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篇2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和公立院校、民办院校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供需矛盾并增加了多样性和选择性。[1]因为办学性质,办学条件的特殊性,其生源构成相对于于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入学新生挫折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为相关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一般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是人性化的培养理念、科学化的培养方法、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国际视野中的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注重校园环境建设、风景优美,大多数建筑设计比较新潮,虽然没有历史厚重感,但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没有包袱、可以轻装前进;管理上更侧重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有各类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剂学习生活。

我国以公立院校为主,私立院校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很短,其生源构成复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大部分来自于本科三批,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进而另辟蹊径以经济为基础进入中外合作项目,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和学历文凭[2];学费较高,一般是国内公立院校的3倍以上(因为公立院校有国家财政补贴),参与合作项目需要读外方学位的学生学费更高;家庭背景复杂,虽然学生整体上的经济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家长望子成龙,举家借债让孩子上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凸显了学生间的贫富差距;学生个性张扬,虽然不擅长传统的应试教育,但是不乏多才多艺之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均较强,但自律意识较弱,有的学生课本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调查结果

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不确信人们将会如何回答你的问题,或者你正在寻找不同的答案,那么开放式问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开放式问卷调查需要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先找到回答中重复出现的内容,然后计算每种内容出现的频率,以了解每种回答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可以发现那些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回答。当然,这种调查需要大量的阅读劳动,耗时耗力。[3]

为了得到学生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以"根据你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如何应对挫折"为题,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生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新生在开放式问卷中自陈的挫折体验经统计如下图:

在问卷中,新生谈到最多的是学习挫折,其中包括中考和高考的复读,尤其是高考失败的阴影,大多数人对上三本心有不甘,感到学习压力大,有自卑感。其次是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导致强烈的情感困惑,有的总结自己高考成绩不佳是由于高中谈恋爱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居于第三的家庭变故挫折中最多的是亲人离世,其次是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第四项,贫困挫折,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费高,其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贫困生,因为贫富差距明显,加上同学间攀比盛行,令他们有挫折感。第五项,经历疾病挫折的学生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他们对疾病充满恐惧。最后一项,是个别学生为自己太胖、太矮、面有胎记等体貌特征而苦恼自卑。

新生调查摘录:

实录一:我的愿望一直都是考上一个一本院校,在高二时学习名列前茅,我甚至许下伟大宏愿,要上比北大清华分都高的国防科技大学,但是活就是不遂人愿,我的爱情在这个最不该来的时候降临了,我喜欢一个女生。恋爱不耽误学习,那是天方夜谭,除非你不是真心的,我学习一落千丈。……我上了一个三本,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很骨感。

实录二:09年,我来到了这个陌生却又向往的地方:xxx国际学院。说实话,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大学,但在这里,我圆了我的大学梦,十几年的求学征程,早已让我心力焦瘁。我来自农村,当初是咬紧着牙交了高额学费,来到xxx。本以为到学校后可以干点勤工俭学什么的,一个月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可实际我在这里感到非常的自卑,而且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同学大多都来自城市,家境状况都不错。平时,经常会有些聚会什么的,还有就是同学的生日。毕竟大家都是新生,因此,任何的活动都非常的积极,互相请客吃饭更是常有的事。这些完全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划,我只好借钱或是编理由向家里要钱。说实话,每次向家里要钱我都感愧疚,并且带有负罪感。因为自己都这么大的人还要靠父母养活,心里实在难以接受。我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进入大学后,我好像也开始学会了攀比,因为每一次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心里都特不舒服,因为自己穿的太寒酸了。

实录三:还记得,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谁可以说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有人说:“来这里上学的人,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否则,我们就去北大清华了。”旁边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笑着说:“就是!”但我更明白自己来到这里经历的心路历程,记忆中的那段时间夹杂着雨水、泪水,还有陌生。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同学,让新来的我有些许不安,但让我压抑的是,来到了一所昂贵的三本学校,作为孩子,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骄傲,但我失败了。不知道,在这所学校,我的机遇在哪里?

实录四:“心理健康课”,一开始我觉得这课可有可无,我们都多大了,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第一次课来了,不是为了课,而是怕老师点名,来到教室,手机打开看小说,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在鼓掌,我就听了会儿,然后我就听了一学期。老师很激情,讲课也很HIGH,老师没有照着课本读,而是用一个个例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走进我们心里。我郁结了多年的心病也开始缓解,我现在有了生活的目标,我很感谢这门课,也感谢我们亲爱的老师。

实录五: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过得好快,老师像灌溉花园的温和的园丁一样,精心给予我们营养物质,而当我这根枯草正在“咕咚咚”喝个饱时,老师却宣布时间到了!真是意犹未尽啊!从没想过心理健康课会上得这么尽兴!

