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家论文

教育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2: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家论文

篇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篇2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在这部分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单亲家庭子女是易出现问题的隐患人群,关注这部分人群,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所以,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对此我在本班级作了调查,符合这个条件的学生居然占了班级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十年以后的今天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内向,经常说谎话,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篇3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当我们用爱的眼神去注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我们眼里的天使;当我们用爱的怀抱去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呢?所以让我们从无条件爱孩子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用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温暖孩子的一生。既然孩子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父母应该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盖瑞•查普曼和罗斯•甘伯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多高,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使他们行为不佳。”就像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也一样无从选择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怎样的孩子,不管你的孩子长相如何,能力如何,他都是上天赐予你的宝贝,你要爱他的一切,对他的一切充满爱。

二、教育方式上无条件接纳孩子

1.尊重孩子

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在教育的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高兴打就打,高兴骂就骂。作为21世纪的家长,我们的家庭教育已经不能再是权威式的家长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当发现孩子的某一行为有变化的时候,或者不符合我们成人要求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去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成长规律,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家长粗暴地教育孩子时,孩子已经从家长的身上学会了粗暴。如果家长能努力做一个理性的人,能够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么家长会发现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自己成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家庭会越来越幸福。

2.关爱孩子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穷的。如果用家长的威严去教育孩子,孩子也只会被动地接受教育,如果离开了家长的视线管辖范围,孩子很容易就放纵自己,变回原样。有句俗语叫“狠人手里出妖怪”,意思就是大人对孩子教育用狠的手段,那么孩子也会变着法子去应付大人,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学会的是歪招,也就成了“妖怪”。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如果我们用爱去教育孩子,那么我们在收获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将收获孩子对父母的爱。可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往往就会被我们家长忽视了,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和孩子好好分析犯错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劈头盖脸地打骂。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学会撒谎、疏远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会越来越难交流,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形成的。

3.对孩子的教育德智兼顾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别。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已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被纠正。

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详快乐。

一个人有良好的习惯,别人就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接纳,能够适应社会从而美满地生活。另外,在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某些事情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地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篇4

二、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来看当前我国的家庭音乐教育。应该说家庭音乐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让儿童去进行一些音乐艺术方面的熏陶。应该说,在当前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方面是十分舍得进行投资的。这也是当前家庭音乐教育能够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发展迅速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度重视对音乐考级的要求,而忽视了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也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家庭音乐教育理念的错误倾向首先是从家长的教育理念方面来看。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很容易导致儿童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错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功利心方面。家长不管孩子自身的素质,或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音乐,看到别人孩子在学,自己就不管不问的硬强加给学生一项任务。

(二)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较差,所以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往往采用的是强制的方式强制儿童去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种以强制为主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往往很容易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音乐知识学习产生厌恶。所以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影响家庭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次有些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盲目的采用诱导式的方式进行家庭音乐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给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盲目的采用诱导式音乐教育,让幼儿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依赖心理,从而让家庭音乐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的目的。

三、正确看待家庭音乐教育

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明确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从而让儿童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享受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而当前不少家长曲解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将家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在音乐考级上。因此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导致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不利于家庭音乐教育活动的和谐、顺畅发展。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让儿童在家庭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吸纳音乐知识,实现自身良好音乐素质的培养。

篇5

1.提高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福利是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基本工资和学校发的各种福利津贴及由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获得的额外利益。[3]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情绪,与其他行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反差致使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足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教学质量存在正相关性。目前我国实施绩效工资政策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政府教育投资限额,学校可灵活支配的教育事业费不足,使得教师工资相对而言仍比较低,于此需要拓宽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之一,在缓解学校经费不足方面有助于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进而有利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2.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

教育投资的客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亦千差万别,于此其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需要家庭教育投入来满足,比如选择重点校需要缴纳较多的择校费以及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家庭需要对子女受教育进行额外的投资。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个体的天赋秉性都是不一样的,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别,此时家庭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小孩进行额外的投资,有助于其跟上学校教学的进度,从而对义务教育质量整体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校不可能为了少数孩子某些方面的爱好进行单独教育,这样家庭通过投资可以弥补学校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投入偏差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教育扩招出现的“学历热”现象,驱使家庭对子女教育过度投资,使得家庭教育投入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不同收入家庭之间教育投入的差距拉大、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以及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盲目攀比等等,使得教育不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

