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业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中盐总公司多年来都秉持着以销定产的理念,使产大于销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供过于求的矛盾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这个就必须得严格要求生产盐的企业要坚持以销定产的方针,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利益而破坏了盐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保障市场需求和生产相平衡。
(二)减少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企业
目前我国有很多盐企业,其中以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都是在八十年展起来的,那时候盐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当时的盐企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所以盐生产力也得到了盲目的增长。有很多小型的盐企业,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作坊,生产环境和质量都令人堪忧,而且很多企业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的政策,盲目的生产。随着我国越来越加强对盐行业经济的调整,很多省份对一些小型的盐企业进行了整治,大大减少了盐的生产能力,这些减压盐生产对盐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慢慢的去显现出来的。所以,采取产销平衡,合理的去安排,淘汰不符合规定的盐企业,才能更好的去推动盐行业的结构上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三)控制新的制盐项目
针对以后新的制盐项目,政府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和流程去办理,而不能“走后门”,从而导致了对市场没有好处的新盐项目的产生。
二、提高技术水平
(一)加快机械性生产和自动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中国盐行业相较于科技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劳动力,生产效率和人工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西方国家都是采用的自动化生产,机器代替人力,生产率很高,而我国的机械性生产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国外的井矿盐装置一般都趋向于自动化化和机械化,生产规模也很大,而且矿山开采都使用的是“井下卤水进化”等先进技术,而国内的矿的开采和生产技术较落后,所以在生产成本上投入都远远高于国外。要想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就要不断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加强自动化生产水平。
(二)调整盐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
盐行业应该根据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去生产朝着多元化,专业化和系列化去发展,开发出更多不同用途的专用盐。我们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或引进大型的高效洗涤原盐装备,去提高盐的质量,争取盐的质量与国际接轨。另外,要加大对盐的品种的开发,在国外,盐企业都是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都有不同的盐,去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在补充人的生理能量和微量元素方面更是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在盐的开发上面起步比较晚,所以在盐的种类上面还是比较缺乏,所以目前要加大对盐种类的开发,可以在医药,美容美发,保健等方面全面进行开发和发展。3,提高盐的包装水平目前盐行业已经由原始的手工包装变为自动或半自动包装,而且包装技术也不断的加强了。
三、多种经营模式,优化行业的结构
(一)依靠盐业的规模化
盐行业和副产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生产盐会有很多副产品的产生,像溴,钾等等,但是很多都跟随废水流进了江河,造成了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要利用高科技去调整盐的附属产品结构,去提高盐的副产品价值,并建立起来与盐产品制备相关的环保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二)要因地制宜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去发展更多的经营方式,像位于山区的盐企业可以去发展水果,蔬菜的加工业,在闹市的有空闲厂区就可以去发展贸易等,项目无所谓大小,能产生效益就好,而且还能安置富余员工,还能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经商才能。
(三)资产形式的多样化
盐行业的发展要多样化,多种经营要去面向市场,要在稳定中去寻求突破,盐企业可以采取合并,控股,合作等方式,去开拓一些新的发展领域,可以向一些科技含量高或者对盐行业发展有利的行业去发展,用低的成本去创造更高的价值。资产方面,除了传统的实有资产,还可以投资股票,基金,国债,证券等,这些都可以去适当的进行投资。
1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系统。它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企业领导实现经管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它还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会计内控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渗透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会计资料特别是原始凭证是由单位各个部门的人员经手的,牵涉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会计事项办理过程中,可能因手续不全、凭证不足、各个环节控制不严而导致会计资料失真,或者个人营私舞弊,最终给单位造成损失。所以,建立健全互相牵制的会计内控制度,需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各个员工积极参与、有效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内控的实际作用,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夯实基础。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房地产企业,其他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也都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现象。在此我只列几点最主要的。
1 岗位责任模糊不清
对岗位职责的设置应贯彻相互牵制的原则,对不相容的职务实行分离,使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关系,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但是目前许多单位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有的单位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的现象,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事必躬亲,亲自操办自己的涉及资金支付的经济业务事项等。
2 缺乏内部人员的监督检查力度
当前,有的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只是强调对审批程序的监督,而不论内部人员做得对不对,只要有内部人员签字,就算内部控制监督到位了。现行的财务一支笔控制的监督方式,虽然一方面解决了费用控制的责任归属问题,但有些会计人员放弃职责,领导签字就照办,我不负责,致使会计内部监督有名无实。 3 缺乏内部审计
从单位管理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然而内审监督在某些单位由于受到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制约,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地开展工作。
3 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会计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
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内控失控现象,我的观点认为:房地产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应统一思想,提高管理水平,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会计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 1 单位领导充分重视,组织措施到位,高管人员以身作则,实行全员参与
