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7 16:37: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

篇1

汽车维修行业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极高的行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在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原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培养高层次高技术人才需要的不足进行分析,根据实践经验得出“五环递进”实训教学体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首先学会汽车各部件独立系统运行规律,再掌握较复杂系统维修技能,到综合技能掌握。“五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一、“五环递进”式汽车实训体系设计理念

1.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模块设计

在汽车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我院专业培养方向:中、高档轿车的检测与维修,第一职业岗位定位为汽车机电维修工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原则进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2.基于“任务载体”的实训内容教学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各实训教学环节内容的设计均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

3.体现“课证融合”的实训考核体系实施

“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及学校毕业证“双证”结合,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训课程考核上,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实现课程成绩与职业资格认证成绩互认,避免了过去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偏向理论化,实训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工作脱离的现象。

4.基于“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过程实现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行了讲、演、练、评、整五位一体的“五步”教学法。五步法具体内容:

(1)讲,按照企业工作内容标准讲解进行理论讲解。(2)演,对照标准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演示。(3)练,围绕标准,学生在实训中心进行模拟练习。(4)评,教师围绕任务工单,结合企业标准,进行评价总结。(5)整,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作任务完成后要清理场地、整理工具。

二、“五环递进”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构成

1.“五环”对应的技能模块构成

2.“五环”对应的实训课程体系设置

3.“五环递进”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内容

(1)理实一体化的单项技能实训

这一部分主要学习的是汽车各总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的检修,如果将这部分的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一下子接受,将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现在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组合教学,使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职业规范意识。并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及时得到实践,以实践帮助理解记忆理论知识。比如,汽车发动机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在曲柄连杆机构教学过程中,单独拿一个曲轴、活塞连杆、飞轮、缸体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抽象,现在将整个发动机放到理实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动手拆开发动机,找到相应部件。通过观察其结构、安装位置、连接方式,就能很清晰地明白它的功能,了解了这些后再进行具体的检修。掌握这部分内容后再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最后形成发动机的整体结构原理、拆装工艺、维修教学。汽车底盘、电器、车身亦是如此。

(2)工作任务的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训包括金工实训、汽车拆装实训、汽车维护实训、汽车驾驶实训等,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汽车机械系统故障检修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等。其中汽车驾驶实训在假期进行。金工实训主要是钳工技能训练,钳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划线、锯割、钻孔、攻丝、研磨以及基本测量等技能,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掌握好零件的钳工加工及产品和设备的装配、修理等技能,为之后了解和掌握汽车各零部件的装配与修理打下基础;汽车拆装实训根据汽车的组成部分分成发动机、电器、底盘、车身等四个实训项目。主要通过对整个汽车的拆装,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汽车维护实训主要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汽车的日常维护进行系统训练;汽车驾驶实训主要让学生能掌握汽车的使用技能。

(3)任务驱动的专项技能实训

专项技能实训是课内实践基础之上的专门化训练模块,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项岗位技能,重在培养学生汽车电控系统检修能力。比如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在发动机实验台架、或是实车上模拟出汽车各种故障现象,根据汽车发动机的实际工作状况(怠速不良、加速不良、不能起动等)进行系统教学。专项技能实训一般是按周进行的模拟仿真训练,时间相对集中,地点多在校内实训车间。车间布置采用实景、实物、突出职业氛围,实训项目全部来自于实际生产任务,体现真题真作。

(4)“双证”融通的综合实训

将汽车检测、维修综合实训与汽车维修工鉴定取证相融合,以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标准作为训练目标,把鉴定的内容分解到各实训项目,并以鉴定成绩作为学生实训成绩,以技能鉴定通过率评价实训效果。“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及学校毕业证“双证”结合,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训课程考核上,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实现课程成绩与职业资格认证成绩互认,避免了过去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偏向理论化,实训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工作脱离的现象。

(5)基于工作岗位的毕业顶岗实习

基于工作岗位的毕业实习即前两年在学校校内完成“五环递进”中前“四环”教学,第三年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对学校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篇2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文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建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认识实习是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尽快了解专业方面的有关情况,安排一周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发现认识实习存在一些问题,因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不够,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参观学习机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出现走马观花、走过场的现象;在实习结束时,出现很多学生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针对现状,本着体现“五个对接”为指导的“校企合作共建”、体现服务专业、服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原则,体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原则,我们计划从实习教育专业教育、施工现场参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等过程进行改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着重引导学生增加对认识实习的兴趣,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认识实习,并改革考核模式,做好实习评价工作。

