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比重为81.6%,非农业户占18.4%。
2.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低龄儿童随父母流动现象普遍。
家庭平均规模为2.3人,核心家庭整体流动83.67%,夫妻、子女一起居住占67.74%。32.26%留守农村,低龄儿童随父母流动比例较高。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是由于农村收入较低,想摆脱贫穷,谋求致富的必由之路。但是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也给农村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往返流动的务工人员比在家时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开始在集中小区、到乡镇或者县城盖房或买房,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农村流出人口为实现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带来机遇。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种地又力不从心,只是简单地种植易收易种的农产品,且缺乏管理,这就给土地种植大户,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了机遇。
(3)回乡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利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村里建立加工点,创办企业,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
2.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农村留守人员年龄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农村新一代农民热衷于进城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农村老人种田进一步增多,正在形成一种常态,已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老人依照旧观念种植、导致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特色农业种植等农业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少人问津,空心村现象突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农村水利沟渠年久失修、老化和退化。村里不少房子平时关门上锁,大多数劳动力就是忙收忙种时回来住一下,农村出现凋敝现象,空心村现象越来越多。
(3)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考虑到劳动力缺乏因素,农业种植必然导致种植结构单一,方便机械收种,简单种植,靠天收,随便收成多少。流出人员返乡带回了城市生活方式,使得年轻人不愿在家种田,一旦成年就外出务工,很少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
三、人口外流背景下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对策思考
虽然农村劳动力外流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要采取措施,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1.注重机制创新,加快土地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宣传倡导土地流转的的好处,建立土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法规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让农民增加收入,完全放开手脚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2.加政府投入,不断完善服务设施。
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进而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现状,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3.引凤还巢,招引流出人员回乡创业。
政府应建立“引凤还巢”机制,吸引广大流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政府应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外流人员能回得来,心能安得下,事能干得成,可以有所作为,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实证分析
2.1模型选择根据前文所述的理论,我们分别建立模型,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2.2变量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样本为1995~2010年,每一个时间跨度T为5年,具体是1995~2000,2000~2005,2005~2010。人口迁移的数据来源于《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00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家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其他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历年《统计年鉴》。(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it本文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各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的指标,由于其数值都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故使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进行平减,以得到各省消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测度不同区域稳态水平的条件变量Xit-T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的稳态人均产出取决于生产函数、资本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检验经济增长收敛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以下因素进行分析。①资本储蓄倾向。储蓄倾向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稳态人均产出水平就越高,因此地区间储蓄倾向的不同会扩大地区差距。我们引入物质资本储蓄率(Savit-T)指标,定义其为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正数。②投资效率。我们把投资效率(Invit-T)指标定义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技术水平状况,因此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正数。③产业结构。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一个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高,则对应一个低的稳态人均产出水平和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引入第一产业比重(Agrit-T),定义其为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负数。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Romer(1990)认为在一个经济中,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知识投入品会产生新的产品和思想,并导致技术进步,在知识生产中具有规模效应,这使得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地区倾向于产生更快的技术进步和增长速度。人力资本的测度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引入受教育程度(Eduit-T)来测度,定义其为各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正数。⑤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反应了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情况,市场化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微观个体能够理性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最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我们定义市场化程度指标(Soeit-T)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是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逆指标,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负数数。⑥基础设施水平。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作为物资资本直接参与生产,对于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以及加快经济增长速度都有显著作用。我们定义基础设施水平指标(Infit-T)为铁路密度(人均铁路里程数),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正数。⑦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会带来资本形成和积累,更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外商投资直接投资越多的地区,技术进步也就越快,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快。我们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指标(Fdiit-T)为1978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的自然对数,可以预期这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为正数。(3)人口净迁移率mit我们定义人口净迁移率为时间(t-T)到t之间进入该地区的净移民数与期初(t-T)总人口的比值。如果人们迁移行为对工资率足够敏感,那么迁移会加快经济收敛速度。
2.3计量分析结果本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固定截距模型来估计上述面板数据,因为随机效应假定未观测效应与等式右边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固定效应则不需要这种严格假定,它允许未观测效应与解释变量可以存在任意相关关系。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一是绝对收敛模型,很显然该模型的结果不支持绝对收敛的假说,我国省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发散的,但是并不显著,模型的拟合精度非常差。正如前面理论分析结果所显示的一样,收敛理论模型都暗含着条件收敛。模型二是条件收敛模型,从分析结果上看,我国省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显著收敛的,收敛速度为5.8%,其中产业结构、物质资本储蓄率、投资效率、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模型三是将人口迁移因素放入到条件收敛模型中,可以看到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保持迁移因素不变,区域经济收敛速度大幅下降(从5.8%下降到2.7%),所以人口迁移对于加快区域经济收敛作用是显著的。同时,我们看到回归方程的受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变得不显著了,这可能是由于人口迁移变量和这三个变量存在共线性,也就是说人口迁移除了受迁入地工资率的影响,还受到受教育水平、外商投资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而人口迁移对于收敛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其对工资率的敏感程度决定。
二、制订岗位责任制要科学、合理、严密,体现效率原则和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要在保证工作质量和充分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方便群众办事。
三、加强对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岗位职责中能量化的要尽量量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不能量化的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作为考评依据。
四、定期组织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同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和奖惩挂钩。
工作人员首问首接责任制度
