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规模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规模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规模经济论文

篇1

1.1工程投资运行费用

1.1.1建设费用。包括主要建、构筑物(原料预处理池、厌氧发酵罐、储气柜、配套设施等)建设费用91万元;污水发酵系统主要仪器设备购置费用(污水提升泵、脱硫塔、管道阀门及配件、沼气锅炉及沼气余气利用装置等)30万元;项目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工程设计、监理费等)9万元。共计130万元。

1.1.2原料费。发酵原料主要为养殖场畜禽粪便,由于畜禽粪便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损失很少,沼气工程运行原料费用忽略不计。

1.1.3年管理维修费。主要包括沼气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工资、正常维护保养、配件更换等费用,共计6万元。

1.2产出效益

1.2.1能源效益。农村沼气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减少养殖场原煤、石油液化气、电力等商品能源以及薪柴、秸秆等非商品能源的消耗。300m3的沼气工程平均年产可实际利用沼气54750m3(取容积产气率0.5m3/d),沼气热值为20935kJ/m3,取沼气利用设备热效率为60%,计算得300m3沼气工程年实际可获得热量687714750kJ。目前扬州地区农村生活炊事用能多为电能和石油液化气,该研究选取电能和石油液化气产出等量热量的费用支出的平均值作为衡量沼气工程年能源效益的依据,结果见表1。

1.2.2种植业效益。沼渣和沼液统称为沼肥,经过沼气发酵处理的沼肥,一方面抑制和杀灭了大部分有害病菌和虫卵,同时又富集了养分。比如,沼渣的有机质含量为40%~60%,含全氮10%~20%,全磷0.4%~1.2%,全钾0.6%~2.0%[12];此外沼液内还含有激素类物质,能刺激作物生长,同时具有抑制细菌、病虫害发生的作用,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年猪存栏3000头养殖场实施300m3沼气工程后平均日处理猪粪污17.7t,沼渣、沼液年产量6000t左右;沼渣、沼液作为养殖场业主农田肥料,年可节约肥料费用12万元。

1.3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项目各项财务指标

1.3.1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指标。300m3沼气工程的年能源效益与种植业效益之和为29.4万元。取沼气工程的正常使用年限为15年,基准收益率10%作为评价标准,沼气工程项目成本和收益如表2所示。由上述计算公式及表中数值可得户用沼气池计算期财务净现值(FNPV)为47.98万元。

1.3.2动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投资项目回收投资所需的时间,通过计算从项目投资之日起,用项目各年的净收益的现值将全部投资的现值收回所需的期限的长短来判断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其计算公式为:动态投资回收期(N)=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9-1+(5.16/9.92)=8.52(年)。

1.3.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其表达式为:FNPV=∑nt=1(CIt-COt)(1+FIRR)-t=0式中,FNPV为财务净现值;CIt为第t年的成本;COt为第t年的收益;n为项目运行年限;FIRR为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在Excel中运用函数IRR求得为16.1%。

2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效益分析结果

以扬州农村地区使用较多的电能和液化石油气作为参考燃料,取沼气工程正常使用年限为15年,基准收益率10%作为评价标准,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项目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工程的财务净现值为47.98万元,为正值收益;内部收益率为16.1%,高于10%的基准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为8.52年,回收期稍长。各项指标表明,该项目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指标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但投资回收期稍长。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建设不仅为养殖场业主提供了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优良的有机肥料,而且在生产沼气过程中处理了养殖场畜禽粪便及冲洗废水,有效地减少了养殖业废弃物通过自然堆沤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该研究把沼气的能源替代效益和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施用节约的化肥、农药购置费用作为计算沼气工程收入的来源,但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只有部分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业主配套拥有相应的消纳沼肥的农田、果园、蔬菜基地等。许多沼气工程业主以养殖业为主,沼肥的农田使用主要依赖周边农户,实践中由于沼肥在运输和施用上的不便养殖场周边农户付费使用沼肥的意愿并不高。同时,沼肥每天连续产生与作物施肥季节性存在矛盾,因此实践中部分沼气工程业主免费把沼渣沼液提供给农民进行农田的施肥和灌溉。在投资回收期本已稍长的情况下,缺少了沼肥的经济收入,导致了部分沼气工程后期运行经济效益弱,甚至缺乏盈利能力。因此,在目前政策环境下,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想要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工程业主必须配备足够消纳沼肥的自有农田,以沼肥代替化肥节约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三沼”经济附加值,实现种养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存在的问题