三、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情况的应对途径

针对新生的常见问题,建议制定配套解决方案,缩小学生挫折感受的范围和程度,可以采取上好心理健康课、强化成才教育、加强学习指导、给贫困生提供切实帮助、建立多元化和谐校园等具体措施。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一点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目的是预防,“防重于治”,而不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再想方设法去补救。心理健康课注重教学完整性,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易产生问题的各个方面[4]: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爱情与性心理、适应、学业压力、挫折、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改善。通过教学不仅给学生们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在理论中贯穿着许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正确自我归因、合理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控制愤怒、适度宣泄、妥善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压力的应对、正确对待爱情和性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等。心理健康课要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情感交流,可以配合讲授法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籍以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看待挫折,强化成才教育

有首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实,挫折教育本身应包括成才教育,因为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让受挫的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才能把挫折当作垫脚石,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有八十挂帅的姜子牙,现有数学曾考1分的马云。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寻求适合自我的成才之路。

3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自信心

由于合作办学学生的高考总分整体上偏低,所以,新生普遍有学业不佳导致的自卑感,一些同学信心不足,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引导新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因学习困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专业课教师要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努力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协助新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教会他们科学管理与支配时间;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有关学习方法、记忆策略的大型讲座和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自信心。[5]

4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恋爱引导

本调查发现,除了高考的挫折,失恋是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挫折体验,而且,许多同学坦称:中学恋爱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佳影响很大。所以,从中学就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在引导男女生健康交往的同时,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分析早恋会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把时间和精力投向长远的奋斗目标上。其次,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的指导。分析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自杀的缘由与失恋等情感受伤关系密切。大学生虽然从生理上来说已经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没有成熟,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时期,有些情感脆弱的学生会因为恋爱失意导致行为失常,甚至出现伤人、自伤等极端过激行为。所以,一定要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恋爱引导,要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并关心遭遇恋爱挫折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要掌握现实素材,有的放矢,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案例和讨论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举办专门的爱情和性心理系列讲座,并加强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对愤怒冲动的控制能力;最后,辅导员要发动同学互相帮助,形成集体支持的良好氛围,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危机干预,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时效性作用。

5给贫困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和关怀

虽然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宽裕,但是也有来自倾全家之力举债让孩子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在社会攀比成风的大环境下,身处有“贵族学校”之称的贫困生,同学间凸显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受到有形无形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首先,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经济条件。通过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贫困奖学金、师生爱心捐助、一帮一等活动使特困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联系社会企业机构提供假期、周末兼职打工的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劳动报酬,增加收入。其次,关心贫困生的现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会他们的心理感受,让贫困生在集体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主动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最后,要教育贫困生珍惜在大学里读书的机会,认真学习,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和其他同学盲目攀比,要善于分析环境中的利与弊,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尊和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奋斗方向,坚信天道酬勤、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6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构建多元化和谐校园

心理学认为,受挫者的挫折反应总是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产生的,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或消除,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设法改变挫折情境是克服挫折的一个重要方法,融洽民主的生活环境会大大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的程度和频率。提高大学生耐挫力,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调控,更需要以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改善校园软环境,尤其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如设立院长学生助理团、家长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院长信箱、法制督察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好的校风学风、协调的人际关系、恰当的奖赏与监督机制、民主协商与对话制度,是帮助大学生减少和克服挫折的重要条件。从新生入校报到开始,学校就要为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做好新生的接待、安置、熟悉环境,举办家长见面会介绍学校概况和各专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充满蓬勃朝气、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医疗保险,让身体不佳的同学无生病之忧;为了减少学生对就业的担忧与迷茫,学校要经常举办模拟招聘会,提前模拟招聘会的流程和面试过程,让同学感受招聘会的氛围,对就业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说破生死,正确对待亲人离世带来的情感冲击,珍惜生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要求人性化、个性化[6],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疏通。所以,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譬如,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多鼓励、支持他们参与学生集体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好、耐挫性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激将引导法,促使他们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总之,学校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提高挫折抵抗能力,挖掘自我潜能、不断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泊.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2] 钱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期,227.

[3] [美]Annabel Ness Evans等著,心理学研究方法[M].周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318-319.

[4] 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年 8 月.

[5] 王啸天.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17 -03

最富有朝气、最充满活力、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所有者非大学生莫属,他们也是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变化冲击的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人生一系列重大的决定,如情感、人际关系、毕业就业、学习压力等等。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再加上新媒体的崛起,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也因为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及时排解甚至会演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当前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现状表现

(一)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

适应是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标志,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表面上看,由高中升入大学,只是从一种生活环境变迁到另外一种生活环境,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适应过程。人只有在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

