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质硕士论文

地质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质硕士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质硕士论文

篇1

[2]周忠冉,合肥地区社区高血压防治调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2:3-5

[3]钟淑玲,陈敏莉.健康教育在社区的开展方法方式[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8):89.

[4]张旭,社区终端战略[J].中国医药指南,2008,(1):16-17.

[5]卢春华,刘士英.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内容[J].社区学杂志,2009,7(11):80-81.

[6]陆江,林琳.社区健康教育[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

[7]王春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26-28.

[8]赵秋芬,面向社区的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36-37.

[9]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10]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3):190-192.

[11]王国辉,王易编着.JSP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72-75

[12]赛奎春.JSP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精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93-102

[13]胡皖玲,郑文学.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思考与建议[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x):4-6.周忠冉,合肥地区社区高血压防治调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2:3-5

[14]成湘均.用Sping,Hibernate,Struts2组建轻量级架构[J].框架发展,2006,29(6):43~47.

[15]刘壮.基于Spring+Hibernate的开发方法研究及实例[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0-42.

[16]陈俊国,王燕,郭华等.建立综合型医院辐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模式的几点思考[C].重庆医学,2008,(1):41-42.

[17]王伟,牟冬梅,曹丹.基于Internet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5(4):56-58.

[18]陈刚.新形式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与规章制度建设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科学出版社,2007,3:254-260.

参考文献二:

[1]陈龙,张春红等.电信运营支撑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

[2]王先勇;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张晓亚,马慧麟,宋庆峰,弗达.电信运营支撑系统[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4]江东,钱永庆等.计费系统现状和下一代计费系统[J].2003年第10期

[5]李连样,刘晓亮.电信计费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计费网.2003年9月10日

[6]魏园园,余颖,杨放春.计费帐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J].世界电信.2004.12:41-43

[7]陈新.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17?146

[8]范淑敏,陆宝华;谈建运营性的专业移动通信网[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船舶通信与导航分册)[C];1999年

[9]徐伟强;移动通信网话务量需求的混沌特性及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杨(日韦);福建联通CDMA网络竞争策略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11蒋同泽.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4-3

[12尤肖虎.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发展展望[863特稿].通讯世界.2003.12

参考文献三:

[1]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黄润秋.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1):01-05.

[3]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J].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4]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J].地质通报,2002,21(12):869-875.

[5]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分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15-21.

[6]黄润秋.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岩质滑坡机理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23(6):640-647.

[7]黄润秋.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1):1-5.

[8]杨德龙,王洪辉,黄凡等.山区高速公路开挖边坡失稳监测预警系统研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5):54-56.

篇2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黄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篇3

一、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篇4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5

1 预应力管桩概述

预制混凝土桩基工程与一般基础工程相比,具有桩材质量好、施工快、对工程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场地文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基础工程上;预应力管桩主要以承载力和沉降控制为主。由于预应力管桩造价较一般的水泥土桩要高,同时桩身强度大,承载力高;预应力管桩桩径变化灵活,对于软土地基常有砂层夹杂的情况,预应力管桩桩径选择不宜过小,防止当处理深度较大时出现桩体受弯断裂的现象;管桩施工工艺一般为振动法和静压法,对于扩建工程施工宜采用静压法施工;对本项目部分软基处理较深(15~24m)的情况,预应力管桩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2 工程概况

佛开高速公路于1996年12月正式建成通车,是同三国道主干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营运,服务己接近饱和,目前正在实施拓宽扩建,见图1。佛开高速公路扩建范围谢边(K0+138)~三堡(K46+600),路线长46.462km,按八车道标准沿现有高速公路两侧或单侧加宽。由于软基路段长约16km,软基深厚,软土性质差,因此软基处理是工程的控制性因素。

佛开高速公路部分旧路堤为吹填砂路堤,从路肩钻孔观察,原填砂为细砂~中粗砂组成,松散状,较为潮湿。针对佛开高速公路扩建谢边(K0+138)~三堡(K46+600)段改建工程的路基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对新建软弱路基进行处理,是本文需解决的问题。

3 管桩地基承载力设计计算

3.1 承载力计算

PHC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1)

式中:――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面积置换率;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桩的截面积,m2;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了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2 管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

在各类实用计算方法中通常把复合地基沉降量分为部分图2所示图中h为复合地基加固区厚度,z为荷载作用下地基压缩层厚度。复合地基加固区的压缩量记为s1,地基压缩层厚度内加固区下卧层厚度为(z-h),其压缩量记为s2。于是在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总沉降为两部分之和。

至今提出的复合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中,对下卧层压缩量s2,大多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而对加固区范围内土层的压缩量s1则针对各类复合地基的特点,采用一种或几种计算方法计算。加固区土层压缩量s1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复合模量法和应力修正法;下卧层土层压缩量s2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压力扩散法和等效实体法。

3.3 工程分析

结合本工程,管桩主要设计参数如下:管桩型号C80-PHC-A400,先张法薄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托(盖)板混凝土强度C25;褥垫层材料为碎石垫层,厚0.6m,褥垫层中铺2层TGSG20-20双向拉伸土工格栅。管桩单桩设计承载力300kN,各施工段大规模施工前,宜进行试桩及承载力试验,以确定具体工艺和参数。管桩施工工艺一般为振动法和静压法,对于扩建工程施工宜采用静压法施工。

下面对佛开高速公路管桩复合地基处理段进行计算。工程地基参数采用K40+600断面,具体见表1。该段原设计预应力管桩间距为3.0m,按正方角形布置,桩外径40cm,桩长16m,桩身模量36GPa,承台面积1.2m×1.2m=1.44m2。碎石褥垫层厚60cm,垫层模量55MPa。填土高度4.68m。

