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一、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追求教学业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目标追求,以自己的生命状态,向学生展示生活的意义,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关注时代前沿的信息,关注社会、民生、政治等。诸如《南方周末》、《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网、凤凰网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学高中语文教材第一课,笔者向学生传达“用心处,处处皆语文”的理念时,举了利郎商务男装的广告“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简约而不简单”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素材,而且还传递着朴素的人生哲理。
再比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可进行如下的拓展阅读:首先让学生阅读2012年9月20日《安徽商报》刊出的一则新闻:“安徽怀宁拟投27亿元建中国爱情之都……”然后设置问题:你如何看待保留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合葬墓的安徽怀宁欲花27亿元打造中国爱情之都?最后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激发,达成共识――小序中讲明了叙事的意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意即不要让这样的爱情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记住的是爱情悲剧本身,而不是再上演新的民生悲剧。我们可以将当地规划成文化景区,但不能如此劳民伤财。
由此观之,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外延,教师自身就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扩大视野,多思多想,架设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的桥梁。
二、眼中有学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约从十四五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以关注“自我”为核心的需求使得他们的个性表现出了独立性、自主性、好奇心以及平等、尊重的价值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护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和情感需求,构建一个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
(一)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比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精心挑选了黄磊朗诵《再别康桥》的视频。借助该朗诵视频,学生的朗诵感情到位,效果很好。又比如积累议论文写作的人物素材时,笔者播放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和张泉灵在北大演讲的视频,尔后让学生自主提炼话题角度,达成了学习目的,不经意间又对高三学生进行了励志教育。过后,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之情。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一些外在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构建一个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参与者,所以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
笔者在进行《故都的秋》一课拓展教学时,设置了让学生到黑板前画出秋景图的这一环节。先让四位学生描绘静观秋晨、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四幅图,并让他们讲述对文本的理解和绘画思路,既展示出四位同学的绘画才华,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讲述了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故。同样,有老师把《装在套子里的人》编成情景剧让学生表演,学生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表演效果令人拍手称赞。当然,诸如课前几分钟的学生演讲、好书推介等,都是简单易操作的形式。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才华、能力有用武之地时,他们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共筑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论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开发非智力因素杂志网论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上好任何一门课,备课这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那如何才能备好心理辅导课呢?笔者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里想从“三备”的角度谈谈心理辅导课的备课艺术。
一、 备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情感丰富的鲜活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多方面“经验”的独特个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和理想,走近(最好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独特的、神秘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谈不上备学生。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1.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来了解。专业书籍指由心理学专家编写的相关心理学专著,他们集中了心理学领域广大专家的智慧。此类阅读有助于教师了解本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应对方式,了解他们的好奇心,了解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了解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发展等。比如高中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阅读《高中生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在阅读中了解高中生共同的心理规律。
2.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问卷调查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他们对当今某些社会热点现象和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的看法。每次新的主题前,可以好好做做这项工作。比如,笔者在上高三心理辅导课前,就做了一番小调查,了解高三学子的考前需求,知道他们存在压力过大、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通过与班主任、学生交流来了解。班主任是最接近学生的人,和班主任交流有利于把握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有的课题如《我的父亲母亲》需要了解学生家庭构成(如单亲家庭、隔代教育),这些信息都可以从班主任那里获得。面对面、朋友式的交流容易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深层原因。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了解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到这些,可以为以后的上课埋下伏笔。比如笔者就常常利用乘车的机会和身边的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喜欢的影视剧、文艺作品,了解他们对“超女现象”、“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进而在课堂中联系实际,抓住他们的兴趣兴奋点,促进教学。
4.利用网络来了解。如今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媒体,是学生抒发感情、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我们心理老师也可以经常到学生常去的网站逛逛,了解学生网民平时不敢暴露的真实心态。比如笔者就常常去本地学生常去的社区潜水,从崇明网友会到尘爱社区再到百度吧,我追随着他们的身影,关注他们,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有时候还要辅导他们。这些经历都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新的触动。有学生曾经感叹到:“老师,怎么你这么理解我啊!”
