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畜产品调研报告

畜产品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9 12:16: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畜产品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畜产品调研报告

篇1

2014年底,全区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0.06万头、4.72万头、18.11万只、417.6万羽,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21.56万头、1.50万头、15.05万只、860.19万羽,肉类产量4.30万吨,禽蛋产量0.47万吨,奶类产量3.28万吨,同比增长14.89%、10.14%、87.42%,肉蛋奶总量达8.05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6.45亿元,同比增长36.08%。目前,全区养殖户户,其中生猪988户,肉牛44户,奶牛9家,肉羊345户,禽类174户。饲料生产企业一家,兽药经营户25家。

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近年来,区畜牧局不断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措施,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实际需要尚有差距。畜牧局现有在编在岗人员31人,设有内部6个科室及5个基层防控所。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主要由一名副局长分管,由兽医站(1人)牵头,各基层站所(1-2人)负责。所以,人员相对短缺。在检测能力上,畜牧局由专门的实验室和检测人员,区政府每年投入20万元左右,但主要进行的是疫病的检测,对影响畜产品质量的“瘦肉精”、药物残留、奶产品质量等无法确证,只能到上级送检。今年以来,区畜牧局依照上级要求制定了全年监管方案,区局内设机构按照一岗双责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每个季度实施畜产品的质量抽检,主要检测生产环节和屠宰环节,兼顾流通环节。

三、当前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虽然近几年我区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件,但我区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一)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不管是养殖户、屠宰场,还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是畜产品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认为以前多年来都有食用死亡畜禽现象,也没有见到发生什么严重后果。目前养殖户对病死畜禽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扔掉或者埋掉的;自己食用的;低价卖掉的。这是造成病害肉屡禁不止的源头。

(二)检测手段落后。目前,动物产品常规检疫主要靠感观和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设备十分简陋,开展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就更加匮乏,目前我区畜牧机构不完全具备检测条件。政府对畜产品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不配套,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设备薄弱、手段落后、人员不足,加之饲料、兽药生产厂家纵多,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不健全。我区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从传统习惯沿袭过来的养殖方式带有普遍的保守性、盲目性,还需要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目前,我区畜牧机构人员少,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无专职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队伍,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这都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四)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目前,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畜牧、商务、工商、卫生、质监和公安等部门。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畜产品在生产环节由畜牧部门管理,经营环节由工商部门管理,生猪的定点屠宰由商务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范围不清,协调不畅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到位,监测没有手段等均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发挥职能作用。一是组织人员搞好集中抽查行动,营造好气势和氛围;二是主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工作上的衔接和违法案件的移交、处罚;三是加大对养殖户,兽药、饲料经营户的监督检查及宣传培训工作;四是努力争取政府财政对检验检测设备、能力的支持。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首先要成立独立的执法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畜牧局集“三员于一身”,即发展生产的运动员,指导生产的教练员,监督生产的监督员。如果不转变角色或实现专职监督,就无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乡、镇、村级防检疫服务队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福利待遇,增强对全区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能力;培养、选拔专业人才担任基层检疫派出机构负责人,引入激励竞争机制,严格考核,不断提升检疫人员整体文化、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违法处理、证照管理、财务管理、案件办理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不断规范检疫行为,加大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监控力度,搞好产地和屠宰检疫。形成以区级日常监管检测为主体、乡镇简易快速检测为补充的格局。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存栏畜禽强制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的死亡率,从源头上提高畜禽的质量。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一是要强化机构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提升行政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要严格防止和认真解决好监管脱节和相互推诿等问题,做到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是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三是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并与各站、所检疫监管人员、屠宰场、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文明执法,树立行业新风,建立一支政策法规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

篇2

由此看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任务艰巨而又重大,山东省临沂市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是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行政执法。,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掌握我市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突出问题,对我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调研。详细汇报如下:

一、结合科学发展观

结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开始包括畜禽产品作为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日益受人追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不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由此看出,畜产品安全重要性。

二、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输销售的现状

畜产品生产加工的最终目标是谋求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畜产品生产加工现状是要满足养殖、加工技术的现代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市场对高档动物产品需求增加,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和动物性产品的消费数量就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提高产出率,应有相当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规模的发展与稳定,市场调节是关键,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适应了这种要求。发展畜产品生产加工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只有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化,才能搞好资源深度开发、畜牧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占有份额。

