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技能论文

职业技能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技能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技能论文

篇1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显然,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进一步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所谓技能,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3]可见,由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培养,技能培养则应注重对某类活动经验的培养和对完成此类活动方式的训练。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有课内和课外培养(训)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1.课内培养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赖以就业谋生的‘饭碗课’,在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更应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师资、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进行建设,对此可参看笔者拙作《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一文,在此不再赘述[4]。

2.课外培训

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时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如果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在课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驾驶员的标准,但如果结合课外培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笔者担任模具专业教师时,由于3D技术应用在模具设计上还是一种新的技能,暂时不具备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的条件,便以课外培训的方式教授学生应用3D工业设计软件设计模具,使模具专业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条件成熟后开发为模具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外培训不仅解决了难以通过教学计划培养某些职业技能的问题,也为新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将职业技能培养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但这两种途径并非泾渭分明。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院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而课内教学和课外培训也可能随着专业发展而产生互换。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开设“证书置换课程”,将企业或社会培训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就是一种通过技能培养途径转换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做法。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几种方式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大致分为渐进式、项目式和蛙跳式三种模式,分述如下:

1.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

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并逐项进行培训,进而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过渡的方式培养职业技能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较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均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如我院模具专业学生先进行金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等,掌握机械加工的简单技能,其培训内容是单项的,到毕业实习时则要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全过程训练,这时进行的已经是综合技能的训练了。又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也是先进行记账等单一技能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模拟公司综合业务训练。

渐进式培养模式将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实训条件、师资等的要求也不高,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但其技能培养的职业指向性不强,如机械类学生均要进行金工实习,其与专业综合技能的关系并不密切,同时其程式化的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对象。

2.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是从项目教学法演化而来的,即交给学生一个典型项目,让他们围绕着项目开发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技能等。这种模式不同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它依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学生在训练技能时目的性更强。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用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模具专业在综合实训中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同时由于采取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方式,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作等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明显要优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虽然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范围也不大,但它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一批典型的教学项目(教材)。如我院模具专业将原来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改造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后,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在原先单纯的设计实训中加入了制造实训的内容,实施时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结构设计、图形绘制阶段表现不错,但在零件加工和装配调整阶段就“偃旗息鼓”了,主要原因就是指导教师的加工、装配能力有限,无法给予高水平的教学指导。

3.“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

对今后就业面向的是岗位群的学生来讲,全面掌握所有技能是不现实的,怎样处理好一般技能和主要技能之间的关系呢?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这样做的:他们发现市场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电工技能,便在相关实践课程(室内艺术设计)中分出一部分学时,培训基础电工技能。这好比青蛙在前进中向旁边跳了一下又跳回来,因此,笔者称之为“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培养模式主要用于与专业主要技能关系不大而又必需的一些一般技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用并不广泛。由于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相关技能水平和实训条件要求均不高。

事实上,以上三种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如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渐进式培养的原则,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蛙跳式培养模式培养一些关联度不大的一般技能。

不难看出,技能培养仍然应当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进行,但由于其不同于知识培养的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应当照搬知识培养的模式,而应当根据技能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当然,还应当注意受训者的一般水平,如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和在校生技能培训就应当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实训项目(技术水平)等也是在制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式时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6-12-20]./politics/2005

