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动教学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
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并不是所有的财务会计知识都能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哪种知识适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哪些知识适合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思考,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到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时需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要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就必须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上课前应对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据此来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希望学生给予哪些支持和配合,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根据教学方案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考以及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引导、启迪,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为其营造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互动式教学法有多种类型,具体分为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多维教学法等。
1、案例教学法。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本身源于管理教学,会计又是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离不开案例教学。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前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具体,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每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案例,使用案例教学时可以说明学生需要掌握的情况,要求他们分析案例提出的问题,针对有关问题先进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总结,不要对学生讨论结果下结论,而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2、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讨论时先把讨论的目的和方法向事先分好的小组作出说明,先在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最后由各小组总结讨论时获得的各种想法。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多维教学法。
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可以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成型的理论要敢于质疑,而不是全盘的接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加思考,同时也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这种方法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三)对互动式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互动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分析、体验、感悟,从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获得知识的主体,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教学效果,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每周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在次周把有关的信息反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获取反馈信息,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当发现有异常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
三、互动式教学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对互动式教学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互动,避免出现淡化主题的现象,还要求教师能够预见教学互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免在教学中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互动式教学的内容与课程其他内容尤其是前后章节的关联,努力实现教学内容间的巧妙衔接。
(二)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互动式教学效果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和效果。采取互动式教学,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讨论和发言过程中,允许学生犯“幼稚与可笑”的错误,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要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甚至可以打断教师讲课,教师不能不耐烦或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有不同观点和不同见解时,教师也应虚心接受。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一、法学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教学
我国法学教育的传统和特点是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般法学知识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和原理可以用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大学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有限的,不可能每颁布一个法律,就设置一门法律课程。对于新的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学生从相关理论出发进行法律推理,使学生能够在无需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也能够依靠法律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新颁布的法律”[1]。学生要具备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就需要良好的法学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法学理论课程占比重较大,而从事实际操作的课程极少。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都比较重视一般的法学原则介绍。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理论脱离实际。最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填鸭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教学枯燥、沉闷,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主要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难以造就具有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然而,“从我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需要大量法律人才,这些人才当中绝大部分将会从事法律实务,从事法学研究的只是极少一部分”[2]。因此,这种脱离实践的法学教学模式跟不上我国法制建设对法律人才的质量要求,导致法学毕业生的理论和能力都与社会脱节,甚至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为此,必须加强法学教学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来讲授理论,重视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外国、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适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抽象的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具有了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思维习惯。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辩论才能。
2.重视法律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第一,观摩审判,即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通过法庭旁听,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各种诉讼角色的诉讼行为,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法律的。这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理论学习和进一步的法律实践打下基础。第二,模拟审判,即由教师提供恰当的案例,学生运用该案例模仿正式的审判进行演练。在模拟审判中,学生担任各种诉讼角色,亲自实施与其角色相应的诉讼行为,运用其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通过模拟,理解具体适用法律,从而获得强烈的亲历性。通过模拟法庭,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辩论能力。第三,实习。实习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法律环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司法从业经验,从而为其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基础。上述实践性教学法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观摩审判为模拟审判提供可供参照的标准,而学生在模拟审判中获得的经验又为法律实习打下了基础。总之,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有助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法学教师应当参加司法实践活动
法学实践教学对法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应当具有很高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甚至法学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如果一个法学教师没有司法实践经验和能力,指望他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若教师从来就不曾参加实践活动,对司法实务没有切身的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提出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是主观的和教条式的。又如,模拟审判是一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一次成功的模拟审判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解决学生在模拟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对模拟审判活动进行恰当的归纳和总结。然而,在教师本身无出庭经验的前提下,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并无多大帮助。
从我国大学法学教师的情况看,虽然有些教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但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司法从业经验。我国法学教师中,多数是从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而且,我国高等学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科研压力很大,法学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理论研究,而无暇顾及法律的现实,更难以抽出时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上述因素决定了我国法学教师较为擅长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而难以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因为,教师本身就不了解司法实践,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和技能。
