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篇1

2研究性学习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自觉地围绕要学习的问题进行各种活动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它必须突出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日语教学中的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的经验性和系统性进行教学;二是把传统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互动环节的内容;四是将逻辑的论证和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些问题解决过程的相关历史以及解决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文根据我国日语教学自身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性的使用研究性学习法,比如在讲授《新编日语》中的第十七课《元旦》时,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并且给出四个相关的问题:元旦的渊源、课文朗诵、模拟情景会话表演以及文中句型解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元旦的各方面熟悉的程度自行收集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材料,并将相关资料整理成表演稿或发言稿。在整个过程中,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和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承担一个高级组织者的作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结成小团队合作,然后分组进行学习。最后,学习的结果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判,分享经验与收获。教师在亲身参与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法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成功以后,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总结出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巩固教学的效果。经过这样一个教学和学习过程后,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丰富了学习的方法,懂得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效用和意义

3.1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效用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书本传授学习转变成为走向生活的自觉探索性学习;由教师的灌输式学习转变成为走向以学生为主的自觉学习;由无兴趣的学习转变成为走向出于兴趣的学习。同时研究性学习促使了学生角色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的由过去的被动地位变成为现在的主动地位,由过去传统教学学习模式中的从属封闭的,转变成了现在的自主开放。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主动地去为了解决问题探索、尝试,去寻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从选题、收集材料开始到处理材料信息、编写报告、撰写理论知识、答辩、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过程,都体现了学生自己至始至终在自主做决定的过程。这种自主性和自觉性,彻底转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也改变以前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亲自参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掘了自身的智慧才能,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他们会重新领悟自身的角色的责任,实现自身角色期望的正确转换,并不断的拓宽“自由”空间。导致了学生由原来知识“储存器”的角色转变成为了“知识加工厂”的角色。

3.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并为广大学校所重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开放式学习态势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探究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样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学习意义。

首先,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发式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其次更重要的学习意义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呈开放学习态势的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单一性的标准答案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法、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再次,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功能目标定位来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指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人格含义)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是至关重要的一员。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是主体角色,但教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进行学习的情况和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还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在完成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通过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来结合传授和学生自觉探寻知识。

研究性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教师应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使自己成为不脱节的新型教师。其应做到的环节有:一是让预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加强。这要求教师自身进行科学、全面的备课,同时科学地指导学生预习;二是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处理等环节进行科学指导,包括收集处理和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信息;三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精讲多议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也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收获,比较关键的单词或者语法则进行“归纳式讨论”,具体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对正在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对预习中的疑难内容进行“疑难解答讨论”,无论是对学生在新学习的内容上提出疑问或者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鼓励。四是对课后作业环节进行改革。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和类型不同的作业,不仅有复习式作业,还要有预习式作业,提高性作业或者更深入性的作业。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学生完成的作业结果,教师最好要给学生一个发展性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都对教师和学生有全深刻而全面的挑战。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和提高自我。

篇2

一节课,其导入是非常要害的,导入得好,激起了学生的爱好,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引用了沙皇俄国的一则趣事。沙皇派一大臣来视察铁路工作,负责铁路工作的一个外行官员为了使欢迎的气氛、场面热烈一些,让工人把列车的轮子、路轨全部漆成绿色,而当那位大臣到来之时,火车只能在原地打滑……当所有的同学都在专心听这个有趣的故事时,我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趁势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必然会对这个问题做出圆满回答。事实证实,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学生假如具有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不断探索。

二、巧用趣事,乐在课堂

篇3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步骤和方法,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创作性朗诵”教学法。该教学法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能使学员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的内涵,还能提升美感、涵养语感、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达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然后反复练习,使学员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文教学论文,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然后反复练习,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龙源期刊。[1]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2]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注重押韵,本来就富有音乐感,[3]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4]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语文教学论文,进而感受到诗的美,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再创造。因而,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口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当他们双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视苍天,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时,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㈤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8]正是这样,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㈠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语文教学论文,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9]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11]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龙源期刊。

