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3: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全球性问题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领域的新技术革命和创新,对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这些新技术革命扩大了人类改造我们当前自然界的能力和范围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各类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浪费、人们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世界各地动植物种类的消亡等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人类当今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以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于我们人数众多、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消耗严重的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国家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1新技术革命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革新,人类扩大了改造自然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向自然界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创造的各种方法和知识,把当前文明的进程在物质、精神、文明方面都推到了新层次和新境界。但是这些变革不可避免的引发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问题,例如人口的迅速增长、食品和药品的供需矛盾、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以及最近屡屡见报的各地核电站和核废料的污染威胁等问题。上述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以控制和限制其恶性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环境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不能只看它对经济、利润及GDP等的贡献,还要衡量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发展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1新技术革命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业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随着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资源优化和环境保护前提下推动新型农作物培育、育种和防病等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革新和普及,农业发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进而改变过去靠天吃饭和被动的耕种模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如新型灌溉技术、优秀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预警及农业信息化革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大促进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和进程。1.2新技术革命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和技术保障:工业发展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和增长。新技术革命的各项成果促进传统工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转化,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壮大。我国能源消耗量居世界首位,如何开发绿色及可再生能源,提高石油、地下原煤等化石类资源的利用率,离不开相应的技术革新和各产业的改革创新。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核发电厂技术、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必然对我国的资源节约和新技术的研发的提高起到更高的水平和要求。全世界的航空航天、信息革命、农业现代化和新材料技术等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必然对整个世界的工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新技术革命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不断感受科技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和便利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新科技革命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在提速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粮食问题、人炸等等。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但是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子孙后代的生活为代价,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和创造对于人类的未来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应当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的状况下,完善自我和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不能等到自然以猛烈的灾难反馈给我们以后,我们才开始想到要依靠技术改革去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不能打破环境平衡,然后再去不断攻关和努力修复,那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和补救方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不断对交通运输、资源需求和物质满足方面的指数提升,新技术革命在促进各个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很多城市的悬浮颗粒浓度常年严重超标,地下水资源和生活用水污染与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行业如造纸、冶金、化工及采矿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困难,废水、废气、废渣等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和减排,我们只有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技术革新,才能对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同时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所以必须发展经济和国民急需的各类工业和生活物资。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和富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面对历史性问题,我们绝对不可以走西方国家过去犯的错误。他们曾走过只注重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弯路,让后代来承受他们过去的错误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
我们不可以把当前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对子孙后代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也不能把当前的发展和成功建立在对当前一次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甚至破坏的绝路上来。唯有不断创新去发展可持续的道路,才是当今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应当选择的正确和光明之路。当前我们常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一九八七年全球环境与世界委员会的基础上倡导和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各项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依据联合国所提出指定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结合本国的各项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方针、政策和相应的行动目标和大纲,制定并且了基于本国实际情况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文件。当今我们要本着对自己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以及为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来关注自己国家和全球的科技革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和当前的经济现状,而应该踏踏实实的去不断解决好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协调和发展,把这些事情当做一个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事业来完成和研究。我国政府非常有战略眼光和思维,从很早就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调查,并且在巴西的全球之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上,就对着全世界代表作出庄严承诺。在一九九四年我国政府就审核和了我们国家自己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在其中明确说明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纲领和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从上到下的对应举措和评价方案等,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当作自身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它同现代化建设,同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中国作为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口数量巨大的这样一个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的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面临这种两难境地的,新技术革命是带来根本性转机的一条道路,必须依靠知识和科技革命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只要我们不断抓住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两者的相互提高和促进,我相信在21世纪我们的祖国必定可以取得辉煌的成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建立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何曼,当今科学技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学与研究,1997,(11).
[2]张立.环境科学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湖北技术学院学报,2001,(5).
[3]张大云科技革新对当今时代的影响[J].江西社会研究中心学报,2002,(7).
[4]李毅.自然环境保护与相关理论分析[M].上海:人民文化出版社,1999.