在我市要建设好畜产品专用交通枢纽和畜产品重点产区或集散地。覆盖全省的畜产品销售市场网络。要大力疏通渠道,不准设关立卡,不搞地区封锁。要加强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输销售的仓储和运输等基地设施建没,强化流通法规和保障机制建设,真正建立起全市性统一的大市场。

三、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1.畜产品生产残留严重超标。首先,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其次,人畜共患病蔓延;第三,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中国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

2.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严重。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卫生条件不合标准,操作不合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又一隐患。主要表现为:加工卫生条件不能达标、储运条件不合格和畜产品掺杂使假突出。

四、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1、解决方法

检测设备比较落后简单,不利于实际工作的操作,应增加对检测设备的投入。针对性解决畜产品生产残留严重超标问题。

对我市畜产品实行集中屠宰,分散的畜类经营不利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应尽快对畜类实行定点集中屠宰。加强打击力度,对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严重的个体或企业要进行严厉的处罚。畜牧局除承担着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任,还承担着我市包括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狂犬病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任务及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等项工作。目前人员少,人力不足,应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增强技术力量。

2、解决对策

严把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

严把畜产品市场准入关

严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关。

前不久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包括畜产品在内的各类食品质量安全的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了影响各类食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维护和保证了食品应有的质量和安全。

篇3

其次,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体现"中国制造"、"中国生产"的国际形象。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质量安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稳定的政治问题,是农产品出口的生命线。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围绕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来实施和推进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就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对于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好于国内销售,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专家测算,每1万美元的出口农产品,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年的出口额计算,全市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品牌、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标准更加优化,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如河东的蔬菜出口基地,苍山的大蒜出口基地,平邑的罐头出口基地,莒南的花生出口基地,临沭、莒南、郯城和河东的柳编出口基地等。总体来看,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全市农业战略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就是稳就业、保增长、促民生。

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个别地方干部群众存在畏难发愁情绪,认识不够到位;备案基地相对较少,县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品牌产品更少,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资市场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基地发展不够规范有序等。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依靠抓质量安全提升竞争力,依靠品牌赢得国际市场,全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努力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

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在现有20万亩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明年争取达到50万亩,逐步实现出口蔬菜、水果原料、干坚果、仔仁类、植物源性调料、可兼做食品的植物源性中药材、水生动物、肉类100%来自备案基地。

(一)抓源头治理。抓源头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要健全完善以源头治理为前提、以全程监管为基础、以科学有效把关为保证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农资市场管理,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严格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禁用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降低出口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污染风险,进一步提高源头管理水平。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学习乳山经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兽渔药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凡是进入本地市场的农兽渔用药,必须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按国家及国际标准进行审查审核,经审查符合要求并签订"质量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市场流通,在源头上筑起坚固的"防火墙"。二是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周密严格的集中整治方案,对现有农资市场经营单位和农兽渔用药进行全面排查摸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要建立农资市场整顿长效机制,市里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检查,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农资市场从根本上得到净化,保障农民的用药安全。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农业部门会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监局根据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规范,按照国际标准和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对当前国家标准允许使用,但国际标准禁止使用的部分农药,按国际标准要求规范市场,鼓励使用同种效果的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替代用药,保证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要建立有效的"农业化学品投入品控制体系",对现有的农药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查和备案,抬高经营门槛,梳理规范经营队伍;要建立可控的专业配送体系,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抓基地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出口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的"双备案"机制,凡是生产档案齐全、管理达标的基地都可以申请检验检疫部门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的双备案,备案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出口可减少检验批次,出口产品可随检随放,充分调动企业建基地、管基地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出口企业自属基地建设。有关部门要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参照国外市场要求和农业操作规范,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企业扎实推进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经验,明确所有出口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基地管理负责人,建立日常生产管理档案,所有基地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收获"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各县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日常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服务,保证出口农产品的原料安全。二是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目前,我市现有市级农业基地87.9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181.7万亩,这是发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将这些现有基地作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地进行规范提升,使其尽快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三是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抓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化村企优势互补、利益联合,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联合村级合作组织多形式壮大出口基地。要借助村级合作组织的力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以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综合管理,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批出口农产品基地。