篇2

二、校企合作

“工学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市场导向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目前,义乌工商学院在教师进企业、学研基地建设、校企课题合作等多种形式下,逐步完成了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至师生共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学院规定,专业教师需进企业实习、考察企业实践。为此,义乌市工商学院出台《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施细则》等,以政策保证产研结合的正确实施;其次,如前所述,在政府支持下,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的培养基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更多平台——目前,我院教师依托创意园平台已成功申报科研课题10余项,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也通过创意园传递给企业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受到好评;此外,学院针对各专业不同特点,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基点,如与浙江亿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立浙江亿丰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创新基地,旅游专业则与义乌万方旅游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工商学院市场开拓部,艺术专业成立了麦奇克工作室、服饰品工作室等,形式多样,合作广泛。进而,学院结合国际贸易改革下小商品市场发展,实现课堂从工学结合到师生共创的模式转变。试点背景下,创新产业、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传统的服装饰品由劳动密集型向自主研发转换,因此,学院教师积极带领学生,与企业一起进行市场调研、研发新项目、新产品,以实现教师贸易水平、实践能力的高速提升和企业利润升级、创新能力的双赢。此外,随着义乌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因此,学院在进行教师计算机技能和英语水平培训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基础商贸培训,以使教师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形势中与时俱进。最后,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班,用创业的形式以教促改,将企业运作与高校教学融为一体,以推行真实运作的班级公司化教学改革的方式,考验并培养教师的市场把握力和战略眼光,树立“先实践后理论、教师就是教练、课堂就是战场、业绩就是成绩”等适应创业教育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培育、扩大“富于激情、敢于尝试、勇于补拙、善于搜索、乐于分享”的创业指导师队伍。对于工作出色、成果突出的教师,学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奖励基金,保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学院出台《义乌工商学院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师从行业、企业、政府等部门聘任,他们以兼职教师身份入校讲学、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深化校企合作。

三、教师参与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进而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终身教育实质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并倡导学习的个性化、创造性,适应了全球性知识爆炸趋势和国际贸易改革背景下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主动、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通过社会、学院的大力倡导及自身学习,学院教师基本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职后积极参与各项培训,并通过在职攻读学位、职业进修等形式提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其次,教师们在主动实现从双师型教师向创业指导师的角色转化的基础上边实践边总结,以教促改,编写了《创意文化学论纲与案例》、《创意设计学》、《成为淘宝创业的超级毕业生》、《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贾少华教育行思录》等系列创业创意教材,深化理论知识与市场导向的结合;进而,教师以积极参与学院开展的以“编写让师生满意的创业教材”为主题的创业沙龙、课程设计等各种形式,使教学实践内容切实贴近社会服务和企业项目,深化市场认识。职业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更指综合、称职的就业能力。因此,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师生同创平台建设,打造“学、做、创”一体化的专业创业教学模式,先后带领学生成立麦奇克视觉传达设计、三景商业空间设计、时尚饰品设计、服装设计、新锐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室,与创意园联动,形成高校、企业、政府互动的网络化社会组织体系。此外,教师们还积极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如从2002年开始,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教师翻译志愿者团队就一直担任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等义乌主要展会的重要外宾接待及笔译、口译等工作,并先后被评为“义乌市巾帼文明岗”、“金华市巾帼文明岗”,这既是学院教师优秀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人文修养的集中展示。

篇3

二、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数据统计结果的反思考

我们随机调查了某地8389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记录,其中有710名在两年内参加了2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61人参加了3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竟然还有一人2年内参加了6次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而且经核实该人这两年正在部队服役!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什么问题呢?表面上看,好像年龄越大越愿意,也越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事实是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只有那些年龄大而不需要培训或者即使参加了培训对他们的就业也没有什么帮助的人才会来参加这种“拿个证在手里也没有什么坏处”的职业技能培训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4050政策,要领取社保补贴必须到街道、社区审核,而无奈地被迫参加这种自己并不愿意参加的培训班呢?我们还对参加不同工种的培训人员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性别、年龄都与培训指标考核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就业、培训愿望、企业的需求以及工种对性别、年龄的选择和要求均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更看不出哪些人更需要培训!

三、对如何提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效益的几点建议

1.取消指标考核,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培训机制

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是要提高政府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让需要培训的人能够得到培训,让企业需要的工种有人愿意学,学会了愿意做,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服务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工作,要放开培训补贴工种限制。政府不能做民办培训机构的保姆。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工种的开发要完全交给市场,让市场决定他们开发和培训什么样的工种。就像新东方一样,他的优势就是外语培训,从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开始,后来又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了高考外语培训、四六级外语培训等,收到了很好效果。

2.充分利用好公办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的良好资源

公办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培训设施、场地和师资力量,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利条件,有利于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

3.民办培训机构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作为唯一依靠

从本质上说民办培训机构是商业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府的培训任务交给他们,而指标考核又要通过他们来完成,培训工作就会受到民办培训机构的挟持,从而浪费政府的培训资金。