4 施工质量控制

4.1 桩长控制及检查

根据地质资料的桩长对每个桩进行配桩,同时在每个桩的施工前,对第一条桩适当地配长些,以便掌握该地方的地质情况,其它的桩可以根据该桩的入土深度或加或减,使能合理地使用材料,节约管桩。PHC桩属地下隐蔽工程,保证每根桩都达到设计深度。在PHC桩压入前,检查其长度规格和长度组合是否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可以在PHC桩的端部用红色油漆做出长度和桩位标记。压桩按“从内侧向外侧、先长桩后短桩”的顺序施工,在压后一排桩之前要检查前一排桩的偏位情况。压桩结束后,通过锤球法来检查桩的打入深度,并记录每个桩位的实测深度。

4.2 桩身垂直度控制及检查

压桩过程中,桩身必须始终保持垂直。施工时应在距桩机约20m处,成90度方向设置经纬仪各1台,检查桩身垂直度并记录。

4.3 施工过程控制及检查

PHC桩起吊时,现场检查堆放场地、起吊方法,防止桩断裂或环裂。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检查和记录静压机压力表读数、压桩速度,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并报告监理。接桩、焊接时,应检查桩身垂直度、焊缝质量。送桩时应检查送桩深度,并复核桩头标高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4.4 压桩标准

在施工前,先详细的研究地质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个桩位,进行试桩,第一条连续压到设计极限单桩承压力,第二、第三条只压到设计值的60%左右,(每入±lm读取压力值),停机30~60分钟后复压,记录复压值(吨位)。等待7~15天后进行静压试验,由建设、设计、勘察、监理单位人员参加,合格后设计部门即可制定本工程的终压条件。

4.5 终止压桩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对于摩擦桩以达到持力层(管桩的设计标高)作为管桩终压的标准。但当静压力显著增加时要注意提前终止,其标准定为:对于本工程中的PHC400A管桩,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特征值为70t,静压力≥168t时可终压。

5 结束语

通过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实践,掌握了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高速公路拓宽中的施工技术和控制措施。虽然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己经被广泛的应用,但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由于时间和能力限制,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红兵,预应力管桩竖向承载力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篇6

【Abstract】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sliding surface is vital to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lope, especially to heterogeneous rocky slope which are more than 30 meters high. Such slope's sliding surface are usually made of several long broken lines,it'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sliding surface by exploratory methods.In practice,the orientation of sliding surface are usually assumed based on actual geological and prospecting data.Some possible miscalculation may reault in hidden danger.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thoughts on 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sliding surface in heterogeneous rocky slop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living example for the referance to relevant people.

【Key words】Sliding surface;Heterogeneous rocky slope;Slide slope

1. 引言

滑动面是边坡岩土体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外部边界条件的变化,滑动面也会相应的变化,边坡治理中滑动面分为已发生的滑动面和潜在的滑动面。目前滑坡处理广泛采用的参数反演法 [1] [2] [3]、折减法 [4]、不平衡推力法 [5] [6],都是基于滑动面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仅土质边坡的圆弧滑动面可采用SLOPE/W法 [7]搜索确定,而对于大于30米的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客观确定鲜有提及,本文从治理边坡实例出发,探讨一下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合理确定。

2. 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1)以黟(县)-七(都)K3+394~+462段高边坡位于路线右侧,最大坡高67m。边坡地貌单元属低山剥蚀地貌,地势陡峻,地形坡度在40~60°之间,上陡下缓。该处地层岩性主要为牛屋组(Pt2n)板岩,风化强烈,板理及裂隙发育,岩石破碎,薄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芯呈碎块~片状,碎块状镶嵌结构,层厚2.40~13.20m;中等风化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地层产状195°∠70°,属中硬岩,表层为松散碎石混粉土,碎石含量可占50~70%,粉土可塑状态,该层厚1.6~6.2m,如图1所示。

(2)该边坡原设计为矮挡墙支护,运营一年多,于二00八年五月中旬产生滑坡滑体厚度1.60~6.20m,体积约为10000m3,滑坡体主要为碎石土,其中碎石占60%,低液限粘土占40%。滑坡堆积体及滑坡后缘坡体均存在进一步滑动的危险性,属活滑坡。

3.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边坡勘察资料,本次滑坡沿风化接触面形成的浅层滑坡,滑坡体为松散碎石混粉土,坡面雨水下渗通道良好,在雨水作用物理力学性质软化明显,在不利条件下,会诱发更大的滑坡,需及时治理。

3.1设计参数的选取。根据勘察资料正常工况下:重度取为20.5KN/m3,c为18KPa,为21°;根据滑坡带物质组成在暴雨工况下,碎石粉土:重度取为22.5KN/m3,c为6KPa,为21°;强风化板岩:重度取为24KN/m3,c为50KPa,为21。

3.2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经产生滑坡的形态、地貌及坡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为了增加下部坡体的稳定性,确定第一级为原挡墙+坡率为1:1.75、高度为5米的人工边坡,第二、三级坡坡率1:1,高度为8米,第四~六级为1:1,高度为10米,第七级为1:0.5,高度为10~12米,每级边坡设2.0米宽的平台,进行刷坡,最大坡高为67米,如图2。

3.3剩余推力计算。

图1地质剖面图 3.3.1刷方减载后,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后,滑动面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第三级边坡开挖边坡全部 进入强风化板岩中,为此我们将滑坡体分为上下两个不稳定体,形成两个滑动面。

3.3.2依据暴雨工况下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勘察资料确定的已发生滑坡的滑动面,当稳定安全系数为1.2时 [8],采用不平衡推力法:

Ti=FsWi sina i+ψiT i-1 -W i- cosa i tanφi-ciLi

ψi= cos(a i-1- a i )-sin(a i-1- a i ) tanφi (1)

ψi为传递系数

3.3.3上部碎石粉土不稳定体的剩余下滑力为590KN/m,此外我们对于强风化板岩可能出现的深层滑动进行计算,如图2所示,对应潜在滑面2的剩余下滑力为80KN/m;对应潜在滑面3的剩余下滑力为100KN/m;对应潜在滑面3、4结合的剩余下滑力为330KN/m;对应潜在滑面4的剩余下滑力为510KN/m;可见强风化板岩中,在固定的边界条件下,只有滑面4的形态接近客观的潜在的滑动面,基于此,不断微调滑面4的形态,直至找出最大的剩余下滑力,本次边坡治理采用滑面1、4对应的剩余下滑力,进行边坡处置。

图2潜在滑面搜索过程及边坡治理图3.4边坡治理。

(1)上部不稳定体中,由于滑面1较陡,抗滑桩效果甚微,滑坡体会从抗滑桩顶滑出,滑面4较厚,锚杆无法进入稳定地层,基于上述因素,本次边坡治理采用锚索方案:

(2)对应滑面1的下滑力,第4、5、6级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根据间距、排数、倾角,每个锚索的设计抗拔力至少要达到25吨,根据勘察资料所提供的锚固体与岩石的锚固强度,所需的锚固段长度在13米左右,初定锚索总长度17米,但对于深层潜在滑动面4的剩余下滑力而言,其锚固长度需大于9.5米,自由端为10米,锚索总长至少需要19.5米,可见,仅按照滑面1来治理边坡,本边坡深层滑动的需要无法满足,无法从整体上保证边坡的稳定,给工程带来隐患。

(3)考虑岩体风化界限的不确定性,结合计算情况,确定本边坡的治理方案为:第四到六级坡均采用锚索框架,每片框架由三根竖肋和三道横梁连接而成,在节点处设置锚索锁固,每束锚索由3根15.24钢筋制成,设计荷载280KN,张拉锁定荷载300KN,对应滑动面1而言,第五、六级锚索设计长度20m,锚固段长度15米,第四级锚索设计长度17m,锚固段长度12米。本边坡经过6年多的运营检验,稳定性良好。

4. 结束语

(1)滑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岩土体边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对于一个高边坡来讲,其潜在的滑动面很多 [9],因此,高边坡治理必须考虑深层潜在滑动面的稳定性,对于强风化破碎岩体的潜在滑动面,必须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多次模拟形态,找出规律,最终找到最危险的潜在滑动面,从已经产生的滑动面、最危险的潜在滑动面两方面出发,进行边坡的治理,做到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参考文献

[1]龚玉锋、周创兵、梁轶等.参数反演在岩质高边坡变形与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2,(05):570~574.

[2]孙志斌.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方法及参数反演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

[3]鲁志强.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设置模拟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陈国庆、黄润秋、石豫川等.基于动态和整体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02):243~256.

[5]时卫民、郑颖人、唐伯明等.边坡稳定不平衡推力法的精度分析及其使用条件[J].岩土工程学报,2004,(03):313~317.

[6]张月英. 基于改进不平衡模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程序实现.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7

 

1概述

在我国北方,近70万km2的碳酸盐岩中蕴藏有108.8×108m3/a的岩溶地下水资源并以相对独立的泉域水资源系统进行循环[1]。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对城市供水、工农业生产,特别是能源基地建设发挥着支撑性作用。枣庄十里泉是我国北方典型岩溶泉之一,近年来十里泉域岩溶水资源系统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期处于循环失衡状态。本区地处市中区和峄城区人口密集地带,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道,河道水为V类水,局部河段达到了劣V类水[2]。这不仅影响了水源地的正常供水,同时又使泉域岩溶含水层调蓄功能降低,诱发岩溶塌陷,十里泉和丁庄水源地区是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地的主要分布区和典型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岩溶水资源问题对人民健康,供水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乃至社会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研究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资源问题及其保护对策,对指导枣庄十里泉乃至中国北方岩溶泉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岩溶泉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2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问题

2.1水资源短缺,存在地下水超采漏斗

十里泉地区于1976年开始形成降落漏斗,1981年丰水期漏斗西部边界在黑石岭至北于一带, 1985年后,西部边界稳定在张范至北于之间,形成以十里泉为中心长轴呈东西向的漏斗区[3]。漏斗形态东陡西缓,呈北西高、南东低的簸箕状;中心平均水位1986年为46.957m,1990年为38.524m,漏斗范围东西半径14km。经1990年和1991年两年丰水期的强烈补给,漏斗形态有所减缓,以后随着降水量减少和开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转入下降,至1995年漏斗中心年均水位下降到40.07m,面积达51.2km2。

丁庄—东王庄水源地开始启用后,最初形成以丁庄、东王庄为中心的两个局部小漏斗,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加,逐步形成了以丁庄、东王庄两个漏斗为中心的长轴呈东西向的大降落漏斗区,形态为近椭圆形。漏斗中心年均水位自1986年的45.339m下降到1990年的38.433m,年均下降1.381m,1989年漏斗面积为53.2km2,1990年缩小为36.4km2,1995年又增至39.6km2。

为此,当地政府决定减少开采量,力争将开采量控制在允许开采量范围内;调整开采井布局,将集中开采调整为相对分散开采。1998年后两水源地开采量大幅度减少,降落漏斗基本消失。但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开采量有增无减,仍需加强控制。

2.2水质恶化

1959年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显示,枣庄市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水质是优良的,各项化学组份及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硕士论文,可持续。但在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表现为离子含量增高,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升高(表1),菌类指数上升,很多组份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甚至出现挥发性酚、氰化物等工业有毒物质超标。