(三)抓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出口生产基地,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枢纽。一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目标市场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严把原料、产品质量关,引导企业靠信誉、靠质量开拓国际市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措施,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二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强化产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丰富适销品种,提高出口农产品效益,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三是加强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满足骨干企业自身检测的同时,积极为周边中小出口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借此逐步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在充分发挥和整合农业、畜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及有关县区、龙头企业现有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调研,合理设置配备检测资源,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每个生产基地都要配备速测仪;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也要结合实际,添置仪器设备,建立速测室。

(四)抓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品牌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市场是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关键。按照出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是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途径,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品牌+市场"五位一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这是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要采取单一型品牌创建与区域性品牌建设并重、传统市场巩固与新兴市场拓展并举的办法,全面加强品牌创建和多元化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出口企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创出自己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在企业争创好产品品牌的同时,要做好区域性品牌的文章。尽管我们已经有花生出口基地、脱水蔬菜基地的品牌,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地理性、标志性品牌。因此,我们要整合部门、企业、协会、农户的力量,改变以往各自为战、单独创牌的做法,共创区域性、代表性品牌,借品牌打通出口"关卡",靠品质拿到出口"绿卡"。外经贸、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联合,在全面搞好区域化建设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苍山大蒜"、"河东脱水蔬菜"、"莒南花生"、"沂水大姜"等地域性、区域性品牌的文章,真正使其成为国际认可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也要学习乳山的经验,变过去企业自己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举办产品交易会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参展,并优先给予摊位费补贴,集中展示我市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注重引进、并购一批国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利用其国际营销渠道,带动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特别是直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传递国外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动态和商品信息,指导企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抓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必须采取强力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创建完善标准体系。要加快引进国际质量安全标准,并根据目标市场质量安全标准变化,制定完善我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检测相关标准,健全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实现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最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思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大宗农产品基地种养管理、原料收购贮存、产品加工包装、成品运输出口等各环节建立完备的管理档案,确保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出现质量问题根据信息源迅速启动追溯程序,做到不召回问题产品不放过、不查清问题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限期进行整改不放过、不追究相关责任不放过、不处理问题产品不放过,力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百分之百的安全。

三、强化措施,形成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创新,涉及部门多,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是以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单位推进的,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主体。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赋予相应的执法权限,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该项工作总负责、总体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研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根据各自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突破。乳山市就专门设立了区域化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具体办事机构,从农业、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常驻办公,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实行集中化、流程式监管;在乡镇设立质量监管站,村级实行村委负责制,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了农业与质监管理网络的无缝对接。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认真学习乳山的经验做法,建立相应的常设机构,确保有人干事、有章可循。

二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都要进行全面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加快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省里确定了我市4个县区作为试点区重点推进,这些县区要高度重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农药管理办法、禁止使用名单、限制使用的名单、禁止含砷农药使用的通知、禁止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生产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县区,具体要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农户。要围绕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各乡镇(街道)、重点涉农企业和有关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目标责任逐级细化,形成以乡镇(街道)为功能区域、以企业为管理中坚、以村为基本单位的责任落实和追究体系,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纵贯上下内外链接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管理工作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在全市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三要部门联动,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部门合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生产企业和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备案和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监控计划的实施及时对出口农产品的警示通报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的质量违法行为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与环保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负责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外经贸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综合协调及相关信息服务。

篇4

资源转换 推进工业强州

海南州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农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州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最大限度、最佳效能地发挥资源对经济的强势驱动作用,依托资源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海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5

附:优秀调研报告、法律获奖名单:

一等奖

关于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问题的思考

作者:翁向华(工商局)

二等奖

1、关于对我县无公害法律工作的调查

作者:祝礼洪(法律局)

2、武义县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卢锦扬(水务局)

3、当前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建议

作者:朱喜传(经贸局)

三等奖

1、浅议当前我县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刘小剑(卫生监督所)

2、创建农村“放心店”与实行长效管理的对策

作者:叶伟文(工商局)

3、关于我县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的调查

作者:李伟军(农业局)