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轮读;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欣赏(录音、录像)性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12] 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㈣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13]彭士强先生认为,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14]以曲配词诵读,既符合词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语文教学论文,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15]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16],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开明出版社1998版)。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17]读后,《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或学员要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或学员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员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18]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在对本院2006级44名学员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份),认为本教学方法不好的无,一般的4人,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达63.4%。认为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认为效果达到80%以上的学员达到80.5%。

参考文献:

[1]龙泉明.读——诗歌教学之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4.

[2]马素娟.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J].文学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编.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31.

[4]冯晨辰.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J].文学教育,2006,(4,上):44.

[5]江亚平.美读学古诗[J].文学教育,2008,(7,上):45.

[6]李丽萍.通过有效朗读培养学生语感[J].文学教育,2007,(11,下):126.

[7]龙平.语感培养的途径[J].文学教育,2009,(1,下):52.

[8]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71.

[9]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刘荣.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11,上):36.

[11]黄群芳.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下):85.

[12]王跃琳.例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J]文学教育,2006,(4,上):39.

[13]张守敏.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尝试[J]文学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6]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N].文汇报,2009-7-6,11.

篇4

前言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水平的要求较高。目前,此专业仍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其就业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性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部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空间结构以及素描等为主,是培养学生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专业课程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化时代,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网页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1]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而言更是如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确保人才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多媒体未发挥价值

当前,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均已引入多媒体教学。从理论上讲,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但由于高校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媒体设备多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而存在,其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不大。

2.2教学开放性差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在教室内进行,学生的学习受时间与地点的约束较为严重。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各行各业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将学生长期禁锢在教室内,学生将很难获得与外界接触、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其思想会逐渐僵化。

2.3教师与学生无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途径。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或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通常作为课堂的主体存在,利用整节课堂的时间教学。在此环境下,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当中,独立思考能力差,学习兴趣极其低下。[2]长期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容易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阻碍。

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多媒体教学

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室内装饰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教学:第一,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室内装饰的典型案例,搜索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第二,课堂上,在讲解到某一设计方法时,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典型的设计成果,如室内颜色的布置方法等。第三,将设计成果拆分开来,要求学生对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如要求学生分别分析男性、女性以及婴儿三个群体卧室颜色的布置方案等。采用上述方法教学,优势如下:第一,采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相比,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第二,将设计成果拆分开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逐一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理念理解的深入性,进而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3.2开放式教学

将开放式教学理念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装饰之美”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教学:第一,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义为使学生学会从人文以及色彩搭配等角度,充分欣赏装饰的美感,以及使学生独立设计出具有美感的装饰设计成果;第二,将学生带出教室,与装饰制造企业合作,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主动了解装饰;第三,在观察装饰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主导者不断为学生讲解各个装饰的特点,使学生积累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第四,带领学生回到课堂,通过提问的方法,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行设计一种装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挣脱课堂与书本知识的禁锢,真正走入艺术的海洋,感受艺术品的创新价值。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艺术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够将创造性思维体现在设计成果中,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性水平。

3.3互动性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单独开设“设计比赛”课堂。第一,课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以5~8人为一组,共同设计一套艺术品。第二,课上,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后,需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三,教师要求每个设计小组的代表讲述本组的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并组织学生从美学等角度鉴赏各小组的设计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路集中到艺术品上。第四,课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一步阐述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与动手增强创造性思维。

3.4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单纯采用总结式评价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失偏颇,应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将形成性评价联合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理念的创新性水平以及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共同纳入形成性评价考核过程中。将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以量化指标体现在学生的期末成绩总结中,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4结语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低的问题,专业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践设计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设计的独立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法,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考核方式全程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从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飞跃。学生在每一节课,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都与学习成绩的考核有关。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法用考试这个杠杆来制约、调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把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需要缜密地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使考核方案既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我在物理专业三个课堂、两门课程中改革了考核方法,实行了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1.转变了学风,改善了考风

