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2: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贸合作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2年7月26日,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在台北市圆山饭店举行。该次论坛由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广西桂台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
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有以下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紧扣两岸关系和经贸文化合作发展趋势。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的主题是:“共同推进ECFA实施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重点研讨在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下,桂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创新合作机制,务实推进双方合作。论坛设立3个主要议题:推动ECFA落实,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的路径与制度创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促进桂台产业合作。二是由于论坛主题和议题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引发岛内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参与。由于再次当选,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推动ECFA落实成为两岸互动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在只有1个月准备时间,又值台湾学校放假的情况下,仍然邀请到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海基会、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顾问陈明璋博士,淡江大学中国大陆所张五岳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刘大年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发所杜震华教授等台湾著名学者参会演讲,台湾企业界人士20多人参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出席论坛并致辞,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詹火生主持会议并致辞,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主持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广西社科分团全体专家学者以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广西投资集团、广西旅游投资集团等单位的嘉宾参会,参会的桂台嘉宾共50多人。三是就利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ECFA进一步落实的机遇,广西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合作,共同促进资源整合,合作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达成广泛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制度基础。特别是2011年1月1日ECFA贸易、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后,到现在已经开始第二阶段降税,超过早期收获产品总数94%的货物均已实现零关税,两岸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充分发挥了两岸产业优势,为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桂台两地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基础良好,在ECFA背景下,双方加强和深化产业合作正逢其时。广西邻近东盟,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前沿的独特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有条件成为ECFA特殊补充与关税减让、市场开放、产业合作的主要试验区,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中心城市将在桂台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合作方面,桂台双方可以加大电子、石化、汽车、能源、钢铁、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等制造业领域合作;继续深化农业合作;全面拓展金融、港口物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合作,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共同开发国际品牌,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四是反响良好。广西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社等新闻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香港文汇报、台湾和国内新闻媒体也对论坛进行采访报道。
二、与台湾学术界开展广泛交流
广西社科分团发挥自身特点,与台湾学术界开展了广泛交流,达成了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学术交流平台的共识。
2003-2012年京津冀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持续上升。北京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2003年为162.24亿美元,2012年增长为1000.2亿美元,已占到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十年间天津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也增长了2.4倍,2012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了157.3亿美元,已位居全国第七位;2012年,河北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6.97%,虽然河北省的服务贸易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但其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1.2京津冀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点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其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2012年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已超五分之一。全市GDP的增加值超过四分之三都是由服务业创造的,近年来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金融保险业、通讯邮电业、文化宣传业等行业生产总值均已占到全国的30%以上。同时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有500多家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服务外包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在北京蓬勃发展起来。天津市服务贸易在2003到2012年间保持稳健发展,年均增长速度为20%。天津凭借区位港口优势,在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上一直保持着较强的优势。新兴服务贸易近年来也有很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天津市通讯邮电业出口比2003年增长35.37倍,金融业出口增长1.45倍,咨询服务出口增长1.22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也增长了0.53倍。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现代中医药、物流运输等20个品牌和项目将成为天津市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河北省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始终偏小,2012年河北省服务贸易总额仅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的1%,占全省GDP的0.11%。由于河北省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河北省的服务贸易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如运输、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但在技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上却略显薄弱。与北京和天津相反,河北省新型服务贸易发展滞后,2012年河北省的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通讯邮电业等新兴服务贸易总额仅占全省服务贸易额的6.4%。
2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及定位分析
京津冀总人口约1.2亿,构成庞大的消费群体,其市场容量占全国市场总容量的10%以上,为服务贸易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虽然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但它们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三地的服务贸易合作对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有效互补,使彼此产业结构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京津冀三地来说,形成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通过有效协商达成协议。
2.1在京津冀合作发展中
北京市的定位北京市在政治、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应着重发展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a.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其教育水平在全国领先,这些都为其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北京市教育资源质量高,而价格却相对较低,使北京具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强势竞争力。b.发展信息传输服务贸易。北京市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还拥有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服务业在北京的高速发展为北京市经济的增长贡献度颇大。c.发展金融服务贸易。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进一步加强,使全国的金融资源集聚于北京市,北京已成为金融信息的交流中心,决策垄断优势明显。北京市需进一步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创新力进行完善和提高,发展多层次的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d.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北京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商业文化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是分不开的,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都一直受到北京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引导。北京将打造多层次的文化产业贸易涵盖现代会展、影视、演出服务、新媒体服务和版权服务等,以本土文化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2.2在京津冀合作发展
中天津市的定位天津市作为港口城市资源优势明显,其已成为区域经济资源对外流动的枢纽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动提供便利:a.发展物流服务贸易。天津市作为渤海湾的一颗明珠先天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区位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港联合河北省内各港口,进一步贯通业务,使转口贸易和各项航运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通关便捷、服务高效、监管规范、港口的保税功能和物流功能更加有效的衔接,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等功能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将随着天津港被建设成国际一流口岸而逐一实现。b.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天津以建设国际金融运营中心为目标,重视发展区域服务机构,与北京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其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c.发展服务外包。天津拥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港区,具有适合服务外包生存和发展的国际化环境。天津将其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扩大软件外包出口和发展业务流程外包,从品牌、市场、环境、人才等方面将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2.3在京津冀合作发展
