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成长礼家长寄语

成长礼家长寄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8 17:36: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成长礼家长寄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成长礼家长寄语

篇1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和特点,时刻都能释放出许多我们大人所意想不到的优点和光环,但学生本人很少能够主动地发现、认识,对于他们来说这有些困难。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都要依赖成人的评价意见,尤其是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能把他们的优点放大,让他们清晰可见,使他们自己一眼就能看到有哪些进步,还可以朝着哪些方面发展,从而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内动力。

一次深入站前小学听王芳老师的一节美术课,课堂上教师拿着一名同学的作业对大家说:“李瑞林同学真棒,这次作业她画的很认真,和前几次相比,进步了一大块。很了不起,继续努力一定会成为涂色小专家的。”这个纵比评价语,虽然教师及时抓住了这名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表扬,显然有有意表扬之嫌。但教师通过这样策略的描述,这位学生的进步却摸得着看得见了,会更加使他增添了克服缺点的动力。

在一节作品讲评课上,我是这样对全班学生说的:“这次活又形颐前嘤肯殖龊芏嘈家,也使我们班成为小画家的摇篮。大多数同学的画不仅能够代表全班的最高水平,而且还能反映我们全校的最好水平。”这种激励性评价看似毫无根据地瞎扯,夸大其辞,但是它实际上是一定基础上的,因为班级的这些小画家比在绘画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比同龄学生相对高水平的绘画能力。所以当老师表扬同学们是“小画家”时,孩子们一定非常开心,他们会感觉到小画家就在我身边,我就是“小画家”,这样无形中就给孩子们增加了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信心。

二、激励性评价语具有行为上浮作用

一次在七年三班上课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美术课代表告诉我,这次的作业没有收齐,原因是有的同学没带来,有的同学根本没做。我就这个问题在周二的课堂上做出如下评价:这次的作业交上来的同学画得都很棒,无论是内容选择,还是画面的安排、涂色都比以往任何一次水平高,就连老师们看了也都很受感动。没交的同学可能画得也很好,因为大家都努力了,如果明天带来了就交给课代表。这次老师想把全班的作品进行展览,让我们大家互相学习一下,尤其是从不同角度来评价作品,学习他人的长处。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批评未完成作业的同学,而是从正面做出积极的评价。那几个没交作业的同学很难为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事后抓紧时间补交上来了。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避开负能量的话,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具有上浮作用,促使学生将自己未达到标准的行为上浮,从而达到标准的评价水平。

三、激励性评价语能够对学生起到精神激励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特别是受到良好的精神鼓励与评价时,他们会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或是画好了一幅作品,或是做了一件好事,哪怕是捡起教室地上的一张纸,在路上给陌生人指一条路,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都会非常高兴。这种体验越深刻,持续时间越长,他们就会越积极地去从事好的向上的行为。当这种愉快的体验出现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就能对学生起到精神激励作用。如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成功的回答,我经常这样说:“你真有创造力!你的想象不但很丰富,而且组织语言的能力也非常好,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呀。”“你真不愧是咱们班的小画家,要想画出一幅有创意的图画就需要有大胆的想象力”。还有一次,在春季的植树节画展活动总结评价中,我这样对学生们说:“小雷锋在行动,小树苗在成长。你们都是当代的小星星,你们是未来的太阳”。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性评价语具有补偿缺点作用

篇2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

而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学习和生活,否则会让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爱护、尊重与理解学生。若由于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使学生产生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消极心态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其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必要时还要争取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帮助,及时“对症下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这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二是要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四、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在近一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了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步骤:

1.暖身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情绪接纳。目标是澄清目标、消除陌生、组建小组,为成员提供团体气氛。教师可运用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集中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团体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

2.主题呈现阶段

本阶段的重点是从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来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问题进行转移。这是一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重点是展开主题。

3.品质训练阶段

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品质训练阶段,在大家彼此信任、接纳的基础上,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心理品质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注重团体的组织和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设置中强度的多种感统游戏和互动活动,继续催化增强团体动力,注意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觉自己是配角。采用的活动形式有:游戏、辩论活动、心理剧、绘画等,可根据课型来进行灵活运用。

4.分享感悟阶段

设置贴近学生实际、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思考。针对团体设置的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开展较为深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引发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理清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引发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这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开始。通过分享感悟阶段深化对自己的认识,解决成员问题促使行为改变。可采用的活动有:团体讨论、创意思考、联想活动、机智回答、角色扮演、身体活动、回馈活动等。

篇3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认真把好这一关, 才能直接控制各种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对于接种门诊来说, 主要面对的是0~3岁的散居儿童, 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 沟通难度较大,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的重视是预防接种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及疫苗注射后获得最佳效果的保证[1]。因此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家长的心理需求, 对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带儿童来院接种的300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对家长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辖区内11个居委300名带幼儿来门诊接种疫苗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心理需求、家长对接种门诊及接种护士的要求、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等, 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300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过程的心理需求。见表1

由表1可见, 300名儿童家长首要的心里需求是安全有效接种疫苗占100%, 其次是接种护士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占98.67%, 疫苗信息的需求96%, 94.33%的家长希望有良好的接种环境, 缩短候诊时间。

2. 2 300名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见表2

3 预防接种过程中家长的心理需求分析

3. 1 信息需求 家长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 其表现悬殊, 在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 孩子父母和祖父母之间, 不同学历程度家长之间比较, 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和态度均有差异[2]。调查发现, 部分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较低, 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家长, 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较少, 因而不重视, 造成漏种或迟种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整个人群疾病的防控。家长迫切需要了解疫苗接种的种类, 所预防的传染病, 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 疫苗的禁忌症, 可能引起的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 以及生病延迟接种是否影响接种效果等。家长希望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准确信息, 并得到通俗易懂的解释。

3. 2 心理支持

3. 2. 1 紧张焦虑情绪 从表中可以发现, 安全有效地接种疫苗在家长的心理需求中排在第一位, 占100%。由于接种时未做到有效沟通, 部分家长在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一般反应如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等情况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

3. 2. 2 怀疑与不信任 由于新闻媒体报道过的疫苗相关事件, 媒体的误导和渲染, 使部分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信任度下降, 心存疑虑, 对接种人员不信任。

3. 3 接种人员服务态度和接种环境的需求 98.67%的家长希望得到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的服务, 94.33%的家长希望接种环境安静, 缩短候诊时间。接种人员服务态度不好、人群拥挤、环境嘈杂使家长在等待过程中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4 护理干预措施

4. 1 改变服务意识, 开展优质服务 预防接种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 以丰富的专业知识, 规范的操作技术, 得当的言谈举止, 冷静沉稳的态度, 热情的服务赢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信任。在交流中注意把握好与家长的沟通技巧, 针对不同的儿童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并提供咨询电话。

4. 2 预防接种知识的指导 对首次带幼儿来接种的儿童家长, 由分管片区的护士介绍预防接种流程, 接种的时间安排, 需要注意的事项。详细询问孩子的健康状况, 家族史, 有无过敏史, 发放预防接种知识小册子, 让家长仔细阅读“儿童预防接种家长告知书”并签字, 告知家长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预防接种的禁忌症、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方法等。让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每次接种前让家长仔细阅读当日要接种疫苗知情同意书, 包括疫苗名称、预防的疾病、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并做好解释。在候种室观察室张贴免疫程序、接种部位、方法、剂量、接种月龄、接种前后注意事项, 公示二类疫苗收费价格。充分利用接种后留观的时间, 由留观护士将婴幼儿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播放和发放[3]。让在此留观的儿童家长, 迅速掌握一些接种常识。

