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新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2.确定科技研发项目资金的具体核算范畴
公司需要按照国家出台的高新科技公司认定文件,确定项目调研开发环节所涉及的经费开销列支范畴。要遵照法规文件中的明文规定将核算工作的范畴严格确定下来,并将核算项目全部归纳到研究开发款项中,款项的归纳以及核算环节必须尽可能精准,杜绝出现资金误差,在客观层面准确反映公司科技研发方面的经费开销情况,还要防范与制度条例相悖的资金开销被算入科研资金中。
3.对公司科技研发经费的会计处理进行管控
要想让不同科研项目产生的开销能更为准确、透明,公司可以在会计一级经费科目中增加研费用支出科目,并且对这个科目进行细化,分成费用开销以及资本开销,同时根据核算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对费用开销的明细项目进行编制和确定。在科研项目结束之后,要把研发环节的剩余资金上缴到公司的科技经费中。科技环节所产生的一部分无形资产需要按照公司的收益原则及有关条例把开销归纳到成本资金中。如果要把这部分经费划入另外的新科技研究项目或者产品开发项目,就要把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彻底分摊到科技研发的支出资金中。为了享受国家对高新科技公司的税务优惠政策,科技公司应当按照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七条的规定对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的研发费用计算加计扣除,为公司向主管部门上报研发加计扣除财务资料提供有利保证。
4.对报表的编制环节以及信息公开环节进行管控
科技公司的产品革新能力、技术创造能力与科技资金的实际投入款项之间存在许多关联,要确保公司的技术竞争实力,就需要从科学层面控制科研经费,使经费开销能更加合理,杜绝浪费或资金挪用情况。为此公司需要对报表编制环节以及信息公开环节进行管控。产品及技术开发资金的实际开销信息会影响公司的有关决策,所以公司需要适度地对经费开支信息进行公布,让核算人员能够借助资金开支信息对科技研发所创造的效益进行科学估测和评定。
2理论分析与系统动力学建模
已有文献表明,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成员包括企业、销售商、顾客、供应商、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服务等机构。李大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在协同行为和交互作用中形成了包括关联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及金融机构等[27]。Ritter指出,企业与其他外部关系不仅仅包括供应商、客户,还应该包括销售商、竞争者、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和咨询机构[28]。尽管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网络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网络节点和节点间的联系两方面构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其基本结点包括焦点企业、供应商、客户、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等,它们分别在创新网络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众多的不同要素聚集在一起,其目的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最终提高技术创新网络绩效。这个创新网络包含知识的共享与转移、系统创新成员的流动、R&D的投入与产出等各种传递回路,形成许多非线性的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人才、资金、物质及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复杂网络系统。本文在扩充吴传荣的技术创新网络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1],通过新加入的科研机构数量、标准数量、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等中间变量,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创新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交互作用。模型中各变量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网络能力理论,提升网络能力会增强与其他机构的联系程度。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网络能力越大,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越强。合作力度加大后,双方沟通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知识网络相关理论,网络中各成员为了弥补自己在竞争中的劣势,以知识合作和知识交流为渠道,在网络中互相吸收共性知识和各方独立拥有的优势知识,知识转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随着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有效积累,网络对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会不断减少,企业对于外界和市场的把握程度相应提高,会对创新产品相关项目投入更多的研究经费和科技创新人员。当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员增加时,创新产品开发数量会相应地扩大,企业的创新收益也会增多。按照协同理论的思想,当核心企业的利益不断增加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网络成员的利益也会相应的提升,最终使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绩效增加。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在某方面获得了新利益时,在追求更多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必然会投入更多的R&D经费,企业专利的数量得到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中的地位相应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加入这个技术创新网络中,最终增强了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随着企业和网络中其他成员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整个网络的创新管理会变得比以前简单有效。比如,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力度加深,供应商能够更加充分地掌握企业的开发进展、市场销售等情况,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因此,创新管理的成本会减少,而创新收益会增加。通过上述因果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创新网络吸引力将会得到有效提升,可以吸引科研机构的加入,增加网络中的创新人才和标准从业人员,最终导致企业的行业标准数量增加、标准化推进的速度和力度加大,从而使整个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增强。
3模型流量图和方程式分析
在图1的基础上,将整个系统分为五个子模块,分别为创新网络能力模块(见图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模块(见图3)、标准数量模块(见图4)、新加入科研机构数量模块(见图5)和创新网络绩效模块(见图6)。在深入分析各子模块的基础上,考虑各子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探索整个网络。这些子模块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包含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各个模块之间又交织成一个大系统。模型中大部分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在分析流量图中每个相邻变量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得到的,少部分常变量的取值是在研究市场数据规律的基础上得到的。比如,模型中把市场竞争度看成是随机函数而不是一个定量的市场平均值;市场需求信息延迟和标准化推进延迟是用更加贴近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随机函数来表示的,这样使模型更加贴近了实际情况。流量图中涉及的各方程式符号含义见表1~表4。
4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4.1选取案例分析
在2012年和2013年中,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经理和相关高层的交流以及对这家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跟踪调查,获取相关研究数据。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技术变化迅速和创新密集的特征。选取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是相关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位于整个制造行业前10名左右,此公司员工150人,是一家上市公司控股的中小企业,同时每隔1~2年,在原有创新产品的基础上,增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产品的更新速度极其迅速。在整个企业营业收入中,创新产品带来的利润达44%左右。较好地满足了Eisenhardt提出的案例研究中案例选择的标准[29]。因此,选择这家企业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4.2模型中变量的表示和取值
