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美教育差异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篇1

    影视产品作为观众精神营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其代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热播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为标志的美国文化的扩散,对我国影视剧目的繁荣发展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越狱》是在美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体制下诞生的,这与中国的电视剧明显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众所周知,美剧的流程都是很商业化的。这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美国,拜金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越狱》为例,制片人会先挑选出有市场潜力的故事题材,选择合适的演员,先拍一集试播,市场反映好,才开始剧本创作,大都采用每周播出一集的方式进行制作,所以观众一周之后才能看到一部电视剧的新进展;而在中国,一般都是全部拍摄和后期制作完成之后才搬上荧幕与观众见面,如果在制作前期就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得一般会收到不错的关注,不过有的剧组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等到播出之后观众不买账,收视率达不到预计效果,可能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影视产业浪费;不过这样的制作方式有利于电视剧的一气呵成,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完整的效果。

    具体到播出体制上,美剧和国产剧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剧的播出体制是和制作流程相吻合的,完全以收视率为前提,如果可以超过某个百分点,广告商的订单多,对该剧的投资就会相应提高,电视剧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按照每制作一集播出一集的方式,按部就班地一直持续下去,《越狱》的第一、二季就是这样制作完成依次与观众见面的,从2005年8月第一季开播到2007年4月第二季的结束,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相反,如果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低于某个百分点,制作方和广告商就都会减少投资,电视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就是这部电视剧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了。

    而在中国,一部电视剧一旦决定拍摄,就会在杀青之后,一集一集地连续、集中播出,播出时间历时比较短,所以一般只是电视台打算播出哪部电视剧的版权费用问题,而很少会见到中途停播的现象。在中国的影视界,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电视剧中凡是依托名导和大腕的,收视率往往就相对较高,赚个盆满钵满不是问题。还有部分电视剧由于一些原因必须播出和禁止播出,这也是中国影视剧播出的一个特点。不在这两个范围之内的就只能依照观众的认可程度,收视率或高或低了。

篇2

中国的档案教育是世界上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为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档案教育迅速发展,整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在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就业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比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我国档案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档案教育的关注度较高,文献关注的热点是档案专业培养体系、目标、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金波等在《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中回顾了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成绩、档案学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改革等,同时对新世纪档案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杨安莲(2002)在《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2]中介绍了《大纲》制定的背景、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档案教育的启示:(1)发展多层次的档案教育结构;(2)巩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吴品才的《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3]从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的最新内容入手,分析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杨道玲在《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4]中比较了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黄霄羽的《中英档案教育比较》[5]分析了中英在档案教育发展速度与教育规模、教学内容、教师构成方面的不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邓君在《中英档案教育比较》[6]中比较了中英两国在档案教育的历史、结构、课程设置上的不同之处。这些文献均从中美或者中英两国档案高等教育的不同入手,分析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内的文献中进行中美比较的文献较多,进行中英比较的较少,并且,比较的广度与深度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其他关于中外档案教育比较的文献有:张关雄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7]、李财富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8]、湘蓉的《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9]、王宇晖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10]、冯立华的《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11]、杜娟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12]、黄宵羽的《透视典型:中美档案高等教育比较及其启示》[13]等。这些文献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比较提供了一定的文献支持,但是,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系统全面比较的文献较少。

二、情况

笔者以“档案教育”为关键词,“中美、中英、中外对比”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统计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及文献的研究数目。

表1 研究论文检索情况

备注:1.单位为“篇” 2.检索日期为2012年10月5日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从1994年至2011年这18中,档案教育中的中外对比的论文,在数量上有了飞速的增加,每年的增长量也平稳的上升。国内学者在这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开展的世纪之交,以介绍国外优秀经验为手段,以改善我国国内档案教育体系为目的,在国内外档案教育研究对比中,丰富了我国档案教育的理论体系。

档案教育是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本国的档案教育事业。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档案工作者的系统培训问题开始被认真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1936年美国档案工作协会成立后的第一项活动即设立档案教育委员会,大大推动了档案教育工作的正式开展。英国的档案教育最早开始于伦敦大学。1919年伦敦大学创建了图书馆档案情报学研究生院,但当时只是图书馆学院,1947年,在詹金逊的积极努力下,学院设立了档案学专业,英国最早的档案学教育机构至此诞生。我国具近代意义的档案教育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美、英三国的档案教育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如,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并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中外档案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办学主体,以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都不尽相同。中国档案学可以而且应该借鉴外国档案学研究中成熟的理论和档案工作中先进的经验,但这种借鉴是基于对我国档案学形成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深刻认识的借鉴,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强求中外档案学研究的整齐划一,当然更不是趋向同一。