3.1“三沼”综合利用工作有待加强叶小梅等对江苏省21处大型沼气工程运行情况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沼气工程由于上网发电困难,沼气用途单一,所产沼气均用于养殖场自身的生产生活用能,大量多余的沼气被白白浪费。徐庆贤等对福建省养殖场沼气工程调查中发现,有近82%沼气工程所产沼气实际利用率低于30%,其余沼气均排空,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实践中部分沼气工程所产沼渣沼液没有充分利用,而是随意排放到了池塘沟渠中,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

3.2沼渣沼液安全施用工作有待加强沼气工程所产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大量用于农田,其安全性不容忽视。工程实践中,许多养殖场沼气工程排放的沼渣沼液中粪大肠菌群等致病菌数量还未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等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定值,沼渣沼液施入农田后存在病原生物污染问题。另外,受饲料和兽药的影响,沼肥中除了营养组分外,还存在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等问题。

4结论与建议

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项目在做好“三沼”综合利用的条件下,项目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良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只有部分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业主配套拥有相应的消纳沼肥的农田、果园、蔬菜基地等。许多工程业主主要从事养殖业,沼肥免费提供给农民进行农田施肥和灌溉,缺少沼肥的经济收益,导致了沼气工程后期运行经济效益弱,甚至缺乏盈利能力。沼气工程除具有内在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外部效益。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农民对优美良好生活环境的诉求越来越高,沼气产业处理农业废弃物、生产可再生清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尝试新的工程补贴政策,成为农村沼气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转变发展思路,突出沼气工程建设的社会公益性从表面看,沼气工程是养殖场业主为了解决养殖场粪污的问题建设的粪污处理工程,具有纯个体物品的属性,但是在保证我国肉类粮食供给安全和农村优美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沼气工程建设带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因此,应把推广和使用沼气技术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节能减排的公益性工作来抓,引入市场机制,借鉴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财政补贴制度,建立基建补贴与沼气终端产品价格补贴相结合的补贴方式。通过立法等方式,建立用气价格补贴或者发电价格补贴标准。通过政策引导,营造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政策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67-03

小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小银行作为一个企业,需要通过逐渐商业化的金融服务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壮大,发展是硬道理。在金融市场上,虽然长期经来受到国家监管和市场准入的限制而使大银行业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但是市场化、商业化是金融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下,不进则退,不发展必将被竞争所淘汰。因此,小银行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是必然的选择。发展在外在上表现为规模的扩张,而在内在上表现为资本扩张。只有处理好内在扩张与外在扩张的关系,使规模、资本、管理相协调,才能使小银行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一、经营规模与资本的关系

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小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追求较高的经营质量,但质量的提高是在一定的发展速度基础上的。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不仅是银行自身生存、追求自身效益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业务经营要追求质的提高,也要有量的增长。在实践中,把业务增长率高低作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关键尺度在一定阶段和时期是有意义的,这是实现规模经济,在量的基础上才能有质的飞跃,“规模偏好”不是简单的以速度论“英雄”。

一个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它的信心,而资本在维护公众信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规模成为令人信服的信号,传递着银行风险承担和经营管理的状况。在资本市场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控制风险能力的信号,影响着银行从外部筹集资金的成本。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银行对外筹资成本会逐渐降低。此外,资本规模还作为银行稳健合规经营的信号传递给监管机构,监管机构根据银行资本充足性来确定对该银行的监管力度。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会给银行带来较低的外部监管成本费用。因此,银行保持相应的资本量是对内承担风险和对外接受社会评价的要求。资本规模与资产规模毕竟不是一回事。同时,银行资本还具有资金来源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作为对总的经营基础投入资本,另一方面提供固定融资成本的资金。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组合能力的提高以及资金筹措能力的提高,资本金作为营运资金来源的功能越来越小,从而大型商业银行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本。资本金相对减少和债务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成本,便显现出规模经济特性。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随着负债的增加,债务持有人所承担的风险加大,从而所要求的收益率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依靠债务取得资金的好处。因此,从资金成本上来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特性是有一定范围的。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和服务性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只能主要依靠信贷资产的高速扩张而实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较高,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也随之快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规模扩张与资本补充无法保持平衡。即便运用了各种手段补充了资本,由于资本补充跟不上风险资产的扩张速度,资本迅速消耗,导致了股份制银行再融资后资本充足率依然快速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过快的规模增长导致了不良贷款余额也在不断地暴露和积累,资产的损失进一步侵蚀了资本。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所形成的盈利有可能被贷款损失和高企的经营成本所稀释,会出现收益水平下降,利润和资本积累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资产的扩张速度,构成了潜在的风险。银行面临资本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陷入了“资本不足―资本补充―规模扩张―资本再次不足”的恶性循环。当然,经营扩张中会出现这一情况并不奇怪,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及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时补充资本,使经营规模有坚实的资本基础。