现如今的大学生正是思想最活跃、最开放的90后们,他们标榜着自己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对于最基本的应该先从适应社会开始的意识却并不具备,尤其是当自己的要求与现实社会环境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有些甚至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严重后果。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如今,网络成瘾已不单单指网络游戏成瘾,手机APP的快速发展,如微信聊天、朋友圈的不断刷屏导致一大部分大学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手机,“手不离机,机不离手”的现象非常普遍。各个高校针对手机扰乱课堂秩序现象,启用了手机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通过购买手机模型、备用机等来蒙混过关,企图掩盖携带手机的事实。即便有些同学上交了手机,但是上课时摸不到、看不见手机,整节课如坐针毡,焦虑现象十分明显。前不久,浙江一高校学生在上课时间玩手机,任课教师发现后,将手机扔出窗外,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从这一事例中不难看出,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现象非常严重。

(三)人际交往关系不和谐

诚如手机网络成瘾现象所说,大学生的主要人际交往都通过手机网络聊天工具进行,离开了手机就不会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同宿舍的同学需要什么不是直接交流而是通过手机QQ或者微信留言给对方,哪怕就是在隔壁,一句话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失败。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多就是由人际交往不和谐造成的。合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依赖网络交流是远远不行的。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根本无从解决,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情结,不加以干预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四)是非判断能力欠缺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常常表现为束手无策、无法应对、敏感焦虑或人云亦云等现象,缺乏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有些学生不敢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辩驳讨论,而是到网络上发表一些一吐为快的过激言论,有些时候甚至造成以讹传讹而不自知,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会造成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引发众多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水平往往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第一要素,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面试都会接受心理知识方面的测试,而社会竞争对高校大学生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往往会使他们在校期间就产生过分的焦虑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由于缺乏更多的辨别能力,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冲动行为,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每年在临毕业前夕,各个高校都会出现一些学生因为找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无法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偏激行为。

(二)学校因素

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依然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依然看学习成绩,这就造成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地看中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很多中小学极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谈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初高中阶段就有苗头,如果能够尽早地干预,很多问题可以避免在大学阶段产生。高校的扩招,造成各个高校并没有配备充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干预与解决。应该说从上到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好于高中,高中好于初中、小学,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蹴而就的教育就可以很好地把这些问题解决。所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上到下引起重视,把教育能够很好地衔接、跟踪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功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甚至一味地认为孩子既然送到了学校,就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出了问题,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和老师。殊不知,家庭氛围、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幸福指数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部分学生交谈,家长和父母在一起很少有沟通,基本是人手一部手机,很多都是家长、孩子通过手机各自玩各自的。随着80、90后结婚生子,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没有重视家庭教育,平时缺乏对孩子心理上的关心、沟通和交流,完全交由学校,学生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而且不容易根除。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虽然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成长环境也相对轻松,但是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现象也很普遍。有些性格上的缺点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不易发现,一旦进入大学,面临着独立生活、与同学相处等问题时很容易爆发。有些是诱发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很多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在日常用度、眼界视野等方面表现欠缺,因为一时无力改变,会产生敏感、自卑,甚至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

家庭气氛越不和谐、幸福指数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氛围不和谐易对家庭成员的情绪、情感、个性等产生不良影响,易导致冷漠、孤独甚至自我封闭,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时会表现得无所适从。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还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富有朝气、最充满活力、最活跃、最敏感,同时也是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变化冲击的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人生一系列重大的决定,如情感、人际关系、毕业就业、学习压力等等。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这些都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当前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疏解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3.20”“5.20”“5.25”等代表特殊意义的时间段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其次,学校构建优秀的校风和学风,提供优越的教学条件,拥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都能使大学生获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得到升华。

(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基本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这一点值得肯定。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把心理问题看成是精神疾病,甚至有些人视它为洪水猛兽。作为校方,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无休止地说教或者放任不管。除了必要的课程开设,在平时的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在每个特殊的时期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育。比如针对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开展人际关系交往教育;针对学生受挫承受能力差开展挫折教育;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开展爱的教育及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定期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让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也插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学会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能力。此外,校方应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系列讲座,放映相关影片,开展大型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出现心理问题后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找到相关的老师或部门及时排解,不让其演变为心理疾病。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应该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将就业危机意识前置,督促他们认真学习,不至于到毕业的时候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出现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必要的职业心理准备、人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明晰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到大四时,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教授他们“就业、面试心理技巧”,应聘技能训练,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需求,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成功走入社会,并适应各种社会就业能力。

(四)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纵观各高校,因为学生人数众多,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匮乏,很难配备充实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从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辅导员教师中培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这一培养队伍中尤其以辅导员老师为主力,当然,他们也确实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并最了解他们的人。然而,这支辅导员队伍却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这就需要高校派遣大批辅导员参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只有开展规范、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杜长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12):138-139.

