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贸易条件论文

贸易条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贸易条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贸易条件论文

篇1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纯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FTT)。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本文也主要讨论这两类贸易条件。

纯贸易条件(NBTT)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条件即Px/Pm,现以Px和Pm分别代表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价格,X和M分别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R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R·Px和R·Pm分别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和进口价格。Exs为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d为本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s为本国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d为本国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解(1)和(2)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贸易条件为,根据(5)和(6),可以得到:

本币贬值表现为dR/Rφ0,本币升值表现为dR/Rπ0;贸易条件改善表现为│dPx/Px│π│dPm/Pm│,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现为│dPx/Px│φ│dPm/Pm│。从(7)式可见,弹性不同,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从弹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出现: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Exs和Ems为无穷大。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无穷大,但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无穷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等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不会影响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来讲,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动

为了考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效应,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看指标。在贸易条件上,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总署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缩写HS)公布的各类指数的原始数据,计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间每月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参见表1)。

从表1及图1可见,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呈稳定升值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势。同期贸易条件的变化由表1及图2看到,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收入贸易条件基本在1.2左右变动,波动幅度较价格贸易条件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这说明收入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来自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数量指数的波动,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也比较平稳,没有大幅度波动。(二)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效应分析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当时的人民币是一次性贬值50%,此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国贸易条件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恶化趋势,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呈改善趋势(参见表2)。

对比人民币升值前后我国的价格/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等指标可以发现:

人民币升值后,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每月都有波动,但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与过去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相比,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但在出口价格指数提高的条件下,收入贸易条件虽在个别月份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也比较平稳,与过去收入贸易条件逐年改善的趋势相比,人民币升值后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这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出口贸易受到抑制,但对比人民币升值以来的各月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带来的被动影响并不明显,稳定升值可以被市场接受。从表1可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年份相比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各月份间的波动幅度并不过大,虽然升值后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复。如在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国出口数量减少,当期收入贸易条件恶化,但很快出口数量又恢复了,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恢复了以往的趋势。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理论来讲,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但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升值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贸易条件将如何改变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从人民币稳定升值后的现实结果看,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篇2

(一)基本生产类公共品需求

众所周知,农田基础设施(机井、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和技能的推广培训等)、农业灾害防治(水旱灾害、火灾、病虫草鼠害等)、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集贸市场、农产品买卖行情等)、农业生产资料(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补贴)和资金支持等是目前影响农村生产的重要变量。表2是调查农户根据重要程度的排序统计结果。①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农业生产的公共“硬品”需求优先。从表

①调查中对全部调查项目进行分项统计,并赋予各顺序与其序号相同的分值(即排序为第1位记为1分、排序第2位的记为2分,以此类推),用各顺序的被选频数乘以其相应分值,再累加计算总分,依总分值由小到大为序,即总分愈小,排序愈靠前,总分相同时,以第1位被选频数多的选项居前。2可以看出,相比较农业科技、资金支持、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等公共“软品”,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排在前两位,充分表明这两类公共“硬品”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意义,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公共品,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有近40%的农户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生产类公共品,总体需求也是名列前茅。

第二,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品需求迫切。从各选项不同顺序的被选频次看,被列为相对优先项的为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等,说明调查对象中多数人对这三类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品需求迫切,同时也说明这些公共品的现实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之前,集体经济的实力相当雄厚,这为大型水利设施建造、农田整理及大范围推广农业科技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且“强制性”的义务工制度也为这些公共品的供给准备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但在农村改革之后,集体经济迅速瓦解,集体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动员资金和劳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现有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产需求,因此,农民对这三类公共品的需求极为迫切。

第三,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尽管资金支持的整体得分排在第4位,但调查结果同时说明将资金支持列在第一位次的有47位农户,仅次于农田基本设施,由此也可窥出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一斑。

(二)基本生活类公共品需求(见表3)

上述基本生活类公共品需求排序的结果表明:

第一,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为突出。农村医疗卫生是使农村劳动力得到迅速修复和补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在目前广大的农村,疾病往往使农民陷入贫困陷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也使农民充分意识到健康对于本人和家庭的重要性,调研中有65%以上的农户将看病就医看作是第一位的需求,总体得分也是远远小于其他生活类公共品,由此可见农民需求的迫切程度。

第二,基本生活公共品需求较高,物质需求优于精神需求。结果显示,农民对看病就医、乡村道路建设、清洁饮水有较高的需求,这充分说明,目前对于农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能便利地出行以及能喝上清洁卫生的水。而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对时间价值的评估以及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户更为关注的不是新型能源,而是如何低成本、方便、及时地获取燃料;电视机的基本普及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的建设也使得单户农民有了自娱自乐的方式和渠道。因此,当前农民对于基本生活需求和基本生活质量的公共品需求优先于能源和文化娱乐项目,对物质类公共品的需求优于精神类公共品的需求。

(三)福利保障类公共品需求(见表4)

从表4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得出,农民对公共卫生医疗、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而对职业教育、农业保险、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需求则较弱。这说明当前农民把关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福利需求排在对宏观环境需求之前,农民公共品需求显现了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的特征。

从理性角度看,农民的这些排序有其合理性。在目前阶段,农民更为关注的是涉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相关公共品,比如要能及时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能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能让自己老有所养等等,但对于那些未来十分重要、对整体十分有利的公共品,如职业教育、农业保险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暂时还无法从中受益或受益很少,因而给予了较低的评价。

综上,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即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这四个特征反映了目前农民的现实需求,必须在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中加以考虑,同时也要求政府必须加以合理的政策引导。

2农场、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分析

农村公共品品种繁多,涉及面较广,为此,问卷设置了10项公共品,让被调查者选出最满意的三项公共品和最不满意的三项公共品。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5和表6。

(一)合意的公共品供给

1.公共卫生防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表5可以看出,农民对公共卫生防疫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最高。第一满意到第三满意分别为35.47%、30.7%、20.11%,三项平均达到28.76%。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题调查也可以看出,农民对这一“兴起——衰落——重新兴起”的合作医疗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为94.17%,91.63%的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体运行状况表示“满意”,并且有99.57%的调查户选择明年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契合了目前的农民需求,提高了农

①在我们课题组另一调查小组以县(区)、乡镇为被调查单位的数据汇总中也可以发现农户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较高,莱芜市的平均参合率为87.8%,而历城区则达到了93.5%。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使农民的疾病风险得到部分地分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作为一种恢复性的制度安排,在引起人们对以往制度无限怀念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农民对新制度的信赖程度,因此,尽管这种新的制度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农民仍对其给与了最高的满意度评价。

2.粮食直补政策

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进行了粮食直接补贴的重大改革,这对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粮食直补项政策改变了过去对农民多“取”少“予”或只“取”不“予”的分配关系,赢得了民心,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因此,农户对这一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前三项平均比例为25.49%,名列第二位。

