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39-06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value of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ZHOU Xue-rong1,WU M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ng 21004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value of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ncluded that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ased on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ly seeing though the trend, correctly judging the reality, and scientifically predicting the future. The New Strategies for Global Health put forward that the 21st century is a century for mankind to pursue health; the putting forward of the concepts of “Chinese dream” and powerful country of sport, and national fitness, are policies making nationals strong and China powerful;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ctive response to the coming of the human health era,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realiz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fit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cy, socie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national fitness can promote political stability, consolidate the governing party’s status, boost social development,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duce national burdens and increase national benefits, boo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national soft power, having important strategic value.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national fitness;national strategy
“国家战略是综合一国之力而行之方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1]。2014年10月,国务院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这是建国以来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将全民健身定性为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战略从体育系统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民健身战略层次的一次跃升,其蕴含之意一定是重大且值得研究的。为此,刘永国[3]在2014年全民健身报告会上提出:“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要把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分析清楚、研究透彻。”刘鹏[1]在2015年全国群体育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全面理解和具体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全国体育工作者特别是群众体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思考和全力推进的重大任务。”显然,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把全民健身何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问题分析清、研究透。
1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
1.1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
20世纪末,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纽约,他们一致认为21世纪人类最需要健康[4]。如今,这一认识已成为人类社会共识。1995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项《全球健康发展政策――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该战略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它全面阐述21世纪健康战略的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成为指导国际、区域、国家健康行动的战略性文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使健康成为人类发展的核心”这一指导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5]。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一项《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6]。这项《全球健康新战略》提出的背景源于《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该报告指出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非传染病以及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预计到2020年这些数字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可见数字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而缺乏运动则是引起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全球健康新战略》强调:“身体活动是改善个人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一个基本手段,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相结合,将成为遏制非传染病增长威胁的有效战略。”因此,它“鼓励各国制定国家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以改善饮食和鼓励身体活动以保护健康”,并建议“国家战略应包括与全球战略所包含的那些相类似的特定目的、目标和行动。最为重要的是实施行动计划所必需的要素,即国家身体活动准则”[6]。显然,21世纪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迫切、最重要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将全民健身确立为国家战略,着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本身也是对世界发展、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时展的需要,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所做出的积极应答,也是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望、增强国家影响力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1.2 全民健身是强民之策和强国之基
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也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体育是强民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强健体魄、振奋精神,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所产生的效益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强健体魄可有效开发人的智力与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与耐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体力、智力支持;其二,体育培育的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志愿服务等精神与品质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可见体育与中国梦实现高度相关,中国政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恰如总书记所阐述: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7]有高度才有远度,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体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回顾历史,古今中外世界强国崛起,其兴盛都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古希腊因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大英帝国则以获得“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出生地”美誉而载入史册;超级大国美国则是后来居上,跃居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相反,国力衰败与体育衰败却是孪生兄弟,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耻辱给国人留下痛苦的记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历史启示:“没有体育甚至轻视体育,其民族不是衰老,就是丧失生命力。中国欲强,中华民族必须在体质上屹立于世”[8]。体育强是一个国家富强兴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体育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国兴体育兴,国败体育败。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更是强民之策、强国之基。
1.3 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迅即做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新时期“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但全民健身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部分。2015年《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群众体育工作提档升级的迫切需要。”[9]刘鹏[10]针对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特别做了阐释,指出“重中之重仍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群众体育是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走向强国以群体为本”的重要思想。无疑,将全民健身定位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及抓手的意义重大。首先,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任何国家要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都需要以发展全民体育为基石,一个全民体育薄弱国家是没有资格称之为体育强国的,体育强国须全民体育强,这是体育强国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其二,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方针的最重要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既定的体育发展方针,为人民健康服务、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的宗旨和任务,也是体育的本质追求。因此,体育发展坚持以群体为本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我国体育方针的必然需要。
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11]。如供需矛盾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能够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有较大差距;体育部门对群体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均衡,重竞体轻群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不新、措施不实、人员不足、经费不够等方面;群众体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使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主导缺位或不到位,大群体的格局还没有真正落地。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环境尚未在大范围内形成,新机制有待建立[12]。全民健身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目的就是要着力加强体育强国的薄弱环节,改变全民健身落后的现状,给全民健身提档升级,加快全民健身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需要。
