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研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性学习自2000年9月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来,就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是研究性,研究性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程红兵老师指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内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预设得太多,文本的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无非是对一段文章的内容及写法的解析,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却少得可怜。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并不考察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而造成学生知识整体的残缺,难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学习”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学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研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至深,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即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对学生的研究活动应作出怎样的评价,而学生则注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从“接受性”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的空间。
一、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强调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要特别讲究学习环境的创设,使之有利于自主研究的方式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学习环境关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比如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用呈现固定结论的课件,还是设法做成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提供研究素材,可以直接对话,有利于自己得出结论的课件,这是环境设置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我校语文科组的教师曾共同设计了文学鉴赏的系列“学习资源库”,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背景、创作背景、作品作者评论等资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分析,得出结论。我曾经制作了“苏轼”学习资源库,这是一个网页形式的课件,收集了苏轼的年谱、生平事迹、照片、作品,以及各种评论文章,图文并茂。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学习资源库,自行浏览,形成自己的课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分析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加强。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做这样的“研究”学习。
二、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多动脑筋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方法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探究能力:
1.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必须改变注重传授系统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讲深讲透”的习惯,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各种经验,体验各种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例如,我在讲授汪曾祺《胡同文化》时,考虑到文章涉及诸多文化问题,就设计了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文章涉及的文化问题入手,用一周的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搜索、查看书籍等途径完成收集信息的工作,进而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在目标指导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极好的锻炼。
2.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文本的意义也不应该是以教师的单项的解析传授为主,而是由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其间教师要做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比较鉴赏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研究性比较。例如我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清朝袁枚的《祭妹文》进行比较鉴赏,学生巧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探究,会有以下发现:(1)感情基调相似。两文都是那种对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文笔都那么自然质朴而淡雅,却表达得那么哀婉叫绝。(2)表现手法也很相似。两文都是以深情的缅怀作为主线串连起一件件往事,“寓真情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3)两文的景物描写也一样的墨淡情浓,景物描写虽都只寥寥几笔,因为是用缅怀的色彩去点染的,所以更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文学样式的不同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受用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课内外连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积累与素养是创新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积极思考。而积累作文素材、关注时代都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四、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架起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语文走向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发现问题、主动选题、主动研究,以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的文化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一定可以绘出美丽的生命画卷。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现阶段英语教学涉及面很广,反映在外语学习或教学上就存在着许多看法和观点。由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习得的机制对于我们显得既异常又熟悉,同时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条适合国人学习英语的捷径,但又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着重点。本文就英语教学现阶段的语言“习得”和“学得”展开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究竟是二语还是外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异问题。目前大家对此的看法比较一致(Stern,1999:16)。“二语”常常指两种情况:第一,任何一门晚于母语而被习得的语言;第二,从掌握语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个人所讲的‘弱式’语言和“次要”语言。所以“二语”指的是在本国内,人们学习并使用的某个非自己母语的语言;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与母语有着同等地位的一种通用语。“外语”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自己国家以外的某个言语社区所讲的、非自己母语的语言。因此,英语在我国不是第二语言,而是外语。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而是外语学习。或者说,中国的英语教学至少在目前仍属外语教学。
二、语言“习得”和“学得”理论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监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树最大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大家引用“习得”和“学得”时,其内在含义大多是按照Krashen对两术语的界定标准。但是由于Krashen的理论由五部分组成,人们对其理论或假说往往也有侧重,对其理论有不同的叫法。“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他认为,在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学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有意识学得的知识只能起到“监察”作用,即在说或写的前后监察言语输出是否合乎语法。他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一个已经习得语言的人在交际时,他可以对书本上的语法知识一无所知,但却能毫无障碍地进行交际。
因为我们如果用Krashen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应该知道其他相应的条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别人,不能给别人的术语增添一些你自己强加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别人的理论和学说就不能进一步的发展。学术讨论必须有一个前提,你所用的术语是你自己创造的?还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个术语时,加入了新的内容,就应该有所说明,或改换一种称呼。三、讨论与启发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就我国国情下大学生对英语学得和习得过程的理解谈以下几点。
1.Krashen的习得或学得理论是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
应该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适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国的标准对其理论狂轰乱炸。比如,不少学者对Krashen的习得/学得区分学持批评态度,称他的这一区分缺乏科学依据。但如果我们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语言习得过程和儿童习得L1和L2时的过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学习环境对书面测试最好……有的研究显示非正式环境对促进真实语言的使用有优势,对习得有用。”这一点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体会。但Krashen还说,“正式环境既对习得又对学得有促进的潜势”等(Krashen,1981:6)。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促进那种潜势?如何解决外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或“高原现象”?这些都是我国外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Krashen语言习得经验迁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改良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谓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由此,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可是,这个“语境库”毕竟有极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在“真实性”,与“无真实性”之间作出选择,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况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5)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外语学习同母语习得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需要真实程度很高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动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外语学习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理解语言材料(信息输入);丰富语言认知结构(知识积累);运用语言实践(加工输出)。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是以前两阶段为基础,以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或提高为标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信息输入的密度、语言操练的密度、实践活动的密度。
本文从“学得”和“习得”两个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学的中心应放在学生如何学方面,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如何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提高语言刺激质量,避免语言僵化。我国的英语教学不是Krashen式的二语习得,中国没有二语习得的环境。所以,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理论,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摸索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和习得模式。