引 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必须重新自我审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白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建筑领域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的稀缺性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将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各方的利益,既使当代经济得到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展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
1.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行业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点。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具有国家一般承包和施工的专业企业资格的建筑企业完成生产总值达95206亿元人民币,实现26451亿元的增值,在国家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收入为9547亿元,全国监控类企业项目营业实现1196亿元的利润。国家“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勘察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国民收入工程监理经营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跟别为26.5%和33.7%。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12年实现92.2亿美元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达到1344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发展虽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有碍发展的问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生产集约化、信息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物质消耗水平高,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呼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其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大关系。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可持续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企业自身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利于精简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社会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着其他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施工现场周边人群的影响。当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对环境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对环境担负其该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建筑行业,免不了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在建筑中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把这些污染降到最低,运用其先进技术及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和谐相处。
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可持续建筑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就是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在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能够得到再利用或资源化处理。要求进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施工阶段是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起决定作用,也是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的施工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信息化战略,这需要加强该行业的政府监督、加快行业的自律与诚信建设。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建筑经济.2013(1).
[2] 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热点扫描.2013(1).
[3] 严琳,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2011(35).
[4] 李慧,基于多技术的我国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硕士论文].辽宁:东北林业大学.2012.
[5] 蒋传辉,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的探讨[J].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研究.2007(6).
[6] 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黄丽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河南建材.2011(1).
[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 [J] .中国环境管理.
[9] 逯瑞林,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初探[J] .市场研究.
[abstract] the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highligh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lim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arden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ur country some garden c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expounds the garden city planning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rden of city construction, how to go an a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各地市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不可盲目乐观,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建设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
(二)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
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二)制定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三)加强环境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 参考文献 ]
[1]刘敏.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
[2]钟晓青.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J].生态科学,1996,(1).
[3]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 2006.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简单的地理课程知识讲述者转变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者,由地理教师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担任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主力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或制度化学习,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任务艰巨,这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升华到意识需要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上升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平时,地理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事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分析资料,撰写教育论文或体会。
三、教师要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
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与日俱新,对基础地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地理教师而言,面对新知识,要增强学习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涵盖了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基本目标是达到人类与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地理教师要先掌握、理解这一思想,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工程的学科起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最开始的阶段,是以防止一系列的局部污染以及末端的有效治理作为其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而现今,随着各种各样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也越发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使环境工程的领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在上个世纪的末期,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整体化以及高度分化的趋势,随着环境保护的问题越发的严重,还进一步地呈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1.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 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 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
1.2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环境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在以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会议中,其中指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2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日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川: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一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
2.2投入较大、效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环境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环境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其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部分环境工程的施工单位由于施工现象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施工效率较低,同时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一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暖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环境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环境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日前已经在我国环境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环境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一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环境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环境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环境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环境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一,其他必要的环境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力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环境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环境思想的联立力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环境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不,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一方面,环境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环境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结论
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环境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环境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 黎宏伟. 我国水利规划设计中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探析[J].科技创新与发展,2014, (36):238.
