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4: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专家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公开论证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修改方案通过后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 WWW.LUNwENWAnG.COM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16-02
一、引言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及工程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和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其离不开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研究。
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
近年来,随着工程领域多种专业学位的设立,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的生源出现不稳定现象,由此也引发了其质量问题。其一,学校在生源选择上有极大的限制性,受制于企业需求。一方面,有条件、有课题且愿意选派员工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单位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也希望与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学校联合,这些都造成学校生源的短缺。其二,生源的缺乏给培养学校一定的压力,导致培养单位招生资格审查不严,所招收学员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工程实践经验也不足,另一方面,录取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不是来自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生源质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也影响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培养环节
1.培养目标与标准不清晰
学者曲艳华、孙中伟(2009)分析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其一即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把握不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旨在培养具有高级管理水平且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工程硕士有一定程度的轻视,培养机构对工程硕士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把握不清。
2.培养模式单一
学者赵军、唐祖爱(2009)在其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指出了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简单表达为:对完成课程学习、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硕士,符合授予学位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机构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生源构成相对复杂,要满足不同背景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其单一的培养模式是很难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
3.培养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者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2008)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指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为课程设置不理想、教学缺乏实践性及课程教材实用性欠缺。
工程硕士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形式,且其具有工程实践的背景,因此,工程硕士培养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等都要体现其独特的特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因为针对工程特点的专业教材的缺乏,而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这势必会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对工程硕士课程的设置缺乏相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学生很难从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课程的教学也大多只是老师进行满堂灌,学生积极性的缺乏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三、控制与保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生源把好入学质量关
生源的质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优化生源质量是控制与保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关于如何做好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二是严格录取资格的审查。
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为此,我们应通过宣传使企业了解到工程硕士教育是培养在职人员的一个好的途径。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企业了解其需求,引进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面向全社会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宣传学校、专业的优势,宣传已取得的成绩。
对于资格审查方面,只有获得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才予以报名,严格控制那些所学专业不对口,不是来自工矿企业,或者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员。要严格报考条件,招收那些符合报考条件的工程技术骨干;要严格专业综合入学考试;要加强面试和录取工作。此外,在严格录取标准的同时,对于一些工程经验丰富的管理精英和技术骨干,应该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录取政策并将其制度化。同时要加强校际合作,建立生源调剂机制。
(二)完善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姚美琴(2004)提出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要达到三点要求: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掌握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手段;掌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相应知识。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按照上述目标进行培养。曲艳华、孙中伟(2009)提出学校要从根本上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规范化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就要据此培养目标选择教材、设置课程。要多开一些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模拟等,采用研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积极性。要建设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和发展的特色教材体系,除了从国外引进合适的外文教材,还可以自编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方法应用部分的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证明部分的比重,增加对学科前沿、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培训,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相适应。
2.加强校企合作及师资建设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要迎合企业需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关于校企密切合作,可以借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创立工程研究中心的模式,由政府、大学和企业联合建立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基地。关于校企合作,曲艳华、孙中伟(2009)提出要实现企业“订单式”培养,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密切联系企业需求,且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教师的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还应该有一些工程实践的经验。对于师资建设,曾兴雯、史耀媛(2003)指出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有关企业去锻炼,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提高理论和教学水平。此外,应聘请相关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工程硕士教学和管理。
(三)加强论文过程管理
1.规范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写作规范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在论文写作之前一定要确保工程硕士学员们了解其基本规范与要求。学校可以将开题报告及论文规范要求在网上公布,使学生更方便地了解其内容。要正确把握对学位论文的要求,避免用学术性学位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注重选题,加强选题环节的管理
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必须额外重视。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实践性,研究结果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可以先将本单位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汇总起来,建立课题库,工程硕士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题目,这也是解决选题难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选题工作不仅包括确定研究课题,还应该有详细的开题报告。选题开题报告要对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方法、已有条件、预期结果等进行分析论述,且应在开题报告会上通过答辩和评议。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杰,李镇,薛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8(2):104-106.
