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2: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劳动技术教育论文

篇1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和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先后有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张正身和郝炳军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王萍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闻友信和杨金梅的《职业教育史》、周谈辉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谢长法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以及米靖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相继问世。

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一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与专题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地挖掘整理丰富的史料基础上,首先归纳了从古代到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规律。随后,已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主要线索,依照其逐步建立的一整套以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在普通学校中兼施职业教育、农村改进及职业指导等几个环节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结构,先后分章节进行著述。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一文是刘桂林的博士论文。该书把近代职业教育思想运动分成三个部分:实业教育思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民国初年,形成我国近代实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思潮,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为形成标志,以导向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确立为主要目的的;30年代的职业教育思潮,以1932年《职业学校法》的颁布为界。该书以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的历程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前后三次思潮的演变,阐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实用精神的张扬,还着力展示职业教育思潮与职业教育实践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近代职业教育思潮的演变是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中国化的过程。著作观点独特新颖,论据充分。

谢长法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一书,全书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状况,从实业教育的引入制度的确立为出发点,深入的展示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并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关键做用的人物进行了深入介绍,利用较多的篇幅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剖析,并对其观点进行深入比较。该书相对完善的阐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在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学书籍中也有专门章节形式出现,或散落在诸如中国教育史等一类的教科书和一般著述之中。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毛礼锐的《中国教育史简编》、郝新生和袁吉林等主编的《比较职业教育》、石伟平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奇的《职业教育概论》、周明星的《职业教育学通论》。这些书籍中所涉及的职业技术教育史,多以描述史实为主要形式出现,篇幅较短,内容简洁,通常不是作为专题史来研究,其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

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及发展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就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久远,可称之为“古代职教说”,国内部分学者持此观点。如米靖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一书就采取的这种观点,米靖老师的观点则认为“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表现在当时专门以技艺为业的有农家、兵家、技家等,他们重视生产、劳动等应用型的教育,由此观之,认定中国古代缺少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另一种观点认为,到了近代机器的工业的工业时期,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可称之为“近代职教说”。谢长法的《中国职业教育史》就采取的这样的观点,谢长法老师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在于清朝末年的实业教育的发展,包括实业教育制度的引入以及确立,以及职业教育理念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生产方式主要是自然经济,技艺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徒制,当时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都与机器工业生产无关,因此古代所谓的教育都不能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应该算是专业教育。由此看出,这些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界定的标准,内涵和特征认识上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观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未来研究的趋势收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人们强调应对人物思想史进行深入研究,应该重视普通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角色的详细分析研究和考证,才能更鲜活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还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题研究。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各朝代各时期与外域均有频繁额交往历史。中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影响过外域,同时我们也在汲取着他人的长处,采用中外不同的文化角度去比较和研究历史,会使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炳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教育学报》2005年第2期。

[2]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吉林出版社,1991年。

[4]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6]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7]田正平:《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8]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9]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篇3

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特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前提。素质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优势,我们决心创办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艺术素养为龙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特色学校。强化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劳动是立身之本,而技术是立身的保障。从学生发展来看,开展技术教育,体会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技术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技术教育的重要途经。《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我校多年坚持为学生开设技术课程的实践经历和育人成果,充分证明了技术课程是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不可或缺。

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人的发展会催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而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来自人自身的修养。我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当然,如果某些学生在艺术上很有天赋和潜能并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生也可能将来从事艺术职业,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总之,通过提升艺术素养,修心养性、享受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当前,虽然应试教育思想有所弱化,但将技术、艺术等课程提到这样高度的学校并不多见,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我校也曾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曾为开设劳技、美术等课程在痛苦中徘徊。但是,令人忧虑的学生综合素质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完满。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实施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的才能,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全面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深刻体会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理念的时代价值。实践表明,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会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是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教育形式,是为“人尽其才”提供的良好基础训练,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我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我们始终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技术课、艺术课与文化课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以科研为引领,促进技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不但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且在培养学生技术、艺术素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构建了特色学校的雏形。

我们提出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办学特色,不单是技术学科教师和艺术学科教师的事,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参与;不单是几个兴趣小组和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的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只有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只有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才会成为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请您具体谈一谈。

