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观念论文

艺术观念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0: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观念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观念论文

篇1

二、均衡稳定的画面构成

民间剪纸艺术在画面表现时常呈现出平和安定的视觉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画面中实图与虚地的面积多趋向一致,这就使得虚实关系在体量上达到平衡,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稳定感;另一方面,在画面的构成形式中,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前者通过相同图形依中心轴或中心点的对称排布,使画面呈现出绝对的平衡与稳定感,后者则更强调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如采用“S”型的骨架构成画面、塑造形象,或在画面中巧妙穿插搭配不同造型的图案,在保留图案多样性的同时,产生寓静于动的平和美感。均衡稳定的画面构成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对于阴阳平衡的追求。阴阳是事物内部相反相成且不断此消彼长的两个方面,只有二者达到平衡,事物才能够呈现出美好的状态,才能体现“道”的精髓。因此,在传统剪纸艺术的画面构成中反复出现对称、均衡的形式,从而产生平和安定的画面效果。此外,均衡的画面构成还阐释出事物内部阴阳运动转化的特点——在运动中达到平衡,在变化中推进事物的发展,即《易传》所谓的“通变成文”。这一观点也对后世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变”指阴阳循环往复、不断运动使事物发展变化,“文”则是美的形态,“通变成文”即通过人为作用,使事物内部阴阳和谐、动静有时、刚柔相宜,才能体现出美感,这便揭示了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因此,就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而言,对于阴阳观念的把握并非停留在表层形式上的虚实对比,在深层意义的传达上也以物化的构成形态揭示出宇宙万物在阴阳结合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阴阳寓意的内容题材

《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里,最大的阴阳是由自然气候、天象彰显出来的,如天与地、寒与暑。而人世间的阴阳,在自然的方面就是夫妇。正是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在内容题材的方面多暗喻男女结合,以示阴阳交合化生万物。许多传统图案都有了阴阳表征的意义,如鸟、蛇、龙、鱼等代表阳,蟾蜍、兔、凤鸟、莲花等代表阴。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就常用成对的表阴阳的复合图案来表现男女结合、繁衍子嗣的概念,如鸟与兔、龙与凤、鱼与莲等组合形式就非常典型。

(一)鸟与兔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普遍存在鸟与兔的组合,以《抓髻娃娃》剪纸最为典型。画面中梳有双髻的娃娃娃娃一手抓鸡一手抓兔,代表着一手抓阳一手抓阴,阴阳结合而孕育生命,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殖繁衍的渴望,此类剪纸因此常被用作婚庆剪纸,喻意男女结合、早生贵子。在传统阴阳观念的影响下,古人认为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并以特定的动物形象来表示日月、男女以象征阴阳。鸟的阳性属性早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确定下来,鸟与太阳的联系颇为紧密。传统神话中的神鸟“金乌”(三足乌鸦)就是太阳的化身;《山海经》也记载有:“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汉代王充《论衡·说日》中也有“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的记述。这种观念被表现为图形语言应用在各类装饰艺术中,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箔饰,就很直观地将四只神鸟与表示太阳的涡形图案并置表现,而在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交尾图》中则有伏羲托日轮,日中有鸟,女娲托月轮,月中有蟾蜍的形象。但因鸟的种类繁多,人们在对鸟的艺术表现就存在很多变化,在民间剪纸《抓髻娃娃》中就以鸡的形象进行画面表现,一来以鸡喻阳,二来鸡与“吉”谐音,迎合了人们求吉纳福的传统思想,可谓一举两得。而兔的阴性属性则来自于嫦娥奔月的民间神话。《归藏》中有嫦娥奔月化做月精的说法,“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月精即蟾蜍。汉画像石中就有嫦娥奔月化蟾蜍的图案。后又出现玉兔在月宫中捣药陪伴嫦娥的说法,如西晋傅玄《拟天问》就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的诗句。这样一来,兔与月就有了交集,在传统图案中遂以此形象来表阴。

(二)龙与凤

龙与凤是我国传统图案中最常见的表示阴阳(男女)的组合样式,在剪纸艺术中也十分常见。这两种动物形象起源年代久远,应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祖先信仰观念相结合的产物。龙凤图案早期并没有性别的表征含义,更多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权利的代表。周代规定了天子冕服制度,并以十二种图案对冕服进行装饰,其中龙就位于这十二种纹样的中心位置,象征英雄祖先。后世历代冕服延用周制,且龙的形象日渐突出,成为帝王的专属图案,士庶不得使用。而凤则对应龙成为皇后服饰中的典型图案。后来随着人们求吉思想与阴阳观念的不断强化,遂将龙喻男、凤喻女,以二者结合体现阴阳化合,象征夫妇和睦。《孔丛子·记问》中有“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的记载,后来人们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的忠贞爱情。因此,传统民间剪纸《龙凤呈祥》就常应用在婚庆活动中,以示婚姻幸福。

