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4 15:35: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质量管理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质量管理方法

篇1

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是在医疗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活动,是卫生管理工作的众中之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减少医患纠纷,预防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也是卫生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关于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研究的热点有:全面质量管理、临床路径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循证医学、单病种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

一、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

路径分析法是运筹学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工程项目中计算最佳路线,确定完成项目的最短工期,以提高工程效率。该方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服务。临床路径指由临床治疗团队制定的针对某一病种的医疗、护理、康复的标准化诊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其目的在于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1985年为了应对医疗费用的上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首次提出临床路径法,由于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节省了医疗费用,随后其他医院竞相采用。

传统的治疗中对于同一疾病, 不同医院的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则避免了治疗的随意性,对于同一病种采用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程序,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保证用药的规范性。当然这个诊疗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层次的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

我国从2009年开始临床路径试点,2011年底,全国3467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共制定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临床路径,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有效控制了医疗质量,规范了医疗行为,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

全面质量管理指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持续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期望与需求。戴明和朱兰被誉为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起源于美国,却在日本首先得到推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在工业管理中采用TQM取得了惊人的业绩,由此TQM引起了西方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我国1978年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目前已成为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其实施要点如下:(1)关注顾客,顾客不仅包括组织外部服务的客户,也包括内部顾客,如员工、供应商。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管理上以人为本。(2)持续改善。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3)注重流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从流程重组和再造着手,精简流程,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服务成本。(4)精确测量。运用统计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测量,不仅关注医疗质量效率和效果,还应包括对病人满意度,医疗服务的反应性、可及性、安全性的测量。用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与标准比较,找出问题,及时纠正。(5)全员参与。授权于员工,注重每一质量环节,层层把关,让医务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应用于卫生服务工作。

TQM的实施通常采用PDCA循环。也称为“戴明环”。P- Plan 计划;D- Do执行;C-Check 检查;A- Action 处理问题。TQM经过上述四个阶段,首先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实施中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偏措施。这样循环往复,呈现阶梯状上升,总结出标准化模式,达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对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是永无止境的。体现了以患者满意为中心,动员全员参与,实施全过程管理,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科学管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事先和过程控制,有效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三、ISO9000标准管理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很多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质量体系认证评估,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行业同样需要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获得社会的信任,确保医疗质量,同时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

ISO9000医疗质量管理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医疗质量管理有8条原则:一切以患者满意为中心;发挥领导作用,确定医院未来愿景和方向;动员全员参与,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实施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决策科学化, 以数据和信息为基础等,这些原则体现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计划性、科学性、制度化和规范化。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已进入ISO9001:2008标准,实施步骤包括,第一步,制定标准,建立体系,形成文件。首先医疗机构依据ISO准则确立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制定各层次人员职责,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第二步,通过全员动员,进行标准体系质量管理宣传与培训;第三步,实施ISO标准管理,自我审核与外部评审相结合,内部由组织领导小组自我评定,外部由ISO质量评估专家小组进行评审。通过PDCA循环,达到医疗质量的提高。

ISO9000在卫生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卫生质量管理从终末控制转向事先和过程控制,有效预防医疗服务隐患问题发生。通过标准质量管理增强了卫生技术人员责任感和质量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同时注重患者的反馈和参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简称EBM)

循证医学指利用科学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技能,决定病人的诊治方案。其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循证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最近十多年在临床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循证医学方法论通常包括医学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系统评价指围绕某一具体卫生问题,对国内外文献筛选并进行分析评价;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某一病种临床诊治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近年来循证医学在卫生管理领域也广为应用,任何一项卫生决策必须基于已有的科学的研究证据作出,以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卫生质量管理除了以上4种方法外,还包括单病种质量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方法。单病种管理法以病种为单元的质量管理,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行为。标杆管理指选择行业领先单位为标准,将本单位质量管理方法和结果与标杆单位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不足。

以上方法可综合应用。作为卫生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月

篇2

引言

在工程建设中,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进行集中化管理,建设了很多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质量管理就成为控制混凝土质量与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下面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例,从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和探讨具体的质量管理方法,希望能对施工单位加强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1项目概况

本文参考的A搅拌站,所采用的是2台2HZS180C型混凝土搅拌机,该工程配料、搅拌、以及电气控制设备组成了自动化混凝土搅拌机。该搅拌机使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系统,工作性能佳,生产效率高。该搅拌站从安装到调试,再到完工,已经完成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作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提高了工程进展速度,促进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总的来说,对搅拌站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混凝土搅拌站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搅拌站无论是在生产、保养、维修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行之有效的完成。

2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提高搅拌装置管理水平

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贯穿生产混凝土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对设计和开发产品的质量控制、生产控制等进行管理。质量管理是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保证混凝土产品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桥涵质量。科学、合理地控制混凝土质量、提高其附加值对提高搅拌站装置整体管理水平、创新装置技术等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2.2提高搅拌站综合竞争力

混凝土质量与工程的安全有密切联系,且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运行过程中有一些潜在危机,一旦发生危机,将会使项目工程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有效的、高效的质量管理能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3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策略

3.1优化组建混凝土搅拌站

第一,混凝土搅拌站的选址。混凝土搅拌站建设地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运输距离远近、原材料进场道路的便利以及和施工建设规划的配套。第二,混凝土搅拌站场地的布置。混凝土搅拌站场地的布置要以搅拌楼为核心,砂石料仓库的布置要方面运输,粉料仓库的布置要密集紧凑。第三,混凝土搅拌站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混凝土搅拌站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工程项目所应用的搅拌机型号、数量等,尤其要关注施工建设高峰期间混凝土的生产能力。第四,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的文明施工。混凝土搅拌站是工程项目文明施工评判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混凝土搅拌站场地选择要开阔、布局要合理。