■一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学校课程管理者转变观念,变“领导”为“指导”和“服务”;其次,做好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再次,我们立足本校具体情况,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例如,在铜版画藏书票模块教学中请来天津美术学院沈延祥教授,讲民间美术时请民间艺人传授制作技巧,铜管乐社团请来天津交响乐团八位优秀乐手来校指导。

二是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实际状况,我们开发了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多样的,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指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明确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编制课程教材,强化课程管理,重视课程实施与评价。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从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等方面逐一把关,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开发并实施了技术类如《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艺术类如《陶艺与泥塑》,科学类如《趣味魔术》,健康类如《家庭保健》,综合实践类如《家政课堂》等30门校本课程。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真正实现教师的教研是“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达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其次,立足课堂,狠抓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其中包括健全教学常规制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作课评课、教学沙龙、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最后,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制度,从单纯的量化转向质、量的结合。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学处建立教师教学成长档案,促进教师的反思和发展。

四是加强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学科教师人人成为业务精良、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教师,我们尊重教师个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创造专业培训机会,发展教师特色,搭建发展平台。我们分别请北师大校长钟秉林教授、《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教育部技术课标组组长顾建军、天津市教科院教授王敏勤等多位专家来校讲座;我们也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例如,美术、音乐教师参加北师大相关专业的暑期培训;部分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培训;通用技术处全体教师参加2012年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观摩北京市高中生创意设计大赛。

五是投入财力,加强技术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配齐、配好教学中必要的设施和器材,配备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实验室、工作室的管理,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到现在为止,技术教育中心已完成十五间“项目型”特色技术实践室建设,艺术教育中心已完善六个美术工作室、四个音乐工作室、一个机器人工作室,建设了一个国学馆,一个外文阅览室和一个高端学术交流报告厅。同时,我们还由工作室领衔人精心设计并实施工作室与对应楼道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工作室的文化特征。

六是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平台。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18岁成人仪式、迎新年文艺联欢会,与考入大学或参加工作的校友对话、交流。此外,我们组建铜管乐团、合唱团、藏族学生舞蹈团、机器人DIY、电子爱好者、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今后,我们还将创建“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青少年艺术研究院”,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刚才我们在参观学校的工作室和技术实践室时,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在“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目前,附中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初具规模,成为天津市“265工程”技术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基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央电视台网站、香港大公网、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特色高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一年来,技术和艺术教育课程覆盖学校2010级至2012级高中生共1362人、2161人次。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了全校师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篇4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使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化

1.班级管理常规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常规工作和班级管理的基础信息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期初的报到注册,学期末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勤记录、奖惩记录、学生通讯录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内部可以对应学生主题管理的方向做出相关表格文件或文档等内容,同时也包括了每一位学生的电子档案。2.主题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信息技术管理的地方除了常规管理外还有主题活动,班会、实践教学等很多其他临时的工作。如建立针对班级的系统,可以根据时间顺序专门记录整个班级的成长过程,包括组织的有重要意义的课外活动,夏令营,家长会等等,并且做好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记录,这样有关于学生成长的全面记录,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并且加强了同学之间交流的兴趣。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班会课的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26?03

“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传出,中国正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力争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职教法》的修订有两大呼声。多数人认为现行的《职教法》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修订。也有少数人认为不宜修订。理由有二:一是现行《职教法》中有很多规定还没做到,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二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仅靠修订一部单项法律就能解决的。不论赞成还是不赞成修订,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论述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论文很多,文章各具千秋。论述如何修订和完善《职教法》的文章也很多。不过,研究如何运用《职教法》的法规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文章比较少。该文拟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和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存在的外部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外部问题主要有:①认识低位,重普轻职。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学历社会”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和限制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大家普遍认为读中职学校没有前途。②经费短缺,条件不足。经费不足使得部分学校校舍简陋,实验、实训设备落后,甚至没有经费购买实训设备。据测算,中央2004年-2008年,共启动五项建设计划,平均每个项目投入250万元,如果按中职生2000万人算,生均投入不到400元。③体制分割,缺乏统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多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较严重,具体表现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教育部门内部的中职与高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公办职教与民办职教之间分类管理等,这势必造成统筹协调难、职教资源浪费等问题。④体系断裂,沟通不畅。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是中职与高职衔接不畅,职教与普教沟通不顺,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继续升学和就业等多元化的学习需求。⑤企业乏力,合作困难。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承担了接纳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责任,但却没有得到国家对企业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困难重重。⑥高学低工,待遇底层。受多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产业工人在身份、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知识型人才差距大。⑦准入不严,资格无位。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以企业用工自为由,降低招工准入门槛,造成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内部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内部问题主要有:①专业错位。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②基地薄弱。由于资金等问题的困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薄弱。③课程滞后。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当地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④模式单一。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沿袭传统的普通教育“三段式”模式的情况比较严重,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⑤生源不足。受国家连续扩招政策和初、高中毕业人数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职业院校纷纷展开“抢生源大战”。⑥教师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

