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读写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了更好的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教师需要注重课内外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学习语文,还能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的魅力,而且不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授课。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手抄报等都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课内外注重读写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与教学原则相符合,也能做到循序渐进的写作。课外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而通过课内外读写结合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很多写作与阅读方面的技巧,快速提高其读写能力,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素养。
2.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措施
2.1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学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不仅词句十分优美,语句也很精彩,学生对于课文的首尾以及过渡内容、全文结构等都要仔细观察,并可以进行借鉴、模仿,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写作素材可以取自教材内容,有很多相应的积累方法,主题归类法在其中是比较常用的。当学习完一册书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全面的感知并梳理教材,并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为依据进行分类。例如《夏感》中,作者充分表达了浓郁、紧张而热烈的夏天,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一些词语和段落,并将这些丰富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之中。还有在《济南的春天》中,有许多拟人修辞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拟人手法有充分的了解,将行为动作和思想感情赋予要描写的事物,将其作为人描述,使事物变得自然而亲切,人情味更加浓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其创作拟人句,熟练掌握后能够运用在写作之中,提高写作能力。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威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
2.2注重写作技巧的学习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写作的一些技巧,而教材就是学习的最好例子,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教材编排通常会影响到多数的教师。现阶段使用的大部分教材的编排出使用的读写方法较为传统,最后面的单元才编排了作文教学,写作的学习要到每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才能进行。如果要将这种传统破除,需要有效整合写作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句式、结构和意境等课文内容为依据,学习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模仿文中的写作技巧,对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领悟,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在使用时能更加轻松自如,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有效提高,有效的结合写作和阅读。
2.3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就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捕捉重点、训练语感,为达到目标可以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例如观看电影写心得、听故事写感受等;为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促进其交流能力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演讲、趣闻介绍等;为了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养成看书习惯时,可以采用让学生统计课外书籍的方式,记录并分类自己曾经阅读的书籍,而且该方法可以提高其动笔能力,以便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日常过程中可以坚持写一些见闻趣事。心得、影评和日记等,使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其学习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2.4注重课外学习如今,各个中学不断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要求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对周围的事故进行随时观察,使自己的见闻与经历能有意识的增加,可以适当说出自己的见解,积累写作素材,包括美词佳句、精彩段落、叙事方法与描法等,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学生经常做一些随笔,练习句、段的写法,将写作水平提高。另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习兴趣,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课外阅读、日记、调研影视录像观后感等,锻炼自身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学《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又如教学《我的战友》,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体会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图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图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图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图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图,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图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图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教学过程是多层面的,它要求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展开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过程而互动的,因此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他们知识的情感和学习的态度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才能使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大胆的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有误解,也要宽容引导,逐步使学生在这和谐的氛围中养成敢想、会想、敢说、敢问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可能参与主动学习。
二、开设阅读课,提供阅读时间和空间
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足,因此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该学生提供更多阅读课文的时间和空间,就很有必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不要急于完成文本的细评细讲,关键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和感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
具体做法是:针对学校一周六节语文课的安排,把每周的五节课用来完成教材任务,剩下一节专用做阅读课。每次轮到阅读课时,老师要提出本节阅读课的要求,事先告诉学生要达到怎样的阅读目的。首先,是阅读内容的选择。要求学生读适合自己的,情趣健康的作品,或是文学性强,有一定鉴赏价值的文章,从而使他们能感知语言,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其次,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边读边写,使读写都得到全面训练;最后,在读完之后,要求学生谈读过的感受和体会,或写成读后感,全班进行交流。