1.转变学生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高职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很强,学校的专业设置会随着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就能上岗,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认识实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岗位的基本情况,知道岗位对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的要求,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的针对性,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认识实习的意义,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其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细化实习任务

2.1为实习做好知识准备

在实习之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各种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图的识读等新技术的科教片,并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分别介绍与实习有关的基础知识, 邀请专家来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生产实际工作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在去参观现场工地之前,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的读图识图训练,准备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图纸各一套。问题的准备,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体现,也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在实习之前将实习内容设计为几十个相关的问题,并提前发学生[2]。

2.2细化实习活动的任务布置

实习任务细化到以半天为单位,具体任务见下表:

单元一和五时间固定,单元二、三和四可随联系的实习工地做适当调整。每日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建筑公司的业务运作程序;了解测量员、施工员、预算员、施工管理员及资料员的工作实情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建筑工程现场识图,并将与实际实际工程相结合,了解建筑施工几大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如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混凝土工程和防水工程等。每天明确要求学生自带日记本,或者相机,把所见所闻所想都要及时记录。记录要有条理,重点突出,有正规的图或示意图,不得抄袭。

2.3实习指导与要求

采用实习指导教师与外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组合指导模式,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指导教师为辅,请熟悉工厂生产情况的技术人员配合现场介绍, 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工艺流程、安全措施、工程概况、工程预期效果等。通过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施工工艺、各种设备选用、工艺流程及施工参数的控制、施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等有了初步感性知识,对建筑企业生产现状有了概略的了解,增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学生们普遍感到很有收获。

3.选择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选择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技术水平高、代表性强、设备较先进的的企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3]。工地的类型应尽量多样化,如车站、办公楼、商住楼、学校、宾馆等,让学生对各类建筑有初步的了解。由于建筑企业施工的特点,学生到一处工地只能看到一部分施工过程,不可能在一个工程看到所有的项目,那么一周的认识实习时间,学校可以选定多家认识实习建筑企业,而且施工阶段也不同。

认识实习单位的选择应与学生就业去向相结合[4]。近几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就业的去向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市政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行业。因此,在选择认识实习单位时,选择与就业去向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早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

4.做好实习评价工作

认识实习只有短短的一周,做好实习成绩的评定也是完成认识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1)实习纪律考核,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表现、遵守纪律情况、出勤率、实习态度、与实习单位人员相处情况及工作的责任心等的考核,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该成绩占总成绩的10%。

(2)检查听报告笔记。在校内,结合基本知识的实习教学,为实习预备了相关专家讲座和施工视频,这是实习安排的一项内容和要求。也是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实习,又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步骤。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检查每天实习记录。要求学生实习当天完成此项总结,并由指导老师次日做好检查,并记录学生的完成情况。实习记录占总成绩的30%。

(4)检查实结报告。实结更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为杜绝学生抄袭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在教室指定时间完成,并在给定的专用实习报告纸上完成,在写报告时,可以参考自己在认识实习期间所做的每天记录、笔记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结语

专业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必须要把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做实、做细。虽然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时间只有一周,但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生崖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和创新能力、增强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习教学质量、增强人才竞争能力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z].2012.03.16.

[2]林日亿,黄善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7):35-37.

[3]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J].高教论坛,2011,(9):82-85.

篇3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3-01

由于近年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许多大、中院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老师,教育部也与近期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这一系列举措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起到了防范心理问题产生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教育发展趋势,特别是二孩政策的放开,对教育的倚重只会更为突出。这就促使因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而生的对知识的期待,转化为巨大压力落在了一线教师身上。这样的体系中心理教师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心理教师自然承担起为在校师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同时本身处于基层教育的一线,尤其对于初入职新手,,他们既要克服见习期教师因胜任力不足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又要及时调节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工作压力,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见习期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内在关键期"。如果见习期心理教师能恰当把握好这一阶段,及时调整各种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就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信心、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平稳渡过职业适应期,规划出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1.寻基础――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的整体概况

