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业医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对象数量和质量
2.1两个专业教育对象的数量对比据权威资料显示口腔医学以及口腔医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两个专业,在教育对象的数量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我国的口腔医学事业发展,以及产生新知识和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两个专业教育对象的质量对比从教育对象质量上来看,两专业招收学员均为高中起点,并无明显区别。但是由于口腔医学专业报考人数超出计划招生,存在一定的择优录取。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由于未达到计划招生数量,部分学校为了达到计划招生数量,存在降低录取分数线而扩大招生。
3口腔医学专业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就业情势
3.1口腔医学专业的就业情势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显示,目前我国儿童(5岁)乳牙龋病患病率为76.55%,学生(12岁)恒牙龋病患病率45.81%,学生(12岁)牙龈出血检查率为38.04%,成年人(35~44岁)牙结石检出率为94.15%,累计牙病患者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几乎没有人终身不患牙病,治疗牙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根据可靠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人人均牙齿缺失数目为2.6颗,老年人人均牙齿缺失为11颗,6.8%的老人是无牙颌。然而在我国,口腔科医生的任务是艰巨的,面临的工作强度是巨大的,口腔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是1:40000,国际公认的合适的口腔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比例应为1:2000。我国现有口腔医生2.5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却有25亿颗牙齿待充填,6亿颗错颌畸形待矫正,10亿牙周病患者有待治疗[2]。面对如此大的市场缺口,口腔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容易的。
二、呼伦贝尔养生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瞄准市场,立足需求
坚持“从旅游者中来,到旅游者中去”的理念,要求专业课程设计立足于养生旅游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对养生旅游市场定期开展旅游者需求调研,深刻剖析养生旅游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从而对养生旅游需求变化能够准确、快速分析和判断。充分运用多种质量评价方法,考虑养生旅游市场需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入养生旅游的新元素,关注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对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不断调整,使培养目标能够具备可量化、现实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等特征。
(二)明确定位,细化目标
立足于院校发展实际及区域养生旅游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养生旅游人才,教学设计中坚持将应用性作为主要抓手,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现代养生旅游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
(三)双师教学,优化实训
围绕养生旅游专业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开设专业技术理论课,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加强实训,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实训活动,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创造各种机会使教师深入企业,不断提升各种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进而加强“技师+教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从事课程实训教学的主讲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团队训练、参观研讨、案例教学、交流学习和理论总结等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模块教学,灵活调整
专业教学设计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可设置4个模块:基础模块(养生基础与养生旅游资源类、经营管理类课程)、提升模块(养生旅游策划、经营和技能应用类课程)、拓展模块(文化、产业类课程)和“活模块”(“即时适应性”课程)。“活模块”教学是不断对养生旅游市场进行社会调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加入机动性教学内容,适时调整。通过模块教学并在过程中灵活调整进而不断丰富养生旅游专业本身专业内容,拓宽养生旅游专业研究空间。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2整合多重教学内容以适应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要求
为适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大多数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中逐步推行医学课程整合,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以突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教学模式,以进行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核医学教学改革,并为此构建了新的硕士生核医学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博士研究生不同,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非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所以,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我们以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分为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核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三大模块。由于核医学课程同样为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因此,在上述硕士生教学模块建设中,我们更加侧重于核医学技术应用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为满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模块侧重于进行基础研究中各项核医学技术的应用介绍,并在各项技术的介绍中贯穿应用原理的讲述。考虑到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应用,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模块又分为核医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2个子模块。在子模块中以系统为中心,突出核医学技术在具有诊治优势的疾病中的应用介绍。应用中的辐射防护模块则充分兼顾实验室安全和临床应用安全的两方面问题,整合了放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的特点、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放射性安全管理以及多个相关国家法规和标准进行讲解。这种基于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形式,提取并精炼了相关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技术优势,体现了核医学在不同专业中的适用范围,对于跨专业医学硕士生了解并应用核医学技术具有较大帮助。