十里泉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差,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组份含量大幅度增高,根据2007年枣庄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4],NO3-由1959年的0.1mg/l增加到2007年的61.75mg/l,是1959年的600多倍。2007年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分别是1959年的2.7倍和3.0倍。地下水化学组份含量增加幅度与地下水开发强度有关。1976年以前, SO42-、Cl-和溶解性总固体增加速度分别为每年4.8mg、0.07mg和5.98mg。1977年后,伴随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增强,各离子增加速度相对加快,SO42-、Cl-、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增加速度分别为每年11.98mg、2.75mg、47.64mg和10.25mg,其中总硬度、SO42-、菌类和挥发性酚等指标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图1)。

丁庄地区地下水质变差,也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组份含量大幅度增高。硕士论文,可持续。NO3-由1959年的7.28mg/l增加到2007年的59.25mg/l,是1959年的8倍多,SO42-由1959年的6.55mg/l增加到2007年的292.9mg/l,是1959年的近45倍,2007年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分别是1959年的3.9倍和4.9倍。硕士论文,可持续。

渴口地区短短20年时间,地下水质急剧变化,与1988年相比,2007年NO3-含量增加了5.7倍,SO42-由1988年的55mg/l增加到2007年的135.4mg/l,是1988年的2.5倍,2007年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分别是1988年的1.5倍和1.4倍。

表1 枣庄市主要地段地下水水化学组份含量统计表(单位:mg/l)

 

化学组份 年份 十里泉 丁庄 渴口 NO3- 1959 0.10 7.28  

 

1988 12.01 7.80 10.0 1995 42.20 22.0 32.0 2000 69.58 50.51 17.55 2007 61.75 59.25 67.75 SO42- 1959 23.53 6.55  

 

1988 243.4 169.90 55.00 1995 332.30 129.30 89.10 2000 284.57 160.89 124.69 2007 254.21 292.90 135.40 溶解性 总固体 1959 284.3 192.0  

 

篇8

 

一、引言

随着电子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电子废弃物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也逐步认识到,以单纯追求GDP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社会弊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工业界已逐步认识到,自身再生产经营总以损害环境作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得不偿失。各国正在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对电子废弃物的环境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它不仅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专门机构、统一的管理、安全有效的技术和设备对其进行管理,而且更要促使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和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才是电子废弃物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

二、电子废弃物的危害性

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是各种达到或接近其“生命周期”重点的电子产品,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淘汰的精密电子仪器设备的通称。具欧盟2005年相关报告指出,电子废弃物每5年便增加16%~28%,比总废物量的增长速度快3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电子废弃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成分复杂,多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

(1) 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根据来源划分,电子废弃物可以分为两类:电子电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达到使用寿命后废弃的电子电器设备。这些废弃物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垃圾,其制造材料复杂,有些家电材料还含有化学物质,如不妥善处理而直接填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电冰箱的制冷剂和发泡剂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而电脑、电视机的显象管属于具有爆炸性的废物,同时它还含有2Kg~4Kg的铅,荧光屏为含汞废物;各种电路板中的锡、铅、聚氯乙稀、汞等有毒物质很容易随渗沥液浸出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当雨水接触到这些埋在地下的垃圾时引起化学反应,形成“垃圾渗沥液”,其毒性更大。即使把填埋区的底部和顶部密封,也可能由于地面沉降、地质变迁等原因使密封的纤维胶布和焊接的接口损毁或遭侵蚀而导致泄漏或造成持续性的污染。如果采用焚烧法,被烧的电子废弃物会释放出多种毒性极强的气体如CO、HC、NOX,在阳光作用下会形成刺激性极强的光化学烟雾。焚烧还会释放出大量的微粒,影响气候,使能见度降低,释放出汞蒸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极大。

(2) 电子废弃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量的电子电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而其中的有毒物质却危害人类健康。如电脑中的材料50%以上对人体有害:显示器含有铅、镉、水银、六元铬、聚氯乙稀塑料和溴化阻燃剂等有害物质;阴极射线管(CRT)铅含量达27%;铁机箱中含有镉;开关及位置传感器中含有汞;印刷电路板上含有镐和溴化阻燃剂;电线和老式包装均含有聚氯乙稀、芯片和磁盘驱动器含有汞和铬。他们可对人体器官及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致癌或致畸形、致突变物质,大多数可使大脑与脊髓、肾脏、神经等受到损伤,其余可使身体变弱或损害外形。

三、环保理念平台的构建

电子废弃物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战略联盟,遵循一定的运行机制,从全球范围防治电子废弃物的污染。我国正在通过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来引导和约束企业界、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变一般性原则要求为具体量化指标。要唤起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支持环保,参与绿色变革,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环保理念。