会计内控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更需要组织上的强有力的领导,单位负责人要亲自出马,对实施的全过程实行组织上的统一领导策划、政策上统一制订、实施上统一安排、实施效果统一检查、统一奖惩,变少数部门的行为为单位管理部门的一致行为,变临时行为为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变管理者行为为全员参加行为,特别是单位高管人员更要带头执行制度,让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事项的所有人员,使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单位高管人员既不向上越权,又不向下越权,更不超越职责插手事务,才能明确责任,规范运行,使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并持之以恒地有效实施。
2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改习惯为制度,变经验为程序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将一些习惯做法逐步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书面制度,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整理成办事流程,规范办事程序,形成互相牵制的内控制度,同时重视办理会计事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杜绝经济业务过程的差错及舞弊行为。
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为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掀开了油田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时代新的篇章,对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利于各级财务部门及时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约软硬件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1.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建设
(1)在加强核算方面。大港集团在应用FMIS系统后,丰富了很多功能,比如责任中心设置、凭证类型及其编号方案、科目字典设计、往来单位字典维护、产品核算、成本中心设置、部门核算、专项核算、板块设置、内部交易模块、作业成本设置等内容。
(2)在网络建设方面。大港集团在FMIS系统网络建设方面,针对所属单位地域分散的特点,实施了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即:网络直接联入方式,adsl+vpn联入方式和gprs/cdma1x+vpn联入方式。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存储局域网设计,把原有设备和新购设备进行有机整合,构成一个高性能,高可用性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与安全保护财务数据的企业计算环境。
(3)在网络安全方面。大港集团制定和实施了安装防火墙,系统安装配备防电磁干扰、防雷击、有空调及电源保护等措施。同时,采用存档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1.2 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
(1)财务组织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使财务管理与控制职能更加突出有效,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从事后反映油田企业经营状况,转向事前预策和事中监督控制;财务工作更侧重于内部管理。
(2)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独立财务核算账套被取消。大港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统一使用一个系统平台,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和数据集中模式。即所属分公司全部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一个业务单元,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可以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采用数据集中模式。
(3)财务监督内容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更好的对本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保证信息的集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油田企业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会计业务处理、凭证审核、各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以及电算复核;各责任中心财务主管人员,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全部凭证,进行业务审核,以及跨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凭证制作人员和业务审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业务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以及凭证的规范性、合法性负责。复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中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负责。
(4)财务报表编制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可以根据已设置的各项公式随时自动计算、编制生成各类财务型和管理型报表。这种即时处理、提供信息、有效扩大信息容量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
(5)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是从单纯财务核算,逐步转向资金计划、预算控制、管理分析等工作,更多地参与油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
2 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及推行网络会计需要重视的问题
(1)会计信息电算化资源缺乏共享。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多数属于各自为战。在大港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单机版本,不具备信息共享的功能;会计核算局限在传统核算型财务软件的使用上,没有采用过管理型财务软件。由于财务系统工作的专业化,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完全由财务部门把握,与其他部门没有紧密的联系,财务信息不能很好的与各油田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2、出口量和出口额小幅增长
2.1、2014年1~6月染料出口逐月完成情况分析受内外需市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通货膨胀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染料行业出口遇到了很大困难。总体上看2014年上半年染料出口呈现小幅增长趋势。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6月染料出口15.3万t,同比上升7.5%;出口额9.78亿美元,同比上升42.1%,增长较多。从逐月海关统计数据看,1~6月中基本保持了同比增长趋势,只有2•月同比2013年减少37.8%。详细情况见表1
2.2、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逐月出口完成情况分析2014上半年有机颜料及制品出口保持了小幅增长趋势,出口形势同2013年基本一致。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长出现萎缩或停滞,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低落,对全球的进口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且对进口产品价格的承受表现更为敏感,使得国际市场需求疲弱更趋明显。据中国海关数据看,1~6月全国有机颜料及制品出口7.85万t,同比增长5.8%;有机颜料及制品出口额6.32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1月出口量增长最高,达16.6%,2和3月出口量是负增长。详细情况见表2
2.3、2014年1~6月分类染颜料出口完成情况分析最近几年,我国染料行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染料的出口量超过总产量的1/3,中国染料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近年来,我国染料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出口量不断增加。活性染料由于上染率的提高,国外市场对活性染料的需求增多,所以出口比2013年增长较快。统计数据显示1~6月份染料出口15.3万t,同比增长7.5%,出口额9.77亿美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42.1%。从分类染颜料出口情况看,多数品种是增长的,部分品种出口量增长的比较多,其中活性染料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达到23.6%。荧光增白剂较2013年同期相当,印染助剂出现了负增长。1~6月分类染料颜料出口统计情况见表3。
