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农业经济却呈现出越来越弱的发展迹象,“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为农村一项根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实施了近50年后,是否还能继续支撑中国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又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问题,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及其权能问题,三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1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问题

鉴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性和抽象性,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也是学者们的共识。但是究竟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如何界定,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集体经济组织说,即集体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二是“农民集体”说,即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全体农民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三是村民委员会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一种法人所有权,因而集体所有权主体只能是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四是村民小组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将村民小组确立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既尊重了历史,也具有现实可行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农民的利益。

2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问题

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农民共同共有的所有权。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有特殊民事主体~农民集体享有的单独所有权,即指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对自己拥有的集体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全面支配的权利。第三种观点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个人化与法人化的契合”,集体财产享有股权或社员权。

3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问题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所有权,但仍具有财产所有权的基本特征。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尽管法律规定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致使现行土地立法从国家管理角度行政性的制约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法规居多,而从民事权利角度经济性的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法规相对不足,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国家土地管理权的严重干涉,甚至有些方面国家土地管理取代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各项权能受到损害,具有不完全性,是权能“有名无实”。

4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的农村土地制度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适应性及优越性逐渐淡去,而其在产权主体、权能等方面的弊端越发显现。他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制度,能否继续职称、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质疑。主要有三种主流观点:(1)国有化取代集体土地所有权; (2)私有化取代集体土地所有权;(3)坚持并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

5简单评析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近年来,围绕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问题,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性质、权能及其改革与发展等几个问题上。并且,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存在模糊性和抽象性,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不完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都已形成共识。然而,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究竟如何界定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学术界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

就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问题而言,学者们的认识之所以会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地利用状况不同,情况复杂,而有些学者往往只根据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演绎出整个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属对象,导致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实际得出不同的结论。

就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所侧重的矛盾不同。集体土地所有权私有化观点侧重的是效率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集体土地的利用效率及其交易效率两个方面分析,认为土地的私人产权制度安排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经营、提离农业经济效率的客观需要,然而,私有化的观点却忽略了我国农地对农民的强大的社会保障功能。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观点坚守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意识。然而,国有化的观点却忽略了这种做法的现实可行性。坚持并完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观点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是符合我国农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是最经济可行的做法。然而,就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如何完善,学术界的研究或者仅限于对一些典型地区的典型做法的经验总结,或者仅从“本本出发”而非从“问题出发”寻求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方案,这些做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不能不说是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2.3.

[2] 张永良.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

[3] 武萍.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化问题的探讨.中国农垦经济,2004.7.

[4] 肖方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中外法学,2003.4.

[5] 范成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良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

[6] 李刚.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完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篇2

Peter在16岁的时候在自家开辟了一个小果园,主要是种植西红柿。每周都会有他家附近的餐馆来他家收购,他还很自豪,说这是一笔盈利的生意。

Peter的本科学位是在UC David’s完成的,而在2001年他大学三年级那一年,他在网上找到需求信息,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去了山西省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这期间,他觉得机会难得,就决定到中国农村去亲自看看。他觉得这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当地的农民们很热情,也很淳朴。从此以后,他就迷上了当中国农民,并且希望帮助中国农民发家致富。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对中国农业痴情的美国小伙子。

Peter在美国出生,从小就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因此他一直在学习方面就有意识地朝农业研究方向发展。

懂事之后,他开始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于是,上大学的时候,就把他这两个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在美国的UC David’s大学学了中国农业经济学,他身边很多人都很纳闷,在美国学中国农业经济学有什么用?

其实,Peter打算到中国来。

Peter在山西省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期间,非常喜欢跑到农村去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他很喜欢这些热情淳朴的老乡,可惜的是他没有在农村时的照片。

有一次,他认识的一个老农,在卖羊的时候,不小心收了几张外国钱。老人以为是美元,拿给Peter看,结果是秘鲁币,于是Peter就用同等面值的美元和老农把秘鲁币换了过来,老农坚决要把钱送给Peter,这可是老农的羊换的钱,血汗钱……这些事情让Peter很受感动,中国的农民很可爱,很善良,很淳朴,只是他们都太辛苦,生活条件也不好。

在2002至2003年之间,Peter还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了关于农耕的一次调查,总共有682个农户,3000多人参加,挨家挨户去调查,后来他还做过关于推广中国农业的调查。