(三)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减效的问题是目前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严格执行法律的意识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对《职教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关注程度不高,很多人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薄弱。我国法律制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少数的法律法规形同虚设,这些法律的内容很多人不清楚,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法律。

二、解决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中有很多条文还没有被认真的贯彻和执行,事实上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在《职教法》中已经有了答案。下面基于《职业教育法》的相关条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认真执行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人们上岗前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职教面临的外部问题之一是准入不严,资格无位。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以企业用工自为由,降低招工准入门槛,造成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我国《职教法》第八条:“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①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企业的配合,如果企业能够只招收有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参加工作,这样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就会得到相应的保障。职业教育的普及率会得到提高,劳动者再就业和上岗前如果没有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就暂时不上岗不就业,这样就会保证每个就业和上岗的劳动者都接受过职业教育。现在中专招生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执行这项法律造成的。很多初中毕业生高考落榜后不来报读中专而是去打工,按职教法第八条的规定企业不应该招收这些初中刚毕业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青少年务工。

(二)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职业学校教育的优点是可以批量培养人才,它的不足是与实际工作脱节。职业培训的优点是针对性更强一些,不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各具千秋导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可以拿到学历,但是技术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在企业学习接受企业内部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技术达到企业要求了而没有学历。因此,我国《职教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①关于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措施方面可以借鉴瑞士的经验。瑞士中等职业学校多数实行学徒培训制。学徒每周1至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3至4天在企业实习。近年来,行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学徒培训,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同时,企业参与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为学徒提供培训教师和工资。瑞士1/3的企业参与学徒培训,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实习机会。

2. 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中专与其他教育的衔接不够好,接受初级和中级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缺少进一步深造的平台,如何让中专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更高学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职业教育模式。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并不去找工作而是继续升学要么去读四年制的大学,要么去读两年制的大专,大专和大学毕业之后可以参加工作也可以去报考研究所。台湾的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关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问题,“考虑到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现状,采去‘3+3’模式(前三年在中职,后三年在高职),可以作为中高职连续的主流学制,而‘五年一贯制’,3+2、4+2模式可作为补充形式,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选择。”[1]

3. 职业教育进中学普及职业教育

我国《职教法》第十六条提出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一条法律明确的指出了如何普及职业教育的方法,如果可以在中学阶段就普及职业教育,那么就可以基本上达到人人都接受职业教育了,因为现在除少数偏远落后地区之外,几乎所有孩子都读过初中。中学阶段增加职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普及,同时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在我国经历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基本上是通过读中专,大专和大学也有少数是进入私人的培训学校学习,剩下那部分没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群就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去打工还有高考落榜后转化为劳动力的,如果我们在中学阶段就进行职业教育那么就几乎没有职业教育空白了。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瑞士的教育模式。瑞士《职业教育法》规定,在小学二年级就要开设各种手工课程,养成劳动兴趣和习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会因为选择了职业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我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育模式,初级和中级职业教育进中学,高级职业教育进大学。职业教育与中学教育结合,中学深入职业教育,职教中学化。这样的职教模式去掉了中专这个教育形式,就是说中专不必要单独存在,中专和中学合二为一。把现在的3+3结构的中学教育模式改为4+4的中学教育模式。就是说把原来的初中读3年,高中读3年改为初中读4年,高中读4年。初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初中阶段完成;中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完成;职业高中取代中专教育。初中和职业高中均采用四年制的教育方法,在四年中初中生即学习初中课程也学习初级的职业技术;职业高中即学习高中课程又学习中级职业技术。实行双学历双证书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即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也学习职业技术,毕业后颁发中学毕业证的同时发给相应级别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中考或高考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