我国高校要进行法学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其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应当尽快改变教师只重视理论研究而不关心和参与法律实务的状况。教师应当走出大学校园,参与法律实务工作,积累司法实践经验,并借此了解我国的司法实践状况。这不仅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法学理论研究工作与司法实践结合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参加司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鼓励法学教师做兼职律师工作。可以考虑在大学法学院系设立律师事务所,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设立律师事务所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法律实践活动的场所。因此,可以不按市场价格向当事人收费,如按市场价格半价收取费用,以维持日常开支即可。教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可以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司法的运作过程,这使他们在法学教学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和能力。
2.与司法机关合作,配合我国陪审制度改革,由法院聘请法学教师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审判。这样做对法学教师和法院均有好处:对于法学教师而言,可以直接参与审判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对于法院而言,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的质量和水平,因为合议庭里既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官,又有具备较高法律理论水平的法律专家,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高校法律院系应当聘司法实务界人士到学校任教
教师参加司法实践活动,改变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缺陷,这有助于教师了解法律的现实,熟悉法律的实际运作过程,积累司法实践经验。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办案的亲身感受作为例证对法律原理、原则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避免纯粹的和空洞的理论教学。而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时,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能够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不过,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角度,仅仅依赖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是不够的。毕竟,法学专业教师从事司法实践活动是兼职的,他们的本职工作仍然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由此决定他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局限性,他们更擅长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仍然缺乏司法实务经验和操作技巧。因此,指望专业教师传授给学生从事司法职业的具体的经验和技能是不现实的。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掌握基本阅读和写作技能为基础,在思想层面上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在感知世界的同时,树立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理想,进而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因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切地投入学习的旅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了自己在《观舞记》的具体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良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把教师主导课堂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入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前奏直接影响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结果的取得。[1]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认真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文本精巧地设置具体问题,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只涉及字词或相关背景介绍。因为肤浅的、无关痛痒的问题,只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在讲授《观舞记》之前,笔者就一直思考:如何在讲台上将这美奂绝伦的舞台艺术呈现得惟妙惟肖?如何把用文字表达的视觉效果转化为学生的主观感受呢?备课期间笔者想方设法希望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异域文化的风情,进而掌握冰心那高超的文字技巧。最后笔者采用了教学“实战”的形式,即让学生课前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就当堂进行演讲比赛,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印度文化并描述印度人民是如何轻歌曼舞的,同时给予奖励项目等。果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其实,《观舞记》的立意并不太深,但出现了很多生字新词,这就需要学生们推敲文句和字词。为了顺利完成描述印度舞蹈的作业,学生们都用心揣摩分析文章,大家都自觉地把生字新词摘抄在预习本上,认真严谨地组织语言,试图把它们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所以在他们的预习本上,不但包含了书上要求掌握的内容,还加入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后来,同学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大量资料和满心的期待在憧憬着这节语文课。事实证明,学生们的预习效果极佳。这节语文课不仅整体气氛活跃,内容丰富生动,而且充满了趣味,从始至终贯穿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直到下课,大家还意犹未尽都沉浸在了浓郁的异国文化风情中。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无捷径,但教师的教学艺术却有“巧”“拙”之别。譬如,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人誉之,有人贬之。其实,问题的实质不在多媒体本身,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它。用的恰到好处,教师如虎添翼;使用不合其宜,身体如生赘疣。使用多媒体,怎样才算合宜、才算恰到好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高新设备,设计出“新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教师很懒惰,上课不写板书,只依赖于投影仪、大屏幕等现代设备的使用。在《观舞记》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并不只是单调地使用它做背景介绍,或做出图片展示,而是在情节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例如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并不急于展示舞者的相关图片,而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舞者美丽动人的外貌,让学生先联想一会后,再出示图片,并与内心想象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结果学生们都惊叹于眼前这位倾国倾城的舞者。这样,多媒体的使用既省去了一些冗长的讲解,节省了时间,又强化了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视觉感知,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随即,笔者与学生们共同欣赏了印度舞蹈的视频,共同品味着书中舞者那婀娜的舞姿。如临其境的视觉效果胜过千言万语,这样再让学生去品读课文,大家无不为冰心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无不为光辉灿烂的印度文化所倾倒。
三、巧妙设问,循循善诱,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巧妙地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不失时机地予以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思考、分析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观舞记》的教学重点中,有两个重点句子需要学生理解和感悟。若是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显然学生对这种提问法毫无兴致,因为这样提问问题缺少启发性,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教师机械地写下答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放完印度舞蹈视频,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趁热打铁,让他们表述卡拉玛姐妹舞蹈时的情态,或找出文中的具体句子作为答案。结果,他们立刻说出了本课需要理解的重难点句子:“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笔者进而引导他们理解:当舞者忘我地投入时,此时的舞蹈已不仅仅是技巧之舞,更是心灵之舞。课堂进程中,笔者采用这种自问自答的探究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自觉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笔者就提及刚刚放映的舞蹈视频,与学生交流感受。这样,在与学生自然地互动中,自然举出课文第十九段第二个难句,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看到她们的舞蹈,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印度深邃的文化内涵?”真可谓曲径通幽,水到渠成!教师直接提问,固然会节省时间,但那种填鸭式教学,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教师真正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会高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2.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尽管“师道尊严”和“满堂灌”早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门训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做法。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下去,传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况且“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都有很高要求,非一日所能掌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总之,上述差异造就了中国自己的外语课堂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外语教师的课堂策略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3.西方研究状况
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如何?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上产生于西方,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此前语言教学界热衷于比较“教学法”,如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这些“教学法”多集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为一体,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比较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Allwright 1983),于是研究人员才开始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
根据Allwright & Bailey(1991),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与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课堂互动。
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在方法和目标上都受到教育学领域种种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为分类,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分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教师接受学生情绪变化、采纳学生观点、提问、讲解、作指示、表扬、批评等,以及学生应答、启动话语、沉默等(Flanders 1960),称作“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研究者对照着到课堂上作记录或录音后再转化为文字,然后作量化分析。这种方法也称“课堂互动分析”(Ellis 1994)或“课堂观察”(AIlwright 1988)。此类研究仅70年代前后就出现25项(Chaudron 1988),旨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所提倡的模式、哪些需改进、哪些更有效等,可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Jarvis(1968)的分类系统可用来分析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之间的偏差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与改进的目的jMoskowitz(1968)则将Flanders的分类系统以及经她扩展的外语互动系统(Flint)用于培训教师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行为分类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可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对行为类别的划分和定义均基于研究者的个人认识,而且分别看待师生行为容易忽略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Kumaravadivelu 1999)。