4. 3 心理支持

4. 3. 1 实施安全接种, 增强儿童家长信任度 疫苗的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 疫苗质量不好, 接种后将会带来严重后果[4]。这也是家长最为担心的问题。严格按规定程序领苗、运输和保存, 确保疫苗安全。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对受种儿童既要注意免疫起始月(年)龄, 又要仔细核对待种和已种疫苗间的间隔, 正确筛选适宜的接种对象, 排除禁忌证, 严格按程序接种。对二类疫苗遵循“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 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 自身经济能力等权衡利弊, 理性选择。接种疫苗后由分管片区的护士进行电话回访, 了解本月预防接种情况、有无接种反应。指导家长正确对待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解除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

4. 3. 2 预防接种环境的改善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布局合理, 整洁温馨。科学安排接种时间, 避免人多拥挤, 等待时间过长而影响家长的情绪, 引起接种纠纷。

5 讨论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 通过分析家长的心理需求,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设身处地为儿童及家长着想, 针对不同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 得到家长的信任和认可, 主动带幼儿接种疫苗, 有利于提高接种率, 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蕊.预防接种门诊儿童看护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当代医学, 2012, 18(1):119-121.

篇4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导入期的企业规模较小,管理粗放,这个阶段的绩效考评方式相对简单,也没有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往往以主要领导层的评价为依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的规模逐渐庞大,人员构成也日渐复杂,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开始面临成长期的发展压力,此时原来简单粗放的绩效考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日常管理的需要,更无法匹配企业在诸如组织架构、内部流程、人力储备等各方面的改革举措。因此,对成长期企业而言,逐步建立全面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就变得势在必行,在这其中,有几件工作是首当其冲的。

一、因地制宜,着眼企业基础管理实际

现行比较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往往是通过成熟期企业的实践总结形成的,这些理念可以给成长期企业带来一些方向性的引导,但是可能与其现有的管理实际还不能完全契合。成长期企业的人员构成、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都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建立全面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配备参差不齐,比如,各类岗位描述和分类尚未梳理清晰,企业组织架构变革尚未调整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尚未理顺,同时,习惯于原有领导层集权考核方式下的员工,对于新考核方式的权威性和合理性的认知还有一个过程。

在上述情况下,完全照搬成熟企业的管理理念显然是无法奏效的,因此,建立成长期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和分析企业现有基础管理的实际情况,找出可能对考评体系搭建构成障碍的若干瓶颈。针对基础管理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对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加快梳理,另一方面对暂时还无法调整到位的问题,要修订考评体系的部分内容,甚至具体考核模式,从而切实保证考评体系与管理实际较好的融合。

二、借势而为,跟进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机构庞大,人员复杂带来的一系列决策迟缓、反应滞后问题,在成长期,企业势必会考虑局部甚至全盘的组织结构变革,这对于建立绩效考评体系是一次难得的互为裨益的良机。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要及时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尽早了解和深刻领会组织结构变化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快速跟进变革的要求,建立和调整适应新架构模式下的绩效考评体系。

尤其是对于推进机构扁平化改革的成长期企业,适应扁平化模式下的绩效考核方案必须是整体改革框架的有机构成,在机构变革过程中,如果出现新旧模式下绩效考核方案的缺失,就像丢失了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抓手,会对人员稳定,责权划分,流程梳理等各项工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在推进组织结构变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抓好对考核体系的制定和调整工作。

三、综合评价,增强指标体系科学性

具体指标制定的科学性是有效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建立对各经营实力的评价体系,综合其人员、客户、区域特征、历史情况等相关因素,并使之量化,作为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评价体系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大量基础数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尤其要做好对各经营单位实际状况的调研工作。

指标的制定应适度融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博弈机制,任何指标设定体系都无法绝对科学的进行计量,而对市场实际最为敏感的往往是各级经营单位,因此,要“自下而上”让他们畅所欲言,再“自上而下”综合平衡。同时,不能孤立的制定指标,要将指标下达和资源配给(如人力、工资和费用)结合起来,增强指标博弈中的公平性。

四、透明公开,建立面向被考核对象的信息系统

随着成长期企业的业务不断拓展,企业逐步开始考虑建立各类信息系统,这其中也包括绩效考评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一般都是由管理层的推动开始,而具体操作的又是中后台管理支撑部门,因此与考评相配合的系统的建立也会比较多的考虑管理层和具体操作的需求,而忽视了被考核对象的信息需求。

事实上,如果能从绩效考评最终的目标为出发,了解到考评除了是对以往工作的评价,更是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就不难意识到建立面向被考核对象的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假使被考核对象无法及时的获知考核结果,就无法快速的调整经营方向,那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五、前后连贯,保持评价体系相对的稳定性

成长期企业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发展阶段,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从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在经历比较大的变化,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应跟进这些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稳定性和连贯性。绩效考评关乎每个员工的具体利益,从过程看,是一项理性的判断评价工作,但从结果看,又是一项直接涉及到员工感性体验的思想工作,如果绩效考评方式变化过频,会损害考评工作的严肃性,引起员工思想的较大波动,甚至导致员工产生消极观望的心态。因此,必须尽力保持考评体系主题思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于因特殊情况必须实行的较大变更,要做好员工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成长期企业的评价体系几乎是从零开始建立的,因此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相当长的调试和磨合期,从管理实践看,必须关注几个实际操作的关键点。

一、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打持久战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领导层达成共识,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要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委员会,由主要决策层挂帅,主要管理部门牵头,各级单位共同参与,同时配备专司绩效考核工作的人员跟进考核体系搭建和改进的全过程。只有企业上下都能把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做好做实,并在决策、组织和人员上得到保证,才能不断的推进和完善这项工作。

二、从不同的条线个个击破,逐步建立完整的体系

从企业的不同业务条线来看,成长期企业的岗位设置日渐健全和复杂,可能涉及营销、操作、管理等不同的条线,建立适用不同条线的考评方式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可以考虑先从核心条线着手,逐步函概各类岗位,这样既可以有重点的推进考评工作,也给员工一个逐步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过程,防止一步到位带来的方案考虑不周和员工的情绪抵触等不良反应。

从各条线的指标体系来看,对成长期企业从一开始就设定名目繁多的指标体系,可能由于过于复杂而无益于员工的理解,同时也常常会由于系统配备的滞后而带来操作上的难度,因此可以先从核心指标出发,先加大对可量化指标的考核,再逐步根据基础配备的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来充实指标体系。

三、培养各级经营者的参与性和全局观

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入通过精细化的指标设置和评价体系为企业算了一笔“明细帐”,对决策层来说,可以更好的从人员和资源、成本和收益、短期和中长期等不同角度思考经营问题,但是仅仅决策层会“算帐”还不够,要让各级经营者都参与到“算帐”中来,通过“算帐”帮助他们实现从发展初期粗放式的模式过渡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同时,更要在企业中树立“算大帐”的全局观念,切忌发生各级经营者“样样算帐”或是“只打小算盘”的倾向。对于在向精细化迈进的成长期企业而言,从粗到细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各级经营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样样算帐”,在信息支撑等基础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将带来极大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可能在企业中形成“斤斤计较”的工作氛围,因此,在实施绩效考核方案时,一定要做好各级经营者的沟通和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多的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来贯彻和推进考核工作。