考核方案结束了只凭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平时不努力,靠期末临时突击通过考试的现象,转变了学风。时刻督促学生把学习时间放在平时,在一点一滴中下功夫,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同时也减少了平时不努力,到期末靠投机取巧通过考试的概率,改善了考风。

2.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考核方案中的创意分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核方案中对课程论文的考核,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创意分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上不封顶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考核方案的设计初衷。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敢于对教材、对习题提出质疑;他们写出了有自己见地的论文;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大自然。 他们被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磨灭了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又重新焕发出来。

3.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概括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整合知识、升华知识

考核方案中的5次章总结和1次课程总结,虽然分值不高,1次章总结满分为2分,1次课程总结满分为5分,但这个考核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概括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升华知识,大有益处。学生由不会写总结、不得不写总结到写出了有自己见解的总结、爱上了写总结,是一章章的总结的量的积累,使学生发生了这样的质的变化。学生在写总结过程得到的锻炼与提高是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

4.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考核方案将平时成绩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堂的听课状态,学生上课听课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听、主动地想,思维一直跟着老师,与老师的思路共进退,甚至超前老师的思维。大大减少了学生上课走神,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的现象。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基本上在课堂解决当堂所学习的内容,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和。对传统的考试方式作出了改革,相应地也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首先要求教师能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先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载体。教学方法要与考核方法相适应。

1.研究型教学法

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以创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研究型教学法的出发点,又是研究型教学法的落脚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可以运用不同方式的研究型教学法,如回归式研究型教学法、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

(1)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

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是将研究性课题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传统教学内容蕴涵的创新性思维的知识载体,将学科的热点、有争议点的研究课题,将教师的科研课题适时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值得去思考,容易产生新观点的问题,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埋下伏笔,为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提供研究课题。

(2)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

科学是发展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传统内容的错误或陈旧部分,提出或补充正确的、新的内容,使教材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是教师的职责,有机地加入新内容是必须的。对于新内容的加入,必须首先经历“寻根”的过程,即要找到前沿内容在基础层次上的“根”。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时,把前沿内容辐射出去。这就是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的内涵。

2.整合教学法

知识点可分为孤立知识点和可整合知识点。整合教学法的要点是对可整合知识点进行整合,打破章与章、节与节的界限,以整合后的知识点为载体,表达一定的思想,特别是研究者的思想、语言和方法,也包括教师的理解。

3.师生互动教学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15-02

目前研究型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陆凤玲针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等具体的实施方法。刘良成等人以《电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怎么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卢伟等人从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学习个性、教学思路和方式、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郑伦楚和徐晓军认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课堂研究型教学改革、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研究型教学设计。董世龙等人采用“理论教学―模拟仿真―开放实验―项目实践―综合测评”的立体化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王忠东等人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种模式:①教学科研结合模式;②课程竞赛参与模式;③实践调研切入模式;④学术社团活动模式。然而,目前研究型教学探索大多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上,普遍可行性不强、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教师的科研是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天然实验平台,高校科研型教师大多数是科研与教学“双肩挑”,使得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具有显明的优势,且操作性强。教师科研实验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必然会增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的兴趣,也必将为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较高的认知与实验平台。生物科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理科专业,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为研究性教学方式。

一、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

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

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

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学院成立一个专业考核小组专门负责考核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效果,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评估实施效益。考核时应该考虑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创新性。考核采取答辩的形式,邀请行内专家根据答辩情况判断学生对其所做课题的熟悉程度,并由专家评分。量化指标也是衡量学生研究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考查以体现理论意义的论文为主,充分考虑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应用型的研究以实现的技术指标与申请的专利为主。对于学生参与课题实施效果的评判均需采取专家评分与量化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当然也要考虑出勤、研究期间的表现等因素。对不合格的个人或研究小组,需修补后重新答辩与评判或者重修。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对课题实施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进行奖励和表扬,以此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研究型教学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良成,许秀英,刘健.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93-295.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会随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出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少年来,无论是行为主义教学论思想、认知学派教学论思想还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都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兴起,引发了教学理论的深刻变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学习者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知识不是被动吸收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成的,学习的过程是把信息建构成知识再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知识的传承,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以传承知识为主,是“灌输式”教;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是“接受式”学。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积极响应,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和工业界有很多有关大学技术转移的议论。然而,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