3.2加强对优质原材料的使用

混凝土生产涉及的原材料有水泥、砂石、胶狭稀⑼饧蛹痢⑺。这些原材料的质量会影响混凝土质量。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严格选用。第一,水泥原材料的选用。水泥材料选用的重要标准是稳定性,具体需要结合混凝土生产强度来选择适合的水泥强度,同时,还需要对水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第二,砂石材料的选用。砂石材料对混凝土搅拌和工作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在砂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应用中砂,石料的选择上要做好连续级配,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提升级配水平。第三,掺合料的选用。混凝土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掺合料包括粉煤灰和矿粉。不同工程项目对粉煤灰和矿粉的性能要求不同,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要结合不同的施工要求选用不同等级的粉煤灰、矿粉来生产混凝土。第四,外加剂的选用。外加剂是混凝土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经济损失,不利于工程建设。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要选用减水率高、塌落度损失小、质量稳定、性能良好的外加剂。

3.3混凝土生产前期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

(1)加强对原材料的合理管理。第一,砂石料进场的时候要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从而有效避免底部出现积水的问题。水泥、粉煤灰等粉料在进场的时候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潮和防雨管理。第二,砂石料要按照品种和规格进行区别管理。第三,各种材料的标识要做到清晰可见,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开发设计和管理。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中配合比的计划、开发需要围绕混凝土质量要求进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现阶段,混凝土生产所涉及到的原材料众多,为此,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人员需要建立混凝土原材料信息管理库和配合比信息库,加强对各种混凝土生产原材料的统一管理。混凝土配合比的开发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混凝土配合比要能够保证混凝土材料良好的工作性能,比如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密实性良好。第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充分满足施工工程的结构强度、耐久性等。第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加强对高效减水剂的和混凝土外加剂的合理应用,通过降低水胶比来提升混凝土强度。第四,混凝土配合比中要适当的增加优质性的粉煤灰和矿粉,从而在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同时提升混凝土密实性。混凝土配合比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工作:首先,混凝土配合比管理要充分考虑工程设计的要求,加强对施工原材料和施工配合比换算的检验。其次,混凝土配合比要实现动态化管理,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应用混凝土配合比。最后,混凝土配合比在设计完成之后只能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3.4混凝土生产时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控

(1)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通过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能够提升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水平,具体需要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设备机械、加工原材料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管理。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需要全部门员工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加强对员工工作的技术性指导。另外,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需要实现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的信息化发展。混凝土搅拌站内部的生产设备、原料库房、配合比库房等各个生产部门、工序信息需要在信息系统指导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混凝土生产质量;(2)加强对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检验。第一,做好事前控制。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及时掌握混凝土生产的动态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第二,加强信息反馈。通过对混凝土搅拌站质量检验资料的分析,了解混凝土质量发展变化规律,结合工程实际有效改进混凝土配合比,提升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另外,要重视总结引起搅拌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原因,如果是人员因素造成的,就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定期考核人员的岗位能力,并认证其岗位资格;如果是设备因素造成的,就要加强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保证其计量精度,从而均匀搅拌混凝土;如果是控制方法因素造成的,就要及时调整并修改控制方法,改进搅拌站质量。

结语

尽管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相对简单,但要想做好搅拌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依旧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与混凝土质量、施工单位在市场的生产与竞争能力等有直接关联,所以企业管理者务必要熟练掌握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业务,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使施工单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3

护理管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给护理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赋予了新的内容。笔者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对护理管理的一些实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探讨具有较强实用性、操作性的管理方法,从而使护理管理的每项工作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实例分析如下。

1利用直方图判定考试内容的难度及信度

以A医院外科《护理技能》考试为例,统计该次考试成绩,计算均值x=78.62,标准差s=10.51;并绘制图1。根据统计原则,由直方图及样本参数(x和s)可见,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数理统计的观点看,该次考试内容难度适宜。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利用χ2检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利用分层法和排列图[1]

找出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B医院03年对护理工作差错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绘制表1及排列图2。表1B医院2003年护理差错百分比(略)

根据巴列特分类原则“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认为“累计频率在80%左右以内的因素为主要因素”。本例中的发错药和打错针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是“极重要的少数”,如果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把护理质量提高一大步。

3利用质量控制图监测护理交班报告的不合格率

C医院对2003年护理交班报告每月随机抽样检查一次,并绘制不合格率控制图3,计算出均值,标准差,警戒上界(P+2Sp),警戒下界(P-2Sp)。护理交班报告合格率在上、下警戒线之间,超过上、下警戒线应究其原因。超过上警戒线,其原因可能是对护理交班报告的重视程度、病房的压力(如危重病人的多少、护理工作的繁忙程度等)、有的护士尚不懂正确书写护理交班报告、综合素质较差等有关。超过下警戒线,注意追究是否有造假行为,如无则是最理想的护理质量。且结合分析知,护理交班报告不合格率与护理差错率成正相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利用因果图分析造成护理差错的主要因素

用排列图找到主要原因后,可用因果图寻找主要矛盾产生的根源。如为进一步查找造成“服药差错”的各种可能原因,召集若干有关人员,进行因果分析,绘制图4。

5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2]

对相关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图3C医院2003年护理交班报告不合格率控制图5.1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所赋予该指标的系数。重要程度愈大,权重系数愈大,所有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之和等于1。例:“护士长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邀请有关专家(根据需要,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发表意见,汇总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2。表2护士长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体系表(略) 根据表2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为:W=∑mi=1wym(j=1,2,…n)W1=0.1+0.12+0.13= 0.1;同理可得:W2=0.18,W3=0.18,W4=0.16,W5=0.15,W6=0.09,W7=0.08,W8=0.06 (W1+W2+W3+W4+W5+W6+W7+W8=1)。

5.2综合评价将评价项目的原始分乘以该项目的权重系数,即该项目的综合分。据此可用于评价不同对象之间的优劣。如个人综合素质、科室护理质量等。见表3。例: 护理质量加权综合分(F):F神经内科=∑4i=1w1f1=0.17×100+0.47×94+0.13×93+0.23× 99=96.0表3护理质量评价表(略)

6护理管理

“PDCA”循环护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含“三全”,即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全程性是“PDCA”循环的全过程,其基本工作程序是:P―计划(PLAN),D―执行(DO),C―检查(CHECK),A―处理(ACTION),并总结分析把信息反馈到下一个循环中去。这种循环往复进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形成互相促进的有机联系,总结阶段是“PDCA”循环能否前进的关键,每转动一圈就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找出护理工作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后,制定对策表(见表4),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反馈实施进度和改进效果,作为指导下一个“PDCA”循环的依据。表4护理措施与对策表(略)