3不断补充和更新核医学技术的进展内容以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加强交叉学科的知识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医学硕士生能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应用于本专业疾病诊治,并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因此,熟悉和了解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之中,能够提高跨专业硕士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叉学科,即分子影像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核医学显像结合形成的核医学分子成像,这项技术在研究不同系统的复杂性疾病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核医学分子成像进行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和评估;通过不同的放射性乏氧显像剂研究心肌细胞、肝实质细胞或中枢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新近的研究进展仅见于各类文献报道,而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成为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①各教学模块中,在介绍常用的核医学技术之后,均安排3个学时讲解该部分的新近研究进展,包括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进展、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核技术医学应用中的辐射防护进展。其中2个学时为教师授课,1个学时由学生就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进展展开答疑,也可以就本专业某个方面如何与核医学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路和考虑,授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②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再以现成的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提炼多种工具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近期的文献报道,制作PPT。同时,根据每年选课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人数,进行PPT内容的修改、完善,课后将PPT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拷贝,以供其进一步复习理解。
③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授课教师将核医学应用方面的常用检索式传授给学生,并进行核医学技术在不同专业应用进展的国内外文献检索示范,使跨专业研究生能够在后续的自主学习、科研和临床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逐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体系,合理配备师资力量,传授较为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首先,我要感激我的指点老师XX老师,她从研讨设计、实行发展到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悉心的关心和耐烦的领导,然而,感谢的不仅如是。去年9月份,我刚转入卫生统计专业班学习,那时正在筹备考研,也面临抉择哪个学校哪个导师的迷惑,她帮我当真剖析,给了很多恳切的看法。在随后的学习中,我不论碰到什么问题,她老是热情地给我辅助和解答,向我先容了诸如缺失数据的处置、多程度模型等课堂上学不到的常识,在这次毕业论文的实现进程中,帮我指出很多学习上的过错,让我意识本人还差得很远。当我断定被输送之后,她又针对我当前的学习和生涯给了良多倡议。我有幸加入了她组织的探讨组,有幸意识到许多优良的同窗和友人,同时我也逐步认识跟爱好上了流行病学这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和艺术,懂得到一些古代风行病学实践和方式。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做人、做事的情理,都将毕生难忘,她广博的学识、宽阔的视线、灵敏的思维和迷信的立场令我深深折服。
感谢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以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所有的老师们给予我所有的热心赞助和指导,后期转化之后的这一年,是我大学里播种最多的一年。只管因为各专业保送名额的限度,我未能留在这里持续学习,我觉得十分遗憾,但是无论今后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研究,我都保持以为:统计学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学科之一。感谢你们让我认识到这一点!
感谢环境医学研究所的XX老师,她使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科研,在她的试验室里我断断续续地介入了两年的科研,她教会我如何查找文献、浏览文献,教会我基础的科研思维和办法,手把手地带我做实验,让我清楚科研并不简略,坚固的基本知识是做好科研的主要保障。我永远记切当时运老师做实验记载,就连空调何时开关都具体记载,她告知我假如你酷爱你的工作,你就应该尽自己所才能求完善,科学实验亦然。她对工作的热爱和勤奋贡献的精力,让我近间隔地领会到科学工作者的可敬可恨,给了我学习的模范。她多少年来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时刻关心,既让我激动,也催我前进。
感谢我的辅导员XX老师,五年里她就象慈母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我无数的信赖、帮助与关怀。我那次生病的时候,她亲手做的八宝粥和榨菜肉丝,是我在武汉五年所吃到的最可口的饭菜。
感谢XX师姐、XX师姐、XX师妹、XX师妹、XX师妹、XX师妹、XX师妹、XX师妹、XX师弟、XX师弟在本次考察中给予的热心帮助!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他们不辞酷暑为我供给忘我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我要特殊感谢我的家人:父亲、母亲和姐姐,他们是最爱我的人,也是我亏欠最多的人。父亲是一个一般人员,母亲是一个普通工人,在很多人眼里,他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人,但是在我的心中,他们永远都是最伟大的人。他们把我抚养成人,为我发明各种学习的机遇和前提。我在外求学,并不是非常想家,平时仿佛把他们遗忘了,但是他们时刻都在挂念着我,母亲曾经跟我说,只有我有长进,我就算是到月球去她都舍得。这句话几回想起,都热泪盈眶。可以诞生在这个家庭,今生与你们相伴,可能得到你们无时无处不在的关心、爱惜,支撑和激励,是我最大的幸福。
感谢百年XX,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思惟,给了我成长,也给了我舞台。“同生同志同舟楫,济人济己济天下”,XX的百年是XX人的自豪和光荣,更是XX人的义务和使命。愿XX的来日更加美好!