本部分采用VensimDSS对模型进行仿真测试。VensimDSS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可视化仿真工具。用户利用它可以探究引起变量变化的原因、考察该变量影响整个模型的路径和程度。根据模拟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吻合度可以清晰地判断模型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参数灵敏度的分析,使模型进一步优化。模型数据源自于一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详细数据见表1~表4。模型的研究周期为1个月,整个研究跨度为100个月。
4.3状态变量动态关系及其拟合优度分析
检验模型中各状态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果关系的合理度是检验模型对于现实系统拟合度的试金石。状态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能在短时间内符合实际的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还能足够代表早期的关系,有待深究。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见图7。图7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与创新网络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现等比例上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大,随之创新网络能力也会加大。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整个时间跨度内与因果关系图中的关系吻合度很高。标准数量与创新网络能力在100个月周期里,在前20个月里,它们之间的上升趋势与因果图中完全吻合。在后80个月,虽然彼此上升的趋势没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网络能力上升的速度比标准数量的速度要快。创新网络绩效变动幅度很大,尤其在前10个月增长速度极快。第10个月后,它的趋势基本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新加入科研机构在前10个月呈上升趋势,第10个月后基本稳定。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对于模型的实际推广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此模型利用前29个月的模拟数据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用新加入科研机构数量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见表5。前30个月技术创新网络中新加入科研机构数量的模拟值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数据相对误差平均值为4.35%。误差在可靠的范围内,说明模型拟合性好、符合实际,可以在企业未来的创新决策中提供合理的指导意见。模型能够普及的程度是衡量已建立模型好坏的重要尺度。一方面,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主观经验,构建的方程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情况。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一个高不确定、高风险、高投资的一系列活动。因此,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十分必要。由于状态变量是模型中最关键的变量,检验它们的稳定性对于整个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把Timestep从1提高到3,考察它们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从图8可知,当Timestep从1提高到3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前30个月里交替上升,在后70个月里,虽然它较之前略微有所提高,但是它们在整个研究跨度里基本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创新网络绩效虽然在前5个月有较明显的变化,后95个月也有微小差异,但是在整个研究跨度里,它的整体趋势没有出现较大变化。创新网络能力在时间步长改变前后基本没有变化。新加入科研机构数量在前15个月里有较大的变化。时间步长加大,科研机构的增加速度反而会减慢。但是在后85个月里,时间步长的变化不再影响新加入科研机构的数量。标准数量基本没有变化,前后交替上升。因此,可以说明模型对于参数的变动不灵敏,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实际中运用。
4.4模型结果执行与优化分析
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R&D投入占科技投入比例影响企业在创新项目上投入金额的大小,从而最终决定企业利润的数额,这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研究R&D投入占科技投入比例在不同取值下它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创新网络绩效、创新网络能力的影响。把R&D投入占科技投入比例从0.2提高到0.5,它们三者的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图9表明,fR&D从0.2提高到0.5,受技术创新网络中复杂环境的影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上升幅度很小。然而,创新网络能力和创新网络绩效却基本没有变化。结果表明,企业如果盲目加大投入力度,对于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绩效的增加并不会有明显的作用。在整个创新网络中,影响创新网络绩效的因素很多,它们之间构成了复杂的影响系统,单一变动fR&D并不能带来有效成果。创新网络绩效是企业最关心的指标之一,深入探索时间步长对于创新网络绩效的敏感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图8可知,Timestep从1提高到3,创新网络绩效有小幅度的变化。而图10表明,当时间步长从1提高到2,创新网络绩效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当时间步长从1直接大幅度跳跃到4,创新网络绩效如图11所示。在第3个月和第30个月这段时间,创新绩效随时间的变化是以最初的创新网络绩效为中线振幅越来越小的波浪型图线。经过反复仿真,当Timestep维持在2.8左右,整个创新绩效稳定提升到一定数值。即当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力度因子Sgr取值为0.30028;创新成果淘汰比例fA取值为0.40028;科研机构退出比例fy取值为0.10056时,网络风险最小,创新网络绩效在较高的水平上最平稳。
投入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大;负债多从而导致融资风险大;技术风险大从而导致运营风险大;市场风险大从而导致经营风险大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
2010年之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了对高新技术的创新研发速度,对于新兴科技的研究与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我国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支出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8%,达到了905亿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发明数量大大增长,2010年达到42398件,是2005年的7.3倍,年均增长59.1%。而国家新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专门为了产业技术人员在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发展,这使得新兴产业的研发基础得到了保障。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一些知名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创造力,不仅在国内是领头羊,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我国年收入超百亿的新兴技术企业就有四十多家,我国在高铁、超级计算机等核心关键技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非常欣慰,但产业中依然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人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不够理想,产业整体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局面。这些问题都警示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不可懈怠。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种类
(一)筹资风险
企业要进行初始的资金投入,要进行经营管理的循环和增大,就必然要进行筹资活动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企业筹资大多是还本付息的借款,但企业未来的收益不能准确预计,增加了企业还不起负债的可能性。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而在以传统企业为主的国内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压力比起一般企业大的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决策尤为重要,也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风险更加严峻。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不确定未来投资收益是否成功,投资中会有收益受损甚至折损本金的风险。企业的投资风险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的本金投入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投资活动,很容易使得企业遭受重创。企业管理层需要看清市场规则、风险大小来选择投资方式,股票、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等不同的投资方式都可以尝试,但要根据各项风险大小合理安排各个投资方式的比重,以降低投资的风险,同时取得较高回报。所以,投资风险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部分。