(三)鼓励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大力发展工学结合

很多人在研究如何工学结合,其实工学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企业办学校和学校办企业。《职教法》第十九条指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当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协调、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事业组织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第二十条指出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①第二十三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①以上条款从法律上肯定了学校可以办企业和实习场所;企业可以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学校自己办企业的优点很多,学校只有走自己办企业的路子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实习和工学结合的问题。企业办学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出自己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促进和加快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注释:

篇6

二、主要工作:

(一)抓热点,努力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进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研究与实验。

(1)学习阶段。

A、外出学习。组织有关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及学科培训,并在回校

     后作幅射培训。

B、组织学习。组织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对课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C、教师自学。学习各课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新的教学参考、教学杂志上

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课改精神。本学期每位教师完成理论摘记10张。

(2)活动阶段。

A、热点问题研讨。每位教师寻找一个热点小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可以是一个典型案例、一项经验总结、一种成功做法、一次难忘经历、一种典型现象等,以周记的形式加以撰写,学校将组织人员进行批阅,对于优秀的文章将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

B、课堂教学展示。学校每位教师都要上校级研究课。(详见学校教研活动要求)

(3)总结阶段。总结我校一年来的课改工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综合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

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

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

康活动等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求形成一个系列。

(二)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教研组。

A、有计划:组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组、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研活动

计划。

B、有数量: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

C、有质量:以课改研究为重点内容,依托课堂教学,每次活动有中心议题,有

主讲老师,大家有收获。

(2)备课组。

A、备教学方法。如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不同课型的不同教法,某种课型的典

型教法。

B、备作业设计。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备课组内作业相对统一,压缩死记硬背知

识,增加综合能力检测内容,实施弹性作业。

C、备命题测试。加强命题研究,努力吃透课标、教材精神,编印质量较高的测

试卷。

为了便于检查,每次活动时请各组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2、抓学生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要求老师作业布置精当,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低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初步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错了能订正。中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能及时订正。高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订正。

3、抓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

(1)写字能力。

    每天安排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老师作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得"入规、入轨、入体"。

(2)阅读能力。

    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前2分钟朗读古诗文继续进行。

(3)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本学期可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②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③口语交际教学应避免的几种倾响。

(4)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

    订好、用好《小学生数学报》,在上课时及作业布置中进行适当的渗透。因材施教,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掌握书上的加量题及其它有一定难度的思维训练题。

(5)应用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英语综合能力。

   加强英语的双基训练,高质量地完成英语练习册。重视英语词汇教学,举行三、四、五、六年级百词竞赛。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练习。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加强学习习惯、毅力的培养。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1、抓名优教师的培养,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强校内青蓝结对教师和参加名师工程教师的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对已取得各项称号的教师要提高层次,确定名单,落实目标责任。

    2、校本培训与横向交流学习相结合,定期选派教师赴结对子学校培训,继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但要注重实效,返校后要交流幅射。

    3、对照新课标继续开展教研活动,让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每个教师身上,实践在每一节课堂上。争取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创出佳绩。

    4、着力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三年达标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考核工作,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新教师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启动新一轮基本功训练。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一月份:

1、 全体教师“七认真”随机检查

2、 教学质量随机抽测

3、 迎接教育局随机专题调研

4、 “走进新课程”系列研讨活动

九月份:

1、 举行开学典礼,明确新学期目标,正常教学秩序

2、 各科制定教学及进度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

3、 分别召开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各条线会议

4、 期初教学“七认真”检查

5、 组织沙洲片99届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6、 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

7、 组织参加张家港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8、 召开一年级学生家长会。

9、 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赛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初赛活动。

10、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评优活动(5年以内)。

11、 组织教师参加市新教材师资培训。

十月份:

1、 庆祝国庆、少先队建队54周年。

2、 组织教师参加市科学探究评优课活动。

3、 参加市组织的艺术课课件比赛及艺术课评优课。

4、 参加市中小学篮球比赛。

5、 技教育论文评比

6、 组织教坛新秀上示范课活动。

7、 对学生进行法治、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8、 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活动。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二年级学生铅笔字比赛。

2、 对教学质量进行期中抽测。

3、 参加市中小学乒乓球赛

4、 组织语文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

5、 部分村校举办素质教育现场会。

6、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语文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7、 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8、 组织学生参加市“伴我成长双语作文”比赛。

9、 市英语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朗读选拔赛。

10、英语教师听说读写基本功竞赛。

11、市中小学优秀体育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 举办乐余中心小学第四届读书节活动。

