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

篇1

一、员工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员工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成本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降低。通过培训,可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员工培训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员工的个人绩效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集合,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势必会带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3.有利于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很多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在很长时间内能力得不到提高,将会产生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可能会促使他们离开企业另谋他就,企业将失去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应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第三,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

3.轻视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的工作,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质较高,没有必要进行培训,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基层员工,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少之又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他们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应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4.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了解企业员工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的培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培训的结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背离,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管理论文,哪里出现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员工认为培训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的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1.树立对培训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管理者不应认为,员工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涨工资,其实,很多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会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二,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及时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第三,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对员工的培训会耽误工作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员工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中小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3.加强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担负着发展企业的重大责任企业管理论文,他们素质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只有中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才能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因此,管理者的学习与培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依照重要程度将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进行排序,决策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管理层的培训,一般管理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员工的培训。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不应只能留在学历的提高,更重要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现代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使他们真正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4.做好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培训决策。中小企业可以从组织层面、任务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组织分析。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整体绩效存在的问题来决定培训的重点。例如:企业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开发新产品,企业就应重点对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工作而言的,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需要而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3)人员分析。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现在绩效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员工需要何种培训。

参考文献

篇2

 

一、员工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员工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成本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降低。通过培训,可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员工培训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员工的个人绩效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集合,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势必会带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3.有利于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很多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在很长时间内能力得不到提高,将会产生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可能会促使他们离开企业另谋他就,企业将失去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应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第三,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

3.轻视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的工作,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质较高,没有必要进行培训,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基层员工,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少之又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他们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应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4.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了解企业员工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的培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培训的结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背离,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管理论文,哪里出现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员工认为培训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的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1.树立对培训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管理者不应认为,员工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涨工资,其实,很多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会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二,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及时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第三,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对员工的培训会耽误工作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员工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中小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3.加强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担负着发展企业的重大责任企业管理论文,他们素质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只有中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才能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因此,管理者的学习与培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依照重要程度将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进行排序,决策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管理层的培训,一般管理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员工的培训。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不应只能留在学历的提高,更重要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现代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使他们真正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4.做好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培训决策。中小企业可以从组织层面、任务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组织分析。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整体绩效存在的问题来决定培训的重点。例如:企业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开发新产品,企业就应重点对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工作而言的,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需要而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3)人员分析。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现在绩效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员工需要何种培训。

参考文献

[1]蒋莹冰.浅析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科技咨询导报,2007,(9).

[2]马如武,沈香琴.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网络财富,2009,(9).

篇3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篇4

由于竞争对手和市场状况变化莫测,许多高层经理人对预测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但许多大型企业如通用电气和沃尔玛已经找到可靠的预测方法,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加以运用。

走出预测的误区

首先要淘汰无效技术。有些企业使用非常复杂的模型,却没有适当地把企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网络考虑在内,从而使结果不可靠。

而在另一个极端,许多企业过分依赖销售人员和经理的意见来产生结果。证据显示,不管他们多么富有经验,这些人员的意见可能导致不确切的结果。因为他们往往:

混淆目标(希望)和预测(现实);以为自己的个人判断比统计预测更可靠;预测结论为本职能部门服务,不信任其他部门的预测;高估营销攻势以及其他收入管理行动的效果。

不要依赖于公司单个部门的预测结论。例如,财务、制造和销售等职能部门可能各自独立地产生预测结论,但没有一个部门监控其他部门预测中的变动因素,并修正自身的预测结论以反映这些变动。

有这些问题的企业必须解决若干技术事项,才能创建可靠的财务预测。所需要的数据通常分布在多个系统中,如财务、生产、销售和供应链。在大多数企业中,获取所有这些数据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如果信息技术的构造能整合这些不同的系统,员工提取数据就会相对容易些。

许多企业还需要进而解决流程问题,这就要实施系统的、跨部门的预测方法。还应考虑企业政治和信任问题。

六种最佳预测实践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其预测能力。制造和零售领域的许多企业认识到,疏忽大意的预测标准导致了高库存和低利润。

为解决这个困扰各方的问题,一些制造商和零售商联合开发了一套标准,用于整个供应链规划和预测。贸易伙伴运用"协作规划、预测和补货"(CPFR),就共同的经营目标和措施达成一致,携手制定销售和运作计划,并通过电子化协作更新销售预测和补货计划。参与各方还运用标准方法收集供应商和顾客的意见,并采用标准数据格式产生销售预测结论。

采用CPFR的企业包括伊斯曼柯达、货物零售商JCPenney、金佰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凯马特(Kmart)、那比斯科(Nabisco)和沃尔玛。根据制造业咨询公司IndustryDirections的调查,采用CPFR标准的企业,其预测准确率提高了约20%。例如,沃尔玛的"网上零售链"系统向公司5,000多家供应商中的3,500家提供每周预测数据。这些数据让人观测到沃尔玛的零售活动,帮助供应商改进其预测,在正确的时机向零售商提品。然而,大多数企业对预测流程投资不力或者欠妥。