为了避免新教师在见习期因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工作压力调节不当等出现不胜任的情况,高校在培养阶段既有相应的措施,用人单位也会组织相应的岗前培训。依据我国目前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大部分师范生在校阶段已完成了实习期培训任务,即从熟悉教师工作、行为规范,到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念(1-2),对于初入职阶段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扰也给出了初步的预测与应对建议。具体化到我市的新教师培训工作上,既有集中展开的职前培训,又有分散实施的学科培训,更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对见习期教师的职业胜任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3)。但这样多层次的培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见习期心理教师这一群体。由于工作中许多问题都是发展性、积累性的,一些职前培训就很难起到长效的指导作用;心理教师同时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将与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个人成长问题合并,使得见习期心理教师的压力颇为突出。

2.找来源――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压力源

根据笔者调阅相关文献、走访多位见习期心理教师真实情况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主要有内外两类三个方面的来源。

第一,客观教学质量即课堂教学实施的要求。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常规课程有着众多的不同,课堂教学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更加宽泛、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并多以活动、游戏为载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具有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演绎教学目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促成学生任务完成与心理成长。无疑,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是一大难题,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教师常常要奔走于课题纪律维护、教学任务布置中间,课堂管控过严,活动游戏无法深入展开,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安全和心灵共鸣;课堂管控过松,教学设置就流于形式,不仅挫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学生对心理课的合理期待。这是见习期心理教师最直接的压力来源。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很容易形成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判断,自我挫败感、倦怠无力感接踵而生。

第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大部分见习期心理教师一入职初始,即身兼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个别学生心理辅导、问题学生的系列干预等,无不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初入职者大多缺乏实战经验,理论功底尚属薄弱,灵活应变能力也是非常的不足。"需求"与"供给"的不对应,初入职的心理教师会感叹,明明也很用心,甚至是全心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但期望与现实存在太大落差。这一来自外在的专业能力提升要求,可能诱发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的心理失衡,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

其次,内在自我成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人类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或从事相关的专业活动,那么对囊嫡呔陀辛烁高的要求-心理教师必然能站在科学的角度诠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咨询工作中能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情况,提供熟练、有效的专业帮助;且能以前瞻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确保在具体的咨询、辅导工作中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结、困扰而影响到当事人、教育对象的状况。但是,实际上,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内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未完成的事件,如童年期被忽视的情结、强大的超我形成的完美主义人格、内在小孩未曾疗愈的问题,如果不能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可以说,帮助他人基本是无效的。

3.重行动――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

学者任勇曾提到: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想尽各种办法改善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见习期心理教师要有这样基本的认识,以一种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视角看待初入职期间各种压力,不能因现实的压力就过早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往研究中更侧重从教育学观点来探讨见习期教师压力调节的方法,如李碧珍(2016)提出教师应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反思、校本研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来走出困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6)则是从专业技能训练、搭建长期、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平台帮助见习期教师渡过适应期,这些方法要彰显成效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鉴于此笔者试从更简单、直观的要求出发,提出一些对应性的小策略,以期能提供给在现实困局中"单打独斗"的小个体一些实效性的帮助。

首先,善用教育理论,打通教学难关,在学理论中促行动,在行动中强理论。

见习期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学习班主任管理、课堂组织,这不仅可以通过"传帮带教"来实现,见习期心理教师也可以l挥自主性,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来加强。课堂管理不是教学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见习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点。此外多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备课、听课、评课,切忌流于过场,做一个听评课的"有心人",并能抓住机会与同行、前辈就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进行探讨与演练,既可以找到互相倾诉的同质团体,又能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习得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管理与专业能力训练双管齐下,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从而真正的提升见习期心理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合理看待考核,恰当使用社会比较。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近年来发展快速,各类评比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比较的初衷是引发反思,促进发展。但是有时因为个人能力、视野的局限会与之背道而驰。对于见习期教师各种考核也不期而至,班主任考核课、专业考查课、教育基本功比赛,每一项都意味着漫长的准备时间、扎实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