2、 组织召开全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3、 组织教师参加全镇“小论文”评比活动,编印素质教育论文集等。

4、 组织学生参加冬季三项比赛。

5、 进行学生英语4会单词达标活动。

6、 初拟学生评语。

一月份:

1、 庆祝元旦

2、 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3、 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

4、 结算代办费、做好校产登记管理工作。

5、 进行教师业务考核,兑现岗位考核奖。

篇7

[作者简介]孙芹(1979-),女,山东威海人,山东英才学院机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90-02

一、高等教育的分类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分类方法。”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的高等教育分类法有两种。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7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3个层次、7级、3种类型。其中,第3层次中的第5级是高等教育,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如图所示。

归纳上述第5级的教育,高等教育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实用型3种类型的教育。

2.潘懋元教授分类法。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综合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和职业性技能型三类。在此基础上,我国高等学校可分为综合研究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和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三类。

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依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2010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06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78.5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73.3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1。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分析,制造业需求人数 131.8289万,所占比例约为27.5%,占到总需求量的1/4还要多。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分析,职高、技校、中专需求人数94.6331万,所占比重54%,大专需求人数81.2272万,所占比重17%,大学需求人数40.7119万,所占比重为8.5%,由以上数据可见,职高、技校、中专、大专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70%以上,即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最大。

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民办高校从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和水平来看,都与办学多年、文化积淀深厚的公办本科院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应用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走特色发展之路。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相关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1)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具有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数学等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机械学、电子学等专业知识;(2)在能力结构上。毕业生要掌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工艺编制的方法;具有一般机械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操作和维护的能力;具有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能力;具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3)在素质结构上。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严谨、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2.结合目标定位,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当中,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范围,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机械类通用型本科人才,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就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必须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加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还应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并开设创新实验室,学习方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从而制定出创新型、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3.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院要注重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提出“订单式教育”,即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学院还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积极开展“特色课程教育”,全方位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4.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1)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体现“计算机不断线”,加大课程设计,强调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学习,并根据专业特点安排实验实训课程。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同时,课程体系注重课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重点专业课程至少要达到院级优质课建设水平,课程建设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架构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2)尝试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改革。为实现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既要包含设计又要包含制造,而且学生必须在数控机床上至少加工出毕业论文中的一个中等复杂的零件,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5.加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施主体要建立与相关专业未来的岗位群工作现场相近的实训场所,以便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相近的“职场情境”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处理生产现场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框架下,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环节要与相应阶段的理论教学相对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机械产品设计大赛,通过大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师资队伍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建学研结合、层次递进的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之外,学校还应把“注重实践、复合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突破口。因此逐步实现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管,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确定职业标准、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让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6.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起由组织系统、评估系统、信息系统和调控系统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1)组织系统。学校建立了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系统,三级组织各负其责,上下协调,运行有效。(2)评估系统。学校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3)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活动和学生信息员报送信息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获得的信息。(4)调控系统。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评估系统、畅通的信息系统,为教学质量的调控创造了条件。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及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基本设施情况、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师德、学风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的调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实行了“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明确规定,凡出现重大教学事故或在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学督导中评定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当年考核为不合格。对于严重不负责任、授课效果极差、学生反映强烈或连续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取消其授课资格,聘期内不再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差的外聘教师,取消其授课资格。

四、结束语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毕业生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从而吸引优秀教师、优秀生源来学校工作、学习,把学校建设成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DB/OL]./gb/zwxx/2011-02/11/content_391109. htm,2011-02-11.

[2]高林,鲍洁,梁燕,等.关于高等教育分类与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7).

[3]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4]张士勲,张仲秋,郭占元.民办应用型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3).

[5]吴亚男.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6]张兴华.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1).