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年增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落后、差距很大。我国体育产业对GDP贡献率仅为0.56%,国家财政支出远远大于体育税收。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的税收贡献为90亿元左右,但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体育支出为272.49亿元,体育税收不足财政支出的1/3。2008年至2013年,国家财政对体育财政支出逐年增长,2013年国家对体育财政的支出较2008年增加了50%,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15]。究其原因,主要与全民健身直接相关,全民健身发展滞后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动力不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全民健身发展得好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一定比较高,而全民健身发展落后,体育产业一定是落后的。当今体育产业发展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体育产业分别占本国GDP的3%、2.85%、2.54%、2.00%、1.99%,与此相对应体育人口比例也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分别达到49%、43%、46%、48%[15]。而我国体育产业为GDP的0.56%,经常参与体育的人口比例仅为28%(全国第3次群众体育调查数据)。显然,体育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全民健身发展,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在于全民健身的发展,全民健身发展水平决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只有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愿意花钱买健康、愿意参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民健身间接、隐性的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医疗费用,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首先,体育运动增进了健康,就可减少疾病,降低疾病费用,减轻国家负担。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医疗费用普遍上涨的状况,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长,给各国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也面临同样问题,每年卫生资源消耗高达6 100亿元,因疾病、伤病造成的损失约7 800亿元,合计14 000亿。而体育是疾病防治与干预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健康新战略》中体育被认为是非传染病(慢性病)的克星,在《加拿大体育》报告中,体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成本最低的增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的手段”。报告还指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将减少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10.3亿美元,减少结肠癌治疗M用40.7万美元,体育产生的隐性经济效益是巨大的[16]。其二,运动强健了体魄,就可提高劳动力水平、增强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可使人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人的智力与体力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明:“体育参与者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精力、耐力与决策能力。体育参与者的生产力高于非参与者平均水平的12.5%”[16]。显然,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GDP,但健康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呵护培植,而体育是获取健康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手段。
从未来人类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关系也会日趋紧密。有未来学家预测,未来财富的五大趋势是――生命经济、永生经济、娱乐经济、人本经济、宇宙经济[17]。前4种经济都与人的生命健康、与全民健身高度关联。显然,无论是立足当下,还是着眼未来,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这既是发展体育产业根本之策,也是减低医疗费用,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为国减负增利目标的需要,同时全民健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值得开发与利用。因此,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2.4 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18]。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见平也强调其重要性,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9]中国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定要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全民健身是一项惠及全民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活动。首先,全民健身高扬的是人文精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全民健身的经典口号,也是全民健身以人为本、健康为本,彰显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是全民健身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终极关怀的重要体现。其二,全民健身倡导的是科学精神。全民健身引导人们崇尚科学,摒弃落后与愚昧,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延长人的生命。其三,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公平正义、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团结协作、志愿奉献、顽强拼搏、乐观进取、人与自然和谐等。因此,体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锤炼国民精神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重要手段”[20]。体育精神更是获得了我国著名学者的赞赏与高度评价,称其“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与发展的基本精神”[8]。显然,全民健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过去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影响,人们对全民健身价值认识肤浅,仅滞留在“健身”工具的层面,而缺乏从文化视角对其价值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人类社会对体育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丰富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与充分肯定,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如2007年欧盟首次发表《体育白皮书》,就全面阐述欧洲政府的体育观点,认定体育具有“培养积极向上的公民”“促进社会包容、整合与平等”“分享欧洲的价值观”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功能。英国认为“体育是突破社会壁垒的一个最佳方式,须充分发挥其潜力”;澳大利亚强调“体育有助于传播重要的澳大利亚价值:志愿服务、合作、领导力、团队合作、迎接挑战、战胜逆境、追求卓越。体育在构建健康社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日本在2010年提出《体育立国战略》,其总体目标就是“确立新的体育文化”。将体育文化软实力阐释的最为到位的,是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他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21]我国2011 年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也给予全民健身价值定位,“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是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专题阐述,“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通过体育促进并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22]。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的人文价值、科学精神、体育精神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普适性、永恒性,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文化价值功能,繁荣中华文化,优化国民精神品质,这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伟大世纪。全民健身事业关乎到人类发展、国家发展、体育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需要。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举全国之力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提档升级,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使全民健身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在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及体育强国目标的达成做出更大献。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 刘鹏. 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5-12-20]. http:///n16/n.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EB/OL]. [2015-12-20]. http:///zhengce/ con.
[3] 鲍婷. 促进全民健身 建设体育强国――2014 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论坛暨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15(3):3.
[4] 万承奎. 21世纪健康新概念[EB/OL]. [2015-12-20]. http:// /p-398101.
[5] 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EB/OL]. [2015-12-20]. http:///p-554301.
[6] 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EB/OL]. [2015-12-20]. http:// /chinese/esa.
[7] 薛原. 建构体育发展大局观[N]. 人民日报,2014-01-10.
[8] 李力研. 野蛮与文明[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371-269.
[9] 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意见[EB/OL]. [2015-12-20]. http://.
[10] 刘鹏. 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EB/OL]. [2015-12-20]. http:///ty/2.
[11] 体育局长会刘鹏讲话解读:科学规划 改革创新 [EB/OL]. [2015-12-20]. http:// /n16/n.
[12] 刘鹏. 2014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 [2015-12-20]. http:///n16/n.
[13] 林祖华. 论民生的内涵和特点[J]. 理论与改革,2012(3):15.
[14] 刘鹏. 政策解读: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 人民日报,2014-10-22.
[15] 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 [2015-12-20]. http:///news/cha.
[16]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C].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8:34-37.
[17] 王小平. 第二次宣言[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576.
[18] 汪宗田. 中国梦的内涵及其辩证特征[J]. 江汉大学学报,2014(1):6.
[19] 慎海雄. 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N]. 文汇报,2014-01-01.
用生命歌唱——听王昆的歌唱所想到的
自然的情感表达是歌唱的唯一技巧
直面理想坚韧不拔--记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
由某些样式的独唱音乐会引发的思考
论新时期李凌的声乐表演评论
多吉次仁教授课堂实录
魅力芳华——访方琼教授
博采众家自成一派——访晁浩建
化歌者为文人—论文化对歌唱者的重要性
成名歌手再战江湖现象杂谈
王秀芬教授课堂教学实录
试析歌唱实践与歌唱理论的关系
解读中国好声音所传递的好声音
温可铮先生的声乐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中应关注的速度问题
万法之法——关于合唱演唱中声音运用的探讨
苏武一个值得重塑的符号
王洛宾与梁茂春的三封书信
科学歌唱与歌唱科学辨析
关于瓦格纳的歌剧改革理论
浅析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
神曲何神
追寻舒服——由新民歌说起
孔德成教学课堂实录
也谈李玉刚的反串表演和双声演唱
我独自彷徨的演唱解析
张立萍签约环球音乐独唱专辑发行
流行音乐声乐考级歌曲集
塞西莉亚·芭托莉圣彼得堡专辑音乐会
丝绸之路走来的阿依达:和慧
百年合唱十方妙音
人性:给爱情一个支点——民族歌剧天鹅观感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合唱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房思钊教授访谈录
传统声乐训练描述语之辨析
王燕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艺术
歌唱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记弗拉基米尔·马洛兹
长安和歌任君行雪域又闻天籁声—同作曲家甘霖对话合唱
20世纪最耀眼的女中音玛莉莲·霍恩
运之河:天下之水一线牵
戴你唱歌2015年启程在即
歌手成材十八弯——访佟文西
苏武一个值得重塑的符号
意大利声乐大师班教学综述
德国女高音新秀莫伊查·埃德曼掠影