为规范办事程序,明确工作人员责任,杜绝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现象,保证来计生委办事人员能得到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我委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首问(接)责任人
本单位工作人员对来委办事(包括办理业务、上访、投诉、咨询等)的人员要主动热情招呼,不得互相推诿、冷淡办事人员。主动接办人员、来办事者先找到的人员或首先接电话的人员即为该事项的“首问接责任人”。
二、首问(接)责任人的职责
(一)首问(接)责任人负有主动、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来办事者的责任;
(二)首问接责任人要向来办事者主动出示胸牌,问明来意。对来电话者,要主动告知对方单位和工号,问清对方意图;
(三)对来访内容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答复或解决的,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受理接办,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办理;
(四)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部门或本人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解释清楚,并引领来委办事人员到有关科室部门,落实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对电话咨询的,要告知负责答复部门的电话和联系人。
(五)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单位办理范围内的事项,要认真说明理由,介绍或联系到其他职能部门办理。
三、违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顶岗工作制度
一、顶岗工作制度是指在工作日内,岗责任人因各种事由不在岗,岗责任人应顶岗的工作制度。
二、实行顶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限时办结制、政务承诺制、办事预约制等制度的有效落实,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
三、各股室都要确定岗,避免出现无人顶岗现象。
四、岗责任人在顶岗期间应做好本职工作,并享有岗责任人的职责权利,对岗的工作认真负责。
五、岗责任人因事由不在岗,必须提前一天做好工作的移交,因特殊原因来不及移交的,岗责任人要主动顶岗。
六、因推诿扯皮等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在岗责任人的责任。
限时办结制度
一、限时办结制度是指群众到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办事,在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应当根据政务服务承诺,在承诺期限内办结群众提出的有关事务。
二、承诺期限
⒈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入户粮关系证明、非农一孩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有关证件的,应当随到随办。
⒉对群众的申诉、举报或投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答复,并及时依法处理。
⒊对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办理各类证件的,应向服务对象说明具体情况。
三、未按上述规定时限办理的,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服务承诺制度
一、服务准则。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便民利民的服务标准和原则,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承诺内容。根据职权范围、工作职责,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服务承诺内容。服务承诺的内容应包括服务的具体事项、服务时限、行诺监督及投诉办法以及违诺责任等。
三、公开承诺内容。应在办公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办事程序流程图等公布承诺内容。
四、行诺监督。通过设立服务承诺监督台、投诉电话和举报箱或举办群众接待日活动等方式,接受对违诺行为的监督和举报。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并向当事人反馈。
五、违诺处理。本单位人员违反承诺制的行为,要从行政论文、法律、经济论文等方面作出处罚规定,并严格执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要按承诺的标准予以赔偿。
办事预约制度
一、办事预约制度是指当事人因工作需要或情况,需要预约办理有关事务或进行上门服务的,计生委应根据预约要求,在职能范围内办理当事人提出的有关事务。
二、预约范围
⒈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能范围内应受理的业务工作,可以预约。
⒉异地人员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等有关事项的可以预约。
⒊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帮助解决及服务的有关事项,可以预约,必要时也可以上门服务。
⒋因特殊情况需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延长服务时间的,可以预约。
⒌其它需要预约的有关事务或事项。
三、违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政务公示制度
第一条政务公示制度系指行政论文机关向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大众公开履行行政论文职能的标准、要求、程序等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
第二条县计生委依据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办事方便、行政论文要求公开透明、行政论文行为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实行政论文务公示。
第三条县计生委各股室以及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公示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一、机关工作人员的像片、姓名、部门、职务;
二、机构设置、行政论文职能、位置分布、股室职责;
三、办事程序、标准;
四、机关的对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五、其它公示内容。
以上公示内容通常做法采用墙上悬挂、桌上摆放、带身份牌、编印办事服务指南、公示栏张贴、上网络公示栏以及其它公众媒体公开等形式。
各股室负责提供各自应公示的内容,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委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每月不定期检查和每季度定期一次检查各股室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六条凡应该公示而没有公示以及公示内容不规范、不标准的,委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书面责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按《干部诫勉制度》处理。
第七条政务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单位、股室、个人的年终考评的一项内容,并由委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并提出奖惩建议。
效能考评制度
一、委机关及下属二级机构的干部职工均列入考核范围。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根据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内容,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成绩。
三、考核办法
⒈实行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由各股室负责人对本股室干部职工的德、才和工作表现逐月作出考评,半年进行小结,形成书面意见,为年度考核提供依据,年度考核在每年末或翌年初进行。
⒉平时考核实行分级负责,委主任负责对委机关科级干部进行考核;分管领导负责对分管股室长进行考核;股室长对本股室的干部职工进行考核。
⒊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负责实施。在年度考核时,除负责对本机关干部职工考核综合评定外,还要对二级机构的考核进行审核。
四、年度考核的时间、内容、标准、具体方法步骤,应根据县委、县政府、县人事局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拟定实施方案,提交机关效能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五、年度考核结果存入干部、职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奖惩、任免、工资晋升的依据。
六、凡属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的给予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处理。连续两年评为不称职的,予以免职或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应予辞退。二级机构干部职工参照以上办法处理。
七、本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按县委组织部规定的要求参加考核。
八、本制度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负责监督执行。
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为规范本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明确个人岗位责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增强廉政建设和遵纪守法意识,制定本制度。
一、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
行政论文过错,是指本委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造成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有关制度的事实,以致影响行政论文效率和行政论文秩序,给行为对象或者国家、公共利益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行为。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就是对工作过错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论文和经济论文处罚的制度。
二、行政论文过错的主要情形
本委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视为过错:
(一)首问责任人不履行首问责任,贻误办事者办事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受理、许可的;
(三)服务态度不热情,与办事者顶撞争吵的;
(四)私自进行有偿咨询或服务,违规收取押金、保证金和其他费用的;
(五)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或者擅自提高、降低许可条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未履行办事承诺制度,无特殊原因和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许可事项或告知办理结果的;
(七)对明显虚假的材料,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
(八)故意制造虚假材料或谎报事实的;
(九)办理业务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或其它有关规定的;
(十)其他应该追究工作过错的行为。
三、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
(一)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⒉通报批评;
⒊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⒋扣发当月岗位工资和年终奖金;
⒌轮岗或停职离岗培训;
⒍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
⒎给予行政论文纪律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二)工作过错行为是由数个行政论文环节过错造成的,工作人员分别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三)工作人员的行政论文行为造成本单位赔偿,有过错的工作人员应承担—定的赔偿责任。
(四)在年度考核期内,工作人员的行政论文行为被群众投诉,经核实的,第一次扣除当月岗位工资的%,第二次扣除当月岗位工资的%,第三次扣除当月全部岗位工资,对本人进行离岗培训、轮岗或降级使用处理。
(五)工作人员过错行为性质特别严重,触犯刑法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责任。
(六)有过错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⒈在被调查过程中拒不交代过错事实的;
⒉有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等行为的;
⒊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⒋其他经行政论文过错追究机构认定,应从重追究过错责任的。
(七)有过错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从轻追究过错责任:
⒈主动承认过错行为并及时纠正的:
⒉其过错行为没有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摘要: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信息管理;国民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对经济信息的利用情况和管理水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的需求,以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根据经济信息的相关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建设情况来看,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有团体用户和个体用户两种,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联的情况下,必须对经济信息的个体使用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经济信息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将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专家、经济学学者等,在充分发挥团体部门各种职能作用的情况下,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支持,以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刚从恒指,促进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
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3.不断推进行政界线集中化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建设的真正实现,与经济信息管理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各种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行政界线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构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各种经济信息的分类和职能划分,最终促进各部门联系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部门实现经济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增强不同机制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才能真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最终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李稻葵;徐欣;江红平;经济研究2012-09-20
2、农民工低工资率与国民福利损失的经济学分析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的拓展聂丹;财经研究2007-10-03
有关国民经济论文范文二: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摘要:综上,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国民经济
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衍生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产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类经济形态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狭义的互联网经济主要由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四大核心产业构成。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中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其创立初时资产总规模仅为1亿元人民币,此后依靠电子商务迅速扩张,2014年在美国上市时净资产总额估值已超2300亿美元。
(二)传统产业的营销模式得到了革新
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准确的预见传统产业在遭遇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变革,并创造性的将社会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果不其然,当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和渗透,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渗透性。以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为例,两大产业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务和基础制造,实难再以单一的产业结构学说来进行清晰划分。
二、国民经济立足于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前景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过去,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当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难提高。须知,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一)将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互联网经济带领我国走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格局。在此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比如,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信息程度大、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植和资金鼓励,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僵尸企业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导。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上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动工业化,运用工业化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道路。
(二)将直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经济学家认为,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三驾马车就是净出口,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业可利用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系统(CAD、CAM)来提高企业劳动生存率和产品质量;或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或采取业务处理系统(TPS、EDP)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又或是运用经理信息系统(EIS)向企业所有者及最高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术合力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将加快市场经济活动释放速度
互联网经济下的社会消费需求被直观的反映到了网络之中,但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却仍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正是市场活力被压抑的结果。可见,政府仍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逐步试行取消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稳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重点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营改增试点,为民间创业和企业发展松绑;放宽存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融资机构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加快各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内投资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在新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我们必须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有所思考,不断提高认识,有效应对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摘要: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
关键词:城镇化;低碳经济发展
1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关联
1.1快速城镇化的内涵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城镇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起全国平均水平来说有一定距离,2014年广西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4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6%,但广西的城镇化率却正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从1978年到2014年,广西城镇常住人口从360万增加到2187万,城镇化率从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等明显提升,但是对GDP总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久久被压制而难以施行。因此,建设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逐渐显现。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2003年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所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针对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经济所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所提出来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促使经济社会朝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并非贫困经济,是要求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走向富裕,低碳经济也并不是说不能发展重工业,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碳效率。有些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会降低生活水准,不能开小车,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调等。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3快速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被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计划一拟定,随之而来面临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因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产生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时,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日益突显出一些体制性、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升级迟缓、经济建设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循环能力,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1.1体制机制方面十二五期间,广西结合区情,制定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节能减排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区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也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和建设美丽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饮水净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工作指南》,促进广西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