4.将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

可以考虑把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充分利用企业场地和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职业工种的培训,更多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对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进行培训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应准予招生进行相应工种的培训,对参加生产企业内部培训,经专家评议合格并能够被企业录用的学员应当给予补贴。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将职业技能传授给学员。经培训机构培训的学员要经过相应工种的企业专家评估,被企业录用至少一年后方能拿到培训补贴。

5.加强技能实训,减少“黑板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关键是技能,培训对象是成人,属成人教育范畴,很多技能是靠练习才能得到的,试想不下水只听讲,能成为游泳健将吗?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企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实在在的技能,它不同于大学教育!因此要想办法加强技能的实际训练,让受训者学到真正的技术。一个拿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只能换换灯泡,或者甚至连家庭用电与工业用电都区别不开,万用表也不会用或者培训的时候都没见过,他怎么能胜任企业的平时工作?

6.多开展针对性、订单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而不是知识储备,更不是为了养生。所以,人社部门要通过技术手段或大数据技术了解近期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7.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

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让老百姓想学什么就能够知道到哪里去学,知道学什么工种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知道哪些企业需要具有哪些技能的人才,知道哪个行业薪资水平比较高,知道参加什么工种的培训就业后能拿到什么比例的培训补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什么样的工种。同时让培训机构知道哪些企业急需哪些工种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培训出这些人才。这样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做好管理、做好引导,而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协调哪个培训机构开设哪个工种的培训班或者这个培训班让哪个培训机构去开设,基层单位也不需要采用“虚拟时空技术”,疲于应付指标任务的完成。

8.让培训内容跟上时展,提高技能鉴定水平

加快行业、职业工种的培训标准制定科学的培训大纲,编写对应的培训教材,并且能够随着时展和技术发展动态更新,让培训出来的学员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而不是在Office2013的时代培训Office2003的使用,在大数据时代培训DBaseII的结构。

篇4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是从国家层面做出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政策,其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规定了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就要突出这一要求。课堂教学是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教学计划的任何改变都会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出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这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终归宿,他们对高职毕业学生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往往突出学生职业性,其外在表现为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有就业岗位,也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性培养。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性的方式是比较多的,而职业技能大赛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高职院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过多强调学生职业性,在日常学生培养中过分强调实践性,可能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理论性受到削弱,没有理论知识支撑的职业性是暂时职业性,并不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

3、考生家长。

高职院校培养对象是学生,学生主要来源于考生。考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考生家长的期望。考生家长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在孩子选择学校上是有多方面考虑的,最主要还是考虑孩子未来的就业。当今社会就业的最大砝码是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就是知识和技能。如何使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身上发挥出来,这就涉及到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和职业相关的培养问题。课堂教学要发挥作用,也就是要提高质量,其不但是学生通过课堂理解理论知识的要求,确切说,学生考高分,能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而且还要使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如何完成这两大“使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突出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离不离开课堂理论知识的支撑。两者衔接起来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起来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这样可以满足考生家长心理需求。满足了考生家长心理需求,高职院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进行培养,这样也十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4、其他社会人士。

其他社会人士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的影响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看法体现出来,即高职院校的社会美誉度。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的获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合格高职人才应该具有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理论知识,而职业技能大赛能以一种实训方式训练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

二、内部因素

高职院校开展工作会受到学校内部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改革来控制或减少其消极影响程度,通过激励方式增强其积极影响程度。学校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领导重视、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学校硬件条件等,因它们主要发生在高职院校内部,所以称之为影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内部因素。

1、领导重视。

在高职院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组织者和管理者。领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决策者,没有领导的同意是不可能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领导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才可能有方案的快速出台,有了方案才会有教学计划。如果领导重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工作,那么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才有可能在考虑课堂教学理论性下,植入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性。开展富有职业性课堂教学,才会有比较好的基础。领导重视表现在为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条件,包括人员配备、实验室等各方面安排。领导重视是进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的基础,有了领导重视开展两者衔接工作是能顺利进行的。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赛前长时间集训,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领导重视下,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教授效果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检验出来,并能为这样的工作开展扫清道路。领导重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可以督促制定相应制度和政策体现出来。有了制度和政策,高职院校开展两者衔接工作就会有了依据,从而会做到有序开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师水平。