一、论文内容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为4~5万,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为8~10万。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论文内容一般应由十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⒈封面,⒉中文摘要,⒊英文摘要,⒋目录,⒌符号说明,⒍论文正文,⒎参考文献,⒏附录,⒐致谢,⒑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⒈ 封面
采用研究生院下发的统一封面,封页上填写论文题目、学校代码、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专业)、答辩日期、所在学院(系、所)等内容。上述内容也可在扉页上填写清楚。
⒉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应该将学位论文的内容要点简短明了地表达出来,应该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及意义。注意突出学位论文中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的部分。
⒊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⒋ 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
⒌ 符号说明
论文中所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
⒍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以及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⒎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可以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
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⒏ 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⒐ 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⒑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及论文署名)。其中应对发表刊物类别作具体说明,如:是否属于本校规定的学术刊物;论文署名单位是否为上海交通大学及作者排列顺序。
二、撰写规范
1.封页上的内容一律由本人用钢笔填写,必须正确无误。论文题目不得超过36个汉字。
2.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3000字左右。
⑴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⑵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
⑶“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⑷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⒊ 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⑴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⑵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⑶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 WORDS”, 其后关键词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⒋“目录”两字(三号黑体),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节、小节分别以一、1、(1)等数字依次标出。
⒌ 标题: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五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
⒍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 ⒎ 图:图中一律采用英文标注。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其英文字体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
图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3-2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
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照片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实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
⒏ 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5-4为第五章第四表。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⒐ 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
10. 参考文献
⑴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如:“……李××[1]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2]。”
⑵ 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
11.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
① 期刊
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② 专著
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③ 论文集
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④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⑤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⑥技术标准
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12.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1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格式同上述第11条。
宋代是一个诗、文、词都高度繁荣的时代,但与文、词相比,文人作诗不仅更为普遍、数量更多,而且以“无意不可入”的态度,造成了诗的更为广阔的涵量与更为丰富的内容。宋诗的艺术风貌尤为突出,最鲜明地与处于诗歌鼎盛期的唐代之作形成对比和参照。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就曾这样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尽落,精神犹存”。而五十年前,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也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虽然自宋迄清,抑宋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今天,我们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宋诗确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唐诗一同构成了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史上的并峙双峰。