[7]刘迎春,宁立伟,邓奕,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篇8

基础教育,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一切教育之基础。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每个人、对于整个国家都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亦是对提高整个民族与国家素质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已经卓有成就,但是在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基于此种原因,从城乡差异角度探索基础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何为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问题,易与“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相混淆,将二者与“教育公平”混为一谈有失妥切,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作为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平等”来自于政治、经济的平等,包含着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经过使用与推广,“教育平等”的概念在相关文章指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可与“教育平等”的概念相通用,两者皆反映数量的一种相等,属于一种实证的概念。“教育公平”的概念则综合教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并对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判断,按照公平原则进行教育策略选择,它涵盖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一种规范的概念。从范围大小来看,“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包含在“教育公平”之中,与“教育公平”分属于不同层次,比较而言,“教育公平”的概念更为宏观。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以不区分种族、性别、家庭成分、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条件为前提的,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利益分配,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质量相同、机会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人们所处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视角等不同,故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国社会正值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正由原来的显著化向隐形化的教学质量差距转变,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受教育的个体十分重要。由于教育城乡失衡,引起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致使一部分儿童、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缺乏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和文凭。迈入社会后,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城市人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部分人也只有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这样的个体无法平等的分享文化资源,也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亦无法享有同等的各项公民权利。且他们的后代也同他们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需要比其他同龄人花费更多的汗水与艰辛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其后的一代甚至几代人仍旧在社会的底层与边缘苦苦挣扎。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社会十分重要。第一,教育不公,为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一些教育部门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又由于有效监管、规范、相应制约的缺失,使得违法乱纪与腐败滋生。第二,教育不公,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均衡,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势必加重城乡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加大贫富差距。第三,教育不公,加大社会分层,不益于社会稳定。由于社会保障与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社会流动不畅,致使贫困农民的后代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城乡教育不公,使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导致他们对社会绝望,甚至会造成他们对社会充满仇恨,如果这种不公平继续夸大,势必会引发社会动乱,不益于社会稳定。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教育体制十分重要。教育不公将导致教育发展秩序的混乱,如教育乱收费现象、教育腐败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在教育不公的环境下,教育目的无法实现,教育反而会变成一种剥削、歧视的手段,导致教育的办学目的偏离。由于城乡经济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致使乡村师资流失,乡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不公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3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启示

3.1措施———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实行劳动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同时编写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反映当地自然资源社会风情、历史沿革等的乡土教材,以此激励学生献身家乡建设的事业。第二,大力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兴办职业班,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同本地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实践能力,把系统职业技术知识和单项实用技术技能整合在一起。第三,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农村教育难题是农村师资不足、素质不高,不但要保障农村教师利益,而且要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3.2国外教育公平经验的启示。

日本的启示。日本保证了各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处在同一水平。通过“教师定期流动制”,细化管理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规定,使得择校现象鲜有出现。鉴于此经验,我国政府应尽力保证城乡各校的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和软件师资处在一个基本相同的整体水平上,以此减弱各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择校”等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各个中小学推行教师流动制度和校长轮换制度,以此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古巴的启示。古巴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做法堪称世界典范,各级教育免费制四十多年来始终不变,在享受教育权方面全体公民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政府首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受教育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使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子女仍能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更是配备了网络教学设施,为“一个学生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器材。由此经验得出:第一,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投入义务教育以保证各阶段的学生享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政府的政策应优先向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对贫困学生进行费用的减免和补助;第三,对贫困学生无息贷款的力度加大,并加强监管力度,使无息贷款提供给那些真正迫切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

[2]李淼.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2月

[5]海洁.促进教育公平的政府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6年12月

[6]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3月

[7]熊卫平.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1月

[8]何东亮.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育差异.常熟理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6月

篇9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新晨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篇10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改革中任何一种模式,都离不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他们在职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近几年的调研表明,中职学校在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表现得大起大落后,师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幅萎缩但而又急需增加新型教师这一两极分化的问题。原有教师人数众多但结构失衡、专业特色不突出,而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新兴型”骨干教师很少,特别缺乏高技能“双师型”骨干教师。许多面向企业开设的新专业都无人能来 “抬轿唱戏”。

为什么当前的职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呢?笔者分析了其中缘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健全

由于师源单一、区域差异、分布失调,加上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外聘无名无分无人买单,从企业引进外援的思路总是无法突破困局。而用人体系、评价体系、培训体系、校企合作远未完善,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提高困难。

(2)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惰性思维导致敬业精神不足,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甚至自身就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导致教师职业技能低下,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对头。

(3)个人职能与定位与新时代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职校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呈两极分化,不少教师要么是“会做不会说” 闷葫芦、要么就是在“在黑板上修机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书匠”将教师脑力劳动性质变为简单的“熟练工种”,这种定位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年机械传授,生源良莠不齐,教师对自身职业严重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工作怠倦是无奈也是事实。