2.1.2节能减排方面近几年,广西在节能减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总用水量290.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4%,工业用水减少30.2%,农业用水下降0.1%,生态补水下降2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0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5%,提高2.1个百分点。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3.8万吨,比上年减少3.36万吨,截至2014年底,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3%、71%、233%和22%。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在监测的1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的有8个,占57.1%,轻度污染的有6个,占42.9%。
2.1.3林业碳汇方面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建设美丽广西的根基,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广西林地总面积2.366亿亩,活立木蓄积量6.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6.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国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有146万公顷,保持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约0.6个百分点的态势,年均增加森林面积达200多万亩。此外,全区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25个,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区达到7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35.27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9.65平方公里。
2.2广西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快速城镇化促使碳排放升级健康的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乃至全国的城镇化模式都较多趋向于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缓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当前广西经济城镇化还是沿袭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为代价,大量接纳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镇化实际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城市土地紧张的局势下,城郊的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这相当于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镇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入城镇以及人口在城镇的集中,这必然导致城镇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镇人口和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升级,碳排放有增无减。如建筑施工过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持续产生;消费过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调越冷越好、汽车排量越高越好。虽说发展中国家70%的碳排放是企业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碳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觑的。
2.2.2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足低碳技术是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技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现有低碳技术基本上靠引进,照搬照用的低碳技术往往出现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发适合广西本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低碳技术刻不容缓。广西的能源供给结构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构成,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体的排放量也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能源状况,利用低碳技术不断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以煤炭、原油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但目前广西的低碳技术在创新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2.2.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撑体系,如企业在投入低碳项目时应获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当地金融机构应在政府的补偿机制下优先给予企业低碳项目的财力支撑,而目前广西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低碳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选择低碳项目的热情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广西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当前广西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补偿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实行,导致鼓励政策和补偿机制名存实亡。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倡导低碳消费
倡导低碳消费,首先得树立低碳意识。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其消费理念对企业和公众低碳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树立榜样,政府采购选择节能减排的产品或服务,办公楼宇实行低碳化改造,行政办公尽量选择无纸化绿色办公。企业要以生产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作为生产目标,从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居民消费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城镇居民逐渐增多,而城镇居民是消费群体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广西城镇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对广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愈发膨胀,攀比之风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环境污染情况越发严重。因此,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需要通过媒体或公益宣传来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城镇居民改变传统无节制、奢侈、过度消费,形成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3.2创新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促进广西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扩大低碳技术研究队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资源,为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无碳能源的技术开发提供人才储备。而目前广西低碳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要想扩张队伍、集聚资源还得从薪酬激励、研发环境方面来下功夫。其二,政府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成立专门组织研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立足工业、能源供应、交通、建筑等领域,创新低碳技术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设立专项基金来研究新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快速交通等运量大、节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等。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经济就得发展低碳产业,目前广西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碳排放量较高,第一、三产业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因此,广西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控制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谨慎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项目;三是建立耗能企业监管模式,对未达标企业实行停产改造;四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五是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六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4推进碳汇建设
广西应进一步推进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工作,加强城市园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化空间。同时应促进造林、护林机制的完善,强化广西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有关规定从技术准备工作、工作组织保障、技术方案执行、遥感判读区划、监测报告编写等方面严格执行。
3.5完善体制机制
首先应制定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低碳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给各领域低碳发展确立标准。其二,应健全广西低碳发展的法规体系,制定有利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其三,应建立广西碳交易机制,根据广西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广西经济圈的碳减排总体目标,并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来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市场交易。
参考文献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宋德勇;卢忠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25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庄贵阳;江西社会科学2009-07-25
低碳经济论文范文二:财税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浅探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税政策;低碳经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开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致的发展内涵,因此,我国需要在经济的发展当中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低碳经济受到了全球的重视,2010年世界专门召开了针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全球性会议哥本哈根会议[2]。在会议当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认同,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同目标,为了响应世界的号召,并且推动我国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方向。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发展选择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比例比较巨大,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的数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再加上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本世纪的头十三年内,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量已经从最初的15亿吨煤,快速增长到将近40亿吨的巨大规模[3]。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中,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解决我国逐年剧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我国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些恶劣的天气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的质量,就需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不足