中河北省的定位河北省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慢、层次低,在高端服务贸易方面与京、津两大城市无法相比。但其可以凭借资源、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河北省也是京津冀地区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源储备库,这得益于其在人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的比较优势。a.发展商业服务贸易。河北省主动对接京、津两地商业服务,鼓励京、津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批发市场在河北落户,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及建立产地型分市场,加强仓储、配送、交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品牌建设,使现代采购交易平台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b.开发特色旅游服务贸易。河北省拥有海滨海岛、坝上草原、温泉湿地、长城文化等独特的优质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又是京、津地区所缺乏的。近年来,京、津两地对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旅游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的旅游项目正好满足市场诉求,实现与京津旅游市场的差异开发和错位发展。c.发展劳务出口服务贸易。由于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在河北省发展迅猛,使富余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价格低廉的优势正是大量富余劳动力输出出去的直接原因。随着全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的劳动力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升,劳务输出开始逐步向智力型输出转化。
3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京津冀新一轮的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三地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但目前其区域合作步伐仍未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因此,在后续三地服务贸易合作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选择合适的合作路径。
3.1达成服务合作共识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相对独立性较强、贸易部门联系较松散等现象。这就需要加大区域贸易合作的优势的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部门、贸易管理部门以及各类服务企业充分认识到区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与配合,形成推动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合力,达成合作共识,制定区域服务贸易共同发展战略。
3.2规范服务资源
整合京津冀地区经济资源丰富、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要将北京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天津的对外港口资源、河北的人力资源等这些基础条件有效地沟通和充分的利用起来,加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合作。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服务贸易合作制度,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京津冀区域服务资源的合作,遵循经济规律来整合资源,使经济主体在市场的调节下有序运行。
3.3调整服务贸易结构
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北京的新型服务业更是发展得一枝独秀,其发展水平与速度是天津和河北所不能及的。因此,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三地之间的有效合作必须要明确分工,确定以北京市为龙头的带动作用,发挥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和分工合作,使区域内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3.4树立国际服务品牌
京津冀区域要根据整体服务贸易的发展重点和市场需要,明确确立一批有潜力的服务品牌,以培育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创新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创立一批国际知名服务贸易品牌企业和产品,发挥品牌的集群效应,提高地区服务贸易品牌的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5-02
1背景介绍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规模增长了50余倍,在我国整体外贸中所占比例为66%[1]。2013年,双边贸易额274248亿美元,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韩对华投资方面,截至2013年12月底,韩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数56224个,实际投资金额5595亿美元[3]。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中韩两国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期望越来越高,2012年5月2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开始,2014年8月,主席访韩,双方确定了加快自贸区建立的意向,预计2015年,两国将正式签订自由贸易的协定。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自贸区建立后,两国之间资本、技术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原材料的往来也更加便利,这对于提升两国整体的竞争力也有益处[4]。江苏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与韩国的交流尤其经贸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韩国已经跃升为江苏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500家。在中韩即将签订FTA的背景下,对于江苏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2中韩签订FTA后经济效应
中韩如能正式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FTA),那么其作用不仅是在生产品的往来自由化,也包括其他领域如服务、技术、资本等;建立自由贸易区能明显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经济效果分为静态和动态效果,如表1。
4对发展江苏与韩国的经贸交流及互补产业的启示
41江苏可与韩国扩大绿色及能源产业的合作
双方可以构建绿色产业有关战略、技术等合作机制,加大技术和商业创新力度,为中韩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及江苏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双方可以开始或扩大绿色产品贸易,加强在第三国的能源市场的合作。[6]通过合作,保障传统产业部门能源资源供应,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能通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为能源资源领域的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制定积极有效的促进政策;通过示范性项目的实施,将能源合作落到实处。[7]
如果将世界水准视成100分,韩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分分别如下:风力68~79分、太阳能61~88分、氢燃料电池50分、煤炭燃气化发电56分、智能电力网85分;韩国在电子、半导体产业能在太阳能电池、化学产业在太阳能材料领域;钢铁机械产业在风力发电的单一零件领域;造船重工业在海上风能、发电涡轮机、汽车产业燃料电池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8]江苏在绿色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拥有良好的太阳能及新能源产业,具有大型的石化能源产业,因此在构建绿色产业及能源产业合作方面可以走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前列。
42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业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服务贸易业是中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在金融、信息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电子商务、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出口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而中国服务市场容量大、发展快、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江苏是教育大省,文化强省,金融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中小企业发达,电子商务业正在兴起,医疗保健市场有巨大的需求。
43不断扩大投资合作
截至2013年年底,韩国对华投资比建交时扩大了440倍,目前韩国对江苏省的投资的企业在中国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一位,2012年6月,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200家,实际投资90亿美元。而中国对韩投资相对却很少,只有10亿美元。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尤其中国对韩投资方面。江苏应该抓住双方产业互补的优势,大力引进韩国的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同时,双方应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合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促进科贸结合,加强成果转化。
江苏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赴韩国投资发展,尤其在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太阳能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中药生产、医药保健、蔬菜生产、河豚鱼、泥鳅、海产品、水果、园艺产品、绿色植物、济州岛旅游开发、机械产品、消费电子、电池、服装业、纺织业、酒店用品等产业,江苏在以上的产业中都是具有很好的优势,可以通过独资、合资的方式进入韩国市场,做大做强。
44进一步密切双多边协作
多年来,中韩建立了经贸联委会、投资合作委员会、财经界高层对话、民间经济协议会等政府和民间交流机制,签署了电子商务、劳务、产业、质检等谅解备忘录,合作编写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为推动经贸合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5结论
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可为之处,探讨了江苏应该和韩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政府部门应该为此所做的各项工作。在本论文的结尾,本人还想强调的是,韩国既然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南美和欧盟多个国家和机构签订了FTA的协议,因此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中韩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FTA带来的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徐长文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J].区域合作,2012(11).
[2]王刚,田泓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EB/OL].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3/4871370html.
[3]陈青松中韩贸易额20年增长了50余倍[EB/OL].http://techsouthcncom/t/2014-03/26/content_95981276htm.
[4]中韩FTA拓展合作潜力“敏感领域”需特殊对待[EB/OL].http://intlcecn/sjjj/qy/201205/04/t20120504_23295039shtml.
[5]邓莹中韩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转贴于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三种语言”,即教材语言、设问语言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主要是指《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设问语言主要是指在设问中表述行为主体的语言。材料语言则是指材料的主旨部分。如果说教材语言是论点的话,那么材料语言就是论据,设问语言则是沟通教材语言与材料语言的纽带。
二、选(调)取“三种语言”的注意事项
1.调取的教材语言一定要准确
依据设问准确调取教材语言的前提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围绕行为主体构建小微专题。
2.选取的设问语言一定要原汁原味
即从设问语句中直接摘取相关内容,尽量保持“原生态”,使教材语言与材料语言实现无缝对接。
3.提取的材料语言一定要短小精悍
对材料语言进行提取,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果试题中的材料较长,就需要考生辨别哪些语句是主旨句,哪些语句是附加句,哪些提供的是有效信息,哪些提供的是无效信息。
三、“三种语言”的顺序
因为高考评卷者任务繁重,评卷速度很快,为了彰显教材语言的主体地位,我建议考生在解答主观题时,一般采取下面的模式作答:教材语言+设问语言+材料语言。
四、运用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我国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发展,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合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材料二经贸合作是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推进器”和“压舱石”。亚欧各国普遍面临着稳定增长、调整结构、增加就业的重大课题,这更需要密切经贸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构建亚欧大市场,是释放贸易投资潜能、拓展亚欧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推动亚欧共同发展、协调发展,需要坚持开放、多元和共赢战略,开发更多“增值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破区域发展瓶颈,提升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
请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亚欧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合理性。
解析:(1)通^分析设问,我们先锁定作答模块为“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确定行为主体为“亚欧各国”。然后调取相关的教材语言: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合作、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从设问中原汁原味地选取设问语言:亚欧各国加强经贸合作。
(3)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筛选无效信息。最终提取的材料语言是:各国普遍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提升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
