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审计质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审计质量论文

篇1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起步较晚,1987年以前还没有通用化、商品化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数企业都为手工记账,直到近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普及、快速推广,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各自为政的单机操作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才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现阶段企业的会计信息反映模式大致分为手工、半手工、自动化和网络化模式,可谓是战国时代,混乱不一。手工方式为传统的记账模式,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半手工模式只是对企业总账模块简单运用,而库存商品模块、固定资产等模块用EXCLE工作表辅助替代,仅仅为了满足报表与报税的简单工作。自动化模式为模块化管理的财务系统软件,为数不少中小企业采用。网络化模式为ERP(企业资源计划),此为财务软件发展趋势,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冲破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一些颇具规模的集团公司及上市公司广泛采用。随着信息化普及发展,税务审计从过去传统意义上账本到凭证的“逆查法”或“顺查法”的税务审计模式必将被淘汰,而会将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分析性复核法和审计抽查法等现代审计方法引用到税务审计中来。但是在会计信息反映模式并存时代,税务审计方法现代化的升级并不代表会计信息质量也能同等提高对应。由于提供会计信息技术的不对称,导致一些税务审计方法无法实施,耗时耗力,影响税务审计质量。

(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与加强税务审计深层次服务

会计信息质量是保证税务审计质量的基石。尽管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反映的模式多种多样,但保证各种会计信息反映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规范性不可或缺,是保证税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核心。会计信息要符合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还要符合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基本特征。譬如要求企业收入按品种、规格分类核算,库存商品需按品种设立数量金额账,会计信息能够准确核算各个品种、规格的盈亏、毛利,对企业各月毛利或高或低,企业应定期分析原因,报税务备案说明。还需说明的如发生外币业务应设外币账薄,应及时准确调整汇兑损益;预提费用应附原因说明;应付账款长期挂账原因说明;企业固定资产计价、分类标准等说明;企业年度重大购销、购置资产说明;主要客户、供应商名单、购销金额诸如此类等较为详尽的企业会计信息资料。防止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避免税务审计变成了记账,把大量时间耗费在了复盘企业会计信息的原貌上。要节省时间与成本,把资源花费在税务管理的漏洞与薄弱环节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我省烟草行业注重会计信息基础工作的建设及管理,从2008年会计核算用友NC5.0版系统上线、2010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到2013年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等,短短几年间,逐步将多个系统融合到一个财务管理平台上,不断规范了会计科目核算口径和方法,增强了多渠道数据查询功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决策层提供较充足的数据支撑,促进企业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管。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准确规范、会计信息及时完整,税务审计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的业务流程,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缺失漏洞和控制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探索企业潜在的税务问题,提出税务预警,防范税务风险,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反之,如果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达不到要求,税务审计简单处理,直接定性企业会计核算不清,税收征管核定征收,一收百了,表面上看税收是应收尽收,但实际情况不尽然,有可能给国家或企业造成损失,造成税企矛盾,达不到税务审计的服务与预警作用。

二、税收管理体制对税收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当前的税收管理体制与税务审计面临的问题

1994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税务局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问题。但现阶段经济发展使企业面临不同的税收待遇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时国税局与地税局文件规定的税收政策不完全一致,致使同为国有企业但归属征管税务机关的不同造成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差别,譬如,有的国有企业所得税隶属国税局管理、有的隶属地税局管理,退休人员的取暖费报销税收规定,就存在国税与地税文件不一致的现象,地税允许直接列支扣除,国税却要求在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超14%标准需纳税调整),企业年金列支也如此类情况等等。同是国有企业因税收管理机关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税收待遇,这些都是税务审计分析中应考虑的因素。尽管如此我们更应增强自觉纳税意识,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和准确理解税收法规,与税收审计经常沟通,避免错过运用税收法规的最佳时机,造成经济损失,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管理信息的共享与税务审计的关系

篇2

(一)审计成本与审计定价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消耗的经济资源是决定产品或劳务价值的客观基础,任何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必须弥补资源耗费并有适度剩余,企业才能正常运转,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便审计异于其他产品或服务,作为一种服务,审计定价也必须大于并反映审计成本,这是会计师事务所盈利的需要。尽管理论界对审计定价是否以审计成本为基础尚无定论,但传统的审计定价理论坚持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审计定价过程中的谈判双方应当考虑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Simmunic,1980)。审计定价必须弥补审计成本并让审计服务供给方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的性质说明,审计定价从内容上应该包括审计成本和合理利润回报两部分。而审计成本又包括审计资源消耗所形成的直接成本和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②,它们成反向变化并形成审计师天然的惩罚机制③(SimunicandStein,1996)。因此无论审计定价与审计成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还是紧密,他们之间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基本关系说明,任何时候审计成本都是审计定价的组成部分,审计定价的任何变动都必须以审计成本为底线,否则就将违背审计市场的基本规律。脱离并远远大于审计成本的审计定价将使审计客户放弃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而低于审计成本的审计定价将使审计的供给动机不足。

(二)审计质量与审计定价审计之所以可增进企业价值是因为它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使经审计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而审计是否能真正增进企业价值又取决于审计质量①的高低。但审计服务是否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强有力的实证证据支持,而规范研究普遍支持审计具有异质性的假设,认为高质量审计服务审计定价较高同时又具有高的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和审计定价间的关系是互动的。首先,审计定价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审计质量。合理的审计定价有利于吸引高素质审计人才和增加可投入的审计资源,投入审计资源越多审计质量越有保障。另外,合理的审计定价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机会成本,从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执业和专注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其次,审计质量反过来又会影响审计定价。审计的预期损失随法律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但审计师追求审计成本最小和潜在对抗“深口袋”责任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努力水平及审计质量,进而增强了审计的保险作用,这都将增加审计成本并最终要求更高的审计定价。显然,审计成本中包括的由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是审计师对审计法律风险所做的预先反映,是对审计师承担审计法律风险的一种补偿,其价值相当于未来可能损失的现值。进一步,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供给和审计客户对审计质量的需求是有限的,有限的审计质量决定了有限的审计定价,同样,高审计质量需要较高审计资源投入,有限的审计定价也限定了有限的审计质量。对于审计师而言,审计师的努力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对等的审计质量水平为限,原因是审计师的努力水平无法观察,审计客户只能依据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来推断其审计服务质量(SimunicandStein,1987),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只有一种,超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审计质量将被审计客户所低估而无法得到补偿;对于审计客户而言,购买审计服务能产生一定的收益,审计客户购买特定质量的审计服务是为了最大化股东收益,而这种收益又源自于审计服务对会计报表的保险作用。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会产生更高的审计保险收益,审计服务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审计客户将更愿意选择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审计成本也较高,当审计保险净收益的增加幅度小于审计成本的增加幅度时,非公众公司将拒绝购买审计服务而公众公司由于受强制审计的制约会转向购买较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因此,审计客户对审计质量的需求取决于审计服务所产生的审计收益与其审计成本(即审计定价)间的大小关系,审计边际收益等于审计边际成本时的审计质量是审计客户需求的最佳质量水平。