根据零售和其他行业公司的经验,现已出现由以下6种最佳预测实践组成的一套方法:

标准化输入

标准化预测方法

预测频率

限制偏向

测量绩效

采取协作式销售和运营规划

尽管情形各异,遵循这些实践的企业都将提高其预测能力。成功的原因远不只是购买最精巧的软件。收益来自于更好的数据、人员、流程和工具。

首先要标准化输入到销售预测流程中的信息。如果你的销售代表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对商机加以分类,预测模型每次就能基于相似的数据标准运行。

标准化就是要以统一的规则对销售机会加以分类。首先,你要界定销售周期的阶段。然后,界定需要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一阶段。最后,根据标准规则,确定签约的几率。总的来讲,输入的信息应该基于事实而非主观意见。

最普遍的预测方法是时间序列模型,它依据的是将当前情形跟过去类似阶段进行统计比较。它能让人们观察当前的活动,预见未来的结果。

有了时间序列模型,你可以根据以往预测的准确度或偏差度,对预测结论加以调整,使得当前的预测更为可靠。譬如,你在新的季度开始前5周作预测,你回顾以往季度开始前5周所做的预测,将预测结论跟实际结果比较,然后相应地调整新的预测结论。

认可数据而非直觉

许多企业拥有收集数据点并运行预测模型的应用软件。包括ERP和"供应链及需求规划"软件中的财务和预算模块。

时间序列模型最适合于短期预测。如果需要做中长期(即超过6个月)预测,时间序列方法就不能揭示出必须考虑的长期趋势。

大多数企业每季度或每个月产生预测结论。如果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和回应速度较高,这样往往是不够的。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实时企业预测模型的公司每周就要做一次预测。你越早更新预测结论,就能越早知道哪些领域需要帮助,需要对生产层面做哪些调整,应该如何调整预算。

预测频率过低会导致预算和实际结果的严重脱节。当然,你不希望停顿业务,光做预测。但一般来说,预测频率越高,其结论就越准确。

尽管所有工具和研究显示相反的结果,许多商务人士仍认为自己的判断比成熟的统计技术更准确。这些偏向性难以预料,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人员参与预测流程。预测流程中混入个人偏向性,将削弱比较历史数据的意义。

最佳做法是限制个人主观预测。总的来说,要相信数据和统计模型而非直觉。如果你必须加入个人判断,也要等统计模型产生了预测结果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

要持续改进任何举措,绩效测定都是至关重要的,预测流程也不例外。你需要系统的方法来评审预测失误,不断改进自己公司的流程和模型。最佳途径是组建任务团队,评审以往的预测。最好由高层经理组成委员会,其使命是改善数据、流程和执行中的薄弱点。

有效实施预测流程

运用统一的输入信息和标准模型做出更好的预测后,协作性规划流程就要在全公司和所有供应商当中开始运作。该流程称为"销售与运营规划"(S&OP),通常每周进行一次,涵括所有主要经营领域。它将基线预测跟供应链限制、资源可利用性、营销-促销信息以及其他相关运营信息结合在一起。

结果就产生了整套供需计划和财务计划。这些计划用来平衡供需,处理需求薄弱领域,并利用各种机会。要确保所有经营领域都追求相同的目标。下面是实施有效预测流程的若干建议:

为当前运营树立基准。将自己的预测方法跟行业和其他公司的最佳实践相比较。对公司内部的预测人员做调查,然后将结果与行业调查作比较。

教育预测人员和用户。由于大多数商学院都不讲授预测,许多经理人不懂得预测。要在方法、程序和应用方面对经理人进行教育。针对改进的可能性,解释为何值得花时间去做。

组建跨职能任务团队。将中层预测人员和业务经理组成团队,调查企业的基准,然后确定期望的方法和成果。这种讨论会可以演化为常设任务团队,实施所需要的全企业变革。

评估数据质量。你的机会管理流程是全公司统一的吗?是否始终如一地在每个领域为每个产品捕捉信息?员工们是否及时利用系统,使数据达到高质量?你很可能会发现许多不一致,关键在于找出并解决这些不一致的地方。要让企业不同部门代表组成的控制委员会参与进来。

实施沟通流程。设计糟糕的流程可能导致预测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裂痕。这是预测中常见的陷阱。要避免这样,必须确保仔细规划自己传达预测结论的流程。要确保预测者和使用者就数据的格式和数量达成一致意见。