(三)资金回收风险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自身资金投入研发、制造、销售的循环时间跨度就比加工企业要长,一旦遇到资金回收风险,很可能在某个环节直接脱节,企业很容易危在旦夕。而且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新兴产业,公司创立时间短,信用比不上经营了几十年的大企业,这必然使得销售产品过程中的资金回收时间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大大不利。因此,资金回收风险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中的重要一部分。
(四)收益分配风险
新兴产业的兴起让投资者对其充满期待和谨慎心理,如果没有给投资者看到企业良好的未来,将会逐渐失去投资者的信心,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充满不利。如果企业留存收益不足,分配股息过多,虽然对股东们来说十分满意,但对公司后续发展支持不足。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后期研发创新支出必须跟上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为企业上保险,会使得企业续航能力下降,后续疲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所以为了使收益分配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注意平衡留存收益与分配股息之间的配比关系,既能保持一定的留存收益,也能使得股东们对收益满意。
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复杂化
我国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快速落实有待加强;风险投资有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不适应
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引发的财务风险;融资结构引发的财务风险;无形资产引发的财务风险;风险投资和融资方式的不偏好引发的财务风险
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管理分析
(一)树立高效管理理念
不管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好的管理水平,都能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势。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流的科技和设备,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要远比传统企业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高风险和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管理有所不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必须有远大的目光,时刻关注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二)培养全员风险意识,各部门配合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成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经营的风险最终导致财务风险。如果把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只交给财务人员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逐渐分工合作、控制风险。财务部门主导,各部门全员配合,总经理负责的风险控制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问内识别出企业财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注重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及评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在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占多大,都需要企业自身的新兴技术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出一项技术后,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和投入进行该技术的改善,该技术延伸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这基础上研发出更加方便、走在别人前端的科技,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持续发展,才能有长时间蓬勃的生命力。
(四)建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联贷联保机制
通过联贷联保方式,可以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获得足够的贷款,相当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融资的负担。对于刚起步的同一地区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只要大家互相取得信任,互相作为担保方,各方都能取得资金来源,就都可以为企业的研发发展取得资金保障。
(五)建立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制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发展和风险投资方面,在法律层次上有一定的概念模糊和操作困难。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企业更加需要国家的扶持。在技术上,国家要大力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性,给予企业知识产权足够的保护,并实行一定奖励机制,从税收上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部分负担。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上,风险投资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国家应在法律环境上改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的方向,修改和完善风险投资保险的法律机制,确保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利益,使风险投资能更加注重中小型和刚创业起步但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使更多的新兴企业得到支持。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2实证检验与分析
2.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各变量的含义和基本统计量。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统计年度内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71,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07,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内股权激励方案还是比较普遍的。通过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和审计质量也能看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质量也比较完善,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和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的比例分别为90%和91.5%。从两项成长性指标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2.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2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2012年面板数据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1)的判定系数为0.42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1)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拟合系数φ2、φ3、φ5均显著为负,且φ2的绝对值要大于φ3和φ5,说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方案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a和假设b。观察其他公司治理因素和公司层面因素,CEOboard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情况将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Anditopion的系数则显著为负,说明审计质量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体来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Lnboard、Auditcom、Bhlisting、ROA、ST、Growth1.Growth2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表明董事会规模、审计委员会情况、股票情况、资产收益、成长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主要受公司CEO兼职状况、审计意见、财务负债、公司资产及周转情况、风险水平等的影响。表3为高新技术产业CEO行权概率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2)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2)的判定系数为0.451,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2)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系数估计值ω1显著为正,说明可操作应计利润的增加将加大CEO行权的概率,且CEO行权概率还与Lnboard、ROA、Lnsize呈负相关关系,与Risk呈正相关关系。表3为盈余管理、CEO行权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3)的判定系数为0.74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3)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DA和Exercise的系数估计值ξ1和ξ2均显著为负,说明本期可操作应计利润与CEO行权均与下一期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和CEO行权将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c。
