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经济论文

公共经济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经济论文

篇1

2、还有就是对应的工程技术与经济投资没有合理有效的结合,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的经济投资方面的了解非常不足,更是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在事后的复核时期,只是简单的关注该工程建设的经济、概算以及对应的规则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各个环节与部门分离性很大,最终的效果非常的不尽人意。

二、水利工程经济投资管理控制策略

1、工程施工招投标。施工团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者,诸多的实践表明工程的质量、投资、工期最重要的就是该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选择。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务必要转变之前传统的直接性任务下达型做法,展开项目建设施工招投标,择优选取资质好、信誉高的施工团队。以便于确保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最终质量,这样可以将施工团队自身的各类管理性水平激发并提升,对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投资管理控制非常有利,挖掘出相关企业的技术潜能,利用最先进的施工策略来缩减工程的经济投资。

2、强化合同管理。要不断的强调项目工程的相关合同管理,特别是在合同的履行期间。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管理期限应该是从该合同的起始谈判日开始,到工程的结束。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签订,除去必要的国家性法律规定,并遵循平等、互利、统一的原则,对某些单项的工程进行较为明确的说明,便于缩减合同履行期间出现互相的扯皮。并且,在合同履行的期间因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会导致工程在进行的过程在会偏离了经济投资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定要基于原理性的指导进行动态控制,经由相关的合同管理人员对该项目工程建设展开跟踪式的检查,技术的发现问题并即刻进行调整处理。

3、工程完工验收及后评估。在这个时期要对相关的竣工决算表进行编制,比如实际的项目工程建设目标性造价,并对各个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积累有效的资料,已持续的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投资管理控制水平。项目的后评估时期是在项目施工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1至2年的运行之后施行的一次系统化项目后评估。关键就是影响性评价,也就是水利工程项目在投入运行之后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经济成效评价是对于相关的项目施工建设经济投资以及国民的经济效益,还有必要的财务效益与技术进展及规模效益、可行性探究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还要对该工程项目竣工投入运行之后的总体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便于将各类经验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为之后类似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找出更有效的技术与经济投资组织方案,持续提升项目的决策水平以及最终经济投资效果目的。

4、强调项目工程信息管理。对应的经济投资控制及信息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信息才是投资控制的关键基础及依据。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信息管理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以及储存与传送,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或是便捷的信息检索。经济投资规划设计,比如项目工程的总体投资以及各个部分的投资;投资消耗状况信息,也就是已经使用支出的各类实用性费用;项目任务总量和已经完毕任务量信息,比如各个部分工程计划的任务总量以及实际上完工的任务量,并未完工的任务量;环境信息,其包含了其余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各类经验性数据。这诸多的信息收集重要的是全方面、精确并且及时,对信息管理来讲以往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该类工作是较为薄弱的,所以在以后的建设施工中要较为关注,并利用对应的计算机辅方式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处理,这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经济投资是极为有利的。

篇2

随着传播手段在的广泛,突发性公共事件对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越来越大。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企业信用危机,处理好企业公共关系,日益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之一。

1企业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是现代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利用传播技能和作为主要工具,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和事件;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做出反应;明确和强调企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驱动的监督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

企业公共关系从属于企业宗旨,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它是企业面对外在的公众和内在的员工,通过运用长期有效地双向信息沟通、双向交往、双向利益调整等方法途径,建立企业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显然,企业公共关系是企业在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传播事业高度条件下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市场营销中的策略组合,到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到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2企业公共关系的功能

2.1树立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威信、影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经营观念已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树立信誉首先要创名牌企业。按照公共关系学的观点,商品信誉是较低层次的,只是部分公众或消费者在多次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信赖程度,它只是企业技术经营素质的综合反映。而树企业信誉、创名牌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日益强烈的要求。因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既可能给社会带来新的物质文明,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公害和威胁。因此,公众对企业社会价值的评估标准发生了变化,评价范围由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硕士论文,这使公众舆论对企业产生更大影响力。争取舆论支持,争取公众信任,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是无形的宝贵财富。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具体工作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以取得公众理解、支持、信任。从而有利于企业推出新产品,有利于创造“消费信心”,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有利于寻找协作者,有利于协调和社区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企业产生信任感,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搜集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保证

美国管家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正是信息”。企业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市场需要产品质量、产品开发、新技术方向、竞争者动向、潜在危险、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信息,不断传递给企业领导,要求领导者做出及时而有效地决策。因此,现代企业把公共关系信息的获取划入企划之中,成为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共关系部门就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和网络搜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一切信息,为企业决策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搜集信息包括企业战略环境信息、产品声誉信息及企业形象信息等。

2.3协调纠纷,化解企业信任危机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任何组织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而且这种关系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由于企业与公众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在公共关系中必然会充满各种矛盾。企业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因自身的过失、错误而与消费者发生冲撞的时候。一旦发生,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不满,使企业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冷漠的舆论环境。如果对这种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问题处理不当,就产生公共关系纠纷,甚至导致严重的公共信任危机。对企业、对公众、对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事实证明,企业与公众的许多矛盾和磨擦都起源于误解和不了解,缺乏信息交流是造成不了解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机制,增加企业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企业就有可能避免与公众的纠纷,并可通过公关手段将已经发生的信任危机所造成的组织信誉、形象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进而因势利导,使坏为好事。这种功能是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所不具有的。

3企业公共关系的构建

3.1以企业文化为核心,树立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思维

首先,要有特色形象意识。要形成特色形象,企业就要发展比较优势。我国仍属发展家,产品还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世界贸易的一个基本趋势是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价格疲软甚至下跌,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价格攀升,这意味着我国多数企业在产品特色形象上不具优势。世界贸易的另一个趋势是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一般商品贸易的增长率。我国企业要适应世界贸易的这种变化趋势,扬长避短,发展比较优势,就要在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尽快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在服务形象和技术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企业形象的树立归根到底来自于企业的实力和特色。其次,树立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思维,要有文化融合意识。文化是制约企业与全球公众沟通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影响将是极其深刻的。企业在与不同国家、民族的相关公众进行经济交往时,文化差异会成为双方沟通与理解的障碍,导致矛盾和冲突产生。因此,我国企业公共关系要在全球范围求得发展,就要融合不同文化,以利于与全球公众的沟通和协调。要树立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观念,还要有企业公关全球化的全员认同意识。企业的股东、员工是企业赖以存在的细胞,他们既是企业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企业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企业全球化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有赖于每一位股东、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因此,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的全员认同同样十分重要。