Peter从山西回到美国之后在UC Berkeley完成了硕士学位,他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中国农业推广改革。接着攻读博士学位。

之后,Peter又到了四川雅安。他很喜欢那里的风景,觉得那里就像西方神话里描述的仙境一样美丽。但是,也看到不少山林都被破坏了,变成了耕地。于是Peter就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一些退耕还林的研究。后来他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这个课题。

博士毕业后,Peter还去了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调查研究中国农业。

最令他得意的是他参与编写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建议方面的资料,得到中国官方的批示,到农村农技站推广执行。

这次见面,我们和Peter聊得很开心,Peter也跟我们讲了他很多经历,还有他在中国闹的笑话。

篇3

③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④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3]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4]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篇4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篇5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17-04

Research Summary of Sucros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Zi-wei 1 LI Yong-qin 2 YANG Xin-kai 3

(1 Dehong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Yunnan Province,Mangshi Yunnan 678400; 2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Dehong Prefecture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crose industry related literature,research contents of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summarized,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on sucros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were analyzed,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crose industry;development history;background;influ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据李杨瑞主编的《现代甘蔗学》[1]一书中可知,我国甘蔗栽培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推广至今湖南、湖北地区,说明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国内各行各业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内容对蔗糖产业进行了不同研究。通过阅读有关蔗糖产业的文献,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对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新技术发展方向、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发展产业链的问题和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综述。

1 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

厉益在其硕士论文《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2]一文中探讨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兴起的原因、经营的蔗糖种类、蔗糖贸易的方式和利润及蔗糖贸易对荷兰、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巴达维亚和欧洲及亚洲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周正庆在其发表的文章《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3]中,研究明末开始我国蔗糖产业对世界糖业市场的作用,分析表明我国从明末开始蔗糖业已经成为世界糖业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周正庆又在其发表的文章《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4]中表明:明嘉靖年间白糖的发明给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林诗维在《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5]一文中,研究表明在17―18世纪,大量具有蔗糖业经验的福建人移居西爪哇地区为当地带来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而且带来了传统的制糖方法;李启斌、李启明在《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6]中回顾变迁的路径、归纳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之后,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与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解释、检验与分析;唐咸明在其文章《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7]中表明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关系,广东的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都比广西发达,并且形成了对广西的强力辐射作用;美国科学家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 [8]研究不同品种在同样的冻害处理下,对其加工指标的变化研究。

2 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在《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9]一文中系统的介绍了我国蔗糖产业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的优势区域,促进了蔗糖产业快速发展;郭祀远、蔡妙颜在其发表的文章《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10]中分析我国甜味剂的消费现状,并指出蔗糖在我国甜味剂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共同发表的文章《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11]一文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蔗糖产业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张华在其博士论文《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12]中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中国的蔗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认为国内主张“国际糖价低迷时,可以用进口蔗糖来代替国内蔗糖生产”的观点是错误的。分析表明糖精的存在对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障碍,提出了需要通过宏观控制糖精的生产,促进我国蔗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朱鑫榕、王亚星发表的《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13]一文中,通过分析国内与国际蔗糖价格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蔗糖价格扭曲的现状与原因;任春峰在《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14]一文中对现存的几种蔗糖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朱朝枝、陈如凯、张 华等共同发表的文章《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15]中利用我国蔗糖产业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梁戈夫、刘炫、杨 亢等发表的文章《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16]中引入了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并对蔗糖产业进行了分析;韦异、粟晖、张英等在《蔗糖的衍生化加工》[17]一文中综合论述了蔗糖的衍生化加工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重点指出以蔗糖为原料的工业产品以及高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凌伶在其发表的文章《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18]中对崇左市蔗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蒋健行在其发表的《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19]一文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广西蔗糖业的现状,探讨蔗糖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李必庆在《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20]一文中,运用哲学观点依据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具体情况,论述蔗糖业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蔗糖产业发展的辨证思考,提出加快广西蔗糖产业科学发展的一些建议;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在《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21]中重点分析了世界蔗糖的产销现状和我国制糖工业的发展前景;南非学者ZHOU M对传统的甘蔗育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新的育种方法进行了设想[22]。

