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0: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

篇1

1.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及作用控规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的土地使用分配和安排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为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开发管理提供依据。控规是“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章第4节第四十二条)。即:它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最直接的依据,也是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它一方面对总体(或分区)规划加以深化,以定位、定量等方式将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功能意图等宏观的内容转译为对城市建设三维空间的微观控制要求;另一方面对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平面造型、道路基础设施布局、环境小品布置等做出指引。

1.3城市设计的内涵及特点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的各种设施在空间和功能上达到协调一致,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原理。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注重城市形态环境塑造,具有弹性化、艺术化等特点。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2.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面临的困境

2.1.1难以满足土地混合使用的弹性发展需求城市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土地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生了诸如生活综合体———既具备居住功能,也兼具商业、公共服务等多种用途,控规仅仅以增加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2.1.2控规欠缺对城市形态环境的塑造随着城市的发展,新技术和价值观变化迅速,而控规仅以引导性规定控制城市形态显得过于单薄和无力。

2.1.3管理实施程序不完善,成果可操作性弱控规成果的实施性、操作性不够强,面对现实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快速不得不进行经常性的调整。

2.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强调数据平衡、偏重于二维平面的控规需要与具有立体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城市设计相互借鉴与融合[2]。一方面,城市设计能够将控规中抽象、空乏的技术经济指标转换成可视、可触、可感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组织和再创造,还可指导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有序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是对控规的有益补充。

3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3.1南海公园概况南海公园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南侧,黄河之滨,占地面积2000hm2,其中水域面积580hm2,湿生草地面积1000余公顷。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风景独秀,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科普宣传于一体,素有“塞外西湖”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包头市东河区的“内湖”,在包头市具有重要的休闲和对外宣传作用。

3.2南海公园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南海公园不仅是在包头市有着重要的知名度,而且在国内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几年在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指导原则下,景区建设有序不紊的开展,景观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其周边的景观环境与景区差异明显,周边地区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编制科学合理的、能用于指导该区域的规划,避免传统的控规编制侧重于指标的控制,对区域的建设空间结构、建筑形态、景观色彩体现较弱,不利于后期规划实施管理中控制和落实等问题,在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编制中采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1)优先编制概念性城市设计。先期以包头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在不触碰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对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进行了概念性城市设计,主要侧重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天际线、环境塑造等方面。2)在概念性城市设计基础上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包头市总体规划,结合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区域的用地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进行量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道路进行优化,配设工程管线。3)进行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细化,完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的控制,明确核心区的建筑风格、色彩和界面控制。

篇2

1号竖井位于27线东32m处,井口标高1034m,单层单罐笼提升,井深196m,为矿山目前主要人行、材料、通风井;2号竖井位于15线矿体上盘,井口标高982m,开拓了888m、848m两个中段,为主提升井,提升量250t/t左右;3号竖井位于5线,目前只为848中段进风井;6号井(一斜井)为提升斜井,服务于848m中段;7号井(二斜井)为提升斜井,服务于808m中段,斜井提升为串车提升,日提升量1000t/d左右,848m中段与808m中段通过斜坡道(净规格3.4×3.1m2)行人、运送材料。8号竖井(东探井)为矿床东部探矿竖井,井口地表标高+974m,井深174m,井筒净径Φ4.0m;采用双层双罐提升。目前提升量为560t/d左右(单罐提升),8号井的主要服务范围是39~75线间,808m中段以上部分的矿体。现承担着范围内888m中段、848m中段、808m中段的上下人及开拓探矿出渣工作。副井初设位于27线西30m位置,井口地表标高+976m,井深350m,井筒净径Φ4.2m,目前已施工到678m水平。

1.2开拓方案选择及简述

箕斗竖井(主井)布置在35号勘探线矿体的上盘,选厂原矿仓附近。最低服务中段标高568m,井深582m(包括井底装矿),井筒掘进断面24.62m2(φ掘=5.6m),净断面19.64m2(φ净=5.0m),采用砼支护,支护厚度300mm,采用双箕斗提升,箕斗容积为8.0m3,提升设备选用JKMD-3.25×4(1)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套电机功率1250kW,该井担负井下采出矿石的提升。与箕斗井配套,井下采用溜井集中出矿,根据回采中段的布置,采用两套溜井出矿系统,东部溜井系统担负27线以东采出矿石的下放,西部溜井系统担负27线以西采出矿石的下放,两条主溜井长度均为240m(808~568m中段),808m水平以上采出矿石的下放,通过三条短溜井下放到808m水平。主溜井断面φ=2.5m。各中段采出的矿石通过主溜井下放到568m主运水平,集中运到箕斗井附近的缓冲矿仓。矿石经过底部的振动放矿机给入皮带输送机,再由皮带输送机将矿石送入计量漏斗后装入箕斗,由箕斗竖井集中提升至地表,通过皮带直接卸入原矿仓。副井利用原有罐笼井,该井位于矿体的中央下盘23~27号勘探线之间,最低服务中段标高568m,井深432m(包括井底水窝部分),井筒掘进断面18.09m2(φ掘=4.8m),净断面13.85m2(φ净=4.2m),采用砼支护,支护厚度300mm,采用4号双层单罐提升,提升设备选用JKMD-2.8×4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套电机功率527kW。由于扩建后生产规模增大,废石量增加,该井主要担负井下部分废石、人员、材料的提升和下放。开采39号勘探线以东808m水平以上的矿体,利用矿山已施工完成的探矿井作为副井。目前,矿山已施工了部分斜坡道,斜坡道开口位于39线附近,坡度14%,采用喷砼支护,支护厚度100mm,净断面11.19m2。地表至848m水平,斜坡道全长1141m。该斜坡道主要用于大型无轨设备进入井下,部分人员的进出,并兼做安全出口。

