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5 11:26: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32-01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环节中时有发生。所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人身损伤后果的事故。那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呢?

1.中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学生因素:(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大意。运动前不检查器械、准备活动不充分、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2)心理因素不稳定。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3)缺乏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4)技术动作不合理,内容组合不科学。 (5)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能完全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论文参考。

1.2 教师因素:(1)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能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2)组织教学不当。不能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按照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气候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3 学校因素:(1)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论文参考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保护措施不当,对体育设施安全性不重视,学生破坏严重;管理责任模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2)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有些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建立卫生保健卡。(3)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1.4 其他因素。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2.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

2.1 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受伤害的学生赔偿等问题,学校和家长双方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就会发生家长阻碍正常教学等现象。论文参考。

2.2 学校开展的器械类体育教学被减弱。器械类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直接不安装单、双杠,以此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2.3 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被减弱。如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具有身体接触、剧烈对抗的特点,易于引发伤害事故,所以,近年来学校之间、年级间、班级间球类对抗赛寥寥无几。

2.4 远足、野外活动被减弱。远足、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排时往往都被迫放弃了远足等野外活动。

2.5 学校会加强安全教育。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使其树立起"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在校园挂起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断增强。

2.6 学校会规范体育教学。教学管理松散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加强规范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现在,教学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教材搭配、练习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严密组织之下进行的优良课普遍增多。

2.7 学校会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保健卡,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严禁其参加体育运动。

3.伤害事故对老师的影响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一方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校内意外伤害事故会增强体育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会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减少今后体育教学当中的随意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妥善安排,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还会让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身体反应时刻注意,发现有异常表现,就会立即做出调整,而且还会让体育教师认识到检查体育器械的重要性,以及上好体育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

4.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伤害事故,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让他们学会运动前检查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预防措施,不好胜不好奇。学会掌握运动经验,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习技术技术动作时,认真学习。当然伤害事故也会个学生今后的体育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7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emotional quotient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Methods a psychological test was adopted to select 5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motional efficacy, and explained 21.8%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sco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efficacy of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that in sedentary group. Conclusion: individuals with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ir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efficacy is high;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young people,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sedentary young.

Key words sports; adolescents; emotional quoti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1 研究背景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祖国和造福社会的重任,而这些重任要基于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的情商水平和其情绪效能的高低,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特征之一。高情商的青少年其情绪效能高,她们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控能力更好。青少年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会更及时和有效。情商的水平和情绪的管理能力已成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黄双权,2011)。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提高其管理情绪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2 问题提出

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锻炼青少年坚持、忍耐等品质,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享受、喜爱、兴趣等积极情感;体育项目比赛中的合作或交流可以提高青少年情绪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品质的提高会进而促进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长期坚持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说,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情商与应对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两者的影响。本研究具有的理论意义是,丰富了有关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理论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高自身情商和提高情绪效能的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研究,国内外并不鲜见。多项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即情商)不足会导致个体焦虑,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信,易退缩。体育运动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却有多项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幸福感,塑造积极的自我观念,可以改善并治疗消极的心理状态,如降低并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由上述,本研究假设: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效能两者密切相关,情绪智力越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效能越高。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与久坐少动的个体相比较,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调节效能均会更好。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参与者

选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济南大学的大学生500人参与本项横断研究,其中200名为久坐少动者,300名为长期参与体育运动者。所有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3份(久坐少动者188份,MageSD=20.53?.268;体育运动者245份,MageSD=19.83?.376),回收率为86.6%。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主要采取心理测验法。横断研究设计,选取两组青少年,一组为久坐少动组,一组为经常锻炼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

3.3 研究材料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已经经过多项研究的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为做进一步检验。

《情绪智力量表》,该量表选用王才康修订的梅耶和沙洛维的EIS自陈问卷,该自陈问卷的内容包括4个维度共33道题目,问卷内容包括:(A)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B)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C)个体对情绪理解、分析的能力,(D)对情绪的掌控能力。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法,如“我知道何时向别人说出自己的问题,数字1表示非常不同意,数字5表示非常同意”,整个量表可以计总分,也可以独立维度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为分析问题方便,后续文中均用维度A、B、C、D代表4个维度,本研究情绪智力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88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选用田学英(2012)修订的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文量表,其结构包括感受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1、0.783、0.762、0.7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

3.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果计算。

3.5 实施方案

(1)选取研究参与者自愿填写量表。(2)解释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参与者据实填写(3)发放并回收量表。(4)发放小礼品。

4 研究结果

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的各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的结果显示,就情绪智力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以及情绪自我调节效能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来说,长期运动组均要高于久坐少动组。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调节效能的关系以及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的差异,尚需继续检验。

4.2 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效能的关系

以情绪智力为自变量,以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显著(P

4.3 久坐少动组与长期运动组的差异

对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情绪智力分量表B、情绪自我效能1、情绪自我效能调节效能2的得分,在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之间未显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

情绪智力总分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之间显示出了显著的组间差异(P

上述结果说明,长期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个体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

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效能量表》为研究材料,探讨了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研究为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1)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也高。(2)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要优于久坐少动青少年。

建议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完善。由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缺乏力度,后续研究应关注长期纵向的追踪研究,可能在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更为有利;后续研究应探讨体育运动对更多心理变量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志雄,伦藻妮.有氧健身舞改善锻炼者心境状态效能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32(6):112-117.