最后就是启动内在资源,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教师职业本就是高耗能职业的一种,而心理教师则负担了一线教师、心理咨询师两重职业压力。此背景下易表征出职业倦怠的情感枯竭、动力缺乏的征兆。若此时能够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就能够度过职业不适阶段。恰当、充分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全面的评价,且在经历失败、应激事件时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要及时走出自我优思的藩篱,积极主动的与同事交流工作中的感受与经历,主动寻求向信任的亲朋好友倾诉初入职场的压力,采纳同辈、同质群体高质量的支招或建议,还可以将满腔情绪化成字符在社交平台中达成合理的宣泄。总之,让构建起的外部支持系统促成内在心理资源的流动,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情绪压力都能得到指引或疏导。

参考文献:

篇4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就业前景。从近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而企业需要既懂本企业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采取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

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工作经验,在学习中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高职高专院校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本校老师带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企业急需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二)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有本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这样,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企业及时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根据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也在顶岗实习中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采取项目驱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结合不同的层次,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将教学项目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制定要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的动态。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学生见习,由系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见习期间,有本校专任教师带队,让学生在见习期间开阔视角,结合当前就业的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第四、第五学期给学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采取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聘请一些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职工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并给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让教师深入到各企业,做专业调研,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篇5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刚进入麻醉专业临床见习期的学生,总希望能尽快了解各种麻醉操作技术,往往对麻醉临床操作兴趣较大。因此,带教老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绪,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麻醉工作不仅只有这些专业操作技术,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责任感。我们教研室通过多次深入探讨,在教学中增加专业方面的新内容和临床经验,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麻醉学产生兴趣;同时开展小专题,倡导启发性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临床麻醉技术操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临床操作技能的见习教学中,如果边操作边讲解会增加麻醉时间,意识清醒的病人会有一种被作为实验品的感觉,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见习操作前熟悉具体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麻醉学见习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教研室根据见纲收集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如:硬膜外穿刺、气管插管、各类神经阻滞及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等。通过播放这些资料明确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术前访视,教会学生如何在术前访视病人;了解麻醉技术操作如硬膜外穿刺、腰穿和气管插管等;各种麻醉记录单的规范书写。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3示教直播,教学互动在临床见习课上,往往学生人数比较多,而手术室空间小,无菌要求高,不可能同时供多人见习观摩。直播示教系统可以根据见纲的要求直播手术麻醉过程。首先,麻醉科带教老师对麻醉全过程进行讲解,同时,向同学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最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总结。这样既活跃了见习教学的气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病例讨论带教老师根据典型病例,见习前安排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围绕中心问题查找资料,带着问题上课。对病例的麻醉准备、麻醉选择、麻醉实施以及麻醉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学生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因此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方法也正是学生日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所必需的。

临床麻醉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1提高教师素质带教老师要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国内外麻醉学最新的信息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的讲授应力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生动,多以实例为线索,不重复大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在临床见习中时刻提醒学生要取得病人合作,要尊重病人,有爱心和同情心,不能简单把病人当做学习工具,不要为了自己的学习而增加病人的痛苦。要求学生注意外表形象,要端庄大方,说话要有礼貌。见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6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篇7

一、“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除了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已成为中职学校的组成部分之外,一般来说,以就业为宗旨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学历上仍为三年制。所谓“1+1+1”的基本内容就是将中职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年以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训练为主;第二年以专业技能操作训练为主;第三年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中职生的实际状况和心里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具有实践性、能力性和适应社会性三个特点。

二、“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全程

围绕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现实,三个阶段的内容和形式即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和配合,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基本理论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

