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大金融论文

电大金融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19: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大金融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大金融论文

篇1

关键词:西部金融中心 支撑条件 对比分析

2009年继重庆率先提出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之后,西安、成都也相继提出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和“西南区域金融中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之际,三城市逐鹿西部金融中心,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区域金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东中西的协调发展同样需要建设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

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直接的腹地,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且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按照区域金融中心业务特点可将其分为行政总部集聚型的金融中心、要素市场集聚型金融中心、结算型的金融中心以及综合类型的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是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性的结果,是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等按市场原则在空间上自由转移和优化配置中形成的。构建集聚力和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的、带动能力显著的金融中心,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区位优势;二是经济实力雄厚,金融中心的建立要靠强大的经济能力来支撑;三是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四是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五是金融人才,人才是建立金融中心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区域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研究

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发展现状,建立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除了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完善的金融体系、人才以及政策的支撑外,还需要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逐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一)经济支撑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要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经济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繁荣的经济可以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既是资金的提供者,也是资金的需求者,资金的大量流动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二是发达繁荣的经济可以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与资金;三是经济越发达,要求与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机构越多,从而催生新的金融服务机构。

(二)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撑

区域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的聚集高地,必须具备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首先,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机构的聚集,借助西部开发、内陆开放的机遇,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加速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做大做强本地金融企业。增加金融机构的种类,加快发展新兴金融机构。完善要素市场,争取早日建成西部电子数据票据交易中心与西部证券交易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专项资金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完善法律法规,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序进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元化建设,设立多种资金有效利用的途径,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基础条件。

(三)金融人才的支撑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做支撑。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加大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创新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切实加强金融教学和科研,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政府出台政策,搭建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平台,探讨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定向的人才培养,建立起金融“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信息化时代,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必须强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要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对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利用和配置资源;完善信用、支付体系,利用信息技术降低银行业的风险,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依靠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传统的服务渠道,降低资金的交易成本。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完善信息技术对保险业的支撑。加强信息安全建设,进一步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加强系统安全的建设,增加网上交易的安全度,网络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依靠信息技术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五)政府推动的支撑

政府引导理论认为,金融中心形成并非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很关键,因为政府的推动和取向有助于金融体系的超前产生和发展,由此刺激经济的发展,政府供给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变化往往处于先导地位。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降低对金融业的直接干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管;其次,与时俱进,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相配套的金融政策,制定鼓励金融创新,吸引高级金融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政策;第三,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制环境。

(六)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支撑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西部建立金融中心的助推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促进与区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展区域发展的视野,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提供支撑。信息化推进内陆经济的全面开放。以信息化克服区位劣势、突破地理空间的阻隔和时滞的差异,为内陆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内陆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结构升级;“走出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重庆、成都、西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对比分析

(一)区位优势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重庆的综合区位优势是显著的。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我国东西结合部,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唯一拥有“水陆空”整体优势的大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二)金融竞争力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重庆的贷款余额总量较大,说明重庆的资金实力、金融规模要大于成都与西安。存款余额影响一个地区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量,从而影响一个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重庆与成都差距不明显。重庆的保险市场发展领先于成都和西安。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以及保费收入可以体现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规模,因此重庆的金融规模具有竞争优势,成都、西安的金融规模竞争优势稍弱。

保险深度、金融贡献率、金融相关率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这三个指标都和GDP有关联,由于成都、西安的GDP总量小,因而相对GDP来说,各金融指标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偏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相对于该地区的经济来说,金融发展的水平高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经济能力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重庆、成都、西安比较,重庆的经济聚集度与成都、西安差距较大,但考虑重庆、四川、陕西,重庆的经济能力优势明显。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人口基数大,一直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是相对于成都、西安的劣势。但是重庆总体的经济发展能力不逊于成都、西安。2009年重庆、成都、西安GDP生产总值分别提高了14.9%、14.7%、14.5%,重庆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重庆市GDP同比增长17%。2009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1165.7亿元,增幅达21%。2010年重庆市财政收入突破1953.4亿元,增长67.6%,财政收入增幅在西部不可小视。

综上分析,重庆在区位、金融竞争力、经济能力总体具有优势,西部建立金融中心,重庆是最好的选择。借助两江新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的机遇,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入驻重庆,尤其是惠普等结算中心的落户,为将重庆打造成结算金融中心奠定基础。重庆入选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对西部的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庆要不失时机地筹建金融中心,形成经济金融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解决西部开发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重庆首先要建立筹资型的金融中心,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流入重庆,促进重庆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发展。

重庆建立金融中心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形成辐射重庆市的金融中心。促进重庆市经济的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问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借助机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创新型金融机构,促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库区、山区、农村的发展。其次形成辐射西部的金融中心。形成金融机构聚集的高地,加强与西部各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金融服务机制,开发辐射西部的数据处理软件。积极出台政策吸引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尤其是金融高级人才聚集西部。借鉴经验,完善要素市场。最后,形成与世界接轨的世界级金融中心。积极展开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合作,搭建跨国合作的平台,将重庆打造成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结算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红霞等.我国西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研究[J].学术交流,2010(2)

2.储峥.论陆家嘴金融城建设中的政府推动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8(8)