这项举措坚持下去,学生一学期至少可以多读18篇课外文章,初中三年六个学期便可读到100篇,加上假期所读的文章和教材所选的180篇文章,一个学生三年的阅读量是非常可观的。到那时,何愁阅读能力提不高,作文写不出?况且,让学生自由阅读,能提高他们读书的积极性,不受教材、老师的限制,读自己喜欢的作品,陶醉在文学世界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注重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很重要的一环,学会比较,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异曲同工之妙。对教材所选的文章,学习与讲授时,教师可提前下发准备好的比较材料,从写法、内容、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加以比较。比如初中第一册课本中有白居易《卖炭翁》,在教学中,可与杜甫的《石壕吏》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叙事诗,都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现实问题;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1)分析卖炭翁与服役老妪这两个人物形象;(2)两诗如何通过叙事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3)找出两诗的细节描写,各表现了什么?比较的结果是,学生对《卖炭翁》和《石壕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他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憎恨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又是对他们阅读能力的训练,使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四、加强课外延伸,拓展学生语文知识
当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很不乐观,由于学生的负担,家长在这方面的不理解,以及现在市场上言情、武侠等小说的泛滥,都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班里开展“人人捐一本好书”的活动,建立班级的“小图书库”。这些图书,可用用阅读课的教材,也可以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平时,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搞抄名言、格言,每天一句,并写出自己对名言的理解与体会。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阅读和写作,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那么想要真正的做好以读促写,必须在以读促写的基础上对读和写的结合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只要找到了这个切入点,使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读写的不足之处
根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初中生的写作内容较为空洞、单调、语言也较为枯燥。归根结底其原因便是初中生的生活单一,没有意识到从生活中储存写作题材;阅读量也较少,阅读面也比较窄,没有写作的素材,便不会写出语言生动、修辞恰当的优秀文章,这样长期下来,学生便会对写作产生恐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有充分的利用课本的素材,是否意识到课本是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是否意识到课本中包含的中外思想家的优秀范例和优秀题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素材对学生读和写发挥的作用,还要适当的结合课外题材,给学生正确的指引,让学生清楚明确的知道怎样积累素材、打开习作思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以读促写的策略
1.模仿精美的句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来自教科委专家们的亲自编排,其课文中都蕴含着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和精选的段落,老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品进行深入的品读,进而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借鉴,便能够提高学生组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情感。因此,老师要抓住课文中丰富词语、句子的特征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进而提高初中生精准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海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通读全文、品读全文,找出学生认为优美的句子,如:“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引导学生分析此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子的特征,这样便能够激发学生认真品读和分析,能够发现将海燕比喻成人叫喊着,把乌云运用拟人的手法在欢乐着,还把海燕运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会儿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借此可以让学生对此句的修辞手法和景色进行模仿,老师要对学生模仿的句子进行分析和完善,帮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由此可知,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一定要从全篇着手,可以从组词、组句和段落开始,逐渐培养其整篇的写作能力,这便是以读促写的一种方式。
2.补充文章省略的文字
语文学科中的许多文章都具有悬疑,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亦或者在表达中故意写的简略和不明确,因而,留下了悬疑的空白,呈现出省略句或者破折号的状态,等待学生通读上下文进行想象、构思和补充,这也便是留白艺术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文章中的空白之处,巧设恰当的情境,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进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省略文字的合理补充,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芦花荡》时:”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时老师可以问,老头子想说什么呢?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领悟到此文的中心思想是了解老头子等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渲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对留白处进行补充,按照老头子的心理活动、爱国情怀和对受伤的孩子当做自己孩子的情感,把这三方面进行结合,补充空白之处。
3.进行写作练习
在对学生进行了模仿句子和留白处补充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命题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题目、自命题题目等这些,都需要先让学生分析作文写作的方向,然后对作文进行构思,在学生写完之后在班上开展作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们互相阅读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和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使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作用。
【结 语】
总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效果的,老师要深入研究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帮助初中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日益完善,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实践阶段,不善于总结的占多数。那么,在写教育教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选题定题如何把握度呢?分享以下信息。
第一,题目难易要适当。
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第二,题目大小要适中。
初学写作的老师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题目太大,反而由于自己学术不足,导致研究深度不够,问题解决不清。
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题目:
1.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分析
2.粮食安全与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3.地方政府财政公开与信息透明的研究
4.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5.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析
6.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与措施研究
7.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8.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
1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2.国内外财政理论与政策比较研究
13.社会保障税研究
14.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研究
16.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和运营研究
17.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4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43