3 新技术发展方向

贾冰在其硕士论文《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23]认为广西开展蔗糖业技术创新中的专利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邱永健在他的硕士论文《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分析》[24]中,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侧重研究广西蔗糖业振兴之路;秦菊霞在其硕士论文《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25]中对现有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适合蔗糖和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菌株;保国裕、蓝艳华共同发表的文章《甘蔗的生物炼制―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26]中从提高甘蔗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治理糖厂废液、废气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出发,介绍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可生产的产品如蔗多酚、活性蛋白肽、β-葡聚糖、右旋糖苷等并介绍酒精蒸馏废液培养固氮菌及低压回收CO2的利用;蓝艳华、保国裕又共同在发表的文章《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27]中介绍近几年国内外蔗糖品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适合我国开发生产的蔗糖新品种,实现蔗糖产品多样化,以满足国内食糖消费需求;保国裕在其《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28]一文中介绍如何利用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李恬、周星、徐 进等在共同发表的文章《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29]中介绍了如何选用蔗糖磷酸化酶和葡聚糖磷酸化酶合成直链糊精,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倪军明、李军平发表的文章《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30]重点阐述了目前蔗糖工业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近几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了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米慧芝、杨登峰、关 妮等在发表的文章《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31]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研究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历程;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在文章《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32]中介绍了不同施肥量对蔗糖分的影响;邱华、齐暑、华劲在文章《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33]中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还对蔗糖酯粗品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介绍;齐兵建在《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34]一文中对蔗糖酯国内外的生产现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在《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35]一文中介绍了蔗糖酶水解蔗糖制造果糖及葡萄糖的方法;覃家法、黄宝中在《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36]一文中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建议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产业链、加快资金链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以加速广西蔗糖业的发展;意大利科学家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37]通过多年研究电化学器,开发了蔗渣反应装置MCFC用于发电;我国台湾学者利用低温转化技术(LTC)[38]可用滤泥等副产品生产油、活气碳和不凝气。

4 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在《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业优化布局的研究》[39]中分析制约广西蔗糖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谭宗琨、何燕、黄中艳共同在《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析》[40]中分析云南各地甘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温度、降雨、日照等气侯要素的关系。何燕、谭宗琨、丁美花在《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气象条件研究》[41]一文中研究广西各地甘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温度、降雨、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关系;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在《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42]中对广西钦州市多年原料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在《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43]一文中分析2008年广西出现罕见低温冻害天气的特征、成因及其对广西甘蔗及蔗糖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在《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44]的研究为国内开展全球蔗糖产量监测预测服务奠定理论基础;符合、吴全衍、谭宗琨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45]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预报的理论依据和预报方法;澳大利亚学者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46]研究了不同的水环境下甘蔗的性状。

5 产业链的发展情况

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在《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47]中析了广西发展节约循环型蔗糖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杨怀珍、董欢欢、熊炜在《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48]中根据蔗糖业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影响蔗糖业供应链的风险因素;任廷凯在其硕士论文《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49]中研究如何创造适应我国南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现代蔗糖工厂;秀英在文章《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50]中提到可实现广西与泛北国家甘蔗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融入世界蔗糖业市场,提高区域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陈耀丰在《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1]一文中提出湛江蔗糖产业需要整合聚集甘蔗资源,延长甘蔗产业链,释放农业金融特别是农业贷款的作用;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在《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析》[52]中提出构建甘蔗制糖绿色产业链的建议;黄可人、王华在《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53]一文中提出通过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引领产业链条有效整合来提升蔗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蔗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倪军明、李军平在《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54]中介绍了近几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刘极健在《蔗糖的深加工》[55]中介绍了几种蔗糖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及用途;倪军明、李军平在《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56]中介绍了近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了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6 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鲁强在《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57]中写到临沧市蔗糖业的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在《“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8]中探讨了全球、特别是亚洲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薛亮、聂新鹏、王晋臣在《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59]中提到广西蔗糖业要发展规模化存在的问题;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在《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60]中系统研究了广西崇左市糖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在《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61]一文中审视广西蔗糖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在《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62]中简述了蔗糖分下降的原因;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在《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3]指出了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任春峰在《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64]中从技术、市场和政策3个层面分析了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非洲学者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一直对导致甘蔗大面积黄叶的病原体进行分析[65]。张跃彬在《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66]一文中,提出我国蔗糖产业化发展要重点建立健全5个机制;李杨瑞在《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67]中讨论了要对优势蔗糖产区给予重点扶持;邓军、张跃彬在文章《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68]中提出了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贺贵柏在《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69]中系统地提出了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6项对策措施;陆耀邦、梁自力在文章《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70]中提出要建立蔗糖业风险预测机制、调减甘蔗面积、延长制糖企业产业链等6点建议;农日东、林素娟在《做强做优广西蔗糖业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71]对如何做大做强广西蔗糖业提出了对策;张逸庭、杨逢乐、杨 馗等在《蔗糖厂“三废”资源化治理工程实践》[72]中建议将污染物全部转化为可就地使用的微生物肥。

7 结语

在了解以上学者对国内外蔗糖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所发生的原因,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1] 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厉益.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3] 周正庆.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2):129-132.