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1、研究、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知识产生于生产劳动经验的积累,研究产生于对知识的专门认识,研究的产生使人类更深刻专门地去认识与改造世界。一般地,研究具有探索性、主动性、深刻性等特点,专家学者的研究带有原创性,学生的研究带有类创造性。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包含新颖的教学内容,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具有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取向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元化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价值取向。

三类价值取向中最重要的是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发展,交际与表达能力,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3、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

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应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处理好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精练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自学(自主研学)。

4、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该原则就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活动教学化。研究型教学原则除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外,还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学“教”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

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包括三个领域:(1)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等;(3)动作技能领域:根据这样的目标,基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6个方面。

1、高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的来龙去脉。高校研究型教学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自主研学,自我负责。教师的职责就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1)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

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思想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他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认为:学生只有在个人经验中通过自己的发现而化为已有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价值不是单纯学习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能适应世界变化;学习者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2)合作教育中的新型师生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传授奉为至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不能适应社会;课堂教学只重视认知的培养;忽视情感交流,导致知情分离,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凯洛夫《教育学》中的基本观点,师生应当采取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方式,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合作教育观要求教师开展创造性活动,突出对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

3、操作程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不能光靠知识传授,而应更多地加以引导和启发。高校研究型教学的操作程序有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Teaching)为例,它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为宗旨,其主要操作程序(或称范式)为:(1)提出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引导大学生思考;(4)评价,验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师生互动

《学记》中有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曰:教学相长也。”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应当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等方面转变观念。

教师用启发形式诱导学生探索问题,学生把自己的态度和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教师合作交流,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理。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共同寻找、发现、解决问题,互相启发,有引导也有反思,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5、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高校研究型教学应大力倡导并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策略,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反映教学过程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探究教育代替结论教育。重视教学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质疑书本中的结论,而非盲目接受。

创造环境让学生参与科研。把教师的科研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如让学生了解科研进展,吸引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承担科研子项目等。

与学生共享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高校是科学研究的孵化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答辩,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引发创新思维,把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6、考试与考核

高校研究型教学必须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评价内容要体现研究型,可采用撰写论文、课题报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以考察;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减少闭卷考试课程门数,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综合考试要求,鼓励创新回答,重视创新能力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考试方案应提前通报学生,必要时可让学生参与考试方案的制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在研究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考试考核中超常发挥,强调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论文成绩不封顶。

【参考文献】

[1] 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 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88

篇8

关键词:

财政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后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对应,财政学作为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政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共检索到论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6年,此后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35%,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安富于2012年发表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一文。文中提出“应强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转变教学范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从检索结果看,研究型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物理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学科,如图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认为研究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2]。

范钦珊等提出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做到“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互动、课外学习重在研究、考试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在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李桂娥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2]。范钦珊等指出清华大学自2001年就开始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3],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侃等运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科课堂上实际体现的研究型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批判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激发探求欲、结合当下应用实际、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等五个维度。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本科财政学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仍以教师为主,偏重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如果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多媒体教学不过是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依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财政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例如任传普、郑洁[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财政学课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学效果目前仍难以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在当前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缺乏对财政学研究前沿进展的跟踪,缺乏对当前公共财政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6]。