3.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切中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符合了广大农民的需求,而且在国家统一政策标准①的要求下,各地的基础设施基本都能按照大体相近的标准进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另外,从基础设施的运行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两进两出”,不仅大大方便了农村的农产品销往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也为城市的资金和居民流向农村提供了方便和可能②,因此,基础设施的供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对其的满意程度较高。

4.农村义务教育

出于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原因,本次调查的3个省份的农民都特别强调了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和校舍达标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而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也使得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农民从中切实得到实惠,因此,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二)不合意的公共品供给(见表6)

1.农村社会养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且长期化趋势日趋明显,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只能留在农村,但随着农村土地的逐渐减少和农业经营相对收益的下降,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开始弱化,“家庭养老”和“养儿防老”的伦理观念也在受到冲击,这就对农村的社会养老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并没有在农村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养老的供求之间出现巨大缺口,因而,农民对其的满意度评价最差。

①如村村通柏油路。

②这也可从蓬勃发展的乡村经济和农家乐旅游中得到部分验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地区,农家乐、农产品开采、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分红火。

2.农村金融服务

农户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可及性差和利率水平高两个方面。调查中,有86.64%的农户没有从正规金融机构贷过款,有87%以上的农户表示当前贷款利率水平“太高”和“较高”。当前在农村金融领域,农业银行在不断收缩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作为主要服务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则垄断严重,利率居高不下,服务效率较差。农村金融机构短缺和服务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见图1)。

3.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农户对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也给予了较低的评价。调查中发现,在遇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时,只有9.52%的农户选择了请教政府技术人员这一途径,90%以上的农户认为可获得的信息量不多,有36.1%的农户一次都没有得到县乡农技人员的服务,有近70%的农户认为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表7)。人员补充和培训机制以及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主要制度原因。

4.文化娱乐服务

调查表明,有10.11%的农户把文化娱乐服务排在最不满意中的三项公共品供给的首位,与之相对应,只有1.67%的农户表示对文化娱乐服务表示满意。这可能是由于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集体文化活动稀少、文化娱乐设施匮乏,使农民对文化娱乐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此外,表5和表6还说明,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与不满意现象同时并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户对生活类的基础设施如乡村道路、有线电视入户等工程建设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生产类的基础设施如农田整治、灌溉工程等供给表示不满的混合效应所致。

(三)公共品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高低主要与公共品规模、公共品价格、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和公共品质量等因素有关。

1.公共品规模

公共品的非厌足性决定了农户对供给水平低下的农村公共品的评价较低。公共品的供给规模并不仅指其绝对量,也包含相对量的涵义,公共品供需缺口会影响到满意程度。笔者发现,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而言,供需缺口都由真实缺口和放大缺口组成,前者是农民的真实需求与现实供给的缺口,后者则是放大需求与现实供给的缺口。尽管我们目前还难以甄别两类缺口的准确分野,估量其规模,但明确两类缺口的存在具有认识和决策的意义。某项公共品供给水平既定时,如存在放大需求,则缺口加大。由此可以部分地解释,供给绝对数量和质量较好的公共品(如农村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并不必然排在前两位。

2.公共品质量

农户给予供给存在或数量比较充分的公共品以不高评价的原因在于,农户对此类公共品质量存在诉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权益意识的增强,农村居民公共品消费城乡“均等”的要求凸现。国家对“两免一补”义务教育投入总额远大于对粮食直补投入的数额,但农户对义务教育的满意程度要低于粮食直补,这一方面反映了“负价格”与“零价格”公共品在消费者满意与否决策中的价格因素的较量,另一方面则说明农户开始对某些公共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调查显示农民对城乡均等的义务教育有强烈认同,要求自己的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能享受到素质教育。

3.公共品价格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民与公共部门存在公共品购买交易假设条件较弱,但定性分析各类公共品供给满意的程度,可以发现公共品的价格分摊机制影响到了满意度。农民能免费或以“负价格”得到的公共品,抑或分担极小部分价格消费的公共品,其往往隶属于合意的公共品。调查显示,与“零税费”相连的“负价格”性质的粮食直补、近乎免费的义务教育、只承担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价格的“村村通”工程,都属于合意的公共品。当公共部门应供给的公共品以私人品的形式要价,或以较高价格提供公共品时,农户对此类公共品的评价就会降低,因此需要农民自己付费解决的农村养老问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问题等就构成了不合意公共品。

4.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

多项式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见表8和表9)。

回归结果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防疫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出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在于农村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户对此类公共品供给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所致。随着年龄上升,被访农户对义务教育的满意概率也出现下降,年龄偏大家庭其子女可能已不属于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群,农户对自身享受不到的公共品难以给予较高评价,这反映了家庭年龄构成会影响到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

不合意公共品供给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上升,农户对农村社会养老的不满意概率增加,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年龄较长的被访者对关乎自己将来的养老制度安排表现出了更大的关注。随着收入上升,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提高,多元的文化消费降低了富裕家庭对农村文化娱乐服务不满意的概率。

这种人口社会学背景对满意度的影响,也说明了政府供给总量的增加并不必然提高每一农户的满意度,因为每个农户的受益并不严格相等同。

3、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分析

为全面考察当前阶段农村公共品供求之间的衔接状况,作者根据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强弱以及政府供给的多寡,同时考虑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状况,建立了一个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阵,由此将当前农村公共品分为四类(表10)。

(一)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充分,农民满意度较高

主要有农村卫生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

如前所述,这些公共品都是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政府加大此类公共品的供给切实符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能得到农民的大力拥护。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对此类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更多带有低层次性、相对性的特征,是对公共品供给“量”上的满意而非“质”上的满意。即尽管这些公共品供给在解决农民就医难、行路难、上学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乡村卫生院设备不足、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偏低、基本用药目录补偿范围窄、报销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是困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又如,“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使得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切实得到实惠,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财政支持教育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再如,基础设施的后期维护还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等等。另外,农民最急需的但不是最不满意的公共品也说明,农民对当前以财力有限的政府为公共品供给主体适时提供公共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如,农民当前最急需的卫生医疗公共品因为政府供给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需求方对此类公共品的供给表现出了相对高的满意度。

(二)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主体缺位,农民满意度较差

主要是农村社会养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

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层次有提高迹象,在水、电、路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对更高层次的公共品显现出旺盛的需求,这也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村金融服务这些公共品供给最不满意说明了农民对政府的少作为或不作为行动的不理解,这固然是公共品供给决策内在的滞后效应所致的供给不足的反映,也恰恰说明在政府公共品供给链条上此类公共品提供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加强“家庭保障”功能的同时急需探索各种新的、有效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主导公益,市场主导经营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在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引入多种层次、多种所有制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同时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三)农民需求不强,政府供给较少,农民满意度中等