混乱的记忆变作纷乱的文字,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感谢所有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朋友们,感谢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好好爱护,这段青葱岁月,由于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很幸福。我会更加勤恳学习、认真研究,我会尽力做得更好,我想这也是我能给你们的最好的回报吧。把最美妙的祝愿献给你们,愿永远健康、快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桑田”,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以此作为结尾,与所有要感谢的人共勉,信任自己,追赶最初的幻想,永不废弃!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词(参考)
下文是医学硕士论文致谢词
致谢的篇幅
一般致谢写半页多的的word就行。上面的只有2句话,未免太过简短。
致谢要写什么?
首先是在学习阶段的工作总结,然后是感谢有哪些老师,哪些同学帮助过你,你在他们的帮助下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成长。最后希望你们写上自己的父母、亲友。没有别人的帮助,没有你的亲身父母是没有今天的成就的。
论文致谢的用词
用自己的话,不要抄,就是最好的致谢语。
大家都有种感受,如果别人真心跟你谈话,虽然用词不是那么精美,但是能有种很实在的感觉。对,我们的致谢也需要这么写。
范文展示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XX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XX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激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XX所长、XX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毕业论文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XX同学、XX同学、XX同学、XX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2013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率为95.00%,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93人,护理专业66人。调查对象均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
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
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
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最后,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
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最新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
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最后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护理专业教学要点分析
(一)以探究护理诊断为目的
护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及时的做出正确的诊断,对需要护理的人员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与患者交流,在交流中根据病人临床得到的信息提出更多的问题,以便做出最为适合的正确的护理诊断方案。
(二)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
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护理步伐,已经由以往单纯的遵守医生嘱咐和技术方面的操作,改为运用科学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对服务的对象按照严格的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实际的操作运用过程中由于病人健康问题复杂多变,必须不断的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合理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并给予解决,已经成为了当前护理要注意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护理者在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护理质量,给受护理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更具备人性化的护理操作,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和护理技巧不断的提升自我素质。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任何教学方法的基础和重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护理程序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角色扮演为形式
通常学生的实训课都是让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病理的反复试验和练习,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临床场景中去,通过亲身模拟实践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因为往往很多学生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演练。而角色扮演正是符合这种现状,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进行患者与医生的互相模拟实习,是获得实战经验的最直接的办法。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懂得珍惜,学会理解和尊重,可以在今后的具体护理工作中做的尽善尽美。
三、新时期护理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一)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为学生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病例,让学生从实际病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处理问题的能力。立体教学法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打破学科界限是以系统为中心,将教材中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一个多元立体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式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
(二)实习教学法