二、审计回扣形成的原因Lowballing与审计回扣均指以低于基准价格的审计定价争取审计合约的行为②。在美国,将以低于平均正常价格水平的审计价格争取审计合约的行为称为Lowballing(审计低价进入策略),它反映的是当期实际审计价格和平均正常价格水平间的折扣率。Simon&Francis(1988)从审计师变更角度检验了Lowballing现象,结果表明,审计合约签订第一年的收费水平比正常收费水平低24%,而以后两年低15%,直至第四年才恢复正常。而Srinivasan&Sco(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签约最初两年的折扣率分别为18%和12%,第三年才恢复正常收费水平;在我国,把以低于政府定价的审计价格招揽审计客户的行为称为审计回扣,它反映的是实际收到的审计公费收入与政府定价间的差额,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审计回扣高达40%-60%。Lowballing与审计回扣有着相似的表象和完全不同的实质,表面上两者都是两种价格水平的差额,但Lowballing是审计市场竞争的结果,而审计回扣是政府对审计定价不当监管的结果。Lowballing形成中的两个比较价格即当前实际审计价格和平均审计价格水平都是竞争的审计市场中的实际价格,数据可从公开的渠道取得。而审计回扣形成中的两个价格都不是市场的实际价格,政府定价事先确定且保持不变,实际收到的审计公费收入是政府定价扣除返还给审计客户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后的余额,其数据无法从公开的渠道取得,因此我国的审计回扣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一)Lowballing形成的原因西方学者对Lowballing何以形成有三种不同的解释。Deangelo(1981)将其归因于初始审计启动成本和审计师变更交易成本。现任审计师不用再耗费审计启动成本,相对于候选审计师具有比较优势而可稳定地获取准租金收入,同时审计客户更换审计师又面临着交易成本,这使审计客户对现有审计师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可见,准租金得益于初始审计启动成本和审计师变更交易成本的相对节约,而Lowballing是审计师为获取未来准租金收入的一种必要的先期投入;Chan(2001)指出审计师不是审计价格的设定者,因而需要对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并证明了审计价格直接与同一竞争空间中次优审计师的审计成本相关。他认为,Lowballing现象依存于竞争性审计师的出现,市场中的竞争者越多,Lowballing现象就越明显①;Charles&Martin(1997)则将Lowballing归因于信息不对称,认为审计成本信息在现任审计师和候选审计师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现任审计师拥有成本信息优势因而审计报价更接近实际,候选审计师为获得审计合约其报价必然低于现任审计师从而导致Lowballin生。

(二)审计回扣形成的原因我国审计回扣的形成异于美国Lowballing的形成。首先,我国审计市场不是一个竞争的市场,审计定价由政府规定,在审计定价偏高的情况下,审计回扣是对审计定价偏离市场规律的一种修正;其次,我国审计回扣的形成是缺乏审计法律赔偿责任的结果。审计定价中包含的由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在有法律赔偿责任时终将转化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成本②,而在没有法律赔偿责任时会形成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实利润。在美国,审计定价普遍考虑审计法律诉讼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诉讼爆炸年代,机会成本终究会构成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实成本。但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赔偿机制,从而使机会成本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此为基础通过高回扣来获得审计合约。也就是说,当审计定价由政府决定且相对稳定,当名义上是成本的机会成本构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时,审计回扣就不可避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更高的审计服务利润率,审计回扣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有限竞争条件下摊薄审计服务利润的让利过程,这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经营多样化为审计回扣创造了条件。审计回扣的极端形式是低于审计成本的恶性压价竞争,当审计实际收费低于审计成本时会计师事务所势必亏损,长此以往将无法生存。但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因亏损而倒闭,这就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必然有弥补这种损失的渠道,我们认为,取消挂靠机制后,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是其弥补这种亏损的唯一渠道。

三、审计回扣与审计质量Lowballing是否影响审计质量,监管者和理论研究者的观点截然不同。监管者一般认为Lowballing现象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并影响审计质量。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师责任委员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Lowballing相当于会计师事务所交给审计客户的抵押金,审计客户可以没收抵押金相威胁迫使审计师放弃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从而影响审计质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则明确指出,Lowballing将导致不实审计报告的泛滥,因此监管者禁止Lowballing;而理论界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owballing有利于审计师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Deangelo(1981)的研究表明,Lowballing本身不会有损审计的独立性,它是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得预期准租金的一种竞争性的理性反应,是获取竞争优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LeeandGu(1998)认为,Lowballing所创造的抵押金成为所有者约束审计师的方式,一旦审计师与经营者之间的合谋行为被察觉,所有者就会解聘审计师并没收抵押金,因此Lowballing实际上在所有者和审计师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契约关系,不仅不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而有损于审计独立性,相反会在多重组织中创造一种有利的制约机制,能有效减少审计师与审计客户的合谋,从而有利于降低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Charles&Martin(1997)的研究表明,初次审计合约争夺中由于竞争各方信息基本对称,出价最低者获得审计合约,以后各期,现任审计师拥有信息优势知道审计的确切成本并能准确定价,候选审计师要取而代之必须有更低的审计报价而这将使其遭受theWinnerCurse的惩罚。theWinnerCurse是指候选审计师以低于正常审计定价取得审计合约所遭受的损失,这种损失必然要通过以后各期审计定价的逐步提高①来消化。而现任审计师通过加价弥补theWinnerCurse的行为又会向候选审计师传递原有审计定价偏低的信号,候选审计师的审计报价也将逐步提高,因而theWinnerCurse可以解释审计折扣率逐步降低进而消失的原因。显然,Lowballing是以短期成本换取长期收益的过程,是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相权衡的过程,theWinnerCurse正揭示了Lowballing形成和逐渐回复的机理。