教师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执行者和职业技能大赛指导者,其职业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情况。教师职业能力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强,那么学生接受和理解课堂传授知识的积极性也越高。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透彻,富有激情,学生听起来也有激情,那么学生接受知识意识就会很强。他们就会比较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从而为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成绩奠定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教师水平除了表现在具备较高职业能力外,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一个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老师,在课堂也是可以吸引着学生认真听讲的,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这对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一定好处,毕竟学生偏向于模仿教师。对指导职业技能大赛赛前训练的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到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职业能力很强的教师,才能真正把职业技能大赛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培训阶段,职业能力水平高的教师能激起学生训练的热情,使高职学生迸发出训练的热情。高职院校教师水平越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越容易进行和取得成功,并且还有可能实现双赢,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如果教师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职业技能大赛单独各自的作用都不可能显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者衔接起来其效果也不可能发挥出来,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高职院校教师水平高低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所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工作时应该十分注重教师因素。尽可能减少教师水平因素对这项工作的影响,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作用,以提高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

3、学生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对象,其各方面基础对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往往会造成他们在课堂不能有效配合教师课堂教学,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或接受教师课堂所传授理论知识,最终造成他们不能掌握相应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影响到他们使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生掌握不好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对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学生没有理论知识支撑,职业技能大赛不会取得预期效果,两者衔接也没实在意义;②学生没有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般表明学生没有思考问题习惯,职业技能大赛所解决的问题大多是需要思考的。这个给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造成不利影响,也就是进行两者衔接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有些高职学生也是存在着求职欲望的,他们在课堂上也是认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掌握相应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他们是高职院校进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的积极因素。高职院校具有好动的特点,喜欢动手做事情,这正是职业技能大赛所需要。学生好动也有利于指导教师开展工作,在赛前训练中取得好的效果。高职学生好动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影响表现在:①有助于指导教师开展实训指导工作,能提高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②职业技能大赛赛前训练能取得理想效果,可以提升学生比赛中的信心。可以为两者衔接奠定好的基础,毕竟衔接目的在于能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必须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好动应该是有目的好动才可以;否则,将给两者衔接造成一定影响。

4、学校硬件条件。

学校硬件条件是课堂教学的保障,没有合适的学校硬件条件,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是无法开展的。因此,学校硬件条件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效果的平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硬件条件,可以立体感方式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本质,为他们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保障。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是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效果的基础,也可以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理论知识基础。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效果是比较倚重学校提供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这些实训设施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性实训机会,为他们在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成功奠定专业技能基础。好的学校硬件条件是课堂教学和多方面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对专业知识和学生技能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没有较好的专业和技能知识,两者衔接就失去了基础。学生获得专业和技能知识,学校硬件条件非常重要,有了好的学校硬件条件,学生获得这些东西是比较容易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硬件条件也是检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效果比较好的平台,通过学校自身检验可以发现两者衔接后出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起来效果的最大化。然而,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是有限的,造成高职院校资金紧张,不能大幅度在实训设备和教学设施方面大量投入资金,从而造成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不足以满足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实训需要,会对两者衔接造成不良的影响。

篇5

2以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教学的改革

2.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计算机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师,应遵循专业发展规律,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严格界限,倡导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注重基础,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工作。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设计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讲解;(2)学生操作;(3)目标评测与教学总结。根据计算机技能鉴定的要求,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细分支的鉴定类比,根据不同岗位需要设置合理的时间,鉴定不同的技能内容。并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经过很多不同领域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倡导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课程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就感,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篇6

二、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作用,促进完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处于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目前只是停留在表面操作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真正融合为一体还在深入探索中。笔者经过探究,认为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参考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和参赛指南,完善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大纲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只注重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实际中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制定工作的热情不高,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者多是各部委的专门机构或是各行业协会,他们和企业联系紧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他们所聘请的专家评委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者、专家。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和参赛指南是这些一线专家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而制定出来的。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和参赛指南等文件都是紧扣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和相关企业合作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题目,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以此方向作为参考,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大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岗位技能训练。