二、规模扩张要与资本扩张并举

银行的信誉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资本金的多少和存贷款规模的大小。一般情况,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低,因而银行的准备率就可以越低,这一方面带来了闲置性货币的节约,又可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因此,扩大规模对于银行来说十分重要,而规模扩张主要方面就是实现跨区域经营。能否跨地区经营业务,既是其经营规模大小的原因,也是其经营规模大小的结果。

当前,地域限制对小银行的发展十分不利,不利于小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目前,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小银行的软肋。显然,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小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小银行大量客户流失。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小银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其分道扬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小银行的发展尤其是跨区域发展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小银行要积极探索参股其他金融企业的可能性,这方面可借鉴规模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参股、兼并等方式,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小银行也要积极关注这方面政策的变化,把握时机,最终实现省内跨区域经营乃至跨省经营,解决小银行业务发展的区域性制约,并把创造条件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和中长期的目标。中小金融机构要强化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必须走联合、重组、兼并、创新、发展的路子。小银行要与具有规模优势的银行竞争,仅仅依靠以往与当地政府、农业经济组织、农民的纽带关系开拓业务是不够的,必须重视所在地域狭小和业务单一给自身发展造成的局限性,这会制约业务发展的空间。只有摒弃现有小规模的经营模式,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壮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手段,才能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更为有效地拓展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实、做强。

但是,要想跨区域发展,首先要在经营管理水平上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不仅是银监部门对跨区域发展银行有一个监管要求,而且也是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跨区域发展必然对银行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一方面,对资本投资和运营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会资本运营。另一方面,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实际上不仅是资本输出,更是管理输出和产品输出。在异地经营,与异地企业与银行打交道,要想站住脚必须要有过硬的管理,过硬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区域经营取得胜利。否则,跨区域经营可能不是发展而是走向更大风险的一种行为。

三、规模扩张要处理好相关问题

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要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能够适应,从单个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其经营规模越大、经营范围越广,在竞争中就越占有优势;但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单个银行的经营规模如果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出现垄断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通病,不能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另外,银行的大小,集中度的高低,也是相对于产业、企业的大小和集中度而言的。这些问题如果搞清楚了,对银行的经营规模才会有个大体一致的看法。因此,所谓银行适度规模问题,实际上是个“相对”概念。银行业务量决定于其存、贷客户的实际需求规模。过小的银行无法满足大的信贷需求,承担风险的能力差,不利于科技手段的运用,而且还不能胜任大范围的融资,这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相矛盾。反之,银行规模过大则会增加管理成本,对高效率营运资金和灵活调度资金不利,同样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和融资效率的下降。

1.规模要与管理适应。一般地说,世界各国的银行在其发展历史和演进过程中,都具有扩充规模的偏好,规模扩张导致下属独立的经营单位增多和人数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交易费用,边际交易费用也随之上升。银行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最高管理层与基层操作层之间的信息传递泄露和扭曲亦会增多,同时层次增多也会带来计划与控制的复杂化。信息泄露和扭曲以及计划和控制的复杂化,必然降低管理效率,增加交易费用,出现规模不经济。