主要有文化娱乐设施、农村能源和一事一议。

这些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的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政府在没能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的情况下提供此类公共品,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成本,而且还不能得到农民的较高评价。调查中发现,这类公共品即使提供给农民,由于不能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从而出现了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譬如,虽各村均建有体育锻炼设施,但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已使农民十分疲惫,年富力强的农民又大都外出务工,因此这些设施的利用率十分低下;再如,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尽管在经济性、环保性方面优势突出,但由于技术、气候及农作物自身特性原因使得沼气在北方地区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因此,调查中农民对这一新型事物往往表现出排斥,即使在政府补贴情况下部分农户家中建有沼气池,但往往使用率不高。因此,应立足实际,建立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顺畅表达渠道,逐步实现农村公共品供求之间的衔接。

(四)农民需求不强,政府没有提供,农民满意度中等

主要有农业保险、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农业灾害防治。

此类公共品需供双方均没有行动意图,并不表示就处于供需均衡状态,即使在某一点上暂时处于均衡,也是低水平的均衡,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因为此类公共品中的大多数外溢性较强,因此,作为具有“父爱主义”特征的政府应先期规划此类公共品供给,做到未雨绸缪。

4、结论

1.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从理性角度看,农民的这些排序有其合理性。这四个特征反映了目前农民的现实需求,必须在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中加以考虑,同时也要求政府必须加以合理的政策引导。

2.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公共品的规模、价格、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及公共品质量。合意的公共品供给有公共卫生防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义务教育。不合意的公共品有农村社会养老、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

3.影响农民对公共品供给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公共品的供给规模、供给质量、价格以及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等。是否存在放大需求所导致的供需缺口,公共品的供给质量是否与之前有所提高、是否和城市供给质量相同,农民能否以较低“价格”甚至是“零价格”消费公共品,以及农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

4.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阵将公共品分为四类,即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充分,农民满意度较高;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主体缺位,农民满意度较差;农民需求不强,政府供给较少,农民满意度中等;农民需求不强,政府没有提供,农民满意度中等。

5.根据公共品供需衔接状况,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程度,实行不同的公共品供给策略。对农民急需政府供给不足农民不满意的公共品,迫切需要政府加快建立相应的供给制度;对农民需要政府供给了的农民比较满意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完善此类公共品供给体制、机制和制度,在“质”的方面做文章;对农民无需求而政府供给了的公共品,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了解农民无需求的真实原因;对农民目前没有需求动机而政府也没有供给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做出合理预期和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岳书铭,綦好东,杨学成.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公共品融资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47-52,79.

[2]廖清成.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公共品供需偏好研究[J].浙江学刊,2006(1):54-59.

[3]张素罗,张义珍.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基于河北保定120个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2007(4):76-78.

[4]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5):52-62.

[5]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樊丽明,石绍宾.税费改革后的县乡财政运行分析——以临沂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5(4):65-70.

篇3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情况。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不仅包括商品或纯易货贸易条件(N),还有贸易收入条件(I)、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及双边要素贸易条件(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但由于贸易条件(N)最易计算,所以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在一个两国世界中,贸易条件(N)可以表示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而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Px代表出口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N=(Px/Pm)100。显然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贸易条件(N)与反映一国货币同国外货币比价的汇率存在着联系。事实上,汇率的变动将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而且将会长期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对贸易条件发生作用。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

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常被引证运用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法,该方法考察的是在汇率贬值情况下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之所以用到弹性的概念,是由于货币贬值同时改变了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决定贸易条件改善与否取决于出口商品本币(外币)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币价格不变,当然也可以上升。而进口商品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本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国外出口商为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有可能下降。用ηDX、ηDM分别表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ηSX、ηSM分别表示进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则在汇率贬值情况下有如下结论: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不起作用;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改善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这种弹性分析法建立在外汇市场稳定及其它条件不变前提下,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除了从分析中的弹性变化理解外,通常指的是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反之则为恶化。其经济学的含义在于单位出口商品能否比原来换得更多的进口商品,若能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贸易条件恶化。汇率贬值无疑成为许多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的手段。但是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因此判定一国贸易状况得以好转。同理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一国贸易条件,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一国贸易状况恶化的结论。其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许多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净福利影响的结果,这也成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的缺陷所在。所以我们将在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效应,从而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贸易收入条件、单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此深入揭示汇率变动背后的对贸易条件的一系列作用机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长期动态分析

如前所述,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在短期内将产生直接快速的效果。然而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已成为一国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变量,在贸易方面则不仅反映在谋求进出口量的变化上,还需考虑贸易结构、成本、福利及整体状况等许多方面。

短期内,由于信息传递、反应的时滞效应,汇率变动通过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数量效应并不会立即显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这种效应才得以全面展现。考察贸易收入条件(I),其计算公式为I=(Px/PM)Q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Qx代表出口量指数,该指标意指以出口为基础的进口量。但是单纯从商品贸易条件(N)的变化上难以反映出贸易收入条件的变化,因为指标I的取值决定于N与Qx的乘积。此外,如果一国出口产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出口量的扩大则会引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进而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通过贸易换取了更多的国外资源,从而提高了本国的福利。但是对于大国或某种商品的主要供应国而言,其出口的增长有可能引起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旦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则贸易收入条件恶化,进而引起贫困化增长。

除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外,由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因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商品的进出口量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也因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同样发生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产生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因素较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化的国内产业与对外贸易政策等决定因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有利于本国贸易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提升贸易及产业竞争力。考察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其计算公式为S=(Px/Pm)Z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Zx代表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由于企业力图在汇率变动的环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强竞争力,由此Zx的值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即使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但是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依然可以上升。

以上分析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在假设汇率变动而外部世界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变动的影响在短期首先通过价格效应作用于商品贸易条件,其前提必须满足一定的弹性条件。而从较长时间来看,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将发生作用,贸易收入条件将依赖于商品贸易条件及出口量指数而发生变化。此外,汇率变动还将因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生产投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对进出口量及商品结构产生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率同样发生变化,进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即使贸易条件下降,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也可能上升。因此整体贸易状况与福利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分析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的贬值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且自身的贸易条件也面临着恶化的危险,福利遭受损失,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依据分析,选取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汇率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数量效应以及结构成本方面的效应。此处,为简单起见,贸易条件依据通常做法用商品贸易条件(N)代表,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我国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份额(XW)说明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国内零售价格指数(RI)说明汇率变动的成本效应,因此模型为:ψ(TOT)=(REER,XW,RI)。实证选用对数模型,依据下表所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lnTOT=3.4939+0.1474lnREER-0.1030

lnXW+0.0959lnRI

(11.7109)(5.7788)(-2.9078)(2.1815)

