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隔代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以篮球教学为例分析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体育教学近年来存在着固定的几类问题,下面以篮球教学为例一一例举。
1.篮球教学的模式传统、内容老旧。
所谓模式的传统,即指传统的篮球教学大都由老师于课堂上先亲自展示给学生所要教授的动作,学生随即进行模仿和练习。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模仿、锻炼、巩固来达到掌握的目的,然而,这也许可以使学生机械的记住运动项目的动作,但并不能把篮球课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也自然而然不会用心去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不自主不愉悦的学习态度相对应的只能是应付了事的学习结果,放羊式教学,无形中增加了篮球教育的枯燥性,使学生误解与拒绝该领域的学习。
2.篮球教师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前文提到我国的体育教育无分工制,这导致了部分篮球教师并非专业出身,他们本身不精通篮球领域的教学技能,这使得在传授篮球知识时对于运动的要领掌握可能存在缺陷,教师工作能力低下导致学生的不信任或错学。在国外,大多的篮球课程配设专业篮球教员,他们大多出身专业学校,受过篮球的专业训练,深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每个阶段学员该采取的学习步骤,有针对性的、感同身受的教学办法不仅拉近了学院与教员的距离,更是让学员在学习的每个步骤都能轻松愉快。
3.篮球学习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师资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篮球教练多有高薪聘请的专业人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教师数量的缺少,体育类学习的机会便寥寥可数,这种无教师的自由性学习类似于体活,无法发展篮球教育事业。同样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篮球教学的教育硬件更为稀少:设施破旧老化无翻修,使用时危险系数极高;篮球场地简陋,如用土路面作为训练场地,无法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发挥潜力、培养兴趣。国家的资金补助没有完全合理的分至篮球体育教学的维护事业,这些都使得即使有人才、有兴趣、也没有舞台可供学生提升。
三、以篮球教学为例浅析体育教学改革优化的对策
1.篮球教学更新模式、丰富内容。
篮球运动属竞技类,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所以篮球教学最好的测评手段就是比赛,在比赛中,学员能够领会篮球运动深层次的含义,互相学习以提升篮球的技术。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述一些篮球运动的技巧,更应该穿插关于篮球运动的理念和战术思想,改变篮球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比如:可在室内体育课上播放NBA比赛,在观看时讲述值得学习的部分,寓教于乐;采用现今比较流行的游戏教学提升学员对篮球的兴趣;更可以通过MMCAI课件、MOOCS课程的使用,寻找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篮球教学改革。
2.提高工作者工作水平。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员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推进好篮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以,作为教育系统来说(如学校)应进一步支持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加实践机会,确保教师教学思想和专业知识紧跟教育学前沿,提升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工作中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为首,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其个性的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增加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与院校有意识的完善体育教学教辅硬件,安置尽可能多的器具供学生使用,达到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完整的个人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由于我国高校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较长,很多教师也都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成长的,特别是年长的教师队伍,他们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不懂得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认为现代教育制度是可有可无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操作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有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意义并不明确,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盲目性。有些高校实施现代教育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做面子工程,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差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但是就实际而言,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还是习惯性的实施灌输式教育,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很多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黑板上的内容放大;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上也没有用心,大多都是在网上搜索的教学课件,下载后应用于教学,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并不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组织的课堂教学。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思路
现代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对现代教育制度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让教师对此引起重视,才能更好的在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并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影响到了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集中了声音、文字、图形以及图像为一体,拓宽了知识来源,形象生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二)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的运用能力
教学改革中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的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1.1从指导思想上来看
在建国初期,就曾经提出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揭开了新我国体育事业的崭新篇章,同时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及方向,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今后的蓬勃发展提供巨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体育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改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发展课题,“终生体育”内涵的解读开始成为新时期我们重点研究的热题。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辅助学生综合全能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成为现阶段高校体育管理的改革的重心和重点,制定一套在管理形式创新、管理内容更新、管理办法多样化的体系的已经迫在眉睫。
1.2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来看
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既要符合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要求,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也具有可操作性。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来看,体育教育管理既要体现出科学性,又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思路;既要充分考虑管理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这一点来说,客观要求管理者既要能正确教学目标的选择以及目标实现路径的有效选择。
1.3从体育管理的基本特点来说
从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功能效用来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基本的管理办法等方面因素组成,并且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还应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入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监督和评估,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作用以及积极效用。体育部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是主要的管理者、执行者以及监督者,而就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来了说,是一项具有较强周期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的工作和过程,加上不定期课外体育课程及工作,导致其具有内容多、不定性强、注重细致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还应从体育管理的基本特点入手,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2现阶段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从指导思想、开展要求以及基本特点三个方面入手,对新时期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在就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在结合新时期条件下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做到对症下药。
2.1管理内容过于繁杂,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胜任
