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篇1

1.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活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都仅仅视其为一种日常现象,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人在本土或在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全面认识,交际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发展严重受挫。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为了让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和谐地发展,必须有意识地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这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迅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列,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我国的发展,大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开始涌现,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可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愈加重视。

2.英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外语教育的历史。有证可查,1289年元朝设立的“回回国子学”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馆”,清朝有“俄罗斯文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列于学校必修课程在全国盛行起来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国教育上,一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持续的“外语热”。英语学习受到国家、国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接轨的迫切心态。过去,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哪个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也以这个标准教授学生、评价学生。然而事实上这仅仅是英语学习非常浅薄的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语音语法的基础上植入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际失误。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桥梁”“纽带”并从事“沟通”“传达”等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学习语言,初衷是为了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们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视文化交际必将成为今后英语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样的,这也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总的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直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村”中进行频繁的交流,外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另外,要改变学生不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也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英语语音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能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化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2)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虽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为了减少交际失误,学生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选择练习听力、口语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在练习听力时,不妨侧重一些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听力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渐渐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了解西方思维。当我们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期望判断听力内容,而是在听英语材料时能快速转换思维时,就标志着我们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双方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交际失误。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国人打招呼只用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们打招呼时切忌用汉式的“你去哪”“吃过了吗”之类的。不论是听力也好,口语也好,我们都应该注意观察和学习双方的文化差异,要用正确的语言,在适合的场合,说适合的话。

5.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只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必定使学生成为“哑巴英语”,造成交际失误。因此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也应该主动地通过书籍、电影或者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得住挑战,把交际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英语教学走进我国的小学校园。以译林版英语为例,对译林版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介绍。译林版英语的学习者范围主要为:5-16岁的学生,主要特点即为语言简洁方便,适合小学的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一是小学的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单个工作日内具有1-2节英语课程的安排。二是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写话教学的现状为教师通过对英语板书的书写传授学生英语的单词以及语法等英语知识。利用英语教科书中的图画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教科书中的内容对话,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英语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英语写话的学习。

二、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问题

1.汉式英语习惯严重。在学生方面,学生未形成正确的英语读写习惯。汉式英语习惯严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写话教学的开展具有困难性。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为例,例句:“You can get on the metro at Park Station.”,在英语的语言习惯中并非是单词的累积和运用,而是对语法的掌握和有异于中国的正式语序,学生即会根据汉式的英语习惯说成:“You can at Park Station get on the metro.”由于学生的汉式英语语言习惯的严重性导致在英语课堂中的英语成绩较低。汉式英语的习惯性严重对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重大困难。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是造成我国小学英语写话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英语写话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的第五单元中,对“What are you doing?”例句的学习,英语教师对学生利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通过板书的英语句子的书写,在黑板上单一的对例句进行书写,学生对照黑板进行逐一单词的阅读,未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未对小学生形成学习英语的吸引力和学习英语的热情。由于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英语教师的写话英语教学过程的开展困难。

3.未形成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的语言环境的未形成是导致我国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未取得成效的外部原因。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的第八单元“Birthday”教学中,由于英语教师未根据英语语句的具体含义为学生创造具体的生日的单词语言环境,学生仅是根据英语的读法照读,同时也未在课堂中实现实时读写的行为,并未理解具体的英语句子的含义导致写话教学的开展困难。由于英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英语教师未对学生形成英语写话教学的全英式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英语习惯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英语语言环境的未形成使我国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写话教学活动展开陷入困境。

三、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对策

1.养成学生英语的语言习惯。养成学生英语的语言习惯对解决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困难的首要举措。

篇3

二、学生口语辅导策略

(一)要熟悉评分、明确重点知识

在口语考试过程中,电脑一般会综合四个方面因素给学生口语进行打分,这四个因素分别是准确性、完整性、韵律性以及流利性。在这四个因素中,完整性所占的比例是70%,准确率是20%,剩下的是5%。进行单词评估时,如果学生在单词重音、辅音以及元音都准确无误时,可以拿到比较高的分数。口语不太流利,主要是学生在词汇、短语停顿时,只注意到句子中的实词和虚词,没有注意到首词。因此,不能准确地进行停顿。一般而言,停顿主要有连词后停顿、代词停顿以及副词停顿等等。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流利性上下工夫。