[2]徐季红,谢彦红.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7,(30):174-17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cial Skills of?College Freshmen

ZHUANG Yanfei

(Zhejiang College of Sport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Social skills (social skill) is also known as 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kills and self-esteem in college freshman with a screening of 669 college freshmen and freshman in continued education.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self-estee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uch social skills as sociability (SA), partner’s Miazi (PM)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AB), while connection orientation (CO) negatively influenced the self-esteem.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kills analysis scale based 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gender difference, the social skills of college freshm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men of continued educat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women in continued education scored lower than other freshman in social skills.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social skills; partner’s Mianzi (PM); connection Orientation (CO); self-esteem?

1 问题提出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关注。教育部2011年《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将心理健康课列为必修课。列为必修课,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中规定了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这些内容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上有一定作用,但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还不够完善。为了使心理教育课程有更好的效果,加入社会技能(social skill)教育是值得考虑的。

社会技能(social skill)也被称为社会交往技能,是指“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有用的技能”,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①很多研究表明,社会技能作为一种技能,主要通过学习获得(如观察、模仿、强化等),因而可以设想对社会技能低的学生进行有关训练的话,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技能。②③基于该理论,作为解决问题学生的学校适应性问题的一个办法,教育界较为关注社会技能训练。同时,因为有很多数据表明缺乏社会技能的不仅仅是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因此国外一些学者开始从预防,发展的观点出发,倡导向全部学生提供社会技能的学习机会,集体社会技能训练也就是社会技能教育得到了很大关注。

从1999年开始在美国,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和社会技能教育相类似的社会性和情绪的教育(Social and emotion learning),实践表明该教育在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上有很好的效果。庄燕菲,小泉令三(2007)以日本高中生为对象,采用自编的社会技能教育教材,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社会技能教育,结果表明接受过社会技能教育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控制自我情绪能力得到了提高。④

以上研究表明,通过社会技能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但目前国内对社会技能教育的研究较少,局限于社会技能训练在心理临床上的实践。如汪毅等(2007)选取7~14岁符合Rutter行为问题标准的101名儿童,用隐藏式随机数字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和对照组51人。对干预组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干预方案,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 结果表明: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矫正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且切实可行。⑤倪郁兰,金依群(2008),将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实施设计的社会技能训练方案,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IPROS)测定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发现,在医院内实施社会技能训练的方案,能促进患者积极参加人际交往、提高自信程度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一项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手段。⑥

综上所述,社会技能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部分学者对社会技能教育的模式、特点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但目前国内对社会技能教育等问题尚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仅对社会技能量表的编制和大学生的社会技能状况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但针对大学新生的研究目前不多。大学新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和基础,另外高职生是大学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调查和研究包括高职生自内的大学新生的社会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自尊是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基本指标。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大学本科新生和高职新生的社会技能现状,以及社会技能与自尊的关系,探明大学新生的社会技能的特点,旨在为社会技能教育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象:浙江省四所大学,其中两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共669名。删去缺失数据较多的28份,有效答卷641份。男生416名,女生225名。本科生(外语、历史、管理、体育)学生403名,高职生(机械、材料工程、交通、电气、体育)学生238名。均为一年级新生。

2.2 研究工具

(1)社会技能量表采用毛新华和日本学者大坊郁夫(2006)编制的大学生社会技能量表(CHUSSI)。⑦该量表在参照国外诸多社会技能测试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较为适合中国大学生。(2)自尊量表(SES)采用Roserberg编制,钱铭怡修订的版本。⑧共10个项目,每个题目按非常符合、有点符合、说不清楚、不怎么符合、不符合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技能和自尊心的相关分析

社会技能和自尊心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技能中的“社交性”,“对方的面子”,“利他行为”三个因素与自尊显著正相关,“关系主义”与自尊低相关。相关关系见表1。

表1 社会技能各因素和自尊的相关分析

注:**.P

3.2 社会技能的多因数方差分析

社会技能量表得分在性别、本科高职区分上的差异(见表2)。

“对方的面子”因素在本科高职区分上的主效应非常显著,本科生在对方面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职生(F(1,667)=8.46,p

“利他行为”因素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F(1,667)=6.317,p

“社交性”因素在本科高职区分上的主效应显著(F(1,667) =5.485,p

“关系主义”因素在性别区分上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667)=48.476,p

3.3 自尊的多因数方差分析

自尊量表得分在性别、本科高职区分上的差异(见表3)。

自尊量表得分在本科高职区分上的主效应显著差异(F(1,667)=11.551,p

表3

4 讨论

本研究以解决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技能教育问题为目的,探索本科大学生以及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技能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社会技能教育。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了社会技能各因素和自尊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社会技能的特点。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高水平的自尊是个性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社会技能的四个因素当中,除了“关系主义”因素外,其他三个因素都与自尊呈正相关。这表明社会技能的获得能促进个体自尊的提高,也就是说社会技能教育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是有作用的。

