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网络文化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主要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信息传递,如传播和猎取等,进而达到文化信息交流的目的。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共同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还能成为高校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化特征
首先网络文化主要借助电子的高科技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多样性和广泛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它不受任何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再次是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由于网络空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网络文化就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得到广泛传播。最后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关系
由于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关键组成体,一旦形成网络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挑战,还是学习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机遇。而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文化,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文化能够为网络文化提供补充和引导,而网络文化能够为图书馆文化提供更加广泛的阅读空间。所以,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是缺一不可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之间的融合补充,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三、如何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互融互补
(一)充分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
通常情况下,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能够和图书馆文化协作发展。所以,要充分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就要先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为图书馆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后要充分发展网络文化的有利之处,建立相应的图书馆文化数据库,从而将图书馆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传播并发扬光大,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最后要时刻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从而使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二)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缺一不可
不少人会片面的认为,互联网的搜索和导引能够直接代替图书馆的各项功能。然而,事实上,网络文化始终替代不了图书馆文化,这主要因为网络文化仅仅是一种网络工具,而图书馆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占有主导作用。所以,网络文化的兴起能够直接促使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实现世界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使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交融互补成为热点。
(三)不断建设优秀的网络文化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十分复杂性,且发展不平衡,甚至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产生诸多冲击和挑战。另外,网络上常常出现不少盗版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等,使得网络文化的健康性受到诸多威胁,对此,人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从而使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由于国内外图书馆相继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站,使得图书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强化对网络空间信息资源的管理,满足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优秀的信息文化资源,从而将不良文化剔除在萌芽状态,甚至用先进的优秀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不断建立起优秀的网络文化,推动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种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设计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手段、方法和程序,而且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材料、范围和理念。80至90年代以来的设计可说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设计。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现代设计不仅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设计思想、设计方式的影响,也表现在以计算机及相关产品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的设计风格的探索上,还表现在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导致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的变化上,更表现在现代设计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的变化上。
一
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瑟兰博士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奠定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0年代以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制作等成为现实。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们能对现代设计的创意、效果图表达、打样、出成品、设计分析等全过程进行得心应手的控制和模拟,大大减轻了设计师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和状态,这是以往人们无法想象的。如在工业设计领域,不仅用计算机能绘制各种设计图,能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代替油泥模型,也可以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能建立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反馈信息,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另外,类型齐全而资料丰富的软件配置又成为各类设计师得心应手的工具,使原来费时、费力、单调、低效的设计过程变得出人意料的快速、便捷、多样化、高效化,设计师可科学理性而又天马行空般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想和设计观念。这种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引发的现代设计方式方法和设计观念的变化,正对传统的设计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行动,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对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对学生设计表现手段的训练更为重要和迫切,这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信息和网络时代的现代设计也从越来越单一化走向综合化、全方位化、系统化,不仅能提品的外形设计、工程设计、形象识别,而且能提供市场研究、消费者调查、人机学研究、公关策划、品牌策划、企业网站设计与维护,甚至企业管理等诸方面的服务,现代设计及相关服务已成为企业发展与决策的重要因素。设计不再是设计师单一的个人行为,而是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企业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化、交叉化、全球化对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也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科技支撑要素的变化,使得现代工业设计主要方向发生了战略性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创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新纪元。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和IBM公司是世界计算机行业巨头,其技术和设计走在世界计算机产品设计的前列。苹果公司不仅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以独特的人性化理念不断推出新的计算机产品,使原来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而专业化的计算机变得更为友善和人性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轻松而随意的伴侣。