1.不同收入家庭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加剧了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平等性

现阶段,我国居民家庭总体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是偏高的。通过观察发现,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与高收入家庭旗鼓相当,甚至略高于高收入家庭。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家庭对教育资源占有不足导致教育质量水平的低下;外加教育补偿功能的诱导,使得这些家庭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比例,甚至出现与高收入家庭之间攀比的现象。越来越高的家庭教育支出以及较低的社会资本使其无法承担,最终其子女仍将丧失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不同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公平性。

2.家庭对子女的学校外教育投入远远超过学校内教育投入

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实行免费政策,但是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投入在满足不同家庭子女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支出,主要分为学校内教育支出和学校外教育支出。学校内教育支出又被分为一般支出和特殊支出,一般支出主要是指家庭缴纳给学校的学杂费和其他费用这两项支出;[4]特殊支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以中小学的择校费为主体。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包括家庭给子女报的培训班、补习班、家教等直接支出;当然还包括一些校区房租费等间接支出(见表1,表2,表3)[4]。通过对有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研究发现,学校外支出已经超越了学校内支出,尤其在课外培训班、特长班和家教这三个项目的支出上(见图1)[4]。家庭这种过度的学校外教育投入加重了子女的学习负担,而且容易使受教育者对学校教育形成抵触心理。

3.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偏好导致稀缺教育资源的浪费

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是希望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即优质教育,以期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然而绝大多数家庭对优质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主要聚焦在资源的扩张和提升上,缺少对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思考[5],即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能确保产生优质的教育。如今许多学校,经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在办学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但是相应的教学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提升。家庭教育投入过度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反而会使得原本就稀缺的优质资源更加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另外,这种投入取向还会使部分“薄弱”的教育资源过于闲置,达不到应有的利用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如乡村学校的衰败与希望学校的空置,是与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变化分不开的。

三、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

在推进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进程中,家庭教育投入存在过高或者过度现象,引发了择校热、教育机会不平等以及稀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使其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1.科学制定家庭教育投资目标

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投入整体上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教育投资行为,大多数家庭承受着严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处于这一层次的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家庭教育投入的水平与高收入家庭相当甚至更高。首先,不同收入的家庭应该根据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家庭教育投资目标,盲目攀比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会降低家庭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其次,家庭还应该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对其接受教育进行投资。每个孩子的天性禀赋是不同的,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家庭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教育投资的目标,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合理分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

通过上面对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用于学校外的教育支出比重要高于学校内教育支出,而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培训班、补习班以及聘用家教等项目上。可见,目前家庭的教育投资主要是智力投资,对非智力层面如德育、文化兴趣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很低。这一投资行为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容易被培养成一台考试机器,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投资者即家庭而言,其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从长远来看将会低于其预期的收益。因此,家庭应该转变以往重智轻德的思想,树立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在家庭教育投入时,要全面考虑及合理分配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投资比例。

篇6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权威型家长和家长制的作风受到了推崇,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父母或是家长的想法来对儿童进行教育,以此来达到高教育的目标,这也使孩子成为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孩子体现的是家长的自身愿望、孩子教育的结构成为了家长强制出的产品,这也是最为传统的亲子观。就现在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观念也逐渐形成。虽然传统的家长制家庭教育观念也逐渐的消失了,当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平等、和谐的亲子观念,但是很多幼儿家长的儿童观尚不完善,认为儿童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幼儿家长对有些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普遍运用的教育方法是灌输式、教育目标也不是子女的实际想法,教育的内容也重智轻德,对于这些来说,现代的教育观将教育非万能论作为基础,对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作用更加的重视,在对教育方法、教育任务、教育目标进行设立的过程中,也更加的突出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本这些理念。出了幼儿在教育观形成的时期所能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之外,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观,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全面性认识不深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互为基础。儿童观必须要在对儿童的本质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将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有效地促进为原则作为基础来形成的。儿童发展观要将儿童观作为基础,还必须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对儿童的发展主体性尊重并且承认;第二,对儿童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第三,对儿童的发展差异性尊重并承认。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受到一些错误儿童观的影响,儿童发展观就容易变为以家长的愿望为基础,以家长的意愿为主体。