“关系主义”因素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中国理性型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⑨(周建国(2005))由来已久,但同时在儒家文化中又有以清廉公正为荣,以阿谀奉承为耻的特点。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理念的冲击下,中国人习惯于为利益而去搞关系,而在内心又不认同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搞关系成了一种必要但不那么光彩的社会技能。因此个体对关系主义的评价既不赞同又不拒绝。大学新生虽未完全进入社会,但已经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关系主义在不同属性的大学生的差异上也说明了这一点。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加注重搞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普遍认同男性在家庭生活中负有更多的经济责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男大学生会更注重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因此男生想通过扩展自己的门路来保证职业发展。而女性在家庭经济上的负担较轻,所以并不特别注重通过搞关系来扩展门路。综上所述,在社会技能教育中是否应该强调关系主义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面子在中国社会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要性。王轶楠(2006)指出面子和自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王轶楠研究的面子更多指的是保全自己的面子。⑩在本研究结果表明留意他人的面子也与自尊有正相关。毛新华(2006)提出抬高了、顾及了或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会使对方的社会评价得到维持,从而使对方能够对自己形成好印象,从而促进双方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佐斌(1997)提出,面子可用于社会交换,中国人在关注自己的面子的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留意他人的面子。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留意保全他人的面子也等于保全自己的面子。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比高职生更注重对方的面子。宝贡敏的研究(2009)表明学历高的个体较学历低的个体相对更关注基于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面子。 本科新生和高职新生虽然不能说学历有高低,但在知识的掌握可以说存在差异,这使得本科生更加认识到面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社交性”因素上,本科生的得分要高于高职生,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本研究采用的社会技能量表中的“社交性”因素与庄明科等人(2004)研究中得到的“社会适应”因素的内容很相似,表明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 这与李彩娜等(2010)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在“利他行为”因素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得分。本科女生得分高于高职女生。这和Andreoni,James&Vesterlund(2001)的研究相一致。Andreoni,James&Vesterlund的研究指出,在利他行为的成本不高时,男性更愿意成为利他者。 而当利他行为的成本较高时,女性往往能够成为利他者。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里的测量“利他行为”因素的项目里的利他行为的成本都不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社会技能的各项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女生,这与周琛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但与张蕾(2011)的研究结果相反, 男生社会技能在情感表达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采用的研究工具不同引起的。张蕾的研究采用的是由Riggio编制的社会技能量表(SS)I,包括情感表达性、情感感受性、情感控制性、社会表达性、社会敏感性、社会控制性六个因素。综合以上研究,男生在社会适应方面的技能较女生好。但女生在情感表达上的技能要比男生好。因此在进行社会技能教育时要注意性别差异。

从本科生和高职生的区分上看,本科生的社会技能要比高职生高。这可能与高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 (张海涛,2011)有关。高职大学生主要有两部分人群组成:一部分来自高中;另一部分学生来源于职高、技校和中等专业三所学校。这两类学生与本科生比较,相对而言学习能力较弱,知识量相对较少,知识面不广。这可能是造成高职生社会技能较低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在高职生中开展社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其中高职女生的社会技能在大学生中是最低的,尤其要对高职女生进行关注。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技能教育初探》

注释

① Riggio RE.Assessment of basic social skil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49-660.

② 小泉令三 2006 自尊心とストレス耐性育成に向けた社会性と情婴窝Я(SEL)のgH F代のエスプリ 469 114―124.

③ 吉川佳余 2004 高校生にする社会的}解Qスキルトレ`ニングの抗Dストレスコ`ピングのQ点からD明治学院大学文学研究科 心理学攻o要(第9号)31-49.

④ 庄燕菲,小泉令三.通信制高校生象の社会的スキル教育の抗.教育实践研究(日本),2008.3(16):131-137.

⑤ 汪毅,刘粹,王玉凤.社会技能训练对有行为问题儿童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3):315-318.

⑥ 倪郁兰,金依群.社会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上海护理,2008.8(3):25-27.

⑦ 毛新华,大坊郁夫.大学生社会技能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0):679-683.

⑧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⑨ 周建国.著.紧缩圈层结构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82-85.

⑩ 王轶楠.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面子与自尊的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06.84(2):102-108.

佐斌.著.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5-204.

宝贡敏,赵卓嘉.面子需要概念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一项探索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2).

庄明科,甘怡群,刘海弊.社会技能量表的修订与初步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55-759.

李彩娜,王文霞,邱莎莎.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78-480.

Andreoni,James&Vesterlund,Lise,which is the Fair Sex?gender Differences in Altru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2):293-312.