4、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探讨

作者:钟学文(卫生监督所)

5、关于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贺建国(质量技监局)

6、 我县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作者:何伟靖(西联乡)

优秀奖

1、充分发挥市场和法律双重惩戒作用加快我县食品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对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

作者:贺建国(质监局)

2、完善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体系之思考

作者:陈坚(工商局)

3、从行政执法角度看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作者: 卢锦扬(水务局)

4、开展无公害林农产品产地监管论证实践与探讨的调研报告

作者:吴生法(林业局)

5、豆制品行业集约经营探索

作者:李春华(茭道镇)

6、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讨

篇6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7

1、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推动全旗粮经饲协调发展。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134.78万亩,比上年减少4.64万亩。其中:粮食面积75.44万亩。主要农作物小麦播种32.60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玉米播种41.90万亩,比上年减少5.5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53.88万亩,比上年增加1.42万亩,其中:油料面积47.34万亩,比上年增加10.78万亩。优质牧草面积5.37万亩,比上年减少0.07万亩。药材类0.18万亩,果树类0.20万亩。总体上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特别是果树和药材呈显著增长态势。

2.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大力推进“粮改饲”,形成以养带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情况: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情况。按照全市提出的“稳定发展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奶牛和肉牛、支持发展绒山羊和猪禽、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截止目前,全旗大小牲畜饲养量306.3万头(只),牲畜存栏265.6万头(只)同比增长1.6%;其中羊饲养量304.5万只,羊存栏261.4万只,同比下降0.4%,能繁母羊存栏133.9万只,出栏肉羊43.2万只;生猪存栏2.11万头,同比增长9.3%;大畜存栏1.76万头,同比增长31.7%,总体上小畜稳定发展,大畜明显增加。

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情况

1.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支撑。为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牧民种养殖技能水平,第一季度开展了2期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对172余名学员进行集中培训。3月15日-17日,组织102名学员赴呼和浩特市农业博览会、伊利集团、包头市南星农业现代园和农科院包头市农牧业局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观摩教学。聘请了市农牧业局专家组对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开展科技培训,现场采取面对面解答问题,参训学员500余名,发放了科普资料1500余份。4月份举办全旗农村牧区村嘎查级财务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苏木镇和嘎查村两级集体经济财务人员,共计参培95人。6月份又派50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骨干赴清华大学学习。

2、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技术。在使用种植新技术方面有: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完成2.01万亩;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栽培技术完成1.2万亩;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完成3.1万亩;玉米三优两增全程社会化高效栽培技术完成17.4万亩;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1.1万亩;向日葵“6推1防”综合配套技术完成5.3万亩;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0.49万亩;向日葵套种葫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完成0.4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完成10.1万亩;盐碱地“改排提增” 综合改良技术完成0.53万亩;控肥增效技术完成23万亩;春小麦麦后复种小秋作物栽培技术已落实0.52万亩。完成全旗盐碱地摸底调查工作,全旗共有盐碱地66.3亩,其中轻度盐碱地38.3亩,中度盐碱地20亩,重度盐碱地8亩,全部标注在了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划图上。在原有花生、甜瓜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扩大种植规模,在丰富特色农业品种上,今年又种植黑枸杞1500多亩,油用牡丹320亩,板蓝根260亩,甜叶菊500多亩,牛夕、黄芪、树莓、桑葚等660亩。在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建成以河套大学和内蒙古环农腐植酸研究员为技术依托的“百品园”。园区核心区面积为170亩,主要示范种植了各类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等20多个品种(豆类作物30亩:蚕豆、绿豆、豌豆、黑豆、豇豆;油料作物40亩:胡麻、大麻、油葵、花生、油菜;杂粮作物30亩:糜子、黍子、谷子、甜玉米、白高粱、荞麦;经济观赏林木:油用牡丹等),实现多元化有效供给。

3、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种植业方面:重点做好专用小麦、青贮玉米、杂交向日葵、加工型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并研究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综合栽培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支持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畜牧业方面:加强巴美肉羊、白绒山羊等良繁体系建设,加大优质种公羊的引进、扩繁和推广利用,特别是开展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选育工作,扩大优质基础母畜的繁育速度。要下大力气把优质肉羊二、三元经济杂交作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扶持肉牛产业和马、骆驼、驴业发展,强化大畜种业繁育基地建设。

