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疗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再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其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操作规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的时间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竹罐上出现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卫生纸擦净后再吸再拔。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药巾冷了再换热的药巾(药巾为干净的毛巾浸于上述药液,捞出拧半干即成)。疗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药液熏洗患处。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适用于:滚克(类风湿关节炎)、隆芡(痛风)、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壮族民间早已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
二、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中国壮医学》指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1]。即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发挥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改善痹证患者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证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调节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甲襞微循环对上述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药罐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不但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同时温热刺激扩张局部血管,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也有利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局部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处方遵循辨病施治原则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原则处方。如治疗滚克(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宽筋藤、山霸王、铁包金、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了刁竹、轮叶木姜子、肿节风、银花藤、千斤拔、土茯苓等;治疗隆芡(痛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肿节风、阴阳莲、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两面针、忍冬藤、路路通、透骨消、鸡胶骨、过江龙、鸡血藤、钩藤、桑叶、生大黄、黑山栀、桂枝、青蒿等;治疗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九龙藤、过江龙、麻骨风、宽筋藤、肿节风、山霸王、红鱼眼、了刁竹、透骨消、伸筋草、骨碎补、藤杜仲、川断、牛大力、藤杜仲、飞龙掌血、鸡血藤、川芎、牛膝等。
四、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用药特点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为外治法,用药量较大,一般为口服煎剂的4~5倍。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病用药外,在药性及常用药物上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多合用辛性药物,如丁香、白芷、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等。在需散寒止痛的证候中,辛性药物的使用尤为必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性物质,易于被皮肤吸收,适合于皮肤给药[2];二是祛风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千斤拔、秦艽、荆芥、防风、古羊藤、鸡骨香、八角枫、钻地风、半枫荷、雷公藤、宽筋藤、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青风藤、吹风散、九龙藤、麻骨风等;三是除湿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土茯苓、金钱草、车前草、萆薢、薏仁、石上柏、肾蕨等;四是散寒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山霸王、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桂枝、良姜。这与药物竹罐疗法促进代谢、改善营养、拔毒消肿、通调龙路火路的作用优势是相辅相成的。:
五、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应用及研究评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可喜的的进步,但治疗标准不统一,特别是疗效判定不一致,造成治疗结果的可信度低,因此,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对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化研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规范一些有效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方剂,通过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文献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从临床角度、生活质量及患者评价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统一其分型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达到治疗及用药规范化、评价客观化的目的。从而制定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规范技术,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1.2诊断标准: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1.3方法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20mg,每天一次口服,睡前服,2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抽空腹血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肌酸磷酸肌酶CPK,伴有高压、冠心病、糖尿病者继续服用降压药、硝酸脂类药及降糖药。
1.4疗效判定 按卫生部心血管药物实验指导原则评定疗效:①显效:TG下降≥40%,TC下降≥20%,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0.26mmol/L;②有效:TG下降0—40%,TC下降≥10%—20%,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0.10—0.26mmol/L;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P<0.01,P<0.05
2.2治疗1月后降血脂的疗效
2.3治疗2个月后降血脂的疗效
2.4不良反应
有1例出现轻微的ATL升高,占2.33%;2例出现便秘,占4.65%,均在停药后1周恢复正常。治疗前后CPK、肌酐、尿素氮均无显著变化。
3讨论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倍受关注和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疾病。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或与其他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23],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4],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0g,香附10g,乌药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叶10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气滞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坠胀或痛连者加川楝子15g,乌药10g;胀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参15g。总有效率为91.67%。