[4] 周正庆.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05,24(1):45-52.

[5] 林诗维.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92-198.

[6] 李启斌,李启明.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56-160.

[7] 唐咸明.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9(4):144-146.

[8] 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Indicators of freeze-damaged sugarcane varieties which can predict processing problems[J].Food Chemistry,2003,87(1):119-133.

[9]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1):57-60.

[10] 郭祀远,蔡妙颜.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J].甘蔗糖业,2000(3):48-53.

[11] 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9-102.

[12] 张华.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13] 朱鑫榕,王亚星.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23-24.

[14] 任春峰.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24.

[15] 朱朝枝,陈如凯,张华,等.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J].发展研究,2007(8):54-56.

[16] 梁戈夫,刘炫,杨亢,等.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J].广西蔗糖,2010(2):19-23.

[17] 韦异,粟晖,张英,等.蔗糖的衍生化加工[J].化学世界,2011(11):563-566.

[18] 凌伶.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3):93-94.

[19] 蒋健行.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02-103.

[20] 李必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4):142-144.

[21] 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J].中国甜菜糖业,1998(6):27-30.

[22] ZHOU M.Conventional Sugarcane Breeding in South Africa: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3,4(2):189-197.

[23] 贾冰.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4] 邱永健.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5] 秦菊霞.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6] 保国裕,蓝艳华.甘蔗的生物炼制――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J].甘蔗糖业,2011(6):57-66.

[27] 蓝艳华,保国裕.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J].甘蔗糖业,2012(6):56-60.

[28] 保国裕.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J].甘蔗糖业,1998(5):44-48.

[29] 李恬,周星,徐进,等.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10):14.

[30] 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甘蔗糖业,2005(1):33-38.

[31] 米慧芝,杨登峰,关妮,等.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11(2):46-48.

[32] 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等.不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2,19(1):9-10.

[33] 邱华,齐暑华,王劲.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7(10):47-51.

[34] 齐兵建.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J].食品科技,2004(6):49-52.

[35] 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J].甘蔗糖业,2007(1):34-40.

[36] 覃家法,黄宝中.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广西蔗糖,2010(1):42-47.

[37] 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imit performance of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102):74-81.

[38] TSAI W T,CHEN H P,LAI C W,et al.Preparation of adsorbents from sugarcane manufacturing by-product filter-mud by thermal activation[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03(70):399-411.

[39]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业优化布局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6(1):17-21.

[40] 谭宗琨,何燕,黄中艳,等.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析[J].甘蔗糖业,2008(1):15-21.

[41] 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气象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8):3181-3184.

[42] 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4):31-33.

[43] 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灾害学,2009(1):68-72.

[44]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7(1):71-75.

[45] 符合,吴全衍,谭宗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J].气象,1995(11):113-114.

[46] 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Sugarcane fo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suitable traits [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4):95-104.

[47] 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523-527.

[48] 杨怀珍,董欢欢,熊炜.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5):73-76.

[49] 任廷凯.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0] 秀英.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7.

[51] 陈耀丰.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7):407-409.

[52] 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115-117.

[53] 黄可人,王华.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7):57-60.

[54] 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2):60-63.

[55] 刘极健.蔗糖的深加工[J].化工时刊,1999(10):6-10.

[56] 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90-192.

[57] 鲁强.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58] 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10(1):80-84.

[59] 薛亮,聂新鹏,王晋臣.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0-43.

[60] 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2011(4):80-86.

[61] 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185-187.

[62] 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J].甘蔗糖业,2004(4):25-27.

[63] 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蔗糖业,2008(4):50-54.

[64] 任春峰.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65] 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Association of a phytoplasma with a yellow leaf syndrome of sugarcane in Africa[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8,133(2):177-186.

[66] 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49-53.