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较为凸显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内容过于繁杂,但是管理人员数量有限,难以胜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进行,高校教育教学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即高校学生人数开始出现大量增长的趋势,小班教学已经难以实施。随着人数的不断上升和增加,然后教学信息档案管理方面却没有更上相应的步伐,面对档案信息的不断增多,教学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开始面临威胁。伴随学生人数上涨而来的还有设施不足、教学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2.2固定教学计划与变化性较强课程之间的矛盾
除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之外,现阶段体育教学管理还面临着固定教学计划与变化性较强课程之间的矛盾。教学计划是从教学目的入手制定的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纲领性要求;就课程的具体安排来说,高校会从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入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教学课程,并且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规定教学时间的长短等,教学计划不仅是落实具体教学过程的指导,同时还是检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依据。但是从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来看,教学计划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科学发展以及不同社会时期价值取的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之间开始存在矛盾,并且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质量的下降。
2.3非自主性教学内容的设置
就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来说,还有教学内容的非自主设置的问题。高校体育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都是由代课老师及体育教师来完成,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将会直接导致涣散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进行科学的把握,充分考虑进行学生的需求;此外,体育教育管理者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及时反馈,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争取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发挥教学管理应用的作用。
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新策略
虽然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其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新时期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局面的改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首先,就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已开展多年,各项制度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基础,并且在特定阶段的实践过程中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规章制度也需不断的完善及改进;其次,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尽可能建立起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违者必究、违章必罚约束体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成效的基础,同时也是稳定整个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
3.2提升教学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者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教育管理者应树立自觉学习的意识,对各种先进管理策略及办法进行研究分析,并且结合高校本身的管理状况,对相应管理办法进行改良实践,创造出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科学管理手段;其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除了某一种狭义的体育项目或者专业技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体育管理的业务能力,缺一不可。
3、3用好现代化管理工具
体育部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教学活动是其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伴随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确立了淡化专业、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新的办学思想,由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成一种多层次、多因素、多形式的有机系统,要发挥这一系统的最大功效,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管理。比如就课程的评估工作来说,管理者除了以学生的体育成绩为标准外,还应综合考虑课程教学氛围、师生交流情况、学生合作情况等标准,促进考核评定的全面化,为今后教学计划的有效制定提供必要依据。再比如说,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记录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最为基础和原始的数据,因此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来说有着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精英教学过程中,管理人员面对的信息较少,工作量不大,因此能有效保证相应工作质量及效率,但是扩招后巨大的信息量与高校体育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很难保证信息的规范化以及制度化。针对这一情况,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本文作者:刘宗祥工作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全面素质高校体育专业主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强的对立性,所以在高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学当中的教学课程往往就会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面单一,除了体育相关知识以外其他专业知识很差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与我国强调的综合素质人才来说相差甚远,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能够良好地进行学生的教学,尤其是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要强调的是健康和体育相结合,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由于对健康知识的缺乏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更不用说现在的体育教学正在向着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发展,由于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缺乏相关的知识,则不能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未能培养出全面人才,这与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落后所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会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不能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使得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的发展要求,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理念过度的强调了专业性,而没有对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使得高校体育的专业性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社会时代,导致了高校的体育专业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实际的体育人才的具体需求。
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问题,所以必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从而保证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要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就要明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建立科学合理方向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相关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目标的规划由于社会对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对社会市场进行良好的分析,掌握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完成相关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等工作,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不同体育专业的招收比例,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的就业率,让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良好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更加全面化、系统化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将各个学科教育与专业体育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然后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不同要求完成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将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等专业的教育内容进行良好的划分,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保证不同专业的体育人才能够良好的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具有完善的高校体育硬件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依靠良好的体育硬件来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专业的教育硬件将会更加的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更加能够满足不同体育专业的实际要求,能够按照不同的体育专业来对体育硬件进行良好的利用,能够3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在了解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之后,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保证高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良好地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施行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市场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对体育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要调整好各个体育专业在高校体育中的比例,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专业的设定,把专业的划分和招收比例与市场进行良好的挂钩,使高校的体育教育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的质量和毕业人才的就业率。