[2] 应国红. 城市崖筑综合他丽可持续性设计研究[J].门窗,2014, 09:191.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迈入21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随着陆地经济的不断饱和,陆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总面积70.8%的海洋,正逐渐成为开发的新目标,海洋经济得到重视,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纪经济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21世纪初的6%上升到16%左右,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经济概念体系。国内有学者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把海洋经济分为三类:(1)狭义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广义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等。(3)泛义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载体,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的结果。
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1.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1)区位优势——慈溪市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次,处于河流的下游,含沙量高,滩涂区位优势明显。再有,属于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位置,地处交通黄金段,交通优势成为新的亮点。
(2)陆上优势——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北仑港和栎杜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把慈溪与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慈溪工业发达,宁波成为资源补给地。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为慈溪市提供巨大的经济资源。
海上优势——滩涂面积广大,并且开发密度较低,滩涂围垦造地、“耕海牧渔”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地处下游位置,河水带来大量河沙中的矿产资源与淡水资源,且河水的注入淡化该区域海水盐度,为慈溪的用水提供潜在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带来大桥经济,为慈溪缩短与上海的距离,开阔海上作业的空间,更好利用上海的繁荣优势。
2.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劣势分析——虽然慈溪地理位置临海,处于杭州湾岸,但是由于河水的注入,带来大量河沙,处于河流下游的慈溪,受河沙的影响,水位并不深,要发展海洋运输业,开辟港口,将是一大挑战,挖沙的劳动量,资金的投入,可能造成的海底层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都是慈溪人要面临的难题。
(2)模式劣势——慈溪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却也是地域、资源小市,能源的缺乏,滩涂资源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可供建设用地有限,水资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更不充裕。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迫使慈溪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对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造成阻碍。
3.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前通过国家海洋局二所、宁波大学等单位专家的评审,在分析慈溪市海洋资源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慈溪市自身的海洋资源,研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4.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环境威胁——慈溪市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是必有的,加上河流所带来的印染、电镀、熔炼等的上游行业的污染,由滩涂发展而来的慈溪地质对雨水贮存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地面干涸,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必将面对这些污染的治理、防御难题,也影响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大桥经济威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带来巨大优势机遇,但必须得面对突变期的过度、负面因素凸现的威胁,即由于企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是流动的,大桥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流量经济,更是开放型经济,大上海的繁荣是机遇,更带来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占用农地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耕地的不断减少。除地表生态发展得不到维护外,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及难以为继,使慈溪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难利用。
通过以上SWOT分析得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就得走一条科技的生态之路。
三、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物有两极,慈溪发展海洋经济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尽量避开劣势或者减小劣势影响,让慈溪海洋经济发展能取得成功收益,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1.科技兴海
慈溪人要用科技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利用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在海洋高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支持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再有加强对本地区海洋的勘测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来。
2.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目前沿海陆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实现资源的长期循环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特别在渔业上,要制定许可捕鱼政策,发放捕捞许可证,防止围渊捕鱼,每年设定日子对鱼苗放养和成鱼的禁捕,形成捕养循环结构。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就是一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被称为“海洋清道夫”的梭鱼,不仅能铲食网箱底养殖鱼类吃剩的饵料及它们的排泄物,还可有效修复生长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慈溪海域滩涂面积广,适合梭鱼的生长,大量养殖梭鱼,不仅丰富了鱼类资源,更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及修复作用,一举两得。同时,科技兴海,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3.创新实现“海陆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的延伸,海陆经济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产业上相互渗透,以海洋资源带动陆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陆地经济的不足,以陆地经济在资金、设备、劳动力等上面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海陆联系的纽带,是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慈溪来说,运作好“海陆互动”,充分发挥陆地优势带动海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使慈溪成为小康城市的战略之策。
慈溪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就要不断的利用发挥优势力量,科技兴海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海洋权利意识,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做好海洋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严格执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时做好海涂围垦用海等项目的申报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用海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慈溪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取得成功,要放眼长远目标,积极培养高科技海洋人才的同时,不懈的对海洋高科技进行研究,对本地区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做全面的探索,拒绝照搬成功模式,吸取经验,争取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管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海洋意识,扩大传播,使慈溪人成为有素质的海洋开发者。
发展地区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促进作用。对慈溪来说,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浪潮推动下,把目光定向海洋经济,跟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路子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向东.现代海洋经济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63.
[2]徐质斌,牛福增主编.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31.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l.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73.
[4]朱凤岚.经济与区域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5(3):21-26.
[5]陈军,罗立峰.沧海桑田——浙江省慈溪市[J].新湘评论学习报,2007,24(2):1-20.
[6]沈庆琼,王成超.基于港口物流的产业对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45(2):53.