参考文献: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3-0003-10
收稿日期:2012-2-18
作者简介:张祥云(1964-)江西太余县人,教育学博士,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体验必须是“活着”,“活着”却未必在体验。植物人的“活着”,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仅是“肉体性地活着”,不是“精神性地活着”,这样的“活着”,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活着”。没有体验的人,除了植物人,还包括睡不醒又没有梦的人。肉身存活基础上的“精神地活着”,必须是体验的。体验是人自我确认、自我见证自己活着的基本方式。自我“活着”的丰富性、质量及其意义和价值全靠自我的体验,那些不懂得体验的人,被指称为“木头人”和“行尸走肉”,是有道理的。体验的能力,是自己“活”给自己“看”的能力。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更好地“活着”的教育。如果“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那么,人文教育就应该既是“体验地”又是“体验的”。既要“教人去体验”又要“体验去教人”。体验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础性的。
一、体验的生命:人文教育本体境界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人”的教育,是对“心”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体验对人文教育来说具有本体论意义。
(一)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
体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文献中。据说出自黑格尔的一封信,后来因为在传记文学中频频使用而被广泛传播。在德语中,体验(Erleben)有经受、经历等含义,蕴含了主体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的意思。正因为这样,一些英译者经常把德文Erleben一词翻译成Experience of life(生命体验)。《现代汉语大词典》则将体验一词解释为:(1)动词,亲身经历;实地领会。(2)名词,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我们倾向于把体验当做工具性手段来定义。这个解释似乎还没有揭示体验在生命意义上的本体论意蕴。
最先将体验作为一个重要的本体论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他曾对体验做过许多规定,但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体验指的是“特殊个人发见其此在的那种方式和途径”[1],即体验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领会和发现自身存在的方式和途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狄尔泰认为生命正是在体验中完全实现它自身,并由此观察生命,从而把握它的全部内涵。他视体验为生命的基础,所以强调生命表达在体验中。叔本华说“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的世界,而是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的世界”[2]。狄尔泰也认为,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物理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个只有对有灵魂的人才敞开的、由生活体验所构成的生活世界。世界的本体不是理性、不是实证主义那种客观外在的实在,而是活生生的、有心灵的感性生命。而生命处于变化之中,是不断生成的,人们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和感觉加以把握。那些经过抽象的东西,也只能通过体验才能得到具体的说明。由此可见,生命体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而是体验者在体验中存在,体验使体验者存在,体验与体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只要人存在,人就总是要体验着的。因此,体验是人存在的方式。
(二)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受传统二元论世界观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世界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于是将主体和客体,目的和手段相分离。在教育领域,人文教育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客观化,用处理人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关系来处理人与人文知识的关系,用了解物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用改变外部世界的方式来改造我们的心灵世界。如果没有足够了解人文知识的特性和人文教育的特点及其关系,就容易将人文教育变成“数学式”的、“工程式”的教育[3]。人文教育往往只是使学生增加了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由此而被对象化、工具化、技术化,变成纯粹传递知识的“工具”。一旦把知识当成目的,生命本身反而就成为了手段,人文教育的本体论意义就此消解殆尽。结果,在人文教育中,学生的个体世界被“外在”的知识片段所“堆放”,“头脑”“塞满”了各种“被客观化”处理过的人文知识,“心灵”却无法体验到自我和感受到幸福。人文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要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和意义生命,在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人文教育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主题。
生命是体验,而不是知识和理论。人们常常认为生命是一个谜,而且会有一些答案,他们必须解答“它”,于是寻找解释、理论和学说。过分强调“生命是一个问题”的假设,把人们引向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努力学习并制造各种知识和理论。但生命问题的解决却不能仅仅依靠于这种头脑上的知识和理论。我们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去解答“它”,更要在本体层次上进入“它”,去生活并感受,与“它”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对生命的理解来自我们的整体,不仅需要“脑”的思考,更加需要“心”的体悟。在“脑力”基础上提升到“心力”的境界,才能真正进入生命堂奥。人文教育所引领的生命理解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使整个生命成了你,使整个你成了生命。在这样的境界里,我们与生命的关系就超越了工具性的“我—它”关系,而变为本体性的“我—你”关系——用“我”“你”“它”来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布伯的经典表达。我们不能“死于”布伯所谓的“我—它”公式而不悟,虽然没有“它”,我们不能“生活”,但仅仅靠‘它’来“生活”,这样的所谓“生活”,其实只是处于糟糕而“困难”的“生存”状态而已。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否则,那些关于生命的确定性知识、理论、结论就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反而还会束缚我们,让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就如百足蜈蚣的故事一样:
蜈蚣是用成百条细足蠕动前行的。青蛙见了蜈蚣,久久地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它是怎么行走的呢?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蜈蚣有成百条腿,它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动哪条腿,接着再动哪条腿呢?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被你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用这么多条腿走路的?这简直不可能!”蜈蚣说:“我一直就这么走的,可谁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这个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事实上,青蛙是对的,该先动哪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了。它对青蛙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走路,这根本不成问题,现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动不了了,成百条腿要移动,我该怎么办呢?”[4](P166-167)
我们的学生有时就像青蛙一样,对生活、生命充满了疑惑,并带着他们的知识性回答试图征服生活,带着他们所学理论试图操纵生活。他们以为,只要知道了这些知识和理论,他们就成为了主人。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记住各种知识和理论。正是这些未进入学生内心的杂乱知识和繁多理论使他们忽视了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回味生活中的感动。海德格尔曾说:“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关于人有这么多的并且如此杂乱的知识……也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对于‘人是什么’知道得更少。没有任何时代像当代那样使人如此地成了问题。[5]”知识越多,人们疲于用脑,心被掩盖了。人文和生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才能化为自己的内在。头脑包涵不了“心”,是“心”包涵、滋养并超越了头脑,“心”更具生命的整体性。头脑只是制造确定性的知识和干枯的理论,当我们用“心”去体验时,我们才进入到生命的整体,我们才成了生命本身。生命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它是动名词,生命只有通过生命才能得到彰显。正是如此,狄尔泰才说“精神科学的基本方向就是从生命去认识生命,从生命去解决生命问题。[6]”我们的学生越是变得理论化,他们就活得越少。他们可以思考爱,却从来不会爱,他们想有关神的事情,却从来不会变得神圣。他们只是不断地谈论,将时间都花费在记忆文字、理论和学说之中,没有一刻进入生命和生活。人文知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它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学生将它融入生命整体。学生不仅要“知道”更要“体道”、“悟道”和“行道”。人文教育不是要教导学生占有多少死寂般的知识、了解多少木乃伊般的理论和学说,而是要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指引下进入心灵的探索,引导学生走入生命、生活,并与其融为一体。人文教育应该超越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不应停留在对人文知识头脑层面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要进入到心灵乃至肉身层面的实践。因此,在人文教育的过程别要唤醒学生的体验,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人文知识,以体验的方式让人文知识进入学生的生命,激发学生用生命去体验人文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自身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开出智慧之花,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心”的教育。因此,人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
(三)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
在茫茫宇宙中,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如卢梭所说的,上帝把我们造出来以后,就把那个属于我们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每个人都可以求得,但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感受人生。从学生角度看,人文教育中生命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的过程。
1.让他们接受自己
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首先要让他们接受自己。人文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学生成长,让他们从自身生命出发,变得更完善。而让自身更完善的前提是接受自己,否则学生就会失去依托。接受是我们与生命友好相处的原则。学生的诸多迷惑常常因为他们一直在排斥自己,责备自己,而不是接受自己。于是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内心骚乱和苦恼。我们的教育总告诉学生他们哪里不好,过分强调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他们需要改正。学生从小一路走来,就是在这种害怕犯错,避免犯错的状态下度过。我们为了让学生变得优秀,就必须先把他们身上某些本真的品质抹杀掉,然后教给他们在我们看来最好的东西。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成为好学生。其实,犯错和“缺点”宛如“黑暗”,黑暗不是一种“存在”,只是一种“不在”,它只是“光亮”“不在”。只要“点亮”“灯火”,黑暗就消失了。所以,人文教育要做的就是点亮“心灯”,用生命的智慧照亮他们领悟到生命大大不同于非生命的玄机,驱赶掉用理解非生命物质的习惯规则去理解自身生命的“黑暗”,赢得理解生命的“时间性智慧”。生命性即是过程性,成长性,个体性。生命不是一步到位,生命不是即刻定型,生命不是一劳永逸,生命不是外在创构。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妙暗示我们要从容地接受、享受、肯定自己成长中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阶段。让学生既接受自己成熟的一刻,也接受自己羞涩的一刻。不要让学生只是在思想上把生命当对象,把生活当成“一个谜”,站在这个人生的“谜语”之外,对象化地“驻足”于思想地“猜谜”,因为生命不是身外之谜,它必须总是在被经历,而不能等到“解答”之后才去经历,就像我们不会等到我们解答了什么是爱之后才去爱。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总是沉迷于制造太多的“应该”。学生一直被教导那么多“应该”的知识,那么多“应该”的观点,教育始终寻求“应该”,于是,直接的“是”被羞于对待了。就像他们看着一朵鲜花,他们马上开始想的是这花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更大一点,它可以更红一点,可以注射化学物让它变得更大,可以画它,它将变得更红。他们不能接受它原来的样子,小或者大,红或者不那么红。生命的智慧却会发问:为什么不在这一刻享受它?为什么要先把它弄得更红,把它弄得更大,然后才享受它?教育的智慧也会问:为什么我们非要让学生个个都变得成绩优秀才觉得那是最好的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自我肯定地成长呢?我们是否会发现,我们把整个生命都浪费在了“应该”上,却看不见那个已经存在着的美丽的“就是”。人文教育必须让学生找到一条从他们生命被驯化的模式中“出走”,并进入自然生命流动的途径。从生命的视角看,学生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任何其他人的期望,其他人的规则,其他人的蓝图,尽管他们无法脱离被期望,被规约,被谋划,而且这些期望、规约、谋划在“应该”的意义上说都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法的。但作为生命的而非机械的个体,学生在这里却是无可替代地要身体力行地去实现他们自己的存在!没有什么规则是学生必须生搬硬套的,他们必须找到他们自己的规则——尽管这些规则很可能与公共的规则完全一样,但从根本上说,那是他们自己找到的,不是被赋予的。