篇2

2、对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后现代的理论在校园中执行起来会使教学观念发生一点的转变,从文本对话这两个后现代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互交活动,一种合作学习状态,再这个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语言性沟通与语言性活动,波依尔说“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后现代艺术的提出还影响了美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方面促使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前只是单一的口耳传教,到现在的多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具等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则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课堂不再单一。在新时代的推动下,教师角色的定义和作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变为老师引导学生探求,老师也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亦师亦友。在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和多水平的倾向。这一点正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核心理论多元化。

篇3

2.以人为本理念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

2.1对读者服务的管理

第一,需要引入人本理念创造良好的图书馆阅览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科研活动的中心场所,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图书馆除了需要面向读者提供优质多样的服务,还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阅读环境。例如,阅览室中的读者人数较多,读者密度较大,因此可以在其中摆放一些植物,如花卉以及盆景等,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使读者所处的读书环境更富生机与活力。同时,图书馆馆舍对照明需要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更具艺术性特征,以达到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率的目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第二,需要引入人本理念优化读者服务工作。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千方百计为读者着想,把广大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的制度保证。图书馆只有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服务质量上,图书馆应有足够的开放时间,要根据不同读者的时间需要适时调整服务时间,节假日要安排好人员值班。高等学校图书馆面对的是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大学生读者,只靠热情服务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必须开展深层次的服务,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第三,需要引入人本理念做好文献资源的采访与建设工作。文献资源采访与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从高校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入手,尽全力满足图书馆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必须以图书馆自身的专业设置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规划重点学科的藏书方案,根据学科建设要求,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构建系统性的文献资源体系,满足科研教学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针对文献资源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如计算机专业,设计专业等,在文献资源采购中难以通过简单的书名搜索与介绍来确定图书的采购价值。因此,可以在这部分文献资源采购中引入专业读者的采访工作制度,组织学科相关的骨干教师参与采购工作,提高采购的直观性以及针对性,使读者对这部分资源的利用率更加理想。

2.2对馆员的管理

第一,需要体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主体与对象,是将图书馆与读者联系为一体的重要纽带,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意义显著。也有数据资料中显示,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建筑发挥着5%左右的作用,信息资料则发挥着20%左右的作用,但图书馆馆员所发挥的作用可达到75%左右。由此可见,图书馆馆员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这种基层性的工作往往无法得到读者的理解,因此,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深入馆员内部,多多的关心、照顾、帮助馆员,体现人文关怀,使馆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基础工作。第二,需要体现对图书馆馆员的尊重与信任。图书馆馆员的日常工作就是面向读者提供多种类型以及多个层次的服务,日常工作大多是非常琐碎与平凡的。在这种特点下,馆员所需要的是其他人对工作的理解,对人格的尊重。因此,在将人本思想引入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的背景之下,需要处处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尊重馆员,认真地听取和采纳馆员的意见与建议,为馆员才能的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有进步需要肯定,有问题需要及时指正,使馆员能够在一种充满信任与理解的工作环境下发挥其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篇4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功能是很微妙的,很多生理现象是不受大脑思维控制的,人类的“呼吸”也是如此。学习铜管乐演奏技术最根本技术就是解决对“呼吸”的控制,决不能把“呼吸”的表面现象作为控制“呼吸”的教学理论。

铜管乐演奏艺术新概念是从人体解剖学.神经内科学.流体力学的学术观点出发,从人体“呼吸”的物理现象来研究人体内气压的形成与控制,分析气流.气压.流速.流量以及气流作用在受力点的状态为研究课题,从而达到直观的教学目地,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有地放矢的炼习,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气流的控制与运用是我们学习和演奏铜管乐的主要课题,而且在进入高级别的练习时,要更加谨慎的练习气流的控制与运用,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技术练习就比较容易进行下去了。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呼吸时人体内的物理现象搞清楚,才能准确的控制与运用气流。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气态和液态的物质要比固态的物质难与控制,而它们的变化来源于压力和震动,控制它们的变化则是各类容器,人体的胸腔和肺部就是一个完美的气体控制器,它通过呼吸肌的运动来完成人体的生理需要和日常的社会活动。

为了能达到准确控制气流的目的,就必须了解人体胸腔的结构和呼吸过程中的物理原理,达到在学习铜管乐的过程中不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胸腔的组织结构

〈1〉胸膜是一层薄的浆膜,可分为脏胸模(肺胸膜)和壁胸膜,脏胸膜紧贴于肺的表面,并深入肺的叶间裂隙内,壁胸膜贴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部连接移行,脏.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浆膜囊既胸膜腔。壁胸膜根据其附着的部位相互移行的四部分︰