(1)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处理电子废弃物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硕士论文,危害性。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基础,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型的、具体的发展形态和实践模式。硕士论文,危害性。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有的废弃物都可以找到它的有效用途。废弃的电子垃圾含有丰富的可回收物质,包括贵重金属、塑料、玻璃以及一些能再利用的零部件。目前我国淘汰的电子产品的出路主要有:捐赠给欠发达地区;处理给旧货市场,回收利用;放在仓库或储藏室中。几乎没有人把整件电子产品当作垃圾扔掉,只有维修下来的废旧零件才被当作垃圾抛弃,但上述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环境造出那个的潜在危害。向欠发达地区输送淘汰产品实际上只是缓解对环境的压力,而且更危险的是将被捐赠地区作为电子废弃物的接纳地。作为旧货重新使用的电子资源不但浪费能源,而且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其污染也不可小视。报废的电子产品在回收利用过程中也可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要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就必须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科学的回收利用。比如:采用具有粉碎、分选、模拟的回收装置,从粉碎后的电子线路板中分选塑料、铜、铅等;采用磁选和重力以及涡电流分选的方法,以此可完全分离塑料、黑色金属和大部分有色金属,再用化学方法分离铅和锌;采用分离有色金属的专门技术,分离金、银、铜、锌、铅、铝等有色金属。我国尤其要以科技和教育为后盾,加强技术研发和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确立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可以保证环境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防止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第二、给环境立法体系提供一个总的方向;第三、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应计划和综合性的推进建立循环社会政策的实施是以此为目标;第四、通过在全社会普及环境法的知识,让企业和公众都有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参与意识,并自觉的循环利用社会资源、保护环境并相互监督。同时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电子废弃物)非常有必要。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微观来看,它是公民环境实现的有力保障。硕士论文,危害性。硕士论文,危害性。

(2)基于公众参与理念处理电子废弃物

公众的责任是要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尽量循环使用,并适当处置电子废弃物。硕士论文,危害性。当然这更多是民事主体对自己物品的处置,若无强行法的禁止性规定,民众享有处置自己财务的自由。硕士论文,危害性。电子废弃物环境保护组织NGO(非政府组织)是公众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是保护环境的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具体表现。该民间组织是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力量,其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群众运动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活动有助于政府加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道德风尚形成。具体到电子废弃物就是生产者、销售商、消费者等公众全部参与到管理中,防治电子废弃物污染。

(3)以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治理电子废弃物污染

传统决策的失误呼唤决策,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催生综合决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手段。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坚持决策成本适度、从源头控制污染,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持续性和民主性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纳入法制化轨道,以制度化规范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行为,强化宏观环境管理,提高综合决策能力。电子废弃物最好的治理办法就是将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治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式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推动经脉产业发展的电子废弃物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苏等.电子废弃物处理现状与管理研究[J]. 南华大学学报, 2003,10.

[2]张玉林.现代环境保护理念[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14.

篇9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不仅地质灾害数量多,而且灾种全。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浅层表生地质灾害异常突出,分布有大量的由滑坡堆积、崩塌堆积、残积层、冰溃堆积、坡积物等组成的松散堆积体斜坡[1]。与此同时,西南地区一系列大型乃至巨型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在复杂地质环境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水库蓄水及暴雨等复杂条件下,可能会有大量的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发生变形甚至失稳破坏。

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失稳的代价是巨大的。斜坡或边坡作为一种人类不可回避的地学环境与工程形式,总是伴随着人类的工程活动,人类为了安全始终关注着边坡的稳定性。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边坡变形过程、失稳形式、失稳机制、稳定评价及滑坡预测预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借助数学、力学和计算科学理论与方法,试图对边坡的稳定、演化及滑坡的预测预报进行研究,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1.土坡稳定性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1.1边坡稳定性分析现状

边坡失稳作为普遍存在的工程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此课题的研究,国内外都经历了从实践积累到理论归纳,再实践,再归纳,并逐步总结提高的过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大量边坡工程问题、特别是滑坡问题随之产生,并造成了很大损失,人们开始应用材料力学和近代土力学的理论对边坡问题进行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引进了前苏联的工程地质分析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历史分析法,着重研究边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和边坡类型的划分,以此进行边坡的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在滑坡的分析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边坡稳定研究方法现状

研究边坡稳定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历史分析”方法、极限平衡法、概率分析法、极限分析法、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物理模拟法、非线性方法等。现将主要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列述如下:

(1)“地质历史分析”方法:五十年代,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工作者在滑坡研究中采用了苏联的“地质历史分析”方法[4],但该方法偏重于定性描述和分析。

(2)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是一种定量方法,也是工程中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极限平衡理论。它通过分析在临界破坏状态下,土体外力与内部强度所提供的抗力之间的平衡计算土体在自身和外荷作用下的稳定程度。同时,根据假设不同而形成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极限分析法:岩土工程极限分析是典型的塑性极限分析问题。塑性极限分析对象包括塑性区Gussmnna.P提出了运动单元法,以莫尔一库仑岩土介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技术与现代数值手段,通过运动分析、静力分析和求多变量目标函数值的优化分析,有效地分析了地基极限承载、挡土墙极限土压力及斜坡稳定性问题。

(4)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数值计算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弹性力学、结构力学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FDM(有限差分法)、FEM(有限单元法)、DEM(离散单元法)、DDA(不连续变形分析)、FLAC(快速拉格朗日插值)、NNM(流形元方法)等。

(5)非确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评价基础是工程地质类比法、滑坡静态规律的认识以及预测科学的一般原理。随着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理论、模糊数学等方法用于滑坡预测,目前已形成了多种预测模型。其预测成果可相互对比、检验,使预测成果更具合理性、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非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7]:①经验方法;②数理统计方法;③信息模型法;④模糊数学评判法;⑤灰色系统方法;⑥模式识别方法;⑦非线性模型预测法;⑧人工智能法。

其中,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①有限单元法(FEM):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它能够考虑滑坡体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等特征,考虑岩体的应力应变特征,避免将坡体视为刚体,能够切实地以应力、应变为变量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了解滑坡的应力分布、应变发展很有利。其不足之处是:数据准备工作量大,而且原始数据易出错,不能保证整个区域内某些物理量的连续性;对解决无限性问题、应力集中等问题精度较差。

②边界单元法(BEM):该方法只需对已知区域的边界进行极限离散化,具有输入数据少的特点。其计算精度较高,在处理无限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不足之处为:一般边界元法得到的线性方程组的关系矩阵是满的不对称矩阵,不能采用有限元中成熟的求解稀疏对称矩阵的解法。另外,边界元法在处理材料的非线性严重不均匀的滑坡问题方面,远不如有限元法。