篇5

做好预测其实并不像听起来那么难。正确地运用成熟的预测技术能显著提高利润。具体来说,在规则指导下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预测,并制定更为动态的企业全面规划,能够去除运营决策中的一些猜测因素,让预测的焦点重返优化盈利,而非等事情发生了再去"救火"。据GartnerGroup称,成功实施统一预测流程的企业至少可望获得10%的收入增长。

由于竞争对手和市场状况变化莫测,许多高层经理人对预测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但许多大型企业如通用电气和沃尔玛已经找到可靠的预测方法,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加以运用。

走出预测的误区

首先要淘汰无效技术。有些企业使用非常复杂的模型,却没有适当地把企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网络考虑在内,从而使结果不可靠。

而在另一个极端,许多企业过分依赖销售人员和经理的意见来产生结果。证据显示,不管他们多么富有经验,这些人员的意见可能导致不确切的结果。因为他们往往:

混淆目标(希望)和预测(现实);以为自己的个人判断比统计预测更可靠;预测结论为本职能部门服务,不信任其他部门的预测;高估营销攻势以及其他收入管理行动的效果。

不要依赖于公司单个部门的预测结论。例如,财务、制造和销售等职能部门可能各自独立地产生预测结论,但没有一个部门监控其他部门预测中的变动因素,并修正自身的预测结论以反映这些变动。

有这些问题的企业必须解决若干技术事项,才能创建可靠的财务预测。所需要的数据通常分布在多个系统中,如财务、生产、销售和供应链。在大多数企业中,获取所有这些数据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如果信息技术的构造能整合这些不同的系统,员工提取数据就会相对容易些。

许多企业还需要进而解决流程问题,这就要实施系统的、跨部门的预测方法。还应考虑企业政治和信任问题。

六种最佳预测实践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其预测能力。制造和零售领域的许多企业认识到,疏忽大意的预测标准导致了高库存和低利润。

为解决这个困扰各方的问题,一些制造商和零售商联合开发了一套标准,用于整个供应链规划和预测。贸易伙伴运用"协作规划、预测和补货"(CPFR),就共同的经营目标和措施达成一致,携手制定销售和运作计划,并通过电子化协作更新销售预测和补货计划。参与各方还运用标准方法收集供应商和顾客的意见,并采用标准数据格式产生销售预测结论。

采用CPFR的企业包括伊斯曼柯达、货物零售商JCPenney、金佰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凯马特(Kmart)、那比斯科(Nabisco)和沃尔玛。根据制造业咨询公司IndustryDirections的调查,采用CPFR标准的企业,其预测准确率提高了约20%。例如,沃尔玛的"网上零售链"系统向公司5,000多家供应商中的3,500家提供每周预测数据。这些数据让人观测到沃尔玛的零售活动,帮助供应商改进其预测,在正确的时机向零售商提品。然而,大多数企业对预测流程投资不力或者欠妥。

根据零售和其他行业公司的经验,现已出现由以下6种最佳预测实践组成的一套方法:

标准化输入

标准化预测方法

预测频率

限制偏向

测量绩效

采取协作式销售和运营规划

尽管情形各异,遵循这些实践的企业都将提高其预测能力。成功的原因远不只是购买最精巧的软件。收益来自于更好的数据、人员、流程和工具。

首先要标准化输入到销售预测流程中的信息。如果你的销售代表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对商机加以分类,预测模型每次就能基于相似的数据标准运行。

标准化就是要以统一的规则对销售机会加以分类。首先,你要界定销售周期的阶段。然后,界定需要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一阶段。最后,根据标准规则,确定签约的几率。总的来讲,输入的信息应该基于事实而非主观意见。

最普遍的预测方法是时间序列模型,它依据的是将当前情形跟过去类似阶段进行统计比较。它能让人们观察当前的活动,预见未来的结果。

有了时间序列模型,你可以根据以往预测的准确度或偏差度,对预测结论加以调整,使得当前的预测更为可靠。譬如,你在新的季度开始前5周作预测,你回顾以往季度开始前5周所做的预测,将预测结论跟实际结果比较,然后相应地调整新的预测结论。

认可数据而非直觉

许多企业拥有收集数据点并运行预测模型的应用软件。包括ERP和"供应链及需求规划"软件中的财务和预算模块。

时间序列模型最适合于短期预测。如果需要做中长期(即超过6个月)预测,时间序列方法就不能揭示出必须考虑的长期趋势。

大多数企业每季度或每个月产生预测结论。如果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和回应速度较高,这样往往是不够的。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实时企业预测模型的公司每周就要做一次预测。你越早更新预测结论,就能越早知道哪些领域需要帮助,需要对生产层面做哪些调整,应该如何调整预算。