3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运用的情况以及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中,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为理念,以推进课程论文写作和PPT演示为手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导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数据搜集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并在该章内容结束后列出若干课程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选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论文。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组建“财政学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型学习。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财政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收入分配的衡量”为例,按照自然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围绕“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演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图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检验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课题组将通过课程论文质量、课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死记硬背,鼓励自由探索、提倡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财政问题。课程论文质量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习态度、任务量、创新性、内容质量和撰写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尔菲法,教师评价(权重60%)、学生自评(权重20%)与同学互评(权重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将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课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师评价以PPT演示前的准备情况、PPT演示情况、PPT演示结束后的互动交流情况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各项权重。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均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量规表进行评价。量规表的设计侧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项,每项再设计2~5个二级指标,如图4。

总之,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钦珊,殷雅俊,陈建平,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传普.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77.

篇9

 一、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也日渐明显。研究型教学是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1.问题的提出。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呼吁了时代对创新型、高质量型人才的需要,而培养这一人才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型教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在田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其弊端日益凸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纵观数年来通过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价值方面的阐述上,并且相关性较大,深入田径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优化田径研究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呈现不足。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虽然,一些高校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突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当前实践教学方法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探讨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总结、完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3.研究背景。研究型教学在19世纪美国兴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世界各国实施并推广。在19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就开始不断地进行有关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一些中小学就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立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学校推行“研究型教学”,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摸索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理论研究及功能探讨等方面,但是针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总体尚显薄弱。近年来,研究型教学在一些高校中被推广实施。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 

1.概念。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其定义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其概念没有正式提出,但是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研究型教学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孙忠兵从对应于研究型学习角度阐述,“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力图通过对教学传统方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并将教与学的重心逐步由获取知识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的主动的探索性教学形式”;李艳梅、冯婉玲从具体教学活动角度阐述,“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用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本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基于以上对研究型教学定义的相关概述,研究型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基本特点分析。具体来讲,研究型教学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培养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合作性;主张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统一性;注重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综合性。 

三、传统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最多只能是知识型人才,而不会是研究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如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不良现象。过去是“重实践,轻理论”,而如今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一转变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最终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效仿苏联模式为主的体育技能教学,主要采取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中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各个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改革,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且一直沿用至今。目前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上仍然是学生倾听、记忆和被动模仿技术为主,缺少独立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1.积极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在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外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因而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外实践实质上是对学生继续学习的延伸,同时还是加强学习能力培养的补充。在田径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田径课程教学小组、科研小组、健身小组、教学实习、训练实习、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反过来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内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由教师为学生制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课外教育教学计划,是拓展教育的一种有效径途。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倡导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技能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我们应该彻底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实现田径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贯彻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组合,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田径实践技术原理专题中,可以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研讨法、现代技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田径场地、竞赛组织与裁判中可以采用专题讲授、实践、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多样化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勇于开拓、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一种教与学关系的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互动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通过互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田径实践教学中,这种互动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三个层次:一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田径团队实践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继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田径教学资源、设计实践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三是与校外机构、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通过与田径实习基础的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4.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生存,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采用自主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类型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5.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近年来,田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把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田径类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迅速引入实践教学中,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网络资源信息的先进手段,这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田径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将有利于田径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本文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通过对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重点探讨了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最后提出田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第一,积极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第二,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第三,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第四,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第五,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忠兵.研究型教学:当代课堂教学新理念[j].基础教育研究,2001,(3). 

[2]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3]张新萍,杨茜,等.关于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 

篇10

一、专业写作课程的常规设置及其问题

美术学理论专业的本科学习中,写作既是最终目的也是训练所必需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美术学专业写作可以分为学习型写作、研究型写作和应用型写作三大板块。学习型写作一般针对知识性的资料积累和梳理,如笔记、随笔、散记,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作业。研究型写作则有相对明确的话题和论题,是针对具体现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形成的论文写作或考察报告。应用型写作是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如评论、综述、报道、文案、访谈/ 对话等。