参考文献

[1] 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6

[2] 杨安莲.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J].档案与建设,2001(11)

[3] 吴品才.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J].载档案学通讯,2003(3)

[4] 杨道玲.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J].档案与建设,2003(10)

[5] 黄霄羽.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1994(7)

[6] 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7] 张关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时空,1997(2)

[8] 李财富.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1997(3)

[9] 湘蓉.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J].档案,2000(2)

[10] 王宇晖.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档案,2000(7)

篇3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 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 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 Johnson 和Luis e[9]、Soteriou[10]、Hon Fun Poon 和 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 2,649 篇文章)、Leona M English 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 10 年的文章)、Bon-court 和 Thib 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 1973到 2002 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 等的研究。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 / 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 Rebecca M.[17]比较了 《美国经济评论杂志》 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 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 等[19]研究了 1986- 1991 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瑄[22]、凤元杰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和 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 (内容) 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重要领导的相关讲话、政策法令;远程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与分类;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心理学 (及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政策制定与立法;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评价。

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远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学过程和模式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和使用;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各层次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价。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及相关研究;资源、技术与平台的标准和共享机制的建设。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本研究选择了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综合版)》 (后文简称“DEC”)和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d is tance ed ucation)》 (后文简称“AJ DE”) 两份期刊。前者为中国创刊最早、历史最久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教育部主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进展,也关注国外远程教育动态。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是远程教育界的著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 Michael G. Moore 博士主编,该杂志主要关注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但同样不排除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远程教育研究成果。两份期刊的受众均为:高校中远程教育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远程教育及相关领域 (包括E- learning 、在线学习、成人教育,等等) 和相关机构 (包括远程教育院校、公司、军队,等等) 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分别关注的远程教育研究内容,从期刊编辑的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者进而以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窗口,剖析并对比2000 年至 2010 年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并试图通过发现两国远程教育在研究领域上的关注焦点的差异,从而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借助 CNKI和两刊各自的网站,并在两刊主编支持下,采集到了 DEC 和 AJDE 从 2000 年到2010 年的全部出版物中所包含的学术论文,剔除了新闻 / 动态报道、访谈、书评等文章。这里所说的“学术论文 / 学术文章”,是指格式规范且结构上包含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学术类主题的文章。据统计,在 2000 年到 2010 年的 DEC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共 2,011 篇,而同时期的 AJDE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 130 篇。两刊各年度论文数量分布参见下表 1。

三、2000- 2010 年 AJDE 与 DEC学术论文的数据比较与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情、刊期、每期容量不同等客观原因,两份期刊在 2000 年至 2010 年期间刊登的文章数量有很大的差别 (DEC 共 2,011 篇、AJDE 共 130篇),难于就文章数量来做比较。因此,我们在逐类分析和对比分析时,将数据做了简单换算,以“当年某类文章数量占当年全部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来替代“当年某类文章的数量”。

1.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学术论文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远程教育》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2。由表2 可以看出,这十一年间,DEC 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数量的大部分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61%,最低亦有 41%),十一年中这两类文章合计占到全部文章总数的 51%。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类文章在各年所占比例始终偏低,最高未超过 9.68%(2010 年),十一年中该类文章仅占全部文章总数的3.93%,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他几个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比较稳定,累计占当年全部文章总数的 38%到 50%。AJ DE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3,由于该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2000 至 2001 年每年仅出版三期,2002 年 (含) 之后每年仅有四期,因此十一年中收集到的学术论文共 130 篇,且每年每类别下的研究文章亦不超过 9 篇,某些类别在某些年度的文章数为 0。由表 3 可知:AJDE 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总数的重头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 75%,最低亦有 16%)。其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类的文章数量较稳定,除 2000 年外,其他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 20% ,年均51.59% ,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51.5%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每年均有出现,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 16%以上,各年度平均在 22%左右,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 22.3%。其他四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仅在 2002 年和 2007 年出现,分别占当年文章总数的 8.3%和 10%。图 1 显示了两份期刊 11 年各类文章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更清晰地体现了两期刊十一年来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的相对数量关系。在两份期刊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很明显是强势领域,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弱势领域。

2.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各研究领域学术论文数据对比

在分别对两期刊 2000- 2010 年度的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数进行初步统计的基础上,参照表 2、表 3数据,绘制了图 2 到图 7 的分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总数百分比的对比折线图,后文将据此综合分析 DEC 与 AJDE 各年度、各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情况以及十一年来的总体趋势。图 2 至图 7 可以清晰地表示两期刊 11 年中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数量分布与对比情况。纵坐标代表某期刊的某类文章在某年度的数量占当年该期刊学术文章总数的百分比。由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两刊各年该类文章所占比重都未超过 20%,并同时在 2004 年、2008 年出现两个波峰,而 2002、2003、2005、2009、2010 年,两刊都较少刊载这一类别的文章。2008 年之后,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度都有下降。关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文章 (图 3),两刊同时在 2001 年出现峰值,并同时在 2002、2004年出现波谷。其他年份中,两刊该类文章均有起伏,但 DEC 此类文章一直在 25%上下波动,而 AJDE 此类文章在 5 个年份均未出现,其他年份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不稳定。