2.4、2014年1~6月染颜料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分析
2.4.1、2014年1~6月染料出口国家情况分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染料出口国家和地区合计110个,比2013年同期增加3个。在出口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前4位没有变化,但前2位都增长较少。2014年上半年对越南染料出口从2013年第10位进入第9位,同比增长28.4%。其他几个国家上下浮动。前10位国家的染料出口量为11.1万t,占出口总量的72.5%;出口额6.4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6.4%。从出口国家(地区)分布情况看,和2013年相同的是亚洲地区依然是我国染料主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韩国的染料出口连续几年位于各国(地区)之首。但出口量同比降低0.4%,相对出口额却增长39.2%。亚洲地区的出口量达到10.54万t,占出口前10国家和地区的94.9%;出口额6.14亿美元,占出口前10国家和地区的94.6%。详细情况见表4。
2.4.2、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分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合计125个,比2013年同期增加11个。在出口前10位国家和地区中,前3位的国家和2013年相同,韩国从2013年的第9名升至2014年的第6名,增长19.7%;印度从2013年的第10名升至2014年的第8名。出口前10位国家排名较2013年同期变化不大。前10位国家的有机颜料及制品出口量为4.73万t,占出口总量的60.2%;出口额4.04亿美元,占总额的63.9%。详细情况见表5。
3、2014年1~6月染颜料进口情况分析
3.1、2014年1~6月染料逐月进口情况分析2014年1~6月染料行业继续呈现以内销市场为主的走势,企业通过发掘自身潜力,积极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国内高端品种不断增多,进口需求减少。2014年1~6月全国染料进口1.76万t,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1.3%。其中,2月染料进口同比上升了20.2%,涨幅最大。但2月以后全部是降低的,进口额却是增长的,2014年1~6月进口额1.88亿美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9.9%,详细情况见表6。
3.2、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逐月进口情况分析有机颜料及制品的进口和染料进口形势一样都变化不大。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进口8186.3t,比2013年同期增长3.3%;进口额1.23亿美元,比2013年同期增加8.7%。只有2月进口数量最高,进口量同比增长27.4%,进口额同比增长28.5%。详细情况和逐月有机颜料及制品的进口情况见表7。
3.3、2014年1~6月我国分类染颜料进口情况分析2014年行业继续呈现以内销市场为主的走势,企业通过发掘自身潜力,积极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国内高端品种不断增多,进口需求减少。2014年1~6月全国染料进口1.76万t,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1.3%。从2014年1~6月分类染颜料进口情况看,硫化染料和硫化黑减少较多,分别较2013年同期降低36.4%和32.4%,较2013年同期增长最多的是碱性染料,增长29.7%,其他几类和2013年同期比有增有减。荧光增白剂进口量较2013年同期减少26.5%,而进口额却是增长2.8%。印染助剂进口量是小幅降低的。以上说明中国染料的品种和质量还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要,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详细情况见表8。
3.4、2014年1~6月染颜料进口国家和地区情况
3.4.1、2014年1~6月染料进口国家和地区情况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1~6月我国染料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合计40个,比2013年同期增加3个。中国台湾省和印度依然是我国主要染料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前4位和2013年相同,其中西班牙进口量减少最多,同比减少30.6%,但是相比2013年前10位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2013年较2012年进口西班牙和美国的增长速度迅猛,分别增长56.9%和81.4%,而2014年上半年这2个国家较2013年增长明显降温,下降了30.6%和16.9%,其他几个国家(地区)的进口量上下浮动。前10位国家和地区染料进口量合计为1.62万t,同比减少1%,占总进口量的92%;进口金额为1.64亿美元,同期增长11.8%,占总进口量的87.2%。详细情况见表9。
3.4.2、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进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情况2014年1~6月,有机颜料及制品进口的国家(地区)47个,同比增加5个。与2013年同期相比中国台湾省减少较多,从2013年的第1位降到了2014年的第3位,同期降幅8.5%;日本较2013年同期增长7.4%,升至2014年的第一位。马来西亚从2013年第13位升至2014年的第8位,同比增长了49%,增长较多。其他几个国家的进口量和进口额都呈上升趋势,如英国、德国、印度等。前10位有机颜料及制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为7408.1t,占进口总量的90.5%;前10位有机颜料及制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为10819.5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87.5%。详细情况见表10。
4、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染颜料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既面临改革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下行压力。行业内部表现参差不齐,行业龙头企业保持稳中有增趋势,盈利水平上升显著,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预期2014下半年染料工业将会延续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14年下半年我国染颜料生产情况将是平稳低速增长为主基调,出口市场调节,创新商业模式,染料行业着力扭转大而不强等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种形势下,内需市场对染料行业的整体拉动和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行业进入低速平稳发展时期。国际市场未来依然是缓慢复苏的态势,虽然部分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增长,但普遍存在面临内生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国际染料需求很难回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速度,这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染颜料出口将延续低增长格局。一方面有关机构应继续落实保持外贸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应在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同时深化区域经济贸易合作,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从2014年上半年的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由于主要目标国的经济预期不乐观,预计2014年下半年染颜料出口市场不确定因素没有根本改变,预计下半年将呈现温和增长,不会有强劲的反弹,因此企业发展要注意国家外贸政策的变化。要提醒企业面对严峻的形势,要特别注重提升竞争力,包括加大研发力度,培育自主品牌,调整出口结构,开辟新的市场。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特别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4.1、加快企业转型调整产品结构进入21世纪后,跨国公司专业化重组十分活跃,通过强化核心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以达到技术垄断、市场垄断的目的。目前,我国染料生产存在技术水平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缺少高科技新品种支撑的状态。所以加快企业转型、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具体品种中,活性染料、硫化染料等品种市场竞争局面仍将继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希望企业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方面做积极的探索。