2井巷工程

主井为明竖井,用于提升矿石、废石。设计主井井筒直径5m,净断面19.64m2,掘进断面24.62m2。设计以混凝土支护为主,局部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加强支护。副井净直径4.2m,井深432m。其中,井颈长度20m,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井颈开口(上部)直径6.2m,长度6m,支护厚度1m;井颈下部开凿直径5.2m,长度14m,支护厚度0.5m。壁座采用双楔形,素混凝土支护,长度1.543m;井筒长度326m,掘进直径4.8m,井筒部分含20m井底水窝,断面与井筒正常部位相同,采用素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300mm。

篇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24-02

根据教育部2012年版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乡规划方向拆分而来[1],原来100多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此专业,但各个学校所依存的学科背景大不相同,但是培养目标都基本相同,要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的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着“实习”与“就业”分离、“实习”与“设计”分离、“实习”与“论文”分离、实习模式单一等现象,如何将这些结合起来,探索一体化的专业实习模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实习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实习基地[2]、实习方法[3-5]、实习指导教师[6-7]等内容,但是,缺乏对实习模式的综合统筹考虑。因此,开展“三结合”的实习模式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实践意义。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背景

1 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校资源超负荷运转和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等因素,使得专业实习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不愿支付培训成本。基于各种因素,很多规划设计单位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城乡规划行业属于技术门槛高行业,生产中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员工培训,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往往不能够马上进行规划设计,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会增加企业的食宿成本和培训负担。

(2)传统集中实习模式单一。传统实习主要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学生人数多,规划设计公司接受能力有限,很多企业仅能容纳3~5人,能够有时间指导学生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有限。在当前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个性化的、多元的。而集中实习的单一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实习投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所有的理论课程都已经结束,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正是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因此,学生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思考各种就业的可能机会、尝试各种心仪的行业,导致不能够全身心投入专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实习效果。

2 专业实习的改革背景

目前,国家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出台了很多政策,目标指向都是为了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转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践教学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应转到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制图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认真思考。合理地制定毕业实习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回应。目前,全国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学校大约有100多所,绝大多数学校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确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很强的同性,错位发展应该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地方应用型学院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为能够做村镇规划的应用型人才。

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三结合”实习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由“专业实习、就业创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系构成,具体包括专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专业实习与论文设计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三个部分组成。(图1)。

1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即学生的专业实习领域、毕业就业方向、毕业后创业意向相结合。生产实习阶段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参与了实习单位的很多实际应用项目,通过这个阶段的培养,很多学生完全能够胜任其工作,实习单位每年也要引进一批人才充实自己的工作队伍,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就会将实习学生中业务能力强的实习聘为员工,特别是那些本地生源的实习学生更是受到特别的青睐。同时,在这个万众创业的时代,实习学生更是充满期待,因此,在这长达8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更是将其作为创业的试验田。特别是我校设立的创业园,可以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免除租金两年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学生在其进行创业。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专业实习时间进行创业的每年有5人左右,占全部实习学生的10%。

2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毕业设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既增强了实践动手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弥补了校内毕业设计与校外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实际数据的处理,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既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提高了研究的兴趣,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研究的实际应用度。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一整个学期,与毕业设计结合,同时毕业论文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完成。我们在实施时采取有实习单位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双导师(实习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校企联合汇报制度,企业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指导教师也要具有讲师职称和硕士生学位的教师。

3 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结合

集中实习即集中式实习教学,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有指导教师对生活安全进行安排,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分散实习即学生自我联系实习单位,主要靠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由实习学生家长进行实习安全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定点就业。无论哪种实习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培养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应该结合进行,l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分散实习,特别注重过程管理。在学生提出申请、提交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后,经过实习指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实施,实习期间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管理,通过电话、微信与学生及实习单位、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实行“三导师”的指导。

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的实习模式特点,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存在问题与改革背景,提出了“三结合”的专业实习模式,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总结了其近十年来的“三结合”实习教学模式的特点,希望提高应用型、创新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重光,程远,余端仪.建立校内仿真实习基地改革生

产实习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1997,8(2):32-35.