(二)全面普查,分层要求

在学习初期,教师要对学生的口语部分进行全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教师会有所发现,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在朗读短文以及话题时,一般都是课堂中临时进行,很多学生都缺乏流利性以及准确性,韵律性就很难达到了。这个时候,学生要使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监控。想要实现监控应该满足两个前提:一、学生要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有避免语言错误出现的强烈欲望。二、学生要了解相关的语言规则。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给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教师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借助要求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自我的监控,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教师才会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口语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从而推动班级教学水平提高。

(三)创设情境,加强训练

从口语考试题型中看出,很多都是情景问答类型的。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针对性,这才可以弥补应试不足问题出现。深入研究发现,学生缺乏的不是材料的准备,而是在面对情境时,不能准确地做出回答。学生在进行回答时,不论是选择了完整回答还是简略回答,一般都会使用到语块。语块之所以会被大量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它的省力原则。使用语块可以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的流畅性,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注重对语块的学习和使用。在情境问题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灵活性。学生平时学习到的语块可以简单的被使用,而且还能够保障流畅性和准确性。语块的使用不仅是使用于简略的回答,完整回答也是需要的。举个例子,进行动作陈述时,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李华看了场电影,名字是《音乐之声》。他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第一,When andwhere did LiHua see the film The Sound of Music第二,What did he think of it?学生在进行问题回答时,需要明确这两个过去式的问题使用的句式,第一问题可以回答为He saw it at the Red StarCinema last Sunday,对第二个问题回答时,只能回答“He thought itwas wonderfu1不能简短的回答成wonderfu1。

(四)当堂抽查,现场指导

进入了总复习阶段,一般学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但是教师不能忽略了当堂抽查,现场指导教学环节。上课时,教师可以随机抽查三位学生,要求学生朗读某一个短文,学生的语音语调要正确,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连读、停顿、注意爆破音等等。节奏要紧凑、语速要自然流利。最好全班要进行情境问题训练,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的听,教师随机叫一位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速度,看学生表达准确性。学生可以针对话题进行简述。进行朗读短文教学时,学生对文章背诵连贯性、完整性以及流利性都需要进行观察把握,从细节中查看变化。

三、使用图式理论方法推动阅读水平提高

阅读前要求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要能够实现从上到下的内容图式激活。所谓激活就是对学生闹钟所学知识及结构的刺激。在实际阅读之前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或者关键词来进行预测。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关键词,要仔细研读掌握这些关键词并结合这些关键词来探讨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要进行深入理解,通过深化理解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要求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语篇图式。通过建立图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迅速地掌握教材脉络,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把新知识融入到学生原有的图式结构中,最终产生新的图式。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讨论范围,要允许学生进行争论,通过讨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讨论过程中要逐步扩充和应用新的图式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图式知识,在阅读完成后还可以进行图式复述以及图式协作。

篇4

一、文化传递与文化选择性

文化传递,顾名思义,即指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传递,此处的文化包涵一切与各种不同文化相关的或能反映文化的知识、技能、观念、语言等。文化传递理论中最为著名也最具研究价值的是谜米理论,“谜米”一词被收录入2001年出版的《新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谜米: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在谜米学理论中,“谜米被视为除基因之外的另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Blackmore,1999:30)”,它的产生被认为是基因进化的结果。其次,该理论强调“只有当基因的进化产生了具有模仿能力的大脑之后,谜米才得以形成(Blackmore,1999:31)”。在谜米理论的诸多观点中,文化选择性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1.文化对语言的选择性。一种文化可依靠诸多媒介呈现或传递、传递,而其中最主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而语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相应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要掌握好相应的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中国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上,是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惟有在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予以内化的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好英语。

