通情况

当花生收获以后,一部分没有经过加工直接被拿到市场上销售,其余的通过花生加工厂加工成花生油,然后再面向消费市场。

3、甘蔗销售流通情况

惠州地区种植的甘蔗有两种:一种是果蔗,一种是糖蔗。当甘蔗收成后,糖蔗被直销于糖厂,然后经糖厂加工成糖,再面向消费市场。而果蔗被中间经销商所购,然后销售到各市场。

四、农业物流效益核算

经调查核算统计得知,惠州地区种植的三种主要农作物水稻、花生、甘蔗的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

五、建议

由以上调查资料可知,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的原因有:1、物流成本过高。2、政府引导力度不够。3、农产品经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益,过多使用有害的农药,使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善:

1、作为政府农业部门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要针对当地的气候与地理条件等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供农民种植。此外,还应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使其便于统一管理和销售,形成属于本地区的品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作为农户应该改变传统种植观念,调节经营结构,选择周期短、抗旱抗病、产量高、适合市场需要、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种植,尽量避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

3、有关部门应该让农民多接触、多了解农业物流的有关知识,避免资源浪费和减低耕种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宇,文华.物流学概论[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9:149.

[2]魏际刚,施祖麟.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4:58.

[3]杨旭.我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0.10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6-03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吹响了农业绿色崛起的号角,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和21世纪海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热带特色为主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化建设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园艺产业已成为海南优势经济产业。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作为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着服务海南的旅游、热带、特区等特色,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新海南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根据海南园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对我院园艺专业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找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园艺人才,为海南园艺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园艺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原“两院”的传统和精神,设立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花卉营销与审美鉴赏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在农林部门、农业开发区、风景区、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绿化施工与养护、休闲农业、花艺环境设计、草坪生产与贸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管理和现代农业、农场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园艺综合性新型农业专才。开设课程涉及草业科学、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工程建造、国际园艺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等。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种类过多,涉及范围过广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提出现在所学的课程科目过多,涉及范围太广,分配到每门科目的教学课时数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面讲解,只能找重点进行教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此课程经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点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学生各种课程都有涉猎,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详细的知识系统,只能够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没有一个核心领域可以做到学的精、记的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1]。

2.2 实践教学过程的相对缺乏 《植物学》《果树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学》《种子种苗学》等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短。目前所设课时数只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大体了解,例如树木学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短暂的实践课学习,只能泛泛了解树木的名称,但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了解较少。并且认识树木过程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告诉学生一种植物的名称,学生记一种,无法做到学生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自行查阅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W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有限,并且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践过程不能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及地域、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完善进程亟待加快,以便促进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推动教学进程,利于学生的不断学习及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目前一些设定课程的内容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如《草坪保护学》《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课程对于草坪内容的讲解出现部分重叠,导致学生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重复学习多次,浪费时间、经历及师资。

2.4 课程安排的开课学期不合理 学生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学年的一些专业课程建议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学习。鉴于大三学年课程安排较为稀疏,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年里会产生迷茫感,虽然有较多的自我学习发展空间,但普遍出现学生无法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从而虚度光阴的不良现象。而大四一年要开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若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则二者较难兼顾,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2]。此外,由于本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结论,提高论文的质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筹备,所以不应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

3 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考

3.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课程设计。公共课虽然不一定与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性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学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中应相应增加语言类课程,例如应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既可作为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衔接,又可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依据不同专业所设置的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的课程,这一部分的开课时间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中应相应减少高等数学的课时数,增加生物统计学的课时数。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在农科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应用性更强,但目前所设置的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不能将其与专业相对接,使本门课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牢固的知识,以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现代园艺不断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的发展,本专业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设置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这三门课之外,建议增加一门计算机在园艺专业上的应用的课程,使计算机与园艺专业有更好的对接,也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

3.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此部分课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课程内容冗余,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点重复。建议把《草坪保护学》《草坪排灌水学》合二为一,将《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再进行知识点的细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同时可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亦避免了时间、精力及师资的浪费。

3.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园艺不同方向兴趣的课程,此课程建议设立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如关于园林设计、鲜切花栽培与管理、果蔬贮藏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今后的就业及创业。

3.5 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植物学课程实习应分三步进行: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认识校园植物。校园拥有上千种植物,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习场所,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及特点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应去植物园进行学习参观,这是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霸王岭等地区的野外实习,既可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概括,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做到温故知新。“三步走”的计划将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对接。《观赏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的开展可放置于大三学年。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园艺工作园的参观及考察[4]。学生在与基层人员的讨论交流中了解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人员的需求状况,同时了解如何更好地将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具体开展形式可采用“大组套小组”,分组分工的形式[6]。每个小组5~6人,专门负责实习内容的其中一项,进行组间的学习、讨论、整理及总结,最后进行大组之间的成果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实现“1+1>2”的效果。

4 结语

以上对于教学体系改良的建议及意见是基于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现有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讨论得出,以期能对现有园艺专业课程有一个进一步的优化,为培养掌握牢固理论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应根据海南当地教学条件及现代园艺专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总体上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的教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小班教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相应辅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夯实基础,从而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实践课的教授以组为单位,采用进入实践基地及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统一操作讲解,班级成员以组为单位,首先进行组内的探讨学习,然后进行各组间的讨论及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及竞争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把握,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当代园艺产业技术领域岗位需求,能够掌握牢固理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丽霞,柴明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43-46.

[2]黄科,何,,等.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2(9):173-174.

