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文护理论文

人文护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文护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文护理论文

篇1

规律性护理方法,是指管理精细化、具体化、程序化、规章化、有序化、规范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化。按照规律性化护理方式,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将管理方式与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在做好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将管理延伸与扩展。规律化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凸显,具体问题落实到相关部门,做到责任到人,问题到户,从而保证工作有规律地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3]。护理工作是医疗的重要部分,护理工作环节多,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细节,加强护士工作中细节思维的训练,使护士形成细节意识,目前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予人员多,且环节多,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

1.2注重服务细节

增强患者归属感骨科老年高龄患者多,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原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基础上再加上骨折创伤及大手术的打击,所以护理的难度相当大。某一细节稍有疏忽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故工作是否细心细致,关系到患者安危和手术治疗的成败,故护士能不能做到主动关心患者,细心地观察患者的早期、微小疾病的变化,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的生命,才是我们护理工作最终目标。所以护理效果与护理工作的精细化密切相关,护士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同时将护理工作个体化,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同感心,设身处地的考虑患者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既让患者感觉亲切感,又让患者感觉到归属感,对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意义。

1.3建立关爱链

建立关爱链要将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通过感情护理,使医生、护士与患者这三者之间形成关爱链。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接受患病的事实,在入院其间接受和配合医护的治疗,减少抵触和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感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爱心、关心相结合,使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心。我院实行“入院一壶水”的护理政策,入院时为患者打好一壶开水,使患者感觉到来自医护人员的亲情。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关爱网络,即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也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使各个节点联动,将感动护理关爱覆盖治疗过程[5-6]。

1.4人文护理管理

人文护理管理为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形成优质的护理服务。人文护理的要点是加强护理的环节控制,将精细化优质护理落实到各个病区。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心中的不良情绪,对患者进行教育。通过宣传手册的发放、宣传栏、组织病患交流,来提升人文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在人文护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管理制。

1.5提升护理质量

加强内部管理,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定期监管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责任组长按照管理制度定期对相关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为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监控内容包括管控病情、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内容[8]。病情较重的患者安排优秀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确保每一名患者每天每班都有一名护士负责。每一位护士上班前到床边行交接班,进入病房前先敲门,先向患者问好,再向患者作自我介绍,夜间也要落实责任人,实现全方位优质护理。

2结果

2013年6月我院施行精细化管理,自主设计问卷调查表明患者满意度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以2013年6~12月为例,患者的6月满意率为95.3%,7月为96.3%、8月为97.4%、9月为97.6%、10月为97.1%、11月为97.3%、12月为98.0%;2014年1~6月满意率分别97.5%、98.9%、99.1%、99.4%、99.6%,99.8%,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实现零投诉,无护患冲突。

篇2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篇3

1.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儿科护士要理解患儿、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宽容、豁达、博爱,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服务。所以,加强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护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长辈凡事优先替孩子着想,尽量减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是造成现代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会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人们注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现象反映在护理专业上,就是只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生普遍对护理工作热情不高,特别是儿科护生,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师人文知识相对不足,引导不够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几乎没有任何的临床工作经历,忽视临床锻炼的重要性,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临床脱节,对当今社会儿科护理的现状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依据教材理论“纸上谈兵”。此外,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没有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人及人的思想感受,爱我们的家人以及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习人文课程、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就能够养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我们要注意培养护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其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服务意识,具备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学识、人品直接影响着护生价值观的取向。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人宽容,对护生负责,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校也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及培训的机会,教师可通过亲身体验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面,以适应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

3.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弱小者关爱和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长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给护生播放小儿发育过程的视频,以激发护生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师在抱婴儿模型时,应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颈肌无力,故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并一边向护生讲解,一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再如在用婴儿模型示教婴儿抚触时,也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面带微笑,动作轻柔,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的关节。实训时指导护生认真练习,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习惯将逐渐养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区及幼教机构服务的实践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及幼教机构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护理时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们对婴幼儿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3.5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理念许多患儿的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实习前,要求护生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从而尽量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儿愉悦;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篇4

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

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

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

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

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

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

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

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篇5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

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

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篇6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篇7