第二种方法是话语分析。如果说行为分类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Allwright 1984:156),将师生同视为参与者,他们每走一“步”(move)都将实现一种教学功能并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研究者建立了各种课堂话语体系,如建构步(structuring)+引发步(soliciting)+应答步(responding)+回应步(reacting)(Bellack et al 1966),或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反馈步(feedback)(Sinclair & Coulthard 1975)。据此分析课堂(录音)材料,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如何教。“交际法”在当时极为盛行,不少目光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及其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交际机会。例如Fanselow(1977)建立了综合性语言交际系统,可用来分析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Long等(1976)在分析了外语课堂话语后发现,小组式互动比齐步走(lockstep)式互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交际以及用多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话语分析法1)不区分师生话语,有利于了解互动意图和全过程;2)先分析材料后得出结论,比较客观;3)将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则增加了理论系统性,在应用中也容易做到精确。
实际上,话语分析与行为分类不同,对教的研究是间接的,其着眼点是如何促进学。从70年代中期起,外语教学界已意识到“教”的目的是“学”。进入80年代后,二语习得研究的强劲势头更是强化了对学习者方面的关注。不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存在心理与社会两种不同取向(Firth & Wagner 1997):前者关心哪些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后者关心怎样的互动模式能提供语言习得机会。后者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多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单位多为“步”或“T单位十残片”或“C单位”(Chaudron 1988:45),针对的问题多围绕所谓“意义商议”(negotiation 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
从80到90年代,一直有人通过话语分析调查课堂环境中哪些因素会促进意义商议。结果显示,意义商议在真实课堂上出现并不多(如Pica & Doughty 1985;Pica & Long 1986),因为有若干条件会制约其产生。首先,齐步走式互动模式在课堂上应用较多,而它不能像小组式模式那样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量与质(Long et al 1976;Foster 1998)、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Long & Porter 1985),从而带来更多的意义商议机会(Doughty & Pica 1986)。此外,意义商议在不同语言水平或母语背景的学生之间(Varonis & Gass 1983)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会更多(Gass & Varonis 1985),在两人小组比在多人小组中、在完成双向任务(必需交换信息)时比完成单向任务(自由交换信息)时更多(Doughty & Pica 1986;Fosterl998),在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解释型任务时比完成一般程序型任务时更多(Brown 1991)。课堂上若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则很难保证出现意义商议。
还有人着重研究“引发步”或“启动步”,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问题主要有两类:1)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尽管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很难促进语言习得(Koivukari 1987);而且学生用于回答后者的句子长度是用于回答前者句长的2.36倍,可见前者不能促进输出(Brock 1986)。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基于上述种种对课堂话语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教师提出种种建议。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此外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当然,Pica & Doughty(1985:132)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另一方面,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总之,这些研究者无论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课堂互动与学的关系,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Ellis 1994:564)。正如Allwright(1988:256)所说,研究学习过程也是研究讲课过程,为改进和评价教建立理论依据。
应该说,近三十多年来,西方一直在进行课堂互动研究,在80年代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Van Lier 1994),这项研究未能成为主流。但是90年代中以来,西方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见TESOL Journal,1994/4),还有一些人呼吁加强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如Edge & Richards 1998)。“行动研究”(参见Crookes 1993)的影响也在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学边开展的研究(Richards & Nunan 1990),包括课堂实验,因而涉及教师行为和课堂互动。尽管新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些发展表明,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乃至研究者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再认识,需要加强关于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方面的研究。
4.国内研究状况
为了解国内有关研究的状况,笔者仔细查考了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中的“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部分(这部分在1995-1999年册中改名为“外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作了相关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首先,从该部分论文的数量看(见图1),外语教学研究的势头二十多年来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1984年为第一次高峰,此后十年中保持了该水准,1994年再次攀升,1999年达到整个阶段的最高峰。
从论文内容上看,主要特点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在80年代。仅以第一次高峰到来的1984年为例,“译”、“摘译”、“译述”和“编译”一类论文的数量高达4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20篇)的38%。不过此后不断减少,以每隔五年为例,1989年有这类论文17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14篇)的15%;1994年降至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32篇)的2%;1999年仅有2篇,占当年论文总数(272篇)的0.7%。可见纯粹的引进在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高一虹等(199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附图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网络媒体教育被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网络教学的应用,尚处在以网络为载体的阶段,缺少教学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的使用。尤其在疫情影响的当下,单纯网络教学进行内容阐述,缺乏良好的教学管理和师生互动,很难让学习者产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影响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发挥,因此建立互动式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科学;TBL;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R-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227-01
儿科学教学对临床儿科医学生能否顺利转换角色成为优秀的医生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儿科学教学水平,培养医学生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儿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儿科小患者病情变化快、不能表述病情、家属要求高,是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很多医学生离开校园后面对临床时对儿科敬而远之,故在进入临床学习和临床工作前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至关重要。
1基于网络环境的团队学习教学方法模式概述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等(2002年)正式提出,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发挥学习者团队协作来完成学习目的方法[1]。TBL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协作式的拓展性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碰撞,让学生自主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2]。德国的Brich教授在神经病学教学中也采用了TBL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更乐于接受TBL教学法,同时学生认为TBL教学法提高了他们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团队意识[2]。等[3]将TBL教学法运用到麻醉学实习中,结果发现经过TBL教学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学。尽管TBL教学在国内近几年才逐渐开展,但是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在儿科教学中建立TBL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2.1构建网络多媒体课程体系
儿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发病机理、病症体征、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内容复杂知识繁多,在网络教学资源创建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内容设计上包括学习计划、问题讨论、病例分析、学生自我考核和总结等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将上述相关内容的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传送到网络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体系。网络互动学习模式采用的主要网络技术包括直播、点播、PPT动态浏览、教学资源上传和下载,答疑,视频会议等。在网络互动当中教师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设计,做好学生信息资源索的方式,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互动式教学还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2.2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互动策略
2.2.1课前
2.2.1.1分组:对每个班级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8~10人为1组,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确定后长期保持不变。
2.2.1.2个人测试:每堂课结束后进行个人课后测试,目的是让学生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2.1.3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可分工协作,互相讨论,小组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时,协调人(组长)要适当介入。各小组之间相互独立,当各小组将测试内容形成结果(临床病例分析)后,提交评判人(为儿科学教学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各组存在问题。