总结经验与继续探讨实施护理措施后,质控小组对计划落实的情况采用不定期抽查法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环节质量(即每位护士是否严格执行了各项护理措施)和终末质量,并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断通过“PDCA”循环解决护理问题,其最终结果就是促进护理质量阶梯式提高,值得同仁们探讨。

篇4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是处于一种合作互赢的关系,加强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只有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才能在共同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1、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形成了供应商一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一最终用户之间的完整链状模式。因此,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只有与供应商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2、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促进良性循环。供应商内部组织混乱,会直接影响其供应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可以说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生产中,我们更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加强,推行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3、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也给供应商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有利于其提高经营水平,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利益伙伴关系,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需要的是稳定、诚信、高效、质优的供应商,只要供应商能长时间的确保提供优质产品,建立起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是生产企业的初衷和愿望。由此,供应商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更规范的操作是有利于其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良好途径。

三、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1、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

(一)供应商选择通常是由公司采购部门进行寻找和初步选择,初步确认配合意愿。再有采购部门,工程开发部门和质量部门一起进行体系审查、资质审查、认证审查和实地评审。

(二)供应商的开发时机一般为有两个时机

①新品开发时。随物料新开而开发的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主要属于新技术原因开发,主要以技术来确定开发评审结果,批量生产能力由开发后供应商进行扩充。

②补充量产资源的供应商开发。实行批量通用等零件而扩充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主要评审结果以生产保证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为主。

(三)供应商关系定位,分为买卖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虽然现代工业企业努力将双方关系由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但由于实际价格因素导致许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处于中间状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会对于质量成本与采购成本进行综合成本计算,所以在关键元器件或是检验检测受控程度低的物料供应商关系上一般采用互利共赢关系,但是在对于整机影响小容易受控通用件、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供应商资源相对充足的供应商关系则采用中间状态。

2、供应商试制试用阶段质量管理

试制试用阶段已完成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资格审定和样品检验确认,主要为供应商小批量生产一致性的验证,在此阶段会体现供应商的工艺水平和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双方对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进行充分验证,以解决其中的产品的量产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

(一)质量管理特点:

①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

②对于缺陷产品供应商及时确认和进行专项质量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和效果

③供应商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增加防错措施及自动化等优化量产条件

④建立双方认可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要求

(二)产品试制试用阶段新增加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注意事项:

一般在产品试制阶段为补充后续产能新增开发供应商,虽然一般新供应商会选择有技术能力和生产水平的供应商,但是往往还是会出现供应商产品问题多的情况,此种情况一般是整机企业跳过新品开发的双方沟通过程,直接将已成熟的供应商生产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直接进行切入新增供应商,而实际由于各供应商生产硬件不同导致未有效消耗问题点,所以特别注意在产品试制阶段对于新增供应商仍要进行新品新供应商的技术质量沟通,不能随意跳过。

3、供应商质量整改循环

通过供应商开发、产品试制试用、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但是随着整机的质量不断提升要求即客户的要求不断提升,仍然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产品质量整改。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整改循环如下:

(一)、对于质量缺陷进行识别,与整机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整机的质量要求

(二)、对于产品进行工艺技术改进提出方案并进行单体零件充分验证

(三)、提交方案、试验结果与客户进行初评论证确认改进方案

(四)、进行整机试验、小批验证、批量验证整改效果和有无衍生其它问题

(五)、确认整改效果固化技术工艺方案和新增质量控制点固化

4、供应商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控制的关系

随着检验由质量检验向统计质量控制和面质量管理转型,检验也原来的全数检验到抽检检验,从单纯依靠检验到延伸至介入供应商成品检验,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上外协件检验部门的角色在其中越来越重要,一般开发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及后续的定期评审整改循环中都鼓励双方的质量检验控制单位进行充分近距离实地沟通,以保证供应商质量的持续保持。

5、供应商的业绩评定

对于供应商要定期进行业绩评定,以从总体上实现质量监控,对于同类型的供应商,评定级别低的供应商及时淘汰,对于供应商资源进行适度调整和开发以保证整体供应商质量。

(一)、业绩评定方法一般采用不合格评分法较多,部分公司会结合采购供货系统的综合评分法。一般根据各企业的体制进行决定。

(二)、业绩评定周期对于供应商业绩评定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其中季度、年度业绩评定结果会影响对于供应商供货比例的调整。

(三)、业绩评定内容评定中要涉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指标、售后服务情况、质量改善情况、供货情况等方面。

(四)、业绩评定分级业绩评定后会将供应商评为A、B、C、D 四个等级,根据级别进行资源分配调整开发和资格重新审定。

6、供应商质量体系完善提升

在实际的供应商管理中会遇到各行业的质量体系水平不一的问题,即不同类型零配件厂家体系水平不同,或是整机企业对于零件供应商需要提升以达到其质量水平,就需要对于部分零配件供应商进行体系完善提升。具体步骤有如下几个:

(一)共同分析产品的工艺流程控制制定符合双方质量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

(二)对于双方对于物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延伸至供应商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对于质量数据、缺陷等双方进行跟踪和分析,找到问题点进行改进

(四)不断更新双方的技术标准、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计划

(五)建立质量互信保证体系

(六)进行互动,定期召开质量体系完善总结交流会

四、结束语

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起互相合作的关系,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共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培养合法、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18-02

1 测量工程概述

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产品是反映地表上的自然、人工要素及其在地理空间的位置和属性信息的,而这些信息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需要利用和必须依赖的基础。而工程测量是把工程地区各种地面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面的起伏状态,用各种图例符号,依照规定的比例尺测绘成地形图,或者用数字表示出来,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图纸和资料。要测绘的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物地貌虽然复杂多样,但其形状和大小均可看作是由一些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所决定的。测量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

2 测量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3 测量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GB/T19001-ISO9001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如图1所示。

4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为了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系统工程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工作在一定时期中取得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这里所指的科学方法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优势,力求在这个系统中避免发生损失和浪费。质量的系统控制就是将系统工程应用于质量控制。

4.1 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量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1)己知数据的检查;(2)控制数据的检查;(3)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4.2 测量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量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4.2.1 图形检查