如1977年的苹果II型计算机、1984年的MAC型计算机、1993年的牛顿Massegepad掌上电脑、1995年的Powerbook笔记本电脑、1996年的eMate计算机和1998年的iMac计算机等,一款比一款新颖、富有个性和人情味。1993年由苹果公司工业设计部主任乔纳森·伊维(JonathanIve1967—)设计的牛顿掌上电脑曾获美国《工业设计》杂志的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1996年他推出了eMate便携式学生电脑,外壳采用半透明的塑料,造型酷似书包,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在1998年推出了令世界瞩目的iMac电脑,其外形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略带童趣,色彩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彻底打破了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而其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的设计,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的便捷,使得人们对高技术的恐怖感荡然无存,高技术和高情趣、理性化和人性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伊维在谈到iMac电脑的设计时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用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因素,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因素。”一语道破了80年代至今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探索和设计思考的主旨思想,可以说iMac电脑设计在世界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浪潮,伊维也成为了苹果公司设计的灵魂人物。同时,苹果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保证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一致性,如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已成为业界标准,对国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IBM则在90年代以推出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为突破口,实现了IBM品牌的再生,创造了一种以消费者导向为核心的高质量、高品位、创新而亲近的产品形象,一举扭转了80年代末这个世界计算机巨人日渐萎靡的形象,成为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和重塑企业形象的成功案例。中国台湾宏基公司于1995年请德国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设计推出了一种介于家电和计算机之间的全新产品——Aspire。该产品采用圆弧造型,大小不同而随机分布的圆孔,具有生活化的情趣;机身以蓝色代替了传统的乳白色,是在计算机设计领域将文化、热情和刺激融为一体的个性化设计的经典作品。该产品颇受市场欢迎,并获得了1996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的计算机类金奖。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日本现代设计更是发挥了“短、小、轻、薄”的特点,以其诱人的外观、精心的细节处理、舒适的使用功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世界市场,被称为“和风设计”。如美国《大众科学》评出的1999年全球100项最佳科技成果中,日本的索尼公司就占了5项,成为入选产品最多的公司。
三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对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观念和设计形式的变革,具有高度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和消费者向往的方式。电视机实现了从选台到调色彩、调音质、排干扰的全自动化,与传统电视机的手动操作相比,既轻松又方便、有效,两者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其他如CD音响的多曲目自动选择、摄像编辑系统的自动剪辑功能,都得益于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原本复杂、劳累而不确定的工作变得更简单、轻松而高效。90年代美国华裔发明家黄万党,更是推出了他花10年时间精心研制的新产品——“电脑厨师”。该产品主要由一个电脑微处理机、一个小变速机箱、一个记忆卡和一个锅子组成。使用时,只要将切好的食物材料,装入上面的分隔器中,将食谱记忆卡插入,电脑就可根据卡中的指示,在适当的时候将食物放下,何时应炒或翻动,甚至加什么佐料,均由电脑控制。这个“电脑厨师”可准确自动烹调出中、法、意式的各色菜肴。这是人类以往无法想象的设计,而今正逐步在电脑的引领下健步走来,让人们进入理想化的生活境界。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导致了新现代设计门类的出现,如多媒体艺术设计、网络广告传播设计、动漫设计等,已逐步走入人们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尤其是网络广告设计以其潜在受众多、信息密集、更新快、互动性强及节省费用和能源等特点,对传统的广告设计形式以巨大的冲击,成为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
四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设计组织机构的形式、内涵与运作方式与以往迥然而异。原来以设计师个人行为和影响而支撑设计界的传统开始被打破,更多的设计机构以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的面目出现在企业和消费者面前。80年代至今,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设计公司有:美国的奇巴(ZIBA)设计公司、IDEO设计公司、费奇(Fitch)设计公司、帕罗·阿尔托(PaloAlto)设计公司和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等,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设计机构是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
青蛙设计公司是80至90年代以来欧洲设计界最负盛名的国际性综合设计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最大、最前卫、最重要的设计公司之一,其设计范围涉及家具、玩具、交通工具、家电、广告、展览设计等领域,业务遍及世界各地,AEG、柯达、苹果、索尼、奥林巴斯、ATT等世界性跨国公司都是它的合作伙伴。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是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他于1969年在德国黑森州创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以后它成了青蛙公司的前身。1982年,艾斯林格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取名为青蛙,获得了极大成功;而青蛙(Forg)一词恰好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的缩写,于是艾斯林格便将“青蛙”作为设计公司的名称和标志。
青蛙公司的设计理念与正统的德国理性主义设计有着显著的区别,它认为设计仅解决功能问题是不够的,问题的解决应建立于多个层面,必须经由对竞争市场的分析研究和直觉认识,而该过程的核心理念是“形式追随激情”(Formfollowsemotion),主张跨越技术和美学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性来定义产品。该公司强调,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形象、环境,他们通过愉悦的心态购买的还有价值、经验与自我意识。其设计既有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严谨和简练的特征,又有后现代主义新奇、怪诞、艳丽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引领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反映了青蛙公司的设计思想。如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器,造型就像一只真老鼠,诙谐有趣,逗人喜爱,令人忍俊不禁。
青蛙公司采用综合性的战略设计方针,强调企业形象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用户需求、市场机遇及产品各方面在工艺上的可行性等,以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一致性。1982年,青蛙公司在美国加工厂加州坎贝尔设立了事务所。1986年又在东京设立了事务所,开拓亚洲业务。青蛙公司为许多高科技公司提供设计服务,在设计别重视机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对用户友好”的计算机,以简洁的造型、微妙的色彩和简化了的操作系统作为其特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青蛙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公司为苹果设计的苹果II型计算机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被称为“年度最佳设计”。90年代以来,青蛙公司的美国事务所成了美国高技术产品设计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国际设计公司,青蛙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特质不断创造推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设计,成功地诠释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意义。由于青蛙公司在国际设计界的杰出影响和惊人成就,作为青蛙公司创始人和设计灵魂人物的艾斯林格也因此于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的封面,这是1947年罗维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除著名的国际性设计公司外,一些大型电气公司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AEG公司、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等都在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国际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奇迹。
