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软实力论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1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构成

其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

其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子构建,而是对文化各部分都具有广泛的融合与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发生了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的转变与提升。

其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其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和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

综上,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六个维度

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成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其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承载。学者鲍宗豪指出,“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和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超越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其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甚至成为一种“媒介的媒介”;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新兴关键要素。

其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主要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路径。

其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文化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其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主权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主权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舆论操控、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并进而产生如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的文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魅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篇2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本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教学的形式来使大学生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与理想,要将大学生拥有的思想观念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致。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责任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道德素质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要使大学生免受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侵入,要明确自己的社会任务,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第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经过一系列的系统课程安排来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课程所要包括的内容有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以及关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向等。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有意识的传输,使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保持端正,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水平,练习对政治的敏锐感知力与鉴别力,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的热情,在政治素质方面要有一定的提升。第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该课程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宁日与完善的理论系统,向大学生展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宁日,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所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学生使用理论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这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与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实的学生接收情况来进行,在一些理论原理方面会比较晦涩难懂,要循序渐进,另外,在理论学习完毕之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问题,课堂所学的政治原理很难灵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因此要提升这种实际应用政治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对党的路线和纲领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所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道德规范要受到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高尚理想情操为目的,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所需的人才必须的素质。高校是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所以,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一致。

(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职责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某些持久的价值观念与理念,这也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财富,也是形成民族心理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依据。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国家的脊梁,也是中国的灵魂,提升软实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继承这种优秀的文化,这也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基础与重要资源。高校开展的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功能就是有文化继承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特定时间的社会政治、法制和道德文化进行总结语保留。二是利用教学手段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而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帮助,在传播政治、法制、道德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创新等进行传播,伴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网络化、开放化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活跃性与自主性就更为强雷,同时,多种理论思潮强烈冲击,一些不好的思想沉渣泛起,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在繁杂的各种思想中很难辨别真伪、善恶、美丑,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引导,不然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践方面的职责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课,大学时期的政治课程要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有实践性,思想政治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那么就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是很僵化的学习知识来应付考试。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业,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丰富经历开拓视野,从多种角度来理解祖国是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更加同现代社会相接轨,同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行为相符合,进而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与时代特点,提升国家总体文化的软实力。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切身感受到上课所学到的基本原理的现实使用于真理,培养他们的使用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也培养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利用实践教学来达到育人目的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深远的意义。

三、在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教育工作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与品格,这是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国民大众对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力量和道德力量,能够感召群众、鼓舞群众和;凝聚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的使用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是当前各高校要进行的教学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的性质方面都决定了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课程的改革创新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二)重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优秀的文化需要被传承,大学生在传承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全球文化有融合的趋势,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展示出来。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一定要包括传统文化,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量,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篇3

论文摘要:文化作为一种征服人们内心世界的整体性力量,被称作为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种改变人们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文化政策,我国当前阶段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蕴藏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价值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必须辩证地考究文化软实力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当前我国人的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一、文化软实力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综合国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软实力是指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等方面的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中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主要指的是思想层面的文化与行为层面的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主要就是提升这两个层面的文化水平,这种提升不是一种外在的对物的改造。不是通过发展经济、加强军备来实现的,而是一种内在的对公民自身素质的改造和提升。

人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他不是抽象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生活在文化世界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内在协调一致性的特征,规范和影响着公民个体的一切活动方式。作为文化的存在物,人的发展是通过文化的发展来实现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一种具有先进成熟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念,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同时,人的发展逐渐消除对人、物的依赖,建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文化软实力和人的发展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透视人的发展面临的文化软实力困境

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在实际行为中,人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文化软实力是促进人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然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有着深刻地经验和教训,即把传统文化视为一种落后文化或封建残余统统抛弃,从根本上扼杀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积淀。文化软实力的积淀的薄弱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文化价值观普遍缺失,同时受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对人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束缚。 转贴于

人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与某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的制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文化、政治生活,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一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存在环境决定着人们的发展意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地规定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要求人必须加快走出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的桎梏。人生活在文化的世界里,通过提升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来引导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秉承。我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增强必须建立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形成具有包容力和开放力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就是价值观的吸引力,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并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文化软实力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机制,开拓了人的发展的新范式,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力发展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保障条件。从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来说,生产力的提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本。在人的发展实践中既要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突破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物质局限的根本前提,通过良好的物质基础来缓解和消除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物化蒙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从提高文化软实力视角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对于解决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对加快人的依赖转向物的依赖,并走出物的依赖,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眉江,公民人文素质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岭南学刊,2008,(3)

