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写作思维论文

写作思维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写作思维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写作思维论文

篇1

教材中指出“找有针对性的角度”,正是切中议论文立论的要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论的针对性直接影响学生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四篇议论散文针对性各有不同,立论的思维角度各具特点,或许给我们一些提示。《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治国措施,提出“王道”主张,先否定对方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思维上重在论“辩”。《劝学》开篇点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以学习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别从学习的好处、作用、方法和态度论证,其写作思维重在规“劝”。《过秦论》一文贾谊站在汉文帝对百姓实行宽松政策的角度,借“秦之过”规劝汉文帝以秦为例,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写作思维重在劝“谏” 。《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论点,写作思维重在针砭时“弊”。

综观四篇议论散文针对立论思维指向各有不同,借以启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立论思维指向要明确清晰,且论点出自现实生活某一方面,而不是学生自己凭空造出来的。

二、论据源于自我生活

议论文论据的要求,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观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可是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选取什么样的论据才是典型的、新颖的和能证明观点的。同一话题的作文,选择的材料十之八九是一样的,既做不到典型,又无新颖可言,甚至离题较远。这是因为学生在选择使用论据时不知道如何选取而导致的,因此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选择使用论据的思维导向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在阐述实行“王道”时,孟子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给梁惠王灌输实施“王道”能够给梁国带来多少益处的大道理,而是从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直接具体地交代治理百姓的措施,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这就是养民,发展生产。孟子除了主张养民外,还须教民,办学校,反复地把孝悌的道理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让人知道孝顺,懂礼仪,这都是用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例形象地阐述了“王道”政治,借此鼓励学生向经典学习,以熟悉的具体生活,形象地论述中心观点,更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再如,《劝学》选择的论据是自然界中的“物”的性质、状态等,例如第一段议论学习的意义,择取“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自然界“物”的变化比喻说明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够达到“智明则行无过矣”。第二段择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马”、“假舟”,用自然界“物”的作用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三段择取“积土”与“积水”、“不急跬步”与“不积小流”、“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用五组相反的“物”的对比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专一、坚持不懈。荀子选择的论据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说理通俗易懂又入木三分,贴切自然又形象生动,避免了文字的枯燥乏味和空洞之感。但是学生在选择论据时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生活发现,老师有必要借此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事物。

总之,论据材料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古人如此,学生写作文亦是。

三、逻辑论证心存论点

“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之一。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是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摆出论点和论据后便草草收兵。对此,这四篇议论性散文在论证方法上也带给我们写作思维方面的有益启示。

首先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各具特色。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正面阐述“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后又从反面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是整体结构上的对比。《师说》整个的论证结构是:递进提出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反面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紧扣论点。因此,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可以用在整体结构上,又可以用在局部段落上,根据中心观点需要自主选择。

其次是比喻论证。比喻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道理隐喻其中,如“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治理政事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有的先设喻后说理,如用“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比喻的本体选择也多种多样,有的以动态的事物变化设喻,如直木为轮的变化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达到“智明而行无过也”的境界。有的以大量常见的“物”设喻,如“骐骥”与“驽马”、“蚓”与“蟹”等。通过阅读发现以上不同的比喻论证的形式,可以打破和扩展学生运用比喻的原有思维模式,但是不管怎样始终围绕观点来论证。

篇2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篇3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议论文命题进行反向立意

2.指导学生突破旧有的分析构思模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论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命题进行逆向分析,反向立意。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归纳—训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今天我们就努力让我们的思维开出花朵。我们先来看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

1934年,匈牙利的比罗和奥格尔两兄弟发明了圆珠笔,马上风靡全球。但这种笔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当用它写到2万个字左右时,笔上的滚珠由于磨损时常崩出,油墨随之污损书本、弄脏衣服。圆珠笔销量一落千丈。许多国家进行研究,力图找到妥善解决办法。但是始终无任何突破。

你有什么好办法替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答案)大家的主攻方向是进行滚珠耐磨损研究,希望找到一种能提高滚珠耐磨度的办法。

1950年,日本的中田藤三郎一反大多数人的做法,不再在耐磨损上下工夫,而是设法控制笔中的油量,使它刚好在写到15000字左右时油墨用完,这就彻底解决了因磨损而漏油的问题。他把这种笔芯放进自动铅笔套内,制成了“自动圆珠笔”,重新为圆珠笔赢得了信誉。

中田藤三郎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

2.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

3.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

仔细观看动画:邯郸学步,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对传统思维进行质疑,获取新的立意。小组讨论(2分钟)

小组展示归纳“邯郸学步”逆向立意

第一,燕国人不顾路途遥远,不辞辛劳前往学习,勇于尝试,去实现自己的追求,精神可嘉。(人物的做法)