2.让他们“放下”规则去领悟
人文教育中,要让学生体验生命,成为自己,就是要让他们放下规则去领悟。人文教育通过人文知识来教育,但人文知识不能成为捆绑学生的教条,变成冷冰冰的规则。规则是死的,它将成为一种禁锢,而领悟是活的,它将给学生无垠的天空。因此人文教育应该靠体验的方式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理论—规则沁入学生的心脾,让其散发出生命的芬芳,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然而我们却常常用处理外部世界知识的方法来对付心灵和精神这些内部世界的知识,心灵负担着太多未消化、未融通的规则。宗教精神最后纷纷变成教规,基督和佛陀的生活成为每一个人遵从的规则,但是没有其他人是释迦摩尼,没有其他人是耶稣基督。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唯规则是从,我们最多也只能成为一个修饰过的复印的副本,我们将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自己。在人文教育中,如果我们只是将规则硬塞给学生,最后他们就会像下面故事里的传教士一样。
这是个犹太教的故事。一个所谓的聪明人,几乎是一个犹太教的法学家,他从附近的村庄回家。他看见一个人带了一只美丽的鸟。他买下了鸟,开始想着:这只鸟如此美丽,回家后我要吃了它。忽然鸟儿说:“不要想这样的念头!”教士吓了一跳,他说:“什么,我听见你说话?”鸟儿说:“是的,我不是一只普通的鸟。我在鸟的世界里也几乎是个法学专家。我可以给你三条忠告,如果你答应放我并让我自由。”法学家自言自语地说:“这只鸟会说话,它一定是有学问的。”法学家说:“好,你给我三条忠告我就放了你。”鸟儿说:“第一条忠告:永远不要相信谬论,无论谁在说它。他可能是个伟人,闻名于世,有威望、权力和权威,但如果他在说谬论就不要相信它。”教士说:“对!”鸟儿说:“我的第二条忠告是:无论你做什么,永远不要尝试不可能,因为那样的话你就会失败。所以始终了解你的局限,一个了解自己局限的人是聪明的,一个试图超出自身局限的人会变成傻瓜。”法学家点头说:“对!”鸟儿说:“我的第三条忠告是:如果你做什么好事,不要忏悔,只有做了坏事才需要忏悔。”忠告是精妙的,于是那只鸟被放了。法学家开始高兴地往家里走,他脑子里想着:布道的好材料,在我下星期的集会演讲里,我会给出这三条忠告。我将把它们写在我房间的墙上和桌子上,这样我就能记住它们。这三条准则能够改变一个人。正在那时,突然,他看见那只鸟坐在一棵树上,鸟儿开始放声大笑。法学家说:“怎么回事?”鸟儿说:“你这个傻瓜,在我肚子里有一颗非常珍贵的钻石,如果你杀了我,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法学家心里后悔:我真愚蠢。了什么,我居然相信了这只鸟。他扔掉他带着的书本开始爬树。他是个老人,他一生中从未爬过树。他爬得越高,鸟儿就飞向另一条更高的树枝。最后鸟儿飞到了树顶,老法学家也爬到树顶。正当他要抓住鸟儿的那一刻,它飞走了。他失脚从树上摔下来,血流了出来,两条腿断裂了,他濒临死亡。那只鸟又来到一条稍低的树枝上说:“看,首先你相信了我,一只鸟的肚子里怎么会有珍贵的钻石?你这傻瓜!你听说过这种谬论吗?随后你尝试了不可能。你从没有爬过树。当一只鸟儿自由时,你怎么能空手抓住它,你这傻瓜!你在心里后悔,当你做了一件好事却感到做错了什么,你使一只鸟儿自由了!现在回家去写下你的准则,下星期到集会上去传播它们吧。”[4](P159-161)
这就是所有的传教士在做的,也是我们学生在做的。他们只带着准则,缺少的是领悟和体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别明显。学生把道德知识当作世界的真理去记忆、掌握,最后以为在考试中取得了高分就是获得了“道德”。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但他们只是按照秩序机械行动,而不能够充分享受和体验道德生活、实践道德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所以不要强记规则,只是试着“放下”规则去领悟和体验。“放下”并不等于抛弃,放下规则是为了让规则融入学生的心灵,就如身体里被移植的器官一样,最后与身体融为一体。如果老师只是将规则强加于学生,学生也不会变得明智,他们的内在将仍然无知。这样的学生看起来就像被刷得雪白的坟墓,外在看似美丽和清洁,内在却是死的。人文教育中,老师要让学生去领悟,将规则融解在他们心里,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去遵循规则,以至于最后忘记规则的存在,而实际上他们却正在遵循着这些规则。
3.让他们平凡而独特地活在当下
最后,要让学生进入体验,成为自己,在态度上就要让他们学会平凡而独特得活在当下。
法国思想家蒙田在四百多年前就敏锐地洞察到,我们人类从不安于现状,总是追求未来,担忧、欲望和希望把我们推向将来,使我们感觉不到或不予重视现实的事,而对未来的乃至我们已经不在的未来的事却尤感兴趣[7]。人是具有时间意识的生灵,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人,因为有了时间意识,当下的生命状态就会与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当过去和未来全然地聚集在“当下”时,“当下”的空间反而被过去和未来占领了、覆盖了。因此,我们经常为过去或未来而活着,反而疏忽了“当下”的意义。事实上,“当下”才是构成生命的确切现实。“当下”是未来的过去,是过去的未来。“活好”“当下”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可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普遍得了浓重的“未来焦虑症”,学校教导学生要为了未来而学习,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为此,“你必须出类拔萃”,“你必须班上第一”,等等。为了未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学生很可能为了某一点优势的获得而陷入不顾其余的洞穴思维之中。为了使自己有这种能力,学生要忍受暂时的痛苦,要放弃自我的个性去应付标准化、模式化的考试,甚至要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健康来换取未来的所谓幸福人生。为了未来,当下被彻底当成工具献祭出去了。
把当下彻底出让给未来的人,也就把自己仅仅当成了工具和用途。可是一个人不只是一种用途,不仅仅在于要去证明什么。一朵玫瑰开花,不仅仅是为了过路人,不仅仅是为了将会看见或闻到其芳香的人。可是,我们的教育总是教人把自己当成一件东西,要在“商店”的“橱窗”里展示,总是等着有人来利用“他”的出众之处。当学生被教育成仅仅为了他人而存在的时候,他们就像呆在一个陈列柜里,被贴上商标,标了价,分了类,做了广告。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忙于安排他人的生活”,而“人越不满足于自己和自己的内心生活,他就越是要在外在的、公众的生活中显示自己。[8]”其实在所有人忙于安排他人生活的同时,几乎每一个人也都在他人的控制和安排之下。学生被教育为他人活着,为未来活着,惟独不为自己当下的心灵活着。
生命因独特而产生价值,人文教育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变得千人一面。人文教育不是“流水线”的作业,把学生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塑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才能凸显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所以,人文教育要教会学生放下一切展览、表现,做回他们自己,平凡而独特地活在此时此刻,珍惜此时此刻的存在。这是不可替代的生命的事情,学生的生命要靠他们自己去体验和完成。老师是一种闪光的火焰,学生只是来汲取并点燃自己内在的火焰,最后那将成为学生内在的光芒,为他们指出生命体验的道路。
“人文教育是教人入‘道’的教育,而道却往往‘道隐无名’,‘大象无形’,且‘道可道,非常道’[9]”。即使我们的学生用头脑占领了人文知识这一疆域,他们依旧无法开启人文世界的城门,永远在“道”外徘徊。人文教育只有通过体验的方式让人文知识进入学生的心灵方可使他们“入道”乃至“道成肉身”。因此,与其说体验是人文教育的“方法”,还不如说体验是人文教育的“本体”。
二、生命的体验:人文教育方法视域
(一)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
人文教育是有关“心灵”(consciousness)的教育,但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发展不断刺激我们认识事物的欲望,我们常常以科学的方式去接触事物,于是,人文教育往往变成关于“头脑”的教育,即把“心灵”看作是“心智”(mind)。虽然心智似乎可以包括很多心理活动,但其中理性思维最具决定性,处于权威地位。理性之外的其他心理活动被忽视或轻视,完整的心灵中有一大片心田被荒芜了。把心灵简化为只关心知识的理性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精神、情感生活——“心事”(heart)的忽视。于是在人文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常常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人文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按照“铁的规律”运作的一架宏大机器,而不是处处涌动着创造性、随意性、偶然性的生灵之舟;我们的教师也像科学家一样给学生分析人文知识,他们给了学生关于事实的知识,却没有带领学生进入人文的世界——一个丰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就如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科学家一样,把本来散发着“诗意的光辉”的人文世界变得单调乏味。
哲学家缪斯特堡要求科学家说一说海水。科学家提来一桶海水,说:“这是一桶海水。海水里还有盐分。它的水分含有氢和氧,并且每一滴水里都有亿万个分子。”缪斯特堡问科学家说这些盐啊、氧啊、分子啊是什么用意。他说:“我说的是关于海水的事实,并解释了这个事实。你若不信,我可以证明给你看!”他如何证明呢?缪斯特堡站在一旁看着他。他先取一桶水,并加以蒸发,把剩余的盐分当作结果指给缪斯特堡看;再取一桶海水并接通电流,把水分分解成氢和氧,用这些气体充起了大气球;他又把水置于高压之下,并改变温度,使其显示某种变化,证明每一滴海水由无数多的分子构成。科学家让缪斯特堡尝了尝结晶的盐粒,并让他看被氧气和氢气充得膨胀起来的气球和蒙蒙的蒸汽,然后说:“看到了吧,相信了吧!” 只见缪斯特堡极为愤怒地面对着科学家,像受了戏弄,他说:“我认为你所作的这些证明并没有说明当初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海水,你却想尽办法粗暴地把它变成别的东西。你看看,你干了些什么?你任意地使海水被蒸发,被电解,像是在给它上酷刑。你让我看到了盐粒、看到了氢气球,看到了水蒸气。可是,海水呢?我们想要了解的海水呢?却被你弄得不见了!”[10]
为了清晰、准确地认识世界,科学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宏观物体的微观结构都被科学的犀利目光透视得清清楚楚。科学就这样把大海拆解再划归为某种普遍概念,大海变成了盐分、水分、分子、蓝色,而不再是大海。可是在人文的世界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不能说明什么。例如蓝色,大海、天空、甚至衣服和书包都可以是蓝色的,它与大海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文教育中,我们不能把各种独特的蓝色抽取出来冠以同一个“蓝色”概念。这样一个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概念,不可能使学生对大海、天空等具体事物本身有真切的了解。科学重视用逻辑论证和证明、科学分析和证实等来产生知识,而人文则更重视体悟和体验,强调隐喻的、默会的和“迂回”的话语来进入情感。所以,理解人文世界的方法多是感悟性的、体验性的,尽管它并不绝对地排斥理性分析和推理计算,但在它那带有诗意般感性光辉的世界中,绝不能“滥用”科学的方法。当我们全身心地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诗一般的语句所激励时,就绝不能用科学的理性将其深厚的内容“分析”为“太阳每天都换一些新的氢离子进行核聚变”。如果这样,本可以让我们体味无穷的东西就变得索然无味。
体验使我们与事物融为一体,我们所看到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件事物都是独特的、唯一的,都是自身完满的,就如我们自己一样,具有了生命和个性。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另一种天地,是一种“诗意”的理解。诗,需要用语言传达,而语言是概念化的,但是诗用它所表达的不是“概念”定义下的事物。也就是说,诗表达的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言外之意”、“境生象外”,即诗的意义不在有明确定义的语言,画的意境也不局限在具体的形象。透过语言,诗重新救活了被概念封死的事物,在诗中,事物与心灵直接相遇。诗能让我们感受到的愉悦和震撼正是来源于心灵与事物、心灵与心灵的这种无间关系。以体验的方式理解人文世界,就是不拘泥于任何知识和观念,像诗一般超越常识地去听、去看。它不是用概念抹去事物的一切感性存在之后的抽象推理,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对象之中的“精神漫游”。比起用科学的方法得来的那些公式、原理和定律,用感悟、体验的方法感受到的东西告诉给我们的似乎更多。它们的“信息量”可以为零,因为不包含按科学标准确证的内容,也可以为“无穷大”,因为其中有着我们体味不完的内涵。由此看来,理解人文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体验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即使它包含有理性的思索,也是以感性体悟的方式进行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理性”(蒙培元的范畴)。因此,体验是理解人文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人文教育,我们应该根据其知识性质、理解方式的不同而采用有别于科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们并非要否定和排斥实证、逻辑等普遍运用于科学教育中的方法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只是要强调更适合人文教育的方法——体验。没有体验,人文知识就成为干瘪的符号;没有体验,学生就无法走进精神和价值的世界;没有体验,我们的“心事”就变成“荒地”。脱离了体验的人文教育因失其“根本”而会变的“木乃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