3.2推行品牌经营战略,赋予公关实务以新的载体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目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品牌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经营的成功。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可口可乐、万宝路、柯达、耐克、富士、松下等,他们的品牌成功均与品牌的战略化密切相关。而品牌战略正是企业公共关系实务的载体,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企业公关活动只能是浅层的、临时性的。我国已开始步入品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地倾向于购买品牌商品,市场竞争的最终局面必将是由品牌瓜分天下。因此,创品牌、树品牌、巩固品牌已成为我国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经营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众多企业只将品牌经营作策略化处理,陷入靠密集式、轰炸式、名人式的广告宣传,忽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注意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素质提高;重视价格竞争,忽视非价格竞争;停留于原状,忽视调整、开发、创新;注重自身利益,忽视公众利益等品牌经营误区中,品牌的存续期极短,如一些新兴企业秦池、爱多、飞龙、三株、太阳神、亚细亚、巨人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触礁”便是例证。因此,企业要把品牌经营成功,就应把品牌提高到战略化的发展高度:一是要建立品牌战略思维,通过品牌创造长期化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持续发展;二是要通过市场细分,确定品牌定位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保证品牌的市场承受力和发掘品牌独特优势;三是要塑造品牌的个性。在产品的设计上、包装上、商标的酝酿上应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的生产上要精益求精,在产品的服务上要通过高超的服务和质量创造产品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四是要通过广告、新闻策划、销售推广、主题公关活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一体化的市场传播整合,进行以双向交流为基础的品牌传播,扩大,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五是要发展高关联度的相关产品,给品牌不断注入新鲜感和兴奋点,以使品牌形象不断延伸,品牌价值不断增加。企业公共关系活动正是在以上战略步骤中一一展开。

3.3运用传播,发展新的公关媒介

当今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全球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之一,首要职能是促进企业与内外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输成本、实时互动、即时反馈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比拟。而网络传播的发展,可使企业借助网络将内部信息在瞬时之间公之于天下,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与之利益相关的企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甚至直接对话。

在公共关系方面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以“外向型”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探讨新型的公共关系模式,将新型的公关模式与机遇电子商务下的ERP、CRM相互整合,重新界定其它外部公众的价值,如机构、政府、供应商、社区公众和企业内部公众价值等。

在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上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等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如何在网上开展新闻,网上展览等。

3.4转变竞争方式,建立以“和”为中心的公关理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使企业快速地发展。但目前国内较多的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竞争方式——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成功始于合作,随着企业间、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销商、企业与经销商及企业与其他相关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应从孤立生产、产品型、独立发展向协作经营、关系型、互联合作转变,走入互惠互利、求得双赢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行列。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原则也强调以“和”为贵,即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强调企业与同行竞争者、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正好与当代企业“竞合”关系的要求和特征吻合。因此,企业在处理对外公共关系时,应学会化敌为友,善待竞争对手:一要知己知彼,寻找与竞争者优势互补的合作领域,共同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注意与相关企业、公众保持经常性的交往和沟通,增进理解,建立融洽感情,营造和谐气氛,提高企业的对外吸引力。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避免危机发生,要防止危机的发生,企业除了要具有较强的防止公共关系纠纷的意识。如自律意识、尊重公众舆论意识等,最根本的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尽可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

3.2推行品牌经营战略,赋予企业公关实务以新的载体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目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品牌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经营的成功。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可口可乐、万宝路、柯达、耐克、富士、松下等,他们的品牌成功均与品牌的战略化发展密切相关。而品牌战略正是企业公共关系实务的载体,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企业公关活动只能是浅层的、临时性的。我国已开始步入品牌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地倾向于购买品牌商品,市场竞争的最终局面必将是由品牌瓜分天下。因此,创品牌、树品牌、巩固品牌已成为我国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经营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目前众多企业只将品牌经营作策略化处理,陷入靠密集式、轰炸式、名人式的广告宣传,忽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注意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素质提高;重视价格竞争,忽视非价格竞争;停留于原状,忽视调整、开发、创新;注重自身利益,忽视公众利益等品牌经营误区中,品牌的存续期极短,如一些新兴企业秦池、爱多、飞龙、三株、太阳神、亚细亚、巨人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触礁”便是例证。因此,企业要把品牌经营成功,就应把品牌提高到战略化的发展高度:一是要建立品牌战略思维,通过品牌创造长期化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持续发展;二是要通过市场细分,确定品牌定位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保证品牌的市场承受力和发掘品牌独特优势;三是要塑造品牌的个性。在产品的设计上、包装上、商标的酝酿上应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的生产上要精益求精,在产品的服务上要通过高超的服务艺术和质量创造产品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四是要通过广告、新闻策划、销售推广、主题公关活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一体化的市场传播整合,进行以双向交流为基础的品牌传播,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五是要发展高关联度的相关产品,给品牌不断注入新鲜感和兴奋点,以使品牌形象不断延伸,品牌价值不断增加。企业公共关系活动正是在以上战略步骤中一一展开。

3.3运用网络传播,发展新的公关媒介

当今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的战略之一,首要职能是促进企业与内外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输成本、实时互动、即时反馈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比拟。而电子网络传播的发展,可使企业借助网络将内部信息在瞬时之间公之于天下,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与之利益相关的企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甚至直接对话。

在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方面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以“外向型”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探讨新型的公共关系模式,将新型的公关模式与机遇电子商务下的ERP、CRM相互整合,重新界定其它外部公众的价值,如金融机构、政府、供应商、社区公众和企业内部公众价值等。

在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上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等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如何在网上开展新闻,网上展览等。

3.4转变竞争方式,建立以“和”为中心的公关理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使企业快速地发展。但目前国内较多的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竞争方式——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成功始于合作,随着企业间、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销商、企业与经销商及企业与其他相关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应从孤立生产、产品型、独立发展向协作经营、关系型、互联合作转变,走入互惠互利、求得双赢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行列。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原则也强调以“和”为贵,即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强调企业与同行竞争者、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正好与当代企业“竞合”关系的要求和特征吻合。因此,企业在处理对外公共关系时,应学会化敌为友,善待竞争对手:一要知己知彼,寻找与竞争者优势互补的合作领域,共同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注意与相关企业、公众保持经常性的交往和沟通,增进理解,建立融洽感情,营造和谐气氛,提高企业的对外吸引力。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避免危机发生,要防止危机的发生,企业除了要具有较强的防止公共关系纠纷的意识。如自律意识、尊重公众舆论意识等,最根本的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尽可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如能临危不惧,处理得当,便可化险为夷,并可使危机转为契机,让企业借此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因此,建立危机处理预案十分重要。三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危机应对策略,要想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以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主动弥补公众的实际利益和心理利益。坚持勇于承担责任,如实宣传沟通,通过有意识地施加情感影响,树立企业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

1杨翠兰高健.发展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1(7)

篇3

不均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二元化经济基础下导致教育的城乡二元分化,集中体现在二者难以接受同等优质学前教育。相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状况而言,城市区域的财政支持、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城乡幼儿教育水准的不均等带来其个体发展的鸿沟,间接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日益增多。

2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偏向性”