[基金项目]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字研究专项)成果,项目编号:YWZX201340。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43-2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充分体现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语言文字工作在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强调说:“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在教育领域,母语感情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面临着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新形势下提高体育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一、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等方式对所在学校和几所兄弟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体育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口语表达方面。普通话是全民族口语交际的共同语,准确而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是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通话过级率低,日常交谈很多人不使用普通话,语言粗俗化、暴力化现象普遍,不经意间会将国骂带在嘴边。口语表达能力差,苍白、无力,甚至词不达意。
(二)书面语言文字应用情况。从校园海报、普通书信到学生作业和毕业论文来看到处充斥着错别字、病句,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差,思路零乱、文笔生涩,标点符号乱用等现象突出,连最常用的一些应用文如假条、申请书都写得格式不规范,错误百出。
(三)语文文字规范意识淡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合语法规则的现象很普通,社会和网络流行语使用普遍,学生日常生活语言杂用现象严重,除了使用汉语外,还会将各种数字语言、字母、英文、符号与汉语夹杂使用,还自认是时尚语言,如果不用,就好像落伍了,不跟时代合拍了。
二、影响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因素
(一)教育思想偏颇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英语热导致母语教育缺失。我国很多高校,不过英语四级,不给学位。更为严重的是,在求职应聘中,英语与计算机几乎成了找工作的两把利剑,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前两年主要在学英语,而中国目前的大学校园内,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却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很多高校根本不开设语文等母语课程。
其次,体育院校受专才教育思想影响等因素,不重视人文教育。体育院校大学生有很多从小从事体育,没有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文化基础薄弱,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令人堪忧。
(二)社会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的负面影响。现在是信息社会,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社会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对学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街头牌匾、广告,甚至指示牌错别字现象严重。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错别字,如街头标语,标识牌在营销活动中乱造诸如“衣衣不舍”、“秋水衣人”这样的词语。
网络语言的侵入使得大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越来越随意。体育类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抵抗网络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差,对网络语言的盲目滥用,在学生中已形成气候。厦门大学教授李如龙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语言,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苗头”。先不论网络语言是否是污染,但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滥用的确降低了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水平。
报刊、广告、影视屏幕中语言不规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每年央视春晚结束后,都会收到观众反映,主持人或演员读错了多少处,字幕出现了多少错别字等。即使中央电视台最具权威性的一些栏目也时有差错,据有关专家统计,2013年10月24日这一天,中国新闻、新闻30分、今日说法、海峡两岸等栏目就出现了11处错误,错误主要集中在字幕和主持人误读上。而电视剧中错字别字的出现率比电视节目更高。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对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产生不利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泡在网上,与同学交流变少,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与人面对面交际产生障碍;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当键盘输入替代汉字书写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导致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最后网络信息量大,查阅资料方面,很多学生贪图便捷,不去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导致书面表达能力下降。
三、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首先有利于母语的繁荣,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
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我认为对祖国语言的理解、欣赏、热爱,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也提出了类似看法: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
近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经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古史钩沉论二》),语言文字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还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最能体现文化软实力。在18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把掌握英语知识看作是教化属地内有色人种最重要的方式,对英属殖民地普遍实行种族隔离的教育政策。日本和东北期间,也曾强行推行日语教育。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因此我们要增强文字自信,对汉字、汉语抱有敬畏之心。
其次,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语言文字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先从热爱母语,规范使用汉字做起。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语言文字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倡导大学生“用普通话讲述中国梦,用规范字书写中国梦”,共同构筑语言文字中国梦。
(二)有利于提高体育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了其应用能力的高低关系到职业能力的高低,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强弱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体育类大学生,因为大多文化基础薄弱,如果能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疑会增强就业竞争力。
另外语言文字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和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字是思想的延伸,“母语教学要培养负责的公民,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文字与人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四、提高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途径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首先是教育部门与高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明确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为大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提供便捷条件。
其次,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体育院校的一些教师由于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语言文字不太规范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要能够采用普通话教学,板书规范,并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最后,体育大学生应转变轻视语言文字的观念,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牢记“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二)科学设置母语类课程,构建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体系。若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育内容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主要包含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围绕此目标,开设诸如《大学语文》、《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常用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书法》等母语类课程。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传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同时加强对母语思想情操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母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母语的热情。
(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搭造语言培养实践平台。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内是难以实现的,毕竟课时有限,母语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重视宣传橱窗、条幅、校园网、校广播台等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就会自觉地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同时要积极搭建语言实践平台,通过组织书法比赛、汉字书写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并通过组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社团、协会来激发学生爱母语、说母语、用母语的热情,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丰富校园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四)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信息社会中,电视与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所受诱惑增多,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大减少,尤其是体育大学生,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课余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即使阅读也多限于武侠、言情等,呈现出严重的娱乐化倾向。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意思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基础,就没有写和说的“收获”。
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首先,阅读经典,可以从语言大师的作品中扩大词汇量,领悟语言应用技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其次,可以通过经典阅读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语言文字不仅是个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基础薄弱,更要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样才能培养出文武兼备、德高技精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融入教育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语言文字工作――访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J].语文建设,2010,(9):4-6.
[2]李斌.调查显示大学语文教育仍在低谷[N].中国青年报,2010 -10-21(7).
[3]查本恩,韩师斯.专家认为:网络语言流行对汉语造成负面影响[EB/OL].新华网,http:///newscenter/2004-12/19/content_2353668.htm.
[4]李行健.吕淑湘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5]盖晓明.汉语言文字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5,(12):107.
[6]胡丽青.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N].太原日报,2013 -11-8(010).
[7]杨海明,毛宇.世界母语教育发展趋势与重庆母语教育现状的考察和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5):71-72.
[8]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EB/OL].人民网,http://.2004-09-20.