1.1.2自拟方加减王冬梅等[8]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止痛务求从宫治心”,认为原发性痛经除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外,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视。运用自拟宁心缓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腹泻者加砂仁、白术;腰痛明显者加杜仲、菟丝子。每于经前1周口服,连服3个疗程,效果显著。张树琴等[9]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分别用自拟痛经方艾附暖宫汤;八珍益母汤加减治疗本病96例,总有效率为95.83%。秦婵娟[10]用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经前胸胁胀痛加柴胡10g,青皮、陈皮各10g,川楝子10g;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加乌药10g,吴茱萸10g,干姜10g;腰痛加桑寄生20g,续断20g,羊藿3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陈皮10g;腹痛剧烈,服上药5剂仍不缓解,加血竭3g。经前7d,连服7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5%。
1.1.3按周期辨证论治夏桂成[11]教授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加强排卵之后的功能,杜绝瘀浊的产生,预防痛经的发作,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强调治疗重在经间排卵期,此期使用补肾调气血的方法,常用验方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等)。经前阳长时的治疗尤为重要,要养血补肾,扶助阳长,常用右归丸加减服至经潮时停服。经期立专方痛经汤(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广木香、延胡索、续断、杜仲、益母草、茯苓),临床获效显著。
1.2专方验方刘书婷[12]用妇乐汤口服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于经前3d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用,6d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0%。李来平等[13]用补肾法治疗痛经191例,主方益肾调经汤,肾虚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加山楂,总有效率81.2%。潘彩萍[14]认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痛经的主要病机,予自拟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126例,总有效率88.16%。
1.3成方治疗叶玲玲[15]用女金胶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肉桂等23味中药)治疗痛经30例,总有效率96.67%。赵薇[16]用归芍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总有效率97.06%。陈磊等[17]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每次1支,2次/d,连续服至月经来潮第1或第2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2%。
2外治法
赵宁社[18]以痛经散敷脐,月经前3d敷用,治疗痛经150例,总有效率100%。孙立虹等[19]取神阙隔盐灸,取关元隔姜灸,治疗辨证属寒凝气滞或肾阳虚者36例,痊愈9例,总有效率97.23%。郑玉敏等[20]以针刺配合艾灸,取关元、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经至时停止,36例共治疗3个周期,总有效率94.44%。信妙鸾[21]以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气滞血瘀型取交感、子宫、皮下、卵巢,配肝,气血亏虚者取子宫、肝、肾、内分泌,配交感、神门,以王不留行粒贴压,总有效率99.66%。张琴明等[22]于冲、任、督三脉及膀胱经施推拿手法,使滞于胞宫的瘀血消散,气血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钟文元[23]用足部反射疗法,采用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胸、上下身淋巴结、腹股沟、脾及内分泌、免疫系统反射区,治疗痛经83例,痊愈15例,总有效率100%。
3结语
对于本病,中医治法众多,临床疗效较好。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脾、肾虚之别,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异,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临症之时,应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缓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5.
[2]JamiesonDJ,SteegeJF.Theprevalenceofdysmenorrhea,dyspareunia,pelvicpain,andirritablebowelsyndromeinprimarycarepracticesJ[J].ObstetGynecol,1996(87):55.
[3]DavisAR,WesthoffCL.PrimarydysmenorrheainadolescentgirlsandtreatmentwithoralcontraceptivesJ[J].JPediatrAdolescGynecol,2001,14(1):3.
[4]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5(4):21922194.
[5]刘馨.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4):65.
[6]王萍,张兰柱.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287.
[7]齐津丽.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23.
[8]王冬梅,闫宏宇.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7,25(6):6566.
[9]张树琴,李津鹏,安峥嵘.辨证治疗痛经96例[J].陕西中医,2005,26(5):396397.
[10]秦婵娟.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10):28.
[11]夏桂城.中医临床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
[12]刘书婷.妇乐汤治疗痛经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30.
[13]李来平,孙家荣,高云.益肾调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9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医,1996,9(2):73.
[14]潘彩萍.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3):47.
[15]叶玲玲.女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3):3.
[16]赵薇.归芍合剂经前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5,15(6):23.
[17]陈磊,潘碧琦,陆强益,等.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5):2223.
[18]赵宁社.痛经散敷脐治疗痛经1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43.
[19]孙立虹,杨继军,佘延芳.神阙隔盐灸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689.
[20]郑玉敏,王晓滨,王东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23.
化疗药物能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已成为血液肿瘤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治疗中引起的恶心呕吐副作用,常使病人感到痛苦,且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呕吐引起脱水、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反应,严重者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化疗不能顺利进行。目前,虽然临床有新的止吐药,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化疗病人仍会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因此如何减轻病人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对改善血液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本人根据临床实践围绕化疗前后如何做好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与护理同仁共同探讨。