篇4

我国目前在航运强国的某些硬指标上已经超过了欧美传统航运强国,但是在世界海运业的影响力、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等深层次内涵上都较为逊色,先进的航海文化与社会认知还正在形成之中,亟待改善,这构成了我国实现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因而,航海文化需要不断地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对社会文化走向的导引和自身的文化觉醒。基于这样的背景,将航海文化置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意义上,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加以考察和研究,寻求相应理论和对策,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1.航海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没有自己独特的航海文化的民族或许可以在海上称雄于一时,但绝对难以称雄于一世。只有我们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创造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航海文化,才能够成功实现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型,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航海文化的凝聚力

航海文化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从古老的帆船到远洋轮船,从航海博物馆到各国航海日的设立,它体现在有形的航海器物中,融合在航海人的行动中,渗透于各国的航海战略中,融化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发展当代航海先进文化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航海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1.3

航海文化的影响力

临海国家发展历史表明,航海兴,则国家兴;航海弱,则国家弱。弘扬航海文化是建设航海强国的题中要义。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航海文化的建设是建设航海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保证,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2.文化自觉对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航海文化随着航海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但也需要有意识的建设过程。客观来说,由于航海文化根植于航海活动中,所以,无论建设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了航海活动就有了航海文化。只是,在有意识地开展航海文化建设之前,航海文化是处于一种自发形成的状态,既包括优秀的、需要继续发扬的文化因子,也包括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需要扬弃的文化因子。而我们所说的航海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优秀的航海文化,是在挖掘、总结原有航海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先进的价值理念,从而建设成为先进的航海文化,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

2.1

航海文化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航海文化彰显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航海文化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

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为史学界所普遍认同,那就是强于世界者必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败于海洋。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航海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3

航海文化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弘扬航海文化,实施航海强国战略就是个显例。

3.强化文化自觉及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思索

3.1

把航海文化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变成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可有效提升航海文化的软实力。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随着航海业的高度发展,航海文化日臻成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先进文化。把航海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前者称“软件”,后者称“硬件”。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也含有“软”’和“硬”两个方面:把人生哲学、价值理念、经营理念等划为文化“软件”,而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归为文化“硬件”。显然,文化“软件”制约、决定着“硬件”,而“硬件”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反映。航海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注重承优与创新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古航海国家,航海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既要继承优秀的航海精神、航海传统,又要在新时期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是航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与任务。航海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注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航海文化必须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协调、互相和谐,不搞一味张扬个性而摒弃传统习俗的纯个性化航海文化,也不搞循规蹈矩而缺乏鲜明个性特征的纯形式化航海文化,而是要在个性与共性的不同界面上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是航海文化内在构成的必然要求。 注重稳定与灵活相结含

航海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航海文化形成的内外部环境,注重学习借鉴优秀的航海文化成果,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务求实效,切忌只追求航海文化的表层现象、不重视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稳妥并不排斥生动活泼、灵活新颖的文化构建形式,倡导用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方式方法扎扎实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体系。如“航海日”活动打造强势航海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独特的职业魅力,不但使业内人士凝聚更强的归属感、责任感,更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航海事业的亲切感、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 航海日”,喜爱“航海日”,认同航海事业,支持航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史伟.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 (6)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 (16) (17)

[5]李宏宇.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和外在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2)

[6]房濛濛.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1)

[7]尹晓敏.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1 (1)[8]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 (6)

篇5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发展也从探索、起步到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情形主要得益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

加入WTO以后,中国文化产业收到了巨大的挑战。我国文化产业同西方发达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文化产业,而中国文化产业在这一时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文化产业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一方面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自主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促进文化形成集群效应,进而全面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规模效应面前,以创意权提升文化实力。

2013年上半年,中国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以往的特质,那些贴近生活的题材与所谓的传统动作大片,正在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诸如《不二神探》、《分手合约》之类在好莱坞影片中占据比重较小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内地都受到了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真实的谎言》算起(1.03亿),迄今为止,我国票房过亿的影片达到177部之多,仅2013年上半年,就以有22部之多。