两刊对“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都较重视 (图4)。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10%之上,并且可以明显看到,在略微的起伏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AJDE 此类文章所占比例始终在 20%以上,且整个曲线都位于 DEC 对应曲线上方,显示了 AJDE 对此类研究的高度重视。图 5 显示,两刊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研究的关注都有待提高。虽然两刊该类文章数量变化趋势差别较大,出现波峰、波谷的年份并不一致,但两刊十一年内该类文章所占比例都未超过10%。DEC 自 2007 年以后,该类文章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 DEC 已经开始意识到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重要意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两刊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一直在 20%左右徘徊 (除 AJDE 在 2000 年有过一个高峰),可见对该类研究的关注非常稳定 (图6)。2009 年以后,两刊对该类文章的关注都在上升,2010 年 AJ DE 上该类文章超过了 30%。对于“资源与技术的研究”,两刊的关注度差异较大 (图 7)。2000 年,两刊刊载的此类文章都出现了高峰,DEC 此类文章超过了 35%。但此后,自2001 年到 2007 年,AJ DE 对此类文章的关注在逐步上升,从 2001 年的 0%上升到 2007 年的 20%,而同期 DEC 此类文章在逐步减少,从 2001 年 25.7%下降到 2007 年的 19.6%。2008 年起,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20%左右,而 AJDE 此类文章数量起伏仍较大。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和技术的建设在两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当中有不同的重要性。

四、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热点分析

以上对 DEC 与 AJDE 两刊 2000- 2010 年期间刊发的学术论文在远程教育的六个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和分析,下面将重点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对我国远程教育近十年来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以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

从前文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在2000 年中国远程教育试点开展初期受到较多关注,之后略有下降,2004 年出现高峰后,在起伏中亦有所下降。可见,2000 年前及之后几年,我国远程教育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相关实践 (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 刚刚开始,一边备鞍一边上马,很多问题刚刚出现,与之对应的理论亦不完备,中国远程教育在懵懂中前行。与之对应的是,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上,出现了很多理论探索与政策分析的文章。2000 到 2004 年,该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有很多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被引频次。当然,理论的完备也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过程。当关于理论的研讨达到的时候,通常预示着其将告一段落。2004 年之后,此类文章有所减少,也说明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开始有降低的趋势,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的眼睛在望向更具体、更基础的课题,比如2004 年以后较为多见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搭建、学习者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应用,等等。这一变化,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理论大框架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宏大课题而言,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很多脚踏实地的“小”思考,而这,往往是我国学界人士不屑于涉足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见图 3) 总体上是受到重视的,该类论文数量在各年度都居于前列,相关文章在2001 年甚至达到了 73 篇。在前些年,该类下的论文主题也比较宏观,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与政策制定,以及立法,等等。近年来,特别是 2007年之后,此类宏观研究少了,更多见的是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等。与之前的宏观选题相比,这些主题更贴近实践,研究成果也更有实践性的意义。该类别文章的前后变迁,特别是“去宏观化”,也体现了我国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向下延伸”,朝着更具体、更微观的方向延伸。从 2007 年开始,该类别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下降,稍有小起伏,这可能也在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心在向别的类别转移,对于系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但这类研究的数量并不会持续下跌,对于系统的研究是远程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还是其他几类研究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此后该类研究还将继续向实践性、去宏观化的方向发展,相关文章的总体比例会继续调整,直到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见图 4) 在 2000 年还较少,随后开始了有起伏的增长,相关研究主题较多地聚焦在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上。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大量的跟学习者与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该类别下其他受到关注的研究主题还有: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成效的评价,等等。近年来,这一类别下的文章较多集中在“学习支持”方面,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目前阶段的特点有关系:刚刚从关注课程和教学,转向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但还没有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者身上。从我国该类研究的成果数量来看,并参照美国同行期刊该类研究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该类别将逐渐出现更多关于学习者的文章,对学习者的研究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文章数量上来看,相比其他各类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类,在中美两国均如此。在 DEC,2000 年到 2011 年的 11 年里,仅有3 个年份达到或者超过 10 篇。教师和其他支持者是远程学习中关键的“人”的要素,教师在远程学习当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从图 5 看来,自 2007 年该类文章数量跌入谷底之后 (当年仅 3 篇、1.79%),从 2008 年起开始呈逐年上升态势,到 2010 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可见,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支持者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总体来看,关注程度还急需提升。任何现代的、时髦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过去和现在的实践已经证明,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课程与教学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最关心的部分之一。总体来看,这一类研究受到的关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图 6),该类文章数量在 2000 年到2002 年持续上升、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保持在 30 篇上下。这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关系。在生师比极高的情况下,加强课程建设、关注教的过程,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比较便捷和省力的途径了。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将保持较大比例。的确,即使生师比相对较低的国外远程教育,也依然是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也依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类别的学术论文 (图 7),在2000 年即已达到顶峰 (64 篇),随后逐年持续下降,2007 年以后在 30 篇上下 (20% 左右) 徘徊。2000年适逢“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各远程教育机构完成了最初的基础建设并开始招生。此后几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和技术是实践者们关心的一大焦点,也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中最实际的问题。待基础建设渐入佳境,基本的资源建设已接近完成,技术框架已然搭建完毕,此类研究随之减少。但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深入,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并加强共享,技术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因而此类研究预计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持续下降。只是在选题上,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与技术类的学术文章可能聚焦在更有实践意义、切实服务于实践的“微观选题”上,但这个“微观”并不是“技术化”的代名词,技术以前不应该、将来也不会是该类研究的核心,资源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应是恰如其分的核心。