四、宣讲和培训,要深入人心

成长期企业的绩效考评体系从无到有,一定要注意方案的宣讲和培训,不能让方案停留在仅仅几个具体实施人员悉知的阶段,也不能让考核仅仅成为管理层的事情,要让全员了解和参与进来,防止因宣传不够导致的误解和因培训不够导致的误导情况的发生,同时,通过宣讲和培训中的双向沟通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改进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考评工作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和指导决策。

成长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其特殊的发展基础和管理需要,粗放简单的考评方式无法适用,但全面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并非一蹴而就,必须从企业的管理基础出发,逐步梳理和完善考评体系,同时着手建立与之匹配的支持系统,加大宣讲和培训的力度,从各个方面发力,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评体系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成长期快速、稳健的发展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因为一切都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面向的客户也是有限的,这是最基本的事实。然而一些创业者却置之不顾,妄图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他的客户,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不仅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也把客户搞得怨声载道。

二、任何生意都是有门槛的。当我们知道我们只能服务于有限的客户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服务设置门槛。客户通常分为三种:重要价值的客户、一般价值的客户、没有价值的客户。明确分类之后,我们应该专注服务于重要价值的客户,维系培育一般价值的客户,果断砍掉没有价值的客户。门槛即筛选,比如我们新近打造的“创业百人团”社群,有两个基本加入条件:要用真实的地址和姓名、要交年费200元。这直接就将一些想闲聊胡扯、乱发广告的人排除掉了。(另注:凡有意加入“创业百人团”社群的读者,请先加李济安创业QQ:1105698829 了解详情,文章《QQ群,这里分散,那里再见!》请直接打开空间查看。)再比如“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就坚决拒绝那些总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人,那些痴迷于彩票、传销、风水的人。不是他们不好,而是对于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来说,他们是没有价值的客户。

三、只有双赢才能持续前行。只与有价值的客户一起成长,其实是对双方都负责的行为。客户得到充分的服务,品牌得到高效的成长,这是一种双赢。只有在双赢的局面下商业生态才能持续地前行,否则双方都不痛快。

好消息:历经四年的深入研究,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开创了“三天找到好项目”的专业咨询技术,并且通过调研、测评、分析、策划、训练、游历、考察、甄别、实验、追踪等多维方式帮助学员少走弯路,快速进步。中国平民创业讲习班现在参加费用为2000元,不含食宿。报名请提前一周预约。

电话:15869006133

QQ:1105698829

李济安创业个人微信:lja365

篇6

作者简介:许崴(1977-),男,天津宁河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湖南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出事城市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66-03 收稿日期:2006-12-12

自1997年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已持续上涨了9年。2000年后,部分二级城市商品房价格也步入快速上升的轨道。无独有偶,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比如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城市商品房价格较1999年上升了50%以上。(胡小兵,2003)近年来,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高度关注城市商品房价格的走势,依据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比、商品房价格涨幅与GDP增幅比、商品房空置率、商品房投资增速等参数,对我国各大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变动状况进行分析,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商品房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李建伟,2006)。在笔者看来,我国目前有关商品房价格的研究大多围绕商品房价格的走势及其调控政策展开,对商品房价格上涨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内在关联性却极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借鉴冯・杜能模型,揭示城市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机理,并就平抑商品房价格的途径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冯・杜能模型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19世纪初,德国一位名叫冯・杜能(J.H.Von lhunen)的农场主出于对农业收益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好奇,于1826年在其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经济体如何有效利用土地的经济模型(克鲁格曼,2005)。冯・杜能模型设想了一个孤立的城市和为城市供应农牧产品的广阔农场区域,基于各种农牧产品的单位土地产出与运输费用不尽相同的假设,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多样化的农牧产品生产应该环绕城市如何分布;二是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与农牧产品运输费用之间会呈现何种关系。并通过图1简明直观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图1上半部的实线部分是达到均衡时的3种农牧产品的竞租曲线,表示在相隔城市的任意距离上,农民愿意支付的地租量。组成该曲线的三段实线的不同斜率,勾勒出3种农牧产品的生产者所愿支付地租量的梯度关系,即蔬菜种植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高于小麦种植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小麦种植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高于牛养殖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三种农牧产品的生产者所愿支付的地租水平为什么会呈现为梯度关系呢?通过对图1下半部的分析便可找到答案。该图下半部的三个同心圆表明了三种农牧产品的生产者经过市场竞争和理性选择所形成的三种农牧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关系。蔬菜种植之所以紧靠城市的周边进行,是因为单位价值的蔬菜产品所需的运输费用最高,对距离因素最为敏感,因而蔬菜种植者宁愿选择地租水平较高却运输费用较低的城市近郊进行生产;牛的养殖之所以在相距城市最远的地带来进行,是因为单位价值的牛产品所需的运输费用最少,对土地的需求量却最大,因而牛的养殖者宁愿选择运输费用较高但地租水平较低远离城市的区域进行生产;小麦的生产之所在介于蔬菜与牛的生产区域之间进行,则是因为单位价值的小麦产品所需的运输费用虽低于蔬菜产品的运输费用,却高于牛产品的运输费用,因而小麦种植者便选择地租水平居中的中间地带来进行生产。

冯・杜能模型所体现的各种农牧产品生产区域的地理成本与运输费用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以下数学模型来表达

Ri+Ti=Rj+Tj

其中R:地租;T:运输费用;i和j指任意两种农牧产品。

以上数学模型所表述的经济含义是:在农牧产品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每个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使所有农牧产品所耗费的地租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趋同并最小化,最终达到农牧产品生产区域的圈层分布与地租成本的梯度分布。

二、冯・杜能模型在城市商品房价格研究中的应用

冯・杜能模型本身虽用于解释农牧产品生产区域选择与地租成本的关系,但该模型的可延展性相当强,对于研究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与商品房价格问题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因为城市土地的使用者不是农牧产品的生产者,而主要是众多的厂商和城市居民;城市土地的使用成本主要不是反映为地租,而是反映为土地使用权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城市中最大量的不是农牧产品运输,而是川流不息的上下班和购物的人群,所以不能将冯・杜能模型直接用于分析城市商品房价格问题。为了将冯・杜能模型的研究方法用于揭示城市商品房价格变动的机理,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假设条件:(1)城市被划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中心区除集中了城市生产、商业、政治、文化、娱乐等主要功能外,还兼有居民生活区的功能,城市周边区则只具有居民生活区的功能。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城市中心区都是人群汇集所向,城市周边区都是下班后人群分流所向(孙鸽,2006)。(2)距离城市中心区远近不同,周边区的人群到达城市中心区所需时间和交通费用也不同,距城市中心区越近,每位居民每日用于交通的时间与交通费用越少,距城市中心区越远,每位居民每日用于交通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越多。城市中心区的居民用于交通的时间与交通费用为零。(3)城市交通环境随城市建设的推进逐渐改善,城市居民的货币工资水平随城市的发展稳步提高。(4)城市的商品房价格由城市的商品房供给与居民的自主购买需求共同决定,商品房价格能够反映所在区域商品房供给的稀缺性和居民真实的购买意愿与价值判断。(5)商品房具有同质性,商品房价格的变化仅和距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交通的便利程度相关,而与商品房的朝向、景观、文化风格等个性化差异无关。城市中心区的商品房价格高于周边区的商品房价格。