4.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最近几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染颜料中间体加氢还原等清洁生产制备技术、染料膜过滤及原浆干燥清洁生产制备技术、有机溶剂替代水介质清洁生产制备技术、低浓酸含盐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等染料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在行业推广取得实效,今后在行业内还将加大力量进行推广。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当前困难时期,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对企业挖潜、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1 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概述
作为部门制度的项目管理方式,是最为普遍的管理方式,主要设置一系列的管理部门,用来管理各项工程。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最终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开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按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系统。
具体讲,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指投资回报率、销售利税率、自有资金利润率等投资效益指标,以及项目的内外部功能要求;约束性目标指建设工期、投资限额、质量标准等。除此之外,房地产开发项目还受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条件制约。房地产开发涉及投资方、监理方、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市政、交通、供电等几十个部门和近百个单位,以及最终用户消费者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因此,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保证体系,来统筹和协调开发项目的全过程和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2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点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四个方面等。 1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计划管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计划管理,能使项目的前期论证、开发建设有计划、按顺序有条不紊地展开。可以说,通过使用一个动态计划管理,将工程项目全过程和全部开发活动纳入计划轨道,使项目有序地达到预期总目标。 2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组织管理。这是指通过职责划分、授权、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各种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保障体系,使项目的各项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3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协调管理。其意义是为开发项目提供协调和谐的公共环境,保证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进行。协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开发项目与外部环境、项目各子系统之间,以及项目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沟通与协调。这种沟通与协调将更有利于睦邻公共关系,吸纳融通资金,寻找材料设备供货渠道,广揽优秀设计和施工队伍,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产品销售。 4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控制管理。其意义是有利于对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进行控制,并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计划、决策、反馈和调整等手段,采用项目分解,各种指标、定额、阶段性目标的贯彻执行与检验等措施,对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施工工期、资金使用、成本造价等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开发项目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是指从项目开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施工与安装任务通常是委托承包给建筑施工单位来完成的,所以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主要是以合同管理为手段,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验收等方法,对开发项目施工建设中的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合同规定的目标,进行严格监督、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开发项目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工程项目直接目标管理方法。对一个建设项目而言,其直接控制的目标有三个,投资、进度、质量,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计划的投资、进度、质量完成项目目标。这三个目标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难以同时达到最优,其实施应以项目整体最优为目标。 1 项目成本管理
无论是从项目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到房地产施工以及竣工阶段,每时每刻都涉及到工程造价,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投资,意义重大。在决策阶段,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因错误的决策,导致工程投资增多,有形和无形的投资比例肆意增加。在招投标中,有的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造价,忽略了实际建设中的问题,导致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签证变更量大,施工进程无法保证,从而变相地增加的工程成本,影响房地产投资效益。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实施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控制造价,最有必要。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因为每一次的工程变更都会严重影响工程成本的控制。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必须严格监督建设单位,使其严格按图纸施工,按程序办事。对于建设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必须严格把握,详细审查,对于不需要变更的内容,坚决驳回,对于确实有利于加快工程进程,而且工程中必须要变更的内容,应及时予以批示。
项目投资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投资,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控制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投资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组织、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措施达到预定目标。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网络营销已基本取代传统营销一举成为当下最为便捷高效的产品营销模式。一般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是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及网络商城等销售产品,而中小企业基于运营资金与人力资源的考虑通常选择合作渠道,而合作渠道也是不尽相同,如以有偿的形式在一些出名的门户网站做宣传,又或选择在网络上与别的企业进行流量合作的合作模式。
2.资金
资本乃企业壮大的助跑机与强心剂,要使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发挥出最大的市场潜力就需要一套合理且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同时创新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保证企业在起步之初既具先发制人之势。而充足的资本,则能让企业腾挪自如,迅速扩张,如同雪球般越滚愈大,从而使得企业不必拘束于资金的困顿下而能更自由地进行市场竞争中操作。
3.优势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自身技术的支持,因此企业要致力于技术的开发研究,使其在行业同类产品中始终居于翘楚地位。尽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比不上大型企业,但是中小企业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如灵活机动,组织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人员紧凑等等。故中小企业需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一心一意地攻占一个市场领域,直到慢慢壮大到可以与大型企业比肩。否则的话就会分散企业资源,不仅失去自身优势,且陷入被动跟跑的不良处境里。