[2] 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4):228-229.

[3]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

篇3

(一)关键名词的界定

兴趣(心理学百科全书):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并且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心理。

运动兴趣《体育科学大百科词典》: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体育兴趣(季浏,《体育心理学》,2010):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二)理论简介及分类

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能促使人们产生愉,如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

间接兴趣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强身健体等。

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对多项体育运动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

中心兴趣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体育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二、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输入“体育兴趣”,查阅了2000―2014年相关的硕博士论文444篇,再输入“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在结果中检索,得出硕博士论文0篇,而检索到相关期刊7篇。总的来看,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运动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体育兴趣等方面。

徐霞琴在《对新课标理念下苏州市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另外,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也下降。

余贞凯等在《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一文中认为,影响中小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内容的形式,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人们对体育的理解等方面;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等措施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贾海涛在《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兴趣培养研究》认为,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有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体育成绩加分等;主观因素有教师的认知、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学生自身状况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的运动能力,以及影响培养体育兴趣的因素,几乎没有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各个因素对体育兴趣维度的关系研究,本文对两者是否有关系以及关系性程度进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

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现实生活中,女生体育兴趣相对较差,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之间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分别构建体育学习兴趣模型。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的理论研究和综述性的研究居多,干预性和实地调查、实验性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验证。

2.对于实验性的论文,对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没有实际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具体办法,也没有进行反复验证,只是空谈。

(三)研究工具

1.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评价工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多根据主观判断与研究需要侧重于某些指标,使得无论在体育学习兴趣的测量维度还是测量结果方面有很大的主观判断。

2.依据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体育学习兴趣类别与本质,虽然众多研究进行了相关体育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制定及对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修订,但各种测量工具的指标维度、信度、效度不一,?y量结果差异较大。

四、研究建议

篇4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环节中时有发生。所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人身损伤后果的事故。那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呢?

一、中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学生因素。

(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大意。运动前不检查器械、准备活动不充分、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

(2)心理因素不稳定。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

(3)缺乏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4)技术动作不合理,内容组合不科学。

(5)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能完全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论文参考。

2.教师因素。

(1)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能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

(2)组织教学不当。不能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按照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气候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学校因素。

(1)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论文参考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保护措施不当,对体育设施安全性不重视,学生破坏严重;管理责任模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2)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有些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建立卫生保健卡。

(3)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4.其他因素。

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二、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

(1)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受伤害的学生赔偿等问题,学校和家长双方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就会发生家长阻碍正常教学等现象。论文参考。

(2)学校开展的器械类体育教学被减弱。器械类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直接不安装单、双杠,以此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3)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被减弱。如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具有身体接触、剧烈对抗的特点,易于引发伤害事故,所以,近年来学校之间、年级间、班级间球类对抗赛寥寥无几。

(4)远足、野外活动被减弱。远足、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排时往往都被迫放弃了远足等野外活动。

(5)学校会加强安全教育。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使其树立起“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在校园挂起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断增强。

(6)学校会规范体育教学。教学管理松散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加强规范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现在,教学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教材搭配、练习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严密组织之下进行的优良课普遍增多。

(7)学校会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保健卡,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严禁其参加体育运动。

三、伤害事故对老师的影响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一方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校内意外伤害事故会增强体育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会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减少今后体育教学当中的随意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妥善安排,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还会让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身体反应时刻注意,发现有异常表现,就会立即做出调整,而且还会让体育教师认识到检查体育器械的重要性,以及上好体育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

四、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伤害事故,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让他们学会运动前检查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预防措施,不好胜不好奇。学会掌握运动经验,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习技术技术动作时,认真学习。当然伤害事故也会个学生今后的体育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五、伤害事故对社会的影响

伤害事故在社会上也来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会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总之,体育伤害事故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以牺牲教学为代价来消极地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强化“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意识和措施,使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率降至最小程度。同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不能把正常的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混为一谈,更不能因正常的运动损伤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学校既不是学生的监护人,也不是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学校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对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如果学校有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无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解决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出路在于赔偿责任社会化。论文参考网。把学校的办学活动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使学校体育事故的赔偿责任社会化,这是解决当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可提供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汤海斌. 长春市二道区中学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6)

篇5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体育,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然而由此引发的运动损伤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与锻炼效果,而且给损伤的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挫伤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给体育教学以及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广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原因和特征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如何有效应对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损伤发生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重点高校2所、省属本科院校5所,大专院校3所中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共计1500名学生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与调查访问法

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运动性损伤的文献与资料,亲自访问了解其中几所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为本研究获得了较为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

