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闻传媒论文

新闻传媒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32

新闻传媒论文

新闻传媒论文例1

二、搭建完善的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

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是自治区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践设备。以此为依托,在突出传统新闻传播学与网络技术融合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媒体发展方向,建成了完善的全媒体实习平台。包括网站平台:内蒙古文化(www.nmgwh.com);电子杂志实习平台:支持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编辑出版全媒体电子杂志《渴望》,现已连续出刊30期;IPad版电子期刊实验平台:由学生分组制作;电子纸阅读器出版实验平台:由学生分组制作电子书。通过全媒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培养出集采、写、编、录、摄互联网运用和现代设备使用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13年6月26日,组织学生外出到禾华农牧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移动采编训练,历时三天,全面训练学生移动采编技能。这次采访通过微博、微信、网络即时上传新闻稿件20条,采写编新闻稿件50篇,拍摄图片200余张,拍摄的电视新闻片《希望》,制作图片展板《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次采访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感受到现代企业的发展状貌,同时,也领略了全媒体新闻采访的特点,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意识。2010年,以新闻学系学生社团“鑫源报社”创办的刊物,并获校学联“优秀社团”称号。马强老师指导的“内蒙古大学新闻学官方微博”,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制作的电子杂志《渴望》、新闻学专业学生主办的“内蒙古文化”网站、拍摄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建系五十周年专题片》(2009年)、《国旗班的故事》(2012年)、《流流狗的诉说》(2012年)、《深视满洲里》(2013年)在校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建立系统的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

新闻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全媒体技术和理念训练,依托新闻实验平台,逐步建成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全媒体新闻采制编播能力。

1.报纸模块。

提高学生纸质媒介新闻编辑与策划能力。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应用方正飞腾软件处理数码报刊编辑等业务,利用Photoshop软件加工处理图片,培养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专业图像处理等业务流程、步骤以及实践层面应采取的关键技术。

2.广播电视模块。

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影视高清影视多媒体制作手段,培养从事电视新闻节目和访谈节目采制、演播、视音频节目编辑、主持、网络直播等工作的能力。

3.数字出版模块。

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数字出版教学、实习与科研系统。培养学生较强的数字出版物编辑、设计和制作、能力;熟悉国内外先进数字出版业务系统的运行流程。

4.数码摄影模块。

以室外拍摄、摄影用光布光、彩色胶片扫描等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系统的影像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国内影像后期制作业务系统的运行流程。应用设备及常用配套软件的安装使用,具备影视多媒体前期采集到后期编辑的相关知识技能。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摄影课程的教学、实习与科研系统。培养具备专业摄影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影像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5移动采编模块。

学习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关键技术,了解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的步骤、作用,理解危机管理视域中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开展全媒体技术演练。

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学生网络数字传播技术的掌握获得了较大提高,在网络媒体及相关机构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包括:国际在线、新华网、人民网(英文版)、搜狐、新浪、CCTV内蒙古电视台、公安部网络宣传处等。2009年至今,学生在《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海峡都市报》、中央电视台、搜狐、新浪、《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晨报》、《北方新报》等区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报道作品近1000余篇,其中报纸260篇,广播电视120余篇,网络编辑稿件近500余篇。2009级新闻学生拍摄的《那年》、《一种念想》、《校园面对面》、《水壶终极转》《止战之殇》、《屌丝男生》在网络传播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点击率达到5000以上,2009级新闻班为学院新闻实验中心制作的4部专题片风格迥异,上传至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YouTube等,供网民分享。

四、建立稳定的多媒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全面贯彻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计划,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自1987年新闻学专业创办以来,内蒙古大学新闻学专业始终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先后与内蒙古地区十多家媒体签订了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建立起涵盖内蒙级新闻媒体、盟市级新闻媒体、行业媒体、中央级新闻媒体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站,覆盖平面媒体(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媒体(蒙汉文网站)、新媒体(手机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系。2012年,与内蒙古电视台合作建成了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在呼和浩特市绿篱摄影沙龙影视公司建立了摄影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新闻传播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新闻传播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近百名实习生提供新闻采编的真实环境,让学生们在新闻实战中了解并掌握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流程,掌握真实情景下新闻实地采访、写作、编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素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2010年以来,新闻学专业学生多次参与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百姓热线》、《都市全接触》、《新闻天天看》等栏目的节目录制。2013年11月13号内蒙古日报社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到包钢集团采访。学生采写消息、通讯、人物专访52篇,拍摄新闻图片近千张。11月22日《内蒙古日报》5版发表教师与学生合作采写的消息《包钢稀土:今年年底将实现稀土工业废水“零排放”》(郭志菊李婧曹敏);12月11日《内蒙古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我们眼中的包钢》(视觉版),集中了近10位师生的文字、图片新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开展创新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近四年来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电视台两大媒体的人员招聘中,几乎每次都招聘了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招聘比例达到30%—40%。这些毕业生经过历练很快成长为媒体中的业务骨干。

五、提升专业品牌效应

内蒙古大学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本地区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自治区高校范围内同类专业纷纷来我校观摩,交流经验。20多年来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始终保持在80%—90%以上。2010年至2013年本科生整体就业率为92.9%,2009年至2013年本科生专业对口率为51.6%。适应现代传媒需求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加之系统扎实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就业中才显示出独特的优势。2009级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王超,大三在搜狐视频实习,因经全媒体实践教学培训,很快适应岗位,面试一周后即确定正式录用。2007级新闻班的远辉带着他发表的新闻作品,成功考入大型上市媒体公司光线传媒股份公司工作,并于2013年进入搜狐网总部工作;2006级新闻班的李文明,则凭借他的获奖作品专题片《来时,我们还年轻》在报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时获得了考官的好评,并考入《内蒙古日报》要闻部,成为一名自治区级的主流媒体记者;2011年新闻系学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拓宽,2007级新闻班的孟颖靠着优秀的业务能力和大学作品微电影《鹿城故事》的加分,考入光线传媒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光线传媒王牌节目《最佳现场》的主要负责人。还有一批学生进入国家、自治区党政网络管理机关和企事业网络宣传部门。

新闻传媒论文例2

1)互动性差、传播单向。传统的电视媒体也往往只是线性传播,传播形式往往是由中心向四面传播,单向传播方式往往只能够是由观众被动接受信息,而不能做出反馈。电视媒体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样的特点会导致实际传播过程中会形成终端个点的彼此孤立,没有联系。传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联系。

2)内容差,形式单一。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电视新闻类节目往往是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数节目都是模仿央视,内容来源也比较单一。从形式上来看也是比较单一的。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地话就必然会影响到实际工作质量。对于这些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2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获得了较快发展,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将能够重新焕发生机,重新得到科学合理地应用。在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把握住电视媒体技术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要大胆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应用。

1)增强传播透明度。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过去电视媒体的信息内容、生产以及传播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媒体要想适应新形势就应该采用新的传播策略,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民间话语、百姓话语来直面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增强传播透明度,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公众获得信息原以及话语权的机会。