4、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是不断增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我旗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旗、苏木镇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涉农涉牧适用人才引进。积极探索和倡导科技有偿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依托科研院所组建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科研院所为主导,带动农牧业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残膜回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发展农牧业信息化。依托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现有《农牧业信息网》、《农牧百科》、“巴彦淖尔农牧微信平台”和“12316”农牧业热线咨询服务作用,及时把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牧业实用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投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牧民、农技推广人员、农牧区广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牧民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鼓励农牧民和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牧场主计划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三、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

一是近几年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保生态修复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3%提高到治理后的4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严格控制实行“三控”。控肥:2016年有机肥施用量为41万吨,化肥施用量为6.8万吨,较上年减少0.4万吨,每亩施用量为48.8公斤/亩,较上年亩用量减少了3.1公斤/亩。

三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井灌区推进小型农田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在全旗推广已滴灌为主的田间节水技术,合理布局灌溉饲草料地,集中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7年实施高效节水工程5项,投资为0.84亿元,发展节水面积共7.50万亩。目前已开工建设4项:2016年度节水增效(追加投资)工程、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一)、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二)、2016年千亿斤粮食生产建设项目管道、更新井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井房的施工。2017年小型农田水利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已完成招标,近期完工。

四是近年来我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共24个,建设规模33.98万亩,投入资金3.48亿,新增耕地2.49万亩。待实施项目16个,建设规模23万亩,投入资金2.3亿,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44万亩。

四、发展新产业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情况

1、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用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群。培育壮大本旗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创新利益联结。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施合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引导合同订单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农企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营销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企双赢。2017年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9.65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48%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牧民来自产业化收入达到5700元。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比例由25%提高到40%。2、2020年预期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82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6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由40%提高到55%。

3、推动三产融合。抢抓国家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契机,鼓励扶持农民创业,打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创业格局,重点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培育我旗周边产业示范户和示范群,积极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核心

多种途径创办龙头企业。抓住资本流动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迁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和落户我旗,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城乡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有实力的农牧民投资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群体规模发展的格局。继续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按照“扶优、扶强、扶大、淘劣”的原则,对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强实力,开展市场领先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把这些企业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5、抓好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搭建融合发展新载体。

我旗完成高产创建项目3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核心攻关田115亩,千亩展示田2195亩,其中种植有机小麦590亩,辐射带动周边8217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总建设面积126354亩,其中核心攻关田1496亩,千亩展示田16434亩,辐射带动108424亩;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总面积为7283亩,其中百亩核心田108亩,千亩展示田1392亩,辐射带动田5783亩。

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和对策

在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因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总体较弱,新型业态发展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尽管采取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推进依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牧业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仅有蒙羊牧业、草原恒通、高塔梁有机食品公司又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产业融合大多采取订单式农牧业、流转承包农牧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牧民利益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牧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村牧区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牧民的技能素质低,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涉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点示范,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我旗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向重点苏木镇、产业园区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区域。

二是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牧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生态农牧场场。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8

(一)转变资源观念,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思路

1.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两线四镇”(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为载体,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着力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立足地理气候资源,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突出产品品质优势,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着力科技兴农、兴牧,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完善城镇功能,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白音察干镇),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这样,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篇9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 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利益分配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企业与农民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一些企业往往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损害农民利益,使所订立的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企业。第二,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用。有些地方,当产品市场价高、产品畅销时,农民往往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市场价低、产品滞销时,企业又不愿意按原定合同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经常压级压价,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第三,违约追索成本高。

2.3 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国的畜牧业集团化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 70%,而我国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2.4 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今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确保投资及时到位。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逐步提高到15%以上。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上,要对产加销龙头企业视同开发性农业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区域性重点民营龙头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各级财政也要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业信用合作社也要在贷款方面向畜牧业产业化倾斜。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篇10