设计《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大学生在体育课内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原因、时段等多项因素。通过各院校学生会协助,针对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350份,男生870份,女生480份。其次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0.0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运动损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参照马德森的论文观点对运动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划分:损伤后1周内恢复正常为轻微损伤;在2至3周内功能恢复正常为一般损伤;而功能明显受损,休息3周以上为严重损伤[2]。从本次调查数据发现,曾经发生过严重损伤的学生有203人,占总人数的15%;发生一般损伤的学生有608人,占总人数的45%;发生轻微损伤的学生有540人,占总人数的40%。

2.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

2.2.1运动损伤类型特征

根据人体组织结构,可将运动损伤划分为关节韧带损伤、肌肉肌腱损伤、皮肤擦伤、骨折和脏器损伤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而发生运动损伤类型,以关节韧带损伤为最多,比例占39.33%,其次为肌肉肌腱损伤和皮肤擦伤,这三类损伤的学生比例就高达94.33%(见表1)。

篇6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五大连池市四所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了解四所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如何,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

1.五大连池市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每周学时都少于国家规定的三学时;体育课被文化课老师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场地、器材不足;师生配备比率超标等。

2.课外活动活动项目基本上符合阳光体育的要求,而且还有一些农村特色的运动项目。但是课外活动开展的周学时还是有待加强,一些学生没有指导老师的带领,大部分学生参与动机还是较为端正的。

3.五大连池市农村中学积极响应阳光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获得开展。但是仅有7.6%的学生参与了课余训练,专业指导老师少而且专业能力不高,参与动机基本端正。

4.广播体操占100%,武术操占26.2%,青春舞蹈占48.6%,总体看来,课间操的开展情况还是很好地。

5.农村中学的阳光体育的开展现状还有许多问题。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课间操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改进。

6.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培养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都能够加快“阳光体育”的开展进程。

对策分析如下:

1.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按照国家的规定,各个学校应该积极的制定体育教学课程计划与实施教学课程计划,提高基层(校长)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各个学校还要建立完并完善监督制度,督导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坚决查处挤占体育课的现象,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经费的支配都要经过学校领导的安排,而体育经费是我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只有有了充足的体育经费我们才能增加体育器械、改善体育场地。所以,我们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热情,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一定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2.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

阳光体育活动大规模的进行宣传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从而开始认识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阳光体育的认知还比较好,但是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并不是很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宣传,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建立适合农村中学阳光体育活动的科学机制需要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的学生才能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整个学校才会掀起一股高涨的体育学习。

4.师资力量

开展教师学习、培训活动,丰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师生配备比率恢复正常,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更加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5):20-24.

[2]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国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N].教育部网,2006.

[3] 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7(10):42-45.

篇7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苏州市6城区(姑苏区、新区、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以及4县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部分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相关方面的论文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2.调查访谈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好了访谈纲要,然后主要以走访的形式对苏州市城区以及县市部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3.问卷调查法。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问卷的设计,问卷能够给所要研究的课题提供有用数据。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收集方式。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开展情况

1.苏州市各区小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苏州各区、县市小学生的学业很繁重,每天除了需要完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走出校门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课外锻炼的时间很少,真正算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在体育课上以及阳光体育的时间。阳光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地点在室外,作为面临紧张学业的小学生,能够到走到室外,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参加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阳光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并能提升竞争意识。但许多学生家长与学科老师对阳光体育活动有很大意见,认为过多的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校针对这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这一疑问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请学生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参与,为动员全员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全体家长与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保证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

3.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相互之间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体育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小学生身体、心理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错误、落后,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好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高能量的食物摄入无法得到消耗,最终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出现了一个个的“小胖墩”。

4.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目前苏州市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大多数是由体育课、校本体育特色课、大课间及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组成。学生们在学校里每周可以上三节以上的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其中包括一节校本体育特色课,并且都是由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体育课的内容主要以田径类项目为主,包含跑、跳、投,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师资队伍配备完整的学校,还有专职教师进行足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

5.苏州市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有效、完整,除了看活动的丰富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内容,缺少时间的保证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及运动密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天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是一定的,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必须予以保证,因此,留给学校安排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二)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苏州市小学开展的因素

1.运动伤害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运动中一旦有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家长和学校总会就索赔问题发生争执,学校体育工作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正常的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对抗性较强的摔跤、体操投掷等项目。学校担心出事故,体育教师不敢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可想而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地位有待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担负有教书的义务,在育人方面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理论联系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

3.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匮乏。各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矛盾还是运动场地不足。在许多乡镇学校中,学生的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破损严重,丧失了可用性,教学活动想要顺利的开展成为一种奢望,这是让体育老师最为头疼的。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成了普遍现象。

三、结论

1.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城区中园区与姑苏区的开展情况最好,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有待提高;县市中,张家港市与昆山市开展情况最好,常熟与太仓有待提高。2.在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上,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情况最好,其他地区亟待提高。

3.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上,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也有个别学校只是简单地、单一地组织学生参加广播体操及眼保健操活动,而对于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没有涉及。

4.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上,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江区为最高,大部分学校基本符合国家关于体育大课间活动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文件规定,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

5.苏州城区及县市中,园区及高新区在场地、器材的充裕性及丰富性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园区及高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学校,在学校规模及场地的规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能够保证学生活动的场地及器材的丰富性,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校领导层面的管理及教师的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6.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上课不专业、活动老套、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体育课的单调乏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慢慢消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造成很大的阻碍。

作者:董健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刘菲,周丹.“阳光体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28).