要实现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又能够降低贷款不良率、降低经营成本率,并且提高贷款收息率,这必须在内部管理上加强管理。这点可以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也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就曾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先后剥离不良资产1.65万亿元,压缩分支机构近1/3,精减人员逾1/3,扭转了传统粗放型经营的模式。如工商银行人员精减由1998年的56.72万人降至2006年末的38.17万人,减少了32.7%,良好的绩效管理使得工商银行规模经济效益一直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也就是说,随着人员和机构精简效应逐步显现,国有商业银行人均经营管理费用增长幅度显著下降,而资产规模经营则保持稳步增长,银行规模效应得到了显著提升。要成为有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银行要在建立之初就严格实施全员质量管理,实现组织机构精干、内部管理规范、定员定岗合理。随着其资产规模扩张,必须使人均经营管理费用增长幅度下降程度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使规模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得到保持。因此,绩效管理是小银行扩大规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规模要与经济效益适应。规模不能只是体现在数量上,尤其是存贷款的数量上。规模必须是要体现在规模经济上。许多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存贷比率越高,越能说明其资产质量管理能力低,不利于规模经济稳步增长。存贷比率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主要指标,一般来说银行贷存比率不得高于75%,因为存贷比率太高,银行经营风险就大,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效管理,因此,适度控制存贷比率,保障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发展。

实际上,存贷款占比与经营效益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表面看,存贷款占比高说明资金得到了较充分的运用,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但实际上二者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将存款主要用于贷款的发放,就说明了银行主要通过这一手段来获利,而银行主要的风险正是在于贷款发放后面临的无法收回的风险。而一旦无法收回或通过许多途径才能得到收回,都会增加银行的成本与开支。因此,存贷款占比与经营效益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显著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组织存款,有效发放贷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贷款质量,提高利息回收率。

因此,不管银行在实际存贷款上有多大的规模,如果没有考虑风险和贷款收回的成本,这种规模不仅不能最终实现效益,反而可能将银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国内外许多事例说明,银行规模大固然增加了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是,即便规模很大的银行也由于经营问题过多地将收益放在某一领域而最终由于风险积累而彻底破产的。

3.规模要与定位适应。要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银行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而在明确的定位下,银行的规模要与定位相适应。适度规模的市场占有率既能降低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经验曲线,形成生产、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充分享有规模经济的效应。银行取得竞争优势,而优势主要来自市场份额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单个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总资产多少以及经营状况如何,对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营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在市场上的筹资成本越低、市场占有率越高。

商业银行业务的集中度与单个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有很大关系,银行规模与所服务的企业规模是相辅相成的,要使银行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的集中度相适应。在业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集中度过高是个别商业银行业务量占全部商业银行业务量比重过高的必然结果。同样,在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集中度过高,是少数大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过高的结果。企业是商业银行的客户,商业银行的集中度与企业的集中度相适应,是社会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贷款业务,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单笔贷款额也大,对此,只有大银行才能满足其需求;再如存款业务,大企业资金吞吐量大,小银行根本无法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另外,大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信息来源广泛及时,它们能为大企业提供小银行无法做到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援等。反之,小企业对于金融业务的需求量和单笔业务的规模小,大银行来做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因此,银行的经营规模应与银行服务定位的企业结构大体相适应。

4.规模要与发展创新适应。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外延“数量”与内涵“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内涵质量的提高远比外延数量的扩张更为重要。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机构规模,其规模的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效益的好坏,国内外的理论探讨也难以得出规模大小与效益好坏比较一致的结论。一般而言,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的飞跃。而现实的情况是,从农村信用社发展起来的农商行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方面,无论是存款规模还是贷款规模,与当地的金融机构相比,都不具有规模优势,相反,在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由于受中小金融机构背景的局限性,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与其盲目片面地“临渊慕鱼”般追求规模效应,倒不如脚踏实地“退而织网”式的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切合实际。而要想经营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银行金融创新对其规模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同时过的潜在的金融利润,它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随广为市场接受而来的、具有独占或优先获取权的超额利润。从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出了众多金融新产品,而这些金融创新产品成为这些获利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部分。

国内的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在业务创新上有许多好的做法。华夏银行在网络银行方面,推出电子保管箱、企业展示平台、数字证书跨行通用等产品。浦发银行与上海电信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一张具有金融和电信双重使用功能的“东方电信卡”,使用户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缴付电信费用,为居家生活带来方便。民生银行推出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新产品,如“动产质押”、“票据包买”等业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非常重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仅为其拓展了利润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相较而言,小银行在业务创新上远远落后于国内水平,而且就在基本业务方面也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个人业务、中间业务开展不充分。

参考文献:

篇3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生产工艺特点也不同。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或生产大型及成套设备,或均匀而大量的生产的行业。更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如采掘业、化工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第三产业及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如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这类产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大,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2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4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最佳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佳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