4.生产
(1)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于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对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称为劳动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产耗就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要依照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来安排最合适他们的工作,以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有力贡献;其次要重视起激励的潜在作用,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项。物质激励是指通过增加工资,企业分红等手段来鼓励职工努力工作;精神激励则是指在工作中积极肯定员工的建议或见解,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给他们以主人翁的感觉。最后,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实证明,每个成功的企业的成功之处都包含科技创新一项。因此企业唯有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才能够保证企业将来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2)创新风险评估创新有风险,不仅有风险,而且风险很大。一旦取得成功,固然会远远超越对手,而倘若失败,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而且甚而会导致企业破产,对企业的前途来讲十分不利。创新非企业建立之初的终极目的,经济效益才是企业的本质动因。因此,在进行一项创新项目时,一定要根据慎重的市场调查来定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因此就要放弃创新,裹足不前。恰好相反,企业更是要创造激励企业所有员工创新的制度与平台,树立企业的创新文化。惟其如此,企业才会常更常新,永驻时代前沿。
5.人员
本质而言,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一切。因此我们不仅要针对企业内部进行必要的管理,培训等等一切应有之举措,更要开拓视野,面向大众来吸纳经验教训。(1)企业管理层。领导者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不要认为说既已身为领导就不再需要学习深造,将学习深造当成员工们才会才该做的事,而自身却忘乎所以,固步自封,以为自己已掌握事物规律,可以轻松面对一切危机。(2)企业员工。①制定精确的招聘计划,在招聘时即通过层层面试来筛选最适合的员工;②.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允许员工自主强化,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构建公平的工作环境;③.创造科学的淘汰规则,采用优胜劣汰的用人方式,以激励员工积极进取,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3)消费目标群。企业的产品即使再好也要进行不间断的产品推销,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要不遗余力地尽最大可能地把握一切机会来向目标受众群体宣传产品的优点。在宣传上可以采用夸张手法,以求将产品的优势完全凸现出来,给消费者的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要有分寸地向消费者介绍敌对企业的产品的不足,让其在两相比较下最终选择本企业的产品。
1.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对于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来说,其创新技术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在建立区域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于农业经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一定强化财政性补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利用,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在农业生产与开发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把科技成果传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在2014年7月末,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局就通过《关于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奖励的通知》,引导涉农企业与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有机产品与绿色食品,提高区域内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区域循环性农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
1.2重视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建设力量
在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农业科技的利用,一定要积极加大对涉农领域的科技实验室、技术中心以及野外基地建设与运营的投入,完善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上,积极推进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粮食产业的科技体系化建设,提高多部门有效联动的合作力度,提高多学科有效集成优化的提升力度,从而加强科技体系在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能力。另外,在建立区域性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区域内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在遵从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培养在世界农业经济上的具有领先思想与技术的团队与科学人员,从而在国际农业经济发展上占据先进技术的利用程度,积极推动区域内,甚至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设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技术扩散
第一,在我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农业经济同样要积极取得“863”、科技支撑等计划的支持,把农业科技与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在区域内逐渐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积极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等区域内扶持计划,构建涉农企业包办区域化与“以户带村和以村带乡”等新型科技成果与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区域内农民最实质也是最需要的相关先进技术出发,强化乡村农户科技“超市”式推广,让农户积极学习与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农业经营者基于自身情况去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强化全员创新意识。第三,基于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例如,对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来说,其同属于粮食的净调出省份,在我国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因此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的计划上,积极推进粮食技术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该区域粮食在生产上渐趋于现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续化,加大该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工程。第四,对于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来说,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对农业科技进行亲身传授属于最为直接,也是最好用的办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高校、职业学校以及培训机构中涉农专业学生的奖励力度,大力引导与鼓励新农业人才扎根到农村区域,从而为我国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贡献更大的力量。