篇5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56-02

综艺真人秀节目中,嘉宾或导师在选手上台后,会问选手来这个舞台的梦想是什么。同样的问题我也多次问过我的学生,你来到学校这个舞台,要追逐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分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老师我没有梦想”,更有甚者当问他为什么要来上学时,竟有学生好不在乎又颇为无奈地说“父母让来的,我没办法”。这就是大部分学困生令人堪忧的真实状态。面对这样的教学群体,我们教师要何去何从?作为一个有过多年学困生教学经历的老师,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1 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典型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究其原因,学困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思想沟通更谈不上理想教育。不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每到放假的时候,学生就孤零零一个人在家。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还会认为读书无用,“不会读书会赚钱就可以了”,“考得好不如嫁得好”,混个毕业证就行;各种说法充斥其中,这些错误的教育行为的存在导致一些学生尤其那些学困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孩子缺乏远见,胸无大志的缘由了。

平心而论,有这种心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心中没有追求的理想与目标,自然不会努力前行。因此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更感受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 讲道理,树模范

讲道理,举荐模范人物,帮助他们树立起理想与目标。托尔斯泰说:“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我坚信,学生的心中必须有理想人格的形象,有成功的企盼,有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才能竭尽全力、不畏艰险。一个人只有眺望远方,才不怕泥泞。

1.2 谈理想,说未来

可是,现在的学生内心浮躁,对未来充满恐惧。有学生直言不讳地问我,“老师,就我现在这种状况,哪还有什么梦想可以实现啊。”我就告诉他俞敏洪在励志演讲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对于那些聪明但漫无目标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早晚都要交到他们的手里,具备振兴这个民族的能力,保证它不受欺侮、不被侵略,你们责无旁贷;对于孤单的留守学生,我会告诉他,如果你不想将来你的孩子品尝到同样的滋味,就要努力地考一个好大学。对于不用心学习,怀着嫁入豪门想法的女同学,我会告诉她,豪门更需要一个不仅有美貌、还有学历、有见识、有修养、有能力、有品味的女主角,王子喜欢的是有水晶鞋的灰姑娘。

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有了追求的目标,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才能刻苦攻读。一旦理想在他们心中扎下根,就能重拾信心,不畏困难,为达成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止。

2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正视变化,坦然面对

无可否认,这个世界的急剧裂变不仅让我们应接不暇,更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吹来的风不仅带来清爽也裹挟着沙粒,孩子们看到了不劳而获、养尊处优就不再相信艰苦朴素、个人奋斗;孩子们看到了道德沦丧、腐败滋生就不再相信公平竞争、德以立身;孩子们看到了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就不再相信纯洁善良、美梦成真。曾有个孩子义愤填膺地对我说,老师,我上了大学又能怎样?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越是出身农村的孩子,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越激烈,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就越强烈,那种无原则的反抗就更猛烈。这些孩子上网、打游戏、谈恋爱的行为就越多,对于他们的这些行为,我们无须过分指责,他们自暴自弃是因为看不到未来,他们暴力对抗是因为不相信未来。我们对这些孩子不可敌视,其实,他们是可怜的。因为越是在学校里表现的桀骜不驯、讲究吃穿的孩子,在犯了错误后,我们看到他的家长就越是穿着破旧,这恰恰是一种掩饰自卑的方式。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必须也应该围绕着人的生命,以提升生命价值,让生命得以舒展,让生命活力得以焕发为目标。”[1]

2.2 品德重于学业

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的品德远远重要于他的学业,我们可以只把学生培养成一名技术工人,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旦大学马加爵、林森浩。因此,我会告诉学生,一个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一样可以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借用一句话告诉学生,“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2.3 家的关爱

这些孩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金钱似乎成了他们与父母唯一的维系,父母远在他乡,辛苦奔波,只想着不让孩子受苦,因此,钱总是多给;孩子独自一人,寂寞地在校园里游逛,不知父母的血汗,只知道花钱。记得一个专门跟踪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学家说过,长期独自一人留守的孩子,长大以后,伴随他的个性特征或者是崇尚暴力或者是自卑胆怯无法与人正常沟通。而这些孩子在现阶段的表现就是在最能学习的时候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因此,我组建了一个学生之家,和很多孩子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与孩子们真心沟通,倾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候孩子们也会到我的家里,他们都叫我姐姐。冬至日时一起包饺子,每个学生生日时送上祝福,我们成为微信好友,时刻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拥有爱心,就能受到学生的尊重。[2]渐渐地,我发现,上课时,会有学生真诚地对你笑;下课时会有学生偷偷地捏掉你粘在衣服上的头发;我坚信,只要感受到爱,就会懂得爱,就会去爱,就会去传递爱。当我们真正去亲近这些孩子时,会发现,桀骜不驯的孩子最脆弱,高傲无礼的孩子最自卑,不善沟通的孩子最热忱。

3 为学生创设“有趣”加“有效”的课堂

学困生的在学习方面的突出表现是:不感兴趣、不会学、学不会。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方面比较侧重“有趣”和“有效”这两点。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学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没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如何为学生创设出“有趣”加“有效”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3.1 精彩从晨读开始