尽管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在会展和动漫等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尽管国产影片正在朝着世界方向前进,海外销售再创历史新高,海外佳绩不断在扩大,但是期间的差距同样不能忽略。尤其是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冲击下,中国电影的精华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文化元素的变迁,也使得中国民族文化的元素在发生变异。如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影片虽然包涵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和保留了大致类似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却对木兰进行了改写,在其身上注入了美国文化的内核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1.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1.2.1体制改革落后,市场发展混乱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考虑,文化体制改革长期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产业的供求比例失衡,使得中国国人的精神需求趋于上升。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和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没有健全的体制做保障,文化安全问题成为一大隐患。文化经营组织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同使得文化的整体竞争力长期落后于世界文化强国。资源潜力无法转变成产业优势,产业链条脆弱,文化创造力匮乏。

1.2.2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

我国文化产业的边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产业事业发展不合理,政策体系和整体面貌比较破碎。西文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更新和文化链条以及核心价值都比较明确,产业布局融合和经济活动都围绕产业“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发展趋势前进,主导优势明显。

1.2.3市场不成熟,经管体制落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只要制约点就是规模发展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而从发展问题来看,市场主体不明显,人才匮乏、资金后备不足、市场运作缺乏监管和指导等弊病长期存在,作品质量和水准长期区域落后。

1.2.4产业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学术层面,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只停留在理论界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宣教功能,忽略文化产品本身应有的功能,极大的削弱了我国文化本身的经济性。在文化观念理解中,除了“文化大国”观念作崇外,传统自治思想与文人心态的流弊以及匮乏的创新才能,都成为文化发展的流弊,文化软实力意识不足。

2.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思想上,坚持不懈的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催生文化事业发展,同时将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文化实力的见证。

2.1以文化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资源价值

在文化发展机遇面前,明确发展意识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文化的骨干作用,以具有实力的文化产品和平拍,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系成立的关键点是文化资源,也是民族惊魂,而外来文化是粘合剂和力合控制器。汲取文化精华、创造文化生产,以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表达思想,创作出生产价值的文化产品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文化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格局的必然要求。

2.2扩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局定性因素就是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在主流文化内容面前,文化传播的战略重点就是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投入,是以政府扶持政策,实现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文化传媒的影响力宣传,可以是报纸、书刊、影视、广播、通讯等功能的传播,也可以是文化企业的舆论宣传。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以发展文化体制,宏观调控体制,循序渐进形成文化格局,有小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以市场化宏观发展条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插U怪那波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进程,努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2.3注重效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必须予以合适的引导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弘扬我故宫文化主流价值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将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浩大工程,是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的主体作用,也是在社会领域内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应将和谐文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要弥补中国文化产业起步晚的弊端,就必须在文化经济手段的开发上下功夫,以促进文化产品与文化发展和满足人民实际需求相适应。将那些唯利是图、功利化、庸俗化,损害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行为予以摒弃,将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以经济价值指标和社会价值指标评估体系相称,最终会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创造力的不断发挥,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 化,优质的文化产品将不断涌现。

2.4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将文化输出战略作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进行加强,摒弃以往中国祖先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客观的对文化差异实施必要的管理。中国的宣教文化,是在中国社会进步和战略国策上形成的,也是客观反映人民生活现状。文化企业的发展,是一项朝阳产业,建设中国美好明天,建立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必需品。以文化软实力,减弱中国在文化领域的积弊,是纠正偏差,克服文化价值错误认知的必要措施。制定文化战略,以文化输出实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是走出民族桎梏,面向全人类的发展战略。

2.5是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文化元素与时代融合的必然结果,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是在复杂的文化产物中,实现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以爱国主义、时尚主义和新兴主义为创意的文化节目中,包括《星光大道》和《中国好声音》在内,都是期间比较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从收视率,影评到观众呼声,在不同的娱乐选秀节目之间,掀起了对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热潮。节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到那从录制上下功夫,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共识。一些明星的巡回演出和港台投资商踊跃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都使得中国影视节目迎来了创意的新气象。诸如NBA、世界杯、国外频道的入驻内地以及娱乐圈新星的不断涌入和娱乐档节目以及演员的卓绝演技,使得中国文化传播的创意在与时俱进中渐渐趋于完善、成熟,更加保质保量。

2.6完备的政策体系支撑

政策体系的组织领导,可以更加完善文化企业的工作机制,对文化企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综合监管,这样在社会范围内,以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公共服务支撑获得全面发展,比较优势也就凸显了,尤其是我国边疆文化。

2.7辩证性看待国外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精魂的深刻体现,也是民族真正力量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产业模式里较为突出的一部分,批判性继承国外先进经验,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样的融合和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比较地位,才会在行业发展中催生新业态。

3.结束语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拉动GDP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文化的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要求,扩大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扩大内需,创新工艺,全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企业发展,在政策带动下,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尤其要以科学谋划,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探索西方文化产业的精华,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统一到社会发展之中,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N].新华时政.2011