骨科护理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护理措施不能良好落实的直接因素。一些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护理操作,往往会擅自处理或隐瞒护理中的一些失误和问题。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自我约束较为缺乏,法律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如果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对于护理人员的编配、管理存在不足,影响骨科护理的水平。硬件设施的缺陷:护理硬件设施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护理质量,比如病房中的床栏不稳固、地板未采取有效的防滑处理及明显的防滑标志、电器设备、开关等使用不当、医疗设备老化等。

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是具体护理操作的实施者,所以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水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护理效果。目前,骨科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在这些问题。护理技能不熟练:一些护理人员走上护理岗位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一般性的护理技能和能力,基础性护理操作较好。但是,相对专业、复杂的骨科护理而言,其护理技能存在不足,临床实践经验较少,应变能力和判断力较差。专业知识较缺乏:一些护龄较短的护理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工作之余未能及时的强化学习,未能掌握一定的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基础知识,不能及时有效的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责任心和法律意识不强:骨科护理操作大多数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较为繁多,且患者较多,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不足,使得护理人员出于异常繁忙的状态,导致护理人员身心较为疲乏,情绪变化大,对患者失去耐心,工作责任心不强,易引起护理问题,甚至产生纠纷。另外,大多数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缺乏,没有重视证据的管理,在出现医疗纠纷时不能及时拿出有效的证据。

1.3患者自身方面

骨科伤具有突发性,患者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和情绪反应,对自身状况过于担忧,往往会产生恐惧、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另外,患者对骨科伤的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高龄患者,骨折会造成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需长期卧床易产生并发症及高昂的治疗费用,会使得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重,影响治疗和护理。

2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2.1建立并完善护理制度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因此,对于骨科护理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规范骨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从根本上确保护理质量。骨科科室还应建立系统的护理质量监管机制,明确职责。护士长或组长应每天检查患者的情况,对于护理中常出现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办法;护士长应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问题严重的护理人员进行实质性、有效的沟通。另外,还应完善医疗设施管理制度,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措施包括:(1)强化专业技能培训,要成立专门的护理质量监管部门,让临床经验丰富和护理技术高的护理人员或负责人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并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辅导,以此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的质量;(2)强化法律意识培养,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质量管理知识,让经验丰富的学者来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提供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加强监管规范操作,强化护理监管,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护理安全与质量的会议,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2.3积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和情绪变化大时,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认真听取患者的感受和想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工作。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骨科伤的相关的健康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积极面对生活。另外,还应多陪护手术后的骨科患者,加强巡视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要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篇8

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387例骨科患者,其中男患者217例,女患者170例,年龄15~76岁,平均50.3岁。本院对这些患者应用的是心理护理和人性化结合的护理模式。这些骨科患者都接受住院治疗,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以及颈椎病等。

1.2方法

1.2.1贯彻人性化的骨科护理意识

根据护理人员的情况来使用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与护理实践结合,提升护理意识,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护理运用能力,能够让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在骨科中顺利的使用。

1.2.2提升人性化护理水平

骨科的患者一般都是需要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他们的脊髓损伤会导致其治疗过程中丧失自理能力,因此比较焦虑和暴躁。特别是一些因为交通事故而丧失运动能力的患者,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生存下去,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这些负面情绪进行管理,积极的进行疏导,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对患者进行护理。

1.2.3加强护理操作培养

心理护理以及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的使用需要通过培养来实现,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要求提高,加强培训,让他们的操作熟练度提升。让心理护理、人性化护理熟练后,才能够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顺利的使用,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途径,提升他们的自我提升意识。

1.2.4加强护患沟通、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

在骨科护理中的结合中还应强调护患沟通的作用。在骨科护理中,通过护患沟通能够将护理人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形成信息和情感的沟通,此类沟通的有效与否对骨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骨科的护理人员应在坚持整体护理理论的前提下,关注的患者所具有的人性化差异,通过沟通技巧的应用,来推动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1.2.5手术前后护理

结合模式的应用骨科的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应将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应做好手术前的准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在说明手术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患者的意见与要求,进而避免患者紧张情绪给患者康复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手术,从根本上促进患者的康复。