2.各种地域文化间具有选择性。谜米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谜米是可接受,什么样的谜米是不可以接受的……决定于他的整个谜米库的整体性质(Blackmore,1999:166)”,也就是说,一旦某人习得了某一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他所习得的文化的整体性质已经确定,那么他就会根据这一整体性质,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

二、英语教学的双向传递与接受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语言的选择性决定了人们只有在掌握好某一文化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掌握好相应的语言;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到本民族或本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化选择性虽然保证了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独立性,但却阻碍了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外语的学习。在英语教学的初期或前期,主要是教师之于学生的传递,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学生之于教师的传递的比重会逐步提高。但总的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之于学生传递将始终占首要地位。

传递与接受的双向性同样体现在教学客体中,英语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及文化与中文知识、中文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中国文化的区别和差异不言而喻。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分析,这一点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英语视为自己国家语言文化和敌对方,从心理上完全排斥,不愿意接触,更不愿意接受;另一种是将其视为在地位和层次上高于自己国家语言文化的进步方,心理上极度重视,甚至开始排斥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在英语学习中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英语教学的初期阶段,除了让学生明确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不平衡心理,无论是排斥厌恶还是崇洋,因为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三、能动性与被动性及有意识与无意识

在教学这种传递活动中无论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也不管是作为传递方,还是作为接受方,两者都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教学可以看作教师与学生以知识及文化的传递为中介和手段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及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师之于学生的传递与学生之于教师的传递是能动性与被动性、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

在教师之于学生的传递中,教师要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给学生,主要决定于教师总体的目标及需要,即如何培养学生及培养出什么样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教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中选择那些能造就特定角色和模式的部分作为传递内容;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什么样的文化知识,主要决定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使自己成为什么样水平层次的人才,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接受教师传递有助于特定角色形成的那部分文化知识,并将其内在化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学生对教师的文化知识接受同时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种被动性将随着他们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减轻。就英语教学而言,在初期阶段,教师会选择简单的、趣味性强的、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符合那个年龄学生的接受程度的文化知识来传递,而学生在开始时基本上是全盘接受教师所传递过来的信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们自身认识的提高,学生会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受,即接受他感兴趣的,排斥不感兴趣的。在学生之于教师的关系中,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讲自己对知识文化的掌握情况传递给教师,教师有选择性地接受学生主体传递过来的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同时,教师也能因此进行自我调整或提高,以使自己更胜任传递方的工作。

四、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英语教师首先应尽量多使用英语教学,课后也能与学生多用英语交流;其次,教师应摆正对外来文化知识的态度,要正确选择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传递给学生;并且,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建设,与时俱进,接受外来先进知识、技能和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传递方的重任。

在英语教学不同时期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合理安排好文化和语言教学的比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应通过适当的手段使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所认识。中学阶段,首先应着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其次,在不影响中国文化习得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大学阶段,在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提高之外,应教育学生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和对比,使他们消除对外来文化的各种不正确、不理智及不平衡心理,以平常心待之,这样也便于他们更科学地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地接受;而且,通过比较和对比两种文化的区别和差异,也可以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地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usan. The Meme Machi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20-166.

[2]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1.

[3]姜萍.从谜米理论看文化的选择性与英语教学. 宜春学院学报[J].2007,(29):172-174.

[4]刘润清,S. R. Magee, 王平. 语言学入门[M]. 北京.1988.208-231.

[5]顾嘉祖,程爱民,吕俊. 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化中的隐蔽文化[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1.1采取多样化的对话形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途径是通过不断地对话练习。因此,教师必须在初中英语的对话课堂上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比如,在讲解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3Teenageproblems》的对话时,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指导学生:“Boysandgirls,now,inordertoletyouhaveageneralunderstandingonthisdialogue,firstofall,pleasereadafterme.Inaddition,intheprocessofreading,youshould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ofthedifficultwords.”在进行跟读练习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对话中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另外,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摆脱课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表演。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明白该对话的组织结构和作者的思维方式之后,学生还可以自行设置相关的语言情境,并且自己编对话进行学习。总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英语对话课堂必须打破“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传统模式,帮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学习。