参考文献: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学生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我们知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照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四、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
宏观发展层面
对于传统媒体办的新闻网站而言,思想观念的转型和解放是从宏观上对网络品牌建设的保证。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社会的变革在加剧、社会领域的相互联系在日益增强,公众需要更全面地了解生存环境的变化,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平等享有充分的新闻信息,网络信息的海量能为公众提供全面、深层次的解读信息,网络能从这两方面满足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相应地,社会公众对环境变化信息普遍增长的需求成为中国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基本动因。
“作为中国网络媒体核心力量的传统媒体网站,虽然受到种种制约而显示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缺陷,但是,它们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基石,是新闻的基础生产者。”对于河北省级传统媒体网而言,必须认清社会转型期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充分把握网络发展的历史机遇。传统媒体在提供各层次的新闻信息方面有很大优势,在办自己的网站时也应该充分运用好母体的优势,将网站打造成能够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网络媒体,并且能充分运用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技术,多层面地展示新闻背景、多侧面地展开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并在与社会公众的积极互动中进一步设置新闻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网站不应该单纯是母体的网络翻版,而应发挥网络自身优势,拓展延伸性内容、附加、双向式互动。
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从《纲要》的相关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新闻出版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省级新闻出版业如何推进新媒体发展也应该摆在重点的战略地位,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省级新闻出版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自身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因而省级传统媒体在办自己的新闻网站时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既不能同步自封错失发展机遇,也不能胆怯却步不敢应对挑战。
当前,整个互联网正从门户时代向服务时代过渡,从桌面互联网向掌上互联网转型,在移动互联网实现终端融合、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中,互联网产业必然重新洗牌,传统媒体将有新的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努力适应形势,随时追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应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实现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型传播手段的有效结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河北省级新闻网站如果要打造强大的网络品牌,就需要主办方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把握新时期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变化、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积极促成网站在全国新媒体浪潮中的快速发展。河北省级传统媒体和新闻宣传单位应充分重视自身的网站建设,努力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尽可能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在财力、物力、人力许可的范围内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从而完善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介发展新格局。
中观运行层面
河北省级网络媒介如果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今后的运行中,必须从两头抓起:其一,研究网民的需求;其二,网站自身管理与经营的转型。
网民需求
“网民的选择对网络新闻的传播以及新闻网站起着‘正反馈’的作用,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网民的选择,并不注重新闻媒体的既有业务标准,也不看重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品牌,他们更多的是靠直觉,他们更多的是用市场的方式作用着网络媒体格局的形成与改变。”正因为网民是影响传统媒体网站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河北省级网络媒体在今后的运行中不能关起门来办网。必须走出去――走到广大的网民中去,研究他们的需求,根据网民研究得来的调研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办网思路。学者张立伟将受众需求归纳为“寻求生活参谋、关注公共事务、了解环境变动、松弛心理紧张、品味都市梦想”五种,网民的信息需求也可以归结为这五种,其中一大类是工具性的,用来应付环境(前三种需求),另一大类是消遣性的。用来充实情绪(后两种需求)。网站可以根据网民这两大类的五种信息需求,来进行网络版块设置和内容梳理,将时政新闻和深度报道用超链接做深做精,用音视频为网民提供多渠道的解读;将生活娱乐版块设置得实用而活泼,将Flas、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薪颖的网络传播形式与都市时尚流行元素相结合,将生活指南、各种实用类信息与网络广告、服务性专刊相结合,以方便网民点击查阅。河北省的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根据网民需求进行各自定位,如果网站定位满足了上述五种需求,则可以办成“信息超市”模式;如果网站定位在侧重满足工具性或消遣性两类中的某一类需求,则可以办成“信息专卖店”模式。这三家省级新闻网站可以将自身实际与网民需求相结合,走不同的办网路线,展开差别化竞争。
网站管理与经营
河北省的三家新闻网站都与事业单位挂钩,都依赖财政拨款运营,员工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计划体制色彩,基本上感受不到市场压力,因而缺乏做大做强、建成品牌的动力。可见,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体要想做成品牌,就应当把市场机制引入网站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就是打破这三家网站沿袭事业单位体制而滋生的惰性,在用人上引人竞争机制、分配上引入激励机制,同时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网站可以适当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在职人员竞聘上岗与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两种措施,向网站输入新鲜血液。在新的用人格局形成后,网站就应该配套推行分配制度改革,把个人收入与岗位绩效挂钩、与网站总体效益挂钩.形成一套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必然牵扯到众多的利益关系,因此,网站在改革的同时,要兼顾发展与稳定,渐进式推进符合多数员工利益的改革措施,对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做好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另外,网站应该定期为全体员工进行技能和理念培训,搞好网站的造血工作。
在网站管理机制转变后,网站的经营
活动随之改变。网站的经营应该是多元化的规模经营,不应满足于输出单一的新闻信息产品,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开拓信息咨询、加工、调查业务和嘲上物流业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信息增值。
网站的管理与经营是内功,唯有修炼好内功,方能在外界市场竞争环境中经受住考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
微观操作层面
河北省级网络媒体必须将塑造品牌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日常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微观业务操作层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拓宽传播介质与渠道,努力实现信息的多终端阅读,这样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受众,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当今的数字化传输技术发展很快,建立多介质的传输终端完全可能。河北省级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政策优势等让自己的网站与其他终端相结合,目前河北报业集团已经推出手机报,数字报纸也已成功上线;河北电台、电视台也应用数字传播技术,积极拓宽河北广电网的渠道,采用博客、播客的形式,吸引网民积极参与原创内容的生产。