5.通过阅读“他们”来了解。阅读“他们”指的是看他们看的,看他们写的。看他们看的,有助于了解他们这代人共同的兴趣;看他们写的,有助于捕捉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也应该成为常规工作。比如笔者借阅过曾登上我校图书借阅排行榜第一名的《像少女一样》这样的纯情小说,知道他们仍然有着纯真的爱情梦想;也浏览过《诛仙》这样风靡网络的武侠小说,知道他们内心向往着玄幻般的无拘无束;我常常关注最近几年的优秀作文,我曾经去图书馆借了好几届的“新概念作文选”看,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我还常去看看韩寒的博客,看看庞婕蕾的《穿过岁月忧伤的女孩》,了解一下青少年作家的新作,温习他们青春成长的轨迹。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心理辅导课非常有针对性,教育目标就会特别贴近学生,也会更容易实现了。
二、 备环境
环境,是教师上课的载体和平台。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不同的教学环境是不同的“场”,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笔者认为,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境应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桌椅的摆放、学生分组。这三方面环境都可能对上课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1.教室的选择与布置
一般来说,在普通教室上心理辅导课,学生常常会比较容易表现出拘束、害羞和独立,对于合作学习、小组探究、行为体验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调动力量,努力为学生创造心理辅导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否则,让学生融入心理课的氛围,则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付出更多。心理辅导课的布置有着比较大的自由度,教室可以通过窗帘、灯光、挂图等布置得温馨自然。根据笔者这几年的经验,学生在专用教室上课比较好。一方面,学生进入这个独特的环境,容易融入心理课堂氛围,在体验感悟方面也容易放得开;另一方面,一般专用教室和其他教室相距甚远,也不容易影响其他班级的教学。
2.桌椅的摆放
关于桌椅的摆放,常态应该是全班分为几个六到八人的小组,大家环绕围坐,这样便于讨论交流。但对于具体的每一节心理辅导课来说,这些都有讲究的。比如在上《我的父亲母亲――感恩篇》的时候,不需要小组讨论,为了便于学生自己回忆反思,可以将桌子摆为单人单桌;在上《竞争与合作》的时候,需要四人一个小组,另设观察员座位,可以四张桌子五把椅子排列。
3.学生分组
学生上课需要分组,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分组。至于小组的组建,可以按教师制定的方法或者按学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一般应设小组长(或者轮流)。在需要课堂小组竞赛或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可以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启发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比如在上《思维一转天地宽》的时候就需要异质分组,以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在需要较多交流内心感受的时候,可以同质分组,把性别相同、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学目标分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在上《沟通无极限》的时候,就非常需要他们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感情交融。
软环境指的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调节与控制。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阴沉、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削弱学习的热忱,降低对未来学习的信心;温暖、激励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目前的学习,而且能培养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态度。所以心理辅导课的备课,对于气氛的预判必不可少。
1.教师应该了解这节课需要营造怎样的气氛。比如,在上第一节课《师生轻松见面会》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心理课的轻松,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心理课神秘感的追问,为今后的上课敞开心扉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比如,上《我的父亲母亲》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沉思而感动的氛围,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对亲情的追忆深思,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2.教师应该发展自己,努力提高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心理辅导课上的气氛渲染与营造,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心理辅导老师是幽默、亲切、智慧的人。那么教师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笔者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幽默感,特别注意学习幽默的技巧。在课堂上当气氛有些沉重或者有点失控的时候,一句贴切的俏皮话常常让学生精神大振,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3.教师应该准备和掌握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课堂的技巧。有时候,教师因为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所限,不好控制一些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比如,在上《我的父亲母亲》时,很多学生进入情境,开始沉思,有些女生开始抽泣,这时候有一个调皮的男生开始嘲笑本组的女生哭鼻子,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变了。幸亏课前我讨教老教师准备了一点应对技巧,及时地调整与辅导,场面才没有失控。
通过对这两方面环境的准备,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又朝成功迈进了一步。
三、 备教案
备教案应该包括教学主题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教学主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换句话,心理辅导课上什么内容?