1.当今的财税管理体制当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的财政制度当中,我国财政的收入相对来说具有集权化的特点,而且财政支出则出现了分灶吃饭的发展特征[5]。所以为了赚钱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财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往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因此,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的发展往往没有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实际的落实。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当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划归的税收的种类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别少的小的税种,而且这种税种的税源非常不稳定,除此之外,对这些税收的征收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难,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是不足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而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将近3%,而我国现在对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才刚刚达到将近40年前的美国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今的财政制度当中,对低碳经济的税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原因。
3.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税种
在我国的目前的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税种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种类。在我国现有的税种当中,和环境保护比较接近的是消费税、增值税、车船税等的最基本的税务种类。税收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工具,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和降低税收的措施,从而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要进行处罚,抑制这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调节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鼓励。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由于税收政策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税收体系。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要对这些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降低税收的政策,通过降低税收的方式,鼓励低碳环保企业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要通过制定较高的税收而对这种企业进行制裁,抑制此类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税收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制定一些惩罚性的制度,从而对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处罚,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2.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环保的节能技术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况下,研发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经济回报。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鼓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手段的开发力度,为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撑。
(2)在政府的采购过程中完善绿色的采购机制。在政府的采购过程当中,政府要尽可能地采购绿色低碳的产品。通过对绿色低碳产品进行采购,一方面可以为绿色低碳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社会的消费方向进行引导,通过政府绿色采购的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形成一种进行低碳产品的购买方式,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补贴力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可以对一些低碳的科研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具体的包括对科研项目进行补贴、对科研人员进行补贴,以及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应的补贴。除此之外,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也可以对一些低碳产品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政府对节能空调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 文献回顾
劳动力流动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关注。17世纪威廉・配第认为,工业收益比农业的多,而商业收益比工业的多,这种产业间的收益差促使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1940年,科林・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刘易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和现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从而引起劳动力的流动。费景汉、拉尼斯在刘易斯二元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工业与农业部门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关系。1961年,乔根森对劳动力流动模型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导致了劳动力流动。20世纪70年代初,托达罗提出了二元经济劳动力配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城乡相对经济收益,不仅由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决定,同时受进入城市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概率影响。李对劳动力流动的推力、拉力和中间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博格等人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文化差异等中间因素,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共同结果。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和借鉴,并根据国内现况提出新的观点。高国力将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带入托达罗期望收入模型,发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蔡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朱农将资本存量作为研究中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政策演变间的关系,指出在区域初始资本存量较少时,城市政策将禁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城市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入来增加城市的产出,城市政策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入。肖群鹰和刘慧君研究了我国以往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出和流入入省份间的期望收入、收入差距、迁移成本、劳动力分布是省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出发,徐育才在劳动力流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力模型”。他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大因素,指出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王子成在研究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时指出,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是制度工资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工资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决定,并非市场机制下的均衡。
二、 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三、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证检验
本部分在前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研究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城乡流动。
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7年(2006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城镇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资本价格。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呈负相关,与就业概率、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实证分析从量化角度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四、 结论
本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实质上是基于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差异将明显影响劳动力做出流动决定的认知。由于区域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劳动力具有天然的流动性。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劳动力就业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假设条件,当0
参考文献:
1. 威廉・配第.赋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学术研究,2006,(5).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肖群鹰,刘慧君.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4).
5. 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961,(11).
7. 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杂志,1961,(6);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牛津经济论文集,1967,(11).
8. 王子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经济地理,1995,(2).