[3]马健生,孙珂.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免费师范生研究型

教育实习模式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3):25-27.

[4]李本俊,孙长海,陈丽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药学高职

多元化实习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30-35.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

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

(6):12-14.

[6]胡幼常.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

篇4

引言:“可持续”,最被人熟悉和了解的描述,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我们自己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保证我们今后的子孙后代同样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我们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

一、可持续的城乡发展,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

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人类现在有许多恶心的行为必须停止。假如我们发现人类这样一些行为对环境是非常破坏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得不认真地消除和坚决地扔掉它。二、可持续发展往往带来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的经常性对立和矛盾。

在城乡空间的创造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与矛盾,在做一些有关城乡规划和城乡设计以及城乡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乡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乡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

(一) 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乡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乡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乡形态的这些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使用这样的城乡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

(二)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象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二、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的“三个面向”准则

实施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总之,在环境管理中,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如此类似有关地方人文精神的思考,以及尊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我们多一些精力来关心和尊重居住在那里的当地地方居民和他们的人文生存环境,在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中,保护、保存当地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保留在新兴城市的周围,并且使之成为将来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4-02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门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农林特色,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主要培养具备地理学、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掌握区域、城乡规划发展规划的整个流程,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强,根据对2001—2008级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毕业生目前主要在国土部门、住建局、设计单位、城管部门、环保部门、房产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整理与开发、土地规划和管理、乡村规划设计、森林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治理、园林绿地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管理等职业,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运用CAD、PS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运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等。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毕业生能够胜任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开发与整理、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本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促使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三、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2007级及以前实践教学学分数为38,占总学分165的比例为23.1%。2009级到2011级,实践教学学分为30.5,占总学分165的比例为18.5%,其中专业模块的学分数减少了5个学分。这个比例明显低于教育部的要求。为此在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内容,如增加了创新创业学习等,学分数达到了总学分160的27.5%,符合了教育部的规定,但是与国内开设同专业的其他学校相比(如河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为44.3%),实践教学学时还是偏少。

2.实验室、实习基地不能满足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签协议的实习基地主要有校内测量学、气象学实习基地、城市规划展览馆实习基地、清凉峰镇实习基地。实验室主要有手绘制图实验室和CAD制图实验室。自然地理学、气象学的实验室是与土壤学科共用、RS、GIS的实验是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共用。本专业每年招生60人左右,这些实验室、实习基地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3.实践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实习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如在城市规划综合实习和城市详细规划实习中,都是指导书发给学生后,教师先把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绘制图纸等内容先详细地讲一遍,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内容,机械地完成,虽然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1]。

4.实践教学模式多样,但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丰富,主要有课程设计、课内实践、综合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等。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多是为了拿学分去参与的,师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根本不可能“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加之考核要求不高,一些学生应付了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再者,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缺少对学生的监管,也没有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监督,因此有的实践课的“实践”效果较差,实践质量相对较低[2]。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由于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冲突,再加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3]。

1.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关键在于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某些课程教学中实践性学时所占比例偏低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结合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采用网络课程,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认知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综合运用实践平台等,在平台上设置实践教学的各种模式和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与老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种实践教学的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陈庆章,2013)进行实践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获取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不同情境教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传统的“课堂—实验—实习—考试”模式向立体化模式“A理论知识(课堂授课)—B实验训练(早进实验室)—C创新课题、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早进课题、早进团队)—D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早进基地)—E完成实践教学、教师项目和毕业论文[5]—F创新”即“六步”教学新模式转型。通过这种教学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研究,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如在城市详细规划实习中,我们把规划地块红线图给学生后,让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等法规标准和课堂上学的知识,设计规划方案—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系列图纸的绘制。大家以小组为单位(5~6人)先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空间结构、道路骨架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完善方案,进行规划编制。通过规划方案的编制,学生可以掌握详细规划的流程,并能熟练运用规划制图软件CAD和PS。

3.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开展实践教学的培训。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如2013年6月17日,辽宁省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了法学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拓展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在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规划单位、设计单位、管理单位等建立实习合作,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组织和质量监控保障?摇成立实践教学课程小组,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落实实践教学绩效考评制度,保证实践项目优质高效的完成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会玲,张炜平,张丽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

[2]齐艳红,王蕾,胡囡,赵映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教育论坛,2011,(11):149-150.

[3]牛海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和完善[J].高教论坛,2011,(2):47-49.

[4]秦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2,(2):112-115.