一年级是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基础学习阶段,采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各专业各工种按照技能目标的要求确定教学课题,按既定课题开展教学。文化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在普通教室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在多媒体课堂或实训场所进行。这一阶段,教师不排除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对日后实用的专业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实训课,内容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教与学的方式可为示范操作、模仿训练。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与职业情感。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实习实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形成一定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带有职业体验的目的。这一阶段,虽然学生仍学习、生活在校内,但可采取模拟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将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化处理,教学场地仿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职业情景进行课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上生产线,初步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教师按照技能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生产工序流程选择实训项目,制定教学方案,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生产性实习。让“工”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该阶段,除了在校内实习实训之外,还可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本地或外地企业进行务工性实习。分批安排与年级整体安排相结合,把务工实习纳入学期或全年教学计划之中。还可由学校向企事业单位承接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让工与学结合起来,以双赢为前提开展工学结合式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师生欢迎,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以岗位学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为学生开展以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负责接收三年级的学生顶岗实习,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优惠待遇,并安排学生就业。这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化”的工学结合形式,主旨是将学生的生产过程作为学习过程。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当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教师带领和跟踪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进厂后其顶岗学习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的管理机制。一般先安排为期一个月的综合培训,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熟悉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以及岗位技术标准。这段培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分配实习岗位,一般都采取以师带徒的形式见习3个月,这段时间主要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见习期满以后,技能过关的学生安排独立顶岗“工作”,这一阶段是要求学生如何做到规范、标准、合格。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校指派“双师型”教师常驻企业全程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经过一段期限的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实操水平和职业能力基本上都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学生也基本上锻炼成了企业的“准员工”,为下一步直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1+1+1”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1+1+1”模式是比传统教育方式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对校内和校外教学环节和质量的监控不可忽视。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抓住教学质量,是保证“1+1+1”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通过日常检查,阶段评估,课堂监控,实操技能考核等措施,及时了解师生个体和整体情况,对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操作竞赛纸答卷”,采取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别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伴随着“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学校要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篇8

“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各高职院校的目标。其中较高的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我们认为专业教师的高水平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但高职教育水平影响的更重要因素是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本科专业知识+技师操作技能+硕士职教能力”是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知识能力的理想搭配。

一、硕士学历(位)是确保高职师资整体水平的基础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因此对高职教师提出专业知识新、专业技能强、职教理念先进、职教水平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离高教厅[2002]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相差甚远。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的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0%以上,德国和法国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日本高校教师9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早在1998年,我国台湾省专科学校近1.1万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超过81%,其中10.4%具有博士学位。诚然,学历高、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强、素质高,但知识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而素质则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高学历者在瞬息万变的知识中,养成了一种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拥有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有的本科以下的教育中是很难养成的,他们往往具有的都是现成的知识,延展性差,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目前正以每年30%的高速增加着,其结果是一个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在校所学的知识只有10%为工作所需要,其他知识都已过时了。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理论又能专业实践、既通职教套路又能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师资。事实上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突出的问题是,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既不具备师范素养、教育教学技艺,同时更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对高职的教育教学力不从心,难以保障高职的教学质量。如果这时学校没有相关的后续培养措施,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职业前程,“误人子弟”。

目前,我国100所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立,为职业院校师资的再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人才层次、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培训项目的设计、职业的针对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通过高学历的对应行业的职业教育是重要渠道。在职教师的硕士进修、高学历新教师的引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专业教师研究生方向职教能力为首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所有专业教学都涉及技术科学、劳动科学与教学理论。高职教师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科学诸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生存、发展”的潜质。我们的教师既要懂知识又要会传授知识,既要会实践又要会教会学生实践。所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高学历、高水平的表现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要求,也不同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高职院校教师的高学历方向是高水平的职教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制、教学项目和任务的确定、课程教材的编制或选用等方面。课程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教案编制、专业操作示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语言表达、板书等方面。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必须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硕士比例,往往是直接引进相应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或鼓励教师进修相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如此引进或进修确保了知识高深与更新,也能保证科研能力和水平,但是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提高的要求甚远,尤其是对刚刚走上职教岗位的教师。我们认为,就高职绝大多数专业而言,新毕业的相应专业的非师范类本科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全能满足“一杯水”与“一桶水”的要求,他们缺的是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能力,也欠缺相应专业一线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专业教师研究生方向必须以职教能力为首位。

三、职教研究生培养应采用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培养模式

篇9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是职教发展面临的大课题,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强调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技术集成创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培养人们这方面能力的教育者。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未来的职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面,较强的相关专业的实践运用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作为职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二)新时期科技进步的要求

科学技术进步一般都会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新时期,社会职业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岗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事某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难以区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实践能力,如机械专业的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机械知识和普通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数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

(三)新时期职校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由于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快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给职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职校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设置合理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机械专业应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设立数控专业,减少普通机械加工专业,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我校这两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局面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调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就业和进入高等学府)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既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的新技能(如机械专业除了普通机加工的技能外,还有CAD/CAM软件应用技能、数控操作、维修技能等)。