[2]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文化建设案例选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篇6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201-04

朱蕴丽(1963―),女,南昌大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31)潘弘韬(1988―),男,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学。(江西南昌 330013)

一、低碳经济软实力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人类社会由此迎来了低碳经济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众所周知,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结合的质量型、效益型经济。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1]。经济性,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而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反对奢侈浪费能源或资源的情况。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目标。[2]其三是目的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延缓气候变暖对臭氧层的破坏,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恶劣气候引发人类灾难,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低碳经济文化

所谓低碳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价值或生活方式。简要地说,是关于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对人们生存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一旦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之中,就能够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持久的影响。从低碳经济构成的要素看,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城市等看似都是一些侧重经济、技术或制度层面的东西,国家节能减排中所规制的能源节约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也都是一些抽象的量化的硬指标。但是,这些量化的硬指标所蕴含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转变发展方式和倡导适度消费,贴合了整个人类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化的软理念,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的深度追求,寄寓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文文化的深刻因子,是整个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认识自我和共同保护自我的理性超越。

当然,研究碳文化绝不能局囿于一地、一时、一国的碳文化,而是要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去感知和理解大致经历过的碳文化。那么,人类到底经历了哪几个碳文化阶段呢?从生产力的角度我们不妨把其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局限于对自然的深度认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没有力量“动辄战胜”自然,只能与自然相融相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充满恐惧又饱含敬畏,此时我们称之为“碳文化零时代”。二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延亘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世界的古代文明主要涵盖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农业文明。由于三地的古代农业起源时代不同,分别经历了近万年或六七千年不等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已具备了改变或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但仍然不足以打破自然的平衡状态,人类可以通过朝代更替适时地休养生息,或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力量循环往复地达到“碳平衡”,我们称之为“碳文化农耕时代”。三是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这主要指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主宰自然,并大规模破坏自然的时期,相伴衍生出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斗争文化”或“征服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的发现、内燃机及其新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对自然无休止地开发和过度利用,直接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全面扭曲割裂,整个人类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结果形成了“碳文化高危时代”。四是生态整体主义碳文化时代,这主要指信息社会。[3](P193-194)当今正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运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对工业文明形成的高危碳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世界各国都希冀通过共同携手来应对气候变暖,与防止臭氧层破坏可能引发的灾变。否则,面对日益频繁的天灾人祸或可能发生的气候灾难,人类将无所适从,会变得更加迷茫与失落,低碳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降低碳排放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

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综合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这种软实力对内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体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厚重的硬实力的土壤上,才能从内外两方面形成一种持久的和综合的国家凝聚力、影响力与竞争力。且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始终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要自觉地去呵护历史积淀下来的优质的精神价值外,还要不断消融和吸纳全人类优秀的文化元素来跟上世界潮流,培育和创新我们的时代精神,像盐融于水一样地变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或精神价值。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低碳信念、低碳教育、低碳伦理、低碳创意、低碳产业、低碳营销、低碳品牌、低碳消费、低碳交易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低碳实践活动,在大众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引领力和理解力。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低碳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样,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也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外部软实力,通过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打造一种低碳经济创造力、低碳思想影响力、世界性低碳话语权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二是内部软实力,真正构建一种能够降低碳排放的国民低碳价值观,从宏观上提高国民的低碳文明素质和低碳精神水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可持续增长的前进动力。

二、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低碳经济文化,是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历史必然。低碳经济文化的提出,就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力、渗透力、凝聚力和牵引力,可以支撑、引领和渗透到社会公众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使人们能发自内心地和自觉地去降低碳排放,持久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一场涉及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国家权益博弈等方面观念形态的革命,也是提升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探讨和研究如何去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一)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系统而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命题,低碳文化的提出本身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既涉及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利益话语权的博弈,又借此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使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资源耗费、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变。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将成为衡量国家综合软实力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经济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