1化疗前期护理
1.1作好护理评估当病人被确定需化疗时,化疗之前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性别、年龄、心理状态、体质状况及疾病史作初步的分析评估。一般来讲,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少发生恶心呕吐,这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女性病人较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了机体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尤其是曾有妊娠剧吐的病人化疗时较易恶心呕吐。老年患者呕吐率高,这是因为老年人胃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紧张度减低,胃排空慢,胃内残留量增加,胃内压增高所致①。另外,体质虚弱和前次化疗后恢复欠佳以及有胃肠疾病的病人均较易发生呕吐。因此,针对情绪化的女病人应尽可能住单独病房或安排在小病房内,且病房内其他病员恶心呕吐症状较轻,以防相互影响,加重症状。
1.2了解化疗经历护理人员对病人是初次化疗还是曾经接受过化疗,用过何种止吐药,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应有所了解。通常在化疗中曾经有恶心呕吐经历的病人,对当时机体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受流下深刻的印象,在化疗未开始前已有恶心呕吐前期症状而畏惧化疗。而初次接受化疗病人此症状较少出现。所以,对曾经接受过化疗的病人,要强调化疗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熟悉化疗方案不同化疗方案、不同剂量、不同药物,导致病人呕吐的程度也不相同。联合化疗与单一化疗、大剂量与小剂量、高度致吐药与低度致吐药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更易发生恶心呕吐。化疗药致吐是由于药物刺激脑部呕吐中枢,产生5-羟色胺、多巴胺等致吐神经递质而导致呕吐。其次,化疗药引起的胃畅道反应刺激髓质的呕吐中枢也可引发呕吐。临床上联合化疗方案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柔红霉素、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药物等,病人的呕吐症状均较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化疗期间的呕吐反应,及时作好相应的护理。
1.4掌握心理护理对首次接受化疗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解释化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病人了解有关知识,但不必过于强调对待恶心呕吐的方法处理,以免人为造成病人紧张心理,产生不良效果。曾经化疗但呕吐较剧烈的病人,往往在未化疗前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分析致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初次复发的病人再次接受化疗时,会对化疗药物治疗疾病信心不足,护士要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次复发的病人情绪相当不稳定,化疗方案也可能会改变,护士应告诉患者,稳定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1.5适当饮食指导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因此,化疗后对机体的损害是较大,病人在接受化疗前可适当的补充营养,鼓励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选择适合病人口味、注意色香味的搭配,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为化疗打下较好的身体基础。
2化疗期间护理
2.1创造良好环境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一些爱好音乐的病人,化疗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病人听音乐时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同时要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如:污物、药物、气味等,尤其是与化疗药稀释后的颜色相同的食物,应尽量避免,以防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护士在施行化疗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恰当、操作规范、准确无误。当病人出现呕吐时,要给予安慰,协助病人坐起,呕吐后帮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
2.2掌握用药时间在睡眠中给药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②。这是因为胃酸分泌随迷走神经的控制而周期性变化,睡眠时胃肠蠕动慢,括约肌反射改变,吞咽活动弱,唾液分泌近乎于停止,所以睡眠中呕吐反射会减弱。因此对呕吐频繁者可采取午睡时给药。静脉化疗于餐后3-4小时用药较适宜,此时胃充盈度小,胃内压力低,发生呕吐症状少。
2.3正确使用止吐药目前白血病化疗最有效控制恶心呕吐的方法是使用止吐剂,止吐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致吐的神经递质结合点,使其拮抗机体的神经受体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的反应,从而抑制呕吐。临床上常用的止吐药物有:呕必停、枢复宁、枢丹、胃复安等。枢复宁等药物高选择地阻断5-羟色胺受体来达到止吐目的,它能有效的预防急性呕吐,静脉推注后30分钟产生作用,此时应注意止吐药起效后方可用化疗药③。胃复安也是临床常用的止吐药,效果不如枢复宁,且反复多次应用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和直立性低血压。超级秘书网
2.4饮食清淡少量化疗时恶心呕吐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抑制消化腺分泌和胃肠平滑肌的蠕动,直接抑制了消化机能,这时患者常无进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护士不必强求病人多进食,饮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并根据病人进食和呕吐的情况给予适当补充水分如:果汁、糖水、盐水等。
2.5观察药物付反应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时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动过速、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嘴唇干燥、唾液粘稠、尿色暗黄、极度口渴等脱水症状。同时止吐药也会产生头痛、嗜睡、肌肉强直等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上述症状,做好详细记录,对症状严重者应汇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对脱水病人要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3化疗后期护理
通常化疗一疗程结束后,恶心呕吐症状也随之消失。但也有个别病人恶心呕吐会延迟发生在化疗后24小时,甚至持续几天。因此护士仍应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劝其适当起床活动,摆脱化疗时不适的阴影,使机体在化疗后能尽快的康复。
参考文献
吾师党中勤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党中勤教授熟读中医经典,精研现代医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擅长肝胆、脾胃病的诊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30载,其中对胆囊息肉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党教授治疗胆囊息肉(直径<5mm)的经验加以整理,以供同道参阅。