主题的来源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生的需要。目前还没有(其实也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教材,所以基本上现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各自为战,随机而动。而市场上的心理辅导课教材林林总总有很多,如何进行取舍呢?笔者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博览众书,各取其长。使用下来,较好的教材有: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吴增强主编的《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以及叶斌主编的《中学生心理辅导自助手册》。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教材,自己进行类比性阅读,选择和自己学生需要紧密相关的主题,进行整合,然后精心设计。这样备课可以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成的活动设计,不用自己从零开始挖空心思去开发。同时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课的主题选择还要问问课堂更重要的主角――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如果仅仅考虑教师容易掌控课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这样的课不上也罢。以前,笔者就有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表演各种情绪,虽然很受学生欢迎,气氛活跃热烈,但课后学生的反馈却是“太小儿科了”。现在我常常会在学期上课前,先给学生很多选择,让学生去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主题,然后我再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进度与教学主题,效果好多了。
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备课最头疼的除了目标的设定,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因为这些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到引入点题、体验交流、启发感悟、总结这些具体环节的设计就不多说了,这里重点说说主题活动的设计。心理辅导课大多数时候是活动课,说教非常少,所以课堂上非常需要学生参与体验,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一个优秀的主题活动,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或参与实践,不断尝试,乐此不疲;或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不明不休。所以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主题活动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经验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想办法:
1.借鉴心理活动课教材。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也可以作为参考。笔者上课所用大量的活动设计来自对身边这些教材的取舍修改。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今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心理辅导课虽是后起之秀,但因为各位同行的积极分享,心理辅导课活动设计也是非常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妨在网络上搜一搜。另外许多企业拓展培训方面的小游戏、小活动也可以引进到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堂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用了。
3.自己创造设计。这是最难的,最有挑战的,最需要个人的智慧。很多时候,别人的活动设计不能照搬,照搬容易水土不服。比如笔者在上《心有千千结》的时候,就把经典的“解手链”游戏改造为对成功的理解,过程与结果的思考,成为新的游戏。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不是太乐观,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不能独立思考,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埋怨、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的念头等消极情绪,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的教育理念,它除了包含常规教育理念上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之外,还包括抗挫素质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养,一旦步入社会,发现与大学校园环境相差极大,只看到了社会的复杂面和阴暗面,不能正确处理,那么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感。因此,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遇挫原因分析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其原因也多种多样。
(一)人际交往不适应导致的挫折。进入大学前,学生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好就行。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频繁,有些同学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经验,不善与人交往,长期以往会产生与人交往的困难感,形成自闭,内向的性格,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二)学习方式和特点不同导致的挫折。大学生学了上课,学习全凭自觉,所以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前,习惯了靠教师手把手教,家长看着,填压式学习方式。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如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遇到考试突然乱了阵脚,往往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长期以往,厌学、逃课等不良习惯严重滋生,造成了挫折感。
(三)恋爱观不成熟导致的挫折。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现今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高校我们既不反对,也不提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爱情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慎重的态度,不能摆正爱情的位置,因恋爱受挫已不争的成为大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
(四)就业困难和压力导致的挫折。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在校大学生一个切实存在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难,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诸多不良情况和沉痛的教训。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两课”,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探讨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因为在学生心中,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效应不明显,耽误一节课或几节课,不会影响语文考试成绩,课堂上学习的有些课文知识,试卷上没有,从而就不重视语文课的听讲。因此,提高课堂质量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一句幽默风趣的讲解,不仅讲解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乐于接受;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解释了所讲的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几句富有哲理韵味的讲解,耐人寻味,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精彩语言,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案新颖科学,激起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一滴水,上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好千差万别的能装满一桶的无数滴水,以备供给不同见解的不同学生。这一桶水的准备过程就是备课。备课,不仅要备内容和过程,而且要备方法,更要备人。教学过程要新颖科学,即教师胸中要有“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中要有“人”。只有了解了学生要学什么,该学什么,不懂什么,需要教什么,怎样教,才能设计出最合理最有趣的课堂;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是无效劳动而已。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不懂词性,不懂短语和句子成分,贸然讲解词类活用和虚词,那么,文言文教学就会失败。