城乡幼儿教育差距的根源就是二者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性,公共资源由位于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分配。“城市偏向”的公共教育政策引发了城乡幼儿教育财政注入的巨大反差,城市幼儿教育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却受各方面因素掣肘停滞不前。以教师待遇为例,城市幼教积极落实其教师地位和待遇,实行资格准入制,幼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等方面与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农村幼教则大多数无编制,非在编教职工的工资基本依靠收取保教费来解决。辽宁省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60%的农村幼师月工资在300元以下,37.22%的幼教月工资在301—500元之间,非在编幼师中高达983%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农村幼师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3幼儿教育属性的界定与公共产品

供给原则相悖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私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它可以由市场来提供;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保证其健康发展。此外幼儿教育还存在利益外溢性,高质量幼儿教育的消费者还会回益与社会。2012年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为64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7.43%。据此估算农村幼儿总数占全国幼儿的50%以上,形成大量幼儿教育的需求群体。当前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的仅占总数的20%-30%[3],留守儿童的适龄需求数量巨大,农村地区应该有更多的公办园来满足民众的需求。虽然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2012年累计63091所。但是从办园主体来看,27%由主办教育部门、10%由村集办,2%由事业单位主办,超过半数(61%)属于民办园,办园机构比较复杂,对幼儿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农民自身经济困顿与教育公共选择的缺失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是农村幼儿教育的事实承担者。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收入水平不高仍是其子女入园的主要障碍。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791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家庭用于子女上学的费用寥寥无几。

二公共经济视角下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等化的对策

1重塑公共经济理念

均衡配置幼教资源现阶段中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将有限的经费进行城乡分配的合理化,充分考虑到补偿性公平,对农村幼儿教育实行倾斜化政策。一方面中央、省级政府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县级财政在该项目上的投入,以有效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公平,不断完善县、乡、村的幼儿园网络,扩大农村公立幼儿园的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村,实现城乡平衡,将普惠的阳光洒向最需要的地方。

2明确政府职责

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政府在幼儿教育监管的过程当中,必须明确自身职责。首先公共部门要对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幼儿园应监管改建,对园舍条件不符合规定的村办园进行改造,严格把持幼儿园招生人数以适应生均活动需求;其次必须依照实际情况合理调配物资配置,改善农村地区的办园条件;再次以中小学校园布局调整为机遇,针对偏远农村地区,重新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出部分闲置学校用于开办幼儿园,以此来改善农村幼儿园资源缺乏的困境。

3发挥社会力量

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要加强对参与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民办幼儿园资质的鉴定,合理运用奖励机制以及契约机制让幼儿园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通过招标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育中介组织提供服务,扩充农村幼儿教育的优质资源,减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让农村适龄幼儿在有学上的基础上,保证所受教育的质量。

4渠道多样化

强化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要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农村幼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首先要明确农村幼师的身份与地位,向农村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待遇,确保农村幼师队伍稳定。其次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的数量需求,将农村幼儿园师生比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缓解幼儿享受优质教育机会公平矛盾,加快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公平”的目标。再次改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对农村幼师甄选、聘用的资质要求,提升农村幼师的专业水准,通过多元化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质。

篇4

公共利益,作为与私人利益相对比的概念,其定位于社会中所有社会主体的共同利益。“公共”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解释为“公众的”、“共同的”,从词义本身出发,公共是相对于个人的,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的抽象概念。对于“公共”的界定,在大陆法系,德国学者洛厚德提出了“地域基础理论”,纽曼提出了“不确定多数人理论”,他们都意在强调“公共”应为“大多数人的”。何谓利益?庞德认为利益是“人们个别地或通过集团、联合或亲属关系,谋求满足的一种需求或愿望”[1]33。耶律内克认为,利益是一种离不开主体对客体之间所存在某种关系的价值形成,是被主体所获得或肯定的积极的价值[2]。我国当代学者胡建淼、邢益精在考察众多对利益内涵的见解后,认为对利益内涵可达成的一致性为利益是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3],利益的表现,侧重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至此,经过上述分解概念的阐述,可见“公共利益”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台湾学者陈新民将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性归因于公共一词的模糊定义以及对利益价值的固定成型难以把握。

1.2公共利益的相关定义

公共利益内涵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视角,对公共利益的概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见解。学者余少祥在对西方法哲学中公共利益概念进行解析时,简单梳理了西方法哲学论著中对公共利益定义的五种主流观点,分别是“不存在说”、“私人利益总和说”、“公民全体利益说”、“多数人利益说”以及“目的性价值说”[4]。功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英国人边沁在理解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将公共利益界定为某种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5]。社会中个体利益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认为,公共利益是“包含在一个政治组织社会生活中并基于这一组织的地位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6]。美国学者博登海默借助了文明的概念,认为对于文明事业的追求使个人能够过幸福满意的生活,以此吸引个人做出贡献,而实现这种文明的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条件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为分配和行使个人权利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外部界限[6]。李昌麒教授将社会公共利益界定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这里所指的“广大”,包含范围与时间的“广大”。从范围上来讲,又分为全国性与地区性的,以特定法律、法规适用的区域界定其外延。从时间上来讲,此种广大涵括了在地球上生活的当代人与未来的人们[7]。学者冯宪芬认为,社会公共利益是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产生的新型利益形态,是社会公众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企求满足的要求、愿望或需求[8]。综上可知,虽然公共利益作为一个不确定性概念难以对其进行十分清晰地界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经过总结归纳仍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共识:第一,公共利益受众对象与内容的普遍性,虽然存在着整体、个人总和或者多数人的争议,但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必定有其广泛的承受对象。第二,公共利益是可变的或者动态的。因为随着时间、环境等的变化,人们现实的需求、愿望也会变化,变化的视角会使得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无法固定。第三,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或社会价值性。这种利益应为广泛的受众对象所认可,保证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享有社会发展进步所取得的成果。

2经济法与公共利益

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我国主要集中在宪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等部门法层面进行探讨。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公共利益是频繁出现的法律概念。在法律文本中,“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这些概念都与“公共利益”相近似。笔者认为这些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在经济法领域中学者们也将其一并使用,因此,本文将这些作为同一概念。但它区别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公共利益与其他利益有什么关系?公共利益之于经济法的特殊性又是什么?探析这些问题对于把握经济法公共利益及其识别标准具有基础性作用。

2.1经济法中公共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

2.1.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是一种以独占性或者非共享性为特征的利益形态,但任何一种个人利益的实现,都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若想在共同生活中获取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条件,则需对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事务”进行认知与认同。由此产生了“公共需要”,其能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而这种公共需要的满足就是公共利益[9]。因此,个人利益的互动是公共利益出现的契机。社会利益寓于个人利益之中,而个人利益则彰显着社会利益的要求,是社会利益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利益表达,同时受到社会利益的约束[10]。社会利益之于个人利益,并不是一种简单存在,而是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强度。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基础,二者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同时公共利益又制约着个人利益,有时在二者的冲突中,公共利益可能压制个人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但各种利益形态的冲突并不存在尖锐的矛盾,相反,正是因为对利益的重要性的估量,使得实现保障公共利益,最终保护个人利益。比如在保障消费者利益、保障环境权等普遍的公共利益时,最终受益者也是个人。

