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2: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农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模式
外向创汇型农业模式。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指引下,利用区域优势,采取政策扶植龙头企业或者吸引外商投资,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畜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积极纳入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的分散于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开发经营活动中去。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是目前国内的一种主要模式。
农业科技园模式。这种科技园区,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如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的园艺农业模式。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区域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发展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现有的工业结构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工业化目标,必须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更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效益,把大量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为其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条件。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了,才能搞好搞活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形成不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走出一条农民循序进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来。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难点。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还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营规模小、专业性差、商品率低、生产手段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的半传统半现代农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又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对农业的需要,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安全农产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需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摘要】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来说,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基础上,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模式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征模式
参考文献:
2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总体水平不够高。一是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原因在于土地流转困难,经营模式仍以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为主。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济阳县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5家,全县90%以上的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销售到外地,农民难以分享到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后续利润。三是农民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农民“各自为战”,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
(2)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现代农业园区受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现有园区规模仅67公顷,功能还只停留在育苗上,缺乏示范引领济阳县主导产业的项目,对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普及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3)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高。当前来看,济阳县虽然已有30余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加之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明显,导致出现质优价低、“有品牌无效益”的现象。
(4)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济阳县农技人员少,专业素质较低。从农口部门来看,全县实有在编农技人员67名,仅为编制标准人数的一半;从各镇(街道)看,每镇平均只有2人左右,且专业多数不对口。二是农民技术素质整体偏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较差,制约着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农户存在障碍,满足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渴求。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3.1着力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从园区发展趋势看,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应融生产加工、示范带动、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同时,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平台和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核心区打造上,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对园区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功能片区进行科学规划。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核心区建设,并负责在关系协调、建设资金筹措、企业项目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最终,将核心区打造成整个园区的强力“引擎”。在运作机制建立上,参照各地已建成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机制。采用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各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来进行运作。以农民和专业大户入股为例,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以土地入股并投入劳动力;企业负责大棚建造、道路硬化等所有固定资产投资,并对农户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销售。企业与农户对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实行均摊、分成,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第二,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掌握新型技术的机会: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正处于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精细化模式转变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逐年提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一差距,使农业生产能够更加的高效与稳定,就需要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普及各种新型农业使用技术,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的方式,使新农村建设能够得到坚实可靠的保障。而从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角度上来说,其教学形式灵活,资源丰富,各种新型的实用技术与信息能够以一种农民可接受的方式加以推广,同时,该模式下,新型的实用技术能够深入生产一线,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方面意义重大。借助于包括“科技入户直通车”以及“农村大喇叭”等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模式,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构建多功能综合性的流动技术推广服务站,使农机推广服务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农民,服务于农民。
第三,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人才发展的机会:农村基层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实用型人才配置,势必会导致新农村建设的根基薄弱,影响建设进程与质量。而从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以此作为教学手段,将各类型,各层次的教育培训延伸至农村,促进实用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从我国当前的农广校系统上来说,在农业远程教育平台上,综合对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传统文字课件、以及音像资料的综合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培养他生产能手,经营能人,乡村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型的实用性人才,随着实用性人才规模的持续扩大,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势必会更加的科学与合理。
二、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相关建议
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所面临的发展现状是农村巨大的劳动力规模以及覆盖范围,为了在这一客观条件下,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为手段,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利用好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这一工作平台,向新农村建设输送的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农民。在这一过程当中,给出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相关建议:第一,需要提高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认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除了需要正确认识传统手把手面授教学的重要价值以外,还需要通过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将教、学相互分离,着眼于对农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农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方式与方法,指导学员自主学习新型技术知识,第二,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入手,构建促进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办学设备的购置以及对教师的培训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农民所接受的远程教育服务能够更加的优质与有效;第三,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促进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构建有助于农民交流沟通的网络平台。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农业不能说不尽力,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始终缓慢,每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大提高,但中国农业始终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2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a.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总体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结构优化与我国当前农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b.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没有重点关注农业相关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农产品鉴定、高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农机监理等方面。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逐步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这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c.在现代农业中,我国农业机械化没有和农业工艺形成一个有效的结合,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新的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产品将会得到更大普及和应用。农业机械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大部分农机产品没有和当地的农艺形成有效结合。
d.在现代农业中,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因此,在全国各地主要大中城市都形成了较大的农业机械采购中心。这些大型农机公司和农机中心普遍存在技术人员不充足,农机产品使用和维修人员培训不到位、水平不足的问题。
3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几项措施
3.1稳步推进农机化基础建设