人文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教育,更是心灵和精神的教育。它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思想——动名词意义的思想。从方法的角度看,体验的过程是参与、理解、反思和内化的过程,而诚敬和专注是我们对待知识和学问应有的态度。所以,人文教育特别注重体验过程中的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和内化。
1.诚敬
在一个知识成几何速度倍增、凡事求新的时代,具有历史沉淀的人文知识和理论犹如历经沧桑的老人逐渐被我们所忽视和遗忘。我们的学生往往不愿花时间和耐心真正走进“他们”。常常只是看了几眼“他们”的“外貌”,就对其“指手画脚”,妄下判断。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创新并具有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批判应该是建立在深刻了解批判对象之上的。对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内容我们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就连具有大智大慧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都说:“我年轻的时候,知道很多东西,实际上我什么都知道。然后我变得成熟了一点,我开始感到我知道的不多,实际上,很少。当我变得非常非常老的时候我恍然大悟。现在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不知道。[11]”妄说、妄断不是学生做人和做学问应有的态度。中国古人云“格物亦须积累涵养”,所以他们都十分强调在格物致知之中贯以诚敬。北宋哲学家邵雍说:“先天之学主乎诚,至诚可以神通明,不诚则不可以得道。[12](P33)”程颖、程颐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12](P37)”朱熹也说:“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今欲作一事,若不立诚以致敬,说这事不妨胡乱做了,做不成又付之无可奈何,这便是不能敬。人面前的是一样,背后又是一样;外面做的事,内心却不然;这个皆不诚也。学者之心,大凡当以诚敬为主。[13]”可见,他们都将“诚敬”视为治己、治学的重要方法。面对具有深厚内涵的人文知识、理论和传统文化,学生应该带着“诚敬”的心去深入研习。
2.专注
在这个日新月异、求变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对待知识和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急躁和匆忙,沉不下心去做事。有一个关于悟禅的故事大概可以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点提示。有一位弟子问大珠慧海禅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大师回答了四个字:吃饭睡觉。那位弟子很不解。大师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弟子当下就开悟了。我们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不“悟”,就在于该吃饭时不吃饭,千般须索;该睡觉时不睡觉,百般计较。吃饭的时候想睡觉,睡觉的时候想做事,做事的时候想吃饭,做什么事情都不专心。结果就是饭吃不香,觉睡不甜,事做不好。据说一只蜜蜂必须飞上好几千里,停在5000朵花上才能采到一勺蜂蜜。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件事: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都要全然地在那里,否则他们将停在了花上,却在离开的时候没有带上蜂蜜。当他们停在一朵花上的时候,就要真正的停留,要忘记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花。在那一刻,没有其他的花存在。仅仅作为一只蜜蜂嗡嗡地、快乐地享受那朵花。这样他们才会积累生命的蜂蜜。无论是学习和做事,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专注的精神。这种专注是一种单纯的心境,精神集中而且心境宁和,这种专注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执着。惟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情当中,不受其他事情干扰,才可以取得较大进步,才可以有所造诣。就如佛经言“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14]这大概也是一种定而得慧的卓越境界。
3.参与
参与的意思就是亲身参加、亲自去做。中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荀子?儒效》里说:“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也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可见,古代先哲们早已告诉我们为学之道旨在参与。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常常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他们在教室里“静听”、“静坐”,接受既定的一切,甚至很少问为什么。学生的身体来到了学校,可他们的心灵却游离在校外。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否则就会造成他们身心和知情的分离。参与的过程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学生通过活动和实践等途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通过心灵的参与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间接经验。所谓心灵的参与就是心灵体验,即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移情、想象等方式将自己融入到对象中,然后去感受、领会和参悟其中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参与的过程是各种活动、观念和知识与学生个体建立意义联系的过程。只有当知识与学生自身有关系、有意义时才能被学生吸收。杜威也指出,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最能令人不忘的知识。正是通过“做”,知识与个体之间建立起了关联,知识才会永久不忘。参与使知识与学生的精神形成意义关联,使知识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缺少个体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就是“无源之水”。只有通过参与所获得的一切,才是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的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侠髓。)”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投入进去的并非仅是智力和技能,而是所有的一切,包括躯体、情感、精神、心灵等等。因此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提高,更是身心的发展和精神状态的更新。此时,学生就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了。
4.理解
对自然我们可以解释,而对“人”我们只能理解。理解和解释的不同就在于它关涉到情感,它渗透着体验和感受。学生拥有了丰富、充实而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他们就可以进入到“文本”(课程和教材)的深处,去领略其中的精髓和精妙的生命意味。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就是把学生个体将自己的视域向“文本”对象的视域开放,两者互相交流和接纳,实现视域的融合,并在融合中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学生总是在自己的当下情境中带着自己的思想痕迹进行学习的,在参与“文本”世界过程中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理解,获得生命意义的生成。也正如《理解与教育》一书中所说:“理解带来的视野融合,也就是新的地平线新的意义的获得。这种融合的过程不断地发生着,构成了生生不息的、有价值的意义世界,构成绵延不断的历史和生活,构成了不断生长的经验。理解者的视野处在运动中的开放过程,它不断地变化着、扩展着、运动着,这都是通过理解而实现的。理解者通过理解,把地平线上的一切尽收眼底,在理解中,他不断地构成新的视野,不断地获得新的世界经验,他生活的地平线就不断地变化扩展。[15](P29-30)”
5.反思
反思就是反省和思考。只有不断地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反思,才能把握知识各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否则获得的知识犹如一堆没有经过消化的负担。杜威也认为“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16]”其实,中国古人也是十分重视反思和内化的,所以他们强调学与思互相结合,读书与体察互相结合。特别是朱熹,在《朱子语类》里关于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例如:“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便思量这事合如何,学字甚大,学效他圣贤做事。”(卷二十四)、“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卷十一)、“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卷十一)。其实“思”、“反求诸身”、“虚心涵泳”和“切记体察”这些都是强调个人在学习和读书时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常常是静态的,它需要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方可被激活。现实教育里,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些没有活力的概念。这种“知识”没有被学生吸收、消化,没有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没有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它游离在学生的生命和体验之外。明代的王守仁就曾经提出,学生依其不同的为学方法可获得三种知识:“记得的知识”、“晓得的知识”与“明得的知识”。“晓得的知识”是指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这种知识仍然是一种外在的知识;而“明得的知识”则是一种内在的知识,是一种经过长期的实践体验与思考后获得的知识,它既是对内在良知本体的明了,也能自觉地外化为行为。[15](P31)反思和内化是将知识个性化,在整体上予以领悟和把握,从而发现新的启示和意义。学生认知的目的不是获得关于事物“是什么”的客观知识,而是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主体自身的情感中,成为学生自身价值、信念和态度的知识。停留在学生情感和个性之外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只是表面的知识,还未进入他们的心灵。只有在反思和内化过程中,通过感悟、移情和想象,才能使相对静止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从而产生新意义。此时的外在知识便成为了与学生自身血肉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明得的知识”。
三、“体验的人”与“人的体验”:功夫与本体合一
体验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其运用并非易事。在人文领域,每一种教育方法的使用都具有鲜明的“本体性”,“他”不可能被做成科学实验室里的仪器,可以复制性地简单操控。为了使人文方法区别于科学方法,我们将人文方法称为“本体性功夫”。科学方法就好比是“武器”,它的应用只需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操练(比如扣动扳机)便可,而人文方法却是“武功”,它作用的发挥不是靠外在的“工具”,它需要我们身心一体的投入,身体本身(挥拳踢脚)便似“武器”。教育方法不同于科技操作,它无法实现内在傻瓜化和外在智能化,它需要内化于主体自身方可见效。正是为了区别于外在主导型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这样一种本体性的方法——用中国所谓的“功夫”来表达!拳头打人是本体性功夫,手枪打人是工具性方法。作为“功夫”涵义的体验意味着“修行”。提到“修行”,似乎涉及宗教的领域,但修行并非宗教所独专。古代中国儒道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尤其重视“体”认、笃“行”,所谓修身、修心、修德必须落实为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这实际上就是具有中国特质的修行。作为教育方法的体验,它必须由外在的方法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自觉,成为与自身不可分离的整体,这一过程就是“修行”。无论我们对体验这一方法了解得多么透彻,如果不践履和内化,它永远都如别人口袋的钱,到不了自己腰包。正如惟有“用锤子”而不是“看锤子”才能真正把握锤子一样,只有运用体验的方法才能使其转为内在功夫。其道理就如同真正的打字方法不是体现在打字者聪明的头脑里,而是手到心会地体现在将手和键盘“合在一起”的打字者的动作中那样。“方法”是一种认知,而“功夫”是一种体验,体验涵蕴认知,认知未及体验,体验是“实践性智慧”而非“知识性智慧”。“功夫”是“做”和“练”出来的,不是“说”和“看”出来的。古人王坤说“君子之为学,所贵乎知要,而尤在乎体验”(《继志斋集》,卷七《观澜亭记》),朱熹说“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朱子语类》卷十)[17]。因此,作为“功夫”的体验需要我们去体验,它不是一味静观枯想的“冥思”,而是充满创造活力和坚持不懈的“践行”。它不仅依赖于“心”的静中知道、了解、领悟,还要将这种“知”和“悟”融入到形躯之身的活动和展现中,成为动中的“体”、“会”。只有“体之于身”才算“会”得根本,“心”之“思”必须落实为“身”之“能”才能受用,静中之“知”必须落实为动中之“会”,才成其为彻知、真知。从“知”不“知”的“心”官“思”虑,归于“会”不“会”的“身”心一“体”,就是从“方法”到“功夫”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是从理论到实践,更是身心境界拓展与提升——“修行”的过程。体验这样的“功夫”,“是在我们肉身里培植和练就出来的精神和‘道行’[18]”。体验成就境界,它是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也就是说,体验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功夫,也是本体。
参考文献
[1] 安延明.狄尔泰的体验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49.
[2]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建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9.
[3] 张祥云.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19.
[4] 思勤.奥修故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66—167.