数据在整理,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悬点、缺边等),使得图形在进行拓扑运算的时候出现错误,所以必须进行图形检查。具体的图形检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错误图形记录检查:检查图层中是否存在如悬点、缺边等错误的图形记录;(2)环状图形面积检查:检查图斑的面积和图斑与自身相交造成面积不等的情况;(3)面积检查:检查每个行政区域内部图层的图斑面积与该行政区域面积之间的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其它检查:如重叠检查、缝隙检查、自相交检查和线闭合检查等。

4.2.2 属性检查

属性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属性数据是否丢失或者不完整,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表结构检查:检查图层的表结构和数据库中相对应的是否相同;(2)字段值非空检查:检查特定字段是否被赋值;(3)重复编号检查:检查某个字段是否有重复的编号;(4)字段值范围检查:检查字段值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5)枚举检查:检查字段是否在设定的枚举表中。

4.2.3 风格检查

图形风格化问题即符号化问题,是数据转化过程中最再棘手的问题之一。不同绘图平台下图形数据的符号(如颜色、线宽、线型等)是不能兼容的,这是因为不同软件的符号库和符号化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中风格的丢失问题,只有通过要素编码将不同要素对应起来,也就是将符号库对应起来,才能实现风格的转换。风格检查也就是要素编码的检查。

4.2.4 拓扑检查

一些数据模型支持拓扑关系(如Coverage),而另一些数据模型则不支持拓扑关系(如 Shapefile),而且不同软件支持的拓扑关系也可能不一致。当从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向不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拓扑关系会丢失;当从不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向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必须重新建立拓扑关系。重建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是否有所丢失,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拓扑检查来获得。

4.3 测量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量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测量过程的输入是被测对象,在进行测量之前它们的测量信息或测量数据是未知的或者不是很准确知道的。经过投入资源,例如由有资格的测量人员,利用经过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按照规定的测量程序,在受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操作,实现测量过程的转化,由被测对象转化成为具有准确可靠测量信息的产品。

测量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测量工程必须遵照规程进行图根控制及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在野外测量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应有操作人员签署,方为有效。测量过程通过自查、校核、审查进行控制,消除测量产品标识记录、数据输入、数据计算、数据输出和绘图中的差错,防止不合格品出现。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测绘过程输入输出的编目、图、表格数值等均有标识和可追溯性。与相关专业互提资料应填写《互提资料卡》并请接受人签收。控制测量中,输入的是起算数据和项目的各种参数指标要求。GPS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己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测区中央子午线、独立基线边等。

导线控制等常规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所要求的限差等;水准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高程、控制等级所要求的各种限差等。操作就是严格依照各项规程由操作员通过仪器设备对观测数据的采集过程。输出的是符合相应精度指标的控制点数据及控制网精度评定结果,包括闭合差、误差椭圆、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中误差等。碎部测量和线路测量中,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是对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和属性信息获取的过程。输出的是合格的数据和信息。施工放样中,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和放样点数据信息。操作是将放样点在实地标示的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复测数据及误差信息。数据处理和绘图中,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操作是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过程,输出的是成果数据或图形。各种测绘过程都应按时的填写相关的记录,各种质量记录是测量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实施或运行的主要证据。

5 记录和标识

测量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记录的保存应按填写日期的顺序排列,需要时进行装订,便于以后检索。所有记录,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一般记录的保存期为1~3年。

标识作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测量设备必须有计量确认状态标识,采用的标识可分为:合格标识(绿色)、不合格标识(红色)和准用标识(黄色)。其次是各种文件记录成果等要做好标识。

6 结语

该文通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分析质量管理系统要素,设置质量管理点,进行质量检查等论述了测量工程中质量管理的系统控制。

参考文献

[1] 丁莉东.测绘生产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与探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3):119-122.

篇6

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对奶粉生产企业具有重要意义。A公司以乳制品饮料生产为主,近几个月反复出现由于奶粉来样不合格导致的整批产品退货问题。本文以A公司为背景,将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到乳粉来料的质量管理中。

1 质量管理几种常见方法与工具

1.1 调查表

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数据,画出图表并作分析、综合而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即为调查表法。它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可以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弄清前因后果,揭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论据。

1.2 排列图

绘制排列图的目的在于从诸多的问题中寻找主要问题并以图形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来。通常把问题分成三类:A类属于主要或关键问题,约占80%左右;B类属次要问题,约占百分之十几;C类约占百分之几。排列图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从而收效显著。

1.3 因果图

因果图又称鱼刺图或特性要因图,是用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各种原因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分类,并在同一张图上把它们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因果图由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主干箭头所指的为质量问题;主干上的大枝表示大原因;中枝、小枝、细枝表示原因的依次展开。

1.4 直方图

直方图法适用于对计量值数据进行整理加工,找出其统计规律,以便对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利用直方图观察它的整体分布形状,有助于判断工序是否正常、工序能力是否满足、不良品是否发生,分析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以制定提高质量的改进措施。

2 现状分析

图1 奶粉分料检验流程图

图1所示为A公司某种全脂奶粉的检验流程。其中,在原材料检验这一步骤上的主要检测项目为:外包装、蛋白、尿糖、酸度、脂肪和水分。乳粉来料的要求为这六个项目同时符合指标。为找出导致乳粉来料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运用调查表法找到主要项目,如表1所示。随机从某批次抽取50组全脂奶粉的检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蛋白和脂肪两个检测项目上的数据波动率最高,其中2组因蛋白含量偏低被退回;3组因脂肪含量偏低送入评审。故,重点研究蛋白和脂肪这两个检测项。

表1 不合格项目调查表

分别将导致蛋白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低的影响因素记录并作数据统计,如表2及表3。运用Minitab软件绘制帕累托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由图可找到影响全脂奶粉蛋白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低的主要因素。

表2 蛋白含量偏低影响因素数据统计

表3 脂肪含量偏低影响因素数据统计

图2 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的排列图

图3 脂肪含量影响因素的排列图

由两个排列图可直观看出,生产配料、人工操作和工具这三项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80%及85%。所以,应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的影响因素为生产配料、人工操作和工具。