[3]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5-27.

篇8

关键词: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67-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苏州市6城区(姑苏区、新区、园区、吴中^、相城区、吴江区)以及4县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部分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相关方面的论文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2.调查访谈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好了访谈纲要,然后主要以走访的形式对苏州市城区以及县市部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3.问卷调查法。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问卷的设计,问卷能够给所要研究的课题提供有用数据。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收集方式。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开展情况

1.苏州市各区小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苏州各区、县市小学生的学业很繁重,每天除了需要完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走出校门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课外锻炼的时间很少,真正算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在体育课上以及阳光体育的时间。阳光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地点在室外,作为面临紧张学业的小学生,能够到走到室外,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参加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阳光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并能提升竞争意识。但许多学生家长与学科老师对阳光体育活动有很大意见,认为过多的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校针对这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这一疑问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请学生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参与,为动员全员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全体家长与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保证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

3.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相互之间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体育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小学生身体、心理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错误、落后,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好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高能量的食物摄入无法得到消耗,最终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出现了一个个的“小胖墩”。

4.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目前苏州市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大多数是由体育课、校本体育特色课、大课间及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组成。学生们在学校里每周可以上三节以上的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其中包括一节校本体育特色课,并且都是由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体育课的内容主要以田径类项目为主,包含跑、跳、投,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师资队伍配备完整的学校,还有专职教师进行足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

5.苏州市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有效、完整,除了看活动的丰富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内容,缺少时间的保证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及运动密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天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是一定的,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必须予以保证,因此,留给学校安排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二)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苏州市小学开展的因素

1.运动伤害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运动中一旦有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家长和学校总会就索赔问题发生争执,学校体育工作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正常的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对抗性较强的摔跤、体操投掷等项目。学校担心出事故,体育教师不敢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可想而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地位有待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担负有教书的义务,在育人方面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理论联系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

3.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匮乏。各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矛盾还是运动场地不足。在许多乡镇学校中,学生的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破损严重,丧失了可用性,教学活动想要顺利的开展成为一种奢望,这是让体育老师最为头疼的。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成了普遍现象。

三、结论

1.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城区中园区与姑苏区的开展情况最好,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有待提高;县市中,张家港市与昆山市开展情况最好,常熟与太仓有待提高。

2.在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上,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情况最好,其他地区亟待提高。

3.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上,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也有个别学校只是简单地、单一地组织学生参加广播体操及眼保健操活动,而对于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没有涉及。

4.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上,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江区为最高,大部分学校基本符合国家关于体育大课间活动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文件规定,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

5.苏州城区及县市中,园区及高新区在场地、器材的充裕性及丰富性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园区及高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学校,在学校规模及场地的规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能够保证学生活动的场地及器材的丰富性,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校领导层面的管理及教师的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6.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上课不专业、活动老套、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体育课的单调乏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慢慢消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造成很大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刘菲,周丹.“阳光体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28).

[3]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5-27.

篇9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114-05

Abstrac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papers on school football (juvenile football). chool football, as part of school sports is a component of education, aiming at training athletes with various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we should mobilize the multi forc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s, clubs, society and parents, construction modern youth football concept and culture which take the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mean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 learning as the key and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perfection as the goal. On this base, we will foster football-playing population with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and train modern skillful football players that are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well-educated.

Key words: school football; teenagers; amounts of published papers; citation frequency; high frequency cited papers; evaluation

校园足球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社会背景,目的是通过发展足球运动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足球运动以其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超越了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国际足球运动大发展的今天,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却与之相悖,落入了不进而退的怪圈。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逐年锐减,1990-1995年,65万人;1995-2000年,61万人;2000-2005年18万人[1]。据中国足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3.8亿中国总人口中足球人口降至2.7万人,注册球员仅有8 000名[2]。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鉴于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状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推出和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提出新修订的校园足球改革方案。校园足球及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成为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体育专家及学者从制度创新、教体结合、教练员培养、竞赛组织与管理、政府、足协、俱乐部的职能与作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采用专业检索,构建检索式为:(U = '校园足球' OR U = '青少年足球'),并将发表时间限定为:检索时间限定在2001年1月1日-2015年12月1日,共检索出文献4 109条。

1.2文献计量法

以CNKI为数据源,采集作者、期刊和机构的发文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排序及分析研究。

