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内科护理学论文

内科护理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内科护理学论文

篇1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篇2

2研究内容与步骤

2.1实验组教学过程

2.1.1体现现代护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1.2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内科护理工作项目为导向,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内科护理学分为九大工作项目,48个学习任务。(2)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设计典型案例与学习情境,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容实施PBL教学,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介绍如下。①教师准备案例及问题,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准备。病例叙述了一位35岁男性病人从3年前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时前突然出现呕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诊入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以下问题: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计出血量?抢救治疗4h后,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针对病人目前情况,护士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诱因有哪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建议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②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书写出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好各问题的发言人或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讲课、情景模拟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提出质疑及补充意见,教师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适当辅以板书,展示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3)尝试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向社区延伸,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带领下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宣教,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板报,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报(10%)、期中考试(20%)、案例作业(10%),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加大案例分析题比例;考试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的能力。

2.2对照组教学过程

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各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护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实验组相同。

篇3

服务性学习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通过参与精心组织的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既服务他人又获得自身素质发展的学习过程[1]。“服务性学习”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在最近的十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其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育人方法[2-3]。我校内科护理学教研室不断学习引进国内外服务性学习的最新教学理念和有效手段,期望进一步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各种护理软技能。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专业的48名内科护理学课程在学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各2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服务性学习理念。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堂理论授课和实训室技能培训。

1.2.2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入服务性学习理念。利用周末及假期时间,由专职教师负责,进行32学时的服务性学习项目。主要项目包括:(1)选取合适的社区,带领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指导;(2)定期走访多发内科疾病患者,结合所学知识为其进行相关护理和指导;(3)走访癌症患者,为其提供医疗护理和心理辅导;(4)开展中小学和社区急诊急救技能培训活动,学生根据被培训人员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制作健康知识宣传展板及手册等;(5)开展小组讨论,结合课堂学习知识和服务性学习所见所闻进行小组讨论和反思,形成学习-服务-学习的螺旋式有效学习方法。

1.3效果及评价

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评估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了解试验组学生护理软技能的提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的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和技能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82.6±6.5)和(87.4±5.9),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4.6±8.3)和(70.4±7.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本组采取的教学模式肯定率分别为88.72%和63.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在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的锻炼、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专业使命感的体验和服务意识的提高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9.62%、90.36%、85.42%、90.26%和88.73%,分别优于对照组的68.09%、62.41%、58.13%、49.55%和59.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教授为主,长期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承,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弊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教育途径之一[4]。护理专业的属性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必须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护理软技能(如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人际沟通、社会经验等),而这一系列技能的获得都必须融入社会,进行锻炼和开发[5]。本研究通过引进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社区服务项目纳入内科护理学课程体系,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和课堂教学的无限延伸。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试验组学生对引入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表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护理软技能如人际沟通等的提升,说明引入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更有益于学生的进步和后续职业发展。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服务性学习引入内科护理学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徐燕,刘娜.服务性学习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22):2305-2307.

[3]徐慧,王红霞,薛彩云,等.临床护理带教中引入服务性学习理论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25-126.

篇4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篇5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1.2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2.1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2.2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6×109L-1,红细胞(RBC)3.5×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0.8/1。

2.3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T37.5℃,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WBC7.8×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2.4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篇6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7

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和护理记录因素两大方面: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护理人员常在高度紧张的状况下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久而久之会造成身心的双重疲惫,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导致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严重时会出现技术上的差错。此外,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入职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比较差,法律知识相对欠缺,护理质量不高,再加上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缺少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病情没有及时的传达,容易造成医疗纠纷。②护理记录因素。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记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护理人员也知道护理记录的重要性,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于种种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会出现记录时间不及时,记录项目不完整,记录信息不真实等,从而造成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护理记录不相符的现象,影响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这些都是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3医院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篇8

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59例,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6.9±4.5)岁,包括29例心肌梗死患者、21例高血压性冠心病患者。分析依据为患者的临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

1.2统计学处理所有的统计学数据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纳入的50例患者,发生护理意外的有17例之多,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患者方面,占比为47.1%,二是护理人员,占比为35.3%,三是医院环境,占比为17.6%。三方面因素,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护理人员和医院三个方面。

2.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因素

在导致不安全因素方面,占比为35.3%,仅次于患者本身,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不足,安全、服务和法律意识较差,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期望不相适应。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无法与患者有效沟通,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同时也没有及时进行健康教育。这也是护患纠纷的原因所在。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大都不稳定,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身心疲惫,容易滋生厌烦心理,出现服务态度差、频繁出错。另外,加上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更新较快,一些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掌握新的方法、技能,不能熟练操作监护仪、除颤仪等,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不足,导致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联合用药不当,可造成心脏负担增加、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严重,可诱发心力衰竭;而护理记录不当,缺乏真实性,则可能导致诊治缺乏可靠性的依据,导致误诊等,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

2.2患者方面患者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心血管内科疾病特征,由于大都比较严重,如果在某些疾病发病初期,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导致抢救困难,危及患者的生命,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抢救,就无法保证抢救的成功率。二是患者的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恢复存在过高的期望,则在康复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归咎于医护人员。同时,患者可能一时之间无法使用医院环境,情绪波动比较大,护理人员的表述不当等,可能导致其不信任情绪增加。三是治疗依从性较低,对于该引起的疾病特征,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遵照医嘱用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2.3医院方面医院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医疗配套设施比较差,治疗技术差,无法快速、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程度;二是住院管理不善,比如病房的隔音效果差,通风差,温度及湿度控制不合理等,消毒不彻底等,均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加重患者的病情。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是一组非常复杂的疾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可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探讨和明确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护理工作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本身、护理人员和医院环境三个方面。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发生纠纷时,可采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用法律规范约束护理行文。通过对纠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