1 对胆囊息肉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胆囊息肉没有病名记载,党中勤教授认为,胆囊息肉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之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其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饮食所伤、体质肥胖、肝胆宿疾(如病毒性肝炎、胆囊炎伴结石) 等有关。。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胆腑郁滞,日久气滞血瘀,发为有形之物。胆囊息肉临床表现以胁痛最为多见,《诸病源侯论》有“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与正气交搏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提出该病的发生于肝胆经有关。胆液为肝之生化聚成,生理功能以同行下降为顺,胆汁的储藏排泄为肝的疏泄功能加以调节,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的疏通畅泄。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所以本病病位在胆,病源在肝,胆病应从肝论治。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的升降运动亦有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脾无肝胆不能升清,胃无肝胆不能降浊。因此脾胃有病可以影响肝胆,肝胆功能失调亦可以影响到脾胃,所以临床上胆囊息肉的病人常出现食少,腹胀,这都是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所引起的。
2 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健脾为主
对本病的治疗,党教授常强调中医药疗法,胆附于肝,肝胆因经脉络属,功能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胆胀在发病过程中,往往肝病及胆或胆病及肝,形成肝胆同病。因此,胆病须治肝,治胆须调肝。一是疏肝理气以利胆,若肝郁气滞,症见胁肋胀痛,善太息,暧气不止,纳差胸闷,舌淡,脉弦或沉弦者,此类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焦虑症状。治应疏肝理气以利胆,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药用柴胡15g枳实12g赤芍15g青皮10g姜黄9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佛手12g。二是疏肝清热以利胆,若肝胆郁热,症见右胁灼热而痛,口苦而干,心烦少寐,面赤,头晕目眩,胃院满闷或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应以疏肝清热以利胆,常用左金丸、丹栀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药用:黄连6g吴茱萸3g牡丹皮10g栀子12g柴胡15g黄芩12g郁金15g川楝子9g白芍15g等。
3 灵活辨证 随症加减
胆腑以通为用,治兼和胃通腑,胆气以通降为宜,胃则受纳、腐熟水谷。胆与胃在生理上存在着“胆随胃降”的关系,能共同调畅脾胃肝胆之气机,协同胃腑受纳、腐熟水谷杂志网。胃失和降,则影响胆之和降。反之,胆的病变亦影响胃之和降。在胆胀病变过程中,常出现胃失和降的症状。治疗本病时,应注意降胃通腑,通过恢复胃之通降,达到疏利肝胆气机之目的。临床上,很多患者是以胃脘不适症状反复不愈前来就诊,常伴口苦、纳呆、痞满等症。
若燥热内结阳明,症见胁肋灼热胀痛,腹胀便秘,口苦口臭面赤,午后潮热,舌红、苔黄而干燥,脉弦滑数者,可用大柴胡汤、清胆汤等泻热导滞,通腑利胆,药用大黄6g枳实12g柴胡15g郁金15g莱服子18g延胡索15g白芍15g等。若湿热郁滞肠腑,症见右胁胀满而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粘滞不爽,或身目俱黄,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濡数者,方用茵陈蒿汤、枳实导滞丸等加味以清热利湿,通腑利胆。药用茵陈12g大黄3g栀子9g金钱草15g茯苓15g柴胡12g姜半夏12g郁金15g枳实10g木香10g槟榔15g等。若肝胆气逆,胃肠气滞,症见胁部胀痛,腹胀脘痞,矢气频频,嗳气不止,舌淡,脉弦者,方用六磨汤加减。
4 注重身心调护,与药物治疗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中医药疗法,这种来自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担忧,日久成抑郁状态。进而这种情志的失调又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甚或导致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临床上,党教授很重视对病人的精神疏导,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有严重精神焦虑患者,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宜吃清淡少渣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宜适寒温,避免劳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的身体锻炼能辅助本病的康复。
要做到
“五个注重”:
一要注重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小学生的思想既存在单纯、可塑性强的特点,又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弱点。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要注重班风建设。班级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要注重因人施教,营造温馨班级,
充分发挥学生各自长处,
为班集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当中,促动孩子们在积累个人学识的同时,积极投身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培树自觉主动为大家、为班集体、为社会服务意识。
三要注重言传身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播正能量,
做学生的榜样,
这是师者的天职,更是教师的毕生追求。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要把管理与育人、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育,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要注重正面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任重而道远,
需要体现于日常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工作之中。
教师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使小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
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小培养孩子们开放、创新、竞争意识。
工作中要“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
引导学生一起成长进步。
五要注重实践活动。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堂内外系列实践教育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机缘”,让学生汲取更多的“优良养分”。
诸如开展文明服务、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淬炼学生的品格情操,从而促其不断自我成长,培养出新一代
“四有”新人。
总之,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95-02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荨麻疹病因复杂,可能与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内科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临床表现为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病例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发作时间不定,风团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少数可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慢性荨麻疹治疗较为棘手,其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荨麻疹的治疗主要为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抗生素等。治疗期间症状得以控制,停药后病情复发,长期服药,患者容易耐药。穴位埋线属于中医外治法,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疗效满意,副作用小,被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现综述如下。