[7]黄明生.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J].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2007,37(2):56-58.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06 -0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进步,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外贸人才和强有力的技术竞争能力,出口产品也逐渐从单一性转向为多样性。央视财经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出口总额为9.1万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4%。然而在伴随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体系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发展瓶颈也逐渐显露。我们根据数据统计发现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比2014年出口贸易总值仍然有所下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较之前了很大进步,但从理性上来看,不论是学术中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探究还是具体现实中将二者结合的实践都存在意识缺乏或不给予足够重视的现象,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已经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为突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新瓶颈,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的行情,必须走一条适应时展新潮流的道路――绿色发展。所谓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让绿色发展这一新理念贯穿于中小企业价值观,规范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制定、目标、重点、阶段和相应的策略。简单地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让中小企业以绿色发展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
本文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详细分析国内外环境指出当代绿色发展已成为刺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的新思路、新道路,并对如何落实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二、适应国内外发展潮流: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
(一)从本国角度来看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推进传统行业的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装备更新之外,发展绿色经济。我国大力倡导走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绿色经济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当代中小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当有效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遵循本国经济发展趋势,这既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从国际角度来看
随着工业发展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与贸易的问题日益突出,绿色贸易壁垒自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随后得到不断发展,现已成为限制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阻碍。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使得出口产品的各个流程成本增加,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不能将出口产品内部化,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中小企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从资金和技术上难以使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绿色壁垒的产生无疑是对我国缺乏绿色发展意识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严重打击。
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实施
现如今仍有很多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扩大对外销售作为第一理念,缺乏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要想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顺应时代潮流,破除发展新障碍,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这是带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理念对贸易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小企业要想促进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发展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阻碍的这一事实已无法改变,那么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挑战带来的机遇,提高中小企业的环保标准,大力倡导并发展企业的绿色发展,在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彰显人性化,让绿色成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与其同时,政府要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中充分发挥这只有形的手,给企业一定的引导和支持。
(二)中小企业进一步自我完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中小企业在管理者素质与能力、专业人才与技术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我。要充分、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外实行的绿色壁垒的实时信息以及发展的动态,充分做好迎接绿色壁垒的准备,让绿色壁垒成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机遇。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领导要率先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带动全体员工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率和能力。在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上要树立创新意识,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优化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出口产品的各个环节。环节包括研制开发、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服务、废弃物处理,让绿色发展贯穿于这一系列环节的始终,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外部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组织、宣传或成立为引导和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专门部门,为它们收集更多关于其他国家环境壁垒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有关绿色发展的实时信息,让中小企业在了解更多国外贸易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绿色贸易。同时,政府应当为这些中小企业给予技术、理论支持,为降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绿色壁垒补贴,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小企业外部作用除了政府,还包括各个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走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国外贸易环境的挑战,共同营造绿色发展道路,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小企业的绿色形象,共同突破贸易壁垒。
四、坚持绿色发展的建设性意义
(一)顺应当代绿色需求给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正是对绿色产品需求增强的体现。绿色需求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不仅是挑战更是探索新战略、促进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如果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忽视绿色发展道路,不能正确认识绿色发展在当代国际发展的新局面,就会被淘汰;国外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中小企业就销售什么产品,既然绿色需求是国际市场的需求,那么中小企业就应当顺应此需求,为中小企业获取利益谋求发展的机遇,如果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以绿色发展为导引并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就能在未来贸易中得到迅速发展。
(二)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小企业绿色形象,赢得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中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拓展绿色产品在国际上的潜在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尽管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但是它的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因此它的收益也是可观的,而且加上国际对绿色的重视,中小企业更应该从绿色发展上实行对外贸易,让自身跟紧世界大舞台发展的步伐。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推行成效关系到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重视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管理的全过程不论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还是到产品的售后与废弃物处理,都考虑绿色、环保,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总结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经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实施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各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应当积极主动走绿色道路,克服一切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并探索出适合自身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思路,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基于绿色营销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D].财经界(学术),2010,(22).
[2]孙德超.SUN De-chao 中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初探[D].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1).
[3]黄顺斌.现代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D].发展研究,2005,(05).
[4]胡兴亚.绿色营销――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D].活力,2009,(10).