那么,与唐诗相比,宋诗到底有哪些特色和风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来看看唐诗最鲜明最为人称道的风格特点,这样才有便于形成二者之间的对比,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宋诗焕发的独特光芒。
我们读唐人诗作,会觉得它们处处洋溢着饱满、炽热的感情:有令人鼓舞的雄壮,如盛唐诗歌的一大奇景――边塞诗;有令人凄怆的哀艳,如数量众多的闺怨诗;有令人低徊的缠绵,如晚唐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诗风;有令人痛苦的感伤,如杜甫、白居易等忧国忧民的社会派作风……这些流露在外的充沛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读者很容易便淹没在诗人掀起的情感波澜下。然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在宋诗里面则似乎很难找到。宋代诗人们往往并不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们善以一副清醒的面孔和老成的姿态,或工稳、冲淡地描写山水风物,或冷静地向你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与人生感悟。这种理性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在经过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构建后,又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推向极致并加以规范,因为他们的作品强调心灵的自守、主体意识的高扬和精神世界的扩张。虽然在南宋出现了心灵开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倾向,但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家国之恨迫使诗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创作出大量慷慨激昂的诗篇。中兴三才子范成大、杨万里、陆游,江湖诗人中的戴复古、刘克庄以及晚宋将领文天祥、汪元亮等,他们的诗歌均带有了沉郁苍凉的爱国主义情感基调。至于南宋后期以姜夔为代表的一部分江湖诗人、四灵诗人,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对现实的消极态度,对“宋调”的重构并不成功。再加上他们师从晚唐,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辞写野逸清瘦之趣,不似唐人一味铺洒豪迈意气,情辞丰腴,也凸显了宋诗气骨瘦劲之美。
既然上文已经提到了宋诗的基本特征――议论化、理性化。接下来我们将着力解读。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诗分唐宋》中就说道:“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初文坛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形成了西昆诗派,他们写出来的诗词藻华丽,却内容空洞乏味。直到欧阳修领导的诗新运动期间,诗人们为了摆脱晚唐的柔弱诗风,矫正西昆体的浮靡,非常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不知不觉把“文以载道”的作文理念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因此常在诗歌作品中发表议论,一些长诗则更多地承载了议论纵横、反复述说的功能。当然,文学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体现,宋诗这一特色的形成终究是宋代独特的政治、社会坏境所决定的。其一,宋朝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代,在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搅得政局动荡不安,这些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其二,宋代科举考试偏重策论,知识分子一举成名后往往平步青云,集文人、学者、政客于一身,由于与朝廷的向心心理往往自觉地与政治保持一致,“开口揽时事o论议争煌煌”,这成了这批人的共同特征。不妨来看一下以下资料:
王禹,官至右拾遗,左思谏;
欧阳修,官至观文殿学士,晋太子少师;
王安石,官至翰林学士兼侍读;
黄庭坚,官至秘书丞兼国史修编官;
陆游,官至宝章阁侍制;
范成大,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
杨万里,官至宝谟殿学士。
此外寇准、陈与义、曾畿、范仲淹等等大诗人都是权高位重的官僚。再加上宋学的渗透和道统的高悬,他们的诗歌因而具有了鲜明的政论性。如王禹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王安石的诗则是充满这种政论色彩的典型。他的一部分诗篇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如《河北民》,诗歌开门见山点题,接着逐层析述河北民众之苦况及三条根源,接着施以气氛渲染,最后古今对比,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严重关注,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朝廷无能的强烈不满;另一部分诗表达了对北宋统治者在辽和西夏的威胁面前麻痹苟安的不满,如《阴山画虎图》,从阴山健儿的射虎,联想到古代将士们曾在这里击败过入侵的敌人,使边疆平静无事,对比当时“胡天朔漠杀气高”的形势,批判北宋统治者的不修边幅,变现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忧;还有相当一部分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如《明妃曲》,一扫历代诗人写王昭君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只从侧面落笔,勾画了古今艳传的绝代佳人的形象,以及她独去异域、怀念故国的凄苦无告的心情,更深刻的是,诗人在结韵里道出了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受压迫、被蹂躏的社会现实,同时流露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
当然,宋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对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但更多地表现在随着哲理思辨能力广泛深入发展的宋诗理性化进程之中,理趣则是这一进程的明显表现,它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这形成了宋诗又一处独特的魅力。虽它主要体现在王安石p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p陈师道之手,但几乎每一个宋代诗人都有那么几句拿得出手的理趣诗。请看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陈与义的《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赵师秀的《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以上诗例,没有一首不写得活泼有趣。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都十分精到,让人读来不禁要回味无穷。这些都是从宋代广阔的诗海中随意拾捡来的诗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场著名的“琴声之辩”,领略一下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是如何表达理趣的。关于琴声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琴声在琴上”,也有人说“琴声在弹琴人的手指头上”,苏轼却不赞成这两种说法。为此作了一首题为《琴诗》的七言诗表达自己的观点: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四句诗,看似浅显易懂,其中却包含了深刻的禅理:琴声来自主客体条件耦合的演奏过程之中,器乐之音是载体,情思是心理的内容,两者统一、表里合一,乃成琴声。同时期的欧阳修也写过一首相关的诗《赠无为军李道士》:
