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网络论文

大学生网络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网络论文

篇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其中学生占30.0%,本科生占21.3%。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而以过度、无节制的使用网络所造成的上网行为冲动失调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明显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成瘾成为影响众多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现已受到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着重揭示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网络成瘾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具体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为9O%。其中一年级66人,二年级88人,三年级58人。四年级54人。男生124人,女生142人。

1.2研究工具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杨文娇博士、周治金教授根据Yung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该问卷包含27道题目,分别为游戏成瘾(8个题目)、信息成瘾(6个题目)和人际交往成瘾(6个题目)三个维度,此外还有7个干扰题目。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说不清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杨文娇等在编制该问卷时测得的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是:0.89、0.77、0.85,问卷整体信度为0.91。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系数)为0.91,三个分量表的信度为:0.88、0。74、0.84。通过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量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进行研究的要求。(见表1),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绝对拟合指数RMSEA小于0.08,相对拟合指数NNFI和CFI都大于0.9,对多项指数综合评价表明网络成瘾量表具备较好的结构效度。

(2)症状自评量表(SCL_9O)

该量表是鉴别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使用的量表。具有易操作、实效强的特点。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个体感觉、思维、情绪、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包含躯体化(12个题项)、强迫(10个题项)、人际关系敏感(1O个题项)、抑郁(13个题项)、焦虑(1O个题项)、敌意(6个题项)、恐怖(7个题项)、偏执(6个题项)和精神病性(10个题项)等九个因子和作为其它(7个题项)来处理的第十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没有,2代表较轻,3代表中等,4代表较重.5代表严重。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一些研究结果,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网络成瘾问卷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选取网络成瘾总分、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以及网络人际成瘾得分的前27%为高成瘾倾向组,选取得分后27%的为低成瘾倾向组。并进行了相关的描述统计分析。通过对高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分布情况进行x2检验发现:男女在成瘾总分、游戏成瘾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男女差异不显著。在成瘾总分、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2.2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考查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分别对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成瘾的高倾向组与各自对应的低成瘾倾向组在SCL_90各因子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躯体化和人际敏感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达到了.05显著水平。在其他因子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网络信息成瘾高、低倾向组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05水平的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见表3)

网络人际成瘾高倾向组与低倾向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

3讨论

3.1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分布特点

研究发现:在高成瘾倾向和游戏成瘾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这一结果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李秀敏的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网络游戏成瘾则是男生高于女生。杨文娇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信息下载成瘾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其解释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现实生活行为是密不可分的,男女生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习惯与方式延伸到了网络上。

关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本研究采取的网络成瘾问卷把“登录BBS发帖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作为网络人际成瘾的一个衡量标准.并排除了“在网络上与固定对象聊天”这一衡量标准。其次,在网络信息下载方面,由于性格特点。男生则更热衷于各种软件的、升级等信息。更关注时事、体育和军事新闻等信息。女生则更倾向于关注娱乐信息以及Et常消费品尤其是化妆品、服饰等信息。男女生因其性别差异造成了所关注的信息类型的不同。因而在网络信息成瘾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也是正常的。

对于不同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网络成瘾差异的研究尚不多见。祝丽玲等的研究发现:高年级是网络成瘾的高发年级。而谢静波等的研究四则没有显示出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高网络成瘾倾向、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成瘾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和大四学生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空余时间较多,而且可能会更多的借助于网络上寻求关怀和支持。利用网络交际来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人际交往挫折。而大四的学生则由于面临就业压力,会更多的借助于网络寻找就业信息、寻求人际支持和宣泄心理压力。

大二、大三的学生则由于相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使网络吸引力的相对弱化。较之大一与大四的学生,网络成瘾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

3.2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篇2

1.1网络依赖性过高,懒于动手动脑和独立思考

调查显示,当代以90后为主的女大学生不但人人会使用网络,且更倾向于手提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性较强的新兴媒体工具。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在325名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网络超过2小时的有223人,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的有101人,更有高达273人表示偶尔会在上课时偷偷玩一下手机游戏或上QQ聊天,或者到微博、微信上去刷朋友圈和看评论,其中,经常保持这种状态的女生为31。8%。如果哪天忘记带手机了,竟有高达82。6%的女生会觉得不自在,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其中有27。2%的女生会回寝室取手机,她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因为网络具有信息量庞大、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使得学生不愿再去花费时间记忆相关知识,除了闭卷考试外,平时写作业、查资料、甚至完成毕业论文等,都习惯于去网络上查找所需的相关内容,而不愿费时费脑地独立完成,这也不难理解老师们经常会为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考查论文有大量抄袭甚至雷同的现象而大为恼火了。