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能够从情感和心理上制约、控制和支配人,它所寓含的低碳理念、低碳意识和低碳价值观等直接影响、调控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绿色走势”。它使我们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领域有了低碳经济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使我们国家能理性地避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由单纯数量、速度的增长向综合效益质量的增长转变。同时,有力助推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品牌、低碳创意、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树立代际环境权、生存权保护的理念,切实避免出现忽视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无未来的增长,确保能源供给、自然资源供给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低碳经济文化蕴含着我们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它的注入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领公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尚俭节用的价值取向。倡导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反对高碳浪费、污染消费、有害消费、无度消费、炫富消费,这最终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健康和科学的低碳消费理念,不仅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利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领整个社会科学合理消费,自觉抵制或拒绝那些不低碳的“便捷式”消费、“一次性”消费、“白色污染”和“高能耗”等消费,养成国民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化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复苏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惩罚和可能出现的“灾变”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低碳文化有助于经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把以“以人为本”的增长拓展为以“万物为本”增长的转变。的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的保护也离不开人类,人类必须与自然共生共荣,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复苏。构建低碳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以尽快恢复。

(五)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会产生潜在的和巨大的“绿色效应”

低碳经济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低碳文化的价值取向,崇尚的是生态价值,倡导的是绿色环保,只有全社会自觉遵循低碳减碳等要求, 以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才能助推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相应的诸如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绿色城市等冠以“绿色”的行业等会不断涌现,这会产生潜在的巨大的“绿色效应”,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避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无休止欲望的满足,符合我们国家倡导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软实力和巧实力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着力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

一是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主要是以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观念形态。它以整个人类生态和谐为价值尺度,来量度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行为后果,倡导人类与自然共荣共生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施低碳智库战略,培养优秀低碳创新人才,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低碳文化建设的关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三是要吸收消融好国内外两种低碳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文化合作与交流,构建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廉洁消费的生活理念。四是挖掘、梳理、吸纳和弘扬传统人文文化中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优秀的低碳理念和伦理取向,并有机地结合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新的道德准则,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是实现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二)有效采取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一是要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推进低碳文化建设。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二是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要建立起低碳经济宏观调控机制,在资金信贷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企业发展低碳技术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要发挥“领头羊”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等活动。三是国家要采取鼓励性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推广,孵化低碳创意产业,打造低碳优质品牌,提升国家低碳品牌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消费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采购绿色商品、乘坐公共交通、使用节能家电和家庭照明,这也是低碳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三)精心营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理念

一是政府教育部门要把培养低碳理念的相关内容充实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中,从小培育未成年人科学的低碳认知、低碳情感、低碳道德、低碳信仰和低碳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鼓励人人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倡导人人都负有节能责任的低碳文化价值认同。二是企业是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应当把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去,积极践行低碳伦理,自觉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三是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的目的和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示范社区的建设、评选和宣传活动,培养公众的低碳理念,倡导理性文明消费,崇尚俭约质朴的生活,营造一种浓郁的低碳经济文化氛围,使人人肩负起节能减排的义务。

(四)全面打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低碳文化教育体系。低碳经济得以全面实现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基础性工程就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低碳经济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把国内外最新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融入低碳文化的构建中去。二是要以低碳科技创新理念为支撑,不断地把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入低碳教育的实践中去,构建全民的低碳道德伦理体系,培育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自觉和自律。三是要通过互联网、博客、微博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信息化手段传播低碳经济文化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把低碳经济的知识普及扎根到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各个层面的公众心目中,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建设低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精神观念形态的力量,转化为潜在的现实的低碳经济和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缘起

“软实力”概念是1990年3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2]并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能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3]。在2004年,他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4]概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5]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具有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电影不仅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传播语言。作为 “软实力”构成的电影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本文由收集整理合软实力的体现,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民族精神、渗透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随之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使得众多现代国家把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6]作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媒体,电影对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民族主体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说,国家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家实力,在客观上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更离不开现代大众媒介的想象性建构,而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限,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输出开始有兴趣学习中国普通话,开始关注中国功夫、中国文化,来我国留学、工作,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可见电影作品的繁荣能有效地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电影的传播形式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一)对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软实力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当前,中国电影频繁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走出国门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应是中国电影的责任,中国电影应立足中华文化,提高自身质量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观众认可,在全球竞争中表达中华文化应有的自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和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差距,中国电影现在还不能够平等地与美国好莱坞电影进行对话。要想通过电影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中华文化神韵,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业。

中国电影只有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呈现丰富的“中国元素”,才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平等、自由、英雄、博爱等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电影传达东方式家国文化、儒道文化及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示东方文化的柔韧、博大。不过,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并与人民生活和国家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对内:学习好莱坞运作经验,努力多出优秀作品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好莱坞电影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巧妙地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和当代中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展示出美国是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的世界,世界的发展方向在于美国。美国电影既是美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也堪称美国的文化大使。它用其光影魅力为美国创造了一种独特“形象”,弘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如大卫·普特南所指出的,美国电影所创造的美国形象极其有效又极其易于辨认,是一种富足的、充满机会的、令人激动的、科技发达的、而且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都开放自由民主的,这种形象对于推销美国价值和美国商品同样成功。[7]