第五,在推进创新科技有效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相关农技站的合作力度,为私营合法机构提供技术信息与支持,通过其中介作用促进创新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从而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与农地的紧密联系关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遍地开花,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1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1.1政府要强化积极引导与职责规划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建立者,其在整个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上起着引导与职责规划的作用。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的条件下,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确保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得到保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来说,由于历史与现实人地关系,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状态,在建立区域循环性经济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政策与资金层面的大力支持,相关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一定要强化立法、基金扶助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完善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体制
在改革土地流转形式与扩大农业经济经营规模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以往行政命令等粗暴方式的出现。在相关工作上,要充分参考农村居民的意愿,利用政府积极引导的手段,多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强化资本。另外,相关地方政府还要完善农地流转管理中心,在配套运转机制与体系的协助下,监督、引导与协调农村居民在农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矛盾纠纷的处理和仲裁等工作,从而构建符合本区域的农地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真实价值,保护农民的合法收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义务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充足、高效的信贷支持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对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相关主体通过利率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尤其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根据其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2、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程度较低。在科技得到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对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的管理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管理上的补充办法可以在电力企业自身的管理过程中得到应用,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满足电力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还可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然而,因为资金的投入量过少以及电力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的影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并没有与它的经济管理保持相同的步调并做到同步发展,而是表现出信息编码不规范以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样不仅制约了电力企业的管理,还影响了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
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方法
1、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政企分开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首先要做到的是减少行政性的原因在管理过程中对于自身所产生的影响,解决约束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体制性的问题,找到能够使电力企业能够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市场化的道路。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对于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通过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调控宏观经济的变量,可以对电力企业进行间接的影响。其次,还要使电力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电力企业能够转变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的市场主体。
2、使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改变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销售管理、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以及成本管理为主的管理链条,进而构建符合电力企业自身实际的经济管理体系。
3、建立新型的经济管理理念。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想使企业的发展得到进步,首先就要建立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即建立客户价值最大、企业管理集约化以及社会利益最大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管理理念不仅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电力企业所提出的新的挑战。所以,电力企业要积极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使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得到不断的创新。
4、在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把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开发工作做好,可以使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同时,电力企业还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相应的监督,建立起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信息平台,从而使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作用与质量得到快速的提升。
2、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2.1帮助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柔性管理对于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素质越高,越需要被尊重,越需要从情感方面来获得满足。若企业一直采用刚性管理,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管理效果的。只有实施柔性管理,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其能够更加轻松愉快的完成工作,将工作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2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几乎每个企业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柔性管理可以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柔性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这无疑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于企业外部而言,柔性管理可以灵活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对生产订单采取柔性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减少资金的占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3;有助于实现生产柔性化