[67] 李杨瑞.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J].广西农业科学,2003(1):1-4.

[68] 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72-74.

[69] 贺贵柏.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J].甘蔗糖业,2012(6):48-52.

篇6

中图分类号: 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67

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趋势。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初涉农户贷款业务,对农业经济一知半解。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户群体的特殊性会对小额农户贷款带来诸多的风险。在此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往往只能借鉴以往的经验进行农贷风险防范,这会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防控。

1 小额农户贷款外部风险防控措施

1.1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解决农户小额贷款供需矛盾

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户借贷人数逐步上涨,小额农户贷款资金供应不足。农村商业银行自有资金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迫切需求。针对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应的金融体制,不断加大自身吸收存款的力度,通过改进服务,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1],通过盘活存款来解决农户小额贷款供需矛盾。

1.2 用法律途径解决农户违约问题

在广大农户中有绝大一部分农户缺乏法律意识,对贷款办理和及时还款都欠缺认知。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用抵赖的方式拒绝还款,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此,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寻找法律途径解决农户违约的问题。合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大对农户违约贷款的催收力度,对违约农户及其家人作出限制性贷款条件[2],在贷款金额、利率和期限上与正常履约的借款人有区别的对待等,保证吉林省农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1.3 小额农户贷款模式不断创新

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与农业银行的惠农服务业务基本相似,这已与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的实际需求、农村的金融格局不相适应。对此,农村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村金融创新模式,结合本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更为先进的金融体系,真正实现惠农、惠商、惠民生,抵御日渐增多的农贷风险。

2 小额农户贷款内部风险防范措施

2.1 做好农户信息调查

由于政策导向,很多商业银行在未对农户做详细的信息调查和信用评审便放了贷款,而这些被发放的贷款很难按时收回。面对农户信息数据不全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完善并建立农户信息数据库[3]。指派专门的人员对需要贷款的农户做详细的家庭调查:家庭成员的构成、劳动力、历年的年均收入、所从事的产业、家庭储蓄、是否有不良还款信息记录等。待农户信息调查准确和完整后建立信用数据库,作为放贷前的信用评审参考,避免不必要的放贷风险。

2.2 严格把控农户贷款审查过程

由于每年申请小额农户贷款的农村家庭多,农户的基本信息量大且比较零散。农村商业银行在办理农户贷款过程中很难做到逐一和准确的审查,从而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对此,农村商业银行应成立专业和专职的农贷审查机构,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审查意识。重点从申请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均收入、负债情况综合考虑,分析贷款金额和期限的申请是否合理,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发生,在贷款发放前的审查阶段尽可能的降低小额农贷的发放风险[4]。

2.3 做好农户贷款后的检查工作

小额农贷违约情况多数在贷后检查管理过程中发现的,贷后检查也是防范违约风险的重点所在[5]。农村商业银行应成立相应的贷后审查小组,将工作深入开展到农户中去。严格监控农户取得贷款后是否按照要求实际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跟踪建立农户的实际经济情况,做出还贷风险评价及风险相应体系[6]。为避免职工的渎职和懈职,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岗位职责制和奖励机制,考核合理的小额农贷贷后管理制度,把责任明确到每一位职工,有效地降低贷款违约率。

3 结语

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与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密切相关。农村商业银行每年要办理规模巨大的小额农户贷款业务,发放巨额的贷款资金。农村商业银行为满足农户的生产实际需求会创设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业务。在办理各类小额农户贷款业务中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风险,可能发生在贷款前,也可能发生在贷款中期或后期,而这些风险会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时刻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应时刻密切关注小额农户贷款业务风险防控问题,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银行自身利益和农户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文杰,颜慧菁.新形势下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M].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09):65-67.

[2] 姜美善.小额贷款风险规避机制的创新――以广东郁南县为例阴.农村经济,2011,(08):71-75.

[3] 焦谨矗杨驳.小额贷款与农村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4-26.