3稳健性分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各年度公司财务状况、规模、治理情况等会存在较大差别,这一点从前文中风险和成长性指标均较大也可以看出。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回归结果趋势的正确性,还分别选取2009~2012年间各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表5给出了各年度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年度间的回归结果存在微小差别,显著性水平也略微不同,但是都无法拒绝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负相关关系变弱的假设,进一步说明了前述实证结果的合理性。同样,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年度间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都无法拒绝假设c。此外,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即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更可能于股改后提出或实施CEO股权激励计划,产生与假设a相反的结论。为此,本文选取2004~2005年间128家高新技术产业提出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统计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了股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盈余管理显著影响仅出现在股改之后。
2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2.1企业盈利能力与R&D投资
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管理者能力、效能和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企业拥有较为可观的利润也能够为企业员工享受更好的福利提供有效的保障。可见企业对其盈利能力变化的时刻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的同时企业拥有或者可控制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的研发活动就可以顺利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是企业就必须动用企业内部资金储备。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其自身的新产品的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资金要求。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顺利进行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否则一旦企业的资金出现紧缺就会造成资源的供应出现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创新发展和R&D投资的进行。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逐渐积累的超额利润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自有资金,这些企业的可支配资金可以使企业能够更为灵活自主的将资金投入到R&D活动的投资上来。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相应的企业在R&D投资方面的投入会越多。
2.2现金流量与R&D投资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将很难开展。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回收期较长、成本较高、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企业很难能够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达到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目标,企业研发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支持的。企业充沛的资金为其顺利进行研发活动提供了保障,如果企业的资金短缺,将会导致企业的研发后劲不足进而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巨大的阻力。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足够充足时,企业能够为其研发活动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更加有动机和可能对其研发活动投入的更多,保证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所以说,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
2.3股权结构与R&D投资
股权结构是指股票的投资主体所持股票数量、种类和所占比例。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在高新技术企业中,R&D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企业大股东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去,对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实施充分的监督,保障大股东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风险项目的顺利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通过研发项目的成功获得可观的回报,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企业中的大股东,在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动机对企业在研发新项目中的R&D投资方面的实施监督。但是,如果企业的股权过于集中甚至掌握在一个股东手里,股东在做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由于其不能充分考虑风险投资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股东可能会因为R&D投资的高成本、高风险而刻意回避企业进行R&D活动,选择引进外来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来实现企业的稳定经营。如果企业的股权相对分散,各方股东的利益都需要权衡,更有利于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决策,这其中也包括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股权制衡度是抑制大股东投机行为的有效途径。股权制衡度就是使多个大股东共同享有控制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一个大股东单独干预企业投资决策,大股东对私人利益的追求的欲望也会相应收敛。当大股东之间进行利润分割的争夺时,对小股东的利益的损害会相应减少。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一方面大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各方大股东之间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进而抑制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增加企业价值的R&D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股权制衡度的提高,由于各方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可能会比较容易导致股东们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进而对企业R&D投资产生阻碍作用。
2.4资本结构与R&D投资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靠企业的内部资金很难达到投入资金的要求,这时企业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投入资金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是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其企业融资的受限,可见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一般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就对企业R&D投资越有利,反之高负债会使企业减弱对R&D投资的积极性。随着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财务杠杆的效果明显的同时还会为企业带来偿还利息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性的同时其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通过借款进行R&D投资,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高额借款利率,导致投资的成本过高,进而使得企业对新项目的研发失去积极性。除此之外,债权人由于风险过大,一般不愿意为企业R&D投资活动提供融资。企业自身也会因为债务融资造成企业R&D成本过高而选择内部融资筹集研发资金。当债权人不愿提供R&D投资所需的长期资金时,企业股东就会另辟蹊径,选择短期负债融资。