[3]杨芩,李性苑,刘伦沛,等.“实用技能型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96-198.

篇10

一、农业经济的现状概论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不会因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而下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各国研究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虽然说农业经济的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但是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时很容易忽略一个经济的现状,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经济状况不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果始终站在自己国家的农业经济的角度上去思考别国的经济,很容易失去实效性。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想搞好农业经济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出了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国还必须要看清自己经济发展的劣势。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发展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大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者,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更是这些年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就“三农问题”而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同时也在农业经济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庞大而农业经济的研究队伍,对我国的农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些努力也出现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农业种子上的研究极大了改善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的发展状况。在农业经济上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世界的专业农业研究团队等纷纷对中国进行科技和资金上的交流以及资助,为中国研究农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文就农业经济的管理研究热点以及资助方向上具体谈谈关于中国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热点

农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根据国际权威性期刊和热点论文来进行数据分析后总结出来的。那么根据最新的国际性权威杂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频搜索论文的相关数据,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1)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自由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关于农业资源保护的问题。全球经济逐渐融合,同时农业也应该朝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而经济的自由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农业资源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资源农业用地,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越来越受关注。

(2)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关内容是发达国家的非经济性因素对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状况和经营结构的影响,同时还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给问题。食品供给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食物政策也成为全球化的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国考虑的因素。

(3)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农业的公共政策问题。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样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来说,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对农业本身来说,由于农业的国域性,导致各国农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而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与该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政策分不开的,农业政策实际上就包含了农业的实际发展局面,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是一个体系。

(4)农业的R&D的研究活动。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同样它更加是个科技时代,科技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科技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热点围绕着农业科技上面来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化发展的趋势。

三、农业经济的资助方向

上文着重分析了一下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这些热点,我们也能发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市场特征,同时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上的应用要不只是浅显简单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体科技化水平低下,结合我国学者在跟踪国际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学者利用本身在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素材和国情的便利条件而搜集得丰富经验和素材,笔者认为今后对我国农业的资助主要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首先,WTO农业市场贸易自由化建设。这一点是从市场的角度去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虽然说是一国的发展根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WTO带来的市场化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研究农业贸易自由化是国际形势和我国在实践中的需要。

其次,农业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研究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较弱,在短时期内,中国的关于农业经济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难跟上国际的标准。在农业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资助,能有利于我国研究成果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可持续性农业的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其实不只是单纯的农业,与之相关的有包括环境、生态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进行与之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转基因农业。此领域不仅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在农业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与国际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好地证实了它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在此方面大力资助。

篇11

一、专业办学条件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博士后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专任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科院的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新疆地理所等,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与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与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近年来,专任教师先后主持或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国土资源厅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2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58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科研考核连续5年获全校理科第一名。同时,专任教师还主持或承担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9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励8项。建设有四川省级重点课程1门(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4门(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水文学),校级精品课程3门(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校前列。

该专业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较为充足。学校图书馆藏书230余万册,有地理类藏书近10万册,有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ebscohost、eco psp、ccc、isi proceeding等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学院资料室的面积约200m2,有100余种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和近万册藏书,每年新增图书、杂志1 000余册。专业实验室面积约5 400m2,有基础实验室28个、开放实验室23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万元以上大型仪器28台;有arcgis、erdas、mapgis、geostar和cass等国内外专业软件实验平台。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实验室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为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惟一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基地不断完善。1996年,经四川省国土局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和川东北地区58个市、县国土资源局联合成立“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不仅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与智力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等提供条件,这也是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此外,还有南充市污水处理厂、青居曲流国家地质公园、凌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嘉陵江中游阶地等近郊实习基地;乐山—峨眉山地区的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成都—西安—延安地区的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以南充市5所中学为核心,辐射四川盆地的广安、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德阳、乐山、眉山、内江、南充、遂宁和雅安等12个地市的70余所中学地理教育实习基地。

二、主要优势特色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历来把师范专业特色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根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学科特征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厚基础”、“强实践”。

1.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自如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课程与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修订、实施。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方案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单独设课,并开设天文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数字地球导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法学、房地产估价、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与中学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为了夯实学生的教育教学功底,新方案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书法和地理学科教学论外,还增设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地理素描与三板艺术、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等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还组织

转贴于

编写《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读》供学生查阅拓展阅读书目、地理学人风采、专业期刊网站、报考研究生及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了落实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员制、期中教学检查和严格考试纪律等常规管理外,还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固定时间、固定教室上自习。大一学生参加手工绘图技能比赛,大二学生参加自然地理野外调研报告比赛,大三学生参加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所有学生选择性参加数字测图技能比赛、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技能比赛、遥感专题应用技能比赛、城市规划软件操作技能比赛、autocad软件操作技能比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设计比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除了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评聘基础教育兼职教师外,还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如四川省教科所张白峡教研员、南充高中何从春高级教师、南部中学赵海特级教师、德阳二中饶萍教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给学生讲授示范课,还定期将学生带到南充市5所中学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评阅试卷等,还选派优秀本科生去顶岗实习或参加中学地理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真刀真枪地磨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校地合作、科研强化,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人,必须具备丰硕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学术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已建立起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探究实验”逐步推进,“实验—实训—实习”互为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专业教育与择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必修课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均有严谨的教学大纲及配套讲义,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9.9%;一些技术性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地图制图、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特别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占其实验实践学时85.0%;近郊乡土地理实习、乐山—峨眉山部门地理实习、成都—西安—延安区域地理实习、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等,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