1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2 中国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4 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 物质流指标下的工业经济解耦问题研究
6 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
7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8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9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10 江苏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及增长趋同
11 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以广东和广西为例
12 中国电力产业链与工业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13 工业经济新常态愿景下的分化与突破——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与2016年展望
14 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的分行业面板数据研究
1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实证分析(1978-2009)
16 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经济
17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18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
19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 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
21 苏北工业经济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
22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减排效果——基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3 工业用地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4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25 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研究
26 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27 2030年中国社会经济情景预测——兼论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前景
28 工业用地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9 基于WTP-DEA方法的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30 区域科技人才、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我国18个较大城市的面板数据
31 宏观政策取向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基于动态CGE模型
32 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33 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基于中国1998~2007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34 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35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 深化改革开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研究——2012《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37 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38 通货膨胀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数据的VAR分析
39 步入“新常态”的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
40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
43 浙江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4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
45 地区性因素、集约性特征与工业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省际差异成因的经验研究
46 发展低碳工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47 太原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研究
48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反思
49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效率研究
50 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以青岛市为例
51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52 辽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基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
53 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54 2009—2010年温州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5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56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57 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以海宁市为例
58 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及发展态势
59 武汉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60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61 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选择与展望
62 对外贸易、FDI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于1995—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63 负重前行:2014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64 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及对策
65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66 工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
67 环境失调与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
68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
69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5年温州工业经济趋势前瞻
70 基于SVAR模型的气温变化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71 环境规制、环境规制竞争与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72 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73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74 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动分析
75 平流缓进:2013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76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7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78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比较研究
79 2011—2012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趋势研判
80 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81 高等工程教育与福建工业经济发展
82 重庆各工业部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兼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83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
84 西部工业经济增长与污染治理效益分析
85 四川工业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86 基于ARCH模型的工业经济预警系统
87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88 黑龙江省工业人才资源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
89 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90 论洛阳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
91 我国工业经济2015年景气态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92 加强金融对县域工业经济支持的模式研究
93 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94 霜降水痕收:2016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95 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9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预警系统研究
97 西藏工业经济发展初探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假冒伪劣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1、“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使得生产者低估其生产成本而制假造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取之无道,则会对社会、对他人带来危害。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之前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造假者也是生产者,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观,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假冒国内外的知名、驰名商品,能使制假者获得成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非法利润。他们认为这种利润远远大于他们的成本,然而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往往忽略了“隐成本”,包括因造假被发现而受到法律严惩的后果、因假冒伪劣商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害。制假者正是低估了采取这一行动的成本而进行制假造假。