五、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启示

1. 关于本研究所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 (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分类粗细得当),本研究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六类。经过在本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这样的分类体系能比较全面地涵盖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全部主题,并且所有主题在各个类别下的分布较为均匀和可信。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这一分类体系突出了当下远程教育领域中热门的“学习”和“学习者”,将其单独分为一类,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比对。而且,研究当中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下文章数量都较少,也说明该分类方式确实能发现当前研究文章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遗憾。不足的是,文献研究中,外文文献、特别是非英语的外文文献采集较少。这可能会导致本研究在最终确定研究领域分类时借鉴不足,理论基础不够全面。

2. 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2000- 2010 年期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2000 年至 2010 年这十一年间,在六个研究领域所刊载的文章数量及变化趋势呈现出了一些一致性,差异也同时存在。如前所述 (并参见图 1),两刊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均刊载了较多的文章,说明对此有共同的关注。“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文章在 AJDE 文章中总数排名第一,说明 AJDE 对此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此类文章在 DEC 排名第 4,但近年开始有所增长,也意味着此类研究将是未来两刊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刊“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类文章的数量年度间增减趋势有差异,整体趋势依然较接近。两刊在“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量均较少,且变化较大,对这两个领域、特别是对教师的研究应当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若某类文章在某年所占百分比超过该类文章 11年中各年度所占百分比的平均值,则可认为该类研究在某年成为热点研究领域。表 4 总结了两刊十一年间共同出现的热点领域 (AJDE 计算各类文章年度平均值时,剔除文章数为 0 的年份)。可知,这十一年间两刊的热点领域在不断变化,这当然也与期刊编辑关注点的变化有关,但也能反映当时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点的变化了。两刊在 7 个年份上有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也体现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应该是近年来两国远程教育界人士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多做文章,促进两国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交流沟通。从表 4 也可以看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章数量还将继续保持在高位。但这不代表其他类别的研究不会受到关注。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教师和支持者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亮点和焦点,关注教师和其他远程学习的支持者,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和其他学习支持人员的工作效能,实际上也是对远程学习和学习者的帮助。当然,本研究对期刊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上述结论的获得。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期刊选择范围,并且不局限于中国和美国。毕竟当前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相关期刊,数量已然不少了。扩大期刊选取范围,有助于得到关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的更大范围内、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篇4

对中美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生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①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释:

篇5

对中美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生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①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释:

篇6

虽然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美术课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术教育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中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中学生加强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在整体的教育框架下越来越受到更充分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课程。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1]。 

(一)学校主观认识不够 

当今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特长爱好等发展。美术课不是重点考试科目,绝大部分学生的美术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美术课,或者美术课只是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被重视,更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一些学校虽然开设美术课,但是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大部分都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替代,如果遇见考试等一些情况美术课往往都是先被停掉或者不上,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校美术教育体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状况的研究是专业中能比别人有更高的起点以便于在竞争中能考入上一级的院校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高昂的经济成本。他们所学习的辅导班都是以考入艺术院校的美术和与美术相关的专业为最终目标的。 

(二)教师与教育影响的缺乏 

由于经济条件、就业和环境等多种原因,缺乏专门教师和教学设备落后和供应缺乏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在农村就表现的更加明显,农村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正规的美术教学需求。中学美术教师队伍是中学实施美术教育的根本。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好坏。目前,初中美术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镇级中学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很少,乡、村所属的学校专业艺术教师几乎是零。其次,现任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也困扰着学校。许多学校艺术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再次,艺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 

