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与药物论文

化学与药物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与药物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与药物论文

篇1

2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应该指出,国际国内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其范围之大、涉及微生物的种类之多样、功能之繁杂、潜力之广阔。据现行学术界通用的概念和范畴,只要是有机会在植物体内出现的微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含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范畴之内[13-15]。这个特征决定了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领域是广阔的,所涉及的学科除生物科学类各基础学科外,还有农学和林学类各基础学科、药物化学、医学、生物工程、食品保藏与加工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适合多领域共同协作,在视角和概念运用等方面出现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第二,植物内生微生物基本功能是多层次的。最基本的层次是微生物本身的显。这种功能以微生物的分离物为基础、在人工培养时即得以表达,可通过人工培养以及人工发酵进行研究、挖掘和改良,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最多[16-18]。第二层次是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Symbiota)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就像绝大多数产毒素的冷季型禾本科植物与其Epichloae类内生真菌的共生体那样,这种毒素的生产和积累的功能不是植物或微生物单独所具有的,或者单独能达到的强度和高度,只有通过宿主植物和内生微生物形成共生体后才体现出来[19-21]。第三层次是内生微生物/宿主植物共生体在不同环境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程度。上述产毒Epichloae类内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体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能生产和积累毒素,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产毒素(多),在另外的条件下则少生产或根本不生产毒素[19,22]。植物生长环境直接介入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共生体的生物学特性的表达。这一现象十分符合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可能对利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生物制药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也会有积极的启发。第三,植物内生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全是有益的,有时也会出现有害的一面。从文献的描述来看,这一点在我国目前仅在少数研究中引起了注意。黑麦草内生真菌、苇状羊茅内生真菌、疯草内生真菌等该宿主植物带来的毒素生产和积累则是最突出的例子。无论是产毒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还是疯草内生真菌,已经被人们发现的这些有害事例已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23]。另外,虽然没有出现鹅观草致毒的报道,但从其中的内生真菌中也检测到了一些毒素生产基因(王志伟等,未发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植物内生微生物给人类带来有害影响也给以足够的关注。同样,我们固然可以期望植物内生微生物给宿主植物带来或加强抗菌作用(Antagonism)、化感作用(Allelopathy)等抑制其它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功能,在植物抗病、抑制杂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作用是否会导致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降低[24-25],产生新的生态问题?这些都需要今后去认真评价。第四,植物内生微生物的功能一部分可通过生物学/生物化学的特征表现出来,另有一部分功能必须通过生态学的方法才能加以研究和利用。新西兰在飞机场及其周边大规模种植产毒素Epichloae类内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共生体,以此驱避在机场聚集的鸟类(JohnCuradus,私人通信)。这是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对植物内生微生物的功能加以利用的一个代表性事例。在我国,利用植物内生微生物进行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也是这类事例中的典型[25-27]。在这些情况下,内生微生物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体特征的稳定表达就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植物内生微生物作为药用微生物利用时,微生物本身相对重要一些,而作为农用资源或环境修复手段加以利用时,共生体的特征则往往更加重要。