1单独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消毒条件下用针具把羊肠线埋藏于穴位皮下组织肌层,羊肠线作为异性蛋白可以提高机体应激、抗炎能力,其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产生对穴位的持久刺激,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姚尚萍等[2]用穴位埋治疗荨麻疹患者,取穴以脊椎旁开2寸,自第7颈椎至第2骶椎,分为5等份,两侧共10个埋线点,并配合双曲池、双足三里穴,根据症状随症加减配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0%。陈峰等[3]采用肺俞穴位埋线治疗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愈率为96%。柏树祥[4]采用足三里、曲池、肺俞、肝俞、脾俞,进行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荨麻疹54例,总有效率为100%。杨素清等[5]以穴位埋线治疗重度慢性荨麻疹,取穴双侧天枢、足三里、血海、曲池、风市、百虫窝、关元、中脘,3周治疗1次,3次为1疗程,治疗第63 d,愈显率为88.3%,观察显示,穴位埋线的远期疗效要优于近期疗效,且以埋线治疗63 d为宜。
2穴位埋线联合内服药物疗法
2.1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疗法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通过调和气血、营卫、经络,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治疗疾病。谭克平等[6]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埋线结合自拟中药方治疗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3.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66%,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34%,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7.59%。吕妮娜等[7]以穴位埋线结合自拟养血消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穴位埋线结合自拟养血消荨汤,对照组口服依匹斯汀,10 mg/次,2次/d,2周为1疗程,2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随访8周,治疗组复发率为20.0%,对照组复发率为75.0%。王军等[8]用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患者50例,予内服中药加味四君子汤及穴位埋线常用取穴: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肺俞、脾俞、气海、大肠俞、肾俞、三阴交、膻中、委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刘艳等[9]用自拟中药益气固表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予自拟益气固表汤加减,同时予穴位埋线:取双侧足三里、血海、膈俞、三阴交加减,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每日1次,祛风止痒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6.1%,对照组复发率为43.8%。
2.2穴位埋线联合西药疗法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减轻变态反应,从而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荨麻疹。杨新利等[10]以咪唑斯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方法:A组口服咪唑斯汀,B组穴位埋线,C组穴位埋线+口服咪唑斯汀,A、C组中咪唑斯汀缓释片,每次10 mg,每日1次。B、C组中穴位埋线均选取曲池、膻中、血海、足三里、膈俞等穴位,总疗程均为60 d,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3.33%,64.29%,89.66%,随访A、B、C组复发率分别为50%,42.86%,22.22%。祝露露等[11]以穴位埋线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穴位埋线+口服氯雷他定;对照组 1:口服氯雷他定;对照组 2:穴位埋线,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 1、对照组 2 总有效率分别为87.0%、60.0%、64.5 %。刘俐伶等[12]用盐酸西替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对照组予盐酸西替利嗪 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78%,并且治疗组明显降低了患者血清总IgE水平。
3穴位埋线联合外治疗法
神阙位居任脉上,任脉为“阴脉之海”,有总任全身阴经脉气之作用,既有回阳救逆、培元固本、益气固脱之功,又有滋肾阴、调冲任、益精血之功。它既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五脏六腑和全身相通,刺激神阙穴对全身可起调节作用[13]。潘文宇等[14]以穴位埋线取穴天枢、水分、阴交、肺俞、胃俞、血海;滑肉门、外陵、脾俞、大肠俞、肩k,中脘、关元、大横、肝俞、膈俞、曲池(以上穴位均双侧)。配合电针脐周八穴-天枢、水分、阴交、滑肉门、外陵(均双侧)为主穴,配穴:足三里、合谷、太冲(均双侧),血海、曲池(均双侧),隔盐灸神阙穴治疗慢性荨麻疹,4周为 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效果显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了慢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赵诅鞯[15]以神阙穴拔罐结合背俞穴取肺俞、膈俞、肝俞、脾俞埋线治疗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总有效率为95.0%。
4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
自血疗法集中医传统疗法的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刺激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使免疫应答,促进细胞吞噬作用及抗体的产生,以抵御外来过敏原的干扰,加速疾病治愈[16]。程孝顶等[17]用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89例,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15天1次,每次10个穴位联合自血疗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 qd及氯雷他定片10 mg qd,均连续治疗45天,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64%、55.05%,复发率分别为19.23%、77.55%,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78%、17.88%。崔文惠等[18]以穴位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予穴位埋线结合自血疗法,对照组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选穴同治疗组,治疗组痊愈率加显效率为89.2%,对照组为63.3%。张晨等[19]用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取穴曲池、血海、肺俞、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在上述穴位施以自血疗法及穴位埋线,总有效率为90%。
5综合疗法
李红文等[20]用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使用西替利嗪片、介苗素针、神道穴埋线,对照组仅使用西替利嗪,用法同治疗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毛虎等[21]以穴位理线联合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用穴位埋线联合咪唑斯汀缓释片及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第2组为咪唑斯汀缓释片,第3组为咪峻斯汀联合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疗程均为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7.5,45.0,60.0%。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联合药物、外治等方法可以加强疗效。尤其是可以通过辨证选穴,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标本兼顾,并且刺激持久,疗效持续时间较长,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善,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742-748.
[2]姚尚萍,韩晓冰,刘红霞.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荨麻疹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3,31(4):43-44.
[3]陈峰,黄懿.肺俞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2):152.
[4]柏树祥.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荨麻疹[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0):16-17.