当前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制约了总体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学美术教育也不能幸免,教育的合理投入是让全民受到均等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保障。但是当今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不同步,教育改革力度和执行情况各地均有差异。这也是当今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初中美术教育的改进 

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在当前是比较突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美术教学效果。对于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解决[2]。 

首先,学校应该做到最基本的几点:中学美术课一定要开设;一定要在学生中普遍的开设;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素质是改善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况的必要手段;同时,学校教育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让美术课堂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美术学科是一个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这个特点就决定着这个学科的知识的更新程度要比其它多数学科快得多,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美术教师,要能够面对这种快速的知识更新并且要善于在这种更新的浪潮中完善自己。可见,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不仅仅是要解决落后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问题,它也对所有的中学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再次,从大方面来说,教育需要合理投入缩小地域差异。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别已经是刻不容缓。首先,城市学校的现有教育设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现有的教育教学需求,有的学校己经超过甚至达到奢华的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加大乡镇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的差别。第二,加大对乡镇和边远地区的经费投入也是为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而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3]。 

最后,合理投入改善美术教学环境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目前,中学美术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保证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多年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一直延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它使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环节无法实施。当加大对中学美术学科的投入是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 

综上,初中美术教育现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认清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亟需改善的现状[4]。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必须要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共同重视初中美术信息的学习,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伴随教育改革的大潮流,让学校教育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隋成龙.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未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篇7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毕业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的选题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评审

    一、毕业论文概述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专业中的某一对 象、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后而 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时间运 用价值的文章 文体: 文体: 议论文中的学术论文 字数: 字数:3000以上 以上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含义: 含义: 1、选择的课题,即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 2、论文作者所选定的论题,即论文所要 、 写的具体问题, 写的具体问题,是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 ,从选择课题到选择论题是确定论文具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写什么 的过程。 ”的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 商务英语类 1.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2.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异 3.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4.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5.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务合同及信函中常见误译解析 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企业对外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探讨 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 的方法 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 浅谈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比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浅谈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简论商务英语email的写作 简论商务英语 的写作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在交流中的特点 浅析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 现代商场中的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语篇特点分析与运用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浅谈经济贸易活动中汉语与商务英语的契合 浅论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语言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浅谈交际英语委婉语言现象 浅论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浅说英美英语词汇差异及其应用 浅谈英汉典故的比较与文化渊源 浅析英语笔译与口译的异同 浅谈英译汉时汉语成语的使用 浅谈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51. 52. 53. 54. 55. 56. 57.

    浅谈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的关系 英汉习语互译技巧初探 试析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的 差异 试论英汉思维区别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对 比研究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小议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类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异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肢体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浅谈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简析中国商业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浅谈中外商业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中西方礼貌异同及其根源 浅谈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浅谈商务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小议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四、 翻译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对外贸易单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浅议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探索 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92.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93.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94.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95.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 96.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97.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9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99.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100.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商号、商标、 101. 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2. 分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103. 浅谈菜单翻译

    小议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105. 中式菜单的翻译 106. 外来词语翻译的语用原则 107. 商标翻译与文化的传达 108. 数字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数字翻译中的“ 不信” 109. 英语广告文体翻译的语言特征 110. 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色彩词汇的翻译及其联想意义 112. 套译法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 113. 委婉语在报刊英语中的应用 114.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115.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 116. 语篇翻译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04.

    三、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概念和意义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书面的形式向论文指导老师 作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目的: 目的: 1、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研究 、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材料及参考 书目等) 书目等) 2、听取他人意见,理顺思路 、听取他人意见,

    二、开题报告的构成与撰写

    1、论文题目,即论题 、论文题目, 注意两点: 注意两点: 1)准确、规范,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和 )准确、规范, 问题概括出来 2)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 )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 个字, 个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1)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 )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解 决 2)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有 )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即根据什么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第二通过 分析本地实际, 分析本地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 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 、 现状(文献综述) 现状(文献综述)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曾经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属于未开拓的 领域, 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研究过的基础上进 行深层次的研究, 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寻找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其特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在何 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处?如: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英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 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等

    5、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引言:提出问题, 2)论点:分析问题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大 )论点: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论证问 题的解决方法, 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实际来阐述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实际数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4)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 )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实验 调查 文献分析等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 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论文写作的步骤 、

    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 束都要有规定。 束都要有规定。论文进行的主要步骤和 时间安排包括: 时间安排包括: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拟分 为哪几个阶段; 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 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如: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修改,终稿结束等。 修改,终稿结束等。