1.3数理统计法

检索出相关论文的发文量、被引频次和高被引频次的论文3项指标的前20名,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归类和排序,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各项指标数据,采用秩和比法(RR)排序。通过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R,以R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或分档排序。

1.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数据的统计、归纳、排序、综合的逻辑分析,以揭示文献各种特征与关系的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作者发文量、被引频次RR前20名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发文量反映了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活跃度和科研产出量,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关注的程度和论文质量。2001-2015年以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为主题共发文3 416篇。统计结果显示,以校园足球为主题的论文2009年以后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2009年20篇,随后逐年增长,到2015年猛增至700多篇,在此之前的研究论文大多是以青少年足球为主题词。原因是2009年和2014年实施校园足球规划方案的决策掀起了校园足球的研究热潮。

表1所示,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作者发文被引前20名,位居前列的作者是徐金山、张庆春、何志林、李卫东和董众鸣,5名来自上海体育学院,3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2名来自沈阳体育学院。有12名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20名作者共124篇,总被引频次2 845。

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须回到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发展轨道上,回归育人为本,充分利用足球这一平台,激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完整与学生的全面发展[3]。体育运动在构建青少年持久个人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提高和智力发展,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自信心与幸福感的获得[4]。开展校园足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足球,爱踢足球。张庆春认为,少年儿童从一开始就应学会将足球视为一种快乐游戏去体验和享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足球的魅力,也会为他们一生钟爱足球打下基础[5]。 通过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展现学生风貌、体现学生的意志力和体育精神,这是校园足球的本质所在。

开展校园足球要因地制宜。我国在校学生有2.7亿,符合标准场地的学校仅有8 000所,同时缺乏有资质的足球教师。校园足球可开展5人制和7人制小场地足球运动,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罗纳尔多、梅西都是从街头足球走向世界赛场的,他们从小就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成为球星。

[JP3]研究者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应以普及为主,建立长效机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即使全国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即使足球人口达到2 000万,学生还是要一天天长大。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要坚持持久战,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做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普及,以足球为先导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学生通过校园足球活动能提高其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这为今后学生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业人员的眼光应放远些,普及足球运动的目的最终还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开展校园足球要积极宣传足球文化。足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足球文化。校园足球孕育的是未来的“足球先生”,而非足球流氓、足球痞子,要避免不良现象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如“年龄造假、以大打小、队员冒名顶替、假球、黑哨、、不服从裁判”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会产生不正当的竞争,败坏足球文化和社会风气,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碍中国足球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多次强调,只是在实践中忽略掉了。中国足球经过了60年的发展,走过了弯路、偏路,道路曲折坎坷,最终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10]。

2.2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及RR前20名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园地,学者可以在学术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甚至是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看法。学术期刊传播的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推动着学术繁荣。学术期刊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之光和科学之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6]。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这一点从2015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队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在世界游泳锦标赛中,中国取得15金、10银、10铜,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取得1金7银1铜,奖牌榜排名第四。游泳和田径是体育金牌的大项,过去我们很少在这两个项目上取得奖牌,甚至一度怀疑我们的体质和人种不适合此项运动,然而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在科学指导的训练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人种学说也不攻自破。在中国足球徘徊不前的时候,人们开始质疑中国足球,再次提出“人种”的问题。毫无疑问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需要科学,需要耐心、细致、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

表2是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期刊发文和被引频次RR前20名。其中,核心期刊有10种,发文252篇,占总发文量733篇的34.38%,被引频次为4 302,占总被引频次5 527的77.84%。核心期刊被引频次高,说明学术论文的质量高、水平高、受关注程度高、学术影响力大。前20名期刊,有9种体育院校的学报,有5种体育科技期刊,这些都是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的主要期刊。

这些期刊论文对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校园足球的发展应该紧扣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从现代教育要求出发,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发展、人格完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全面发展的人”[7]。校园足球就是学校体育中的一项运动方式,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不能赋予太多的使命和任务,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上阵,快快乐乐地踢球。足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它有很强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而家长也希望孩子参加运动来扩大交往的范围,培养完善的人格。“学校体育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拥有体育天才和体育成绩,而是能够培养健康、阳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青少年”[8]。

2.3高被引频次论文前20名

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是文献计量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创新性,说明论文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表3所示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有9篇是论述足球训练体系和训练理念的问题;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有19篇来自于核心期刊,说明核心期刊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导向性及影响力以及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趋向。

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青少年体质、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训练理念及人才培养、教练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按《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产生2 000万足球人口,以千分之二的比例计算,产生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4万。校园足球在普及的过程中会有一批孩子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正规足球,进入专业训练。按青少年力量素质、速度和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生长特点来看,8~10岁是较好发育期,也是接受足球训练的最好时期。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够进入职业队,成为足球天才的也只是很少的人。

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走出困境。要持续开展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提高,首先要转变足球理念。在青奥会上指出,让体育价值重新回归,重视个人在体育中的价值提升而非是锦标主义的过分体现。让外国朋友看到中华体育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力,更看到通过赛事收获的其他宝贵附加意义[10]。