2.1.2课中
运用“职教云”平合“腾讯课堂”直播,实时更新最新教学方式,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运用“问卷调查”、“弹幕”等互动方式时刻询问“难点”或表达“困惑”,腾讯课堂“答题卡”功能让学生线上答题,实时掌握学生达标情况。教师作为网上讨论的主持者,而学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参与作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思想交流问题解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之间就儿科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且在辩论过程中解决疑惑,提高能力。同时交流辩论,还可以让学生获得集体的认可,感受到存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儿科热情。
2.1.3课后
创建QQ“儿科学答疑解惑互动群”和进行每月一次的“儿科学答疑解惑网络视频会议”。课后练习题作业,巩固知识点,统计高频错题,下次课前再次巩固和梳理。附件作业形式和收集“儿科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再次调整教学方案。
2讨论和展望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胎儿到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的一门医学类科学。儿童身体结构特殊,抵抗力低,一旦患病起病急,进展快。此外,受成人临床特点的影响,儿科学的许多特点变得很抽象,形成贯穿始终的知识网络系统比较困难,从而很难把握知识并做到灵活应用[4]。单纯进行传统的临床教学,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TBL教学中,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并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的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TBL教学模式的创建,对儿科学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有效的落实教学内容,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虽然TBL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第一,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以及自学能力。第二、对学生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同时网络系统只能够进行客观题的处理和分析,不能有效评价和判断主观题。第三、互动式网络[5]教学受到网络环境和各种网络技术的限制。目前很多课程资源以视频和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网盘,云盘,视频网站等多个免费网络资源上,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病案教学法是顺应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手段,其围绕典型的病例,从临床资料收集入手,教师指引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鉴别诊断,从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病案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对此,本文就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儿科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231-02
前言
在21世纪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对此,在今后的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病案教学法,借助病案来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1.病案教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在儿科学采取病案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在于:(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病案教学法应用在儿科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分析案例,学生的大脑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便于学生综合发展,在病案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讨,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3)病案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加上其本身具备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儿科学知识。另外在病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急于做笔记,是主动思考,这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借助病案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病案教学方式提倡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学生在病案讨论中,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有更加宽广的时间、空间进行知识探索,促进了学生充分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病案教学法还可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将学到的儿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实践的能力,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做出科学的判断,临床思维能力是一个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在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病案教学,让学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病例进行探讨,并自主查找资料、文献,结合病例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良好结合,深化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2借助病案教学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是病案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项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灵活的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问题处理,并在讨论中理清疾病临床症状,然后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给出正确的诊断。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在病案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病案提出关键问题,通过问题指引学生可以逐步思考、解决。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对问题展开思考。
2.3借助病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知识灌输,让学生记忆、背诵,而在临床实习环节,则是单纯的讲解实践操作方面内容,很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病案教学法可以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大纲,精心挑选病例,然后结合病例设计具有探讨性的问题,进入课堂后教师将病案资料发给学生,包括主诉、既往病史、临床症状、检查结果、诊断、用药等,让学生根据病案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分析病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手头资料,还需要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研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案例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案例分析结束后,为学生着重讲解重难点知识,强化学生理解。
一、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部分开有高分子专业的高校都进行了高分子材料课程教改的研究,但涉及到该专业中低年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以及教学和生产脱节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这一情况,同时考虑到高分子专业学科涉及面很广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面比较窄、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比较少、兴趣未必都很浓厚的现实,为了使学生在知识广度、深度上有所突破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在学习研究国内外大学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对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带着与课程相关的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去广泛查找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基本理论和文献资料来开拓性思考和创新。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研究性思维;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和熟悉专业文献资料的查找及毕业论文综述的写法;有利于让学生提前熟悉将来进入企业后生产工作的流程从而顺利就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述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利于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学改革的进行,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特色内容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课程理论对企业生产中的现实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先指导学生自行查找阅读大量与本课程和与需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科技论文、专利等文献,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所写综述经过老师的评阅和指导交流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介绍和推广,对其中部分具有可行性且与校外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项目由老师连线企业展开进一步的实验与工程研究。本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变传统的单纯“填鸭式”理论教学为“教学-文献查找—文献综述—师生互动-汇报交流-生产实践”的多环节、多方式、互动性、研究性、开放式教学。
高分子实验教学的改革和重新设计也是高分子专业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探索改革的重要领域,针对这一模块我们主要探索了以下三方面的特色内容: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自主性:传统的实验课程基本上都是验证型的,学生只需要按实验教材(讲义)照方抓药依样画葫芦做一遍就行,这使实验课成了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学生也因为不用动脑筋而容易疲劳和敷衍了事。而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强调探索型实验,要求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指导学生去设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原料器材,教师指导完成实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效果要好得多。
2.大力开发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工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实用实验项目,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从而强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造动机。如将以前的“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实验改为“环保型纸张粘接剂的制备”;将有机玻璃制备实验中单纯的以玻璃试管为模型做玻璃棒改为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各种形状的有纪念意义的有机玻璃工艺品并嵌入自己的照片等;同时提倡“让每一台实验设备都成为一座现实的小型加工厂”,每一项高分子工程实验如挤出水管,注塑瓶盖,压制密封圈、手糊玻璃钢贮槽、静电喷涂对钢铁制品进行彩喷防腐等都是一种实用的高分子制品的生产。