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也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道理:弹琴的指头听命于心灵,听命于弹琴者意蕴和乐感的心灵,即弹琴的指头不过是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表现。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苏轼和欧阳修只是借助音乐产生原理这么一个切入点,却参透了审美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彻悟后的人生智慧,让诗歌在议论、说理的时候并不显得生硬枯燥,反而能顿时变得妙趣横生起来。
当然,说到宋诗主议论的特点就不能不提它的散文化倾向,这二者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诗是感情最直接的载体,而文是表达理性思维最好的方式。那么,宋代诗人要想在诗中“论议争煌煌”就不可避免地使用散文化的、灵活多变的句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人多以妥贴、排S的五七言古体见长的原因。再者,以散文的笔法句法运用入诗,也可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古文运动的发起者韩愈便创作了《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雉带箭》、《石鼓歌》等大量的具有散文特征的优秀作品,开拓了诗体,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解放,革新了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这一作法得到了宋代有志于变革创新的诗人们的极力推崇与直接继承,更是由此确立了新一代诗风。他们往往善于以散文章法为诗,也就是把散文谋篇、布局、结构的方法,把散文起承转合的气脉,贯穿到诗歌创作里。如欧阳修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前写行役之景,后写离别之怀,中间评赞苏、梅,先分后合。其布局经过精心结撰,极为致密。苏轼的《游金山寺》“起结奇横”,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而中间由泛述金山,进而写傍晚江干断霞,深夜江中炬火,曲折变化又如行云流水。其次,宋代诗人还善于把长于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散文笔法运用到诗中。如梅尧臣的《田家语》,共二十四句,每四句写一件事,层层进逼,所述被逼租、遭水蝗灾害、征为弓兵、遭鞭扑、卖牛、饥饿等,都包含血泪,令人惨不忍睹。又如苏舜钦的《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细致地把中秋月色向我们娓娓道来,感情奔放,直率自然。还有些宋诗大量使用虚字,或者把散文特有的句式径直搬入诗中,以图达到如韩愈般“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的境界。殊不知,这种泛滥的散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诗歌语言非但不平易流畅,反而拗口难读,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然而,不管怎么说,这种散文化的创作倾向毕竟奠定了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主要特点,一扫宋初诗坛绮丽繁缛的习气,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诗歌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以上详述的两大特征即论证了人尽皆知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两句话,这也是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主要针对苏、黄以及江西诗派而提出的著名观点,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与准确性已成为后世对宋诗纲领性的批评。与这两句话并列的,还有另一个观点,即“以才学为诗”。
“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的用典方面,或者说是“掉书袋”。宋人有着刻苦读书的良好风气,文化修养也普遍较高,因此,宋诗难免要带有一定的书卷气。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则是这方面的主要倡导者与极力实践者。他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再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以俗为雅,已故为新”,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苏轼就很喜欢用杜甫“雨催诗”的典故,他在《次韵江晦叔》(“雨已倾落盆,诗仍翻水成”)、《游张山人园》(“飒飒催诗白雨来”)、《有美堂暴雨》(“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魂”)等诗中均把它融入了进去,确实做到了推陈出新。再如黄庭坚为苏轼的画写的一首诗《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后四句集中体现了黄庭坚诗喜欢坳折,化用典故的特点。诗人化用了前人成句,如牛砺角事,见唐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砺角”,牛食竹事,见唐李涉《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竟黄庭坚点化,推陈出新,风趣自然。在句法上,诗效仿李白《独漉篇》“读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格,却又间用散文句式。这样,诗便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不可否认,宋人“以才学为诗”,喜欢用典,斧削琢磨,求新求变,提高了诗歌的技巧,但极容易让诗流于形式,况且能在这方面做到令人叫绝的也仅限于几位重要作家,甚至黄庭坚自己有时候也不免露出生涩拗拙的毛病。至于江西派末流,更是拗捩至极而不能卒读。因此,我个人认为,宋诗这一特色实属“过大于功”,那么,关于此点我也就不便赘言。
然而,不仅是“以才学为诗”,连以“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都一并遭到了严羽的严厉批评。他认为这种创作风尚实为“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话虽然囿于门户之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却也委实道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重要内涵与自成一体的艺术成就。而今天的我们,能够站在历史新的高度俯瞰宋代诗坛的洋洋大观并清醒、理智地解读之,是何其荣幸!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缪钺先生的《论宋诗》,其中关于“唐宋诗之异点”的那番评论可谓妙笔生花,精彩绝伦,而其中有一譬喻我最为欣赏,而且与本文的观点尤其契合,现摘录如下以作结语。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参考文献:
[1]张白山.宋诗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胡云翼.宋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10.