2.1.2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独立于公共利益的利益形态。国家利益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利益一般是指基于国家权力、或领土而产生的利益,国家利益的内容是有限的,因此与公共利益不能等同[4]。国家利益与国家紧密联系,侧重于政治性;而公共利益的利益主体为不特定的公众,侧重于社会性。在某些情况下,从国家利益出发会有碍于公共利益。但也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从根本上讲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统治阶级的利益往往关乎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在一定情形下会出现重合,比如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加强社会保障等。

2.2公共利益之于经济法的特殊性

李昌麒认为,经济法的本位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这是经济法所立足的理念基点与价值追求,公共利益是经济法所定位的保护目标与中心指引[11]。江帆认为,公共利益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对特定人格进行限定与保护,调整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社会的安全和效率[12]。传统民商法始终以个人权利为本位,其实质是对个人利益的确认和保护;行政法则以国家为本位,着重保护国家利益。二者虽然也承担着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但都未能提供直接的保护。学者冯宪芬认为,经济法正是由于出现了既有法律部门所不能调整的新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后,为了满足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保障而产生的新的法律部门,因此,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历史使命[13]49。笔者认为,在经济法中,公共利益是经济法予以保护的首要利益目标和优先考量对象,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公共利益这一范畴将干预者与个体相结合,以这种利益形成的诉求,带动经济与国家之间的互动。社会公共利益作为经济法的出发点,在经济法中占据根基地位。

3经济法上公共利益的识别标准

3.1经济法上的公共利益

李昌麒、陈治认为,公共利益来源于主体间利益的协调,为不确定的多数个体所享有,其与个人利益的边界是变动的。在公共利益的考辨中形成的逻辑关联为:国家以社会利益为价值追求,是对社会成员满足其自身具体、现实的利益需要的回应,在规则之外综合各种政策分析、价值观念与道德评判因素等介入经济生活,以此实现实质正义。公共利益形成于市场自身发展、社会群体理性判断、社会群体总结经验、社会权威干预等[14]。公共利益由经济法保障,有着自己独立的法律诉求。经济法中公共利益的特征为: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社会共享性和经济性、生成价值的社会合理性、确认的程序正当性。经济法的本质与公共利益的特征决定了经济法中公共利益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安全、社会经济秩序、实质正义和社会性责任[13]64–72。笔者认为,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经济法公共利益界定上稍有分歧,但通过对比上述公共利益的表述可知,经济法上的公共利益都被作为基本价值诉求,以满足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正当的现实利益为目标。而且,由于公共利益概念本身的特性使得学者们选择的界定方式和标准相似,都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着手把握经济法公共利益的正当性、合法性。

3.2公共利益的识别标准

如前文所述,经济法中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现阶段公共利益理念在经济法领域内的实施贯彻不尽人意。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公共利益被滥用,各种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损害个人利益的现象层见叠出;而且,公共利益的功能和作用被虚化,比如社会公众的环境污染难以得到救济,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难以纳入司法保护之中等。由此可知,经济法在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过程中遭到阻碍,制约公共利益发挥基础作用的各种因素不断出现。所以,识别公共利益,即如何把握公共利益内涵,保障经济法中公共利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刻不容缓。

3.2.1实体标准

(1)以价值判断求解公共利益。从实体的角度对公共利益的内涵、特征等进行把握,是一个价值选择或者价值判断的过程,即诉诸公共利益的观念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评价和取舍。而在这个判断过程中,需要明确判断、认定公共利益的主体和标准。李昌麒、陈治认定,判断的主体是作为外力介入的干预者,包括立法层面利益平衡状态的梳理及执法与司法层面的个案衡平;判断的标准即依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分量,进而作出选择抑或放弃利益的不同抉择。通过李昌麒、陈治的阐述,可将识别公共利益的价值准则归纳为:特定时空的社会生活条件,依据特定时空条件所呈现出的利益要求的缓急轻重之不同程度作出符合这一特定条件的利益判断;价值序列或利益层次,通过利益之质量或利益之相对标准将不同主体的利益满足程度置于不同层次,进而判断不同的利益取向;价值准则的多元化,其主要为效率和公平,通过价值标准间的协调(选择优先考虑的价值标准),实现利益主张衡平进而决定社会利益具体内容;价值准则的相对性,让法律制度中的价值得以恢复其原本具有的可争辩性,整合相互重叠或彼此冲突的人的预期或期望;价值准则的开放性,通过法律实施持续充实价值准则的内容,以此保证价值准则适用且合理[14]。(2)以“类型化”方式识别公共利益。价值选择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寻求价值共识遭遇现实困难,因此学者们转向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他们认为公共利益类型化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界定和保护公共利益,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公权力的行使。也正如有学者所称,一个先验的公共利益概念是不存在的,一切只能依靠立法者的“创制”。立法者是以概括的“价值观念”予以立法,从而提供识别公共利益的路径。关于公共利益的立法模式,境外的立法例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以美国、法国等国为代表的概括式,即仅在立法中概括规定公共利益的立法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列举式,即详细列举公共利益的范围。三是以台湾为代表的折衷式,即一方面对公共利益做出概括性规定,另一方面列举公共利益的范围[15]。笔者赞同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折衷式。因为,列举式虽然有利于把握,但其不能穷尽所有的公共利益;简单概括式的实质意义是“兜底”,其作用是弥补列举的不足,同时增加法律规定的弹性。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在完善公共利益类型的同时,满足公共利益的动态性。