3.2强化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培训

随着护理工作的深入发展,也需要重视护理人员情商的培养。为尽可能减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护理水平。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对新护士的培训。制定严格的岗前培训计划,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技能的考核。为了更好服务医生,应进行专门的培训。

3.3规范护理记录书写

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反映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说明性文件。因此,护理记录的客观性、及时性,是管理的重点所在。所以,这就要求从法律角度,高度重视护理文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出现漏记、错记和涂改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防止医护记录出现矛盾。

篇9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进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科护理内容,必须包含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例如,各系统常见病的护理。首先,这些内容能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护理评估的过程要用到健康评估课程中学到的评估技能,护理诊断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护理诊断相关知识,护理措施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如学习“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时,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是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属于皮下注射,学生已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学过这项技能,具备学习新技能的经验,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其次,这些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编排的,与临床护理岗位更贴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2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常见病的护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等内容。实践教学则要求学生具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具体病例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制订护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学大纲在理论方面的要求是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熟悉护理诊断;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独立、规范地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祁云嵩等提出,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吴静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1.3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贴近的驱动资源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贴近工作岗位的临床情境,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工作贴近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学习、借鉴,促进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师现有的驱动资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症状的图片及心功能分级的教学录像等,能够满足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需要。

2高职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分类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了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24节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这24节内容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一类包括8节内容,分别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第二类为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了解较少,但这些疾病是医院内科的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包括12节内容,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第三类为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此类疾病症状较复杂,学生需要在学习相关系统的常见病之后学习这类疾病的护理。这一类包括4节内容,分别是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和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3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类,根据各类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内科护理课程特点与学情,在遵循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五部曲”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前自学环节,促进自立学习型教育的转变。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互动,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借用来自生活中的知识和已学过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适用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适用教学内容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例如,儿科护理课程学过肺炎患儿的护理,其与成年肺炎病人的护理有共同之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护理学基础学过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经验来完成任务。

3.2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

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教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要点,学生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对学生而言是新内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应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例如,教师讲解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完成护理评估任务。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见图2。

3.3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

篇10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2、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精神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科研。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临床综合实习、社区实习、论文撰写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6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内科护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包含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护理学科,是关于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护理病人,促进病人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对学生而言,《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既重要,但又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一切资源,特别是图书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使命。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样,学生不再只从教师和书本上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汇集之地,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如何让图书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一、新生对图书馆的向往和期待

新生怀揣美好的梦想,进入了他们心中向往的高职院校,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作为学校学术、科研机构之一的图书馆,更是他们以后要经常光顾留恋的场所。新生入学后,图书馆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对图书馆抱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对图书馆都会有很多期待和向往,经常是九月份一入学,就有新生到图书馆来咨询,或借阅一些常见疾病的图书,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和护理。但是,面对学校图书馆这一知识的海洋,更多的是束手无策,无从下手。通过图书馆入学教育,可以对图书馆有一个大致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检索方法,使学生们的兴趣不被抑制。

二、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对图书馆的

依赖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其内容枯燥,抽象复杂,以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学基础、基础护理等多门学科为基础。但单纯的课堂讲解是枯燥的,而图书馆正确利用,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寻找丰富的学科资料,强化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师而言,则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提高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效果,是全校学生的共同愿望,图书馆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1)使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变得系统和有序,成为学习医学知识承上启下的桥梁。内科护理学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传染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各系统病人的护理。学生们经常是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对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可利用图书馆,先进行对旧知识的复习,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在学习各系统疾病时,先认真回顾,通过以往知识的回忆,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师授课进度较快,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碰到疑惑之处可在书上做好记号,待下课到图书馆寻求答案。课本内容限于篇幅及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内容不是讲得很详尽,学有余力的学生也需要图书馆的参考书来答疑解惑。

(2)利用资源丰富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同学们在枯燥的课堂学习之余,运用图书馆的案例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会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提供丰富的题库让学生熟能生巧,学会举一反三。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无论是最聪明的学习法还是最愚蠢的学习法,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过程。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课程信息量大,授课时间集中,自学内容多,习题的练习就显得必不可少。老师能给的习题要考虑到班级的整体水平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是有限的。而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只要是想学的或学有余力的,图书馆以其宽广的怀抱都会包容和接受。

三、内护老师利用图书馆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在教学中有激情,能把全部精力用在讲课上,学生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我馆经常会有一窝蜂的借阅潮,在一时间段内,同一年级的学生都来借阅同一类型参考书。这一般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拓展教学的原因。

四、图书馆对学生学习内护的帮助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由单一形式向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转变。比如,鼓励学生寻求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获取更多的参考书 (书目、索引、手册)、光盘或网络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等。或当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时,提供这些疾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写数字不等的推介或短评、或论文摘要。平时,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宣传活动、导读工作,使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什么,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热情和主动性。尽量做到“重藏重用”,毕竟学校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要加强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借阅需求,方便学生使用图书馆,主动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全面的服务,努力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

总之,学生的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最好采用混合式学习方法,综合应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等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优势,采取适当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学中学,培养其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学习效果,培养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潘丽琼.如何引导新生快速高效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