(4)按照“三种语言”的顺序:教材语言+设问语言+材料语言,有序生成答案。
答案: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亚欧各国加强经贸合作,说明亚欧各国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合作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合作、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亚欧各国加强经贸合作,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亚欧各国加强经贸合作,有利于提升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
【例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解析:(1)通过分析设问,我们先锁定作答模块为“《经济生活》知识”,确定行为主体为“国家”。然后调取相关的教材语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
(2)从设问中原汁原味地选取设问语言: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3)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筛选无效信息。最终提取的材料语言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广西与台湾交通便利化虽有一定的基础,在促进贸易便利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不能适应桂台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应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为桂台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利化的交通运输服务。
一、桂台交通现状分析
(一)空运现状分析
目前,广西初步建成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主,北海、柳州、梧州三个主要中心城市民航机场为辅的航空港群。在广西,桂林和南宁机场是两个主力机场,当前也仅有这两个机场开通有直航台湾的班机。自ECFA签订后,桂台基本实现三通,特别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与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均有直飞台湾主要城市的航班机。而广西至台湾的航空发展也经历了如下历程:
至今为止,广西全区开通了9条直飞台湾的航线。其中开通南宁至台湾的航线每周共有7条,其中南航飞航3条,远东航空飞航2条,复兴航空飞行2条,有4条航线到台北、2条航线到高雄、1条航线到台中;开通桂林至台北的航线有2条。
直航点已有两个,航班的更加密集,既有直航也有经停,将更好的满足两岸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和桂台货物运输的交通便利化。桂台空中直航的实现将极大改善广西与台湾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密切桂台交流,为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二)海运现状分析
广西的主要港口如钦州港、北海港都已经于2013年开通了直航台湾高雄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
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自治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步伐加快,航道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提速,沿海进出港口航道和内河通航条件明显改善,沿海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深水航道17.3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560万吨;内河新增四级航道675公里,新增3000吨级船闸1座,沿海和内河港口通航能力明显提升。广西区内的水陆运输条件的不断完善,也将为桂台间的进出口货物中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水上交通运输条件。
内陆水上运输的便捷,不能为桂台货运起到关键作用。而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决定桂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决定性因素。广西交通集疏运系统建设比较滞后, 这是导致港口经济腹地无法拓展的直接原因。因此,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广西交通集疏运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未来一段时间, 遵循“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建设思路, 广西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吸引更多的国际班轮挂靠, 提高南宁、桂林国际机场综合运营能力, 推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网建设, 构筑有效链接大枢纽和大通道的综合交通网络。
钦州港、北海港和高雄港的通航与港口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促进桂台港口之间的优势互补,对于今后进一步推动广西乃至大陆大西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广西至台湾海运直航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改善广西与台湾的综合投资环境,对广西与台湾共同协作打造海上通道和港口物流中心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桂台港口的直航将有效解决两岸货主的部分运输需求,大幅降低货物海运成本,推动广西外贸发展,促进桂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且桂台海运直航航线开通后,除承接桂台两地贸易货物外,可同时承接香港、台湾中转世界各港口的货物。因此,广西应加快港口航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和港口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桂台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物流中心,推动桂台交通便利化的发展步伐。
二、桂台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交通便利化就无从谈起。首先,机场基础设施落后,如航站楼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运输旅客与货物登机的交通工具陈旧且容客量少等,且直航台湾班机较少,不能及时满足旅客和企业航空货运的要求;其次,港口码头装卸设备功能落后不齐全、自动化不足,直航台湾的集装箱班轮航线缺乏。同时,港口航道狭窄、港池较小,沿海中小码头吨位小、设备陈旧、进出港航道浅;机场和港口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明显;此外,机场与港口具有极小的储存堆放、装卸海关监管货物的专用设施,装卸工艺和装备陈旧、安全保障监视检测系统落后。最突出的问题是,面向大西南及全国其它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和航空网络尚未建全,不能为桂台旅客直接转机到其它城市提供方便的航空服务和台湾出口到西南及其它区域的货物提供快速有效的中转交通服务。
在这,笔者也以钦州港为例,对其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简单分析。
(二)服务意识差
桂台两地的进出口货物在通关时,政府审批手续的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沿海港口吞吐量和陆空运输量持续增长。此外,政府财政部门投入的扶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使得海陆空均不能为桂台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便利化的交通服务。广西港口运营效率低,货物在港口滞留时间长,转运速度慢。桂台交通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一,制度层面较难融合。服务意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桂台两地的经贸合作发展。
(三)桂台交通人才资源紧缺
随着桂台经贸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开始走向广西市场,台资在广西的投资也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而就桂台航空与海运方向而言,未来两地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形势愈加明显,进出口货物量将逐年攀升,这需要更加便利化的交通网络来服务。而实现交通便利化的关键在于交通人才的资源丰富程度。但是,基于桂台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桂台两地并没有专门服务桂台交通的专业人才。仅有的只有广西外国语学院就为桂台服务而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桂台商务与投资方向)特色班、柳州铁道技术学院、柳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台湾方面也缺少高素质,高技术的服务桂台交通合作的人才,所以说,服务桂台交通的专业化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加快培养服务桂台交通合作的专业化人才迫在眉睫。
三、为促进桂台交通便利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力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增进桂台交通便利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举措。如增加航空和海上直航到台湾的航线,为桂台贸易运输发展开辟更多地的“快捷通道”;机场与港口应朝着专业化、管理信息化、运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积极与渔监、渔政、交通等部门协调研究解决港口航道狭窄、港池较小等问题;加快机场和港口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具有储存堆放、装卸监管货物的专用设施。开发新型高效的装卸工艺和装备、安全保障监视检测系统,建立更加便利的通关环境,进一步探索航空与港口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与沿海集装箱干线港主体港区零距离衔接,进一步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对高值货物集装箱全球跟踪控制,实现集装箱运输转接点数据快速有效采集。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桂台交通便利化,从而加强桂台经贸合作的交流与发展。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桂台两地交通运输相关部门与企业的服务意识往往也能决定两地经贸合作的范围。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政府需简化通关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台商提供“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给经停广西进出口货物的台湾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本级财政部门同时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为服务桂台的水运和航空企业提供船舶更新与购置,海陆空航线开辟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道路、通信、航空等基础设施,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其次,相关的政府部门更需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指导,帮助服务桂台的交通运输企业渡过难关;此外,有关部门需要更多地宣传本地加快桂台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主动上门为台湾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应加大对桂台空运与海运直航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对新增直航航班进行报道,提升直航的运输能力;最后,两地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应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的金融支持,例如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交通运输企业的投资金额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桂台交通便利化。
(三)大力加强桂台交通人才的培养
加强桂台交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目前桂台两地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桂台两地的交通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利用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完善桂台交通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政府还需加大投入,开设有相关交通专业的高校扩大专业招收规模,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桂台交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服务桂台经贸合作的企业还可通过委托人力资源机构进行交通专业化人才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交通人才队伍。当然,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进一步创新,将高校与企业培养相结合,进而培养出符合桂台交通便利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进行桂台交通运输优化方案研究
进行桂台交通运输优化方案的研究,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进一步拓展港口与航空运输市场,稳定现有航班航线,适时增加航线航班,提高港口与机场通达能力,构建完善的航线网络;二是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客座率;加强机场与各航空公司、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航空货邮市场,提高机场对客货运输的承载能力;三是相关部门应加大桂台货物往来的铁水联运和陆空方面的研究,促进桂台进出口货物的公水联运、铁水联运与陆空联运发展,提高运输效率,为深入桂台发展提供有力的航空运输保障。
四、结语
为实现桂台交通便利化,未来广西与台湾交通合作应建立以合作机制为平台,以通道建设为主轴,以便利运输为核心,以信息交流、交通人才培训为辅助的交通便利合作。
桂台两地的交通运输企业更应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的契机,利用桂台经贸合作这一大平台,做好桂台交通便利化这篇文章,力促桂台两地经济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基础设施[EB/OL].http:///Summary/Details?cid=3.