由此看来,数量少、人才缺、结构偏、提升难、资质待遇低、教学理念乱、工作常怠倦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八个方面。它们多方面地影响着教师队伍,最终导致整体素质不高。而如果中职学校没有一支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师资队伍,那么任何一种教改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必将阻碍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障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四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结构和制度又是重中之重。具体思路为构建以内培为重点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措施分解如下:

(1)实施名师战略决策

名师捧名校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对于教师的培训,职校应高位对待、加大投入、及时根据教师的培训层次,制定出教师队伍梯队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长期培养计划,努力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教师分期参加国家、省市、校本研修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大力加强其技能实作能力,不断提升其社交管理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提升存量、优选增量、加强实践、改善结构、提升层次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后劲十足。

对于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进修,学校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在经费上全力支持,更快更多地把各学科的拔尖人才派到高校或到企业去深造,一来广交兄弟院校朋友,吸取办学经验,二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学校办学渠道,三是积累通过了国家级证书认证的名师,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为学校真正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善教学、敢改革的教师精英队伍来。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

职校要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它“小实体、大网络、低成本、易开展、多功能、广覆盖、显特色、优服务、可实践、不离岗”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见习实践、项目研究、讲座辅导、网络化学习、仿真模拟训练等开放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活动。有关部门要通过集思广益,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具有示范性的教师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努力提高本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3)工学交替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于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些专业可依托市郊社区,在合法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战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收集了更实际的教学素材。但这种方案受工商、城管限制,手续较繁杂。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但实际操作很难。尽管政府倡导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在缺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现实中培养师资仍然是学校在孤军奋战。只有真正实现利益关联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使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实现双向技能培训成为可能。

(4)“上挂横联、内培外引”

职业学校引进人才的突出难题是,无人可进或有人难进,有人不适或适者无岗。事业身份的限制和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事业流动.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编制,也没有财政性的拨款,工资,福利,补贴,完全依赖学校的创收,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留出机动编制,便于及时补充和引进。职校还应增进校间人才互流,正确看待教师兼职现象,在确保学校能有效管理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参入社会培训,让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在自身培训设施不足或专业尚未开设的情况下,让教师通过校间交流,利用外校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新技能,缩短教师的培养周期。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髓

眼界决定视界,细节决定成败。现代教育技术是抽象的,教师应重视参入课题研究与项目竞赛,在现实案例中积极验证它并从而掌握它。职校多开展外引内提交流活动,对外多引入专家讲师团,举办高水准学术讲座和论坛研讨,积极与“拉手校”开展以课会友,感受专家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获取行家里手的点拨指导,让教师在头脑风暴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内应以为课例研究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提倡组建项目攻关小组、互促双飞、共创精品;要侧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参加说课比赛、课件比赛、公开课。职校应分批分期开设本校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件专家,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式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文视频多媒体手法,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消耗为节余,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展开案例教学、沉积教学经验,达到浓缩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6)“教而不研则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满足时代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流在技术层面,还要注重教育层面。职校教师的舞台,面对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个社会,应采用活泼的主题辩论方式,每月进行一次学校教育难题的研讨。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驱动,各组选定题目,分正反方分小组讨论。研讨结束后,各组推荐发言人,面向全组教师,陈述讨论的结果和主要观点,进行公开辩论,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最后再以点评的形式“拢”思想,以聚焦主题、点亮价值、指向行动,并形成培训专题的系列化。活动结束前,下发小型的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调查教师们的感想、收获、建议和困惑,为检测培训效果和改进培训质量提供基本依据。教师拥有研究教育的最佳位置和实验机会,职校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课题,带动教师在“问题情境”提高思维高度、把“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变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为本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问题提供十分重要、帮助巨大的研究。

(7)“研而不教则空”,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递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诸如搭台子、扶梯子、压担子这些伙伴式的帮助与督导措施:教师要读点教育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搞些教学实验,培养主动改革能力。上上特色课,共品教学反思或评课文章的多元思想;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高临场运用能力,撰写些对学校改革有用的教育论文,让大家学会总结与反思。光说不练空把式。职校应给教师提供半月一次的特色课、巡回课,让所学有个充分实践的讲台。职校要全力支持,要象排练节目一样,初期给教研组分配任务,负责统筹,一人主讲,集体备课,弄出精品来,中期转向个人特色发挥,讲自己最精华的东西,上自己最精彩的课,后期积累,上升为校本培训,特色课以发展式自我评价为主,不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判定优劣、评先树优的依据。教师经过多次讲课,不断提炼完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往往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师生均收获了快乐教学。