所谓分角度探究,是指从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实;个人、政府、社会;法律制度、道德舆论和文化意识等角度探究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2013年深圳市二模的新材料作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时曾经被媒体问道:“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出口到英国了,你是否感到危机?”撒切尔夫人一笑,回答道:“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英国的时候你再来问我这个问题。”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以立意为“软实力即文化已成为衡量强国的标准”,从而引发思考: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考生可列举现今中国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如“圣诞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狂欢节,哆啦A梦成为中国小朋友梦寐以求的伙伴”等等,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贫弱,不能输出”这一结论,然后对其原因进行分角度探究。如首先可从个人角度,金钱的多寡依旧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显著标志;其次可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对文化漠视,唯GDP论;最后可从社会的角度,民族意识淡化、信仰缺失。使用分角度探究原因时,需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很多原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局限于以上角度。比如,就上述现象,考生还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探究,如崇洋之风盛行等等。总之文无定法,不能拘泥。
方法二:正反式探究
所谓正反式探究,是指既探究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探究人们为什么不这样做。
例如这则新材料作文:据报道,有人不惜花费近十倍于坐公交车的钱坐出租车去与“拒载”自己的公交车司机“理论”,追问“拒载”缘由。这种“较真”的行为也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共鸣。但也有市民表示,有更多的精力,干嘛不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从正面立意,即“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较真”,然后对此立意进行正反式探究。首先可以从正面探究,分析要较真的原因,这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是对不公平现象说“不”。其次可以从反面探究,分析人们不较真的原因,如受自身受传统影响,意识淡薄。使用正反式探究原因时,需注意的是,在对正反两方面原因探究的同时,也可进行分角度探究。如从正面分析原因时,可从社会角度探究出这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是追求人民权益的体现;从反面分析原因时,也可从社会角度探究出这是社会缺少民主氛围和维权土壤等等。所以文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三:层层追问
迎启明,送长庚,寒窗苦读十二载,望你今朝乘风破浪;
架云梯,攀天路,长篇熟记千万卷,看我明日经世治国。
沙市第一中学:
楚地惯腾龙领异标新勖我早生鸿鹄志;
笔端今吐凤扬清激浊与君同作少年雄。
寓意:上片称颂楚人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以此勉励考生从小树立勇于担当的远大志向;下片则勉励考生秉承先贤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遗训,一同在考场上大展吐凤之才。
湖南师大附中:
千日铸精兵胸怀丘壑经天地;
九州为彩卷笔吐风云谱春秋。
寓意:上联言莘莘学子高中三年学业养成,利器在手,丘壑在胸,初具经天纬地之才;下联扣高考,说考生以天下未来为己任,考场任意挥洒,笔底万象风云,谱写自我青春和民族历史的交响。
长郡中学:
学子朴实,联珠缀玉,三千气象吞云梦;
湘人沉毅,格物致知,九重才华耀楚天。
寓意:联中“三千气象吞云梦”化用“三千越甲可吞吴”,“九重才华耀楚天”把气势瞬时提高,全联意境开阔,寓意深远,有浩然之气。上联描绘本性朴实的学子,在考场上文思放纵,妙笔生花抒写壮志抱负的情景;下联提醒考生要保持湖南人沉毅果敢的品质,去除浮躁,沉下心来缜密思考,才能探究事理,将自己的才华全面展现出来。上下联镶入长郡校训“朴实沉毅”,既劝考,也励人。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文尊屈贾道重朱张斯城多国士
气岸亮瑜才惊李杜此地有干才
此联关涉8个历史人物:屈原、贾谊、朱熹、张栻、诸葛亮、周瑜、李白、杜甫,都和我们湖湘大地有过密切联系,对湖湘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也很好地体现了长沙精神。
明德中学:
受技乘风开凤羽
挥毫对策到云衢
寓意:本联勉励考生充分备考之后,在考场上挥毫作答,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像那乘风而起的凤凰一样,展翅飞翔,直上云衢。希望考生志存高远,树立赴考信心。
长沙市第七中学:
一百年教海,求是求真,若水情怀臻上善;
九万里金鹏奋翅;致高致远,凌云壮志拓新天。
寓意:体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奉献精神;期望众考生心怀远大理想,努力开拓人生新境界。
地质中学:
读万卷诗书以严格勤奋律己,屈贾开颜蓄势正期为骏骨
倾十年翰墨凭求实创新致胜,风云际会挥毫直欲占鳌头
寓意:上联从学生长期刻苦攻读、厚积薄发、立志成为杰出的人才着笔,表现学生的为学态度和人生追求;下联侧重写学生功底扎实、应考科学、机遇难得、信心满怀、志在必得。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楚天俊彦于斯荟萃方寸天地运气度;
壮志春秋为学谨勤无声之处见精神。
长沙市第二十八中学:
曲激湘江千秋豪气洲头涌;
画开麓山万里扶摇蟾宫游。
浏阳市第一中学:
抡才供国用;
亮翅待雄飞。(南校园大门)
世界大赛场,实力比拼,但愿争当千里马;
高考小战役,学识竞胜,相期无负十年功。(南校园教学区大门)
长沙市稻田中学:
图破壁惜光阴鹏程正举;
乐致知倾陆海金榜高题。
寓意:此联意在勉励青年学子珍惜时光,练就过硬的本领,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同时也祝愿所有考生坚定信念,倾洒才华,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图破壁”来源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 就能像破壁而腾飞的巨龙。乐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学海,尚德尚志,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且看今朝成就自己;
校园磨剑,求真求实,体验成功,差异发展,但求来日报效祖国。
浏阳一中艺术学校:
科教兴国,人才是珍,此会群英开玉尺;
天道酬勤,伯乐常有,休言一榜定终身。
浏阳市第五中学:
妩媚潇湘,惠兰芬引彩凤飞;
露华桃李,明月逐来东风醉。
浏阳市第三中学:
沧海横流显本色,
妙笔生花着华章。
湘潭市第一中学:
磨剑十年,及锋而试,展真我风采;
定邦百代,选贤以考,立强国根基。
寓意:上联隐含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道出了考生“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同时也能激发考生“宝剑出鞘正当时”的昂扬斗志。下联则升华意境,指出了贤才对定邦强国的重要性。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从中也不难看出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雄心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湘潭市第三中学:
博闻强识,踏实创新,成就心中学问;
精思妙语,缜密求真,撰写天下文章。
寓意: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凸显了写文章、做学问的必备品质,希望莘莘学子能够在考场上“妙语连珠”、“缜密求真”,同时也告诫考生,只有求真务实、踏实创新,才能有所建树。