3.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让一些能结合本课程学习自行提出科研创新项目的优秀学生在课外尤其是寒暑假也能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实践和实效
通过对2004级和2005级两个年级高分子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4级高分子专业学生在教学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高分子化学类文献综述90多篇,高分子物理类文献综述90多篇;2005级高分子专业学生完成高分子化学类文献综述90多篇,高分子物理类文献综述70多篇。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和信息情报综述处理能力、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外还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2006年、2007年的课外科技创新大赛中本专业学生曾连续获得学校和衡阳赛区的一、二、三等奖,2008年在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影响和培养下,本专业06级仅一个班(45人)就申报了科技创新课题十余项并全部获得立项甚至资助。
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深造、就业并给校外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在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普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做为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该专业04年入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却异军突起就业率(含上研)高达100%,其中被更高档次高校录取上研的也超过20%;该专业学生付立夏在接受体验这种研究性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结合江西一个企业利用废对苯酸二甲酸回收精对苯二甲酸的课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给企业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并解决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并在还未毕业的情况下即被华硕化工提前录用准备派往河南平顶山独立主持一企业的改造与设计工作。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在培养了学生、服务了企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几年来,高分子教研室团队的授课多次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同时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申请和获批多项国家专利,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设计改造了季戊四醇、小氮肥废气生产甲酸的企业多家并已使之成功获得逾千万的利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殷勤俭.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7,(7):65-6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71-03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必要学习环节。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应用型学科,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林高校的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创新的综合能力值得我们深思,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
虽然植物生理学具有实验性较强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模式单一、实验技术落后等问题,表现为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一些验证性的机械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扮演被动的“操作工”角色,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较少,缺乏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其与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相脱节,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陈颖等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教学大纲的改写,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立和实施,初步建立了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谢国生等对农科类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评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教学效果。尽管如此,高校现行开设的大部分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仍然远远滞后于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均未能在教学实验中充分体现,极大限制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前沿技术的了解。因此,如何优化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有效提高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植物生理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项目”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新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项目教学法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专业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包括农林高校的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教学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于该方法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尚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实施项目教学法将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不仅要求我们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还必须实现传统教学体系的彻底变革。因此,在农林高校专业实验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是一个创新的尝试,通过项目教学过程将“教师布置,学生被动操作”的传统体系变革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的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旨在为我国农林高校的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四、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笔者针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项目教学法构建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变为设计性项目研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制订项目实施交流讨论完善总结论文撰写”的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并将传统实验方法和现代仪器测定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深刻地了解实验原理,又能接触到先进的分析仪器。每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准备工作、具体实施、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都由各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只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项目设计。以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四个设计性项目,构建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见表1所示。
2.方案制订。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方式分为4~6个实验小组(5~8人/组),每组根据兴趣爱好分别确定四个项目的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由教师教会学生使用CNKI、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或通过植物生理学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Physiologia Plantarum》、《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网站,由每个小组独立检索查阅国内外重要文献,归纳汇总资料,制订四个项目的研究方案,然后由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3.项目实施。根据制订的项目研究方案,每个实验小组独立完成四个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在此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实验研究材料可以选择校园常见的植物,比如滇润楠、香樟、爬山虎、油麻藤、三叶草等,也可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的研究材料加以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器皿准备、仪器调试、材料预处理、试剂配制、形态/生理指标的观察测定、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环节均由小组成员协调完成。此外,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定向研究同一植物对不同处理的响应,或者比较不同植物在相同处理下的差异,然后横向对比各自研究结果,统筹分析讨论。
4.交流讨论。待项目完成后,由各实验小组组长汇报项目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帮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5.完善总结。学生汇报完毕,教师主要针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完成质量、创新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完善和全面总结,并及时记录归档应用项目教学法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需要改进之处。
6.论文撰写。在学期规定时间内,每个实验小组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标准格式,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然后交给教师批阅。教师对论文的写作进行评价指导,对于内容新颖、写作规范的论文,教师进行重点修改完善,并推荐学生积极向专业学术期刊投稿发表。
五、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提高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趣热情,以及主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积极性;②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⑤加强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总之,学生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得到了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显著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所在课程组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编写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摒弃了一些技术陈旧的实验,增加了应用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并注重对同一种实验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加以比较,实验设计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研究性、实用性,适合农林高校农学、林学、资环、生技等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使用。今后,关于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仍需深入研究,我们将继续坚持“基础与前沿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实验项目的优化、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引入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惠娜,范玉琴,许良政,杨期和.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植物生理学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52-11353.