美国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2》全球热映,曾在国内引发大讨论,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化输出,还是美国文化入侵?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盛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正在形成发展之中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电影人守着中国文化巨大宝库,却无从下手,无法传递,这是谁的错呢?国产电影如果不反思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显然是狭隘的。当前,最不该的是盲目抵制,而应该是学习。也许换个角度来看,好莱坞其实还帮了我们。我们一分钱没花,好莱坞就免费给我们做了一个全球广告。这比拿巨额外汇去做国家形象广告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也应该警醒,《功夫熊猫》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我们丢失的“软实力”,中国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影缺乏的是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三)自身: 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需要考虑电影自身的特点,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电影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使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体现商业价值,还体现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精神性;不仅满足人们感官的享受,还给人心灵以震撼与启示,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发展电影文化产业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扶持。美国是这方面的突出案例,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好莱坞电影等创意经济产业的全球利益,发展至今,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国内,美国政府构建了一系列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设立了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在国外,美国政府不断积极促进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缔结,并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品的保护。[8]制度的支撑是规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可以学习美国经验,尽快建立完善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例如出台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查机制;调整电影制片方、发行、院线的分配比例等相关配套政策。总之,我国政府只有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为电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mportant value of soft power, more and mor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This spiritual force relative and absolute independence and dependence, regional and cross-regional nature, causal and constitutive, practical and processes collectively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regulations of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soft power; valu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l regulation

“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同构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当前,文化着眼于软实力因子的诉求,使得文化软实力的结构与特征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相对性与绝对性

文化软实力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相对是绝对的,是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文化软实力都是相对的,是说文化软实力的存在与不存在,运动与不运动,可知与不可知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属性都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属性都有他的对立面,任何属性只有与他的对立面相分别才能显示出来。同时,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方面属性的唯一确定性就是它自身的绝对性。任何事物的属性只有与他的对立面区分才能显示出来,而任何属性只要与他的对立面存在区分,这种区分就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意思是任何事物的任何属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而言的,这个条件是事物的属性之所以成为属性的基础,离开了这个条件,事物的这个属性就不存在或不能分别出来。文化软实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正好对应事物的条件与结论,条件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相对面,结论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绝对面。进一步说,一方面,绝对性文化软实力寓于相对性文化软实力之中;文化软实力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文化软实力的因子。另一方面,绝对性文化软实力和相对性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总而言之,两者不是两种软实力,而是同一种软实力的两种不同属性。

2 独立性与依附性

文化软实力的独立性与依附性反映的是文化软实力管理体制上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文化软实力的依附性是指整个文化软实力系统必须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应依附于国家和政府。其依附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对人类已有文化软实力继承性的同一上。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软实力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应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具有独立性特点。文化软实力的独立性还体现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能动性。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语言、教育、历史、价值观念、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及其社区游戏规则等等。就观念形态的文化而言是指人类对象性劳动所映现出来的经济、政治、制度等形态,他们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制度,并持续发挥自持效应。因此,文化决定了其自身的存在既具有对社会各子系统绝对依存性的特质,同时,也具有对社会各子系统相对独立性的特质。换言之,只有共时态地把握文化战略发展中的绝对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揭示文化软实力结构中的质的规定性。进一步说,文化是人类智慧型的劳动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当然,他最终会以精神性气质弥漫人类活动的物理空间。但是,文化软实力和文化本身都是由人所创造的,人既是文化软实力的创作者,同时又是其享受者,人是两者的统一。这充分说明,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人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反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行文至此,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它。因为它本身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现实的独立性。还有一点,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依附于人类赖以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两者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结成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通过人类的劳动得以确证。任何在背离这对关系的情况下,谈什么文化软实力的特征,都将会打入伪科学之列。