2结果

在387例患者的骨科护理中,没有发生一起护患方面的纠纷,极大地提高了骨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2012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患者的满意度相比,2013年1月~2013年12月骨科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期满意度提高了18.7%。通过骨科护理中心理护理与人性化护理两者的结合,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篇9

我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初高中阶段人文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况。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一般招收理科生为主,入校后又多注重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实践,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在护士中存在先天性不足。

1.2医学院校护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脱节

我国医学院校护理教育上缺乏统一的护理人文教育教材,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有些院校甚至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开展护理人文教育课程。研究显示发达国家护理人文教育时间占护理学授课时间的比例高达13%,与此相比我国人文教育课程占护理学的授课时间仅为7.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各医学院校承担护理人文教育的教师多为非医学专业,缺乏医学及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难以联系医学实践和紧跟医学的发展,因此单纯的护理人文教育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护理人文教育课程多作为非必修课程,而且人文教育的教学质量也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学生对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有调查显示,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内容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比例占78%,在校期间护士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的比例高达91%。

1.3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缺乏

目前医院的护理队伍以“80后”、“90后”护士为主,绝大多数会都是独生子女,受家人宠爱,社会挫折少,多以自我为中心,平时也不善于换位思考,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存在爱心不够的现象。各级医院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和护理技能的考核,在护理人文教育方面的培训也存在严重不足,在医院建设中也多注重医院硬件投入和医疗新技术的引进,忽视人文文化在医院软件建设中的重要性。

2临床护理带教中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措施

2.1带教工作应以实习护士为中心实习护士来到医院,对新的工作环境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对临床上的工作常感到无从下手,因此临床带教教师应了解实习护士对新环境不太适应的这个心理过程。在工作上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和给予适当的鼓励支持,使实习护士能很快度过心理和工作上不太适应的阶段。各临床科室应结合本科室特点和实习护士的实习计划和内容,制订相应的带教计划,明确职责,让有带教经验的教师在实习护士进科室时进行集体的培训工作,使实习护士能很快熟悉科室的特点,科室物品的放置地方,能很快融入实习角色中去。从以往的带教经验来看,刚去临床的实习护士忽视日常的护理工作和与患者的交流,多注重掌握打针、挂水等操作技能,认为学会后自己就个合格护士了,而且一旦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就可能出现思想松懈、工作要求降低的现象,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带教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强调会打针、挂水是一个护士对自己最低的要求,做到这一点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护士,要向她们灌输整体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从基础护理作手,讲解每个护理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教会她们从每天的基础护理中发现患者疾病的变化,充分体会一个好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提高她们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从业思想,也使她们在思想上能更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在工作中对实习护士取得的进步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培养其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增强其工作的自信心和克服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2.2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

作为实习护士的带教教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实习护士今后的工作表现,因此带教教师除了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技术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还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人文护理的意识,在护理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深刻影响带教的实习护士,使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追求护理技术的进步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她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位患者,让他们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以利患者疾病的恢复。

2.3注重日常礼仪规范

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实习护士应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做到衣帽整洁、端庄大方,在平时工作中保持精神饱满和面带微笑,给患者和家属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在和患者接触过程中实习护士要注重礼貌和礼节,做到语言轻柔,态度热情,仔细倾听患者的诉求和协助带教教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遇到的问题。在给患者做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2.4加强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培训

南丁格尔指出:“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的生命和人类”。由于目前实习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使她们在人际交往上能力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再加上在学校阶段人文教育的不足,因此较多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存在语言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患者家属和患者对实习护士也存在实习护士操作能力差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一旦操作失败或者沟通上不注意容易出现护患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误解和不信任,因此给予实习护士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够迅速地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全院护理服务中使用统一的文明礼貌用语,除了“三查七对”外尽量不直呼其名,使用恰当的敬称。护士只有对和患者服务要求的不断领会和理解,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护士礼貌、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而且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带教教师应指导实习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应注意如下事项:第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第二,在进行任何操作前都需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做好操作。第三,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实习护士应了解所管床位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等,不能因患者职位和文化程度而产生歧视心理,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热情服务,尤其对教育程度低的患者更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用形象、简洁和朴实的话语向其解释清楚疾病护理的内容、注意事项等。第四,平时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语言上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对工作不足方面提出的意见,通过平时多交流、多接触锻炼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对患者的意见要予以尊重和及时的整改,这样可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2.5强化主动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以往相比护理操作已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打针、挂水,护理相关医疗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应注意激发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通过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熟练的操作也可迅速获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为医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良好的铺垫。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是一个医疗团队合作的结果,尤其在重危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其在重大抢救时角色位置和与其他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工作上的衔接和配合,培养她们在抢救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重危患者的抢救能更快融入医疗的集体中。