2.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项目情景的学习任务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应该树立技能教育的理念,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贯彻这种教育理念,这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吻合的。技能竞赛的题目来自企业一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项目情景任务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其转换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结合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学习情境。利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课下通过QQ群、公共邮箱、博客和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最终系统学习,来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竞赛环境中,逐渐领悟到“学以致用”的真谛,促使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每个学生都能从职业技能大赛的启示中获益。教师可以根据技能大赛模式分解设计学习任务。改变过去按知识体系章节的教材编写方式,编写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以学习任务为模块的校本教材。使得教材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来源于企业一线的技能大赛的题目,非常具有代表性,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完善成一个典型的案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研讨,从而让教学更具实操性,课堂充满趣味性,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操知识和技能。

3.通过比赛促进校企合作,搭建学校、企业共赢的舞台

很多院校在和企业合作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而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有效连接校企的桥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以不同形式参与到高职技能大赛当中。有些企业亲自参与技能大赛举办和承办工作;有些企业派专家担当大赛裁判评委,提高了大赛评判水平;有些企业则为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大赛提供各种硬件支持和后援保障,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就能见识到先进的办公设备,明确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要求。企业参与竞赛项目的设计,其中很多题目都是由企业直接设计的,且很多企业还会派出人员参加各高职技能大赛,以选拔人才。因此,高职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让高职院校近距离地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这促使教师必须瞄准市场变化,结合企业需求展开教学,不断开展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提升了知名度,选拔了优秀的人才。这是学校、企业双赢的舞台。

4.借鉴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说“高职教育是将人们认为不算优秀的人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中国教育的希望或许在于职业教育”。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通过单纯的一纸试卷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应该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导向,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因此,在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如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是高职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评分标准,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了新思路。职业技能大赛所选项目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任务,而且它的评价标准则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为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借鉴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所采取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以加强其针对性。例如,有些任务的学习应侧重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分析理解、小组协作、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有些任务学习应着力于对学生完成任务取得结果的评价,结果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加工制造出来的零件精度或是完成的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些任务则需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还有些任务应加大职业素质在课程评价中的份量。因此,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应更加符合职场的实际需求,促使学生逐步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教学中将高职技能大赛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检阅,也是对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有益的促进和补充。

三、把握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探究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避免过于利益化

高职院校要了解所参与技能大赛的组织机构,避免出现学生沦为个别不良组织机构的赚钱工具。笔者在和一些其他高校同仁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某些营销大赛组织机构缺乏职业道德,组织大赛的目的仅是为了让学生帮助其售卖质量较差的产品,从中获取不良收益,这样的比赛大大损害了学生的热情与利益。因此,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解成的学习任务,既要接近现实的工作情景,又要避免过于利益化。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

2.全体学生共同培养,避免出现只将最好的教学资源用于少数学生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做法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可以以专业、院系开展校级、系级的各种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激发所有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应在竞赛过程中紧密联系企业,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邀请企业专家命题等,使学生所掌握的核心技能与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无缝对接。这样,才能避免为了少部分学生参赛获奖动用最好的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的情况发生。

篇7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能从思想意识进行改变,适应时展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个群体有技能在身,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中有资本立足,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1.2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就是指农民工在价值观、心理、行为上能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对现代城市生活有认同感、接受感。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走的是2种路线,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分裂开来,形成2个不同的文明,2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由于工作上的不稳定性,短期内很难与城市完全融合,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建立起来,始终处理弱势群体的地位。虽然人在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难以实现现代性。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率和培训质量都不高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意识上没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一些农民工认为培训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培训没啥大用,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而有一些想培训的农民工,由于费用上的考虑就不愿参加培训,种种情况导致外出的农民工培训过的人不多,整体培训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由于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时间不太长,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地方,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致使农民工的培训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的科目少,培训内容和项目都是一些市场供大于求的职业,而一些需求旺盛的行业却很少有培训项目设置。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快速赚到钱,所以在培训选择上往往只选一些中短期的项目,而对于自身长远发展有益的项目却很少选择。另外,农民工的分散性等因素都制约了培训的质量提高。