要充分发挥国家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将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示范工程、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组织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宏观政策调控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制。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快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3.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突出重点,全面发展
政府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公布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农机产品目录,各级政府要结合农业区域优势产业,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选购、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应该围绕有较大优势的农产品进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机械化。
3.3加快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公司等相关服务组织
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措施,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利用机械装备和技术资源,开展跨区作业服务。要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信息化,建设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平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机信息服务。
3.4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方面的监管,保证安全发展
首先,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业机械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其次,相关部门应该依法开展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同时,要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加大力度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再次,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行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租赁服务、农机具交易市场。最后,加强农业地区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械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低碳经济是随着能源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能源的消耗和掠夺造成全球气候严重恶化。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自然灾害的频发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尤其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相对严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国际社会签署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条约,例如《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在这些条例中设定了具体的减排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开始发生变化,低碳经济逐渐受到世界组织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低碳经济本质上是通过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型能源合理开发等目的。利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常规能源,这样就可以减少人们对常规能源的开采,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2.低碳农业的概述。
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方式和理念,主要是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等目的。低碳农业和现代化学农业有所不同,也不同于生态农业等回归自然的替代农业,其主要指的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这种农业既能充分吸收现代化常规农业的特点,也能够使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来增加农业产量。除此之外,低碳农业还能够吸收自然化农业发展理论中的各种优势元素,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低碳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还能为以后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尤其在当今全球变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走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农业发展技术相对落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业品逐渐增加,虽然这些工业品的使用能够达到农产品增产的效果,但是长时间的使用也使其负面效果逐渐显现。湖南作为南方水乡,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为虫害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农产品在生长的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侵蚀现象严重,为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人们习惯使用农药除病虫害,较多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从而造成农业污染问题严重。作为水乡城市的湖南,对于农业的灌溉通常是漫灌,据统计,灌溉用水在农业总用水量中占比9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而且采用漫灌会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因为渗漏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流失,造成水源浪费。在我国庞大的人口面前,再多的水资源也不能保证用之不竭,很多的城市因为缺水导致农业干旱问题较为常见。水资源的节约是非常必要的。
2.农业制度不合理。
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南在农业发展领域创造了较多的佳绩,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所谓的三高模式造成很多农业发展阻碍,即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农业户缺乏减排增效的经济动力和社会责任。一些低碳农业用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价格相对较高,较多的农民没有经济支持难以使用该技术,此外,农民长期使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技术,对新型技术使用后的收获情况有所怀疑,不肯尝试使用,研发的新技术在投入使用方面占据比例相对较少。
3.农民对于低碳农业认识不足。
较多的农民居住环境在广大的农村,信息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外加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新事物的接受方面速度较慢。较多的农民对于低碳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低碳农业的发展也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此外,农民在理财方面都是精打细算的,他们习惯于使用效益相对较高的农业产品,作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技术在他们认为不够成熟,效益不高,所以宁可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也很少去尝试使用新型技术。
4.农业发展模式单一。
湖南地区农业在种植中主要是方块田种植,没有独特的模式,农业发展效益相对较低。近年来,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更多人选择到农村旅游,但是在农业种植区域较广的地区却缺少观光景点,农村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旅游农业既能增加农村的环境效益,也能增强农民收入。
5.不可再生能源浪费严重。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能源枯竭,能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使得不可再生能源枯竭。无节制的开发对土地造成破坏,较多的绿地成为寸草不生的荒野,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呼唤。
三、湖南低碳农业的主要发展路径分析
1.改进农业发展技术。
湖南地区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技术,使用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针对农作物的污染问题可以采用有害物质减量替代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农产品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生长规律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同时还应该注意施肥的具体时间,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农产品施肥的效果,提高农产品产量,还能够避免不合理的化肥使用造成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可以增加农家肥的使用量,这样能对土壤的生长条件进行改善,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在农作物上面的残留量,进而为生态平衡打下基础。针对农业用水问题而言,需要采取科学措施,发展管道输水或者是采用节水喷灌技术,例如滴管技术或是微灌技术的使用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又能够让农作物有效的吸收更多的水分,避免水分下渗或者是流失现象的产生,最终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创新农业发展制度。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计划,结合湖南的资源状况和农业技术水平,制定长期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走低碳农业发展路线。针对不同时期农业的生长情况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定相关考核体系,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效果实施客观的评价。这样就可以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能够纠正,促进低碳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低碳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严重缺乏,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政府需要在现有的农业基础上加强资金的投入,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农业机械的投入能够更好的帮助低碳农业的发展和成熟。此外,对于高价低碳农业技术,农民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困难,政府需要发挥财政补贴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引导农民选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此外,在农业生产环境上政府也应当适当的给予补贴,按照农民对农业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引导农民实现农业生产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农业发展观念。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对农民讲解低碳农业的概念和其发展的必然性。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低碳农业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自觉的使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对于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推广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地区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强化农民的低碳农业意识,激励他们积极采用。
4.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新型能源。
低碳农业的发展对于能源调整是必须的,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或者是风能等,也可以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这样既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我国农村,太阳能的使用已经是非常普遍,湖南作为南方城市,光照充足,使用太阳能有较多的优势。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利用太阳能发电等。也可以利用风能发电解决农村的生活用电问题。此外,农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较多的农业废弃物,尤其是在湖南这种气温较高的南方城市,可以将农作物秸秆或者是禽畜粪便发酵做成沼气,这样既可以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也可以解决照明等用电问题。既净化环境又能减少农民的支出。
5.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作为休闲度假的地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但是在较多的偏僻地方,拥有碧水蓝天确缺少观光旅游的景点。农业是农村规模较大的植物生长区,可以将其发展为观光旅游的景点。将不同种类的农业设置为农园,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根据游客的需求改善发展规模和服务方式,在规模较小的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采摘或者是种植,让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益。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设施农业,根据湖南农业种植的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制定科学的设施农业发展战略,将其分为园艺农业和养殖农业两部分,采用安全无毒的发展模式。这种农业的发展也适合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