[5]杨素清,刘江娇.穴位埋线治疗重度慢性荨麻疹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3):237-238.
[6]谭克平,李新伟,吴欣.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4):991-993.
[7]吕妮娜,易海连,张琦霞.穴位埋线结合自拟养血消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3):38-40.
[8]王军,祁原婷,肖 云.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冷性荨麻疹5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2):30-31.
[9]刘艳,耿立东.内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2):17-18.
[10]杨新利,高成业,翟菊敏,等.咪唑斯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2009,31(1):49-50.
[11]祝露露,万兆新,苏同生,等.穴位埋线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92例[J].现代养生,2014,4:75-76.
[12]刘俐伶,麻继臣,王宪灵,等.盐酸西替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总IgE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0):67-69.
[13]黄琼.神阙穴的临床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7):63-65.
[14]潘文宇,刘醒如.埋线加隔盐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91-292.
[15]赵诅鳎刘璇.神阙穴拔罐结合背俞穴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J].中国针灸,2012,32(7):634.
[16]曾裕宏,韦怀籍,祝秀文.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3-65.
[17]程孝顶,路永红,吴波,等.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89例疗效观察[C].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166-167.
[18]崔文惠,容波.穴位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37例[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15-1116.
[19]张晨,李柄楠,唐迪.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6):38.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Headache Syndrome. Li Ying.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Ningnan 615400, Liangshan,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headach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may occur alone, or in a variety of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 On the clinical headaches are divided into: yin asthenia yang resist headaches、congestion headache、upward invasion of liver headache、asthenic yin causing excessive pyrexia headache。Us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n the different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Headache,Differential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Prescription Treatment
1 阴虚阳亢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且胀,多头顶痛为著,眩晕。伴有腰膝酸软,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甚或则恶心欲呕,或兼有胁肋胀。舌质正常或偏红,舌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佐以止痛。
药用生赭石30克,怀牛膝30克,生杭芍20克,生龟板25克,生石决25克,生龙骨25克,生牡蛎25克(以上先煎),寄生20克,杜仲炭20克,天麻1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肾母子相生,且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肾阴不足,木少滋荣,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空所致是证。故以龟板、寄生、怀牛膝、白芍、杜仲炭、滋补肝肾以潜阳;生石决、生龙牡、生赭石、天麻,重镇平阳以熄风;、牛蒡子止头痛。诸药合用,肝肾阴复,肝
阳潜藏,头痛得愈。
2 瘀血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有定处,经久不愈,舌质正常或暗青,舌下系带青紫,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止痛。方用川芎丹参饮加减。
药用:川芎15克,丹参20克,全蝎5克,蜈蚣2条,益母草15克,玄胡2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遵久病入络之古训,宗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旨意,自拟丹参饮。其中,川芎、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血循环及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丹参对改善微循环、加快微循环血流量有明显而肯定的效果,故为主药而命其方;全蝎、蜈蚣通止痛,尤对顽固性头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益母草活血祛瘀;玄胡活血行气止痛,尤其止痛效果显著,作用部位较广泛;、牛蒡子止头痛。诸药相伍,则瘀血得化,脉络得通,头痛可止。
3 肝气上逆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略胀,疼痛每因气郁恼怒等情志变化而增减。伴有胸胁胀闷,时太息,性情急燥易怒,舌苔薄黄,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汤化裁。
药用:柴胡15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川芎10克,生赭石25克,怀牛膝2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0克,15克,牛蒡子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主动,情志调节功能与肝气关系密切,且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气为血之帅。肝脉贯膈,布胁肋,上达巅顶。暴怒伤肝,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血随于上,而发头痛。故以柴胡疏肝汤疏肝理气,加生赭石、怀牛膝重镇降逆,引血下行;苔薄微黄,是气郁化火之象,故加川楝子以清肝热;青皮疏肝理气;、牛蒡子止头痛。合之,使气血调达,归于和平而痛即止。