2 重视搜索引擎在网络新闻媒体品牌建立中的作用。搜索引擎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服务项目之一(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中国搜索引擎用户量已达1.72亿人,搜索请求量月均超过100亿次),是新闻网站访问量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是受众认知网络新闻媒体品牌的人口.它在网民搜索网站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民大多会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某网站,因此网站应提高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河北省级网络新闻媒体在全国和全球综合排名中均滞后,这与访问量有很大关系,如果重视提升自己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滞后状况,这有助于品牌的建立。
3 运用“长尾理论”积极开发网络广告。传统媒体的主要客户往往来自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例如:汽车、房地产、电信通信产品),而“长尾理论”在互联网界的兴起则带来了新的思路。2004年9月美国《连线》杂志社主编安德森提出了“长尾理论”,大意是在市场中利润正逐渐从居于头部的少数主流产品向居于狭长尾部的数量众多的一般产品转移。2005年这一理论在互联网界推广开来。河北省网络媒体一方面可以立足于传统媒体看重的主要广告客户,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长尾理论”,把与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行业作为广告新的增长点,降低门槛,以吸引这些小广告客户,这也可以在林林总总的小行业中拓展自己的品牌。
4 重视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在于信息流通的双向与互动。能为网民创建一个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使网民能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对社会热点提供建议。因此,河北省级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如新闻留言、BBS、博客、在线交流等,通过这些渠道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从而能有效聚合网民的注意力并且能培养网民的忠诚度。最终有助于形成网络品牌的优势。
一、引言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针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会计发展的主流。其优越性体现在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稿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稿息的交互性溃源的共享性和传递的网络性等几个方面,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二、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及创新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基本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与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算对象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企业资金的进入循环和周转,以及在权益之间的转化运动发生变化,企业出现模糊分工,使得核算对象发生变化,“资金运动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会计的需要。
(二)传统的会计假设需要补充和完善。随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需要不断的发展。在网络空间中,企业非常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
(三)原有的会计原则受到影响。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会计原则受到网络会计发展的影响。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基础;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下,收付实现制更适用于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公司的交易产品市场价格活跃,并且企业的成立解散频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对传统财务报告需进行变革。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具有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同时扩大了各种信息容量。互联网在财务报告中的运用,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使得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重要性迅速提高,以附表树注形式披露的信息不再只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前并不重要的信息或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无法披露的信息,都可以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由此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都需要进行大的变革。
三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会计具有的优越性给企业运作带来的效益是肯定的,但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故它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以下几点是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会计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其他要素(系统资源溃金则产物资)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关键,是网络会计安全的核心是会计监督的安全保障。然而,由于下列一些因素的作用,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着实令人担忧。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从而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但计算机系统本身是脆弱的,病毒的感染就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很难避免非法侵扰,使内部控制难度增加。网络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与企业会计运作的某些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产生了较大的冲突。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而这种功能又集中,即使发生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商业机密有可能在无形中向外开放,落入未被授权的人员手中,若被竞争对手获取,则无疑是致命的。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的一些私人信息,有可能被未授权的人员所截获并非法使用、改动。黑客可能恶意攻击网络会计系统,通过非法截取、恶意修改,或通过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致使系统瘫痪,从而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跨地区跨国传送的数据,安全问题更是难以保证。例如:数据保管人员通过磁盘、软件等介质,把本企业会计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即会受到严重侵害,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二)会计信息的非真实完整性问题
离开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决策都将失去依据,那么会计信息系统也将失去其使用价值。因此信息的真伪对企业至关重要,最应引起关注。传统会计下,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和经济责任的明确是通过白纸黑字的会计记录才目关会计记录中的签字盖章浦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来确保的。而在网络会计中,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窃取篡改转移伪造删除稳匿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网络计算机集成化处理促使传统手工会计中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逐步削弱,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弱化。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例如:从存贷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贷数据,消除购货业务凭证,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个人账户,歪曲完成公式定义文件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对公式定义文件复原。如果以上舞弊仃为甲核人员没有认真地执行审核职能,那么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整个系统将会被神不知瑰不觉地进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借此侵吞企业大量的财物等。
(三)会计从业人员的适应性问题
网络会计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精通会计知识。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大多数会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英文底子较薄视野较窄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限制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以上这些,就是网络会计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为了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洽法,从而帮助企业达到管好用好资金,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以保证网络化的正常进行。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些有力措施来防止问题的继续发生。