取50个蛋白含量抽查值和50个脂肪含量抽查值作为原始数据,分别输入Minitab后可直接出对应的直方图,如图4、图5所示。进而可根据图形整体形状和偏离程度,找出问题所在。由图4看出蛋白含量的分布有折齿出现,属于折齿形直方图。经调查,可能的原因有作图时分组数据太多、测量仪器误差过大或观测数据不准确等,此时应重新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而图5整体形状接近正态分布,无折齿、陡壁、孤岛状也无双峰形出现,但其公差范围很大,此时应观察员工是否按标准进行检验奶粉的操作以及检验工具是否达标。

图4 蛋白含量直方图

图5 脂肪含量直方图

由以上分析,把影响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类整理,并运用头脑风暴法对问题进行讨论。在Minitab中绘制因果图,如图6、图7。

蛋白含量偏低的主要因素有:①供应商虚报比实际值高的蛋白含量。使得来料蛋白含量低;②人工操作方面,由于老员工操作不标准或新老员工交接不当引起操作错误;③取样方式和份量问题。公司要求当天到的奶粉来料当天取,且到货后半小时必须取样。但工人经常由于奶粉到货较晚而隔天取样。此外,在取样的量上不够标准,为节约时间而经常少取。脂肪含量偏低的主要因素有:①供应商虚报脂肪含量,导致公司接收的来料脂肪含量高于标准值;②人工操作问题。由于脂肪检验准确性要求较高,新老员工容易出现交接不当、新职工操作不规范现象。③工具方面。乳脂计是奶粉溶解转移、奶粉脂肪读数的重要工具,但很多乳脂计刻度十分模糊。当脂肪离心后,刻度更加不清晰,很容易出现读数误差。

图6 蛋白含量偏低的因果图

图7 脂肪含量偏低的因果图

3 改进方案

3.1 人工操作的改进方案

修订和更新操作标准文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生产。对老职工擅自缩减标准步骤等偷懒现象进行监管,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做到有奖有惩。加强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并在入职一年内对新职工进行定期测评考试。

3.2 工具的改进方案

实行维修评分反馈制度。把评分与维修人员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从而监督维修部定期维护工具。淘汰使用年限久的脂肪离心机、使用刻度不明显的乳脂计和粘度计。购买新的性能良好的工具。

3.3 生产配料的改进方案

对供应商采取严格挑选。对合格供应商进行后续的绩效考核管理,将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剔除或重新进行供应商评审。将不合格的原料及时向供应商反应。每批次开始生产前由检验人员仔细检查、核对原料。

3.4 取料方法的改进方案

在规定时间内取料、禁止隔天取料。保证取料分量正确。对各原料采用正确方式和比例进行配比。按照规定操作方法加工原料。

3.5 流水线环境的改进方案

添置空调等设备保持生产所需温度和湿度。操作员自觉维持生产现场的整洁,不乱扔乱放杂物。

4 小结

通过实施改进方案,取得了以下成效:

(1)对供应商进行后期绩效考核后,原材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减少、退货率大大降低。

(2)检验员按照标准操作,测得的数据更加精准。检验员的专业素质提高。

(3)维修部明确责任,工具机器定期维护、更新,检验错误减少。

(4)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趋于正常,退回和评审的产品减少。

本文结合实例,采集乳粉来料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阐述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乳粉来料管理的过程。事实证明,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是乳粉制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一、M合金型材制造企业的现况介绍

M合金型材制造企业位于珠三角地区,拥有熔铸、挤压、喷涂、氧化、深加工、包装等六个车间,工人1500余名,属中等规模的制造企业。公司厂房建筑磅礴大气,生产技术及设备居于国内该行业的先进水平,在业内享有良好声誉。该公司订单量充足,订单总体的特点完全符合当前中小型制造企业小品种、多批量的特点,要求公司的生产流程具备比较良好的柔性以适应此种需求特征。经笔者到企业里面实际调研的结果显示:造成公司延迟交货的主要原因为各道工序所产生的废品过多,导致每批产品进入成品仓的数量均不足订单要求,故要临时更换模具补充生产很少数量的订单产品,这样不仅造成人力、设备、材料的浪费,更延迟了交货的时间。虽然合金型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品绝大部分可以回炉再次使用,但是再次使用就意味着要重新进行一次生产某型号型材的熔铸、挤压、喷涂、氧化、深加工、包装的全部过程,这是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应坚决杜绝的极大浪费,因此,该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查找出各工序产生废品的主要原因,并及时采取能够有效减少废品数量的方法,增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二、废品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

1、确定缺陷产生的主要部门

经过对公司高层、中层及基层管理者的访谈及实地考察车间内部有关产品质量的现象,深入了解公司品管部的管理机制及质检员的工作现状,通过对各车间报废产品具体数量进行比较,发现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挤压车间,见表1。

2、确定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M公司1-7月份废品原因图(见图1),筛选出硬度不够、压坑、碰划擦伤三个主要原因,进行鱼骨图分析,见图2、3、4:

通过以上鱼骨图分析可以看出:硬度不够、压坑、碰划擦伤这三种主要缺陷产生的原因集中在与人员及其操作则主要是由一线员工实施的,也可以说,是人员的错误(监督、管理、技术、经验、态度等等)导致了上述三种主要缺陷的产生。

3、分析缺陷的来源

总结上述三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找出这些原因与员工错误的因果关系,即缺陷原因的主要来源。见表2。

三、根据缺陷来源制定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

1、岗前培训及质量意识教育

对于技术经验不足和怠慢这两种错误,前者是指操作者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技能和知识而发生的差错,后者则是由于操作者缺乏质量意识造成的。对于这种缺陷来源可以采取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前必要的岗位涉及技术的培训,教他们掌握要领,学会窍门,同时要认识到不合格产品对公司所造成的经济、信誉上的危害;采用、推广好的操作经验,修改有关技术文件等改进措施。M公司的多数操作工在上岗前未经过系统的培训,质量意识淡薄,直接导致员工的技术不过关及工作态度不认真,进而产生多种缺陷所致的不合格产品。