第二,他不愿故步自封,这种随时随处都能发现自身不足的虚心好学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人物的做法)

第三,故事结局虽意在嘲讽,但却提醒我们,凡事不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难免弄巧成拙。(结果)

4.巩固练习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初步感受到逆向思维的魅力,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再来做几个练习,这里有四个俗语成语,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先找出它的本意,然后运用逆向思维立意,力求把每个成语的逆向新意分析透彻。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原意是做事情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不理睬别人。逆向新意: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提高,就应该勇敢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分析改进,不断进步。

(2)班门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这样可使人少走弯路,更快地向别人推销自我,扩大知名度。

(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逆向思考却是过分强调规矩,限

制过死,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

(4)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本意是做事情不思进取,逆向新意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大力褒奖。

5.本段小结

逆向立意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脱离了特定的语境,这种说法就未必是正确的。

“反其意而用之”即对原观点进行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切不可把“反弹”误为“乱弹”。

6.学以致用

“在一堵墙上有一块糖果融化了,汁水流了下来。墙壁上,有一只小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当它爬到一大半时体力不支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第五次失败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运用逆向思维去寻找新意:

由“蚂蚁爬墙”的事例运用逆向思维得出的反向立意:(1)失败后应反省自己;(2)敢于创新。

7.逆向思维在论证中的运用

其实不单单可以在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在论证时也同样可以运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假设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请学生围绕

“蚂蚁爬墙”得出的两个观点中的一个,同桌合作:一位同学写一个开头引出观点,另一同学选取恰当的论据,运用假设论证(如果/假如……)或者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进行一小段论证。3分钟小组内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给2分钟内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分。

8.写作示例

“滚落下来”“第五次失败”“又从原处……艰难地往上爬”,

在小蚂蚁的身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注意1先肯定材料中积极的一面)但我认为,它还缺少一种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不断地反省自己,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成功的进程。(注意2指出它不准确的一面)

在历史上,有哪个发明创造不是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606”药物的发明者欧立希经历了605次失败,在每一次失败后,他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配料及实验方法,不然,光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606”药物怎能与世人见面?爱迪生如果不是在上百次的失败中总结了教训,从而选择钨丝做灯芯的话,不知人们还得在黑暗之中生活多少年。

9.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逆向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运用。我们在作文审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卡壳”现象,此时如果折回来从话题或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往往能收获新的立意。

篇5

教师需要在大学生改变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引导学生正视并承认改变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艰难,支持学生通过强化新的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产生的新能力带来的新形象的改变中不断自我推动,明确自我身份发展的方向,在新身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中完成从旧的写作习惯模式向新的写作习惯模式的扩展。第二步、教师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帮助大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习惯就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状态下,人们会做的选择,然后就会不加思索的去做,并且一再重复。它是大脑自动遵循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当人们看到暗示,就会做出惯常行为,目的是得到奖赏。在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控制下的大学生上课的习惯是:习惯暗示(应用文写作课晦涩难懂,很无聊)惯常行为(上课玩手机、发呆)奖赏(没有逃课,心理安慰)。

篇6

(一)“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写作的“素材”,让我们切实感到有话可说;感觉到的话,该说的话,都能说,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心”。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它要求具有观察能力,要求写景,要求写人,要求写社会。但它只提到一些表面的东西,仅感到这些对写作的重要,也懂得其重要性,但进一步的指导却没有。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在感知能力的训练中明确而全面地告诉我们写物、写人、写社会该写到哪些内容。

以感知物为例,它告诉我们写物要全面调动感官去感受;注意与物相关的附属物;注意到物的动态表现,就是换时感受;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换情感受和换位感受。感知人,感知事,感知社会,也是如此。

而传统作文教学体系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思维,让学生观察,就告诉他们要细心、要全面,使学生无所适从,倍感疲惫。多少年来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观察日记,大都半途而废。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则不然,它指向明确全面,学生学完后,一定会有话可说,说思维全面的话,说新鲜的话,说自己有深切感受的话。这一点,相信凡是参加实验的老师和同学都深有体会。

(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语言的文采。传统的作文教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它想到“好词生好句,好句生好段,好段生好篇”,但这是语言文采的表面现象。著名高考辅导专家胡国华的“三比四字”式会创造出文采,但没有从思维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是传统作文模式。

写作是形象思维大放光彩的时候,抽象思维处于“暗处”。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找到了这一钥匙,注意到语言文采的实质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而形象思维的明确指向便是形象联想。语言一旦运用形象联想思维,文采就会飞扬,你不必担心什么。因为形象联想就会有比喻和比拟,多个比喻和比拟就会有排比,就会有文采,而这是自然产生的。