2)逐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以及沟通感。用电视媒体技术来传播新闻应该看到,它在互动性方面不敌微博,微信等媒体。但是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互动以及反馈等形式来多向进行。在应用电视媒体技术传播新闻的时候要逐步增强互动性,要鼓励观众利用微博、微信以及互联网等手段来发表观点、参与节目以及表达意见。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民间各类微信息源的整合力度,要让大众成为媒体人,民间记者的存在将能够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活力。

新闻传媒论文例3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突出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有一定的频次,这个频次通常是一天或者是半天,无法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新闻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全时性的特征,任何地方发生到新闻都会被人们传送到网络之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鲜的新闻,能够与世界同步。不管是在深夜,还是在清晨,只要有新闻阅读设备并且接入互联网,就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各种新闻资讯,弥补了过去的新闻时间间隔较长,新闻获取滞后的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是新闻记者和编辑,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使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在看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其他移动设备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录并且上传,使新闻获得传播,这样,新闻就由原来的单一传播主体走向了多传播主体环境。新闻传播主体多样性带来的优势在于,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迅速得到传播、新闻记者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进行深度报道以及使新闻传播的成本降低等。同时,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还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认同感增强,因为见证者和了解新闻来龙去脉的人在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显得更加的真实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是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等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在新闻报道中,可以专门开设自媒体版块,可命名为“亲历者说”等,用来作为网友新闻的阵地。同时,设置相应的负责该版块的新闻编辑,对有价值的、有重大意义的新闻进行核实和追踪报道,予以在其他相应版块,以供对严肃的新闻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阅读。在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核实之后,可以对新闻的第一者进行适当的奖励等,以鼓励更多的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入到新闻报道之中,鼓励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为了刺激读者,一些新闻机构开始使用一些哗众取宠、措辞浮夸、观点偏激、内容严重失真的新闻。这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要想进行新闻传播模式创新,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以促使读者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而非只受到一些偏激的言论的刺激。首先,记者和编辑要有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坚持报道对人们生活有切实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对国家发展有一定作用的新闻,避免一味地通过各种奇闻逸事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其次,记者对于新闻的报道要有深度。新闻的深度体现在,对于新闻的挖掘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思考、能够影响人们的实际行为、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真实的社会。[3]因此,记者应该坚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要坚持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做到报道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发生背后的原因、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报道,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等。如此,新闻才算完成了其使命,记者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

(三)新闻要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新闻量上升的同时,给人们造成的是一种阅读负担,使人们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时,一定要使新闻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尽量缩短读者对新闻进行筛选的时间,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读者的忠诚。首先,新闻需要进行分类,可以将新闻按照新闻事件的种类、新闻发生的时间等来进行分类,便于读者进行新闻的筛选,并且供读者进行分类订阅,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阅读。其次,新闻应该尽量清晰简洁。在新闻的页面,可以采用标题罗列的方式来向读者展示各种新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点击标题进行新闻内容的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最后,在新闻的内容页底端,附上新闻专题以及相关性较强的新闻的链接,供有阅读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扩展阅读。所以,新闻应该是标题内容页相关专题、相似新闻链接的模式来进行,这样,读者能够方便地按照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有效地节省了阅读时间。

新闻传媒论文例4

二、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研究

在自媒体时代,作为网民叙事以及公共参与的新方式,公民新闻在自媒体语境下具备自己的传播特征,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公民新闻可以实现即时性传播,跨越时空限制。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借助自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利用自媒体关注、转发等技术功能,可完成高速信息反馈,实现快速互动。自媒体传播的速度快、成本低,大大超越传统新闻报道。第二,公民新闻具有碎片化特征,采用碎片化呈现。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具有高度碎片化特征,新浪微博的“140”字限制,体现微博从形式和内容都是碎片化的,其虽然以微文本为表现形态,但是却可在转发和评论中扩大事件影响力。第三,公民新闻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多向度特征,具有高度开放性。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意愿实现信息和使用,从技术层面上说,用户可获得高度的信息自。自媒体既是新闻接受者,又是新闻者,而且不同用户可互为受众。传播方式从单向度传播变为多向度传播,逐渐形成和确立了一种以平等互动交流为理念的信息传播模式和渠道,大大地提高了媒体的开放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其所呈现的报道也就不尽相同,因此信息的多元化特征开始体现,有利于让事件原貌得到体现。第四,公民新闻可以实现多种媒体融合报道,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在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正向多媒体融合及全景式的报道发展。新闻事件一发生,公民记者即可第一手消息。事件一旦引起传统媒体关注,传统媒体就会进行深入报道,同时受众又会继续跟进,进而形成多种媒体的融合报道。这种多种媒体融合报道已经成为公民新闻生产的范式。第五,公民新闻媒体可与公众实现议题互设。在公民新闻领域中,议程设置的形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是主题多元化。因为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为普通公众,人民的兴趣点和所关心的话题各不相同,公众与大众媒体共同决定媒体的议题设置。其次,议题设置更趋碎片化。公民新闻的指向内容具有多变性和不可控性,与传统媒体特定的议程设置相比,其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多变性。

三、我国公民新闻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虽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但却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可以想象,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发展,将会推动信息传播形态的变革。公民新闻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将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局面。从某些意义上看,公民新闻主要以公共事务和公众话题为主,很多新闻都体现出对真相的搜寻、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以满足群体利益和公民个体的利益诉求。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在公民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都由普通大众掌控,公民记者未受过正规新闻专业教育,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将使得公民新闻中谣言肆虐。在某些突发事件中,由于追求时效性,公民记者无法进行详细核实,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涌现。而且公众信息时常从个体情绪和个人利益出发,表达上常会出现不理性的状况,尤其是事件涉及一些社会不公或者权利财富的不对等时,极易引发民意表达的偏见言论。大众往往会趋向于同情弱势方,出现不理性的宣泄和附和,将事件当事人推到舆论制高点,陷入情绪狂欢。尽管公民新闻目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是不容小觑的。从其发展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其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必然性。第一,在自媒体时代,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公民新闻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也必将推动公民新闻的继续发展。第二,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各种矛盾不断涌现,民意需要宣泄,很多时候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自媒体却可以胜任,自媒体的便捷性和自由度高等传播特性深受民众欢迎。第三,公民思想的觉醒,公民对自身利益的积极诉求使“公民记者”站出来新闻,成为争取话语权的新力量。第四,一些传统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失语以及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公民新闻的发展。