传统文化中将书籍设计称为书籍装帧,对书的封面和板式采用二元化的思维进行设计。传统的书籍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情况的影响,其书籍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变迁。书籍的装帧从字面上讲就是将许多的书页装订成书,其中“装”字的来源主要是传统的卷轴书制作中的装裱,也可以说成对书籍的装潢。帧是数量单位的表示。传统书籍最早的装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较为接近现代的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的浪潮推动了书籍设计的更新,出现了现代书籍的设计。
1.2现代书籍的设计
受到的影响使得中国书籍形态脱离了传统形态的约束,在设计中更能体现一种整体性。从传统的书籍装帧到现阶段的书籍设计体现了设计过程中思维模式的转变。书籍设计打破了书籍装帧堆叠装订的形式,在设计中对书本内容和书中的元素进行了结合,使其形成一种较为和谐的空间。现代书籍的设计主要是由设计人员通过对书籍内容进行阅读,然后在设计中突出主题,对设计进行知性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在设计中,通过对各种数据精心的计算和把握,有条理的构建整个书籍的框架。综上所述,现代书籍的设计内容相当广泛,无论是外在造型还是文字信息都能体现书籍整体的设计。
2、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思维分析
传统书籍的装帧设计中不但能够体现人类精神的内涵,还体现了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梯性的过程,这个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体现一定的连续性。新文化通常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发展的,由于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分离,在分合之中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和特点,通过不断的沉淀形成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作为五千年文化的源泉,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知识的浩瀚和中国人伟大的思想。从传统的诗集到现代的散文,无不显示书籍的丰富内涵。书籍装帧随着现代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书籍装帧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传统文学中,对书籍的装帧注重书籍本身的内涵,除了在装帧中体现书籍内容的可视化,将所有书籍内容使用可视化符号表示出来之外,还对书籍的外在美观度相当重视。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会将书籍中抽象的内容使用具体的图像表示出来,这样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书籍本身在创作中遵循可读性的原则,在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传统的设计思维也不是守旧思维,而是书籍表面的图形和色彩带有一定的古代文学、文化的气息,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设计者本身对书籍的艺术加工程度的不同,而书籍的功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反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思维分析
“反传统”思维是现代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它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设置和限制,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不可预知性。反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运用在行为艺术和概念艺术之中。由于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反传统思维一定程度上受到定型思维的偏向性较为严重。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书籍装帧不会使得书籍本身的功能有所改变,其含义的变化也相对较小,随着现代书籍发展的影响,书籍设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设计手段更加繁荣,与此同时,书籍设计中也出现一些较多的流派,使得设计中各种艺术思维相互融合,相互竞争。除此之外,在书籍的设计中还出现了各种奇怪的设计和思维模式,使得书籍设计更加体现一种反传统的韵味。反传统思维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更能显示出人类思维的跨越和信息时代的思维变迁。在这样的发展中,设计成为新型思维模式的代言。在反传统潮流的推动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是的《析世鉴—天书》,他的书籍体现的是一种符号化的伪文字,相对来说已经失去交流甚至是阅读的功能,虽然具备了书籍的外表,但是却拒绝读者进入书籍深层的领悟,实际意义上体现的是一部严肃认真的、不可释读的艺术作品。
4、传统书籍装帧和反传统设计的辩证统一
传统书籍的装帧和反传统书籍的设计本质上体现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将这种辩证关系置于文学书籍的装帧设计中更加具有概念化的内涵,有时甚至是超越了概念化本身,成为了精神内涵的抽象化产物。传统因素不能将其单纯的理解为过往经验的叠加亦或是相对陈旧保守的思维,反传统因素也不能将其简单的看作是对传统书籍装帧的,叛逆的思维。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反传统书籍的设计就是将传统的装帧设计推向一个非理性的书籍设计阶段,其实不然,只有传统书籍的装帧和反传统设计相互辩证存在,才能为书籍设计和发展开拓新的方向和途径,才能锻炼读者的跳跃性思维模式,促进他们在学习吸收文化知识的同时活跃思维,方便思考和创新。反传统思维的出现使得书成为了一种阅读的符号,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工具,只是成为艺术家表达感情的符号产品,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更加体现了传统和反传统的辩证关系,传统和反传统的思想既是辩证的关系又是相互统一的关系,他们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的是书籍本身概念化的诠释。传统和反传统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主要是这种概念化的思维被现代思维进行了深层次的解释。最具有传统和反传统过渡代表性的是现代文学书籍。相对于传统书籍而言,反传统书籍的出现从内容和书籍设计的形式上完全背叛了传统书籍的设计,更加体现了书籍设计上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反传统思维的背叛,使得书籍设计的空间维度不断扩大,主要具有表现性的是概念书籍的装帧设计,由于概念书籍的形式相对怪异,给读者的视觉带来一定的冲击,将人类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强化,更深层次的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进步。随着书籍设计的不断发展,不论是激情澎湃的可诠释性传统书籍,还是具有概念化符号的反传统书籍,他们都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相互支撑和发展,传统思维逐渐转向反传统思维,在相互对立的过程中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深层的改变。不断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进行影响,不断教育人们,使得人们的境界不断的得到提升。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二、正确对待,有效解决