2.5企业发展能力与R&D投资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我国战略新兴企业,利用R&D投资来开发新领域研发新产品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发展能力是考察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较为有效的减少了企业为了短期获利而进行的盲目决策,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当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企业具有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当年的利润出去支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流动资金需求以外仍有盈余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投资。这时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企业每期都有盈余的资金进行投资,这就为企业进行R&D投资创造了机会。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企业规模和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之一。
3提高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对策建议
3.1促进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
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时企业的内部储蓄资金则占据了大部分R&D投资。那么,如何促进企业的超额利润向R&D投资的转化?一是降低企业盈利向R&D投资转化的风险。由于企业的R&D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不敢轻易的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针对R&D投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研发的风险。产学研研发活动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之间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组合。产学研研发活动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在提高研发效率上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是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实质上就是增强企业管理者将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采用一定的鼓励政策将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促使企业管理者不单单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更加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使得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
3.2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
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可以实现企业R&D投资的现金流量的增加。激励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价值随之升高进而企业的利润也随之升高,企业的内部留存增加。为防止企业R&D溢出过大,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R&D溢出内部化系统来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建立完善的高管激励措施,有助于减少管理者不理性的决策,大大降低了损害股东利益的可能性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内部留存。企业慎重的使用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政策,为了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以保证企业R&D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时需要对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差别重视起来。
3.3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长效机制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不关心公司治理情况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由于改革并没有进行完全,股票限售的情况仍旧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寻求发展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保持企业R&D投资活动持续活力进行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企业中持股比例最高的第一大股东受到其他大股东的制约,第一大股东会主动的关注公司的管理经营,第一大股东会为了企业能够持续的健康发展而增加对研发项目上投资额。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由于我国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政策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者的持股相对较少,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往往只是注重企业的短期的利益,为了企业能够短期获利而放弃风险较大、投入较大的R&D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采用股权激励政策,使得企业管理者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充分关心,在面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上能够作出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
3.4合理进行负债融资
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债权人在对其进行投资时往往不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在R&D投资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虽然研发活动的成功会为企业和债权人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研发活动失败的风险性也是非常大的;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外部债权人对于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不能充分的了解研发项目的信息,不敢进行贸然的投资;三是银行只能享受固定的收益,无法享受R&D投资获得的巨大利益但是必须要承担企业R&D投资的巨大风险,正是由于这样银行往往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不感兴趣;四是外部债权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投资时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很高,使得企业必须要承担高额的费用。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负债融资的减少,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占据了企业投资的大部分,随着企业R&D投资的外部融资的减少,企业的负债融资也随之减少。高新技术企业不能为了单纯的节约成本、降低风险而减少企业的外部负债融资。企业减少外部负债融资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合理的把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结合起来,以达到比较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R&D投资效率以及企业经营效率。
2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建议
2.1加快科技创新,占据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价值链高端环节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处于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从而造成了我国在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角色可替代性高,这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死穴,若我国不改变目前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这将会丧失提高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极佳机遇。因此,我们要树立专利意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占据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价值链高端环节,改变目前不公平的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2.2调整贸易结构,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个单一化