生产柔性化是当代生产发展的关键趋势,这种趋势也导致_了.企业组织管理改革产生一定的趋向性。现代的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间的竞争,企业的柔性管理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思想的柔性,关键在于尽量减小沟通的壁垒,促进企业高层与低层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效率。比如日本汽车气势凶悍地进军美国市场后,美国福特公司对其迅速崛起感到不解,于是他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调查发现,丰田公司管理结构是从总裁到低层职员的七层式结构,而福特公司却达22层之多,哪个企业管理起来更具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3、强化企业柔性管理的对策
3.1以人为本是核心强化
企业柔性管理,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在企业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员工一定要采取民主而自主的管理方式,强调企业的团队合作与自我合作之间的协同进步,充分尊重员工自我发展的心理和意愿,注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的管理层在对企业的未来进行规划时,时时不忘员工的利益、员工的思想感情与员工的个人发展。
3.2处理好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间的关系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间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刚性管理往往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的基础与前提,缺乏规章制度硬性约束的企业是无法实现有序的管理的。而柔性管理确是对刚性管理的一种升华与补充,可以有效弥补刚性管理过于程式化和规律性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内部的精神气氛增加一丝人情味。可以说,单纯的刚性管理无法使企业走得更长远,单纯的柔性管理也不能推动企业的稳定向前,只有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3.3注意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成效的好坏,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的眼光长远了,胸襟开阔了,管理才能与管理知识丰富了,才能带动全企业向着和谐、高效、稳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层面不断前进,才能有效地化解企业内部的矛盾,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4积极赋予人才以自
人才需要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赋予人才自能够帮助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观,使人才觉得自己在企业里的发展是充满活力的。只有当企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不去压抑人才的创造性,才能使得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获得提升,同时对于自主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创造性的发挥,也会使得人才具有一定的成就感,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企业留住并招募到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技术创新助推商业银行双赢
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显示,截至2014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的CDM项目达5058项;截至2014年8月17日,在联合国已注册的CDM项目有3761个,已获CERs签发的项目有1400个,我国是开展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也衍生出了大量金融需求。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投融资需求、融资项目咨询(碳排放设计技术和方法学等专业知识衍生出庞大的咨询需求)、碳指标交易、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需求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等。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金融不仅意味着绿色信贷的延伸,而且是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促进经营转型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类企业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在产生排放权指标后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然而,如今企业的需求已经不能停留在这些服务中,他们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但是银行又不能只作为高出资者和低收益者,那么这时就需要通过新技术来推动银行业发展。技术创新不仅使得商业银行顺应国际关于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需求,而且能助推银行寻求到新的盈利点,实现双赢。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大范围波及使得很多企业倒闭、银行亏损巨大,但是有的企业却不曾受影响,反而在危机形势下获得立足之地。那是因为这些企业掌握了在社会中生存的根本要素———技术,银行也如此。理财产品、期权产品、中间服务平台等的开发都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和研发,在应用中需要不断融入新技术来升级换代,在后期需要新技术来维修和跟进,保证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在稳健中创新,所以只有不断地从根源上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银行盈利—低碳经济的层层递进模式。从低碳经济的定义即可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如果低碳类企业收益良好,那么银行的收益也会随之上升,可见低碳经济对银行盈利也有反馈式影响;最为关键的是技术创新推动银行盈利的过程,银行业不仅需要外部环境刺激利率来实现盈利,更需要从自身技术方面来寻求产品和服务创新,综上所述,可以建立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与银行发展的模型。在低碳经济领域内,技术创新的概念始终贯彻其中,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借助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避免能源消耗来实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模型1中的技术创新有双层含义: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即运用新技术来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减少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从商业银行的立场来看,技术创新则是开拓金融市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需求,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拓展与市场化来实现银行盈利。可见,低碳经济和银行盈利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低碳经济和银行盈利之间又相互影响:银行业的兴盛发展能更有力地支持低碳型企业及相关低碳类项目顺利运营,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为银行业开辟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技术创新不仅从理论上促进低碳经济和银行业发展,实践也证明,随着国际低碳金融市场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低碳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新技术的运用与产业化,使得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交易工具不断创新。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以减排项目为标的交易;另一方面则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平台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产品。从2005年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上市新产品,已涉及碳排放期货、期权和现货等各类产品。索尼亚•拉巴特等对环境金融的范围进行了拓展,认为由金融机构主导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转移环境风险的环境金融产品包括以绿色抵押在内的银行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社会责任投资市场中的绿色基金、巨灾债券,以及基于温室气体减排信用而开创的金融产品等。同时,随着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其市场规模也在迅速壮大,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逐步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可见,不论从金融产品的更新还是从市场前景来看,技术创新都将是连接低碳经济和银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过去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市场、营销等途径,却忽视了产品本身的技术革新与服务创新。建议未来发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倡导大力投入技术创新