尽管新课程的改革宛如一缕春风吹遍整个校园,但是作文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显得举步维艰,高中生似乎也进入了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于是教师能否帮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已是当务之急,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局面。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通过进行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的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素材,写作起来就会很吃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会是思路不清晰,甚至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若想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才思泉涌,就必然要有足够的“精神食粮”,而这些“食粮”又需要来自广泛的知识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而大量的阅读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切实有效地感知到书面的语言材料的魅力,然后再通过自己对所感知到的书面内容重新进行重组、解析和破译,以便于更加完美地再现作者想要借助语言材料所提供的完整信息。假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完全吸收,那么在此后的作文写作时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阅读效率
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学生是不是可以在阅读内容的本身或者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当中快速并准确无误地找到一个思维的突破口是问题的关键,不同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或者是所需知识的方向来确定自己的阅读内容,已达到所学所需的目的。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好,对作品方式的欣赏也罢,只要学生的目标明确,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会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第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语言类的作品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字作品都会有它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掌握,好比说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四要点”以及记叙文的“六要素”,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多加注意,而且学生最好能够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出阅读效果的书籍,长此以往,学生要提高自己语文作文写作的能力就好比是如虎添翼。总之,要保证阅读效果的最大化,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重中之重。
三、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语感基本功
目前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阅读带动口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长时间的积累,加上学生自己对作者思维的理解和感悟,重新进行组织之后能够很好地规范自己的思维逻辑,让语言表达起来显得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生动,并且还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祖国文学的优美之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样也可以大大改善因为词汇贫乏、语言组织能力差和阅读材料混乱的局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于以读带说,要采取各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好。
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巨大的道德责任感,也许早就中途放弃,打道回府了,即使他和弟子们困在陈蔡郊外,饿得几乎要死的时候,孔子仍然可以气定神闲地为弟子们弹琴、讲故事。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身上最高尚的品质莫过于为了拯救社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坚毅。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观点,一生都过着忧国忧民的生活,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处游说诸侯,屡屡碰壁也丝毫不言弃。孔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他们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巨大的光辉,泽被后世。社会文明进步了,也应该把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宝贵一面发扬光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才能写出真诚的、能打动人的文章,而不是无病、胡编乱造、假话空话满天飞。
二、用先秦散文的艺术技巧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能
运用先秦散文中的各种辩论技巧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1.比喻论证
诸子散文非常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深奥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诸子在向诸侯君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时,为了让国君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政见,常常喜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时就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施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仁政。在诸子散文中,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方法很多,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在自己的散文中都曾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鲜明地阐述观点。先秦诸子散文中曾大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孟子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在这篇散文中,孟子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的。
3.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很多的一种论证方法。诸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使得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在这里,庄子就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先假设水不厚就无法承载大舟,风不厚就无法承载大翼,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运用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论证结构更严密。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4.排比论证
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诸子散文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先秦散文常常运用五六组排比,气势磅礴,显示出诸子的雄辩之风。例如,孔子的《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这里,孔子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了六重排比,使得论证气势非常强。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7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62-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本次问卷是调查内部动机在学生英语读写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过程将由三个学期完成。第一个学期将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摸底调查,之后两个学期将调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在学期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对比两组数据,分析内部动机理论对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完成的是第一个学期自主学习情况的摸底调查部分。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由此可见,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课下也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因此,学生的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不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特点所致;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缺少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理论依据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van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Deci等将动机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内部动机,它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第二类为外部动机,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第三类为无动机。无动机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学习效果的达到,要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合作,并且尽量避免出现无动机的情况。教师的教授、考试的压力只能成为学习的外部动机,如果内部动机无法被调动,学习过程没有乐趣与成就感,教学效果就无法真正达到。尤其是大学英语读写,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课下配合的课程。仅靠每周两次的课堂学习,远远无法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对于英语读写的教学至关重要。