浏阳市第六中学:
击水三千,抟风九万,鲲鹏变化从兹始;
论文咫尺,哲理锱铢,天地纵横任我行。
湘潭市第二中学:
一腔热血奋高考;
满腹经纶方成功。
寓意: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简洁朴实,却中心明确,直抵重点。“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恰到好处地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考生一看不禁顿生豪情壮志,同时也能冷静下来,备战高考。
湘潭市工贸中专:
盛世重英才,展卷挥毫书壮志;
潭州多俊彦,考场竞技数风流。
寓意:上联充分写出了当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下联则写湘潭汇聚了众多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赶考学子。全联勉励学子们坚定信心,争分夺秒,在考场上考出真水平。
湘钢一中:
承伟人恩泽,莲城俊彦辈出,策马扬鞭,万里江山建勋业;
沐湖湘文脉,钢中魁星迭耀,挥毫泼墨,八斗诗赋展才情。
寓意:这副对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上联写自古以来,莲城人杰地灵,伟人建功立业。下联写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湘钢一中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既巧妙点出了“湘钢一中”,也鼓舞了考生的斗志。
湘乡市第一中学:
紫气汇龙城,学府百年,广育英才登甲榜;
翠微拥高塔,文脉千载,依然盛名满湖湘
寓意:湘乡被誉为龙城,作为湘乡最高学府,湘乡一中的对联充满了霸气和底气,意境深远,开阔大气,也彰显了百年一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祝愿广大考生挥笔答题,考出佳绩。
湘潭县第一中学:
神闲气定,楚彦才思奔笔底;
志远心雄,和谐伟业蕴胸中。
寓意:上联告诫考生沉着备考,淡定从容,下联则勉励考生志存志远,报效祖国。“奔笔底”和“蕴胸中”对仗工整,希望考生沉着冷静面对祖国的选拔。“神闲气定”、“志远心雄”,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胸有成竹和远大志向。
邵东县第十中学:
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获益;
一卷摊开神驰笔畅堂堂游刃有余。
邵东县第一中学:
学海泛舟五千年,华夏英才书奇志;
蟾宫折桂三十载,潇湘学子写华章。
岳阳县第二中学:
仰前贤思己任万里鲲鹏今展翅;
念学友感师恩十年翰墨正飞花。
岳阳县第一中学:
精心育英才学富五车凭试玉;
巧手挥妙笔志冠三湘勇夺金。
岳阳县职业中专:
试卷铺开,文花今日艳;
青春绽放,梦想此时圆。
岳阳县第八中学:
学海泛轻舟稳扎稳打春花秋实当展金翅上碧霄;
考场竞风流善始善终东成西就定有腾飞揽月时。
以钱为中心的读书和写书,亦或读书、写书的金融动力,其利弊不用分析,人们也会品头论足切中要害。这里的基本立论是,将金融因素作为读书、写书的基本动力,无疑是将读书、写书这一崇高的追求平庸化和市井化了;没有读书和写书,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国家的实力,读书、写书是国家由大变强的根基!
有许多典型事例可佐证上述立论。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值得庆贺!随即有关媒体群起报道,屠呦呦属于“三无”科学家,即无博士头衔、无留洋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屠呦呦在参与中药抗疟制剂研究过程中,初期和研究团队一起,曾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在当年各种实验陷入困境后,屠呦呦最后不得已,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找到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受此启发,屠呦呦改变实验方法,这才作出了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成果。试想,若屠呦呦不认真细查、研读众多的中医药古籍,或若中国古人不把中草药医治经验写成书籍传世,恐怕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尝试,就会是另外的结果了。
书籍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靠书籍和文化进行传承。不读书,没有特定的文化水准要求,我们就会失去一些应知未知的东西,就会在蒙昧中蒙受一些损失。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其不朽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注释引用了大量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而欧洲学者以希腊文和拉丁文为必备知识,所以吉本在著述中,对重要的辞句和警语,辄将原文附上,使读者可以发思古之幽情,也可做会心之微笑。但在中译本中,无论是商务印书馆的节选本,还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席代岳译本,均考虑到中国国内识拉丁文者仅有天主教神职人员,识希腊文者更是屈指可数,所以对这类注释全部予以删除。要知道,《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作者花了20年完成的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了解了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也就了解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过程,这是我们研究大国兴衰的必备知识。《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译本注释中,对一些精彩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的删除,无疑是一大遗憾,这使当代的国人失去了掌握众多精神财富的机会。
人和普通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具有思考能力。书对思考的重要性犹如空气对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书中的文章,无一不是思考的结果。读书,也就是赏析书中的文章。读书应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社会应以书为贵,以读书为气质,以藏书为风尚。对书和书中文章的品味,应该说,古人的境界令今人汗颜。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中,曹丕的“不朽”不在他的帝王功业,而在于他对文章的认识,他所撰写的《典论》,虽大部分已散佚,但其中仅剩的《论文》等寥寥数篇,至今仍享有“不朽”的盛誉。在传世《论文》的数百字中,有些说法至今仍为人们鲜活地使用着,如“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等,特别是那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个理念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在国外,对书中文章有远见的思想家也不乏其人。比较典型的是十七世纪英国人约翰・弥尔顿发表的《论出版自由》(1644)一文,这是西方历史上为出版自由辩护的主要著作之一。弥尔顿在文中呼吁:“文章,大业也。执笔之际,情为之移,神为之奋,或忧其败,或虑其祸,或切盼成功,或信其说必行……书之生命力,乃作者灵魂所赋予。书,作家智慧之精华,如炼金丹,升华净化,臻于至纯,乃纳玉壶,以为珍藏。”弥尔顿进一步将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提并论,在某种意义上,前者甚至重于后者。他说:“人可以错杀,好书也可以错毁。是不可不慎也。杀一人,杀一有理性之生命,杀一上帝之子孙耳。若毁一好书,实毁理性本身,无异毁上帝之目。”
欧洲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具有共性的三大地标,即教堂、酒吧和咖啡馆。这三大地标性的建筑物里,均藏有不同类型的典籍,且均以不同的方式在当时和当代的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试想,若没有书这个厚重的载体,欧洲的这些名城还有历史文化品味吗?若没有伦敦的咖啡馆,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那么鲜活吗?反观中国,名城不少,但又有几个是与书有缘并与书结缘的呢?!