3.丁丁.区域金融中心的研究[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

4.李忠民,邹明东.西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J].西部金融,2010(5)

5.尹丽.重庆建设西部和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1)

6.张永鹏.建设西部多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1)

作者简介:

篇2

摘要 本文从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的一般关系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揭示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长期影响,考察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效果,并结合股票价格变动的投资和消费效应解释影响股市传导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利率

一、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一般关系理论

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宏观经济变量,最终影响通货膨胀率。利率是影响股市走势的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当利率的调整高于公众的预期值,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如果当前利率下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将来利率会上升,现在卖出股票持有货币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于是股票价格下降;当利率的调整低于公众的预期值,在利率下降时人们相信将来利率降得更低,则会在当前买入股票,留待将来卖出,于是股票价格上升;而当利率的调整合乎公众的预期时,对股票需求不会变动,股价亦不变。

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到股票价格。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持有货币数量增加,使其安全资产比例过高:于是投资者将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如果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变,这将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所以可以预期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此时市场利率下降,即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促使人们将手中持有的货币投向股票市场,引起股票价格上升。这种投资会创造出更多的家庭收入,随之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又导致了更高的产出和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公司利润,公司利润的提高又刺激股票价格的提高。而利率的下降也会提高股票的预期收益现值,更进一步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短期影响

由于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所以投资者就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如利率上升,存款收益率提高,将使一部分资金从股市流出而投向银行储蓄和债券,减少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造成股票价格下跌。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如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增加成本支出,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股票分红派息,受成本支出的增加和股票分红派息降低的双重影响,股票价格将会下跌。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二)长期影响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由利率到产出的传导中间存在一个股票价格变化与固定资产重置成本问题。利率变化导致债券市价反向变动,由于资产替代,债券市价变化引起股票价格波动。当企业资产市价上涨时,企业资产重置成本较低,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因此托宾Q效应是指企业市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值,其高低反映了企业投资愿望。如果Q值高,则企业市值大于重置成本,新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而增加投资;相反,则企业投资愿望受挫,产出下降。

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长期资金配置的场所。而货币政策则是稳定一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通常的理论范式认为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不应该受到管制,股票价格的波动仅仅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当局没有理由干预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在政策中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它所反映的经济运行状态的有用信息上。但是,当下面的两个方面的条件都满足时,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就会上升。一方面是存在非基本面因素推动股票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是非基本面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对真实经济产生潜在的显著影响。

三、完善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 扩大股票市场总规模

扩大股票市场绝对规模,摈弃股票市场主要为国有企业融资的观念,继续逐步增加国有股减持,增加流通股的数量,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优质上市公司,特别是发展潜力巨大、盈利丰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或进行原有股票的增发和配股,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加股票市场相对规模,提高股价流通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和居民股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二)完善股票市场制度

对中国而言前最迫切的是要开设二板市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契约经济或信誉经济,风险资本市场更不例外。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发展的主流就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管理及基金管理。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风险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强化了风险资本经营者的自主权和稳定性。

(三)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

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就是在广度上拓宽股票市场的影响范围。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弥补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国家外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就随之下跌。因为虽然本币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拉动整体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一旦中长期贬值预期形成,本国投资的报酬率增长又不足以弥补本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就会导致国内资金外逃,从而直接导致股市失血。

在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潮流中,汇率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国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我国实行浮动汇率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一直走强,从 1 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到目前的 7.9725 ,大家普遍预期人民币将不断升值。随之而来的是,国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进入了房地产、楼市等基础投资项目,另外也不排除已经进入了国内股市,推动了行情的发展。

同时,汇率变动将带来相关行业成本的变化。以人民币持续走强为例:贸易以及国外产品销售比例大的行业受到负面影响较大,比如服装板块;大量需要进口和外币负债的公司将由此受益,比如航空股。另外,地产股由于热钱的青睐以及估值的上升,也是比较容易因此而受益的板块。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我国政府一方面在提高外汇弹性,促进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形成上进行努力,另外又不得不应对海外热钱快速流入的挑战。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成为央行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同时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央行不得不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过多的货币供应,直接影响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引导国内经济的有效性,利率政策也就失去了独立性。利率政策本应该以国内经济发展为目标,而现在利率强调的目标是应对汇率问题而非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货币供应总量进行调节以限制信贷增长速度,达到限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目的。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投资饥渴症”非常普遍,对利率的敏感度比较低。央行选择对货币供应总量直接调整而不利用利率对投资进行引导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由于美国历经数次升息,国内与美国利息差已经逼近 3% ,按照利息平价理论,人民币理论上也应该每年升值 3% 才能达到无风险套利下的均衡状态。如果人民币升值小于 3% ,投资者买进美元到美国投资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无风险收益;大于 3% ,投资者便会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升值幅度大于利息差,也存在额外的无风险收益。在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状况下,央行需要对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进行控制,按照利息平价理论的计算,每年升值 3% 是经济可以接受的,同时又使得海外资金赌人民币升值无利可图,从而对海外资金的流入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是这些限制也只是相对的,是建立在套利的基础上的,货币价值最终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对比。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不断买进国外货币来维持汇率稳定,但是却面临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由此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

看了“货币政策对股票的影响因素”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3.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的论文

4.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5.股票市场参考论文

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