美术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常规设置,一般是以课程作业的写作为基础,辅以低年级的专业写作课程和二、三年级的学期论文写作,最终在四年级设置专门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这种设置基本覆盖了专业写作的三大板块,也能够保持时间跨度上的延续性,同时符合由易入难的学习规律。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都很难在四年时间中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写出高质量的专业论文。从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整体水平来看,深谙专业写作之道的学生,不过是凤毛麟角。而低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都还有待加强的时候,基本上无法进入写作的“专业”状态。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各门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并不紧密,也没有针对写作所进行的教学讨论和循序渐进的整体方案。学生或是急于海量知识信息的补充,或是苦于被动了解的无趣,忽略了在兴趣中发现问题,也就无从发展本应从问题中发展出来的有效写作的能力。

二、横向联合教学模式的引入

所谓横向联合教学模式①,就是打破教学活动中单纯以本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纵向延伸的教学理念,拓展美术学与其他专业系科间互动的横向联系空间,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变单科教学为多专业联合教学。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可以在课程内外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课程的外围补充,在美术学系开设技法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国油版雕等不同类型的技法实作,积累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进入到其他系科课堂上去,实际了解各系的师生是怎么处理如“画什么”和“怎么画”等问题的。学生可能需要全程追踪了解某个系科的课程设置,需要近距离接触他系学生学习和创作的过程,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参观教学,让学生了解如各系的学生年展,从作品创作、遴选、评奖到展览的策划筹备、布展实施、文献整理、画册刊印等每一个具体环节。

三、教学思路的改变

根据学科特点、训练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写作教学思路重点有所改变。针对专业写作的方式、类型、方法和规范等不同方面的内容,都强调把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和理论方法各个环节贯穿和结合起来。以史为材料,论为方法,达到在写作训练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阶段或环节上则是:

引出和导入:以往的写作课程都是从“如何读图”开始的,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解读,从油画到水墨,从写实风格到装置作品,鼓励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说出直观的感受。我们则尝试在最初的印象和感受基础上继续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临摹、还原或再创作(以一学期两三幅作品为宜)。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与大师对话”,积累感性经验,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铺垫与深入:读图的方式与路径。这一环节针对的是具体理论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展开。潘诺夫斯基如何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罗杰·弗莱如何在对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中确立形式主义的法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如何得到修正,以及各种观念形态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美术史的写作的?通过对理论方法的了解和深入,学生既巩固了美术史知识的学习,也为高年级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训练和实践:这个环节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按学术规范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还要在每年其他系科的学生年展、毕业展等活动中参与进去,撰写评论文章、展览综述或是学术论文,甚而自发组织和策划展览。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才可能真正发现并强化属于自身的兴趣,并最终提高理论思考和史论撰述水平。

四、教学方法的调整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写作课程,围绕“为什么写作”(Why)、“如何写作”(How)以及“写什么”(What),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相应的调整。除了常规的原理性教学方法,在技术性和操作性教学方法上则尝试加强:

1. 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意识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教学,不仅要求探究和解决问题,更要求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可能来源于比较,可能来源于外来信息的触发。而横向联合教学更强调自体验和观察中得来的问题。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往往依据个体的需要并结合自身兴趣,这样的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引发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举例来说,作为写作基础训练的描写、分析,需要大量规定性的枯燥的读图练习,可面对抽象作品时很多学生束手无策。问其看到作品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表达出一些形容词:“紧张”“震撼”“迷茫”……再追问这种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会进一步推进最初的体会,并试图捕捉作品中的主要信息:“线条像是大功率的线锯,把画面分割开了”;“不断重复的形式庄重又强烈”;“色彩晦涩朦胧,几乎没有明暗对比”等等。

这个过程体现出写作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法则,“所见即所得”。如何将视觉元素通过文字描述还原成一个可视图像,在技术上是有法可循并可强化的。哪怕是一幅抽象作品,通过对其点、线、面和色彩等形式因素进行逐项描述,就可以构成形式分析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敏锐捕捉每一瞬间呈现在眼前的图像信息,还需要用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接下来,才可能进入到所谓分析的阶段。