在作出以上假设之后,笔者首先将冯・杜能模型中的租用土地的机会成本亦即地租R替换为商品房价格P,其中Po表示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Pi表示城市周边区商品房价

再将冯・杜能模型中的农牧产品运输费用T替换为周边区居民所支付的居住成本Co居住成本C由C1与C2构成。

C1为周边区的居民预期所需支付的从周边区到中心区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现值之和,即

C1=W・t・PA(i,n)

其中W:单位时间工资;T:年耗用交通时间;PA(i,n):商品房法定拥有年限的年金现值系数。

C2为周边区的居民预期所需支付的从周边区到中心区的交通费用现值总和,即

C2=T・PA(i,n)

其中T:年交通费用;PA(i,n):商品房法定拥有年限的年金现值系数

对于一个理性的商品房购买者来说,愿意支付的拟居住区的商品房价格可按照以下模型来确定

Po-Pi≥[]Wi・ti・PA(i,n)+Ti・PA(i,n)]-[Wo・to・PA(i,n)+To・PA(i,n)]

(1)

其中。表示城市中心区;i表示周边区。

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居民所需耗费的交通时间与交通费用被假设为0,则公式(1)可简化为

PO-pi≥Wi・ti・PA(i,n)+Ti・PA(i,n)

(2)

也就是说,理性购买者作出购买周边区商品房决策的价格条件是:购买周边区商品房相比购买中心区商品房少支付的房价应大于等于居住周边区相对居住中心区所需多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与交通费用的现值总和。

将公式(2)加以变形,可得到

Pi≤Po-[wi・ti・PA(i,n)+Ti・PA(i,n)]

(3)

公式(3)表明,随着城市周边区居住成本的降低,周边区的商品房价格水平会逐渐趋近于中心区的商品房价格水平。或者说,当周边区的居住成本相对稳定时,周边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受制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前者会随后者的下跌而下跌,随后者的上涨而上涨,后者是前者的指向牌、控制器。

三、城市商品房价格25涨的阶段划分及内在机理

经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品房价格总水平会呈现出长期上涨的趋势并历经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交通体系不健全且效率低下,中心区商品房从低价位缓慢上升。在城市发展的初期,交通体系很不完善,居民们常常徒步上下班,从周边区到中心区花费的时间很长,所需支付的时间机会成本很高。数量颇少但收入水平较高的那部分城市居民,发现居住在中心区因交通时间的节省而能获得大笔机会收益,故纷纷做出在中心区购房的决策。随着城市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与高收入人群的扩大,对中心区商品房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从而推动中心区商品房价格从低价位缓慢上升。

第二阶段:城市中心区商品房建设趋于饱和,周边区商品房建设加速,中心区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周边区商品房价格相对低廉。随着城市中心区土地可供量的不断减少,中心区商品房建设逐渐饱和。商品房开发开始转向城市的周边地区。在这一阶段,城市居民购房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收入层次的人群各自测算自己所能承受的周边区商品房价格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的差异,比较不同选择所需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与交通费用的大小。高收入阶层因所需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较高而对交通时间的耗费极为敏感,故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购房;中低收入阶层因购买力相对低下而对商品房价格极为敏感,故分散在城市周边区购房。在这一阶段中心区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周边区商品房价格小幅上升,城市商品房总价格水平逐渐上涨,城市边界逐渐扩张。

第三阶段,城市交通体系趋于完善,周边区居住成本下降,中心区商品房价格上涨趋缓,周边区商品房价格上涨加速,城市边界迅速扩张。随着城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城市财政收入日渐丰腴,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加速推进,市内快速线与轨道交通覆盖率大幅提高,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城市周边区与中心区的相对距离。在这一阶段,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区相比居住在中心区,交通费用虽有所增加,交通时间的机会成本却因交通时间的大大缩短而大幅降低。其结果,居住周边区相比居住中心区需多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与交通费用总额减少,更多的人做出在城市周边区购房的决策。随着对城市周边区商品房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城市周边区的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涨速趋缓,城市周边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向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趋近,城市边界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

四、冯・杜能模型对平抑大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启示

1.要想控制城市商品房总价格水平首先必须控制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如前所述,当周边区的居住成本相对稳定时,周边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受制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前者随后者的上升而上升,随后者的下降而下降,后者是前者的指向牌或控制器。既然如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缓中心区商品房价格的上涨速度,进而控制周边区商品房的价格水平,以改变消费者对城市商品房价格水平的预期,无疑是平抑城市商品房价格的有效途径。

篇7

自2004年底到现在,相关的课题研究已经在全国12个省市近百所实验校中开展,其中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在安徽、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59所实验校推广实验。三年来,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的方式,已经受到广大实验校教师的普遍关注,一些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但经过笔者调研,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在运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成长记录袋装什么,装的目的是什么,由谁来装,如何处理信度与效度,成长记录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时间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利用成长记录袋开展相应的评价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和模糊认识。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成长记录评价优势与局限性认识不清。

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

1.有利教与学及评价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评价过程的有机结合。由于成长记录袋主要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果组成,教师可以将这种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记录袋是其他评价工具的一个有益补充。成长记录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收集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教师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儿童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也可以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成长记录袋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品,是传统的测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益的补充,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分析、评价学生持续的努力以及认知发展的趋向,为开放地、较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参考。

3.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较强的一元,通过记录袋,收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制作、浏览作品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增强自信心,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作品,鼓励学生创造出展示自己才华的作品,并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寻找学生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及改进的建议,从而在发展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相对较弱的方面发展的可能。此外,由于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学生就成为选择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可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利用记录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通过展示、分享作品,也能够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增强以我为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

4.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性化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教师共同参与作品的选择、项目的确定、标准的设计等评价,师生一起阅读档案袋里的东西,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强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为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同时档案袋也是一种家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媒介,通过作品及相互交流,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反馈,充分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成长记录袋的不足

1.成长记录袋比较耗费时间

实验校在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困惑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虽然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用成长记录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参与设计和实施。调查表明,实验利用记录袋进行评价过程中,一天平均占用教师的时间30分钟左右,这为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增加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负担。

2.信度较低

成长记录袋由于内容的差异,标准程度较低,在进行评价时,往往由于内容较多,标准不一,无法进行相应整理、分析,尤其是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在实验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在一所学校,或在一个学区内,统一目标,提出基本的记录袋的内容框架,但不过分强调标准化方法,这样可以弥补一些记录袋评价方面的不足。但是由于成长记录袋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不足,就过分强调标准的问题。

3.效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

景泰尔等人的研究中,对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得分数与在同一领域中所作的其他评价所得分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分数与标准化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Herm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整体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评分与标准化评分之间的相关从0.13到 0.31不等。这种效度上的缺陷,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展示的能力与成就往往会产生怀疑甚至歪曲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保证效度,教师和学生在作品的收集时,在作品的代表性、入选标准和成长记录评价的应用范围上要进行深入思考。