2、在操作工艺流程上建立预防差错的系统

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1)在操作工艺上建立预防差错的系统措施,即用“硬件”去弥补技术的不足、防止员工差错。如对于“未及时检测温度”缺陷,可以在机台控制设备的电脑里设定一个受时间控制的闹铃,每隔一定时间提醒员工要检测温度;又如对于“风机未开或未全开”缺陷,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警报,一旦挤压机台开始运作则发出声音提醒员工开启风机;(2)增加一些操作的辅助设备:固定夹具、定位标志、感官放大器、助力器、自动测量等;(3)给操作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尽量使之减少疲劳,持续保持注意力。比如,调节工作地的温度、工作台高度,改善照明。(4)反馈工作结果使工人在完成操作后,知道自己的工作结果如何。可以用各显示来反馈信息,如手触摸到其状态、耳听到响声、眼看到特殊颜色或特殊形状。M公司在上述的第三方面做的比较好,但是第一、二、四方面基本没有考虑到,究其原因在于高层没有重视到,并且技术上改善需要的支持资金也不充足。

3、建立生产过程监督、管理体系

(1)多重把关。如采用多次检查、试验、审核、批准、质量保证等形式。M公司在这一点上已经建立起多重保障,但各级管理者、质检员、操作者在具体操作中的实施并没有能够严格按照规章执行;(2)记录。如检验数据单、作业记录卡、事前事后的状况记录等。M公司基层操作者需要填写的单据很多,但填写者在填写时并不能够保证严谨、求是的态度;(3)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建立各种原始记录、严格考核;(4)定期进行质量审核。经M公司的实践证明,建立生产过程监管体系并不难,但建立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则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另外,要确保各层级员工均能够“按章办事”,则是难上加难。

4、增加员工满意度与参与度

对故意错误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管理者要实事求是;协调好与下级的关系,避免造成下级不满的现象;(2)注重对各层级尤其是基层操作者的激励,开展互帮互助和谈心活动;(3)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重新安排某些操作人员的工作;(4)开展多种形式的QC小组活动,提高工人的参与感;(5)加强企业文件建设,关心职工生活福利,尊重职工合法权利;(6)对操作者实行岗位资格认证,严格持证上岗。

四、结束语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对M公司挤压车间采取上述一系列的整改措施,该公司挤压车间的废品率由30.88%下降到16%,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M公司的废品率仍会继续下降。质检员只是在产品生产出来后进行检验,而此时缺陷已经产生了;只有各个操作者才是生产过程中真正的“质检员”,要保证缺陷产生前就消除它,就需要各制造企业切实执行从源头开始控制的质量管理方式。这种源头质量控制方法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TQM)中全员参与的特性,也只有企业从高层的领导者到基层的操作工都具有质量控制的意识,才能够切实、持续地执行源头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直至达到“零缺陷”的目标。

源头控制的质量管理方式每一步骤都是根据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找出下一步的解决办法。笔者现将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做一总结:第一步:根据ABC分类法确定废品的主要缺陷;第二步:利用鱼骨图对每种缺陷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缺陷的主要原因;第三步:依据森口体系中缺陷来源于人员错误的理论,对应找出缺陷的来源;第四步:针对企业人员出现的各种错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这种源头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简单易操作,无需过高的投入,又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质量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段桂江、唐小青:基于过程方法的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24).

[2] 何桢、路璐: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要素及竞争力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 赵玉忠、何桢: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篇8

目前,全国各地的园林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园林建设工程发展起步比较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全的园林建设标准,并且整个园林工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多样,所以,导致了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要切实提高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有必要完善园林建设质量的管理方式以及模式。

1 建立园林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园林建设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我国园林建设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内容又非常复杂,同时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使得我国的园林建设工程也相应的具有了文化内涵。所以,对于园林的质量管理会比其它建设工程项目更加具有难度,如果要切实有效提升我国的园林建设质量,就必须构建健全的园林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2 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我国园林建设工程中的招标与投标过程中,必须构建责任制的招投标工作,必须有效规范招标与投标行为,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园林建设工程上至主要的负责人、管理人员,下至建设工程招标办的工作人员和评委,按照每个工作人员不同的职务与职责,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权限,制作出严格的园林工程建设责任要求,明确园林建设的工作制度,工作人员的岗位守则,奖励以及惩罚规则方式。建立健全的完善监督机制能有效规范招标与投标行为。

首先,国家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直接监督,确保园林建设工程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能顺利进行。其二就是要不断增强有形市场,健全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特征的招投标竞争制度。对那些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必须处罚与整治;对于那些由于自身条件不够,而通过使用其它单位资质而投标的企业也必须“明朝秋毫”,绝不放过漏过任何一个;坚决不允许不够条件的企业或个人承包园林建设工程。相关建设职能必须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增强对招投标市场的执法管理力度。对于园林建设工程过程中招投标存在的贪污或是弄虚作假问题,一旦发现,必然严加处置,为园林建设招投标市场的良好发展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

3 实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必须实行园林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制度,才能够有效保证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必须遵守科学原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园林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监督与管理。园林监理制度是以园林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工程管理工作交托给监理工程单位为核心,建设监管单位在园林建设公共项目管理与监督中的绝对权威性,对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建设计划、支付金额、索赔赔偿等各个方面。通过采用科学技术、经济杠杆和合法的合同等方式,对园林建设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工程监管单位具有对工程支付同意批准或是否决的权利,通过各种措施有效管理园林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确保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能够依照合同进行。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保护好业主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还要维护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要保持自身的中立地位,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做到公正守法、科学公平。

4 做好园林设计质量管理工作

园林建设工程中设计质量的管理通常分为3个阶段:提出园林建设的要求;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全面综合地选择设计方案。园林工程设计在整个园林工程项目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设计方案不仅与园林建设工程的造价、质量具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于整体的园林建设工程项目也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园林方案时就采取多种方案选择,通过对比选择出最佳、最适合的园林设计方案,并且还切实联系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附近地理特征等。

5 加强养护的质量管理

篇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预拌混凝土企业作为企业,其应该具有系统完善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预拌混凝土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独特性,不仅需要生产混凝土,且还需要参与混凝土工程建设的过程。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目标是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和混凝土工程实体的质量,需要从原材料的采购、材料检测、混合料配合比、原材料的计量、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施工等几个方面指定完善的质量管理目标。