(一)审计回扣不影响审计质量那么审计回扣是否影响审计质量呢?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审计资源耗费所形成的直接成本为C1,预期损失所形成的机会成本为C2,合理的利润为E,超额的利润为E,审计定价(既定的政府定价)为P,折扣率为d,在正常情况下=C1+C2+E+E。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审计法律赔偿责任,机会成本C2形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此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利润为[C2+E+E-P.d]或者[P(1-d)-C1]。审计回扣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下:

1.第一种情况:P(1-d)≥C1+C2+E。审计回扣以牺牲超额利润E为代价,说明政府审计定价偏高且脱离了劳务定价以成本和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规则,使会计师事务所获得超额利润。此时,审计回扣是对政府审计监管不当的一种修正,它因带动了审计市场上合理程度的竞争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第二种情况:C1+C2+E>P(1-d)≥C1+C2。审计回扣以牺牲超额利润E和正常利润E为代价,但由于没有法律赔偿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审计服务利润[C2+E+E-P.d],可以保障现有的质量水平。

3.第三种情况:C1+C2>P(1-d)≥C1。审计回扣以牺牲所有利润来源[C2+E+E]为代价,如果这个回扣率不是太高,会计师事务所仍能获得确保审计质量的合理水平的审计公费收入,但当回扣率过高使会计师事务所获利很少的时候,审计师会考虑削减成本从而可能会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4.第四种情况:C1>P(1-d)。审计回扣牺牲了所有利润来源[C2+E+E]并将实际审计收费降低到有形直接成本以下,审计资源耗费成本无法完全弥补,属于恶性竞争,会严重影响审计质量。但任何会计师事务所均以盈利为目的,基于经济人假设,上述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中折扣率过高的情况都不可能成为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在没有法律赔偿责任和政府定价可能偏高的前提下,即便有较高的审计回扣,也能获得保障审计质量所需要的审计收入,这是我们认为审计回扣本身并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之一。审计回扣的真正危害在于它的隐蔽性①,但审计回扣隐蔽性所带来的危害并不是审计回扣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国特殊监管政策的负面产物。首先,审计回扣可能成为审计客户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审计客户以名义上的政府定价列计审计服务购买成本会虚增成本,审计回扣若为审计客户单位所得又会虚增收入,而若为个人所得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以政府定价列计营业收入,但实际收入应该是政府定价扣除审计回扣后的净额,这必将迫使会计师事务所将高额的审计回扣合理化为实际的成本;最后,帐目上的虚假使以此为基础的审计研究工作和审计监管严重失真或者无法进行。在我们看来,只要取消审计服务政府定价或者允许公开折扣②,这些弊端都将不复存在,这也是我们认为审计回扣本身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另一个原因。

(二)审计回扣是会计师事务所对政府定价的理性反应不仅如此,我们认为,政府定价扼杀了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审计回扣是会计师事务所对政府干预审计定价的理性反应且有助于审计质量的维护。审计质量是通过事前的声誉机制和事后的法律赔偿机制来保障的,但我国没有法律赔偿机制,声誉机制由于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尚无明显差异也不能发挥多大作用,政府定价则抹杀了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仅有的一点保障作用。作为一种有益于投资决策的信号,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代表了审计质量的水平(TitmanandTrueman,1986)。由于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让公司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获得更有效的会计信息,使得审计客户愿意支付更高额的审计成本,因此不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代表不同的审计质量,而不同的审计质量又形成不同的审计价格。但政府统一定价无法传递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上的差异,势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由于审计质量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在无论审计质量高低都一个价格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自然不愿供给高质量审计服务,因此低质量审计服务逐步占据市场,而高质量审计服务逐渐退出市场;对于审计客户而言,同等价格条件下理当选择高质量审计服务,但会计师事务所又不愿意供给,当低审计质量审计服务逐步占据市场且审计客户无法正确识别审计质量的高低时,审计回扣就成为审计客户的必然要求。审计回扣有助于传递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差异的信号,因为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审计回扣较小,而低质量审计服务的审计回扣较大。可见审计回扣既是会计师事务所基于竞争显审计质量差异的需要,也是审计客户识别审计服务质量并打压审计服务购买成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定价对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的破坏。

四、审计回扣与审计监管前文的分析表明,审计回扣凸现的是一个审计监管问题,它因政府监管产生也应由审计监管政策的改变来解决。我们认为,取消政府限价或者允许明折明扣、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和加强建设法律赔偿机制等审计监管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审计回扣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一)审计监管应取消政府限价或者允许明折明扣政府限价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政府限价防止恶性竞争,以保证审计质量,但其结果适得其反,政府限价破坏了审计市场自身的经济规律而直接导致了审计市场的混乱。依据价值规律,审计定价首先是市场的范畴,以成本为基础并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其次审计定价还是一个道德范畴,禁止低价竞争是各国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一项对同行的道德责任。只有当市场失灵且道德约束失效时,才有必要借助审计监管的力量,强制纠正审计定价的扭曲。我国政府限价是基于人性恶的预先设定而不是基于人性善后的有效补充,这有悖于当前主流的经济管制理论。因此,要么完全取消政府限价还审计定价权力于审计市场,要么允许会计师事务所明折明扣,以消除审计回扣隐蔽性所带来的弊端。

(二)审计监管应考虑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经营多样化能带来真正的经济性,它有利于技术的转移运用以及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合理分担,但多样化也会带来不同业务间的互相补贴从而有损于竞争。本文无意过多评价经营多样化的优劣,只是遵从前文对审计回扣分析的一贯逻辑,我们认为,审计监管应考虑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服务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能有效运用于管理咨询,那么这些审计服务的知识外溢效应会增加审计服务的价值①(李树华,2000)。这里,审计服务的知识外溢效应是指,当审计服务知识运用于管理咨询时,管理咨询由于无须分担审计服务成本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服务和管理咨询等多样经营,审计服务由于审计回扣所造成的亏损就有可能通过管理咨询的高盈利来弥补,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有可能通过具有恶性竞争性质的高审计回扣来招揽审计客户,因此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多样化,可消除由于不同业务相互补贴所形成的审计回扣。超级秘书网