一、黄牛产业的基本情况

科左后旗按照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黄牛产业,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进程,逐步构建起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一)黄牛养殖实现规模化发展。随着全旗禁牧工作开展以来,肉牛养殖规模化舍饲水平持续提高,养牛小区和规模养牛场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实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工程,全旗肉牛存栏超万头苏木镇有15个、超千头嘎查村167个、超百头养殖场(户)有103个、超十头养殖户18733户。建设有标准化养殖小区有7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3个,分别是牧合家、本富牧业、科尔沁牛业;截止目前,牧合家肉牛存栏10105头、本富牧业肉牛存栏7072头,科尔沁牛业肉牛存栏5100头。2017牧业年度,全旗黄牛存栏量80万头,其中基础母牛37.5 万头,出栏肉牛23万头,牛肉产量218600吨,黄牛牛奶产量31100吨。预计2020年将实现存栏100万头的目标。

(二)肉牛改良成效明显成果突出。全旗黄牛改良主要向肉用型方向发展,以提高繁殖率为目标,通过推广应用冷冻颗粒配种技术,黄牛品种改良取得丰硕成果。1977年“科左后旗黄牛新品种培育”纳入哲里木盟科技规划,1983年列入自治区科研重点项目,1987年制定自治区地方品种标准,2002年科左后旗黄牛改良工作经国家科委、农业部联合验收,命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2017年底,黄牛冷配达21.26万头,母牛繁殖率提高到80%以上,繁殖成活率9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

(三)饲草料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有效解决草畜矛盾,后旗从饲草料基地建设入手,牢固树立“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草当粮种,粮当料用”的发展思路,实施禁牧舍饲,实现草畜平衡发展。2017年,种植青贮128万亩,年内全旗饲草贮备储备达48.7亿公斤,其中青贮31.2亿公斤,打贮青干草2.5亿公斤,秸秆三化两贮15亿公斤;并每年种植优质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燕麦草等2万亩,全旗保有面积达5.6万亩;建设完成标准化棚舍435万平方米、窖池215万立方米,全年肉牛禁牧舍饲饲草料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种植青贮170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各1万亩。

(四)母牛保险政策全面推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旗母牛保险工作全面开展。2014年以来,旗财政匹配资金700余万元,全旗基础母牛累计投保312572头,兑付理赔4448头2629.1万元,为农牧民安心发展黄牛养殖提供了基础保障。2017年,财政出资50.76万元,为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母牛保险,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全旗计划完成基础母牛保险13万头。

(五)奶制品行业有序发展。全旗已注册的养牛合作社555个,奶制品生产企业67家。其中,通辽市通和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已累计投入1500万元,着力于打造“种、养、加、销”肉牛全产业链,建设了泌乳、干奶、育肥、育成、产房和犊牛牛棚,具备现代化挤奶生产线1条、奶制品加工生产线1条,料库、草库、饲料加工间、青贮窖等配条设施齐全,已养殖各类牛482头,其中基础母牛270头(产奶牛97头,待产牛173头),日产鲜奶1100公斤,可销售鲜奶1000公斤/日。奶制品效益对比:按照黄牛奶4元/公斤计算,加工成酸奶后售价为4.7元/公斤,较鲜奶增收0.7元/公斤。此外,通和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托管代养模式,成功带动170户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行列,年分红3000元/人,发挥了企业的带动帮扶作用。

(六)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渐完善。一是加快绿色有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设。后旗于2017年开始投入使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实现录入系统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目前,系统已对7家企业生产的8种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食品进行了录入,主要包括鱼类、大蒜、禽、蛋、玉米碴、荞麦、绿豆类等。由于旗内乳制品没有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不属于系统管理范围。二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2018年该旗将食药监局和工商局、质监局整合为科左后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现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无缝监管,通过开展每季度奶制品小作坊专项检查,货源索证索票、加工环节安全检验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抽查等方式,推进手工奶制品质量安全监管。

二、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策不明晰。目前通辽市地区还没有关于奶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后旗黄牛产业发展方向为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因此奶牛总存栏数不多、总体规模小,产奶量相对较低。

(二)黄牛牛奶收购受限。黄牛产出牛奶蒙牛、伊利等大企业不收购,加之,奶业发展总体产业化、集中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对牛奶要求严格,奶农利润率底,因此农牧民对奶牛饲养积极性不高,旗内没有奶源站点收购黄牛奶,养殖户和大型乳品加工厂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牛奶买卖关系。