[5]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00—101.
[6] 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9.
[7] [法]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上卷(M).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第4次印刷):12.
[8] 徐建顺.托尔斯泰:怀疑,还是疯狂[EB/OL] book.省略/2004/07/06/10/article220871070.shtml 2004—7—6.
[9] 张祥云.走出人文教育的思维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5-29.
[10] 舒可文.美是幸福的时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26.
[11] [印度]奥修.春来草自青[M].虞莉,顾瑞荣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176.
[12] 转引自孟耕合.北宋《中庸》之“诚”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9:33,37.
[13] 陈敏.朱子论诚敬[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9-121.
[14] 转引自刘为开.专注的境界[J].湖北招生考试,2009(252):19.
[15] 转引自赵联.体验与教育——体验的教育学意蕴初探[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29—30.
Abstract:Itisbasedon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Construdivism,Psycholinguisticsandonthelearner-centeredideas,insteadofbeingbasedonteacher-centeredidea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itrequireslearnerstoactivelyparticipateinrealcommunicationactivities,toactivelyaccomplishtasksbyusingtargetlanguage,todeveloplanguageknowledgeaswellascompetence.
Keywords:task;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collegeEnglish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际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种为国际上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建立在外语教学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音运用能力”[2]1。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29。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任务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和解释,Long是最早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他给任务的界定是:任务是人们为自己和为他人所做的、作为义务性的或有报酬的一项工作。Prabhu给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是需要人们经过一些思考从所给的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项活动,这一过程由教师控制和调节。Nunan从交际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Ellis的任务是指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3]。
尽管对交际学习中任务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①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②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③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4]。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途径或教学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诸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心理语言学理论
任务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及其追随者Wertsch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会、语音结合起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学习者是在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中发现、学会并运用知识的。“知识的发展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在社会层面,然后是个人层面;首先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个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级思维起源于人们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5]。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完成(transact)某些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中际语体系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
2.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该理论采用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主张在新的语言点介绍之后,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也就是说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但未必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语境中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有交流的机会,即Willis所说的use。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并想方设法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此时他们的思维过程与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性练习是不同的[6]。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教授;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机会。学生自由地按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去发展。教师要使外语教学富有教育性,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同时,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学习过程应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要求外语教师学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应用实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具有时代意义[7]。本文以NewHorizonCollegeEnglishBook1Unit1“LearningaForeignLanguage”一课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及其运用。本文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次英语课,是他们由中学的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折点,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来说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同样怀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这篇课文课堂内容设计的好坏、学生的认可度对于他们今后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自己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而作者通过网络学习外语这一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
围绕课文,笔者设计了以下项task-oriented的活动:
Task1:Todaywearegoingtodealwiththetopic“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llofyouhavelearned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forabout10years.AreyousatisfiedwithyourpresentEnglishlevel?Doyouthinkyouareasuccessfullearnerornot?WhatareimportantfactorsinyourEnglish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1分析:这是一个导入步骤,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氛围中。在这一阶段,老师要使所设计的问题尽量贴近本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
Task2:Lookatthetopicinourtext“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ndtrytopredictthecontentofthetext.
任务2分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或任务,即通过标题对课文内容的预测。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测这一阅读技巧的训练,并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Task3:Discussingroups:DuringyourEnglishlearning,haveyoueverbeenhappywithyoursuccessesandcriedaboutyourfailures?Whatareyoursuccessesandwhatareyourfailures?Whatarethecausesofyoursuccessesandfailures?Compareyourswiththeauthor’s.(Thewholeclassmaybedividedinto4~5groups.)Aftergroupdiscussion,eachgrouptriestoreport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andthereasonsofthemintheir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3分析:选择这样的任务作为接触课文前的“热身练习”(Warm-upexercises),是因为它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将他们个人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活的环境与课堂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以前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同时通过与作者外语学习中的得与失的比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对课文的一种深入挖掘。
Task4:Discussingroups:Trytomakealist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learningEnglishthroughcomputercourses.Andthenreporttothewholeclass.(Themoreitemsthegroupmentions,thehighermarksthegroupwillget.)Comparetheitemseachgroupprovides.Thenmakeacomparisonbetweentheitemsyoumentionandthosementionedbytheauthor.
任务4分析: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对于通过网络学习外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教学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同时与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比较,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大量增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供了综合性、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组竞赛的组织方式使课堂气氛紧张、热烈、活跃。
Task5:Nowaday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s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China.Itisbelievedthatcomputerswillsomeda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andperhapswillgraduallytaketheplaceoftheteacher.Whatdoyouthinkofit?Doyoubelievethatcomputerscanandwilltaketheplaceoftheteachersinthefuture?Why?Whynot?/Comp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etweencomputer-assistededucationandteacher-conductededucation.
任务5分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高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创新的内容。整个班级可以分为两大组,以“计算机将来是否可以代替老师”作为正反方的观点,互相展开辩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语言交际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学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双方大辩论的形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发挥。
五、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把语言教学中的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而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在干当中学习”和“以应用为主的语言实践”,因此有利于发展技能。“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根本的区别是把面向书本转为应对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身潜力,表现自己的价值[7]。但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设计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得到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language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
[4]庞继贤.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导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讲究教学语言的“形美”,就要做到:
1.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对偶、排比、拟人、反复、夸张、顶真、互文、摹状等修辞格,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很重视,也很清楚该怎样做,我就不再赘述。其实我们语文老师还可以从相声、小品、快板、演讲、辩论、旁白、解说词等这些重语言表达的艺术门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2.多种句型句式的运用。语文教学语言句式应富于变化,灵活多样,绝不能一成不变,单调乏味。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主动句、被动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长句、短句等等,都可以运用。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时,教师可能会经常说:“同学们一起读!”偶尔这样说无可厚非,但一直用这种固定的习惯句式就不好,可以换成“来,一起读,一、二!”“我们一起读,开始!”“预备起,开始!”等等,长句变短句,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虽然经过认真思考,但还是答错了,教师这时就不要说:“你的答案是错的!”“你简直是胡说!”而最好说:“是这样吗?再想想?”“我不太同意你的意见,再思考思考?”这样把感叹句变成疑问句,句式不同,语气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二)音美所谓“音美”,就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
在道德教育本质与现实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并不是人们现实生活的摹写,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并且用理想的标准对现实行为作出善恶的评价。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并且推动人类向至善的方向前进。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学者提出道德教育现实与超越性本质的立足点是什么的问题。认为,道德的超越性必须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应该使超越性追求与现实性规范辩证统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现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转型道德的“应是”是什么。学者们认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是不容置疑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际关系来强化和维持自身模式运行。市场经济必定要求社会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因此,当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论困惑正是这种体系改组转变的阵痛反映。有学者提出,道德问题必须放在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没有纯粹的道德。还有学者提出,德育的内容不是自身规定的,它首先取决于社会规定。当前市场经济尤其是转型期环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须加以克服。在当今社会背景中,道德教育必须有自身特有的强有力的适应机制。
二、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有学者提出,在建立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以民族化为基础,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道德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其核心是群体价值观。民族性的道德传统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更新,才能逐步建立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不仅应该重视其内容,更要注意其方法。从总体来看,它与西方的理智主义道德教育倾向有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与修炼在道德人格形成中既作为中介和动力又作为评价机制起着核心作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现代转型的社会价值。如果说跨世纪人才素质培养需要立足于民族和传统这块根基上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为这种外在要求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历史证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视民族文化的根基——道德传统,那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说上述观点主要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宝藏的话,那么另一种观点则侧重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消极的。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趋于保守和愚昧,压抑着人的主体精神。尽管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但其意义究竟有多大令人置疑,而且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支离破碎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学者还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分析,认为应该现实地、具体地看待传统,诸如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与儒家文化并非极度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体系是依靠政治制度来维持的,与其说是道德毋宁说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道德教育,决不能在现代道德及其教育体系中简单位移传统道德教育。