R2=0.8470DW=0.6316F=36.9013

查表并对比模型参数可知,该模型通过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从经济学意义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1474%;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每变动1%,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1030%;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0959%。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较变量XW与RI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是显著的,而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与成本效应则由于机制传递、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效果则较弱。其中XW与贸易条件的反向变动说明当出口量增大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增加即人民币升值时,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则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对贸易条件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一般商品贸易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收入条件与单边要素贸易条件非常重要,只有综合考虑多重贸易条件的综合效果,才能较为全面的判定一国贸易条件及贸易整体状况的变化情况。

篇4

问题的提出

农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产品,贸易条件则是衡量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切身利益(陈洪岩,2012),因此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大程度上在农产品贸易中获取利益,增强贸易竞争力。

目前学者针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中国与日、韩、欧盟等个别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条件或个别因素对中国整体贸易条件的影响,而缺少对中国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测算和趋势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查询了1996-2011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农产品分为四类,包括二十四章。第一类是1至4章为活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第二类是5至14章为植物产品;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等;第四类是15至24章为食品、饮料、酒以及醋、烟草以及其代用品。由于一些数据的缺失,本文在200种农产品中剔除了小部分贸易额小并且无法计算的数据,最后共选取180种农产品应用到本文的计算中,数据以1996年为基期,即1996年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另外,在计算单要素贸易条件时,本文采用黄满盈在《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一文中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方法: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近似代替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业就业人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就业人数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趋势及其分析

本文在计算总体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时候为最大化样本数量、减少剔除的数据、尽量减少误差,将报告期与基期所选取的商品类别进行统一,使计算结果更有比较意义。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2011年与1996年相比,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31.46点。其中1996-2003年,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波动中下降,在2003-2006年呈现一定的回升之后继续下降,并在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及经济萧条的国内外环境所致。2009年之后,中国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

1996-2007年虽然价格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但因为出口数量指数大幅上升,出口数量的增长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使得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农产品收入贸易条件达到一个相对的历史最高点,之后由于受出口数量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总体来看,2011年与1996年相比,中国农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这主要是由出口数量指数增长所致。

虽然中国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单要素贸易条件自2003年以来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与1996年相比,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增长了44.27点,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增长所致。

影响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张先锋、刘飞(2008)、陈洪岩(2012)通过研究发现:汇率、出口商品结构、人均资本存量、FDI和关税水平对价格贸易条件都有显著影响。冯晓玲、张凡(2011)利用回归方程得出由于出口量的扩张,导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收入贸易条件却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的结论。刘燕(2008)以弹性分析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改善中国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文武(2011)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增长、生产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对农产品贸易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高宇(2008)认为宏观因素也是影响大宗商品贸易条件的因素,如经济周期和经济组织的力量以及一些无法避免的自然因素等。综上,本文将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归结为汇率、FDI、关税、出口数量、经济增长、生产价格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七个因素。

(一)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Y: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数据来自上文的计算值;X1 :汇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X2 :FD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X3 :关税,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统计的农产品关税税率;X4 :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X5 :中国相对于国外的GDP,用百分比表示,国外的GDP用世界的GDP减去中国的GDP来表示,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X6 表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X7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基期。

(二)回归模型估计

利用1996-2011年的数据,以价格贸易条件指数Y为因变量,X1-X7 为自变量,运用Eviews6.0做散点图,X1-X7 与Y之间基本上分别呈现线性关系,所以对其建立如下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

回归结果如下:

(2)

其中,R=0.9430,F=18.9086,拟合优度较高,但是解释变量中除了X1 、X4 、X5 的t检验值显著外,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这说明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或者自相关性,下面对此进行检验并修正模型。

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表明,X2 和X6 、X6 和X7 、X2 和 X7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570、0.933094和0.929602,最接近1,说明X2 、X6 、X7 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修正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分别用Y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其中X4 的拟合优度最大;再将X4 与剩余的其他变量与Y间做二元回归方程,得出拟合优度最大的组合为X4 、X5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进行回归,最终得到修正的回归结果如下:

(3)

其中,R=0.9201,F=31.6678,拟合优度较高。怀特检验中,由于nR2=9.65606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11.07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上述模型中的DW=2.0671,n=16,k=1,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1.106,dU=1.771,而dU

因此,公式(3)即为最终的回归结果,即仅X1、X3、X4、X5对Y有显著影响,且X1、X4、X5为正向影响,X3为负向影响。

(三)结果分析

汇率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实际汇率的上升改善了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正向变动1.97%。

FDI对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FDI主要流入到工业领域,由工业领域发生作用后间接引起农业领域的变化,由于影响机制中途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多,所以影响不显著。

关税税率的系数为正值,X3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大约0.3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征收关税起到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贸易大国的地位。

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的系数为负值,X4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0.31个百分点。说明农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这一结果也符合供求理论,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有正向影响,X5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0.86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提高起到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这主要因为我国通过利用新技术,采用新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供给价格可能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农产品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为正值似乎也是合理的。

农业劳动生产率X7对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在现实中是合理的,因为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以单位的产出来衡量,但是促使中国和世界进行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出,而更多的是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别。

政策建议

首先,由于征收关税能起到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我国可以根据世贸组织许可的正当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不能盲目追求出口数量的增长,而应把重点放在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和提升质量方面,更好满足并进一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最后,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应继续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尤其应鼓励农业的科学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加大技术的引进,真正使我国农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先锋,刘飞.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2.陈洪岩.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测度与分析[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冯晓玲,张凡.我国贸易条件的动态变化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6)

4.刘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8(3)

5.文武.技术创新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高宇.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汪素琴,史俊超.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研究:1995-2006年[J].财贸经济,2008(8)

篇5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反映了每单位出口商品所换回进口商品的单位数量,是衡量一国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以贸易条件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变化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贸易条件的变动为客观依据,研究入世对我国 经济 福利和贸易利益的影响,弥补当前判断我国入世之后经济福利和贸易利益变化时客观标准不足的缺憾。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

(一)数据说明和 计算 方法

本文结合《

2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也呈现恶化趋势,从2005年的99到2006年的71,下降了28,通过h-p值可以看出其恶化趋势不断加剧,幅度大于整体贸易条件,该类产品贸易条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为6.7%,低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9.1%。

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虽然也是恶化,但是恶化程度并不是很大,从1995年的109到2006年的102,通过h-p值观察到的恶化趋势程度从1995年的-0.57%到2006年的-0.07%有所减轻,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在入世前为7.6%,入世后上升为9.2%。