1.2网络自控能力不强,网络消费行为缺乏理智

男大学生多倾向于玩网络游戏、看大片,而女大学生多痴迷于网上购物和看一些热播的电视娱乐、交友等节目。调查显示,有86%的女生表示曾在宿舍和室友一起看过像《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和《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其娱乐性和新潮感是吸引女大学生眼球的主要因素。而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女生更是高达99。4%,购物的品种依次为服装、化妆品、鞋子、饰品、背包、零食、书籍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多达42。4%的女生已出现对网络购物的痴迷心态,每天打开电脑,就不自觉地想去淘宝、天猫上看看有什么值得淘的东西。网购商品的经济实惠、时尚潮流和方便快捷已使部分女生的网络消费缺乏理智,也耗费了她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1.3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弱,易轻信他人和网络传闻

虽然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但他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并不强,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易于轻信网络不良虚假信息,在网上结交陌生朋友寄托情感。在调查中,有62。5%的女生表示不太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而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在网上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女生只有21。4%。当同意陌生人加你为网友时,有63。8%的女生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个人信息的泄露行为。对于明星婚变、偶像失踪等网络传闻,也有39。6%的女生表示刚开始听到时会相信,还曾为此伤感过。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学校和社会关注度高,也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对象。

1.4网络对女大学生的异化作用较为明显,异化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普及,使用者对其依赖程度越强,越容易被不自觉地控制,从而出现身体、心理、行为及价值观的异化现象。事实上,过度的网络依赖已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出现了譬如心理障碍、疏离现实人际交往、缺少主动思考意识、理想淡漠、价值观模糊、学业荒废等种种问题,这无疑会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调查显示,有近70%的女生表示经常会出现因上网过久而导致的颈椎疼痛现象,58。4%的女生表示上网已使其对周围同学和其他事物的关注度下降,63。6%的女生表示网络给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改变,还有24。5%的女生已经出现不愿意在真实生活中结识朋友,而情愿选择到网络上交友的现象。这些网络异化现象的出现表明,女大学生应对迅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加强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2.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对公民个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力量的重要成员,网络媒介素养也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2.1学校应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据了解,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习得基本上靠的是自学自悟,这已远远跟不上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已没有了中小学时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大学生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到网络中畅游,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交友娱乐、了解社会,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课程,将其列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基础,在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增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要依靠传授,更要重在实践,特别是女大学生本身在实践及动手能力方面就逊于男生,学校有关部门更应该多创设条件和平台,充分利用并积极改善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工作及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学校可利用以面向学生为主的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网络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让女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诸如校园电台、校报记者编辑、校园网络维护等媒体工作,使其在亲身服务的志愿活动中得到网络媒介素养的熏陶和提高。

2.3针对女大学生特点,经常举办网络自律及网络安全知识讲座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生理已经发展成熟,但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不良影响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对他人依赖性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特别是对于既五彩斑斓又暗流涌动的网络世界,缺少应有的辨别和安全防范意识。媒体频频曝光的女大学生失联和遇害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其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轻信网友及社会不良信息所致。基于女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高校相关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及安全保卫部门,应定期举办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及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帮助花季女孩安全、顺利、健康地成长。

篇3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第二,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德育专家意识。

篇4

2“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

“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由专业老师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兴趣的志愿者承担。运维主要包括两大块工作:一是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二是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在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方面,主要工作包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系统方案设计,提出运维建议,完成运维方案的制定及应急故障演练等相关工作;负责网络交易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对网络交易平台系统的性能、状况等进行监控和报警;对交易业务数据及其它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和保管;负责金融交易系统日常运行检查、应急操作、系统和网络监控及相关操作文档确定工作等。在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上,平台以绍兴市某外语院校为基础,在稳定运营后在绍兴各大高校推广,然后进一步从绍兴各大高校推广至全浙江省各大高校,利用本平台为大学生商品交易以及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宣传推广上我们采用了品牌推广、口碑营销和新媒体推广三种方式。

(1)品牌推广。即在校园内通过海报宣传、座谈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二货网”这一校园交易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它。网络交易平台以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建立校园交易平有的品牌。