3.2.2程序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实体标准识别一项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是比较复杂且难以驾驭的,有时可能没有绝对最优的答案。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制度设计会牵涉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界限,不同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公私间的适度分割与协作,此外还会关系到政府系统内部的分权与纠纷解决机制等。由此可知,从实体上判断的复杂性和其本身的相对性,使其需要程序机制进行弥补。我们需要一种程序系统,当公共利益的主张对私人实体利益进行限制与克减时,适用该程序系统来保证这种限制与克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16]。人们在程序问题上达成共识是理解和把握公共利益的良好方式,这样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1)以事前审查程序识别公共利益。认定公共利益是一个利益诉求者进行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点是让程序参与者能进行充分沟通,使得公共利益的代表人与代言人在其法定权限内真实地、全面地、公正地认定公共利益。有学者提议可以借鉴美国和法国的做法,设置一个能够捍卫和保障代表的议事机构。笔者赞同这个建议。笔者认为,这个机构必须以科学的调研和论证为基础,同时可以委托独立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一起完成调查程序,初步确认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范围和目的。在初步认定程序结束后,为了保证利益诉求者的参与和程序的公开透明,应增加通知程序、完善异议程序和听证程序,听取和征求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对人的意见,“如采用网络、媒体、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17],以此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意见表达权。这样的决策过程,有助于保证最终获得民主、科学和正当的决策结果。如果不符合事前审查程序,则不符合经济法公共利益的识别标准,也就不能认定公共利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2)以事后司法救济程序识别公共利益。除了建立事前审查程序识别公共利益,完善事后的司法救济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公共利益进行程序控制时,要始终坚持公平补偿原则与事后权利救济原则,特别是在公众意见较为集中、民怨较为突出的公共领域,如土地征收。在现代法治国家,我们需要司法权力作为第三方,最终在法律上解释公共利益,否则,公权力组织与公民个人之间必然会在对公共利益内涵界定上陷入无止境的争论,而个人往往又会因其弱者地位而身陷不利境地[16]。笔者认为,我国应加强公共利益认定的最终司法审查机制,充分保障权利人的救济权利和公共利益的目的合法性。当社会公众对公共利益目的有异议时,司法救济机制能够赋予其法律上的救济权利,如申诉权、补偿权、诉讼权,由此在制约政府滥用权力的同时,也能为公共利益的识别提供有力支持。在司法救济程序中,可以针对受益人的范围及利益得失作综合分析,认定是否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现实利益或愿望,最终认定和维护一种可确定的公共利益,这对虚化公共利益的现象起着克减或限制的重要作用。

篇5

一、公路经济管理措施探讨

(一)法律方面

我国目前在公路的管理方面还较为混乱,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公路管理的有序性和发展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套较为完备的健全性的法律保障机制。我国在对于高速公路管理的相对落后性上使得公路管理方面不能完全体现出其对于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从法律方面来看,立法上对于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管理上需要适应相关的时展的需求,这是当下时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公路经济管理方面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就首先需要在遵照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制定相关的交通建设方面的法规等。例如,关于明确公民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动方面所享受的权利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方面,进行相关的公民交通权利以及义务的相关规定,使得人们能够明确规范自身的相关行为,从而能够使得在发生纠纷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进而减少一些交通方面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因此,要想在公路经济建设方面充分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应该要尽早完善公路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能够从更大程度上实现交通管理的有关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发展,不但能够有效健全我国的公路管理体制的相关方面的需求,还能够保证我国的公路健康发展的主要需求。

(二)行政经济方面

高速公路自身在自然垄断条件和主要的需求特征方面,我国的高速公路目前主要就是少数的企业实行垄断性经营。我国高速公路之所以能够被少数的企业所垄断,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公路自身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规模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这样使得公路的建设和管理的投资以及经营风险大等,这样能够造成一般的企业对于公路投资方面难以承担。由于少数的企业在垄断的情况下,使得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现象。因此,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主要就是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干预相关的市场发展,承担起维护公共产品有序发展的重要责任。在组织和建设管理公路的过程中,在使用良好的交通服务的基础上,赋予特定的企业在公路建设上的垄断的相关权利。未来能够有效减少企业在进行公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管理部门以及一些赋予了企业垄断性经营权的基础上面加大对于该情况进行治理的力度。例如,主管部门可以使用微观规制的方法。微观规制主要指的就是政府赋予企业特许的相关经营的同时,允许政府对其进行相关的治理。在这样的处理方案下,一方面主要是适应了一些公路的实际运营发展的相关规律,另外一方面主要就是体现了政府对于宏观经济方面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从而减少一些因为企业垄断带来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和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赋予了企业在公路建设权限的主要表现方面在于其特许的相关经营企业签订的相关特许经营合同内容。因此,相关方面需要明确合同的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双方权利和义务都得到明确的基础上,进而保障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合理性运行。

二、成本方面

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公路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的相关预测和计划、公路施工成本费用的分析以及公路工程的成本费用的相关控制。公路施工项目相关的成本费用的计划和预测是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科学计划和论证的部分。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对于编制工程施工的预算方面来完成项目施工之前的相关成本管理的工作。预算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公路管理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反映着成本管理的问题。公路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相关管理的另外一个主要的环节是计划成本,计划成本主要是项目经理部门按照工程计划期间内的相关工程资料,在工程的施工之前提前编写出相关的成本计划等,形成完整地成本控制计划。因此,在实际的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管理过程中,应当要严格地执行相关的开工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制定出完备的成本计划,以免造成一些资源上配备不合理的问题。

三、总结

总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部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将扮演着更多地角色。除此之外,运输市场也会逐渐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这不仅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关于如何提升我国的公路的经济管理效率并且制定出适合公路运营的管理模式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主要分析了公路经济刮泥的体制和措施,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公路建设。

公路经济论文范文二: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论文

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1)保障大众社会的出行利益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外出旅行,都离不开高速公路。从其性质上来说,高速公路是一种开放性和公益性的工程,但从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公共产品。对于公共产品的管理,其管理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众的利益。为了进一步保障人们的出行利益,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快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安全高速公路是国家持有的,它是国家的特有资产。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管理高速公路的时候,不论高速公路的投资者是谁,管理者和经营者是谁,总体还是属于国家的,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既然高速公路是国有资产,加速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的意义就更为突出。用经济管理体制的规范与约束来管理高速公路,这对于加快高速公路的发展,做好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维护工作而言,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满足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每个不同时期有着每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求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实际情况而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它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的发展基础,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与此有关的各类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日益增加。面对如今的发展现状,建立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加快高速公路的改革,也是适应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改革的措施

在管理的同时不断积累有关的经验,在后期的改革中,才能不断探讨出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高速公路的发展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管理高速公路,其有关的改革措施也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尽可能考虑完善。以下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1)经济和行政手段高速公路的发展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它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规模性、公共性、不可替代性和非营利性,以及它的投资数额大、施工周期长、投资回收杨苗河北省高速公路石黄管理处石家庄050000时间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导致很多的企业不愿意参与其中。在这种发展情况下,政府必须出来干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动承担起高速公路的责任,与此同时组织高速公路的施工和建设,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只有一家企业来负责管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一切都与它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该企业就是一种垄断性企业。现如今的管理方式正是如此,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的资产,它的一切与国家设立的相关单位有关。政府对高速公路的经营进行规制的措施,不仅符合了高速公路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

2)法律手段高速公路的管理中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高速公路每天的车流量都不计其数。做好高速公路的管理,与加快城市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以此来约束一些违规的行为。一套规范的法律是保证高速公路运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立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需求。在管理的过程中,会运用一些已有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完善。早在2004年,国家就出台和修订了《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这两项法规已经对相关的收费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对于经营性的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出台,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参照,使得很多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时间一长,问题的严重性就更加突出。为了进一步改善现状,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经营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实行一种综合性的执法机制,对高速公路中的力量和管理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从而形成快速的反应机构。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行政的办事效率,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信息体系,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篇6