四、自媒体视阈下公民新闻传播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自媒体视阈下公民新闻传播体系的构建要素分析要研究公民新闻的传播体系,就要从其构建要素上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审视其构成,确定其性质。第一,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说,公民新闻的主体主要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亲历者、新闻事件的相关利益者、对新闻事件给予关注的舆论领袖,其中舆论领袖较之前二者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很多新闻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就来源于舆论领袖的关注和发声。第二,从信息内容的构成来说,主要为与公众个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与公共道德和公共伦理有关的事件、以公权力违法或违背社会伦理的行为等等。第三,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公民新闻以自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当事件被传统媒体关注时,公民新闻也可借助传统媒体发声。第四,从传播受众来看,公民新闻可实现全网民覆盖,传播受众有机构发言人、专业媒体人、公知分子和普通大众,对不同的群体,公民新闻的传播效果往往不同。第五,从传播形式来看,公民新闻基于自媒体平台,这决定其可以实现多媒体融合呈现。

(二)自媒体视阈下公民新闻传播体系的影响研究基于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体系的构建,不仅对媒介内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自媒体环境的发展和进步,还对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甚至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意义,对提升国民的公民意识、构建公共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对内影响:用户获得技术自,舆论领袖把握议题设定权在自媒体时代,基于其开放参与的结构,以及开放便捷的传播特性,新闻把关人的作用趋于弱化,公众通过对新闻的和关注、转发、评论,在不同范围形成新的舆论空间,民间话语体系快速形成与崛起③。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由于自媒体的大量关注又形成了新的舆论领袖。用户能否得到更多关注成为舆论领袖,取决于用户本人的地位和声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当然也取决于对网络的使用能力和水平,以及频次和深度。比如在新浪、搜狐、腾讯微博,用户粉丝量所反映的就是其受关注的程度高,也意味着其内容的评论量、转发量高,传播影响力也就大。在新浪微博,人气排行前百位的几乎都是娱乐界名人明星和社会精英,他们发出的声音通过粉丝的评论、转发,引发巨大的舆论效应,形成了强势话语权,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为了舆论领袖。普通公民为了让自己的信息受到关注和重视,就@名人、舆论领袖,通过他们的转发、评论,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扩大自己的公民新闻的影响力。从全局来看,自媒体用户虽然获得了技术自,同时也获得了更好更自由的表达平台,但是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舆论领袖手中,议题一般都由他们来设定。2.对外影响:公民意识增强,促进公共领域构建公民新闻的崛起,使得公民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公民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人们争取权利的意识加强的同时,责任意识也在加强。在公民新闻的领域中,大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开始提高,人们乐于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因为立场和利益引发冲突性议题,并以此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个人观点的交锋碰撞,促使民意聚合并得到传播和扩散,发挥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解决公众诉求,有利于政府的社会治理和改革,更有利于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从公共领域构建的角度看,自媒体虽然呈现出一个相对理想的公共话语平台,可以对事件进行关注和监督,甚至批判,但是却算不上成熟的公共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新闻传媒论文例5

在市场经济下,新闻传媒管理的矛盾增加,主要表现在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两方面。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新闻传媒必须寻求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产业属性却与意识形态属性相悖,这无疑是摆在新闻传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目前,在新闻传媒管理中,有些单位对新闻传媒意识形态的功能过于重视,忽视了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另一方面,某些单位过于追求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却忽视了其意识形态功能。

(二)新闻传媒管理的复杂化趋势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媒的管理不再单一简单化,管理目标、内容、方式、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简单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的控制新闻传媒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领域走向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同中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大量的外来文化涌人我国,使得我国公众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发展,受众群体喜好的变化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了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思路

(一)科学的管理新闻传媒

新闻传媒行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新闻传媒的健康发展。科学管理新闻传媒,主要包括规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的行为两方面。在新闻传媒管理中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新闻媒体管理变得规范而统一。

1.处理好规范管理与鼓励创新间的关系

完善的管理规范对新闻传媒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行为与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其行为和活动趋于规范性,可以增强新闻传媒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而促进新闻传媒的发展。在新闻传媒工作实践中,很多规范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的,或是在实践中对旧规范进行创新,从而得出新的规范。由此可知,新闻传媒实践中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不能恪守规范而固步自封,也不能一味寻求管理创新而无视规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新闻传媒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要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出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推动新闻传媒的发展。

2.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新闻传媒管理的主要因素,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若管理过程中缺少了被管理者,那么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同样,缺少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行为就失去了规范性。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传媒管理者,要以两者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具体的管理措施,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被管理者主动的做好工作,进而保证新闻传媒的各项工作可以圆满的完成。

(二)实现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

新闻传媒管理的内容复杂,环节众多,是一项庞杂的过程,因此,要求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全方位的对新闻传媒实施管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建立起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模式,在规划管理模式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1.要树立协调、统一的意识

目前,我国新闻传媒并没有进行大的变动,所以在行使管理职能的时候只限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不能干涉其他部门,或者与其他部门相抵触,应保持一致、相互协调的管理方式,促进新闻传媒的良性发展。

2.要确立综合管理的意识

对于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来说,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对人员进行综合管理,使新闻传媒管理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管理总体体现为,与国家政策不配套,加之行业市场并不规范,所以新闻传媒必须从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出发,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有关对策

(一)突出新闻传媒的舆论机构的属性

在社会生活中,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会形成社会舆论,这种社会舆论可能是积极的舆论,也可能是消极的舆论,无论是哪方面的舆论,都说明新闻传媒具有舆论机构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新闻传媒的管理中要相应的突出其舆论机构的属性。在管理新闻传媒中,应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形式进行适当的控制,以达到拥有的舆论效果,发挥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对于积极的社会信息,新闻传媒应通过大众传媒的各种渠道,迅速的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不具备的信息传递快、范围广的优势,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对于消极信息或已形成的消极社会舆论,新闻传媒应该发挥分散公众注意力,或利用正确舆论分散消极舆论,积极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形成。

(二)重视新闻传媒的受众群体

新闻传媒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传媒发展的规律,并在时展中遵循发展规律、改革管理方式,使新闻传媒生存并有所发展。无论新闻传媒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受众的支持,受众群体是新闻传媒发展的基础。虽然新闻传媒的拥有者可以决定传播信息的内容,但是受众群体决定了信息传播价值。为此,新闻传媒应重视受众群体的感受,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将受众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新闻传播人员要以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为工作目标,以传播活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社会特点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并注意传播的时效性。管理者要注意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新闻传媒管理者要改善报道方式,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调整传播途径,优化新闻传播路径,在保证新闻传播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同时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完善新闻媒体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新闻传媒管理中,要将市场运作要义渗透进管理工作中。新闻传媒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就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自身生存进行谋划。作为新闻传媒的管理者,要掌握市场要义,并在市场要义的指导下与同行进行公平的竞争,逐步占领市场,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润。作为管理者,要正确理解市场要义的各个部分。就新闻传媒自身而言,传媒产品迎合受众群体实际的需求就是新闻传媒市场运行的根本要义。只有传媒产品符合受众的需求,传媒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也是新闻传媒价值的最终体现。无论新闻传媒怎样参与市场竞争,都要建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要想在同行的竞争中占领市场,首先要保障传媒产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然后依靠经营的手段使传媒产品受到受众的喜爱,并优于同行的产品。同样,在传媒产品迎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新闻媒体才能从中获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给予受众群体积极向上的传媒产品,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受众健康的精神需求。在此条件下,新闻传媒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就要先投入一定的资本,然后利用传媒的广告效应进行为传媒产品做宣传。新闻传媒管理者必须重视传媒广告的管理,严禁不良广告投入市场。