2.6心理教育和健康宣教的培训

虽然实习护士在校期间接受过心理学的学习,但是由于心理学多作为非必修课,因此多不被引起学习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患者心理疏导在护理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以消化科为例许多患者病情较危重,如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晚期肝硬化出现的胸腹水、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这些患者往往经历长期疾病痛苦的折磨,对未来抱有恐惧、悲观、绝望的心理,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非常必要。带教教师应培养实习护士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日常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的变化和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患者和家属多交流,传递积极的治疗和预后信号,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这也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带教教师应根据本科室常见疾病的特点,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知识向实习护士给予讲解,对如何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给实习护士做好示范工作,这样一方面使实习护士提高对专科疾病的认识,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巧,为今后能更快地融入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她们能掌握健康宣教的技巧,为今后如何在语言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相应的准备。

篇10

2护理心理与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及品德的关系

2.1护士的职业特点:护士是一种社会角色,具有特殊的技巧和行为。护士被称作天使的职业,它需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以及耐心,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了解诊疗护理常规,熟练掌握护理三级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亲和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护士在实施护理过程时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使病人能从心理方面达到最佳心理水平。

2.2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及品德的必要性: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热爱生命的崇高情感,一切工作要以病人为中心,而且必须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护士不仅要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在承受最小痛苦的同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3提高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需求:护理模式的变化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得到拓宽和延伸。在这种模式下,护理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要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掌握人文、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病人身心两方面的护理需求。护士不但要具备快速识别反应的能力,而且要善于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护理心理学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要首先逐步培养和养成。平时要加强学习心理护理知识,不断积累,可以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可以调节情绪使心理平衡,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感染病人,达到安慰病人使病人解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的良好效果。

3护理心理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与身”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身体疾害可以有心理转变,相反,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影响身心健康,消除不良心理刺激,可以防止心神疾病的恶性循环。例如,在医疗和护理损伤过程中,病人对护理操作如打针、洗胃、灌肠等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向病人解释,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诚恳,耐心恰到好处,解除他们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因为恐惧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使疾病不易得到控制和恢复[4];在用药和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向病人说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手术安全性,护理人员要镇静沉着,能使病人感到温暖,减少情绪波动.护理操作要稳重敏捷,大方勤快,有条不紊,更能直接消除病人的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就能发挥药物或手术的最佳疗效。通过心理护理,使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程度得到了提高,密切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把护理人员当亲人,常与护理人员促膝谈心,随时向护理人员反映问题。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使病人心理舒畅,自身免疫力能得到充分发挥,抗病能力也就加强。

4开展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4.1数据调查:根据对150例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数据,焦虑患者占92.4%;忧郁者占9.6%;担心者占83.4%,包括:担心收费过高者39.4%,担心医生不负责者占7.1%,担心术后效果不佳者20.2%,担心术后功能障碍者占18.5%。经过对同样的150例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后调查分析,患者的担心心理有了明显的改善。焦虑者降至68.5%;忧郁者降至3.9%;担心者降至60.3%[5]。由以上数据看出,对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重视心理护理:护理学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必将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由护理疾病转到促进健康,工作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全人类,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社会各个角落。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必须重视心理护理。患者在求医过程中,往往承受着身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和金钱的付出。他们更需要在医疗活动中得到关爱,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增加,许多不良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早的发现和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战胜疾病,使其正常面对生活,并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心理护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其中因为护理解释不当或不到位,护患沟通缺乏引起的案例也有一定比例。大都因为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不满或要求得不到回复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对护理人员不信任甚至猜疑,以至激化矛盾。若在早期对其通过心理护理来进行护患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就会避免类似纠纷。