对于目前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来讲,由于一个公路工程的资金筹备途径较多,也就因此出现了工程项目追加资金的发文已经下达,资金预算也经过了审核,但是资金的安排却总是跟不上,造成了公路公程进度的拖延和资金的增加。不仅如此,有的工程为了抢进度,在资金未到账的时候就开始施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边设计边施工便进行资金预算的施工模式,从施工到竣工,施工单位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没有估算,最后只能使用多少算多少,但是这样有很不利于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也无法实现公路工程的财务监管和控制。

2.公路工程的成本预算不够细致。

根据公路工程的施工预算要求,对每一项独立工程的预算要按照工程成本预算项目逐个核对每一项的实际成本。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都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实行,实际的成本与工程的预算多数都不一致,这也导致了核算的资料不能反映出工程预算和进度的情况的现象,造成费用分摊不合理的状况。甚至有的工程成本中存在着胡乱记录的现象,增加了开支,违反了财务经济纪律。

3.公路工程所需材料核算手续不完善。

公路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费用一般都占整个工程的一多半,因此,对于施工的材料管理则是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项目。但是由于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的时候都是无计划无限量的进出材料,由于管理不当,材料的分配不合理,重复作业,甚至有的施工单位连材料的物料清单都没有,这就造成了材料单据的不确定性。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宏观问题的对策思考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没有完善的公路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所以导致了负责人员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严谨的态度,如果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关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经济管理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部分,应该积极的相应相关法律,是公路工程的造价更为标准,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了规范,但是许多细则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资金的准确和严密,以便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队伍建设。

了更好的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就要加强工程队伍的建设,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注重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由于现如今,在公路工程的建设方面,负责人对其经济管理的观念认识不够充分,观念不够深入是造成公路工程建设经济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才能够改善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就是说,在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提高工作人员的总体水平。虽然,现如今也有相关方面的院校在对该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但是很少有能够具备全方位、全过程要求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培训院校,培养大量的全能人才和专项人才为公路工程的建设服务。当然,除了此方面,还要做好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工作人员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落后不脱节。从而实现高效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完满完成的目的。

3.完善经济管理系统体系。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计算机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实现了全覆盖的推广。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管理的优化,就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体系,对所经手的材料的进出进行登记入库,统一核算,同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预算进行合理的估算,争取将经济管理这一方的工作优化处理,提高工作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三、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微观问题的对策思考

1.关于如何加强公路工程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的对策思考。

为了做好公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的核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1加强公路工程预算和实际成本的管理,也就是说要保证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1.2对公路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材料的进出进行详细的管理把关,做好采购计划,严禁超额采购,实行限额制度。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材料采购和回收管理机制,保证没有资源的浪费和短缺。1.3做好公路工程的综合性分析。公路工程竣工的时候,施工单位的财务部门要根据施工情况做好实际的资金运作情况总结,与技术部门做好相关工程施工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对照预算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客观地分析施工中资金的节约和超支的影响因素。

篇7

2沉井制作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施工的现场的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的大小要超过沉井2米左右的距离,在整平之后,在建筑的地方做划线处理,把位置做的更加精确,然后再申请验收,合格之后再施工。(2)设置垫木、立底节沉井模板和绑扎钢筋。①垫木施工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在现场撒上一层沙子,厚度大约在0.5m,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抽取垫木方便,然后在沙子上对称的铺一层垫木,然后在垫木的夹层之间再铺一层沙子,再根据之前的设计建造模型、浇筑混凝土,作为第一个底节沉井。②无垫木的施工方法。如果土地非常的平整,可以不使用垫木,直接在土地上进行施工就可以,这种方法就是先浇筑一层混凝土,厚度与井壁的厚度相同,混凝土在刃脚的下方,使地基不出现下沉。③土模施工方法。沉井的施工土地都是粘土,粘土也有好处,可以直接用来制作土模。土模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填土内模:用粘土按照沉井的形状和尺来夯实,使得整个土模的稳定性得到提升,与原来的设计相统一。第二种是挖土内模:如果沉井的底部没有渗水,土层比较坚硬时,就使用这种方法,在刃脚的地方开始挖基槽,基槽成形时,土模就完成了。(3)混凝土的浇筑环节。混凝土的浇筑环节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分别是浇筑的厚度要均匀、对称,混凝土的成分要统一,不能产生沉降和龟裂等情况,最好一次完成,不能反复施工。(4)模板和垫木的拆除。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会逐渐变得坚固,当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以上时,就可以撤掉其中的模板,当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就可以撤掉井壁、底部和刃脚斜面的模板。当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就可以撤掉垫木。拆除顺序是:先拆除内部,再拆除外部,先拆短的垫木,再拆长的垫木,长的垫木要隔一根撤一根,对称拆除,如果拆除不方便,可以适当挖掘下面的土层。拆除垫木时要格外小心,最后四根是比较重要的,它们是定位垫木,一般是用红油漆涂刷的。

3沉井的下沉

这个环节主要就是在沉井的下方和四周进行除土操作,除土的过程可以使用机械,也可以使用人工方法,来减小刃脚下方土层的正面阻力,同时,还可以减小四周的土层对沉井的外壁产生的摩擦力,让沉井依靠自己的重力下沉,下沉的施工措施主要包括:排水下沉、不排水下沉以及中心岛式下沉等方法。在陆地土层上方的下沉施工主要使用排水下沉法,主要依靠大型机械来挖掘,人工进行辅助配合,机械做垂直运输的排水明挖法施工,以及用水力机械来代替人工挖土的排水法下沉。还可以使用空气吸泥的方法,潜水员进行辅助配合,也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挖掘,潜水员进行辅助配合。如果在河流中进行沉井作业,主要使用不排水法下沉法。由此可见,使用哪种方法进行下沉,主要取决于沉井所处的位置以及土层的质量。如果下沉的深度较深,面积较大,在下沉的后期,外壁的阻力逐渐增大,或者,由于沉井重力较小,导致沉井无法继续运行,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设计环节以及沉井制作的前期,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要在井壁的外侧设置泥浆套,或者,在井壁的内侧安装滑道,使用高压射水或喷射压缩空气等方法来降低沉井外壁的阻力,以及在沉井的上部施加压力来帮助沉井下沉,使沉井能够顺利的下沉。

4沉井的封底施工

(1)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沉井封底前,要将刃脚处凹槽内的污泥清理干净。其次,在井点降水条件下施工的沉井,在封底前应用大石块或其他砌块将刃脚斜面下垫实,同时要检查井点降水设备是否完好,保证可以连续抽水。采用触变泥浆护壁下沉的沉井,当下沉到设计的位置时,立即准备进行置换触变泥浆工作。再次,准备好封底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和机具,以及制定出封底方案。当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前,应及时进行封底,若拖延时日,有可能发生条件变化,产生偏差,或有大量土体涌入井内等,给干封底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应抓紧做好封底的准备工作。最后,封底前,还应做好井内集水井筒,以便封底时预放在井底的一定位置,便于封底后抽除地下水之用。其深度、大小应满足水泵吸水要求。(2)干封底施工。一般先铺一层碎石,整平后,再浇筑素混凝土封底,浇筑混凝土时均需沿井壁四周向中央进行。素混凝土封底应一次浇筑,分格、分批、逐段、对称进行,不得中途停顿,避免产生施工缝而造成渗漏,浇筑封底混凝土时,不得堵塞集水井,保证井内排水工作能继续进行。素混凝土封底后表面要平整,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以上时,才可以绑扎底板钢筋。