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h-p趋势值从1995年的53到2006年的99,但其上升的趋势在不断减弱,因其h-p值从1995年的12.2%逐年下降为2006年的1.6%,同时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为17.2%,入世后为16.8%,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

5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是恶化的,1995年为110,2001年为92,2006年为68,并且其恶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剧,h-p趋势值的增长率从1995年的-2.2%变化为2006年的-6.8%,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前者为7.1%,后者上升为8%。

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也是恶化的,1995年为126,2006年为72,且恶化呈下降趋势,入世前的年均波动则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分别为4.4%和5.6%。

7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从1995年的124恶化为2006年的95,但是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11.1%则高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7.2%将近4个百分点。

结论

第一,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分析来看,我国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从1995年到2006年处于下降趋势,但入世前则是较为缓慢地下降,幅度较小,入世后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于不同的分类商品,除了4类商品外,其他种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类、5类、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在入世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第二,从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分析来看,入世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比入世前较大,这跟入世以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明显下降有关。从分类商品来看,2类、3类、5类、6类商品入世后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性大于入世前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这与这些商品入世后贸易条件的明显下降有关,3类商品(虽然未出现入世后的明显下降,但是其贸易条件入世后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入世前。0类和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则小于入世前,而7类商品贸易条件整体上呈现正弦式的波动。

第三,结合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入世前后我国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和绝大部分种类的商品贸易条件是下降的,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在入世后下降更为明显。入世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和大部分分类商品的波动性大于入世前,且入世后的贸易条件出现明显下降的分类商品,其入世后的波动性也比入世前较大。

可见,入世前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和分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研究入世对我国贸易利益和 经济 福利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入世通过哪些因素以怎样的路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产生了影响,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 文献 :

1.崔津渡,李诚邦. 中国 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

2.韩青.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基于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

篇6

贸易条件的内涵

(一)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商品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教授认为,价格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用来衡量出口对进口的单位购买力。在一个贸易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的世界中,贸易条件被规定为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100%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升,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贸易条件相比基期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原来减少,该国的贸易条件相对基期恶化。由于数据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中所提到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都是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增长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导向型增长则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同时,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指出: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增加一国的福利水平;反之,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

(二)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总进口能力,相当于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量的乘积,被认为是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I)=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出口数量(Qx)

相对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对一国的贸易利益和经济福利的反映更全面、更准确。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量会随之下降,若出口量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从出口得到的总收入下降,出口所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减少,该国贸易利得下降,贸易条件恶化(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量会随之增加,若出口量增加幅度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出口得到的总收入就会增加,出口所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贸易利得增加,贸易条件改善(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

(三)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包括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变动后,出口产业单位要素收入所能获得的进口商品变动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S)=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指数(Fx)

单要素贸易条件比价格贸易条件能更准确地反映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的改变,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而使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但这种相对价格变动是由出口产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而且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价格下跌幅度时,该国贸易利得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说明贸易条件改善(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该国贸易利得确实下降,说明贸易条件恶化(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单要素贸易条件恶化经常是需要调整出口结构的重要信号。将出口初级产品转向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往往可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趋势。

双要素贸易条件则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以价格贸易条件为基础的,经本国出口产业生产要素生产率与贸易对象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修正后形成的一种贸易条件,为价格贸易条件与本国和外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之比的乘积。当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稳定,本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外国提高,则贸易条件改善;本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外国下降,则贸易条件恶化。

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同样的产量只需较少的投入,或者同样的投入能带来更多的产量。技术变化有不同的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按照技术进步在不变要素价格情况下,对降低资本劳动投入比的效应将技术变化进行了分类,包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即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比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要多,在工资率/利率之比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出现资本替代劳动的情况,使资本/劳动之比提高,这意味着对于每单位的劳动需要更多的资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正好相反,因为劳动替代资本,使资本/劳动之比降低,现在每单位劳动需要的资本减少。中性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资本替代劳动或劳动替代资本的现象都不会发生。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的进出口现状,又可将技术进步分为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出口部门,从而使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升级或者是技术含量大大提升,增加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进口部门,使得国内相关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国外同类进口商品的替代性增加,由原来的单纯依赖进口过渡到自给自足,弱势产业也逐渐转变为优势产业。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该部门内部出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力向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得出口数量相对下降,进口替代产品产量上升、进口产品价格和竞争力下降,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如果一国出口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该部门内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扩大产品出口,供大于求、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将使贸易条件恶化。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在相对生产成本不变和资源充分就业条件下,出口产品数量增加,贸易条件可能恶化;反之,如果发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出口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竞争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性型技术进步发生在前者而后者技术不变,这时虽然相对优势未变,但资本密集型生产增加、产品供大于求、相对价格下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相反,因而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如果一国进口竞争部门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性技术进步恰恰又发生在该部门,则该国贸易条件会有所改善。

从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前者会使一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或数量增加,从而使其价格下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后者会使一国的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力成本下降、工资率上升,工资率的传导性使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在进口产品价格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表1计算了1991-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整整下降了47.29%,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有其深层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6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这说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长期的出口产业政策导向使得出口企业比国内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运用多种手段支持推动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

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合,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一方面,我国的出口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导致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虽然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实现了资本替代劳动,但由于我国劳动力过剩,出口部门劳动力的节约反而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国民福利指数缩水。

此外,在我国的工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50%。这其中,加工业出口企业越是涉及计算机、通信装备、电子设备等所谓的“高技术产品”,获得的附加值越低。以计算机为例,在全部附加值中,国内企业所获附加值比重仅为5%左右,通信装备和电子设备产品国内附加值也仅仅是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属于打工企业。同时,由于这些高技术产品在主要的出口国如欧美、日韩等都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我国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造成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当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无法控制时,调整进口价格指数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便成为第一选择。这要求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上将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或中性型技术进步相结合。我国应高度重视进口部门特别是薄弱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进口竞争部门进行产品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能力,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价格被迫下降,本国贸易条件自然得到改善。在引进或开发技术时,要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和工资率低的先天优势,同时正视出口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型技术进步。我国的人口众多,基数的庞大可以弥补个体知识存量匮乏的情况,使我国拥有开发中高级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能力。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将其转化成生产和出口能力并能维持市场垄断地位时,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以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为产业政策导向的做法也要随之做出调整。

此外,上文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结构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在促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出口结构,提升加工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的结构性因素对贸易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世超.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6(5)

2.陶旺生.技术进步方式与贸易条件变化研究[J].经济经纬,2008(6)

篇7

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增长迅速,整体经济贸易形势继续了多年来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普遍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种良好态势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效益低下,贸易方面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对外贸易条件恶化,以及频频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 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外围”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外围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 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 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篇8