篇11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的医疗活动记录。护理文书书写是关于沟通信息、质量控制、法律依据、科研教育、效益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1]。医疗护理文件反映了病人及时有效治疗的全过程,是临床医疗护理原始记录,是法律证明文件,发生医疗纠纷,在调查过程中要依其中记载,以判断是非[2]。按照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人有权复印医嘱、护理记录等病历相关资料。特别是涉及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条件下,医疗、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和法律的关系越来越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12月病历130份,其中妇产科60份,综合科60份,新生儿科10份。

1.2方法。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2003年8月版《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的有关规定,以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作为检查的标准,检查过程中及时纠错反馈。以体温单、长期医嘱执行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为检点。检查内容为护理文书书写的正确性,病情评估的真实性,各项客观记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护理措施记录的完整性,护理效果评价的动态性。

2结果

护理文件书写格式正确,无涂改,字迹清楚113份,格式欠正确4份,字迹有涂改3份。其中病情评估欠真实10份,各项客观记录不准确3份,不及时2份,护理措施记录欠完整10份,缺乏护理效果动态评价15份。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新条例实施及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主动且认真学习病历书写,病历中护理文书质量有所提高。

3讨论

3.1潜在法律责任问题: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是支持医患关系的最关键证据。如果护理记录不及时、记录不清楚、护理措施记录不全面、不客观,虚填观测结果、重抄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字迹欠清楚,有涂改随意签名造成护理记录失真,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而失败。

3.1.1在书写过程中漫不经心,出现字迹潦草、错写、涂改等现象。在护理文书中,确实存在着有些护士书写不规范,欠清楚,甚至涂改迹象,在医疗纠纷中,存在着举证不力的问题。

3.1.2病情评估欠真实。医生护士沟通不够,医生病程记录与护理记录有出入,抢救、用药、死亡时间不一致。这也存在着潜在医疗责任问题。

3.1.3客观数据记录漏记。护理记录中有客观数据记录错误,危重病人有时未按要求漏记录生命体征等等。

3、1.4医嘱开出时问与护士执行时问不符。有时医生开医嘱的时问与实际时问不符,护士又忽视了核对医嘱开出的具体时间而错误地签名,导致执行时间跨度大,甚至出现超前执行医嘱;护士在执行临时医嘱时,没有正确记录执行时间,尤其对同一病人执行不同医嘱而执行时间却一样。

3.1.5记录缺乏连续性。上一班病人出现的病情变化或用药后需进一步观察等情况,在以后的班次中无相关内容反映。

3.1.6护理措施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重点不突出,护理效果动态评价不及时。护理文书记载了对病人治疗、护理及抢救的全部过程,是重要的法律依据。而有的护理记录重点的护理内容没有在护理记录中反映,或记录针对性不强,未能动态反映病人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效果,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因繁忙未能及时记录,这样就容易造成延误患者抢救和治疗的嫌疑,如遇医疗纠纷时是必究的法律责任[3]。

3.2对策

3.2.1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制知识教育。长期以来,护士主观上更多考虑病人健康问题,往往忽视自已身边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况下的医患背景下,极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护士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已行为。护理文书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是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障等事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始依据,具有民法、刑法等法律证据意义。由于护理文书的多种法学意义,确立了其严肃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程度:可说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是履行法律义务而不是完成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

3.2.2加强护理文书质量监控,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医院实行三级管理责任,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落实管理责任,定期分析、总结、反馈,防患未然。护理部经常深入科率督查各种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必须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并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4]。护理部按计划组织相关护士长不定期对现有护理病历和归档病例中的危重病人护理记录、死亡病历记录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记录在案,将不属

于共性问题向所在科室的护士长或责任人指出,督促其及时改正,对共性问题则利用1次/月的护理业务学习进行讲解、纠正,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3.2.3注重教育,提高素质,加强规范化培训。加强对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进修深造,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强化病历书写要求,定期进行病历书写质量的检查、讨论、分析,通过考核培训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同时培养护理临床观察习惯,提高护士评估观察能力和记录水平。

3.2.4加强医护人员交流,避免记录不符。医疗护理记录的不符,主要是医护双方在收集病人的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的[5],护士在发现医生的记录与自已的不一致时,应找医生给予核对,避免医护记录不符。

总之,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对潜在法律问题的认知,对维护自身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一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

[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