[2]陆长梅,常福辰,沙莎,李建宏,陈崇顺,陈国祥.如何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上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1):67-70.
[3]张立新,胡景江,麻鹏达,赵军,史永敏.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多元化互动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30-132,146.
[4]陈颖,汪南阳,谢寅峰,施大伟,何开跃,徐彩平,胡菲.林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7-3819.
[5]谢国生,王学奎,崔克辉,蔡明历,徐玖伟.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8):134-136.
关键词:任务;录像反馈;教法学;排球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7
1 前言
体育技能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娴熟、大方的示范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为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基础。因此,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排球技能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将录像反馈教学法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下,最大限度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力求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和理论,调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技能的学习,进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排球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方向,查阅有关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教育学、球类教学法、体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并结合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的相关科研论文,进行研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2 实验法
实验采用组间对比法,随机抽取广州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系两个班(每班22人)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运用任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时数为12周共48学时。
2.2.3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对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5.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对得到的数据、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分析,并结合其他学科关于任务式教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及教学设计
3.1 教学遵循的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它强调师生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也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1]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统一体。主体性教学理论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
3.1.2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引导和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形成动力的过程。[2]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性判断,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其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1.3 合作学习原则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务式教学法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积极互动的良好教学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1.4 及时反馈原则
“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3]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从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再到动作自动化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学生练习,在学生的技能练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录像,然后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通过与教学视频的对比、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动作练习中的错误环节进行改正,最终达到快速掌握动作的目的。
3.2 教学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情况
注:各项技术测试总成绩为100分。
由表1数据可知:经T检验,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四项基本技术的达标、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分组符合教学实验设计的要求,可以继续进行教学实验。
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情况
注:各项技术测试总成绩为100分。
由表2可知:经T检验,实验后两班学生的发球、垫球的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传球和扣球的测试成绩也都有差异(0.01﹤P﹤0.05)。两个班各项基本技术的平均分数也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因此,任务式教学法应用体育院系排球教学是可行的。
5 结论
5.1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做为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相互间的互动、倡导真实情境与任务完成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借鉴了合作学习、成功体育教学、小群体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5.2通过研究得知,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应用在排球技能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生生间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技术主动性和教学参与度。
5.3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录像反馈,提高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错误动作及时得到纠正,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5.4教学视频和录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竞赛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和认真,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蒋新国.体育教学原则新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杜德栎. 教学激励性原则探析[J]. 教育探索,2004.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19-02
“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1、2]。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面对纯粹的理论学习缺少足够的兴趣,而面对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又很茫然。而突出知识的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转化,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通过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研究、案例讨论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同时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读书,细致研究,并形成一定看法和观点,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一、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门以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某些理论或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方法[3]。作为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新模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研讨式教学法将教师指导、学生个人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三者结合起来,将教师的单向启发拓展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这样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其次,学习上的主动性是学生获取丰富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或者个案教学,就是以某个单位的实际业务项目做实例,结合理论进行教学[4]。案例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使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由于矿井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研讨式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教师精选一些案例,让学生课前查找并搜集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与课程相关的若干问题或针对矿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课后让学生根据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提交论文。整个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知识。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看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关键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发言。教师事前要求学生准备充分,多看相关资料,同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其兴趣,沉闷的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讨论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着重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实践和探索去发展他们的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5]。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针对选题,经历查找与搜集资料、集体讨论、提交论文这一系列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进行科研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把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做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
二、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精选
选择本课程中适合研讨的内容和案例,是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难点。教师在选择本科层次的研讨案例时,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紧扣课程内容,要通过分析能从案例中提炼出课程的知识点;二是难易程度适宜,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研讨的深入;三是抓住难点和疑点问题,激发学生开展多角度深入、多维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四是要能体现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并能和现场应用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授“尘肺病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选择了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作业过程的一段视频作为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尘肺病的分类”、“影响尘肺病发病的因素”以及“预防尘肺病的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研讨,课后让学生提交“我国粉尘职业危害现状”[1]。
例如上述的案例,紧贴课堂内容,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提炼出理论问题,使得课程中的知识点能够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也留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促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粉尘的危害。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对学术问题探讨的兴趣。
(二)研讨实施的过程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依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实施,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选择案例――给出要求――引导学生查阅文献――指导学生消化、归纳整理及研究――准备研讨资料(讲解提纲、课件)――组织研讨――辅导学生撰写研讨总结或学术论文――讲评、总结及考核等。