三、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对成长记录袋优缺点的分析,笔者结合实验校的一些做法就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在保证成长记录袋作用的前提下,减少教师参与的时间,教师必须把握好在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实验校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不具体介入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的环节和内容之中,鼓励学生自我反省,教师把相应的精力放在班会、家长会上,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展示、反馈,发动学生互评、自评,以唤醒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培养评价能力。

2.创新监控及评价的方式

实验校大部分面临班额较大的问题,在侧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利用家长会、班会等机会,家长的参与及相应的指导都会有效地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增强自己工作的实效性。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实验校的教师以不定期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集体指导、互评等方式来进行监控、反馈和评价,也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教师借鉴的好经验。

3.选择适当科目和专题

成长记录袋是一个较好的质性评价方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成长记录评价必须和每个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投入,我们不能滥用成长记录袋,实验校处于小学学段,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减少,自然有利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实验校的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了专题式、专门技能式等主题的档案袋,比如美术学科的素描专题,体育学科的跳远专项。这种选择适当学科、专题或具体技能式的成长记录,往往不必贯穿整个一个学期或学年,在相对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由于适用性强,效果很好,得到了广大实验教师认可。

4.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我们提倡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对传统评价方式一概否定。原有的评价方式,比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等,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我们目前评价改革的一个薄弱点。在评价改革实验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与创新,比如作业评价,我们在调查了解实验校作业评价的基本情况后,依据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作业评价进行了改造,得到实验教师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实验内容如下:学生的数学、语文等各科作业增加目录页,目录页的内容为本次作业所属章节及每次作业的标题、序号及页码,同时在作业下方增加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作文与此类似,目录页中是每篇作文的序号、标题、页码,下方为教师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简单的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这样的改造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并将评价融入到原有的工作中,得到全体实验教师的好评,被教师们称为“不用袋子的成长记录”。第二,增强了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意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评,自评目的除了自我鉴定之外,还应该发挥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学生通过目录页能够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往所学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自我反思,以求改进。第三,密切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一个简单的目录记录了教师的教诲、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想法,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及批改意见感受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通过阅读目录页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这种改造为师生、家校搭起了情感与信息沟通之桥。第四,帮助学生系统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目录页将课本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学生在作业及自评和他评中感受进步,能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加强宣传及培训工作

篇8

师范大学生出聘家庭教师,从80年代初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相当规模,并正以锐不可挡的势头继续发展。随着大学生家教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家教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利弊也随之而出。

一、原因分析

师范大学生家教现象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重视教育,师范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和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原因:随着近几年张掖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家长不仅把希望寄托在全日制学校,而且注意到了家教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但是他们遇到了难题:

1、精力不及

城市上班族的时间有限,精力更有限。工作之余已精疲力尽。

2、知识跟不上

学生的家长们,有的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有的虽然读了大学,但长期专注于自身的业务工作,对许多知识系统已然陌生。

3、溺爱造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失衡

城市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长期在家中被捧为“小皇帝”,对家长的教育持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向社会求援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憾。

(二)师范生自身需要:改革开放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范大学生置身于改革大潮之中,也产生了他们特殊的自身需要。

1、渴求了解社会

当代师范大学生已不完全满足于校园生活,他们已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大学校园之外,期待到社会上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2、寻求经济上自主、独立

进入大学的学子们,“成人”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渴求经济上的独立,开始寻找机会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自己独立自主的意愿。

3、寻求社会价值认同

知识储备的加深加厚使大学生自身信心充足,渴望并寻求社会的认可,实践自身价值。向社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4、锻炼自身能力

师范专业的学习使学子们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了解教育对象等能力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是课堂学不来的,必须到实践中去锻炼。

(三)学校导向:学生培养目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客观上推动了师范大学生家教活动的开展。

1.培养目标导向

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家教活动恰为师范生提供了提前了解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难得机会。因此,学校从培养目标考虑,大多对家教持支持态度。

2.社会实践导向

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早已被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师范学校受其专业特征的影响,出聘家庭教师,这一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培养目标的特殊实践活动,理所当然地得到学校的提倡。

二、利弊分析

随着大规模家教热的兴起,社会、学校及师范类学校师生,对其利弊众说纷纭。正确分析家教现象的利弊,有助于家教活动的规范化。

(一)家教活动的主流应当肯定, 它即使大学生得到了增长自己才干的机会,又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1.大学生通过出聘家教可以增长自己的才干

没有经过实践洗礼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估计过高。出聘家庭教师使他们学到的教育理论得到了运用,知识得以巩固,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锻炼。调查发现,大部分当过家庭教师的同学,他们适应教学和适应社会的速度,从总体上看快于其他同学,他们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的表现也优于其它同学。

2.大学生通过出聘家教可以使自己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大学生出聘家庭教师,获得适当的劳动报酬,这即缓解了生活困难,又减轻了家长负担,还会使大学生懂得劳动的辛苦,更加珍惜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家教活动中的弊端不可忽视,应切实加以引导

1.知识不系统,没有教学经验,往往在家教辅导中背离教育教学规律

一般来讲,师范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辅导要求,但大学生手中无教学大纲,所以对中学教学的要求、重点、难点很难把握。再加上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家教质量。

2.多头辅导,主次不分,影响在校学习任务的完成

在师范大学生家教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人辅导多个中(小)学生,有的同学每天晚上都外出家教,这样即辅导不好学生,也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得不偿失。

三、管理初探

师范院校大学生出聘家庭教师,是一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益活动,它集服务社会、实践锻炼、勤工助学为一体,符合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向。

(一)成立组织,主动管理

目前,家教活动中明显地出现“两主动”现象,一是大学生主动向社会“推销”自己,他们在街头巷尾张贴广告寻找家教服务对象。二是一些中介组织搭桥拉线于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寻求共赢。家教活动中的“两主动”现象虽然使家教活动不断升温,但家教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不仅难以克服,而且愈演愈烈。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该成立家教管理与服务组织,使家教这项既利于学生又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健康开展。

(二)建立制度,系统管理

要保证家教活动健康发展,管理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基本环节,使家教管理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1.选派品学兼优,思想端正并愿接受家教管理的同学出聘家庭教师, 是保证家教活动社会效益的前提

2.质量保证与奖惩

(1)将家教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教育实习成绩加分。

(2)不定期召开家教先进经验交流会,推广家教先进经验。

师范大学生家教活动虽历经一段很长时间的实践,但对其起因、利弊及管理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方面,本文只是对其进行 了初探,希望对其以后家教活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金国,吴玲.“盘点”学校:解开学校管理的症结.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55.

[2] 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71.

[3] 纪大海主编.中国教育病.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9.