    毕业论文的格式

    一、标题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论… 试论 浅析 浅议 ……初探 ……初探 ……之我见 ……之我见 ……思考 体会、 思考、 ……思考、体会、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能独立成文 英文翻译,不超过250实词,用现在时, 实词, 英文翻译,不超过 实词 用现在时, 常用被动 关键词Key Words 四、关键词 3-5个 个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交代课题的 由来、 由来、意义及其结论 1、引言的内容 、 1)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及其他人在相关领 )课题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况 2)课题的研究过程、 2)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其理论与实验依 据 3)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 2、注意事项 、 1)开门见山,简明扼要,200-300字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 字 2)顺序井然、条理清楚 )顺序井然、 3)介绍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介绍文献时,

    6、正文 、 1、论点表述要准确、简洁 、论点表述要准确、 2、论据要典型、准确 、论据要典型、 3、论证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依据灵活地使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论点论据的高度统一

    7、结论 、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对全 文概括、总结、 文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 8、致谢 、 参与指导的人员 采用图文和数据的提供者 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的单位等

    9、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对论文内容 )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观点资料 ) 3)便于论文答辩小组了解论文作者 ) 阅读资料的深广程度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篇8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篇9

一、中美师生电子邮件中语言使用对比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电子邮件为研究资料,搜集到莫瑞州立大学美国师生之间的电子邮件92封,中国国内大学中师生之间电子邮件47封。

1.称谓语

称谓语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1]。而且从称呼语能够看出交际双方对初始语用距离的判断。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师生关系在学业上体现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社交上往往是朋友关系。学生对教师使用昵称的频率最高,教师也并没用使用等级性的词来称呼学生,关系表现是平等的。中国师生关系的界定是以授受为前提的不平等的关系,中国老师和中国学生都把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设定为工作关系,老师大部分称呼学生的名字或者XX同学,而学生则是用礼貌程度较高的“名字+职位”的称呼语。

2.正文

(1) 赞誉准则和贬己尊人准则的使用。赞誉准则是尽量多赞誉别人[2],贬己尊人准则是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中国人更注重贬己尊人准则的使用,从而达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所适合的礼貌程度,西方人则更多使用赞誉准则, 通过尽量多赞誉别人而达到尊重他人的目的。

中文中使用“您”称代,目的在于承认对上位听者的地位和权威,根据中国学生的邮件可以看出,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学生多使用贬己尊人准则。在搜集的19封中国学生给老师发的邮件中使用“您”的次数就高达40次。而由于美国教育是启发式教育,多在鼓励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赞誉准则,在搜集的31封美国老师给学生的回复邮件中,赞誉学生的话就高达34句。

(2)请求策略。在所搜集的57封学生邮件中有48封(占总邮件的84.2%)是含有请求话语的邮件。请求行为一般采用两种交际策略完成: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间接策略可细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在将邮件中含有请求话语的句子进行分析整理后发现,请求策略的使用涉及三种:分别为直接策略(见例1、例2),规约性间接策略(见例3、例4),非规约性间接策略(见例5、例6)。中美学生使用这三种策略的分布情况如表2。

例1:What would be the content of the visual aid? Are we gonna choose our topic by ourselves or use the informative speech topic?

例2:您对将要招收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恳请老师给出指点。

例3: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例4:老师,实在对不起,这几天我感冒了,所以论文还没能完成,您可不可以再给我几天时间?

例5:I am not sure about this and the assignment that we need to do.

例6:老师,不好意思,对于上课您说的那道题我还是没能理解。

通过对邮件语料的分析,发现中国学生倾向于使用“请求原因+请求目的”的归纳式话语方式表明他们的间接性礼貌,间接性请求可以减少请求的言外之力,减轻对听话者面子的威胁。同时中国学生喜欢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致歉策略,学生使用道歉作为缓冲直接发出请求的一种形式,以表现礼貌。而美国学生则更加倾向于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

3. 署名

在最后署名方面,美国学生比较喜欢用积极礼貌策略来减少面子威胁,同时体现出美国社会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所以他们经常使用“sincerely”“yours”等词来凸显亲密程度和礼貌程度。而中国学生一般是使用“您的学生XX”或者直接用“XX”来凸显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下的礼貌程度。

二、讨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美师生之间的语用礼貌程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使用上的差异终究是要追溯到文化上的差异的。中国文化从总体上讲是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在这种文化下,就形成了《三字经》中所说的“亲师友 习礼仪 孝于亲 所当执”的尊师重道,礼仪孝道为先的思想。其次,中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教与被教的关系,从邮件中比较难体现出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中国学生较多使用间接策略并加之道歉策略。