众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要求,所谓实习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原因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方和检验人员本身。卫生行政机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2002年开展住院医师相关培训试点中,将检验技师的培训作为子项目推进,但作为该项目的参与人员,包括检验科的主任和技术人员对该项目的理解仅为在取得主管技师(中级职称)前的一个培训内容。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3]。2013年后检验技师的技能考核陆续减少,原有对检验技师的培训规定是否执行没有定论,出现了政策的脱节问题,需要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检验技师培训制度。医疗机构方对检验人员培训重视不够,觉得培训不出经济效益,不愿花钱;考虑检验人员少,外出培训耽误工作。因此,当下部分医院检验人员培训需要检验人员自己出资,而美国医学检验人员就业期间的继续教育费用多由所工作的实验室支付[4]。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基层医院的检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差,检验结果不准确。同时对Ⅱ类学分给予的方式方法和取得途径,部分医院解释不够清晰,检验人员获得途径较少,内容单一,多为内、外科专业的内容,专业不对口。检验人员本身也有部分认为,进行继续教育指不过是“赚学分”,迟到早退不在少数,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训班多、质量良莠不齐近5年来,每年开设的国家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均达到100项以上。2013年开设的国家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达到251项,国家缺乏对这些继续教育项目统一的评价机制,每年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名单会以电子版方式上传到网上,但是该项目是否开设、原申报项目的讲课内容是否调整、原申报项目的天数是否按计划执行、原申报项目的内容是否如实履行都是待考核的内容。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这些项目缺乏良好的评审和监督机制。
3.技能操作少,实际应用不多检验技术是以操作为主,但继续教育中开展实验操作的内容不多。以2013年为例,以新技术挂名的检验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就有27个,其中大多以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为多,在实际工作涉及较少。而具备实验操作的继续教育项目仅8项。实际技能操作无法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验操作场地和设备的缺乏。
4.远程教育少,开设内容简单2013年开设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有33项。2006年开设的8项远程继续教育项目中,“POCT相关技术培训”、“临床检验进展及质量控制”到2013年尚在开设,内容几乎没有调整。在课程设置下,愿意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选择面较少,学习流于形式。
三、进一步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如开展检验技师的执业能力考核,颁发执业证书,对一些新型项目开设上岗证等内容的要求,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虽然2012~2013年和谐医院的评价指标中有一条“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或学习交流;有职工继续教育条例;毕业后教育职工覆盖率100%,合格率100%”的要求,但这个仅涉及参与市文明单位评选的大医院。对于基层医院,政策上应提出要求,要求医院方在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时间。
2.开设个性化课程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层次多,类型各不相同。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检验科人员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初级人员开设以操作和基本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项目;针对检验科主任开设如新晋科主任类型的培训项目;对于从事多年室主任的人员开设交流学习相关的培训项目,以开拓视野,增加交流;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应开设讨论交流形式的培训项目,共同探讨问题,更新知识。增加对检验专业的二类学分开设内容,面向基层医院,面向基本检测技术教育。总之,让不同对象均有学习内容,杜绝“买学分”的想法。
3.开放远程课程设置鼓励各种医学机构开设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通过不同课程设置,来提升远程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数量,进一步加强远程医学教育项目的评估工作,通过学员评估结果及时更新远程医学教育的内容,确保远程医学教育项目内容的新颖和时效性。同时远程教育的内容也应适当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操作的课程,例如一些仪器的基础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视频教育完成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上机工作的参数选取,进而分析数据,汇报结果,达到培训的目标。
二、多门设计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
设计理论的课程涉及内容众多,包括版式设计、字体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每项内容在设计专业都可以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艺术系的确也是如此分类教学的。但对于非艺术类学生则不可能开设那么多设计类课程,所以,学校经常统一开设一门综合的课程,如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等。对于本身设计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融合了多门课程内容的某一课程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其往往会产生倦怠感,教学会非常吃力。虽然理论知识是相通的,但是每种设计都有比较侧重的知识点,如,书籍设计虽然也会用到造型元素,但学生更多的是要掌握排版的知识;平面广告设计则更多地表现在创意基础上。所以,教师可以尝试把一种设计和一个知识要点绑定。笔者是这样实践的:造型要素和海报设计绑定,创意思维和广告设计绑定,排版和书籍设计绑定,基本型设计和标示设计绑定。这样做的优点是一门课程中所有的设计理论知识都有涉及,并且应用到各个不同的设计门类,适合非艺术生的教学。如,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先讲授造型要素的应用,让学生做一些海报作品,训练学生通过形式美法则编排版面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熟练掌握造型要素的应用方法,并对构成的形式法则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图4是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设计作品。