预测频率过低会导致预算和实际结果的严重脱节。当然,你不希望停顿业务,光做预测。但一般来说,预测频率越高,其结论就越准确。

尽管所有工具和研究显示相反的结果,许多商务人士仍认为自己的判断比成熟的统计技术更准确。这些偏向性难以预料,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人员参与预测流程。预测流程中混入个人偏向性,将削弱比较历史数据的意义。

最佳做法是限制个人主观预测。总的来说,要相信数据和统计模型而非直觉。如果你必须加入个人判断,也要等统计模型产生了预测结果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

要持续改进任何举措,绩效测定都是至关重要的,预测流程也不例外。你需要系统的方法来评审预测失误,不断改进自己公司的流程和模型。最佳途径是组建任务团队,评审以往的预测。最好由高层经理组成委员会,其使命是改善数据、流程和执行中的薄弱点。

有效实施预测流程

运用统一的输入信息和标准模型做出更好的预测后,协作性规划流程就要在全公司和所有供应商当中开始运作。该流程称为"销售与运营规划"(S&OP),通常每周进行一次,涵括所有主要经营领域。它将基线预测跟供应链限制、资源可利用性、营销-促销信息以及其他相关运营信息结合在一起。

结果就产生了整套供需计划和财务计划。这些计划用来平衡供需,处理需求薄弱领域,并利用各种机会。要确保所有经营领域都追求相同的目标。下面是实施有效预测流程的若干建议:

为当前运营树立基准。将自己的预测方法跟行业和其他公司的最佳实践相比较。对公司内部的预测人员做调查,然后将结果与行业调查作比较。

教育预测人员和用户。由于大多数商学院都不讲授预测,许多经理人不懂得预测。要在方法、程序和应用方面对经理人进行教育。针对改进的可能性,解释为何值得花时间去做。

组建跨职能任务团队。将中层预测人员和业务经理组成团队,调查企业的基准,然后确定期望的方法和成果。这种讨论会可以演化为常设任务团队,实施所需要的全企业变革。

评估数据质量。你的机会管理流程是全公司统一的吗?是否始终如一地在每个领域为每个产品捕捉信息?员工们是否及时利用系统,使数据达到高质量?你很可能会发现许多不一致,关键在于找出并解决这些不一致的地方。要让企业不同部门代表组成的控制委员会参与进来。

实施沟通流程。设计糟糕的流程可能导致预测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裂痕。这是预测中常见的陷阱。要避免这样,必须确保仔细规划自己传达预测结论的流程。要确保预测者和使用者就数据的格式和数量达成一致意见。

篇6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题组对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调研,采用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另一组数据是高职旅游教育资源大省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每个省选取了10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来自于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和部分学校的网站上的招生简章。调研的内容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通过调研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吻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每门课都应该对应的培养目标。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旅游管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设置的课程体系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比如,某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国际旅行社、景区及国际酒店等现代化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但课程体系里面没有一门酒店管理概论课,也没有一门是能够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没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相关课程的大杂烩 

各个学校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有一些差异,主要在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位、资源、办学定位不一致。但是,通过对全国70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研可以看出:第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中,有3所学校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另外开设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有8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第二组数据显示,50所学校中有31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1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详见表1)。有极个别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涉及旅行社一个方向。 

(三)课程体系与中职本科雷同,不能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中职培养目标的混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中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中级初级技能,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了专业能力,但是没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 

由于对培养目标的混淆,导致高职课程设置缺乏准确定位,没有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要。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办成了本科压缩式的普通专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如中职,专业理论水平不如本科,专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完全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完全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题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职专业设置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就必须遵循这个目录的规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题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强化校企合作,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来开发课程体系。国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颁发了《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鼓励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增加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课程数量。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引导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属于单纯的学科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岗位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岗位职业教育,属于“双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学生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岗位职业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措施 

(一)学习教育部高职教育专科目录,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教育属性。在该目录中旅游大类(64)分为旅游类(6401)、餐饮类(6402)、会展类(6403)三个专业类。旅游类又分为《旅游管理》(640101)、《导游》(640102)、《旅行社经营管理》(640103)、《景区开发与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闲服务与管理》(640106)六个专业。六个专业中《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均为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岗位,衔接中职专业均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接续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对应的专业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是住宿服务人员、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二)根据学校所处区位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从目录规定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岗位。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笔者认为旅游类专业院校,可以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细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使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非旅游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包含的重点专业方向可以不一样。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发达的省级城市、学校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地区,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景区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处于二级城市、当地酒店比较多,学校只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就要兼顾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了。 

(三)校企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共同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单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场调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业特点、人才结构、需求状况、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然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现状,最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行业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能力,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学习方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校企联合制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以旅游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向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以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服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块。要完成这四个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就需要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课程开发既要有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有各种类型旅游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一线员工。首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然后,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旅游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