4 阴虚火旺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且晕,面红是而烘热。伴有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偏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08-03
背景:目前抗肿瘤治疗有肿瘤切除、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基因疗法。外科切除肿瘤组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肿瘤治疗手段。化学疗法是另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是化学疗法选择的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等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常常在高剂量高细胞毒性和低剂量低效率之间进退两难[1],因此靶向性给药系统成为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肿瘤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染色体的改变致使基因故障。尝试修复失活基因的抗肿瘤的基因递送已见报道,且能达成肿瘤细胞对抗肿瘤细胞的致敏性[2],这就是目前的基因治疗方法。综述将就同时给予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抗肿瘤给药系统的载体构建,药物和基因的递送及递送效果。
一、纳米载体的构建
一个优良的纳米给药载体应具有:(1)修正药物的不良药学性能比如低水溶、对生物屏障的低渗透性或在体液中不稳定;(2)提供达到最大药效的合适的药物释放速率;(3)避免在非靶向位点的暴露与相互作用;(4)靶向位点甚至是细胞内靶点的最大化给药。通过组装合成的两亲共聚物(ABC)用于实验药品和制药学上的纳米递送系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合适的纳米共聚物载体的结构灵活性与胶体相比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3]。纳米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iposomes)、胶团(micelles)、纳米球(nanospheres)、类脂质体(niosomes)、纳米胶囊(nanocapsules)、固体脂肪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微乳剂(microemulsions)和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4]。核壳模型是同时给予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给药载体的主要模型,两亲的阳离子外壳包裹疏水或亲水的核心,共同组成给药载体。Lu X等用β环糊精聚乙醇胺共轭阿霉素形成阳离子外壳,含野生型p53基因的质粒形成核心包裹在内,组成同时给药载体[5],是典型的设计给药载体的模式。这种多功能载体在给予阿霉素和pDNA的疗法应用方面有很大前景。Wiradharma N等利用含有3个氨基酸区的两性寡肽(FA32)作为给药载体,同时给予阿霉素和p53的工作,同样也采用核壳模型,得到的FA32载体可作为疏水性的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同时给药载体[6]。Xu Z等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修饰过的叶酸纳米组装载体FNA,包括pDNA和硫酸鱼精蛋白、多烯紫杉醇的浓缩核心,基于DOPE的聚乙二醇硫化物和聚乙二醇硬脂酰叶酸组成脂质包膜[7],更是典型的核壳模型。
二、载体的靶向
载体的靶向包括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肿瘤组织因具有附近的静脉高渗透率导致大分子在肿瘤组织累计的EPR效应,与非共轭的药物相比,与聚合物共轭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块附近达到10~100倍[8],这是抗肿瘤载体的被动靶向的主要方式。Fan H.等设计的同时给予阿霉素和pTRAIL基因的载体就是靠载体的纳米量级在肿瘤组织富集的。
主动靶向较之被动靶向更为有意义,能更加提高载体的靶向性,提高给药效率。肿瘤细胞是快速增殖细胞,会过表达增强营养摄入的受体,包括维生素、糖类、生长因子等[9,10]。当纳米载体表面修饰上这些受体的配体。Kaneshiro T.等利用3代多聚L-赖氨酸聚合物构建了一个靶向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阿霉素和siRNA的共给药平台,可有效靶向过表达整合蛋白的恶性胶质瘤细胞[11]。Patil Y等利用生物素作为靶向受体共轭在载体表面,提高载体对过表达生物素受体的肿瘤细胞的靶向性[12]。
三、药物和基因的递送
在载体的构建中,为了避免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影响,在载体构建时往往将基因和药物的装载分离开来,基因和配合物形成核心,而抗肿瘤药物常常选择和包膜共轭的形式来完成载体的构建。大多数的同时给药载体都选择了这种方式来隔离基因与抗肿瘤药物。Fan H.等构建的同时给予阿霉素和pTRAIL基因的载体就选择了由pTRAIL基因形成载体核心,而阿霉素与包膜上两性分子共轭[13]。Lu X.等设计的载体也是将阿霉素和包膜组分共轭,然后p53质粒单独作为核心[5]。所有的基因(pDNA、siRNA)都是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是药物的身份就不是那么固定了。有研究者在构建载体时同时将基因和药物作为核心,而不采用药物与包膜共轭的方式。比如Xu Z.等构建的FNA载体,先将pDNA和硫酸鱼精蛋白形成共聚物,然后再与多烯紫杉醇共同形成浓缩核心,最后核心与包膜组成完整的共给药载体[7]。目前这类载体并不多,但是这类载体的前景却是非常好的,因为一个载体就可以灵活地递送不同的药物,而不用考虑药物的亲疏水性。
四、递送效果和疗效
出诊时间:东院(第一附属医院)每周一、四、五上午;西院(第二附属医院)每周二全天
地址:广西南宁市双拥路6号
邮编:530021
个人简介: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已50年,主要专业是内分泌代谢病,对糖尿病有较深造诣,对热带地区糖尿病流行分型诊治有较深临床研究及丰富临床经验,是广西内分泌代谢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任广西医科大学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1、2、3、4、5届委员,糖尿病分会1、2届委员,广西医学分会理事,广西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内分泌学会第1、2届主任委员,第3届荣誉主任委员,广西糖尿病学会荣誉主任委员,广西糖尿病康复促进会会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杂志》7、8届编委,《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实践医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工作。半个世纪亲自带队到基层防病治病和调查研究,多次到欧洲、印度、日本及香港地区讲学及学术交流。专期担任干保工作,对老年保健有独到见解。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甲状腺肿流行区与非流行区的甲状腺功能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和开发中成药的研究――番石榴叶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有降糖作用的中草药;人胚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的流行和分型研究,药物对IGT专期干预治疗等。1980年以后先后承担卫生部“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及区科委、卫生厅、区教委下达的多项课题,先后十次获省部级“三等”科技成果奖。对糖尿病、甲状腺病防治及老年保健工作有较丰富经验。退休后曾担任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术顾问,至今仍坚持在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工作。