3我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和特点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发展迅猛。据最保守统计,在我国发行杂志上由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论文(篇名中含有“内生菌”、“内生细菌”或“内生真菌”字样的论文)在2008年以后每年都超过200篇,2013年论文总数已逼近300(图1)。考虑篇名中没有体现出来的论文以及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我国科研人员近年来发表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论文大约每年可达400篇以上。研究领域也全面开花,基本形成了4大板块、24个分支的局面(表1)。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一支队伍庞大、成果丰硕的科研力量,在国际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特点可概括为“四多四少”。资源探索多、分离培养多、活性检测和生物功能研究多,基础性前期工作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与宿主的关联少、实际应用少。特别是以药物开发为目的的资源探索性研究报告最多,以抗菌、抗肿瘤等指标为主的药物开发指向的论文大量出现,形成了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最耀眼的亮点[17,28-29]。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以生理活性检测以及活性物质探索为主要范式(Paradigm)之一,思路清晰易懂、方法简单、实施容易,是研究生训练的好材料。关注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论文数量的上升时机,也不难发现其上升趋势和研究生毕业数量的上升基本同步(图1)。从论文数量整体来看,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科研人员在本国的科学杂志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部分,1979-2013年),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我国关于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突飞猛进,论文数量从2000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257篇,翻了18.4倍(图1);研究对象也从Frankia等非共生固氮根瘤菌为主、加上几个关于红豆杉内的紫杉醇生产菌以及冷季型禾本科植物中的麦角菌类真菌等零星报道,发展到包括草本、木本、单子叶、双子叶以及蕨类等数十科近百属植物中的微生物;研究方向也增加到包括医药、农业、环境、食品等多个领域(表1)。最近几年来,植物内生微生物相关的论文数量继续增加、研究范围继续扩大,形成了我国微生物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研究人员增长和人才积累最快、研究范围扩大最快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显示各种生理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价值的植物内生真菌以及它们所生产的生理活性物质不断出现,具有抗病虫害活性的内生微生物菌株也大量积累,新的微生物物种被相继提出,并不断开发出重金属抗性增强、难降解化合物的分解等新的应用功能。同时,通过参与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而得到基本科学训练的年轻学者也大量进入社会,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我国植物微生物研究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的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在医药方向和农业方向,尤其是以生物医药开发为目标的药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论文数量尤为突出[17,28-29]。而在大尺度生态学中十分重要的天然林木以及草原野草中的内生微生物则报道相对较少[12,30-33]。在研究程度上也存在着“初步研究多、深入追究少”的特点。在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质研究方面,分离和初步鉴定多、周密的分类鉴定少,活性菌株的初级筛选多、达到或接近可应用水平的筛选少,活性检测和物质初步提纯多、化合物纯化与鉴定少,发展到后期应用的事例则寥寥无几,有关生理活性物质生产的基因及其调控的研究则更少[17,29]。在生态学研究方面,也存在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态分布、生活史研究、培养条件的优化等都比较少的倾向[33-36]。此外,微生物的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微生物的消除技术、接种技术等开发还相对薄弱。考虑这些内生微生物的农业应用,能将植物内生微生物进行工具化的上述操作技术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因此,我国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应用面继续扩大、实用性大幅度增加的空间依然很大。

4我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成

4.1医药指向的研究

1993年,Strobel等发表了关于红豆杉内生真菌合成紫杉醇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形成了药用植物内生微生物开发的范式。受此范式影响,我国医药指向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以药用植物为材料居多,尤以红豆杉类植物、红树类植物、鬼臼类植物、石斛等兰科植物以及银杏等植物较为常见。红豆杉属(Taxus)植物主要有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红豆杉(T.wallachiana)、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东北红豆杉(T.suspidata)等,我国微生物学工作者从中分离得到了紫杉霉属(Taxomyces)、镰孢霉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曲霉属(Aspergillus)等植物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从这些微生物中又分别检测到了抗肿瘤、抗氧化、抗动物病原物、抗病原媒介物、抑制特定酶活性等生物活性,分离到了生物碱类、苯丙素、萜类、醌类、脂类、酮类、酚类、有机酸类、甾体类等活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中关于紫杉醇生产的研究报告最多[17,28-29,37-38]。常用的红树类植物主要包括生长在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华南沿海的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uicenniamarina)、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等。我国微生物学工作者从中分离得到了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镰孢霉属(Fusarium)、拟青霉属(Paecelomyces)、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青霉(Penicillium)、茎点霉(Phoma)、叶点霉(Phyllosticta)、木霉(Trichoderma)、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植物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39-41]。从这些微生物中又分别检测到了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分离到了肽类、多糖类、尿囊素、异香豆素等活性化合物[37,40-42]。小柴科的桃儿七(Sinopodophyllumhexandrum)、八角莲(Dysasmaversipellis)、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sinensia)等鬼臼类(Podophylloideae)植物内生微生物中有些菌株能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银杏(Ginkgobiloba)的内生微生物中有些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夹竹桃科的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内生微生物中,镰孢霉属(Fusarium)真菌等有些能合成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的长春新碱(Vincristine);天麻(Gastrodiaelata)、石斛类植物(Dendrobiumspp.)等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中的密环菌属(Armillaria)、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皮伞菌属(Marasmius)、镰孢霉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等内生真菌也生产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获得了高度的关注[17,29,37]。关于药用植物的内生微生物及其药物指向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在我国如火如荼,从各个角度总结出来的综述也层出不穷[9,37,43-44],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王剑文,谭仁祥等提出的利用内生菌寡糖诱导黄花蒿(Artemisiaannua)发根(Hairyroot)合成青蒿素(Artemisinin)的研究提示了植物内生微生物利用的一个新方向[45],提示了植物内生微生物的作用并非一定要以微生物为主的思路,唤起我们对内生菌和宿主两者的相互作用的关注,值得借鉴。

篇2

1.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它们用了8分钟。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 000米

7月26日上午,“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共有来自

13个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 027米、5 057米、5 188米、5 184米和5 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 000米级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3.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

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试验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18块试验田共107.9亩。9月18日,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

900公斤,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4.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