篇6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201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成两个本科专业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在新形势下,国内众多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2-6],但鲜有学者从 “地方高师院校”的视角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相关研究。传统上,地方高师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师即中小学各科教师,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开始开设非师范类专业,培养非师范类人才,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韶关学院为例,提出了“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思路,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7];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函[2012]22号文件明确指出,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突出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我国将有众多高校向应用高校转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生产、 建设、管理等领域的需求,介于“学术性与理论型”研究人才和“职业性与技能型”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急需的人才类型[8]。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良好创新能力,具有基础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

韶关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师范类为主),主动融入国家政策需要,学校现在办学宗旨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韶关学院于2012年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依托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优势与办学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区域(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培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基本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较好地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对中小城镇及村镇进行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大学毕业后能在地方国土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企事业单位部门从事城乡规划、村镇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进一步报考人文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 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信息化特征(3S技术现在被广泛用到城乡规划各相关领域)和社会化实践特征(融合了地理科学、城乡规划学、园林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非常强的学科,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的影响,很难在这些方面达到完美,更多地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实践教学。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当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如韶关市规划局、韶关市旅游局、韶关市规划设计院、韶关市测绘院等进行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校地”、“校企”合作氛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专业实习、实践,并得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为以后迈入社会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多数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就业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当下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9]。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培训成本,需要的是“招之即用”的人才,其看重的不仅是毕业生理论课程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较难得到相关行业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地方高校的职前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针对市场需要,面向地方和行业经济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第一,加强基本功的实践。如针对城乡规划中较多的会涉及到相关制图软件的应用,开设了多门制图软件应用课程如CAD、ARCGIS等,在手工绘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第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实操。一方面,根据韶关学院与韶关各县市政府部门签订的“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相关规划项目如旅游规划、主题公园规划等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图件制作、文本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如城乡规划设计院、丹霞山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等等进行“校企”合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企业某种程度上的人手不足问题,实现了彼此间的“双赢”。第三,结合师范高校的特点,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师范能力。韶关学院是传统的师范类高校,师范生占了很大部分的比重,对于有意愿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他们可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同修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可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1TJK35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韶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SYJY2015165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2]李渊,束良勇,舒永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亚太教育,2016(8):101-102.

[3]杨莉,康国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90-93.

[4]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5]⒏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7.

[6]杨立国,邹君,邓昕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71-72,75.

[7]邢亚林.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32-33.

[8]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jyjx01012)和商洛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SKY028)资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较新的本科专业[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2,3]。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城乡建设、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培养目标就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规格、环节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商洛学院资环专业为例,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研究现状

商洛学院于2009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招收第一届资环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已经确定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方向,设置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力争使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出路。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为200多人,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并建有资环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量与绘图学实验室、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地图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实验与实习教学;建有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城市规划原理》和商州区牧护关镇《自然地理学》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部分课程的专业见习和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实践教学专业思路

资环专业是商洛学院新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其专业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对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商洛学院的大学生而言,该专业也有专业知识理论性强、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建设初期一些学生处于方向迷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不足的境地。为此,2009~2011年,我们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赴吉隆坡建设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和考察,学习资环专业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开阔了眼界和办学思路。经过调研和全系教师充分论证,认为我院资环专业的专业方向应该定位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并且对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加大了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且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践、实习教学大纲》,把专业逐步建设成为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专业。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设置,构建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构成的,与理论教学相协调、有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又有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既有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又有相关的创新性实践;既有校内实践,又有校外见习基地的实训;并且通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专项调查等,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来,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促进[4]。

(1)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地质地貌学实验、遥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和测量与地图学实验与实习,这些实践课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学和“3S”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实习、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与实习、土地调查评价实验与实习、CAD制图实验、小城镇规划实验与实习等近14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把该单位确定为资环专业的见习基地,每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并聘请该单位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商州区黑龙口镇、丹凤县等地调研小城镇土地整治规划。通过这些实习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规划知识,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对社会的某些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篇8

1、引言

国务院正式批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称“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广州、佛山的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省委书记在广东省人大会议小组讨论强调,实施纲要的突破口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是广佛同城化。

全国两会结束后,两市正式签订广佛同城化框架协议,“广佛同城化”进入了一个真正以政府为主导的实质性推动阶段。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必须“先试先行”,起到高屋建瓴的带领作用,统筹大局、实现科学发展。

城乡规划的编制必须依靠大量的现有信息,比如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地理信息及其他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搜集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基础材料及借鉴了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城乡规划的编制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展望未来,为城市的发展指引方向。目前,广州与佛山的规划信息沟通不够顺畅,难免会阻碍“广佛同城化”相关规划的编制进程。若相关部门能为“同城化规划”的编制构建出“无障碍”的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就能为编制城市规划打造良好的基础。