③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为了克服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法不能求解岩土大变形问题的缺陷,人们根据显式有限差分原理,提出了FLAC数值分析方法。该方法较有限元方法能更好地考虑岩土体的不连续性和大变形特征,求解速度较快。其缺点是同有限单元法一样,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离散单元法(DEM):该方法可以直接反映岩体变化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速度场等各个参量的变化,也可以模拟边坡失稳的全过程。另外,该方法特别适合块裂介质的大变形及破坏问题的分析,但所需计算时步非常小,阻尼系数也难以确定。

⑤块体理论(BT):该方法是以构造地质和简单的力学平衡计算为基础,利用拓朴学和群论提出的一种评价三维不连续岩体稳定性的方法。随着关键块体类型的确定,块体理论能够找出具有潜在危险的关键块体的临空面位置及分布。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近几年还出现了如无界元(IDEM),不连续变形分析(DDA)等方法。此外,由于工程实践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数值方法的算法,使滑坡稳定分析数值方法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数值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认识的局限性,往往使计由于计算参数的选取是以某种简化为基础的,与实际存在一定误差,继而影响了计算结果的精度[5,6,7,8,9,10]。

1.3边坡参数选取研究现状

边坡的静力稳定研究中,计算采用参数的准确程度会对边坡稳定的评价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对边坡物理力学参数选取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当前国内外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研究的总趋势是有经验、半经验、精度较低的数值计算方法向考虑多种因素影响,计算过程复杂、精度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数值中计算分析法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加快。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常用的方法有点群中心法、优定斜率法、最小二乘法、随机一模糊法等。点群中心法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过多,目前已不常采用,国内对于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主要是从岩体力学参数本身所包含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出发,应用随机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更为逼近岩体力学实际参数的“真值”[11]。

1.3.1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塌岸范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库岸所处的地质环境将发生改变,自然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引起岸坡变形失稳,库岸线也逐渐后退,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这一过程称为库岸再造。库岸再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地质过程,受岸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态及水流等多因素控制,塌岸过程复杂,尚无法精确地通过数学计算式来表达。

1.3.2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地震边坡稳定性研究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中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刘红帅等认为,从地震作用下是否考虑边坡岩体参数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分析方法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两大类;从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对地震动作用的不同处理方式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宜分为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试验法四大类[5,10,12-18]。

2.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已建、正在兴建和规划中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在该地区。水利工程中库岸边坡的滑动范围和稳定性问题是大坝安全、社会效益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西南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震级高、强度大,大量库岸边坡都是重力崩塌堆积体。西南堆积体边坡,考虑地震作用下修正塌岸预测方法中图解法,并将其用于预测边坡滑动范围;与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反分析,藉此评价堆积体边坡震后滑动范围图解法反分析在工程上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丁秀美.西南地区复杂环境下典型堆积(填)体抖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5,1.

[2]曹毅然等编.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集刊第15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3]黄润秋.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22(6).

[4]张悼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汪贤良.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6]杜明亮.考虑渗流作用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河海大学地质及岩土工程系硕士论文,2007,5.

[7]郑颖人,赵尚毅,张鲁渝.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中国工程科学,2002,10,4(10).

[8]Dawson E M,Roth W H,Drescher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strength reduction.Geotechnique,1999,496,49(6):835-840.

[9]Griffiths D V,Lane P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Geotechnique,1999,493,49(3):387-403.

[10]Sarma S K.Stability analysis of embankments and slopes.Geotech.Eng.ASCE,1979,10512,105(12):1511-1524.

[11]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博士论文,2004,7.

[12]马芳芳.基于地震动力时程反应的有限元边坡稳定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6.

[13]祁生文,伍法权,刘春玲,丁彦慧.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8,23(16).

[14]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9,3(20).

[15]Zienkiewicz O C,Humpeson C,Lewis R W.Associated and nonassociated visco-plasticity in soil mechanics.Geotechnique,1975,254,25(4):671-689.

篇10

1. 水平井准确着陆的录井资料应用

1.1 采用地层对比方法指导水平井着陆

首先将邻井及设计井钻遇的单层厚度换算成垂厚度,绘制海拔对比图。然后选用标准层,标志层,利用电性、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地层对比,提高预测精度,确保准确着陆。

坪63-平1钻井设计时,先对照邻井坪63-11、坪63-12的资料,将其钻遇的NmⅡ6层(目的层)厚度换算为垂直厚度并绘制了海拔对比图,以便于在钻进过程中实时对比监测。

坪63-平1设计层位NmⅡ6,钻至NmⅡ5层顶时,与邻井对比,发现地层比设计深了6米。调整钻井井身轨迹。最后证实目的层顶面-1722米,比原设计-1717米低了5米,及时对井身轨迹设计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更改着陆点和井斜角,将着陆点下沉,并将井斜角做相应调整,完钻后水平段实钻油层164米,日产油10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 利用钻时、岩屑、气测等资料确定水平井着陆

在钻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钻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的岩性特征,可以用它来划分储层。当即将钻至目的层深度时,要格外重视钻时资料,发现钻时变小,及时停钻循环,同时还可利用气测、定量荧光等资料来确定钻头是否进入油层。

坪104-5平14井钻至2138米时机械钻速增大,泥浆循环岩屑录井发现砂岩明显增多,气测发现全烃升高,分析钻头进入目的层,确定着陆。由于判断准确,及时进行钻进参数及泥浆配方调整,顺利进入靶点,按照钻井设计轨迹钻进,水平段钻遇油层185米,投产日产油12吨。