(三)审计监督应着力于建立并完善法律赔偿机制导致审计回扣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缺乏法律赔偿机制,使机会成本转换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的利润,从而提供了较大的审计回扣空间,通过建立法律赔偿机制消除审计回扣的可能空间是审计监管首当其冲的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5

【2】Charles&Martin.1997.auditpricing,auditorchange,andthewinnercurse.britishaccountingreview(29):315~334

【3】Chi-wenjevonslee&zhaoyangGu.1998.lowballing,legalliabilityandauditorindependence.theaccountngreviewvol.73no.4octoberpp:533~555Dye.1993.auditingstandards,legalliability,andauditorweal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iy(10):887-914

篇3

2.施工准备的审计没有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基建项目审计工作的重点往往在于施工单位的选择、监理工作、项目法人质量控制等方面。而施工准备阶段却没有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作为基建项目审计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施工准备阶段的审计非常重要。施工准备阶段要查看各种合同、勘察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资质证书等等,这也是基建项目审计过程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很容易造成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工作团队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组人员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就要从提高审计组人员的素质开始。审计组包括法律人员、工程人员、财会人员等等,要选派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的人员来参与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审计组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使审计组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避免发生由于专业水准不足、审计程序失误而造成审计证据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必须要严抓审计组内部的腐败现象。

2.对基建项目审计实施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基建项目审计实施过程。第一,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进行明确规范。第二,确保审计程序的执行,在审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取得确凿有力的审计证据。要确保审计证据的真实有效,能够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依据。以审计证据为基础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编制和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必须格式规范、条理清晰,能够真实的反映审计过程。审计人员要做好审计日记的记录工作。

3.实施全过程的、动态化的审计审计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基建项目之中,因此必须要实施全过程的、动态化的审计工作。要结合事后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囊括基建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事后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审计并采取措施;事中审计主要针对基建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责任履行情况,并对每个阶段的效益进行审计。事前审计主要是风险审计,审计资金来源、合同评审和签订中可能存在的风险[3]。

4.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度审计人员在对基建项目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绝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情绪和个人情感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要提高审计组人员的职业敏感度,在每个审计环节中都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每一个审计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或者经过全审计组讨论,审计人员绝不能凭空臆测、贸然行事。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存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重要的法庭证据,绝不能因为人为疏漏而出现遗失、错漏的情况。审计人员要能够识别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时发现并拒绝不规范的行为,严格杜绝审计过程中的贿赂行为。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人员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篇4

二、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实

篇5

Cadbury(1992)和Hampel(1998)研究证实公司治理的改善对审计质量提高的显著作用。肖作平(2006)也发现公司治理确实影响审计质量,具体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以及国家股比例等因素。总之: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其审计质量高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孙娜、张耀中(2008)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余宇莹、刘启亮(2007)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进一步区分正向和负向盈余管理,主要是正向盈余管理时,其抑制作用更显著。

(二)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国外理论界认为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审计任期的延长既有可能形成学习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增加,又有可能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影响。所以,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李兆华(2005)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证方面,刘成立、王晓艳(2006)的研究显示在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审计质量较低,但没有发现存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

(三)审计质量衡量标准

审计质量的衡量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温国山(2009)认为形式上的审计质量、实质上的审计质量和市场感知的审计质量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能将三者相混淆。王艳艳、陈汉文(2006)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研究我国不同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刘峰、周福源(2007)以稳健性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已有研究发现,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能够有效地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subramanyam,1996;Bartov,Gul和Tsui,2000)。蔡春、鲜文铎(2007)采用异常应计指标度量审计质量,包括操控性应计利润(DAC)和异常性营运资本(AWCA)等,依据调整的Jones模型并以分年度分行业样本进行估计。刘启亮(2006)采用依据Jones模型,以可操纵性应计数的绝对值(以|DA|表示),衡量审计师允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特殊普通合伙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出现过四种组织形式:独资、有限责任、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其弊端在审计实务界中被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摒弃,独资仅适用于个人执业,因此国外学者们对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其研究内容多为组织形式的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对审计市场的影响、形式之间优劣的比较等等,研究其对审计质量影响的不多。Alchian和Demsetz(1972)利用知识结构及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体组织,与一般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更强调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因此采用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比有限责任制更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Narayanan(l994)从不同组织形式下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不同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审计质量和审计师法律责任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按比例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在连带和单独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环境下,审计师的诉讼成本对努力程度更加敏感,审计师和公司之间的法律责任分配规则由审计师和公司按比例承担法律责任转换到审计师承担连带法律责任或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时,审计质量会提高,因此采用合伙制或独资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通常比有限责任的事务所高。CarterG.Bishop(2009)对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合伙、公司制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下,“审计失败”对注册会计师的惩罚过低,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而普通合伙制下对合伙人又近乎苛刻,常常使得“无辜”的合伙人惨遭横祸,而有限责任制则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是理想的组织形式。我国目前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的研究尚且没有统一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后,审计质量显著提高。代洪顺(2000)认为组织形式不尽合理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权力与责任不匹配,使得部分事务所及会计师钻法律空子,不顾业务质量,疯狂的索取其本不应该得到的经济利益。他认为要彻底解决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问题,应该从事务所组织形式上入手,推行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样,逯颖(2008)、郭莉莉、徐卫兰(2012)也从法律风险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了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比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大,更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刘斌、王杏芬、李嘉明(2008)通过建立审计质量的二次函数模型,分析论证不同组织形式的事务所在同时审计多个客户时,“在有限合伙制和赔偿机制完善的前提下,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多,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上升,发生审计失效的概率下降”。陈明远(2012)通过建立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博弈论模型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前后质量的变化,发现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提升审计质量,降低独立审计中事务所及合伙人与被审计单位串谋舞弊的概率,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李晓慧、吴雅楠(2012)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业务特征、规模、聘用与更换和组织形式五个方面的16种细分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向全国执业第一线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会计师认为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并且认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有助于审计业务质量的改善。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无关。原红旗、李海建(2003)以2001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对审计报告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财务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对审计意见没有明显的影响。吕鹏、陈小悦(2005)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建立序贯博弈模型,分别求出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种情况下的博弈均衡,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审计市场中买方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的情况之下,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从有限责任制改变为普通合伙制并不能改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并无多大关联。郭莉(2004)从法律风险角度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的组织形式并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没有明显影响。在这之后,张栋(2009)也从该角度对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进行比较,他认为各种组织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并没有重大关联。