竞技体育作为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流,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竞技体育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竞技体育的大发展并没有真正促进全民体育的大繁荣,竞技体育似乎更关心的是成绩,而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等等。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回顾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起点,标志着竞技体育的诞生。“它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竞技体育的踪迹,它已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的确,竞技体育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得到了普遍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也从单纯的娱乐性向竞争性过渡。我国在建国以后,参加了1952年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也开启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到了1984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项目上,以566环的成绩获得了我国奥运史上的首金。从此我国选手在奥运会上不断刷新好成绩。2008年在我国本土上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我国选手更是以51块金牌100块奖牌,历史性地取得了奥运金牌榜第一和奖牌榜第二的好成绩。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在许多项目上更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二、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不足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似乎这些年,我们共同关注的都是我国选手在哪些项目上获得冠军,我国在这届奥运会上一共得到多少块金牌,可是,有谁会关注那些退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有谁愿意安慰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呢?还有就是,虽然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如此之好的成绩,但是全民体育的目标并没有充分完成。
(1)过分注重金牌数量,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
一届奥运会以后,国人往往记住的都是我们取得了多少金牌,而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这位运动员是如何获得金牌的,他的金牌精神如何促进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不仅是要挖掘金牌运动员的人生发展道路,更是要关注整体运动员是如何艰苦训练、克服伤病情况的。将他们的运动精神,推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在工作和学习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此外,作为竞技体育,为了获得更多的金牌,教练员不得不加大训练强度,缺乏对运动员的心理指导,如果运动员做的不够好,一个动作可能要反复做上成千上万次,而又有了变相体罚的味道。
(2)过分注重对金牌运动员的关注,缺乏对退役运动员的抚慰
金牌运动员理应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爱戴,但是这一届奥运会之后,似乎他们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他们退役之后,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抚慰他们伤病的身体和寂寞的心灵。有人曾说,中国的运动员是最幸福的。其实,这仅限于退役之前。大运会冠军张尚武曾经坦言,“希望媒体对我的关注不是一时一刻,而是长期的,无论在我辉煌还是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区别,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和鼓励。”
(3)过分重视竞技体育,缺乏全民健身的长期规划
竞技体育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论文荣誉,受到了过分的追捧,但这并没有拉动我国全民共同健身行动。体育,作为一项强健体魄的运动,不仅仅局限在于竞技领域,而应当大力发展到群众之中,让全国人民都运动起来,强身健体,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更长久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就目前状况而言,大众体育发展不畅,基础运动设施不健全,体育课很少有人问津等现象,将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业的可持续发展。因奥运带来的健身热潮,在奥运之后,迅速降温。
三、将人文关怀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
把人文关怀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对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将对金牌数量的关注转移到对运动员终身发展过程的关注上;将对金牌运动员的关注转移到对全体运动员的关注上,尤其是要关注退役后运动员的伤病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心理安慰;将对竞技体育的支持转移到对大众体育的扶持上,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加大对体育运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之中,同时借鉴世界各国体育运动的成功经验,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01305
一、引 言
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弊端。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和瑞典斯德哥尔摩 “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联合国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等等,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希望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文明形式的高度来思考工业文明。保罗·伯翰南在其1971年发表的《超越文明》中预见了一种“后文明”即将出现,但没有指明这种“后文明”将是一种什么形式[1](P1—2)。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正式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2](P5—12)。与此同时,西方生态、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悄然兴起。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分别于1972年和1976年发表了著作《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于“控制自然”观念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异化的消费观念,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建立“易于生存的社会”[3](P58—76)[4](P37—52)。此后,相继出现了双重危机论、政治生态学理论、经济重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理论。在实践上,生态运动也在西方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兴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绿党”受到民众拥护,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在许多国家的议会中取得越来越多的议席。例如,有明确政治纲领的德国绿党,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口号, 1998—2002年还与社民党联合获得了执政地位,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党。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红色绿党”的概念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同志专门就生态文明进行了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中央政府及主要领导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5]。之后,理论界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 029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陈洪波,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一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等认为,人类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和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6][7][8][9]。二是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等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四大文明一起支撑和谐社会大厦[10]。三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1][12]。四是认为生态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3]。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的讨论很多,但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