2、规划信息“共享难”的现状

2.1 相关研究成果共享难

相关研究成果共享困难主要体现在对已有规划的参考与借鉴及对硕、博论文等文献类资料的检索两大方面。

首先,在已有规划的借鉴与参考方面,如佛山编制的《佛山市户外广告规划》在基础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现广州市也曾编制同类型的规划,但实际上要得到全本资料的难度较大,可能会导致佛山方面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广州户外广告设置方面的条款考虑相对欠缺,引起两市在塑造“无缝”对接的城市景观方面产生瑕疵,导致两市在审批管理措施方面有所不一,最终形成城市管理的“缝隙”。同样地,广州在编制各种规划的时候,提取佛山的规划资料也有渠道不畅顺的问题,与佛山的规划较难协调。由此扩展开来,广佛两地各项规划的编制基本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其次,在编制某些规划的时,需使用一些高校的研究成果,常因为经费有限,规划编制单位很难独立购买数据库,导致编制人员缺乏信息来源,处处遇到障碍,难以觅得资料。佛山目前仅在“佛山市图书馆”内少量的计算机能提供免费下载硕、博论文资料的功能,高端的研究资源相当匮乏和有限。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技术人员广泛地参考已有的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围也大大的缩减了。在这一方面,广州的规划编制单位本身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2.2 规划技术部门与高校研究部门互动缺

高校规划方向的学生往往难以从缺乏实践的学习中找到研究的方向,而恰恰在实际工作中更有可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高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实际工作经验较少,找到的研究方向也有限。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很难被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所应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出现这样的情形,归根结底是在于规划技术部门与高校之间交流及合作少,使得二者不能互相扶持、促进发展。

3、构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的策略

要规划信息共享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广州、佛山两市能打破沟通障碍,构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

3.1 加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共享的平台建设。在已有规划资料的搜集方面,若是需要广州、佛山两地来回跑一趟,并且经过非常多的部门介绍及联系,这样会耗费许多资源和成本。广佛两地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率先领头合作创建一个网络共享平台,将本市已完成的规划成果资料都放在这个共享平台上,向两市的相关部门提供下载服务,从而创造最省时、便捷的资料提取方式。这种方式共享的不仅包括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各类规划成果,还可以扩展至包括其余的政府部门(比如:国土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水利局、地质局等等)的文件材料、简报、政策性文件等。

3.2 探索地区性图书馆的合作模式

在硕、博论文利用方面,广州的高校有着非常雄厚的基础,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源。对于规划编制单位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其硕、博论文下载的需求远远不如在校的研究生,动辄运用过百万的资金去购买论文库显得比较浪费。若是因为节约经费,仅仅购买单一的数据库,则可能导致缺乏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显得薄弱和片面。针对如此局面,广佛两市的规划单位可以与高校相互联合,探索地区性图书馆合作模式,走区域期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化建设道路。两市的规划单位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和数量支付给高校一定数额的数据使用费,这样做不但能使规划相关单位畅游于海量的研究资料中,而且也能使高校的数据库提高使用效率和降低购买成本,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3.3 联合培育适应实践需要的人才

在与高校的合作研究方面,两市的规划编制单位还可以进一步联手培育适应实践需要的人才,从而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来“反哺”实际规划管理工作。在平时的实际操作中,广佛两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搜集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提供给在校的研究生。这些学生当中,若是有人对其中的课题产生兴趣,又可以通过这个合作平台进一步与规划管理、技术人员作探讨,最终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论题并继续探讨下去。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经过时间的积累,必定可以为现实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益处,从而转化为生产的动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构建如此庞大的“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必须有各方面的技术支持作为保障。

4.1 创建大型综合目录

实现广佛已有规划的资源整合,创建大型综合目录;实行严密的登入与下载管理,确保规划信息的保密与安全;创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共享平台。

资源整合是创建“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的前提条件,创建目录是共享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为了在大范围内建设规划资源的共享,可以在小范围内先作尝试与探讨,在得到成功的经验时再作推广。大量的已有规划放到交流平台上,必须有严格的分类与安排,这样才能方便检索。当这些规划的数据库逐渐发展壮大后,可以加入搜索引擎,设计专门聘请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网络维护与管理。最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一个进行数据共享交换的工作平台,一个有利于信息数据顺畅交换的标准。

4.2 规划信息数据的保密与安全

规划信息数据使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开放性,但同时它还是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的专有信息资产,又具有一定的性与安全性。为同时满足这两类需求,数据交换平台需要对城市规划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分类,建立共享分类标准,并以此确定参与数据共享交换部门以及其相应的功能角色。然后采用目前城市电子政务管理中通常使用的业务流技术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的业务审批流程,用户通过提交数据共享交换申请,得到系统管理人员的审批后,即可按照特定的数据交互模式可获取相应的数据和数据操作功能[1]。

4.3 “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共享平台

“无障碍”广佛规划信息通道共享平台是指在收集广佛各类规划管理资料和数字化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布式网络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构建中心数据库管理模式的城市规划数据交换平台。

该平台重点实现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矢量地理地形图数据和规划设计资料、矢量地形地物以及文字标注的叠加显示功能。根据空间索引与定位技术,合理组织城市基础测绘资料、城市规划设计成果、城市规划管理资料各类数据,应用关系型数据库一体化存储空间图形和属性信息,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下,实现资料的查询、叠加显示和统计分析功能。为广佛规划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简单、高效的规划资料查询信息系统, 提高规划管理的高效性、科学性、动态性与前瞻性。