(四)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新闻传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应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第一,应制定并完善人员管理规范,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各项决策可以贯彻执行;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并采用专业讲座、演讲、交流等形式,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素质;第三,应完善人员考核制度、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各项管理机制提升工作效率;第四,鼓励管理人员从基层工作做起,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第五,鼓励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创新,真正激发管理工作的活力,带动新闻传媒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大局意识,同时具备综合管理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综合管理人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新闻传媒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新闻管理人员时,应注重其多种能力的培养。总之,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要规范执行管理程序,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

新闻传媒论文例6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其迅猛态势正深刻地改变着各国新闻文化传播事业的局面。有研究统计,在短短一分的时间里,互联网上会出现如此信息图景:Face-book上传了41万张照片;谷歌处理了400多万次搜索请求;QQ空间上传了13.9万张照片;新浪微博了9.5万条微博信息。这一互联网海量信息即时与传播的速度与容积,是传统纸质媒介无法想象的。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名为“昨天你读报纸了吗?”的调查显示,美国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45岁,30岁以下的读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读者超过了65岁,年轻代很少阅读报纸而大量转向互联网寻求资讯、知识与社交,这一新的需求在深刻地改变着传播业态、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者的行为,当然也广泛地影响着媒介生态,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政府文化传播战略与策略,传统媒介面临体制性变革是大势所趋。1877年创办的《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曾因揭露“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越战文件”、“棱镜门”等事件而轰动全球,但近年来,《华盛顿邮报》的订阅量和广告收入也在不断下降,2013年上半年,该报的发行量就下降了7%。这直接导致其最终被卖给亚马逊网络购物中心缔造者贝索斯的最直接的原因,《华盛顿邮报》与贝索斯的融合将加强其传播的效应,美国文化帝国的霸权梦想或可以长袖善舞,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启发。

新闻传播对内的使命是铸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民族精神,对外则要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宣传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品质,牢牢掌握舆论的制高点,使“近者悦,远者来”,让世界真正体会中国文化尊重自然、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强健不息、追求和平的灵魂与魅力。中国是文化大国,在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征途中,要将文化大国的丰厚资源转化成文化强国的软实力,必须加强文化传播战略设计,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因此,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运用的潮流,创新传播媒介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深度融合,既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内生需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媒介融合将导致中国传播事业的一次深刻变革并将为中国软实力的建成插上现代翅膀。

2.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十年来,伴随改革开放,我国传媒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始的媒介融合起步不并不算晚,其形式上大致经历了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创办新闻网站,创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向多媒介融合的立体化、特色化方向演进的几个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媒体逐步向传统媒体渗透也日益成为明显之趋向。从1996年1月15日《广州日报》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起,我国报业集团道路已经走了将近20年,至2002年底,全国共组建39家报业集团。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走上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媒体,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稍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以安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省内各大省级报纸即着手组建报业集团,到新世纪头十年内,各个报业集团也全部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建构,多媒介运行的传播业态基本形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安徽日报》为龙头的十二报三刊一网站的媒体集团格局,其网络媒体中安在线运行也收到了巨大成效,成为纸制媒介的强大补充,同时,集团每周分别在美洲、澳洲、欧洲、非洲同步出版五个周刊。《合肥晚报》报业集团也成为一个鲜明亮点。安徽时代传媒、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集团化整合或上市运行成为同业翘楚,或者深度发展,服务三个强省战略目标,历近20年发展,安徽传统媒体初步完成了历史性转型,传媒业态得到了优化,新兴媒体在安徽传媒生态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各个地方传统媒体的革新也硕果累累,媒介融合呈现向深度演进的态势。2013年10月,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崛起安徽•投资热土微行动”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安徽省省直主流媒体法人微博记者深入阜阳、亳州、宿州三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访,这是安徽宣传史上首次利用新媒体的大型采访活动,产生了巨大效应,也标示着安徽媒介融合发展从政策研讨向操作实践演进,安徽传媒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转型,已成为各大媒体的共识。媒介融合在中央媒体的创新性发展中也结出了硕果。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上线,短短8个月内,粉丝数量就超过了1000万,到2014年5月,粉丝数量突破了2000万。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开通腾讯微博账号,2014年5月,听众达到了1150多万。两者相加,@人民日报的粉丝总量就达到了3100多万。这与《人民日报》纸媒发行的280万份订阅数完全是隔如天壤,换言之,一个法人微博账号所聚集的读者,相当于又办了11份《人民日报》的纸媒。跟踪考察@人民日报,有研究者发现,其每发一条微博,会平均转发超过1300次,最高转发超过20万次,如果从理论上分析,每次转发可以带来100-500次阅读,那么@人民日报的一条微博,最高就可影响到2000万-1亿的网民。人民日报这种融合新兴媒体而催生新型传播形态的国内传统媒体集群正在出现。今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起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组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等11家中央媒体官方微博,走进国内部分省、区、市企业一线采访,进行微博直播,通过传播企业发展正能量,传递我国经济形势向好发展的信心。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新浪联合的报告,截至2013年底,新浪认证的媒体官方微博达到24000多个,其中,三大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的官方微博达到13500多个。

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的开设也已成各大媒体争夺受众的有力手段。这说明我国媒介融合实践迈开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安徽媒介融合态势也证明在文化强省战略政策感召下,新闻文化传播生态正在迅速改变,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鲜明时代特点。但也必须看到,尽管移动互联网的“微时代”越来越热,媒介融合在主流媒体中也取得了上述巨大成绩,全媒介时代对主流媒体传播业态的冲击导致其自我改变的动力正在增加,但将移动互联平台、技术与传统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不同体制、模式、功能的媒介实现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媒介组织方式实现创新性融合的国内媒介仍然凤毛麟角。我国媒介融合现状与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目标要求、与中央为实现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要求,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媒介融合仍然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2.1融合认识不足相当数量的新闻单位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已经实现了有效的互补和促进,从而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效应,为其传播方式和业态的改善提供了支撑。但总的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主流媒体对媒介融合的认识仍然不足,许多媒介管理者对媒介融合发展在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过程中的战略价值还存在观念的缺失现象。刘奇葆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足和缺失表现为有的满足现状,患得患失;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缺乏信心;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由于多数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内容供给必须依赖于传统媒体,这也导致了传统媒体的优越感。据尼尔森评级数据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称,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链接都是美国传统媒体公司;站点内容中仅14%为原创,67%的热门新闻站点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站点人员中13%的人是收集管理员,专门收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统媒体依赖体制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以及在历史中积累的传播公信力远远超过了新兴媒体,一些传统媒体管理者对媒介融合仍然或多或少表现出“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现象。梳理各类社交媒体信息不难发现,传统媒体斗志昂扬的复苏豪言不绝于耳,这足以证明传统媒介对媒介融合观念与时代要求的反差。