(四)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意见,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笔者在主编《数控系统》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增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上。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该领域的最新理论基础和最新的实践技能。如:《数控系统》这本新教材,它不仅包涵了数控的硬件、软件知识,现代控制、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通信、网络、接口等理论知识,而且相关的知识点均针对性地增加了实践环节,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职业岗位的专业性、多样性、发展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性,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一)“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

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或职业资格)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新时期“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表现为:

1.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即能掌握教学规律,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学生管理的能力等)外,还应具备不仅能胜任相关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2.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讨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领头人。

3.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或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如机械专业中的CAD/CAM软件应用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等)。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最好例证。对教师来说,实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是将实践所得应用于教学,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供可靠的保障。

1.有助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双师型”专业教师掌握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新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建议学校开设合适的专业课程,使学校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保证毕业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生存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2.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内容丰富,概念清晰,方法灵活。他们不仅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教材、及时传授新知识、新理论,而且能及时介绍新工艺、新技能。此外,还能打破原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格局,减少学生无谓的重复学习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有助于产学研的开发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从事产学研的开发,其成果会更具有社会的公认性和先进性,其产品会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撰写的科研教育论文更具有创新性、开拓性。

4.有助于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要想在实践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相关专业实践培训,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这样就能以“一”带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亟需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3)建立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电力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以全面推广OJT培训为抓手,以建设员工技能仿真培训基地为重点,结合深化开展“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活动,激发干部员工爱学习、练本领、比贡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努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OJT培训推广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公司培训工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OJT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广OJT培训法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考核方式与标准,为深入搞好OJT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积极开展OJT培训法宣贯。在公司层面,聘请电力职工技术培训中心教师,为公司班组长以上干部、主管培训业务人员、专责工程师、工人技师等近80人讲授OJT培训知识,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全面了解了OJT培训的基本内涵及方法,明确了OJT培训的重要意义。

在分公司层面,组织各单位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对全体班组长和基层员工进行OJT培训法宣贯,统一了全员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公司选派基层班组长及大学生共计35人参加了集团组织的OJT培训。

3.认真制定岗位任务清单。制定了送电线路架设工和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的岗位任务清单。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制定这三个工种的工作任务表,使每一名岗位员工都能明确在本岗位上工作标准是什么,应该会什么和干什么。

4.着手建立仿真培训基地。以送变电分公司为试点,筹集相关设备、装置,积极建设线路施工仿真培训基地及变电安装仿真培训基地。由于今年送变电分公司与建筑装饰分公司业务整合以及员工“三定”工作还未落实,两个分公司用于建设学习培训室的场所也未确定,所以今年重点抓了培训软件的建设。一是积极组织技术专工完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篡工作,整理形成每一项工作步骤的工作标准、安全规范和质量要求,下发给员工自觉学习;二是针对老师数量不足、教学时间不多的实际,与供电公司龙南工区合作,特邀技术大在赛优秀选手杨四海作示范,录制、编辑了线路专业的技术视频资料,为服务员工自学提供了方便条件。

5.扎实推进“师带徒”活动。以送变电分公司为试点,结合技能人才实际情况,以项目经理、副经理为师父。在变电专业结成师徒对子17个、线路专业结成师徒对子22个,组织签订了培养合同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师带徒”管理办法,明确师徒双方责任与义务,制定了培训目标、计划、内容和考核标准,并计划采取“学、练、赛”的帮教方式,定期举行岗位练兵、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员工操作技能稳步提升。

二、推广实践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1.开展学习观摩活动,打牢活动基础。公司以“学先进、找差距、强三基、上水平”为目标,组织班组长以上人员150余人,分三批到中十六联、西水源、北二注水站、供电变检二队、油田热电厂网控班、星火一次变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尤其学习借鉴星火一次变的基层建设经验,以送变电分公司为试点,培育“攻坚啃硬、勇挑重担”的团队精神,规划“两室一基地”建设方案,逐步落实软、硬件设施,为OJT培训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2.与公司开展的“五个一”学习活动和“星光学习”活动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一是继续开展以 “每周一题,每月一课,每会一讲,半年一考,每年一比武”为内容的“五个一”系列学习活动,使职工进一步树立了团队学习理念,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上升为团队的共同学习,形成了以多信息、多反思、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二是积极扩大“星火学习”效果,选取一批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为广大员工作学习经验介绍,通过宣传学习典型,传授学习经验,激励全体干部员工积极争做刻苦学习、积极实践的模范,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本领,努力为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再做新的贡献。