摘要:文章运用198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实际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Gmnger原因。文章据此认为,宏观经济内部失衡,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迫使企业低价出口,是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贸易条件;内外部均衡;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4-0020-06 收稿日期:2008-12-29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Prebisch和Singer提出“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以来,大量的文献就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Findlay(1980)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投资的增长不仅没有引起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改善,反而引起了贸易条件恶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Singer(1999)等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价格贸易条件却在不断恶化。Sarkar(2005)的研究表明,韩国制成品的出口结构迅速高度化,其贸易条件却呈下降的趋势,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改善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贸易条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建华等(2004)将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状况、汇率和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状况。曾铮、胡小环(2005)认为,我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位于产品内分工的低价值链部位,是造成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并存的原因。韩青(2006)认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外资企业出口是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最重要原因。王平、钱学锋(2007)认为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韩青(2007)认为,实际汇率、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贸易收支长期都在不同程度地恶化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其中又以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恶化效应最大。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一部分,而我国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内部失衡,因此,应把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纳入内外部均衡的框架内加以探讨。

二、内外部均衡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理论分析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在封闭经济中,国民储蓄必然等于投资,投资是储蓄转化的惟一方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储蓄=国内投资+经常账户余额,储蓄一投资缺口直接表现为经常账户余额。因此。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扩大正是国内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进而储蓄率高于国内投资率的结果。我国储蓄率偏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福利与社会保障被取消,另一方面,转型时期,我国的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及教育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此导致预防性动机储蓄增加;第二,由于税收制度原因,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收入分配过度向政府部门和企业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而住房、教育等价格的快速上升对一般消费品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第三,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也成为制约消费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国投资率偏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国内过高的储蓄率压低了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水平,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推动了投资率的上升。第二,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增长、税收和就业的考虑,政府采取鼓励民间投资、激励外商投资、放宽金融政策及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激励投资率的上升。第三,国企投资体制改革不彻底,预算软约束没有根本消除。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不很充分,企业的所有者没有拿到应有的红利,这使得企业掌握的营业盈余比较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拥有巨大的土地出让收益,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提供了资金基础。与此同时,政府投资低效率,为了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迫使投资率必须处于高位。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在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讲,过高的投资率会不断形成新生产能力,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第四,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较多。在消费需求不足、投资率偏高的情况下,大量过剩产品在国内难以找到销路,势必会低价涌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使我国出口剧增,在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同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出口退税、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土地供给优惠政策、劳工标准偏低、资源环境的成本没有被企业充分内化等,一方面,这些优惠政策为企业降低成本,低价出口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出口快速增长是以国内经济失衡为基础。以国内要素市场的扭曲和社会成本增加为代价,并伴随贸易条件的恶化和贸易磨擦增加,而贸易条件恶化,造成企业出口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而工资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国内需求不足和内外部经济的进一步失衡。

根据以往的文献及上述分析,本文把影响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因素归纳为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贸易结构变动、汇率变动、加工贸易在货物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六个方面。

三、内外部均衡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本文中,货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分别用NBTT、INBTT来表示,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货物出口额(IPR)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供业制成品出口额(CPR)来衡量贸易结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用SITC5+S1TC7表示:用加工贸易总额/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IT/GT)来检验加工贸易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用货物出口贸易总额/GDP的比例(DFF)来表示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用TFP来测度技术进步,用实际资本存量代表资本积累,用REER代表实际有效汇率。

本文所考察的时间区间为1981~200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本文的1981-2004年货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数据来自黄满盈(2006)的博士论文《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2005~2006年数据按黄满盈的方法算出,并以2000

年为基期调整而来。在估算实际资本存量(k)时,本文引用了汤向俊(2006)核算的1978-2003年我国物质资本存量,2004-2006年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由本文测算。具体方法如下:以1978年为基年,折旧率参考大多数学者的做法选择5%,本年K(1978年不变价)=上年K(1978年不变价)×(1一折旧率)+本年固定资本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对实际资本存量数据进行了统一调整。对于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本文运用C-D函数,假设中性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使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测算,通过回归计算得出ak=0.68885,al=0.3115,并进一步测算出我国历年TFP数值。本文REER的数据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国际金融统计,其它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二)货物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需要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只有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才可以讨论它们是否协整。本文对NBTT、IPR、CPR、TFP、RC、IT/GT、REER、DFr的对数值和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l。从表l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对数值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除InCPR在5%显著性水平上外,其它各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单位根假设,可见各变量的对数值均为I(1)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InNBTT、InIPR、InTFP、InRC、InREER、InDFT的ADF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协整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滞后阶数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虚协整”。本文使用AIC、SC信息准则和LR统计量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根据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各方程拟合优度很好,回归残差序列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由于协整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该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确定为1。本文采用Johansen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迹统计量接受了r≤5的零假设。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接受了r≤4的零假设。综合起来看以上六个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即在95%的概率下,技术进步、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实际资本存量、实际有效汇率、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口货物贸易总额/GDP与贸易条件的变化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

InNBTT=1.553251LNTFP-0.186008LNRC+

(0.06979) (0.01170)

+0.356630LNREER-0.015025LNIT/GT+

(0.01643)(0.00905)

+0.273068LNIPR-――0.2029071nDFr

(0.00605) (0.01611) (1)

(1)式中括号内为标准差。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在同向变动关系中,TFP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远大于IPR对贸易条件的影响,TF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货物贸易条件变动1.55325个百分点;其次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0.356630个百分点:第三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例,IPR每变动一个百分点,NBTT变动0.273068个百分点。在反向关系中,首先是出口贸易依存度,DFT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0.202907个百分点,其次是资本积累的影响,最后是加工贸易的影响。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InNBTT、InIPR、InTFP、InRC、InREER、LNIT/GT、InDPTX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对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根据VAR模型,利用AIC和SC准则对不同滞后期的VAR系统进行评价,得出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实际资本存量变化、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变化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存在因果关系。加工贸易进出HI货物贸易进出总额、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不是贸易条件变动的Granger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在所有变量中,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大;第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降低是贸易条件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采取的人民币汇率低估政策在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也导致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第三,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DP、资本积累对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快速增长,商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第四,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对货物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贸易结构的高度化并没有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

(三)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1 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LNINBTTJnCPRJnTFP、InRC、InMER、LNIT/GT、lnDFF的平稳性检验见表1,JJ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InINBTT、InlPR、InTFP、InRC、InMER、InDFT六个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

LNINBTT=0.462426LNTFP-0.119049LNRC

(0.25592) (0.12193),

+0.300990LNREER+0.433951LNIT/GT

(0.04188)(0.05451)

+0.613176LNCPR-1.0586461nDFT

(0.18020)(0.06810) (2)

(2)式中括号内为标准差。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贸易条件呈同向变动的关系,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DP、实际资本存量的变动与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进一步对InINBTY,InCPR,InTFP,InRC,InREER、