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2

一、建筑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基本内涵

1.企业成长的概念

关于企业成长的概念,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Penrose强调,企业成长是一个资源不断积累的过程,但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即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只是表层现象,真正决定企业是否能成长的关键是企业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当一个企业规模达到一个极限,即因为复杂性而无法有效地实施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职能的时候,企业就不能持续成长。Baysinger(1981)则认为,企业成长是“通过谨慎的管理决策使得企业资源现值增加”。我国学者杨杜(1996)提出,企业成长不仅是经营资源的蓄积、扩张过程,而且是其结构调整和特性革新的过程。与此相似,刘学军(2006)认为,企业成长可理解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稚嫩变成熟、结构优化、不断变革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的过程。

透过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的认知不难看出,量变与质变是企业成长的本质特征所在。这点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企业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经济实体,因此,企业成长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量的扩张、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和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性质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

2.建筑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

基于对企业成长概念、内涵相关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将建筑幕墙企业成长(Curtain Wall Firm Growth)定义为:建筑幕墙企业凭借先进的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整合、积累和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提升企业内在素质,优化外部价值网络,进而实现企业业绩增长,促使企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壮大的过程。

二、建筑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力评价体系

1.可持续成长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企业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为了使企业成长的概念具体化,并方便测评,本文采用可持续成长力来表征企业成长,可持续成长力越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更明显,企业的生命力会更强,发展的也越持久、成长的也越健康。

对于可持续成长力的评价,人们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或方法。在国外,Stevin 和Covin(1990)认为企业持续成长力主要由组织资源、创业者能力和市场条件等决定,并建立了一种模型来阐述这些驱动因素与企业持续成长力的联系。Demlar(2003)等指出企业持续成长力评价受太多因素影响,倘若仅用一项指标来测评,那就莫过于销售增长率了。Frederic等(2003)通过选取1501家样本企业进行调研,采用包括员工增长、销售增长、机构增长、超长增长率等91种相对、绝对指标定义出7种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并在实证基础上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了评价。Guilford(1970)指出净收益的增长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本质。在国内,张玉明等(2009)着重从内生层面包括公司治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融资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建立了3个指标体系评价企业持续成长力。刁兆峰、黎志成(2003)通过37个指标提炼出环境适应性、锐变再生力、系统协调性和现实成长力四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企业持续成长力评价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1]。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1)也直接以财务指标为依据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持续成长力进行了评估,选取的财务指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销售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工资增加值率、内在投资价值等。

现有文献中,评价企业可持续成长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DEA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评价企业的成长性提供了直接依据,有利于我们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建筑幕墙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力评价体系

借鉴前人相关问题的研究指标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建筑幕墙行业和企业特征及实际情况,并对幕墙行业中的专家和高管进行访谈,可以将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力评价指标提炼出以下两类:

(1)建筑幕墙企业财务成长绩效(表现)指标:包括近五年总资产平均增长率、近五年利润平均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2)建筑幕墙企业资源与能力成长绩效指标: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企业资源配置整合能力、外部关系网络能力、营销队伍素质、市场占有率、项目中标率、企业高管素质与能力、高素质核心人才比率、有效的奖惩分配制度、研发人员比重、研发费用比率、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拥有量。

在此基础上构建建筑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建筑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筑幕墙企业可持续成长力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

1.评价步骤

灰色理论应用最广泛的是灰色关联度方法,即分析系统中各因素素之间关联程度或相似程度的方法,基本思想是依据关联度对系统进行排序[2]。其主要步骤如下:

(1)选取四家样本企业A、B、C、D,按图1采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到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2)确定各指标值对应的权重,指标权重是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用萨蒂的1-9标度方法构造评判矩阵,评判矩阵的元素aij表示因素i与因素j的比较相对重要性程度,1代表同样重要、2~9分别代表从稍微重要到极端重要。

其中Wk为第K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

(3)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隶属度方法将指标进行无量钢化处理。用取值于区间(0,1)的隶属函数Y(x)表征x属于Y的程度高低[3]。通过对指标层各指标含义的分析,把指标分类为正向型和居中型两类。

正向型指标(指标的数值越大越好):

居中型指标(指标的取值越居中越好):

(4)将四家企业无量钢化后的数列作为评价数列,取每一评价指标的最佳值组成参考数列,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如下:

为分辨系数,其作用是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取0.5)。

(5)根据确定的权重,进行加权逐层关联度计算,则参考序列对各子序列的灰色加权关联度为:

为第i个评价对象对参考对象的灰色加权关联度,L代表指标层数,所有评价对象的灰色加权关联度数列为:

计算目标层的最终加权关联度为:R=(RA,RB,RC,RD)=(0.6002,0.7752,0.8765,0.5595)

四、结语

灰色关联度与可持续成长力成正向关系,即灰色关联度越大,可持续成长力则越强。根据最终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四家建筑幕墙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力排序为:C>B>A>D。C公司可持续成长力最强,其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与开拓能力、财务绩效、人力资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5个方面的多项指标均处于优势;而D公司多项指标处于弱势。同理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评价其他建筑幕墙企业,根据灰色关联度的比较分析企业可持续成长力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建筑幕墙企业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提供参考,若某建筑幕墙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力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时,应当制定相应策略和措施提高其可持续成长力。

参考文献:

[1]刁兆峰,黎志成.企业持续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3(9):78-79.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9106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施住房货币化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商品房①价格持续快速上涨,1998—2010年,商品房的价格由每平方米2 063元上升到5 032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77%,商品住宅的价格由每平方米1 854元上升至4 725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81%。与此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1998年至2010年,中国的库兹涅茨指数②由035上升到043,收入不良指数也从326上升至541。从理论上说,住房作为城镇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也可能会对城镇居民的财富及其分配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很多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当一国的资产价值急剧上升时,该国的收入差距将会随着扩大。那么,住房价格的上涨会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中国住房价格的上涨是否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激发了人们持续关注和探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学者们从经济转型\[1\]\[2\]\[3\]、经济发展\[4\]、政府政策\[5\]、经济全球化\[6\]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从住房价格上涨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李实等学者\[7\]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高收入阶层获利更多。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房价上涨过快加剧了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8\]。也有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例如,石弘\[9\]、陈灿煌\[10\]、汤浩和刘旦\[11\]、尹向飞和陈柳钦\[12\]等都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使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高房价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大多数结果表明住房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些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理论界对住房价格波动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传导机制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第二,在实证研究方面,几乎所有的定量研究使用的都是中国1998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过短;而且,在研究住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时,选取的控制变量过少,无疑影响了结论可信度和说服力。鉴于此,本文将对住房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使用1999—201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包括商品住宅价格在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多因素计量模型,研究住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住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一)住房价格上涨的财富分配效应

按照购房的目的不同,住房可以分为自住性住房和投资性住房两大类。自住性住房是指个人或家庭为居住目的而购买的普通住房。投资性住房则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已经拥有自住性住房的情况下,继续以投资获利为目的而购买的住房。根据拥有住房的类型不同,可以将住房市场上的个人或家庭大体分为三类,住房价格上涨对这三类人群的财富具有不同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胡晶晶:住房价格上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第一类是拥有投资性住房的个人或家庭。这类人群持有投资性住房的成本主要包括购买住房占用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即利息)和持有住房需要缴纳的物业费;持有投资性住房的收益

则包括房租收入和房产交易的价差收入。随着住房价格持续上涨,一般而言,投资性住房的持有收益往往远大于持有成本,因此这类人群能够获得财富的增值。

第二类是仅拥有自住性住房的个人或家庭。这类人群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有自住性住房的完全产权的个人或家庭;另一种是虽然占有住房,但是仍然需要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个人或家庭。对于前者而言,住房是生活必需品,虽然其拥有住房的完全产权,但却难以通过出租或出售住房来获得收益,因此,住房价格上涨只能带来其账面财富的增加,而对其实际财富状况的影响不大。对于后者而言,不仅难以通过卖出住房来实现价差收益,而且需要支付住房抵押贷款的利息。若住房价格的上涨水平小于其支付的利息,该类人群的财富减少;若住房价格的上涨水平等于其支付的利息,该类人群的财富不发生变化;即便是住房价格的上涨水平大于其支付的利息,该类人群的财富增加,也仅仅是账面财富的增加。