2、由于信息不完全,消费者难以辨别商品的真伪。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信息是完全的,所有参与人拥有公共的信息。消费者对价格、产品质量等完全了解,在这个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欺诈的可能。现实中的市场条件常常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相悖,信息是不完全的。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要购买的商品的信息极其有限。在消费者接受的信息中,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正确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生产者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下,往往具有隐瞒真实信息的动机。此外,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使是真实的信息,也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了准确性。
3、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随着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地方政府自扩大,大大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财政状况和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财政和税收,往往会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采取纵容态度。
4、需求拉动生产和销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由需求者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者和销售者决定的。一种产品是否有人生产、销售,要看是否有人购买、使用。有需求者,就必然有提供者。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有人生产、销售,其根本原因是有人购买、使用。使用者为什么会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消费者对任何商品的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个人的偏好、个人的资产与收入、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与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在个人偏好一定的情况下,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个人收入与所购买商品的价格。根据消费者收入变动对需求变动的影响,消费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就不会高,消费者则偏好购买价格低的商品。由于假冒伪劣商品的价格一般都较低,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只能被迫购买假冒伪劣商品。
5、有些假冒伪劣产品并不劣。例如,盗版软件用起来不见得比正版软件差,有些冒牌的石烟连“老烟枪”抽起来都不太分得出来。比如,有些大商场推出的限量版的名牌服装,很快在附近的服装店里就可以买到款式一模一样的,除了牌子不一样,做工不比限量版的差,而且价格要便宜得多。在某些情况下,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是由于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需求的存在,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需求则是由于部分消费者收入不高而引起的。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收入不高,只能消费价格较低的假冒伪劣商品。
二、假冒伪劣带来的危害
1、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是制假售假者与合法经营者之间存在价格上的不公平竞争。由于假冒产品盗用他人品牌,不但无需进行广告而且还逃避缴税,大大降低了销售产品的成本,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二是假冒伪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引起消费者的心理恐慌,使得消费者在对产品不信任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正常运行。
2、制假造假的存在给正牌厂商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一方面冒牌货会分流部分正牌厂商的市场需求,使其利润下降。同时,正牌厂商为了打假防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这些资本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用途;另一方面冒牌厂商的边际成本要比正牌厂商的成本低,因此,冒牌厂商比正牌厂商的定价要低,这样冒牌厂商可能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就使得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消费者对该品牌越来越不信任,对该品牌的需求也越来越小,最终会导致该品牌的消亡。该品牌消亡后,该行业的其他品牌也会步其后尘,最终结果是整个行业都可能消亡。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3、对建立市场道德的损害。建立市场道德的一个因素是产权明晰。然而,中国人的产权观念向来是比较淡薄的,例如很多人乐于购买盗版软件和唱片而没有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负罪感。这可能与人们有过多的集体生活有关,因为在集体中很多产权是难以界定清楚的。但在市场经济中,产权不明晰是行不通的,产权不明确则无法建立市场道德。建立市场道德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平。就公平来说,冒牌厂商对正牌厂商是不正当的竞争,对消费者则是欺诈。没有普遍的市场道德,不可能建立高级的市场经济。所以,如果不加紧市场道德的建设,中国就有可能走向坏的市场经济。
三、如何遏制假冒伪劣
1、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的处罚力度。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是为执法活动提供了依据,法律法规的作用必须依靠严格执法来实现。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执法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这也是市场上假胃伪劣商品得以盛行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有关政府机关要端正态度,加大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政府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做到一经查出就要严肃处理。加大对造假者的法律制裁,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成本和风险。
2、发展生产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我国有广阔的农村市场,众多的农民,绝大部分是低收入者,我们只有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他们在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后,才能减少对低劣商品的消费,增加对正常品的消费。因此,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减少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消费。在我国,城市也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这包括城里的老弱病残和一些下岗职工以及其他只能依靠社会保障才能生存下去的群体。要提高他们的收入,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实现。只有增加了所有这些低收入者的收入后,他们才会减少低劣商品的消费,低劣商品的市场需求才会减少,从而供给才会减少。
3、政府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和规范,加强质量监督。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需要法律和法规来规范。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处在转型阶段,市场秩序混乱。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造假分子有机可乘。针对这种问题,有关政府机关应根据客观情况,出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规范,规范市场秩序,消除不合理的垄断,引入更多正当的、公平的竞争机制。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关于CBD内涵、功能定位以及我国CBD建设发展状况
1.1关于CBD内涵。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汉译为中央商务区,或称商务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概念最早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含义为“商业汇集之处”,它的出现应归因于所谓的“聚集经济”,即商业的各种活动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便可爆发释放出更多的经济能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现代社会中的CBD可概述为:集中大量金融、商贸、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大量商务写字楼、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便于商务活动的场所。
1.2关于城市建设CBD的要素。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建设中央商务区的基本条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千亿元以上的整体经济实力、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发达的第三产业、较强的辐射效应、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科技人才优势等
1.3关于CBD功能定位。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一个城市商务活动的中枢,是该城市经济极具活力的地方。从位置上来看,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汇集了所在城市主要的金融、跨国公司总部、传播媒体等机构;从功能上看,中央商务区具有全方位高档次的服务机构,能够进行高效率的经营活动;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1.4关于CBD具有的特征。具有城市地区(乃至全国、世界)中最高的中心性,即CBD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城市地区中最多的人流量,是城市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域,24小时人口的变化值也最高;具有城市地区最发达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联系,拥挤程度(人流、车流)在城市地区也最高;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能提供包括经济、管理、娱乐、文化乃至行政等多方面的服务,具有城市地区最集中、档次最高的零售业;具有城市中最高的土地价格和租金。
