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

篇1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篇2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学生时,其主要着眼点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的预期,学生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相关项目,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其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次选择。每一个专业培养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分,以及每门课程要达到什么样分值才能结业,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定,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做记者,也可能是做媒体经营人员,还可能做企业宣传人员。在就业专业化的格局下,记者这一岗位又可以分为经济新闻记者、时政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多个方向。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出一种选择,并依据自己的职业预期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要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要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职业综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职业预期是职业能力构建的根本指南,职业能力培养是增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闻传播类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目标岗位就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使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二、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我能干什么”,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干什么。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通修所开课程导致个性缺失

由于新闻传播类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或者进行再选择,于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毫无选择地进行选修,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并不是每一门课都能精通,这就导致学生原来全才预期发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大学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现在一些学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以及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中职或中技去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中没有自己的职业预期,就很储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职业预期时,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才,而是婴把自己培养成专才。

2.职业预期飘浮常换更换预期

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阶段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同,不少学生在受到外界影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所以这些学生就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业预期,这样导致学生所修课程没有系统性,其后果同学生毕业后,所学很多课程,却没有能真正可以增强其竞争力。

3.理论实践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职业能力由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对于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言,既要能讲出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具体事件。可一些在学生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点,烂熟于胸。可是让他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操作一项具体工作却无能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会不会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却无法回答。所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时,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善于操作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自己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废。

三、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简单地说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学分与修业时间突破原框架

大学教学计划是按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几个体系构成。其中专业选修课是学校根据本专业学生在达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目前众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是在本学院或本专业内开设,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但其存的问题也不能规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口径相对宽,每一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有论者认为,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细分。如果一个的预期是毕业后从事财经新闻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经济学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而对于一般新闻传播类专业组织教学的院系一般仅根据本学科知识配置教师和课程,这就需要院际之间、校际之间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且所获得的学分互相承认。

与跨专业选课同等重要的是灵活学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中止在校学习,而选择校外见(实)习,后恢复在校学习,补充学分。在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推行灵活的学制。目前国内大学正在推行以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要求学生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课业修完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和学位。允许自主选择毕业时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选课或少选课而到相关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

通过课程选修和休学实践,学生基本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预期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基本具备期望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组织的教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于传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统的内容灌输,在传播必要有知识点后,留出必要有时间让学生自修。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上。在

应用教学环节,针对同一门课程,可以细分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预期进行案例选择和分析。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传媒经济概论》、《新媒体产业导论》、《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课程细分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在新媒体赢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课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诸如电子杂志、地方门户网站等媒介的赢利模式进行分析。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其准备较为充分,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评析又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分析的不足。对同一门课而言,课堂教学实现了必修知识的掌握。通过案例课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与大课教学相对应的是,对课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对课程的结业考试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统一考试、课堂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各有优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门课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不同,针对课堂结业的方式可以尝试多元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期和自己的擅长选择适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由学生申请,教师和相关部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同意其申请。

3.根据职业预期选择论文方向

独特的学业个性是大学构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论文选题构建自身学业个性。要求大学生撰写论文是考核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撰写好学生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论文的要求决定了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所以在论文撰写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论文方向,通过完成论文促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传播类学生的论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项目设计。论文主要是运用某个工具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把某些现象上升到理论。项目设计则是根据要达到的目标,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一项工作。前者注重理论培养,后者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可以选择做一个项目策划;毕业后需要考研或者从事其他非实务性工作,可以选择做论文。不管是项目设计还是撰写论文,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都导向是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该项学习不能为完成而完成。要着实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一个行业,并能把握这个行业动向;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预期职业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构建导师制实现教与学互动

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两个导师的作用。即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理论导师、专业导师。卡尔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闻机构联手合作开设了覆盖全国的实习项目。这些实习项目主要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闻实践,诸如到CTV新闻、TSN、CANWEST新闻、探索频道、加拿大地理杂志等媒体进行实习,并让他们独立制作影视节目。。校内实践基地学习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的实践基地,该基地可以保证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校外实习基地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校内的教师担任的是理论导师,因为学校教育强调学理性,校内教师具备较强的水平,可以解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0-02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我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特别是像同济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他们从本科生一到校就开始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但是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仍严重存在。

诚信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的软肋,我们应当更新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维度,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高校文明建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年道德价值观,从而树立青年学子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和人格修养。本文从学术不诚信的现状调查、原因、危害和防范措施等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进行了浅谈分析。

一、学术不诚信的现状调查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失去诚信的行为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雇用“”代考、花钱找“代替上课人”等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学生的身份;恶意拖欠学费,申请政府助学贷款却不按时偿还,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信用;在网络上谩骂、攻击,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窃取他人信息等。

对于大三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学术上出现失去诚信的最广泛的问题就是毕业论文的抄袭问题,有的找别的同学代替自己写论文,有的在论文中编造或伪造实验数据,更有甚者利用色相来获得较好的分数。

现在大学本科的体制都是要求在毕业阶段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虽然这个方式对于检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有比较大的作用,但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移花接木。这使大学生陷入了学术性的诚信危机。