四解决网络会计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对于网络会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更好促进发展网络会计,是今后工作之重点。为克服网络会计的弊端,应当在技术安全软件开发及人才方面构筑保障体系。
(一)技术管理方面。鉴于计算机系统脆弱性,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时,应该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考虑安全措施。例如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防火、防水、防盗舫鼠的措施。计算机房应采用安全保护措施,重要的通道有门卫把守,必要情况下可采用电子门锁指纹核对。用计算机控制进出并登录进出人员的姓名和时间等防范控制手段。加强磁介质档案的保存管理,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加强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二)网络安全方面
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系统的功能,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不能有效得到控制解决,必将影响网络环境下会计的发展。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控制的途径包括:
1.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会计信息安全控制一般是通过信息存取安全技术和会计数据加密来达到的。网络存取技术主要有:回复技术、鉴证技术泪令选取技术标识设备技术和保密技术。数据加密是网络会计系统中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防范技术。目前,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可以同时采用链路与端间加密两种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
2.系统软件安全控制措施。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工作上的文件属性可采用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或利用网络设置软件对各工作站点规定访问共享区的存取权限泪令等保密方式,避免文件会计数据等被意外删除或破坏。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测性检查。系统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了决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
3.系统入侵防范控制措施。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术和防火墙技术。例如防火墙是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的、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一种技术系统。该技术系统采用只允许信息单向流动的路由器来保护本地网,不允许外部用户注册到本地网。这样,即使某个“黑客’,能突破防护进入到文件服务器,由于有单向配置路由器的阻挡,他也无法进入到受保护的本地网中。
鄞州地处浙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素以“文教礼仪之邦”著称。是浙江的粮食基地,全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由于众多因素,使最原本的农村群众文化的根基——村落文化几经起伏,呈现二极分化的趋势。群众文化根基部分的断裂,阻碍构建鄞州农村和谐社会的步伐,加强村落文化建设,已成为构建鄞州农村和谐社会中急需解决重要课题之一。
一、鄞州区村落文化的现状
鄞州“村落文化”可分为“亚城市近郊村落文化”、“风景旅游、园区开发点村落文化”、“中心集镇点村落文化”、“边远地区农村、山区村落文化”四个层面。
1、亚城市近郊村落文化
鄞州的地理位置从东、南、西三面与港口城市宁波毗邻,新一轮港口城市新城区的拓展触角已伸入鄞州与市区相邻的村落,造就了一批“亚城市近郊村落”,如石矸的塘西村、下应的王家弄村等村落。这些村落随着新城区的拓展,村民洗脚上岸融入城市产业大军行列。现代都市文化信息高速度、多渠道传播到村落,村民的信息文化、观念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完全趋向城市化。
2、风景旅游、园区开发点村落文化
鄞州境内山水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国家、省、市级文化旅游景点有10余处。坐落于景区周围的村落,抓住机遇,开展了一系列与旅游文化配套的村落文化建设项目。如地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五龙潭风景区”周边的村落和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龙舟之乡”——东钱湖景区周边村等等,多层面,规范化的旅游文化拉动村落文化向地域文化、民俗特色文化方向发展。
3、中心集镇点村落文化
中心集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都市文化的集散地。中心集镇文化环境优越,文体设施健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大量的集镇文化设施坐落在周边村落辖区内,村落文化与集镇文化活动对象基本上以周边村落的村民为主体。如全国农村文化先进镇——邱隘镇的文化城、文化公园,活动主体就是周边村民,村落文化与集镇文化融于一体,在都市文化强烈辐射下,村落文化活动中“科普性、审美性、寓教于乐性”含量较高,村落文化向都市文化、集镇文化方向发展。
4、边远地区农村、山区村落文化
边远地区农村、山区村落占鄞州农村村落总量的60%左右。由于远离城镇,信息闭塞,加上现有企业和大部分青年村民的外迁,村级经济薄弱,村民消费观念陈旧,村落文化以残存的传统文化为主体,活动对象以老人妇女为主体。活动内容陈旧,活动对象单一,使这些村落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每年1-2次的文化“三下乡”活动成为村民的文化期盼。
二、村落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村落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村落是重点,文化是支点。村落文化是灵魂,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体系、和谐环境和道德规范。村落文化所特有的沟壑、融合、激励的积极作用,具有支撑力的作用。建设农村和谐村落首先要增强村民之间相互沟通,通过文化活动为村民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如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村科普活动的开展,农村的业余文艺团队的普及等等。村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互相交流,形成认同感和亲情感,从而缓解各种矛盾的产生,缓解了二极分化造成的社会心理危机,保证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2、村落文化为创建农村的和谐村落提供智力支撑
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绿色农业文化、生态农业文化、观光农业文化”等一系列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村落文化必须从纯娱乐性、趣味性的旧模式中摆脱出来,向知识型、科普型、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过渡。集科普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保持村落文化对构建农村和谐村落的支点作用。如省级文明示范村——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开发了上千亩桑果园,以生产桑果酒而盛名浙东。同时湾底村十分注重村落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创建了“天宫庄园”农家乐旅游景点,以生态农业文化、休闲农业文化、观光旅游文化为村落文化发展方向,拉动村级经济发展。举办以“和谐新农村,生态城乡游”和“寻找梦里田园,完美乡村体验”为主题的“和谐鄞州欢乐城乡游暨天宫庄园桑果文化节”,活动内容新颖、文化含量高,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既提高了湾底村的知名度,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城乡文化联动,构建农村和谐村落
城乡文化联动,共建文明单位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构建农村和谐村落的有效途径。鄞州区自2004年初起开展“城乡联动,共建文明单位”活动,在区委宣传部牵头下,23个行政村与23个省市文明单位结对,通过“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树、文化活动共抓”等七方面联动和共建,至该年底就有18个行政村成为宁波市文明村。2005年第二轮城乡文化联动活动中又有18个行政村结对,将现代社会高科技信息、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入农村社会之中,引导农民正确的处理集体与个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农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为构建农村和谐村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是从传说和考古发现来阐述,河洛文化就是华夏文明早期的文化重心。在河洛地区有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河洛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闻名于世。
第二部分是通过河洛地区儒、释、道的产生发展,即中国的宗教的发展,说明了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河洛地区依旧是华夏文化的中心。
第三部分是综述了河洛文化的特性,河洛文化具有正统、兼容和连续性,在华夏文明中独领,也有别于其他的地域文化。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He-Luo"and the calture of China. The
culture of "He-Luo" gives the birth to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legends and archeological
findings.