2.2资金上的投入不足问题

由于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方面投入没有积极性,而政府的投入又明显不足,农民工自身来讲,经济相对困难,更不愿意投入到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培训上。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好坏,重点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由于当前多元的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而投入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政府的有限资金对于我国近2亿的流动农民工来说相差的太多了,所以在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都难以得有效的保障。

2.3培训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在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职责不清晰。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资源亟待整合。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篇8

为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1992年初步建立了通用工种的实习基地,初步完善了电教等实验条件。先后筹措资金建起了钳工、车工、电工、电焊、气焊实习车间,2003年建起数控实习车间,2012年建起实训中心,扩大实训规模,包钢高级技术学校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技师培训基地,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突出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由知识灌输型为主转变为实践能力提升型为主。随着受教育者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实践能力上的提高。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当前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各级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员工培训必须保证实习条件,努力提高包钢职业技能工人的操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实践素质,这是培训教育适应市场竟争的一大优势。

以往的企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包括满足企业的需要,并经常将是否满足需要作为测量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予以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社会经济瞬息万变,仅仅靠个人和企业原本的经验进行培训需要的选择已远远落后。而作为职业的培训机构,他们的成熟标准之一在于能够预见并提出社会、企业、个人等在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多类培训要求,从而有可能将适时培训和预期培训较好的结合起来,以期用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设计新的培训目标和内容,直到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培训的积极作用。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2000年到2014年开展了通用工种培训,培训工种有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电工、维修电工、车工、磨工、铣工、刨插工、镗工、钻工、加工中心、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起重机驾驶员、汽车驾驶员、冷作工、油漆工、锻造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管道工、汽车修理工、叉车工、叉车司机25个工种。包钢公司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职工培训教育力度。对已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鼓励和引导在岗职工持“双证”及“多证”上岗。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知识更新型培训永远是需要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今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技能的增强。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更新知识、而技能的培训则将更多地依仗培训机构的努力、包括精心设置的环境、课程,特别是成功的模拟或实训。包钢高级技术学校现已达到培训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25个工种实训规模。

1.2下面以钳工为例,如何提高技术。

1.2.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钳工牵涉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按钳工的特点备好课做好每次讲课计划,有足够的信息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最新内容,对钳工关键技术和最新技术内容讲授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介绍上,要给予全面系统的讲授。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及时抛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将前沿钳工技术引入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潜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经常不断的学习最新钳工知识,才能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只有经常不断的到生产场去熟悉最新的设备,向操纵者学习操作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钳工教学的需要。

1.2.2采用合理实践教学方法

钳工是理论与技能很强的一门工种,在钳工技能培训中分17“课题”,依次为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锪绞孔和攻套螺纹、复合作业(一)锉配、矫正与弯形、复合作业,(二)刮削、立体划线、复合作业,(三)一般夹具制作、部件装配、液压件的性能试验、和卧式车床总装配,下面以最简面划线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技能培训。第一步:教师演示阶段,教师亲自动手划线,边划线边讲解,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对划线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此阶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二步:学生动手操练阶段,教师先进行划线演示,这次演示的目的和重点与第一步阶段时的演示有较大的不同,这次演示重点要传授学生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演示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单独操练,安排学生操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轮训形式,也可以是比赛形式等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步:巩固总结和评估阶段,在安排学生动手操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对各个组进行巡视和指导,收集学生操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进行重点总结。最后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操练抽考等形式进行考核,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进行课堂后评估提供帮助。

篇9

(一)行业标准的转化

依据行业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专业化的职业技能比赛,能够使学生尽早做好心理准备,为将来就业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基础。但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的比赛标准,需要结合学校硬件、学生实际进行改良,既要准确又要可行。为此,学校从师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感知几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学校与行业相结合,实施安检职业技能考评。学校针对学生安检技能考评成立一支由安检专业相关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组成的考评团队,为职业技能赛标准的转化形成奠定了基础。该团队定期到安检站参加培训,经过培训考核后获得民航局安检技能考评员鉴定证。这些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既有利于学校深入了解安检技能考核行业标准,借鉴各机场优势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对教师本身来说,又能在自我学习和考评工作过程中掌握安检技能考核的规范,培养自身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的能力。第二,学校将安检技能大比武纳入安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依据。在对安检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之初,安检技能大比武就作为专业理论、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被固定下来。技能赛的设置必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第三,学校对部分安检学生的技能赛认同感与认知感进行跟踪分析。为了有效实现学校技能赛与行业标准结合,保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质量,学校对2012级部分安检学生的专业技能赛认同感与认知感进行全面跟踪分析,了解这部分学生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并将根据行业需求对职业技能比赛的各环节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作。