2012年开展的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中,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2%,但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仍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7%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在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3.6%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这些学生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从这项十分有代表性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诚信”的概念认识不清。

二、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的原因

大学生是知识群体、国家的后备力量,面对引发出这样一系列道德甚至法律问题,笔者想诚信危机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具有许多现实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大学生本人造成的,也有外在环境、学校教育、老师的教育及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1.主观方面:有的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的压力,为了使自己在众人眼里脱颖而出而急于求成,对学术盲目地追求结果,采取极端的行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有的学生自制力薄弱,整天浑浑噩噩,整天无所事事,学习的时间也是为了最后的及格,拿个毕业证和学位证,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缺乏宏观的把握,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导致自己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等。2.客观原因: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同程度引诱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效仿和跟随,挺而走险,出现学术诚信缺失现象。其次,是高校学术诚信教育薄弱,学术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缺乏诚信守诺的心理辅导,缺乏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的指导,缺乏诚信守诺的行为督导。最后,是学术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规范标准去评价诚信度,去衡量诚信行为,从而失去了约束力,失去了诚信的内在驱动力。

三、影响与危害

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而且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损害所在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四、防范措施

(一)通过电视等媒体大范围开展“大学生学术讲诚信,做文明守信的人”的宣传活动。

从社会这个大的范围着手,开展“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做合格公民”征选活动,让整个社会风气去感染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让党风学风从每个人做起。邀请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社会上知名人士深入各大高校做讲座,宣传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强调学业完成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另外,国家可规定某一天为”学术诚信日”,让每个世人牢记做人诚信的重要性。

(二)完善并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没有邪恶的成分,这就是本性,是人自出生就固有的心境,可以说,没有一出生就注定是坏人的人。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坏人出现,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环境不能适应某些人的成长和发展,这样就会有一些人走上了与善向背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为何会出现学术上不诚信的社会现象,我们要考虑他的本因。人的本性源于善,所以我们要靠真实的案例去感染我们的栋梁,通过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为人诚信、为学诚信;融入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参与重要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等学术活动前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同时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尽到指导监督责任。

以身作则,关注诚信。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首先,教师要作表率和楷模,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再次,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自立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干部、大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亲身体验社会,指导教师带队。现阶段学校的诚信教育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环节。很多大学生总觉得“社会离我很远,我没什么事可做”,所以要号召所有高校可与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诚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感受诚信行为的机会;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宣传中传播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塑造诚信品质。需特别强调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只有在法律制度、现代信用制度不断完善的保障下,在家庭诚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配合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顺利使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得以解决。

(三)教育途径要相互结合进行

将学术诚信教育与刚入大学的新生教育相结合,组织新生系统学习学生守则;与日常教育相结合,高校都应该专门为学生设置有关学术诚信的专题教育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每位大学生亲身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做好监督和总结工作。对失去学术诚信的学生,如考试作弊的学生,可组织专题班会开展警示教育,本学科结业后签订《学术诚信书》并举行诚信宣誓等活动;与毕业教育结合,加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指导和管理,组织贷款毕业生签署还款承诺书,告知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始终心怀诚信,踏实做人等等。

这样的做法我国有的重点高校已经在开展,收效良好。近年来,同济大学学生在各类学术活动中未发生重大学术不端行为,学生违纪事件呈逐年下降趋势,毕业生对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良好。通过一系列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校园内形成了诚实守信、严谨求实的良好氛围,学生中讲诚守信、践诺履约蔚然成风。

总之,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缺失,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更破坏社会公平公正,阻碍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加强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本身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总而言之,这样的活动要大范围地开展,才会让众多学子,从迷失的方向找到正确的航标,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光玲.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探索[J]. 法制与社会,2009,(09).

[2] 胡志强,程.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

[3] 刘强,吴新平.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述要[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4

一、“六个一”体系创建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很高,近年来,中石化金陵分公司员工新老交替幅度在不断加大,如何使新入职大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快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战水平,从而尽快胜任工作岗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显得越来越迫切,培训的实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六个一”体系的内涵

“六个一”体系是指:一个培养网络、一项培养计划、一次岗前培训、一项月度考核、一项季度考评、一次论文答辩。

1.一个培养网络

为加强新入职大学生培训的组织领导,炼油运行二部成立了包括运行部领导、装置专家、高级技师、各科室、各工区负责人和培训干事组成的培养网络。

2.一项培养计划

(1)确定培养目标

经过三年(研究生两年)的强化培养,90%以上大学生岗位业务素质达到以下水平:技能型大学生达到技师水平,具备副班长履职能力;技术型大学生达到技术员水平,具备技术员岗位履职能力;管理型大学生达到管理协办水平,具备管理协办岗位履职能力。

(2)确立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培训具有丰富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绩效等功能,更肩负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的重担,所以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所在工区和运行部等多方共同努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运行部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既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和一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更要培养他们解决装置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超前性原则。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尽快成长,在培养内容上应适当超前,积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压担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接受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实现培养目标。

坚持模块化原则。将大学生强化培养内容分阶段设置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循序渐进,每个模块侧重一到二项职业技能,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进行强化培训。