1预拌混凝土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预拌混凝土工程项目涉及的环节较多,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从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混凝土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1人员因素

在预拌混凝土过程中主要涉及管理人员、材料员、检验员、实验室配合比设计员、拌台操作员等。人员活动贯穿预拌混凝土项目工程的始终,是影响项目工程质量最直观的因素。首先,预拌混凝土人员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参与人员,应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如丰富的项目经验、一定的工作年限,并且进行系统完善的培训,确保在质量相关问题决策上发挥良性领导作用。其次,预拌人员的操作水平层次不齐,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存在身兼多职的现象。施工人员培训不到位,没有系统的培训安排,仅凭借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自学模式很难掌握操作要领。

1.2物料因素

众所周知,物料质量问题是造成预拌混凝土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直接因素之一。混凝土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施工材料种类繁多、用量大,来料质量控制较难。由于人为因素、经济四年一等,采购部门或者个别人员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原材料的质量重要性,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混凝土性能满足施工要求。或者预拌混凝土企业对来料抽样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材料抽样要求及不良判定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导致不合格原材料流入预拌混凝土材料堆集区。再者,有些需要委外检测的材料,出于检测费用、紧急使用等原因不能按要求开展,或转委外的测试机构不具备相应资质,难以出具可靠质检报告。

1.3机械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预拌混凝土机械设备逐渐更新换代,与传统机械设备相比。现在的大型机械运作占据总劳动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机械的应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预拌速度,降低了人力成本,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预拌机械设备的工作条件苛刻,单机操作尚可,联机操作配置要求高,否则易影响混凝土搅拌均匀度。再者,大部分机械的成本较高,为了充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一些预拌混凝土企业肆意延长机械设备的工作年限,而超过设备符合状态的机械设备难以保障。其次,施工机械维护保养不够,缺少对创新机械的支持和宣传,大部分工地的施工机械存在陈旧老化问题,甚至超出服役年限后还在使用,不能满足项目施工的正常需求,存在影响工程质量的风险。

1.4方法因素

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也是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混凝土施工过程主要包括泵送、浇筑、成型、养护等几个过程,预拌混凝土企业派遣质量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配合施工,这就可能出现混凝土施工质量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企业将问题原因归咎于预拌混凝土企业,从而施工企业放松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导致工程施工进度缓慢、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影响工程质量。

2混凝土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2.1人员的质量管理方法

在预拌混凝土企业签订合同后,需要根据合同要求召开生产和技术会议,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并针对特殊混凝土浇筑施工指定详细和周密的施工准备,从而明确施工方案和技术质量要求。人员作为混凝土工程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其主观性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了减少人员带来的工程质量失误,需要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员的质量责任心。同时,人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特别是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工序施工中,需要由技术达标、经验丰富的人员完成。

2.2施工材料、构配件的质量管理

混凝土材料是混凝土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物质保障,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因此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在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材料调研阶段,需要选择品质有保障的砂石料供货商;第二,在施工材料进入现场时,需要检查砂石料的颗粒级配,并进行抽检;第三,在材料使用之前,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仍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如储存一段时间的水泥,使用前需要检查水泥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而施工材料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工序,需要严格控制,具体如下:第一,检测人员在开展检测材料检测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相关检测记录,做到数据真实、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和过后补填;第二,原始记录采用同一格式填写,记录填写内容完整齐全、自己清晰,书写一律采用碳素钢笔或签字笔,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第三,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如有记错时,应对错误数据划“=”道横线,将正确的数据写在上方,原始记录空白地方应划上斜杠以示资料完整,原始记录的有效数字应严格按规程填写与保留;第四,应记录使用主要仪器的规格型号等,对有温、湿度要求的检测项目应记录检测过程的温度、湿度。

2.3机械设备的性能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混凝土的使用要求逐渐提高,为了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符合要求,需要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选择和配置问题。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生产率。针对机械设备,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强度和工程任务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合理组织机械设备的施工。确保施工设备处于饱和的工作状态,从而产生出最佳的工作效益。同时,根据不同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范围,进行合理的操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加强对机械设备性能检测。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性能检测,确保机械设备性能满足施工要求,例如墙面打磨过程中,需要对打磨设备的打磨状况进行检查,确保打磨机的打磨质量满足要求。

2.4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需要明确混凝土施工各参与方的质量管理责任,如实记录混凝土施工过程,并建立系统完善的混凝土施工管理制度。做好混凝土浇筑施工准备工作、会议签报、工作调度等。并对预拌混凝土企业各部门、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同时,需要加强预拌混凝土企业与施工单位互相了解,确保双方了解对方的详细情况,诸如,单位信誉、曾参与的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等、施工质量管理、施工队伍水平等。此外,还需要加强预拌混凝土企业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预拌混凝土企业需要不定时到施工现场检查混凝土的工作性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并与施工现场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减少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

3结论

综上所述,在预拌混凝土企业混凝土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由于预拌混凝土项目涉及的环节较多,质量因素较多,从参与人员、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等几方面对预拌混凝土项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预拌混凝土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炎宁,刘军.大体积泵送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输条件下的应用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0(05)

篇10

中国的动车组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动车组制造技术,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也充分消化吸收先进点的质量管理理念,除了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还应用IRIS标准进行质量管理, 其中相对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较有特色的为动车组质量门与质量里程碑的管理控制,供应链的管理,更改管理,RAMS管理。

1 质量门与质量里程碑管理控制

在动车组的质量管理中,根据动车组全生命周期中标志项目重大阶段完成的事件点;确定部件或工序的资源配置是否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的过程,称之为质量门。确定的产品或工序完工后,按要求由接收单位对交付产品或工序及其软件等进行检查并放行的过程称之为质量里程碑。在设立质量门时考虑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要素的动态管控。项目里程碑一般可包括:立项决策PM010、投标决策PM020、标书批准PM040、是否中标PM060、项目执行开始PM080、项目管理计划PM100、概念设计完成PM170、车体工艺完成PM200、组装工艺完成PM300、首列(辆)交付用户完成PM400、批量交付用户完成PM500、项目关闭PM600、质保期结束PM700。质量门根据其质量里程碑的内容制定,将PM040、PM100、PM170、PM200、PM300、PM400定义为项目质量门。