没有基础研究,没有思想,没有严谨的系统思考,就写不出书。检索国内图书市场出的书,要么是从国外文献资料中摘编凑起来的大部头,要么是政策文件汇编,要么是工作总结汇集,当时有用,时间一长,垃圾一堆。即使是引进翻译的图书,大多按突击队的组织方式抢译抢出,与同是汉语的港台同种翻译版相比,译文的质量和文采,逊色不少,这严重制约人类先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图书数量大增,图书质量渐降,精品难找,传世之作几无。我曾撰文提出我国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没有出大师,这与写不出好书有密切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中的一大缺憾。
本刊记者:您能介绍一下学院成立的背景吗?专注于航天领域的研究院是怎样想到去筹办企业大学的?
罗晓阳:航天人有飞天梦、奔月梦,航天人办企业大学也有梦。200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牵头开始学院组建方案的论证工作,标志着企业大学建设进入筹备期。研究院一直很重视培训工作,专门成立了教育中心,且人力资源部还设立了教育培训处。但是,对我们来说,当时对企业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名词阶段,即使是在培训一线工作过多年的老员工,对企业大学的内涵研究得也不够透彻。只把教育中心的牌子换成企业大学的牌子?显然不能是这么一个思路。
当时,院领导对我们的期许是为研究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培养干部,要建成干部成长的“黄埔军校”。我们就以此为目标,一边调研院外成功企业大学的经验,邀请专家给我们上课,一边开始筹建我们自己的企业大学。从几个人的项目小组到今天三十人的专业团队,从没有具体的方向到有条不紊地运行企业大学并在业内崭露头角,学院的筹备和建设走的是一条艰苦探索但收获丰富的追梦路。
文化传承梦
本刊记者:成立学院的初衷是什么?
罗晓阳:在2000年左右,我们完成了新老交替,老一辈航天人陆续退出了工作岗位。从那以后,我们的在职职工就以年轻人为主,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学院揭牌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说,“我们成立学院,就是要让年轻人更好地继承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以国为重、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承担起把我国由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的历史重任”。
本刊记者:为更好地传承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学院推出了哪些培训项目?效果怎样?
罗晓阳:半年后,学院策划推出第一个品牌培训项目“雏鹰计划”。它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为新员工植入航天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入模,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我们在培训课程、师资选择、培训安排、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力求紧扣主题。10余天的集中脱产培训,一开始有些新员工不理解,抱怨生活条件太差、学习节奏太快、压力很大,但他们逐渐被培训内容中渗透的理想和信念所感染,逐步领会到了自己所投身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并对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奠定了从学生向航天人转变的心理基础。
随后,我们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品牌项目,其中围绕航天精神,把成功当成信仰的诉求始终贯穿在我们的培训项目中。2010年,“铸魂工程―党员领导干部井冈山理想信念轮训”项目将这种诉求体现得最为彻底。这个培训项目的着眼点不是教会员工知识,更没有技能的传授,而是纯粹态度类的培训,强调的是触及灵魂的一次思想洗礼,让受训者更加坚定二次创业的信念。别人听说我们花了3年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轮训了3000多名干部,觉得不可思议。当初,我们接到院党委下达的任务时,也觉得难度很大,在ASK模型中态度类培训被认为是最难的。仅仅培训方案,我们就改了数十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借鉴了航天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这项工作得到了院主要领导的指导,得到了院内外很多机构、专家的支持。最后,我们成功按照计划异地实施轮训,从评估结果来看,培训效果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
本刊记者:学院针对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课程有什么?
罗晓阳:除了培训项目,我们认为课程是航天文化的直接载体。完成起步阶段的各项任务目标后,学院进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学院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交付能力上已经大为提高,便开始将重心向自主研发课程转移。学院首期启动的重点课程之一就是“航天文化之道―航天精神”。未来,我们还打算输出课程,向其他行业传播航天精神,回馈社会。如果能实现这一梦想,我们不仅能推动航天文化在青年员工之间的传承,还能够将航天文化辐射到院外更多的人群。学院的窗口作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相信也将会进一步激发航天文化在新时期的生命力和活力。
战略支撑梦
本刊记者:为什么要把学院建设成“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你们的目标是如何从“做培训事务的专家”转到“战略支撑型企业大学”上来的?
罗晓阳:每个企业大学都会有支撑战略的梦,估计不会有企业大学说“我们的目标就只是做培训事务的专家”,但是支撑战略并非易事。在筹建调研和学习阶段,就有专家跟我们直言,企业战略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掌握在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而企业大学和企业战略距离较远,和支撑战略比起来,搭建培训体系、采购课程、自主开发示范课、建设师资队伍等更为务实。但是,我们经过分析,还是决定建设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
必须承认,学院在刚起步时,我们能把培训事务专家做好就不容易了。截至目前,学院成立不到五年。虽然我们在院内外获得了一些肯定,拿到了多项由培训界评选出来的奖项,是第一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软科学类三等奖的企业大学,也是为数不多通过ISO10015认证的企业大学,但是,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培训事务专家。
我们的策略是在培训业务上紧贴院中心任务,在培训管理上继续扮演好培训事务专家的角色,而且要通过国际标准的引进和持续运行、复盘技术等多种手段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这要求我们不囿于院级培训平台的定位,主动寻找院战略发展中的需求点。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建设学院学习发展体系,通过体系的落地,将目标和工作重点具体化。
本刊记者:为了把学院建造成“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罗晓阳:我们着力打造领导干部战略研讨的基地,以党校进修和领导干部轮训为契机,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鼓励研习真知、碰撞思想,将学院打造成深化研究、探讨问题、寻求对策的平台。围绕“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主旋律,激荡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改革与发展的案例库、论文库,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中,第43期党校班级论文研究题目为“集团化建设,契合研究院酝酿中的集团化建设主题”。类似党校论文集这样的学习成果,还包括“铸魂百篇”等。
为了减少和研究院战略的距离,学院的管理团队会积极参加院各类战略研讨、布置和学习会,专门学习和研讨“院党政1号文件”等每年的纲领性文件,并将学习结果应用到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项目的策划上。例如,我们策划和实施“雄鹰计划”系列之“形势任务宣讲和领导团队转型轮训”,通过培训将院年度中心任务和转型要求更深入地传达给相关干部。这个项目也深受院属单位和学员的好评,我们应要求增加了多期轮训。
员工的发展梦
本刊记者:人才发展一直是企业和企业大学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你们是如何做的?