(3)组织分工

运行部综合管理科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大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及总体方案,负责跟踪指导各工区做好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考核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建设情况;各工区负责具体实施大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详细的培训计划,确定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师傅(师傅必须是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综合管理科审核各工区的培训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并参与对大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并对各大学生的阶段小结情况进行公示。

(4)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通道

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特点,结合运行部需要,为他们制订的个性化的旨在持续开发自身职业潜能的长期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个人职业计划目标与运行部目标协调一致”的原则。首先,大学生要准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其次,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知识、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同时还要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再次,大学生个人要依靠运行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通道。运行部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了他们的培养方向。将大学生职业定位归纳起来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三类。大学生制订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后,将沿着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职业发展。

(5)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运行部定期组织技师带徒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标准进行奖励;运行部优先为素质好、潜力大的和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优先给予年度考核优秀者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的机会;获得的年度优秀大学生,其师傅优先安排带徒;在见习期提前完成实习计划的,可提前撰写并上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经运行部考评会审核通过的可优先安排其它岗位的学习。

(6)工作程序

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三个月内,在运行部和各工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公司实际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各工区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制订阶段详细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每个模块结束后对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培养模块;大学生和各工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培养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综合管理科每季度对各工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3.一次岗前培训

利用新大学生入职两周的时间,进行一次系统地岗前培训,该岗前培训规定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课时及授课人,并进行结业考试。通过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运行部的基本概况、安全特点、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环境,了解运行部所属装置发展史、工艺技术、原则流程、原料产品分布和单体设备的结构。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也使运行部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个人在培训中的表现,达到初步双向了解的效果。

4.一项月度考核

(1)考核流程及要求

大学生月度考核由运行部统一组织,试卷命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工区所出的试题,第二部分各科室所出的公用试题,第三部分为运行部领导加试题,三部分分别占月度总分的55%、15%、30%;各工区主管、技术人员(包括工艺、设备、安全)、技师(包括首席、主任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命题小组负责工区命题部分,运行部各科室负责公用部分的命题,每季度出题作为公用题题库,当月公用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每月23日前各工区交月度考试卷电子版到综合管理科,各科室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3日前交下季度公用试题电子版。综合管理科将电子版试卷交运行部领导审核,运行部领导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加试1~3题作为考题的一部分。每月27日(遇节假日提前)统一考试;各工区做好试卷的阅卷工作,并及时归档,在30日前交综合管理科统一存档。

(2)奖励与处罚

制订奖惩制度,将月度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运行部将视大学生考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处罚。具体如下:

与本人挂钩。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在考试较差或考试作弊人员进行不同处罚。

与师傅挂钩。根据所带徒弟考试成绩对其师傅相应奖惩,对带徒严重不负责任的师傅取消带徒资格直至降低其技能等级资格。

大学生的培训成绩将纳入工区干部的绩效考核。其均分与工区干部考核挂钩,给予工区干部相应奖惩。

因培训内容大多是石化技术类知识,对于非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月度考试,给予一年的学习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在其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作为月度考试成绩。

5.一项季度考评

大学生跟踪考评每季度一次,考评分为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季度成绩、加分项目四项内容。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和季度成绩分别占总考评分40%、40%、20%,另设立加分项目,上不封顶。

(1)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考核内容分为学习态度、工作表现、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沟通能力、执行纪律八个方面,并列表评定。

综合表现采取运行部考核与工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运行部、各工区成立两级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运行部与工区考核分数为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分别占综合表现的40%、60%。考核小组对大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要严格掌握“优秀”的比例,原则上考核“优秀”的分数要达到90分及以上,评优比例不得超过15%。要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尺度,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2)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根据季度以来的学习情况,可针对某一专题撰写,也可针对季度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运行部成立由部领导、各科科长、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习报告进行考评。

设置考评档次对应分值表,考评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档次。

入职不满一年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重点汇报总结季度学习情况,掌握的现场及理论知识,可以针对一季度以来所学知识谈自己心得体会,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1500字以上。

入职一年以上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针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分析和总结,要有深度,有自己独立见解,行文规范,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2500字以上。

(3)季度成绩

季度成绩是根据本季度三个月的月度考试成绩算术平均所得。各工区要根据培训计划每月月底对大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应知、应会成绩各占50%。

(4)加分项目

加分直接计入总分,因此加分要尽量量化、慎重。加分由各工区据实上报,运行部负责审核。

竞赛类。参加竞赛个人项目加分、集体项目加分统一设置加分表,竞赛级别与分值挂钩,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5分;非技术类竞赛加分必须是运行部安排的,个人自行参加的不加分。

非竞赛类。统一设置加分表,视安全环保达标立功等级、改善建议等级、技术论文、管理现代化成果、QC成果等级给予少量加分,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0分。其中技术论文加分遵循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加分原则。

6.一次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考核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入分析技术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答辩原则上每年一次。

首先,由运行部领导、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评委。其次,确定参加答辩人员名单及顺序。