5、结语

“广佛同城化”的本质是打破区划壁垒的阻隔,让市场要素在广佛这个大区域市场里自由流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各个要素也必须在“大区域市场”内流动,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广佛城”作“排头兵”。

广佛两市城乡规划行业的信息要素资源整合的操作方法与合作机制是可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的。推而广之,广佛两市其他行业在吸取了规划行业这方面的经验后,可以继续深化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两市信息交流“无障碍”的效果。另外,“广佛规划信息通道”的建设不是搞小圈子的交流,它是一种区域性的试验模式,试验成功后,应将其扩展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甚至更广远的区域,这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行先试的精神。

广佛同城化不单需要“硬环境”的相互对接,也需要“软环境”的相互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的出台是广佛两市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契机,我们规划行业在改革的大流中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行业的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不怕牺牲、不怕麻烦、齐心合力,以成就广佛共同的、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张书亮,姜杰,顾燕. 城市GIS数据多级共享交换平台系统,地球信息科学,2007,(1):117-121。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发展,新兴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的涌现,使得全球数据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调研机构IDC的研究显示,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1]。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其在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1.1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尚未形成公认的准确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它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从产业角度,常常把这些数据与采集它们的工具、平台、分析系统一起被称为“大数据”。在数据特性方面,大数据主要为非结构化信息,如文本、图形、遥感遥测信息,大多是实时信息;在信息来源上,大数据主要是互联网、医疗设备、视频监控、非传统IT 设备等社会日常运作和各种服务中实时产生的数字数据,数据容量巨大,从 TB 级别跃升到 PB 乃至 EB 级别,大数据具有4V特征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类型多)、Value(价值稀疏)以及Velocity(速度快)的特征[2]。大数据时代带来思维变革: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3]。

1.2大数据发展历程

大数据并非新近出现,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9年开始,“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2011年持续热门,在2012 年更达到一个高峰,2013年大数据概念逐为大众熟知。

2 大数据研究应用评述

2.1国外大数据研究应用

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在IT,媒体、医疗服务、金融业、零售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行业广泛展开,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3]。2012年4月,美国政府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致力于提高从大数据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并服务能源、健康、金融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在数据共享、突发事件处理、疫情观察方面已有较成功应用。2012年4月,英国、美国、德国、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联合推出“世界大数据周”活动,旨在制定战略性的大数据措施;2012年5月,联合国发表了大数据发展白皮书;2012年7月,日本推出“ICT”战略研究计划,重点关注“大数据应用”。全球性IT巨头都开始关注大数据的机遇,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微博)等都在开发基于大数据的IT架构。

2.2国内大数据研究应用

中国大数据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淘宝、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是率先使用大数据技术的用户,主要是基于开源软件自主开发大数据应用,推出相应的大数据产品和平台,开展了多种深度商务分析,电信和银行领域也开始对大数据技术和服务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IT业、传媒界和学界举行了多次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主题讨论会,共同探索大数据的发展与创新。

综观国内外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现状可见:(1) 大数据相关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研究大多局限于概念、技术、发展预测等宏观探讨层面;(2) 基于大数据应用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等技术支撑亟需进一步的深入开展;(3)现有的大数据研究大多立足于信息科学,侧重于大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挖掘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鲜有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角度探讨大数据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技术的变革与冲击的研究。

3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创新探讨

3.1现有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局限性

80年代末开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开始引进新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日照分析技术、电子报批审查技术等已初步得到运用,建立了基于GIS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存储能力有限,仍无法建立实时、全面的资料档案库,同时也是内部条块分割,查询、检索困难,给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2)由于规划管理工作量大,规划管理人员虽然借助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了处理速度,但是仍不能满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类城市规划案件,对规划管理实施效果进行快速反馈。(3)公众参与与市民监督平台建设不足,城乡规划管理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2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变革方向探讨

3.2.1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大数据集系统,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更广泛且分布更集中,以前散落各处的数据越来越集中,以前不可获取的信息现在可获取。通过互联网、医疗设备、视频监控、移动设备、智能设备、非传统IT 设备获得的文本、图形、音频、视频、遥感遥测等建立与城乡规划管理直接相关或者关联的实时数据集,处理空间信息与与之相关的属性信息,迅速及时地更新数据集,大规模综合性地管理城市空间分布信息。在城乡规划管理编制阶段,可以提高现状调研的效率和规划编制基础数据的准确全面,建立相应问题表象对于城市规划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改变规划的滞后性和低效率,提高规划的时效性。

3.2.2 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科学性

基于城乡规划管理大数据,可将分散收集到的各种空间、属性信息实时更新,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相关分析技术,同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到规划管理的各个流程中,可进行人口、经济、交通流等与用地功能、空间等进行相关分析,对于城乡空间利用进行深入全面的解析,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3.3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创新挑战