(三)同样“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人的情感,它让我们的作文言而有真情。在这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仅仅轻描淡写强调写作要有真情。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全面而确切地告诉我们爱(恨或更多的情感)的指向就是自然、社会、人类;并且指出爱自然的实质就是爱自然的可爱和实用;爱社会就是爱它的文明和进步;爱人类就是爱其真、善、美。这样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恰好与马克思哲学巧合,世界不就包括这些内容吗?我们的爱不是凭空而来,爱的对象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四)“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文体。与以往不同的是,“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揭示出文章的结构和文体,是人们为表达一定情思而用思维组织材料后形成的结果。因此它只讲到思维。它认为:“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表达感情,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证明观点,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事理,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而结构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就是后分想、再生联想和形象联想的编织。

(五)“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更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出用思维统一一切的理念,把以往只在逻辑学中才敢提到的东西,轻松搬到高中作文教学中,却不觉深奥,但觉浅显易懂。而这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所适从的地方,大多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

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是“简洁而可操作”的写作思维

(一)从“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的整体看,它是简约的。仅仅八个章节,用72学时,就基本包括作文写作的全部。它把写作和写作的主体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它注意到,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人类对人、事、物的全面感知,因此它首先是感知能力;人类写文章是为表达情感,它简洁地讲到爱人类、爱社会、爱自然;而这些的连缀靠思维,它全面而简洁地讲了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文体又是人们在写作中形成的有效而实用的表达情感的公认形式,而三大文体又是文体的基本体,它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所以只讲三大文体;对表达法式基本没有提及。这样的章节安排全面而没有丝毫交叉,给写作带来效率。

(二)感知能力的统一性。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写人、写物、写事的教学都要一一展开,事无巨细,并没有注意到三者的统一。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却不同,它的宗旨是对所感知的东西要全面,要多感官,要全身心。这样的理论指向明确而简单,易学易记,可操作性极强。

(三)文体训练的统一性。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对文体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记叙文分写景的、写人的、叙事的;议论文要讲三要素,要讲结构,要讲论点的提出方法;说明文要讲说明的顺序,要讲说明的方法。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就将多维思维在三种文体中的具体运用,“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表达感情,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证明观点,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事理,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我们在写作中只要目标明确,运用这些思维把材料组织起来便是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省时省力,对理论一旦理解便能思路大开,自由写作。

(四)思维运用的统一性。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思维有三种,即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它们不交叉,又各负其责。后分想是核心,负责同类材料和关系材料的寻找与组织;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负责异类材料的寻找和组织。

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思维的作用是统一的,即用它们寻找写作材料和组织材料。这样只要熟悉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思维,把想到的材料用这些思维有机地组织起来就是文章。

这一点在运用中最是奇妙,特别是再生联想。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在开始不相信,认为这是胡编滥造,我告诉他们:你们就当做一次实验,把你用再生联想想到的东西,连缀起来看看。我给出了这样的联想“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后来学生大胆写。结果出人意料,一个学生这样写:

我家门口,有一段烧焦的木头,全身黝黑透亮,看到它我便想起了那片童年的乐园。那离我家仅一里不到的树林,那是夏天,树木都较劲似的疯长着。绿绿的叶,青青的枝杆,清香的气息。我们几个小朋友沐浴在这天赐的环境里,浑身舒服,便体是劲。抱在怀中的足球便飞也似的射向那片乡间的田野。踢累啦,我们又回到了树林中,燃起火,烧起自带的红薯。可是火太大,树着火了,我们听到稚嫩的树被烧的痛苦地着,我们便一起扑火,火灭了,树焦了。我们有点失落地回到家,带了这童年的记忆。

人在童年是无畏的,童年的记忆又难免有点苦涩。

学生听完后,再没有人说,再生联想是胡编滥造。

篇7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对初中阶段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特别指出“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高中阶段的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已的看法,表达真实的情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正确、鲜明、生动”。从课程标准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作文要求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跨越式拔升的,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议论文。

2.教材体系上出现的差距

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阅读”体系中有《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六篇议论文,下册有《谈生命》和《人生》两篇议论文。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体系中,没有安排议论文写作指导专项的内容,但在九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五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专题内容涉及思考议论的特点,如:《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好读书读好书》、《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的高中必修3、4“表达交流”体系安排中有一套相对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它是由8个部分组成的: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套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详细、专项、系统地指导,是一套相当理想的议论文写作教材。而初中教材中没有作文教学体系,作文全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发挥,没有统一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计划,学生没有写作提高的渐进梯度,就更不用说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衔接了。