长期从事语文和英语教学的老师普遍认为,学困生的早晨都白白浪费了。老师在就“哇哇”读两声,老师一离开,就鸦雀无声了。我想为了打破早读无声、沉闷的状态,就需要有人带头读书。首先挑选出一个发音较准、有胆量、责任心强的学生来担任英语科代表,让她做“小老师”进行领读。在老师的参与、指导和帮助下,有这些基础好的的学生的带动,早读课的读书气氛就慢慢形成了。待早读正常开展起来后,“小老师”就让学生轮流来当,尤其是学困生来担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我。并且及时反馈,评出“早读之星”。

3.2 用激情感染学生

学困生的特点是对知识本身没有浓厚的兴趣,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他们,每天,我都饱含激情的走入课堂。

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这句话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激情。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显得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无从谈高效的。有了激情的教学,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也自然具有了亲和力,而深受学生喜爱与追随,知识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嵌入孩子的思维与脑海中。

3.3 鼓励学生问问题

自习课上,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问问题。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高分是可以“问”出来的。首先,在提出问题时,自己必须先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听老师的启发或讲解,印象就特别深刻。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又要准备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处于主动状态的,所以主动求知的意识就特别强,效果也就特别好。问问题,才会解决问题,当问题越来越少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进步的开始了。由此看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鼓励他们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求助。而求助的最佳方式就是主动开口问问题。要让学生坚信:有问必有得。

3.4 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学生对英语课堂感兴趣并且有所获得,我在平时授课时尽量讲些诙谐风趣的语言,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告诉学生an apple of love译为西红柿而不是爱情之果;bring down the house不是推倒房子而是博得全场喝彩;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像综艺节目的“一站到底”和单词接龙游戏,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互相讲解知识。在课堂上我还尽量鼓励好学生、优等生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互帮互学,消除学困生的畏惧情绪;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解,又便于学困生及时提问;学生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那种“将课堂成‘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3]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上一定不会出现。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进而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其实,学困生也是一些特别聪明的孩子,由于他们没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导致厌学,成绩差。但是,只要给他们时间,耐心地帮助,热情地鼓励,细致地关怀,再加上科学的教育,就一定会使学困生的队伍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让我们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让我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

参考文献

篇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家,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素质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而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频发的高校“师德失范”事件,昭示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于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总体趋势是好的,仍有大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尚师德、值得人们尊重和爱戴的先进教师。然而,在国家转型新时期多种因索的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面临着多种利益诱惑和更多的选择,导致一些老师已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逐渐缺乏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上出现备课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上课敷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更新不及时,照本宣科。学生工作中借考试、评奖学金、评优秀称号和申请入党收取学生费用给部分学生开绿灯等现象。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仅把“教书”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更谈不上“育人”。更有老师利用教师职业性质和职务之便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

2.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冲击下,特别是些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及晋升职位,在科研工作上盲目于发文章,只追求文章的数量而非质量;投机申请科研项目,但不注重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出现了弄虚作假、篡改数据、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严重违反学术道德问题。在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下,教师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关系”上,从而出现“重科研,轻教学”、“串场子,找项目”等学术不端行为。

3.对学生缺少关爱。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就是要时刻真心关爱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些新进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上岗前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道德信仰和心理健康学的培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不完善。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如忧郁、恋爱和自杀等各种突况,没有很妥当的应急处理办法。其中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不重视。甚至有老师与学生关系暧昧的,这些行为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等程度的影响,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青年教师的现状。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的扩招,青年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但高校的聘任对象一般侧重于名牌或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而这些群体也只是在岗前才真正接触到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真正面对学生时却有点不知所措,照本宣科。他们甚至没有与学生交流的经验,更谈不上关爱和爱护学生。“80后”青年教师大部分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为了评定职称和晋升职务,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导致青年教师“重科研”,无心进行教学这份本职工作。

2.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普遍用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这些“硬件”指标来评价考核教师教学效果,忽视了师德建设、奉献精神“软件”的影响。用这些易量化的“硬件”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和科研项目申报,将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不会用心去教育和关心学生,师生关系淡漠。

3.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师德监督制度形同虚设,监督职能部门仅仅局限在行政部门这一单一性机构,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分工。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对教师的道德失范现象采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师德的发展。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往往忽略了教师的优良师德表现,对违法乱纪的事件惩罚力度不大,有学者剽窃已故知名教授40万字的论文,结果只处罚2万元,此类案件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折射出相关制度的缺失。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1.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首先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决摒弃心态浮躁、学术功利化、轻教厌教等流弊,将“敬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理念,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课前三分钟”、“上课不玩手机”等活动上好每一节课,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爱心妈妈”一对一帮扶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文本,师德大计大爱为本。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师另一重要角色就是科研工作者,不单单对本专业科研知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最大水平地发挥“教”的本事和“研”的能力。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己不正,焉能正人”。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文明的使者、智慧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80后”作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主力军,面对的是时刻充满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急躁等各种自我体验的基调的“90后”。他们在文化和思想上很接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通过智能的方式如微信群、QQ等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能与学生形成朋友式良好的师生关系。青年教师面临着双重压力,这些都激励着他们在工作上更努力。为了进一步地提升自己,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钻研新项目新课题、到企业中进一步深造。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知识结构新、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以及股干劲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古人云:规矩弃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起着监督、评价和约束的作用。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应当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4.强化师德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广泛鲜明地宣传学习其他高校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学校可设立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表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创新宣传方法,通过交流、交谈、现身说法等形式,使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理念入脑入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目的。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和惩处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在教师职务评审、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优奖励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努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四、结语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正式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师德建设,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依法施教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四有”好老师时代风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田天,徐冀宁.浅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与高校内在灵魂的重塑[J].江苏教育研究,2015,(06):7-9.