LNIT/GT、InDFF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根据VAR模型,利用AIC和SC准则对不同滞后期的VAR系统进行评价,得出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所示。从表5看出,技术进步、实际资本存量、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加工贸易进出H/货物贸易进出总额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存在因果关系。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与贸易条件的变动不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有利于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加工贸易进出口占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例的上升有利于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与加工贸易密切联系的FDI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伴随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贸易条件有改善趋势;第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的变化率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所有变量影响中,该变量前面的系数最大,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DP每上升1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恶化1.058646个百分点。同时,实际资本存量的增加也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第三,实际有效汇率的降低是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第四,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与贸易条件的变动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

四、结论

篇9

相对于世界主要经济货币而言,美元已经发生了持续且较大幅度的贬值,并且伴随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启动新一轮宽松性货币政策以及未来加息预期的增强,美元下降的趋势还将延续。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与服务计价的核心货币,美元的弱化走势引起了欧洲及亚洲国家的普遍担忧。

一、美元贬值的原因。

1.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

美元贬值和减税、降息是布什政府经济政策的“三大组合拳”。

布什连任后,预计将继续推行弱势美元政策,以化解美国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美国政府﹁再重申不会允许美元过度贬值,但是其对美元贬值所持有的默许态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元汇率走低的现实。

2.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下降。

目前,美国的政府债券、股票等资产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这也使美元出现贬值的趋势。量子基金的创始人詹姆斯·罗杰斯和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都建议所有投资者应回避美元资产。虽然布什连任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美元走强有利,但也可能会增加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外交和财政政策的担忧,从而对美元的总体复苏产生影响。

3.国内经济持续低迷。

从小布什到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连续发动了对伊拉克、阿富汉、利比亚等多次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消耗了美国大量的军事经费,加上美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遇冷,导致了美国经济持续低迷。 二、美元贬值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我国外贸“贫困化增长”即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已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走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的路子,出口产品的价格非常低廉,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美元贬值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将使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状况有所缓解,会对那些高成本、低效率的企业和产品具有挤出效应,一定程度地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2.有利于中国的宏观调控。

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对出口产业而言是利空消息,但是对中国观经济调控而言并非坏事。第一,外需下降意味着消费和投资要在GDP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资源将更多地从贸易品部门流向非贸易品部门,这对恢复经济结构中的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中国经济由外需拉动到内需推动的转变是有益的;第二,外贸顺差的降低有助于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流动性供给的源头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增加,这对于遏制国内资产价泡沫继续膨胀是有利的。

3.有利于扩大消费,提高中国国民的生活质量。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确给老百姓在跟其他国家打交道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首先,出境旅游和购物变得更加便宜。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直接降低了出境旅游和购物的成本,特别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国家和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其次,美元贬值会导致从美国等以美元结算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品,特别是进口汽车价格将大幅度下降。来自国外的一般进口商品相对价格更便宜,就是国外的奢侈品价格也大大降低。 三、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加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长期保持较大的顺差,虽然汇率并不是我国出口最主要的变量,但是人民币现实汇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出口排挤了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这必将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涉及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数已占到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左右。这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2.加大外汇储备和偿还外债的风险。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这种不尽合理的币种结构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蕴藏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给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3.有可能成为贸易条件恶化的诱因。

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我国贸易条件出现了一种先升后降,总体趋于恶化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的现象。我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出口,竞相采取削价竞争的手段,人民币低估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局面。

4.导致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

篇10

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理论界有两种流派:一种是向来占主流地位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我们称之为传统贸易理论;另一种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空前繁荣和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迪克西特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各国间进行自由贸易,由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对关税、进口限额等保护贸易或限制贸易的政策持否定态度,它考虑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最优配置经济资源的问题。按照李嘉图的学说,各国都应该致力于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自身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赫可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量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作用空前加强等现象,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新的贸易理论随之产生。新贸易理论对前者进行了否定,认为国际商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个基本特征,从而合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者通过进口征税攫取外国垄断利润。

以上两种理论归结到国家外贸政策上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对这两种政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传统贸易理论更适合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切实际;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下面笔者将从他们的观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来分析着两种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一、主张传统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我国现阶段不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赖以实施的条件,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不乐观

1、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特性,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应具有规模经济。据发达国家经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包括商业航空部门、半导体、电信设备部门、汽车部门等。而在我国这些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重复生产,地理集中度偏低,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

2、战略性贸易政策易导致新的市场扭曲,首先,将扭曲微观经济主体。我国许多重要行业多属国有企业,企业在内部转制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不是市场竞争中自然产生的,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扶持反倒会使其依赖性增强,甚至引起大量的非生产性寻租,造成效率流失。其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面实施必然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或经济支持,这往往过多占用稀缺经济资源,导致过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削弱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

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还取决于单方面采取战略性行动,即假定外国没有采取相应报复措施。显然,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

4、鉴别战略部门需要大量、及时、充分、可靠的信息,而且政策制定稍有失误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二)传统的贸易理论更适合我国

1、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发达国家。有资料显示,与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与我国资本劳动比率差别大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以2007年出口为例,至2007年11月底,我国出口额为11,036亿美元,对上面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2.9%。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理应并且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2、我国出口商品更多地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控制能力差。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垄断的因素。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3、当前世界经济正趋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特别是WTO的加入,各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逐步取消,顺应这股国际潮流,才会有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二、主张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传统贸易理论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许多假设与现实不符

1、传统贸易理论会导致我国外贸条件恶化,比较优势陷入低水平循环的陷阱。比较优势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长期内却导致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技术进步慢,需求弹性低,且规模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特征明显;而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产品,需求弹性高,且规模收益递增,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就是一种“不平等贸易”,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将日趋恶化。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奉行比较优势论,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落入“贫困陷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积极改变外贸条件。

2、由于主流贸易理论的诸多基本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它就更不能解释世界贸易中的如下现象:首先是里昂惕夫之谜展现的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与该理论不符;其次是国际贸易伙伴结构揭示出的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而非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最后是国际贸易内容主要是资本品与资本品之间的贸易而非资本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新贸易理论恰恰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可以为我国外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二)新贸易理论、特别是国家干预的政策可以为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发挥很好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产业高度化。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两者的产业结构级别通常不同)的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级别决定的,两者间的贸易越自由对发达国越有利,而同产业结构的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并不会使某国自然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政策主张倾向于干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减少管制,促进自由贸易;另一方面似乎是一种所谓“战略贸易理论”的形成正掀起为保护正言的逆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从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得到启示:接受现有国际贸易格局的产业发展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一种低水平增长,并且在国际贸易利益这块日益膨胀的“馅饼”中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小;干预的贸易理论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高度化的手段。