1 .肋胸膜 附着于肋与肋间隙内面。

2.膈胸膜 附着于膈的胸腔面上。

3纵隔胸膜 衬贴于纵膈两侧,前份随心包凸度向后直达肺根,后份覆盖胸椎椎体,胸主动脉和食管中分包绕组成肺根部的诸结构,在肺根下方形成肺韧带。

4.胸膜顶(颈胸膜) 包着肺尖上方突出胸廓上口平面,伸向颈根部。(摘自﹕临床解剖学实物图谱丛书之二.36页。主编﹕纪荣明。)人民卫生出版社。

〈2〉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是一薄片状肌‐腱性节构,上面覆有胸膜,下面衬有腹膜。膈中央腱性部称中心腱,中心腱的周围是呈放射性排列的肌性部分。膈呈穹窿状突向胸腔,右半膈要比左半膈顶高1cm,从腹侧面观膈顶高达第五肋间平面,从背侧面观膈高相当于第十肋平面。(摘自﹕临床解剖学实物图谱丛书之三第十章。主编﹕纪荣明.丁光辉)人民卫生出版社。

呼吸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从解剖学中我们了解到胸腔是一个密闭的腔体内层为脏层,紧贴在肺的表面,外层为壁层 …胸内压较大气压低,习惯上称胸内负压。平静呼气末为-3~-5cm水柱,吸气末为~cm水柱。 摘自(内科护理学)姚景鹏 主编。由于肺部是在胸膜腔内,通过支气管与大气相连,肺部的压力是和大气压相等。吸气时,由于呼吸肌的扩张使胸腔扩大,负压值升高,且高于大气的压力,气流被吸入肺部。呼气时,由于呼吸肌的收缩使胸腔缩小,负压值降低,低于大气压,气流被排出肺部。

由于生理的需要,胸腔的扩张可分为﹕纵向.横向.纵横向三种形式,纵向扩张是腹侧肌控制,横向扩张是胸肌控制,纵横向是腹侧肌与肋间肌共同控制。

铜管乐演奏中的气息运用

在学习演奏铜管乐气息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持续高压稳定的气流。我们从呼吸的三种形式上分析﹕纵向扩张时,由于腹侧肌的收缩,膈肌下移呈v型,气流不易控制,横向扩张时,由于胸肌的收缩,膈肌凸向部被拉直,气流也无法控制,只有纵横向的扩张可以使膈肌整体下移,腹肌收缩使腹腔内的脏器形成紧固的整体,此时,腹肌和膈肌共同发力。它的发力过程就像护士在打针时手持注射器,拇指抵着注射器的内管,食指和中指控制着注射器的外管,拇指发力向外,食指和中指发力向内。此时,腹侧肌和肋间肌保持着扩张的状态,腹腔就有了持续的高负压,膈肌整体作用在紧固脏器上,膈的中心腱向下移动,拉紧并挤压胸膜腔,这时呼出的气流就是高压气流了。

重点︰腹侧肌和肋间肌的舒张和腹肌的收缩形成的是使膈中心腱发力的对应面,也可以说是支点。在进入高级练习时尤为重要。

发声体(振动体)与风口

发声体是铜管乐演奏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音色与技巧的好与坏,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模仿某些演奏家的表面状态,如果一味的模仿也可能事得其反弄巧成拙,发声体因乐器不同(长号.圆号.小号…)而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使用外唇震动。因为人的外唇是一组肌肉(轮砸肌)可控制,内唇是软组织不可控制,论砸肌周围是上拉肌与下拉肌和左拉肌与右拉肌…。为了使嘴唇像小提琴弦那样可以控制的产生振动,先使嘴唇扣紧牙齿,把内唇收进牙龈,两嘴角收紧于犬齿并保持固定,就像小提琴的挂弦板与紧弦轴,将外唇固定在牙齿的外面,超过牙齿少部分的嘴唇就是可以控制的振动体。风口则是上下门齿,如果以唇缝作为风口,将有一部分气流成 为无用功被浪费掉了,所以,上下门齿的距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口。

控制与放松︰正确区别来自体内的信号

以上所讲的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实际学习运用的过程中还还远远不够的,会遇到很多问题。从理论上讲人体是一个变数,有N组肌肉和N数个神经节点,从神经内科学上讲,除主干神经外还有植物神经,迷走神经,三叉神经等,人在日常活动中

起到不同的作用,每个神经节点都有一组神经,一个是信号输入,一个是信号输出,而每一组肌肉都由一个神经节点的控制。人在日常的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神经组织都会有反应,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而这些不可控的神经组织又可以通过我们的训练变化成可控的。因此,我们在学习铜管乐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分析来自体内的各种信号,找出那些因条件反射出现的干扰信号,加以训练,使那些不可控的神经组织变为可控行为,这样我们的学习和演奏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运用中的方法 呼吸是我们在学习演奏铜管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根据上述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学习演奏过程中 。?