这当然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意识,推而广之:“美术史中还有哪些作品也让人感到紧张?”“如果你进行创作你会如何去达到一种类似的感觉?”由此可以发展到:“一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你身边有没有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同样的或类似的风格?”当学生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敲印证,其专业素养也就逐渐加强了。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比较

案例教学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方法与技能。可以说案例教学是专业写作课程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到艺术史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教学都可以提供直接有效的经验。

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或是现象的解读,不同的艺术史方法论可能发展出完全不同的阐释结果。而每一种图像阐释的理论方法都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单独的图像学、形式分析、精神分析,或是其他观念形态的艺术批评方法,都不可能穷尽对一件作品的阐释和解读。如图像学是解读古典图像非常重要的方法,但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可能无从下手。如果将传统史学家的方法论盲目地应用于当代艺术的话,图像学不仅牵强而且可能完全失效。反之,如果追加研究并确定一幅图像的象征意义,是揭示该作品内容的必要前提,那么再晦涩难解的作品都可以在读图的最初步骤里尝试图像学的方法。因为对作品内容的阐释方式,将影响并决定我们对该作品属性的判断。文本性的证据、历史性视野、随时代改变的共识等等,都是写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理论,还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的写作技巧。而且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先期尝试对某件作品进行解读,并形成文字表述,再寻找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更直接的帮助。

3. 实践教学法:尊重个体,有教无类

如果说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还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的学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准备,实践教学法则是将理论能力进行具体应用的部分。将各种理论方法融会贯通之后,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

美术学系近三年来同其他各系进行的跨学科横向联合教学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如对油画和雕塑学生年展作品的评论写作,成为美术学系每年一度专业写作训练最好的契机。美术学系学生和其他系科学生一对一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按学术规范进行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撰写评论文字、参与布展等等。

实践教学法促进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实作过程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加强学生对一手材料之积累的重视,还激发其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其他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和深化美术学学生专业写作训练,切实结合美术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板块的教学,充分利用学院创作系科资源,进行跨专业横向联系;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具体美术作品感性认知的敏感性,从个案研究、现象分析,到潮流方向的把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美术学系专业写作课程在横向联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有效改善了以往写作训练闭门造车的局面,以及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和枯燥。而且,针对本地美术学专业学习在美术史传统资源方面的有限性,也只有充分发挥学院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加强本专业在当代美术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力度。

注释: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8-03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是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园艺、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学院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实验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我校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重要部分,鉴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分析化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都与科学研究联系较少,本文将教学与科研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相结合,探索了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当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两者相统一”的观点,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以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的本科生为资助对象,尝试性地实施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西方国家的本科生开始逐步参加各类科研活动,研究型教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5]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教师的课程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6-8]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课题,锻炼、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型教学体系

建立研究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和科研训练等方面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组建模块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四种滴定方法,即: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结合我校农业类各专业的特点,在注重其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与提炼,组建了模块化教学内容,共分为以下四个模块:16学时验证性实验模块、4学时基本操作考核模块、20学时综合性实验模块、8学时考核设计性实验模块。

1. 验证性实验模块

基本理论需要实验验证,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验证性实验模块是利用16学时验证基本理论,学习酸碱比较滴定、分析天平的使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如:滴定管、容量瓶等)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和标准的操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以下各个实验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基本操作考核模块

基本操作考核模块设置学时为4学时,学生经过验证性实验模块学习后,熟悉和掌握了基本操作,本模块是利用2学时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手法进行考核,及时发现不正确手法和实验操作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利用剩余的2学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简单的混合酸或混合碱,为综合性实验模块打基础、做铺垫。

3. 综合性实验模块

综合性实验模块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模块是利用20学时学习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等实验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开展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过程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与实际农业问题相结合,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探索未知的兴趣得到激发,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 考核性设计实验模块