The second part centres on that the culture of
"He-Luo" still occupys the centering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 with the devolopment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third focuses on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of "He-Luo".
All in all, the culture of "He-Luo" is a diseparated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onal culture of China.
关键词
河洛文化
河洛 中华民族文明
主脉
源头 孕育
黄老学说 仰韶文化 二里头文化 尸乡沟遗址
十三朝古都
河图洛书 程朱理学 道释儒理
永平求法 禅宗
制礼作乐
熹平石经 洛学 道学 正统性
稳定性
整体文化复合
兼容性
连续性 西汉卜千秋墓壁画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引
言
史前传说与考古发现
儒释道理禅
河洛文化的特性
参考书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一)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二)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三)理论共识支撑。1、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具有高度同一性,展现其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发挥出整合其他价值的强大逻辑力量;2、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看,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意识形态具有共识性。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保持意识形态的共识性;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保持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这是支撑和保障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与引领作用的多样力量。
(四)政策机制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还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进步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外在情境。此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支持党和国家宣传舆论部门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家园、弘扬社会正气。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庙会不仅是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而且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且流行于我国广大地区。数千年来,庙会在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至此,也形成了洛阳庙会群独特的祭祀内容。其中三大庙会各具特点且支配着整个洛阳庙会群,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洛阳的文化艺术、经济发展连成一个整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大庙会上香客和游客的融杂,不仅使庙会的文化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且庙会的传统特点更加突出,其美学风格也更为复杂。从时间上看,白马寺和尚会形成最早,主要分为两大类习俗,二是佛门弟子的佛事活动,二是民间百姓求子、还愿等把佛作为神灵崇拜的跑经调等活动。其中佛事活动最大特点是虽将佛事与民事相溶,但仍带有应用于民的色彩。其习俗的种类繁多,各代表不同含义,既是人们敬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真实写照,又是人们求和谐、保平安的生活心态的充分表达。与白马寺和尚会一样,龙门会的主要活动也是拜佛,但不同的是这里多为较自由的民间自发性质的拜佛,且敬禹拜佛联为一体。从一定程度上讲,龙门会的佛事活动,就是敬祀礼拜大禹,其中包含着人民群众一种朴素的创造美学,既是对劳动创造的讴歌、对民族先驱的深切怀念,更是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相对立的体现。在龙门会中还有一种叫跑经调的活动,由人们将龙门主要的佛建筑编成歌谣。其基本内容是劝人和善,多做对他人有利的事,尊敬父母、爱护子女等,旨在从道德方面讲述做人的道理。这些经调既表现出对佛的向往和崇敬,又体现出欢乐祥和的气氛。跑经调在整个豫西地区普遍流行,歌调和歌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出洛阳境域内社会、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独有的特色。因此,龙门会也成为豫西地区经歌的集中地。与白马寺和尚会和龙门会相比,关林庙则更突出对以关羽为象征的忠义传统道德的歌颂,由于深受洛阳各庙会的影响,关林庙会也出现了佛化想象。关羽作为传统道德的化身,人们组织关爷社火,意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人们把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幸福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日常祀神用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也成为庙会上进行交易的一部分。可以说,庙会既是人们敬祀神灵、偷悦身心的产物,又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沟通的一条渠道和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三大庙会作为洛阳传统庙会的代表,将佛、道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融合并发扬的同时,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具有史料参考的价值。
(2)求变创新的当代庙会
在不同历史时期,庙会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则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庙会作为一种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集会,集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为一体,涉及百姓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民众的生活发挥着特有的功能。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洛阳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也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复兴的阶段,不仅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传统庙会的精髓吸纳其中,而且在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诉求和民间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更具有时代人文气息。洛阳庙会在发展中求进步,在绝境中求生存,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并且洛阳当代庙会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特点也为其提供了美学研究的价值。