但是,学生在这个单元还没有进行图形创意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设计作品虽然有很强的形式感,但是创意性或主题性不明显,只有少数学生会把自己的理念和观点融入设计,所以需要进行图形创意训练。教师可以把图形创意训练和广告设计绑定,因为广告最看重创意的表达。教师可以先从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入手,让学生学会用创意的思维模式思考设计,然后训练学生创意的表达形式,让学生能把创意视觉化。如,构成图形主题思想的许多概念经常是虚的、看不见的,但可以通过与之对应的、看得见的形体相关联而构成虚实联想。如,作品《锁系列广告》,要体现产品安全、坚固的性能,安全和坚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需要通过与之对应的事物或场景表达安全或坚固的品质;作品《耐克滑板鞋广告》则把轻盈(虚)和气球带动鞋子的场景(实)对应起来;《酒后勿驾车》和《闲》都是通过对图形进行同构得到的创意图形。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设计作品就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对上一个环节的继承),还体现在设计作品的独到创意方面,作品的实用性和完整性更强。教师还可以把版面设计和书籍设计或网页设计绑定,因为书籍设计或网页设计所需要的素材最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编排的技巧,才能把资料有条不紊地编排在版面上。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轻易地把多门设计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并且各种设计理论都有涉及。
一、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伦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样,设计伦理学更是现代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完美的设计,真正能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优秀设计,从伦理学角度看应是合乎逻辑的。这一点,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并努力做到。如,德国有一种专为无家可归的人设计的袋子,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时尚,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群。在相关部门的推广下,很多人开始喜欢这样的袋子,他们购买一个袋子自己使用的同时,也会买一个给一位需要救助的无家可归者使用。这样的袋子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了某种情感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合情合理,是一项优秀的设计。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老年人上楼梯时较为吃力,为了让老年人可以不再因上楼感到吃力,同时又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设计师KimBo-kyung和BaekEun-ha为老年人打造了一款小鸟形态的扶手辅助器。小鸟蜿蜒的背部很像拐杖的扶手,老年人可以扶着借力上楼,同时可以把手中的购物袋挂在它身上。残疾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弱势群体。触摸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眼睛的观察只能获得表面的视觉效果,而触摸则是人类能够接触到事物本质的关键。触摸是盲人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盲文就是基于这一点被创造出来的。来自尼日利亚的创意设计师在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的设计中嵌入了盲文,让盲人朋友通过这些盲文说明区分相似物品。不论是卫生纸,还是花瓶、杯子,这些生活用具上都留有盲文说明,这样贴心的设计会让盲人朋友的生活更加方便。又如,设计师MiguelNeiva为盲人朋友设计了彩色铅笔。设计者制作了一套盲文码,印刻在不同的彩色铅笔上,让盲人能感受到不同的颜色,体现出对盲人群体的一种关爱态度。同时,MiguelNeiva也希望健康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体验盲人的辛苦,从心底关爱周围的残疾朋友。当这样的设计伦理学概念被灌注到学生的设计思维之中时,将会使学生的设计上升到新高度。设计伦理学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中必将被关注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设计新生代的创新思维激发点。
二、设计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今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部分。设计伦理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点,也应当被设置在专业课程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设计伦理学问题。美国文化学家拉里•A.萨莫瓦尔、理查德•波特、爱德温•麦克丹尼尔合著了《跨文化交际》一书,他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涵十分宽泛,既包括精神性文化,也包括物质性文化。从一种物质化的创造行为看来,设计不仅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活动,也是自觉地运用艺术形式创造一种审美文化的活动。设计活动在物质和艺术之间,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在技术和审美之间,在现实领域和精神领域之间寻找中介逻辑,并通过具体实践性的活动架设它们之间的桥梁。对于设计日新月异的现状,用后评估(POE)显得更为重要。如对建筑的评价,国外对居住建筑的评价开展得比较早,评估机构经常研究一些社会供给型的住宅。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约旦、巴西,政府和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空间是否足以供家庭成员活动,房间和使用的材料是否便于清理和维护,视线和声音是否受邻居的干扰,内部形式是否令人感到愉快,以及建筑外观能否满足业主个性的需要,能否吸引人。由此可见,仅仅把设计产品的功能看做可乘、可坐、可看,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则过于简单。当代设计已经改变了这种简单的评价标准,功能性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价值系统,一件产品除了具有使用以外,还具有认知功能、象征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件产品的物质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产品从而更加符合使用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从这些角度、层面出发,弱势群体需要的设计更值得设计者付出更多的思考。让设计更加完善,更多地为大众服务,这便成为现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教师需要更多关注的关键。
作者:韩萍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