? ? ? ?1 在练习呼吸时首先要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尤其是胸部,在吸气时,胸部和肩部不能有任何动作,用腹侧肌和肋间肌发力,使胸腔纵向扩张,同时在保持这个状态 下收紧腹肌,使腹部形成紧固的整体并成为发力的支点。?

? ? ? ?2 在保持上述状态下呼气,此时横膈肌的中心腱下移向腹部紧固的支点发力,此时的气体就是高压气流了。

用最直观的话说(吸气的力量,就是演奏时的气压)?

? ? ? ?3发声体的准备,我们可以根据小提琴弦的震动形式准备我们的振动体,把両个嘴角向两颗犬牙收紧,把上下唇内的红肉向牙龈收缩,使外唇贴紧门齿,同时要把上下门齿对齐,使上下唇在一个平面上,上下门齿之间有一边舌的距离。(风口)

这样就把振动体准备好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口型)。再练习的过程中遇到高音,我们把轮匝肌收紧,遇到低音我们把轮匝肌放松,图示

4气流通道的准备。气流通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能力,好多学生再练习的过程中因气流通道不好而造成上高音困难,低音下不去,其原因就是:喉结与舌根紧张,舌面抬高,气流不畅通,而口腔内又因舌面的抬高形成涡流,此时的口腔压力升高,面部因压力升高而胀的通红,使有效的气压气流不能有效地作用在唇尖上而造成的。未了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我们在练习开始的时候要做到放松,口腔做发的状态,把注意力放在做好的发力点上,同时去感觉颈部肌肉和舌根肌肉的放松,与此同时做哈气的动作,反复练习,直到控制了颈部肌肉和舌根肌肉的放松状态为止。在上述几项练习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习发声了。

5 发声练习。铜管乐的发声是靠气流摩擦嘴唇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所以我们要先做嘴唇震动的练习。首先按上述(口型)的要求做好口型,然后用哈气的方法 将气流送到唇尖,发出pu 的嗡嗡声,这个练习要经常做,它可以使练习者避免在练习的过程中因错误的感觉使嘴唇向错误的方向运动。

6舌的运用

舌头在铜管乐演奏中的技巧占有很大的比重,舌头的运动主要靠感觉器官的支配,大脑的思维只能起到宏观的指挥,所以看似简单实则难。舌的基本组织结构主要是由︰舌肌.舌系带.舌下线小管开口.舌下阜…等,舌肌 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构成舌的主体其肌纤维排列呈纵.横.垂直三个方向,收缩时刻改变舌的外形。舌外肌是起于舌外止于舌内的一组肌肉,其作用是改变舌的位置。(摘自︰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陈咨夔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舌的运动有些类似蛇的运动,如果用整个舌的运动,那么舌根的肌肉就要收紧,依靠收紧的舌根部的反作用力把大部分舌向前弹射,这样舌的动作大而笨拙,不适宜演奏。如何使舌完成快速.准确.干净的切断气流,这个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口腔压力。2口腔状态。3舌的状态。

1口腔压力大,不仅影响舌的运功,而且因口腔压力大影响到作用在唇部气流的压力下降而改变音色和音准。

2口腔状态不能是o型,因o型上颚与舌的距离大,舌的运行距离长,而且舌向上运行时舌面会收缩不能干净的切断气流。

3舌的状态最为关键,直接影响到舌能快速.准确.干净的切断气流。

篇5

(一)

国务院于今年3月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并于近期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也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些都是坚持执政为民、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宏大系统工程。那么何谓法治政府?一般认为至少应具备如下6个要件:一是行政权力受到有效约束,建立起权力有限政府;二是能够保障市场自由,建立起法制统一政府;三是政务公开、规范,建立起透明廉洁政府;四是遵循法定程序和正当程序办事,建立起公正诚信政府;五是坚持便民、高效的现代管理原则,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六是不断完善监督与救济机制,建立起责任政府。这六个要件是相辅相成、互系互动、有机构成的。

(二)

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法治政府,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建设法治政府这一宏大系统工程中,需要制度创新,但首先需要观念更新。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既不可能推出我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所要求的制度创新,而且有了科学适用的行政法律制度也不可能得到正确实施。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于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法律实施效果。