三、特殊普通合伙限制审计质量的原因

(一)责任界定

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下,合伙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合伙企业债务的,由有过失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如果一个合伙人在执业过程中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然而,此项法律规定中,“故意”、“重大过失”很难衡量。根据《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常涉及的有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以及轻微过失,以上类型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划分,法律条文也不能完整的列示所有的可能情况。在实际社会情况中,抽象的理论划分很难应用于实践中。

(二)债权追溯

由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相关规定可知,当审计师没有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时,由有过失的合伙人承担无限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即当合伙人违法违规时,债权人追偿权利有限。而当审计师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却在执业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或者审计抽样有限等情况时,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此时,债权人追偿权利反而更高。由债权人的角度出发,损害了债券人的权利。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当审计师消极怠工时,赔偿义务反而要小,不利于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高审计质量。

篇6

二、企业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促进内部审计的“加快转型”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通过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开展深入的交流,将会使内部审计部门更加关注如何增加组织价值、如何改善组织运营等方面的情况。这符合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诉求,将会促进内部审计向“加强企业管理、改进生产经营、防范外部风险”的方向转型,从而强化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

(二)可以夯实内部审计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可以使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有时间和机会去查摆自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各项审计工作。这将会极大提高内部审计的职业化水平,从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为内部审计向更高水平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障内部审计事业“更好发展”

通过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开展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起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激发审计人员工作兴趣与热情的目的,从而推动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胜任能力。

(四)可以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机构在一个企业中的组织位置和运行机制,反映了其在该企业中的地位,也反映了其独立程度和运行效率。企业的职能部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查明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外在因素,进而与企业高层开展良性的沟通,争取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支持与信任,为内部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的运用途径

(一)建立内部审计评估专业办公室,建立专业评估团队

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管理、风险管控等部门中了解和熟悉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专业办公室。该办公室,在管理上与其他机构互不隶属,专门从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满足评估工作的实际需求。为了进一步发挥该办公室的工作职能,还需要建立一支熟悉内部审计准则、拥有评估技能,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专业评估队伍。可以聘请具有较高内审质量评估理论水平的专家和拥有丰富内审评估经验的执业人员,对评估团队进行培训,使评估人员了解内审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尽快掌握审计质量评估工作的具体程序,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自我评估实施细则

为了促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确保评估工作的成效性,建议企业尽快出台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评估制度办法。如:颁布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实施细则,制定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业务操作指引,明确质量评估的方式、内容、程序等,细化检查操作流程,明确评估标准,为下一步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支撑。

篇7

一、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制度控制方法,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PDCA工作循环法的原理,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我们可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计划(Plan)”。针对某一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具体审计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第二步骤是“实施(Do)”。认真执行计划并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第三步骤是“检查(Check)”。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第四步骤是“处理(Action)”。总结审计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推行。如果检查的结果与审计之前预定的计划不一致的话,则一定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只要我们认真执行以上四个步骤,周而复始,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循环机制和制度,就一定能够切实保障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在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审计署令第6号)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该办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作出了详尽和严密地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制订本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为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二、运用质量复核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质量复核方法,是指在项目审计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复核十分必要。

怎样进行审计质量复核?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中复核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作出规定。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进行审后复核,在作出正式的审计结论前,对审计组已经完成的全部审计业务进行审计质量把关。

三、运用区域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区域控制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将整个审计对象划分为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然后对两个区域分别实施详尽程度、繁简程度不同的审计和审计质量控制,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如何运用区域控制方法进行审计?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关键工作是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在审计方案中应明确将重点审计区域列入工作重点;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分别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按照不同的审计方法和策略进行审计。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审计和详细审计,尽可能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四、运用自查互查质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自查互查质量法主要适用于内部审计小组,它是质量复核方法在内部审计小组中的具体运用。自查法,就是审计人员分别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审计任务,对自己所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互查法,是指由审计组中担负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对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努力避免使自查互查审计质量的行为流于形式。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和惯性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因而,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中应严格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查责任和互查责任,对违规审计人员要进行处理。

五、运用内部审计公示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公示方法,就是内部审计机构对重要内部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举报方式等,采用适当方式向内部被审单位进行公开的制度。内部审计公示的范围包括:一是对内部被审计单位公开,主要是对审计目的、内容、处理结果、审计举报及监督电话进行公开。二是对有关内部主管部门公开,公开的目的是一方面取得有关内部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和监督,另一方面让有关内部主管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建议,从而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改进自身的工作。:

篇8

PDCA循环中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P阶段)。通过节能调查和统计分析,找到节能管理的瓶颈和症结所在,并提出合理对策,结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的节能指标、节能措施和管理方案。整个过程要贯穿能源审计方法中八个方面的分析方法、三个层次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对往年用能情况从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弃能等八个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按照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整改措施,通过对三个层次的调查分析做出决策,同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会应用到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穷尽枚举原理,特别是穷尽枚举原理将对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提供较好的思路。

1.1.1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调查机采系统耗电量占全厂总耗电量60%以上,随着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能量递减,耗电比重将持续加大,而且机采系统使用的设备数量多,装机容量大,在存在较多问题的同时,也有一定节能潜力。目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提高受到设备因素的制约比较突出,从设备因素展开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重点问题,“大马拉小车”现象作为一个技术难题,随着节能拖动装置的普遍运用已有所改观,但在前期更换节能电动机、开展优化设计和群众性挖潜活动所产生的系统效率小幅度提升后,就一直徘徊在20%左右,设备的因素成为机采系统节能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采油厂主要注水泵已经基本完成更新改造,并且采用了变频技术,地下注水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小,注水效率相对比较稳定。从设备、管理、员工三个方面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以确定重点问题。采油厂把注水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注水泵设备使用管理、注水生产管理以及员工设备管理技能培训上,从管理要效率,特别是强化岗位人员管理。对加热炉采取高效的节能措施,提高其运行效率及综合节能效益。同时,由于开发早、时间长,使用20年以上的联合站、采油站的加热炉占40%。从设备因素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重点问题,通过测试显示,大部分加热炉具有一高、一低、两大的特点,即排烟温度高、燃烧热效率低,过剩空气系数大、耗气量大。影响加热炉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加热炉运行参数和加热炉的结构,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单独调节某一环节,只能调节某一部分的运行效率。