(三)奶制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手工奶制品无行业标准,全旗黄牛奶产品主要以手工作坊制作销售酸奶、奶豆腐、奶干、黄油等产品,无行业标准指导、无企业标准规范,大部分未进行商标注册、无生产日期、生产地址、保质期、产品基本指标等标识、无“三品一标”认证品牌。

(四)企业发展面临土地资金瓶颈。后旗结合实际,重新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但与周边地区政策比较,土地优惠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强。加之,部分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建设周期较长,难以按预定时间建成投产,影响地区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行业监管难度大。一是缺乏监管指标。由于大多奶制品生产小企业处于传统家庭小作坊、手工制作状态,不具规模,销售上表现为街头、集市零售,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产品品相、气味等来判断优劣,监管难度较大。二是基层硬件设备不足。奶制品属于生鲜食品,需要就近快速检验,而基层食品监管部门缺乏相关监测设备,制约食品安全源头监管。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食品药品领域编制受限技术人员有限,导致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缺乏人才。

三、建议和期盼

(一)加快政策体系建设。希望上级政府和部门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奶业振兴、乳品质安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产业配套发展政策方案,加快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完善指导企业全程监(检)测系统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地区和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诚信自律制度,规范手工奶制品行业的发展,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研究民族贫困旗县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土地使用优惠政策,设立中小微、合作社产品开发奖励基金,促进和保障奶产业有序稳定繁荣发展。

篇11

一年来,综合科紧紧围绕市xx办中心工作大局,积极发挥其中枢、窗口、参谋、协调、督查、服务等职能作用,在xx办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业务科室同志们的协助下,综合科全体同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工作、力创佳效,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综合科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含盖面广、比较繁杂,但归纳起来,主要任务是三大项,即办文、办会、办事。下面我以这三项任务为脉络,简要总结一下综合科一年来的工作。

一、以确保政令畅通为目标,做好办文工作

做好文件的收发、传阅、督办、落实,做好重要材料的起草和信息简报的编发,是综合科的基本工作。

在收文方面:我科具体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文件的登记、传阅、督办,归档以及紧急文件的处理工作,做到了及时登记和传阅,一年来,登记收文350多件,督办落实200多件,市政府搬迁至新区,虽然给取送文件工作带来了十分不便,但负责此项工作的xxx同志克服了许多困难,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发文方面:严格了发文规范,尽可能地监督了发文的程序和质量,同时确保了文件底稿的归档率,截止12月末,以xx办名义行文40件,以xx办党委名义行文13件,以市xx局名义行文5件,同时刊发简报100多期。

在归档方面:今年11月份,整理了xx-xx年度的档案并向市档案局移交了xx-xx年度文书档案,撰写了xx-xx年《全宗介绍》。

在文件材料的起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及领导交办的事项,我科负责此项工作的xxx、xxx等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年来参与了xx办年初工作要点,半年总结、工作总结的起草工作,起草了多份工作汇报提纲、调研报告。

二、以贯彻落实中心工作任务为已任,做好办会工作

组织筹备会议是综合科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由办领导指挥,综合科牵头负责,各科相互配合成功地召开了几次较大的会议。

一是2月14日召开了全市xxxx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区、市两级xxx工作会议和自治区xxxxx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xx年全市xxx工作,研究部署了xx年全市xxxx工作。

二是4月28日召开了全市xxxx办公室主任紧急会议,安排部署了产业化工作外出考察及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做了大量项目汇总、统计等工作。

三是6月上旬,承办了xx考察、招商团的筹备组织工作,全市各旗县区分管xx工作的副旗县区长及xxx主任等赴xxx市、xxx市和xxxx市进行xxxx考察、招商工作。

四是6月中旬筹备召开了十个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工作组联络员会议,总结了去年工作,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对工作突出的推进组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奖,加强了市xx办与推进组的联系。

五是9月份筹备和组织在xx市xx市场召开“xxx农副产品xx营销中心开业仪式”。市政府分管领导、市xx办及xx个旗县区分管领导、xxx局长、xx办主任参加了开业仪式。为我市农畜产品进军xx市场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