1.3 利用LWD资料验证水平井着陆

由于LWD仪器的探测器距钻头有十米多的距离,测量的电性资料相对滞后,但随着进尺的增加,探测器的前移,它能准确反映已钻地层的信息参数,从而对着陆起到验证作用。

坪63-平2井原设计1940米着陆进入油层,当钻至1942米时,气测全烃由5.7%升至34.9%,LWD资料滞后,测深1932米,电阻率仅为7Ωm,于是保持钻速与井斜角不便,同时进一步进行观测,随着进尺的增加,钻至1953米时,电阻率增高,证实钻头进入油层。井身轨迹按照钻井工程设计运行,继续钻进达到目标位置完钻,水平段钻遇油层184.8米,日产油15.2吨

2.水平段井眼轨迹控制的录井技术

2.1 气测组分比值法

气测组分比值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烃湿度比值与烃平衡比值的差异和变化来进行分析的。

进入油层前,由于钻井液混油,烃湿度比值Wh、烃平衡比值Bh的数值接近,两曲线几乎重叠;进入油层后,由于浅层气测显示烃组分主要是甲烷气,因此,Wh值变小而Bh值变大,两曲线分离。我们可以利用气体比值法进行地层分析和地质导向。

2.2 井身轨迹追踪图导向

以横坐标表示水平位移,纵坐标表示垂深(或海拔深度),选择适当的比例,建立直角坐标系。着陆后首先修正并绘制好井身轨迹图,再根据实钻测斜资料,描绘实钻井身轨迹图,并重点标注岩性、电性变化的深度。导向监督将修正后的轨迹与实钻轨迹进行分析对比,及时提出导向措施。

2.3 LWD导向技术

LWD仪器能测量地层的深浅电阻率和自然伽马强度。现场根据自然伽玛变化和深浅电阻率的交汇情况,结合构造资料,判定钻头在油层中所处的位置和岩性情况。一般进入油层时,深电阻率阻值提前增高,而且浅电阻率的增加缓于深电阻率;在油层中,钻头接近于顶、底时,浅电阻率阻值最初不发生明显变化,但深电阻率阻值降低。

坪104-5平6井钻进过程中全程LWD导向,在2136米,伽马值由100降至52,深电阻率由8升至20,浅电阻率由6升至100,确定着陆,钻至2183米,电阻率阻值下降,伽马值上升,至2300米,电阻率阻值下降,伽马值上升,与井身轨迹对照,可以明显地看出水平段位置。最后水平段钻遇油层155米,日产油7.9吨。

3.水平井录井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3.1 水平井录井难点

1)岩屑录井

岩屑录井是发现油气显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水平井钻井通常采用“PDC钻头和螺杆钻具结构”来提高钻井速度,岩屑细,甚至呈粉末状,相互混杂,造成岩屑代表性差,影响准确定名。

2)断层影响

断层位置不落实,会使得现场无法找到油层而大量损失钻井进尺,或在水平段控制中油层突变或缺失,减少油层钻遇长度。

3)储层中的隔层影响

对于陆相沉积的复杂断块油田,地层纵向分布复杂,往往有泥质或灰质夹层或隔层,钻进过程中难以正确判断钻头所处的油层位置,给现场制定地质导向措施带来很大困难,进而减少水平段钻遇油层长度,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率。

4)油水界面不准

由于断块油藏倾角、油层展布特点等影响,对油藏的认识不可能完全准确,特别是油水界面还有可能随着开发过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原设计水平段为油层,但因实际油水界面可能上移,使海拔较低部分为水层,从而影响开发效果。

5)油层提前

当提前钻遇油层时,会导致钻头以小井斜角钻遇油层,使得钻头进入油层过深影响油气开发效果,此外还会使着陆点附近造成凹兜状轨迹,给后续的采油作业施工带来较大困难。

6)油层滞后

油层滞后会导致现场依据设计井斜角达到水平位移和设计垂深后,不能钻遇油层,损失水平段长度。同时,如果下抠幅度过大,也会造成类似油层提前似的状况,使井身轨迹产生较大的“狗腿弯”,对采油作业带来不利影响。

3.2 水平井录井技术对策

以上因素都导致了深层水平井钻井、录井的复杂性和困难,在长期的实践中,生产技术人员通过摸索发现,通过以下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钻井的成功率。首先在设计着陆点50米范围内要求必须有实钻井控制,水平段轨迹多设靶点,靶点尽量有实钻井控制;其次水平段轨迹方向应沿着砂层走向设计,避免砂层的横向尖灭;第三在水平段控制过程中,井身轨迹尽量控制在油层顶部,这样在钻遇泥岩时,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判断失误;最后建议在设计深层水平井时,目的层最好是油层组。

4.结论

1)水平井地质导向中,应根据构造形态、正钻井与邻井位置关系制定合理的靶前距,对钻头进行先期导向。

2)利用海拔对比图和井眼轨迹跟踪图,进行随钻地层对比,校正井斜,引导水平井顺利着陆。

3)进行随钻分析时,必须综合运用各项参数,以保证结论的准确。

4)提高所钻水平井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质量,在开发欠成熟区块,先钻定向井落实构造。

5)水平段轨迹方向应沿着砂层走向设计,避免砂层的横向尖灭。

6)在水平段控制过程中,井身轨迹尽量控制在油层顶部,这样在钻遇泥岩时,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判断失误。

7)设计深层水平井时,目的层最好是油层组。

参考文献:

[1] 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钻井监督指南.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2] 沈琛.地质录井工程监督.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3] 本书编写组.地质监督与录井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4] 本书编写组.钻井手册(甲方).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5] 郎东升. 油田开发水淹层录井评价技术.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6] 郎东升. 油气水层定量评价录井新技术.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由于成本控制措施不当,很多国内建设项目出现了严重的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问题。在建设资金来源本就非常匾乏的情况下,“三超”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不仅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而且还间接影响了项目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见,对工程项目的各阶段过程进行造价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影响造价控制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工程项目各阶段在造价控制方面缺乏有效联系,导致后期易出现造价失控的局面[16];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造价控制技术与方法,使造价控制措施针对性不强。因此,只有通过对合适的造价控制方法的应用,才能有效的对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消耗的资源、预期造价、盈利目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动态计划和控制[9]。

通过以设计阶段为重点控制阶段,同时采用工程量计价模式,达到对投标企业报价进行控制的目的,这是有效控制造价的方法之一。另外,相较与定额计价方法而言,清单计价方法也更有利于“量”“价”分离,风险分摊,公平公正[1]。同时,通过对在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控制的倡导,更能达到严格控制材料及设备的价格及质量,加强合同管理的目的[2];而在工程结算阶段,强调注重各阶段的信息管理,达到沉着应对各项分歧、纠纷的效果,这些问题也都是很多国内建设项目需要思考的优化的方向

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进行造价控制,这不仅仅是使国内建设项目更加有效的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重要课程,也是达到低造价建造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内容

2.1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控制

造价控制应以设计阶段为重点控制阶段。设计工作一般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应分别进行造价控制[11]。将造价控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动态控制过程。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设计工程师及造价工程师必须综合工艺方案、工艺流程及设备布置、建筑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地价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等因素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15]。而在初步设计阶段,它是通过设计院内部各个专业的精心的计算及设计,确定工程的规模、生产工艺流程、结构选形、建筑室内外装修、设备、电气系统等的标准和用量组成,形成概算造价,明确投资金额的[12]。最后,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设计费在总承包费用中的比例不超过5%,但70%~80%左右的工程费用是通过施工设计所确定的工作量而消耗的[4]。

另外,对设计变更的管理也尤其重要。一般来说,项目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将设计变更发生的可能性降到合理范围内,使之对项目的进度和费用不至于产生严重影响[3]。所以应该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要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因为施工、采购等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如果设计有所变更,不会给项目费用带来变化。

2.2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控制

2.2.1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作为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者,基建处在工程设计完成后应该:加强工作连续性,及时组建新工作团队;加大图纸审核力度,确保工程量清单质量;通过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有效控制造价,委托业务水平高、执业道德优秀的中介机构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时和工程设计人员就发现的图纸设计问题沟通[5];加强合同管理意识,设立索赔事件的专用条款,对索赔事件成立条件、索赔程序、索赔值的计算方法等做出详细规定。

2.2.2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一方面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进度及时核算工程成本及费用支出情况,修正下一施工阶段的目标成本,在此目标成本的指导下,工程项目部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施工成本[6];另一方面,建设项目施工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图纸设计、施工条件、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实际价格[7]。

因此施工单位应该:首先,确定项目管理模式,内部加强管理,加强工程设计变更审核制度、工程签证制度、建筑材料及设备认质认价制度的建设,加大基建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到先进管理高校交流学习管理方法,提高基建管理人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其次,加强造价动态控制措施,找出实际支出成本与预算造价控制目标的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8]。

2. 3工程项目结算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建管理与审计部门应该避免工作失误,相互配合工作,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学校合法权益。首先,管理部门应加强工程结算资料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整理核对工程结算依据资料,核实工程变动情况,审核财务票据并理清本工程款项支付情况,增强时效意识,预防索赔等。其次,审计部门应该规范审计程序,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初审管理,明确结算资料签收时间[14];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也可以对外审机构采取奖励审减措施,加强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实效。在此期间,必须严格遵循施工合同价款调整办法审查施工过程中关键材料价格,确定签证工程综合单价。最后,合理利用保修金降低保修期内维修成本,基建处根据合同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提交工程保修书,及时提供维修服务。除因为施工方原因造成工程损坏外(由双方人员共同鉴定),其它工程质量问题均先由施工单位负责组织修复合格,然后再由双方鉴定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经济责任承担方[13]。

三、结论

在全过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应针对建设项目各阶段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造价确定与控制方法,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为解决国内基建项目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问题,通过对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造价控制以设计阶段为重点控制阶段加强设计管理的方法;通过对施工招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项目实施阶段除了加强管理还必须有效的控制动态造价的方法;通过对竣工结算审计阶段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应该重视资料管理加强协调审计部门等有效方法,最后达到全过程造价控制过程中低造价建设的目的。

这些问题和措施也是国内基建工程日后要面临的重大难题和挑战。在保证建设的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造价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优化阶段造价控制,加强全过程造价控制,这也建设项目完成低造价目的的必由之路。

四、参考文献

【1】赵春红.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合理成本的预测研究.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任明.合同管理风险及其AHP群决策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O9(1):26一28

【3】张献萍,张义忠.建筑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策略与方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2一3

【4】郝荣,李焕平.发挥设计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关键性作用.轻金属,2007(l):1一3

【5】侯卫.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4):11一13

【6】余克庆.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中山大学学报,2006(4):179一182

【7】赵卫东.浅谈做好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方法.建筑设计管理,2010(l):5一6

【8】王守清.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施工企业管理,2008(2)

【9】陈玉云.必须强化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建筑时报,2009(4):15一17

【10】赵阳.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胡涛.论建设工程项目前期造价的管理.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周和生,尹贻林.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3】陈雪芬,梁志锋.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东建材,2006(4):141一143

【14】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8―81

【15】林莉,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设计对造价的控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29-32

【16】郭凯寅,工程价款管理体系研究,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