考核性设计实验模块是实验课程最后的8学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考核,我们选择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全部课程内容的、有代表性的31个(标准班每班30人)混合样品作为考核的题目[9],学生要完成这些涵盖知识点多、实验工作量大的实验内容,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种模块式的教学,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容易掌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同时还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照方抓药”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无障碍、全方位沟通,我们制作了分析化学实验网站(http://202.118.167.97.dahua/kcsz/fxhx/default.asp),网站有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案、实验教学日历、实验习题、常用实验数据、常用实验图表、常用实验图片、重点难点实验动画、实验演示、实验授课录像等丰富的内容,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考试网络系统和网上答疑系统的辅助,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此外,我们还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teaching)”、“案例式教学法(Guidance-cases teaching)”、“讨论式教学法(Discussion teaching)”和“启发式教学法(Elicitation teaching)”,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树立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1.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问题式教学法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第三,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释疑——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2. 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思考、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教师能够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对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断讨论、反复的交流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角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第三,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教学内容是常见的或熟悉的具体实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易于、乐于学习和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钻研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督导的认可。[11]

3. 讨论式教学法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每节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报告。在实验之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感受必然不同于实验前的预习,通过实验过程的训练,学生加深了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理解,然后学生将实验报告与预习报告进行比较讨论并写出讨论总结,最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全面总结。实践表明,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实验讨论环节中得以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明显提升了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设立讨论环节是非常必要的。[12]

4. 启发式教学法

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型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化学的知识基础,以体现学生思维方法、思考过程的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促使学生完成运用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和积极探索未知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又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来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养成了肯思考、爱思考的学习方式,并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13]

(三)完善考核体系,注重综合能力

实验考核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重要手段,更是检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通过考核与检验使学生更加努力、灵活地学习,逐步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考核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没有其他的考试形式,由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实验考核的成绩,这种考试方法已经与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方法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只过分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其研究过程的错误方向,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公平合理的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为宗旨,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强与创新能力强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我们完善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包括:平时成绩60%(其中:实验预习权重为10%、实验操作权重为25%、实验卫生权重为5%、实验结果权重为15%、实验报告权重为10%、实验讨论权重为20%、课程论文权重为15%)和期末成绩40%(其中:期末理论试卷权重为25%、期末实验操作权重为50%、网络考核权重为25%)进行量化打分(见表1),最后得出学生个人课程综合成绩。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以及研究成果,使学生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考核体系量化分配表

(四)开展科研训练,增强创新能力

应用化学系实验中心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对实验室进行全部开放,部分实验室采取全方位开放,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内容,同时由值班教师和值班学生一起负责安全检查工作,值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和自主创新提供条件。[14]

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们为完成复杂的创新性实验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组成了创新活动小组,并结合实际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学校开放实验基金项目,学生们独立填写立项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实验总结。结题答辩由学生自行完成,整个过程中合作导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完整的课题申请到课题结题过程的锻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贯通和融合,对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有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有23个学生小组在分析化学实验室成功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开放实验基金项目,其中有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4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校级12项)和开放实验基金项目9项。通过完成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开放实验基金项目的锻炼,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申请、技术路线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发表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和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尝试,使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拔尖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培养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康学军,张建新,许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J].大学化学,2005,20(4):20-21.

[2] 许晶,赵青山,姜彬,等.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化工时刊,2013,27(2):52-55.

[3] 许晶,赵青山,白靖文,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4):98-100.

[4] 许晶,白靖文,徐宝荣.深化《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农业拔尖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52-54.

[5] 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6] 周保平.研究型教学模式刍议——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0(1):92-95.

[7] 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8] 雷霆,邢韶华.“湿地保护与管理”课程研究型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70-74.

[9] 许晶,徐宝荣.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1):33-35.

[10] 曹颖,宋丽丽,边育红,等.从PBL教学方法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48-49.

[11] 徐田军,刘雪珠.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