(2)口碑营销。校园平台可以通过以个人账号前一个月免费上传自己的二手物品和新物品的方式,让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易,让他们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使物品得到更好的利用。体验过后的消费者会相互转告传播,从而使我们的校园交易平台有一个良好的口碑。

3)新媒体推广。在日趋网络化的时代,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广,能够增加效益。而且,已经构建了二货网的手机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平台,所以推广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篇5

二、调查的结果与统计分析情况

(一)网络设备和网络信息使用情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能,对网络技能的了解程度一般,只是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操作,距离熟练操作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网络信息教育有关。大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前,所受到的网络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程度参差不齐,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继续教育之前接受过比较正规的网络信息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能进行简单的操作。其他大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网络信息教育,对网络信息技术了解不多,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这就给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网络信息技能时带来了不便。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了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情况:一般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大约为0.986小时。这样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处在正常范围内,他们的主要时间还是放在了学业或者是其他的活动上,网络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是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有极少数的学生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这表明这一部分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几乎没有时间从事其他活动,网络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把控能力还是可以的,大约有74.5%的大学生能够大体上把握自己的上网时间,自我控制能力是符合要求的。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倾向

大部分大学生上网都是为了娱乐或者是聊天,网络只是他们娱乐的一种工具,利用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只占到调查总数的7.8%。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倾向需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网络提高自己。成人教育大学生要兼顾工作和学习,不像一般高校大学生那样有着很多的空闲时间,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适当的娱乐,放松自己的身心,但是不能够沉迷其中,耽误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成人教育网络信息课程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信息工具,合理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的意识和技巧,防止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三)教育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情况

有相当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说明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能够吸引学生,不能很好地拓展课堂内容。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与讲授的课程内容充分地结合起来,课件设计要生动,内容要丰富,在不脱离主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课件质量。

(四)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些成人教育大学生,没有可以随时使用的个人电脑,这对学习网络信息知识十分得不便利。所以,成人教育大学应该增加计算机教室的容量,延长开放时间,让大学生有更多时间更加便利地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大学图书馆也应当丰富网络信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操作等方面的馆藏书籍,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提供条件。

篇6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推动思想引领,重点突出主题教育活动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为重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依法治国与青年使命”、“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广泛开展“为青春点赞”系列活动,通过群众性创先争优,选树一批优秀个人及青年组织,用正面典型激励大学生。在校园内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整体联动的活动工作格局,提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二)以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深化“保护母亲河”、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志愿服务、公益性等传统品牌项目,积极宣传及推广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和服务项目,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弘扬文明志愿的正能量。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文明志愿队伍、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深化志愿服务统筹推进机制,在网络上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努力发挥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登记、培训和激励等日常管理制度,及志愿服务骨干培训,夯实志愿服务工作基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三)大力加强社团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的活力

以加强社团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五型社团组织”星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规范型、活力型社团组织创建达标竞赛活动,大力创建优秀社团,并将此作为各项评先评优的基础考量指标,推动各个社团组织全面推动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申办领办制度,加强对社团组织的保障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篇7

(一)痴迷网络对大学生生理的影响

痴迷网络的学生作息时间处于无序状态,早上从下午两点开始,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由于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缺乏运动,会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情绪焦虑、忧郁、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

(二)痴迷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痴迷网络使大学生孤独感增加,人格异化,情绪抑郁,人际交往缺失。现实生活中,痴迷网络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发怒,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症状,对社会和他人缺少爱心。对社会和学校中的不良行为,漠然视之,道德标准下降。网络迷恋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

(三)痴迷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痴迷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退,影响人际关系。由于实际锻炼的机会减少,一些大学生不善于宏观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综合应变能力欠缺。大学生通过网络与匿名的陌生人交流时,他们会变得孤立,与真实的人际关系切断开来。沉溺网络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降。受网络交往和网络游戏的平等、无序、自由等特点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容易发生动摇和改变。长期痴迷网络,使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减弱,法律意识和角色丧失。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生活,逃避现实的竞争和压力,丧失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悲观厌世。