1.2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对话练习机会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反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并且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对话练习,从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在学习完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TVprograms的对话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平时在家中看电视时,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境并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家人或者朋友进行对话练习,抓住一切可以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篇6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自行理解材料的内容,并不会经常性的身必躬亲的读给学生听,然后引导进行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只是更多的局限于形式主义,并不会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即使有些时候,教师会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那种指导只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给予学生实质上的科学指导;

缺乏与高级语文衔接的意识和行动。当前,有些地方的中学语文考试题目中已经取消了对语音和字词的考查,虽然说这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但是,它会直接影响到以后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因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依托的,并连续性的运用到后期的语文学习当中去。因此,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识记、强调理解和应用的导向并不适合后期的高中语文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应对措施分析

鉴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频出,比如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忽视基础,缺乏耐心、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课堂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不佳等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未把握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度,有的滥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当然,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因素之一,导致了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那么,我们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来帮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更新教学观念。当前,中学语文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往往更为看重升学率,不知不觉的又被应试教育的绳索给束缚住了。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语文考试更多在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生活体验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语文素养。此外,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进来,还要优化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

(2)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科学引导和监督。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之一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强,往往仍然习惯于教师、学校和家长甚至社会的外在压力,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注定是有问题的,无法真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引导,并配合以全程学习的监控,不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的作用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以及参与者,并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教学规范并进行合理的监控,以知识为本位,张弛有度,从而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篇7

巧妙地采用特殊化的记忆方式去理解化学,让充满激情的学生体验化学课堂教学的快乐,这不仅能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超出寻常的活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满腔热情.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1.977g/L,可记忆为“要点酒吃吃”;地壳中列前三位元素O、Si、Al可记忆为“养闺女”;再例:学生常常很难记住一些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教师则帮助它们重新排列:铁、铬、锰、钼、铜、硒、氟、锌、钴(铁哥们,摸点东西不辛苦),学生听了往往觉得非常有趣,一下就容易记住了.

活化化学,表述灵动

常言道:教学有法无定法,关键在得法.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再恰当也不过了.化学教师谈吐得体,用词新颖,表情丰富,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法,都来自于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功底.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把化学知识讲授得通俗易懂,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课堂,心旷神怡,兴趣盎然,把学习化学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例:CO还原CuO,此反应化学方程式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也不属于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可以标出“#”符号,可以理解为“四不象”,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类,学生看了这个字,忍俊不禁,岂会再错.再例:用CO和H2“早出晚归”,而酒精灯“迟到早退”比喻CO和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玻璃管内黑色CuO粉末变为光亮红色的Cu,可理喻为CO和H2使CuO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CO和H2最后停止加热,则防止生成的铜再度被氧化变成了氧化铜可谓之“涛声依旧”.

亮丽化学,多变新异

篇8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篇9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世界各国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充满好奇,特别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出资,涌现专门研究儒学思想的研究人员。几乎所有顶级的世界名校都有东方文化和哲学研究所,最代表东方哲学的当然是儒家文化,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西方有着深远影响。亚洲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更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韩国和日本的小学都设有儒学课程,学习四书五经。自古以来,日韩两国就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有名的日韩两国的儒家学者举不胜举,深深影响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教育体系。直到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国社会制度、日常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为了使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展开,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可或缺,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认为教育思想研究有助于大学老师的工作。在中国,最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是儒家教育思想,这得到了中国近千年问题来教育实践证明。儒家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孔孟,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有很重大的作用。现在学校存在教育失衡和道德缺失现象,尤其近段时间,出现了一些引发全国议论的事件,人们对教授失德、富二代现象、大学生学习目的进行了大范围探讨,纵观了古代中国传统教子之方,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的严格要求。通过女子传统教育的研究,分析现如今女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合乎传统价值和道德标准的社会观念形成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现代大学中的研究,对反思教育问题、反思教师职责问题有很深远的意义。