第三类是无房户,即没有拥有产权的住房,只能依靠租赁来解决住房需求的个人或家庭。他们亦是住房的潜在需求者。住房价格的上涨不仅会导致房租的上涨\[13\](p11-20),直接增加其住房消费支出,而且也削弱了其购买自住性住房向第二类人群转化的能力。即使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成功地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实现了向第二类人群转化,也必须支付比以前多得多的资金来购买住房。这类人群支付的租金或高额的购房支出中的相当一部分就转化为了第一类人群的持有投资性住房的收益。

就总体而言,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倾向于增加第一类人群的财富,而减少第三类人群的财富,对第二类人群的实际财富影响不大,因此,房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将第三类人群的财富转移给了第一类人群。一般来说,拥有投资性住房的个人或家庭大多属于中高收入者,仅拥有自住性住房的个人或家庭大多属于中低收入者,而相当一部分的无房户都是低收入者。这意味着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扬将拉大不同收入阶层的贫富差距,促使财富不断地从低收入者转移至高收入者。而且,由当期住房占有的差异导致的财富分配差距存在着很强的“马太效应”,从而造成城镇居民“代际之间”的不公平。 住房价格上涨的消费挤出效应

高房价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挤占”居民的当期和未来的消费能力,对居民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广泛存在的无房户和依靠住房抵押贷款购置住房的家庭而言,在住房方面的巨大支出必然会挤占其自身甚至下一代在教育等领域的消费支出,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提升,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向上流动能力的削弱。

(三)住房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效应

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界早有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带来未来的通货膨胀。mishkin\[14\]认为资产价格波动主要会通过四个渠道向通货膨胀传导:一是住户部门的财富效应;二是“托宾的q理论”,即资产价格上涨会带来企业投资支出的增加,从而带动总需求的上涨;三是住户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随着家庭持有的资产数量在家庭财富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资产价格的上涨会使住户部门的资产负债情况更加健康,住户部门将增加对耐用品的购买,从而提高社会的总需求;四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即资产价格上升会导致企业净资本的增加,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将更愿意向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形成更高的社会投资支出。此外,有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资产价格上涨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最终形成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住房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其价格的上涨也会通过以上渠道形成通货膨胀压力。goodhart和hofmann\[15\]、kongtnonikas和montagnoli\[16\]、段忠东\[17\]、李强\[18\]等学者的实证分析都表明房地产价格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住房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效应又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货膨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形式,会不断促使低收入者财富向高收入者转移。对于高收入者而言,一方面,消费占其全部收入的比重不大,通货膨胀对其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或者不动产产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对于低收入者而言,一方面,消费在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物价的上涨对其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之后余额有限,难

以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和不动产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可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者财富会不断增加,低收入者财富逐渐缩水,而且高收入者的受益是以低收入者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低收入者财富向高收入者转移必然会形成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三、商品住宅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1因变量(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库兹涅茨指数(记为kuznets)和收入不良指数③(记为oshawa)来度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④。具体数据系笔者根据各省区统计年鉴中所提供的按收入等级划分(七等分或五等分)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而得。

2自变量

(1)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各地统计年鉴中“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这一指标来反映商品房价格的变动。考虑到商品房中商品住宅的价格可能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直接,笔者采用了商品房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这一指标来专门测度商品住宅价格的变动情况。为了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笔者以1999年为基年,利用各省区的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进行了平减,平减后的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记为comprice和resprice。

(2)控制变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采取商品房(商品住宅)价格这一解释变量之外,还要将其他一些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到模型当中,从而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拟合优度。根据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产业结构、失业情况、人口增长情况、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记为industry)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用城市登记失业率(记为unemployment)来反映失业情况;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记为poprate)来反映人口增长情况;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记为socsecurity)来测度社会保障情况;用外贸依存度(记为trade)⑤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如表1所示)。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指标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kuznets3630396003303310528oshawa3634658096327238075comprice3722 4911 76382015 173resprice3722 3291 72372914 635industry3720144007200070364unemployment3650367000700060065poprate37205800325-00190158socsecurity3720134004900070308trade3720319041700321750

本文面板数据时间起止为1999年到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及各省区统计年鉴。缺漏值采用移动平均法填补。

(二)模型设定

根据前面所选取的变量,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incomegapiy=α0+α1compriceit+∑jαjxit,j+εit (1)

incomegapiy=β0+β1compriceit+∑jβjxit,j+εit (2)

模型(1)表示商品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而模型(2)表示商品住宅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地区和第t年。imcomegapit用于反映第i地区在第t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⑥,第i地区在第t年的各类控制变量,包括: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industry)、城市登记失业率(unemployment)、人口自然增长率(poprate)、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socsecurity)和外贸依存度(trade)。估计方法

本文主要考察自变量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样本整体性效应,所以考虑混合最小二乘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形式,并通过如下检验来确定模型形式:首先构造f统计量判断是否所有个体效应为零,进行固定效应和齐性参数的筛选;然后通过bp拉格朗日乘数检验进行随机效应和齐性参数检验;最后用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之间的筛选。另外,由于面板数据往往容易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所以还须要利用modified wald检验和wooldridge检验分别对残差是否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进行检验。设定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4个回归方程均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但方程的残差都存在着异方差性或序列相关性问题,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稳健型标准误和xtscc命令,对其进行参数估计。

(四)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3所

,4个回归方程的调整r2都在40%以上,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整体不错,而且,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保持不变,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无论采用库兹涅茨指数还是收入不良指数来测度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商品房价格和商品住宅价格均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结果与前述理论分析结论一致。通过进一步计算各因素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边际影响(如表4所示),笔者发现,若以库兹涅茨指数来测度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房价表2设定检验结果

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结论混合估计

还是

固定效应ftest方程ⅰ:f(30,320)=1373,

prob>f=0000 0

方程ⅱ:f(30,320)=1442,

prob>f=0000 0

方程ⅲ:f(30,320)=1372,

prob>f=0000 0

方程ⅳ:f(30,320)=1442,

prob>f=0000 0均选择

固定

效应模型混合估计

还是

随机效应bp test方程ⅰ:chi2(1)=17664,

prob>chi2=0000 0

方程ⅱ:chi2(1)=21748,

prob>chi2=0000 0

方程ⅲ:chi2(1)=17910,

prob>chi2=0000 0

方程ⅳ:chi2(1)=21935,

prob>chi2=0000 0均选择

随机

效应模型随机效应

还是

固定效应hausman

test方程ⅰ:chi2(5)=19411,

prob>chi2=0000 0

方程ⅱ:chi2(5)=38909,

prob>chi2=0000 0

方程ⅲ:chi2(5)=18983,

prob>chi2=0000 0

方程ⅳ:chi2(5)=38558,

prob>chi2=0000 0均选择

固定

效应模型是否存在

异方差modified

wald test方程ⅰ:chi2(31)=7 76885,

prob>chi2=0000 0

方程ⅱ:chi2(31)=1 15066,

prob>chi2=0000 0

方程ⅲ:chi2(31)=6 60001,

prob>chi2=0000 0

方程ⅳ:chi2(31)=1 01683,

prob>chi2=0000 0均存在

异方差是否存在

序列相关wooldridge

test方程ⅰ:f(1,30)=2660,

prob>f=0113 4

方程ⅱ:f(1,30)=15535,

prob>f=0000 4

方程ⅲ:f(1,30)=2617,

prob>f= 0116 2

方程ⅳ:f(1,30)=15517,

prob>f=0000 5方程ⅰ和

方程ⅲ不存

在序列相关;