3 地域性与跨地域性

文化软实力从产生到发展都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都带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软实力发展必须从战略层面加以考虑,要想展现其自身的价值魅力,实现它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实施全球性的战略构建,形成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同构力。比如,欧洲文化无疑产生于欧洲,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这种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得以进化,得以生长,而且,它已经超越了时空,在与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相融共生,从而成为了世界文化大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历史雄辩地证明,优秀的、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更强调它自身如何在行业的形象塑造、文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消费社会的培育等领域进行富有吸引力的发展,从而得到提升。凡是到过美国纽约的人都能感受到纽约文化软实力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特征。纽约不愧为具有世界领导性的大都市,从商业金融领域、时尚流行、音乐、文化等等,都散发着强烈魅力和其文化软实力的冲击力。纽约由Staten Island 、Brooklyn 、Manhattan、Queens)和Bronxs等五个区域构成。纽约文化光怪陆离,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央公园、芭比娃娃、麦当劳、肯德基、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像、野牛镍币、美国式哥特人、格林威治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美国文化的冲击力。到纽约的人们无处不在感受多元的、多样的、有机的美国文化生态。纽约的这种文化生态已然构成其文化软实力的立体结构,它的这种文化软实力不仅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而且超越时空,具有世界性特征。

4 因果性与构成性

文化产业以物质性因素所体现的硬实力往往在活动中产生因果性作用,能够推动自身实现其具体战略目标。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性实力,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可以对其消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呈现出积极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它促进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构成主体得以确认的重要原因,由此构成主体完整形态和存在方式的精神之源。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为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而且作为一个典型性的干预变量,它和硬实力一起对主体的身份确立产生因果性作用,它影响行为主体的人格形成、价值澄清以及观念重组,最终,价值主体在其影响下实现自身的因果性动机或曰战略性目标。

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影响、吸纳和同构它自身价值关系中的构成要件,进而被人们认可和推介。同时,在这个凤凰涅槃的再生中,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地实现自身的脱变,也就是要实现自我资源及其价值的重组,如此,才能重新获得自身的价值确证和身份确立。只有这样,才有望达成文化软实力构成性动机及其战略价值的实现,从而提升自身存在的美誉度。

篇9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44-01

一、彰显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九大方面描绘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蓝图,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和思想源泉,因此,扩展传统文化的思想吸引力,宣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而影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既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国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正在从平凡故事中发掘出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以突出东方民族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智慧。《金婚》、《牵手》、《咱爸咱妈》、《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就引起了东南亚电视传媒机构的很大兴趣,让世界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国家的朝气与力量。还有像台湾电影《卧虎藏龙》中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古典的中式婚礼,写意的翠竹山水等都是华夏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十八般武艺的武打设计,配以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中国风”,通过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博大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国电视剧应弘扬自身文化精神,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吸引更多观众的瞩目,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01年,政府在阿富汗后,印度外长飞赴喀布尔向新的临时政府表示祝贺的时候,随机带去的是满载好莱坞影视和音乐的流行文化产品。韩国也尤其重视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世界传播。确实,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就是以为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当代中国的普适价值,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同样是以这一普适价值为基点的。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视剧在这一阶段所呈现的国家形象异彩纷呈。《继父》、《渴望》、《金婚》、《家事如天》、《亲兄热弟》、《幸福来敲门》等,一批家庭伦理剧展示了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坚守中国传统美德的国家形象。《》、《雪豹》、《李小龙》、《精武门》、《亮剑》、《闯关东》等电视剧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中国当代电视剧只有将核心价值创造性地艺术化,只有让海外观众在审美愉悦和熏陶濡染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凝聚力,这样的电视剧才能备受青睐,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三、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威慑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电视作为体现文化精神和文化实力的途径,是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兼收并蓄世界各地文化的有益成分,强化作品在世界影视范围中的威慑力和感召力。比如2008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宣扬了一种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无畏精神。随着《李小龙传奇》进军海外市场,中华武术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纪录片《大国崛起》告诉观众强国崛起、自立自强、不断超越的途径都要靠民族精神、文化复兴、教育先行。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历史也表明,提高文化竞争力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繁荣昌盛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威慑力的砝码。先进文化是经济的“助推器”、文明的“导航灯”,只有全面提高文化威慑力,才能有效地提升综合国力。因此,大力推进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形象是我们民族身份的集中体现,而“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态势。因此,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中国电视剧应以传播国家意志以及文化娱乐方式来提高国家影响力,从而让世界观众在审美愉悦和情绪感染中领略到中国的崭新形象与精神风貌,接受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篇10

1.内涵

硬实力是与软实力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主要是指人运用方法和技术去解决专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1]技能经历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2]技能硬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实力体系。技能硬实力主要体现为“怎么办”和“如何做”的多元组合技能实力体系。[3]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技能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技能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技能目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力;专业技能力;综合技能力和创新技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专业教育应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技能硬实力反映了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掌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复杂劳动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部分,是有形物质力,一般可以量化和测量。没有技能硬实力,就无所谓“文化软实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物质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精神生产力”。