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三个单一化:第一,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行业单一化,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和通讯电子产品领域;第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区域单一化,就目前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的主要区域,广大的中西部参与度非常低;第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主体单一化,外资企业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多扶持一些我国技术水平低,但在国民经济中极具基础地位的行业,鼓励他们参与到国际贸易的竞争中来,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涉及领域广、品牌效应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彻底改变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三个单一化,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2.3敢于挑战管制,抵制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歧视
一直以来,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存在歧视,这不断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成本,而且还增加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破坏了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环境。应对美国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我国医改从各个层面进行抵制:首先,政府应该借助各种国际贸易合作组织的力量,通过建立双边贸易合作机制,对美国针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交涉和谈判,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要联合起来,组成行业联盟,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统筹处理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摩擦。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目的。我们现场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据企业历史成本并结合市场状况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本身就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和做法,只有少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以理想标准成本为标准。大多数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主要是“标准”难以准确设定。若执行中因不得已而频繁地修订“标准”,将会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环境,所遇到或发生的差异因素较多,静止地采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或奖惩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电子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发展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计算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设计人员首先获得各种设计思想,经过筛选设计思想方案、技术评价、市场预测、作出设计投产决策。但这一决策必须建立在目标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与成本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师要与成本设计师相结合成为真正的成本工程师。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持续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先设计新产品,再计算新产品设计成本,然后估计新产品是否有市场,预测市场价格。如果成本过高,再反馈到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以达到目标利润,定期降低产品成本。
“成本企画”控制的流程,是围绕目标成本为中心的。从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开始,到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目标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流程中,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序设计。而每一个设计阶段都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每一阶段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降低成本的一次挤压,多次循环挤压,使最后工序设计成本降低额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止。
“成本企画”这一成本控制模式说明:成本不是单纯的会计产物,既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从管理工程学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说,“成本企画”是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成本企画”从一开始就实施透彻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大量无效作业的耗费,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控制属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质。“成本企画”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谓“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费用汇集在一起装配成完工产品,是图纸上的有限筑入成本尽可能与实际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实际成本。这种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画”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第一,市场导向性。“成本企画”是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入手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二,源流性。鉴于产品成本的70%-80%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已决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成本企画”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馈性。“成本企画”倡导的是一种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点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盘分析,其特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作预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图纸上就制定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实现成本的前馈式管理。可见,“成本企画”已将可控制的成本从传统真实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设计图纸等虚拟场所,重点从业务过程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团体性。“成本企画”为了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实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种包括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在内的跨部门超团体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注重团体的合作协调。
第五,传递性。“成本企画”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成本压力的传递性,立足于市场制定的
目标成本,通过横向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一步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级责任部门,直接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实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和压力的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标更易为员工接受和实现。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既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投资,也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成本控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热潮中,似乎有三个因素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第一,国内的知识产权观念非常贫乏。虽说海外留学生是国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从海外带回来的项目都不是一两个人在家里做得出的,这些留学生本人没有这些技术的所有权,所有权在他们的工作单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国内与企业洽谈项目,除非他们得到他们单位的许可,否则这些项目的引进如果不成功也就罢了,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到时很可能会有许多麻烦。