2.2体制障碍突出研究显示,上述观念认识的滞后在传媒业界大致表现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拯救传统媒体衰落的最有效途径,能有效扭转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急速下滑的局面,一种观点则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件烧钱的游戏,更有人惊呼“不办新媒体是等死,办新媒体是找死。”仔细考察这两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体制痼疾所导致。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所依赖的体制土壤存在巨大差异,其对融合的预期截然相反,另一方面传媒资源配置方式迥异导致其参与的主动性明显不同,新兴媒体依靠网络和数字技术,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其话题设置、传播敏感以及顺应公众诉求的能力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在大数据分析取代了传统的统计手段,云服务释放了无限的信息空间时代背景中,传媒影响的体制壁垒已经逐渐失去其唯一的效用,舆论生态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丢失的新闻资源却被新兴媒体大量发掘并迅速“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传统媒体习惯于固守体制,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实际发挥的作用难成正比,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则寻求持续创新,以不断维持其传播的新技术能力优势,一方面新兴媒体热衷于对传统媒体的渗透,而传统媒体则陷入体制的依赖路径,成为自我创新的阻滞。在新形势下,这种体制障碍严重地约束了媒介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2.3人才队伍缺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人类两大生产门类的生产不断进化过程中,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依赖于新的劳动工具的革新。人类传播史也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人类传播方式的每次飞跃都源于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革新,现代化传播手段依凭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总是通过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在当代传播高度依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时代,媒介融合对人才的依赖就显得更加突出。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是全球第一,而在未来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大约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大多数传统媒体采编方式约束于其媒介形式,因此人才队伍单一化成为普遍现象。以安徽为例,各个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时代传媒集团等传统媒介文字、音像采编人员充盈,而能整合网络技术、视频采编、客户端服务、微博应用、文字书写、中英文贯通的新型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传媒人才则处于紧缺状态。地方主流媒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即将到来的媒介融合大潮将对传播专业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期待。

3.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新期待

“你终于降临,思想突破了藩篱,终于展翅飞向遥远的世界,在那里,正进行这郑重的对话,这就是过去与未来。”这是恩格斯对印刷术发明的赞誉,实际上也道出了我们对媒介融合及其人才生长的期待之情。人类的传播史既是一部技术进步史,也是一部人才成长史。造纸和印刷术导致纸制媒体的产生,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报人和出版家;电报的发明加快了通讯社的发展,也成就了大批新闻电讯人才。今天,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领人类享受信息消费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战略思维能力、信息化处理技术、全媒介采编本领、市场化策划与营销水平、大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为高等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3.1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强化传播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坚持作用的前提。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来说,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之公器,其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与作用都是巨大的。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社会的瞭望哨和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世界已经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渗透、不同文化文明的交融与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的明争与暗斗,在传输与挖掘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中,变得更加虚拟而便捷。因此,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与文化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须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贞品格,筑牢思想道德的底线,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明辨是非对错,把握舆论方向,恪守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因此,在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增加这些教育的分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合格的全媒介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人才。

新闻传媒论文例7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发展新规律所做出的科学论断。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必然带来的传媒全球化,也使新闻传媒业必须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传媒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及国际比较

1、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2001年,全国报纸种数为2111种,总印数为938.9亿印张,千人报纸拥有量为142份,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图书总数为154526种,图书总印张数为406.1亿印张,千人图书拥有量为4944册,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杂志总数为8889种,总印张数为100.9亿印张,千人杂志拥有量为162册,分别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电台总数为301座,发射总功率为4961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电视台总数为357座,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300台,分别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90年代初进入中国,1993年互联网用户数仅为2000人,1997年10月,用户人数为62万人,到2002年1月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人。

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媒体广告业务,广告营业额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1982年到2000年,广告营业额年均增长幅度为42%,是同期GDP增长幅度的2.6倍。广告营业额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不到0.3‰,上升到2000年的0.8%,人均广告费也由1982年的0.15元增加到2000年的56元,广告从业人员从1982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4万人。在广告营业额的构成中,媒体广告占到很大比重。2000年报纸广告为146.47亿元,占20.55%;电视广告为168.91亿元,占23.7%;广播广告15.19亿元,占2.13%;杂志广告11.34亿元,占1.59%。

2、传媒业的国际比较

我国对反映传媒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千人日报拥有量、千人收音机拥有量、千人电视机拥有量和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进行了世界几大国的比较。1996年,中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40.4份,日本为578.1份,美国为212.5份,俄罗斯为105份。1997年,中国千人收音机拥有量为339台,印度为120台,日本为956台,美国为2118台,俄罗斯为418台。2000年,中国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293台,印度为78台,日本为725台,美国为854台。2000年,中国千人互联网用户为17.8人,印度为4.9人,日本为371.1人,美国为338.7人,俄罗斯为21.3人。

笔者还对中国传媒在世界传媒业中所占地位计算了测算和评估。中国的日报总量1995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9.18%,收音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7.2%,电视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24%,互联网用户2002年初已占到世界总量的6.2%。由这些总量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的传媒大国。另一方面,笔者用传媒渗透能力指数计算了1995年世界各国的传媒发展水平,结果发现我国的传媒渗透能力指数仅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6,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2,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5。这说明我国还仅是个传媒弱国。

在国际传播方面,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电影占领了全球50%以上的总放映时间。世界传媒发展很不平衡,“西风压倒了东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

二、我国传媒业的改革

1、改革历程

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以后进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国家逐步减少对新闻单位的财政拨款,绝大多数新闻单位通过媒体广告等经营创收实现自收自支。第二次是1996年以后进行的媒体“集团化”改革,广州日报等几十家大型新闻单位组建起传媒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是传媒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它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激发出媒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各新闻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创办了各种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媒体形式,并在内部推行独立核算、承包经营、人事分配等各项改革。“集团化”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到一定规模,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传媒全球化的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用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才能把规模日益庞大、分工逐渐细化、媒体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功能更加完备的传媒组织更好地协调和运作起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加上新闻单位内部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使传媒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从1998年起传媒业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出现了一批规模达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传媒集团。

2、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传媒业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改革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坚持党管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取决于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凝聚人心、振奋力量,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错误的舆论导向则涣散精神、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新闻媒体改革的20几年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管舆论导向的原则,使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对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在新闻媒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如新闻、天气预报等)。公共产品外部性最强,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大。向广大人民提供公共产品,是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新闻媒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后,所提供的私人物品(如广告、信息服务等)不断增加,而提供私人物品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但我们一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我们在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下进行的媒体改革,保证了新闻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性质不变,保证了新闻媒体社会公器的性质不变,即使是媒体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没有使其异化为被经济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