美国有从各个国家移民过去的人们,为了生存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所以特别强调他们所说的“美国梦”。其中体现出了美国所具有的强烈个人主义色彩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培养出的美国人就有了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所以美国学生和老师之间往往是呈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交往中是朋友关系。一方面,在邮件的请求策略上,美国学生更多使用的是规约性间接策略;另一方面,在美国自身的文化意识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所以在邮件里称呼语和署名呈现出师生间的平等地位和亲密关系。

三、结语

通过对中美师生间电子邮件语言的礼貌程度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深深影响着语言的使用。由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中美师生维护面子策略的具体实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交际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礼貌的文化烙印,正确把握不同文化下礼貌策略的使用差异,选择合适的礼貌策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以避免语用失误。由于本文仅通过139封电子邮件来探析中美师生间用语上的礼貌程度之别,在取样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能通过今后的研究加以补充。

篇10

关键词:中国 美国 临床医学教育 比较 启示

1中国和美国医学教育的差异

1.1医学院校医学史

我国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自文献记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而西医发展不到200年。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创始于1866年,名为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医学院)。50年间,相继成立了几所医学院校。1912年成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14年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17年创办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1927年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自改革开放后,各大医学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省份成立。西医起源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1722年美国第一家军队医院在路易斯安那州成立,美国医学教育也有250年历史,1765年第一所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校成立,1910年,教育学家弗莱克斯勒展开了一场教育革新。经过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典范。

1.2入学条件

在美国,想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困难,竞争也非常激烈。美国医学院入学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在考进医学院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学士学位,并以很高的成绩通过MCAT考试。但是,医学院不以这个成绩为唯一录取条件,本科时期的成绩需门门优秀,个人简介、推荐信、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都被考虑[1]。而中国的医学院入学条件只需两个条件,即高中毕业和高考成绩,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相关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对于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想学医的同学来说,他们也可以选择高职高专来实现他们的医学梦。

1.3医学教育学制

培养一个美国医师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普通本科四年,再进入医学院校完成四年学习,最后是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获取普通医师执照。想成为一名专科医师,还需要不少于八年的专科医生培训。也就是说,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2年。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种类较多。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7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学制进一步规范为3、5、7、8年制。[2]本科生毕业后一年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如果不继续深造,5年学习就可以培养一名医生。

1.4课程学习

1.4.1教材美国的医学教材相比中国的教材厚很多,我们不是说书越厚越好,厚书是内容和逻辑的结合,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更偏向过程与结果,体现故事性。而中国的医学教材与美国相比较薄,只偏向结果,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更注重的是记忆而不是理解。

1.4.2课程一方面,美国课程更重视实验教学,他们认为单纯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通常可以在实验课上见到顶尖老师、教授的身影。中国医学院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正好相反,①实验课大部分都是资历较轻的老师授课;②实验课课时数少于理论课;③实验课课时费也低于理论课。一方面,美国医学课程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教育,每学年都开设有人文医学系列课程,如医患关系、医学社会学等。从多学科多角度,让学生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为将来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正确价值观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基础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综合,将一、二学年的基础学科教学同临床联系起来,并在三、四学年的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教育。

1.5培养目标

美国的医学人才培养分两部分,一是培养临床医生,4年的医学博士全面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学习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做科研工作,也不用完成科研论文;二是对医学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科研类博士。美国允许学生在修完两年医学博士课程,转修科研类课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以继续完成医学博士课程[3]。而中国的培养目标相对一致,硕士、博士、各级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科学研究。

2美国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2.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不仅是专业上的卓越,更需要有道德,有底蕴。开设更多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技巧。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恶劣,频繁出现的恶性伤医杀医事件,一方面与我们的病人有关系,另一方面与我们医患关系教育的缺失也有关系。如果我们在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将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贯穿其中,更加强调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明确医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我们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也会更加游刃有余,成为一名高素质、有医德的好医生。

2.2加大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慕课教学、PBL教学、CBL教学等。我国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在教学方法与美国相差不大,但是在使用频度和力度上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课堂讨论在大课课时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独立的小组讨论和病例研讨的开展得较为薄弱。大班教学较多,学生为主导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应该向美国学习,加重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展更多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头脑风暴”,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美国与中国临床医学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认识差距的同时,还应该多借鉴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生的教育质量,争取培养出更多品行兼优、优秀卓越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图门吉日嘎勒.美国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3):354-359.