目前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大数据发展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从城乡规划管理大数据中精准定位并采集所需信息、管理海量复杂结构、实时增长的数据、保护和控制数据,数据管理挑战。(2)基于城乡规划大数据的实体识别与行为建模,挖掘大数据中蕴含的群体及其网络结构,分析社会群体的行为演化规律,数据分析挑战。(3)数据隐私性问题。

3.4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创新对策

大数据技术市场将会是一个混合多种技术的世界,应关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发适合城乡规划管理不同层次的产品组合,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和服务等,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基础大数据集建设;提高城乡规划管理角度数据分析和提取技术能力;加快大数据处理相关技术人员培养;同时通过技术截堵,应用立法保护城乡规划管理大数据应用中个人隐私。

4 结论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应用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系统管理理念的分析与决策是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数据是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财富,是不可或缺的城乡规划管理和决策依据。将改变基于简单数据统计、经验分析甚至直觉判断的城乡规划管理模式,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性,加快城乡规划管理大数据库建设和空间分析、相关分析能力,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公共参与平台和市民监督系统,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改变大数据管理、分析、共享、决策、人才培养、隐私保护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能力,推动城乡规划管理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Big data in 2020[EB/OL].[2012-12-24]/leadership/digital-universe/iview/big-data-2020.htm

[2] IDC,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 2012-2016 年预测与分析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黄 赞,男,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现就职于中社科城市与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所所长

篇10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实现学术性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适时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的需求。

转型试点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是必须也是必然的,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出现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互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悄悄地发生,城乡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而借助网络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应用到此课程教学中。

二、 网络FIES的含义和必要性

网络FIES的含义就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网络掌握知识的系列过程,即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这四个方面有着较强的时序性和过程性, 每一个的进阶都反映了学生技能素质的一个质的飞越。

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四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身份转变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学知识到主动求知识的一个过程。高中阶段学生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要努力考大学,上大学以后就舒服了。其实这个说法是极其片面的,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技能是和未来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卷面成绩不是学习的重点,也不是评判的标准,综合素质和技能才是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了,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都能够去学习、去进步。

目前,人人有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是一种趋势,这给予了网络学习一个很好的平台,知识体系的拓展不能仅仅靠老师有限的课堂教学,而应该发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助于转型试点背景下强化设计、面向实践、提倡创新,基于能力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三、网络FIES的教学设计

1.关注(Follow)在潜移默化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繁多,大一第一学期周课时就达到了32课时,平均每天不少于6课时,这样沉重的学习任务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疲倦或是枯燥,而课程外网络FIES的教学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个阶段就是关注(Follow)阶段,即学生通过关注微博、关注微信公众号、关注QQ文章随时随地了解专业课程或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大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初步”“手绘技能与表现”等,这些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生最先学习的课程,是进行建筑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把专业的学习过程比作一座专业城堡,那么大一的课程就是城堡的基石,而这个基石除了课堂教学外,网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介绍一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给学生关注,例如,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汤桦、建筑师张永和、规划师石楠、杨保军、王富海、何巍总建筑师、马向明、吴必虎等建筑、规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专家的微博、微信。也推荐学生关注了一些团体机构如规勒个划、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Prize)、户型库、规划中国、中国城市发展网、总建筑师、环球设计联盟、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中国乡建院、城市规划杂志、城市规划资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物语LAI、建筑设计vanely、城市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ideaMass灵感集等。还推荐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乡村与城镇建设、建筑技艺杂志、中国城市规划网、风景园林、日新建筑、CSUS智慧城市领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中大院、同济规划TIUPDI、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卓越手绘、景观大设会、匠成设计、海绵城市、AECOM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不错的QQ专业文章、微信朋友圈文章都可供学生点击阅读与转发。

关注(Follow)这个阶段是受影响的阶段,如果学生在疲劳之余去刷微博、刷微信休闲娱乐时,这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也必定会出现在学生的手机信息里,会从被动去看慢慢地变成感兴趣再到主动去看,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不见得一定是成体系的,一定是立马奏效的,但是它一定会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脑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专业脑细胞在膨胀、在传染”。

2. 启发(Inspire)在慢慢渗透

关注(Follow)的阶段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于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会受到启发(Inspire),并且慢慢会取得质变的成效。在这里通过两个例子加以阐述。

(1)城乡规划2015级学生文某通过微信关注了卓越手绘后,在刚刚进入大学不到3个月的时候,进入了卓越手绘的微信群,参加挑战21天活动,活动期间每一天都必须完成一幅建筑手绘,上传到群里,群里的卓越教师进行评价指导。活动结束后,从来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文某手绘水平大大提高,“手绘表现技能(一)”“建筑初步”等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进步明显,也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了深厚的表现功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学习到了很多的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技能。

(2)有些学生在经历第一个阶段后,开始对实际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例如,城市里的旧城区如何改造更新、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打造、洪涝与景观如何结合等,这些问题也是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为学生“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镇村规划与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一系列建筑规划景观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学生经过对实际案例的思索,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Establish)在悄悄开始