[2] 曾月稳,于文露.江苏高职港口与航道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2卷第2期.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对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 政治 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
中美两国 经济 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 发展 ,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
中图分类号:F32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057-006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符合区域间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合作与要素流动规律,适应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推动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大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批复设立了一批涉台农业园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创业园”)即为典型代表与重要创新,引起了中央和学者高度重视。[1][2][3][4]2012年6月18日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共了包括进口台湾大米以及促进两岸教育、科技合作在内的八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引起了海内外极大关注。本文拟在已有研究与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两岸农业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特点,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创业园进一步发展创新的可能模式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促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交流合作,加深两岸基层民众的了解与交流。
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历程及主要模式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农业界不断探索现代农业交流合作的可行模式与途径,近年来呈现出了“大发展、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良好趋势。按照交流合作的内容及其方式,其发展阶段与模式特征如下。
(一)早期合作模式
两岸农业合作源远流长,民间交流从来没有中断。但从总的看,在1997年大陆开始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前,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并以小额产品贸易和台商试探性投资为主。此间,相关限制因素比较多,即使是大陆方面也没有出台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政策法规,呈现出了“规模较小、区域性较强和间接、分散”等方面特征,可将其统称为起步阶段的传统模式。
事实上,直到80年代末台湾地区才逐步放开大陆农产品进口。1987年首批开放了27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后增至30项),此后两年又陆续增加了60项,1996年祖国大陆则位居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第17位,并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主。农业投资方面,1987年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部分台商就以“探亲”为由,开始试探性小额投资。特别是1992年底,台湾地区正式出台了“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除第一批开放的3000多项投资产业外,之后又增加了数百项,其中农业类共计103项;为鼓励并保护台商投资,1994年大陆方面正式颁布了“台胞投资法”。此间,农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与渔业、食品饮料及饲料加工、木竹等。[5]学术交流方面,直到1992年才实现双向交流,且大陆同行均需绕道香港才有可能进入台湾地区,甚至“文到人不到”(1)。
(二)现有主导模式:台湾农民创业园
经过多年努力,90年代末两岸双边合作已初具规模。但为更好发挥大陆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优势,以及台商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优势,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的模式与平台——“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应运而生。以创业园为例,据统计,自2006年福建漳浦和山东栖霞两个国家级创业园批准设立以来,国台办和农业部已先后在大陆的14个省份批复设立了29个国家级创业园,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浙江4个省拥有17个创业园,约占3/5。[4]
显然,作为试验区和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在福建省率先形成与快速发展壮大也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是闽台情缘深厚,约80%的台湾民众祖籍在福建,二是台商投资及时获益与宣传带动,三是各级政府的优质服务与积极推动。由于台湾地区市场狭小、土地资源紧缺,从1987年起一些台商便以“探亲”名义在大陆投资创业,其投资地区又以祖籍地或经亲友们介绍的合适地点为主。这些投资获得初步成功后,受利益驱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更多的台商前往福建、江苏等地投资兴业,这些地方也就逐步发展成为台商投资的相对集中区,试验区和创业园的规划与建设也就水到渠成。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福建漳平(永福)创业园正是在早期落户台资农企的大力带动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聚集地,并成为特色创业园发展壮大的重要典型。此间,两岸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学术交流、合作研发的内容不断增多,形式日益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创业园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及其发展创新的重要成果和重要载体,可望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化同步”战略的重要增长极。[1][2][4][6]
(三)未来合作模式
尽管创业园建设方兴未艾,但目前仍停留在大陆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和台湾地区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等的初步结合与集聚上,创业园自身建设及其辐射与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进而发展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互利双赢的重要实践平台,推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合作。可以想象,一是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以及大陆相关部门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各级各类创业园将有所增加,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将更加丰富,有条件的省级创业园将积极申报、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园;二是随着创业园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园区配套设施与管理将日益完善,两岸农户(或农企)进驻数量与规模将持续扩大,园区产业链与合作成果的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拓展,特别是合作研发、推广培训与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将不断推进,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三是创业园建设将与祖国大陆“三化同步”战略(2)有机融合,其产业特色、经济效益与示范、带动能力将不断增强,达到“以合作兴三化,以三化促合作”的良好局面,进而与周边工业园区(或临港工业基地等)一起发展成为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两岸经贸合作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思路及其实现路径
已有研究表明,尽管大陆各地、各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起始建设时间、资源环境与产业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建设进展与成效各异,但创业园开创了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1][2][3]新形势下,“是否”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创业园自身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带动效应,乃至于“能否”及“如何”以若干特色、优势创业园为基础逐步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区”等,分析研究如下。
(一)增加园区数量,扩大建设规模
1.创业园的申请与升级。当前创业园建设明显呈现出“东部较多、中西部较少”的分布格局[3][6],新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如何充分整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创业园区,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台商投资基础较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那些地方,如果已经建有省、地级创业园或相关科技示范区,建议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园区品牌与产业特色、市场竞争力及其示范与带动能力,努力申报、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园;否则,建议从当地实际及全国创业园建设实际出发,抓紧研究、规划以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当地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或水产养殖及其加工业为主导的专业园区建设。其次,那些特色农业资源较丰富但台商投资较为薄弱的地区,可以考虑与当前现代农业建设、“三化同步”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与大型项目招商,并扶持、鼓励当地农户(或企业)与台商合资(或合作)经营相关项目,逐步培育台商农业投资集聚地与科技示范基地,进而申报省一级或直接申报、建设国家级创业园。
2.扩大创业园建设规模。创业园一般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通常覆盖多个乡镇,甚至跨越县市和地区。但随着创业园建设的稳步推进,一些园区原有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当地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亟待向外拓展乃至合并附近园区,或重新规划建设。主要理由与依据,一是创业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延伸出了许多新的需求,如:科技服务中心、农产加工与配送中心、配套(或新兴)产业合作基地、台商生活与休闲区等,而且园区面积的适当扩大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创业园发展升级的需要;二是作为现代农业建设重要示范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创业园已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辐射与带动作用。但当前周边地区试探性生产园区优良品种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大多呈现出“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客观上对创业园建设与管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创业园发展规划“是否”及“如何”更好地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培育相结合,不断增强园区引种与研发等方面成果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此外,当前一个创业园跨越不同行政区,以及个别地市拥有一个以上创业园,或不同创业园间的实际距离较近等情况并存,如跨行政区域的安徽和县创业园、江苏江宁创业园,以及福建省三明市的永安创业园和清流创业园等。随着创业园建设不断推进和服务管理日益规范化,未来跨地市、甚至跨省区相邻(或同类)创业园间的扩并与整合,将成为可能与必须。
(二)加强自主研发及其成果应用