潘时中,64岁。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六上午专家门诊,每周一下午特殊专家门诊。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茶中路20号
邮编:350005
个人简介:1966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本科,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40多年,历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内分泌科科主任、福建医大第一临床学院内分泌教研组主任、福建医大代谢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现任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糖尿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理事、福建省老年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临床与基础杂志》、《国外医学杂志内分泌分册》、《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等杂志编委、审稿专家。近年来,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等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4次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奖,2001年,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发表《内分泌代谢病药物治疗学》专著一本(编委、著者)。
专业特长:内分泌代谢病的诊疗(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垂体病、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
于智敏,43岁。副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主任。
出诊时间:预约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一、病因
1、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牛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分娩时或产后,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感染途径侵入,主要是环境中的非特异性细菌引起,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还有某些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其中有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牛鼻气管炎病毒等。这些细菌可短期或长期存在于子宫内。在发生难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流产时,使子宫弛缓、复旧延迟,均易引起子宫内膜炎。
2、卫生环境不良。牛卧下时牛体被粪尿污染,产房不打扫,造成产房不干净,牛舍不清洁,牛床潮湿,产前牛舍未进行消毒,垫草未及时更换,使垫草发霉。因此要搞好畜舍环境卫生,牛场全面消毒,夏季加强通风,冬季注意保暖。
3、操作不规范。人工授精过程操作不规范,如输精器械对子宫造成损伤,输精次数频繁。人工授精或阴道检查时输精器,牛外,剥离胎衣、整复子宫时术者手臂消毒不严致使病原体进入子宫内引起炎症。
4、继发因素。分娩时各种应激可诱发子宫内膜炎,产后子宫弛缓,恶露滞留,难产,子宫脱出,阴道脱出,胎衣不下等。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感染、胎衣不下及流产等,病牛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数增加,精神沉郁,食欲及产奶量显著下降,反刍减弱或停止,有轻度臌气,拱背,努责,有排尿姿势,从阴道排出乳白色、灰白色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卧地时流出的量更多,伴有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反刍次数减少。子宫角增大变粗,收缩反应减弱,偶有波动感,子宫颈外口粘膜充血,肿胀。
2、慢性子宫内膜炎。包括慢性粘液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粘液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慢性粘液性子宫内膜炎。牛周期不正常或虽然正常但屡配不孕、隐性流产。病牛卧下或时,从阴道排出混浊带有絮状物粘液,含有少量白色絮状物。阴道及子宫颈外口粘膜充血,肿胀,在宫颈口稍张开,阴道底部积聚分泌物,子宫角增大变粗,子宫壁变厚,子宫收缩反应弱。
慢性粘液性脓性子宫内膜炎。主要是分泌物内有多量灰白色或黄褐色较稀薄的脓液。时排出较多,周期紊乱。阴道粘膜和子宫颈内壁充血,子宫颈稍开张,子宫角增大,变厚,收缩反应弱,有分泌物积聚时,有轻微波动感。
3、隐性子宫内膜炎。临床上无症状,周期、排卵正常,但率配不孕或配种受孕后发生流产,时阴道流出的粘液中含有气泡或后流出紫红色液体。
三、治疗
1、子宫冲洗法 用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等冲洗液150-200ml,注入子宫内,将其导出,再灌注,再导出直到排出液体清亮为止。冲洗后向子宫内投入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土霉素、恩诺沙星、青霉素、链霉素、头孢类等,同时肌肉注射氯前列醇,可以加快排出子宫内容物。
2、全身疗法 如果病牛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及产奶量显著下降,反刍减弱或停止等全身症状,尤其是恶露严重化脓和子宫内脓性分泌物较多时,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配合强心、补液、纠正酸碱平衡,防止发生败血症,可用5%或10%的葡萄糖1000-1500ml加维生素C、安钠咖,10%氯化钠1000ml、头孢或青霉素链霉素静脉注射。
3、中药疗法 (1)马鞭草100克,红花40克,益母草130克,生地60克,败酱草120克,用水煎汁内服;
(2)桃仁30克,红花40克,益母草75克,枳实60克,厚朴40克,木香60克,用水煎汁内服;
(3)益母草、野各40克,白扁豆、蒲公英、白鸡冠花、玉米须各25克,加水煎汁,去渣加红糖500克为引,1次灌服;
(4)双花、黄连、知母、黄柏、车前草、猪苓、泽泻、甘草各40克,水煎内服,每日1次,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