施行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与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要对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制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要把健康和体育进行良好的综合,同时注意学生其他知识的培养;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要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教育工作相结合,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对于运动训练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对运动训练课程进行调整,要把运动训练的质量进一步的提升。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必须要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教学的重要作用。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在良好的硬件基础之上才能良好的完成,所以要把高校的教学硬件的完善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工作来完成,要根据不同专业对硬件的不同要求来完成硬件的设定和购置,要在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良好的应用各种体育硬件,通过硬件的良好使用来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质量,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改革一定要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要把改革落实到高校体育专业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去,改革课程、完善设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问题
提起教学改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这可能对于自然学科很适用,但对于现代汉语就未必适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还没解决,即通过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都还没能得到解决。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有多种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简称“三基”)的训练;重视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简称“三能”)的培养。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建议指出,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带有共性的抽象性表述导致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盲目施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厌倦心理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我们常常将基础层定位在“三基”“、三能”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这没有体现其专业特点,导致很多人对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产生了误解,把“现代汉语学”理解为“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现代汉语课程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二、针对课程特点落实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听的说的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课本中有些内容又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如汉语拼音,句子成分,词类、修辞手法等,这样不仅缺少新鲜感,而且容易使人产生没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的思想。加之语言本身比较枯燥,它不像文学有形象有情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趣味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教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三、借助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
发挥汉语教师的外语优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适时点拨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影音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五音杂色的侵扰和污染。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开动脑筋将汉语教学和当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美的教育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语言理论与现实中的语用现象结合起来,并且学会将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相当具有紧迫性。我们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不同的现代影音设备如:电子课件、录音机、影碟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从大的理论体系上讲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又因文化背景和适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学生对外语知识的了解及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课上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是可以行得通的。汉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以贯通古今,纵横中外的气度,将语言课讲活讲深。具体做法是,语音从两种语言的发声技巧作对比,词汇从汉语中的外来词和英语中的“借词”着手,语法从汉语史上成功引进美国结构主义的语法体系讲起,全方位立体地将汉语与英语作对比、分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及时的点播与提醒,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语言的热情。
四、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重要信息的会计必将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发生重大变革。因为会计的发展历来是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要发展,教育是关键。会计教育,特别是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并影响着会计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化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明确新时期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改革会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一、明确会计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对数量要求转化为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他们应扮演的是“企业伙伴”的积极角色,如何创造价值、解读会计信息、解决问题、作长期策略规划、评估客户的选择及作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等是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职责。专家认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是:策略化的思考与行动、沟通能力强、富高度创意、熟悉资讯科技。也就是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富有变革和管理的能力和胆识。
如何培养具有这些特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与会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密切相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会计教育目标应如何定位?我认为应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而且具有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心;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即有很强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有敏锐的独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掌握有效集体合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新知识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等。
二、改革会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会计教育目标,注重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因此,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首先,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必不可少,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如开设财经类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法等等。应该说我国会计学科体系已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但从目前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比重过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做法:合并有关课程。如,不单独开设成本会计,把相关内容分别放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容也应相互协调,尽可能地减少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