(二)校内人员的配合

学校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无论从教学上还是学生管理上都坚持行业标准,在职业技能比赛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始终秉承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理念。第一,坚持全程育人。安检专业的校企合作型职业技能比赛坚持全程育人的理念,从新生入学教育、准军事化管理中对安检学生专业思想、纪律、形象等岗位素质要求到学生安检技能大比武本身的宣传、比赛、表彰与推广过程均坚持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从而保证我院培养的安检专业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第二,坚持全员育人。安检专业在学生培养上坚持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组建由专业教师、实训导师、安检站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安检技能大比武的组织过程中,以上人员均有不同分工和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将比赛打造为综合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展示职业形象、锤炼职业精神的平台。

(三)企业的参与

第一,企业人士指导比赛。学校在专业建设期间建立了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了企业中的领导、专家、能工巧匠。这些校外专家协助学校制定专业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参与例如安检技能大比武的筹备、比赛、表彰与推广过程等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活动。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共同参与,有效实现了学校与行业的高度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符合行业需求。第二,企业骨干进行专业讲座。经学校邀请,每年企业(机场安检站)等都会安排业务骨干来校为安检专业学生开设讲座,内容主要是安检站专业人员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切入,分析安检行业实例、讲解安检行业文化,使学生在大一时就能够接触安检行业的标准,明确安检行业的要求,思考自身的学习定位,也为个人准备职业技能比赛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行业的反馈

安检专业实施“校内学习—考证—有酬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环节都涉及职业技能的具体学习和训练,并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定期在就业调研及访谈中了解安检行业的相关要求,以及目前在岗实习生、毕业学生的工作现状。目前大多数安检站、机场均反映我院培养的安检学生专业技能扎实,能够较好地胜任安检专业的工作。很多实习生成为了单位的培养对象,考取了中高级安检员技能证书;一部分毕业生则成为了企业骨干,代表单位参加了行业安检技能比武并获奖。当然,部分用人单位也有一些负面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学生安检职业信念、岗位认知、突发事件处置和抗压能力等方面,说明这些内容在职业技能比赛上有待加强。

二、强化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的几条途径

(一)加强职业岗位化管理,优化职业技能比赛内容层次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关,实施模拟岗位工作物化、提供人文环境的学习、制定生活管理制度等都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也是职业技能比赛的有机组成。安检专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安检专业学生在举行升旗仪式、早训、参加集体活动、上专业课时都要着安检制服,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意识。同时,我们还计划模拟安检站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班级管理形式,把安检专业教师纳入学生管理队伍中,建立专业导师制,模拟机场对安检员考勤、训练的形式,对学生的技能和生活实施特殊管理,借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另外,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实行的专业岗位化建设,安检专业职业技能比赛除了比拼具体的工作技能外,还可以增加安检形象展示、队列等职业素质比赛,或是在现有职业技能比赛中加入安检准军事化训练科目的要求作为比赛模块内容。

(二)长期举办学生训练活动,丰富职业技能比赛的教育形式

这些年来,安检专业通过举办多种专项活动,丰富了职业技能比赛的教育形式。例如,邀请安检站资深员工讲解剖析实际安检案例;围绕安检员与旅客之间矛盾、冲突、处置的故事情节展开安检专业小品比赛;开展以安检工作实务为主题的辩论赛、相声、情景剧表演;运用微博广泛宣传及报道相关赛事活动等。这些专项活动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日后亲身实践打下基础。

篇10

计算机是一门新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和实际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操作和实验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必须要具有正确、规范、熟练的实验和操作技能,并且可以就相关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性操作,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部分教师在实验操作和演示方面表现出的不足有:一是常用设备使用不规范;二是实验课期间有时会忽略安全问题;三是缺乏思考和探索精神。