(1)答辩要求及程序

论文答辩公开举行,并做详细记录。要求不参与答辩的大学生旁听;答辩者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态度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文雅得体。

(2)论文答辩的程序

宣布答辩评委名单;答辩评委组长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答辩者报告论文主要内容;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提问;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内容及要求

简介自我;答辩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所在工区、答辩论文题目;简述论文梗概;答辩者就所写论文作简要报告,简述梗概应该使人对自己所写论文有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印象和了解,突出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辩自述一般为5―10分钟,答辩者要很好的把握时间,把问题讲述圆满。讲述既不能过于冗长,累赘无绪,也不能过于短促,词不达意。超过规定时间者将适当扣分。

(4)答辩者回答问题

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提问一般限于文章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专业知识,数量为2―5个;答辩者回答问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 15分钟左右。

(5)答辩成绩给予

评委针对大学生答辩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炼油运行二部大学生论文答辩记录表》上打分并签名。评分分为四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60分以下)。对论文中有重大原则性错误、有严重的抄袭现象或答辩时概念不清,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者,一律评为不及格。

三、“六个一”体系实施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新入职大学生培养体系

炼油运行二部在以前培训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六个一”培训体系,从员工入职的培养网络、计划开始,一直到培训施行、考评、答辩,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闭环培训考核体系,对加快新入职大学生的成长富有实效。

2.成批次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骨干

炼油运行二部通过“六个一”大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80%以上新入职大学生走向了装置内操以上技术岗位,其中多人走上了工区、运行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另有多人因为专业技术优良,被充实到公司各处室和兄弟单位,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所在工区、处室的一致认可。

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中,运行部新入职大学生表现优异,有两人分别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催化裂化工种竞赛金奖、银奖,一人获硫磺工种金奖。

在经过富有成效的“六个一”培训体系实施后,新入职大学生较快地成为石化企业的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生力军。

篇5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展调查,涵盖护理、药学、数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电子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园林技术等31个专业。调查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问卷,学生问卷由在校学生填写,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0%。教师问卷由学工办、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师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96%。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电脑中,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测试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以及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重要。还有41%的教师认为:“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困难因素。

(2)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作为职业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85%的人员能够对职业发展教育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大部分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建议。问卷显示我院教师对开展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理解层次不一样。75%的教师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13%的教师建议有必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12%的教师建议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时。

(二)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条件

(1)职能部门设置。在关于是否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员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员回答“没有”,其它人员没有做选择。据我们调查获悉,大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融合办公。常见名称一般是“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科”、“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就业办公室”等。

(2)部门性质和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都属于教学管理部门,从部门人员配置情况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师编制占20%,教学辅助岗位编制占5%。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务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识不强。

(三)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主要来源。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师、招就处就业科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完善,整体年龄偏低,职称结构没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队。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77%,4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23%。由于师资队伍年轻,职称结构也以初级、中级为主。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占29%,初级职称人员占58%,副高以上职称占13%。师资队伍学历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2%,本科占60%,专科学历占8%。在对师资队伍人员教科研能力调查时发现,发现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被调查人员中,参与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人员占34%,从未参加过课题的占52%,正在准备申请的占14%。针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或有著作的人仅仅有17%。其余人员均没有论文公开发表。

(2)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职业发展教育人员技能素质的参考指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组织协会,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培训颁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人员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占有比例很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人员仅有5人。获得省级职业指导培训班结业证书有12人。其它人员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平时业务培训知识主要是订杂志、听报告、听讲座获得。被调查教师对学校外派培训计划评价不高。从调查数据看,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制定培养专职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老师的计划及费用预算。76%的老师对学校是否有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师资培养计划,表示不清楚。

三、调查结论

(1)在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上和观念上,咸阳职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职业发展教育长足发展及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严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提升大学就业工作质量。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大多由管理部门人员担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研究时间精力不够,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篇6

1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创业现状

(1)创业热情高,行动少。以2004年批准的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为例,经过访问,调查显示:有创业意向的男生比女生人数多,而且集中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和大二年级有意创业学生占到整体的70%左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容易就业,因此,大学低年级时的创业冲动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而消退,最终真正付诸创业行动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

(2)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有,但失败的却相对更多,新建本科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失败率更高。大部分学生只凭一股热情创业,急于求成,没有踏踏实实做事情,而最终只是草草收场。较多的大学生创业实际上非理性,缺少创业教育,创业知识,缺乏详细的市场调研,项目选择不合理,创业策划不详尽,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社交能力差,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3)技术含量低,经营范围窄。据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创业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忽视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专业特长。一般都局限于大众化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上网开店、推销零售、管理咨询、饮食行业、娱乐业、服装生意、休闲吧等,行业重复率高,创新性低,在竞争激烈市场背景下,创业者压力大,利润低,难以将项目规模做大做强,因而,往往经营时间不长。

2 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

2.1 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紧缺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2.2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生创业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特点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 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3 改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现状的建议

3.1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我们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操作技能 (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31页)目标三个层级。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和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兼顾创业类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应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如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促进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3.2 通过创业教育树立创业精神