其次,根据会计教育目标,体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市场学、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文学欣赏以及法律等知识。专业教师应在学生的选课上进行引导,对已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内容应予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再次,经济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要求会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强化涉外课程的教学,如:国际税收、国际法学、国际会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等,使会计学科体系国际化;同时要加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其内容应覆盖与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高新技术内容。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二元结构,新的会计分支已相继出现。因此,应不断发展新领域的课程,向学生开设一些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所得税会计》、《战略成本管理》、《税务筹划》等新兴会计学的课程乒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会计管理新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这些新领域、新知识的更新、开发与传播。
三、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授课采用一言堂式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是目前许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但这大概又是最没效果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我们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注重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报表,提供各种分析评价方案,进行预计发展前景和投资决策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式。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法,教师提出研究向,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对学术前沿问题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可预先布置研究课题和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资料室等,参阅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找出有关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对新理论、新发展、新趋势的整体把握,以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四,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应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如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通过Intenret进行跨国交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在假期之前,教师布置一些课题,学生可针对课题要求,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到公司或商界进行调研,然后形成调研或评论报告,回校后进行课堂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其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五,及时更新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使之成为高等会计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提高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从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学的师资来看,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理论脱离实际,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畅通师资继续教育的渠道,鼓励他们取得高学历,如条件许可,可以出国培训进修,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鼓励教师参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参与会计事务所的查账、验资、处理经济纠纷等业务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经验。
(三)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把其收获带人课堂,授予学生,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这样才能使会计教师始终站在会计学科的最前沿。
在我国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现代教学论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在现实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的涵义、价值、学科性质以及它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等应当是把教学论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应该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一、现代教学的涵义与价值
1.应全面理解教学的涵义
对教学概念的理解是我们理解现代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因此这个问题不管对教学的研究者还是学习者都是最基础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育的高级形态表现。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经验的传递,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自发性较强。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经验有了记载,这为教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使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出现了,这也就使教育在其早期具有了专门性,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越来越强。由此可见,教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教学是一种人类重要的公益性活动。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义务教育的普遍实行,几乎人人都有接受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影响的义务。可以说,除了衣食住行等行为之外,教学是人类最频繁的活动。但衣食住行更多的是一种私人行为,教学却是一种公益性行为,教师的教是为了社会,学生的学也是为了社会。列宁说过,文盲是建设不了社会主义的,教学是提高人口素质最重要的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个人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成人世界的公民,他们的成熟与发展曾经受到过教学的影响,即便是今天从事教的活动的教师,在昨天也受到过教学的影响。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创的意义过程。现代教学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边互动。没有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就会失去意义;没有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学生的学,也不是教学。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因此,现代教学并非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在性,学生的学习只要渗透了教师的指导,就是教学意义下的学习,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研究课题,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活动也属于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传统教学论过多地把教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重视学生的实践。
这必然出现学生认识的肤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活动,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的共同建构实现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学过程的实践离不开教师、学生、课程三要素。现代教学论认为,课程不是预先形成的,而是师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共同建构的意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2.从发展与社会两个维度理解教学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价值的理解是比较偏颇的。传统教学论只强调教学的传授价值,而忽视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教学的价值;同时过去的研究只重视从教学产生的直接影响上考虑教学的价值,而忽视教学所隐含的间接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教学的价值。教学的发展价值是其社会价值的前提,没有教学的发展价值就没有其社会价值,同时教学的社会价值是教学发展价值的归宿。教学的发展价值表现在:
(1)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的主要内容。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个人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内化吸收上。但面对庞杂的知识,个体究竟如何选择?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通过课程,教师给学生传授的是学生可以接受的,经过人们检验对学生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知识。课程所反映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是经过选择加工的基本知识。它与个体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知识相比,时间快、效果好。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与学生相比,他是成熟的社会人,他可以教会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避免盲目性。