1.1.2通过科学调查分析确定节能管理的重点方向实践验证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节能管理思路的有效性,采油厂更换了部分重点联合站的加热炉,今后开始向采油站普及;机采系统要在继续制度化、规范化生产管理基础上加大更换现有节能拖动装置的力度,持续增加其覆盖率,油井优化设计工作日常化、动态化、规模化可以有效提升机采系统效率。在兴古潜山百万吨产能建设工程中,在考虑几年内输油量的变化趋势和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及时做出有效的工艺调整和改造是保证输油系统效率稳中有升的关键。能源消耗监测频率与力度逐步增大,为科学优化设备运行效果提供保障。把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作为群众性挖潜活动的新动力,使员工节能意识由被动完成指标转变到主动研究和参与节能措施的实施,强化解决生产与节能关系的能力。加强设备使用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员工设备管理技能培训,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率,确保系统运行达到最佳状态,从管理要效率。通过强化节能达标考核,进一步深入开展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强化群众性节能挖潜措施的管理和规范;大力开展停炉冷输,执行和落实《外输油管线末点温度控制管理规定》。

1.1.3制定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在运用质量管理和能源审计方法开展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年度能耗指标明确节能节水年度、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及年度能耗指标,制定《采油厂年度节能节水工作计划》,对各项能耗指标进行分解,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实施方案把工作重点放在节能基础管理、完善计量管理、群众性节能挖潜、节能项目管理、优化注水系统几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及时跟踪并合理调整。

1.2执行阶段

PDCA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执行阶段(D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在每个具体实施步骤中对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分析方法中的因素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要在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基础上,运用反复迭代原理在每个步骤的细节中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要按照PDCA质量管理的原则,在大环的基础上,在每个步骤里,条件符合时运行PDCA小循环。按照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整改措施这三个层次,在实施中及时验证计划的可行性并善于创新工作内容,准确修正存在的问题,实现节能管理的持续改进,深挖节能潜力。实际上,分层嵌入原理、穷尽枚举原理也在运行中的局部细节得到体现和运用。

1.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节能管理网络建立覆盖面较好的节能管理网络,并将每年据实调整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有专职的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建立厂、作业区(大队)、中心站三级能源管理网络,逐级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管理、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对监测人员力量进行充实,在培训方面进行强化,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新增节能监测人员,配合生产科对作业区监测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1.2.2加强节能节水基础工作,提高节能管理水平节能节水基础工作是节能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内容是从组织和制度建设、规划计划管理、统计管理、监测管理、定额管理、能源计量管理、项目管理、技措管理、合理用能用水、考核奖惩、节能节水等指标管理入手,形成以创新管理为目标的系统化节能管理体系。这项实施步骤里面运用了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属于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并应用穷尽枚举原理,对基础管理的不同部分开展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的三个层次分析。具体做法就是以节能达标考核作为这项实施步骤的方向标,节能达标考核体系是依据上级部门的节能达标考核结合实际建立的,因此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体系按照PDCA循环把节能基础管理的全部内容进行分类,每个类别又逐一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整个体系就是一个PDCA闭环管理的模式。这个步骤涉及三个小循环:1)年初计划里提出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节能达标考核的计划,每季度按照计划实施,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按照总结出来的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处理要求。2)进行每个季度的节能达标考核,制定考核具体时间表和确定考核对象,按照厂达标考核体系对各个内容逐一考核,考核结束后对被考核单位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验证整改情况,完成问题的PDCA循环闭环整改,实际上这里再次形成一个小循环中的小循环,最后总结本次考核,提出处理意见,指导下一季度考核。3)节能达标考核体系本身也是一个PDCA循环。每次达标考核都由节能节水办公室先开展自查,然后对各三级耗能单位开展检查。日常工作中,节能节水办公室和各三级耗能单位按照达标考核体系完善各项基础工作,每项基础工作通过穷尽枚举原理对基础管理的不同部分开展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的三个层次分析,从而实现计划的验证和工作内容的创新,实现节能基础管理的持续改进。

1.2.3开展群众性挖潜工作,节能降耗成果显著这项工作实施的关键点是每季度在节能统计的基础上开展节能分析,在节能分析的指导下开展下一步群众性挖潜工作。季度节能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主要能源消耗情况与上一季度对比变化原因分析;主要能源单耗与上一季度对比变化原因分析。对比分析采用的就是针对八个方面分析法的可能涉及因素开展三个层次分析,目的就是找出能耗和单耗变化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分析要遵守能量守恒原理和反复迭代原理。每季度开展的以查找能耗和单耗变化原因为目的的节能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具体实施的群众性挖潜和总结性处理意见形成PDCA小循环。群众性挖潜工作以其成本低、潜力大的优势成为节能措施比重较大的部分,群众性挖潜活动持续开展,节能管理措施的强化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2010年全厂实施节电措施6项227井次,累计节电196.117×104kWh,折合241t标煤。2.2.4加强节能项目管理,大力引进节能新技术节能技术改造方面,以科学调查整体论证为依据,优先解决工作量较大以及在生产节点上担任主要工作任务的耗能设备,解决了节能资金紧张和节能改造工作量偏大的矛盾。运用有限节能资金重点解决外输比重较大的转油站的加热炉更新改造,在重点联合站已经全部安装了节能炉,把节能加热炉技术向采油站普及。优选工作任务较重、安全隐患较大的10个采油站,安装了10台高效节能加热炉。根据节能监测部门的监测,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实现了整体提高厂外输系统效率的节能目的。此外,通过安装节能拖动装置和节能控制装置,持续增加节能设备的覆盖率,开展采油区块能效对标节能示范工程,拓宽创新节能项目新渠道,节能效果显著。制订了《生产技术指标考核及评比办法》、《油井优化设计方案审核审批管理规定》等制度,围绕躺井率、系统效率、吨液耗电、合理区比例等16项技术指标,切实强化老井日常管理,使优化设计工作进一步日常化、制度化和动态化。为适应150×104t油气当量的外输规模,兴三联改建扩建工程将在当年开工并于当年完成投入使用,这对彻底扭转油品性质和比例变化造成的输油管理矛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计算,全年完成节能量591t标煤。节能项目管理中前期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是关键,八个方面分析方法和三个层次分析方法在项目选择和实施部位的选择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3检查阶段