二、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1.网络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情感日益丰富,自我独立意识强。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喜欢挑战,敢于冒险,渴望友谊与爱情,希望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获得成功,受到尊重。网络满足了想象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颓废的心理作用。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信息的安全性、沟通的平等性、方式的自由性、个性化的特点,适合了大学生寻求心理安慰和认同,缓解现实竞争和压力,扩大交际范围和层次等要求。大学生能放心的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人交际时的陌生焦虑,也不会有面对接触的危险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扩大。网络的便利性与互动性使大学生能轻易地建立起新的社群关系,并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内心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接受和尊重,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种渴望成为内在驱动力,又面对生活、学习的压力时,痴迷网络的现象极有可能发生。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缓解现实竞争的压力。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了解他人和社会,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得到认可和解脱。因此,通过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2.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或者因沟通困难而不去与自己的子女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较严格,当他们远离父母后,觉得少了父母的约束,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时间,追求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也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会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而网络正好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虚拟环境,他们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大学生由于压力和竞争的加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学生个性的差别与大学心理辅导体系效能发挥不好,促使大学生情感和注意力的转移。痴迷网络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注意到网络过度使用,可能会对自己及社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但大学生很难在迷恋初期就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同时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人文精神的培养。网络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等特征并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没有因为校园网的建立而充分发挥和体现,在“抢占思想教育网络阵地”的战斗中,却更加突出了校园文化的主流,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失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价值观容易发身转变,没有上网目标,缺乏网络文明意识,在千变万化的网络交往和游戏中迷失自我。

4.社会对网络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国家多次对网络网吧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上很多网站都是营业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点击,势必会“投其所好”,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出现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和不良言论,使信息的科学性、严肃性受到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大学生要培养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现实生活中来,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来冲淡网络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

2.高校要加强对痴迷网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才环境

痴迷网络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绩不好,受过挫折和打击、不受重视、自信心不足、无成功感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为痴迷网络的学生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引导他们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等方式进行一般性网络性心理障碍治疗,对于网络成瘾重症的学生要主动及时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极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等。另外家长也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使自己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能适应子女成长的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还要注意培养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应加强对子女的监护,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问题。发现有因上网而产生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超级秘书网

4.加强网络的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市场,创造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

要加强对电子游艺厅、网吧等场所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网吧的惩处力度;严格限制大学生的上网活动,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与限制;加强信息的检查与监控,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的健康,使信息交流健康、有序。政府、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使“网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游戏室规范化,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地上网。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整个网络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对话和讨论,导致大学生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出现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如在“网络炫富”现象中,一些大学生就崇拜甚至模仿网络炫富者,推崇拜金主义,以金钱来衡量人,把人的价值等同于金钱,世俗、功利、物质性的倾向表现明显。这就是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基本内涵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而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以维持网络有序运行为条件,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和调节“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

网络伦理道德是一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强调言论自由、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导致网上行为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与判断的标准,理想的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造成两种不同道德规范体系的强烈冲突,从而也就出现了“网络炫富”等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由于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很容易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面对困难和压力,一些大学生学生不愿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实际困难,逃避现实世界或者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于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困难的最佳去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在网络上的流连忘返,让自己沉醉其中,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以此来麻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失自我。

㈡网络言行放纵

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这使人们对网络言行失去了有效监督,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滥用表达自由的景象。大学生在博客上随意一些恶意的人身攻击的帖子,随意使用不文明语言、符号、图片等现象在网上随处可见;抄袭、剽窃网上文章或论文的行为比比皆是;偷看、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在网络上、接受和传播黄色信息、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消息、利用网络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㈢道德意识弱化,网络伦理情感冷漠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匿名性和模糊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从而表现出对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判断能力被极大的弱化,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中泛滥。大学生沾染了网络上的不良风气,认为“于己有利即是道德,于己不利则是不道德”,混淆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主动放弃成为道德责任主体的努力,对自己采取道德放任态度,丧失自我责任心。对网络公众缺乏应有的道德关怀,丧失对他人的责任心。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不仅会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网络责任意识

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法律来规范个体行为,要避免网络伦理道失范行为,大学生就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大学生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坚定,更要有行动上的坚持。绝不能随波逐流,盲目附和错误的潮流。在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知识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其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得益社会,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㈡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是当前缓解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完善技术环境。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依靠监视技术、网络警察、网络跟踪定位和网络实名制等手段减少和清除不良行为,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的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作斗争,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把网络世界中重要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

㈢加强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高校应加强相关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系统地把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提高其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形成大学生自己的评判能力,自觉趋利避害。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使其伦理道德品质日益完善,并且成为大学生的稳固特征。这样就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种种不良信息时更加具有自制力和抵抗力,减少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倬.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J].东南亚纵横,2004(7).