3.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差距

初中教材中的写作教学以叙事类的作文指导为主,加上近几年来初中升学考试大纲中“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及升学考试的功利性让初中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偏向于记叙文的指导,而弱化了议论文的指导,甚至于避开议论文写作。据笔者在高一新生中问卷调查中统计,只有近3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写过议论文,近38%的初中老师指导过议论文写作。议论性的文章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由于不限文体以及为了在考试时能得一个理想的作文分,老师总是建议学生写记叙文,不要写议论文。而进入高中后议论文写作却成为一门必修,要求高中生有思辩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必然导致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裂痕。

4.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差距

初中课标只有“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形象思维的要求,再也没有其它的思维标准。而高中课标要求“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写作上初中缺乏必要的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铺垫,导致了初高中写作思维训练在衔接上的裂痕。写作本身就是思维的运动过程,写作能力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更要依赖于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思维训练,教师指导又不够系统全面,加上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制约,很多学生思考问题具体化、表面化、单一化,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更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时常常就事论事。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弥补裂痕,重在衔接。

一、注重学情研究,调整教学策略

篇9

文体,就是文章的写作思想,主要包括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维。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能引导学生从读后感、一事一议中得到体验。

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表达思维。明确的了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用事实来证实认识。这句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议论文的写作特征,但在初学议论文时却能让学生简明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思想。用事实来证实认识,与读后感、一事一议不同,后者是对某个具体事物作出某些抽象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具体的事实来对是抽象认识作出论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就是议论文的论点,“事实”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样就形成了议论文的简明的文体思维:一个论点+几个实例+结论。

二、学会分析——把握论证

在学生学会运用“论点+实例+结论”的议论文基本思维后,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的核心思维——分析。

议论文提出论点后,只叙述几个实例来证实论点,还是肤浅的。因为具体实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偶然性使某个实例不一定能推导出论点,不确定性让读者看不清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议论文用实例来论证论点,还必须在实例与论点之间进行推论,即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论证。这一推论过程就是对实例进行定向分析,用分析揭示实例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就是揭示实例的成因、意义、危害、特点、关系等,通过这些分析来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实例进行分析,分析的深浅、丰简因论点的宽窄、实例的多寡而定,分析的形式可以是在叙述实例时边叙述边分析,也可以在叙述实例后再独立分析,举实例时形成“实例+分析+结论”的思路。

三、学会说理——深入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上面所谈的举例论证还只是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前两步。

道理,是从众多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共同规律,用道理来论证论点,比举例论证更深入。

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理”分为两种:一般道理和客观事理。一般道理广泛地存在于熟语、格言、名言中,是前人从众多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事理。引用这些言语,就是运用其中的一般道理来论证论点。客观事理是客观事物的事理分析,与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一样。不同的是,实例分析是对论据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而事理分析是对论点中的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因而它更具有“理”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学会举例论证之后,引导学生从举例论证中学习说理论证:从论点与实例的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中学习一般说理论证,从对实例分析中学习事理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中,论点与实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具体事物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名言、格言、熟语中包含的具体的道理来论证论点中概括道理,从而形成“论点+引用”的论证思维。

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也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对事实的分析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论证事物的事理分析来证实论点,从而形成“论点+(事理)分析”的论证思维。

四、学会综合——透彻论证

篇10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篇11

(一)论文写作现状 

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由于主客观因素,完成任务常会感到困难。客观因素包括:我国大多数高校把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学期。虽然理论上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本科四年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但是在第八学期,有的学生在忙于找工作、面试求职,时常奔波在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准备各种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复试;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由此,指导教师很难期望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另外,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系统任务,要完成查阅文献、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需要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训练,绝不能在短期突击而速成。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于习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接受,自主性学习能力有限,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查阅文献,也不知道怎样阅读文献,对文献的阅读既没有归纳总结,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且,历届来,写文学、文化方向的论文居多,文学、文化吸引力强,但学生心中有个重要的主观印象,认为文学文化方面的文献丰富,文献易懂,投入的工作量相对数据收集统计、实证研究要少一些。黄春梅(2007)曾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88.1%的学生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却写不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论文拼凑及抄袭现象严重。李淑琴(2012)课题组曾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2010年三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近300篇毕业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优秀率不及 6%。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缺乏新意、论证缺乏逻辑、语言表达欠流畅、英文参考文献短缺、论文存在拼凑现象、非正当引用等等。(卜友红,2009;王春,2010) 

(二)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应采取应对的策略:首先,建立“大论文观”的理念(蒋亦华,2009)。“大论文观”与“小论文观”有别,前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只是把本科论文设计视为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四年的学习中,打好写作基础,扫除写作语言障碍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做到写作课程四年不断线” (李淑琴,2012)。比如,为了避免母语负迁移,摆脱中式思维习惯写作英文,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文段篇章,从文化思维模式的视角给学生以指导,启发学生意识到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汉英两种思维对语言的不同影响,了解汉英语言表达差异,使学生逐渐克服母语迁移心理,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熟悉英语地道表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