尚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全盘否定或接受都是不妥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现实条件,即便是精华部分尚有现实的可行性以及方式、方法问题。不能因为西方有学者“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而“弊帚自珍”,也不能因为有人“否定”而“全盘抛弃”。应该从现实社会条件出发,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道德内容,而且现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会开在由传统道德教育这棵树根生长出的枝条上,关键是“改良”和“嫁接”。此外,有学者提出应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内容和方法,其中的合理性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三、对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
大多数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及其研究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学者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历史性概念,作为历史的是可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是道德的永恒精神即自律精神,人类自律是超越自然性的自由。而具体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是可变的。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尽相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另外,就其可变而言,其变化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定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总是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的反映。我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既不可能跳越西方工业化所走过的道路,又应当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偏差。有些学者研究并阐发了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发展变化的,它与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相对应。60年代以来,道德理论及其教育中的否定极权主义和相对主义与二战后人们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有关。而60年代以后的主情道德教育又是与民主化运动、人本主义等密切相关的,出现的反对灌输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微观操作模式研究,也是与之一致的。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反对价值观念自由,“回归规范教育”的动向特别值得引起注意。
四、关于德育的现实操作与德育学科的理论建设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文章的“文眼”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条途径:
1、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题目就是文眼。作者说古论今,贯通中外,“思接千载,不能状其远;视通万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这一文眼贯穿起来,生发开去,显得井井有条,形散神聚,真是“群言虽多,而无倒置之乖;众理虽繁,而无焚丝之乱。”
2、从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绿》,“惊诧”二字即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从结构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结构中,含而不露,不细心领会与反复琢磨,往往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纪的《三峡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灯光、月光“三光”来布局谋篇,独运匠心的。文章写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写了晚上的灯光和月光。这不同时间的光又与不同景物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三峡风景图,避开了他人注重奇峰险滩、浓雾高猿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明快、热烈、幽静的境界,一扫“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凉气氛,代之以清新、热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独辟蹊径地写出了颇具个性的三峡风光,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这“三光”也就堪称《三峡之秋》的文眼了。
如何充分发挥“文眼”在教学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整体感知,探测文眼(学生预习自学)。
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叫学生在预习中自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一文,文章紧紧围绕社稷坛的“五色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展开丰富的联想,抒发广阔的情感。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没有泥土所代表的土地,就没有人类文明;再从沃土的来历,想到应多么感念世代劳动人民;第三个层次由“五土”想到“五方”、“五行”、“五音”…从而想到古代思想家对民族文化的贡献;第四个层次从社稷坛为什么以黄土居中,想到黄土高原、黄河和黄帝,进而想到由它所象征的中华民族;接着进一步从五色土坛想到了国土的统一;最后,作者激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做一个历史悠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应该安排好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五色土”而生发的联想。由此可见,“五色土”便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了。这一步应让学生在预习中把握文章的梗概,在总揽中探测文章的文眼,明确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些步骤和过程,应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
2、部分探究,揣摩文眼(教师课堂点拨)。
这一步在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找出文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点拨,以“文眼”切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而后巧设铺垫,顺路拓出,启迪学生循路入境。在重点部分还要反复揣摩,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醉翁亭记》就是以“乐”为文眼的,文章由“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一直写到“与民同乐”,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写得严谨而精巧。
总结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眼方面,有如下方法:
①以题统文,揣摩文眼--即从题眼入手,以题眼收束,始终抓住题眼,统摄全文。
②中心拓发,揣摩文眼--即从篇中之眼入手,然后向两头拓展开去,启迪学生的思路和联想。
③首末夹击,揣摩文眼--即先抓住文章首末之“眼”,然后向中间夹击,探究旨趣。
④求本溯源,揣摩文眼--即从篇末之“眼”入手,调动学生感官,妙悟作者情感,逆路发散,沿波讨源。
⑤逐层深入,揣摩文眼--即抓住篇首之“眼”,居高临下,鸟瞰全文,逐层探究,理清脉络。
⑥循因索果,揣摩文眼--即从揭示文章因果关系的文眼入手,设疑铺展,启迪学生循路入境,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
⑦举一反三,揣摩文眼--即以多篇文章的文眼为诱发点,以教师示范性的精讲为聚光点,迁移知识面,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⑧图示诱导,揣摩文眼--即用图表,符号、文字等,设计出整篇课文的框架网络图,诱导学生自读,自说,自思,自找,自查,自填,自结,按图索骥,求本溯源,再现和强化文眼在课文中的妙用。
3、回归整体,反刍文眼(师生共同总结)。
这一步是在学生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进一步解“为什么”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也关系到对文章写法的深入探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再次去品读全文,反刍文眼,回归整体,妙悟全文,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总体印象的把握。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写了三次“笑”,这“三笑”应为此文的文眼。作者第一次写到“笑”:“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什么笑呢?因作者试图在这次游览中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寺僧派小童为其引路,小童以持斧击石的方法,“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让作者辨别这里的石音,然而作者听到的只是和普通石头一样的“@①@①”声。但对小童的活泼天真,不辞奔波,热情介绍,作者还是报以微笑。所以这次“笑”只是应付性的微笑,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并不表示内心的赞同和认可。作者第二次写到笑:“因笑谓迈曰……”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决定连夜“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作一次探险。在夜间,他俩遇到了毛骨悚然的环境氛围。正当作者产生了“欲还”的念头时,忽闻水面上传来“噌hóng@②如钟鼓不绝”的响声。循着音响传来的方向,作者又意外地发现石钟山下到处是石洞和缝隙,微风吹着水波,冲进洞内,与洞壁相撞击,发出“噌hóng@②”之声,犹巨钟鸣响。接着,作者又发现一块“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kǔan@③坎镗@④”的响声,与“噌hóng@②”声相呼应,犹如周景王铸的“无射”钟声,又像魏庄子的“歌钟”鸣响,激越悠扬,美妙动听之至。作者揭开了“石钟山”命名的科学奥秘。所以,这一“笑”,是夜探胜利后充满喜悦激动的欢笑。作者第三次写到“笑”:“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李渤陋在那里?课文最后说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因此,这里的“笑”,与前两次都不同,,它含有“嘲笑”的意思。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三笑”为文眼,统观全文,反复揣摩,使学生从这“三笑”中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构思的苦心所依,作品行文的主旨所在,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笑”的真正原因和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不在于倾筐倒箧,全盘授与,甚至越俎代庖,而在于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因人制宜,循循善诱,精讲点拨。我以“文眼”为突破口,遵循“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为规律的三步组合教学法,深化了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收到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惠州商报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石加空
语言的音美就是音乐美,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押韵等方面。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古代近体诗中的格律诗等。节奏是诗歌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诗歌音乐美的体现。由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等音乐因素,使得诗歌可以吟诵、可以歌唱,体现出自身的语音特点。如叶嘉莹先生说过:“吟诵重视的是声调跟韵律,而讲解所要注意的只是文法跟意义。”平仄的交替出现,使诗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押韵它本身也是节奏化的因素之一,反复出现,把不同的诗行粘成整体,加强诗歌整体节奏感。除此之外,诸如长短句的适当配合,也能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在整体上形成感人的音乐效果。所以,马雅可夫斯基说的:“节奏是诗的基本力量所在。”然而,在诗歌中,节奏蕴含着人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这样诗的音乐美也就得以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美,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如,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全诗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句式长短错落,抑扬顿挫,那沉郁高亢的韵律美更有效地表达出蜀道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诗歌的气势雄壮,而且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对友人入蜀的关切以及自己对唐王朝政治前途的忧患。
2、形美以感目
[摘要]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谚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于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英汉谚语也存在着相同之处。但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提出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英汉谚语有着相同的起源和语言特点。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汉谚语的语言具有简炼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但从具体内容来看,英汉谚语表现了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和文化价值观念。最后指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关键词]谚语;相同点;不同点;融合
1.Introduction
Thedefinitionofproverbby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is“shortwell-knownsayingthatstatesageneraltruthorgivesadvice.”(精练的俗语,或为普遍道理或为劝诫语)WuZhankunsaidthatproverbsarethecrystalofnationalwisdomandexperience.Theyarefrequentlyusedorallyandhand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ndusuallygivepeopleinformationandspeakthetruth.Theyareshortsentenceswithcommonstyle,concisestructure,andvividlanguage.[1]WangQinsaidthatproverbsarethesummingupofpracticalexperiences.Theyaretheoralformsoflanguagethatgivepeopleexperience,adviceorwarning.[2]ThegreatEnglishphilosopherFrancisBacononcesaid:“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
Fromthesedefinitions,wecanseecommoncharactersofproverbs.Proverbsarethecrystalofthenationalwisdomandexperience.Proverbsarecolloquial,sotheyareveryeasytoberememberedandhandeddown.Theyusuallygivepeopleadviceandwarning.
Proverbsarethecreamofalanguage.Languageandculturearetightlyinteractedwitheachother;eachinfluencingandshapingtheother.Languageispartofculture.TheChineselanguageispartofChinacultureandEnglishlanguageispartofEnglishculture.Languageisthecarrierandcontainerofculture.Humanknowledgeandexperiencearedescribedandstoredinlanguage.[3]Asapartoflanguage,proverbscloselyintegratedwiththesocietyandculture.Proverbsreflectmanyaspectsofthenationsuchasgeography,history,religiousfaithandvalues.
EnglishandChinesebelongtotwodifferentlanguagesystems,havinggreatdifferencesintheircultures.Buthumanbeings’commonsocialactivitiesandemotionalreflectionandobservationoftheworldareinmanyaspectssimilar.Sonotonlydifferencesbutalsomanysimilaritiesexisti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Withthecommunicationofworld,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
2.Similarit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
Thesimilarit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mainlylieintheiroriginsandlinguisticcharacters.
2.1Similarorigins
Proverbsareconcise,vividandcommonshortsentenceswhichbeusedandpassedonorally.Theyarethesummingupoftheexperienceintheproductionstruggleandthesociallifeandthecrystalofwisdom.[4]AnEnglishproverbitselftellsusthat“Proverbsarethedaughterofexperience.”Fromthesewecanfind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enjoythesimilarorigin:theybothoriginatefrompeople’sdailylifeandexperience.Specificallyspeaking,theybothcomefromfolklife,mythology,literaryworksandfromotherlanguages.
2.1.1Originatingfromfolklife
Proverbsarethesummaryofpeople’sdailylifeandexperience,andcloselyrelatedtothepracticeofpeople’slifeandwork,revealingauniversaltruthfromdetailssoastoenlightenpeople.Therearemanyproverbsoriginatedfromfolklife.Theyarecreatedbyworkingpeople,suchasfarmers,workmen,hunters,businessmen,army-menandsoon.Theyusefamiliartermsthatwereassociatedwiththeirownfields.E.g.:
Farmers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1)Makehaywhilethesunshines.
(2)Aprilrainyforcorn,Mayforgrass.
(3)肥不过春雨,瘦不过秋霜。
(4)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Workmen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5)Strikewhiletheironishot.
(6)Agoodanvildoesnotfearthehammer.
(7)木匠怕漆匠,漆匠怕光亮。
Hunters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8)Hethatisafraidofeverybushwillneverproveagoodhuntsman.
(9)上山打虎心要狠,下海提龙心要齐。
Businessmen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10)Youpayyourmoneyandtakeyourchoice.
(11)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样待。
Army-mencreatedthefollowingproverbs:
(12)Agoodgeneralmakegoodmen.