[2]刘俊英,刘平.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2004(17):14-18.

[3]马波,杨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53-54.

篇9

1.问卷调查内容:

(1)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显示,86.4%的学生坦言除上课和日常生活时间外,自己每天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14%的学生除上课时间外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多于1小时。

(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兴趣情况。被调查的学生0.5%的没有兴趣;4.0%的学生有一点兴趣;50.2%的学生有较大的兴趣;45.3%的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3)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情况。76.0%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18.7%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3.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还有1.8%的学生认为有反作用。

(4)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情况。选名师讲座的学生占33.1%;选名师课程视频的学生占20.0%;选案例分析的学生占20.1%;选电子文档与音屏文档的占14.0%;选交流群的学生占12.8%。

2.问卷调查分析: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

(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

(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

(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

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

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

篇10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长时间的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络语言国际化会带来民族价值观挑战。一些西方国家依靠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威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其次,一些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或黑色网站的挑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随意、虚假信息,恶意煽动学生情绪。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负面信息,会动摇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不满、失望的情绪。最后,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冷漠和感情疏远。

1.2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

大学生中间有两个网络群体:聊天族和游戏族。适当的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过度沉溺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则会使他们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产生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矛盾感。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不仅花费了大量金钱,荒废了学业,而且还会产生厌世情绪,造成大学生一些心理问题。

1.3一些学生利用网络扰乱社会秩序

一些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出于好奇心,通过网络非法获得他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了他人隐私。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传播网络病毒,破坏网络安全,有些学生甚至利用网络传播国家信息,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还有极少数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网上大肆传播暴力、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2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管理挑战的措施

2.1完善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健全大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教育的战略意义,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大力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二是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校园网络建设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三是完善网络文化教育创新机制。在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2.2发挥学校网络中心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网络中心提高技术水平,严密监控校园网络内容,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以避免各类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同时,还要根据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对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有效管理,防止他们访问一些不健康网站,为大学生管理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3增强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面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对此情况引起足够重视,增强忧患意识,要始终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以先进的方法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在发挥传统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环境中开展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改变管理观念、调整管理策略、拓展管理领域,创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开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天地。

篇11

在网络文化中汇聚了各类的文化,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网络文化成为其学习、生活、娱乐最为重要的形式,主要是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视听效果。在网络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还可以满足其娱乐的需求。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主要方式是聊天与发帖等;大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获取,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具有丰富性、便捷性与高效性等特点,其中大学生的电子图书馆让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还能够拓宽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让其专业技能更加完善。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通过网络,大学生将对知识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对新知识与旧知 识均可以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让大学生更加符合时代、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二)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不断改进,网络文化更加完善,大学生通过网络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便是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的传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主要是由于网络没有地域限制,因此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进而实现了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与不同行业、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网络承载着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在网络交流中,通过各种交流工具,如:微信、微博、博客等,让人们更乐于帮助,致使大学生对奉献与关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对他人进行帮助后,其人际交往的范围将有所拓展。

(三)实现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与教师的过多参与,让其独立意识与自我观念有所淡化,大学生缺少个性发展。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大学生对各种信息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同时也可以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展示,根据自身的兴趣、理想,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朋友,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活动,从而实现自我创新与自我展示,逐渐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模糊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具有不稳定性,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化因其独特性吸引了众多的大学生,但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其自身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遭到破坏,主要是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复杂性,其中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充斥着各类信息资源,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将直接影响其思想道德观。同时,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自由性,对其规范尚未完善,大学生在网络中极易沉迷,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个人主义也将十分严重,其道德能力将不断降低。

(二)降低了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网络文化中涉及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大学生由于其意志力较为薄弱,不良信息将严重侵害其视听,低俗的文化将影响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在网络中,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将日益放纵,随着其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对他人的隐私进行窥视,致使网络欺诈的现象日益泛滥。同时,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时,也趋于低俗化,据统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作品的选择主要集中于武侠、言情与科幻类,而世界名著、古典文学等较少被选择,文学作品的选择将毒害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品位逐渐低俗。

(三)扭曲了大学生的情感心理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大学生的情感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主要的形式为“人-机-人”,通过此种形式,大学生极易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虚拟的情感交流让大学生对现实缺少自信心,同时也缺少人与人现实的、真实的交流,致使其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其情感心理日益扭曲。

三、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