二、导语如石击水波,掀起求知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一环。反之,平淡无味的引言,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甚至是催人入眠的催眠曲。如教学《花未眠》一课时,我走进课堂,说:“凡高的《向日葵》,拍卖价最高,以前看,不知其美,后来看到《金粉世家》电视剧的一个镜头,满眼的向日葵中有一对幸福的人,才明白向日葵之美,凡高的绘画之美。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你认为世上最美的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学生进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这样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愉悦的课堂、欢快的教学气氛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无意注意,而且在无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效果更佳,达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推上知识的巅峰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便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作恰当提问,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授《〈名人传〉序》,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提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艺术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感动时代的普通人。这些人中,哪一类人是英雄?看课文回答。”此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感到简单,各自说出符合自己心理的一类,但在我举反面事例进行了否定后,立刻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出乎他们的意料。学生经过认真看课文,在课文中找信息,最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掌握课文内容,登上知识的巅峰。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使学生充满激情地上完整堂课,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氛围中。
四、氛围轻松愉悦,学习情趣一浪高过一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高,认知心理也会和谐共进。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效率。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契河夫甚至说:“懂得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七寸――敏感绝顶,也算不上真正的智慧。”因此,不懂得运用幽默的教师,即使知识再渊博,也算不上真正优秀的教师。
如在上议论文写作课时,我出示了五段文字,分别以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为主,先让学生明确这五段短文的表达方式,接着把学生分组,每一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集体用一段文字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写完后,一人朗读,别组的同学猜写的是谁。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声和掌声,把枯燥难学的议论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浪高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广告均以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被人喜爱。在教学中巧用修辞,套以广告,会即刻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在理解中捕捉画面,使哲理深入浅出。如上《药》一文时,我拿着一盒药说:“哈药六厂根据华佗的秘方,采用先进技术配方,制成一药,专治无心学习之病,治愈率百分之百,无效退款。现在把这剂良药免费送给同学们。你们要不要?”话音刚落,学生争着回答:“要――”巧设比喻,扣响学生的心弦,意义渗透其中,对理解课文起到催化的作用。
法庭是提供证据和辩论诉讼案件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庄重而严肃的形式,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如教《窦娥冤》一文时,我将其设计成一堂法庭辩论课,让学生站在课文所涉及的各种角色的立场上,为窦娥辩论,在辩论中明确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语言特色,进行反向导入,寓庄于谐,在逆向思维中学到知识,明辨是非。
抖“包袱”,就是相声中故弄玄虚的抖包袱,令人捧腹。如在教《逍遥游》一课时,我也扔出“包袱”,故意制造玄妙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我这样导入:“报告大家一条好消息。”学生全神贯注地等待下文。我接着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的用火箭把一只大鹏发射到九万里的高空。”学生怀疑地问:“真的?”继而兴奋地议论。这时我显出惋惜的神态:“可这只大鹏已向南海飞去,雷达观测已失去目标。”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火箭是怎样把大鹏送上天的,有的说大鹏为什么要逃跑,有的说哪里的南海,有的说为什么要把大鹏送上天空……我顺势说道:“大鹏为什么要用火箭送呢?”学生答:“飞得高吧?”我接着问:“为什么要逃跑呢?”学生议论纷纷,充满激情。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请打开课本,看庄子是怎样发射大鹏的,他为什么要发射大鹏。”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情景中去,把难懂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和帮质的服务的过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是由学校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组成,学校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其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各种途径,主动的与身边的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互助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平等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主导,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来访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与之相比,朋辈心理辅导的双方既是同龄人又是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不但可以在辅导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平等和信任关系,特别是遇到敏感问题,朋辈之间的交流不觉尴尬,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自发性
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最先想到求助的对象中,同伴占70%,而父母和老师分别只占到10%和8%。这说明同学或者朋友之类的同辈是大学生自发性求助欲望最强烈的群体,朋辈之间的倾诉和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可能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与现实生活,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生活在相似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对于这些心理困惑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3、互