启发(Inspire)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后,学生势必会希望能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建立(Establish)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例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有关手绘学习的――木汕手绘艺术实训室;关于软件学习的――WSSD设计;关于城市更新的――再营造。有的学生开始录制教学视频――优酷里的上上工作室;有的学生在朋友圈、QQ里发表专业知识的文章。

这些利用网络建立(Establish)的过程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也因为建立这些网络学习的方式,他们会充分地挤出时间用于专业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4.传播(Spread)在日积月累

网络FIES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传播(Spread),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传播可以让新生去关注并进入网络FIES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一种传承,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对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听懂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错的想法,同时学生还会去参加一些行业或是高校组织的设计竞赛。

学生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很多关注者,教学视频点击率不到几个月便接近500,不仅本校专业的学生去关注,还吸引了外校学生、行业专家以及非专业人士。大家通过这些可以在网络里探讨,可以应用到自己的专业课程设计中,也可以参与地方服务,真正体现了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四、小结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给予集体影响。”在新时代,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个人可以从集体获得更多的知识,而集体的知识也可以影响每一个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FIES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思路、更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 晓,乔飞飞.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与机制保障[J].职教论坛,2015(22) .

[2]杨雪梅.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坐标及战略选择――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视角[A].第四届(GAUC)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4.

[3]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

[4]程d国,高华丽,李慧勇.转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5]张晶晶.SRTP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5(9).

篇11

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进行全员培训,促进全体民警对依法行政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自支队统一分期分批有序地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和考试后。鱼峰交警大队以“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一是规范路面执勤标准。以大队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对民警进行执勤动作、普通话、日常执法用语训练和交通疏导、纠正违章等业务技能培训,做到疏导合理,站位得当,纠违行为正规。二是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大队建立了民警个人《执法考核档案》和电子执法台账,对民警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岗位执法责任主体,对有过错案件逐一倒查,严格追究责任。同时,由一名副大队长兼职的法制员,对大队民警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广大民警依法执法意识,进一步树立了良好执法形象。

2、加强内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在认真搞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基础上,对民警进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以增强违法处理民警的责任感。二是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按照“便民、利民”和“微笑、高效”的工作要求,着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了窗口服务的协警员,确立了驾驶员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通过法制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和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认真进行盘查、整改和建章立制。

1、牢固树立依法管理交通、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多年来,交警在道路执勤中,少数民警我行我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纠正和处罚道路交通违法,对人不对事、感情用事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同样的交通违法,当事人经济条件也相当,处理结果不一样。暂扣车辆、证照不开凭证,扣留的证照私自保管,导至当事人东奔西跑,找不到地方处理。

2、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交警究竟是在为谁执法?这个问题有的交警至今还在含糊不清,以至他们在道路执勤、执法工作中抓不做重点,主次不分,方法不但,和老百姓、和交通参与者纠缠不休,费了不少口舌,牺牲了大量时间,,又激化了矛盾。比如,一企业的一辆非营运小客车忘带行驶证,执勤民警的确又清楚该车有合法的行驶证,该车系市内短途行驶而确有急事,就不要逼着驾驶人非倒回去拿证来才给以处理不可。外地车辆走错了路或停错了车。又如,一辆核载五座的小客车超座1人,核算起来是超过20,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按客运车超员20的规定处罚显然就不够公平了,要举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通过认真学习,使我们公安交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处处多为民着想,多为民服务。从而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加明确执法的目的,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上,对营运性客车严重超员、对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货厢载客,对无证开车、“黑车”非驾、弯道超速、超车等等这些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上限处罚,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3、在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能够把公平与正义准确的付诸于实践,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交通违法者对执法交警的一些误解和不满。比如,有两个驾车人出现相同的一起交通违法行为,被执勤交警查获,按法律规定应处200元罚款,但张三是企业老板,经济条件很好,200元钱对他来说毫无半点影响,而李四是下岗工人,每月仅靠400元基本生活费维持家庭生活,李四拿出的200元和张三拿出的200元钱显然价值悬殊就太大,所以对张三处罚200元、对李四处罚50元都属于执法上的公平和正义,不能视为法律上的不平等。过去在道路执勤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理解的群众弄得交警很难处理。

4、增强交警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过去,交警在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考虑单一的保畅通、保安全多,对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些特殊情况、企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考得少,对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方向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交警工作的最终点和落角点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进一步增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民警养成不拈轻怕重、不损人利已、遇到困难和矛盾不回避,遇事不推诿、勤奋好学的好作风,进一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保障民警文明执法、礼貌纠章、热情服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一以贯之,尽心尽职完成好各个时期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坚持社 会主义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是我们公安机关每一个民警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深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全面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并在执行中边学边用,边领会边整改,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提高执法水平,推进我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规范执法行为。真正把促进执法公正作为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做到严格执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