3.与公司大学生的成长进步相挂钩,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接续和扩大。针对当前专业技术岗位不足、大学生走上专业技术岗位困难的实际,为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学技术、钻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公司在送变电分公司和建筑装饰分公司一线项目部的大学生中推行技术员(兼资料员)见习上岗制,为每名大学生建立考察写实表,配备学习笔记,下发见习期满后需要达到的岗位工作标准,由分公司日常考察,公司办公室季度抽检,年终统一考核,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批近年新毕业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努力向技术专工请教,向师傅学习,积极深入施工现场向实际学习,年内都取得较快进步。目前,通过培训,14名走上技术员岗位的新毕业大学生已基本能独挑大梁,有6名同志还考取了二级以上建造师执业资格,为其他大学生和员工做出了榜样。

三、持续开展OJT培训的思路

一是伴随公司业务整合及组织机构调整,抓紧做好基层员工学习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完善“双培基地”建设,为员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继续深化“师带徒”活动,完善管理、考核与奖惩办法,探索新形式与新举措,努力提升活动的效果,促进基层技能操作人员的不断进步。

三是建议集团培训部门协调电力职工培训中心,结合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从教师、设备和实际演练等方面提供一些专业培训师资,以解决我公司自主培训力量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为此AA公司针对性分析青年员工激励需求,整合人才选拔、绩效管理、教育培训和激励措施等资源,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引导青年人才有序培养和成长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调查和诊断分析

AA公司采取查阅现有规章制度、网络问卷调查和举办座谈会的方式展开调研,力求全方位收集有关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对象为AA公司所有2000年及以后入职的青年员工。调研涵盖青年员工对AA公司职业生涯管理评价、青年员工职业价值观和心理现状、青年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等,共有260名青年员工参加了网络问卷调查。访谈部门包括机关、基层各部门,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4人,机关一般管理人员39人,基层一般管理人员69人,班组长和技术员17人,基层一线班员130人。

调研结果显示:员工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愿,但政策引导尚不足,职业发展工作需要更为常态化;培训应加强实用性、时效性和成果考核,同时注意给员工保留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权;绩效考核须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客观依据,考核氛围待加强,方式待完善;目前员工心态比较积极,但仍有必要加强员工关爱以维持士气。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和分析出青年员工具有如下特点:学历和素质普遍较高,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总体心态较为积极上进,有工作自主性、注重工作是否发挥个人专长,重视个人兴趣,重视公平性,更为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寻求职业发展的意愿较强,对职业发展有较高期望,但职业生涯管理意识和规划不清晰。

加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平台设计

职业生涯测评和自我了解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利用在线心理测评工具对青年员工做职业性格测试,如卡特尔16PF性格测试。把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及其直管领导和所在部门主管领导,根据其职业性格测试结果,综合平时表现以及企业岗位动态信息和通道人才缺员情况,协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立1个具体的主攻专业和1-2个备选专业。平台按照专业志愿将所有青年员工分组,允许员工每三年调整一次个人专业志愿,并按“入公司第一年”,“入公司1-3年”,“入公司4-7年”,“入公司8-10年”等分阶段设计自我提升计划。面向高素质青年员工开展职业生涯管理的系列讲座,增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家庭、生活、婚姻、健康和职业发展的关系。

建立企业导师制

建立新员工“1+1双导师”入职指引计划。每位新员工入职后,由AA公司人资部鉴证,与入职导师和内训师签订培养协议,1年见习期内由入职导师(一般由中层干部担任)进行职业品质指导、见习业务指导和专业发展指导,帮助其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和成长空间,尽快实现“学生”到“企业人”的转变,尽快融入企业各项工作中;在见习期及转正定岗后1-2年内由内部培训师加强专业指导,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尽快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本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

各级专业通道人才为主体的导师团队。深化各级通道人才、技术技能骨干与优秀青工结对培训活动,每年共组织各级通道人才、技能骨干、星级农电工签订结对培训协议近百份。

开发教育培训

通过夯实日常教育培训基础工作,推动一线员工技能的提升,教育培训从应试型向实战型转变、从应付型向自主型转变,保持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领先。