(13)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Thesewerefirstusedbyalimitedgroupofpeopleinthesamefields.Becausetheyarephilosophicalcolloquialism,latertheygraduallygainedwideacceptanceandpartlybecamepartofthecommoncornoflanguageandarenowusedinmanyothersituations.
2.1.2Originatingfrommythology
Eachnationhasitsownmythology,fableandallusi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cientGreekandRomancivilizationbequeathmanymythologiesandallusions.Theybecomeoneofthemajorsourcesofproverbs.ThestoriesandheroesinGreekMythology,TheFableofAesopandTheHomerleftalotofproverbs.E.g.:
(14)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Fromthewell-knownstoryoftheTrojanhorsebywhichtheGreekstookthecityofTroy.)
(15)YoucannotmakeaMercuryofeverydog.(FromRomanMythology.Itmeansthatnoteverymindwillanswerequallywelltobetrainedintoascholar).
(16)Thefoxsaidthegrapesweresour.(FromTheFablesofAesop.Itmeansthatonesaidsomethingisbadwhenonecannotgetit.)
Chineseculturecantracebacktoancienttimes.Thereweremanynaturalphenomenonsandourancestorcan’texplainthesephenomenons.Theycreatedthemythologyandfabletoexplainthephenomenon.SomanyChineseproverbscomefrommythologyandfable.E.g.:
(1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from《八仙过海》)
(18)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fromafolklegend)
2.1.3Originatingfromliteraryworks
Many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omefromliteraryworks.Anation’sliterarylanguagesareitslanguage’sginger.Theypromotethedevelopmentoflanguage.Someofbrilliantsentences,plotandhero’snameinliteraryworksbecomeproverbs.[5]
Therearemanygreatwritersinwesternsociety,suchasShakespeare,FrancisBacon,JohnMiltonandsoon.TheyhadmadedistinctivecontributionstothedevelopmentofEnglishliterature.TheirworkswereacceptedandpassedonbyEnglishpeople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ManysentencesbecometheEnglishproverbs.
Shakespeare’sworksarethemostcolorfulliteratureoriginofproverbs.ManyEnglishproverbsarefromtheworksofShakespeare.E.g.:
(19)“Thebiterissometimesbit.”isfromShakespeare’sHamlet.Ittellspeoplethatthosewhodobadthingstootherswillbringthemselvestrouble.
(20)“Allisnotgoldthatglitters.”isfromShakespeare’sTheMerchantsofVenice.Itmeansthatthosewhohaveagoodappearancearenotnecessarilyprofoundorlearned.
Someotherwriters,philosophers’wordsalsobecomeproverbs.E.g.:(21)“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isfromadistinguishedEnglishphilosopherandwriterBacon’sOnReading.Ittellspeoplethatreading,conferenceandwritingcanmakeapersonlearned,sharpandprecise.And(22)“Thechildhoodshowstheman”isfromMilton’sParadiseRegained.
ManyChineseproverbsarefromclassicChineseliteraryworks.Thefourgreatworks:ThePilgrimagetotheWest,TheThreeKingdoms,ADreamofRedMansionsandTheMarshRebellionarethemostpopularclassicsinChina.Suchas:
(23)温故而知新。(Bystudyingtheoldonelearnssomethingnew)---《论语》(SelectedReading)
(2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thewisdomofthemassesexceedsthatofthewisestindividual.)---《三国演义》(TheThreeKingdoms)
(2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Ofthethirty-sixstratagems,thebestisrunningaway.)---《水浒传》(TheMarshRebellion)
(2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proposes;Goddisposes.)---《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
(27)说曹操,曹操到。(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三国演义》(TheThreeKingdoms)
Literature,asamirrorofsociallife,isanothersourceofproverbs.Manysentencesintheseliteraryworksarefullofwisdomandeasytoberemembered,sopeoplelikethemandusethemagainandagain.Atlast,theybecometheproverbsandarewidelyused.Wecansaythatproverbsarethecreamoftheliteraryworks.
2.1.4Originatingfromotherlanguages
Withthecommunicationofworld,nation’sboundaryisbeingbroken.Moreandmorelanguagescontactedwitheachother.Becauseofthegeographyandhistory,Englishwasinfluencedandimpactedbyotherlanguagesinitsdevelopmentprocess.SoEnglishhaveabsorbedagreatnumberofexpressionsofothernation’sculture.Sodoproverbs.ManyEnglishproverbsarefromLatin,Greek,FrenchandChinese.Asthereasonofhistory,mostoftheseloanedproverbsweretransferredintoEnglishandsomemaintaintheoriginallanguages.
ManyEnglishproverbsoriginatefromLatin.E.g.:
(28)Artislong,lifeisshort.
(29)Thewishisfathertothethought.
SomeLatinproverbsaretransferredintoEnglish.ForexampleEnglishpeoplehavegot(30)“Soonripe,soonrotten”from“Citomaturumcitoputridum”.
ManyEnglishproverbscomefromFrench.Forexample,Englishpeoplehavegot(31)“Whenthefoxpreaches,takecareoffyourgeese”from“Quandlerenardsemetaprecher,gardeauxpoules”.
Englishproverbsalsocomefromforeignwriters’works.Forexample,(32)“Constantdrippingwearsawaythestone.”isfromRomanpoetOvid.
Chinesepeoplehavealsogotsomeproverbsfromotherlanguages.Suchas
(33)“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isfrom“Thegrapesaresour.”
(34)“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isfrom“Hewholaughslastlaughsbest.”
(35)“条条大路通罗马”isfrom“AllroadsleadtoRome.”
ThesehavebeenacceptedbyChinesepeopleandbecomeChineseproverbs.
Fromabovewecanfindout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havesimilaroriginsfromfolklife,mythology,literaryworksandfromotherlanguages.FromthesesimilaroriginswecanseethatEnglishandChinesepeoplehavesimilarsocialactivitiesandemotionalreflectionandobservationoftheworld.
2.2Similarlinguisticcharacters
Proverbsarecreatedbycommonpeopleandorallyhand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gainandagai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conciseandvivid.
2.2.1Conciseness
Thecleanestwaterisspring;themostrefinedwordsareproverbs.Proverbdictionisneatandsimple.Proverbsusethefewestwordstoexpressthecontents.Theyareconcise,condensedandcompact.Mostof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simplesentences.E.g.:
(36)Easycomeeasygo.
(37)Nopainsnogains.
(38)人勤地不懒。
(39)人心齐泰山移。
Proverbsaresimpleandshortsentences,sotheycanberememberedandhand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
2.2.2Vividness
Proverbsuserhetoricaldevicestoattractthereadersdeeply.ManyChineseandEnglishproverbsusethesamerhetoricaldevicessuchassimile,metaphor,repetitionandhyperbole,etc.
Simileisusedveryfrequently.Itisafigureofspeech,inwhichamoreorlessfancifulorunrealisticcomparisonismade,using“like”or“as”.[6]Herearesomeexamples:
(40)割麦如救火。
(41)剩秧如剩草,缺秧如缺宝。
(42)Agoodfriendisasthesuninwinter.
(43)Ablackplumisassweetasawhite.
Metaphorisafigureofspeech,whichconciselycomparestwothingsbysayingthatoneistheother.[7]Itdoesnotliterallydenoteinordertoimplyaresemblance.E.g.:
(44)Timeisfatheroftruth.
(45)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46)一寸光阴一寸金。
(47)谎言怕真理,黑暗怕阳光。
Repetitionisanotherrhetoricaldeviceusedtoexpressstrongfeelingsoremphasizesomemeanings.E.g.:
(48)哪个老虎不吃人,哪个地主不狠心。
(49)Manylords,manylaws.
Gorkysaidthat,“Thetrueartisauthorizedtoexaggerate.”Hyperboleisanexaggerationusedtogiveemphasisandstrikethereadersdeeply.E.g.:
(50)Athousandyearscannotrepairamoment’slossofhonor.
(51)谷子栽得稀,不够喂小鸡。
Theexaggerationisnotfalse.Itcomesfromthetruefeelingsandbasesonreality.[8]
Apartfromtheaboverhetoricaldevices,thereareotherdevices.TheyareAntithesis,Synecdoche,Personification,etc.
Theuseofrhetoricaldevicesmakesproverbsfresh,humorous,implicitandfullofwit.
Though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enjoythesimilarorigins,theyalsohavedifferencesintheirdetailedcontents.Wewilldiscusstheir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differentgeography;differenthistorycustoms;differentreligionsanddifferentvalueconcepts.
3.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
Languageisstronglyinfluencedandshapedbyculture.Languageisthemirrorofculture.Itcanrepresenteveryaspectofculture.[9]Proverbisanimportantpartofanationallanguageandtheyreflecttherelationbetweencultureandlanguage.Differentnationshavedifferentculture.Generallyspeaking,themajordifferenceslieingeography;historycustoms;religionsandvalueconcepts.Asaresul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differentinthedetailedcontents.
3.1Reflectingdifferentgeography
Anation’sgeographicalenvironmentisaframeworkinwhichalanguageandculturehavebeendeveloping.Thegeographicalfeaturesofacountryareinevitablyreflectedinthenationallanguageingeneralandproverbsinparticular.[10]
EnglandisanislandcountryandlocatedinthewesternseasideofEurope.Englishpeoplelivebyseasideandtheirlifecannotdowithoutsailingandfishing.Somany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seaandsailing.E.g.:
(52)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
(53)Allatsea.
(54)Beingonthesea,sail;beingontheland,settle.
(55)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navigationmark.