第二,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需求常常会导致盲目投资,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个名牌大学投巨资为某个研究疯牛病的归国人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传出解决了疯牛病成因,后来证实此兄的研究结果不是子虚乌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贻笑国际。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内对从国外带回来的基因芯片技术的狂热。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产业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础技术早已被专利保护起来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体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这些技术与基因芯片的基础技术无关,只是某些中国人特有的具体基因性能的发掘和研究。国家花几亿元人民币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第三,崇尚安于清贫或清高是中国文人植根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识分子气节的标准之一。而恰恰是这些知识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一下,多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为,加上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与盲目,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小则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则劣币驱逐良币,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术,到时真的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找上门,却没有资源又没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与愿违。
高新技术企业对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以求利作为投资目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笔者认为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资行为就是刚把钱投下去,就急于要回报,要从一项投资中尽早挣回钱来,再求高利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可取,搞不好还会害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如果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先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特征,在仔细评估短期、中期和长期回报的情况下,选择投入某一行业。如果有能力并决定要投资生物科技,就要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千万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盲目上马。
据统计,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起到投向市场,大约需要15年时间,总花销大约有5亿美元之巨。虽说现在组合化学兴旺,能一次合成许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药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个有效药物分子中,大约只有5个可以做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而这5个药物分子中,最终也只有1个能推向市场。这么大一笔花销和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药物公司或财团在后面支持,很难想象谁能撑下去。所以,现代药物研发的大趋势是进行行业分工:由小公司作药物早期研发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头,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联合作进一步研发工作,如人体试验等等。而常规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笔钱,买断小公司所研发的技术。美国当今许多中小药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
当然,如果一个药物研究成功,其市场销售利润也非常可观。一个成功的药物,年销售额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传统的药物科技,一旦完成了产业化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销售价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说,药物研发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生产成本的大小。药物研发的经费虽说高得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只是日后生产成本的预支而已。如果投资者能从这个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的研发成本,那么投资人对药物开发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对各类药物的高价位想必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少许多抱怨和不平。
二、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一)完善收集材料,统一标准
目前,各申报高新企业认定的企业所提供的申报材料规格不一,基本上都采用A4胶装的样式。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申报材料使用塑料夹子或订书钉装订。根据《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档案盒的最大厚度为6cm,一些企业的申报材料单本厚度超过6cm,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拆装盒,破坏档案原始形态的同时也造成档案完整性安全的隐患。有的甚至由于规格特殊而无法分拆,只能直接存放于密集架,使得排架效果不甚美观。因此,实行一个统一的申报材料规格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由于主管机关认为此要求不适宜硬性规定,只适合推荐,从而导致实际的效果甚微。为了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应严格遵循档案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由中介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进行归档整理,毕竟中介机构参与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整个工作。科技档案从形成到归档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中介机构应对这一过程负责。而档案部门一般都由于缺乏领导重视,导致经费与人员的不足,对新产生专项的科技档案整理工作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主管机关协调中介机构,明确其职责与义务。
(二)协调相关单位,加强电子档案的收集
电子档案是档案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数字档案馆也是各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建设的目标,科技档案自然首当其冲。然而,在其他科技档案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则几乎为零。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并不难实施,如科技奖励项目、成果登记项目、科技计划项目都有专门的申报系统,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档案或元数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有专门的申报系统,不能归档的主要原因是上级主管机关以相关元数据保密为由,拒绝向档案馆提供。档案馆则由于人员与经费等原因,无法独自提取这些元数据。如果进行扫描,平均每卷档案都有三、四百页,最多的甚至有三千多页,如此大的工作量相对于较短的保管期限则显得意义不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在利用时,基本上都是调阅档案实体,如若遇到大规模集中审查,需要调阅大量档案实体,不仅运输费时费力,也极易破坏档案的美观,甚至完整性。在利用时提供电子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的要求,其目的也是在保护实体档案的同时,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因此,通过协调部门关系,加强电子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三)档案部门的直接参与