2、有利于控制本国市场,开拓国外市场。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框架内的多种贸易干预措施可以防止或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增加本国企业成本竞争性;其次,出口补贴可降低本国企业的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利益;最后,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术机会和外在型产业的发展。

三、这两种贸易理论在我国目前都有其适用性,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一)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出口自身相对优势的产品,这是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所在,我国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利可图。就这方面而言不是新贸易理论可以替代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不是片面追求量,追求向外度,而是在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

篇11

【关键词】

贸易条件;金融;投资

0 引言

贸易投资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联系之一,其核心就是为本国的经济利益合作和竞争的过程。实质其实就是贸易利益分割问题。但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只存在商品贸易而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贸易投资一体化迅猛发展,国际间贸易分工利益总量显著增加,也是的国际间的利益分配更加趋复杂,尽管这种贸易投资一体化活动产生的国际总利益不仅高于各国在封闭条件下生产交换的个别利益之和也高于要素不流动条件下各国通过商品贸易进行国际交换式的贸易分工利益,而且每个国际都能通过参与更深层次,更紧密的国际分工获得更多利益,但是贸易分工总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各国参与分配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

1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来源

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基础是要素分工,是国际分工从以产品为界限的产品分工向以要素为界限的要素分工发展的产物。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主体是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投资有关国家一般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迂回生产,并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就其来源看,还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利益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基础,使得国际分工利益整体放大在分析利益的根源时,不同贸易理论针对不同的贸易现象,有不同的介绍,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完全竞争且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现象,由于贸易按照国际分工各自产生具有比较封闭条件下各自产出之和为多,这样总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

其中一些分析还指出各国产生要素是形成比较优势和直接原因。而新贸易的理论,分析的是相似的国家质检以及产业的贸易现象,认为在规模寂静或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开展贸易后,贸易国总的福利水平会提高,贸易利益的产生不仅可能得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更重要是由于分工后产生集中,产生规模扩大,形成过膜经济,从而能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或增加不完全产业的竞争,促进同类产品差异化,优化资源配置,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觉并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不发达就是看人民的经济收入,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国家的经济也就跟着上去了。只有本国的经济进步了才能去更好的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从而引进别人的技术,别人的经济。

2 传统理论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利益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是麦克杜格尔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资本从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主要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率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的。可是很多地方是存在的竞争的,资本的价格不是有一个人说的算,主要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决的。很多国家资本是很富裕可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低,价格很不是很高,很多贫穷的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价格却非常的高,有时在价格的影响下,贫穷国家的资本慢慢的流入了富裕国家去了,导致了输出资本的边际生产提高,世界资源利用率提高,总产量增加,各国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麦克杜格尔模型包含严格的提前假设,在现实中这些前提假设有很多都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模型的基本逻辑,应当说,该模型对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都有较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许多经济学家还对国际直接投资利益的产生及相关方面做了一些更具体深入的分析。某些人认为,很多的公司会去果味进行投资,去赚更多的钱主要是因为它有自己的垄断行业,能够很好的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这是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资本好的反而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原因。任何产品成熟起来,都会选择去富裕国家去投资,这样可以取得很大经济的利益而且能赚更多的钱,这也就是各个国家直接要去投资之前要做的分析等等。

3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

对于各国来说,无论是民营企业,国企,最关心的还是本国从贸易投资一体化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就是贸易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利益分配基础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传统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分工变成了要素分工,这一改变及即使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在利益分配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就比如说一下几点:

3.1传统的国际贸易,是贸易国按照国际分工完全利用本国资源生产贸易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的贸易活动。现有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等一般都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这些理论也就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不流动,这样国家间不流动想进步都很难的。

3.2贸易的投资突显了贸易利益必定是要属于贸易国的国别界限的。有些贸易品是需要有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要素或中间投入品的形式下变化而来的,贸易品的成本不仅仅是贸易单个国家生产要素根本,而且还是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在内的多国生产要素下的产物。所以贸易国不能仅仅只在乎独享贸易利益,更要在乎贸易与各个国家的紧密关系。

3.3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有利有弊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价位的高低直就影响到得收入的最基本点,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的产品出口的性价比高那GDP相应的就会增长,国内的生产量就会加大。生产量大了就代表着销售渠道也要跟着增大,不然会导致国家经济倒退,劳动者白费劳动力。

4 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开放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贸易的开放是离不开金融服务的,他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专家都在探讨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之间的利弊问题,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权威人士指出“入市不等于开放,加入WTO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大误区” 因为在金融这个领域里我国还不是“孰能手巧”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落实每一个计划,金融服务开放度的提高对这一行业的人士来说可是一大优势他提高了资金外换和产品出口安全控制度,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贸易信贷,而且会降低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国际资本流动。Natalia T.Tamirisa的研究指出,对于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股票投资这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贸易来说不同行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中国内地的保险行业就不是很乐观,这是一个高端的行业,但是他的人员流动量就很大,但是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保险行业就要比我国做的好的多。

很高的金融经济对贸易开放有着一定的的负向影响的,这代表着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高的国家,其贸易机会的不需要用投资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说贸易和投资是可以替代的。所以金融开对放贸易开放是具有正面关系。我们需要利用他们的关系去制定更好的方案,提高国家的经济。

5 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

简单而言,国际经济活动上在于拓展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贸易的开放直接关系这经济增长的发挥机制,但是,很多国家的进京活动与国外的经济活动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要想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效果,主要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有进行了分析才能了解并且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货物贸易开放和服务贸易开放是贸易开放的两个方面。货物贸易开放,促使各个国家有了密切的销售往来,东西不仅仅只限于本国商品。服务贸易开放能增进各国之间的关系往来,不在闭关自守。

进出口伪报,是通过非法或虚假的经常项目交易向政府汇报确实有道的方式通过低开出口发票或高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出;反过来,通过高开出口发票或低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入。这是非法商家经常采用的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服务贸易中,很多的高端产品出;进口不上税偷谁的现象是很严重的,由于很多服务产品的价值难以准确确定或者是交易难以监管,更是为非法的资本流动提供了渠道。

6 结论

贸易融资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金融的发展包括了数量增长,质量的提高,总量运用的交易技术,交易机制与交易模式的创新,通过对贸易的增强,使得金融的渗透度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发展越高,金融的效率就越高,反之,贸易发展越低,金融的效率就越低,贸易的开放是指一个国家从事对外贸在生产,加工,制作,分工,交易,等方面的国际参与程度,贸易的开放包括了,国际分工阶段国内市场的开放,本国贸易参与国外市场的程度,贸易政策的开放和与国际经济组织规章制度的趋同,这几方面都的认真对待才能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部融资是其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可以利用外来的资金调整自己国家的经济。所以,金融开放可以通过影响进出口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