与传统庙会相比,洛阳当代庙会最大的特色在于突出了洛阳政府部门的组织作用,由政府部门参与统筹,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活跃商品经济。此外,还调动一切力量,邀请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参加,在洛阳地域范围内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大文化交流的氛围。且采用先进的灯光、声控等现代技术来装点、美化整个会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其重新“登台亮相”,既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能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洛阳当代庙会的兴起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娱乐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传统庙会礼佛、祭祀的宗教功能日趋淡化,更凸显商业、大众娱乐等性质。由于庙会这种形式适应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从自发的民俗形式变成有组织的节庆文化活动之后,逐渐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洛阳市政府为了活跃市民春节文化生活,弘扬河洛文化,促进和谐洛阳建设,从2007年到2009年,连续三届在西苑公园、国花园、牡丹公园举办春节文化庙会,浓郁的民俗风味和突出的传统特色不仅为百姓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而且为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不同观赏需求,还推出了各类文娱活动。此外,公园内悬挂的千余盏红灯笼也为文化庙会增添了几分浓浓的喜庆气氛。
自尼采以来,西方哲学一再强调审美不但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生存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长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庙会已成为洛阳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尤其是每年春节,全市都会有百万市民欢聚在庙会上。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和外国的游客,专程来赶洛阳庙会。庙会适应了广大群众娱乐和审美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机会。其中,很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狮舞、篙县背装、宫廷宴乐、捏面人、锣鼓书等民间艺术,它们代表着河洛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庙会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体育活动和种类繁多的商品汇展,还可以感受淳朴的民风,品尝到带有童年气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过瞬间回忆质朴的幸福,偷悦身心。春节庙会的举办目的虽然是要宣传河洛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开始出现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活动,带有时尚气息,以期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过去的审美到现在的美丑并审,审美方式越来越趋向感性化。庙会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客观存在,会上无数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广泛接触便可充实头脑,获得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从传承关系来说,洛阳当代庙会不仅是对洛阳传统庙会的延续和复兴,而且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继承了传统节日庙会特色的同时,又借鉴了节日游园活动注重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民间各种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点。现在,洛阳庙会已成为对外展示洛阳当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体现出洛阳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当代洛阳发展的新风貌。新晨
客家先民和客家人通过迁徙得到更生和发展,在我国的南方和海外广大地域,站住脚,开辟新生
活,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继而产生了记载他们生活、思想轨迹的文献资料,久而久之,形成积淀丰厚的人文资源,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脚步声,提醒我们去重新认识这一资源的重要价值,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这一文献资源,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 文献资源的产生
客家源于中原,几经迁徙,侨居,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复播于国内18个省、区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分布极广,人口较多、影响甚大的一个民系。它是汉民族民系中一个优秀的支脉。
在客家民系发展的历程中,曾遭遇过各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接受过恶劣生存条件的洗礼,客
家人善于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创立新的谋生方式。每到一地,都能与当地族群和睦相处,吸纳其所长,并与之融通,以顺应环境,相谐发展,繁衍生息,同时,他们又善于群体自保,精心护卫中原文
化传统,保持自身习俗,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语言、文化和精神,孕育出大批震古铄今的精英人物,他
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长期、曲折、复杂、多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记载他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生活,思想轨迹以及命运抗争历程的文献。客家民系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文献资料积淀十分丰厚。粗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代客属或非客属官吏、名人、学者对客家民系考察、研究的有关该民系的奏章、论著、文
章等。
(2)分布在南方各省的客家各县市、各年代的府志、县志、年鉴和乡土读物等。
(3)客家民系各姓氏的族谱、传记、年谱和记载庙宇、宗祠、碑文的文献,客家民系姓氏中的堂号、堂联、对联以及名胜古迹、文物的记载等文献资料。
(4)有关客家民系的民俗、风情、山歌和民间故事传说等文献资料。
(5)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区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团,在各个时期的公开出版物和内部资
料,特别是各地会馆的期刊和纪念特刊。
(6)古今客家人在各地创办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纸、刊物和文学艺术作品。
(7)国内,海外有关客家民系和客家学研讨会的学术论文和专辑。
(8)其它有关客家民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在收集文献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上述文献资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和文化活动
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这一文献
群落无论对客家民系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有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
献工作经验,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光荣传统,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使之得到科学的处理,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文献资源的特征
深究起来,客家人的迁徙,演变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客家先民
与后来的客家人善于以新的视野和思路分析,判断各种社会历史背景,在国内海外进行迁徙,开辟新
的活动区域、谋生方式和交往对象,又能顺应环境、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播撒中华文明,吸纳当
地所长,使之融通,用于成家立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确是中华民族中极具特色的一员,与此相适
应,其文献资源也有以下明显特征:
2.1迁徙历史的文献特征
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壮大和精神、文化、经济上的升华,都与其迁徙活动紧密相连。长达千
年的悲壮迁徙历史,使客家人引以为豪,写入各姓氏谱碟,浓笔重彩于史册,使之永世难忘,因此,
迁徙的历史文化成为客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客家文献资源的始终,散见于文献资源的各个