1.选择案例及给出要求。针对所选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包括查阅文献、资料的数量及有关内容,研讨总结或论文,研讨用的提纲和课件,考核评定等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文献。针对案例涉及的文献资料的获取,可以采用教师指定资料和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定的资料针对性较强,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对所研究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己查找文献,可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3.指导学生消化、归纳整理及研究。这一步骤是该教学方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精力投入的多少、方法是否得当、研究结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研讨的效果。根据“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特点,在指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消化资料。让学生采用通读、细读和研读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通读,对有关问题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通读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细读和研读,以把握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2)归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让学生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见解等。(3)进行分析研究。
4.准备研讨资料,包括讲稿提纲和课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讲稿提纲的书写上把握结构框架、突出思想方法、给出观点结论,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美观大方,为课堂交流打好基础。
5.组织研讨,根据案例内容可以采取两种研讨方法:一是由教师主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较强;另一种是由学生主持,研讨中教师只是成员之一,这种研讨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两种研讨方法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间的掌控、及时对研讨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以免出现冷场或跑题、偏题等现象发生,使研讨不断深入。
6.辅导学生撰写研讨总结或学术论文并进行讲评、总结及考核。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还未进行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因此通过研讨课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养,既可使他们升华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又可为后续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以范文为例,我们具体从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学术论文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和要求,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上交的研讨总结或学术论文,以及每一个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发言给出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意见。
(三)知识延伸及拓宽
教师在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将自己及其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中,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做到知识的更新,而不能只是依靠书本的知识照本宣科传授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的陈旧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理论发展和技术革新,并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讲授采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的时候,作者把自己最新研究的泡沫降尘技术讲授给了学生,并对其降尘原理、应用工艺和应用效果进行了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了该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6]。
三、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之处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师生双方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案例筛选、查阅文献、开展研究、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一系列问题,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比较多,此外,该教学法成熟的经验还不是很多,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在探讨和尝试,很有必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还未转换角色,不能完全融入互动过程
该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从查找资料、分析消化资料、准备研讨提纲到总结性研究成果,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的转变。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研讨式研究教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精心准备、踊跃发言,有时甚至可以提出非常精辟的见解。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研讨式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对布置的任务不积极,不去认真地搜集资料,在课堂研讨的时候匆匆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应付了事,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似乎事不关己,不积极发言,偶尔被动发言,也是只言片语,应付了事。对于这部分学生,形式上是课堂的主人,实际上是课堂的客人,没有完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参与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最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即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很关键
从该教学方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师不再是课堂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把课堂主体的地位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和参与者。教师虽然不是课堂上的主体,但是必须做好这个过程的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学生发表的什么见解?在独立探索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通过研讨得到什么收获?案例的研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搞清楚。同时,教师要掌握好讨论的方法和进度,并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7]。另外,教师还要创造一种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和谐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他们才会喜欢发言积极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
四、总结
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法具有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参与、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等优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还要及时总结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深刻剖析,找出一些纠正和改善的指导性建议,并记录、总结来自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基于研讨式的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提高该教学法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胜强.矿井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洪俊,曹杰.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95-97.
[4]朱世文,郑姗姗.案例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视角[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140-143.
[5]陈明虎.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3):22-23.
[6]任万兴.煤矿井下泡沫除尘理论与技术研究[D].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1、引言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传统的“教师讲解”一一“教师演示”一一“学生上机练习”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任务驱动”(TBL,TaskBased Learning)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正好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特点相吻合。本文旨在介绍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切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教育论文,学生为主体”, “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整个学习以“任务”完成为标志。“任务驱动”的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教学准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接受任务、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其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驱动教学流程图
3、《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应用系统等内容的理论教学与软件操作。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着:内容多、学时少、考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技术更新、软件升级等情况,在作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新技术和软件的发展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同时学生要在有限学时内实践完成多种多媒体作品制作。如果继续延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目前该教学改革已获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践
本文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按任务驱动的五个教学步骤有序开展。
4.1 教学准备、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阶段属于课前的教学准备,“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设计的任务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前者任务简单,后者综合性强小论文。“任务”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音频”章节的任务是:录制个人音乐,内容积极向上,歌曲不限。
教学目标:
1)掌握Audition软件的操作,掌握音频的第三方特效控件操作
2)了解歌曲录制的一般过程,学会录制个人音乐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
任务设置:
1)下载各自喜欢的歌曲伴奏
2)利用Audition软件跟随伴奏录制歌曲
3)对录制的歌曲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教育论文,如:降噪、混响、均衡、修饰、振幅等
4)利用第三方特效控件加强歌曲的特效处理
5)加入歌词,合成个人音乐
该任务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且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自然真实地引出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学习目标。音频章节拟向学生展示优秀的音乐合成作品,如:音乐专辑、诗歌朗诵,然后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3 接受任务、分析问题
学生授受任务后帮助分析任务,针对任务中涉及的音频原理、音频数字化处理、音频常见格式、音频压缩、Audition软件操作等理论知识做详细讲解。
4.4 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在录制个人音乐的过程中,对于下载伴奏、录制歌曲等封闭型任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歌曲后期加工、特效处理等开放型任务,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协作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该阶段学生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4.5 评价任务、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科技创新纳入到成绩评定,由单纯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录制个人音乐的任务进行评价。
最终成绩 = 课堂考核*? +封闭型任务考核*? +开放型任务考核*? +测验*?