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单向式的,即助人者主动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帮助,受益者往往是求助者。朋辈心理辅导是互助式的,即辅导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帮助和成长。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被辅导的学生可以获得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辅导者也可以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功体验,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支持,实现辅导双方共同的成长进步。
4、广泛性
传统心理辅导需要有专业的咨询老师、固定的咨询时间、合适的辅导场地等,而且主要辅导对象大多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少,既可以通过心理活动开展辅导,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指导,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最大范围的关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5、时效性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表现出来。朋辈辅导员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及时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经过培训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比较准确的分辨心理问题出现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为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效性的帮助。而且,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持续保持和同学或朋友持续不断的相处和接触,能对当事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展出了其他应用的途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其中。
1、心理危机干预
很多高校建构起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干预人员也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到学院心理专干辅导员,最后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基层的环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他们以本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求助需求,明确问题后及时上报,承担着心理问题的前期防范和后期跟踪反馈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有:在班级和寝室在中宣髌占按笱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及咨询事项;积极组织各类朋辈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关注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绪和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同学正处在危机事件中,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要做好初步干预和保护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并配合老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反馈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全程引入心理健康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上课的主题,并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自由分组,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朋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老师指导、小组配合的方式下积极主动吸收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同学们,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朋辈式的学习实践,倡导自我教育和助人自助;课后增加教育指导环节,引发学生继续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心理社团和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让学生以最能接受和最自主的方式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给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和公立院校、民办院校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供需矛盾并增加了多样性和选择性。[1]因为办学性质,办学条件的特殊性,其生源构成相对于于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入学新生挫折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为相关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一般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是人性化的培养理念、科学化的培养方法、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国际视野中的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注重校园环境建设、风景优美,大多数建筑设计比较新潮,虽然没有历史厚重感,但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没有包袱、可以轻装前进;管理上更侧重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有各类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剂学习生活。
我国以公立院校为主,私立院校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很短,其生源构成复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大部分来自于本科三批,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进而另辟蹊径以经济为基础进入中外合作项目,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和学历文凭[2];学费较高,一般是国内公立院校的3倍以上(因为公立院校有国家财政补贴),参与合作项目需要读外方学位的学生学费更高;家庭背景复杂,虽然学生整体上的经济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家长望子成龙,举家借债让孩子上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凸显了学生间的贫富差距;学生个性张扬,虽然不擅长传统的应试教育,但是不乏多才多艺之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均较强,但自律意识较弱,有的学生课本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调查结果
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不确信人们将会如何回答你的问题,或者你正在寻找不同的答案,那么开放式问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开放式问卷调查需要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先找到回答中重复出现的内容,然后计算每种内容出现的频率,以了解每种回答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可以发现那些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回答。当然,这种调查需要大量的阅读劳动,耗时耗力。[3]
为了得到学生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以"根据你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如何应对挫折"为题,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生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新生在开放式问卷中自陈的挫折体验经统计如下图:
在问卷中,新生谈到最多的是学习挫折,其中包括中考和高考的复读,尤其是高考失败的阴影,大多数人对上三本心有不甘,感到学习压力大,有自卑感。其次是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导致强烈的情感困惑,有的总结自己高考成绩不佳是由于高中谈恋爱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居于第三的家庭变故挫折中最多的是亲人离世,其次是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第四项,贫困挫折,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费高,其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贫困生,因为贫富差距明显,加上同学间攀比盛行,令他们有挫折感。第五项,经历疾病挫折的学生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他们对疾病充满恐惧。最后一项,是个别学生为自己太胖、太矮、面有胎记等体貌特征而苦恼自卑。