领域。构成客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2.2根在中原的文献特征
客家人根在中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无论从历史、习俗、文化、语言和精神各方面
看,客家人与中原的枝与根、流与源的关系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客家的历史、文学和研究专著中,
都有丰富、确切的记载。就是在他们的文化、艺术、习俗、方言和谚语里也都保留着中原文明的特
色,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在客家文献资源中得到高度
重视和展现,形成丰厚的文献资源积淀,构成客家人文资源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2.3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因素特征
客家人的主体是中原汉人,中原又是中国古文化发源地。早在秦汉以前,就在此产生了河洛文
化,唐宋时代更得到发展而成为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客家先民携带着中原文
化在赣、闽、粤交界地区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文化上发生双向式的影响与融合。汉人以
其中原文化去融合、征服原居民文化,畲瑶民族也以其固有文化来迎接外来文化。两种文化的撞击、
磨合和交融,孕育出客家文化。因此,客家文化在形成中受到当地舍瑶民族文化的影响,不仅有中原
的主体文化,还含有畲瑶文化以及其他地域的文化因素。
这种多元文化因素现象,在客家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早有大量记载。历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宏
篇巨著里都有详细论证。就是在客家方言、民俗、民间艺术以及山歌中也有不可胜数的展现。这又是
客家文献资源独有的特征。
2.4善于同自然、社会环境沟通的文献特征
同样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及社会历史进程的不同和差异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生活模式。研究两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更能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两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这一概念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会有相关的文化综合体出现,然后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继承、发扬、改进和积累,形成一个逐渐趋于成熟的文化综合体模型。这个过程告知我们文化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拥有自己种族延续历史过程的鲜明特性。每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殊文化并且在不断继承和发扬。
1.中国文化的起源
经过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华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不断发展延续、创造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巫山人——元谋人——南田人——北京人——山顶同人几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三大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海岱文化和江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大融合。到了秦汉之际,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通过战争消除了北方的威胁,终于形成了地域包括长城以南,有共同文化、共同语言的汉族。以儒、道、释为支柱诸子百家并行发展的思想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时期的封闭落后,但如今已与世界文化接轨并不断发展。
2.俄罗斯文化的起源
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9至13世纪古罗斯民族时期。因为俄罗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欧亚大陆各发达的国家,地理位置相对开阔,与外界有一个广泛的联系,所以自古罗斯民族至今俄罗斯民族在熏陶西方文化、沐浴东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概念。
二、中俄两国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吃穿住用行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时间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离开这些。这其中吃又排在首位,即饮食。吃什么、怎么吃,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就成为两国民族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
1.中国的饮食文化
(1)酒文化。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且种类繁多,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有深厚的内涵。意境说:中国人饮酒讲究意境,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就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品德说:中国人喝酒讲究酒德,即喝酒、敬酒是要有礼有节,“酒能养性亦能乱性”。
(2)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闻名,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喜欢喝清新淡雅的绿茶,用沸水冲泡,香气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别是紫砂壶一类,充分体现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风。
(3)食文化。中国的食文化讲究博大精深。中国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招待客人往往是一桌丰盛的菜肴方见主人的热情及对客人的重视,例如满汉全席在极尽奢华的同时,也展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道菜便诠释了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与时代、地域、技法及喜好程度等划分开来。例如在中国比较闻名的各大菜系之分。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的是慢补调养之说,阴阳五行、荤素搭配。
2.俄罗斯饮食文化
(1)酒文化。俄罗斯的酒伏特加起源于水,人们赋予酒“生命之水”一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俄罗斯人用酒来取暖,抵抗严寒。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一种民族品格象征。自由说:俄罗斯人喝酒豪迈、大方,不劝酒直到喝倒为止,希望在酒的世界中摆脱束缚、得到解脱。逃离说:俄罗斯人喜欢喝烈酒,希望烈酒能麻醉自己甚至是麻痹自己,以逃离生活、远离尘世。
(2)茶文化。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俄罗斯人喝茶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等用茶炊引用,展现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3)食文化。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所以一般人都喜欢喝烈酒,除此之外俄罗斯人还喜欢油大味厚、味道浓重的食物。他们以面食为主,用黑麦烤制的面包,即大列巴。在中国哈尔滨的一些大商场中会出售一些名为俄罗斯列巴的大型软面包。但是一些从俄罗斯回来的人经常说这样的列巴不正宗,正宗的还是那些黑黑的可以打碎茶杯的大面包。除此之外,鱼子酱、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虽然俄罗斯的传统美食不如中国一样精致,但是在粗犷、随便的背后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都在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支系。虽然,文化习俗和文化生活有差异,但是两国之间、两个文明支系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我们应把这种精神文明的认同构建成两国共同发展的深层次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