推进培训激励机制和培训组织制度体系的建设。开展部门培训管理内部对标,将指标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评选表彰培训工作先进部门挂钩,以内部对标为手段促进部门培训责任落实。在公司里构建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教育培训组织体系,明确责任,为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规范培训流程,统一培训管理档案标准,完善培训制度,开辟网络平台全面调查培训需求。

开展“三带”培训、学习团队建设、内训师团队,搭建员工成长学习平台。选派一线优秀青工到跨部门跨区域跟班学习。继续深化学习团队建设,注册成立的学习团队定期开展专业学习培训工作,提供培训经费支持,并通过学习团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推行内训师分级管理,按照职称等级、年度培训授课学时、年度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及教材开发能力、业务指导能力等六个方面分级聘任35个专业(工种)80名内训师,不同等级的内训师享受不同的兼职教师津贴。

加强竞赛、调考和实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大力推广国网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强化班组长和一线员工培训;提高技能人员岗位能力和操作技能,利用已有的电力电缆、配电线路、装表接电、送电线路、10kV开关站等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实践培训。

依托基层部门力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运维操作站所管辖变电站数目的不断增加,运维操作站在工作高峰时期人员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变电部管理层统筹安排,全面兼顾,提出“全能型值班员”运作模式,旨在通过这一措施,实现运行人员的灵活跨站调配,互相支援。全能型值班员可胜任倒闸操作为主的变电部四个运维操作站所辖所有60多个变电站的工作,这一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变电部各运维操作站的人力资源利用率,既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又解决了各站人员临时短缺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变电运行人员。这一项目荣获2011年优秀党支部“创先争优”项目表彰。

激励与牵引措施

薪酬机制完善。AA公司薪酬体系体现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复合型人才倾斜、向专业型人才倾斜的特点。

向一线倾斜。生产一线班组根据工种重要性分为三类班组,其中一类班组班组长的岗级设置等同于职能部门主管,特别重要的班组岗级设置等同于部门助理级中层干部。

向复合型人才倾斜。员工具有现岗位所需技能等级,经单位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员工可报名参加与本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同级别及以上密切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取证。在取得技能等级证后,在符合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前提下,可在原有薪级基础上享受加1薪级待遇。

向专业型人才倾斜。各级通道人才给予特殊津贴。取得企业需要的注册监理师等企业给予津贴。

绩效机制完善。设立“AA公司-部门-班组”多层绩效推进机构,完善管理人员目标任务制和生产一线人员精益计分制管理,落实绩效结果的多维度应用,为奖金发放、评先评优、薪酬调整、岗位动态管理和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岗位动态管理,提供公开“双向选择”机会

推进岗位动态管理,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实行新进人员、转岗、待岗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建立员工在岗、转岗、待岗、退出企业的动态管理机制,冗员退出岗位和退出企业,新员工优先补充生产一线岗位。成立人才分中心,加强转岗培训,发挥内部人才市场在完善用工机制、调整用工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重要岗位,按照年末考核、直接选聘、公开竞聘、转岗交流等环节,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为员工提供公平公开的职业发展机会,实现人才流动有序化、队伍建设规范化。

加强“三重”人员管理,加强岗位交流

以营销配电组织机构规范实施为契机,会同监察部统一梳理基层岗位三重类别,督促基层加强“三重”交流管理,A类、B类“三重”岗位任职时间超过4年的人员,按照在不同区域或岗位相近的专业中进行轮岗的原则和规定程序进行轮岗交流。

公开选拔各级通道人才

畅通“四条通道”,加强通道人才选拔考核,提供通道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发挥“四个通道”成才引导、人才激励作用。加强工作业绩在选拔中的作用,加强宣贯力度,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加强专业实践积累,以“四个通道”发展成才,完善星级农电工、市场化用工的评选办法,给各类员工提供发展通道。

职业生涯管理取得成效

各级通道人才辈出

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后,各级通道涌现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级通道人才统计表见表1、图1。

截止到2011年底,从专业技术资格来看,公司有高级职称189人,中级职称489人;从专业技能等级情况来看,高级技师110名,技师510名,具体情况详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