[4] 李林.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定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篇7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09-04

土地资源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十分稀缺且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形式用地需求增加,土地的刚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显,尤其是与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激烈。如何在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大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土地利用效率高、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土地集约节约研究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我省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又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我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第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深化对新型城市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型城市化实施质量;第三,通过对湖南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研究,为“两型社会”在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和改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提供依据。

本文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新化县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一、新化县概况及土地集约现状

(一)新化县概况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西部,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9%,占娄底市面积的43.94%。新化县境内多为山丘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开发矿产主要包括煤、硅、钨、砷、石墨、锡、铅、锌、铜、锑、镁、黄金、高岭土和石灰石等,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化县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在农业发展方面,作为特色产品的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已建成了“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

(二)新化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2015年8月份新化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报告,截止2015年8月全县共有国有土地22691.76公顷(34.04万亩),集体土地339301.82公顷(508.95万亩)(具体见表1)。

在土地利用方面,新化县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土资源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制定了本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新化县的地理特征和非农建设用地的现状与特点,新化县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原则下,对非农建设用地按照“一心”“一轴”“三线”战略进行布局调整。

二、对新化县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设立与评价方法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设立应从影响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因素中找出有关对应的指标,我们可以借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来进行初步评价。在评价中,其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各因素权重值,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设定评价指标权重

1.建立层次模型。

2.求积法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方根。

(1)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为:

0.569 0.429 0.524 0.702 0.3600.080 0.061 0.035 0.036 0.1200.112 0.184 0.105 0.059 0.2000.186 0.306 0.315 0.178 0.2800.062 0.020 0.021 0.025 0.040

(2)按行相加得:

J=1

W1=0.569+0.429+0.524+0.702+0.360=2.584

W2=0.080+0.061+0.035+0.036+0.120=0.332

W3=0.112+0.184+0.105+0.059+0.200=0.66

W4=0.186+0.306+0.315+0.178+0.280=1.265

W5=0.062+0.020+0.021+0.025+0.040=0.168

(3)将向量W=〔2.584, 0.332, 0.66,1.265, 0.168)T正规化,得

EW=2.584+0.332+0.66+1.265+0.168=5.01

J=1

W1=2.584/5.01=0.515

W2=0.332/5.01=0.066

W3=0.66/5.01=0.132

W4=l.265/.015=0.253

W5=0.168/5.01=0.034

求得特征向量W=〔0.515,0.066,0.132,0.253,0.034〕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AW= 1 7 5 3 91/7 1 1/3 1/5 31/5 3 1 1/3 51/3 5 3 1 71/9 1/9 1/5 1/7 1 0.5150.0660.1320.2530.034

(AW)1=1×0.515+7×0.066+5×0.132+3×0.253+9×0.034=2.702

(AW)2=1/7×0.515+1×0,066+1/3×0.132+1/5×0.253+3×0.034=0.337

(AW)3=1/5×0.515+3×0.066+1×0.132+1/3×0.253+5×0.034=0.687

(AW)4=1/3×0.515+5×0.066+3×0.132+1×0.253+7×0.034=1.389

(AW)5=1/9×0.515+1/3×0.066+1/5×0.132+1/7×0.253+1×0.034=0.175

?姿MAX=(AW)1=2.702+0.337+0.687+1.389+0.175

Nxwi 5×0.515 5×0.066 5×0.132 5×0.253 5×0.034

=1.049+1.021+1.041+1.098+1.029=5.238

(5)一致性检验结果

CI=?姿max-n=5.238-5=0.238=0.060

n-l 5-1 4

CR=■=■=0.053

CR=0.01 排序合理。

同时我们采取与以上同相的方法,经过一致性相关检验,分别得出该县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度的各因素权重值。该县这三类用地集约度权重值分别如表3,表4、表5。

(三)对新化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依据该县土地利用呈带状分布特点及相应建设特征,我们经选定、划定的各用途样本片区的实际数值,经调查统计,计算分析得出如表7、表8。

(四)对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与评价,我们看到新化县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业用地集约度水平差异较大。中部工业园区最优,指标值为97.2,北部园区指标值为75.45,南部产业区指标值为75.43,北部与南部有较多的有待盘活的工业用地,这两个区域都有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总体上讲,该县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该县在城市发展布局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各用途之间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和发挥辐射力、吸引力较强的商业中心的带动功能,商业布局呈现分散、零乱局面,不利于第三产业的集约发展。

3.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过于侧重于建设新的经济开发区,而忽略了原有城市土地及设施的再利用和改造升级,使得原有存量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原有城区由于投入不足,城市功能没有提升,经济效益与居住功能低下。虽然梅苑经济开发区发展较快,但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影响整体城市形象,且造成土地使用的不节约、集约。

三、对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施城市土地置换力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置换是在满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将来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规划,以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转变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不断调整,逐步转变城市土地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更新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限定城市边界的手段。