档案部门参与科技项目实施在城建档案领域已付诸实施,且效果很好,近年来城建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都是十分规范化的。而科研项目档案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科研档案的前端控制原则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档案管理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科研档案管理的利用与编研,科研腐败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根本原因是相关部门对档案工作的忽视与轻视。如何发挥科研档案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档案部门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从而体现档案部门的重要性,是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经济产值中占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是高新技术资源具有高度稀缺性,如何对有限的高新技术资源进行规划、配置、整合,从而产生整体的协同效益,提高高新技术资源的使用效率。给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研究赋予了实际的意义。
一、高新技术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高新技术资源的概念。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体系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发展前沿领域内,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先导作用,对传统技术及产业改造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群,具有高智能性、高投入性、高创新性、高风险性、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等特性。一切间接或者直接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的、有效的、具有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源,都可以称为高新技术资源。
2.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内涵。协同学(Synergetics),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赫尔曼(Harmann-Haken)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结构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赫尔曼本人对协同学简单的表述为,研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怎样合作以产生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在这种新结构下,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这种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可能在子系统各个层次上都不具备。
高新技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创新过程,通过对现有高新技术资源进行调整、协调、科学配置、优化重组,形成合理的新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内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产生新的整体功能,获得整体的最大效益。可见高新技术资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得“整体效用大于部分功效之合”。
二、高新技术资源整合内在机制分析
资金横向互融,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层次丰富、渠道畅通的资金流通体系,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资金供求矛盾。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以一些优惠的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开辟新的资金领域,建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鼓励各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内外资银行的金融业务交叉竞争。最后还应加强高产业资本的流动,即促进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把富余的资金以战略投资形式投入到一些关联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人力资源横向互通流动,即人力资源在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自愿的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流动,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平衡发展。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横向流动,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运用市场化配置手段,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劳动市场。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各种保险不能得到连续的保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横向流动。
技术产品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即高新技术企业之间按照专业化分工进行协作研发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化过程中都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能起到分散风险、减少资金压力作用。要实现技术产品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技术合同和知识产权的交易与转移的市场,只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才能实现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转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三、高新技术资源整合具体模式
目前关于区域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模式主要为高新技术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区资源整合系统内的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风险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以及致力于技术转移的中介机构。他们各自在这个系统中有不同的职能和需求:
1.企业作为资源整合系统的终端,担负着高新技术产品最终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重任,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的是区域内其他主体的帮助和资源上的支持。
2.科研机构在整个资源整合系统中最根本的职能是开发新的或改进已有的具有共用性的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供给,为企业开发新的产品或该进产品节省时间和成本。它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本等高新技术资源,以及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来丰富她们的科研内容。
3.大学等教育培训机构最主要的职能是为整个资源整合系统的主体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以及一些共用性技术资源。对于这些高校机构来说需要的是资金的增加来改善办学环境和科研环境;实际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问题而丰富不同科研内容;长久的学生实践基地。
4.风险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为资源整合系统里的主体提供资金,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品快速市场化。由于资本的趋利性的本质,风险金融机构最需要的是具有巨大市场空间和高速成长性的项目,这种项目一般只存在于高新技术项目领域。
5.政府参与的中介机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成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政府来说最需要的则是社会总量的发展、全社会的稳定、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各主体的职能和需求上来分析,各主体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只要在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彼此间以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展开合作,那么资源整合的协同优化效应将会得到释放。
四、结语
本文以定性的角度为出发点,由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内在机理、机制方面为切入点,给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研究者提供机制方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124~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