③坚持渐进式改革。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相仿,新闻媒体的改革也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子。各项改革措施基本上是借鉴国有企业的经验,进程上比国有企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保证了新闻媒体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地推进各项改革,以发展保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新闻媒体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且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以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避免因局部改革失利而对全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新闻媒体业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集团化改革目标模式不明确,改革成效不明显。近几年我国陆续组建了几十家传媒集团,数量可谓不少,但绝大多数传媒集团在体制和机制上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是“翻牌集团”。出现大量传媒翻牌集团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模式。我们对为什么组建传媒集团、如何组建传媒集团、如何促进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等重要问题缺乏深入地研究,以至于我们拿不出一个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文件,来规范传媒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由于没有中央的政策性指导,加上本身固有的“路径依赖”,传媒集团的改革大多只是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基础上修修补补,改革成效不明显。

②管理体制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限制了媒体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业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模式,在实际中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限制了媒体的发

展空间,传媒集团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发展难度很大。从发达国家传媒集团的发展过程来看,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现行的传媒管理体制,把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即使一些实力较强的传媒集团,也无法突破体制的限制,把零碎的市场整合起来。这是我国传媒集团难以做大做强的体制性原因。

③传媒业行业壁垒很高,垄断利润带来了表面繁荣。传媒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国家的行政控制很严,行业壁垒很高。行业壁垒造成了传媒业的寡头经济现象,一个行业或地区的传媒市场一般被为数不多的两个或三个传媒集团垄断。寡头垄断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传媒业一派繁荣景象,很多传媒集团花巨资建高档办公楼,经营星级酒店和度假村等。这种繁荣只是表面上的,与国外传媒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我国传媒的渗透能力指数只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寡头垄断不利于市场效率的发挥。我国传媒业的寡头垄断带来了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并不利于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综合传媒能力的提高。

④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媒体兼并、联合、重组存在很多障碍。我国有一万多家报刊社,几千家电视台、电台,除少数媒体有较好的效益外,有很大一批数量只是靠行政拨款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在我国媒体都是事业单位,除因宣传违规而被撤消刊号,即使负债累累也不会倒闭或破产。我国传媒业缺乏应有退出机制,使媒体的兼并、联合、重组存在很多障碍,在实践中的行政撮合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无法通过优胜劣汰、有生有死的市场法则进行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这也是传媒集团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⑤传媒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传媒业已形成了近1000亿的资产,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部门对这么大的一笔资产进行监管。在大多数地方,媒体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都归媒体单位所有,也有些地方(如上海)媒体资产由宣传部直接支配。传媒资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一方面,传媒集团管理者的经济收入与经营业绩不直接挂钩,影响了其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他们的经营行为也缺乏应有的监督,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行为。

⑥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在国际传播上力量很弱。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强大、日益开放的大国,在国际舆论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主要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少数几个中央级媒体承担,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但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很弱。现在有一些地方(如广东、上海等)的传媒集团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完全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但地方媒体只把眼光放在国内或本地区,缺乏国际化战略意识,这不但限制了它们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上的力量。

三、我国传媒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案设想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传媒加紧抢占国内市场,传媒业面临很大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力量,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传媒业面临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我国的传媒改革还应继续坚持党管舆论、社会效益第一和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大原则的前提下,加快束缚传媒业发展的体制弊端的改革步伐。针对传媒业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战略方案的一些初步设想。

1、确定集团化改革目标模式。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传媒集团化改革宜采用“一团两制”的模式,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宣传部门还是事业性质,保留报社、电视台、电台等事业法人资格和编制,是舆论宣传的主体。经营部门剥离出来成立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母子公司体制,是市场运作的主体。事业单位是企业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享有资产收益权、重要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按照现有法律框架,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明确党委与公司董事会的权、责、利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2、改革传媒业宏观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调整传媒业的宏观管理体制,突破条块分开限制,促进媒体产业结构转型。一方面要打破条条分割,首先要把广播电视局与广电集团分离,进一步再把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局合并。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组建跨媒体、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另一方面要打破块块分割,削弱地方对新闻媒体的属地管辖权,组建跨地区的新闻管理机构,鼓励传媒集团实行跨地区发展。

3、打破传媒业的行业壁垒。放宽传媒业的准入条件,突破机关报(台)一统天下和传媒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允许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参与媒体经营运作。一种方式是允许企业、社团及个人参股传媒集团的经营性公司,另一种方式允许创办有别于机关报(台)的公共媒体,公共媒体由企业、社团及个人提供资金,不对某一机关负责,而是对宪法和法律负责,表达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舆论呼声。公共媒体的创立有利于打破机关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对引入外部竞争、促进传媒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进一步整顿传媒市场秩序。对现在较为混乱的传媒市场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建立媒体退出机制,对那些宣传屡出问题、经营严重亏损的媒体,要进行关闭或破产。鼓励传媒集团运用市场手段对其他媒体进行兼并、联合、重组,优化传媒市场资源配置,促进传媒集团做大做强。

5、建立完善的传媒资产管理体系。把传媒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指定国资委的有关部门对传媒资产进行监管。对传媒集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定相应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按照经营业绩对传媒集团的管理者进行适当奖罚。加强对传媒集团管理者经营行为的监督,国资委指派专人加入传媒集团董事会、监事会,也可委派财务负责人,对传媒集团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控制。

6、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世界传播秩序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发展,不仅是传媒集团或传媒行业利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它关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国家除加强对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对外宣传的扶持外,还应调动其他传媒集团跨国发展的积极性,对传媒集团到境外办刊、办报、办台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还要支持传媒集团到海外融资和上市。传媒集团的跨国发展,一定会增强我国对外宣传能力,在世界传播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促进传媒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措施建议

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笔者对当前应当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和新闻出版总署对各地方传媒集团试点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总结成功经验和作法,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个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文件,以此推动传媒集团化改革的深入发展。

2、建议在一些地方试点传媒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重新调整传媒宏观管理格局,建立跨地区的传媒管理机构,打破条块分割,推动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发展。

3、建议在几个传媒集团试点融资方式改革,在内部宣传经营两分开的基础上,允许经营性公司向企业、社团和公众募集股份,可挑选几家条件较为成熟的传媒集团上市融资。

4、建议在几个(或一个)地方试点创办几个公共媒体,尝试在新形式下传媒发展和管理的新途径。

5、建议和新闻出版署协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类似公司《破产法》的新闻媒体破产条例,并依据该条例对新闻媒体市场进行治理整顿,试点传媒集团通过规范的市场手段兼并、联合、重组。

6、建议和新闻出版署协同国资委等部门,制订传媒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明确出资人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并制定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建议国务院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传媒集团向海外发展。

参考文献:

⑴吴玉容:《传媒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际形象战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