篇11

一、引言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于1989年在美国问世,该书在美国各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曾获“全美图书奖”和“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喜福会》这部小说以“喜福会”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它是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喜福会》中包含着中美文化冲突、沉默与打破沉默、中美不同婚姻观和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等众多主题。然而,还可以从两代人不同友谊观这个新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的主题,并揭示出不同友谊观背后隐藏的中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差异。

二、中式友谊观

《喜福会》中四位历经磨难的中国母亲在美国结缘,因为有着同样的痛苦经历,都说着蹩脚的英语,她们一起组织了一个定期的聚会—喜福会。几位母亲之间的友谊是典型的中式友谊,一种有意追求持久性和稳定性,并能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和谐友谊。

在中国,友谊是际关系一个重要的范畴,其逻辑起点是家庭、家族或者亲缘关系。所以中国人倾向于把朋友当成自家人,并且希望友谊能像亲缘关系一样延续。《喜福会》中母亲吴素愿去世后,女儿晶梅开始接替母亲的位置,并在琳达、安梅和映映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充当起母亲在此活动中的角色,从而将这份友谊继续延续下去。

对于中国人,彼此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很深,摸清对方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志趣相投后才会在心里认可对方为朋友。《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之间的深厚友谊就是一个好证明。这种友谊一旦被确定将是一生相随的事情,不会轻易更改。中国人友谊的保持,朋友间需要不断地接触、交流情感。中国人很喜欢去朋友家串门,两三人坐在一起聊些工作杂事、琐碎家常。他们关心朋友的生活,喜欢了解朋友的近况。总之,四位母亲之间的友谊就是典型的中式友谊,一种和谐的友谊。

三、美式友谊观及中美友谊观的碰撞

《喜福会》中四个女儿晶梅、薇弗莱、露丝和莉娜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并在美国完成了高等教育,她们是典型的ABC。虽然她们是黑头发黄皮肤,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但却已完全拥有美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美国文化中,美国人虽然也非常重视朋友和友情,但是在重视友情的同时他们也看重彼此的隐私。他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和个性的独立,总是尊重朋友的选择,而且也不干预朋友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美式友谊观。那么,母亲们传统的中式友谊观碰上女儿们新潮的美式友谊观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一)晶梅追求的自由与平等

在《喜福会》中,像大多数中国母亲一样,吴素愿对晶梅寄予厚望,一心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天才。然而,母亲强加于女儿的意愿注定了母女之间很难发展一段和谐的友谊。

母亲想把她培养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对于母亲的安排,晶梅暗下决心,“我一定要阻止她愚蠢的骄傲。”平时练琴时,她故意偷懒、出错,以至于在演奏会上出丑。在她看来,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于是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终于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归根到底是母亲不知道如何与女儿做朋友。在美国文化中,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朋友从不将自己的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喜福会》中,晶梅通过自身的反抗,显然她要告诉母亲,她虽然看起来是中国人,但她是美国人,她有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有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权利。然而母亲很难理解女儿美式友谊观中这种完全平等的观念,她们之间酿造了诸多误会,母亲始终无法与女儿建立和谐的友谊。

(二)薇弗莱注重的人格独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子成龙,女儿成凤,因为儿女的成功便是自己的骄傲。但是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鼓励每个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建立独立意识而奋斗。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成为朋友的前提是尊重彼此的人格独立。

薇弗莱在母亲龚琳达的教导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母亲以女儿的成就为荣,处处向人炫耀。女儿看不惯这种中国式的卖弄和吹牛。“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谭 101)母亲的行为忽视了女儿的独立身份和人格,令女儿感到尴尬。

在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中,成功和别人没有多少联系,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母亲要尊重女儿的人格独立,方可与女儿发展和谐的友谊。中国人对待朋友时较感性,而美国人对待朋友时偏理性。充分说明了在理解友谊这一概念上,中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与已完全接收西方文化的女儿之间有着不同的友谊观,但双方却没能及时地对这种友谊观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正确理解,因此在很多年里,母女之间都存在着对彼此的误解,也错失了建立母女之间和谐友谊的机会。

四、分析中美不同友谊观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美国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社会,因此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起主导地位,相反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构元起决定作用。对于重视独立自我构元的人来说,其重要任务为追求独特性,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善于表达自己和直接了当对话。而对于重视互依自我构元的人来说,其重要任务是把自己融入群体中,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说话委婉化以及洞察他人的心思。由此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中美友谊观中对于友谊的不同期望。

美国人崇尚个体独立,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打听对方的隐私。与此相反,在中国,朋友之间的亲密度是比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还会为对方提供具体帮助。

五、结语

《喜福会》中两代人友谊观的不同导致了母亲与女儿之间一直很难建立和谐的友谊。双方友谊观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论文写作和教育的服务],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因此,为了母亲与女儿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的友谊,双方在交流与相处时应该给予对方更多的宽容与理解,使得彼此之间建立友谊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误解下爆发的矛盾。

【参考文献】

Samovar,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楼鲜艳.中美友谊观比较.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谭恩美. 喜福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