提倡大学生创业并不是鼓励学生马上就去创业,而是希望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执着的自主创业精神。把这种创业精神和思维带到生活中或工作中,增强创业意识,积累人脉和资本,整合现有的资源,等待时机创造更多的价值。

3.3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做好创业指导

新建本科院校对年轻教师师应多安排对口专业老师的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生产线了解最新的技术技能,深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便更好的教授学生专业技能;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了解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增加学生创业知识;支持有经验有技术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指导,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总之,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强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联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业做指导。

3.4 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通过自身创业实践获得的创业体验越丰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建议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一是利用区域优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与企业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条件,使其主持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可以聘请一批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到校担任客讲教师或开展系列讲座活动,给学生树立创业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三是倡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制定详细地、可操作的创业计划,并付诸行动获得亲身体验。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劳务服务,勤工俭学,假期社会实践,课余时间兼职,以增加社会阅历,发现创业机会;四是组织和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3.5 鼓励学生创业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在激烈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办学理念上,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属于当前热门的专业。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当地,在本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大,与地方企业和基层单位联系更紧密。在校生到当地企业实习的机会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发掘创业机会。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可以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势,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唐景莉.第一期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书记校长专题培训班结业.中国教育报,2010-04-24.

[2]田丹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01-02

电子技术平台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目前该系列的课程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授依然停滞于学会书本知识即可的水平。(2)对电子平台技术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但是目前大多高校的实验室环境并不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实践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实验课还只是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简单电路的基本测试与设计的阶段。(3)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但是实用性不高。需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剪裁,对其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他内容进行拓展教学。由于该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课程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专业水准的高低,因此需要结合新世纪人才需求与培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强调保证坚实基础的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不断创新的实践体系的建设和保证完整人格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应用”三个层次构建教学课群,强调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在知识培养上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在能力培养上突出综合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二)培养方案的设计

确定以学科建设引领本科教学,以科学研究提升本科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教学;并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考虑了四个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按照课群的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特色实验又以若干门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形成的课群构成实验子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性设计实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等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标

通信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来加强记忆与理解课本知识。所以本专业课程的改革体现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研究方向。

现代工程技术项目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因此还要强化我们的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清晰认识到,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较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主要由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掌握,所以许多专业文献都是以英文发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加强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外,还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较快学习到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知识。这点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与学生沟通中多多强调。

(二)改革方案

1.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交叉进行,增加学生在实验室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实际操作来代替黑板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适当安排实验任务,通过视觉教学与切身体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强化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分组讨论及小组整体分工协作完成指定内容的测试的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除指定的必读教材以外,给学生推荐比较出色的英文原版书籍,根据推荐的原版参考书中的想关内容进行学习讨论,并鼓励学生自主推荐一名同学用英文PPT做英文发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重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内容留一定量的思考题和扩展知识要求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在第二次课堂上由老师随机指定同学上讲堂讲解,并将该环节记入平时成绩。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时间进入实验室,从事自己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实验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教学规定性实验,也可以是大纲并未要求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5.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以往课程结业只看理论考试的现状,本课程结业成绩的构成将强化平时的综合训练和整体表现,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和扩展知识面。

(三)改革方案实施

1.第一次课时指导学生分组阅读指定原版英文教材,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组织一次阅读分享讨论,要求讨论时每组必须制作英文的PPT,并且用英发表,从而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

2.要求学生以分散进行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自主实践训练,内容涉及双踪示波器COS5020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数字实时示波器Tektronix TDS210de 使用方法及应用;二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三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测试与基本应用;集成运放主要性能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等,而且要写实践训练报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文字总结能力。

3.用muitisim或pspice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OTL功率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用QUARTUS II软件结合本课程实验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并且根据老师指定的资料自由组队用VHDL编程仿真验证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集成电路和常用的中规模时序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报告,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EDA设计能力。

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面所述的所有内容构成本课程的课程成绩。具体分配方案为:扩展分享阅读占10%,分散实践训练占10%,验证性及上机仿真设计占10%,自主仿真验证占10%,平时回答问题及课外作业与综合设计占20%;最后的理论考试占课程成绩的40%。

通过上述改革能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量和敢于表现自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实现了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并极大地强化了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进行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改革时,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考虑了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点”和“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点”的实验室建设;通过所建设的综合实验平台,开设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面”的实践环节。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通过对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所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突破旧的培养计划,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5篇,承担教学研究项目7项。

通信工程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结论

通信工程专业学科正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着眼于学科前沿,不断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学科和专业持续发展的引领动力,也是国家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对培养计划进行革新,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次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比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要将本次实践所获得的成果切实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希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专业的综合水平,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培养出更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出生日期19**.7婚姻状况未婚

学历本科体重65KG身高177CM、

专业小学教育(中文)健康情况健康

毕业院校XxXxXxXx邮箱Xx@

联系电话XxXxXxXx邮编XxXxXxXxXxXx

个人知识结构以中文专业知识为主,拥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律和关系学知识。

个人经历学习经历:

20**年9月

进入Xx学院教育系学习中文专业。先后参加党课和团课的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CET4、计算机二级考试等。