PDCA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检查阶段(C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的能源审计报告本身就是能源审计系列方法的直接应用。能耗监测的重点是机采系统、集输系统、注水系统及节能技措项目(参数调整)的监测。为了加强能耗管理,主要耗能设备都安装了计量装置,对重点设备做好日常的耗能监测,监测结果及时下发到设备管理部门,对初测不合格的设备,限期整改,整改后进行复测。对复测仍不合格者,由节能节水主管部门确认,对确认不能达到合格的设备,由节能节水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整改方案,报节能节水管理委员会,并做出处理决定。通过监测,及时掌握能耗情况,认真分析耗能设备和各生产系统的能耗状况,查找能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工作重点,提出设备和系统的更新改造方案。通过能源审计中对能源消费状况、管理水平、利用效率、消耗指标、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诊断,同时科学评价、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原因,查找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制定下一步节能规划,为企业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1.4处理阶段

PDCA循环的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A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这一阶段要对全年节能工作,对以上三个步骤进行总结分析,这是八个方面分析法和三个层次分析法的全面综合运用。具体而言,就是对计划、实施、总结的三个过程,以科学方法站在年度总结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和梳理,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处理建议。在强化节能管理基础工作方面,重点抓好“八化”,即:基础管理中心化、计划管理长期化、落实制度规范化、统计管理准确化、监督管理制度化、科技进步先导化、考核奖惩管理典型化、计量管理精细化。理顺五方面的关系:油气生产与节能节水的关系,新、改、扩建项目管理与节能节水“三同时”的关系,节能节水型企业建设与大力开展群众性挖潜工作的关系,节能主管部门与相关科室的关系,以及节能节水业绩考核与奖励惩罚的关系。加强重点工作的薄弱环节:强制推行抽油机系统效率优化设计与测试工作;做好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后期管理相适应;加强节能监测和参数优化调整工作,查找节能节水工作漏点,制订合理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创建节能节水型企业活动的全面开展。

篇9

【关键词】股权结构审计质量

一、数据说明与研究假设

1.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2008年在深圳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完整和ST公司,得到546家上市公司),实证分析股权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CSMAR系列数据库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数据的处理和检验时通过EXCEL和SPSS17.0进行的。

2.研究假设

审计质量我们用可操纵的流动应计利润来代替,可操纵的流动应计利润越大,审计质量越低;反之则越高。

在通常状况下,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很可能意味着该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越大,再加上我国监管机制还存在缺陷,造成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因此提出,研究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外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更具分析能力,他们出于保护自己投资,有动力对管理层实施密切的监督,这有利于促使企业减少对利润的操纵,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因此提出,研究假设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委托理论认为,当管理层持有公司权益份额较多时,可以防范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管理层有动机追求促进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因此提出,研究假设3: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3.研究方法

依据以上的研究假设,建立下列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被解释变量。本文使用修正的Jones(1991)模型并使用可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DCA)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可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的估计过程如下:

流动性应计利润总额(LP)=(流动资产-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存款)-流动负债,计算非操纵性流动应计利润的步骤:方程(1)进行回归,并将方程(1)的回归系数a1和a2代入方程(2)中的a1和a2得到非操纵性流动性应计利润(NOLP)。

计算可操纵的流动应计利润(DCA):

其中:ASSET是2007年期末总资产,SALES为公司2007年与2008年营业收入的差额,AR为公司2007年与2008年应收账款净额的差额。DDB为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来表示,JGC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GGC为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LEV为公司杠杆,用资产负债率表示,ROA为公司盈利能力,用总资产利润率表示,LNASSET为公司规模,用公司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二、实证研究分析

我们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这些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不超过0.5,所以这些变量均可纳入模型中。对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VIF均小于10,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而且我们对模型进行了D-W检验,D-W值为1.794接近2,表明模型并不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

表1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拟合度0.204,调整拟合优度0.196,而且F统计量的p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总体上基本通过检验。从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1)可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系数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假设二通过验证。作为控制变量的公司杠杆和总资产利润率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杠杆和总资产利润率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另外一个控制变量公司规模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低。但是股权集中度和高级人员持股比例没有通过检验,表明二者与审计质量没有关系,可能是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偏低还不足以影响审计质量。

篇10

公司会计盈余有着长长的生产链,受着诸多因素影响。审计是该生产链的最后一道工序,审计师相当于质检员,审计质量影响会计盈余质量。但是,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并不整齐划一。一般认为,大事务所由于声誉机制与深口袋效应会更加注重其审计质量的提高。即大小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差异,且前者质量更高。对此,投资者能否感知呢?这是一个既关乎投资者理性,又关乎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理论分析认为:大事务所具有声誉机制,审计失败时客户流失与声誉价值损失也更多;大事务所还具有深口袋效应,审计失败时利益相关者要求的赔偿往往也更多。声誉机制与深口袋效应迫使大事务所致力于审计质量提高。但是,审计质量却是难以评估的。这不仅在于审计的产品——审计报告,已被格式化且绝大多数是标准无保留意见,还在于曝光的审计失败也较少见。通常,研究者只能以盈余管理程度、非标审计意见的准确性或概率等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研究这些替代变量与大事务所的相关关系。大体上,这些研究获得了大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的经验证据。

若果真大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对此,投资者能否感知呢?国外经验研究结论基本上是肯定的。我国经验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有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虽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投资者散户化特征也较明显,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投资者理性等还是可以预期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显示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对此,我国投资者应能够感知。