例如1995年举国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中,在四川省夹江县曾发生轰动一时的打假案:一个涉嫌制假的私有印刷企业受到查处后,对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认为技术监督机关越权执法且违反法定程序,于是到人民法院,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一些机关、媒体甚至部分人大代表予以干涉,纷纷指责当地人民法院受理此案是保护制假者,致使该案审理工作难以进行下去。记得当时有些媒体就严厉批评道:“制假者竟敢把打假者告上法庭成为被告,夹江的地方保护主义何其严重!”该案的争议在于:是否只要打假则无论谁来打、怎么打都行?制假嫌疑人把打假者送上被告席是否大逆不道?人民法院受理此案件是否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制假者告打假者”正是《行政诉讼法》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否则这项“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就无须存在了。该案的制假嫌疑人状告打假机关,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加以审查,正是依法行使《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和第三条分别赋予的诉讼权利和审判职权,乃是天经地义的做法和依法办事的表现,岂能视为“制假者猖狂”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何况行政原告的诉求是否得到人民法院支持,最终还需要生效判决出来后才知道。之所以《行政诉讼法》实施5年后还会发生这种荒唐事,主要原因就在于许多人还缺乏现代行政法治观念,不了解《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精神,不习惯“当被告”,不容忍“民告官”。[①]

(三)

俗话说:人们的观念就是人们的眼镜,戴怎样的眼镜就看到怎样的世界。所以大力推动法文化革新,让全社会特别是行政公务人员牢固树立起现代行政法治的新观念,就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这主要包括:

1.宪法至上的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各种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凡与宪法抵触则无效(参见示意图)。行政公务人员应做遵守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

我国法律规范体系的宝塔型结构(另有相应位阶的法律解释、军事法律规范及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含自单条例、特行区法律)

5.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2.尊重人权的观念。今年3月我国现行宪法第4次修改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突出地强调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重点是规范行政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国宪法的人权关怀。这就要求行政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尽量避免发生此前曾在安徽芜湖、湖南嘉禾、陕西延安等地出现的行政机关随意侵害公民平等权、财产权、人身权的典型案件。特别是去年在广东发生的孙志刚被收容后遭殴打致死案,去年媒体披露的广西农民黄某被莫须有地在看守所单独关押28年的超期羁押案,都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典型案件,其深刻教训值得人们深刻反思。[②]

3.行政权限的观念。行政权力是一种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这就要求行政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曾有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超越职权出台包含“赦免民营企业家原罪”内容的红头文件,一些地方政府首长责令当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强迫原告撤诉等措施来配合政府搞土地开发、强制拆迁,许多地方出现的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压价征用、变相剥夺农民土地以及由行政首长个人直接批让土地,这些做法就摆错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位置,弄错了行政首长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而这主要就是缺乏法治主义观念特别是权力界限意识所致。

4.行政民主的观念。行政民主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它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过程提供更多机会。在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软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务人员对此应当充分了解并积极推行。

5.行政服务的观念。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俨然是企业、市场、社会的主宰者,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全然以行政计划、行政审批、行政强制等单方意志和手段来实施行政管理、维持行政秩序,成为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课题。行政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积极向行政相对人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6.行政程序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步克服法律虚无主义之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行政程序违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会影响恶劣,教训非常深刻。故须增强程序法治意识,依照法定的(含正当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来实施行政管理。按照现代行政法治的要求,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必须依靠证据链条来支撑法律事实和权利主张,因此行政公务人员还应当增强行政证据观念。而且按照现代行政法治的要求,行政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故行政公务人员还须增强行政公开观念,尊重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这既是行政法治的要求,也是WTO透明度原则与规则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7.政府诚信的观念。政府不是社会上的无赖,而应是最讲诚信的正式组织机构,政府机关的行为应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不能朝秦暮楚、随意改变;即便出于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需要征用财产、调整政策、改变行为,例如收回政府机关颁发的许可证照,也应按照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给予权益受到影响的行政相对人给予公平补偿。因为行政相对人出于对政府机关的信任,按照政府机关的意愿去行动,难免付出一定代价,而且会形成一种信赖利益,这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8.监督责任的观念。有效监督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责任机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具有扩张和滥用的顽强倾向,必须加以有效监督和约束。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不久前中石油公司总经理、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吉林市市长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引咎辞职,就是官员问责的典型案例,是努力建设责任政府的具体表现。不言而喻,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还必须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依法纠正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9.权利救济的观念。行政管理工作难免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有损害必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后的救济渠道,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因而拓展和完善救济渠道、树立权利救济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权利救济的实践来看,去年6月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仍有一位名叫孙文流的农民工被受雇企业老板殴打致残后未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救助(其只身从河南爬行半年回山东家乡的沿途也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救助),而且此类典型案例一再发生,表明我国的社会救助机制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和实施不到位的问题。行政公务人员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