(2)现代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现代教育重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现代教学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主动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强调学生是教学情景中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只有在富有主体性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培养、发展学生主体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3)现代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现代教学十分重视交往,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这就无异于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强调通过交往使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所以现代教学把合作学习看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的生活性,即创造一种富有生活情境的教学,这种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教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
(1)教学的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价值。每一门课程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教学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然教学传播的是一种文化精华。现代教学中,教学对作为教学内容的文化素材,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文化素材进行再创造。现代教学理念中的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是研究者,因此现代教学要承担培养学生文化创新的重任。
(2)教学的经济增长价值。教学可以为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培养专门人才。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主要包括:适应于现代社会生产的管理人才;一支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队伍;一支具有革新精神、设计能力的队伍。他们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各种各样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的观点、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通过义务教育中的教学,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社会劳动者,通过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较为高级的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教学,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专业生产者。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对劳动等的理解;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进行生产的基本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这都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3)教学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传统教学只担负完成少数人政治社会化的任务,而现代教学担负着使一代人完成政治社会化的任务。政治社会化包含观念与行为两个层面。现代政治越来越代表大众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包括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方针政策,这是执政党顺利执政的重要前提。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民主政治需仰仗全民众的主体性精神。教学可以培养各种各样的社会所需人才,可以使人才进行合理的流动,可以调整和控制社会人才结构、人才类型,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同时又使他们人尽其才。教学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前提。因此,教学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揭示教师、课程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教学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不同版本的教学论著作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1](P8),有的观点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2](P12),更多的观点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现象。
因此,更为科学合理地认识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从古到今,教学现象、教学问题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教学是教学论研究的客体。我们可以运用系统方法进一步进行分析。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本体的、自身的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在活动中就会构成不同的联系,它包括三个方面:教学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教学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各具体教学因素自身内在的联系。[3](P13)这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但中间的层次“教学内部各因素这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课程以及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教学主体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联系。至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揭示教师、课程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转贴于 2.教学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关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也有不同的说法。说它是理论性学科,便忽略了其实践性,而实践性又是教学论与一般教育学区别开来的显著特点;说它是实践性,便忽略了其理论性,而如果没有理论性,教学论便失去了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力与指导性。因此本文认为教学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育学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分化出教育理论、教学论、德育理论、教育管理等几门学科。它们都是从不同侧面对教育学的深化研究,都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对于学科教学法而言,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学总是在具体的学科中得以体现的。不同的学科,其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师范院校各个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法课程。学科教学法以研究学校各门学科教学的具体规律为己任,它与教学论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论是学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学科教学法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论的指导,反过来,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又使教学论的研究更加充实。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论的理论水平,才能使之对教学法具有更强的指导价值。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教学论也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是指自从教学产生以来的历史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大众的现实的教学实践。因此,在人类历史的、现实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理论有资格成为个体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教学论从诞生以来,走过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发展历程。“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经验上升到理论形态才称得上一门科学。”[3](P11)现代教学非常重视探索一般的教学规律,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学科范畴与理论体系。教学论的理论性越强,就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指导性,因此,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学论自然应该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教学论学习者的角度看,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学论已经形成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就为学习者学习教学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素材。在职前与职后的教师教育中,应开设教学论这门课,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理论课程。我国教学论已经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成为各级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而且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论越来越成为研究前景广阔的学科,它已经分化成为诸如:教学原理、课程理论、教学技术、教学艺术、教学环境论、教学评价学等独立的学科。按学习阶段划分,还可分为小学教学论、中学教学论、大学教学论等。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为人们学习、研究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全面的理论材料。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学科。教育学以教育的宏观问题为其研究的对象,它所关注的对象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学已形成为一个很大的学科范畴,已经分化出很多二级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学论、德育论等。相对于教育学,教学论更具应用性。从研究对象上看,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活动规律,而教学论则以教育活动的更为具体的手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看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更具体;从研究目的来看,教育学主要是为了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二级教育理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背景,而教学论的研究目的则是为了直接指导教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教育学只能给教师提供关于教育的一种认识,起到定向的作用,而教学论则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的原则、方法、策略与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论在学科性质上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正是这种两性共有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教学论在教师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三、教学论在职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由于没有教学论这门课,因此也就没有“师范生学习教学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正是基于对教学论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过程殊作用的认识,我国一些教师教育院校陆续决定开设教学论这门课。帮助师范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教学论这门课的重要性是他们学好这门课的前提。