1.5全球著名的CBD案例。国际上著名的CBD有伦敦的伦敦城、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新加坡的中心区、香港的中环铜锣湾等。
1.6我国对CBD的规划建设现状。我国对CBD的规划最早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CBD的建设也被国内许多在各自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提上议事日程。截止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杭州、青岛等国内几乎全部一线、二线城市都进行了自己城市的CBD建设,部分中小城市也开始提出自己的CBD设想。
2.充分认识在CBD建设推进过程中的误区
当前,全国大中城市建设CBD的浪潮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CBD建设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2.1CBD建设结构不合理,功能失衡。国内不少城市把CBD建设简单地混同为规模化的房地产开发,认为商业和房地产的简单迭加就构成CBD。倾一城之力,全城之资源,集中堆出一个繁华的 CBD。这样的 CBD 建设,往往缺乏与城市配套的整体、全面及科学的规划,很容易流于房地产开发。CBD的形成离不开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按照国际成功的CBD的结构比例,应该是80%的写字楼,20%的商住公寓和配套服务设施,以商务为主。但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和开发商为寻求短期利益,由于住宅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对少一些,成本低,主要以开发商住公寓为主, CBD变成了居住中心区,从功能定位上不能将金融、办公、商贸等功能设施集中或吸引到这个区域来,从空间发展上不容易形成商务的大气候,制约了CBD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发商只考虑公司利益不顾及公共利益,绿地等公共空间少,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2.2CBD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盲目上马。有的地方政府为提升形象,不顾城市基础条件,不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建设CBD的基本要素,急功近利,盲目上马。2005年国内已经有40个城市在研究建设CBD,其中还有4个城市的人口不足20万,目前不完全预测,我国应该有不下120个城市在提出建设CBD。另外,在CBD的定位上,一些城市没有经过反复研究,不根据城市的现有条件,提出了超越自身发展能力、不切实际的大而全的目标,后因无力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土地撂荒,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3CBD建设简单模仿,结构单一。对在建的各城市CBD研究发现,有许多城市,往往未能够根据自身城市情况与特点开发适合的CBD模式,只是在盲目地效仿国外CBD,如纽约曼哈顿、巴黎拉德方斯区、东京新宿等CBD的构建模式,结果是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在规模、环境、硬件及软件服务上没有竞争优势,造成简单的重复建设和彼此间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错位经营,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2.4CBD建设体制不顺,管理不力。在不少城市的CBD建设中,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一方面,不少CBD管理组织处于临时负责状态,不能行使完整的管理权;另一方面,方方面面机构都向CBD伸手进行干预,个别 CBD往往因此而失败。再者是土地管理体制问题,本来CBD内划拨用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但由于土地在不同的“婆婆”手里,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一些CBD内的企业单位各自为战,自行招商引资、自我配套、自行组织建设,CBD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还有许多城市没有统一的建设CBD的整体规划,各个区都提出自己的规划,上海有7大CBD,青岛市北区提出青岛CBD,市南区就提出半岛CBD,成都有中心CBD,东西南北四个新城各自有自己的CBD,杭州下城区提出武林广场CBD,市级政府建设钱江新城CBD,同质不同名,甚至针对同一个企业,几个区各自出具不同的奖励、优惠政策,出现恶性竞争。
3.加强CBD建设的对策建议
CBD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产物,是信息流、资金流集散的载体。作为舶来品的CBD,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 CBD时,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同时适应现代商务发展的需要,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CBD。
3.1从政府角度上来讲,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国际上的CBD,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像美国的曼哈顿,初期是商业中心,后来逐渐演变成中央商务区。另一种是政府的引导,如法国的拉德方斯,出于保护巴黎老城的目的而将各公司迁出巴黎,在新的地段形成商务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开发商可以牵头整个CBD的开发建设,也没有一个地区可以自发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CBD。因此,我国目前CBD的营建应该以政府引导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CBD建设模式,营建具有国际水平的CBD。政府宏观调控还要特别注重CBD的地位和机构的稳定性,理顺管理体制。CBD为一个城市的CBD,应由市级部门牵头办理,成立专门负责机构,定区域、定规划、定机构、定部门、定职责、定人员,打破区划观念,切忌出现一个城市出现多个CBD,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3.2从规划角度来讲,要加强科学规划。要借鉴国际CBD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政府的规划政策引导作用。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充分研究论证确定城市商务区建设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将来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然后根据定位,通过国际招标等方式,邀请高水平设计公司,认真做好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要突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搭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的初步框架,并超前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和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要重视配套设施,完善CBD的整体功能。一是要注重交通体系的组织,顺应国际低碳环保的主流,坚持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设计思路,通过地铁建设、陆上公交和快速路、停车场所建设,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二是要做好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商务区细节设计规划,在商务区合理配置相应的商业、餐饮、住宿、休闲和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商务区的整体服务功能。三是充分考虑商务区、商贸区的长期平衡发展,适当规划建设空间绿地、住宅公寓等,促进商务区健康、持续发展。在CBD建设的过程中,确实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其长远的发展。作为中央商务区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商务环境以及经济影响力方面,要体现国际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成为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
3.3从突出CBD建设特色来讲,要注重展现地方优势。我们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的东西,要根据其特点建设有特点的CBD。一是在建筑方面,各城市都注重体现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如香榭丽舍大街整体的19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法兰西浪漫、时尚气息;慕尼黑的马克希米利安高端商业街、科隆的霍恩商业街虽然属于二战后重建,但基本上都照原样重现了德国建筑厚重的设计特点;即使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也通过新凯旋门等一批标志性建筑体现出了现代法国的时尚特色。二是在网点布局和优势产业方面,都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兰克福金融中心的不断扩大和功能完善;贝伯步行商业街上的德国特色商品专卖店和露天咖啡馆、民族特色面包店;香榭丽舍大街的世界品牌高度集聚等,都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3.4 从加强氛围上来讲,CBD 建设要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某种程度上看,CBD 是一个国家、区域及城市商业文化的集大成者,最初吸引企业进入 CBD 的也许是市场和硬件条件,但最终使 CBD 产生持久魅力的,还是 CBD 的文化。各地的决策者应该重视的是,CBD 不仅是建设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使得 CBD 可持续发展?要靠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流的现代城市形象。如良好的城市规划,一流的商业办公设施,地标性的建筑,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等。其次,要包括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语言、信息、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安全、环境健康等。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法国为例,中央商务区拉德方斯在 1957年建成,由于设计有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直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经过改造后的拉德方斯,人车分离,与环境非常和谐,区内聚集了法国最大的5家银行和17家企业,170家外国金融机构,还有 190多个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因此,我国在营建 CBD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我国CBD的自身特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
结语:当前,CBD已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筹划建设 CBD对促进全国各城市经济的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加强对CBD建设的研究,吸取CBD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建设科学的CBD,切实提升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