5沉井的设计与计算环节

(1)设计程序:沉井作为整体深基础设计主要是根据上部结构特点、荷载大小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结合沉井的构造要求及施工方法,拟定出沉井的平面尺寸,埋置深度,然后进行沉井基础的计算。(2)沉井的计算。沉井基础埋置深度在局部冲刷线以下仅数米时:可按浅基础设计计算规定,不考虑沉井周围土体对沉井的约束作用,按浅基础设计计算。当沉井埋置较深时:需要考虑基础井壁外侧土体横向弹性抗力的影响按刚性桩计算内力和土抗力,同时应考虑井壁外侧接触面摩阻力,进行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分析与验算。沉井基础一般要求下沉到坚实的土层或岩层上,作为地下结构物,附加荷载相对较小,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通常不存在问题。沉井基底的地基强度验算应满足:F+G≤Rj+Rf沉井底部地基土总反力Rj等于该处土的承载力容许值fa与支承面积A的乘积,即:Rj=faA沉井侧壁与土接触面提供的抗力,可假定井壁外侧与土的摩阻力沿深度呈梯形分布,距地面5m范围内按三角形分布,5m以下为常数,如图2所示,故总摩阻力为:Rf=U(h-2.5)q

篇8

二、推进供热计量的意义

截至2014年底,太原市供热面积约为1.61亿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9321万平方米,大型燃煤热源2773万平方米,20吨以上燃煤锅炉房833万平方米,20吨以下分散燃煤锅炉房1382万平方米,燃气等其它清洁方式供热1773万平方米。就太原市热力公司而言,截至2014年底供热面积已超过9000万平方米(太原市特许集中供热企业目前有四家,分别是太原市热力公司、太原第二热力公司、城北热力公司和再生能源供热公司),如此巨大的供热规模,如果不能合理收取热费,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传统供热系统,室内温度统一调控,按面积收取热费,一方面造成热能的浪费,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个性化要求。不管房间内是否有人,是否需要用热,暖气都是常开的。如果房间内温度过高,有些人会打开窗户降低室内的温度,这样既不舒适,又浪费能源。安装有供热分户计量系统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节室内温度。用户外出或上班时,可将房屋的温度调低;用户睡觉时可将客厅、书房、卫生间、厨房等地的温度调低;采光好的房间,可以充分利用室内自有热;对于办公建筑,可以设定不同的室温需求,上班时间设定正常供暖,下班时间调低温度;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来调节热量,特别是在初寒期和末寒期可适当调低温度。对于用户来说,采用供热分户计量不仅可以提高舒适度,还可激发用户节约用热的积极性,用热少了,热费自然也就减少了。目前阻碍热力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热源紧缺。太原市供热总面积以每年约800万m2的速度增加,而大型集中供热热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笔者所在的太原市热力公司现有热源均已超负荷,新入网的节能建筑,由于建筑节能,而且采用供热计量,热能消耗随之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热源紧缺的供需矛盾。

三、太原市城市集中供热收费方式

太原市城市集中供热收费采用了两部制收取办法。新建筑和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公共建筑(65%节能标准)依照太原市物价局并价【2013】115号文件执行。两部制热价由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组成,其中基本热价占30%,计量热价占70%。基本热价=11.25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计量热价=0.344元/千瓦时。居民住宅两部制热价也是由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组成,基本热价占30%,计量热价占70%。基本热价=5.4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计量热价=0.165元/千瓦时。对申请暂不用热的用户,供热企业可向用户收取30%的基本热费。供热采暖期开始前,热力公司先按用户供热面积预收热费,采暖期结束后公共建筑按照山西省物价局晋价商字【2012】280号文件执行,实行“多退少补”;居民住宅按照山西省物价局晋价商字【2012】318号文件执行,实行“多退少不补”。目前,太原市采暖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最低的。

四、推进供热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国家推行供热计量改革的初衷是达到能源有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树立全社会供热节能意识。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问题。

1.热计量装置的安装成本问题。

由于安装热计量装置会增加开发成本,所以开发商安装热计量装置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建筑没有预留热计量装置位置,造成安装困难。一些开发商不愿供热计量,一拖再拖,而供热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迫于各种压力,供热单位只能如期供热,造成推进供热计量工作难以开展。

2.既有建筑无热计量装置的问题。

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按照国家要求,包括建筑围护结构的改造和供热系统的改造,其中供热系统改造包括对供热管网的维修改造和分户计量装置的安装。但目前,由于改造资金有限,大部分地区把资金投入到对建筑围护结构的改造上,致使很多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热计量装置,供热企业也无法实施按表计费。

3.热计量装置的质量问题。

市场上销售的热计量装置参差不齐,目前我公司供热范围内的用户安装的大口径楼栋热计量表和户用计量表为我公司招标入围且通过国家质监部门检验合格的产品,但经过三个采暖期的运行,仍有一些热计量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质量问题。

4.热计量装置安装不规范的问题。

热计量装置的安装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还不太熟悉,导致安装不规范。比如安装位置不正确,预留直管段长度不够等问题。

5.热计量表鉴定的资金问题。

热计量表须按技术规范和要求由国家质监部门定期进行鉴定,但鉴定资金却难以落实。按照太原市人民政府并政发【2010】31号“太原市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第四条,第五款规定:“安排供热计量改造专项资金和居民住宅建筑供热计量周期性检定所需资金,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提供积极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第六条,第五款规定:“居民住宅建设供热计量周期检定费用有市财政保障。”这一资金若不能保障,供热计量工作将难以开展。

6.热计量收费中存在缺失因素

(1)多种因素影响供热质量。热计量表和电表、水表等虽然功能相似,但影响供热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同等室温下,边户、顶层、背阴等户型以及建筑护围结构保温性能差的建筑耗热较多,热表读数也一定要高。此外与水、电、煤气不同,热能具有的传导性,居民用热量与左邻右舍有很大的关系,热量会通过地面、墙壁传递,存在户间传热。现有收费方式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用热状况。(2)国家政策规定热计量价格应包括热计量装置维护和更换的费用。按照太原市人民政府并政发【2010】31号“太原市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第六条,第五款规定:“供热计量装置初次安装费用纳入建房成本或改造费用,维护管理或更换费用纳入供热价格成本。”而目前计量热价是按电厂售热价格简单计算得来,并不含热计量装置的维护管理和更换的费用。