二、对我国当前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前,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引导的主要力量并不是专业的机构,而是图书出版商以及电视传媒。必须要承认的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图书以及电视节目对我国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想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培养只依靠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下面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图书的选择上以及收看电视节目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无法为家长提供系统、稳定的指导;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图书市场中出版商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一部分家庭教育的指导产品质量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不科学、观点较为偏激的读物,这些读物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以说,相关的机构必须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构建国家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结构主要以妇联组织以及部分专业的学会为中心,对各种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对学术资源、行政力量以及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进行协同同坐,构建一个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性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的亲子教育方案进行推行、研发、指导以及评估,以此来对亲子教育的实践工作进行引导。

(二)对图书和电视等传媒子单元进行规范和引导

当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要通过报纸、图书以及电视。所以,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对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使亲子教育的受众面和覆盖面都得到提升。

(三)鼓励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课程

幼儿园是对家长培训活动进行开展的另一个渠道。当前,幼儿园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外部的资源过度的依赖,也就是对校外的专家依赖过大。幼儿园由于对一些专家教授进行邀请过于的重视,而进行家庭教育活动所讲的主体也是由这些专家和教育随意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全部家长的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强,没有自主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为了使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幼儿园中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将外部专家作为顾问进行指导,让外部专家能够给予主讲教师一定帮助,让教师能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进行完善,建设出亲子教育的体系。

篇7

二、近年来

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出现的不公正、不科学、不符合教师本人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片面的、错误的评价,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公正、不科学、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错误性评价。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片面性的错误评价,导致了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就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篇8

1.1认识上的偏差

教学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中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全面了解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出现的各种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修养和良好的学习效果。实际评价考核中,老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认识上的偏差,存在着为了完成良好的评价效果而弄虚作假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腐化堕落、不求进取。更有甚者,一部分教师把教学评价当成晋级或者取得荣誉的一种途径;一部分学生则把评价当成获得奖学金、获得学分的一种手段。这是对国家教育法规的一种蔑视,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极大地扭曲了评价的意义,降低了测评的效能。

1.2落后的思想理念

当前,采用数字图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测评的统计与分析。这种评价方式,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模式相统一协调的。所要强调的是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虽然可以反映出被评价者的预期能力指标,但却无法直观地展示出人的潜能的大小,更不能反映出人的创造性和高级的心理过程,这种评价方式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人的自主性。

1.3科学性的缺乏

学校受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当今的大专院校的体育分科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孤立性,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散孤立的教学理念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向的偏颇,可能对某一问题研究的过于细致,但是却不是主要问题的情况,对学生宏观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显得相当不足。因此,当前学校的教学评价只关注学生所学的技能、身体综合素质等层面意义上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和人格魅力的展现等因素的发展;它偏重于学校对学生的最终体育教学结果,完全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的重要性,更对于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知识的发散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等方面缺少权威的评估,这完全有悖于大专院校素质教学的内涵。

1.4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学校教学评估有很多种形式,在这里只介绍两种评价模式。量化测评模型要求学生放弃自身的情感导向,把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变成一些记录数据的形式,在这个条件上再进行分析并予以比对。质性评价模型通过一定的深入调查、对参与评价主体的特质,都要准确把握,以促使更好的完成教学效果。量化测评模型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而质性评价模型则注重的是以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当今我国社会的教学评价模式度量的结果都相对宽松,这就导致了很多弊端的产生。教学测评是一个非常繁琐细致的过程,把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用一些数据图表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一定不是很不完整的。形成性评价模型所采用的是随机的评价方式,它所要实现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发掘出学生自身的特点,作为完善和改进教学实践活动的依据。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在两者的优点之间也很难完成优势互补。