1.增强研发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现代生产要素向产前、产中、产后阶段渗透和扩散,将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关联产业中去,才能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何况随着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形势下单纯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进行简单生产(或规模经营)的现有模式已不能满足创业园发展壮大的需要,如何从创业园自身及两岸科技园区间逐步交流合作的实际出发,努力增强适用技术研发及其成果应用等方面合作,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将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与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一些台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有能力独立研发新品种或实用技术,或者主动购买两岸有关部门相关科研成果。以福建漳浦创业园的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不仅从事兰花种苗培育、种植、销售及示范推广,还培育出了系列蝴蝶兰新品种300多个。为此,除了要大力宣传、适时奖励创业园生产经营企业成功研发,并推广其研究成果等,还要为台商加强研发与成果推广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与成果展示平台。既包括大陆相关科技项目的申请、研发、推广与验收指导,也包括如何在完善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与交易机制的同时,让台湾地区科技工作者也能参与到创业园丰富多彩的研发实践中,等等。
2.推进成果研发及其应用。引进并研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良品种与先进适用技术,适时推广、应用到周边地区,已成为创业园建设与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否则,不仅当地普通农户无力承担昂贵的新要素搜寻与试用成本,也将影响甚至切断创业园适用技术的推广和产业链延伸。为此,一是要将创业园建设成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重要成果的展示平台,特别是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和现代营销方法等的综合展示窗口;二是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技术推广与培训平台,使创业园生产经营者与基层农户能较好接受创业园现代科学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既包括指导和鼓励当地技术推广部门与园区共建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平台,如合作设立农广校或培训中心,并就良种获取、生产经营与管理技巧等进行充分讲解,也包括台企适时开设企业与产品宣讲会,及时展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所取得的实效,建立健全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和当地农户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技能的服务培训体系。
(三)推进产业升级与园区间合作
1.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是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生产与研发为核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由于独特土壤、气候、海拔高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特色产品往往具有同类产品不可比拟的特征与经济价值。[7]当前,各地主要创业园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如福建省漳浦创业园的花卉、漳平创业园的茶叶、仙游创业园的甜柿以及清流创业园的园林苗木等。显然,创业园建设“能否”及“如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健全特色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体系,努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对当地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意义重大。为此,一是要建立符合当前与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二是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包括引进和培育台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通过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带动园区品牌与市场竞争力建设;四是要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及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打通产品产—加—销的通路和网上销售渠道。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休闲农业具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部分创业园发展规划中也涵盖了这方面内容,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8]建议进一步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努力将有条件的创业园打造成为集生产、消费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多功能区。
2.加强创业园的对外合作。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层次性,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农业合作的内涵、标准与层次也不尽相同,各创业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和完善对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起步较早、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其建设进展与合作层次一般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建议中西部地区创业园要主动加强与东部地区先进创业园间的交流与合作,间接引进、消化并进一步创新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台湾地区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借鉴东部地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模式与建设管理经验,提高合作的水平与效率;东部地区创业园则要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和特有优势,继续“先行先试”,积极谋求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产业合作与共同研发。与此同时,近年来海峡两岸规划建设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区(或示范区、研发中心等),如台湾地区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以这些园区为依托建设世界级花卉岛、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研发中心、亚太种畜种苗中心等。显然,新形势下不仅要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创业园区间的交流合作,还应加强创业园区与两岸各级各类科技园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但这方面工作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亟待积极推进,包括支持、鼓励两岸科技园区间及时建立姐妹关系,同时从合作研发、推广培训及专门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携手支持、推进创业园建设。若以近年大陆沿海省份积极推动的海洋渔业为例,除了要适时推动、加快海洋渔业特色创业园建设外,还要加强与台湾地区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台东县海水生物技术园区、南方海洋园区等的合作,积极探索渔业育苗、养殖、加工技术,乃至海岸带养护等方面技术合作。
(四)构建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
1.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近年来,台商农业投资逐渐向资源禀赋与服务管理较好的创业园或试验区等地集中,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显著、生产集中度高、经营规模较大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合作基地。随着两岸关系发展和产销格局变化,客观上要求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创业园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上述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福建漳平创业园,是台资茶叶企业的重要集聚地,约占台资茶叶企业总数的4/5,面积达5.5万亩。但调查中笔者发现,创业园内台资茶企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茶叶的销售通路问题,特别是当地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于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漳浦创业园拥有世界知名的、大陆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台资茶叶集团——天福集团,再加上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茶、武夷岩茶等地方名茶快速发展,福建省已成为经营规模大、生产集中度高、品种齐全且在海峡两岸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茶叶生产基地,“海峡两岸茶叶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刻不容缓。以福建省为例,除了规划建设中的海峡两岸“水产品市场”和“水果集散中心”外,目前还有两大专业市场亟需建设,一是海峡两岸茶叶专业市场,二是海峡两岸花卉专业市场。从2008年首届武夷山国际茶文化节隆重推出以及近年福建漳平和漳浦创业园发展实际看,两岸合作建设区域性茶叶市场已成必然。值得一提的是,漳浦创业园建设规划已明确包含了海峡(漳州)花卉集散中心,尽管该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但已吸引了大批花卉投资商,建议加快建设进度并适时升级。
2.合作构建农产运销体系。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由批发市场、超级零售市场和拍卖市场组成,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交易,其渠道多元,交易方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农会、农联社、青果社、国联社等,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与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由公股45.52%(其中“农委会”22.76%、台北“市政府”22.76%)与民股54.48%(其中农产品贩运商及其他20.21%、青果运销合作社9.48%、各级农会24.79%)组成,先后建立了台北市第一和第二果菜批发市场,1988年又分别与日本福冈大同青果株式会社、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结为姐妹公司,拓展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该公司集散功能强大,每天下午来自全台各地的果菜,次日凌晨3:20起陆续拍卖,约2000公吨新鲜果菜在2~3小时全部交易完成,快速分散至各地区零售给消费者。建议进一步研究、借鉴其高效运作方式与管理经验,加强两岸在上述专业市场建设以及高效农产运销体系打造等方面合作,加快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促进产品销售与区域品牌培育。如漳平创业园已经建立了很具地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以符合创业园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五)从创业园到两岸经贸合作区
1.两岸经贸合作区建设实践。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当前已出现了以创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区的初步实践。以浙江省苍南县创业园为例,随着创业园建设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该县通过整合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省级工业园区、霞关对台贸易物流园等多个区块,已着手规划建设260平方公里的浙台(苍南)经济合作区。目前,该合作区规划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积极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加快“平台设施建设”和“创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福建省漳平市也在国家级创业园快速发展基础上,努力规划建设海西(漳平)台商投资区,未来将向两岸经贸合作区推进。