以上列出了几种学生做实验时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客观条件限制和学生主观因素,接下来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有效解决。虽然可以从改善做实验的条件、改变学生习惯等方面入手,但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比如学生“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手”是因为实验前没有预习,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用什么仪器和药品,取用的顺序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观察哪些现象”。学生做实验时肯定手足无措,慌乱不知其所以为,只能边看书或边看同学做,一步跟一步,做完仍然浑浑噩噩。对待这样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则必将忽略其症结是没有预习,而且很容易看不顺眼,甚至激起怒气,接下来必定是狠狠地批评、教育学生。这样不仅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学生对化学越来越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就采取行动,只是治标不能治本。那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呢?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师要降低眼界。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有高度,而且有丰富的经验,实验时自然是顺手拈来,看问题时难免高高在上,分析问题时面面俱到。结果,教师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实验简单,学生一定懂,而不是耐心地加以指导、透彻分析;总是戴着挑刺的眼光看待问题,重点就在学生的错处而不是为什么会错;采取的行动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通批评,而不是静下心来,用理解的心态,对其行为动机、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从出错的根源上分析。只有教师降低眼界了,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学生一起做好实验。可见降低眼界地看待问题,必定会事半功倍,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要教师学着做学生,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学生,与学生实现心理换位。对学生来说,知识上知道得不多、不全;技能不强、不熟;性格上有些调皮和稚气。尽管如此,他们却一心想要做好实验。教师要沉下心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限制。只有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指导和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与学生角色转换,重新看待同样的问题,往往就会有更大、更新的发现。化学学科的体系严密,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很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换位策略,就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让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或教师给予的正是我需要的”,就像教师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据上面的观点和要求,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然而,我们发现,一些最起码的道理被有些人忽视了,他们除了对知识生吞活剥,尽展分解、翻炒之能事,实在看不出语文教学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很少有自己思维的空间,激情、想象力根本得不到发挥。没有了自主,何谈兴趣?没有兴趣,学习何乐?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
崔干行说:“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摇篮时,母亲总喜欢给他讲一些传统的或新编的有趣的故事,孩子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从中获得享受。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妈妈‘肚子’里的故事没有了,或者孩子不满足妈妈的那些‘狼外婆’故事,于是显出不耐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不妨变知识教学为故事教学,化理性为感性,让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教学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有心收集故事,善于讲故事,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故事”需求。
增强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李怀源认为,可以“通过玩‘识字魔方’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增加生字与学生见面的次数,确实起到了巩固识字的作用。用猜字谜的形式检验识字效果,让识字变得轻松,更让人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关照,整个识字过程,学生是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的。”这是在识字技巧方面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其实,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需要互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激活状态。欧阳代娜认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活”字,“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因此,她认为应力求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最佳状态,在师生双向交流中集思广益,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互动课堂就是一种“活”的课堂,有了“活”,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有了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很感人,但我们的有些教师一讲,就没那种感觉了,一些语文教师在用较平淡无味的语言解释较好的语言,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好多语文教师安于现状,几乎看不到他们有意识地去积累语文知识,接受文学熏陶。其实,即便是“灌注”,教师首先自己是满满的一桶,桶里没有,怎么灌注?这满满的一桶就是语文素养,即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还包括日常生活的素养。