实践表明,通过多层次培育体系的建立,配套相关激励措施、落实相应提高方式,能促进教师积极实现技能发展,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只要中职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就能使学校在未来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中国经济指数中心 2007.03

篇11

河北平泉人,副教授,从事电工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多数院校并未取得理想的实质性进展,其原因是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一、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于2004年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还没有建立具体的执行或工作机构,地方层面的相应协调和执行机构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还没有得到相关的财政、税务、产业和科技等部门应有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工作的唯一领导者和推动者。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在制定或执行政策和法规方面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政府指导或调控的缺位,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必要的桥梁和外力的推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一系列鼓励高校工学结合的政策,但是现有政策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其主要问题是这些规定比较宏观,不具体和不明确,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2.缺乏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与学是密切关联的,其学习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仍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职业技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课程建设偏重于学术性,过分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体现高职教育核心标准的职业能力却得不到保证。随着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提出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之间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整体应该由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师熟悉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员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定,由这两类主体参编高职教材,才能保证在教材编制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工学结合。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多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材,编写的课程教材往往是由不懂生产实践、缺乏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单独完成,其内容往往是套用多年来使用的普通专科院校教材的知识,其特点是学问化、著作化,强调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其思维定式是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这样的教材脱离生产实际,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起不到培养职业技能的作用。

3.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不适应产学研合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与工学结合完全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制度。第一,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的管理部门,一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兼管。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功能的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内,所以,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工作和有效实施过程管理。第二,在人员结构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健全,缺乏“双师结构”的管理队伍,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三,在教学制度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到企业实习受到一定的限制。第四,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整体水平不高,学生作为“非职业人”在企业的实习活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

4.缺乏具有工学结合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来自工科大学,接受的是与培养工程师同样的教育;即使是毕业于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类学院的职业教育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法,或是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一些教师不能进行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一致性教学的开拓和实践,也不能针对职业变化进行教学研究,而据此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情景设计,更是力不从心,因此,也就无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工学结合。

另一方面,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必须适应企业的职业实践,但是,目前高职教师在专业课上常常是纸上谈兵,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去甚远。

二、相应对策

1.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是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单位合作,涉及教育、产业(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为保障合作能够持续深入开展,必须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尤其是法律保障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工学结合工作。

要深入开展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应重视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可由政府牵头,建立由行业主管、行业协会、教育、财政、税务、劳动和科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从中央到省、市(地)的各级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及其具体工作或执行的机构(隶属于政府综合部门),统一协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工作,并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负责执法检查,分析和实用性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和需求趋势,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促进工学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抓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前提是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课程教材建设主持人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职业实践和教学实践,懂得课程开发技术。教材

编写需要把握两个原理和三个核心技术。两个原理即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和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三个核心技术即工作任务描述、工作任务知识负载均匀化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典型工作过程的选择要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

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应由原来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不仅要考虑工作(或项目)过程在学习现场较好地实现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必须考虑适应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知识、技能基础。学习情境排序要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知识学习优先主要是指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教材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励学生争取成功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享受智慧开启的经历,享受成功,增强自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中,合理安排过程导向课程中必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及必要的学科性理论辅助教材;要加强多元媒体组合教材的建设,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和性质,选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教材、视听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学习资源等。在诸多媒体中,文字教材应作为主体教材。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必须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达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技术水平。

3.提高高职院校的工学合作的服务能力和机制建设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

高职院校要以科研作为产学合作的媒介,在服务中争取企业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技术开发研究活动,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从而达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互动效果。高职院校还应建立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委员会并发挥其作用。

(2)改革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

一是实行弹性学制和三至四个学期的学年制度。要采用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分组轮换上课的课程安排,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要采用完全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许可和职业需求的范围内进行自我选择课程。三是借鉴美国上世纪提出的“以地方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这样可有效减轻企业的负担。四是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的改革。这样可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与用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

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且还包括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和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分配制度等。

4.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的有力执行者。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在世界职业教育界,德国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给予了高度重视,集中了大批专家、教授,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并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有两个阶段,即大学学习阶段和教师见习阶段,专业教学论都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内容。在高职教育师资进修方面,一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

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二是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这些措施会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邵庆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中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