10.法治渐进的观念。中国用10年时间能够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在21世纪能够建立起法治国家吗?这犹如“能否不依靠粘附、靠壁等外力帮助而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鸡蛋完好地竖立起来”的问题一样,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回答,否则极易犯主观、片面、简单化的毛病。[③]笔者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抱持“鸡蛋具有竖立起来的基本条件、人们具有将鸡蛋竖立起来的调控能力”的坚定信念并作出不懈努力,就能将鸡蛋竖立起来,最终取得成功。能否建立起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当作如是观。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对于实现目标、行政法治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问题,犹如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市场导向改革能否成功的问题一样,应当有信心。树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坚定信心和不懈努力,不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对于诸如此类的历史任务和难题,都有启发意义和推动作用。

综上,要依法行政,就必须牢固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以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认识自己,这是摆在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6

视觉传达设计是当代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广义上包括人类视觉接收的一切东西,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变化迅速的当代设计学科。伴随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是数字信息储存、处理和交流的时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从生活方式到传达理念,从思维方式到设计理念,数字时代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态。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是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数字时代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从而引发了设计新观念的产生。

一、技术支配化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式、试验成果、先进机器工具等都为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知识的迅速传播加快了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丁艺、新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新的设计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设计观念、设计思路和设计趣味常常不得不加以调整,以适应设计的新方法,而这种适应反过来又使设计思维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WWW.133229.cOm荷兰技术哲学家e.舒尔曼指出:“现代技术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西方文化及其未来……在今天,技术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动荡不居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科技的进步,因为科技的进步给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

计算机硬件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是视觉传达设计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于设计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从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到摄影、电影、电视的发明,再到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传达技术的不断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体现着传统设计艺术所没有的交互、瞬间、动态等特性。以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设计为例:它能够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结构和色彩的波纹图形,在整体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由著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评审组织在评价中指出,这个外观看似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在设计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成熟,完全可以将设计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商业、艺术、高科技相互结合,以综合的力量形成视觉传达设计在商业领域的绝对优势。

技术支配时代,高科技与新观念的融合成为当代设计展示自身的方式。为了使品牌展示出独特的个性,并契合人们的理解和情感,设计必须采用一种我们喜欢的、操作简单而且可靠的技术。数字技术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模式的冲击,首先在于对设计实践的对象和程序的影响,进而是对工作方式和设计观念的重构。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数字技术具有鲜明的优势,数字技术使影像的复制、修改、挪用、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技术规则超越了艺术的规则。新的处理技术已经使表现技能很少成为障碍,构思和表现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先进的表现手段使创意往往更具有决定性意义。高科技的发展为视觉传达创造了新的无限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带动视觉文化的发展。没有人能低估数字革命带来的相应的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设计师必须采用先进的、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以确保设计准确传递信息,展示出独特性,并契合人们的理性和情感。而正是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只有主动地迎接数字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人手,才能彻底地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大发展。随着电脑的发展和普及,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变成可以由任何人从任何电脑上访问的更具流动性的内容时,应该正确认识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还应该体现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真正内涵。

二、设计创新化

创新是当代设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设计创新是设计者思维水准的体现,是评价一件设计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美国著名广告学家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 1911—1999)为广告业的后学们写下了这样的感叹:“要是你想使你的声音越过这一片嘈杂,它必须极不寻常。”为了突破平庸、制造影响力,设计师正在寻找创新的方法,去传达他们的信息。创新的令人心动之处就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考工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创新思想和元典精神。‘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不但强调设计的元创性,也强调巧创、继承和发展。因为元创性才是最有价值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创新需要设计师从全新的思路出发去认识问题,在创造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利用想象力在脑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念,从而产生新的观念和意识。不论是在材料、形式、风格上,还是内涵等方面都强调标新立异。创新是视觉传达设计师学识、文化、艺术修养、数字技术的综合体现,是智能与灵感撞击后发出的闪亮火花。视觉传达创新的特殊性是更接近科学,而不是艺术;更接近于制造,而不是创作。

创新是一种特殊的求异思维方式,需要超常思维,要善于在既定的参照模式反面、侧面进行探索,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怀疑、否定,从中得出全新的解决方法。设计力求出新是一个痛苦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设计者全身心地投入。开始设计构思时,就应在设计立意、设计语言、新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具有突破性。固有的习惯性思维往往会阻碍着我们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案要不断地自我否定,立意要突破平庸、形式语言需有特点、要有整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找到设计真正的创新点。创新的良苦用心关键不在于用不用心,而在于用心何处。求“新”是设计创意的本质属性,创意的宗旨就在于“新”,就是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表现别人未曾表现的,联想别人未曾联想的,创别人未曾想到的组合形式。创新的设计诉求会改变人的态度,影响人的行为。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在当今社会,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 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人手,进而才能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时至今日,人们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软件只是我们实现创新的工具,而创新和个人的艺术修养才是真正的主导因素。真正的设计创新有赖于设计者对生活、人类的了解与剖析,去洞悉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等,以一种亲和的、认同的方式展现给受众,从而建立起最大限度的信任。创新有赖于深厚的理论基础,而数字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设计创新所带来的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设计大众化