2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2.1全面性的评价内容

体育教学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综合评价。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这要求实际教学中的评价内容一定要全面丰满,能够满足综合评价的需要,这样的评价可以对体育教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2教学评价的实践性要求

体育教学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其余工作的展开就需要学生发挥的主动性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所以,体育教学评价一定要具有实践性,才可以适应体育教学的总体性要求,提供正确的评价结果。

2.3确立教学评价主体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体育教学评价当然也不例外,只有把握好主体,才可以在评价中真实客观的反映出问题所在,从而针对不足来进行改进,以使工作有序进展。体育评价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内容的创建,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3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

3.1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的在实践中的作用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那么教学实践要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要很好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要科学准确的设计测评主体的一系列考核参数,要能全面的教师教学成果进行分析,加深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深处对考评作用的认识。

3.2减少行政干预

采取多元化管控模式,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限制管控范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已经严重僵化,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评价模型效能的最大化程度的发挥,还有可能形成本本主义,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全新的替代模式。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其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体育教学评价模式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

篇9

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意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却常常苦于不得其门而入。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健康有益语文环境的影响,他们不仅学习语言会出现障碍,而且在获取新知识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测。那么,作为孩子学习语言的初始环境和启蒙老师,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家长的举措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家庭语文环境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

家庭语文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的各种文化设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语文教育的“硬件”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各种书籍报刊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获取语文知识的宝藏,使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员从中受到滋养。有的家庭还精心构筑书房、购置文房四宝、名家字帖或字画,营造馥郁芬芳的书香气息。时至今日,许多家庭已经拥有了收录机、电视机、家庭影院、电脑等现代传媒,这对培养子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许多家庭也都加大了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开始购置电脑并进而上网,这就从物质上大大改善了家庭文化氛围,为子女学习和运用语文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精神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父母和祖辈的文化积淀、道德情操、语文素养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的相互熏染。父母精神方面所拥有的“软件”及其家庭光荣背景,必然会成为影响子女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遗憾的是,目前家庭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对家庭语文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建设,从而忽视了精神熏陶,就有可能导致孩子语文能力的畸形发展。

二、家庭语文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语文教育固然重要,可如果不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从一个家庭和子女的实际出发,一味好高骛远,就极有可能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给语文学习埋下隐患。

(1)、盲从型:一些父母多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比较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认为这对子女将来升学、就业、出国深造均不无裨益,无形中形成了对母语学习的轻视,误以为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因而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不清楚母语的主体地位和对母语的深刻影响,这实在有点舍本逐末,大可不必效尤。

(2)、貎视重视型:还有很多父母虽然比较重视子女的语文学习,深知家庭语文教育对子女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可又不懂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时常把语文课本当作孩子学习的唯一对象,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融会贯通,也就可以把语文学好,因而寄希望于教师和教材,无形中关闭了获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许多门径,致使家庭语文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3)、急功近利型: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看到别的孩子语文成绩出众,甚至能“著书立说”,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也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如何,非要为孩子聘一塾师说文解字,或逼迫孩子去赶阅读、作文提高班的场子,误以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可以不通过大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仅凭听几节课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化为己有,殊不知工夫在诗外,这便多少有些天方夜谭和匪夷所思。

(4)、言教重于身教型:还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却并不考虑孩子的天赋和承受能力。整天唠叨着让孩子读书习字,甚至孩子前脚刚一进门,父母就急不可耐的督促孩子去写作业,忘记了劳逸结合。而家庭成员却并不见得喜欢学习,很多时候都在吃喝玩乐,闲聊甚至赌博中消磨时光。试想,在一个不热爱读书学习的家庭环境中,单方面要求子女安心读书何其难也!这会让子女作何感想。