新生调查摘录:
实录一:我的愿望一直都是考上一个一本院校,在高二时学习名列前茅,我甚至许下伟大宏愿,要上比北大清华分都高的国防科技大学,但是活就是不遂人愿,我的爱情在这个最不该来的时候降临了,我喜欢一个女生。恋爱不耽误学习,那是天方夜谭,除非你不是真心的,我学习一落千丈。……我上了一个三本,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很骨感。
实录二:09年,我来到了这个陌生却又向往的地方:xxx国际学院。说实话,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大学,但在这里,我圆了我的大学梦,十几年的求学征程,早已让我心力焦瘁。我来自农村,当初是咬紧着牙交了高额学费,来到xxx。本以为到学校后可以干点勤工俭学什么的,一个月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可实际我在这里感到非常的自卑,而且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同学大多都来自城市,家境状况都不错。平时,经常会有些聚会什么的,还有就是同学的生日。毕竟大家都是新生,因此,任何的活动都非常的积极,互相请客吃饭更是常有的事。这些完全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划,我只好借钱或是编理由向家里要钱。说实话,每次向家里要钱我都感愧疚,并且带有负罪感。因为自己都这么大的人还要靠父母养活,心里实在难以接受。我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进入大学后,我好像也开始学会了攀比,因为每一次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心里都特不舒服,因为自己穿的太寒酸了。
实录三:还记得,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谁可以说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有人说:“来这里上学的人,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否则,我们就去北大清华了。”旁边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笑着说:“就是!”但我更明白自己来到这里经历的心路历程,记忆中的那段时间夹杂着雨水、泪水,还有陌生。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同学,让新来的我有些许不安,但让我压抑的是,来到了一所昂贵的三本学校,作为孩子,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骄傲,但我失败了。不知道,在这所学校,我的机遇在哪里?
实录四:“心理健康课”,一开始我觉得这课可有可无,我们都多大了,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第一次课来了,不是为了课,而是怕老师点名,来到教室,手机打开看小说,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在鼓掌,我就听了会儿,然后我就听了一学期。老师很激情,讲课也很HIGH,老师没有照着课本读,而是用一个个例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走进我们心里。我郁结了多年的心病也开始缓解,我现在有了生活的目标,我很感谢这门课,也感谢我们亲爱的老师。
实录五: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过得好快,老师像灌溉花园的温和的园丁一样,精心给予我们营养物质,而当我这根枯草正在“咕咚咚”喝个饱时,老师却宣布时间到了!真是意犹未尽啊!从没想过心理健康课会上得这么尽兴!
三、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情况的应对途径
针对新生的常见问题,建议制定配套解决方案,缩小学生挫折感受的范围和程度,可以采取上好心理健康课、强化成才教育、加强学习指导、给贫困生提供切实帮助、建立多元化和谐校园等具体措施。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一点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目的是预防,“防重于治”,而不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再想方设法去补救。心理健康课注重教学完整性,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易产生问题的各个方面[4]: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爱情与性心理、适应、学业压力、挫折、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改善。通过教学不仅给学生们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在理论中贯穿着许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正确自我归因、合理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控制愤怒、适度宣泄、妥善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压力的应对、正确对待爱情和性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等。心理健康课要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情感交流,可以配合讲授法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籍以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看待挫折,强化成才教育
有首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实,挫折教育本身应包括成才教育,因为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让受挫的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才能把挫折当作垫脚石,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有八十挂帅的姜子牙,现有数学曾考1分的马云。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寻求适合自我的成才之路。
3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自信心
由于合作办学学生的高考总分整体上偏低,所以,新生普遍有学业不佳导致的自卑感,一些同学信心不足,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引导新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因学习困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专业课教师要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努力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协助新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教会他们科学管理与支配时间;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有关学习方法、记忆策略的大型讲座和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自信心。[5]
4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恋爱引导
本调查发现,除了高考的挫折,失恋是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挫折体验,而且,许多同学坦称:中学恋爱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佳影响很大。所以,从中学就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在引导男女生健康交往的同时,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分析早恋会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把时间和精力投向长远的奋斗目标上。其次,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的指导。分析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自杀的缘由与失恋等情感受伤关系密切。大学生虽然从生理上来说已经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没有成熟,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时期,有些情感脆弱的学生会因为恋爱失意导致行为失常,甚至出现伤人、自伤等极端过激行为。所以,一定要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恋爱引导,要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并关心遭遇恋爱挫折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要掌握现实素材,有的放矢,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案例和讨论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举办专门的爱情和性心理系列讲座,并加强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对愤怒冲动的控制能力;最后,辅导员要发动同学互相帮助,形成集体支持的良好氛围,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危机干预,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时效性作用。