4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白银市正式投入电网运行。这也是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完整超导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这个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这座超导变电站,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了近70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5.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揭示了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发现刊登在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被选为研究亮点和封面论文,并被国际医学和生物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 of 1000”选为“必读”论文,《科学》杂志子刊《科学・信号传导》撰文予以重点介绍。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等单位选中,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

制造。

7.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美国《癌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为肝癌生物治疗提出了新方法。

8.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7月21日10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

9.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 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这座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是中国实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点配套项目。该钻井平台投资额60亿元,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 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 000米,总长约114米,宽90米,高137.8米。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

篇3

在物理学史上“永动机”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脱离“能量守恒”的谬误。在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现代的教育都注重标准化,通识教育就是这样的。而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则更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特长,从事专门的研究。而医学长年制教育中“标准化”要和“个体化”培养相结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注重点,各个阶段的衔接至关重要。就科学研究而言,公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的理论,才能在遇到与公理相违背的科学现象时探寻到本质。

1.2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

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恐怕会事倍功半,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1.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2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2.1启迪学生去思考,培养科研的兴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正面的反馈。启迪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要求为师者有渊博的知识,厚重的人文积淀,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还最好要有创新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过知识的积淀,来传授学生知识,解除学生的疑问,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创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流”单方面从教师流向学生,而没有创新,没有启迪,没有碰撞。很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那么“青”这种颜色必定不是蓝,不管是浅蓝、深蓝,肯定不是蓝,肯定有和蓝相区别,相冲突,但又有相互继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甘作为知识的存储器,还需要成为智慧的启迪者,点亮创新之火。培养科研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对科学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

支持学生去想问题,支持学生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有的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学研究中失败在所难免,这需要人们正视失败,重新审视失败的原因。尤其对于刚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在他们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最需要鼓励和安慰,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需要有细心胆大的心态,需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开始的锻炼和培养都需要教师做良好的引导。

2.3尊重科研创新

社会之所以进步,科技之所以发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变革引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和源泉。当今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学研究设立基金和奖项等都是通过精神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求知欲,激励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创新最直接的,最好的体现。尊重创新还体现在去伪存真上。弄虚作假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有时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或者条例来约束。只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工作中求真务实,从内心敬畏科学,尊重创新,方能在去伪存真。这在培养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创新又进一步地激励人们去从事科研,去获得创新。

3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用马克思哲学指导科学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中总结并检验真理的正确,并通过实践来完善或者更正这些理论。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公理还有一个特点:公理被证明正确了一万次,一亿次,不能说它永远是对的,但只要证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了一次,那么这个公理必将被改写,被完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取得科学发展,即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现有认识,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并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形成新的理论,用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高级实践活动。在复杂的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实现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而创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鼓励不断创新,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哲学上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主观性很强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条件下一类科学现象的本质,并用此来检验、修正或者创新理论,更清晰地认识客观规律。

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之所以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科学现象,但大的规律还是不变的。并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它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认识的深浅,看待问题,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由于科学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那么研究结果中只有少数刚好吻合客观规律,肯定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这里指的特定的条件是前人没有创造过,或者从前人没有思考过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总的分为两个方面:①设计的失败;②新的客观规律导致的失败。在这些失败中,设计的失败占绝大多数。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改进科学研究的设计,重新创立条件,重新审视研究。而第二种失败正是人们之所以说的“成功之母”,那是新的规律发现的曙光。无论是巧合的发现,还是经历千万次失败换来的成功,这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待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时代是进步的,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人们至今尚不能说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在人类能预知的未来,都有新的客观规律等待去发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却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更全面地认识客观规律。通过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深入地学习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4科研中创新的几个途径

创新引领科学进步。创新可以促进新理论的形成,新的理论又可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科研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意外发现,逆向思维,理论研究,长期积累,挑战权威,辩证思维。在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上,西地那非(Sildenafil,即“伟哥”)的发现到应用就极具戏剧性。它原来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合成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只能中止临床研究。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此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热情高涨,并且在试验要终止的时候受试者仍不愿意将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药有很强的改善男性的作用。意外发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药物研发中人们通常关心其原来设计的治疗作用,但历史上新药都是“反其道而行”凭借其副作用声名大噪。原本用来治疗高血压的环孢灵素用于毛发增生,原本用来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疗障碍。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临床医学研究更注重长期的积累。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权威”,只有正确与错误、完善与不完善。因此,每一次对“权威”的质疑,就是对理论的深思。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辩证思维给了人们看问题时新的视角,是从事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除了这些思维方法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是获得新想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术交流和探讨时应该抛弃权威,平等地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突破性的,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是在跟进别人的工作,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彻,即便在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思维,独到的眼光,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断地锻炼思维,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