三、家庭语文教育的指导策略

1、重视情商培养,营造温馨氛围

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给学生成长补“生命一号”,那么情商的培养无异于给学生“心灵鸡汤”。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已较多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缺失,那就是缺乏情商的培养,缺乏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相互沟通、理解、宽容,家长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便一切都好,成绩差,便一切都差,“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我想,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作为子女,要学会主动表现自己的综合才能、思想素质,不能被动地“食无鱼”“食无肉”,空自嗟叹,等待家长来发掘,来理解。作为学校,也要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向父母自主表现。为此,学校开设“十大孝敬标兵”评比,特别是母亲节,开展“深深父母恩,殷殷儿女情”征文比赛,“献上一束康乃馨”“给母亲洗一次脚”“为父母做一顿晚饭”系列活动,让家长感受到来自儿女的一份份真诚感情,由衷发出“孩子懂事了”的喜悦,从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能总拿眼睛盯着分数不放;分数固然重要,但做人的道理深深扎根于孩子心田,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

这样,孩子和家长敞开彼此心灵大门,能从思想、人品、情感、生活、交际等更多的非智力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交流,使学生得以在一个更加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学习、成长。

2、给予合理定位,搭建成长阶梯

我们在初一进行过一次调查,升入初中以后,小学名次在前的,一段时间学习下来,进步或退步的状况比较普遍,绝大多数同学及其家长面临着重新审视自己学习位置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特别家长,并不(也许是不敢)承认退步的严峻现实,只按照小学形成的心理定势,对老师说:“以前孩子学习成绩是很好的,老师经常夸他聪明。”或者对自己孩子说:“瞧人家,成绩仍是班级领先,可你呢?”一副莫名惊诧、沮丧的样子。于是,自己赤膊上阵,到处打听,买来一大堆学习参考资料,冠以“勤奋出天才”的至理名言,命令孩子加班加点,希望以此提高成绩。

其实,这些家长欠缺的,是不能给自己孩子正确、合理的定位。问题出在家长没有体会到小学与初中教学特点的不同,没有与初中老师及时沟通,才产生了这种不适应。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小学老师偏重趣味性、生动性,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良好习惯;而升入初中,老师更多关注知识规律,关注思维能力培养。有句俗话说得好:“味精放得多了,菜的原汁原味反而失掉了。”

作为家长,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A、价值目标

家长要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研讨,给孩子一个通过他力所能及的努力而能达成的目标。孟子说:“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又说“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同样道理,让学生去追求过高的目标,很可能会挫伤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心想,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老师、家长的目标,就索性放弃,一事无成了。

我认为,在制定学生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不能把家长想当然的希望强加于孩子。孔子说的“己所勿欲,毋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要知道“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不能贪多求快,贪全求深,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而要实施“小步快进”的策略,分阶段,明责任,划步骤,重落实,从小处入手,从细处明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达成目标。特别是要让孩子把发展目标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从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B、习惯态度

有位诺贝尔获奖科学家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幼儿园的习惯养成;叶圣陶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而对于态度,米卢则强调“态度决定一切”,这些都说明习惯、态度在成功学习中的重要性,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因此,家长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不要仅仅过问孩子分数如何如何,进步还是退步了,而要更多传递这样的信息:孩子上课是否集中精力听讲?听课持续时间能否达到一定要求?作业完成质量如何?字迹是否端正、清楚?遇到困难时能否抵御照搬答案、抄袭作业的诱惑?在家学习时是否先玩再做作业?是否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或做其他事情?是否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这些虽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却相当有影响力。

C、资料选择

很多家长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往往会犯错误。一,凭自己以往学习经验,自己初中时怎样学习,让孩子也怎样学习,殊不知年代已过了十几、二十多年,社会已不再是当时的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当时的知识,能力要求已不再是当时的能力要求,“人不可能两只脚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发生着巨大变化,就是一般教师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更无论“门外”的家长了。如果只凭经验办事,往往会适得其反。二,道听途说,以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好的,别人家孩子的学习也总是好的”,简单地照搬经验、做法。他们不知道,每个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虽然小异大同,但其后的背景(包括智力、环境、个性、生活经历等)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学习方法,张三适用,李四却未必适用。

因此,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家长切忌盲从,追求流潮,应该多听听任课教师的建议,毕竟对学生学习的了解,任课教师最有发言权,最有针对性。我觉得,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无所谓优劣,凡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都是好方法。