[2]蔡淑萍,吴盾,王标兵,等.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99-100.

[3]冉洁,付爱莉.刍议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解决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8-29.

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影响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养培养过程,在社会转型期更是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所以,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取决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的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对我国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中职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间题,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疏导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落实、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尤为重要,如何依托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解决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1中职学校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含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wWw.133229.COM同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是贯彻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生发、产生作用和维持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因此,学生、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三者缺一不可。

中职学校日前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教职工和学生。这些年轻人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理想追求;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易受外界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我们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中职学校管理模式死板,例如各高校都很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但实际情况常常是管理机构设置得越多、规章制度越严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管理本身出现的漏洞反而越多。同时,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压”、“控”等方式对待学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有进步,管理者反而没有去关注。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对违反以人为本原则的,没有人情味的硬性管理方式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渴望较宽松的环境,希望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忽略了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天赋有差别,能力、兴趣也有差别。由于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求的多极性、各类高校的层次性,都显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上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也不可能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中职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

同时,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教育过程缺乏互动。在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仍然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从哲学理论上来说,这一教育方法忽略了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人的变化,不符合所强调的“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基本观点,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利于以人为本作用的发挥。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虽然灌输的方法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到今天,它的实效性越来越小。过多地采用硬性灌输方式是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主体的接受程度考虑较少,教育方法仍局限于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全面了解。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将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改变着这些年轻的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工作。结合当前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手段。

2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对策

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和谐平等关系。

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拼弃传统的师道。承认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自然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以学生为本,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外,还必须为其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当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学校必须以最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其最高策依据,而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损害学生的权益。

总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用科学务实的态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实质,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培育和教育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高校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心理健康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困于定呆板的框框之中。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真正解决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求职、恋爱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发掘学生的潜在思想和心理问题,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

当代学生既关心祖国命运、世界风云,又注重自我发展既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又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只有掌握了中职学生这些思想特点,我们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用实在的办法正面激励大学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各种奖惩的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受教育者通过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

篇8

论文摘要:加强中职学校经常性思怒政治教育足一项长期性、基玻性工作。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指明了方向,在新时期下,中职学校的忍想政治教育此应该以人为本,提高全校人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指导和修正粉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本文就新时期下中职学校经常性思想工作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新时期高校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对策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影响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养培养过程,在社会转型期更是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所以,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取决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的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对我国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中职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间题,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疏导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落实、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尤为重要,如何依托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解决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1中职学校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含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同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是贯彻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生发、产生作用和维持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因此,学生、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三者缺一不可。

中职学校日前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教职工和学生。这些年轻人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理想追求;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易受外界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我们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中职学校管理模式死板,例如各高校都很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但实际情况常常是管理机构设置得越多、规章制度越严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管理本身出现的漏洞反而越多。同时,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压”、 “控”等方式对待学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 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有进步,管理者反而没有去关注。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对违反以人为本原则的,没有人情味的硬性管理方式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渴望较宽松的环境,希望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忽略了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天赋有差别,能力、兴趣也有差别。由于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求的多极性、各类高校的层次性,都显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上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也不可能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中职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

同时,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教育过程缺乏互动。在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仍然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从哲学理论上来说,这一教育方法忽略了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人的变化,不符合所强调的“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基本观点,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利于以人为本作用的发挥。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虽然灌输的方法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到今天,它的实效性越来越小。过多地采用硬性灌输方式是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主体的接受程度考虑较少,教育方法仍局限于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全面了解。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将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改变着这些年轻的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工作。结合当前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手段。

2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对策

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和谐平等关系。

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拼弃传统的师道。承认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自然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以学生为本,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外,还必须为其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当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学校必须以最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其最高策依据,而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损害学生的权益。

总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用科学务实的态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实质,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培育和教育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高校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心理健康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困于定呆板的框框之中。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真正解决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求职、恋爱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发掘学生的潜在思想和心理问题,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

当代学生既关心祖国命运、世界风云,又注重自我发展既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又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只有掌握了中职学生这些思想特点,我们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用实在的办法正面激励大学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各种奖惩的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受教育者通过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