方程ⅱ和

方程ⅳ存

在序列相关

格每上升1%会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恶化0021%,而商品住宅价格每上升1%则会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恶化0067%;若以收入不良指数来测度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房价格每上升1%会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恶化0021%,而商品住宅价格每上升1%则会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恶化0064%。可见,商品住宅价格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要远远强于商品房价格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此外,估计结果还表明:第一,城市登记失业率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表3固定效用模型的回归结果

模型(1)模型(2)方程ⅰ方程ⅱ方程ⅲ方程ⅳcomprice333e06**

(272)0000 124 2***

(299)resprice354e06***

(282)0000 127 5***

(305)industry-0238 637 8***

(-396)-2452 25*

(-181)-0 232 727 6***

(-375)-2349 765

(-169)unemployment0824 013 5**

(265)30232 61***

(327)0827 038 7**

(268)30361 36*** (329)poprate-0688 519 4***

(-574)-24238 68***

(-1163)-0696 495 6***

(-571)-24345 36***

(-1151)socsecurity0183 784 7***

(311)4641 039**

(224)0183 989 8***

(312)4667 566**

(226)trade0027 830 7***

(328)1349 378***

(429)0027 543

3 5***

(332)1343 022***

(431)常数项0397 258 7***

(2378)3898 372***

(794)0396 863 9***

(2418)3895 988***

(802)调整后的r20421 20418 20422 60419 0f129366918123696675样本数357357357357省份数31313131注:***、**以及*分别表示在1%、5% 和10% 水平上显著,括号里是系数的t统计量,f检验对模型的联合显著性程度进行检验。

表4各因素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边际影响(弹性系数)

模型(1)模型(2)方程ⅰ方程ⅱ方程ⅲ方程ⅳcomprice0021 090021 00resprice0067 120064 45industry-0086 32-0084 18-0075 63-0072 47unemployment0076 160076 440238 270239 28poprate-0099 54-0100 70-0298 79-0300 11socsecurity0062 400062 470134 350135 12trade0023 060022 820095 330094 88

1999年以来城镇失业率的上升拉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第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1999年以来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的增加不仅没有起到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恶化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这显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相悖;第三,外贸依存度亦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说明1999年以来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拉大了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第四,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负相关,说明1999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拉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第五,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也拉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住房价格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研究,笔者发现,商品房价格和商品住宅价格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导致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其中,商品住宅价格的上升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更大。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证实,城市登记失业率的上升、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都是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虽然1999年以来中国各省区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但是并未起到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从而有效地抑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一,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一方面,要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另一方面,还应当依据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和住房困难程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形式应当多样化,“配补并举”、“租售并举”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多元化的住房需求\[19\],从而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支出。第二,政府应当对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住房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对普通住房的销售,在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以及公积金贷款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降低普通居民的购房成本。第三,增加持有投资性住房的成本,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一方面,继续严格执行第二套房贷款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开征物业税,充分发挥其在扭转财富分配失衡方面的巨大的杠杆作用。第四,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和腐败的打击力度,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城镇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式,弱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参考文献:

[1] 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经济研究,1998,(4).

\[2\] 陈宗胜,周云波.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天津市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3\] 王海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帕雷托分布方法\[j\].南方经济,2006,(5).

\[4\]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j\].管理世界,2002,(3).

\[5\]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2).

篇11

二十一世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和重要目标。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领并示范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要协动城市的增长管理,使二者达到共赢。

一、目前我国城市增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城市规模的扩大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但却在发展中盲目建设,致使大片土地流失、住房紧张等问题。

(1)城市发展观的问题。城市发展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目的等的根本观点,指引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全局性。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市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政绩观的城市增长观,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淡化城市管理,追求表面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那么科学的城市的发展观也不例外,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虽说发展为第一要务,但是它是统筹兼顾,而不是片面追求发展。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与处理方式追求的是发展,并未做到统筹兼顾。

(2)减排、节能问题。近年来城市的发展模式采用的粗放型、拉动型、外延型等方式,致使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水平迅速增长,追求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导致我国能源浪费量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改造中只追求城市景观的美化,根本不考虑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最终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以及廉价劳动力没有剩余等。

(3)拆迁改造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建筑日益增多,在更新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造成频繁、无序拆迁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资源的极大的浪费。一般建筑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而频繁拆迁并非是因为质量问题,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城市规划还不够成熟。

(4)土地资源的浪费。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发展必须拓宽用地,所以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侵占土地,一些开发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无序开发土地等现象发生。如果毫无规划的开发利用土地,在有限的时间年限内,将会造成无地可用。

(5)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政府为了发展城市经济,在不合理规划下就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拆除重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造成国家资源的过渡浪费。

(6)交通堵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由于交通道路的有限性,而汽车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城市交通堵塞,交通堵塞将会浪费人们的时间以及对行车成本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因交通拥挤发生汽车追尾等交通事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7)内涝现象发生。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的不合理以及建设管理滞后致使一旦发生强降雨,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就会坍塌,从而使市内出现内涝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内涝也会给城市经济带来损失。

二、基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城市增长管理协动

(1)积极转变城市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城市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和改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要转换角色,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将其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大环境下健康发展。城市的发展方式要改变以往的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2)建设紧凑型城市和精细型增长方式。建设紧凑型城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强调是的在紧凑中完善城市功能。在紧凑中完善城市功能不仅要调整城市的发展模式,如在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城市住房等方面,同时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城市在发展中转变观念、建设制度与机制等。城市在发展中要坚持紧凑的用地密度,坚持低碳、节能、绿色的经济发展的原则,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并举科技创新、管理、规划等措施。随着发展方式转变的城市增长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政府、企业、市民等在思想上对该发展观念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科技、管理、规划等方面也要有创新和保障。

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在新型的一些产业中,它是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是科技创新的新方向,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需要根据科技制定该城市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那些具有潜力的领域,在较短时间内使城市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利用高科技改变产同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没有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将会陷入无序状态,如拆迁频繁、交通拥堵、内涝等现象。而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在发展中对这些问题可以进行适时调整。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设计规划者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规划城市建设,以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地城市规划方案。

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的发展“三分靠规划,七分靠管理”,由此可知,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管理的方式根据城市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管理,如交通拥堵问题上,可以采取分类管理、分时管理、分区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同时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交通管理经验解决交通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方便市民的生活。

(4)多空间开发利用城市的所有资源。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所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地上的发展,而要对城市的地上、地下、空中等多空间进行规划与开发,使空间一体化,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中的高效化与立体化。

我国人口资源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所以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开发空中和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的开发,如修建地铁可以有效地缓解地上交通堵塞的现象,空中立交桥的修建,也可以缓解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上的拥堵现象,这样不仅节约了人们的时间,而且降低的行车成本,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其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三、结语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城市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管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建设新兴产业、促进技术创新,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做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路者,从而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的协动与共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