在模型1中,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和银行盈利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技术也难以实现创新,所以技术创新更加需要银行和企业的支持。基于模型2可以得出技术创新—银行盈利—低碳经济的循环模式。这一循环模式更能体现出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于银行自身创新起到关键性作用,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类企业和商业银行应该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投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如今众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并存的形势下,如何抢占市场制高点、赢取最大化收益成为各大银行的关注点,而技术创新就是既能满足国家低碳经济政策要求又能实现银行盈利目的的核心力量。
(二)积极带动低碳经济金融产品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重视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争取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期货交易外,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也急需开发和推广。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关于低碳经济金融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同时要结合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隐患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实现盈利。比如,CDM项目的完成时效较长,从审批到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平均需要3年左右,其中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融资直接关乎CDM项目的成败,这就会直接催生出一系列基于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融资产品以及与之挂钩的理财产品。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配额型交易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届时也将刺激以碳排放权交易及其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和碳基金为标的的理财产品的出现和发展。
(三)努力开拓我国碳金融市场
我国正在努力开拓自己的碳金融市场,独立控制碳资产定价。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缺位,使得我国碳资产的定价权掌握在欧美需求方,碳资产定价权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我国现有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类型项目,此类项目减排成本低,投资力度小,技术稳定,收益预期高,多为国外投资者热衷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比例95%以上),而对于减排成本高、技术复杂、投资多、受益期长的项目,如垃圾焚烧发电、造林和再造林、HFC-23分解消除项目却极少投资(占总项目比例低于1%)。特别是,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框架的不确定性、欧盟碳交易体系第三阶段对CDM项目合格性的限制、漫长的等待期与高额的交易成本都使CDM交易规模呈现下降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技术手段对投资份额少的项目进行全力开发,对于技术复杂的项目进行技术突破,对于成本高的项目引进新技术来降低长期成本,努力寻找这些弱比例项目的盈利突破点,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和改进开拓出碳交易市场上的新领域。那么,在我国开展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就会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
当今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生产出各类农作物秸秆约7亿t,畜禽粪便约40亿t,每年农业对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总的化肥消耗量中约占25%;全球农业用地大量释放出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等),与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当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50亿t[3]。高碳农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与此相比,循环农业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少却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属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农业,其特征是高效、节约、安全[4]。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必然选择
据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将导致降水减少,使农业生产缺少水资源;使害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产量逐步减少。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国种植业的总生产能力可能会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总水平将比2000年的5亿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纪后半叶,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大的下降幅度达到37%,我国将来出现的粮食缺口将达到7%~8%[5]。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环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唯一选择。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之策。
2发展循环农业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初见端倪,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已经迫在眉睫。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大力开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农业机械,降低“石油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生态文明型技术为支撑,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洁、安全的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2.3发展循环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资源与环境。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及资源消耗大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效益,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而循环农业生产的核心为节能减排,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节约利用进行强调,以达到减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发展、经济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产方式的实现。因而,对循环农业进行大力发展,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循环农业的发展途径
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