5给贫困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和关怀
虽然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宽裕,但是也有来自倾全家之力举债让孩子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在社会攀比成风的大环境下,身处有“贵族学校”之称的贫困生,同学间凸显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受到有形无形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首先,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经济条件。通过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贫困奖学金、师生爱心捐助、一帮一等活动使特困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联系社会企业机构提供假期、周末兼职打工的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劳动报酬,增加收入。其次,关心贫困生的现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会他们的心理感受,让贫困生在集体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主动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最后,要教育贫困生珍惜在大学里读书的机会,认真学习,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和其他同学盲目攀比,要善于分析环境中的利与弊,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尊和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奋斗方向,坚信天道酬勤、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6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构建多元化和谐校园
心理学认为,受挫者的挫折反应总是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产生的,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或消除,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设法改变挫折情境是克服挫折的一个重要方法,融洽民主的生活环境会大大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的程度和频率。提高大学生耐挫力,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调控,更需要以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改善校园软环境,尤其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如设立院长学生助理团、家长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院长信箱、法制督察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好的校风学风、协调的人际关系、恰当的奖赏与监督机制、民主协商与对话制度,是帮助大学生减少和克服挫折的重要条件。从新生入校报到开始,学校就要为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做好新生的接待、安置、熟悉环境,举办家长见面会介绍学校概况和各专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充满蓬勃朝气、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医疗保险,让身体不佳的同学无生病之忧;为了减少学生对就业的担忧与迷茫,学校要经常举办模拟招聘会,提前模拟招聘会的流程和面试过程,让同学感受招聘会的氛围,对就业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说破生死,正确对待亲人离世带来的情感冲击,珍惜生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要求人性化、个性化[6],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疏通。所以,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譬如,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多鼓励、支持他们参与学生集体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好、耐挫性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激将引导法,促使他们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总之,学校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提高挫折抵抗能力,挖掘自我潜能、不断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泊.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2] 钱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期,227.
[3] [美]Annabel Ness Evans等著,心理学研究方法[M].周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318-319.
[4] 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年 8 月.
[5] 王啸天.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中国许多工矿、企业缺少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技工、技师等。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符合中职学生的心智特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结构和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善于逻辑推理;有人善于言语表达,有人善于动作技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智力特征和认知风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在1998年所作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这说明,研究性学习更适合具有应用倾向的学生,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具有应用性学习的特点,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 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教学方式。它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它有利于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中职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除了引导学生做课题,写论文之外,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研究过程而非结果。
1. 质疑问难,创设研究氛围
开展研究型学习,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平等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解疑中培养研究兴趣。如有老师在教《长江三峡 》时,学生对“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这个句子提出了疑问:“我暑假刚刚游了三峡,听导游介绍瞿塘峡有33公里,三峡游览地图也是这样写的,一定是课文弄错了。”是不是弄错了呢?此老师认为,虽然这句话没有影响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但既然学生提了出来,且拿出了确凿证据,就要把它弄明白。但是课堂上解决不了,于是他要求学生阅读地理教材及有关参考书。事后,有的学生拿出地理课本,还有的拿来了《辞海》、《最新实用地图册》等材料,证明瞿塘峡确是33公里。学生经过研究发现,瞿塘峡是由8公里的峡谷和25公里的宽谷组成的,也许刘白羽先生误将峡谷8公里的“部分”代替了整个瞿塘峡33公里的“全体”了。如此质疑解疑,学生便尝试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精神。
2. 深挖教材,设计研究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