⑵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新闻传媒论文例8

(1)自媒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当前自媒体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主。例如,微博、微信及其他网络通信工具。随着自媒体使用群体的增多,新闻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传播载体,对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自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载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自媒体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新闻传播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时,受到传统媒体播出事件和受众群体的限制,新闻传播在整体速度上并没有实现快速提高。但是自媒体的发展和运用,给了新闻传播以有力的支撑。由于自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新闻,并可以及时的参与新闻评论,对加快新闻传播速度,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3)自媒体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观众只能是被动地看,对新闻事件背景的了解也仅限于节目组的介绍。自媒体出现以来,新闻传播中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不但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还能通过网络及时参与新闻事件的评论,使得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二、运用自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具体措施

基于自媒体的诸多优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全面应用自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对促进新闻传播发展,满足新闻传播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新闻传播应对自媒体有正确了解和认识,并做到积极运用自媒体。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运用自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

(1)在新闻传播中增加自媒体传播样式。为了达到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目的,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将自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样式来看待,在新闻制作和播出过程中,增加自媒体传播样式,为自媒体提供新闻传播渠道,保证新闻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在自媒体中广泛传播,使新闻传播能够在时效性上有所提高,满足新闻传播的需求,为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2)积极运用自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全面参与的特性。由于自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新闻传播在利用自媒体的同时也要清除自媒体的这一属性,做到掌握自媒体特征,熟练运用自媒体的特性,使新闻传播能够做到快速传播,并利用自媒体受众群体众多的特点,提高新闻的参与性,使自媒体用户能够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为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支持,保证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

(3)在新闻传播中引导自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媒体形式,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新闻传播要想运用自媒体提高整体传播能力,就要在新闻传播中有效引导自媒体,使自媒体能够在将新闻传播作为主要的传播内容,为新闻传播提供可靠的传播样式,并逐渐代替传统媒体称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加强自媒体运用的引导,是保证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

三、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分析

从自媒体的发展来看,自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并称为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者。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将越来越快,其传播深度和群众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强。因此,正确分析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来看,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媒体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自媒体的参与,使新闻传播在传播能力和传播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自媒体的运用来看,自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能力的提高和新闻传播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媒体的作用有正确认识。

(2)自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只能依靠传统媒体的局面。自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传播形式,使新闻传播能够在传统媒体之外获得新的传播形式的支撑。因此,自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具体形式,使新闻传播能够在传统媒体之外取得全面创新。由此可见,自媒体对改变新闻传播媒体形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自媒体对促进新闻传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媒体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不但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获得了有力的促进,对提高新闻传播能力,促进新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自媒体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实际,自媒体的参与对促进新闻传播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闻传媒论文例9

新闻中表达的意思是:《贤妻》并未塑造好“贤妻”的形象。再比较下面的标题:2.《咬文嚼字》“咬”上郭敬明称其为错字大王人民日报2012-2-193.《咬文嚼字》盯上郎咸平:怎能用“红火”形容惨剧搜狐文化频道2012-5-1标题2重复了“《咬文嚼字》”(刊物专名)中的“咬”,因势利导批评郭敬明的博客里有太多的文字、词语差错,堪称“错别字大王”。这样一来,郭敬明语文错误的一种程度就跃然纸上了。标题3没有利用《咬文嚼字》中的“咬”,而是换用了“‘盯’”这个动词。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个标题非但没有突出郎咸平用词失误的程度,“盯”的人为意味也比较浓郁,而淡化了新闻客观性的语体色彩和“零度”风格。所以,还是标题2的传播效果更好些。有时,并非重复新闻标题中的整个关键词,只是重复了其中的某个成分,此种情况更表明重复关键词的修辞艺术是大众传媒新闻标题的一个独有属性,因为这时重复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新闻要素和对新闻要素的评论。这种关键词的重复,还可以是同音词的重复,表现出因势利导的修辞特性。例如:4.三门峡一景区搞“扯蛋”大赛不少游客批太扯淡大河网2012-4-164的新闻内容是:该景区搞“扯蛋”游戏,规则是在广口瓶内放着几个系绳的绿皮鸡蛋,线绳另一端由参与者抓着,随着主持人插科打诨后的一声“扯”,参与者就一起往外拽鸡蛋,后出者为失败者,得要戴上画有乌龟的“绿帽”加以惩罚。这游戏虽新颖好玩,但大多游客却对此反感,认为格调不高。“‘扯蛋’”与“扯淡”形体不同但读音相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批评。

二、词语动态化

这种修辞方式,是让表达新闻要素的词语与另一个表达新闻要素的词语在组合时形成联动关系,从而使新闻标题产生出动态化的语义关系,让标题活跃起来。如:5.“愤怒的小鸟”飞进现实:上海将建主题公园人民日报2012-7-3“愤怒的小鸟”是芬兰Rovio公司推出的一款小游戏。如今,“愤怒的小鸟”已从游戏世界飞进现实空间,Rovio.9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公司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开设“愤怒的小鸟”实体店,并推出了玩具等“小鸟”衍生品,上海也出现了首个“愤怒的小鸟”主题公园。标题巧借“小鸟”的动作特征“飞”入题,浮雕式地传递了“上海将建主题公园”这一信息。6.“朝阳”在俄罗斯绽放中国石化报2011-1-11新闻中说,2006年中国石化的“朝阳”标志出现在俄罗斯乌德穆尔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2007年2月,中国石化与俄石油公司在UDM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达成共识,推动UDM公司呈现出价值上同向、战略上同构、经营上同谋、效益上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朝阳”作为中国石化的企业标志,标题用它的“绽放”来说明中石化在俄罗斯的业务不断拓展,这不仅让标题更为简练也让它衍生了动态感。下面是同样的用例:7.北京哈德门饭店停业数千人争享“最后晚餐”北京晨报2008-11-14日8.扬子鳄有望“爬出”濒危名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4-11在北京哈德门饭店停业的最后一夜,数千顾客争相品尝着这“最后的晚餐”。7通过“哈德门饭店”来激活“最后晚餐”,让它们建立起了连贯的动作性关系,这不仅形象地传递了新闻信息,也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妙趣,会联想到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扬子鳄的固有动作就是爬,8的标题结合扬子鳄的行动特点配合以“爬出”的动作,不仅让新闻的“主人公”形象活脱起来,更再现了拯救扬子鳄于濒危名单的艰难历程,由此而使新闻的主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对比性映衬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中,可以利用新闻要素提供的机缘,通过不同种类事物的对比来映衬人或事物的本质性特点,从而凸显出新闻价值。例如:9.胆子不小,带着手枪想进车站案子很大,一窝逮了20多个毒贩扬子晚报2010-1-810.贫困县县委书记被曝配百万豪车上假军牌大洋网2013-3-19这两个标题中,9把“胆子不小”与“案子很大”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新闻要素加以对比,这种对比,密集了新闻信息,突出了案情的重大和新闻的不寻常价值。10是说辽宁省西丰县闫姓县委书记超标配150万元豪车并套用假军牌。