有了足够的语文素养打底,再去好好琢磨各种教育教学之法,艺术地讲解语文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我们曾让语文知识学习需要帮助的十几个小朋友组成三个小组,让他们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能让成绩差的从好的身上获得很多好方法,又能促进成绩好的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换位思考,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和不足。在互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荣誉感的激发下,彼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可以自己培养的,组建兴趣小组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语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去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爱无坚不摧,她能使冰冷的知识化作一股股暖流,注进学生的心田。因此,爱每一位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爱上升到把学生看做自己孩子的高度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江苏省阜宁县施庄中学做得非常好,在陈穗校长、戴海波主任的倡导下,学校推出感恩教育、爱心教育,并且聘请专家做激情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校老师都在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理想,学生感受到爱,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当然,如何培养兴趣,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需要花工夫去研究。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定会使自己的课堂兴趣盎然,学生们定然会满怀激情地去学习语文,我们定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化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加入微型化学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次数,能够强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家里或是某些公共场所的各种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微型的化学试验箱。例如收集废旧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部分难以收集的仪器替代品和化学试剂等可以由老师提供。对于化学课程中占据相当大比例的实验,都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于演示实验,将其转变为使用微型化学实验之后,更容易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比一般的化学实验使用更少的化学试剂、更安全、更环保的特点,将节省下来的试剂用来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讲授关于硫酸所具有的性质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将之前的多试管实验用微型九板孔来代替,这样就可以将课堂上的实验时间减少,让更多的同学来亲自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及时地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现象是需要观察得出的,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采用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观察的模式。但是由于许多化学反应过程很迅速,反应现象是很微妙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仔细、细致、全面的观察。微型化学实验的引用,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微型试验箱,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此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最合适的距离和方向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总结。老师只需要提前告诉同学们所要特殊注意的事项和重点观测的现象以及有效的观察方法即可。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来进行实验、观察,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研究,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其难以思考出来的难点。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了对实验现象的记忆,也很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所能得到的感官感受只能作为感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联系,才能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微型化学实验箱,更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只要看见自己做的实验设备,思维就可以立马活跃起来,自己先思考怎样进行实验,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这样在每节课之前,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则会更加专注地听讲,认真地进行实验,并观察所发生的反应现象是否同自己之前的设想一样。然后结合自己的疑问,学生可以积极思考其中的原理,也可以咨询老师。老师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思考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本节课的核心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都不太感兴趣的复习课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微型实验这一项目来缓解课堂的枯燥、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将所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串并,通过一系列的微型实验来使学生将其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加快了思维的活跃程度,可以获得更好的复习效果。