1.3多媒体课件应用不规范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但如果课件运用不当就可能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课件的信息超量;二是课件设计不合理;三是思维异步;四是过分依赖课件影响教学效果。

2针对问题,寻求出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上问题是普遍、真实存在的。其实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1加强教学过程的机动性

一节课上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主观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光靠机械而呆板的“背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恰当的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多累积教学经验;慢慢学会如何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

2.2语言技能和板书技能的训练

在语言表达上要求老师普通话字音正确;讲解把握要领,条理性好;语言有启发性,应变性。加强体态语言方面的练习,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关于板书,建议教师在课外时间多加练习,设计板书时要做到:一是内容要精准;二是形式要新颖;三是结构要清晰;四是书写要工整。

2.3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及强化

首先,计算机教师在思想上就要明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实际表演和示范性操作,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4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作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桥梁而存在。但要注意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要想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做到:第一,加强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第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抓好信息技术培训;第三,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第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2.5学会反思,在借鉴与独创中进步

篇11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成了现实社会中欺骗学生的真实的谎言。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离开老师全天候督导的初中生活,升入五年制高职学校以后,无所适从,不会学习,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外不阅读,汉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应用不规范,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都不能正常地使用,诸如此类情况较为普遍。第三,学生来源主要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升高中没有太大希望的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他们选择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他们来这里学习也属于无奈之举,情非得已。五年制教育对象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分数低、能力弱、品行差、沟通难、没理想、不上进。

(二)三年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第一,学生的分数多数是在本科线下,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第二,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结果方面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外省市,普通话不标准,方音比较重,个别同学与之沟通起来很困难。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较低。第五,写作能力较差。对于请假条、通知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写作上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错别字和病句很多而且字迹潦草。

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抓好专业建设

伊春职业学院本着抓好专业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针,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前提下,采取了突出两大特色,培养四种能力等措施。其目的就是为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

1.教学内容重组

现行的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停滞不前。由于各高职学校过分重视专业建设,文化基础课建设相对滞后。语文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课的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来就不是很高。这种没有特色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只能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实施越来越难。根据以上对现有现状的分析,我们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按需设课,遵守“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专业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适当填补相关拓展知识,如增加简笔画和书法课(三笔字)以及其他技能课(如,教法课)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其次,我们尽量安排年龄大,经验丰富的教师去承担此类课程,让学生学出兴趣,学出精彩。再次,要求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去组织、督促、检查学生,监督他们去完成作业和练习。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选择,编写适合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

2.改进教学方法

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再是当年为高考刻苦读书、有升学压力和自发学习动力的高中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心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几年来,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改变了原来一味讲授和单一练习的陈旧教学模式,开发采用了口语交际法、任务实训法、讲授法、串讲法、实践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工作中的合作与交流。专题讲座以点带面,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或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世界观。语言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时常设计一些热点文化现象作为研究性课题,采用分组式、辩论式,着重设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可操作性。

3.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浅出,要善于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艺术语言“沉淀着体验者强烈的审美意识,也常常凝缩着体验者浓烈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教师要掌握艺术语言,讲授时,声音应抑扬顿挫,不要用单一的语调给学生“催眠”,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鼓励,少批评,不轻视学生的存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无论对错与否,甚至是在些偏激或是敷衍的,都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耐心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突况,时刻本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一切问题。要努力开拓创新,大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综合性,注重专业的实践性,做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

4.拓展学生能力

(1)突出两大特色:即“一专多能”,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体系;突出“专业+专项+多证书”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三级秘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针对语文教育学生识字量少、普通话程度低等情况,伊春职业学院开展了每日粉笔字和晨读训练活动。粉笔字从2500个常用汉字写起;普通话训练从《普通话测试指南》中的朗读材料开始。系内专门安排教师每天组织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坚持粉笔字书写和晨读训练。目前这些活动已初见成效。(2)培养四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语文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不能按照传统的专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按照中专或本科模式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问题,学院利用每周四教学研讨会,分专题开展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培训,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着重强调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比如,要求学生做好的项目,教师自己要具备做好的能力;要求学生说好,教师就要具备说好的本领,这样才能让学生佩服,才能给学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