设计就其物的本质、特征和形态来说,比纯粹的艺术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大众化是指一种泛阶层的倾向,表现为广泛的参与性和对世俗生活的贴近。”设计大众化是使视觉信息及其交流适应社会多数人水平与需要、便于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的设计。以科技开发为背景的新艺术媒体的诞生,使设计艺术趋于“大众化”。当代设计艺术把传统艺术的个人品味方式转化为集体或公众的大众模式。如电影、电视等这样一些“大众艺术”的出现,通过印刷、复制以及各种电子技术等手段,使这种艺术大量地生产和“流行”,艺术从艺术家“个人”的手里解放出来,艺术成为一种大众的表现形式。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更加广泛,设计的表现形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和复杂。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对象是大众。它往往借助于流行艺术,采用直白、简单、明确甚至是娱乐的方式,体现出一种亲和力,通过广告和各种媒体以及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为商业服务,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诱惑,参与消费。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具有了解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对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更趋于大众化,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变得不再那么神秘、高不可测和难以接近;电脑技术及各种媒介、操作软件的普及,使设计越来越接近大众,并日益普及成为大众化的且有趣的活动了。过去必须经过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的创作技巧,如今借助数字技术创作工具可以轻松达到,设计者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表现技法,越来越多的人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创作者。今天,在人人都说设计的年代,应了并套用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后现代艺术的名言:“人人都是设计家而又人人都不是设计家。”由于多媒体设计软件易于学习,上手快,只要有独特的创意,人人都可以凭借电脑与网络将自己的想法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和。而且,随着交互性的发展,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时代也许已经不远了。由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由影像媒介构成的大众文化深入日常生活。设计的意识和观念已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存活于每一个人的心目中,设计的面纱被当代人撩开,人人都成了设计师。

在这个设计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因为设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众。当今世界设计创新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前消费者只能在最后阶段,购买产品的时候才可以选择有限的几种产品,事实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已经可以逐渐参与到从概念、创意到设计的全过程。数字时代为大众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工具,设计大众化便开始流行和时尚了起来。设计回到大众,它会使人感到亲切与自然。“设计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为大众而设计是设计的根本。设计的对象是产品,是物、环境,目的却是人。脱离了大众的设计原则不仅违背了现代经济学的原则,也从根本上背离设计的出发点。”设计改变生活,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设计。如何使大众化设计在满足商业利益需求的同时又有益于精神文明,在满足大众的需求的同时又有合理的导向,这是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方法多样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视觉传媒的变化,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多样化。“方法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解决某一项具体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是从实际上或理论上掌握或认识现实的方法或步骤的总和。”数字时代的新材料、新技术使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成为现实,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发展空间。设计变得不再是循规蹈矩,创新意识不断涌现,表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视觉传达设计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平面设计传达,而是对信息传达的多种设计形态;它是具体体现时代精神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敏锐的手段,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它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由于现在人口变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多数受众的需求和反应,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伸展,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设计方法的多样化能满足设计师的不同创作需求;而人们需求的多样性是设计风格、设计方法不断更新的永恒动力。随着设计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在现代平面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多的设计手法。他们将文字、图片、影像等进行打破、解构、拼贴、重组,生动地运用空间,设计的方法更加多元化,使设计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为丰富与多样化。

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当代设计方法发生了变化,一些全新的设计方法出现在设计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电脑设计。电脑技术开拓出设计方法的新视野,它能够灵巧地、随心所欲地拼合形象,达到摄影无法表现的超现实效果。电脑技术中的各种艺术手法,使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构成关系,而是构成了多视点、矛盾性空间层次的立体化,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结合,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强烈地刺激观者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进而不断地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拓展思路,开辟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以包装设计为例,目前市场上的三维软件很多,rhino、3d studio max、maya、pro/e、ug等,使用频繁的如rhino、3d studio max等软件。3d studio max具有许多优点,不仅有很强的建模功能,而且还有超强的材质编辑功能,为三维包装模型提供材质,渲染后就可得到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图。因而,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对设计艺术的创作有着诸多的便利性,无数新的可能性等待设计师去选择与运用,也可以让设计师有更多的思维的空间与设计理念。方法多样化促使当代设计飞速发展。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视觉化、艺术化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力求以艺术化的个性表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受众的视觉好感,以最佳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五、媒介整合化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离不开媒介。媒介指的是信息到达受众的手段的总和,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各种事物。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结起来的纽带。信息的传达、交流、互动需要一定的媒介,媒介在视觉 传达中起到了桥梁和载体的作用;媒介存在于人类一切传播活动中,是人用来传播信息与取得信息的工具。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