20**年11月

进入学院记者团实习,期间写作能力大有提升,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接收、分析和处理能力。

20**年6月~8月

组织Xx区暑期支教活动(Xx县Xx),向山区的家长传授并讲解了新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增强了交际能力和中文的应用能力。

20**年9月

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在后来的工作中主要负责展板的制作和书写。

20**年春节前

在Xx心理咨询中心短期见习,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方法。

20**年底~20**年1月

准备研究生考试,先后学习了管理学,关系学,教育学和法律硕士的专业课。

创业经历:

20**年3月~10月

与朋友在Xx市Xx社区(Xx小学对面)开办‘Xx’小型服装店积累了一些销售经验。与顾客的交流增强了判断能力。

20**年4月~2009年4月

入股‘Xx’美发店,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调查分析,对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也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同(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转让前曾两次创造月收入过万的记录。

个人能力

1:本人喜于写作,书法,舞蹈。时常在博客和校内发表文章和诗篇,曾获“挑战杯”论文优秀奖,书法比赛二等奖。

2:本人精通国语,有做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和实习记者的经历,有短期的心理咨询和实验的见习经历,善于交流。

3:本人曾在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管理、销售、协调利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强,能快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

个人爱好击剑,篮球,写作,以及一些展现人类智慧和技巧的活动。

个人评价本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为人和谐、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有较强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协调能力。

求职意向本人欲求一份文事部门的工作。另附:名校是社会共有的,经验是工作积累的,适应能力才是自己的。希望贵集团能给我一个展现的平台,也让我为千亿的效益使一份力。

大学所学课程专业课: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大学美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逻辑学。

篇9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法学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这就使得加强对法学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为迫切和重要。本人将结合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谈几点建议和体会。

一、对我校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近三年以来,我校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近三年来的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84.3%,其中,考上研究生的占24.7%,通过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各地省委组织部选调及参加公、检、法等招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占20.2%,到公司、企业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占22.5%,余下的16.9%为非本专业就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除了有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一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而与之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高、职位少,竞争激烈,入门艰难。许多学生都想进入政府、公、检、法等部门工作,但由于要经过严格的复杂的全国或全省性的统一考试,并且考试中对考生的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竞争十分激烈,所以,能顺利实现这一求职目标的学生比例不是很大。二是通过考试进入政府、公、检、法等部门就业的结果出来的时间晚于当年统计就业率的时间,加上有一部分学生想第二年再考研或再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从而导致当年一次性就业率偏低。实际上,第二年考上研究生或被机关、事业单位录取的学生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而这并没有算入到任何一年的就业率。

二、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遇是越来越多的,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以及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营销或法律服务相关工作,既可以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也可到大公司做主管法律事务工作,做律师,还可以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中,社会对法律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增加了,但对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的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这无疑对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关于加强法学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组建领导小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单纯是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责任,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组建领导小组,协调教务、学工等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其建设。在长江大学,许多二级单位都组建了由院长(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教学秘书等为组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不是走走形式,为应对上级检查,而是要切实开展相应的指导工作,从组长到组员都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组长、系主任等要带头调查研究本院学生的就业工作,并在讨论、研究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的因素,优化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例如,过去我们在第七学期安排学生到公、检、法等单位实习,结果由于与学生紧张的司法考试和考研复习备考相冲突,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今,将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的暑假进行,这样实习进展得很顺利。这项工作的改进充分体现了组建领导小组的重要性,让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进行。

(二)改革就业课程。虽然我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就本人所了解,两届学生上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安排在第七学期,许多学生因考研、考公务员等没能按时参加上课;另一方面,单纯的课堂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反而使学生厌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建议实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一是分时段授课。按照常规,大学里的课程通常是一学期连着上,课上完之后,给学生一定的复习时间,随着结业考试的结束而结束。如果就业指导课也按照常规做法,就很难内化为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如果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将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分散到第一到第七个学期之中,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讲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在大四讲就显得有点迟了;如果,在新生一进校时,结合入学教育时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性格等制定合理的学习和成才计划,肯定比大四时学习效果要好。二是分专题培训。就业指导课其实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光讲一些大道理,即使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引人入胜,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例如,老师在讲求职面试技巧时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老师列举的典型实例也极感兴趣,表面上教学效果甚好,但实际上,等到他们毕业面试时,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找工作之中。也就是说,理论上掌握求职面试技巧与实际的灵活运用有很大的差距。要使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有所提高,必须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他们搭建实训平台,通过专题培训的方式加以强化。三是分类别指导。有些学生一心想考公务员,走行政路线,有些学生一心想考研、读博,走学者路线,有些学生只想一毕业就找个工作,自己喜欢就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在上就业指导课时,老师将分类别的给予指导,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浓郁优良学风。学风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将会孕育优良的学生,优良的学生将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具备优势,获得优良的就业机会。就业指导课只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部分。广义地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包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风建设工作。其实,学风建设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将从开展学生活动方面谈谈优良学风建设。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模拟法庭活动,让他们借鉴社会上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扮演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辩护律师、法警等角色,在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大力支持学生开展法律服务团的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利用节假日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的课外科研活动,举办论文报告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足以体现学生积极的学习风气,这对学生今后就业又能增加一定的砝码。从侧面来讲,也是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