三、问卷介绍
目前多数有关动机理论的调查,多是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所得数据未免过于笼统,不能完全如实调查出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真实表现。笔者认为,内部学习动机的调动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教师不能强迫学生一蹴而就,学生也无法迅速调整到适应阶段。只有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内部动机的效果,督促学生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种内部动机的效果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本问卷不是在学期末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学期中,以单元为单位,在每一次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本学期共三十六个英语读写课时,每四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共完成九个单元,共收集了九次问卷,每次问卷都在完成一个单元的课程后随堂发放,马上回收。
笔者选择了非英语专业大一年级的四个班级学生,共120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收集过程中,第一单元与第七单元,发出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3人因病请假),回收率为98%。第九单元,发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3人因病请假,1人事假),回收率为97%。其他单元均发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分,回收率为lOO%。
问卷的题目设置参考了徐锦芬等与朱?S的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以更适应本校学生的特性。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前准备,主要调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第二部分为课后回顾,主要调查学生课后复习情况。
具体数据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在课前做预习工作。第一题,是否通读本单元,并查阅生词及相关背景知识;第二题,是否制定了本单元的学习计划。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后是否做了相关的复习。第三题,是否复习了本单元所学内容;第四题,是否寻找了课外补充材料(如阅读材料);第五题,是否做了学习笔记;第六题,是否达到本单元自己设定的学习计划(所有题目选项均设置为A.是、B.否。)。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题,选A的有102人,占总人数比例85%,选B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3%;第二题,选A的有99人,占总人数比例83%,选B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17%;第三题,选A的有89人,占总人数比例74%,选B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5%;第四题,选A的有81人,占总人数比例68%,选B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32%;第五题,选A的有110人,占总人数比例92%,选B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第六题,选A的有96人,占总人数比例80%,选B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19%。
四、问卷分析
从第一部分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在每单元上课之前通读课文,对单词、词组及背景知识进行预习,但从具体的每单元数据上看,能持之以恒的学生数量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降低;制订计划的人数,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人数呈递减趋势。从第二部分的数据看,最好的是在做学习笔记这一项上,有92%的学生可以完成,并且从具体的每单元数据上看,也坚持的较好,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差的是在寻找课外补充材料这一方面,只有68%的学生选择完成。从具体的每单元数据上看,每一单元的课外补充材料完成的都差强人意;处在中间数据的为课后复习与计划的完成:课后复习部分,同样出现了数据依次递减的情况;制订计划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3%,可以完成计划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0%,人数平均值相差3人,比例相差3%。
五、结论
通过这些数据,笔者发现,要想达到调动学生内部动机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外部动机作用,以配合学生内部动机作用的发挥。比如,课前预习与计划制定部分。数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能坚持预习的学生数量逐渐降低。想要学生保持内部动机的活跃,教师的辅助作用不可缺少。教师可以在每单元上课之初,提供整个单元的学习框架,介绍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上课之初,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检查,可采用随堂提问、请学生预先板书等方式;对单元重点,应着重讲解,如核心词汇的用法、疑难句型的分析、段落排序的讲解,与之前介绍的给学生的学习重点相呼应,以保证学生在单元结束后有所收获,达到自己的学习计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和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进行刺激,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必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伴随整个学习过程,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学生搜集、分析学习资料,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会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学生之间必须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学习心得,研讨学习任务,分享学习经验,共享思维成果,这对实现意义建构有重要意义;意义建构是教学设计的目标所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正确思维反映,深刻理解所学习问题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将“讲”、“读”、“写”、“议”四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出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帮助并引导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二“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容
1以“讲”奠定学生理论基础
“讲”是“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基础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精练地讲授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建立起关于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对所讲授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高度概括,力求精而完整,使所讲授的知识体系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教师要结合所讲授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建构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框架,并结合课程特点,或渗透学术前沿热点理论问题,或刻意设置自学题目,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读”、“写”、“议”夯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并不是单纯运用讲授法进行的灌输式教学,讲课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节授课计划,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讲”的重点不是讲授,而是引导和启发。
2以“读”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所在,有目的性地选择一部本学科经典原著或专业学术著作,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又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为学生指明读书方向,帮助学生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同时,教师还要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水平较高的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新理论、新观点,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教师还应该结合课程内容最新研究动态,向学生介绍当前本学科学术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探究,将“读”的过程推向深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实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