--其中?是各考核情况所占的比例因子,开放型任务考核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对最终作品和制作过程中的学习认识、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以评价问卷的形式开展,自我评价结果也可促进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6 教学成果
2005年,学校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之初教育论文,仅3个班选修。近几年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不断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0年选修班级数达85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获得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学校重点教改立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课程的理论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课件分别作为学校多媒体课件重点项目结题。
5、结束语
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性、思考性和创新性。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以待改进,首先,随着选修班级和人数的快速增长,机房现有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急需补充设备保障实验的正常开展;其次,缺乏符合教学实际的“任务驱动型”教材,笔者与课题组成员正着手编写教材,以解决“任务驱动型”教材缺乏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薛为民.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唐新国.《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79-82
[3]胡晓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D].硕士,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1课堂教学:对话理解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教师不以“真理的垄断者”的面孔出现,学生也不再以记笔记为主,教学方法不再以灌输、强制为主,在“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教师不仅仅提供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及意义。教师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学会合作、积极参与,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面对学生疑问尤其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时,秉承“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求真态度,以平等的身份直面学生的疑惑与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和更丰富的选择。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教师的演讲或表演,它承载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介绍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执迷于“标准答案”,鼓励他们敢于且善于向教师发问。“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才会积极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话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课堂还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勇气。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证明,当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的时候,学生更有创造性,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会促进认知学习。笔者在课堂中遵循“友谊教学法”,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和自我表达。每一堂课前,学生自愿(或按学号顺序)讲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每课不少于3个人,每人不少于10分钟。这个环节还鼓励其他同学对这些理解进行提问,发言者要作出回应。在讨论情境中,教师导引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笔者宣布一条课堂规则:教师讲解过程中任何人可以自由发问,教师要立即回应这些疑问,也可组织班级展开讨论。为了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在每一堂课结束前,留至少5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讨论。这些措施,是为了贯彻民主和参与的教学理念。全面创建良好的课程互动态势,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理解碰撞往往更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这些措施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黄金原则就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2课堂讨论:开放辩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对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对现象的思维素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保证课堂讨论的开放性,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主体性膨胀,学生变成了提问的对象,参与流于表面;二是学生主体性膨胀,课堂讨论的内容肤浅,秩序失控。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做相应的充分的课外准备。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查找相关材料。讨论过程遵循议事规则规范。鼓励学生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实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同一成绩”模式,让学生集体完成作业,既训练团队精神,也让学生在课下有“知识上的团结”。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案例,学生的一半案例就来自于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案例与学生没有距离感,也容易激发讨论热情。讨论的功课都在课外完成。采取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遴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对这些观点展开辩论。这个过程,往往不能达成完全共识,对争议焦点,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和点拨,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选择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下,把别人的疑惑作为自己的问题。通过开放的论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
1.3课堂作业:自由选题
课堂作业是为了改革“满堂灌”的教学而做的规定,时间一般为10分钟,跟课堂讨论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互动形式。具体内容可能是相关教学材料———思考题或案例,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一些联想,个别学生的一些困惑。不拘泥于纯知识性题目。鼓励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一般情况,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而向教师提出来解答,教师将这些问题“公共化”。这个环节是学生的选择,是理论运用与批判的过程。这一环节改革了理论讲授内容,突出了重点,也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内在于学生情境。随着我国大学走入大众化时代,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精神交往越来越淡漠,需要引起教育界的深度反思。
2课外学习的重点
参与式教学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间关系必须在课外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往往是在实践活动或合作、聊天、谈话等形式中完成的。课外学习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场域,是健康成长的场域,也是师生健康交往的场域。将自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自己阅读、思索、查工具书,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并组成小组相互研究。通过自学探讨,形成一定的条理和看法,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
2.1实践教学:知识检验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参与式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课内还不够。目前普通高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实地基地。公共管理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设立专业伊始就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了各类实训课程,如城市管理模拟实验、公共政策演讲与辩论等,学生运用政策理论分析现实政策实践,增强公共管理科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集体决策。开展学术论文写作,优秀的由教师推荐发表。在校外,重视学生认知实习,建成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了解和公共管理操作层面的经验积累,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学院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暑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一起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普通高校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重在社会调研,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2课外作业:深度探索
目前的制度下,教师与学生的面谈时间(officehour)很少,教师并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教师取得良好的沟通。如果不在课外发展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对话,合作式教学难以取得积极成果。也因为受制于师生结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活容易趋于盲目,自我放任。笔者在课外给学生指定了一系列的辅资料和著作,包括中外相关的权威论著。这些教材和政策分析资料反映了学科最新动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阅读学习。教师组织读书会,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谈读书心得。学生还根据教师确定的课题范围,自己选择论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性研究,提交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案例报告)或论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完成课题,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探索的意识。有些课题要求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分工完成。课外作业给很多同学提供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机会,每年的毕业论文中这样产生的“优秀论文”占到三成。另外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多少,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进。
2.3课外辅导:及时答疑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信息量较大,如何利用课下的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本课程组将授课内容透明化、网络化,向学生公布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参考书目、教学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教师为学生安排方便的答疑时间,同时,建立课程QQ群、班级邮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网上同教师探讨,平时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论文和报告,及时回应来自学生的各种询问。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工具、电话等指导学生小组研究。笔者的体会是,越是个人性的辅导,效果越好。这对教师来说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校方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能体现这个内容,无疑就会有可持续性。
3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与式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在学生评教与教学检查中得到了验证,究其原因,主要靠明晰的教学目标、多元的教学方法、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来保证。
3.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参与式教学在应然层面追求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抵制功利主义。普通本科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但不能以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笔者的教学目标比较务实,即,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各种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专业整体结构框架;掌握公共管理基本运行规律与基本分析方法;学会用现代公共管理学科视角与方法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设计每节课的目标,突出重点,哪些需要详讲,哪些需要讨论,哪些需要自学,都要合理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和进度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3.2教学方法:丰富多元
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意训练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政策分析能力。学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平台。教师进行许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编写课程指南、选择学生参考书目、收集与研究教学案例、确定课堂讨论题目、挑选与复印学生阅读材料、设计课后作业等等。教学过程在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和练习法的基础上,采用视听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实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3.3考核方法:重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