足球运动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足球运动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能够“育德、育智、育体、育文化”。“从校园足球到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普及和提高的过程,是连贯性的,是在培养社会各型人才的同时培养运动员的。在普及的前提下选拔精英梯队进行精英人才的重点培养,在学籍学校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通过竞赛进行选拔”[9]。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足球训练是学校、俱乐部、协会、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事情。足球发达国家有些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足协大力推动俱乐部、协会和学校间的合作,认真对待文化课的学习,俱乐部配有文化课老师,辅导文化课,同时配有心理教师,当孩子的文化课有缺失时,会停止其足球训练;日本也有青少年足球长期培养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他们的理念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喜欢足球,享受足球的过程,接受足球教育,传播足球文化,以更宽的视角来看待足球。反观我国在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过于看重比分、急功近利、情绪浮躁,违背了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认识。

3结语

在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领域方面,体育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借鉴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经验,发表了数千篇的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了该研究领域作者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分布及重点研究领域。具体为,发文作者工作单位以专业体育院校为主,表明专业体育院校是校园足球研究的坚实堡垒,他们拥有强大的研究阵营;文献分布的期刊涉及20种,核心期刊有10种,其中被引频次占77.84%,体现了核心期刊的论文质量及其学术影响力,它们代表了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的整体水平;高被引频次的论文集中于对校园足球开展现状、青少年体质、训练理念及教练员状况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从数千篇的研究论文内容来看,发现诸多共同观点,如校园足球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J2.2mm]的组成部分,需要两手抓;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应重视其教育的功能及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的传播;校园足球在普及与提高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俱乐部、体协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同时培养运动员等。这些观点经过总结提炼,都可形成有关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理论体系,丰富该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发祥,侯磊.中国足球运动演变的社会分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9.

[2]铁晓林.校园足球活动推广过程中问题的探讨.当代体育科技,2015(16):74-75.

[3]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体育学刊,2015,22(2):5-10.

[4]郭玉江.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模型构建.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72-76.

[5]张庆春.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7.

[6]邱均平.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49.

[7]刘世宏,陈海.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113-118.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01-04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y on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JIANG Zhi-xue1, LONG Sheng-jun1, YANG Jie2, SHI Li-jun3

(1.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2.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is Sport-Inspiring a Learning Legacy. This convention show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the subject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became more pertinent to sports practice and the orientation beca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convention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new research hotspots as the sport legacy, coaches'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overing biology, medicine, psychology,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show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sport science; academic exchanges; 2012

2012年7月19~24日,伦敦奥运会前夕,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组织联合举办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会展中心召开,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科研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运动激发学术遗产”,通过大会报告、口头发言、墙报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的交流成果展现了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 ICSEMIS简介

ICSEMIS的前身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称奥科会。奥科会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起开始举办,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使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一名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唯一主办单位。奥科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大会,也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4年在奥运会举办国举办一次。由于它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举行,所以也被称为“奥运序曲”。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奥运会举办国,共同交流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各领域中的最新发现、经验和进展。

2004年希腊萨塞罗基尼奥科会后,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奥科会改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改名为“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会议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得以提升。我国的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8月1-5日成功承办了首届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08)。

2 ICSEMIS 2012概况

2.1 会议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设立了2个开幕式主题报告、1个闭幕式主题报告、17个主报告和135个分报告,以及2 000多篇论文参与口头报告、墙报交流、workshop、自由交流、专家交流和展览展示活动。大会设置2个论文大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1个;设立了10个“青年调查研究奖”青年学者奖和44个国际奖学金。会议邀请了全球体育科研及其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科学家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 0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碰撞并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2 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次大会论文集收录的主题报告(keynote)共有9个,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表1)。

大会专题报告(symposium)涉及9个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多个分会场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的口头报告涉及10个领域,详见表2。

2.3 会议论文情况 会议征集到论文2 000多篇, 通过专家评审, 选出了779 篇为会议宣读论文, 其中专题报告为96篇,口头报告为683篇,各类别论文数目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2.4 我国学者参会情况 我国共有1 080余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其中,口头报告250余篇,墙报交流830余篇,参会代表400余人。我国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及其直属科研单位、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和普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北京奥组委医学部的甄小珍女士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常芸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的钟秉枢教授分别主持了“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遗产基因分析”和“21世纪的体育运动、大脑发育和教育”的专题交流。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黄彩华的论文“Leptin And Adiponectin May Interact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获得了自然科学最佳论文奖。我国学者的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中以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大众健康、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研究居多,高原训练、武术研究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3 2012 ICSEMIS会议热点与焦点