在“读”的过程中,重点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创造性读书。“读”必须以“讲”为基础,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将知识融会贯通,启发科学研究思维。在读书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进行创新性思维,形成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3以“写”深化学生理论水平
此环节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前期的知识积累,只有通过“写”的环节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撰写学术论文的技巧。读书笔记既可以记些经典语句和代表性观点的摘录,也可从所读内容中选择一个有思考空间的视角,进行拓展论述与发挥,也可以写对于所读著作的读后感,或对所读著作进行综合评价;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要从论文选题技巧、写作基本思路与模式、语言表达方法与规范、学术观点的提炼、论据的引用与查找,论证的思路与过程,结论的科学界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力求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与技巧。所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层次思维及形象思维的科学训练。要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特别要注意的是,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视角拓展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力争使学生的选题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对于学生撰写的文章(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教师要认真批阅,积极表扬学生的创新点,中肯指出不足之处,对于行文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详细批改,评语要以鼓励为主,既客观又不伤害学生积极性。通过对学生撰写的文章的批改,即要让学生客观认识到文章存在的不足,又能激发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深化学生理论水平。
4以“议”提高学生理论层次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授课学习、课外阅读和撰写论文,就必定会有知识上的收获和新的思考,这些学习上的收获或思考,正是“议”的意义所在。在“议”的过程中,议题的选择是关键。选择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读”和“写”,精心选择有学术价值、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内容,特别是有理论争议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结合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精心选择有拓展空间的内容进行讨论。对学术界的新问题、新看法、新的研究成果,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再介绍给他们,既能使他们有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又可以训练他们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巩固学习的成果。尤其要重视的是,选择议题时既要多考虑在学生中具有普遍反响和普遍兴趣的共性问题,要以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为主,切记选题偏、难、怪。对于组织讨论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读书报告会,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作典型发言,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引导随机讨论,也可将学生以10~15人划分成讨论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对于讨论会的次数,可以根据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和读书过程中的疑问,或者当前的热点理论问题、或者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反映出的代表性观点与存在的共性问题等,切忌将讨论流于形式,人为的设出多种限制,教师要牢牢掌握住讨论会的主动权,既要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意见,又要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控制讨论的秩序,不能将讨论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争论。教师要做好谈论的最后总结,既要有深度,又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严重缺乏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灌输式教学模式普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基本的思辨能力,普遍感觉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缺少机会参与教学,平时专业知识积累差,课堂听课率低,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外语或准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但“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师生互动好,课下学生学习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制定产出目标而不是输入目标。“我要学习三小时”是一种幻觉,而“我要写出双倍行距的三页文章”才是目标。写了三页后再做别的事,备课、上课、开会或别的什么。如果晚上你觉得还想写,当然好。如果没有写的意愿,至少你要写点什么。
3.找到一种声音,不要仅仅满足于“发表”。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在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向求职者提的问题之一是“10年后可能还有人阅读的你的作品是什么?100年后呢?”有人曾问过我这个问题,这确实让人感到恐惧,也令人尴尬,因为我们多数人不这样想。我们关心的是“发表”,就好像文章和观点或论证没有任何关系似的。矛盾的是,你越是竭力想“发表”,你就越发表不了什么东西。而当你真正对所写的东西感兴趣时,写作往往就变得更容易一些。
4.给你自己时间。许多聪明人往往用善意的谎言欺骗自己,比如“我在最后时刻能做得最好。”瞧瞧,根本不是那回事。谁也不能在压力下有更好的表现。当然,你是聪明人,但如果你要撰写一个艰深的问题,怎么可能就在会议的前一天晚上思考一下就能做出重要贡献呢?作家坐在书桌前一连几个小时绞尽脑汁思考。他们提出问题,在喝酒或吃饭时与聪明人交谈,长时间散步,然后再一挥而就一个章节。不要担心写出来的东西不好,不能马上使用。你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有新的想法出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写下来。那些几十年后仍然有人读的文章和书是由那些坐在书桌前的人写出来的,他们强迫自己把深刻的思想转变成文字然后再让这些文字引导出更多的思想。如果你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写作可能有神奇的魔力,因为你能把自己思想定时刻的想法的形象刻画出来,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人看得到。
5.还未写出来的著作都是最精彩的。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越多,就越精彩。我们都遇见过那些口若悬河、令人钦佩的研究生或者老师。他们在酒吧或者办公室聚会上一手拿着啤酒瓶,另一手拿着香烟,旁若无人般高谈阔论。他们对什么问题都能回答,会告诉你他们要写什么东西,内容将多么精彩。但几年过去了,再问他“你在写什么书?”时,他们仍然给出同样的答案,200字的答案。从来没有变化,因为他们实际上除了吹嘘外,根本没有写任何东西。另一方面,你在研究某些东西,它在不断变化。你不喜欢刚刚写完的东西,也不敢肯定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当有人问“你在写什么?”时你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因为这很难解释。那些拿着啤酒和香烟的自鸣得意的家伙呢?他们是装腔作势的人,实际上从来不写任何东西。通过几百瓶啤酒和几千支香烟,没完没了地重复他们的答案。不要被假象所迷惑,你才是胜利者。当你真正在写作,为了成功努力工作时,你会感到自己太愚蠢、水平太臭、疲惫不堪。如果你没有这样感觉,那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6.找一个谜语。描绘甚至设想你的著作是在猜谜。有很多有趣的谜语:甲和乙从同一个假设开始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怎么回事?这里有三个似乎都不一样的问题,奇怪的是,它们是同一个问题伪装出来的,我来告诉你这是为什么。理论预测了某个结果,但我们观察到了其他内容。是理论错误还是我们忽略了某些因素?不要被这些模式所限制,但它们在把你的研究呈现给受众时非常有帮助,无论是演讲的听众还是文章读者。
7.写作优先,有多余时间再做其他事。我碰巧是个喜欢起早的人,所以总是在早上写作。然后才上课、开会或做文字工作。你或许是“夜猫子”或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地方。不管怎样,要确保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留给写作。不要在忙完别的事后再写作,也不要安慰自己有了整块儿时间后再写作。先写作,有时间再做其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