2.规划并建设经贸合作区。创业园发展壮大的过程,将是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与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那些有条件的特色创业园所在地,宜进一步规划、整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相关工业园区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等,努力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区。这既是创业园融入“三化同步”战略,实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逐渐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朝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成果的及时巩固与发展创新。但在经贸合作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首先明确此类合作区的特殊定位、基本条件和创业园的独特地位,做好可行性论证;其次是要做好合作区的发展规划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创新相关政策措施。其中,作为合作区的“绿色心脏”,创业园是合作区内现代农业良种引繁中心、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培训中心,是绿色食品、保健品以及饮料类等健康产品加工业、木竹制造业及其相关创意产品原材料等的重要来源地与加工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休闲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与特色所在。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整个规划的配套服务工作,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与建设。
三、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两岸“大三通”、MOU和ECFA等系列协议的顺利签订与逐步实施,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良好局面,两岸关系逐渐进入巩固深化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峡两岸迫切需要在WTO与ECFA框架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提高稀缺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双赢。
已有研究和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海峡两岸现代农业交流合作中逐步发展、创新出来的各地、各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在集聚两岸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当地“三化同步”和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发展定位不够明确,配套服务体系亟待跟进,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落实,技术溢出水平较低等方面问题。建议未来大陆方面除继续批复、高标准建设若干国家级创业园,切实保障台商和当地居民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外,有条件的省区可逐步增设省、市级涉台农业园区,酌情引进台湾地区现代生产要素并且努力发扬光大,包括加强配套实用技术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构建,甚至以此为基础逐步规划、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区,等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台湾地区正是在地少人多、农业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条件下,通过有计划地推动各阶段农业建设、技术开发和相关措施投入,不断以创新的农业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出了诸如莲雾、香蕉与蝴蝶兰的组织培养,高接梨、冬季葡萄以及热带水果的产期调节,白毛鸭、三品种杂交猪的培育,鱼虾类人工繁殖,以及近海箱网养殖等先进、高效技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正朝“优质、安全、休闲、生态”的现代永续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成为“知识产业”。显然,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均要更加注意增强和发挥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将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政策措施,逐步转变为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加快推进以“增产”为目标的“数量经济”向以“增值”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努力创造符合当前两岸实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推进大陆“三化同步”和两岸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岸官方、企业(或农户)、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及其发展创新将蒸蒸日上,从而带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注释:
(1)“文到人不到”是指“1988年1月,台湾地区学术界邀请厦门大学陈孔立教授赴台交流,但陈教授到达香港后,台湾‘当局’却不批准他入台,其论文最后由台湾地区同行在研讨会上代为宣读”。
(2)“三化同步”战略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单玉丽.台湾农民创业园现状、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 2008,(6): 36-38.
[2]吴凤娇.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1):8-14.
[3]邓启明,周继慧,黄跃东,蔡雪雄,等.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条件、建设进展及推进策略选择——基于浙、闽两省的调查分析[J].亚太经济,2011,(6):172-176.
[4]邓启明,周继慧,熊德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实践与策略选择[J].台湾研究,2012,(2):17-21.
[5]王建民.推动两岸农业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5):10-15.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巴西的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连续大幅度增长,2008年达到484.97亿美元,比2002年的40.74亿美元增长了近12倍。中巴两国贸易的良好表现,是近几年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一次新飞跃。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但是,由于双方贸易结构的不对称,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尤其是巴西近几年对中国产品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对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巴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其意义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而巴西也将巴中关系视为其加强同发展中大国合作的最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地对待双方贸易摩擦,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至关重要。
一 中国与巴西贸易摩擦的文献综述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巴西是南美洲地区的第一大国,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巴西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频繁,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左晓园的《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的建立与深化》中提出:近年来,巴西主要是针对轻纺产品对中国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由于轻纺工业对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十分关键,因此,改善两国的贸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杨志梅在《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一文中谈到:在考虑对方擅长打“贸易战”等因素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双方之间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求更好的途径来有效地解决贸易争端。在《中国与巴西经贸关系及其新的发展战略》中,魏浩认为积极塑造良好的经贸环境,充分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以及重视互补性经贸合作有利于解决两国的贸易摩擦。本文从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和巴西贸易,认为巴西的重商主义思想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提出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对策。
二 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巴两国于1974年8月,建交。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贸易额由最初的1700多万美元增长为625亿美元,体现出中巴双边贸易的飞速增长。中巴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促使中国在巴西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最近几年,中国成为在巴西亚洲最大的出口国和合作伙伴。在2009年,中国跃身成为了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各国的贸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巴双边贸易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
根据近几年的中巴贸易收支报告,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巴西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能矿产品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60%左右集中于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这表明了中巴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巴西大量的进口原材料,从而促进了中巴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加深。
三 巴西重商主义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中国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使得中国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巴西对产自中国的瓷砖、自行车、碳钢管等工业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达到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目的。反倾销调查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对大多数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中,中国是遭受最严厉打击的国家。两国的贸易关系可能会出现停滞或者退后的局面。
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制造商。2010年,巴西对中国14种玩具的关税由20%提高到35%。2011年,巴西实施提高关税的7种产品中,有5种产品进口自中国,包括瓷砖(从15%提高至35%)、自行车(从20%升至35%)、分体式空调(从18%提高至35%)等。巴西认为将近一半的巴西制造业企业遭遇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产品抢占了国内消费市场,本国制造商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产业,因此对中国产品加大了打击力度。