在课下的业余时间,则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对微型实验仪器进行创新和改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进行实验竞赛等活动,自己设计课题和研究过程,经过老师的把关后开始实施,然后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课堂上学生自主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在其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同时,从实验中得出自己所期望知道的科学知识的乐趣,使得学生在课下也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不仅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在和同学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了解决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难题,在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书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微型化学实验的引用,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不算长久,另外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微电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2010年以吴彦祖的《一触即发》正式上映,标志着我国微电影发展真正的实现了高度的发展。微电影的最佳时间应该为30分钟左右,从9分钟到90分钟之间没有明确界定,都可以从属为微电影的范畴。所以微电影实际上在我国有着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我国电影行业日益进步的今天,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特色发展方向。
(二)微电影的发展
微电影的发展在未来还有很多的方向,由于它只是占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因此这样比较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也比较符合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微电影之所以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认可,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特点,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并不富足的闲暇时光,要求人们不得不选择这种相对简短的叙事表现方式形成的影视作品,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美学价值在微电影发展中的意义就是不可忽略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微电影独特的一种叙事方式。因此对微电影的叙事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更好的明确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的实现微电影在我国的更好发展。
二、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
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电影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微电影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亟待解决。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微电影,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为电影叙事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微电影的叙事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微电影用时短、情节紧凑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传播视野下微电影的叙事
(一)叙事语言分析
微电影与传统的电影有所区别,主要就是叙事语言简明扼要,不像传统电影讲求一定的表现感以及语言的完整性。大多数的微电影,都是非常朴实的对话,讲述的内容也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片当中主人公之间的交流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所以这些语言都很平实,没有太多的色彩添加,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二)叙事特征分析
微电影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叙事都相对紧凑。对于一些事物的展现也比较直接,很少会有传统电影当中一些略带隐喻的方式出现。同时作为微电影,也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不会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主要是通过一些紧凑的故事安排,完成基本的叙事。另外在微电影的叙事方法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主要就是传统的正叙,倒叙和插叙,基本上正叙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也比较普遍,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符合微电影叙述要求的叙述方式,对于影片内容的呈现和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叙事主题分析
微电影的选材以及叙事的主题不难看出,主要都是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所以在微电影当中,很少会看到一些比较大的主题,比如爱国,民族,战争,和平等,主要都是和人们切身相关的,也都是一些相对范围较小的话题。比如说微电影《老男孩》在国内就曾掀起了一种热潮,这部电影并没有多么宏大的主体更没有多么宏伟的场景,只是叙述了一种成长中的情怀,这样的主题并不会让人们厌恶,相反看多了院线电影的宏大,更需要这样一种贴心的主题来迎合自己的内心,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字体宜端正、清晰,以楷书或明体四号字为塬则。论文( 含提要 ),除外国语文研究所外,均需以中文撰写。
二、全文不得涂污、删节。
叁、各页正下方应註明页码。
论文次序:
(1)封面:包括论文题目、研究所别、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及提出年月。
(2)首页:论文指导教师推荐书。
(3)次页:论文口试委员审定书。
(4)论文提要:宜说明研究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约叁百至五百字,应打字。
(5)序言或誌谢辞:应另页缮写( 可免 )。
(6)目录:包括提要、各章节之标题、文献、附录及其所在页数,依次编列。
(7)图目
(8)表目
(9)论文正文
(10)参考文献及附录:文献名称、作者姓名、卷数、页数、出版年月及出版处所。
(11)封底
论文份数:提缴论文七本:
1.报教育部 叁本( 平装 )
2.各研究所 二本( 精装 )
3.本校总图书馆 二本(精装一、平装一)
论文规格:
一、封面、推荐书、审定书等,由学校製发。
二、内页:用A4规格八十磅白色模造纸。
叁、首页:用A4规格八十磅白色模造纸或白色影印纸。
四、面积:装订后之面积为 29 X 21 公分。内页每页上方空白叁公分,下方空白二公分,左边空白二公分,右边空白一公分半。
五、装订规格( 封面皮 ):硕士班为暗红色、博士班为墨绿色,字均需烫金。
报教育部之论文提要电子档案注意事项:
一、研究生撰写论文提要时,宜依研究目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加以摘要叙述,约五百至一千字,即就所提供之论文提要电子档案格式製作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