在质量门与质量里程碑管理过程中使用专门的评估清单,评估的结果要清楚的表明项目所处的状态、存在哪些问题、制订了哪些措施等。通过评测的评审,评审会议的结论有三种:绿灯,表示项目里程碑或质量门顺利通过;黄灯,表示项目里程碑或质量门有条件通过,但存在一定数量的问题,必须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红灯,表示项目里程碑或质量门不能通过或项目终止,存在致命问题,必须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通过。

2 供应链的管理

动车组的质量管理对供应商有套专门的评价管理体系,即注册合格供应商,对供应商资质的有效性进行确认,供应商业绩评价,供应商现场评定,对重大、批量、惯性质量问题供应商整改情况的跟踪验证。另外,对其焊接资质,防火要求及动车组整机和零部件生产资质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供应商的选择需经过以下步骤:供应商调查、供应商评估、供应商现场评定、 合格供应商的批准 。在公司内部还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在产品有重大缺陷时进行索赔。对供应商在首件鉴定、进货、生产过程、车辆运用中发生的采购产品质量问题每月进行收集、梳理、统计、分析,对供应商责任的重大、批量、惯性质量问题,实施闭环管理。

动车组的供应商管理还需对供应商的复评及监督审核,供应商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复评,每年进行一次业绩评价。 评价结果分三类:优秀供应商,合格供应商和不合格供应商。优秀供应商,考虑增加订单数量与份额或缩短付款期;合格供应商,督促其改进;不合格供应商停止供货。

3 更改管理

动车组实行系统的更改管理,是在产品的全寿命过程中,从更改申请、评估、批准和执行、验证、反馈的全过程管理。

更改由各部门技术人员提出,经过项目组进行确定,工程技术部门给予应答,需要明确的更改方案由工程技术部门下发通知,变更执行预算及判决变更费用来源、变更损失及责任。部门按照更改内容执行更改,采购进行物料的采购及处理,生产车间负责更改的执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更改的确认及统计,售后服务中心负责对验证效果持续跟踪并反馈研发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按照更改计划和相关文件进行入库、各个相关工序和里程碑、售后服务阶段的更改检查确认和更改检查文件整理、归档工作。负责组织核实公司内在产车辆的里程碑更改清单及其完成情况、组织已出厂车辆更新更改清单及车辆履历表。 每部门设立更改负责人对本部门工程更改的完成情况每周反馈,同时整理更改记录和归档,使更改管理做到了闭环管理。

4 RAMS管理

在动车组管理过程中,必须应用RAMS管理,即规定了于列车产品从最初投标阶段到退出服役和处理的全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RAMS工作。RAMS为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安全性。

技术工程部门在投标阶段就根据产品有关的要求,识别RAMS所需的有关信息,有关要求(如协议、合同、产品规格或产品标准等)逐条进行评价,形成《RAMS要求论证报告》及《LCC指标》。 在产品设计阶段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质量管理部门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建立危害登记册 ,进行初步危险分析,改进车辆性能,落实各项改进/预防措施,增强车辆系统的RAMS指标。

工艺设计阶段同样进行RAMS分析,并且对供应商进行RAMS验收,故障归零管理等。在生产阶段按照RAMS要求,监控生产质量稳定性,更新危害登记册,组织各生产、组装及调试单位负责收集生产、安装、调试过程中的故障数据,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故障归零管理。运营维护阶段由售后部门收集用户反馈的故障建立的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中的要求对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和记录, 更新危害登记册, 收集RAMS数据进行故障归零管理 。

所有RAMS有关的故障编制成《故障汇总清单》,作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RAMS进行持续管理基础的产品故障数据库。对于新发现的故障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RAMS分析报告。技术工程部门对列车产品的运行可靠性水平进行评估,以便为以后的产品提供实际数据支持。在报废处置阶段列车产品的报废处置方式由用户决定,技术工程部门提供报废处置建议,售后部门对用户进行回访,搜集建议并反馈,整车持续进行RAMS改善和管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TU204+.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二是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三是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工程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1.2 设计漏项多,变更大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根本。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现在,有的项目无正规设计单位,有的项目设计跟不上施工的需要,有的设计深度不够、漏项多、变更大。

1.3 总包与分包责任不明招标投标管理不严,总包与分包责任关系不明,总包缺乏统一管理,为了私人利益,层层转包,非法转包的结果造成施工方以降低质量来获利。招标投标中合同管理缺乏法制化,致使合同管理约束性差。

1.4 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1.5 质量监管不到位工程项目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不清。有的项目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或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或不能发现问题,或没有及时上报处理。有的项目存在施工单位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

2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2.1 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治理工程质量。虽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规已经制订不少和实行,但这些法规还缺乏威慑力,一些严重质量事故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查处。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这一现状将得到改变。因此必须积极持久宣传贯彻《建筑法》,严格依法治建,重点要把各乡镇、各私营企业的建设项目纳入到法制化、程序化管理轨道;坚决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施工报建、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项目;严厉查处质量事故责任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活动各方真正重视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2.2 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现阶段人们的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政策。在这个阶段造成的失误,一旦施工完成,是难以在以后弥补的。所以,政府对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和设计单位本身的自我监督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要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首先,通过招标投标选择资质等级高、实力强、管理先进的设计单位。其次,采取设计方案评比等方法,优选设计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审定,优中选优。

2.3 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健全各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禁止层层转包、无证或越级承包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合同管理。使整个建筑市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2.4 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2.4.1 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施工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否科学、实用、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接轨。当前要以宣传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是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而是要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所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应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4.2 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关。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职工懂得所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质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4.3 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关键足质量计划,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它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规定的专门的质量措施,计划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已干过的工程项目可引用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法等作业指导书。对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需要达到的质量具体目标值;(2)施工各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阶段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分配;(4)适用的试验、检验、测量和审核大纲;(5)可能遇到的施工环境的保证措施;(6)样板开路和实验阶段。通过质量预控,尽量做到技术上的先进性、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管理上严密性、经济上合理性,确保质量体系的优化和工程质量的优良。

2.5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过程监理。要提高质量监督的覆盖率,必须把建筑工程项目都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只有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