总之,家庭语文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获得学业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篇10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现今英语教学中,人们忽视跨文化教育的原因有二:一,普遍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言知识;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各个等次的英语教材均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该确信一个理念: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Addressing)

在习惯称呼方面存在很大的中西差异。比如,称呼某位女士的时候,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女权运动的产物――Ms,因为是否结婚,妇女都会接受这个称谓。在中国,人们已经习惯了被叫做“张主任”,“李校长”,而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的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等,一般都是直呼其名,从而感到亲切、自然。

2.感谢(Appreciation)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即可。

3.隐私(Privacy)

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英语国家人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比如当你问道:“How old are you,Ms.Smith?”Ms.Smith答道:“Ah,it’s a secret!”为什么Ms.Smith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同样不受欢迎。

4.谦虚(Modest)

受到赞扬时,中国人常常通过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此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交流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对赞扬的正确回答应是:“Thank you.”

5.介绍 (Introduction)

西方国家在介绍他人时,有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之分。会议上介绍来宾的时候,主持人应该说:“It is such a pleasure for me to introduce Professor Wang to you all,president of Qinghua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郑重而得体。而非正式场合就相对随便一些 :“This is Mike, my friend.”在介绍两个人认识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等等。

三、怎样加强英语文化教育

1.揭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还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某些词中对应的英语单词不是white,如“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推理和关联[M].外语教学,1997.

篇11

二、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家庭开端计划”,该方案是在家庭中为儿童及其家长服务的,也就是说家长既是方案的实施者,又是方案实施的对象。

2.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幼儿期,幼儿生存、生活的地方,就是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也就是教育幼儿的地方。家庭、幼儿园、社区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教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幼儿园只是幼儿教育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专门的教育机构,除此之外,对于幼儿来说,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机构,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同步、同育、同构的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1.家长要转变以往旧观念,配合老师的工作。

(1)有些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觉得他终于清闲了,出了什么事情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跟自己没有关系了。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孩子需要什么。

(2)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3)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等,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现在上大班了,多数孩子已经会自己穿鞋子、穿衣服了;可还有部分孩子,到现在还是个生活上的低能儿。有些孩子还将家里的一些坏习惯带进幼儿园,两手一伸等着老师来帮忙,两嘴一张等着老师来喂,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对孩子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

2.家园共育需要教师尊重、理解家长。

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园合力作用发挥到最大,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家园合作要以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平等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心理学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再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在满足了家长的合理要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就会更高,也更为积极主动;相反,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没有加以注意,或者家长被一些自身的问题所困扰时,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既要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任务,又要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要尊重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取得家长的信任,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参与精神,与家长建立连好的同伴关系,双方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齐心合力。

3.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我们都组织家园共庆活动。“三八”妇女节,组织孩子们给妈妈一首歌,一个故事,一张贺卡等,表达孩子们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让家长一起来庆祝,观看孩子们自己精彩的演出,家长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同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参加“元旦”文艺晚会,孩子和家长一同在游戏中迈进了崭新的一年。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孩子和孩子、孩子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交流,为每位幼儿都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深受家长的欢迎。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家长已成了幼儿园亲密的合作伙伴,他们经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一些教育活动。这些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了在学习中与家长及其他幼儿的家庭一起活动的快乐,给家长与幼儿都创设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2)家长一日观摩活动。如在秋冬季时,家长普遍要求幼儿外出时带帽子、穿大衣。对教师的解释置之不理。在一日观摩活动中,家长观察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做完幼儿体操后,幼儿又开始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的拍球,有的踢球,有的跳绳,有的滚轮胎……在深秋季节气候已是非常寒冷,家长在一边冻的发抖,而孩子却玩的兴高采烈。教师不失时机的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一个小时下来,大家都感到全身热乎乎的,而且精神焕发,都说自己年轻了好几岁……活动结束后,教师不用再多做解释,家长们都明白了幼儿园为什么不提倡幼儿户外活动时穿大衣的规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