篇7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1 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要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1.2 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

2 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篇8

论文 关键词:后“五四”文学;基本形态;观念构成;创作概况

论文摘要:后“五四”文学概指“五四”和“五四”文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本文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五四”文学的基本形态、观念构成与创作概况。

    “五四”文学概指“五四”和“五四”文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 现代

     在文学价值观念的选择中,如上所述,他们反对明确的功利追求,更为注重 艺术 审美作用,但并不作完全封闭性的理解,只不过将它的价值放到了更为深远也更为空洞的一些目标上面。朱光潜要发挥文学使“人心净化”、“人生美化”的功用,沈从文念念不忘借文学实现民族重造的理想,他在1936年还撰文批评文学创作的“差不多”现象,认为其原因在于“记着‘时代’忘了‘艺术”’,号召作家尊重艺术,怀抱创造经典的诚恳严肃,为艺术更高远的目的服务。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重视文学对文化、人心重塑与洗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地与“五四”时期启蒙文学观念遥遥相通。

      从美学风格与艺术趣味上看,自由主义作家则观念分歧,追求各异,后期新月派提倡理性精神与克制态度,承继了古典主义余绪;京派文学沈从文、废名和朱光潜诸人,追求古希腊艺术的静穆美与

篇9

三位理论家和三位作曲家的六场专题讲座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我国当代作曲家与音乐理论家在和声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深入思考。樊祖荫教授的讲座《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调扩张技法研究》结合中国当代作品的创作实践,系统阐述了“调性扩张”这一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的新概念,并对中国现当代音乐作品中运用五声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刘康华教授的讲座《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术特征》则对新音乐作品中在对“和音”和“音组”等现代和声语汇个性化运用中形成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以较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甘璧华教授的讲座《音粒子、音线、音块及其“对位效应”》探讨了这些既有别于传统和声、又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和声语汇在中国现代作曲家作品中的应用,并试图从全新的分析方法透析现代和声。

金湘教授、贾国平教授和叶国辉教授分别从自身创作出发,阐述了其独有的和声风格与创作思维。金湘教授对于内心音响的重视和“五度复合音程体系”的理论给与会者极大的思考,其富于艺术激情与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创作观念也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与感动;贾国平教授则通过对自己的作品《梅》和《翔舞于无极之野》的讲解,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习惯思维与序列主义等西方现代技法相结合带给创作的可能性与广泛空间。叶国辉教授的讲座《感知和声》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跨越了繁复的技术屏障,将作品中深邃的音响存在形式与人的感性直觉相对,体现了对音乐本体、作曲技术与主观认知的深入思索。

通过专家委员会公开投票选出的6篇获奖论文则代表了我国当今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在和声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与学术倾向。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童颖的论文《融古今于一炉――中国版〈大地之歌〉的音高结构研究》以对叶小纲作品《大地之歌》音高素材及其特征的精彩分析获得了一等奖;华南师大音乐学院教师魏扬博士的论文《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和福建师范大学李向京教授的论文《简练形态下的复杂理念――从瞿小松作品和声形态看其创作思维与美学观》分别对这两位当代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质的和声技法及其美学背景进行了深入阐发与透视,共同获得了二等奖;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刘晓江博士的论文《江文也早期钢琴作品的调域分析》、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孙志鸿博士的论文《贾国平木管五重奏〈孤松吟风〉中的线化和声研究》、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娟的论文《核心音集在音乐构成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罗忠的作品〈暗香〉为例》分别从独特的视角,对江文也、罗忠、贾国平等三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代表性作品的音高思维及和声语汇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共同获得了三等奖。

此外,在参会论文的交流与座谈中,还涌现出了不少具有理论思维、又与创作实践密切关联的优秀成果。如沈阳音乐学院王进的论文《论音高组织核心的控制与离散――徐占海歌剧创作中的音高组织观念及表现形态研究》、西安音乐学院冯勇的论文《论音级集合[4―23]“和声张力”的特殊性》、首都师范大学肖武雄的论文《第二交响乐〈台风〉中的和弦设计》、汪恋昕的论文《大提琴协奏曲〈黎明〉的音高组织手法》、武汉音乐学院黄瑾的论文《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家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朱践耳〈黔岭素描〉及〈纳西一奇〉之和声研究》、左云端的论文《线性思维下的动力与色彩――鲍元恺〈炎黄风情〉和声的深层结构》等,都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分析视角与理论工具关注了我国新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与风格的关系及其与中国民间音乐、美学传统及当代文化背景的关联。

篇10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做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篇11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