2.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和“造就劳动者”的教育。[3]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是打造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区分高职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技能硬实力的提升依赖于高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有形资源的耗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大了专业建设的力度,教学硬实力建设不断增强,不断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贡献力度,学生技能硬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对提升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

1.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人类的灵魂。[4]文化一般是指人的知识、信仰、情感、价值、道德、法律和艺术等有组织的观念系统。[5]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文化实力体系。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多元组合文化实力体系。[6]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文化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文化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文化目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精神文化力、道德文化力、价值文化力、法律文化力和职业文化力。技能硬实力虽然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实际上,决定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建立在“技能硬实力”基础之上的“文化软实力”。[7]以哲学视角来看,技能硬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物质因素,而文化软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精神因素。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是无形精神力,无法量化和测量。

2.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硬实力重外延建设,文化软实力重内涵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可以提升技能硬实力的软内涵实力,为施展技能硬实力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品位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技能硬实力是强硬的,但文化软实力却是致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打造文化软实力须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8]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打造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1.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均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技能硬实力决定和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一技之长”的技能硬实力作为支撑,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作为学生文化软实力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多么优秀,学生也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复杂技能需求。只有以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为强大后盾,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高职教育培养强大技能硬实力的各种物质载体和物质条件,也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相反,弱化培养技能硬实力也必将弱化打造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文化软实力也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提升技能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因为任何技能硬实力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高职教育创造主体自觉 自为的创造结果,是通过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9]而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软实力的弱化会制约就业竞争力和技能硬实力的施展。因此,着力打造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和技能硬实力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以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为精神支撑,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才能得以升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一旦形成将对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力,增加技能硬实力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切实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1.制度建设保障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育制度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10]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先进制度的引进和创设,应设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统一指导和监督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机构设置和管理调控把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其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制度。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的同等重要性,积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等领域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评价制度。应依据相关要求,确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标准,合理确定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既兼顾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又兼顾教学数量与教育质量,公开、公平和公正地评价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工作质量。

2.师资素质促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重要资源,是技能的拥有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师资素质是促进高职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当树立师资建设新理念。高职院校既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依赖,同步发展,不可偏废。切实加强教师业务进修、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当赋予双师素质新内涵。高职教育既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双师素质应当是既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稳定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双师素质即兼具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再次,应当建立教师评价新体系。改革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既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技能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也要重视评价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建立鼓励教师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

3.教学改革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环节,又是打造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改革是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人文知识与人文技能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技能硬实力过程中渗透培养文化软实力,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与人文教育双赢的教育平台。其次,应推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改革。树立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既重技能硬实力,又重文化软实力;既重专业课程建设,又重人文课程建设;既重外延建设,又重内涵建设。人文课程建设应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再次,应推进高职教学的生产实践改革。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生产实践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实习和实训之中,在企业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在各生产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将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素质。

4.校园文化推动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氛围。首先,推动外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可以通过校容校貌、校训校风、名人名言、艺术雕塑、宣传橱窗、文化展览等各种形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推动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通过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加强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建设,促进校园专业文化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融合;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报告和人文讲座,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积极建设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朴素、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11]充分利用校园网发展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的综合性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推动外在校园文化与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进而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5.硬件建设助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硬件建设既是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前提。高职院校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前者主要指实验室建设等,后者主要指图书馆、校园网及校园设施建设等。首先,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硬设施”是指为专业 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技能硬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软设施”是指为人文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文化软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硬设施”和“软设施”对助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而,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场所既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场所;其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校园“硬设施”和“软设施”的同步建设,必将为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图书馆建设应紧密围绕高职教学和教育发展进行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特色馆藏,兼顾采购专业技能性图书和人文教育类图书,丰富网络馆藏资源;校园设施建设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等需要,也要突出艺术雕塑、宣传橱窗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助力协调发展。

五、结 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有利于矫正高职教育理念错位,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怀康.核心技能体系的开发—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J].

中国考试,2003,(Z4):21.

[2] 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思想政

治工作导向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3] 张健.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

路径[J].职教论坛,2008,(8下):5.

[4] 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62.

[5]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

工学院学报,2009,1(1):111-113.

[6] 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8.

[7] 袁星新.“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J].

职业圈,2007,(4):134.

[8] 郭丽,朱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J].理论学

习,2008,(6):53.

[9] 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

导刊,2009,(5):23-24.

[10] 蒋冀骋,徐超富.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篇11

[5]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

[7]萧盈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现代传播,2012,(1).

[8]李媛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攀登,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