3.1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理念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大会开、闭幕式的主报告都有相关内容。美国著名科学家Robert Sallis的闭幕式主报告题目是:运动是良医。他指出:缺少体力活动,是当代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会对健康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运动是防治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以及过早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针对世界健康问题的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未来的运动医学研究可能会集中在:预防因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锻炼或比赛前,对预参加者进行临床筛查,为参加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提供医疗援助;营养补剂的使用、药物使用的人、兴奋剂的控制、性别鉴定、性别复合体的道德伦理、法律和健康相关的难点问题;与国际体育赛事相关的特殊医学问题(包括残疾运动员),如旅行与习服的效果等。本次会议有关疾病的运动干预与运动安全性研究领域设了4个专题,其中,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人群在运动中突发事件设立了2个专题。运动性猝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些常规体检正常的运动员也时有猝死发生,直接危及“健康人”的生命,给人们的震撼很大,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难题。

3.2 体育遗产研究崭露头角 奥运影响(Olympic Impact)和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所留下的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本次会议上,英国的两位学者对体育遗产和伦敦奥运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体育遗产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体育遗产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过程。其研究指出,体育遗产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体育遗产的评价比较复杂,评价的标准以及由谁来评价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 英国的Hazel Hartley 指出,应将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教练员培训与发展的结构、训练理论体系与培训的设置、梯队等方面相互呼应,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教练员的实际需求,为运动实践服务。澳大利亚的Cliff Mallett、美国的Wade Gilbert都认为,应通过教练员培训的多级培训体系研究培养优秀教练员的合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练员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培训的新构思及其可行性评价。在性能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具体、准确明确、科学合理;培训重点合理、可行性高。在使用方面:评价指标简便易行、各阶段评价检测指标清晰明了。

3.4 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训练专题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 Willanms、英国的Nicola Maffulli和芬兰的Kari Keskinan等学者就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竞技运动训练强度与运动能力关系发表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最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往往更加注重运动负荷强度,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运动量上。训练实践本质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可行的负荷强度值的概念,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决定运动强度负荷和专项技能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有效范围内的负荷强度的不断提高。

Mark Willanms的报告提出,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于完成自己功能可能性的运动负荷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的特征。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是新的运动强度负荷的母体,是从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那里脱胎而来,在新的运动强度负荷和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运动训练中,对原来运动强度负荷的否定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它吸收了前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实现了运动成绩向新质的飞跃。Nicola Maffulli在安排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各阶段关系时提出的“敏感期”的观点,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及对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侧重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5 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前沿研究,会上有关基因与健康、基因与身体素质以及基因与杰出运动能力方面设置了2个主题报告会场和5个专题报告会场;基因兴奋剂问题与检测方法研究设置了1主题报告和3个专题会场。杰出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基因,在人类存有对运动训练敏感的高反应群体和低反应群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发现,与有氧能力相关的基因有近100个,是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因技术与理论的飞速发展,精细识别、克隆与人类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了解其相关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与评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试图把基因疗法用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借此提高运动成绩,逃避兴奋剂检测。基因兴奋剂与其他兴奋剂相比,隐蔽性更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还不为人知,目前尚没有针对基因兴奋剂的切实有效检测手段。最新研究认为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测载体和导入的外源性基因;二是检测导入基因的编码产物—蛋白质;三是蛋白组学方法应用;四是检测基因兴奋剂对机体的独特影响。

3.6 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 在体育信息的学科研究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德国、瑞士、波兰、西班牙等国开展得较好,但其研究领域一般以文献研究和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竞技体育信息应用研究不多,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情报研究更少。体育情报信息应用和服务模式研究在国际上并未形成规模。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在信息技术研究(网络信息、数字技术、数据库)等方面独具特色,如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就建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当前,信息技术(IT)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但情报信息(information)的应用研究很少,鲜见体育信息服务的方法学和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构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针对优秀运动队的有效地体育信息服务实践研究更少。

4 体育科学研究趋向

4.1 学术研究重点发生微妙变化 奥科会的关注焦点从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向围绕健康、发展的主题展开。在2008年广州奥科会之前,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运动人体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而本届大会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期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同时针对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不再仅限于研究如何提高其运动水平或执教水平,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其作为社会人的长远发展问题。

对比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科学与国际关注点还具有较大差别。国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微观方面,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如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锻炼者的激励问题(包括激励原理、方法)等。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较多的是从宏观视角出发,集中在体制、机制、战略、策略等层面。微观的研究层面体现了国外研究注重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务实的研究方向。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倾向于针对大众的健康或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多的还是从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出发进行研究。本届大会所展现出的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向,和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为大众服务、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发展是相契合的,应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今后的关注点。

4.2 体育科研基础与应用并重 体育科研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届奥科会入围的论文中,不乏一些针对“小问题”进行的微观研究,比如针对老年人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康复意见等研究。这些研究更好的体现了体育运动在大众健康及康复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契合了体育运动走向大众,走入生活,服务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11

在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管理当中,服刑人员按照规定享有通信、会见、生活娱乐、学习等权利。这些权利固然都非常关键,但其中最普遍、日常,最能被广大服刑人员所接受的应该是体育。开展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身体水平,是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活动最重要的前提。