罗晓阳: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化团队建设。从筹建起,就确定创新用人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成熟人才。第一批加入学院的员工中已经有两人通过锻炼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专业化方面,我们一方面对员工做好引导和要求,一方面为员工谋发展,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嵌入学院发展的链条中。2010年,学院花了很大力气建章立制,形成了涵盖各个业务模块的《制度汇编》,规范了学院的运行。对于员工来说,《制度汇编》就是专业化工作的依据。我们一直在提“勤学促学,为人师表”,而学院的员工在开展业务时,会被院里的员工称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表现来赢得学员的尊重。学院这几年开展了培训师职业道德建设、学院文化建设等工作,不断引导和要求员工更加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36-02
一、导论
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生命无血脉难以生长延续,民族无文化难以生存壮大。以此类推,高职院校没有文化特色也难以存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兴盛崛起,其宛然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作为文化批判、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园地,理应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高职教育在初步解决了规模扩张问题之后,校园文化建设却出现了趋同普通本科高校的迹象,使原本应具备的职教“特色特不起来,亮点亮不起来”,校园文化特色的缺乏越来越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软肋,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永续发展无法避及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的诞生、存在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吸收扬弃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积淀、提取和升腾。调查研究显示,无论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有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的对校园文化定位模糊或不准确,有的甚至盲目抄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根本就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更别说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1.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有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务虚的工作,做少做多无所谓;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本身就存在,无须再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被边缘化或片面化。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桎梏。
2.方法不当。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指导。纵然有些校领导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但极少对整个校园文化系统、宏观的调控进行有力探究,而将偌大的文化建设“指派”给学团机构或宣传部门。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困境,有的校园文化简单“沦落”为单一的社团活动。
3.投入不足。招生生源争夺愈演愈烈,很多学校把目光单单停留在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社会知名度上面,只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直接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文化内涵缺乏。我国高职教育兴起时间不长,多由以前的技校、中专甚至成教学校改制而来,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文化底蕴薄弱、层次较低的缺陷。因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是长年累积发展的过程,是大学精神不断传承、沉积、淀练的过程。
5.职教元素缺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的教育,其校园文化建设必定需要显示职业性特征。目前追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了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特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根本没有意识到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时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特性,在与企业行业文化交流、渗透和融合中,不但丰富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载体和表现形式,而且体现和强化了高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1.增强认知,明晰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定位。高职院校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是“潜在”的育人力量,它在师生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身心素质、文化知识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领导应对宏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保持高度重视,将狠抓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贯穿始终,逐渐扩大校园文化的人力、资金投入,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让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进而为学校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亦有利于打造师生幸福和谐的共同精神家园。
2.凸显特色,竭力打造职业特征明显的校园文化。一要凸显企业特色:按照高职教育宗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入企前的企业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前就能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预熏陶”,进而入企后就能尽快融入企业。二要凸显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定向教育,注定让打造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成为必要。三要凸显地域特色:众所周知,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一定程度上由该区域技术结构决定。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发展必须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动服务于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在逐步适应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四要凸显行业特色: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也是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来建设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入社会,适时加强职业规范熏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前提便是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与职业规范的融通关系。第一,职业教育经考究成为塑造职业规范的最直接类型。其次,职业教育是形成职业规范的最佳形式。第三,职业教育让人们掌握职业技能和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继而更好地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最后,职业规范教育在职业院校中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学校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造发明、勤工俭学、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学知识、强技能、做贡献、受教育,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地履行了良好的职业规范。
4.注重内涵,努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它影响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从某种程度讲,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优劣程度,往往是评判整个学校校园文化好坏的标准。它主要体现为学校风气、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校园传统等等。它在日积月累中发展,历久弥浓,历久弥坚。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示范引导者,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对学生所作所为造成直接影响。大学之大,并非在于建筑物的高大与豪华,而在于是否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授业解惑的学者大师。不可能每位教师都成为大师,但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规范,积极提升人格魅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通过言传身教、道德教化及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递送给学生,让职业规范养成和道德教育培养如春风化雨般发挥。
二要深化人文教育的渗透作用。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致使他们适应能力不强,价值观念混杂,想象创造力缺乏,敬业精神不强。调查表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人文教育缺乏的高职毕业生很难从容应对。怀特(美国著名学者)在《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可对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精心设置课程,扎实有效开展各类人文教育活动;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让专业技术中的人文价值得以传递;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树立良好的技术价值观。
5.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水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底子薄、时间短、问题多、投入低、经验少,怎样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职业院校可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积极主动与普通高校、知名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合作,总结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缺点,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总结它们的先进经验,实现“为我所用、人有我优”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一所学校想要永续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势必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亦构成其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只要把握好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借以科学的路径来努力建设,凸显文化特色,形成文化品牌,保持竞争优势,树立学校形象,那么浸染教师、熏陶学生、永葆生机、活力四射的高职校园文化场的孕育将不再遥不可及,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愈来愈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整体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推进中华文化兴盛与崛起,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5).