四 解决中巴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最近十年,巴西的经济增长迅速,国内购买力增强,进口也日益增加。中巴贸易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产品进入了巴西国内消费市场,促进了两国的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巴西国内一些工业相对不强,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政府因此实施了贸易保护措施,对双方国内经济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中巴贸易摩擦,提出以下建议。
1.善用世贸规则
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世贸组织所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为巴西在双边贸易中频繁地使用。中国在反对滥用救济措施和过度保护行为的同时,应灵活高超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最大限度地去维护本国产业利益。同时,应维护正常贸易秩序,减少恶性压价竞争。
2.充分掌握市场信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
中国对巴西的进口主要是在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下,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不能掌握定价权,增加产品成本,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因此,中国要关注巴西国内市场和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准确地定位产品价格的,扭转受对方价格控制的局面,能够在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
3.对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比例提高,加强自主创新
中国对巴西出口的主要是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产品,这些产品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巴西国内市场的份额还需要提高,发挥外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的辐射传播效应,不断创新,推动外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样就能够在巴西市场上立足,进一步开拓巴西市场。
4.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工业产品,对巴西国内工业产品市场冲击比较大,导致巴西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等措施。在对外出口工业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中国的农产品打入巴西国内市场,提高两国产业互补程度低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加强市场细分,扩大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缓解了双方紧张的国际贸易合作关系。
5.加强两国学术、科技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在合作伙伴的关系之上,加强与巴西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国的友谊,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博大的文化知识,促进两国人民的有效沟通,提高合作的效率,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此外,双方应充分利用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经济与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
五 结语
中巴经贸合作在不断向前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巴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对于中巴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中巴两国政府应共同努力,巩固和深化双边经贸关系,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浩.中国与巴西的经贸关系及其新的发展战略[J].拉丁美洲研究,2009(6)
1 前 言
从2001年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至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在与东盟国家全方位的开放与合作中,图书馆做好东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东盟文献信息是指有关研究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包括书籍、报纸、期刊、网络资源等。图书馆应做好东盟文献信息的建设工作,将各种获取到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让用户更好地同步获取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从而达到发挥南方省(自治区)图书馆尤其是广西图书馆界在其区域信息中心的作用。
2 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这些年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地方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科研部门均重视对东盟文献的收藏,各自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东盟文献资源收藏体系。一些图书馆还成立了专门的东盟文献资料室或资料中心,所藏也相当丰富。
2.1 各类图书馆的东盟信息资料库已初具规模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早在多年前就建立了东盟文献专题阅览室,收藏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图书文献1 000多种,共2 000多册。近年来,该馆搜集了大量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的各类宣传资料,包括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单位的宣传资料,如博览会标志、会刊、光盘、招商书等,建立了《东南亚风情资源库》《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中国—东盟博览会》三个东南亚数据库。这些资料具有专指性和连贯性,记载了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历史,具有很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价值[1],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东盟文献信息中心于2008年成立,拥有国内较为完整的东盟文献资料体系,东盟语言原版图书1.4万余册、报刊80余种,支撑亚非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中外文图书24.3万册。其中,越、泰文资料的收藏规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首屈一指。依托这些资料,该校东盟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据统计,近10年来该校获得厅部级以上涉及东南亚研究科研项目的就有117项,为该校获得亚非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族学博士点建设资格创造了条件,对该校东盟学科群教学科研的建设及“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保持了东南亚资料搜集方面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目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高校中面积最大、东南亚研究领域图书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独立资料室。经过47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心现有馆藏图书4.2万册,其中英文版本书籍1万册;报刊1 630种,英文报刊880种;近1万份专题研究论文。该资料室已成为国内公认最好的东南亚研究资料中心之一。
此外,深圳、云南等地的图书馆也都相继建立了与东盟研究相关的信息中心。
2.2 搜集、整理和开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的东盟信息资料中心在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中,距离理想的建设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文献信息资料种类不全,文献资料结构不太合理。图书资料多,而期刊、科技报告、产品信息、档案、电子出版物等资料少;有关语言学习和各国旅游方面的资料多,能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少;原版文献方面,越南、泰国的较多,其他国家的很少。
二是现已有的东盟文献资料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课题研究人员、留学人员、出国公办人员以及商务人士等对相关的文献信息的需求度很高,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比如图书馆相关的开发宣传工作不到位、文献使用不方便或因为读者本身检索意识不强等,使得整理出来的文献资料利用率较低。
3 东盟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策略及方法
东盟文献信息资料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就必须根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建设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既要考虑全局,又要有侧重点,以购买为主、交流为辅。要考虑原版图书与中文版图书相结合、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尽可能系统地采集有关东盟国家的主要文献信息资料,同时还应该注重开发与宣传,提高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1 有计划地搜集与整理
3.1.1 东盟纸质文献的采集。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复合型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期刊、报纸的采集都是首选的工作,而原版东盟文献的搜集难度较大,可以通过以下渠道采集:一是通过相关机构(如图书进出口公司、外文出版社等)订购有关东盟文献资料;二是请相关专家指导并推荐书目,派专人出国采购东盟文献,采购东盟各国政治、经济、贸易、法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及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尤其要搜集目前文献信息资源较少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等国家的图书和音像资料;[2]三是通过中国—东盟图书展采集东盟文献。该书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采集东盟文献的好时机。如“2009中国—东盟图书展”汇集了中国及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200多家出版机构的2 000多个品种、6 000余册图书和音像制品,内容涵盖经济、法律、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医药卫生及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四是与东盟各国图书馆建立交流关系,通过出版物交换、互赠等方式获取相关文献。由于期刊、报纸等资料更具时效性,因而对它们的采集也不容忽视,除了及时与报刊发行局联系做好当年的征订工作外,还应根据需要补购一些有价值的历年刊物和报纸。
3.1.2 东盟电子文献的采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在变化,印刷型出版物迅速地数字化,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使文献信息的利用空前便利。事实上,对当今用户来说,电子文献更方便检索和利用,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这对东盟资料的采集更为有利。因此在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文献采集的比例,如超星电子图书,方正电子图书,中国知网收录的电子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大型数据库以及相关东盟信息的影音视频资料,都应该列为重点采集范围。
3.1.3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建立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反映东盟各国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不断涌现。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及时、迅速,图书馆应加大力度搜集这些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了保证搜索到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网络资料的搜集应该以官方网站为主。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已相继建立了与东盟相关的信息资源官方网站,这类网站应该成为中国—东盟信息文献网络资源搜集的首选途径。