随着监狱设施和看押条件不断成熟,监管区内配套的体育设备也逐渐地丰富和完善了起来,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满足,使得有秩序、有计划地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成为可能。同时,服刑人员也希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充实自己的改造生活。

一、监狱体育运动概述

监狱体育运动就是在监狱范围内服刑人员开展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说,指的是服刑人员在监狱人民警察的组织下,利用监管区内的体育设施,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身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追求运动快乐和身体健康的效果,最终达到教育和改造人的监管目的。

受监狱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以及兼顾安全的角度,监狱体育运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在活动场地有限、活动时间固定且有限、设施较少、开展的项目有限、受众面不宽等方面。监管区无法像专业体育场地那样提供完备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只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及极少量辅助器材等,这也使得体育运动的形式具有局限性。

二、开展监狱体育运动的意义

(一)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对服刑人员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一种尊重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条件。服刑人员身体处于健康水平,是进行正常有序改造的前提,身体健康才能正常地参加监管改造活动,依法接受教育和劳动改造,才能按照监狱的作息时间,完成任务,达成改造目标。

(二)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依法对服刑人员管理的一种体现

对于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开展体育运动,《监狱法》第五章第76条规定: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司法部颁发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第五章“监区文化建设”节中第三十二条规定: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创造有益于罪犯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改造环境。第三十四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队、体育运动队等,组织罪犯开展文艺、体育运动。对于监狱体育运动,法规政策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规定。监狱依法开展体育运动,是依法治监、严格管理、直接管理的一种体现,彰显了法律的权威。

(三)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对监狱监管安全的一种促进

调查显示,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的稳定性要远远高于身体患病或身体健康异常的服刑人员(这类服刑人员也可以称作病残犯)。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在正常改造的同时,依法得到计分考核奖励,享受记功或者减刑奖励。相对而言,病残犯的改造情况的不稳定性相当凸出。这类人员受自身健康因素的影响,无法像健康的服刑人员那样正常地参加监管改造活动。尽管监管制度也根据病残犯的特殊性质,在计分考核和减刑政策上有所针对性。但总体而言,同样遵守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改造,在刑期时间一样的情况下,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享受的减刑幅度要比病残犯享受到的减刑幅度要长。对比之下,病残犯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和对改造不自信的心理,这类人员也是监管隐患的高危群体。开展监狱体育运动,帮助病残犯进行身体康复,使他们尽早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也可以减少这类群体的监管隐患。

监狱在组织罪犯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罪犯教育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的有效补足。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三大功能都对罪犯的矫正会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保持身体的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的社会化发展。

三、监狱体育运动的作用

监狱群体的特殊性,如自由限制、严格的生活“时间表”等造就了监狱独特的文化性质,监狱与任何社会群体间均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体育之于监狱的作用必然不同于体育之于普遍社会的作用。

(一)对犯罪心理矫治具有积极作用

开展犯罪心理矫治是监狱教育改造重要的工作之一,针对有些服刑人员性格多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特点,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较难让服刑人员彻底敞开心扉接受矫治,而借助体育运动,可以让服刑人员在较为宽松和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对其进行心理矫治。

有研究表明,服刑人员大多具有内向、低自尊、易激惹等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服刑人员通过体育运动,在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中体会到成功与失败,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胜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获得自我价值感。同时,在有运动规则的约束下,服刑人员也能够逐步学会遵守规则,按照规则允许的方式行事,在体育运动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传统心理矫治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对服刑人员的情绪管理有积极作用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每天都必须面对枯燥单一的监狱生活和工作,天长日久,难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常常会有焦躁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行为产生,遇事容易冲动,表现为与其他服刑人员甚至是民警产生冲突、矛盾等,轻则言语相撞,重则拳脚相向。对服刑人员来说,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个体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个体所压抑的欲望将会选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体育运动能给锻炼者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有人称之为“体育运动的”。服刑人员通过运动,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体育运动中并释放出来,转化为在体育运动中勇于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减弱了长期积蓄的负性能量。

通过体育运动,服刑人员能够逐渐找到适合情绪宣泄方式,在监狱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效的转化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影响,采用正性的方法将这些不良情绪化解,不断调节、修正自己的情绪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情绪激动所造成激情违规事件发生的几率。

(三)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

在监狱生活中,服刑人员的社交范围相对单纯狭小,个体之间相对独立,犯际关系相对简单,也没有集体归属感。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个体社会交往能力、改善犯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性项目可以较为迅速的将不甚熟悉的服刑人员的个体聚拢在一起,为了同一个运动目标而努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步克服孤独感,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同伴而获得价值感,促使犯际关系更加和谐。同时,通过体育运动,个体之间自然而然组成了团体,独立的个体萌发了集体感,在这个小团体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他人的关心,并且也学着去关心他人,学会用积极地方式去处理犯际关系中的问题,有效改善犯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四)有效预防服刑人员的心理疾病

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Ryan(1983)的调查表明,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