通过这样的土地置换方式,调整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布局,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同一城市不同级别土地利用的效益划分,降低城市土地闲置率,加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实现城市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

新化县城区很大部分的土地被传统的工业企业所占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土地使用数量巨大,但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传统型的生产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传统型的工业企业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对土地优势利用明显不足,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现象,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效益,调整土地结构,挖掘深层潜力尤为重要。如何对新化县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城区土地位置优势,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政府部门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优势产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土地。通过土地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减少土地浪费,从而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

(二)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要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首先要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增强土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价值,减少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加强土地执法力度,设定专门的国土资源公安执法人员,让国土违法和浪费行为得到应有的遏制;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激励体系,对那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奖励,通过资金和土地指标这两个内容的奖励来组成鲜明的奖惩措施,从而让集约利用土地工作能够快速步入正轨。

(三)加大城区建成区土地监察力度,盘活区内闲置土地

新化县的土地利用的现状主要是低度和粗放利用,@种低效的利用方式让新化县的土地利用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所以对全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显得非常有必要。利用土地监察和清理等方式将这些浪费的以及闲置的土地盘活。对于那些已经停滞且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来说,政府在审核同类项目时可以将这些项目考虑进来,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半截子工程上,这样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缩短建设周期,加快形成产能,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重点推进耕地保护

1.加大对耕地保护力度。让耕地保护指标全面纳入到县镇村的考核体制中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真正做到“占一补一”,通过占补平衡来最大限度的节省耕地资源,从而为今后的土地利用奠定基础;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在积极的工作中让百万亩低产土地得到应有的整治,最终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提高的目标;要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实施零容忍。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土地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深入村组;组织人员对区域内的农村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来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计划。其次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村镇建设规划这两个规划的要求出发,以空心村改造、中心村合并等方式来实现旧村改造的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引导村民的住宅向城镇集中;对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程序进行完善,对宅基地的申报和审批程序进行公开;要强化动态巡查的制度,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如果出现了非法占地建宅的情况一律严查。第三,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对申请条件进行极其严格的审查,对土地利用的审批程序进行严格规范,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能够依法使用;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闲置宅基地处置工作,推动旧村改造的步伐,做好村内空闲地利用的工作。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化县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使得土地资源非常紧张,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关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层次模型中的求积法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经过一致性检验,分别得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度各因素权重值。包括居住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商业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工业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之后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依据呈带状分布特点及建设特征,经选定、划定的各用途样本片区的实际数值经调查计算分析,得出目前新化县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即在城镇中,工矿用地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对于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相对不合理;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无限制扩大城市,随意进行开发区建设,使得过多的优质土地被占用。新化县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工业化极其重要的时期,所以从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行集约和节约用地。这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效果的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县域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12YBB199)的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戴均良,高晓路,杜守帅.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J].地理研究,2010

[2] 张远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土地市场统筹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3

[3] 孙平军,丁四保.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3

[4] 王克忠,周泽红.论新型城市化道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市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0

[6] 李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王玉静.周口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⑶蹇.新型城市化视角下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9] 陈递宁.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8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篇9

农产品物流是以满足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分销、信息等环节进行一体化综合,为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是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在整个农业经济和市民消费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当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体系不健全,经营分散。虽然背靠京津,每年有大量的农产品运往京津等大城市销售,但当前河北省内尚没有统一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基本为分散、初级的小规模储运,即使某些地区或产品初步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服务,但整个物流体系还很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运作,农产品经营分散。

2.物流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竞争力。目前河北省各市、县出现一些物流公司,其中包括一些农产品物流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是私营物流公司,有的是农户或多个农户合作从事农产品物流,也有供销社专制的。数量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公司的规模和效益上来看,多数是以简单、零散的方式从事小规模运销,运行不规范,不具备完整的物流企业应有的资金、设备、管理能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3.缺乏现代农产品物流方式。现代物流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求有现代物流运营方式与之相适应。但当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时期,很多物流企业运送、销售农产品以及获取利润的方式还停留在依靠降低车辆吨位上的成本。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条件有待建设。河北省许多地区处于太行山区。许多山区和内陆地区交通网络急待建设,更难以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多式联运网络。此外,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汽车运输,其中多为敞篷卡车,设备低级落后。由于缺乏和外界有效、便捷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使得农产品物流不畅,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物流经营效益低下。