新闻传媒论文例10

为了顺应这一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做好行业调研,变适应为引领。以往的专业建设思路往往是对于行业趋向亦步亦趋,但新媒体是传统传媒行业所未遇之变局,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更无准则。所以,作为后起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机构,尤其要在专业研究上下功夫,对于媒体变化与需求要深入调研,以期走在行业前沿乃至能够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做到引领行业,而非以前的简单适应。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界定纸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明确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中如何去理解媒体的相关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比如,读者的界定从对象到用户的变化,而这直接关系到大众接受信息方式和受众群迁移,对于信息与产品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转型战略方向的选择等。二是本地市场的调研工作。对于传媒人才的需求状况,详细分析本地都市报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这是对于媒体本身的定位研究,是明确其发展策略的基础工作。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特征,将是我们评价本地纸媒策略的重要依据。同时,深入研究传统媒体是数字化转型、新的内容架构以及信息平台属性与功能,还有读者的精确化等问题的研究,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准备上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顺应者,这样才能够成为本地媒体发展的助推力量,从而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实践的融合,走出特色之路。第二,以媒体多元化需求为依据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教学专业设计思路。如今,多向思考的能力,内容的专业、深度,技术手段的多元综合,传播途径的丰富性等都是新媒体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此种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和行业要求,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这是除新闻学专业的知识外,还具有多学科的专门知识,既能够体现“地方性”,又能凸显“实用性”的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即多专业的融合和新传播能力的构建。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市场细分化促使媒体转向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急需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复合式新闻人才。受市场细分论的启示,新闻媒体为摆脱同质化的竞争,开始追求‘专业化’特色”,这一点如今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闻传媒论文例11

(一)传统媒体的下行压力

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的挤压下,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在极度地萎缩。这种危机不仅涵盖了纸质媒体,而且蔓延到包括电视和广播在内的整个传统媒体。报纸的零售、电视的开机率持续下滑,必然带来广告上的压力,增加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上“断炊”的风险。由于传统媒体的发展不景气,势必影响到新闻评论的发展。

最显性的影响就是传统媒体中大量的优秀员工跳槽到新媒体或从事其他行业。一些媒体中的评论人才在逐渐流出传统媒体,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创作队伍受到了削弱。

(二)缺乏时效性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归根结底,新闻评论还处于新闻的范畴下,这就必然需要强调其时效性,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发出媒体的声音和观点,表明立场和态度。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新媒体则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青睐。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进行编辑制作,特别是新闻评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分析过程,评论写作过程可能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就使得新闻评论的滞后性与受众的“翘首期盼”的答疑解惑形成时间上的矛盾。

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而这样的“舆论空窗期”,却成了各种谣言的井喷期。受众往往缺乏耐心,容易被一些别有用途的消息或评论所牵引,形成对于某事件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要想更正受众的错误观点,消除错误观点的影响,重新夺回舆论阵地,传统媒体往往需要耗费更大的精力,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单线传播,缺乏互动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也希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是传统媒体的最大缺点就是单向传播,难以满足受众的表达欲望。虽然也有些报纸和电视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渠道,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其原有的价值就被弱化了。网络平台上的微博、微信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互动场所,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相比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新媒体在对受众信息的处理与答复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加畅通且对等信息交流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完整的媒体体验,参与感更强。同时,新媒体平台也为受众之间搭建了互联沟通交流的渠道。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受众在品读某篇新闻评论或许会产生疑问甚至是异议,由于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评论员,这就势必使得受众转向新媒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进一步消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价值。

(四)精英话语受质疑

自康梁时代的“文人论政”,到如今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话语表达,社会话语权通常是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在传播意见性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挑战的权威性。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评论员,主要是精英阶层的“三高”意见领袖(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或是专家学者,或是领导阶层,这些人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科学的视角和看法,同时也掌握更多的某些方面的权威资料,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所表达的意见性信息,更多的属于精英文化。

而在Web2.0时代,随着论坛、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受众自我表达的渠道多样化和便捷化。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各抒己见,先于传统媒体发表意见性信息。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以消极对待的方式“逆反”地去解读精英文化,例如“砖家”“叫兽”等变异词汇的流行,说明大众已不再对精英文化“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新闻评论的主体由职业评论员变为由精英代表和普通公众平等分享,从而构建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二、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

(一)增强新闻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

信息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同时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的问题也相应而生,它们分散、浪费人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人处于被动感知、消极接受的状态,导致受众迷失自我。新闻媒体在提供信息上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已丧失了其优势。

我们应看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已经不再缺乏信息,而更多的是缺乏判断力资源,也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①在这方面新闻评论就有着天然的优势,传统媒体应该依托新闻评论竭尽全力地为受众提供正确的观点,引导受众去判断、去分析,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更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在传统媒体发展中,很多人鼓吹“渠道为王”“经营为王”,但是无论怎么转型发展,在这两个方面都不足以与新媒体抗衡。传统媒体在做好信息报道的同时,应该做好新闻评论,生产非同质化的优质内容,掌握好社会话语权。传统媒体应该重新审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传媒的重要武器,以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二)积极拥抱新媒体,形成评论矩阵

新媒体作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在任何传统媒体的发展转型中都已无法回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其中汲取养分,扩宽自己的发表渠道。

以《人民日报》为例,通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初见规模的评论矩阵,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中,通过“你好,明天”“微评论”等栏目发表短小精悍的微型评论,体现出微言大义、口语化表达、立场鲜明、善用修辞等特征,在坚持权威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与民众“协商式对话”的范式,在字里行间强调公信力与责任意识。②同时,在微信平台上创建“人民日报评论”的公众号,在每天推送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之外,通过“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版”“评论员文章”等栏目,既与《人民日报》的报纸版面的评论对接,又发挥平台优势,添加更接地气的评论栏目,鼓励民众参与对话。

(三)鼓励受众参与,汇聚群众智慧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各种自媒体使得受众能够很便捷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不可能有“皮下注射”的效果产生,受众表达信息的渴望使得受众寻求各种途径主动发出声音。同时,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得民间存在很多极具利用价值的民间智库。这是新闻评论发展的后备力量,传统媒体应当主动为受众提供发表平台,鼓励受众积极参与评论,共同探讨新闻事件。

例如,《新京报》评论部出品的微信公众号“沸腾”通过“超级实习生”这一活动,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新闻评论的创作中来,每天都能收到几十篇的新闻评论稿件,编辑们通过筛选择优在其公众号“沸腾”中发表,优中之优的作品还会发表到《新京报》的纸质报纸上。同时,择优录用优秀者到《新京报》评论部进行实习。

这一活动带来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为广大学生受众提供发表平台,更多是给他们带来了激励,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创作的激情。对于《新京报》而言,不仅获得大量优秀文章,增强其评论的深度和广度,更为其评论部发现和挖掘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四)打造有影响力的知名评论员

在媒介融合时代,“粉丝经济”的强大力量已经毋庸置疑。传统媒体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也要打造知名评论员。知名评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评论文笔,为传统媒体带来忠实的受众群体。因而,要鼓励传统媒体评论员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与受众开展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