Chinaisanagriculturecountry.Everyfeudaldynastypaysmuchattentiontoagriculture.Agricultureisthefundamentalandcrucialtrade.Sotherearemanyfarmingproverbsaboutagriculture.FarmingproverbsconstitutealargepartofChineseproverbs.TheyarethecrystalofagricultureexperiencesofChinesepeople.Itcanbeseeninthefollowingexamples:
(56)春雨贵如油。(Rainduringspringtimeispreciousasoil.)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apansows,soshallhereap.)
(58)人勤地不懒。(Ifmanisdiligent,soilisnotidle.)
(59)瑞雪兆丰年。(Asnowyear,arichyear.)
(60)一粒下地,万粒归仓。(Fromonegrainsownintotheearth,onethousandgrainswillspring.)
(6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Ancestorsplanttreeswhiledescendantsenjoythecoolunderthetreeshade—enjoyingthefruitsoflaborofone’sancestors.)
Fromabove,wecansee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irdifferentgeographicalconditions.Englandisanislandcountry,somanyEnglishproverbsareabout“sea”,“fish”,“ship”andsoon.WhilemanyChineseproverbsareaboutagriculture,suchas“豆”,“雪”,“仓”,“地”,etc.
3.2Reflectingdifferenthistorycustoms
Eachnationhasitsownhistory.Sinceproverbsarehistoricalproducts,theymayreflectsomeaspectsofthenationalhistory.
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thehistoryofEngland.E.g.:(62)“Itisashardtopleaseaknaveasaknight.”AknightreferstoamangiventherankofknighthoodbytheBritishmonarch.TherearemanylegendsabouttheEnglishknights(e.g.:KingArthurandhisgreenknights)intheancienttimes;and(63)“Fromwhippingposttopillory.”Awhippingpostisaposttowhichapersonwastiedforapublicwhippingandapilloryisawoodenframeworkwiththreeholesintowhichtheheadandhandsofanoffenderwereloked,exposinghimtopublicabuseandridicule.[11]
Chinahasalonghistory.Thereisthousandsofyears’feudalsocietyinChina.Peoplewerebondedbytherankofclass.Therulersexploitandbullythepeoplecruelty.TherearemanyChineseproverbsaboutfeudalandgenderdiscrimination.E.g.:
(6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Themagistratesarefreetoburndownhouses,whilethecommonpeopleareforbiddeneventolightlamps.–Thepowerfulcandowhattheywant,theweakarenotallowedtodoanything.)
(6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ehindthereddoorsmeatandwinegotowastewhileoutontheroadsliethebonesofthefrozen.)
(66)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acockandfollowthecock,marryadogandfollowthedog.—Followthemanyoumarry,behefowlorcur.)[12]
Fromabovewecanseethat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differenthistory.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kingandknightwhile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Chinesepeople’sgrudgeandresistancetorulers.
3.3Reflectingdifferentreligions
Religionisaveryimportantpartofculture.Differentreligionsreflectdifferentculturalcharacters,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sanddifferentculturaltraditions.Religionisaculturalphenomenon.Proverbsarecloselyrelatedtotheculture,soproverbscanreflectthedifferentreligiousfaith.[13]
EnglishpeoplebelieveinChristianityanditisthemostinfluentialreligioninthewest.ManyEnglishproverbsreflectEnglishpeople’sreligiousfaithandmanyofthemareabout“God”,“devil”,“heaven”,“church”,“cross”and“hell”.E.g.:
(67)Aspoorasthechurchmouse.
(68)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
(69)ThedevilcanciteScriptureforhispurpose.
(70)Bettergotoheaveninragsthantohellinembroidering.
(71)ThewaytoheavenisbyWeepingCross.
TheproverbsaboveareapparentlyrelatedtoChristianity,becauseinthem“God”,“devil”,“heaven”,“church”,“cross”and“hell”appearwhicharetheembodimentsofChristianity.
Incontrast,BuddhismisthemostpopularreligioninChina.ManyproverbsareaboutBuddhismsuchas:
(72)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Neverburningincensewhenalliswell,butclaspingBuddha’sfeetinanemergency.)
(73)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Afugitivemustbelongtosomeplacethatcanprovideclues.)
(74)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Likeaclayidolfordingariver--hardlyabletosaveone.)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ThebutcherwholaysdownhisknifeatoncebecomesaBuddha.)
Theseproverbsareabout佛,和尚,庙and菩萨。ThedoctrinesofBuddhistadmonishpeopletodogooddeedsandsotheycangototheheavenaftertheirdeath.TaoismcomesnexttoBuddhisminChina.ThereareproverbsaboutTaoismsuchas
(76)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7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etc.
EnglishandChinesepeoplehavedifferentreligiousfaith.Differentreligionsleadto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hristianityisthemainreligion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somanyEnglishproverbsarerelatedto“God”.WhileChinesepeoplebelievedinBuddhismandTaoism,somanyChineseproverbsareabout“佛”and“道”。
3.4Reflectingdifferentvalueconcepts
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valueconceptsmainlylieinindividualismandcollective.
Westernersbelievethateverymanisequal.Theyaspiretofreedomandequality.ManyEnglishproverbsshowAmerican’sadvocatingoffreedomandindividualism.E.g.:
(78)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
(79)Hehelpslittlethathelpsnothimself.
Thesetwoproverbsillustratetheindividualrole.Thewords“themselves”and“himself”showthatindependenc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irlife.
(80)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
(81)Ifyouwantathingwelldone,doityourself.
Thesetwoproverbsattachimportancetoindependenceandself-reliance.Self-relianceimpelspeopletocreateopportunities,seekcompetitionandbereadyforrisks.
(82)“Itisthesqueakywheelthatgetstheoil.”givesprominencetotheindividualism.
(83)“Everymanafterhisfashion.”laysstressonindividualdifferences.
Onthecontrary,Chinesepeopletakemodestyasvirtue.Theyrespecttheoldandtakegoodcareoftheyoung.Theircharacteristicsare“justiceandhumanity”,“modesty”and“love”.[14]Chinesepeoplepaymuchattentiontocollectivismandthinkhighlyoftheroleofgroups.Theylaystressonhelpeachotherandrelianceeachother.Theyalsopayattentiontotheharmonioushumanrelationshipandtheytrytosavetheotherside’sface.ManyChineseproverbsreflectthistrend.[15]E.g.:
(84)“孤树结成林不怕风吹,滴水集成海不怕日晒。”showsthestrengthofcollectiveorunion.
(85)“四海之内皆兄弟。”reflectstheimportanceofmutualhelpandreliance.
(86)“相互协助事好办,各自揣私心事难成。”laysstressontheharmonioushumanrelationship.
(8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suggeststhatpeopleshouldsavetheotherside’sface.
Thereareexceptionsthatareoppositetothemainstream.SomeEnglishproverbsalsoreflecttheimportanceofcollectivism.Forexample,(88)“makeyourselfnecessarytosomeone.”Chinesetraditionalvalueconcepthasbeengreatlyimpactedwiththeinputofindividualism.(89)“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iscontrarytoChinesecollectivetendency.Inspiteoftheseexceptions,theirmainstreamsarenotchanged.
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havemany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Withthecommunicationofworldculture,proverbswillbreaktheboundaryofstatesandnations,promotetheculturalconvergenceandachieveinterfusio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constantly.
4.Permeationandinterfusion
With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disseminationofinformation,the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amongcountriesareexpanding.Thecontactamongstatesandnationsismoreandmorefrequent.Differentnationalculture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Culturalconvergenceisdirectlyreflectedintheintegrationoflanguage,atthesametimetheinterfusionandchangingoflanguagereflectandrecordtheevolutionofculturalconvergence.[16]Proverbisthecrystaloflanguage.Ithasnoexception.
Thecommunicati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ismoreandmorefrequent.Thesetwoculturesaffectandpermeatemutually.EnglishabsorbmanyChinesewords,andagreatnumberofEnglishwordsalsoenterintheChineseculture.Forexample:
(90)“以眼还眼,以牙还牙”isfrom“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
(91)“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isfrom“Hewholaughslastlaughsbest.”
(92)“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isfrom“Sourgrapes”andsoon.
(93)“Distantwatercannotquenchafirenearby”isfrom“远水解不了近火”
(94)“Don’tclimbatreetolookforfish.”isfrom“勿缘木求鱼。”
(95)“Takeawayfuel,takeawayflame.”isfrom“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96)“Thetruthbyincessantendeavors.”isfrom“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RecordsoftheHistorian)
(97)“Betterreturnhomeandmakeanetthanlongforfishbythewaterside.”isfrom“临渊而捕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HistoryoftheHanDynasty)
FromaboveproverbswecanseethatmanyChineseproverbsbecomeEnglishproverbsandChinesepeoplealsoacceptalotofEnglishproverb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constantly.
5.Conclusion
Proverbsarethecreamofalanguage.Theyarecloselyrelatedtoanation’scultureandenjoygreatculturalvalues.Theyreflecttherelationbetweencultureandlanguage.Eachnationhasitsowngeography,history,religionandsocialattitude.Becauseoftheculturalgeneralitiesanddifference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havetheir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Theyarepermeatingandinterfusingeachother.Soacomparativestudyofthemcanhelpustolearnalanguagewellandunderstandthetruemeaningofother’swordin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References
[1]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P6
[2]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P8
[3]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8-19
[4]成志伟.中华谚语大观[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P1
[5]胡文仲主编.平洪,张国扬著.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139
[6]TomMcArthur,RoshanMcArthur.OxfordConciseCompaniontotheEnglish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P550
[7]同[8].P374
[8]同[2].P54
[9]同[3].P19
[10]同[3].P192
[11]同[3].P198-199
[12]武世花.英汉谚语对比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3.4.P50
[13]同[5].P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