1.教学论是教育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范生学习教学论有利于他们系统了解比较完整的教育学
教育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宏观教育理论、中观教育理论以及微观教育理论组成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宏观教育理论,如教育原理,从总体上解决教育是什么,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中观教育理论,如课程论,它从教育活动本身入手,对教学、课程、班级工作、德育工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微观的教育理论,如教学环境论,是对教育活动内部组织的条件、程序、策略、艺术等问题的研究,这个层次的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中观层面的教育理论有德育论、教育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其中教学论处于核心地位,这是由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没有教学,德育论、教育心理学、课程论的一些原理便无从体现。如果我们把理论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外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话,那么,教学论就属于外推的理论研究,它介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之间。这说明教学论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20年,我国教学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开设教学论这门课,我们可以把这些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整个教育理论的发展。
2.教学论是关于教学活动的理论,师范生学习教学论有利于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活动,但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由于没有教学论这门课,学生对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种教育只重视传授教什么的知识,不重视传授怎么教的知识,致使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课程与其他院校的课程相比缺乏自己鲜明的特色。学生在正式当教师之前,缺乏对教学的理性思考。我们经常说,教育工作十分复杂,但为什么复杂,复杂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缺乏认识。教学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学有很强的情感性、审美性与创造性,因此它需要学生去研究,去创造,它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教学工作是一种简单劳动,是一种半脑力半体力劳动。通过学习教学论,可以帮助师范生认识到代表自己职业的主要工作──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十分光荣。
3.教学论应该是师范院校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师范生学习教学论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客观要求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诗歌韵味的重头戏还在于其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完美的意境。它们或者唯美、或者雄壮、或萧索、或悲凉。还有的展现一股生机勃勃之境,当读者能够充分感受这份意境的时候,也就融入了诗中。当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字就被万千人捧为经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将不易传神表现的的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春风拂过的江南水乡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淋漓至尽,据说但这个“绿”诗人就炼了十次有余。又如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称字字珠玑,诗人先是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实恢弘。又一个“生”赐予了皎皎白月与潮水无限的活力。后来再由景转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虽感伤生命,又不颓废绝望。因而全诗“哀而不伤”,堪称绝唱。再回到意境上来,一个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赋予的,只有抓住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完美的感受那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所以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那个点,那个突破口。而不是自己给学生点出来,要他们学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个点,领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代诗歌之妙处,从而真正的喜欢上古代诗歌的学习。
总结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懒”一点,多以引导为主。古代诗歌的教学更应该是如此,正是因为现在教科书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所以几乎都是要求全背,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让他们讨厌学习古代诗歌。所有在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讨,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好古代诗歌,他们背诵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同时自我发掘式的教育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则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一方面不断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教学理论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改革。
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
1.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有些教育心理学家还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对启发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很有好处。由于这些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近年来,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已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注意提高教学效率问题。第一,如何确定目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第二,如何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尽量在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又节省时间;第三,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如何尽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练习;第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六,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研究,总结经验。
3.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缺点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起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而某些新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就在于比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要看到,有些新方法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却显得不够。
4.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日益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一原则。因此现代教学论趋向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并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5.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并适应学生的差异。
几个世纪以来,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班级教学制。它的特点是拉平取齐、整齐划一,其优点是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较多的学生,缺点是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特别是教学目的有了改变,强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级教学制的缺点愈来愈显得突出。若干年来曾提出不少批评,甚至有人建议要取消班级教学制。但是根据各种试验的结果,趋向于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面向全体,也能注意到个别差异。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注意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也还有很多教师不注意适应不同程度的需要,而采取“一刀切”,也有些教师在课上注意提问较好的学生,而对较差的学生辅导不够。我们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小学给每个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很需要尽快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的经验。如何提供不同的作业,供教师选用,也值得研究。
三、结束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了改革教材外,还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学习,即使最好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