中国如今掀起一股复古风、怀旧风,有些人对现代社会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对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女性独立自主等问题提出质疑,社会和教育界应反思是否丢弃了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重新对儒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寻找思想寄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道德理念对失望的人和寻找社会正能量的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有意补充。如今随着中国崛起和国力强盛,特别与邻国的一些领土争端,引发一些国家的担忧,遏制中国论由此甚嚣尘上,作为亚洲传统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应该让邻国认识和回忆中国大国崛起历史,古代中国并非靠武力,而靠仁义、礼仪和文化成为亚洲中心、汉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都受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熏陶。现代中国不仅应在经济方面超越其他国家,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社会制度和教育息息相关,有教无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研究教育问题,向学生传授道义,教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信义”为先,遏止社会道德腐败堕落之风,重振华夏文明。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

传统道德书籍,如《四书》、《五经》等,蕴含着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有关中华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要著,使人在修身养性、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至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因素,在现代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错误观念和误区,因此儒家经典中体现出的儒家教育精华思想,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儒家思想在整个思想史上是伟大的,是值得中国人传承和弘扬的宝贵思想,是中华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瑰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教育中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教书育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星季.论语精读.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5.

[2]张凤娟主编.论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

篇10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美国学者John .H .Schumann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理论从社会文化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这一理论假设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社会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从文化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本文将集中介绍此理论,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含义

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高低的影响,但文化适应模式并不能充分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这些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习得汉语的效率和水平,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愿意或能否把所习得语言的文化与习得者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两个因素

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两个群体接触的程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由体现两个群体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被同化,或保留自己文化,还是二者兼顾,即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2)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3)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最好是两者处于平等地位。

(4)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此外,还包括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凝聚程度和打算居住时间这几个方面。

2.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大致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动机分为结合型和工具型。前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该社团的生活,后者则仅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学习目的语。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的话语自我塑性和僵化程度。语言自我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人类生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因此可以说明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行为的方式的复杂体”,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汉语语言和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要考虑文化适应模式对人的影响,尤其是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留学生来中国前的准备工作

国外的留学生既然想来中国学习,那么他必然是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和新鲜有趣,从而有意愿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在他们来中国之前,可以和他们所在的学校或者机构组织协调沟通好,把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基本概况,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介绍,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的意识,使他们心里有一定的准备。以免来中国之后不适应,感觉想象的和现实有一定的差异,造成情绪低落。

2.组织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加深交流

在留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言语技能的同时,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文化课程,诸如介绍剪纸文化,面人文化,陶艺文化等等,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在留学生学习之余组织一定的课外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让留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会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体会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理念的异同。这不仅使留学生和目的语群体一起体验了中国文化,还降低了留学生群体的封闭程度,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正面态度。促进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

留学生去别的国家学习,在语言交际方面多少都会有点不自信,同时我国有的学校对留学生的授课方式是好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学生之间彼此不熟悉,这样会造成有些留学生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说话,造成文化休克。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十分重要。作为老师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知识和文化。老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欲望,使他们乐于开流,增进同学之间友谊。在平时老师也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掌握留学生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为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篇11

文化意识其实也就是对本国与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必须突出英语的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好语言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风俗、宗教、物质、制度、观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2.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用好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必然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存在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容易将母语文化直接应用在外语上,这样也就造成了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困难,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英语。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词汇,拓展英语教学

每个语言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而每种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绝不能按照词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就要求对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学英语时,教师可结合不同的词汇,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使用差异。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中英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扮演两个通电话的角色,运用英语的标准表达方式进行通话,这样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英语练习,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英语表达方式的印象。

3.结合节日文化,体会英语文化背景

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西方英语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这些节日的表达方式时,不应仅仅只是讲授其基本知识,而应当利用这些节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

4.借助多媒体资源,感受英语文化

随着多媒体英语资源的发展,人们身边时刻都能接触到英语,潜移默化当中感悟到了英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学生fork,knife等餐具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餐具。学生们凭借着他们对影视资料的影响,争先抢答,教师不做评定,可以先给学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礼仪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学细节,渗透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再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唱歌等。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西方英语国家常见的“Bingo”游戏、唱英语歌曲等。还可以在西方节日时,举办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活动等等。

总之,教师应当恰当地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乐意了解和学习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