事务所规模的大小划分,典型方法是以是否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区分。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指德勤、安永、毕马威和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20世纪90年代末指“五大”、2002年后指“四大”(为叙述方便统称“四大”)。为此有假设一:相对于“非四大”,投资者认为“四大”的审计质量更高。

近两年,我国本土事务所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合并联合浪潮,展开了规模化运动。为深入研究本土所,再把“非四大”分为“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并有假设一推论:相对于“本土大所”,投资者认为“四大”的审计质量更高,以及假设二:相对于“本土中小所”,投资者认为“本土大所”审计质量更高。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

1.研究模型

为检验投资者对“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审计质量差异的感知,以研究会计盈余与个股年持有回报间关系的报酬模型为基础。报酬模型中,会计盈余对个股回报的解释能力,表明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所以,在报酬模型中增加事务所规模变量、事务所规模变量与盈余的交互项。通过考察交互项的系数是否显著为正,即可考察投资者对不同规模事务所审计质量差异的感知。具体地,为检验假设一、二,构建模型(1)、(2)。

R=α+β1E+β2E·Big4+β3Big4+控制变量+ε(1)

R+α+β1E+β2E·Top10+β3Top10+控制变量+ε(2)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R,个股年持有回报。计算公式为∏(1+Rj)-1。其中,Rj为当年5月至次年4月的考虑现金分红再投资的月个股收益率。

(2)解释变量。E,会计盈余。计算方法为当年净利润与上年末总资产商,即总资产报酬率。选用总资产报酬率可使资不抵债公司包含于样本中。Big4,“四大”。公司当年审计师是“四大”时,Big4取值为1,否则为零。Top10,“本土大所”。公司当年审计师在“非四大”中排名前10名时,Top10取值为1,否则为零。排名依据A股客户总资产。

(3)控制变量。Size,公司规模。以上年末总资产自然对数作替代。Lev,公司偿债能力。以上年末公司负债总额与总资产商作替代。Eff,公司经营效率。以上年末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资产商作替代。Ind1~Ind21,公司行业。以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基础,把制造业(C类)再依第一位代码细分为十个行业,与其他行业构成22个行业。综合类上市公司为基准组。Year2~Year4,数据年度。样本数据包含2001年~2004年共4个年度。2001年为基准组。

3.数据来源及样本

研究所需的数据,除会计师事务所名称手工收集于上市公司年报外,其他均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2006版)。本文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使用Stata8.1软件。各年度的样本及事务所聘任情况见表1。

三、实证检验结果

1.“四大”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差异

表2的第(1)列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投资者对经由“四大”审计的盈余给以更高评价。假设一得到经验证据支持。

2.“四大”与“本土大所”的审计质量差异

表2的(2)列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投资者感知到“四大”与“本土大所”审计质量差异,并对经由“四大”审计的盈余给以更高的评价。假设一推论也得到经验证据支持。

3.“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的审计质量差异

表2的第(3)列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投资者能够感知两者审计质量的差异,并认为“本土大所”审计质量更高。假设二也获得经验证据支持。

注:*、**、***分别表示10%、5%、1%水平上显著(双尾);括号中是t值;截距及控制变量结果未报告

四、结语

本文基于会计盈余与个股年持有回报间关系的报酬模型,将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事务所分为“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三个层级,就投资者能否感知各层级间审计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投资者能够感知到“四大”与“非四大”、“四大”与“本土大所”、“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间审计质量差异,并对前者给以更高的评价。即投资者认为“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三个层级间审计质量存在层级差。

研究在提供投资者对不同规模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经验证据同时,可解事务所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困惑。“做大”并不意味着放弃“做强”。在投资者更认同大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背景下,选择“做大”可向投资者传递审计质量提高的决心与行动。研究也可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总体目标的落实提供经验证据支持。研究结论也潜在地呼吁我们对当前这一轮的事务所合并浪潮给以更多包容与肯定。

参考文献:

[1]DeAngelo,L.E.Auditorsizeandauditquality[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1(3):183~199

[2]Dye,R..Auditingstandards,legalliabilityandauditorweal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3Vol.101:887~914

篇11

1.2解释变量的选择。本文拟选择虚拟变量Year为解释变量,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合并中、合并后的年度,Year为-1时,代表合并前一年;Year为0时,代表合并当年;Year为1时,代表合并后一年。通过对比该变量取不同值时,被解释变量。|DAi|的变化情况,以此检验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3控制变量的选择。影响公司的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国内外已经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总结,本文选取了LnA、Lev、Roa、Cfo、Rec/Ta五个对审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作为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

2.样本数据的选择。

2.1合并事务所样本的选择。2009年5月8日财政部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中指出要重点培育五到十家年收入规模在三十亿元且在国际上具备良好的声誉和竞争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以及走入国际市场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此之后,伴随着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进行的大规模的合并重组,我国的审计市场掀起了自上世纪末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合并重组的浪潮,从而彻底颠覆了以前年度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情况。直至2010年12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与香港有关部门就落实内地与香港在对方上市的公司可选择以本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本地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的事宜达成共识。内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有资格承接并对H股进行审计的资格正是财政部对我国内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领域。此次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资格业务的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共有12家,其中有四家是“国际四大”在本土的分所,其余八家为土生土长的具有较大规模且达到一定标准的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本文所选的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10年起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8家内地所为研究样本。他们分别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2合并事务所客户样本的选择。(1)本文选取的合并事务所样本为2006年到2010年之间进行过合并重组的8家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该样本在合并前一期、合并当期及合并后一期的审计质量进行检验,则这些样本的上市公司客户的研究区间可能为2005年到2011年。(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及ST、*ST、PT类公司。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和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而T类公司往往有强烈的盈余操作动机使得数据常出现异常的情况,该指标不具有可靠性,所以本文在确定事务所客户样本时,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及T类公司。(3)在选取的这八家“合并事务所”的客户中,会出现少数的上市公司客户重合的现象,如在合并前一年的各“合并事务所”客户样本中可能同时存在同一家上市公司。这是由这八家样本事务所的合并年度不同造成的,在这个时间间隔中客户有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故只要审计年度不同且审计师不同,同一家客户是被允许多次纳入样本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