(四)畅通服务信息。建立通畅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就业指导工作别的重要。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最终将以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本来每年到学校招聘法学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并不多,如果在接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时,不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将会给用人单位不好的印象,结果会使来校招聘的单位越来越少。为畅通服务信息,负责毕业生就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求职意向、特点和优势,这项基础性工作可以在平时与学生面对面谈心或学生制作求职简历的过程中完成。另外,就业专干还要充分利用QQ群、手机短信平台、微博等使就业服务信息通畅、灵敏。

总之,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规划,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就业课程,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一系列的学风建设活动,培养和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借助畅通的服务信息平台,相信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就业形势一定会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国“百科全书派”提出,其实质是欧洲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并使之闻名于世的是19世纪初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一切教学均应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1]。千百年来,我国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应该对这一定义进行拓展,变更为:师者,所以以传道、授业、解惑、创新也。二十世纪初,以德国大学的Seminar为蓝本,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2]。认为:“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因此,设立研究所,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长期流行于学界的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伯顿·克拉克基于自己对美国大学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日益分离的现状:“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者们俨然是大学中声望卓著的优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则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活必须进行重构”[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微弱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不相关,甚至有的认为成负相关。根据对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学生反而喜欢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对课程内容理解充分,而且对学生也能细致体贴,讲解认真负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过多地将时间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同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智商高,能轻松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而不注重认真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师可能存在自身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而难以给学生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就说明科研和教学相融相长并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到一些途径,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切实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也要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就会对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前沿比较熟悉,就能把所讲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使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最新科技进展有所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强调理论教学、文献查阅与实验教学三者的结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建成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布置、课外查阅、课外小组讨论、课堂学生PPT讲解与讨论四个环节,成功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的融合[4]。比如说,《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温超导材料”专题,2011年是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与Science等权威期刊都发表了重要评论,教学团队相应地建立了文献资源“超导百年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了超导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材料物理》课程共建立了约20个专题、约80篇国外权威期刊论文为主的文献资源,并逐年随着相关学科发展而完善。通过对《材料物理》各个专题的研究式学习,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听、说、读与写以及文献查阅总结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学术讨论,许多专业问题越辩越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却在运用综合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将现有科研中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态建筑涂料课题组长期的科研和开发的技术建成的,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十分对口,在基地的设计时就明确了教学、科研中试和生产三个功能,现在已完成应用化学生产实习、“化学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5]。化工涂料实训基地通过编写生产实习指南,明确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并布置个人作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作业。个人作业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础知识,涂料车间布置和设备概况,涂料的配方设计和配料计算,涂料生产的分散、砂磨、调漆、调色等训练,记录各工艺环节的速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学习涂料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判断方法和生产经验,涂料基本性能检测,涂料有毒有害指标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同学们从事产业开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试和生产级别,大大提高了相关的科研研发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产和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三、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为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原则,应该遵循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借助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支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该实验室完全是在导师所争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建成的,该实验室从大一新生中开始吸纳成员,培养其科研兴趣,但核心成员是6名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始从事实验工作,导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根本上把握实验。特别是学生参与各种标液配制和材料制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各种材料的名称。学生还学会了一些测试分析软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导师将一个较大的科研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毕业设计题目,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到问题解决、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题任务的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学生通过无机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实验,学会了如何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在样品的分析测试中,熟练掌握了X射线衍射、拉曼散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原理,增强了感性认识,使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直观、真实、具体。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做科研的过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实践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作为科研促进教学的补充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研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为了更广泛地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学生受益,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实践小班、材料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在全校每届选拔30名以工科为主、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其培养过程采用基础训练、专题研究、系统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导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首届“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33名毕业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创新班课程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并顺利通过了由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参加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学校宣传部进行现场录像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获得了结业证书,毕业论文良好率达100%,优秀率达到50%,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李海南同学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王卓然同学主编的教材《深入浅出AVR单版机:从ATmega48/88/168开始》2008年6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为了解决实践课程受益面广但不够深入、个别学生科技活动较深入但受益面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指导技术方案、研究生指导技术细节、本科生负责技术方案实施”的三级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体制,采用“一个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多个科研方向、若干个课题小组”的三级“集中-分散”模式进行管理。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表现突出,共获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13项,学生获得各级项目经费共计228,800元[6]。

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还需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关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因果关系和本末秩序进行了明确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重在科研;高校实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个聘期,科研“硬指标”层层落实,易于考核,教学“软任务”软软绵绵,得过且过;高校要上台阶,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大学排名等,都极其看重科研。宏观和微观环境都给科研以较高要求,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想挤进研究型大学,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终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的关键。

(二)建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尤其是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须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我校引进的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虽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可是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见过生产线、如何讲解工艺流程?因此,可考虑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每次至少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对教师教学任务不再进行考核。我校已经选派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工作组到中核集团821厂挂职,以“玻璃固化”项目为接入点,进行项目合作工作对接,在帮助厂方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参与集团公司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有效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校企双赢。国防科技学院为改变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涉核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的现状,也拟派遣青年教师到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厂)锻炼,这种作法值得继续推广并深入。

(三)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积极组织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合作编写教材。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因而教学应该和科研一样,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逐步挖掘和积累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科研资料和素材,将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该团队对应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带学生深入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了解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并逐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给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137.