二、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当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科学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方针。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引导省内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加以落实,确保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有序、健康、快速地发展。

2.提供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的基础设施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在促进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将提供物流基础设施与省市综合规划相结合,重点建设地区偏远的农产品生产地区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集约化、高效率为原则,加强公路、水路的建设,同时开发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并发展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3.加强行政指导和市场监管。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业的行政管理。一方面通过行政许可、征收等硬性手段规范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经营;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指导和奖励等柔性方式来积极引导农产品物流的健康发展。应以柔性方式为主,刚性手段为辅,同时多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适当管制。

4.推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快农产品物流的速度、抵抗来自于国内外各地市场的竞争、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效率和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首先要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如建立信息网络传输平台、网上支付系统及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等。此外还要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做好信息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5.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人才是保证农产品物流顺利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能力偏低、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强和提高省内相应大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有步骤地做好对现有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结束语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监管指导、协调指引等方面从分发挥职能,从而促进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健康、稳定、快速、有序的成长,推动河北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参考文献:

篇10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一路陪伴走来的陆师门团队,各位同门在例会上的真知灼见、知识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黄小丹、刘聪师妹无私提供的信息网络,感谢许为博士对我计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博士论文的完成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父亲年逾古稀,母亲岁过花甲,均为普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我培养成才。父母从不知博士为何物,电话中只能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父母远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边,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愿父母安好!感谢妻子胡金叶女士的一路相伴,给予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2006年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开始学习合作社理论,到今年有十年时间。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阶段,我从22岁到32岁的青春用在了潜心学习上是无怨无悔的!这十年我从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现在又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论将来我的研究领域在何处,合作社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为中国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来在等着我开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来报答这么多关爱我的人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比如徐丽安副院长、郭红东教授、钱文荣教授、陆文聪教授、卫龙宝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马述忠教授、叶春晖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毛迎春老师、胡伟斌老师、张霞老师等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阮建青副教授,从我2010年来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个方面照料,要是没有他在各个方面的帮助,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大打折扣。阮师兄勤勉努力,为人正直,如今巳晋升副教授,并承担了系副主任等相关行政工作,深受学生们爱戴,祝愿他未来更加出色!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此外,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将我介绍过去,能得以多次机会聆听钟老师的教诲,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间题导向”研究风格,让自己受益匪浅。还要感谢2011年和2012年到江苏沛县调研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农业部农机司李斯华处长、沛县农机局郭松局长和吴明禄科长及其他领导,以及在2013年农村调查中给予帮助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武志刚处长、王欧副处长等相关领导。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同时,也感谢我的女朋友杨林芳女士,正是她对我的支持才使得自己顺利拿到大学学位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篇11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一路陪伴走来的陆师门团队,各位同门在例会上的真知灼见、知识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黄小丹、刘聪师妹无私提供的信息网络,感谢许为博士对我计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博士论文的完成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父亲年逾古稀,母亲岁过花甲,均为普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我培养成才。父母从不知博士为何物,电话中只能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父母远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边,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愿父母安好!感谢妻子胡金叶女士的一路相伴,给予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2006年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开始学习合作社理论,到今年有十年时间。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阶段,我从22岁到32岁的青春用在了潜心学习上是无怨无悔的!这十年我从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现在又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论将来我的研究领域在何处,合作社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为中国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来在等着我开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来报答这么多关爱我的人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比如徐丽安副院长、郭红东教授、钱文荣教授、陆文聪教授、卫龙宝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马述忠教授、叶春晖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毛迎春老师、胡伟斌老师、张霞老师等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阮建青副教授,从我2010年来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个方面照料,要是没有他在各个方面的帮助,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大打折扣。阮师兄勤勉努力,为人正直,如今巳晋升副教授,并承担了系副主任等相关行政工作,深受学生们爱戴,祝愿他未来更加出色!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此外,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将我介绍过去,能得以多次机会聆听钟老师的教诲,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间题导向”研究风格,让自己受益匪浅。还要感谢2011年和2012年到江苏沛县调研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农业部农机司李斯华处长、沛县农机局郭松局长和吴明禄科长及其他领导,以及在2013年农村调查中给予帮助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武志刚处长、王欧副处长等相关领导。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同时,也感谢我的女朋友杨林芳女士,正是她对我的支持才使得自己顺利拿到大学学位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