五、加快推进供热计量的建议

1.加强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供热计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节能、供热系统节能、供热计量装置的监管、热费收取办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强监管、分工明确,落实责任以保障供热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2.热费收取办法要很好地兼顾国家、供热企业和用户的利益。

3.加强对供热计量装置的检验评定,保证供热计量装置的质量。

4.企业要定期开展节能教育、岗位节能技术培训

让节能降耗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篇9

1.2人工、材料、机械的持续上涨导致施工投入持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建筑行业职工收入年均上涨幅度达到10%左右,在这种环境下,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预算中人工费比例达到了16%左右。而发达国家人工费比例一般为50%。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费用还会继续上涨,而输变电线路工程的特殊性又使得机械化施工推广困难,进而导致工程施工对于人工依赖性较高,致使施工企业人工费用难以降低,从而给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建筑材料价格也随着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加剧了施工企业经济压力。由于工程投资预算编制所使用的定额实效性较差,往往落后与市场变化很大一段距离,而在编制预算时难以对材料市场价格涨幅做出准确预估,使得这部分因为市场价格变动导致增加的费用部分不能被纳入预算,而是由施工企业承担,被动性的计价方式侵占了施工企业利润。

1.3施工企业自身技术经济防控能力较差部分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缺乏技术经济分析意识,单纯认为只要产值上去了,只要保障好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就能把企业经营好,没有对企业施工成本和取得的利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输变电线路施工企业长期存在高产值低利润的问题。

2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经济重点

根据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进度,施工企业技术经济重点可划分为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三个阶段。

2.1在项目招投标阶段,企业要做好技术经济工作,首先对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进行全面详细地把握和理解,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细致周密的调查,做好各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正确选择施工组织方案,仔细校核和分析招标工程量、做好工程成本、施工投资和利润的测算工作。只有经过上述工作,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深入分析,认真比对,切实掌握工程实际情况和成本预算,再通过灵活使用不平衡报价法、突然降价法等招投标技巧,施工企业才能在项目招标阶段最大程度保证工程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的经济利益。

2.2施工阶段是工程具体实施建设阶段,也是施工企业技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施工阶段,施工企业要着重做好技术经济的分析控制、将设计变更与技术经济相结合,落实工程索赔。通过建立并实施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施工企业合法利益。

2.3在竣工结算阶段,对工程全过程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与项目发包单位充分沟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决算阶段发生的问题,要切实保证相关数据、信息、单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便必要时作为法律诉讼的依据。

3提高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经济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提高技术经济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技术经济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经济工作的关键。由于技术经济工作的复杂程度和特殊性,技术经济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既要能够面临经济诱惑不动摇,又能够机动灵活地协调各方面关系,常驻施工现场,切实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提高认识,加强技术经济管理体系建设。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技术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技术经济和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健康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要从企业的顶层设计着手,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从资金保障到人才支持,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经济管理体系,让技术经济工作贯穿每个输变电线路工程工程项目的始终。

篇10

冬季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强度降低的应对措施:

1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原材料

想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原材料是其最基本的前提。在选择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两个的方面,一是原材料必须要满足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二是原材料要满足其和易性。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水泥的选择可以是中热硅酸盐水泥,除了它可以达到混凝土的要求外,它还可以使混凝土的放热量降低,减小热量裂缝产生的可能。此外,粗骨料可以选择卵砾石或碎石,因为它们的硬度较大。细骨料则可以采用中砂、粗砂,而且保证水灰的比例在1:2—3:5范围内。同时水下混凝土可以掺加减水剂等外加剂,但在掺加之前,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试验。

2合理配合原材料

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必须要使混凝土在内外温差小于25℃的情境下进行配合,而且所使用水泥的水化热程度要较低,然后可以用掺加外加剂或者掺合料的方法来减少用水量;用膨胀剂、减缩剂相应的减少其收缩量;对水灰比、砂的含水率和搅拌用水的比例也要严格的控制。同时,再搅拌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配合好原材料的比例,搅拌时绝对不可以再增加用水量。若想使混凝土的冻胀应力降低,可以延长搅拌时间,或者用碘钨灯加热,此外还可以事先对配合好的材料进行预热等,这样就可以提高拌合物的出罐温度。

3对运输和浇筑过程的控制

因为在运输的过程中,混凝土的热量会被损耗,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损耗,运输时要尽量选择相对来说距施工地点比的地方来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此外,运输混凝土的容器也最好选择能够起到保温作用的。在浇筑的过程中,要注意冰雪可能存在的位置,例如钢筋、模板等,而且浇筑前必须将一切杂物清理干净,才可以进行浇注。如果需要分层浇注的话,切记要保证上层混凝土的温度相比较计算温度要略高一些。对于浇筑后的混凝土要做好其的保温工作,可以使用棉被或者锯末等物质覆盖,因为这些材料的导热能力小、便宜且容易获得。但这种保温层对外界的干燥通风情况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注意防潮。这样可以对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进行有效地控制。

篇11

2加工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机械加工的工艺系统主要包括机床、工件和工具、夹具。在机械进行切削的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夹紧力等作用的影响,使这些工艺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进而使已经调整好的处于静态位置的工具发生变化,导致其加工精度降低。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加工精度,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工艺系统受力变形降至最低。在实践生产中,则主要是利用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或是降低负荷的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为了能够保证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还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加工工艺中的刚度。

3工艺系统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加工原理;二是加工过程中的调整;三是机床;四是夹具和刀具等制造方面存在的误差。其中,加工原理导致精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在加工工艺中使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然而就是这种近似的成形运动则可以将刀具形状或者机床结构予以简化、使生产效率提高、增加加工精度,而且由于加工方法导致的误差能够符合规定的精度要求,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该种方法的应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在工艺加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由于不能完全确定调整是否完全精准,因此,也就很难避免调整误差的出现。由于机床导致的加工精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机床在制造和安装,以及运行的过程中不会避免由于磨损带来的误差;夹具等制造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定位元件、分度机构、刀具导向元件以及夹具体的制造误差等、在装配夹具后各个元件之间存在的工作面尺寸误差、使用夹具中工作面磨损导致的误差。

4增强机械加工精度的几点措施

首先,在生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误差的出现;也就是要预防误差,通过减少误差源。较为常用的方式包括:a.误差转移法;b.误差平均法;c.直接减少原始误差;d.尽可能使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等。然而,通过不断的实践证实,在精度要求被不断提高后,在使用原有的方式或是新的方式来提高加工精度的陈本也是会随着提高的。其次,加强对科技力度的投入;在针对各个环节经常出现的,以及难以避免的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而言,可以考虑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主要是针对这些容易出现误差的环节进行新工艺、新方式的研发,来努力提高加工精度。再次,减少原始误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量具、刀具等的制作精度,在多方面来提高加工精度。然而,针对原始误差,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进行有效分析来通过适当的手段解决产生的原始误差,进而提高加工精度。而针对那些精密的零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也应该使用高精密仪器和设备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