[2]叶仙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3]马多勇,徐德志.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4).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种多样、浩瀚灿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企业广告在促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就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哲学理念呈现的作用。中国哲学思想总体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境界,因而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自然与我在本质上是属于一体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的事物。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广告“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视机),“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香烟),“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志在蓝天,心有绿洲”(太平洋鸟服饰)等都是典型的体现“天人合一”哲理的广告代表作。“杉杉”品牌更是紧扣“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企业标志设计成:一棵绿色的大杉树旁以“杉杉”拼音字母“S”形成两条蓝色的小溪,表达了人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2.价值观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集中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它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看待,形成了宁愿为祖国的富强而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我们的一些民族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注重抓住民众的这种爱国心理,纷纷打出“民族”、“国家”的旗号,把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可看到一些企业以“爱我中华,用我品牌”为切入点做广告,如“长虹”、“海尔”、“恒源祥”、“红旗”、“中华”等品牌在传递企业商品信息的同时,提出了“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产业报国,追求卓越”,“振兴民族工业”,“开放的中国路,时代的红旗车”,“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车”,“中华永在我心中”等广告语,他们以自己的企业精神影响着国人,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撞击着?肖费者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促销。
3.伦理道德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以儒家仁爱为核心基础上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十分重视以道德来调节人的行为,侧重于唤醒人的内在良心;重视家族人伦,倡导孝亲精神,追求“格物致和,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境界。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为诉求点的广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如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就变成一种心灵深处的家乡情怀;而“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天冷了,多穿点”(张裕品牌),“养育之恩,何以为报”(养生堂药丸),“孝敬爸妈还是脑白金”(脑白金)等则是典型中国传统道德观浓缩,都是让商品广告在中国“孝”与“亲情”的伦理层面中得到展现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广告传播中,品牌、店名常常以仁义诚信展现,如“同仁堂”、“积善堂”、“德寿堂”、“全聚德”等。在当今中国,就有许多以诚信为其广告宗旨的企业,如“海尔”提出的“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娃哈哈”叫出的“爱你等于爱自己”广告语,都是传统道德观的集中展现。
4.思维方式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显著的特点的思维模式,即思维的现世性取向和实用性取向。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直觉体悟,也就是说它是直观性的而不是思辨性的,是领悟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精确性的,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中国人习惯于用一种非逻辑的通感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人民日报》刊登的韩国大宇公司的广告《拈花微笑》:图片上展示是中国与韩国的两位少女,手拿一朵鲜花面带微笑的情景,广告借用的就是佛教禅宗讲求顿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广告运用中国传统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把一种纯商业的行为提升到精神交流的境界,其传播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再比如浙江纳爱斯“雕牌”牙膏电视广告《后母篇》中,那小女孩同后母的会心一笑后,接着广告语“真情关爱,心灵相通”,表达的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觉体悟性。
5.审美情趣呈现的作用。人类的审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地域,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语言形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原则、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广告正是通过视听审美器官,引导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深入的审美感受与领悟来达到理想的促销效益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突出地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重视作品“立意”的构思,要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妙在无处,寻求一种空灵回荡的意境。在广告传播中这种审美追求是常有的。如太阳神品牌广告《形象片》就展示出一种境界:天涯的大地,广阔的天空,辉煌的太阳;一群人奋力将一个巨大的人字从地面拉起,使之顶天立地,沐浴在天地阳光之中。广告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人立于天地之间的神秘境界,其中的哲理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深圳原野公司曾在电视台播放过一个广告:画面是湍急的河流、巍峨的高山、茂盛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广告配音给人以深远辽阔、如诗如梦的感觉,仿佛把受众引入了朦胧的远古境地,让人体悟出一种意境之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行,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在余暇时间的分配上更多地倾向于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社区居民选择科学、健康、积极向上、愉悦身心、减缓压力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长和实现体育系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本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念,使我国朝着强国梦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研究目的
社会的进步不仅带动了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社区作为全民健身的首要场所正在逐步壮大。本次调查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场地设施数量不足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等问题,通过开发与设计调查工具,评述服务现状,界定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近况。在山西省内选取4个地级市(大同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论文若干并进行收集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显示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
对山西省内4个地级市社区居民与5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三)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居民代表和高校专家分别进行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现状
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平时训练学习任务繁重,在校期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自发组织进行且学生介入体育活动的种类受个人爱好、本身技能、场馆设施和周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缺口较大,服务经历少、内容单一且时间短。但就服务社区态度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高校组织学生的参与可对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实施社区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有机结合
高校与社区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多选用一些群众参与度高,消费低、场地设施运用较少的项目,比如长跑比赛、集体表演等。选用活动地点上多以社区公共场所为主,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离家近的需求,且为高校更好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帮助。但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各高校组织活动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不够、体育专业学生积极性和专业素质不高等,这就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还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顺应转变实时做出调整。
(三)影响高校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因素
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的培训、管理模式和与社区的联系情况是影响服务的主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区体育服务,课程安排紧张,空闲时间零散导致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少,还有学生认为自身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与能力较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上这些因素在服务社区体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及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制,制定合理的经营方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高校学生服务近况
高校体育各专业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均衡;在服务社区前都进行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都扮演着培训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愿意选择在学校体育馆或者居住的小区内进行,参与服务范围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区体育近况
场地设施不足、活动内容单一、指导员数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体育发展过程中,居民渴望通过专业指导进行科学锻炼,不再单纯的局限于简单的走、跑、球类项目等,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来增强体质。
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近况
高校拥有丰富的场地、人才、信息等体育资源优势,但高校学生学业紧张、空闲时间零散,为社区提供服务经历少且时间短,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受专业限制较大,高校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适当调整。
(二)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指导的队伍中来,尤其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体育,以便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2.丰富社区活动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应增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易行,普遍度高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对于一些居民喜爱程度高的项目进行拓展。为社区居民进行多方面指导。
3.加大合理资源开放力度
体育资源的欠缺影响其发展。而高校具有独一无二的场地设施资源,应及时建立一系列场地设施开放的规章制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4.对学生及时进行培训与管理
学生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组织进行服务前应对培训者有针对性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期达到实时监测。
5.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
高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加大宣扬力度,务必让参与者都领会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正视,行动上共同,并对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和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