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caexpo.org/gb/home/index.html),能够最及时全面的提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专题报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动态。其东盟政策法规栏目和商机信息栏目,了各国的贸易政策以及机械、农业、建材、服装等各行各业的商机信息,能够给从事东盟商贸活动的相关人士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cafta.org.cn/),是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的官网,着重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动态、东盟各国近期的商务活动等,在该网站可查询到最新最独到的专家分析。
除此之外,各地各机构建立的相关网站也不少,值得推荐的还有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主办的中国—东盟农资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专栏、东盟10+3网站、南博网、中国东盟科技经济合作网、中国东南亚研究网、东盟秘书处、中思网东盟研究、东盟峰会等。
3.2 主动的开发与利用
要发挥东盟文献信息的社会作用,服务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就必须把资源建设工作设计得更人性化、合理化,对东盟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在增强信息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产品的价值。
3.2.1对采集到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为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价值,图书馆应重视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整合,提炼出检索条件并进行合理分类,方便读者查询和获取。如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中就设有东盟文献信息数据库,其重点工作就是尽快把馆藏的东盟国家原版文献资源数字化,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将数字化的特色文献资源以及搜集筛选出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纸质文献数字化产品、影音视频资料等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检索条件对元数据进行加工(如提取题名、责任者、出版者、主题关键词、摘要、来源、中图分类号、目录,对影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供下载等),读者可以在数字资源平台上便捷地获取理想的文献信息,这样既可以很好地保存珍贵的特色文献资料, 又能使经过整合加工的特色资源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
3.2.2通过提高服务品质以扩大东盟文献信息的利用效果。根据读者的个性需求做好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目前,使用东盟文献信息的主要是科研人员、经贸工作人员、旅游人士、教师学生等,他们对信息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既有专业性的,也有多元化的。因此,必须针对不同读者用户的需求,将获取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深入挖掘,科学地筛选、整合出更符合需求的信息,开发加工成可以直接使用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如向科研人员提供原始材料和数据,向经贸工作人员、教师学生提供可以直接采用的信息(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使得读者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同时,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如开展为读者提供代查、代检索、代整理、代翻译或影音视频资料的下载、截取、加工,等等,从原来等待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做到思想主动,服务设计周到。
3.3 有效地揭示和宣传
丰富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加上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最好支持。图书馆对东盟信息的加工整理工作,既要开发出优秀的信息产品,也要形成优秀的服务品牌,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利用能力,使开发出来的东盟文献信息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
3.3.1 加大宣传力度。图书馆可定期举行最新的东盟文献信息(包含科技、经济、学科、专业发展、方针政策等各方面的情报信息)会,结合本馆或本领域专家的教学、科研重点向读者用户提供经过专家们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并且筛选出来的有效原始文献信息,或经过深加工的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还可将会上的讲稿定期编印,供读者用户索取。[3]同时,可以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借助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包括商会、网站、研究所、高校专题研究中心等信息需求大户)的力量,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加工好的资源库进行宣传,使东盟文献信息产品被更多的用户所认识、了解和接受。
3.3.2 提高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在东盟文献信息数据利用过程中,读者用户的检索使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献信息的利用效果。因此图书馆有必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读者用户举办“获取有效文献信息方法”讲座,为读者讲解信息检索的规则和原理以及挑选有效文献信息的方法,使读者熟悉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检索技术,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加快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在众多俄罗斯著名的高等学府中,我选择了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国际系的国际贸易专业。伊尔库茨克作为东西伯利亚的中心城市,无论是对推动全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在促进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当地的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经常会组织进行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因此她成为学术气息极其浓郁的重要科学城其次就是考虑到地域上的毗邻,伊尔库茨克十分临近我的东北老家沈阳。借寒暑假之时,乘直达航班可以很容易回家探亲,这样一来,就可以平复我与亲人强烈的思念与牵挂。
由于在高中积累了扎实的俄语功底,使我很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直接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在国立大学所有外国留学生中,我的语言能力一直比较突出,1999年我被学校选派参加伊尔库茨克地区政府举办的州际俄语竞赛,并在300多名参赛者中获第一名。凭借自己辛苦得来的这一荣誉,同年我被推荐在本校攻读“语言学”学士学位。2001年我以优秀的毕业论文及全优的成绩通过国家考试,顺利拿到国际贸易学士学位。毕业后,通过学校的邀请、及上报俄罗斯有关政府部门同意,得到工作上的批准,我留在本系任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2003年,我按时拿到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语言学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同年进入俄罗斯贝加尔国立经济法律大学攻读世界经济系博士学位,并被聘请负责中俄经贸关系专业课教学,同时在该校语言中心担任商贸对外汉语教师;2004年4月,应伊尔库茨克市政府邀请,担任该市外事活动的首席中文翻译,并因工作出色获得市长颁发的感谢信,同年荣获“2004年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05年5月,获得由国立大学校长亲自颁发的《中俄教育合作发展突出贡献奖》。
到这一时刻,在我的留学生涯中已经树起了一个代表成功的里程碑,特别是“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一沉甸甸的荣誉对于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我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提高,证明了自己多年来努力取得的一些成绩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同时,我也知道,这只是开始,仅仅是我今后学习工作中的一个“加油站”。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部为自费留学生设立的这个奖项凝聚了祖国对海外学子的关爱与鼓舞,因此这股强大的暖流会作为坚实的后盾推进我不断奋进向前,最终以辉煌的成绩来报效时时牵挂我的祖国。
几年在海外的留学经历丰富了我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意识,2003年9月,我进入贝加尔国立经济法律大学世界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N.B.茨维贡教授。N.B.茨维贡教授是俄罗斯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世界经济系主任的她同时身兼州杜马议员的要职。N.B.茨维贡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转轨经济体制”方向的研究,其学术观点与建议曾多次被采纳到西伯利亚地区基础设施的经济建设中去。目前,由于她在杜马中的角色是负责联邦的财政预算。因此,N.B.茨维贡教授不仅是该地区经济专业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同时还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政客之一。N.B.茨维贡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与认真的工作态度感染着她身边每一个人,我真是十分庆幸自己能有机会拜在她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记得参加博士入学考试之前,世界经济教研室的秘书给我提供的博导备选名单中并没有N.B.茨维贡教授的名字。当我问及原因时,全教研室的老师都告诉我说,她选择博士生的条件是很严格的,再说她的工作量太大,太忙了,现在正在精简自己的博士名额,更何况我是外国人,她从来不收外国博士生的。听了这些话,我有些忐忑不安。要知道,我想进入这所大学攻读世界经济系的博士学位多半是慕N.B.茨维贡教授之名而来的,既然如此我是否还有意义要选择这个专业,经过一番心理上的对弈,我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再说,我连N.B.茨维贡教授本人都还没有见到,她也根本不知道我的想法。怎么可以这样轻言放弃呢,终于,在专业科的入学考试上,我见到了N.B.茨维贡教授的风采。她当时是博士考试委员会的主席。一个多小时的论题陈述,与流利的回答使我博得了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掌声与认可。印象最深的就是,N.B.茨维贡教授当时第一个站起来问我是否已经选择了博导,我一股脑将自己激动的心情与想法全部倒了出来。结果我真的如愿以偿,成为N.B.茨维贡教授第一个外国博士生。幸运的同时,摆在我面前的是更大的挑战。在辛苦做博士论文的同时,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报告,以便接受来自博导对专业基础与学术观点经常定期的严格考核。哪怕有一次不能按N.B.茨维贡教授的要求达标,她也会劝你留级重修专业课程。但到目前为止,3年来在博导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核中,我一直以优异的成绩全部通过。
来自论文,工作。学术研究的重重压力,让我不得喘息,除了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其它时间,白天我就在不停地到处奔跑任教,晚上就盯在电脑前做各种专业论文。报告。即便是这样,也只能让自己刚好完成主要任务,没时间吃年饭早已司空见惯,同时,夜里工作时还要面对瞌睡的侵袭,坚持到最后。而最艰苦的时刻莫过于西伯利亚那漫长而又极其寒冷的冬天。试想一下,于寒冬腊月,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一大早就要出门挤公交车的情形,是怎样的恐怖呀!每天清晨在车站都要站上十几二十分钟,严寒会使泪水不由自主地落到麻木的脸上,结成冰流,然后又要在公交车上忍受因极大的冷热温差而带来的皮肤刺痛。在这漫长的季节里,只要冒着严寒走到室外,刺骨的冷风便会让呼吸着的肺部胀痛,使人连呼吸都会困难。这的确是一种煎熬,我明白,只要自己稍加松懈,日子就会好过很多。但是,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