[2] 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篇11

2005年以来,我们武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南六省及港澳地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赛区分赛”等创新竞赛活动,获得各种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这说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具有较强的实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大赛毕竟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参与并创造成绩,还有更多的学生无缘大赛,也缺少实践的训练机会。机械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才能符合我校培养“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纵观我国各工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大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填鸭式;重理论、轻实践;强传统、少创新等状况,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有创新的不足十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各界志士仁人的共识,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的突出缺陷,更是创新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与期待!

作为一所普通的理工科院校,该如何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做文章呢?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我们采取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方式,把一些富有创造思维的学生集中起来,从老师中遴选出一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开拓同学们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感,为学生渴求创造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精神上的推力。

一、创新课程内容的设置

根据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历次创新大赛的比赛要求,我们把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目的,通过八位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循循善诱、旁敲侧击,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的方法及思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知识储备,创新设计方案的策划、制作以及管理知识等。创新课程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①机械创新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结构;②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开发;③怎样进行创新产品的方案设计;④工具软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⑤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实现;⑥创新产品的制造与组织;⑦创新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⑧创新产品的项目管理与策略。

一方面,八个讲座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知识联系性强。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结构,而且学习到了许多平常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应用知识,比如软件知识、电脑仿真技术、动画模拟、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制作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与人沟通和演讲技巧、团结协作精神等。

另一方面,为了让同学们有动手训练机会,课程设置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操作部分。理论课程结束后,选修课程的100多名同学以组为单位由八位教师分别负责,带领他们立项、拟题,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结合机械工程系“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利用规定”和实训工厂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同学们亲自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的,有效弥补了学生在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上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

科学设置了内容,还要讲究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氛围。

1.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工科学生实践环节不够的缺陷。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主动去动脑筋想方案,更要亲自动手,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

2.授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改变了以往一个教师讲完一门课的模式,八位教师从八个不同的角度,以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讲座内容精心挑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权威性又独创性,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形式使学生对每一次课都有新的期待,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他们最拿手、最有特色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课程的结业形式简单。课程结束后,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设计方案或作品,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要面临期末考试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结业形式上,二是在学生选择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结业,是考试还是提交作品和方案,我们征求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最后听取了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教师指导,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结构来选择教师,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团结协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每五位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受班级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的专业,还要求小组成员男女搭配,分工协作。

6.课程结果不是竞赛,胜似竞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课题组八位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 制作装配图;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创新学分。

三、教学效果

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随机对选修这门课程的12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就学生在上课前后创新意识方面的变化等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1.作为一个工科机械类大学生,你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吗?

A.有必要(84.7%) B.一般(14.2%) C.没有必要(1.10%)

2.这门课程对培养你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吗?

A.有(60.83%) B.一般(29.2%) C.没有(1.66%)

3.这种多位教师共同上一门课程的形式好吗?为什么?

很好(92.5%)。汇总后:每位教师展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信息量大,总给学生新鲜感,学生每一次上课都很期待。

4.选修这门课程你认望达到了什么效果?

汇总后:启发思维,开阔眼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5.开设该课程前后对提高你的创新意识有变化吗?如果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有(90.9%)。汇总后:启发思维,创新意识提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6.请你对这门课程提几个意见和建议。

汇总后:增加课时,部分知识要深入讲解,有机会上机练习;注意各个教师之间讲课的连贯性;希望把课程继续开办下去。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开拓视野,启发思维。课程最大的好处就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们倾其所有,把自己领域内的最新、最好的知识和成果告诉学生,内容丰富,信息广泛,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帮助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大门。

第二,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课程设置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环节,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设计和制造等实际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精神上,得到极大地帮助和提高。

第三,激发学习动力,增加责任感。通过教师的旁敲侧击和旁征博引,同学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就业形势、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对他们增加学习动力、即时调整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有效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几点思考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应试教育严重。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我们要始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接受新生事物快捷的特点,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真正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实践与建设,把创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作为教师的工作职责,引领青年学生大胆地向创新的大道上迈进,做一个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与国外的工科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理论课程太重,而实践动手环节不够,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实际训练课题大多不知所措。教育部日前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应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举措,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规定理工农医类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同时,鼓励高校之间跨校选修课程,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3.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激发起来,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应成立创新教育团队,制定一系列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纳入对教师的目标考核之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教育方案,为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4.加大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创新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主体 “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教育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要加大软硬件投入,包括开设必修课、多方位增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增加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充实和开放实训中心、引进高级技师、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全方位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创新课件竞赛、举办创新作品展览、以创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创新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宽途径为学生创新教育创造条件,拓展创新教育空间,从上到下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和风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活力与魅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另外,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出台政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创新之风充盈校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